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2)

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2)

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2)
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2)

第5章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环境污染

二、大气污染

(一)大气概况

1.大气物质成分

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它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干洁空气没有水汽与悬浮物的空气,主要成分为N2(占78.09%)、O2(占20.95%)、Ar(占0.93%)及一些微量元素,如CO2、O3、H2、CH4、He、Kr、Ne等。

(1)氮、氧、氩等常定的气体成分;

(2)水滴(云滴、雾滴)

(3)冰晶、固体微粒(花粉、尘埃、烟粒、盐粒等)

2.大气分层

(二)大气污染源

1.大气污染的定义:如果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物、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因素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这就是大气污染。

2.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可分为两类:天然源和人为源。

天然源系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物质的场所。

人为源系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由于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机能(自然环境的自净作用),会使自然过程造成的大气污染,经过一定时间后自动消除,使生态平衡自动恢复。

一般而言,大气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三)大气污染物

1.概念

大气污染物系指导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2.大气污染的种类

(1)按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系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的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常称为二次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2)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则可分为两大类:

①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亦称颗粒物)

颗粒物常表示为总悬浮微粒物(TSP)、飘尘、降尘。

总悬浮颗粒物(TSP):D(粒径)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 μ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目前大气质量评价中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飘尘(可吸入粒子(IP))D<10μm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如煤烟、烟气、雾等。由于飘尘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内造成危害及其在大气中长期飘浮,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使污染范围扩大。飘尘是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对象之一。

降尘:D>30μm的粒子,靠重力作用可在短时间内降到地面的。单位面积的降尘量可作为评价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

小结:

颗粒物有固体的灰尘、烟尘、烟雾以及液体的云雾和雾滴,它们中一部分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并能被人体吸收而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它们是有毒物质的载体,使一些气体污染物转化成为有害的颗粒物或使某些污染物的毒性增强。

烟尘的作用:1)凝结核;2)吸收太阳辐射;3)降低能见度;4)影响植物体生长

飘尘(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的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②气体状态污染物(简称气态污染物)。

含硫化合物:主要指SO2和SO3、H2S

湿度大的情况下,含硫化合物最终被氧化形成硫酸,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来源。

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的刺激性气体, 腐蚀性很大,会严重刺激人的呼吸系统,使人出现咳嗽、嗓子疼、胸闷和感到呼吸受阻,刺激腐蚀人的肺部,可以造成肺气肿和支气管炎。并加重哮喘病情。

二氧化硫破坏植物的叶绿素,使植物脱水坏死。

在适当条件下和飘尘结合在一起,或与水汽中的水蒸汽结合形成硫酸雾,硫酸雾微粒侵入人体肺部,可以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等疾病导致死亡。

氮的氧化物:NOX是NO、NO2、N2O、NO3、N2O4、N2O5等的总称,造成大气污染的NOX 最主要是NO和NO2。

氮氧化物来源: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以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

氮氧化物危害:

1)氮氧化物可以转化为硝酸,是形成酸雨主要物质之一

2)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

3)是消耗臭氧的重要因子

4)NO2对人有生理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城市居民产生急性呼吸道病变的一种原因

5)可腐蚀织物、材料、破坏染料,使它褪色

6)危害植物,使其组织受害而落叶,甚至枯萎

碳的氧化物:指CO和CO2。CO主要是由含碳化合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

有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阻碍体内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导致死亡。

CO2是一种无毒的气体,是大气中的“正常”成分,主要来源于生物的呼吸和化石燃料等的燃烧。目前,大气中CO2浓度逐渐升高,每年上升0.4%。由于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升温,导致温室效应,从而形成全球气候变化。

碳氢化合物(HC):HC是自然界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主要指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具有挥发性的有机物,它们主要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碳氢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植物分解,人为产生的量很小,但它们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

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指一些氟氯烃类物质,它们主要破坏臭氧层,引起温室效应

(四)大气污染类型

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O2、CO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温阴天、小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过多起,最典型的当属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的SO2烟雾中毒事件。

