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形而上

形而上

形而上
形而上

形而上: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

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

学问,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

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

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人的认识和认识的积累与提萃,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形而上不是形而上学,形而下也不是形而下学。)形而上是对具体的客体的抽象和超越,也可以叫哲学;形而下是以具体的客体为基础的研究,也可以叫科学。

4《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形而上学”一词与传统用法中的玄学、理学大体相通,现在则通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或人文学科,“形而下学”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近代中国学人将西文metaphysics翻译为“形而上学”,在学术上精细的理解和分析一直纷争无定论。

“上”“下”当然不会有争论,“形”上“形下”之分虽有不同的解释,但大体无异,但是何谓“形”,

却无深究,“形”即不是道,也不是“器”,而是两者的中间,但也不是一条明确可用的分界线,没有这个“形”,当然无从论上下了,但是我们先人却没有直接说出“形”是什么,实际上他们

是在更深的意义上把“形”作动词便用,“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意思是说,可见则为象,具形则成器,“在天成象(天象可见),在地成形(形,名词,同器),”因此“形”的深层意

义就是“成”或“化”:即“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中诸动词的用法,但“形”的这种意义与“易”有区别,“形”不是指事物的自身变易,而是人对事物的观点、方法和行为,它的主体就是人的理性,因此“形而是学”无论是作为思想、观点、方法或者是学术,其中的“形”的本义都是中国理性的体现,“形”就是广义的阐释,这是中国文化中最精粹

最深遂的学术理性,“形而上学”一词也就是中国理性在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上最贴切的表达,这是近代中国学人在吸收西方学术思想后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活化。在这种理解上,“形而上学”即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学术活动,就是说中国的学术思想(即中国思

想在学术方面)是以阐释的观点和方法从事工作的,“形而上学”熔铸了思想、观点、方法和结论于一身,是中国的学术典范,这是一种没有先入之见的实事求是的理性,正是在这个关键点上,它区别于西方理性的从前提出发的演绎方法,中国的形而上学是自身阐释的,它同时是自身的元学,所以它是自足的,无矛盾自我完成的,所以它也不会有“哥德尔不完全定

律(Go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 的灭顶之灾,它自身不是一个定律,某个理论,甚至不是一种即成的思想则范,而是人的理性自身,所以你也不能用科学证伪之类理论来捕获它,因为你无法去证伪理性,你无法证伪你自己!“我思故我在”就是不可怀疑的,但笛卡儿和笛卡儿之后,西方理性只有这种灵光乍泄、绝响无回的一瞬,当然中国思想自身是不能形式化的幽灵,所以说,儒学站在科学的肩膀上,就是因为儒学是中国思想的具体化即学术化和社会化,它的阐释精神和阐释学方法形成了它的自身,在现代化潮流中它也将通过科学的自身元学化贯彻到科学中去。

“形”是中国的“形面上学”的表达核心,宋代的理学家由没有把握住对“形”的本义的理解,因此在对“气”“象” “器”等概念的争论中无法形成一致意见。在“形而上学”的这种真正的本义理解上,“形而上学”也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自为元学的真正哲学——元哲学,而不是永远

无法逃脱被定义宿命的“哲学学”,由于“形而上学”一词还在不同的其它意义下使用,因此用“形而上学”代替“中国哲学”一词反而不方便了。也不能将本文中的用法简单引据用于其它情

况中去,否则就是违背了“形而上学”,而这正是将西方学术方法套用于中国学术所产生的诸

多混乱的原因。比如你不能简单地推论说中国哲学是非逻辑的,你当然可以逻辑地思考一个客观对象——这正是西方理学的精粹,但你无法把逻辑运用到逻辑本身——这正是现代逻辑和数现逻辑赖以生存但也无法逃脱的立身之地,逻辑学自身无明的麻烦是无法与中国哲学的透明性来相比较的。

形而上学(作为参考)

