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析议

黄庆萱*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退休教授台北)

摘要:本文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形」,是天象地形的总体概括省称。形而上,指在天象地形上存在的抽象原理,其名曰「道」;形而下,指天地变化、阴阳交感所生的具体事物,其名曰「器」。并析论「道先器后」、「道器不离」、「器先道后」诸说,而作评议。以为道器皆以形为中心;形指干天坤地之形象;道成形而道在形,形生器而道在器;化裁推行举措已属通变事业,则道器各有先后。结论中将《周易》「形而上」说与西方「形上学」略作比较。

关键词:形而上;形而下;道;器;形上学

一、前言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周易?系辞传上》的两句话,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先把相关的上下文摘录下来:

乾坤其易之 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 以见易;易

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

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这段文字,首先表明乾坤是易道精义蕴藏的处所,认为乾坤相对排列,交感化育,而易道蕴藏的精义就建立在这中间了。再以假设语气强调乾坤相对交感化育的作用如果毁坏了,就无法来发现易道的精义;易道的精义不能发现,那么天行健而资始、地势坤而资生的功能,也许会几乎停止了。于是由形上、形下推论道、器的关系:由天象地形向上归纳紬绎,得到阴阳和合这种宇宙终极的抽象原理,叫作「道」;由此天象地形向下落实,阴阳交感,化育成具体的事物,叫作「器」。并且引申说明:易道通过天地化育、裁成万物,称之为「变」;推广化育,使万物顺利运作,称之为「通」;执持阳健阴顺、交感变通的道理来安顿天下老百姓,称之为「事业」。

形,是天象地形的省称。《系辞传上》一开始,即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本节先言「乾坤其易之缊」,接言「形上形下」,形即乾坤天地之形象,道即易道,所以「乾坤其易之缊」和「形上形下」间才能用「是故」连系之。形而上,指在天地形象上存在的抽象原理;道,是乾坤之合德,犹阴阳两仪之于太极。所以「形而上者谓之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涵义实同。形而下,是天地变化向下落实到现象界;器,是阴阳交感所生的具体事物。《朱子语类》卷七十五记周谟所录:「形而上者,指理而言;形而下者,指事物而言。事事物物,皆有其理。事

* 黄庆萱,1932年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历任台师大国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曾担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大学客座高级讲师;韩国外国语大学、高丽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退休。着有:《史记汉书儒林传疏证》、《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修辞学》、《中国文学鉴赏举隅》、《周易读本》、《周易纵横谈》、《学林寻幽》、《与君细论文》等书。

〔晋〕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卷7,

页31—32。

同前注,卷7,页1-2。

物可见,而其理难知。即事即物,便要见得此理,只是如此看。但要真实于事物上见得这个道理,然后于己有益。为人君止于仁;为人子止于孝。必须就君臣父子上见得此理。大学之道,不曰穷理,而谓之格物,只是使人就实处穷竟事事物物上有许多道理,穷之不可不尽也。」●对因器明道、格物穷理以至于事业,有十分简明的论述。

关于道、器的关系,孰先孰后,约有三说,析论于后,并略作评议。

二、析论

(一)道先器后说:

1.《老子》的观点

《老子》第四十二章已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话。道是原理,一是材质,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交感之初生,于是衍生万物。?这是道先器后说之滥觞。

2. 《淮南子》的观点

后世阐扬《老子》此说者以《淮南子》为代表。《淮南子?原道》:「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又云:「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解,通达也)际天地。」认为道能生万物,化育万物成就不同的形象,却不拥为己有,作其主宰。道,是一也是理,施于四海之内,达于天地之际。?所以《淮南子》亦主先有道,后有天地万物。

3. 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观点

说《易》者亦有主先道后形者,如孔颖达《周易正义》云:「道是 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以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其受《老子》观点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同时也合乎《周易?系辞传》太极生两仪的说法。

4.邵雍《皇极经世?观物》的观点

邵雍亦每如此说。《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之九》:「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矣,其于道一也。」?又《外篇之一》:「道生天地万物而不自见也;天地万物亦取法乎道矣。」?「生者性,天也;成者形,地也。生而成,成而生,《易》之道也。以天地生万物,则以万物为万物;以道生天地,则天地亦万物也。道为太极。」?亦主天地人物由道而生,道先器后。

●〔宋〕黎靖德类编:《朱子语类》(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影印百衲本),卷75,页20。

?参考吴怡:《老子解义》(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第42章,页346。

○5参考陈丽桂:《新编淮南子》(台北:国立编译馆,《新编诸子丛书》本,2002年),〈原道〉第一,页21。又页61。

○6同注 ,页32。

○7〔清〕刘斯组辑,包耀参校:《皇极经世绪言》(台北: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卷6,页8。

○8同前注,卷7上,页16。

○9同前注,页23。

(二)道器不离说:

