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层析技术简单介绍及其应用

最新层析技术简单介绍及其应用

最新层析技术简单介绍及其应用
最新层析技术简单介绍及其应用

层析技术简单介绍及

其应用

层析法的主要介绍及其应用

1.层析法的概念

层析法又称色谱法[1].色层法或层离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应用很广的分离分析方法。1903年,俄国的植物学家M,C.UBeT在研究分离植物色素过程中,首先创造了色谱法,这是一种根据化合物的不同结构和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具有不同吸附性能的原理,以分离混合物中的化学成分的一种物理化学分离方法,最初用于有色物质,之后应用于大量的无色物质。色谱法的名称虽然仍然沿用,但已失去原来的含义。层析法和其他分离方法比较,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又不太麻烦的优点。因此,层析法的应用越来越广,对于近代化学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在制药、化工、农业、医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层析法的历史及原理

层析法的历史

1903年3月21日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ichael Tswett,1872-1919)在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生物学会议上发表了“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研究论文,介绍了一种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并首先认识到这种层析现象在分离分析方面有重大价值。1906年他在德国植物学杂志发表文章,首次命名上述分离后色带为色谱图,称此方法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1907年在德国生物学会年会上,展示过带有色带的分离柱管和纯化过的植物色素溶液。茨维特被世人公认为色谱创始人。

德籍奥地利化学家R.Kuhn 等利用他的方法在纤维状氧化铝和碳酸钙的吸附柱上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公认为单一的结晶状胡萝卜素分离成a 和b 两个同分异构体,并由所取得的纯胡萝卜素确定出了其分子式。Kuhn正是由于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离析与结构分析中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而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

1952年,Martin和James发表第一篇气液色谱论文,首次用气体作流动相,配合微量酸碱滴定,发明了气相色谱,它给挥发性化合物的分离测定带来了划时代的革命。

2.2层析法的原理

层析Chromatography(色谱),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间的差异(溶解度、分子极性、分子大小、分子形状、吸附能力、分子亲合力等) ,使各组分在支持物上集中分布在不同区域,借此将各组分分离。

层析法进行时有两个相,一个相称为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 ),另一相称为流动相(Mobile phase )。由于各组分所受固定相的阻力和流动相的推力影响不同,各组分移动速度也各异,从而使各组分得到分离。

层析技术与待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理化性质(分子自然形状、大小、获电状态、溶解度与选择性吸附剂或载体物的吸附能力,分配系数、酸碱环境(pH)、温度、极性以及分子的亲和能力等)有着直接关系[2]。除此,任何层析技术,均具有两相条件(即流动相和固定相),造成流动相对固定相作单向相对运动。这种流动相推动样品中各组分通过固定相向前迁移,其运动速率与两相物质和被分离物质状态有关。由于被分离物各组分中的理化性质

不同,对不同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组分,具有不同的作用力,通过吸附一解吸,或离子交换、分子筛效应、静电引力,免疫特异性吸附等,造成各组间生物分子分离、迁移距离不等,最终达到被测物的分离、纯化的目的。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分离有机化合物,还能分离无机物,更主要的是适合于分离分析生物高分子物质,其分离范围广,适用性强。化学性稳定、灵敏度高,既可纯化又可制备,条件简便。

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如此,但是不同的具体层析分离方法用到的技术原理又有所改进和不同,下面我们将根据不同的层析方法分别进行介绍。

层析法的分类

层析法的分类由于层析法是利用物质在不同的两相中溶解,吸附或其它亲和作用的不同,使混合物中的各组分达到分离目的,因而层析法有多种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两相所处的状态分类以液体作为流动相的称为“液相层析”或“液体层析”(liquidchromatography,L.C.或LC);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称为“气相层析”或“气相色谱”rga\chromatography,G.C.或GC)-按固定相的种类来分,又可以把液固层析分为;液——固层析(1iquid—solidchromatography,L.S.C或LSC),液——液层析(1iquid—liquidchromatography?L.L.C或LLC);把气相层析分为:气一—固层析tgas—solidchromatography,G.S.C或GSC)、气——液层析(gas—tiqu:dchromotographY,C.L.C.或GLC)。

(二) 按层析机制分类

1.吸附层析(adsorptionchromatography)这是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有不同的吸附能力使之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2.分配层析(partitionchromatography)这是利用不同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的一种层析方法。3.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这是利用不同组分对离子交换剂亲和力的不同的一种层析方法。d.凝胶层析(gelchromatography)这是一种利用凝胶对不同组分因分子大小不同而有不同阻滞作用的一种分离方法。

名称分离原理

吸附层析法组份在吸附剂表面吸附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各能力不同

分配层析法各组份在流动相和静止液相(固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

离子交换层析法固定相是离子交换剂,各组份与离子交换剂亲和力不同

凝胶层析法固定相是多孔凝胶,各组份的分子大小不同,因而在凝胶上受阻滞的程度不同

亲和层析法固定相只能与一种待分离组份专一结合,以此和无亲和力的其它组份分离

(三) 按操作形式不同分类:

1.柱层析(columnchromatography,C.C.或CC)将固定相装入柱内,装样后,用流动相沿一个方向移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纸层析(paperchromatography,P,C.或PC)用滤纸作为液体的栽体,点样后,用适当的流动相展开,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3.薄层层析(thinlayerchromatography,T.L.C或TLC)将吸附剂铺成薄层,点样后,用流动相展开,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名称操作形式

柱层析法固定相装于柱内,使样品沿着一个方向前移而达分

层析法几种主要的方法及其特点

4.1薄层层析和纸层析

薄层层析(T.L.C或TLC)和纸层析(P.C或PC)在层析方面具有广泛的吸引力,这是由于这两种方法可用于定性、定量和制备。它们对于痕量的分析是很方便的,效果很好。这二种层析方法应用面很广,应用的例子也很多。例如:鉴定合成过程中的副产品;测定生物放射同位素中的放射杂质,鉴定天然产物:药物的分离鉴定;食品的分析鉴定;等。虽然气相层析(G.C.或GC)比薄层层析和纸层析更方便,尤其在定量分析方面,但薄层层析和纸层析的某些优点超过气相层析,所以,现在这两种方法经常被使用。薄层和纸层与气层比较,有下列优点:

1.薄层和纸层可用于分离热不稳定的化合物。

2.薄层和纸层的定量重现性比较容易。

3.薄层和纸层能够用于很多方面,这是由于移动捆(展开剂)可以交换,而且分离过程也很容易。

4.双向薄层和纸层所能产生的结果和得到的资料是单相色谱操作所不能实现的。

5.薄层和纸层的装置简单,成本费较低。

6.一些样品和比较的化合物可以同时在一个简单的色谱中加以比较。

7.在鉴定工作中,可用颜色试验并可测定其R,值。

气层可以看作是对薄层和纸层在技术上的补充和发展,此外,尚有高效液相层析(HPIC)。但还不能用新技术完全代替薄层和纸层,而且上述4—7的优点超过了气层和高效液相层析。虽然薄层和纸层可以交换使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首先选择薄层是比较方便的。此外,腐蚀性显色试剂在纸层中不能使用。

4.2纸层析纸层析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

纸层析法是以滤纸作为支持剂(或称为载体、担体),用一定的溶剂系统(展开剂)展开而达到分离拘目的。固定相一般为滤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混合的有机溶剂,固定相除水以外,尚可用甲酰胺、缓冲溶液等。此法可用于定性、定量,也可用于分离制备。一般将样品溶于适当的溶剂中,点样于滤纸的一端,干后,悬挂在一密闭的层析筒中,用适当的展开剂展开,展开有上行法和下行法,展开完毕后,将滤纸取出,划出溶剂前沿线,阴千,以适当的显色剂显色。样品层析后,一般用比移值R,表示某一化合物在纸层析谱中的位置,如下图

因为纸层析是溶质(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连续萃取,根据溶质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一定的物质在二相间有固定的分配系数,所以有固定的比移值Rf,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R+值为一常数,因此可以达到分离鉴定的目的。R值一般在0到1之间。影响R‘值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下列几方面重要因素:1.样品本身极性的大小一般说来,物质分子中极性基团增加,物质的极性就随着增加,则分配系数变大,R,值变小。增加分子中的非极性成分,则分子的极性降低,则R,值变大。

2.由二个氨基酸A,B组成的二肽,不管是组成AB或BA,理论上,在任何溶剂中,RfAB和RfBA值应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测定中,由于其他种种原因,如吸附等的影响,Rf 值可能会有些差异!这也就是有些同分异构体能够被纸色谱分离的原因所在。

3.氢键的影响溶质和溶剂如能形成氢键,对R+的影响较大。

4.溶剂的性质用与水完全互溶的脂肪醇类作溶剂时,醇类的一CH2基数与溶质的Rf 值呈反比关系,增加一CH2基,则Rf值相应的变小。同一种有机溶剂由于含水量增加,使某些溶质相应地易于进入有机相,因此,R:值也相应变大。

5.pH因为弱酸与弱碱的解离度与PH有关,由于溶剂pH的改变,溶质的解离度也随之改变,致使在二相中的分配系数改变,结果造成Rf值的改变。

6.展开温度如前所述,有机相中含水量的改变,溶质的R,值也相应改变。水在有机相中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展层温度的改变会使R,值有所改变。但在有些溶剂体系中,Rf值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为这一类溶剂体系的组成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或与水完全互溶。但对温度敏感的溶剂体系,在色谱分离口寸必须严格控制温度。一股温度变化以不超过±0,5℃为宜。

7.滤纸的性质滤纸厚薄不匀,含水量不一致,溶剂沿着纤维方向的流动就会紊乱,导

致溶剂前沿不整齐,色谱分离点畸形,影响R,值的测定。纸纤维中,如金属离子Ca2+、Fe2+、Mg2+、Cu2+等含量很高时,则影响Rf值。

此外,溶剂配制的时间长短、滤纸的含水量不同,展开的方向,长度和方法的不同,点样位置离溶剂槽的距离不同,溶剂槽中溶剂量的不同,平衡条件的不同等等,都能影响R,值,在做平行实验时必须予以注意。

4.3纸层析的操作方法

1.层析纸的选择和处理用于色谱分离的滤纸必须具备下述条件。

(1)滤纸质地均匀厚薄一致,全纸平整无折痕,以保证展开速度均匀。

(2)具有——定的纯洁度,含Ca*+、Mg+’、Fe*+、C旷+等金属离子或其他显色物质愈少愈好。

(3)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被溶剂浸润后仍能站立。

(4)分离样品不易扩散,分离斑点轮廓清楚不拖尾。

(5)垂直方向的溶剂流速左右二端基本一致,前沿平整。

在分离酸性、碱性或两性物质时,展开剂和样品的酸碱度对层析结果影响很大,主要皂样品的游离形式和成盐的形式在水和有机溶剂中分配比相差极大,因此,pH必须恒定才能得出满意的层析结果。恒定pH的办法,一种是在展开剂中采用一定比例的酸碱,另一种是将滤纸经恒定pH的缓冲液处理,在中性溶剂中展开,缓冲溶液可采用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系统。一般可将滤纸于缓冲液中浸湿(或者均匀喷洒),再用滤纸吸去表面的多余水液,阴干即可使用。有时也可用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等试剂予处理。在选择滤纸时,除上述条件外,如果样品量大,必须采用厚滤纸,如需在短时间内取得结果又是易于分离者,可用快速滤纸。一般常以华德门(Whatman)滤纸作为标准层析滤纸。使用国产层析滤纸一般多用杭州新华造纸厂产品。

4.4.固定相

滤纸纤维一般有较强的吸湿性,通常可含20—25%的水分,而其中有6一7%的水是以氢键结合的,在一股条件下较难脱去,所以纸层析实际上是以水为固定相,而滤纸纤维则起一个惰性载体的作用。在分离极性较小的物质时,为了增加它在固定相中的溶解度,常用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丙二醇作为固定帼。在特殊情况下,如分离芳香油等非极性物质时,往往用石腊油、硅油(Silicone)等作为固定相,以水溶液(或有机溶剂)作流动相,这种方法称为反相纸上分配层析。