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词源“形而上学”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得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他逝世300 年后,安德罗尼柯进行编纂这些著作的工作,他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安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的著作之后,并以此定名。这本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据此,严复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概念的演变形而上学作为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这个含义,开始于古希腊,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具体含义又有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包括被后人称为形而上学的学科以及物理学等各门科学在内。物理学是研究各种可感知的实体的科学,是“第二哲学”;而形而上学则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藉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由于这门科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其它一切事物所凭借的东西,所以属于“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哲学”中既研究超感性的东西如质料、形式、潜能、运动等,也研究超自然的东西如神、第一推动者等等。在欧洲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神学认为在感性的东西背后是支配一切的超自然的神。所以这时形而上学主要是指研究神和由神派生出的灵魂、自由意志等等的学问。

在16~18世纪欧洲的哲学中,“形而上学”一词仍然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但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经院哲学受到批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更趋激烈,所以不同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形而上学”一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培根,F.认为,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是研究物体的永恒不变的形式,即规律。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的理性或抽象的观念。在18世纪法国哲学中,“形而上学”仍指研究非物质的超自然的思辨哲学。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G.W.F.除了用“形而上学”一词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外,还根据西方近代哲学具有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法的特点,又用“形而上学”一词转指非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赋予“形而上学”一词以新的含义。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它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某一事物的存在,忘记了它的产生和消灭;看到了事物的静止,忘记了它们的运动。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方法虽然古已

有之,但作为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则是近代的产物。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末,欧洲一些国家的生产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上使用的动力主要是水力、风力、人力、畜力等自然力,自然科学中比较完善的只有力学,自然科学总的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家为着深入地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规律性,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J.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造成了几个世纪特有的局限性,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也带有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性质。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同那个时期的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也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它在人类认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在对世界各部分的认识上,形而上学比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要正确些。没有对自然现象分门分类的精确研究,要建立起揭示事物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60页)。但是,当着科学的发展已经越过搜集材料和研究既成事实的阶段,进入整理材料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广大领域时,当19世纪研究有机体活动发展过程和地壳形成过程的生理学、胚胎学、地质学等新兴的专门科学产生之后,形而上学成了自然科学发展的严重障碍。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社会历史现象,就必然否认社会矛盾,否认发展和否定社会革命的作用,把资本主义世界视为永世长存的东西,所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反动阶级总是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批判。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 “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来指从抽象到具体的、以思辨方式为主的研究思路. “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常用来指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思路. “形”是什么,实际上他们是在更深的意义上把“形”作动词便用,“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意思是说,可见则为象,具形则成器,“在天成象(天象可见),在地成形(形,名词,同器),”因此“形”的深层意义就是“成”或“化”:即“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中诸动词的用法,但“形”的这种意义与“易”有区别,“形”不是指事物的自身变易,而是人对事物的观点、方法和行为,它的主体就是人的理性,因此“形而是学”无论是作为思想、观点、方法或者是学术,其中的“形”的本义都是中国理性的体现,“形”就是广义的阐释,这是中国文化中最精粹最深遂的学术理性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易传》中“道”的意义是多样的,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传》中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国古典哲学谈“天人合一”是先讲统一,后讲对立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 形而上下的意义,先儒解释甚繁,兹选以下五家,以资参考。 孔氏正义:「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 李氏集解:「崔憬曰,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 朱子本义:「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 来氏易注:「道器不相离,如有天地,就有太极之理在里面,如有人身,此躯体就有五性之理藏于此躯体之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离形字也。阴阳之象皆形也,形而上者,超乎形器之上,无声无臭,则理也,故谓之道。形而下者,则囿于形器之下,有色有象,止于形而已,故谓之器。」

由四种关系看科学与形而上学

哲学研究 由四种关系看科学与形而上学 杨寿堪 谭 斌 这里说的科学是指实证科学,既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也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除哲学之外的人文科学。 这里说的形而上学(M etaphysics),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指研究超感觉经验和有形体的东西之外为对象的学问。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在古代,形而上学与哲学常常混用,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别,后来随着哲学的嬗变,到了今天,“哲学”一词已相当广泛,既具有形而上学的内容,又包含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普遍理论与方法,出现了所谓“应用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艺术哲学、管理哲学,还有化学哲学、数学哲学,等等。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与具体科学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理论与方法,这点在以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科学的存在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形而上学从古至今的存在则是由人的理性本性所决定的。正如康德指出的:“形而上学即令不作为一门科学来看,而作为自然的倾向来看(即自然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al naturalis),在现实上仍然是存在的。因为,人类理性不单为追求知识的扩大与多样性这种虚荣的欲望所激动,而且实为其内部的要求所驱使,也会急切地提出一些这样的问题,即‘理性的任何经验上的使用或因此得出的原理所不能解答的’问题。所以不论任何人,一经他的理性成熟到能进行思辨时,就总是存在着、而且将继续存在着某种形而上学。” 在康德看来,从亚里士多德到他之前经历2000多年,由于旧玄学家以独断论(教条主义)的方法,致使真正的形而上学没有建立起来,有人便提出放弃形而上学的研究。康德认为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是不可取的。“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虽然我们一向认为在它的一切努力中是失败的,但是由于人类理性的本性,它仍然是完全不可少的一门学问。” 人生活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处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无”的四种基本关系之中。各种实证科学与形而上学都是从这四种基本关系中产生的。本文试图通过这四种基本关系来说明科学与形而上学各自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形而上学对于人类生 — 11 —