以程颢、朱熹之说为代表。

1.程颢《二程遗书》的观点

程颢之言见于《二程遗书》卷一:「盖上天之载, 声 臭,其体则谓之《易》;

其理则谓之道。……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 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10明白指出「器亦道,道亦器」。

2.朱熹《朱子语类》的观点

关于形上、形下,朱熹师生间多所讨论。《朱子语类》卷七十五记周谟所录:「问:『形而上下如何以形言?』曰:『此言最的当。设若以有形无形言之,便是物与理相闲断了。所以谓截得分明者,只是上下之闲,分别得一个界止分明。器亦道,道亦器,有分别而不相离也。』」○11朱熹此答,今人吴怡在《易经系辞传解义》有深入而浅明的诠释:「朱子这段话极为精辟,如果把道与器以无形和有形来分,那么便会有两种结果,一是使道离形而虚脱,变成一个空虚的概念,西方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常犯此病。二是使道和器之间的沟通,显得非常困难。易理的高明处,就在于不以形之有无,而以形之上下去分别道与器。所谓『形而上者』,乃是指形的向上提升,所谓『形而下者』,乃是指形的向下落实。就拿阴阳来说,其向上提升,是阴阳之中和,便是道;而其向下落实,是阴阳之相感以生万物,便是器。」○12《语类》又记叶贺孙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13又林夔孙录:「指器为道固不得;离器于道亦不得。且如此火,是器,自有道在里。」○14

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器不是道,但不离道;道不是器,却在器里。这便是程、朱对道、器的基本看法。而这种看法与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理气不离、体用不二的观念有贯连性。

(三)器先道后说:

此说王夫之极力言之,而唐人崔憬《周易探玄》「器体道用」说实为先导。

1. 崔憬《周易探玄》的观点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崔憬曰:「此结上文,兼明《易》之形器变通之事业也。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吕氏天盖楼刊本),卷2,页5。《遗书》惟说「二先生语」,

朱熹编《近思录》(台北:世界书局张伯行《集解》本)卷1,页12引此,标云「明道曰」。

○11同注●,页19。

○12吴怡:《易经系辞传解义》(台北:三民书局,1991年),页128。

○13同注●,页20。

○14同前注。

○15〔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学生书局影印《古经解汇函》本),卷14,页7。

○16同注●。

○17同前注。

为器也。假令天地圆盖方轸为体为器,以万物资始资生为用为道;动物以形躯为体为器,以灵识为用为道;植物以枝干为器为体,以生性为道为用。」○15崔憬此说,与后来朱子「道体器用」说大不相同。《语类》卷七十五记学生(佚名)问:「『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一段,只是这一个道理,但即形器之本体?」朱子应之以「是」○16。又记曾祖道问:「如何分形器?」曰:「形而上者是理,才有作用,便是形而下者。」○17便是证明。

2. 王夫之《周易外传》的观点

明末王夫之作《周易外传》,曰:「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其道则 其器,人类能言之;虽然,茍有其器矣,岂患 道哉?君子之所不知而圣人知之;圣人之所不能而匹夫匹妇能之。人或昧于其道者,其器不成,不成非 器也。 其器则 其道,人鲜能言之,而固其诚然者也。洪荒 揖让之道;唐虞 吊伐之道;汉唐 今日之道;则今日 他年之道者多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 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 父道,未有弟而 兄道,道之可有而且 者多矣!故 其器则 其道,诚然之言也,而人特未之察耳!」○18先言「 其道则 其器」,以为「圣人知之」,「匹夫匹妇能之」。此说制器,道先器后。再言「 其器则 其道」,举「未有弓矢而无射道」等为例,此为用器,器先道后。虽然制器用器,道器各有先后,但王夫之力倡「唯器」论,《周易外传》又云:「形而上者,非 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 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也。」○19坚决提出「有形而后有形而上」的结论,其偏向器先道后说是十分明显的。

三、评议

(一)道器皆以形为中心:

道为形而上者,器为形而下者,皆以形为中心。王宗传《童溪易传》云:「道外 器,器外 道,其本一也,故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皆谓之形,则易之形见,盖有不可掩也。」○20此理本甚明,惜历来注《易》者,多在道、器、上、下四字用工夫,而独忽「形」字,甚至以形、器为一义,颇可商榷。

(二)形指干天坤地之形象:

在「乾坤其易之缊」数句,与「形而上者谓之道」间,有连词「是故」。于是可推知「道」即「易」,「形」即「乾坤」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形象」。历来注《易》者,对「是故」一词,亦多未深究。

(三)道成形而道在形,形生器而道在器:

《系辞传上》明言:「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21「形」既为乾坤两仪,则是太极(即易即道)所生。及至天

○18〔明〕王夫之:《周易外传》(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影印上海太平洋书店重刊《船山遗书》本),卷5,页25。