②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一次污染物主要为NOX和HC、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为O3、醛类、酮类、过气乙酸硝酸脂。发生在光照强烈的热带、亚热带、8~9月中午或午后阳光强烈时。最典型的当属1965年前后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氧化剂是臭氧、硝酸、醛类、酮类和及氧乙酰基硝酸酯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其中80%是臭氧,可刺激人的眼睛、喉咙,引起红眼、流泪、肝炎、肺气肿等。对植物、家畜、橡胶、染料等制品也造成危害。一方面臭氧具有杀菌作用,另一方面又是眼、喉和肺最危险刺激物之一。臭氧进入呼吸道后,与所接触器官迅速反应。导致慢性肺疾病,肺气肿和右心衰竭。

光化学烟雾污染是典型的二次污染,即由源排放的一次性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转化而形成,污染区域可达下风向几百到上千公里,是一种区域性的污染问题。它一般出现在对湿度较低的夏季

晴天,最易发生在中午或下午,夜间消失。

光化学烟雾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流层的O3和其他氧化剂直接与人体和动植物相接触,其极高的氧化性能刺激人体的黏膜系统,人体短期暴露其中能引起咳嗽、喉部干燥、胸痛、黏膜分泌增加、疲乏、恶心等症状;长期暴露其中,则会明显损伤肺功能,影响呼吸道结构。另外,对流层的高浓度O3还会对植物系统造成损害,O3深度低时,虽不会产生可见的伤害,但会减低植物的生长速度;当深度增加时,会使植物叶片受到急性伤害。

此外,光化学烟雾对材料(主要是高分子材料,如橡胶、塑料和涂料等)也产生破坏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造成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

机动车尾气是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机动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达100多种,包括杂环和多环芳烃。机动车燃料中并不含有甲烷、乙烷、乙炔、丙炔、甲醛及其他醛类化合物,它们都属于完全燃烧产物。有些有机物的致突变性较强,多以间接致突变性为主。柴油车尾气中颗粒物浓度是汽油车尾气中颗粒物的20~100倍。其中60%~80%颗粒物的粒径小于2μm,90%颗粒径小于5μm。这些颗粒物成分复杂,有诱导细胞增殖的作用,使细胞长期处于活化状态,发生恶性转化,具有较强的潜在致癌性。

酸雨

酸雨通常定义为“pH值低于5.6的雨水”。

酸雨的形成:是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是由自然排放和人为活动等释放到大气中的SO2或NOx通过氧化反应(气相或液相反应),生成硫酸或硝酸和亚硝酸,附在凝结核上降落到地面上的。

影响与危害:

(1)损害水生、陆生生物:如鱼类和森林

(2)对人体健康影响:使有毒重金属溶入饮用水中,危害饮用者

(3)腐蚀建筑材料、金属构件、油漆以及名胜古迹等

酸雨早在19世纪中叶就在英国发生过,然而酸雨真正被作为一种国际性问题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则是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的。瑞典政府提交给大会的研究报告《跨越国境的空气污染:大气和降水中的硫对环境的影响》标志着政府开始关注致酸物的越境迁移。现在酸沉降已经与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一起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热点。

最早欧洲的酸雨多发生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后来扩展到东欧和中欧,直至几乎覆盖整个欧洲。在酸雨最严重的时期,挪威南部约5000个湖泊中有1750个由于pH过低而使鱼虾绝迹;瑞典的9万个湖泊中有1/5已受到酸雨的侵害。据估算,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由于酸雨的影响,于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有1万个湖泊完全酸化,另有1万个受到严重威胁。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酸雨污染呈加速发展趋势。在80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高硫煤使用地区及部分长江以南地区,酸雨区面积约为170×104km2。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104km2。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在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均降水pH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已到了几乎“逢雨必酸”的程度。北起青岛、南至厦门,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地区,年均降水pH低于5.6的区域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