形而上的反抗

《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 加缪关注的中心是人,是人的生存。他的人道主义以承认普遍人性为基础,致力于弘扬人的尊严,贬低神的尊严,人的幸福、人的相互理解、人的尊严、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他追求的理想境界,与充满杀戮、人性遭践踏的暴力世界势不两立,始终如一地反抗这个不公平的世界。P4 我们的时代仍然存在着他所关心的那些问题:暴力、革命、正义、罪恶、生活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死忙。P4 他的荒诞哲学思考的是困扰着整整一代人的问题:面对一个充满荒诞、充满暴力的世界,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如何面对荒诞,如何超越荒诞,如何反抗荒诞。P1 从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的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西方社会的各种矛盾,揭露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关系的脱节与扭曲,寻求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价值体系、赋予人生以意义的有效途径。P2 人的损失,尤其是对人的无形损害则是难以仿量的······备受法西斯蹂躏,人的尊严和价值丧失殆尽,给人们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陌生世界里,失去了立足点和安全感,以往对理性和科学的颂扬、对人道主义的崇尚、对社会进步的乐观幻想迅速被“人的存在的走投无路的悲剧性”、“人的命运的命定性”、“存在的不可理解”的感觉所代替,人们普遍地感到社会存在无意义、历史过程无前途、人自身软弱无力;社会各阶层普遍思考与关心的问题:人是什么?人的尊严何在?人生的意义前途和命运是什么?昔日人们的理性、传统的观念和信仰被血淋淋的现实砸得粉碎,忧虑感、覆灭感、灾难感和幻灭感成为时代的标志。P5 我与我同时代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紧锣密鼓中长大成人,从此,我们的历史再没有停止过杀戮、非正义和暴力。P12 他将投入真正的反抗实践中,去发现新的价值源泉,这一行动就是参加抵抗运动······号召人民把战斗进行到底,知道解放法国,并且建立一个新的、自由的法国。P21 他关于暴力问题的思考日益成熟,有一条主线贯穿这个系列:即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他不允许任何损害人的尊严的行为,对人性的肯定使他拒绝让杀人合理化:“因为我们正是生活在一个杀人被合法化了的世界中,如果我们不满意这个世界就必须改变它。但是如果不冒杀人的危险,改变世界似乎是不可能的。杀人是我们又回到了杀人,我们将继续生活在恐怖的世界里,或者我们以屈服的态度接受杀人,或者我们用取代杀人的另一个恐怖的手段来消灭杀。”“我相信暴力是无法避免的,占领时期教会了我这一点。因此我不说要消灭所有的暴力,这当然是人们所期望的,但也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我只说应该拒绝对暴力的合法化,无论这种合法化是来自专制国家的理由还是来自某种极权哲学。暴力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不可论证的。”P22 我希望人们从几种意义上来阅读《鼠疫》,但它显而易见的内容是欧洲反纳粹主义法人抵抗运动斗争。P24 绝望的痛苦正在于它使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P35 他的哲学是生活哲学,不是纯思辨的哲学,他关心的问题是生活的意义和人类的命运等与同时代的人密切相关的生存问题,生存的焦虑、负罪感、对死亡的恐惧、对荒诞的体验是他思考的焦点问题。P46 荒诞与理性相对,意为非理性、荒诞、无意义、荒唐。P52 萨特认为客观世界是自在的存在,它是偶然的、不可思议的、荒诞的,人是被无故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是被抛入存在的,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存在,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荒谬绝伦的,是令人恶心的。面对这个世界,他感到苦闷、痛苦、厌烦、恶心,这就是荒诞感。P57 荒诞P58

