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想提问题。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对数学教师感兴趣,而后对数学感兴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

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操作实验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最后,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我能行,数学并不难学,对学好数学有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求实欲的驱动下,想向教师提出问题。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

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建立明主课堂,创设良好气氛,让学生敢提问题。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收起严肃的面孔,用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说话要幽默,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

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寻找问题来源,让学生会提问题。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并不等于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教师提出问题,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技巧。

(一)、在课题与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寻找问题。

要让学生明确,每天新课题都包含着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从中挖掘。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师要求:看到课题你可以关于课题本身蕴含的知识提问,也可以联系已学过的图形进行知识的猜想与联想。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补充一些问题,让学生借鉴。如,“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可能有什么相关之处?”“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本课的知识?”等等。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也有一些可能是不可马上解决的问题,为课堂求知的气氛推波助澜,让学生意识到:一上课就有提问的方向。

(二)、在新旧知识找矛盾与联系中发现问题。

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与分析是产生问题火花的捷径,很多伟大的定理、概念、论证、发明都是在不断出现的矛盾冲突中诞生的:有有了矛盾。才会思维;有了思维,才会辅助验证;

有了验证,才会得到科学的结论。例如,学生掌握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后,在解答列式计算题的时候新旧知识点的矛盾便马上产生了,“8加5的和乘以3结果是多少?”先算和再做乘,不是违背了运算顺序吗?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地能根据这一途径发现存在的有趣问题,并带着疑问继续探索。

(三)在联系生活与已有的认知中得到问题。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数学的来源是生活市级,数学的用途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我们的教学对象都是有着一定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学生。许多学生有着比较丰富、宽广的视野,在学习的过程中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对于他们有着一定的影响,老师要告诉他们多与自身的实验生活联系,在学习中同样会有问题萌发。例如,学生都指导“0”表示什么也没有,但是生活实际中“0”的运用却很普遍,价格标牌上常见到,报时器上也能见到“0”的字样等,这些由生活认知产生的矛盾是很多的。

(四)在逆向思考中提出问题。

人们虽习惯或偏爱正向的、顺理的思维,但往往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甚至从事物的反面思考,进行逆向思维会找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在数学概念的习得过程中,很可以一试。这一途径比较简单,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只要学生有正反的逻辑判断力就能进行。例如,“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是从学生找约数的过程中得到的,为了巩固知识可以提问:“为

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此途径提问在巩固知识的环节中学生经常使用。学生使用这一途径提问的目的大多是考验同伴的学习结果和态度,而非真正自已有疑惑。

四、合理安排时间,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善提问题。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

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

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就能改变学生不想提、不敢提、不会提的现状,创造一种想提、敢提、会提的全新的局面。同时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萌芽和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一堂新课的开始是关键,在导入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那么完善一次精彩的提问又要经历怎么一个过程呢?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新风气,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来营造一个适合发问的问题情境呢? 1、条件适宜时学生才感到要问 问题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引发的,人的行为总是受意识支配的,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激发人的积极性,去积极探索、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作为处于思维活跃期的中小学生,只有不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已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让学生感觉到我要问。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敢问的氛围 宽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犹如松软的士壤对于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只有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才敢于向教师提出问

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两个教师在同样的班级,一个教师性格严谨,上课时不拘言笑,课堂氛围严肃、紧张,导致有部分学生不愿意上他的课。而另一位教师上课较为民主,上课既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课堂氛围宽松,学生都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与他交谈,向他提出问题。从教学效果看,后者的教学成绩明显比前者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问。教学中应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形成一种以爱为核心的平等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当有些学生由于好奇而提出各种问题,首先肯定该同学积极求知的精神,同时再指出错误所在,引导学生要在学习上积极思考,从而提出问题。 3、构建心理安全区,让学生敢问 学生学习时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浅显的,也有较深刻的,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长期以来,教学中常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在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因此,想让他们主动开口问,也要采取一些措施: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关键是要创造宽松环境,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只有在民主、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化学课堂提问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化学课堂提问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化学课堂提问能力 文/唐烨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课堂提问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地动起来,思考起来,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点拨。本文主要介绍了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问;教会学生提问,让学生会问三个方面来介绍了方法。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关键词初中化学;提问能力;自主探究 《标准》指出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来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问题,从而大胆地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不断地质疑和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就会提高。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些认识:一、从学生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和指导者。在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方面指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指导策略和手段。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教育学生提出问题,就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积极地配合教师,大胆地去进行思考和质疑,在不断地思考中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构成》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自己存在困惑或者疑问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对于“原子”这个概念还是觉得很陌生,