○19同前注。

○20〔宋〕王宗传:《童溪易传》(台北:大通书局影印《通志堂经解》本),卷28,页28。

○21同注 ,卷7,页28至29。

地变化,阴阳交感,而生四象:春夏秋冬、东南西北、木火金水。再生八卦:干天为父、坤地为母、震雷为长男、巽风为长女、坎水为中男、离火为中女、艮山为少男、兑泽为少女。以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皆天地所生。是道成形,形生器。上文云:「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盖乾坤既生,易道即在乾坤中;乾坤成列,易道即在成列之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中。《语类》卷一记朱熹回答陈淳说:「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22也正是道成形而道在形,形生器而道在器的意思。

(四)化裁推行举措属通变事业,道器各有先后:

在析论之(三)「器先道后说」曾引崔憬、王夫之之言。崔憬所说,尚能扣紧天地动植而论道器体用。王夫之以为「 其道则 其器」,制器道先于器;「 其器则 其道」,用器器先于道。则直以人所制作运用而论道器,已属下文所谓化裁推行举措之通变事业。然天地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亦不妨论其道器也。船山言「有形而后有形而上」,此语与「存在先于本质」若合符节。又言「今日 他年之道者多矣」,尤具远见。今之航天潜海之器,基因改造之果,皆先有其道而后成之;既成之后,驾御享用之道亦随而兴矣。道器亦各有先后也。

四、结语

总之,由天象地形向上归纳,获致一阴一阳抽象之原理,叫作「道」;由天地变化向下落实,是阴阳交感所生具体事物,名为「器」。道器之中心都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之天象地形。就此而言,易道与西方以整个宇宙及一切可见事物之全部为研究对象,探求其起源、变化、及其终究之宇宙论(cosmology),或探讨存在本身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本体论(ontology),有近似之处。而道成形而在形,生器而在器。道与形不即不离,道与器互有先后。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B.C.384--322 )曾在吕克亚学院讲学。后来安德罗尼柯( Andronicus B.C.—100--)将他的单篇论文、讲稿、并参考学生笔记编成全集,把有关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论著合在一起,取名Physica,意指「物理学」或「自然科学」;又把研究抽象本质问题的作品,包括First Philosophy(《第一哲学》)在内,编成后篇,取名Metaphysica。Meta 是一个词头,有「之后」、「超越」诸义。自此Metaphysics成为西方哲学重要术语,意为超越于自然科学之上的学问。国人依据《周易?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Metaphysics译作「形上学」,是相当妥贴的译名。而「形而上者谓之道」之句因此在哲学界也就更耳熟能详了。

附识:本文成稿之日,适林安梧君来访,即以此稿示之。安梧读后,谓「形上形下」之形,当从王夫之作「形着」解,为动词也。继而并撰〈关于中国古

代经典诠释的一个问题:对《易经》〈系辞传〉「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的一个理解〉一文,发表于《经学论丛》(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2同注 ,卷1,页1。

2003年),页67—74。中云:「《易经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此「形」即当解作「形着义」,不宜解作「形器义」。就其「形着」之活动,上溯其本源,是此形着之所以可能之根源,此之谓「道」;就其「形着」之活动,下委而具体化,是此形着之落实具体,此之谓「器」。盖道之所显,其为象也,「象」经由「形着」而成其为「形器」也。」安梧天资聪颖,治学既善于分析,又能融合贯通。于东西方哲学,所下工夫甚深。其

言实足启予。特录之以供读者参考比较。古籍难有确诂,异说不妨并存也。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

一、辨析题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第一章)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 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和作用。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 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 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 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第一章)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 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5、有用就是真理。(第二章)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 6、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 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 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 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 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 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 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7、国家是阶级合作的产物。错误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能力。 8、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所以,“人人创造历史”。答:此说法是错误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则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而“人人创造历史”没有意识到独立的个体人与人民群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理所当然的认为,每个人都创造整个社会的历史,将会形而上学和英雄史观。并且,有些反社会发展方向而前行的人的某些行为,不仅不能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他们更不可能“创造”历史。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第一章)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唯物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论、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 “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来指从抽象到具体的、以思辨方式为主的研究思路. “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常用来指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思路. “形”是什么,实际上他们是在更深的意义上把“形”作动词便用,“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意思是说,可见则为象,具形则成器,“在天成象(天象可见),在地成形(形,名词,同器),”因此“形”的深层意义就是“成”或“化”:即“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中诸动词的用法,但“形”的这种意义与“易”有区别,“形”不是指事物的自身变易,而是人对事物的观点、方法和行为,它的主体就是人的理性,因此“形而是学”无论是作为思想、观点、方法或者是学术,其中的“形”的本义都是中国理性的体现,“形”就是广义的阐释,这是中国文化中最精粹最深遂的学术理性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易传》中“道”的意义是多样的,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传》中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国古典哲学谈“天人合一”是先讲统一,后讲对立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 形而上下的意义,先儒解释甚繁,兹选以下五家,以资参考。 孔氏正义:「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 李氏集解:「崔憬曰,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 朱子本义:「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 来氏易注:「道器不相离,如有天地,就有太极之理在里面,如有人身,此躯体就有五性之理藏于此躯体之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离形字也。阴阳之象皆形也,形而上者,超乎形器之上,无声无臭,则理也,故谓之道。形而下者,则囿于形器之下,有色有象,止于形而已,故谓之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与辩证唯物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一理论体系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论是指人们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观点和看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派系繁多,相互斗争、相互推翻。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争论的焦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是思维的反映,思维是第一性的属于唯心论学派,凡是认为思维是派生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属于唯物论各种学派。另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但绝大多数哲学家作了肯定的回答。 辩证唯物论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辩证唯物论批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科学的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的中国版 早在中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墨家思想,创始人是墨翟。

