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圆筒形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

圆筒形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

圆筒形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
圆筒形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

圆筒形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

2007-10-24 15:39:04| 分类:专业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4 .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

圆筒形零件是最典型的拉深件,掌握了它的工艺计算方法后,其它零件的工艺计算可以借鉴其计算方法。下面介绍如何计算圆筒形零件毛坯尺寸、拉深次数、半成品尺寸,拉深力和功,以及如何确定模具工作部分的尺寸等。

4.2.1 圆筒形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的原则

(1)面积相等原则

由于拉深前和拉深后材料的体积不变,对于不变薄拉深,假设材料厚度拉深前后不变,拉深毛坯的尺寸按“拉深前毛坯表面积等于拉深后零件的表面积”的原则来确定(毛坯尺寸确定还可按等体积,等重量原则)。

(2)形状相似原则

拉深毛坯的形状一般与拉深件的横截面形状相似。即零件的横截面是圆形、椭圆形时,其拉深前毛坯展开形状也基本上是圆形或椭圆形。对于异形件拉深,其毛坯的周边轮廓必须采用光滑曲线连接,应无急剧的转折和尖角。

拉深件毛坯形状的确定和尺寸计算是否正确,不仅直接影响生产过程,而且对冲压件生产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因为在冲压零件的总成本中,材料费用一般占到60 %以上。

由于拉深材料厚度有公差,板料具有各向异性;模具间隙和摩擦阻力的不一致以及毛坯的定位不准确等原因,拉深后零件的口部将出现凸耳(口部不平)。为了得到口部平齐,高度一致的拉深件,需要拉深后增加切边工序,将不平齐的部分切去。所以在计算毛坯之前,应先在拉深件上增加切边余量(表42.1、4.2.2)。

表4.2.1无凸缘零件切边余量Δh(mm)

拉深件高度h

拉深相对高度h/d或h/B

附图>0.5~0.8 >0.8~1.6 >1.6~2.5 >2.5~4

≤10

>10~20 >20~50 >50~100 >100~150 >150~200 >200~250

>250 1.0

1.2

2

3

4

5

6

7

1.2

1.6

2.5

3.8

5

6.3

7.5

8.5

1.5

2

2.5

3.8

5

6.3

7.5

8.5

2

2.5

4

6

8

10

11

12

[img=118,139]mhtml:file://F:\

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

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表4.2.2有凸缘零件切边余量ΔR(mm)

凸缘直径dt或Bt

相对凸缘直径dt/d或Bt/B

附图< 1.5 1.5~2 2~2.5 2.5~3

< 25

>25~50 >50~100 >100~150 1.8

2.5

3.5

4.3

1.6

2.0

3.0

3.6

1.4

1.8

2.5

3.0

1.2

1.6

2.2

2.5

[img=125,125]mhtml:file://F:\

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

拉深工艺的设

>150~200 >200~250

>250 5.0

5.5

6.0

4.2

4.6

5.0

3.5

3.8

4.0

2.7

2.8

3.0

计.mht![/img]

2.简单形状的旋转体拉深零件毛坯尺寸的确定(图

4.2.1)

对于简单形状的旋转体拉深零件求其毛坯尺寸时,一般可将拉深零件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几何体,分别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后再相加(含切边余量在内) 。由于旋转体拉深零件的毛坯为圆形,根据面积相等原则,可计算出拉深零件的毛坯直径。即:

圆筒直壁部分的表面积:[img=103,23]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mht![/img](4.2.1)

圆角球台部分的表面积:[img=172,41]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mht![/img](4.2.2)

底部表面积为:[img=111,41]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mht![/img] (4.2.3)

[img=112,199]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mht![/img]

图4.2.1毛坯尺寸的确定

工件的总面积:[img=176,41]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mht![/img]

则毛坯直径为:[img=85,47]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mht![/img](4.2.4)[img=309,31]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mht![/img](4.2.5)

式中D为毛坯直径(mm);∑Ai为拉深零件各分解部分表面积的代数和(mm 2),对于各种简单形状的旋转体拉深零件毛坯直径D,可以直接按表4.2.3所列公式计算。

表4.2.3常用的旋转体拉深零件毛坯直径D计算公式序号

零件形状坯料直径D

1 [img=109,81]mhtml:file://F:\冲压

\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

的设

.mht!

