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七课法律初探

第七课法律初探

第七课法律初探
第七课法律初探

第七课法律初探

第一框特殊的规则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LI标: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法律的观念,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

能力LI标:使学生能够理解法律的特征并能正确认识法律,区分法律与道德规范及其他规则。

知识L1标;了解法律这种特殊规则的起源以及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法律的特征。

教学难点: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案例:《崔强的故事》

1、霍强父亲的话能被当成法律吗?为什么?

2、这些是什么?我国的法律

这些法律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法律有哪些特征呢?什么是法律?(引出课题)

第七课法律初探第一框特殊的规则

[学习目标]

1、弄明白法律的本质:

2、掌握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

3、分析归纳出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

讨论回答:法律与其他规则的区别

(总结过渡: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法律的特殊性,为了进一步了解法律是一种持殊的规则我要从法律的起源和产生说起)

法律的起源和产生:1、法的起源:3、《汉谟拉比法典唐朝法律》:《厲律疏议》:法国《人权宣言》;我国的法律《宪法》

说一说:不同社会的法律反映谁的意志,保护谁的利益?

(归纳总结得出:法律是举握国蛾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一、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过渡句:法律有嚥三个基木特征?)

二、法律的基本特征

(展示材料)比一比:1、它们有何不同?都由谁制立的?2、填写表格

(归纳总结得岀: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一)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问题1:我国的立法机关是谁?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英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问题2:法律是靠什么保障实施的?

看案例回答问题

1、乡亲们对张大爷三个儿子的指责属于什么规则在起作用?效果怎么样?

2、张大爷的膽养

问题最终是怎么样解决的?3、为什么道徳规则不能解决的问题,法律却能有效地解决?展示一组图片(反映出法律是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归纳总结得岀:法律篷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二)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国家强制力:主要指的是暴力,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看案例:他们14人被判死刑法律是依靠什么实施的?国家强制力(事实说明,依靠国家强制力对违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展示一组案例图片:1、北京崇文警方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有什么作用(好处)?对于这种扰乱社

会治安行为依法打击。

2、你怎么看待药家鑫这个问题?

3、陈良宇职位高不高?但他专违法了受到法律的制裁了吗?

4、这三个材料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归纳总结得岀: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我国宪法规泄,公民在法律而前一律平等。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颯约束力,是法律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

(通过法律的木质和特征的学习我们來共同归纳总结出法律的含义)

三、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泄和认可的。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朿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总结:法律这所以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他特殊在其有其特有的本质和特征,他的约束力最强。(过渡句: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

[课程总结]

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各种纪律、守则和道徳规范来进行维护,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法律是社会规则中约束力最大的、保障力最强的。法律和其它社会规则一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

[课堂练习]

谢谢大家!

德阳五中

第七课 法律初探《法律的作用》

第七课法律初探《法律的作用》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懂得既要遵守法律,又要履行义务的观点。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分类以及法律的基本作用,特别是了解法律的制裁功能和保护功能,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 【学习重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学法指导】(阅读并熟悉教材60—62页,并将知识重点用红笔勾画出来,完成填空题。) 一、自主学习: 1、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总是____,现行的法律涉及我们生活的______。 2、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1)法律规定人们_______、________,并对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______. (2)法律具有协调__________的关系、解决_________的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3)法律具有__________的功能.并通过__________来保护公民的______,保障社会生活的__________。 3、青少年要学法、____、____、____。 【导语】1、法律有哪三个特征? 2、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注意:有“★”为选作。 ★1、你知道我国主要的法律法规有哪些?请列举与我们生活和学习关系密切的五部法律法规。

2、有人说:“只要我不犯法,法律就与我无关。”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3、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药家鑫,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3月23日,该案件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审。4月22日,药家鑫因犯故意杀人罪,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药家鑫上诉。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实行了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依法裁定驳回药家鑫上诉,维持原判。 (1)案件让我们明白了法律具有那些作用? (2)案件给了我们什么警示? 三、展示交流,精讲点评 四、收获展示,梳理知识 五、当堂检测 (一)判断题: 1、我们青少年只要遵守好校规,不学法律,也不会犯罪的。() 2、法律只会约束我们,不会保护我们。() 3、我们是青少年,只有享受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4、我们要遵守规则,但法律不是规则,就没有必要遵守了。() (二)选择题: 下列哪些纠纷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A、同学间的小矛盾。 B、家庭成员利益问题上的矛盾纠纷。 C、生活中邻里间的卫生问题纠纷。 D、涉及违法犯罪的纠纷。