形而上

形而上: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 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 学问,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 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 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94 #美学# 形而上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刘旭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中图分类号]B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8)06-0094-06 在生活审美化和美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时代,为什么还要追寻形而上美学的问题?当美学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学科性的时候,让它重新回到它想要摆脱的东西,这是否是一种悖谬?本文试从方法与目的两个层面来探索形而上学对于美学的方法论意义与形而上美学的目的论价值。 一以形而上学为方法的形而上美学 形而上学的方法曾经是最古老与传统的美学研究方法,从柏拉图开始就以明确的形而上学的方法意识追问美学问题。在美学领域内,承认了形而上学的方法,就承认了形而上学本身。问题是,什么是形而上学?或者什么样的思考是形而上学式的思考?按照亚士多德的表述,/世间若有一个不动变本体,则这一门必然优先,而成为第一哲学,既然这里所研究的是最基本的事物,正是在这意义上,这门学术就应是普遍性的。而研究ousia(本体)之所以为ousia)))包括其怎是以及作为ousia而具有的诸性质者,便属之于这一门学术。0[1]这个追问世间之不动的,也就是最终的ousia(本体)的学科,就是形而上学,按海德格尔的表述:/形而上学是包含人类认识所把握的东西之最基本根据的科学0,/是关于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的根本知识和总体知识0[2]。 亚里士多德与海德格尔的这一表述至少揭示了形而上学的两个特征,一是探索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根据,二是关于世界的根本性与总体性知识。在这两个特征背后隐藏着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式的思想方法:/形而上学就是一种超出存在者之外的追问,以求回过头来获得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整体的理解0[3]。这种所谓的对整体的理解,实际上包含着对事物的意义、结构和最终根据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单向度的,它力图穿透整个现象界,从而把世界整体归结为几个自明的或自证的先验前提,并把这几个先验前提确立为理解整个世界的先验原理,以它们为解释和评判诸存在者的最后根据。这实际上是一种融透视、归纳、演绎为一体的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海德格尔将这种方式称之为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0机制。这一机制把形而上学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存在之逻辑学,它关注/普遍的和第一性的存在者之为存在者0[4],要求人类深入到存在者内部去,从而获得存在者之本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穿透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形而上学的第二个层面:神之逻辑学,它追求/最高的和终极的存在者之为存在者0,就是对第一因的追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先验前提的确立。这两个层面是统一的。第二个层面是第一个层面的结果,反过来又决定着第一个层面的方向。这两个层面尽管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开始,到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不同形态并被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的形而上学,普遍的和第一性的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经历了由理念到实体,由实体到上帝,由上帝到主体,由主体到强力意志的转变,但这两个层面一直是它的基本运作机制。一旦我们把事物放入这一机制中进行反思,那么就是在以形而