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关系

§第25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可知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和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涵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文,其早期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把在论辩时揭露和克服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艺术叫做辩证法。柏拉图把辩证法引入哲学,把它作为研究概念思维艺术的专门科学。 2、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论。 3、两种对立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形而上学的两种定义

形而上学的概念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两种意思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

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 因此,简而言之,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本质的学问。它是高于物理学的,物理学研究现象及规律,而形而上学研究其存在及实质。 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即是,非即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从而陷入了无穷的循环之中。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意为鸡不一定从来都是孵化出来的;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也不一定从来都是鸡生出来的。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因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鸡和蛋是进化而来的这只是依据,并非问题的答案,题目要求是分先后,也就是时间顺序。如果解决问题找不到答案,就可以弄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然后以之为真理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无赖都是先知了。 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鸡和蛋作为一种存在,鸡生蛋,蛋成鸡,交替出现这是一种存在形式。在时间轴上,鸡和蛋的形态一直在变化,如果把当今存在的鸡和蛋的形态作为标准,则

浅谈儒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形而上学和薄化理论.doc

浅谈儒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形而上学 和薄化理论- 在当今儒家政治哲学的比较研究的成果中,白彤东的近作《旧邦新命》无疑是一份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它对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民主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颇具洞察力和启发性的对比与分析。我赞同其中绝大多数的分析细节和结论,也毫不怀疑其研究价值。但在原则性的态度和方法上,却有两点颇难苟同:一是白彤东对儒家形上学如果不是否定起码也是某种排斥的态度;二是他所使用的疑似过于泛化的薄化策略。由于这两个不同点对于理解儒家政治哲学以及儒家思想均至关重要,我愿在此对它们作一些反思。本文第一节到第三节试图论证排斥儒家形上学的态度是由于对儒家资源所涉及的各种维度之间的关系未能予以正确理解造成的。第一节简介排斥儒家形而上学的态度,第二节讨论儒家思想的四个维度及其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运用这四个维度及其之间关系来说明为什么排斥儒家形上学的态度不成立。最后,第四节讨论泛化的薄化策略所引起的问题。 白彤东对儒家形上学的排斥态度可从以下这一段话看出: 我们都知道,宋明儒家发展了儒家的形而上学,而新儒家在这点上基本是追随宋明儒家的。这是很多人偏好晚期儒家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意义有怀疑,那么晚期儒家很强的形而上学倾向就成了问题。与此对照,恰恰因为早期儒家是前形而上学(gre一metaphyical)或非形而上学的,他们的哲学就变得更可取。它更接近于政治问题之根;它对这些问题的处理的锋芒还没有被形而上学的套话(( jargons所掩盖;它们不是形而上