4.5.展开剂的选择

纸层析是否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和选择展开剂的关系极大。不可能有适用于一切化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制订 系部:机电工程系制订时间: 2018 年 2 月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标准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订,用于指导《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与课程建设。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基于职业能力分析,以模拟电子电路为载体,将典型模拟电路设计、调试与应用有机融合的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后 续专业课准备必要的知识,并为从事有关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项目训练,使学生具备识别与选用元器件的能力;电路识图与绘图的能力;对电子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对典型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与维修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先修后续课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高等数学、电工技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子元器件检测能力、电路识图绘图能力、电路设计和分析能力。本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电气控制技术、PLC 技术、电气设备故障与维护的学习提供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须的电子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灵活应用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全面 掌握电子电路设计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为以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项目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常用电子器件 2、掌握放大电路基础,频率特性与多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 3、掌握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4、掌握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5、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分析。 (二)能力目标 1、学会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选用; 2、学会设计小信号功率放大器电路; 3、学会集成运放的应用和集成稳压电源的设计; 4、学会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三)素质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规定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分 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岗位的需要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学能力、客观评价能力、竞争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 《电子技术》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将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序化,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学习规律,精心设计了六个学习主情境,分别是: 常用仪表的使用和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与辨别、功率放大器的设计、集成运放的 应用电路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三人表决电路设计、计数器电路设计。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 表1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智能化系统说明

智能化系统(部分系统)说明 一、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智能专网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系统、智能专网系统、网络控制系统、以及所有基于TCP/IP协议的子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由终端(面板、模块、水晶头),网络线缆(五类线、六类线),网络配线架(24/48口数据配线架),理线架,接入交换机(24/48口接入交换机)以光模块通过光跳线跳接光纤配线架以光纤链路接入到区域汇聚交换机光模块口(24/48纯光口三级可网管汇聚型交换机,汇聚整个区域内所有接入交换机)再跳接到光纤配线架以光纤链路跳接到园区核心交换机以实现整个园区网络的物理链路。 在园区核心网络机房,为了实现整个网络的安全与数据通信的及时性与有效性我们必须对整个网络进行组网构建。我们每一台终端不论是PC、PAD、手机、还是计算机都是需要一个固定的地址才能接入到互联网,进行网络访问,但是网络运营商只能给我们提供的地址只有一两个,那么我们只能运用路由器给我们所有的终端分配地址,因此我们的系统就需要一台核心路由去支撑业务,支撑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当然接入外网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网络的安全性,不能因为访问互联网而受到网络病毒的侵害,因此防火墙不能缺少。 现在社会互联网接入已经成为任何企事业单位不能缺失的部分,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强。我们的网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专网。计算机互联网主要负责所有无线终端、有线终端、办公终端以及游客终端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智能专网主要负责安全防范系统、入侵报警系统、BA系统、电力监控系统、自动计费系统、电梯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数字集群系统、票务系统、会议系统、公共及应急广播系统、时钟系统、智能信息发布系统及LED控制与信息发布系统。整个网络系统担负着我们所有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所有的核心设备都以一主一备一冗余的方式进行配置。而且所有的设备缺一不可。共需要四台核心交换、四台核心路由、四台防火墙、四台负载均衡。 二、语音通信系统 语音通信系统的布线需求由综合布线系统实现。办公、会议及后勤区域语音通信采用用户自设程控交换机方案,本项目内部通信语音交换机初装容量暂按为200门配置; 语音通信交换机设于能源中心首层网络机房内。程控交换机通信效率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展商及内部工作人员的通信需求,同时面向未来、面向综合业务、面向多媒体应用,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扩展性。因此数字程控交换机应具有设备交换能力强、无阻塞、维护方便、软件功能丰富,能满足前台服务和后台管理多种业务的需要。本项目内部数据网络与运营商公网间数据接入可采用路由器方案,提供数据/语音集成、VPN 及多协议路由解决方案。 该系统由终端(语音面板、模块)、语音线缆(三类线或电话线)、语音配线架(110配线架)、大对数市话电缆(200对市话电缆)、语音配线柜(F02配线柜)、和控电话交换机组成,其中任何设备不可缺少。 三、公共及应急广播系统 系统采用网络传输的方式,信源及控制管理设备位于消控中心内。采用分布式设计,音频输出单元与功放位于园区各单体建筑内就近连接其所对应的扬声器,以利于降低线损。网络型音频处理主机在数字广播系统中是控制与处理的核心设备,可实现实时的热备份功能,备份机和多台主工作机同时在网络上工作,备份机通过网络与多台主机之间进行相互通信,当发现备份机和某台主工作机彼此的端口出错或是失去联系时,备份机

RTK定位原理概述

一、RTK定位原理概述 RTK测量利用的是载波相位差分GPS技术来实时定位的,正是凭借差分改正和载波相位测距两种测量方法才使得动态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差分GPS技术是利用了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空间的相关性来进行差分改正的,从而将定位的误差削弱。标准的差分GPS 原理是将基准站架设在高精度的已知点控制点上,通过基准站单点定位确定测站的位置坐标,然后通过实时定位测得的坐标与控制点坐标的比对,从而确定基准站上的定位误差。但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测量效率,基准站通常也可以架设在未知点上。下文就RTK基准站架设的两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其架设原理。 GPS系统定位采用的是WGS-84坐标系,如下图所示。它是一个地心坐标系,所有的GPS接收定位测得的坐标都是基于该坐标系的坐标。换而言之,GPS接收机只能识别WGS-84坐标。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用户基于定位精度、坐标保密、控制变形等原因往往会建立其他坐标系统。这样就涉及到了坐标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所以这就是为何几乎所有的GPS解算软件中都有坐标系统转换程序的原因。 现就国内坐标系统的应用为基础,介绍一下RTK测量时坐标系统的转换方法。至今为止,我国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主要有北京54坐标系统、西安80坐标系统和国家2000坐标系统。这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采用了不同的椭圆基准。在实际生产中还存在地方独立坐标系统,它是在上述几种坐标系的基础上建立的。高程坐标系统主要有1956黄海高程基准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两个系统组成。