七年级下册政治提纲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 1、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 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别人欣赏我们的长处,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点,这种被尊重更能使我们体验到快乐与感动。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耻的人。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2、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认识生活中的虚心的具体表现)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是最美丽的服装。 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无价。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我们有责任去关心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3、尊重他人的表现:⑴欣赏、鼓励、期待等角度来善待对方; ⑵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生活中有损人格的不良习惯:说谎、逃避责任、假公济私、阳奉阴违等。 自尊者达观: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要适度自尊。 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4、怎样尊重他人?⑴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⑵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效应。 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能行!”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5、“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6、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⑴自卑的人,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⑵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的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生活中注意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初一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过关试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初一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过关试题 基础过关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________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①婚姻关系②血缘关系③收养关系④师生关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吴薇说:“爸爸、妈妈很辛苦,他们从小教我学说话、学走路,教我看图识字,把我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婴儿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们教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吴薇的话主要说明了家庭具有 A. 赡养功能 B. 人口生产功能 C. 教育功能 D. 经济功能 3.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我们热爱自己的家是因为 A. 家庭成员间没有矛盾和冲突 B. 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C. 家中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D. 在家中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4.下列选项是对下图的不同理解,正确的是

①妈妈的做法不无道理 ②妈妈的做法是不孝敬老人的表现 ③如果妈妈不改变态度,我就不再孝敬妈妈 ④妈妈的做法违背了孝亲敬长的相关法律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201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荆门卷)政治)“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等你毕业工作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妈妈,等我长大了,就让你享福啊!……”央视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关心体贴父母,消除逆反心理 B. 尊重理解父母,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 C. 与父母平等沟通,有话好好说 D. 孝敬父母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6.简答题

我国西南地区曾经遭遇了特大干旱,但干旱的土地阻隔不了善良人们的涓涓爱心之流。一个住在云南散坡村的女中学生,把学校分发的矿泉水,全部积攒起来,等到一个星期上完课后,就把这些水全部背回家带给父母喝。“我希望能快点下雨,希望爸爸妈妈能有更多的水喝。”当问到她自己渴了怎么办时,她哽咽着说:“实在很渴就喝一点点。” (1)你是如何评价这位女中学生的言行的? (2)在日常生活中,你打算如何向这位女中学生学习,用实际行动孝敬双亲长辈? 能力提升 7. 下列可以确立家庭关系的是() ①小赵和小张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 ②“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小宝宝的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 ③老陈夫妇结婚多年,膝下无子,经人介绍,依法到孤儿院收养了一个两岁的小女孩 ④丧妻的李医生带着女儿同离婚三年的王老师结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同步测试题 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同步测试题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共35分) 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中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总是从严重违反课堂纪律,不做作业,贪图享受等开始的。中学生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应该() ①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②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 ③远离具有不良行为的同学④让老师或父母时刻监督自己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对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A、犯罪必定是违法,违法不一定是犯罪 B、违法必定是犯罪,犯罪不一定是违法 C、违法必定是犯罪,犯罪必定是违法 D、犯罪不一定是违法,违法不一定是犯罪 3、初三学生张平在回家的路上,看见无业人员王某拦住本校学生刘某要钱,张平迅速到附近商店打“110”报警。警察很快赶到,抓获王某等人。对张平的行为,正确的评价是() ①张平的做法很机智②张平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③张平不敢同违法犯罪作斗争④张平履行了也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吸毒一口,掉入虎口;贪图一时痛快,毁掉一生幸福。”这一戒毒格言告诉我们() ①吸食毒品,危害极大②依法律己,决不吸毒 ③珍爱生命,拒绝毒品④要勇于同毒品犯罪作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16岁的王某,多次在校外纠集社会青年,抢夺学生的财物多达1000多元,王某因此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王某的行为是() A、违反校规的行为 B、一般违法行为 C、犯罪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漏选可得2分,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6、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 A、树立法律意识,自觉依法自律 B、加强修养,践行道德 C、对违法犯罪现象视而不见 D、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7、借网络而生的“博客”日渐为人们所欢迎,但同时也带来了秩序被扰乱的情况,它滋生是非,揭他人隐私。可见() A、“博客”也需要用法律来规范 B、专门败坏社会风气