很抽象,他们便提出了:“原子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材料吗?”“为什么原子之间结合有一定的特殊比例?”“原子带电吗?”等等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避免直接地打击学生,让学生能够产生提问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把自己在化学学习上的问题直接地反馈给教师,让教师更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课堂结构和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虽然有些问题没有什么意义或者是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学生提出了问题表明他们自己思考了,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学生提问能力的逐步提高,学生所问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有深度,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学生通过不断地思考,才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情境下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问题。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课本插图提出问题;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还可以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总之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知识,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在课堂上快速地运转。 例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CO2+NaOH等一系列的方程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分析,从而掌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写出了正确答案:CO2+2NaOH=Na2CO3+H2O;有的却忘记了在氢氧化钠之前加上“2”,这时,学生就提出了问题:“我的化学反应为

如何提高提问技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提问技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一、巧妙利用提问时机,吸引学生注意力。 准确掌握课堂提问的时机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进行提问。例如,在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讲授的时间长,学生产生了疲劳厌烦的心理,教师要即使提问,重新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讲到重点、难点的地方,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思维发生障碍,要及时提问,以便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 二、正确把握提问难度,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现有的知识储备,设计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的问题,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难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不但达不到提问的目的,而且还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教师的提问偏难,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提问心有余悸,不敢回答,或干脆回避,这样就会削弱学生的求职欲望。反之,太容易的问题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回答

起来轻而易举,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而且简单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学生回答时无需动脑筋,思维能力处于原来的水平,同样也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当教师发现提出的问题难度不当,应该立即更换另外的问题,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道理,教师掌握问题难度的原则应该是稍难但不超过学生的水平。 三、善于控制提问频率,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宜太少,也不能过于频繁。课堂上提问太少,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就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之,如果课堂提问过于频繁,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学生疲于应付,容易产生焦躁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善于控制课堂节奏和提问频率。对于一些简单的提问,可以采取快节奏、高频率,如连锁回答、连珠炮式的提问等;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提问,教师则要放慢节奏,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再加上大班教学的客观环境,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提问一般采取快节奏和高频率的形式为多,以节约教学时间,增加提问人次,扩大提问的覆盖面。当然,并不是提问越多越好,过多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应接不暇,还容易使学生对提问产生紧张和厌倦的心理,而且会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想提问题。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对数学教师感兴趣,而后对数学感兴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 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操作实验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最后,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我能行,数学并不难学,对学好数学有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求实欲的驱动下,想向教师提出问题。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

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建立明主课堂,创设良好气氛,让学生敢提问题。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收起严肃的面孔,用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说话要幽默,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那么,

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还是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可以结合春游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春游前要做那些准备,然后出示一些商品的单价:方便面面包鸡腿酸牛奶鲜奶蛋糕可乐台布每包1元每个2元每

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教师提问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所以师范生们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给学生设置相对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1.问题要明确。首先,师范生在设置问题时,问题的指向要明确,即需要明确要寻找什么样的答案。如果范围太大,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其次,给学生回答问题的途径也是使问题明确的一个重要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学习目标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学习方法。 2.要保证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在问题实施的过程中,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是许多初登讲台的师范生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精心设置的问题,本来需要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答案,但是几分钟后,自己就按捺不住,开始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明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思考,可又担心课堂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于是一路开讲,却使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放弃思考,等待答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师范生把课堂的重心从自己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的目标上来。在这样的要求下,师范生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多听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在与学生的反馈交流中,检验自己提问的效果。