学的而是政治的这一事实也使它更有普适性,因为它更能被持有不同形而上学观点或罗尔斯所称的全能教义( comprehensive doctrines)的人所接受。 这一段涉及了许多问题,有些有争议性如政治的比形而上学的更有普适性吗?早期儒学比宋明儒学更接近政治问题之根吗?如果政治问题之根是个清楚的概念的话;有些不具争议性如早期儒学与宋明儒学相比,形而上学关怀相对要少。我在这里想讨论的是这一段中所透露的如下态度: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怀,尤其是新儒学对宋明儒家的形上问题的讨论,妨碍或掩盖了对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解与研究。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一)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一) 提要:该文全面论述了郑玄易学天道观。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区分《纬》和郑玄的本体论,指出郑氏用以无为本、气(太初)自生为出发点来解决宇宙起源问题。并认为,郑氏所理解的宇宙演化既是气化形变的过程;同时又是以阴阳两个路数演变的过程,象数同源一体。《周易》三画、爻变、行蓍及爻之相应皆本之宇演化。第二部分郑氏以《系辞》为据,改造了《易纬》的易之四义,提出易简、交易。不易三义说,易之三义反映的是三个自然法则。第三部分,运用了天文历法知识解释了郑氏的阴阳变化和万物兴衰的观点。认为郑氏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一样,把日月变化、天体运行视为阴阳形成、四时更替和万物兴衰的根据。 关键词:郑玄:易学;易纬;天道 郑玄是个大经学家。他穷尽毕生精力,理解和诠释两汉确立经学及与经学相关的诸子之学,其旨“念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即在融通和整合当时经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囊括百家之长、凸显诸经本义的系列经学著作。故郑玄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不同,不注重概念内涵的界定和运用概念进逻辑推理,不刻意追求建构思想体系。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思想,恰恰相反,透过他那些具体的、细微的关于经学和诸子之学的注释,可以发现其深圳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天道观是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主要表现在《易纬.干凿度》和《周易》的注释中,它包括三方面内容:本无论及其象数形成、天道法则与易之三义、阴阳观与物之兴衰。 一、本无论及其象数形成 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玄奥的问题,成为中国历代思想家绞尽脑汁思索、并试图作出合理解释的一个焦点。在先秦,从老子的“有住于无”的命题的提出,到屈原发人深省的“天问”、《易传》太极生八卦的设想以及庄子“有始、有未始”之辨等,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然而,对这个古老不解之谜,皆未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到了汉代,《淮南子》继承了道家的“有始、未始”的传统(《俶真训》),并在此基础上把元气纳入宇宙生成的体系之中,力图用元气揭开这个谜底。它指出:“道始于虚霸,虚*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文训》)《易纬.干凿度》将《易传》太极生八卦解释为宇宙始于太极、太极生大地和四时及八种自然物质的过程。如它说:“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在这里《干凿度》的作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太极是无形的,天地是有形的,“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提出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范畴加以说明:“有大易、太初、太始、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放日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易纬》为了自圆其说,更为详尽地描述了宇宙起源和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它与《淮南于》等不同,以老庄和《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谈论宇宙,是为了建构一个贯通天人的思想体系。《易纬》探讨宇宙生成演化,而是立足于易学,解决象数形成内在根据,建立一个易学体系。如它指出:“易,无形埒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上为天,浊重下为地。物有始有壮有突,故三画而成干,乾坤相并具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郑玄正是沿着《易纬》的思路进行了解说和阐发的。他认为大地万物是有形的,有形的天地万物起源于无形: 天地本无形而得有形,则有形生于无形矣。故《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夫乾坤者,法天地之象质,然则有天地则有乾坤矣。 郑玄进一步深化了《易纬》提出的问题:“立乾坤以天地之道,则是天地先乾坤生也。天有象可见,地有形可处,若先乾坤则是乃天地生乾坤。或云有形生于无形,则为反矣,如是则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一、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树根。有树根就有树干、树枝,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既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看成第一哲学,那么我们不妨就把辩证法看成第二哲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呢?屈原有名句“路漫漫去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就是坎坷、曲折、遥远的意思,全句翻译过来就是~人生道路的道路很曲折坎坷遥远啊,我要百折不挠地去追求最平最直最宽的金光大道啊。形而上学有和这个名句相近的意思,但意义会更广泛,是指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我们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是用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认识全错,但是这种舆论至少诱导了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正确认识。孟子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画一份图纸,不能只用直尺、或只用圆规,当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是不能只依赖一种哲学思维的,而这里,形而上学好比是一把直尺,而辩证法就好比是一个圆规。他们(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只能各司其职,而不是让一个工种干两份不同的活。形而上学侧重理论研究,辩证法侧重司法实践。 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的形而上学相比,中国古老的《易传系辞》中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亦或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汉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这些人当初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会不谋而合呢?简单的说,几者都是围绕着有形体与无形体展开的说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把物理学这个有形体,来衬托‘后物理学’也就是形而上学这个无形体,什么是有形体?什么是无形体呢?有形体就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例如人,动物,建筑等等,无形体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理论,概念,定义、定理等等。如果用电脑来作比喻,主机、显示器、键盘等这些硬件就是有形体,而电脑软件就是无形体。用人作比喻,人的四肢百骸就是有形体,而思想就是无形体。《易传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二者(安德罗尼克与易经)极为相似,翻译过来就是;对思想理论(无形体)的归纳总结是真理,对物质(有形体)的研究开发应用是科学。现在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来,他们为什么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其实讲无形体,讲思想性的东西不容易被人理解,他们是想通过用有形体作比喻,使人们理解无形体,通过最形象的比喻,来揭示最深奥的道理。 形而上学这四个字蕴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呢?形就是几何图形,就是有形体,而,是指沿着,上,就是方向,这里指上下左右内外前后所有方向,学,是指研究,计算等。连贯起来翻译就是,研究哲学要像研究几何学一样,几何学是根据有形