[/img]

[img=184,26]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或:?? [img=207,26]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

的设计.mht![/img]

2 [img=124,112]mhtml:file://F:\冲

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

艺的设

计.mht!

[/img]

当r≠R时

[img=342,24]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

[/img]

当r=R时

[img=153,26]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3 [img=113,86]mhtml:file://F:\冲压

\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

的设

.mht!

[/img]

[img=128,26]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4 [img=125,90]mhtml:file://F:\冲压

\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

的设

.mht!

[/img]

[img=104,24]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5 [img=131,76]mhtml:file://F:\冲压

\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

的设

[img=39,22]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或:[img=56,22]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mht!

[/img]

计.mht![/img]

6 [img=100,85]mhtml:file://F:\冲压

\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

的设计.mht!

[/img]

[img=120,26]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其它形状的旋转体拉深零件毛坯尺寸的计算可查阅有关设计资料。

无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工艺计算

4.2.2无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工艺计算

1.拉深系数

拉深系数是表示拉深后圆筒形件的直径与拉深前毛坯(或半成品)的直径之比。图 4.2.2 所示是用直径为 D 的毛坯拉成直径为dn、高度为hn工件的工序顺序。第一次拉成d1和h1的尺寸,第二次半成品尺寸为d2和h2,依此最后一次即得工件的尺寸dn和hn。其各次的拉深系数为:

[img=107,120]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mht![/img](4.2.6)

? 工件的直径dn与毛坯直径D 之比称为总拉深系数,即工件总的变形程度系数。

[img=307,45]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mht![/img]

拉深系数的倒数称为拉深比,其值为:

[img=133,24]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mht!

[/img](4.2.7)

[img=385,233]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图 4.2.2 拉深工序示意图

拉深系数是拉深工艺的重要参数,它表示拉深变形过程中坯料的变形程度,m值愈小,拉深时坯料的变形程度愈大。在工艺计算中,只要知道每次拉深工序的拉深系数值,就可以计算出各次拉深工序的半成品件的尺寸,并确定出该拉深件工序次数。从降低生产成本出发,希望拉深次数越少越好,即采用较小的拉深系数。但根据前述力学分析知,拉深系数的减少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称为极限拉深系数,超过这一限度,会使变形区的危险断面产生破裂。因此,每次拉深选择使拉深件不破裂的最小拉深系数,才能保证拉深工艺的顺利实现。

2. 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

极限拉深系数mmin与下列的因素有关:

(1)材料方面

①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组织材料的塑性好、组织均匀、晶粒大小适当、屈强比σs/σb小、塑性应变比值大时,板料的拉深成形性能好,可以采用较小的极限拉深系数。

②毛坯的相对厚度相对厚度t/D小时,拉深变形区易起皱,防皱压边圈的压边力加大而引起摩擦阻力也增大,因此变形抗力加大,使极限拉深系数提高。反之,t/D大时,可不用压边圈,变形抗力减小,有利于拉深,故极限拉深系数可减少。

③材料的表面质量材料的表面光滑,拉深时摩擦力小而容易流动,所以极限拉深系数可减小。

(2)模具方面

①拉深模的凸模圆角半径rp和凹模圆角半径凸模圆角半径rp过小时,筒壁和底部的过渡区弯曲变形大,使危险断面的强度受到削弱,极限拉深系数应取较大值;凹模圆角过小时,毛坯沿凹模口部滑动的阻力增加,筒壁的拉应力相应增大,极限拉深系数也应取较大值。

②凹模表面粗糙度凹模工作表面(尤其是圆角)光滑,可以减小摩擦阻力和改善金属的流动情况,可选择较小的极限拉深系数值。

③模具间隙c 模具间隙小时,材料进入间隙后的挤压力增大,摩擦力增加,拉深力大,故极限拉深系数提高。

④凹模形状图4.2.3所示的锥形凹模,因其支撑材料变形区的面是锥形而不是平面,防皱效果好,可以减小包角α,从而减少材料流过凹模圆角时的摩擦阻力和弯曲变形力,因而极限拉深系数降低。

[img=168,134]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mht!