(五)大气污染的危害

1.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物通过三个途径侵入人体:①直接呼吸;②附于食物或溶解于水,随饮食、饮水侵入;

③接触和刺激皮肤进入

急性中毒:典型事件如:1952年伦敦烟雾,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及1984年11

月墨西哥液化汽爆炸事件等

慢性中毒:典型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

致癌

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

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

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

此外,还会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减弱输送作用与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3.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大气污染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失损。SO2与其他酸性气体可腐蚀金属、建筑石料及玻璃表面。SO2还可使纸张变脆、褪色,使胶卷表面出现污点、皮革脆裂并使纺织品抗张力降低。O3及NOx 会使染料与绘画褪色,从而对宝贵的艺术作品造成威胁。

4.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对能见度的影响作为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性的定性指标。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多地认识到污染物的远距离迁移和由此引起的区域性危害,对能见度影响的关心已经远远超出城市地区,能见度成为一个区域性的重要指标。

大气污染还会导致降水规律的改变。水循环对于地球上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大气污染影响凝聚作用与降水形成,有可能导致降水的增加或减少。大气污染对降水化学的影响表现在酸性化合物的输入,即出现酸雨。酸雨会导致土壤变化,继而引起水体的pH变化和化学变化。

大气污染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

变暖、人们大量生产氟氯烃化合物等导致的臭氧层耗竭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学科门类:经济学(02)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020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 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在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水利、环境等学科雄厚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良好的协作研究条件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水资源经济、环境生态、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影响评价、环境灾害评价与预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近5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具有扎实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从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人口经济学 2、环境经济学 3、资源经济学 4、可持续发展 三、学制和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 "竭泽而渔,..."怎么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观? 翻译:把水排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捕了。用火烧林的办法来打猎,怎么会打不到猎物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说明人类不能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必然遭到环境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来报复。因此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P66页)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危害?(1)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2)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 (3)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如何理解? 人们在大量使用某种资源制成的物品(如塑料制品)后,废弃物(如用过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物品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以,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如何保护环境?中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环保投入;依靠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建环保设施。依法保护环境,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给国家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给教育、住房、就业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慢,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和平为什么会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局势在朝多极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级世界。 2、国际社会期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 3、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和大量核武器存在的现实,每时每刻都提醒人们要维护和平。造成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1、恐怖主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根本原因)3、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4、南北贫富差距大。 应怎样来维护和平? 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根本途径) 2、倡导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3、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2、狭义相对论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

2、狭义相对论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 Einstein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探索者,他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科学著作和哲学社会学著作,将以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当代著名的哲学家而载入史册。赖兴巴赫说:“爱因斯坦的工作比许多哲学家的体系包含着更多的固有哲学。”爱因斯坦认为,现代哲学的基本原理组成了我们所有人生活的世界,这些原理是活生生的,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证明的。爱因斯坦是一个奇迹,他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在当今之世,他已经成为人类智慧的化身和道德的典范。他的业绩远远超出诺贝尔奖所给予的标志。未来的时代愈久远,现在与之比肩的名人将逐渐被人淡忘,而爱因斯坦必将越来越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普朗克讲:“要对爱因斯坦的理论作出中肯评价的话,那么可以把他比做20世纪的哥白尼,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评价。” 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科学生发新的哲学思想,科学和哲学二者在他身上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是在范式的指导下解难题的,哲学表面看来对科学似乎不起什么作用,岂不知,哲学成分早已包含在范式之内了。但是当科学面临危机和革命时,科学家单在科学自身之内是找不到足够的破旧立新的思想武器的,他们只好求助哲学批判和哲学分析。而且这样的任务也只能由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来担当,因为他们“最清楚鞋子究竟是在哪里夹脚的”,富有科学功力和哲学素养的科学家便顺天应时地成为科学革新家。在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科学和哲学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是水乳交融、彼此砥砺、相辅相成的。 爱因斯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他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又不墨守成规或拘泥于一家之言,他既从专业哲学家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休谟等人那里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又从哲人科学家开普勒、伽利略、牛顿、安培、亥姆霍兹、黎曼、普朗克、马赫、彭加勒、奥斯特瓦尔德、迪昂、皮尔逊等人之处获得了有益的启迪,加之他善于结合科学实践进行思考和创造,从而形成了他的综合实在论思想。这种实在论既在各种不同的乃至对立的哲学流派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又在传统和革新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因而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纲领。霍耳顿教授在60年代末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马赫、爱因斯坦和对实在的探索》中这样写道:“在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史中,有一章可以题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哲学历程,这是一段从以感觉论和经验论为中心的科学哲学,到以理性论的实在论为基础的哲学历程。”把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概括为由温和经验论、基础约定论、意义整体论、科学理性论、纲领实在论构成的独特而绝妙的多元张力哲学,在这个兼容并蓄、和谐共存的哲学统一体中,五种不同的乃至异质的要素相互限定、彼此补充,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必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初稿格式