人教版思品七年级下第七课 法律初探《法律的作用》精品导学案

第七课法律初探《法律的作用》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懂得既要遵守法律,又要履行义务的观念。能力目标:初步具有寻求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分类以及法律的基本作用,特别是了解法律的制裁功能和保护功能,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 【学习重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学法指导】(阅读并熟悉教材60—62页,并将知识重点用红笔勾画出来,完成填空题。) 一、自主学习: 1、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总是_____,现行的法律涉及我们生活的______。 2、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1)法律规定人们_______、________,并对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______. (2)法律具有协调__________的关系、解决_________的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3)法律具有__________的功能.并通过__________来保护公民的______,保障社会生活的__________. 3、青少年要学法、____、____、___。 【导语】1、法律有哪三个特征? 2、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注意:有“★”为选作。

★1、你知道我国主要的法律法规有哪些?请列举与我们生活和学习关系密切的五部法律法规. 2、有人说:“只要我不犯法,法律就与我无关。”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3、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药家鑫,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3月23日,该案件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审。4月22日,药家鑫因犯故意杀人罪,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药家鑫上诉。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进行了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依法裁定驳回药家鑫上诉,维持原判。 (1)案件让我们明白了法律具有那些作用? (2)案件给了我们什么警示? 三、展示交流,精讲点评 四、收获展示,梳理知识 五、当堂检测 (一)判断题: 1、我们青少年只要遵守好校规,不学法律,也不会犯罪的。() 2、法律只会约束我们,不会保护我们。() 3、我们是青少年,只有享受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4、我们要遵守规则,但法律不是规则,就没有必要遵守了。() (二)选择题: 下列哪些纠纷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七年级政治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 一、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1.什么是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2.自尊的表现:①容貌上的修饰、②举止的文明③行为的后果④塑造更好的形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3、怎样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怎样自尊?) 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已相信自己,自已尊重自己 4.知耻与自尊的关系: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5、什么是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心理 6、虚荣心产生的原因? 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过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7.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8.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9、个人的自尊和祖国和民族的尊严紧紧连在一起。 二、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1、尊重他人的意义?(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2、为什么说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1)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也是我们的快乐。 (2)我们需要把他人的眼睛作为镜子,来更好地认知自己。 (3)我们需要他人善意的提醒,以便意识到自己的弱点、盲点和误区。 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3、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因为他知道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4、同样的自尊,同样的快乐。 三、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自尊的人最看重什么?自己的人格 2、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①对人有礼貌②尊重他人的劳动③尊重他人的人格。 3.怎样尊重他人? ①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 ②善于欣赏、接纳他人; ③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4、怎样正确对待议论与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关紧要的议论,忍让一下就过去了 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5、自尊者豁达。 承认世界因为差异而精彩,就不会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如果我们养成一种豁达、开朗的性格,还可以更多地欣赏来自他人的智慧,感受自尊的快乐。 6、自尊者适度。 (适度)的自尊有助于我们(面对批评,改正错误); (过度)的自尊,则使我们(过于敏感,作茧自缚),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 (对恶意的侮辱与诋毁),必要时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尊)。 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 一、“我能行” 1、什么是自信? 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2、自信的表现: ①思想上相信“我能行”②行为上表现“我能行”③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7课 法律初探导学案1(无答案) 教科版