由四种关系看科学与形而上学

哲学研究 由四种关系看科学与形而上学 杨寿堪 谭 斌 这里说的科学是指实证科学,既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也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除哲学之外的人文科学。 这里说的形而上学(M etaphysics),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指研究超感觉经验和有形体的东西之外为对象的学问。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在古代,形而上学与哲学常常混用,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别,后来随着哲学的嬗变,到了今天,“哲学”一词已相当广泛,既具有形而上学的内容,又包含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普遍理论与方法,出现了所谓“应用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艺术哲学、管理哲学,还有化学哲学、数学哲学,等等。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与具体科学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理论与方法,这点在以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科学的存在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形而上学从古至今的存在则是由人的理性本性所决定的。正如康德指出的:“形而上学即令不作为一门科学来看,而作为自然的倾向来看(即自然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al naturalis),在现实上仍然是存在的。因为,人类理性不单为追求知识的扩大与多样性这种虚荣的欲望所激动,而且实为其内部的要求所驱使,也会急切地提出一些这样的问题,即‘理性的任何经验上的使用或因此得出的原理所不能解答的’问题。所以不论任何人,一经他的理性成熟到能进行思辨时,就总是存在着、而且将继续存在着某种形而上学。” 在康德看来,从亚里士多德到他之前经历2000多年,由于旧玄学家以独断论(教条主义)的方法,致使真正的形而上学没有建立起来,有人便提出放弃形而上学的研究。康德认为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是不可取的。“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虽然我们一向认为在它的一切努力中是失败的,但是由于人类理性的本性,它仍然是完全不可少的一门学问。” 人生活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处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无”的四种基本关系之中。各种实证科学与形而上学都是从这四种基本关系中产生的。本文试图通过这四种基本关系来说明科学与形而上学各自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形而上学对于人类生 — 11 —

形而上学的当代构建及其现实意义

形而上学的当代构建及其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的精神境界中,形而上学是否仍旧持守着内在的存在根据?这一存在根据在形而上学的阶段性推进过程当中是否已被“松动”或“消解”?形而上学同现代生活是否还保持着理论与现实的内在紧张和张力关系?当代形而上学之于当代生活的意义应怎样界说?这些问题的引出和回应无疑对当代形而上学的构建、对当代现实生活的精神提升、对现实生活的“理念”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从哲学的本意考察,“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从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修身”、“养性”、“为人”之意蕴,就有“实践”、“践行”之训诫,也就有人之为人的“理念”的范型。尽管这一形而上学深层的意蕴被根植于普遍知识——存在论的固有前提下,但其内在所具有的、与人的本性相洽和融合的人本视阈与境界,从始至今都以不同的映现方式所固守着的。由此可见,形而上学同现实生活的关联始终持存着。 形而上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系在历史上通常是以极其抽象的 二元对立方式体现出来的,这种二元对立在柏拉图那里就表现为世界的二分化。这一抽象对立的理解方式或者是以形而上学来直接“否定”现实生活,或者是以“无视”现实生活的方式来间接贬低现实生活,或者是以纯粹的理论逻辑的自足性方式来消解“现实生活”的原初状态。在这里,形而上学成了“纯粹”的理论形态。尽管如此,形而上学仍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关联着现实生活,或成为超然于生活之上的“理念”,或成为度量生活的“尺度”,或提供现实生活所尚未具备的“规定”。事实上,从形而上学自身的演进逻辑分析,就会看到形

而上学是以隐含的、更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影响着或分化着现实生活,尽管这一“影响”或“分化”是以“颠倒”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和不同时代的精神氛围中,形而上学必然会产生某种“转型”,会产生某种“适应”,会产生某种“分离”。一方面,形而上学由于自身的内在紧张关系即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会产生新的“调整”,另一方面,形而上学在其内在的“调整”之中所延伸出的、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新的“论证”,也会为时代的精神“迁移”与“发展”提供超越性的价值尺度、理念追求和境界指向等形而上学的“设计”。形而上学的时代理念的“设计”,也会为特定时代的现实生活确立新的“追求”、新的“设计”、新的“标准”。 从形而上学发展的阶段性过程分析,形而上学大体经历了古典、近代与现代的发展过程。在这些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形而上学在保持着同一的内在规定的同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使命与现实困境。正是在使命的履行和困境的应对中,形而上学本身既体现为形而上学对现实生活把握的方式,也体现为形而上学与现实生活关联的不同的特质。从大的历史背景以及精神境遇的变化内容看,古典形而上学乃是对人、神、自然三者关系的整体性论证。这一论证的理论形态必然表现为以形而上学为核心的实体性的本体论样式,体现为以实体性旨趣为归宿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在古典形而上学之中,“存在之存在”是最高的知识,是“第一学术”,必然显现为以神学为最高境界的总体性知识。古典形而上学在对神学的实体存在性论证过程中,使其本体论的旨趣与目的论的追求以高于生活、俯视生活、否定生活的方式,在自身之中得到了统一。 与古典形而上学对外在“对象”的神学确认相异,近代形而上学的基质性标志是对“自我”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如果说,古典形态的