坐标系统的转换方法主要有七参数、四参数、三参数和一参数等。根据两套坐标系统之间的几个关系可以采用相应的转换方法。RTK测量过程中坐标系统的转换分为平面转换和高程转换两个方面。平面转换主要是采用控制点反算转换参数的方法,根据测区范围和精度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转换方法。对于涉及到两个不同椭球基准的坐标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一般都采用七参数进行转换,如果测区面积较小,可近似当做平面时(约10公时范围)可采用四参数进行转换。GPS高程系统的转换主要是采用高程拟合和似在地水准面精化模型进行高程内插。高程拟合主要有平面拟合和曲面拟合两种方法,平面拟合是在平面内选择至少3个高程控制点,通过GPS测量得到这些控制点的两套坐标,通过两套坐标系统求差可得到每个控制点上的高程异常值。然后根据不同的方法进行内插高程异常值,能过GPS测量,根据GPS高程以及高程异常值可求得测点的正常高。曲面拟合同平面拟合原理相同,只是在曲面内进行内套高程异常值,这种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所以精度也相对较高。 差分GPS工作的基本原理是依据地面参考站与流动站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而建立的。GPS卫星分布在距离地面约两万公里的太空,而地面参考站距流动站之间的距离为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之间,这个距离相对于星站距离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认为参考站与流动站周围的空间环境对两个接收机导航定位的影响是等价的。 二、基准站架高在已知点上 差分GPS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GPS卫星、参考站、流动站

层析技术的应用

层析技术的应用 一、层析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一)层析技术的原理 层析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分离技术。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发现并使用这一技术证明了植物的叶子中不仅有叶绿素还含有其它色素。现在层析法已成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领域有效的分离分析工具之一。 层析法是利用不同物质理化性质的差异而建立起来的技术。所有的层析系统都由两个相组成:一是固定相,它或者是固体物质或者是固定于固体物质上的成分;另一是流动相,即可以流动的物质,如水和各种溶媒。当待分离的混合物随溶媒(流动相)通过固定相时,由于各组份的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与两相发生相互作用(吸附、溶解、结合等)的能力不同,在两相中的分配(含量对比)不同,而且随溶媒向前移动,各组份不断地在两相中进行再分配。与固定相相互作用力越弱的组份,随流动相移动时受到的阻滞作用小,向前移动的速度快。反之,与固定相相互作用越强的组份,向前移动速度越慢。分部收集流出液,可得到样品中所含的各单一组份,从而达到将各组份分离的目的。 (二)层析法分类见表16-5~7 (三)层析法的特点与应用 表16-5按两相所处状态分类 层析法是根据物质的理化性质不同而建立的分离分析方法。根据层析峰的位置及峰高或峰面积,可以定性及定量。层析法与光学、电学或电化学仪器连用,可检测出层析后各组份的浓度或质量,同时绘出层

析图。层析仪与电子计算机联用,可使操作及数据处理自动化,大大缩短分析时间。由于层析法具有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速度快等特点,因此适用于杂质多、含量少的复杂样品分析,尤其适用于生物样品的分离分析。近年来,已成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常用的分析方法。在医药卫生、环境化学、高分子材料、石油化工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表16-6按层析原理分类 表16-7按操作形式不同分类

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第三章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第一节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模型 根据B-ISDN宽带网络的原理、B-ISDN呼叫的概念、以及呼叫控制与承载连接控制相分离的特点,ITU-T提出了IN与B-ISDN综合的参考体系结构模型[1-5],即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模型,如图3-1所示,图中阴影部分是智能网的功能实体,本模型充分体现了呼叫与连接控制分离的概念。 图3-1显示了IN和B-ISDN中的主要物理实体、功能实体、以及它们之间信令关系。除本地交换机(LEX)外,每一个物理实体只用一个实例来表示。在该参考体系结构中,还显示了IN和B-ISDN的功能实体映射到物理实体的方案。功能实体之间接口或者采用宽带智能网应用协议(B-INAP),或者采用B-ISDN信令,而功能实体内的接口则采用内部软件接口。本模型中没有将智能网的概念模型中物理平面和功能平面分开讨论,而是结合在一起来考虑,主要是为了描述方便。 LC:连接控制LCA:连接控制代理LEX:本地交换机 DC:终端控制DCA:终端控制代理TEX:传输交换机 EC:边控制CPE:用户前端设备 SNR:特殊网络资源B-IP:宽带智能外设 B-SCF:宽带业务控制功能B-SDF:宽带业务数据功能 B-SSF:宽带业务交换功能B-SRF:宽带特殊资源功能 图3-1 IN与B-ISDN综合的参考体系结构模型