法律初探 (一)特殊的规则 一、学习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含义、特征,知道法律与其他规律的与联。 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1、从56页“关于法的传说”,你认为“法”包含什么意思? 2、法律是一种————的社会规则。 3、什么叫法律? 4、法律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5、法律的三个特征? 6、法律、道德、纪律、章程、宗教戒律各是怎样产生的? 7、法律、道德、纪律和章程、宗教戒律实施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讨论 事例:教材59页“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延在接受审判”。 问题:从这个案例中,说明了什么? 四、知识巩固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最主要表现在—— A、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2、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有—— ①人民认可②国家制定③国家认可④党中央决定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下列选项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在校中学生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B、小李见义勇为 C、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犯受贿罪被依法判刑 D、12月4日被定为“法制宣传日” 4、与道德、纪律相比较,法律具有的最显著特征是—— A、依靠社会舆论保障实施 B、规定公民的权力和义务 C、只对部分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 D、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五、知识拓展 2008年7月9日上午,上海市长宁区原区长陈超贤受贿案在安徽省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陈超贤因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13年,其当庭表示不上诉。法院经审理查明,陈超明在担任上海市黄浦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和长宁区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区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香港商人杨某等六人共计310余万元贿赂,数额巨大。其中,最大一项行贿累计约60万元。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1

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走近法律》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主要讲了我们身边种种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其中突显法律在生活中的规范、保护作用。本单元为起始课是后面所学法律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有主见,但往往过激、偏面,缺乏对“规矩”、“法律”准确的心理定位。往往只看到其约束自己的一面,而较少认识“规矩”、“法律” 对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行的必要性,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感,抵触心态,不能自觉遵规守法,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逐步行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重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难点:对法律规范、保护作用的理解。 四、设计理念 以宏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激发学生法制观念为目的,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主动式地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感悟,内化学生心理品质,强化学生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五、教学过程 1、我看规则 (1)导入,揭题。 教师自编顺口溜一首。题目:我好“烦恼” 生活中,好无聊,太多太多的“规矩”,实在使我“烦恼”。你看: 早晨上学带胸卡,晚上按时要回家。 见了老师有礼貌,上课不能有迟到。 课上不让睡会觉,课下不让胡乱跑。 阅览室不能高声叫,考场严禁带小抄。 买饭必须要排队,打架斗殴更不许。 说话还要讲文明,办事还要讲诚信。 在家还要听父母,走路还看红绿灯。 一旦触犯国之法,失足便酿千古恨。

各种“规矩”数不清,使我天天不开心。 (意图:打油诗,简单、明快、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不乏生动、趣味,不知不觉使枯燥、说教充满活力,极易引起学生共鸣,更有益学生感悟到“规矩”内涵,以此导入,学生倍感真实、自然。) 指导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2)师生交流:学生通过对课本第86、87两组图片的分析、理解;教材中“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此重点内容,很容易突破。 2、我知规则 (1)教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提出问题: <1>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可分哪几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 么? <2>法律与道德,纪律与规则相比较,其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分学习小组阅读、讨论教材87页内容; 教师提问: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更好、及时予以鼓励。 (2)<1>教师结合教材中三幅图片进行讲解,并适时补充。 “今日说法”部分典型案例说明。 强调三点: 一是从法律的创制形式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从法律的实施看: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是从适用的范围或对象看:法律具有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指导学生填写教材表格内容 (意图:通过对比,加深对三个方面的再理解,特别是进一步体现法律具有的三个显著特征。) 3、我要规则 (1)、教师讲述〈〈圣经〉〉里的一则故事:绷带与法律 法律如药 有位国王一边为受伤的儿子包扎伤口,一边规劝说:“皇儿啊,只要扎上这条绷带,任你随 便玩耍、跑跳,伤口都不会痛,可一旦解去绷带,伤口就会恶化!” (教师讲解其中含义:人生亦然,其潜伏恶的根源。不过只要遵守法律,就能有效遏止,恶 性事件发生。) (意图:让学生感悟遵规守法十分重要。)