3.规范提问语言。教师用语讲求“规范”两字,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更要求精炼、简洁、准确。师范生绝不能对问题的语言组织掉以轻心,有时往往是因为教学语言啰唆重复、不够简练而导致学生对语句的理解产生偏差,出现“启而难发”或答非所问的现象。 师范生应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做到恰如其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地自主学习。不应当用提问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充分掌握提问的艺术,适时、适当、适度地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从“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措施”“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课题研究后的思考”这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开展课题研究后师生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做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受旧教材及应试教育的的影响,我们往往会忽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是让学生一味的生搬硬套某种“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单一的、简单的问题很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在现实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解题能力不强,正确率低下,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就更谈不上了。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不仅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又是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数学教研组本学期提出“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题。努力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景状态。 (二)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地思考,数学地思维。 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数学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明确解决问题的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构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通过解决日常生活情境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数学地思维。 4.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些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0-05-20T14:31:57.687Z 来源:《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胡世瑞(四川省中江县龙台镇小学校618101) [导读]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又从问题解决中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又从问题解决中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 性,较好的将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意识;能力训练【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1-0047-01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育过程中比记忆更重要的是质疑,现代教育提倡的是鼓励孩子敢于怀疑,敢于问为什么?敢于寻找为什么的答案,怎样让学生学会提问?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又从问题解决中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交流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的将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 “学生学会提问”正是探究学生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试图给学生一把打开各式各样大门的钥匙,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钻研和探究,从而使他们积极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1.看课题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能抓住要点和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如《葡萄沟》一文,读懂了课题,学生会问:“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葡萄沟是怎样的地方?”“葡萄沟有些什么?”“为什么叫葡萄沟?……”这样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从而了解到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那里盛产水果。景色美丽,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有名,是个好地方,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读书有目的,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己作文审题能力及构思的能力。 2.边读课文边提问 阅读是由主题操作进行的一种行为,主要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有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积极思维,读中生疑,踊跃生疑,让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感悟课文,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2.1提自己读懂的问题。 课堂上,可让学生静心阅读文章,然后设计一些问题去考考学生,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可从课文内容,标点符号运用,课文中心,重点词句等方面入手,如教《燕子》一文,学生会问:“燕子为什么不分昼夜地飞?”燕子到甲板休息为什么用'落'不用'飞',用'伏'不用'站'?水手们为什么用“崇敬的目光望着远飞的燕子?”……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不管什么问题都让他们去提,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后慢慢引导,通过分析比较,归类,让学生知道怎样提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和精当地表述问题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用心去倾听,充分的关注,并善于利用学生问题资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学习,有时学生提到“举一反三而动全身”的问题或者是新颖别致的问题,教师要顺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读、议、辩。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寻求多样的描述方式,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2提没读懂的问题。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思维,读中生疑,最后在读中释疑,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课文中有一些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在学生质疑中提炼出研究专题,巧妙地解决。如《赠汪伦》一文,当学生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时,学生会问:“李白为什么要用桃花潭水比作友情呢?”面对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地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疑问,把“深千尺”的“桃花潭水”和汪伦送别李白的深情联系起来,从“水深”悟出“情深”,体现了这首诗所表现的最本质的东西。 3.拓展性提问 课外小结时,教师也可以提一些课文中没有直接提供信息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有疑难的地方寻求课外解决,如教学《葡萄沟》一文时,对课文中描述的现象,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里的葡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葡萄干的核到哪里去了?……这些问题在课堂展开没有必要,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采用询问别人,课外书中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拓展了知识面。在阅读教学中,让我们从鼓励学生提问做起吧!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摘要:本文是笔者根据实践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在“学讲”课堂上能够“问”、敢于“问”:玩中生智,在游戏中让学生”问出来”;创造具体情境,提高学生“问”的欲望;正确教给质疑方法,激发学生“问”的能力;营造和谐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勇于“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提问能力 “学讲”计划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学讲”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进去”,而另一个是“讲出来”,而“问出来”也是“讲出来”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能够“问出来”并且敢于“问出来”是一个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时必须具备的能力。