莫兰迪与形而上画派

莫兰迪与形而上画派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西方美术史上,尤其是在二十世纪西方现代绘画史上,产生过许许多多的画派,如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以及超现实主义画派等。其中的超现实主义画派我们都不陌生,但它的前身乃是形而上画派,这在美术史上鲜有提及,而有些美术史论学家索性把它归入到超现实主义画派之列。形而上画派虽是规模很小的运动,但它作为现代艺术与哲学观念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画派,其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 中国古代哲学著作《易经》中有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可见,形而上这一概念自古就有。形而上画派是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一个与哲学观念密切相关的画派。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随着绘画及哲学、美学思想的发展而产生的。 形而上画派于1917—1919年间产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费拉拉。它的创立者是意大利画家德基里柯、卡洛·卡拉和德·基里柯的兄弟阿尔贝托·萨维尼奥。在1910—1920年间,正当意大利未来主义运动闹得轰轰烈烈的时候,未来派画家卡洛·卡拉不满足于未来主义对形象的肢解及运动感的一味追求,而接受了基里柯画法的影响,主张绘画必须表现被哲学的幻想所强化的形,并通过物体在“非现实”的背景上并置,以传达一种引人深究的神秘感。1917年1月,正在服兵役的画家卡洛·卡拉被派驻费拉拉,德·基里柯已经在这里服役一年多了,两人都因精神失常而被送入费拉拉军队医院,于是成为了一对知交,加上常来探望的基里柯的弟弟、诗人与音乐家阿尔贝托·萨维尼奥,三人谈得十分投机,一个形而上画派的纲领便应运而生了。画派有两大原则:“激发那种能引起我们对漠然而客观的经验世界置疑的不安心态,起而判断每件物体即在意义上主要是幻想而谜样的经验的外在部分;却矛盾地,透过坚实而清晰的界定但看来完全客观的结构达到。” (图1)(图2)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析议 黄庆萱*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退休教授台北) 摘要:本文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形」,是天象地形的总体概括省称。形而上,指在天象地形上存在的抽象原理,其名曰「道」;形而下,指天地变化、阴阳交感所生的具体事物,其名曰「器」。并析论「道先器后」、「道器不离」、「器先道后」诸说,而作评议。以为道器皆以形为中心;形指干天坤地之形象;道成形而道在形,形生器而道在器;化裁推行举措已属通变事业,则道器各有先后。结论中将《周易》「形而上」说与西方「形上学」略作比较。 关键词:形而上;形而下;道;器;形上学 一、前言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周易?系辞传上》的两句话,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先把相关的上下文摘录下来: 乾坤其易之 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 以见易;易 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 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这段文字,首先表明乾坤是易道精义蕴藏的处所,认为乾坤相对排列,交感化育,而易道蕴藏的精义就建立在这中间了。再以假设语气强调乾坤相对交感化育的作用如果毁坏了,就无法来发现易道的精义;易道的精义不能发现,那么天行健而资始、地势坤而资生的功能,也许会几乎停止了。于是由形上、形下推论道、器的关系:由天象地形向上归纳紬绎,得到阴阳和合这种宇宙终极的抽象原理,叫作「道」;由此天象地形向下落实,阴阳交感,化育成具体的事物,叫作「器」。并且引申说明:易道通过天地化育、裁成万物,称之为「变」;推广化育,使万物顺利运作,称之为「通」;执持阳健阴顺、交感变通的道理来安顿天下老百姓,称之为「事业」。 形,是天象地形的省称。《系辞传上》一开始,即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本节先言「乾坤其易之缊」,接言「形上形下」,形即乾坤天地之形象,道即易道,所以「乾坤其易之缊」和「形上形下」间才能用「是故」连系之。形而上,指在天地形象上存在的抽象原理;道,是乾坤之合德,犹阴阳两仪之于太极。所以「形而上者谓之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涵义实同。形而下,是天地变化向下落实到现象界;器,是阴阳交感所生的具体事物。《朱子语类》卷七十五记周谟所录:「形而上者,指理而言;形而下者,指事物而言。事事物物,皆有其理。事 * 黄庆萱,1932年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历任台师大国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曾担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大学客座高级讲师;韩国外国语大学、高丽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退休。着有:《史记汉书儒林传疏证》、《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修辞学》、《中国文学鉴赏举隅》、《周易读本》、《周易纵横谈》、《学林寻幽》、《与君细论文》等书。 〔晋〕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卷7, 页31—32。 同前注,卷7,页1-2。