初投稿格式模板 特请注意: 1.为便于匿名外审,仅首页出现作者姓名、单位、基金信息。 2.请严格按照本模板格式化后投稿,字体字号方便阅读即可。 中国煤炭产业效率及其规制效应分析 李××1, 2王××1成××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和能源安全保障需求,政府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制以提升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应该成为煤炭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政府试图对煤炭产业实施再规制的当下,科学考察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评价现有主要政策对煤炭产业效率的规制效应,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数据,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基于SFA方法检验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结果显示:①样本期内,煤炭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稳定,但技术效率却出现了恶化趋势;②规模较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都高于规模较小企业,而特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率却不一定高;③技术水平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正向效应明显,而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的负向效应明显。这意味着,要想规制不伤害煤炭产业效率,就要短期内鼓励煤炭企业加大R&D投入以提升效率水平,而中长期要引导煤炭企业循序渐进加大安全投入以避免“暴饮暴食”和“消化不良”,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支持煤炭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和努力构建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同时,应在目前资源整合政策效应已显现的基础上,继续“抓大放小”,扶持适度规模的中大型煤炭企业和关停并转小煤矿,以促进整个煤炭产业效率水平提升。 关键词煤炭产业;效率;规制效应;中国 收稿日期:2015-05-14 作者简介:李××,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政策创新与公共治理;王××,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通讯作者: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批准号:××××××),“我国煤炭资源清洁化×××××××××”(批准号:××××××);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

狭义相对论_完整版_

《大学物理》作业 No.6 狭义相对论 班级 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成绩 _______ 一、选择题 1.按照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的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是同时事件 (B )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的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是不同时事件 (C )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同地的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是同时同地事件 (D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不同地的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只可能同时不同地 (E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不同地的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只可能同地不同时 2.在狭义相对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一切运动物体相对于观测者的速度都不能大于真空中的光速 ② 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结果都是随物体与观测者的相对运动状态而改变的 ③ 在一个相对静止的参考系中测得两事件的时间间隔是固有时 ④ 惯性系中的观测者观测一只与他做相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钟时,会发现这只钟比与他静止的相同的钟走得慢些。 (A )① ③ ④(B )① ② ④(C )① ② ③(D )② ③ ④ 3. 在某地发生两件事,静止位于该地的甲测得时间间隔为4 s ,若相对于甲作匀速直线 运动的乙测得时间间隔为5 s ,则乙相对于甲的运动速度是(c 表示真空中光速) [ ] (A) (4/5) c . (B) (3/5) c . (C) (2/5) c . (D) (1/5) c . 4. 有一直尺固定在K ′系中,它与Ox ′轴的夹角θ′=45°,如果K ′系以匀速度沿Ox 正方向相对于K 系运动,K 系中观察者测得该尺与Ox 轴的夹角 (A) 大于45° (B) 小于45° (C) 等于45° (D) 无法确定 [ ] *5. 一火箭的固有长度为L ,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v 1,火箭上有一个人从火箭的后端向火箭前端上的一个靶子发射一颗相对于火箭的速度为v 2的子弹. 在火箭参考系中测得子弹从射出到击中靶的时间间隔是: [ B ] 在地面参考系中测得子弹从射出到击中靶的时间间隔是:(c 表示真空中光速) [ C ] (A) 21v v +L . (B) 2v L (C) 21212)/v (1c v c L v L -+ . (D) 222) /v (1v c L -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排名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和宽广的知识面,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组织实践能力和写作创新精神,及较熟练的外语水平,能够在国家人口管理与政策研究部门、资源与环境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教学以及实际管理部门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008,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资格线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C类考生:①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②目 前在三区就业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的考生。 一区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 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11省(市); 二区系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 重庆、四川、陕西等10省(市); 三区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 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武汉大学:https://www.sodocs.net/doc/3610504847.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 南开大学:https://www.sodocs.net/doc/3610504847.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 中国人民大学:https://www.sodocs.net/doc/3610504847.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 复旦大学:https://www.sodocs.net/doc/3610504847.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 北京大学:https://www.sodocs.net/doc/3610504847.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 有该专业的部分院校分数一览(A+、A、B+、B各选部分代表院校)2008年录取分数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人口、资源与环境 经济学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人口、资源与环 境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人口、资源与 环境经济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人口、资源与环境 经济学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 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 人口、资源与 环境经济学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人口、资源与 环境经济学