第七课法律初探

第七课法律初探 第一框特殊的规则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LI标: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法律的观念,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 能力LI标:使学生能够理解法律的特征并能正确认识法律,区分法律与道德规范及其他规则。 知识L1标;了解法律这种特殊规则的起源以及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法律的特征。 教学难点: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案例:《崔强的故事》 1、霍强父亲的话能被当成法律吗?为什么? 2、这些是什么?我国的法律 这些法律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法律有哪些特征呢?什么是法律?(引出课题) 第七课法律初探第一框特殊的规则 [学习目标] 1、弄明白法律的本质: 2、掌握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 3、分析归纳出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 讨论回答:法律与其他规则的区别 (总结过渡: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法律的特殊性,为了进一步了解法律是一种持殊的规则我要从法律的起源和产生说起) 法律的起源和产生:1、法的起源:3、《汉谟拉比法典唐朝法律》:《厲律疏议》:法国《人权宣言》;我国的法律《宪法》 说一说:不同社会的法律反映谁的意志,保护谁的利益? (归纳总结得出:法律是举握国蛾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一、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过渡句:法律有嚥三个基木特征?)

二、法律的基本特征 (展示材料)比一比:1、它们有何不同?都由谁制立的?2、填写表格 (归纳总结得岀: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一)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问题1:我国的立法机关是谁?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英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问题2:法律是靠什么保障实施的? 看案例回答问题 1、乡亲们对张大爷三个儿子的指责属于什么规则在起作用?效果怎么样? 2、张大爷的膽养 问题最终是怎么样解决的?3、为什么道徳规则不能解决的问题,法律却能有效地解决?展示一组图片(反映出法律是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归纳总结得岀:法律篷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二)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国家强制力:主要指的是暴力,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看案例:他们14人被判死刑法律是依靠什么实施的?国家强制力(事实说明,依靠国家强制力对违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展示一组案例图片:1、北京崇文警方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有什么作用(好处)?对于这种扰乱社 会治安行为依法打击。 2、你怎么看待药家鑫这个问题? 3、陈良宇职位高不高?但他专违法了受到法律的制裁了吗? 4、这三个材料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归纳总结得岀: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我国宪法规泄,公民在法律而前一律平等。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颯约束力,是法律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 (通过法律的木质和特征的学习我们來共同归纳总结出法律的含义) 三、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泄和认可的。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朿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总结:法律这所以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他特殊在其有其特有的本质和特征,他的约束力最强。(过渡句: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 [课程总结] 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各种纪律、守则和道徳规范来进行维护,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法律是社会规则中约束力最大的、保障力最强的。法律和其它社会规则一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

七年级下册政治复习提纲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 一、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 2.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3.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4.别人欣赏我们的长处,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点,这种被尊重更能使我们体验到快乐与感动。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5.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耻的人。 6.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7.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 二、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1.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2.我们有责任去关心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3.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三、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3.自尊者达观: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要适度自尊。 4.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5.怎样尊重他人?⑴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⑵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6.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下面效应。 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 一、“我能行!” 1.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2.“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3.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4.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⑴自卑的人,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⑵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的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 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自负与自卑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2.自信有助成功自信者良好的心理品质:⑴乐观,⑵好奇,⑶专注。 三、唱响自信之歌 1.有了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 2.看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进步 3.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4.实力,才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 5.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 第三课走向自立 一、自己的事自己干 1.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自立在生活中的表现(举例)

第七课家的意味教案

第七课家的意味教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家的内涵。 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何感想? 学生回答。 师:是呀,家里有我们温暖的牵挂,有真情的关怀和守候,今天我们就“家意味着什么”这一话题展开学习——家的意味。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__孝__”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 请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答案提示:此问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如:家是地域,是住所,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港湾…… 探究二:教材P72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 (2)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下面这些家庭功能的认识。 探究三:教材P73阅读感悟 (1)学生分享课本P73两个故事。 (2)思考感悟,从这两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提示:(1)略。(2)体会到了家不止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知识模块二中国人的“家” 探究四:教材P73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答案提示:我感受到人们对与亲人团聚的期待,迫切想回家的焦急心情。 探究五:教材P74探究与分享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班级 姓名 成绩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 1.我国法律作为 的体现,通过规定和 ,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2.犯罪是指具有 、 并依法应受的行为。 3.违法行为分为三种:① 违法行为,指违反 的行为;② 违法行为,指违法 的行为;③ 违法行为,指违反 的行为。 4.刑罚,又叫 、 ,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办法。 5.选择下列项目填表。 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②在校学生 ③舆论、习惯和信念 ④自然形成 ⑤教育、行政的力量 ⑥全国适用 ⑦教育行政机关制定 ⑧普遍适用 ⑨国家强制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6.人们把法律称之为“国法”,因为它是( )。 A.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 的约束力 7.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8.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是( )。 A.制定或认可 B.制定或实施 C.广义或狭义 D.习惯与执行 9.法律体现的是( )。 A.少数人的意志 B.剥削阶级的意志 C.统治阶级的意志 D.广大人民的意志 4分,共12分) 10.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 )。 A.道德谴责的行为不一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B.二者都是人们的行为规则