下面分三节分别对IN与B-ISDN综合的参考体系结构模型中的B-ISDN功能实体、智能网功能实体、以及物理实体分别加以介绍[7-18]。 第二节体系结构中B-ISDN的功能实体 在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中,B-ISDN的功能实体包括:连接控制(LC :Link Control,即承载连接控制)、终端控制(DC:enD Control)、边控制(EC:Edge Control)。与B-ISDN 的功能实体相对应的用户侧的功能实体为:连接控制(LC :Link Control)、终端控制(DC :enD Control)。DC位于终端接入侧,而EC则位于网络侧。终端控制和边控制一起合称为呼叫控制。下面对宽带智能网体系结构中B-ISDN的功能实体分别进行介绍。 一、连接控制 连接控制实体的功能是控制相邻两个交换节点之间的宽带承载交换,它的各种操作是在EC和DC直接管理和控制下进行的。在终端设备中的连接控制代理(LCA)的作用是:给LC 发建立宽带承载连接的请求,或接收来自LC释放宽带承载连接的请求。IN与B-ISDN综合的参考体系结构模型中允许LC直接与B-SSF交互作用,通过B-SSF触发IN业务,具体交互机制在B-BCSM[6]规范中有详细的描述,参考第四章,在此不作进一步的介绍。 二、终端控制 终端控制实体位于发端和收端宽带交换机中,负责建立和释放呼叫过程中的端到端呼叫连接,同时,控制和管理终端设备接入侧的LC实体。该实体只管理源/目的交换机到终端设备的接口及交互操作。位于终端设备中的DCA负责接收来自DC实体的请求,或向DC实体发送请求。在该模型中,DC主要负责完成在IN CS1和CS2中的CCF完成的功能,即将IN业务请求经B-SSF传递给B-SCF。尽管B-SSF可以直接与LC交互作用,但它们之间的任何操作都要通知DC。值得注意的是:承载连接是从属于某一B-ISDN呼叫的,所以,B-SSF 不能建立独立于任何B-ISDN呼叫的LC连接。 三、边控制 边控制实体是位于源或目的宽带交换机中的功能实体,负责端到端的呼叫连接的建立和控制,侧重于源交换机到目的交换机之间的呼叫连接的建立、控制和管理;同时控制和管理网络侧的LC实体。EC能执行预视(look-ahead)过程,以便能检测到终端交换机和用户的状态。值得说明的是:预视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是由B-SCF完成的。 同DC一样,EC也能与B-SSF进行直接的交互,通过B-SSF上报智能业务请求。 第三节体系结构中IN的功能实体 IN与B-ISDN综合体系结构是在IN CS1和CS2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因此,该体系结构中的功能实体沿用了目前IN的功能实体的基本功能。为了适应宽带环境,下面着重研究IN 与B-ISDN综合对目前IN中的功能实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智能电网全方位介绍

智能电网

目录 1 智能电网的概念和特点 (1) 1.1 概念 (1) 1.2 特点 (1) 2 智能电网的结构与特征 (3) 2.1 智能电网结构 (3) 2.2 智能电网特征 (4) 3 智能电网系统组成 (6) 3.1 发电系统 (6) 3.2 输电系统 (9) 3.3 配电系统 (12) 3.4 用电系统 (13) 4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17) 4.1 通信技术 (17) 4.2 量测技术 (18) 4.3 设备技术 (19) 4.4 控制技术 (20) 4.5 支持技术 (22) 5 重视领域 (24) 5.1 智能规划 (24) 5.2 智能操作 (24) 5.3 智能管理 (24) 6 总结 (25)

1智能电网的概念和特点 1.1概念 智能电网是指一个完全自动化的供电网络,其中的每一个用户和节点都得到实时监控,并保证从发电厂到用户端电器之间的每一点上的电流和信息的双向流动。智能电网通过广泛的应用分布式智能和宽带通信,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集成,保证市场交易的实时进行和电网上各成员之间的无缝连接及实时互动。 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对智能电网的定义为:利用传感器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的实时监控,然后把获得的数据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收集、整合,最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 1.2特点 1.安全:更好地对人为或自然发生的扰动作出辨识与反应。在遭遇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不同情况下保证人身、设备和电网的安全。 2.经济:支持电力市场竞争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备传输容量和利用率,有效控制成本,实现电网经济运行。 3.清洁:既能适应大电源的集中接入,也能对分布式发电方式友好接入,做到“即插即用”。支持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层析技术在生物制药产业上的应用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报告书 层析技术在生物制药产业上的应用 生物工程系 制药技术专业 08制药班学生贺行涛 系主任杨靖东指导教师曹侃 2010 年12月1日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任务书 2008——2011学年 生物工程系制药技术专业 编号批准日期 学生贺行涛系主任 Ⅰ设计题目:层析技术在生物制药产业上的应用

Ⅱ原始资料: [1] 梁荣梯. 层析技术介绍[J]. 动物学杂志, 1983, (01) [2] 焦今召. 几种层析液分离色素的效果比较[J]. 生物学教学, 2000, (06) [3] 张守本. 电阻率层析技术的一些新进展[J]. 世界核地质科学, 1998, (01) [4] 张善法. 桩基检测中跨孔电磁层析技术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 (01) [5] 江玉姬, 邓优锦, 刘新锐, 胡方平, 谢宝贵, 刘福阳, 黎志银. JS018菌有机磷农药降解酶的纯化[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3) [6] 江玉姬, 邓优锦, 刘新锐, 胡方平, 谢宝贵, 刘福阳, 黎志银. Roseomonas JS018有机磷农药降解酶的纯化[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4) [7] 贾敏. 对比讨论常用三种静校正方法的优劣[J]. 知识经济, 2010, (14) [8] 高友红. 层析液的配制[J]. 生物学通报, 1998, (08) [9] 齐翔林, 汪云九. 生物组织X光照片圆层析合成法的研究——Ⅰ、优化断层片的数学方法[J]. 生物物理学报, 1990, (04) [10] 韩亮, 刘淑玲, 赵丽欣, 张秀霞, 杨桂云, 张志, 曾国华. 抗基因工程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的纯化[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1993, (02) [11] 刘程. 层析技术成为生物制药得力工具[N]. 中国医药报, 2007, (2007-04-26) [12] 本报记者邢佰英俞叶峰. 安科生物争做生物制药先锋[N]. 中国证券报, 2009, (2009-09-23) [13] 记者卢志民特约通讯员李波. 投资6亿打造一流生物制药基地[N]. 湛江日报, 2009, (2009-12-30)