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2)

第5章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环境污染 二、大气污染 (一)大气概况 1.大气物质成分 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它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干洁空气没有水汽与悬浮物的空气,主要成分为N2(占78.09%)、O2(占20.95%)、Ar(占0.93%)及一些微量元素,如CO2、O3、H2、CH4、He、Kr、Ne等。 (1)氮、氧、氩等常定的气体成分; (2)水滴(云滴、雾滴) (3)冰晶、固体微粒(花粉、尘埃、烟粒、盐粒等) 2.大气分层 (二)大气污染源 1.大气污染的定义:如果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物、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因素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这就是大气污染。 2.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可分为两类:天然源和人为源。 天然源系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物质的场所。 人为源系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由于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机能(自然环境的自净作用),会使自然过程造成的大气污染,经过一定时间后自动消除,使生态平衡自动恢复。 一般而言,大气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三)大气污染物

1.概念 大气污染物系指导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2.大气污染的种类 (1)按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系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的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常称为二次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2)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则可分为两大类: ①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亦称颗粒物) 颗粒物常表示为总悬浮微粒物(TSP)、飘尘、降尘。 总悬浮颗粒物(TSP):D(粒径)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 μ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目前大气质量评价中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飘尘(可吸入粒子(IP))D<10μm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如煤烟、烟气、雾等。由于飘尘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内造成危害及其在大气中长期飘浮,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使污染范围扩大。飘尘是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对象之一。 降尘:D>30μm的粒子,靠重力作用可在短时间内降到地面的。单位面积的降尘量可作为评价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 小结: 颗粒物有固体的灰尘、烟尘、烟雾以及液体的云雾和雾滴,它们中一部分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并能被人体吸收而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它们是有毒物质的载体,使一些气体污染物转化成为有害的颗粒物或使某些污染物的毒性增强。 烟尘的作用:1)凝结核;2)吸收太阳辐射;3)降低能见度;4)影响植物体生长