C.二者的实现方式不同 D.二者的调整范围不同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 B.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意志 C.无论国家制定法律,还是国家认可法律,一般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D.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 12.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则,是()。 A.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B.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C.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 D.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信念予以维护的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3.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有哪两种?它们有什么区别? 14.法律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规章等规则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15.有人说,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必须遵守的唯一准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6.“违法及犯罪,犯罪及违法。”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7.简要回答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18、19题各7分,20题9分,共23分) 18.中学生马强做事我行我素,不守规则,他的口头禅是“自由万岁”。在马路上,他横冲直撞,还闯了红灯,被警察严肃地批评了一顿。自习课上他高声谈笑,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和指责。篮球场上,他屡屡犯规,被裁判罚下了场。他遗憾地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自由。”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对马强的言行加以评析。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走近法律第二节生活离不开法律教案

生活离不开法律 一、设计依据 (一)客观依据 1、课标要求 说明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讲述生活中需要法律,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让学生在了解法律的同时,增进对法律的认同感。 2、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根据湘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设计的。本单元第二节“生活离不开法律”,选用“法律为生活制定规矩”、“通过法律解决纠纷、协调关系”、“通过法律制裁违法犯罪”三个主题,意在说明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讲述生活中需要法律。3、教学手段 学案。 (二)主观依据 1、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通过对法律作用的了解,加强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观念。 ②能力目标:培养找寻正确的解决纠纷、矛盾的方式的能力。 ③知识目标:法律规定生活的规矩;法律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之一;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达到保护合法利益的目的。 2、教学方法 ①教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 ②学法:讨论式学习法、情景式探究学习法 3、教学模式 激趣导学,激发活力——走进教材 二、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探究性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求得新的发现。 三、过程设计

【激趣导学】 情境一:帮帮小明 学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义务宣传员小明第一次开普法讲座就遇上了三个棘手人物,爷爷:我都八十多了,快进棺材了,学法还有什么用? 父亲:我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法律跟我有什么关系? 孙子:我还小呢。没到14岁,不负法律责任,干嘛要学法? 怎么说服这一家人呢?请你帮帮小明。 引导学生针对以上说法进行讨论,从而体会到法律伴随人生的整个历程,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走进教材】 情境二:信息采集 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为生活制定规矩。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制定法律就是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设立规矩,以此来保障生活的有序和谐。 2、活动:做一做 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呢? 3、问题:我国还制定法律特别保护青少年的合法利益,大家知道有哪些法律吗? 答案:《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问题: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知道了什么呢?请大家说一说。 (1)法律伴随人的一生。 (2)法律为生活制定规矩。 (3)法律保护青少年的合法利益。 【感悟生活】 情境三:老人的烦心事 爷爷遇上了烦心事,一儿一女谁也不肯赡养他。原来,爷爷因为封建思想,认为只有长子才能继承家产,曾经立下口头遗嘱,所有家产都留给儿子。 女儿: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我又不能继承家产,干嘛要养老人? 儿子:大家都是儿女,父亲也有她一半,凭什么不养?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1.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2.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4.法律的显著特征: 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什么是法律?P87 答: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P87 答:(1)法律比道德、纪律更为明确、具体。(2)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3)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更大的强制力,即国家强制性和国家强制力。 3.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P87 答:(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最主要特征)(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显著特征) 5.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6.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7.法律的作用:⑴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⑵保护作用。(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8、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法不可违 4.什么是违法行为?P93 答: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5.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