形而上 形而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易经》。“形”指的是一事物,这个事物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事物。“形而下”就是指这个事物的具体的表象,具体的结构组成、可被人直接感知的事物的物质部分。“形而上”就是指这个事物的本质、一般不为人直接感知的内在的须抽象的、思维方面的东西。 形而上是指思维的和宏观的范畴, 形而下是指物质的外在的具体的、微观的范畴。 形而上和形而下共同组成一个事物的统一的整体。 引申开去,形而上可以看作任何事物所具有的一般规律,形而下可以看作由于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共同作用下的具体事务。 形而上学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译: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翻译而来。是西方的一种哲学的名称。和辩证法相对立。日本人的翻译是没有抓住本质的,所以中国的严复抗拒这种翻译,自创“玄学”,可是并没有被大众接受,于是中文就翻译成形而上学了。我本人是赞同严复的这个意见的。也就是形而上和形而上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概念之间可以重叠的部分是很小的。 《易经》本身是一个辩证的东西。我过古代之所以强调形而上,就是要求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抽象到认识本质,认识特殊事物背后蕴含的规律性的东西。 而要认清一个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坚持唯物的观点,也就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实在,“求是”就是探究事物的本源。 所以光有“实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说实话”是不够的。如果简单的就事论事,不探讨本质的东西,拿许多表现相同本质不同的东西,大家说大家的事,就变成众说纷纭了。比如现在的天涯论坛。 而光讲“求是”也不成,脱离了“实事”去讲“求是”就是那个日本人解释错的“形而上学”了。 上面的东西很枯燥,许多人不愿意看,说点简单点的比方: 1、金庸的笑傲江湖中有个片段,讲到华山剑法有剑宗和气宗的分别,这个分别就是剑法的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区别,而剑法就是形。 2、目前中日韩围棋之争也是形而上和形而下之争。对中日围棋来说是讲究形而上的,注重意念、大局观、注重形的美感,尤其是日本人追求的有点过头了,连基本的形而下的招数都会为了照顾到形而上而被摒弃。韩国人是不讲究形而上的概念的,他们讲究赢棋才是硬道理,只要有用难看的都可以,这个也有点过头了,去年混双塞韩国人表演了一出很让人不齿,所以老聂一直看不起韩国人,尽管自己总下不过韩国人。其实这跟1、中的剑宗和气宗是很相似的,练剑前三十年先要学会剑法然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上升到最高境界才是人剑合一心中有剑手中无剑,而在这之前剑法还没练到家的时候去和人家谈剑还是不剑就只有找打的份。 所以中国围棋在不放弃一大局观等一年的东西的同时也潜心研究韩国人的术,渐渐的就和恨过不分伯仲了,而日本人显然还没有大的转变。 3、对教育来说,教是属于形而下的,育是属于形而上的,教育的重点在育,而手段是教。没有教是育不出人的,而只注重教不注重育,药家鑫就是一个现成的最佳的例子。所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

————————————————————————————————作者:————————————————————————————————日期: 2

3 / 8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析議 黃慶萱* (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系退休教授 台北) 摘要:本文指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形」,是天象地形的總體概括省稱。形而上,指在天象地形上存在的抽象原理,其名曰「道」;形而下,指天地變化、陰陽交感所生的具體事物,其名曰「器」。並析論「道先器後」、「道器不離」、「器先道後」諸說,而作評議。以為道器皆以形為中心;形指乾天坤地之形象;道成形而道在形,形生器而道在器;化裁推行舉措已屬通變事業,則道器各有先後。結論中將《周易》「形而上」說與西方「形上學」略作比較。 關鍵詞:形而上;形而下;道;器;形上學 一、 前言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周易?繫辭傳上》的兩句話,為了避免斷章取義,我先把相關的上下文摘錄下來: 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以見易;易 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 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這段文字,首先表明乾坤是易道精義蘊藏的處所,認為乾坤相對排列,交感化育,而易道蘊藏的精義就建立在這中間了。再以假設語氣強調乾坤相對交感化育的作用如果毀壞了,就無法來發現易道的精義;易道的精義不能發現,那麼天行健而資始、地勢坤而資生的功能,也許會幾乎停止了。於是由形上、形下推論道、器的關係:由天象地形向上歸納紬繹,得到陰陽和合這種宇宙終極的抽象原理,叫作「道」;由此天象地形向下落實,陰陽交感,化育成具體的事物,叫作「器」。並且引申說明:易道通過天地化育、裁成萬物,稱之為「變」;推廣化育,使萬物順利運作,稱之為「通」;執持陽健陰順、交感變通的道理來安頓天下老百姓,稱之為「事業」。 形,是天象地形的省稱。《繫辭傳上》一開始,即說:「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本節先言「乾坤其易之縕」,接言「形上形下」,形即乾坤天地之形象,道即易道,所以「乾坤其易之縕」和「形上形下」間才能用「是故」連繫之。形而上,指在天地形象上存在的抽象原理;道,是乾坤之合德,猶陰陽兩儀之於太極。所以「形而上者謂之道」與「一陰一陽之謂道」涵義實同。形而下,是天地變化向下落實到現象界;器,是陰陽交感所生的具體事物。《朱子語類》卷七十五記周謨所錄:「形而上者,指理而言;形而下者,指事物而言。事事物物,皆有其理。事 * 黃慶萱,1932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歷任臺師大國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曾擔 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大學客座高級講師;韓國外國語大學、高麗大學客座教授。2000年退休。著 有:《史記漢書儒林傳疏證》、《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修辭學》、《中國文學鑑賞舉隅》、《周易 讀本》、《周易縱橫談》、《學林尋幽》、《與君細論文》等書。 〔晉〕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7, 頁31—32。 同前註,卷7,頁1-2。