当代环境问题产生及其特点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目的: 2.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重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环境的概念。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新课导入: 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引入新课,如果人类对环境的作 用超过环境的承载力,那么环境会发生那些变化呢?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 2.表现 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 2.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 让学生举例:如石油资源 2)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举例:如毁林开荒 3)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4)巨大的人口压力 P6思考题: 1、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传统工业道路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先污染,后治理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往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思考题: 题1: 投资商:自己和当地人的经济利益 环保局领导:开矿带来的环境问题 果农:自己受到了环境灾害 村长: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题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正文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一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以人口与耕地资源为例,1952年,我国人口为5.7亿,耕地面积1.24亿公顷,人均耕地0.22公顷;2000年人口数量已接近13亿,耕地面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0.08公顷,比1952年减少了一半多。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对矿物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在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3大问题中,我国最先关注的是人口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在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了《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反右扩大化、3年经济困难以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控制人口的工作未能开展起来。进入70年代后,我国正式启动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适应于计划生育实践的需求,人口学研究开始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正是由于在人口理论上首先解决了"三马"之间的关系,即在我国计划生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马尔萨斯的关系,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挖掘出了"两种生产"理论,找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从而才为计划生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人口理论的先行,如果不是理论工作者在"老祖宗"那里找到了"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尚方宝剑",在当时的极左思想干扰下,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这一综合复合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之间既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创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设想 摘要: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学科一体化不够、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创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的难点与特点,提出研究对象与主线、目的与任务、指导思想与方法,设计该学科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理论体系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目前,在国外,既未见有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与教材,也没有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经济学学科。但国外对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把资源与环

境融为一体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相关著作与教科书较多。在国内分别以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把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多。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少,作为教材的居多。但问题是,这些教材大多没有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看成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是把它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板块。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情况,既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来建设的思路不相适应,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 无论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看,还是从学科建设的需求看,现有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都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如邬沧萍,穆光宗(2000)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也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张象枢(2001)、罗丽艳(2003)。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有其基本的落脚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

第5章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3)

第 5 章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环境污染 三、土壤污染 (一)土壤的组成 概念:由固态岩石风化而成,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多相疏松多孔体系。组成: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质、次生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土壤空气。性质: (1 )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相对百分比或重量百分数为土壤矿物质的机械组成或土壤质地。 根据矿物颗粒大小分为砾石,砂石,粉砂粒,粘粒质地分类:砂土、壤土、粘壤土、粘土 (2)吸附性质:机械吸收、化学吸收--土壤的胶体(直径小于1 微米的颗粒) (3)酸碱性 (4)氧化、还原性能 (5 )生物活性 (二)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环境问题。 1. 土壤污染与自净 (1)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同化能力,而是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污染的明显标志是土壤生产力的下降。土壤污染的最大特点是,一旦土壤受到污染,特别是受到重金属或有机农药的污染后,其污染是很难消除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止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污染土壤。对于已被污染的土壤,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和消除它可能对动植物和人体带来的有害影响。 (2)土壤自净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等降低的过程。 环境背景值: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组成及含量。 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物理净化 物理化学净化 化学净化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 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 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 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 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 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更多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因而没有资源的物质变换便谈不上发展,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称上我们所说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会员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代际关系上定义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多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宗旨。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同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在一起。通过人口的生产活动和社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2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生态和环境问题在当代已经引起了一种全球性的“生存焦虑”,成为许多不同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尽管这些学科研究的角度、方法、结论不尽相同,但都含置着一个共同的背景价值,那就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生态与环境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价值问题。从这种“背景价值”角度来反思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生存家园危机具有更为深层和普遍的意义。 对于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生态和环境等问题,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认识和研究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不过,尽管这些学科研究的角度、方法、结论存在差异,却都含置着一个共同的背景价值:那就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价值问题。从人文价值的角度来反思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生存家园的危机和困惑就具有更为深层的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一所有的环境与生态保护的理论、运动和口号都或隐或显地前置着一个价值中心,那就是“人类”或“我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个警世口号把地球归属于“我们”。资源、生态和环境危机所表达的正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强烈的忧患意识。离开了人类和人类的利益、生存与发展,自然环境就无所谓好和坏,所谓的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毫无意义的。 人应该不应该对地球、自然持“人类中心主义”是一回事,人是否从自身的需要、利益出发来看待自然又是一回事。人类天然地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并从自身物质的、精神的需要以及利益的角度来对待自然。在远古的渔猎、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即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向自然掠取他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刀耕火种,烧荒肥田,只不过当时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手段和能力有限,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还构不成对人类自身生存的危害,因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还不那样突出,也就不会产生什么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当人类对物质资料的欲求急剧膨胀,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手段也大大提高,出现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危及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才开始产生了为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意识。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类存在物,先天地是以意识到的自我为主体为中心来展开与自然的关系,“人者,天地之心也”,人不会也不可能仅仅是为了自然而去保护自然,而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才去保护自然的。至于那些动物保护主义和口号,不管它怎样试图抽去人的背景,但在“人快饿死了要吃老虎”和“老虎快饿死了要吃人”的二难选择中,恐怕都会选择前者,而不会情愿把自己送进虎口。人类的价值偏向只有在这样的二难选择中才能凸现,而不是看表面的口号是如何的激越。可见,没有纯然的为生态而生态、为环境而环境的运动和口号,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心所在,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基本的人文内涵。当代中国社会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也只有放在当代国人所面临的生存家园危机这样一个人文价值的语境来诠释、反思才有意义。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内,面临着人口和贫困的巨大压力,在国际上,面临着安全受到威胁以及生存空间受挤压的严峻挑战。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缓解乃至解决这种压力和挑战最为切近和现实的途径。而在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底子薄、起步晚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初期,人们的行为又具有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等短期行为的特点,这又造成了资源、生