第七课法律初探

第七课法律初探 导学流程: 预学感知→研讨、展示、点评→课堂检测→课堂小结 【预学感知】 1、与同学说说你知道的我国现行的法律或法规 2、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3、生活中有些矛盾和纠纷的解决方式或手段? 4、在法治社会里青少年应怎么做? 【研讨、展示、点评】 第一层次:了解你所知道的我国的法律。(阅读教材p60) 【预学感知】 1、法律的含义: 2、法律的特征: 3、法律与其他规则(道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联系)。 (1)形成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并。道德规范是,是自然形成的;纪律规范是制定的;章程是制定的;宗教戒律是制定的。所有的规则都 国家法律。 (2)实施力量不同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靠、和的力量发挥作用,纪律和章程靠发挥作用,宗教戒律主要靠和发挥作用。

【研讨、展示、点评】 第一层次:法律的含义、本质 1、“法”的由来,说说你了解的规则,指出哪些是法律,哪些不是法律? 2、法律的含义是什么? 3、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4、探究交流:P57的材料“汉谟拉比法典”中提到了一部有名的法律,叫什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与我国的法律有什么不同? 展示: 点拨 : 第二层次:法律的特征 1、法律有什么特征? 2、探究交流:P59的反腐例子说明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展示: 点拨: 第三层次:法律与其他规则 1、法律与其他规则(道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法律 其他规则(道德) 不同点 产生、表现方 式不同 依靠力量不同 。 约束范围不同 相同点 2、探究交流: 材料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原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等高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材料二:2005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材料三: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福建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陈凯死刑,有警察押往刑场枪毙;百色涉及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周寿南被百色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投进监狱。 规 则 联 系

七年级政治走近法律1

【学生信息】班级姓名小组座号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和规则的种类; 2、掌握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3、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学习重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特征与作用 【学习难点】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提高学生自觉守法意识。 【预习方案】预习P86-90,解答如下知识点 1、为什么社会需要有规矩?2’什么是规矩?1’ 2、道德、纪律、法律三者的不同? 3、法律的特征(含义)?3’ 4、我国法律的特征?1’ 5、法律的作用?2’ 6、如何对待法律(态度)?3’ 【导学思考】 (一)认真阅读86——87《我们身边的规则》一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阅读对比教材第86页的两幅漫画“交通井然有序”和“交通混乱不堪”, 思考: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 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 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2、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哪几种? 3、道德、守则、法律的区别(见P88方框内表格) 4、小明的一天 小明上数学课的时候又睡着了,数学老师示意同桌叫醒他,睡意蠓咙的小明忘记了自己正上数学课呢,头也没抬起来,咕哝了一句:“干嘛呢!”,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才惊过神来。 放午学后,挨了批的小明闷闷不乐地准备乘公交车回家,只见车还没停稳他就想往上挤。车开了,一个颤巍巍的老奶奶正倚站在小明的座位边。“这位小朋友,你能不能让一让,让这位老奶奶坐一坐?”售票员和气地说。“这么多人,为什么就叫我让?”只听小明没好气地应着,并把脸别过一边。 下了车,小明没急于回家,而是钻进了边上的一家网吧,玩啊玩就忘记了回家。“怎么办呢,下午的课又快开始了,多烦哪,不上了吧?”小明心里想着,手仍不停地玩着游戏。“嗨,玩这么久了,出去透透气。”一直在小明边上玩的一位男子试探似的问着。看小明犹豫着,他就连推带拉地带走了小明。 最后急得团团转的家长和老师在公安局治安科见到了小明。原来带他出网吧的那男子是一个小偷。当走到一幢居民楼下时,他骗小明说他家就住在楼上,要回家拿点钱,叫小明在楼下等他,并交代小明

家的意味 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 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一)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三)本框核心教育价值 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家的意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道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友善”的目标。 (四)本框内容逻辑分析 本框的内容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课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 本框内容包括“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两目内容。第一目“生命的居所”通过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家的意义。第二目“中国人的家”通过感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特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通过对我国传统家庭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分析,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家的意味》一框从地位和作用上看,可以为后面两框的学习奠定基础,只有对家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二、学情分析: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然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过多地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即使感受到了家中的亲情,孩子与父母太熟悉,也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按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