[/img]

图4.2.3锥形凹模

(3) 拉深条件

①是否采用压边圈 ??拉深时若不用压边圈,变形区起皱的倾向增加,每次拉深时变形不能太大,故极限拉深系数应增大。

②拉深次数 ??第一次拉深时材料还没硬化,塑性好,极限拉深系数可小些。以后的拉深因材料已经硬化,塑性愈来愈低,变形越来越困难,故一道比一道的拉深系数大。

③润滑情况 ??润滑好则摩擦小,极限拉深系数可小些。但凸模不必润滑,否则会减弱凸模表面摩擦对危险断面处的有益作用(盒形件例外) 。

④工件形状 工件的形状不同,则变形时应力与应变状态不同,极限变形量也就不同,因而极限拉深系数不同. ⑤拉深速度

一般情况下,拉深速度对极限拉深系数的影响不太大,但对变形速度敏感的金属(如钛合金、不锈钢

和耐热钢等)拉深速度大时,应选用较大的极限拉深系数。

以上分析说明,凡是能增加筒壁传力区拉应力和能减小危险断面强度的因素均使极限拉深系数加大;反之,凡是可以降低筒壁传力区拉应力及增加危险断面强度的因素都有利于毛坯变形区的塑性变形,极限拉深系数就可以减小。

但是,实际生产中,并不是所有的拉深都采用极限拉深系数mmin 。因为采用极限值会引起危险断面区域过渡变簿而降低零件的质量。所以当零件质量有较高的要求时,必须采用大于极限值的拉深系数。 3.拉深系数的值与拉深次数

生产上采用的极限拉深系数是考虑了各种具体条件后用试验方法求出的。通常m1=0.46~0.60,以后各次的拉深系数在0.70~0.86之间。直壁圆筒形工件有压边圈和无压边圈时的拉深系数分别可查表4.2.4 和4.2.5 。实际生产中采用的拉深系数一般均大于表中所列数字,因采用过小的接近于极限值的拉深系数会使工件在凸模圆角部位过分变薄,在以后的拉深工序中这变薄严重的缺陷会转移到工件侧壁上去,使零件质量降低。

表4.2.4圆筒形件带压边圈的极限拉深系数

各次拉深 系数

毛坯相对厚度t/D×100 2~1.5 1.5~1.0 1.0~0.6 0.6~0.3 0.3~0.15 0.15~

0.08

m5

0.48~0.50 0.73~0.75 0.76~0.78 0.78~0.80 0.80~0.82

0.50~0.53 0.75~0.76 0.78~0.79 0.80~0.81 0.82~0.84

0.53~0.55 0.76~0.78 0.79~0.80 0.81~0.82 0.84~0.85

0.55~0.58 0.78~0.79 0.80~0.81 0.82~0.8 0.85~0.86

0.58~0.60 0.79~0.80 0.81~0.82 0.83~0.85 0.86~0.87

0.60~0.63 0.80~0.82 0.82~0.84 0.85~0.86 0.87~0.88

注:1.表中拉深系数适用于08、10和15Mn 等普通的拉深碳钢及黄钢H62。对拉深性能较差的材料,如20、25、Q215、Q235

硬铝等应比表中数值大(1.5~2.0)%;对塑性更好的,如05、08,10等深拉深钢及软铝应比表中数值小(1.5~2.0)%。

2.表中数值适用于未经中间退火的拉深,若采用中间退火工序时,可取较表中数值小2~3%。

3.表中较小值适用于大的凹模圆角半径,rd =(8~15)t 。较大值适用于小的凹模圆角半径,rd =(4~8)t 。

表4.2.5圆筒形件不用压边圈的极限拉深系数

毛坯相对厚度t/D×100

各次拉深系数 m1

m2

m3

m4

m5

m6

0.8 1.0 1.5

0.80

0.80

0.90

0.90

2.0

2.5

3.0 >

3

0.53

0.50

0.80

0.80

0.84

0.87 0.90

0.90

0.85

注:此表使用要求与表4.2.5相同。

判断拉深件能否一次拉深成形,仅需比较所需总的拉深系数m总与第一次允许的极限拉深m1的大小即可。当m 总>m1时,则该零件可一次拉深成形,否则需要多次拉深。表4.2.6为拉深相对高度H/d与拉深次数的关系。