GPS定位原理概述

GPS定位原理概述 GPS的组成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是由美国建立的一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全天候、连续、实时的三维导航定位和测速;另外,利用该系统,用户还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时间传递和高精度的精密定位。GPS计划始于1973年,已于1994年进入完全运行状态。GPS的整个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所组成:空间部分 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颗GPS工作卫星所组成,这些GPS工作卫星共同组成了GPS卫星星座,其中21颗为可用于导航的卫星,3颗为活动的备用卫星。这24颗卫星分布在6个倾角为55°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卫星的运行周期约为12恒星时。每颗GPS工作卫星都发出用于导航定位的信号。GPS用户正是利用这些信号来进行工作的。控制部分 GPS的控制部分由分布在全球的由若干个跟踪站所组成的监控系统所构成,根据其作用的不同,这些跟踪站又被分为主控站、监控站和注入站。主控站有一个,位于美国克罗拉多(Colorado)的法尔孔(Falcon)空军基地,它的作用是根据各监控站对GPS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卫星的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参数等,并将这些数据通过注入站注入到卫星中去;同时,它还对卫星进行控制,向卫星发布指令,当工作卫星出现故障时,调度备用卫星,替代失效的工作卫星工作;另外,主控站也具有监控站的功能。监控站有五个,除了主控站外,其它四个分别位于夏威夷(Hawaii)、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监控站的作用是接收卫星信号,监测卫星的工作状态;注入站有三个,它们分别位于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注入站的作用是将主控站计算出的卫星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数等注入到卫星中去。用户部分 GPS的用户部分由GPS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及相应的用户设备如计算机气象仪器等所组成。它的作用是接收GPS卫星所发出的信号,利用这些信号进行导航定位等工作。以上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GPS系统。 GPS定位原理概述(2): GPS的信号 GPS卫星发射两种频率的载波信号,即频率为1575.42MHz的L1载波和频率为1227.60HMz的L2载波,它们的频率分别是基本频率10.23MHz的154倍和120倍,它们的波长分别为19.03cm和24.42cm。在L1和L2上又分别调制着多种信号,这些信号主要有:C/A码 C/A码又被称为粗捕获码,它被调制在L1载波上,是1MHz的伪随机噪声码(PRN码),其码长为1023位(周期为1ms)。由于每颗卫星的C/A码都不一样,因此,我们经常用它们的PRN号来区分它们。C/A码是普通用户用以测定测站到卫星间的距离的一种主要的信号。P码 P码又被称为精码,它被调制在L1和L2载波上,是10MHz的伪随机噪声码,其周期为七天。在实施AS时,P码与W码进行模二相加生成保密的Y码,此时,一般用户无法利用P 码来进行导航定位。 Y码见P码。导航信息导航信息被调制在L1载波上,其信号频率为50Hz,包含有GPS卫星的轨道参数、卫星钟改正数和其它一些系统参数。用户一般需要利用此导航信息来计算某一时刻GPS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位置,导航信息也被称为广播星历。

层析技术简单介绍及其应用

层析法的主要介绍及其应用 1.层析法的概念 [1].色层法或层离法(Chromatography层析法又称色谱法),是一种应用很广的分离分析方法。1903年,俄国的植物学家M,C.UBeT在研究分离植物色素过程中,首先创造了色谱法,这是一种根据化合物的不同结构和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具有不同吸附性能的原理,以分离混合物中的化学成分的一种物理化学分离方法,最初用于有色物质,之后应用于大量的无色物质。色谱法的名称虽然仍然沿用,但已失去原来的含义。层析法和其他分离方法比较,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又不太麻烦的优点。因此,层析法的应用越来越广,对于近代化学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在制药、化工、农业、医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层析法的历史及原理 层析法的历史 1903年3月21日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ichael Tswett,1872-1919)在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生物学会议上发表了“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研究论文,介绍了一种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并首先认识到这种层析现象在分离分析方面有重大价值。1906年他在德国植物学杂志发表文章,首次命名上述分离后色带为色谱图,称此方法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1907年在德国生物学会年会上,展示过带有色带的分离柱管和纯化过的植物色素溶液。茨维特被世人公认为色谱创始人。 德籍奥地利化学家R.Kuhn 等利用他的方法在纤维状氧化铝和碳酸钙的吸附柱上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公认为单一的结晶状胡萝卜素分离成a 和b 两个同分异构体,并由所取得的纯胡萝卜素确定出了其分子式。Kuhn正是由于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离析与结构分析中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而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 1952年,Martin和James发表第一篇气液色谱论文,首次用气体作流动相,配合微量酸碱滴定,发明了气相色谱,它给挥发性化合物的分离测定带来了划时代的革命。 2.2层析法的原理 层析Chromatography(色谱),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间的差异(溶解度、分子极性、分子大小、分子形状、吸附能力、分子亲合力等) ,使各组分在支持物上集中分布在不同区域,借此将各组分分离。 层析法进行时有两个相,一个相称为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 ),另一相称为流动相(Mobile phase )。由于各组分所受固定相的阻力和流动相的推力影响不同,各组分移动速度也各异,从而使各组分得到分离。 层析技术与待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理化性质(分子自然形状、大小、获电状态、溶解度与选择性吸附剂或载体物的吸附能力,分配系数、酸碱环境(pH)、温度、极性以及分子的亲和能力等)有着直接关系[2]。除此,任何层析技术,均具有两相条件(即流动相和固定相),造成流动相对固定相作单向相对运动。这种流动相推动样品中各组分通过固定相向前迁移,其运动速率与两相物质和被分离物质状态有关。由于被分离物各组分中的理化性质不同,对分子筛效通过吸附一解吸,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及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及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及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及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及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

智能网阶段作业

一、判断题(共5道小题,共25.0分) 1. 增值业务不仅要求由终端和交换设备完成,而且还需要智能设备和其他设备参与完 成 A. 正确 B. 错误 2. 3. CSE意思是客户化业务执行环境,由SCF ,SDF组成。 A. 正确 B. 错误 4. 5. CSE意思是客户化业务执行环境,由SCF ,SDF组成。 A. 正确 B. 错误 6. 7. SDF的组织结构对业务质量没什么影响。 A. 正确 B. 错误