虚拟现实艺术:形而上的终极再创造

虚拟现实艺术:形而上的终极再创造 李怀骥“虚拟现实”:人机共生的新境界 科技进步打破了以往技术的集权式面目,机器正在不期然而然地被人类内化,并且向着人类的自我转化。人们对工具的认识已不再是一个画地为牢的个人意识层面,而是越来越强烈地体验到人与机器之间双向建构的令人吃惊的潜力。“虚拟现实”作为数字技术中最神奇的科技成就之一,正在把人与机器的关系推向极致,然而这种极致所导致的悖论性(既是人机共同体的合作伙伴又是对手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复杂张力,深刻挑战了我们作为人而存在的知性范畴和直觉的形式,并最终改变我们对技术及自身的看法:基于人机共生意义上的日甚一日的技术变革已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恒常的特色,未来的发展抑或是二者在非隐喻意义上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过程…… 暂且抛开技术文明的脆弱性,从较积极的方面来看,新的技术科学日益趋向于人类理想的生命支持系统,而虚拟现实世界在这一意义生产上的表现性更是与日俱增,面对该世界,人类主体已不再被客体化、工具化的世界所控制,而是成为充满自主力量的世界的参与者。当我们进入虚拟现实创建的感知系统,仿佛其间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可无限扩展的空间,这是一种源于数码再造的过程所生成的纯粹的虚拟人工环境,该环境趋向一种共享而流变的互动性质,并且在一些原理层面上超出了我们以往感知世界的经验模式,有人称之为生命的“四度空间”,我们可以投身于这一共享的意义空间并参与其间意义再造的全过程,同时也可以在一个更基础的层面上,通过计算机感知界面和数字化手段提供的支持,在这一可操控的世界里去感受一种全新的认知体验和永恒的互动过程。麻省理工学院专家莫里(Murray)从认识论的视野对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了阐述:“我们抑以将它作为一种创制可能世界的本体论机器来加以理解,并且已经习惯于生活在当下让我们吃惊的幻想与真实的演变中……虚拟现实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可以访问的空间、亲历仿真之境的体验,而且把我们带到可以将现实中的智慧和梦想付诸实施的地方。” 从亲历仿真之境到完全沉浸性的呈现空间,在日益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一种双重现实日益介入人们的生活,它打破了人机界面的分野以及真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在它营造的时空中,由于一切视觉存在都被认为是可编程、可操控的信息,因此对于直觉的人类经验而言,进入其间意味着进入了一个完全数码化的经验科学世界,而这一世界总是呈现出另一种现实性和真实性,人们往来于其间,获得了新的感知经验,它扩展了人类的认识论视野并影响着人类既有的知觉模式,甚至在某些潜在层面上颠覆了以往源自人类认知实存的运作方式和逻辑:首先它打破了人们的经验时空观,甚至重塑了时空的意义,如曼纽尔·凯斯泰尔斯(Castells,