表4.2.6拉深相对高度H/d与拉深次数的关系(无凸缘圆筒形件)

相对高度???? H/d 拉深次数

毛坯相对厚度(t/D)×100

2~1.5 1.5~1.0 1.0~0.6 0.6~0.3 0.3~0.15 0.15~0.06

1 0.94~0.77 0.84~0.65 0.77~0.57 0.62~0.65 0.52~0.45 0.46~0.38

2 1.88~1.54 1.60~1.32 1.36~1.1 1.13~0.94 0.96~0.8

3 0.9~0.7

3 3.5~2.7 2.8~2.2 2.3~1.8 1.9~1.5 1.6~1.3 1.3~1.1

4 5.6~4.3 4.3~3.

5 3.6~2.9 2.9~2.4 2.4~2.0 2.0~1.5

5 8.9~6.

6 6.6~5.1 5.2~4.1 4.1~3.3 3.3~2.

7 2.7~2.0

注:本表适于08、10等软钢。

4.后续各次拉深的特点

后续各次拉深所用的毛坯与首次拉深时不同,不是平板而是筒形件。因此,它与首次拉深比,有许多不同之处:(1)首次拉深时,平板毛坯的厚度和力学性能都是均匀的,而后续各次拉深时筒形毛坯的壁厚及力学性能都不均匀。(2)首次拉深时,凸缘变形区是逐渐缩小的,而后续各次拉深时,其变形区保持不变,只是在拉深终了以后才逐渐缩小。

无凸缘圆筒形拉深件的拉深次数和工序件尺寸的计算

(3)首次拉深时,拉深力的变化是变形抗力增加与变形区减小两个相反的因素互相消长的过程,因而在开始阶段较快的达到最大的拉深力,然后逐渐减小到零。而后续各次拉深变形区保持不变,但材料的硬化及厚度增加都是沿筒的高度方向进行的,所以其拉深力在整个拉深过程中一直都在增加,直到拉深的最后阶段才由最大值下降至零(图4.2.4)。

[img=204,136]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1-首次拉深;2-二次拉深

图 4.2.4 首次拉深与二次拉深的拉深力

(4)后续各次拉深时的危险断面与首次拉深时一样,都是在凸模的圆角处,但首次拉深的最大拉深立发生在初始阶段,所以破裂也发生在初始阶段,而后续各次拉深的最大拉深立发生在拉深的终了阶段,所以破裂往往发生在结尾阶段。

(5)后续各次拉深变形区的外缘有筒壁的刚性支持,所以稳定性较首次拉深为好。只是在拉深的最后阶段,筒壁边缘进入变形区以后,变形区的外缘失去了刚性支持,这时才易起皱。

(6) 后续各次拉深时由于材料已冷作硬化, 加上变形复杂( 毛坯的筒壁必须经过两次弯曲才被凸模拉入凹模

内) ,所以它的极限拉深系数要比首次拉深大得多,而且通常后一次都大于前一次。

4.2.3 无凸缘圆筒形拉深件的拉深次数和工序件尺寸的计算

试确定图4.2.5所示零件(材料08钢,材料厚度t=2mm)的拉深次数和各拉深工序尺寸。

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切边余量

根据h=200,h/d=200/88=2.28,查表4.2.1,并取:Δh=7(mm)。按表4.2.3序号1的公式计算毛坯直径

D =[img=207,26]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283(mm)

[img=106,192]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mht![/img]

3.确定拉深次数

⑴判断能否一次拉出?? 判断零件能否一次拉出,仅需比较实际?? 图4.2.5零件图所需的总拉深系数m总和第一次允许的极限拉深系数m1的大小即可。当m总>m1,说明拉深该工件的实际变形程度比第一次容许的极限变形程度要小,工件可以一次拉成。若当m总<m1,则需要多次拉深才能够成形零件。对于图4.2.5的零件,由毛坯的相对厚度:

t/D×100=0.7

从表 4.2.4中查出各次的拉深系数:m1=0.54,m2=0.77,m3=0.80,m4=0.82。则该零件的总拉深系数m总=d/D=88/283=0.31。即:m总<m1,故该零件需经多次拉深才能够达到所需尺寸。