8. 9. IN的基本呼叫处理功能与非IN的基本呼叫处理功能相同。 A. 正确 B. 错误 10. 二、单项选择题(共5道小题,共25.0分) 1.IN CS-1中定义的物理实体主要有实体。 A.SSP,SCP,STP, B.SSP,SCP, IP,SCE C.SSP,SCP,STP,SMS,IP,SCE 2. 3.移动数据业务的“孤岛”现象是指: A.业务系统建设采用平行架构,每套系统独立地进行业务部署,单独提供用户管理、业务 管理、鉴权、计费等业务运营支撑功能。 B.业务系统建设采用垂直架构,每套系统综合地进行业务部署,统一提供用户管理、业务 管理、鉴权、计费等业务运营支撑功能。 C.业务系统建设采用垂直架构,每套系统独立地进行业务部署,单独提供用户管理、业务 管理、鉴权、计费等业务运营支撑功能。

4. 5.IN CS-2新提出种电信业务和种业务属性。 A.25 38 B.16 64 C.18 48 6. 7.IN CS-1中SDF与SCF接口协议采用 . A.X.500 B.Q.1220 C.Q.1228 8. 9. 业务生成环境功能 A. 只在智能业务需生成或修改时使用 B. 只在智能业务需生成时使用 C. 只在智能业务需修改时使用 10. 一、判断题(共5道小题,共25.0分) 1. CAMEL意思是移动网络增强性逻辑的客户化应用 A. 正确

最新层析技术简单介绍及其应用

层析技术简单介绍及 其应用

层析法的主要介绍及其应用 1.层析法的概念 层析法又称色谱法[1].色层法或层离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应用很广的分离分析方法。1903年,俄国的植物学家M,C.UBeT在研究分离植物色素过程中,首先创造了色谱法,这是一种根据化合物的不同结构和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具有不同吸附性能的原理,以分离混合物中的化学成分的一种物理化学分离方法,最初用于有色物质,之后应用于大量的无色物质。色谱法的名称虽然仍然沿用,但已失去原来的含义。层析法和其他分离方法比较,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又不太麻烦的优点。因此,层析法的应用越来越广,对于近代化学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在制药、化工、农业、医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层析法的历史及原理 层析法的历史 1903年3月21日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ichael Tswett,1872-1919)在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生物学会议上发表了“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研究论文,介绍了一种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并首先认识到这种层析现象在分离分析方面有重大价值。1906年他在德国植物学杂志发表文章,首次命名上述分离后色带为色谱图,称此方法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1907年在德国生物学会年会上,展示过带有色带的分离柱管和纯化过的植物色素溶液。茨维特被世人公认为色谱创始人。 德籍奥地利化学家R.Kuhn 等利用他的方法在纤维状氧化铝和碳酸钙的吸附柱上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公认为单一的结晶状胡萝卜素分离成a 和b 两个同分异构体,并由所取得的纯胡萝卜素确定出了其分子式。Kuhn正是由于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离析与结构分析中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而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 1952年,Martin和James发表第一篇气液色谱论文,首次用气体作流动相,配合微量酸碱滴定,发明了气相色谱,它给挥发性化合物的分离测定带来了划时代的革命。 2.2层析法的原理 层析Chromatography(色谱),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间的差异(溶解度、分子极性、分子大小、分子形状、吸附能力、分子亲合力等) ,使各组分在支持物上集中分布在不同区域,借此将各组分分离。 层析法进行时有两个相,一个相称为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 ),另一相称为流动相(Mobile phase )。由于各组分所受固定相的阻力和流动相的推力影响不同,各组分移动速度也各异,从而使各组分得到分离。 层析技术与待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理化性质(分子自然形状、大小、获电状态、溶解度与选择性吸附剂或载体物的吸附能力,分配系数、酸碱环境(pH)、温度、极性以及分子的亲和能力等)有着直接关系[2]。除此,任何层析技术,均具有两相条件(即流动相和固定相),造成流动相对固定相作单向相对运动。这种流动相推动样品中各组分通过固定相向前迁移,其运动速率与两相物质和被分离物质状态有关。由于被分离物各组分中的理化性质

基于智能电网特性的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分析

基于智能电网特性的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19T15:46:20.657Z 来源:《电力设备》2016年第8期作者:张倩倩 [导读] 对于保证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主要针对此进行了简单分析,有利于其继电保护性能的提升。 张倩倩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市铜山区供电公司 221009)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其运行过程中,保证其运行安全、稳定性是非常必要的,继电保护装置是电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主要结合智能电网的实际特点,对其继电保护的构成、继电保护技术应该具备的特点、继电保护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简单分析,这对于提升智能电网的运行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应用分析 一、智能电网的简单介绍 智能电网主要指的是:将物理电网作为基础,并在高度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之上,应用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量技术等先进技术,并将这些先进技术与物理电网进行高度集成,以此来保证电力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与传统的电力网络模式相比,智能电网的显著特点就是进行了兼容利用与能源代替,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在信息共享模式及开放系统的基础之上,对系统中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对电网的运行于管理进行优化。智能电网具有非常好的电力输送能力,这对于降低电力供应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及能源的消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于供电网络运行过程中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具有智能化的运作平台,使得其能够对用户的接入及推出进行灵活调整,并能够实现电网、电源、用户等信息的共享,对于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水平的必要性 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社会的电力需求在不断增大,同时对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很好的满足实际需求,在扩大电网建设规模的同时,积极提升供电质量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保证电网的运行安全稳定性,这就导致了电网中的运行方式及接线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如:电网中的大小环重叠、中长短线交错连接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会给电网运行过程中的保护整定计算带来较大难度,为了保证电网中各种保护的合理性,保证各种保护的可靠性、速动性及选择性之间的协调性显得非常必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电网的各种故障情况及运行方式进行周密计算。 三、智能电网中的继电保护的结构组成 基于智能电网特性的继电保护装置具有自我维护故障及故障诊断功能,并且其能够在电网中的其他关联设备出现故障时,进行快速的隔离,以便于方式电网运行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其构成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图1 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构成示意图 对其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进行简单分析,在其运行过程中应用传感器对电气设备的发电、输电、配电及供电等环节中的运行状况进行高效的监控,并将这些大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分析,以便于实现电网整体的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控,通过动态监控数据,能够有效实现电网的动态保护,在智能电网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不仅需要对传感器中的运行信息进行有效的保护,还需要保护电力网络中大量设备运行信息,要想有效的实现信息的共享,需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一旦相关的保护装置出现一定程度的故障,需要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的进行故障恢复,以便于造成大范围的用电故障,对电网的运行稳定性产生影响。 四、基于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技术应该具有的特点 1 数字化 与传统的电力网络模式相比,智能电网中的互感器的传输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会有效的降低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发生率,因此,在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可以对二次回路短路、二次回路接地、电流互感器饱和等一些故障不予考虑,随着电气量信息传输的真实性的提升,智能电网中的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会得到有效提升,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效简化继电保护装置的辅助功能将是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重点,并且继电保护技术中应用到的大量的传感器将会由数字化传感器取代,这对于智能电网整体的继电保护性能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网络化 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数字换的变电站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变电站运行模式,这也使得传统的继电保护信号的发送媒介及信息获取途径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并且智能电网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实现了与互联网的有效连接,用户能够成功实现网络上大量信息数据的共享,并且通过应用网络上其他电器元件信息,对于智能电网继电保护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有利于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装置的简化。早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装置的实质是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中的智能终端,其能够将所获取的被保护元件的信息与相关数据传送至网络控制中心或者其他一些终端中,继电保护装置同样可以应用网络获得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或者是出现相应故障时的大量数据与相关信息。 五、基于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中的关键技术 1 保护系统的重构技术 现代社会中,随着电力需求的增大,对于电力网络的运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智能电网中的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也显著提升,除了传统电力网络对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之外,其要求继电保护系统能够自适应于电网结构及电网运行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用于智