形而上与形而下

形而上与形而下 发表时间:2019-07-19T11:17:40.8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1期作者:何敬平[导读] 在高三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效应,从学习目标、确立自信、全身心投入学习、减轻心理压力以及善用表扬与鼓励等方面帮助学生在学习、思想、生活答疑解难,助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何敬平广东韶关市第一中学 512023 【摘要】在高三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效应,从学习目标、确立自信、全身心投入学习、减轻心理压力以及善用表扬与鼓励等方面帮助学生在学习、思想、生活答疑解难,助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心理效应;学习效果中图分类号:G2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8-070-01《易经?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若把心理效应理论谓之道的话,则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它们,就谓之器。高三毕业班,运用心理效应指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完成学业,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善用门槛效应,确立高考目标 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完成了高一、高二学段的的学习后,到了高三,考大学的目标越发清晰了,我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具体的大学目标。在制定大学目标时,我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来在制定自己的高考大学目标,帮助全面分析各科成绩及总分,以确保目标的可行性。有了要考的大学目标及所对应的分数这个总目标,我就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呈梯级的月考、模拟考试子目标。学生通过摸底考试,实现了第一级预定的子目标,就通过了门槛,此时我加以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然后提出下次月考的分数目标,就有如上台阶一样,一级一级的,最终达到预期的总目标。 当然,班主任提出的子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符,若不符可以修改,以使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习品质是存在差异的。必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学习状况来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班主任与导师全程跟踪,积极引导,在学生迈“门槛”的过程中达到某个阶段的子目标时要及时加以鼓励表扬,使学生产生兴趣与动力,从而激化其产生实现更大目标的动机和效能。 2、巧用亨利效应,立信心于心中 亨利效应的神奇就在于其能帮助学生产生自信。班主任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是行的,要有舍我其谁的自信。因此,我给我们班的口号是“一中有我,舍我其谁!”,在跑操何集会,校运会上高声喊出来,以达到学生自我肯定,重复暗示自己,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不断经受考验的作用。同时,细心留心学生的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有一位心理学家所说过:“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 我们学校是全寄宿学校,到了高三,学生全身心投入高考备考,大部分学生对事件抓得很紧,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懒散、拖沓,特别是早读和晚练。上了高三第一个月,我每天都提早20分钟站在课室门口,一开始就有学生迟到,一个星期后只有一、两个,一个月后这种迟到现象就销声匿迹了,之后,早读的语文和英语老师、下晚班的科任老师也参与检查,效果良好,学生都能提早到课室。教师用无声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也是亨利效应作用。 3、反用禁果效应,促进健康发展 由于学生处在人生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出现禁果效应屡见不鲜。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在对于提高学习成绩,促进思想进步,增进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大有裨益。对异性向往,是青春期的一种生理现象,这种情感弥足珍贵,不足为怪。有研究表明,在清一色的男性或女性的组成的集体里,往往会因一些小事而发生摩擦,影响同学关系。异性交往可以避免这种现象,促使学生相互关心,推动人际交往,这是是异性相吸的效果。因此,在异性学生之间建立正常心理沟通,建立真正的友谊,构成集体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越不让做的,学生偏偏要做;越掩盖的事情,学生偏偏越要张扬,我们不把学生早恋设为禁果,正面引导为男女同学的正常关系,反用禁果效应。 在学校及班级管理中,学生使用手机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学生使用手机产生考试作弊,不良短信危害学生心理健康、扰乱课堂纪律、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等弊病。已经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如何对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呢?我们的做法是:在上课期间教师不带手机进教室;学生在学校禁手机,周日学生返校上缴手机给年级管理,周六放学发还给学生,有事用教师办公室电话联系;学校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举办众多的社团活动;学校要与家长配合。把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设为禁果,把学生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上。 4、常用赫洛克效应,促进学业提高 班主任在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适度的评价,多表扬、鼓励和信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也要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法。奖惩的频率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好。高三第一次月考,我在全班班会课上表扬了成绩最好的同学,同时对成绩最差的同学提出了希望。在第二次月考中,最好的学生成绩仍很好,最差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没有表扬也没有希望的中间阶层的学生停滞不前。我改变了策略,利用“三奖”方法来激励全体学生,具体为分为 “实力奖,潜力奖,进步奖”,把这些学生名单写用红纸打出来,张贴到后面班务栏上,并奖励笔记本之类的小礼物,以此鼓励,特别是月考进步奖,自认为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也受到了关注与鼓励。运用赫洛克效应对学生做出适度的评价,引导学生做归因分析,增强其自信心,去掉自卑心理。 班主任工作要多运用赏识教育,关爱每一个学生,在18届高三,我班有一个女生性格比较内向,数学成绩一直徘徊在90分上下,每次月考,离一本线总差那么十几二十分,每次月考,我都对其进行鼓励,题醒其学习效果和方法,最好高考数学考了130分,总分远超优先投档线,我的班长的情形也一样,只是他的是英语弱科,我也是不厌其烦的关注与提醒,高考英语考了125分,总分585分。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同时要讲究一个“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