⑵计算拉深次数??计算拉深次数n 的方法有多种,生产上经常用推算法辅以查表法进行计算。就是把毛坯直径或中间工序毛坯尺寸依次乘以查出的极限拉深系数m1,m2,m3…,mn,得各次半成品的直径。直到计算出的直径dn小于或等于工件直径d 为止。则直径dn的下角标n即表示拉深次数。例如由:

[img=249,96]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可知该零件要拉深四次才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用表4.2.6校核一下。零件的相对高度H/d=207/88=2.36,相对厚度为0.7,从表中可知拉深次数在3~4 之间,和推算法得出的结果相符,这样零件的拉深次数就确定为 4 次。

2.半成品尺寸的确定

包括半成品的直径dn、筒底圆角半径rn和筒壁高度hn。

(1) 半成品的直径dn??? 拉深次数确定后,再根据计算直径dn应等于工件直径d 的原则,对各次拉深系数进行调整,使实际采用的拉深系数大于推算拉深次数时所用的极限拉深系数。

设实际采用的拉深系数为m1′,m2′,m3′…,mn′,应使各次拉深系数依次增加,即:

[img=147,25]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mht![/img]

且m1-m1′≈m2-m2′≈m3-m3′≈…≈mn-mn′。据此,图4.2.5所示零件实际所需拉深系数应调整为:m1=0.57,m2=0.79,m3=0.82,m4=0.85。调整好拉深系数后,重新计算各次拉深的圆筒直径即得半成品直径。图4.2.5所示零件的各次半成品尺寸为:

[img=224,81]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2) 半成品高度的确定各次拉深直径确定后,紧接着是计算各次拉深后零件的高度。计算高度前,应先定出各次半成品底部的圆角半径,现取r1=12,r2=8,r3=5 (见4.6.2节) 。计算各次半成品的高度可由求毛坯直径的公式推出。即:

[img=220,58]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4.2.8)

式中:

d1,d2,d3为各次拉深的直径(中线值);r1,r2,r3 为各次半成品底部的圆角半径(中线值);d10,d20,d30 为各次半成品底部平板部分的直径;h1,h2,h3为各次半成品底部圆角半径圆心以上的筒壁高度;D为毛坯直径。

将图4.2.5所示零件的以上各项具体数值代人上述公式,即求出各次高度为:

[img=264,103]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各次半成品的总高度为:

[img=228,104]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mht![/img]

拉深后得到的各次半成品如图4.2.6所示。第四次拉深即为零件的实际尺寸,不必计算。

[img=371,175]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mht![/img] 图4.2.6所示零件各次拉深的半成品尺寸

4.2.4 带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

4.2.4 带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有凸缘筒形件的拉深变形原理与一般圆筒形件是相同的,但由于带有凸缘(图4.2.7),其拉深方法及计算方法与一般圆筒形件有一定的差别。

1.有凸缘圆筒形件一次成形拉深极限

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过程和无凸缘圆筒形件相比,其区别仅在于前者将毛坯拉深至某一时刻,达到了零件所要求的凸缘直径dt时拉深结束;而不是将凸缘变形区的材料全部拉入凹模内。所以,从变形区的应力和应变状态看两者是相同的

。[img=178,189]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mht!

[/img]??????????? [img=195,203]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图4.2.7有凸缘圆形件与坯料图????????????? 图4.2.8拉深时凸缘尺寸的变化

在拉深有凸缘筒形件时,在同样大小的首次拉深系数m1=d /D的情况下,采用相同的毛坯直径D和相同的零件直径d 时,可以拉深出不同凸缘直径dt1、dt2和不同高度h1 、h2的制件(图4.2.8)。从图示中可知,其dt值愈小,h值愈高,拉深变形程度也愈大。因此m1=d/D并不能表达在拉深有凸缘零件时的各种不同的dt和h 的实际变形程度。

根据凸缘的相对直径dt/d比值的不同,带有凸缘筒形件可分为窄凸缘筒形件(dt/d=1.1~1.4)和宽凸缘筒形件(dt/d>1.4)()。窄凸缘件拉深时的工艺计算完全按一般圆筒形零件的计算方法,若h/d大于一次拉深的许用值时,只在倒数第二道才拉出凸缘或者拉成锥形凸缘,最后校正成水平凸缘,如图4.2.9所示。若h/d较小,则第一次可拉成锥形凸缘,后校正成水平凸缘。