“问出来”有两种目的:一种是向懂的人请教,为了解答自己的疑惑;另外一种是向对方提问,为了检验和巩固对方的学习成果。本文所讲的”问出来”,具有上述两种目的,学生在提问中可以解除心中的疑惑,锻炼其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自主学习占主要地位的“学讲”课堂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质量地提问,不仅仅简单的增加提问者的知识和被提问者的成就感,更能够促使被提问者主动思考和探索,这就是教学相长。那么,如何在“学讲”课堂上让小学生“问出来”呢? 一、玩中生智,在游戏中让学生“问出来” 游戏在“学讲”课堂中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你问我答”就是其中的一种。一开始实行“学讲”计划时,学生相互之间扭扭捏捏,不好意思去问问题。在玩了“你问我答”游戏后,这一状态发生明显变化。在复习乘法时,学生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小组甲代表:“我们组抽中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出租车的起步价是6元,包含3公里,超过部分每公里3元钱一个人坐了6.7公里。请问他应该付多少钱?” 小组乙代表:“这个我们知道,6.7公里应该去掉包含的3公里,数量乘以单价,再加上起步价就对了。具体的算法是:(6.7-3)*3+6=17.1元。” 小组乙另一位学生:“等一等,我突然想起另一种算法,我们可以假设包含在起步价的3公里也是每公里3元,然后再扣除差价就行了。算法是,6.7*3-(9-6)=17.1。” 小组乙欢呼,并由小组乙开始提问。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湄洲第一中心高朱小学郑梅娟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技巧上的欠缺,往往导致提问步入误区,将“满堂灌”发展成为“满堂问”,似乎问的越多,启发的越深,往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方式单一,往往采用“是不是”的判断和“是什么”的叙述型.在课堂上一味追求所谓“热热闹闹的花瓶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研究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用科学的课堂提问来驾驭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深入探求知识的需要,课堂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及时恰当,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随想随问、有疑必问,这样势必把一堂课弄得支离破碎,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如何使课堂提问收到好的效果呢?那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首先,设计的提问要有让学生参与思考的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长久下去学生会对提问淡然处之。 其次,设计的提问,难度不能太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能力。如果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却步,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当,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本节重难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得以表达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 对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做好引导工作,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教师在备课时还应拟出提问的提纲,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对某些有困难的学生,一时不能回答时,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鲜明,是学生所能理解的。教师在提问中,要投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过程,逐步地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替他们进行思维。 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的提问方式 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样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提问方式。 I.引趣悟道,切入正题的直问。 “兴趣自疑问和惊奇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兴趣是求知的大门,是学习的原动力,如果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位置上,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好,因此应十分重视自觉地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学生的提问能力如何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水平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创精神与创造水平为主要目标的科学启蒙课程,是由一个个的科学探究活动组成,问题意识是探究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它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问题意识不但引导着学生实行科学学习,同时也激发产生学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实行创新活动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水平的有效手段.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水平,应注重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虽然,我们有一部分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也注重对学生的提问,但因为教师教学观点的束缚、教学设计的局限、问题情境的单调、学生心理因素和水平因素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导致学生产生没有问题可问、不敢提出问题、想不出问题或不善于提问等现象,扼杀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水平的机会。那么,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科学教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水平呢?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来看,我觉得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问──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教学”的关键不再是教师如何问,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或在某种教学情景的触动中,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⑴要创设问题情景:因为学生对提问的意义理解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我们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提问的兴趣。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我利用电磁铁的装置做一个小游戏,接通电源吸铁、断开电源磁性消失,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学生会提出疑问,从而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装置。后来在玩电磁铁过程中,同学们惊奇的发现电磁铁能吸起的大头针的数量不尽相同,有的同学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有的却很少,“为什么不同呢?”“有什么办法让电磁铁的磁力变得更大呢?”学生自发地提出了这些问题。“那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你们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哪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韦庄中心学校崔刘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在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太少。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比不上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学生在这种只学答不学问的氛围中学习,怎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呢所以,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孩子们敢于提问在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做了不少的尝试。现列举一二。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要善于创设疑惑情景,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出示课件新“龟兔赛跑”:森林中在开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