谈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财富的增长,而财富要用资源生产出来,还要有创造财富的环境条件。未来的下一个30年中,我们如果不转变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模式,7%—9%的经济高速增长,要满足13.33到15.5亿人口水平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还包括他们就业手段和场所的投资和建设,中国目前现有,甚至是全球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能满足吗?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确定地说,显然是支撑不住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当严峻。 人口规模太大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两难 人口超过适度规模太多。按照主流人口和经济学家们的测算,中国国土的人口承载容量在6 .5—10亿之间,适度人口规模应当在这个范围内。2009年底中国人口规模已达13 .34亿人,2040年保守估计可能会达到15 .5亿。目前,中国人均耕地排在世界倒数第6位,农业劳动力劳均耕地排在孟加拉和越南之后,为倒数第3位。中国供生活和发展的优良国土比例不大,从云南腾冲到黑龙江黑河划一条直线,只有5%的人口生活在西部64%的国土上,而95%的人口生活在东部36%的优良国土上。如果仅按东部人口密度计算,每平方公里364人,排在孟加拉(1102人)和印度(393)之后,为全球第三位!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两难选择。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至今少生育了3—4亿人口,为平衡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未来是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对其进行适当调整,看来存在着两难选择:一方面,如果改变政策,放开生育,2040年人口规模可能达到16 .5亿,甚至更多,从而形成就业、资源、环境等方面更大的压力,国力将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在城市中长时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未来也会存在人口年轻的红利下降,养老成本上升的问题。 水土不堪重负与生态环境不佳 有限的国土不堪巨额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中国有全球近20%的人口生活在全球6.44%的陆地面积上,而且人口承载的压力集中在东部。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17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还有30余万平方公里潜在沙化土地,影响着4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耕地质量等级总体偏低,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只占6.09%。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 .92万平方公里,受污水、固体垃圾和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占全部耕地的1/10以上,草原沙化和荒漠化面积为13 .5亿亩。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大陆耕地质量不高并被严重污染,沙化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草原退化严重,村庄分散性密集占用耕地过多,国土灰黄不堪。 目前的淡水资源供给相当紧张,并且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越来越多地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缺水在300—50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在正常年份中,缺口达60亿立方米,经济损失2000亿元以上;667个城市中420个缺水,共计105亿立方米。从2008年对21个省级行政区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进行的不完全调查看,共有漏斗81个,总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并且其趋势是,下沉越来越深,面积越来越大。而且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对200条干支流的409个断面检测,Ⅳ类和Ⅳ以下水质断面占到45%,28个国控重点湖Ⅳ类和Ⅳ以下水质的占78.6%。 农村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由于村庄分散不成规模,管网和污水厂投资太大,在经济上几乎无治理的可行性。由于农村产业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农业化肥农药面临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污水灌溉耕地,农业养殖粪便污染,加上村庄生活及废弃物污染,导致农村的水污染越来越严重。7亿农村人口饮用水源不合格,约有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 :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孩子养育成本:微观人口经济学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种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孩子在社会、经济与心理方面对其父母及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作用,这就就是孩子的价值所在。或者P81 孩子的积极价值表现: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贡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与传承的载体。 孩子的消极价值表现:情感与心理的付出与损失、经济负担、机会损失、体力付出。 社会养老:P86 适度人口:p94 经济适度人口:p94 人口质量:p97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就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与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就是说人口质量就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与。PQLI指数:p100 HDI指数:p101 ASHA指数:p102 “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p104 人力资本:p106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以及迁移等方面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 人口结构:p114 人口年龄金字塔:p117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与青壮年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P118 城市化:p125 过度城市化:p129 逆城市化:p131 自然资源:p171 耗竭性资源:p171 可再生资源:p172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与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p172本身没有自我循环生长的能力,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日渐消耗减少的自然资源。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p194 公地悲剧:p198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她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她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与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与空气,都就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就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