马克思 如何看待形而上学

在当代的哲学环境中为形而上学正名显得不但不合时宜,而且显得困难重重。这主要是由于从近代哲学开始的对形而上学的据斥和科学主义的滥觞所形成的对形而上学问题理 解的混乱。虽然形而上学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批判,但是,从来也没有象当代这样对待形而上学---无论中外哲学都对形而上学形成了严厉的批判和据斥。可以说,形而上学被康德在他的古典阶段证明了是一种科学的形式而后被黑格尔完善为古典形式的形而上学大成以后,形而上学的哲学前途被人类的意志取消了,形而上学的前途被科学的前途所取代。但是,正象我们看到的科学在当代所经历的那样,当科学本身的形而上学本质逐渐暴露出来,对科学的本体论反思发现它的形而上学的特征以后,以至于它的发展及其需要形而上学的哲学的支持时,形而上学的哲学复兴将是一种历史的和理性的必然。 之所以形而上学在哲学中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在哲学中,“存在”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是所有哲学都在回答却始终存在的问题。随着理性的进步,应该认为存在问题是哲学应回答的最大的哲学问题。“存在”究竟怎样存在,或者说应当怎样存在是我们的当代的哲学要回答的。人类的知性能否认识存在,以及认识的存在是否就是存在的自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的过程构成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学在证明着存在的形式化,以形式作为把握存在的方法---从存在到存在形式的思维形式构成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不能引导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时---当存 在的形式出现了形式化的困难之后,当代的哲学必须首先对存在何以为存在的问题给予回答。 但是,我们在回答存在问题之前,首先要考查主体自身的存在,这一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的形式问题,由于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形式的自在从来都没有被怀疑过,这就引起我的怀疑,这一问题就是:人怎样证明自身的存在。我的研究发现,西方哲学除了把人的存在作出 形式化的证明之外,即人具备的时空形式和人以自身的时空形式所进行的思维以外,没有对存在和存在的形式化给出更为可靠的证明,由此,我提出的进一步的问题就是,人类怎样证

形而上的反抗

《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 加缪关注的中心是人,是人的生存。他的人道主义以承认普遍人性为基础,致力于弘扬人的尊严,贬低神的尊严,人的幸福、人的相互理解、人的尊严、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他追求的理想境界,与充满杀戮、人性遭践踏的暴力世界势不两立,始终如一地反抗这个不公平的世界。P4 我们的时代仍然存在着他所关心的那些问题:暴力、革命、正义、罪恶、生活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死忙。P4 他的荒诞哲学思考的是困扰着整整一代人的问题:面对一个充满荒诞、充满暴力的世界,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如何面对荒诞,如何超越荒诞,如何反抗荒诞。P1 从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的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西方社会的各种矛盾,揭露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关系的脱节与扭曲,寻求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价值体系、赋予人生以意义的有效途径。P2 人的损失,尤其是对人的无形损害则是难以仿量的······备受法西斯蹂躏,人的尊严和价值丧失殆尽,给人们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陌生世界里,失去了立足点和安全感,以往对理性和科学的颂扬、对人道主义的崇尚、对社会进步的乐观幻想迅速被“人的存在的走投无路的悲剧性”、“人的命运的命定性”、“存在的不可理解”的感觉所代替,人们普遍地感到社会存在无意义、历史过程无前途、人自身软弱无力;社会各阶层普遍思考与关心的问题:人是什么?人的尊严何在?人生的意义前途和命运是什么?昔日人们的理性、传统的观念和信仰被血淋淋的现实砸得粉碎,忧虑感、覆灭感、灾难感和幻灭感成为时代的标志。P5 我与我同时代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紧锣密鼓中长大成人,从此,我们的历史再没有停止过杀戮、非正义和暴力。P12 他将投入真正的反抗实践中,去发现新的价值源泉,这一行动就是参加抵抗运动······号召人民把战斗进行到底,知道解放法国,并且建立一个新的、自由的法国。P21 他关于暴力问题的思考日益成熟,有一条主线贯穿这个系列:即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他不允许任何损害人的尊严的行为,对人性的肯定使他拒绝让杀人合理化:“因为我们正是生活在一个杀人被合法化了的世界中,如果我们不满意这个世界就必须改变它。但是如果不冒杀人的危险,改变世界似乎是不可能的。杀人是我们又回到了杀人,我们将继续生活在恐怖的世界里,或者我们以屈服的态度接受杀人,或者我们用取代杀人的另一个恐怖的手段来消灭杀。”“我相信暴力是无法避免的,占领时期教会了我这一点。因此我不说要消灭所有的暴力,这当然是人们所期望的,但也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我只说应该拒绝对暴力的合法化,无论这种合法化是来自专制国家的理由还是来自某种极权哲学。暴力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不可论证的。”P22 我希望人们从几种意义上来阅读《鼠疫》,但它显而易见的内容是欧洲反纳粹主义法人抵抗运动斗争。P24 绝望的痛苦正在于它使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P35 他的哲学是生活哲学,不是纯思辨的哲学,他关心的问题是生活的意义和人类的命运等与同时代的人密切相关的生存问题,生存的焦虑、负罪感、对死亡的恐惧、对荒诞的体验是他思考的焦点问题。P46 荒诞与理性相对,意为非理性、荒诞、无意义、荒唐。P52 萨特认为客观世界是自在的存在,它是偶然的、不可思议的、荒诞的,人是被无故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是被抛入存在的,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存在,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荒谬绝伦的,是令人恶心的。面对这个世界,他感到苦闷、痛苦、厌烦、恶心,这就是荒诞感。P57 荒诞P58