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创设轻松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帮助学生克服不敢提问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师与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通过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词来揭题(板书课题),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一年为什么是十二个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比年还大的单位吗”等等。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还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

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

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状况以及学生解决自身存 在的认识困惑与问题,进一步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与手段。掌握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掌握恰当的提问时机 提问要考虑到情境性,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样的内容进行提问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因此,若想有效地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除了我们要在提问的内容上进行思考与设计 以外,还要考虑到提问的情境性与实效性,掌握恰当的提问时机。恰当的提问时机并非完全 就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它是受提问对象、提问内容与教学场景等因素同时作用与影响而形 成的一个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时机。 1.提问对象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的方式与特点不同,那么对其进行提问的方式与时机也就应该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反映比较灵敏,进入学习状态比较快 一些。对于这类学生,在提问的时间上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而对于那些进入学习状态较慢 的学生,不宜过早地对他们进行发问,否则,就可能会适得其反,给他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时,一定要对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方式与特点有所了解,且不可随意提问,尤其是学生被动的点名提问。 2.提问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提的问题必须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 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此外,对于那些不经学生思考就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亦不适宜对学生 进行提问。所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提问的对象,也要考虑到提问内容的难度。 太难与太简单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上提问,否则,就无法收到良好的提问效果。当然,问 题的难易程度也是相对的,它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可以灵活掌 握。此外,问题难易程度的选择,还要依提问的目的而定,如果提问的目的不一样,那么受 其影响所选择的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3.教学场景 教学场景是由课堂中的学生、教师、学习气氛与学习载体共同构成的。在有的教学场景中,适合对学生进行提问,而有的教学场景则不适合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适合对学生进行提问的场景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生思维状态积极活跃,二是教师对问题有深度 思考,三是学习气氛轻松愉快,四是学习载体功能发挥正常。合适的教学场景可以有效地调 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思维互动,有利于问题的提出、讨论与解决。 4.提问时间

[中学生,课堂,能力]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因此我们要客观面对现状,分析成因,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问,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培养学生主体提问能力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当前创新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且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习惯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不提出问题,缺乏了创新精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问、不会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如下: (一)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知识,即使回答问题,也只是按照教师意图去回答,不深入思考,导致学生提不出问题或不善于提问题。 (二)教师自身的因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把知识“讲深讲透”,进行灌输式教学,结果教师的讲解占去了大部分时间,使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更不能提出问题。 (三)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回答老师的简单提问,一些“创新”问题的提出,往往怕被老师和同学取笑,又怕提的问题与所学的内容无关耽误了正常的教学进度被老师拒绝,或者老师一时解答不出,造成尴尬,所以学生的“提问”意识淡漠,变的不敢、不愿提问题了。 由此可见,师生的认识不到位,课堂教学方式的不合理造成学生提不出问题。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实现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在此谈谈本人的点滴尝试。 1 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 1.1 师生平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问答做到倾听,肯定和鼓励;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都敢于学习,让学生树立自主意识,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的教态自然,对学生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防止学生产生紧张不安的心态,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这样的氛围形成了,学生的敢于提问才有基础和条件。

小学数学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提问是探究的前提,学生提问能力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必要因素之一。但是,根据平时的教学信息和调查了解,学生的提问能力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存在着“不敢问”、“不会问”、“不想问”等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从创设民主氛围、创设问题情意、教授质疑方法、提供解疑机会等四个方面阐述小学数学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提问能力民主氛围问题情境质疑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学生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对这个课题展开了探索和研究。有以下一些思考和认识与同行切磋。 一、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而课堂上学生一般会表现出“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老师的教学程序而挨老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让人瞧不起自己。这些心理都禁锢着学生,让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最终学生也无疑可问了。所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首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而且要保护其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坚决反对斥责、讥讽学生。<2>增进与学生的情感和友谊。教师要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打消学生的惧怕和隔阂心理。<3>尊重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沙锅问到底,要乐于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要对学生那些奇异的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中敢问、主动问。<4>改变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组织性和有序状态的倾向。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的某些“离题”、“出格”、甚至出错的质疑行为,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时下,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通采用“满堂问”的授课方式,即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课上循循善诱,步步启发,最后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满堂问”的授课方式究其实质就是“满堂灌”的同质异构体,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依然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学生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个:一是传统观念依旧,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二是教法陈旧。教师为了快速、高效、便捷地把结果交给学生,大多采用教师传授、学生静心接受的方式。只注重启发提问,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问;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三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有的学生还不理解或者没有感受,没有问题;有的有了问题的也不知道怎么问;有的即使想问,也怕词不达意,唯恐受到同学的耻笑或教师的否定。 没有学生提问的课堂,其实就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当然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呢?教者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师生观念,优化教学氛围 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课堂上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才有安全感和愉快感,才能积极思维,大胆地表现自己,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要与学生平等相处,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打破自己权威的角色,鼓励挑战权威,提倡师生商量,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让课堂充满问题,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教师对于学生的发问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宽容、忍耐,肯定其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优点,再加以引导、矫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千万不要责备甚至嘲笑,否则,不仅扼杀了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提问的信心,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它直接推动孩子们去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内需感,有了需要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内驱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发现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