智能制造概述

智能制造概述 1 智能制造国内外发展与应用状况 1.1 美国智能制造的发展与应用 1.1.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及虚拟经济不断深化,美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制造业日益衰退,“去工业化”趋势明显。因发展中国家占据廉价劳动力,产业资源丰富等优势,所以部分美国企业将工厂外迁,同时美国加大对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投入,也降低了对制造业的投入。制造业的萎缩导致美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净进口规模不断增加,贸易逆差由1980年的190亿美元迅速增加至2008年的6983亿美元。不仅美国低端产品在丧失出口竞争力,高端产品的领先优势也开始动摇,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全球市场出口份额所占权重由20世纪末的20%下降至2008年的11%。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停滞。2009年,金融危

机进一步蔓延,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萎缩2.6%,创下1947年以来的新低。失业率方面,2009年失业率高达9.3%,远高于1990~2008年的平均失业率。此后,在美国政府一系列救助政策的强力干预下,经济下滑势头得以缓解,但失业率一直在8.5%~10%徘徊。 面对由虚拟经济危机爆发导致的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境,美国社会各界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美国国内主张发展制造业、改变经济过分依赖金融业的呼声不断高涨。2009年年末,美国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经济复活战略,提出了一系列的重振制造业措施。美国政府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不仅是为了尽快摆脱所面临的经济困境,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再次领导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继续保持对全球经济和技术的强大领导力,为经济的繁荣和持久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1.2发展历程与支持政策 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提出了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的理念,也意识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因此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需要重振制造业。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了制造业信息化。1993年,美国政府开始实施AMT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研究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技术,以满足美国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提升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美国国家科

智能物流系统方案简介

一、 系统概述 该系统是北斗(或GPS )定位技术和Zigbee 区域定位技术相结合的先进的物流货运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运载车辆的管理难度,随时受控车辆信息。 通过随车部署的北斗(或GPS )定位终端设备监测车辆是否运行在规定线路上及其实时的具体位置,通过GPRS (或SMS )功能实时上报车辆位置信息及其状态信息以及被监测的托盘状态信息到运营中心,以达到监测车辆及随车托盘在各个城市及不同城市之间运行的整个过程。无论被监测托盘车辆在什么地方,运营中心的监控界面都可以实时显示其所在的具体位置信息和状态信息。 每个车辆随车安装一台北斗(或GPS )定位终端设备,该设备的功能有三个,一、定位车辆的实时位置;二、接收网关设备监测到的托盘的状态信息;三、发送车辆及装载托盘的实时位置信息和状态信息。 系统布设时根据每个车辆装载的托盘的具体规格,会在每个托盘上部署不同数量或规格的有源标签,在每个车辆驾驶室内安装定位网关设备,以达到将随车托盘定位到车辆的网关设备无线信号覆盖的区域内。网关设备实时读取为每个托盘配置的不同ZigBee 电子标签上的数据信息。网关设备与定位终端设备连接,将随车托盘的状态信息通过GPRS (或SMS )网络传回计算机监控中心,实现对车辆随车装载托盘的实时监测。 智能物流系统方案简介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第一批试点工程部署在北京、郑州、广州三个城市及城市之间路段。三个城市之间车辆对开,车辆总共需要300辆,托盘箱周转周期设定10天,托盘箱共需要25200个。 二、系统特点 实时北斗(或GPS)定位追踪:实现运输车辆24小时实时北斗(或GPS)定位、车辆位置追踪,通过运营中心的系统平台监测到车辆的地理位置信息。 针对大型物流配送中心、自营分销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的大型物流管理系统,在传统的进销存基础上,更加注重货物的仓储和运输的过程实时状态监控、管理、费用结算和成本控制、形成更加全面的分销物流信息化管理体系。 ?全互联网化,实现采购部、销售部、仓储物流部和财务部的协同处理、实时查询。 ?实现货物物流过程的全程监控 ?支持运输计划、调车、发运、跟踪、签收和考核多节点信息贯穿始终。 ?支持跨区域多库房数据集中管理。 ?可选移动PDA设备,支持发运、签收环节的数据实时上传服务器。 ?多种GPS接口完成到场、到达和过程的自动监控和差错对证。 ?可与物流系统接口,实现货物配送状态的自动跟踪。 ?提供正规短信平台,自动发出订单和货物变动通知。 系统优势: 1. 区别于传统进销存增加物流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