拒斥形而上学的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内容摘要:现代分析哲学把传统形而上学看作是无意义的虚假陈述而加以拒斥。首先是维特根斯坦依据其语言图像理论而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随后逻辑实证主义者从经验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出发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再其后蒯因以他的“本体论承诺”理论仍然坚持否定哲学具有陈述存在的意义。在我看来,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在根本上是不成功的,但它仍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而具有启示意义和广泛影响。 关键词:分析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无意义性评价 现代分析主义或分析哲学,是对兴起并盛行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由几种哲学流派和哲学理论所共同构成的一种哲学思潮的称呼。这些思想流派和理论的共同之点就在于,都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语言分析不仅是进行哲学研究所必须的方法,而且也是哲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和目的本身。另一方面,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拒斥,也是贯穿在整个分析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根本的主题和宗旨,分析主义思潮从兴起到发展都同这个主题或宗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围绕着分析哲学把形而上学看成是“无意义的虚假陈述”这一基本观点,着重探讨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维也纳学派以及蒯因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思想,旨在清理线索、考察实质,并力求从哲学自身反思的高度上对其局限

和意义有所把握。 1.哲学的问题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分析哲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分析主义反形而上学传统的第一位肇始者。其前期的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对作为逻辑实证主义[1]中坚力量的维也纳学派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以至于这个学派中的许多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把维特根斯坦视为他们的同路人,并把《逻辑哲学论》一书奉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和“圣经”。在这部著作中,维特根斯坦首次表达了他的反形而上学思想,认为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企图“说不可说的东西”,其结果却是提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和命题”。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这一批判,又是建立在他的语言图像理论的基础上的,在这个理论中,他首次提出了语言的界限问题并由此而表明传统哲学的错误之所在,因此,“语言图像论”就是维氏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起点和依据。 语言图像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一个基本命题,都是一个基本事实的图像。由此又可以引伸出,由所有的命题构成的整个语言系统就是由所有的事实构成的整个现实世界的图像,简言之,语言是现实世界的图像。把语言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图像,这是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思想与实在的关系问题上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问题是,通常当我们谈到一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不承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所在)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 【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事物有条件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反对:反对孤立的看问题和主观臆造联系的做法。 运用: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②兴建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动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加强地区之间经济联系;③开通政府网站,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忽视联系,也不能否定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否则就会受到联系的报复。(2)人们可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并不否认联系的客观性。人们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固有联系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方法论:人们既要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处于统帅地位。部分也影响整体。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中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居于主导、统帅和决定的地位,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合理组合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欠佳组合,就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整体和部分又是联系的,二者不可分割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发挥依赖各部分功能的发挥,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状决定整体的性状及变化;部分 又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有部分的功能,整体性状影响决 定部分性状及变化。) 方法论:①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 得到最大发挥。 反对:没有全局观念;忽视局部的作用。 运用: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个人利益主体的功能,又 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强大功能。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 大局”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③我 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让企业有更多的自 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 4、系统和要素 【发展的观点】 5.物质和运动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 点。 运用: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 象的。如何理解? 6.运动和静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的变化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反对: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成静止不变;否认相对静止的 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辨析: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 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 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①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弄清事物 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③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运用:①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是 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内容。②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但是 有生命力的新事物。③正确认识中国现实的国情,必须认真学习祖 国的历史。④可持续发展既是今天对以往行为反思的结果,也是对 人类未来发展前途的探索。⑤知识经济时代,形成全民学习、终身 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⑥体制创 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8.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 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 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信息地向前发展。(量变引起质 变的形式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 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事物在总体上的数量没有变化, 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 起质变。)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具体要求:①坚 持适度原则;②不失时机促成飞跃;③重视量的积累,还要优化结 构。 反对: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反对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反对 忽视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运用:①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 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②我国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脚踏实地、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 地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③企业要优化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学习要优化时间配置,提高学习效率。 10.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内容: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事物的 成长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 途径。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对新事物的成长持怀疑态度;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一条直线, 没有考虑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运用:①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 壮大。②既要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要学会正 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主义 的改革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 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