二维狭义相对论-黄鹏辉

二维狭义相对论 目 录 二维狭义相对论 (1) 1 一维狭义相对论 (1) 1.1 一维洛伦兹变换 (1) 1.2 一维狭义相对论速度变换 (2) 1.3 一维狭义相对论质量公式 (3) 1.4 一维狭义相对论应用于光子(X方向效应) (5) 1.4.1 一维速度变换应用于光子(X方向光行差效应) (5) 1.4.2 一维相对论质量公式应用于光子(X方向多普勒效应) (5) 1.5 一维狭义相对论应用于光子(Y方向效应) (7) 1.5.1 一维速度变换应用于光子(Y方向光行差效应) (7) 1.5.2 一维相对论质量公式应用于光子(Y方向多普勒效应) (7) 2 二维平面旋转相对论 (8) 3 二维狭义相对论 (9) 3.1 二维洛伦兹变换(几何法) (9) 3.2 二维洛伦兹变换(代数法) (12) 3.3 二维狭义相对论速度变换 (16) 3.4 二维狭义相对论质量公式 (17) 3.5 二维狭义相对论应用于光子 (19) 3.5.1 二维速度变换应用于光子(二维光行差效应) (19) 3.5.2 二维相对论质量公式应用于光子(二维多普勒效应) (20) 4 总结 (22)

二维狭义相对论 黄鹏辉 中国北京 QQ号和邮箱644537151@https://www.sodocs.net/doc/3610504847.html,,QQ群69657010 摘要 在狭义相对论中,推导洛伦兹变换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两个惯性参考系相互平行于X 轴方向运动,因此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其实应该是一维狭义相对论。但是这个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因为事实上大多数时候两个惯性参考系的相互运动方向可能都不是平行于X轴,而是与X轴之间有个角度。正如费曼所说:当然,其他运动方向也是可能的,但是最一般性的洛伦兹变换将是相当复杂的(Feynman: Of course other directions of motion are possible, but the most general Lorentz Transformation is rather complicated. [11])。本文在考虑了这种角度因素后,推导出了一套新的二维狭义相对论理论,并得到了一系列结论:二维洛伦兹变换、二维速度变换、二维光学多普勒效应等。这些结论可能将对狭义相对论理论和天文物理学带来深远影响。 1 一维狭义相对论 1.1 一维洛伦兹变换 洛伦兹变换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基础,它的推导包括如下几步: 1) 两个基本假设: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12][13]。 2) 假设两个惯性参考系I和I′彼此以相对速度v沿X轴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1所示。(本文所提到的参考系一律指惯性参考系)。 Y 参考系 I O O′ 图1 洛伦兹变换是在两个参考系I和I′中观察同一坐标点P 3) 在两个参考系中观察同一个点P:在参考系I中,P点坐标为(x, y, z, t);在参考系I′中,P点坐标为(x′, y′, z′, 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