[img=348,177]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图4.2.9 窄凸缘件拉深

? 下面着重对宽凸缘件的拉深进行分析,主要介绍其与直壁圆筒形件的不同点。

当R=r时( 图4.2.7) ,宽凸缘件毛坯直径的计算公式为(表4.2.3):

[img=163,31]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mht![/img](4.2.9) ? 根据拉深系数的定义,宽凸缘件总的拉深系数仍可表示为:

[img=252,52]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4.2.10)

式中:

D——毛坯直径(mm)

dt——凸缘直径(包括修边余量)(mm) ;

d——筒部直径(中径)(mm) ;

r——底部和凸缘部的圆角半径(当料厚大于1 mm时,r值按中线尺寸计算)。

从式4.2.10知,凸缘件总的拉深系数m ,决定三个比值。其中dt /d 的影响最大,其次是h /d ,由于拉深件的圆角半径r 较小,所以r /d 的影响小。当dt /d 和h /d 的值愈大,表示拉深时毛坯变形区的宽度愈大,拉深成形的难度也大。当两者的值超过一定值时,便不能一次拉深成形,必须增加拉深次数。表4.2.6是带凸缘圆筒形件第一次拉深成形可能达到的最大相对高度h /d 值。

表4.2.6带凸缘筒形件第一次拉深的最大相对高度h/d

凸缘相对直径dt/d

毛坯的相对厚度t/D ×100 ≤2~1.5 <1.5~1.0 <1.0~0.6 <0.6~0.3 <0.3~

0.15

>1.1~ >1.3~ >1.5~ >1.8~ >2.0~ >2.2~ >2.5~

>2.8~3.0

0.90~0.75 0.80~ 0.70~ 0.58~ 0.51~ 0.45~ 0.35~ 0.27~

0.22~0.18

0.82~ 0.72~ 0.63~ 0.53~ 0.46~ 0.40~ 0.32~ 0.24~

0.20~0.16

0.70~ 0.60~ 0.53~ 0.44~ 0.38~ 0.33~ 0.27~ 0.21~

0.17~0.14

0.61~ 0.53~ 0.48~ 0.39~ 0.34~ 0.29~ 0.23~

0.18~ 0.15~0.12

0.52~ 0.47~ 0.42~ 0.35~ 0.30~ 0.26~ 0.21~ 0.16~

0.13~0.10

注:1.表中数值适用于10号钢,对于比10号钢塑性好的金属,取较大的数值,差的金属,取较小的数值; 2.表中大的数值适用于大的圆角半径,小的数值适用于底部及凸缘小的圆角半径。

带凸缘圆筒形件首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可见表4.2.7。后续拉深变形与圆筒形件的拉深类同,所以从第二次拉深开始可参照表4.2.4确定极限拉深系数。

表4.2.7? 带凸缘筒形件第一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m 1(适用于08、10铜)

凸缘相对直径dt /d

毛坯的相对厚度t/D×100

≤2~1.5 <1.5~1.0 <1.0~0.6

<0.6~0.3

<0.3~

0.15

>1.1~1.3 >1.3~1.5 >1.5~1.8 >1.8~2.0 >2.0~2.2 >2.2~2.5 >2.5~2.8 >2.8~3.0 0.51 0.49 0.47 0.45 0.42 0.40 0.37 0.34 0.32

0.53 0.51 0.49 0.46 0.43 0.4 0.38 0.35

0.33

0.33

0.33

0.33

在拉深宽凸缘圆筒形件时,由于凸缘材料并没有被全部拉入凹模,因此同无凸缘圆筒形件相比,宽凸缘圆筒形件拉深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宽凸缘件的拉深变形程度不能仅用拉深系数的大小来衡量; ②宽凸缘件的首次极限拉深系数比圆筒件要小;

③宽凸缘件的首次极限拉深系数值与零件的相对凸缘直径df /d 有关。 2.宽凸缘圆筒形零件的工艺设计要点

(1)毛坯尺寸的计算 ??毛坯尺寸的计算仍按等面积原理进行,参考无圆凸缘筒形零件毛坯的计算方法计算。毛坯直径的计算公式见表4.2.3,其中dt 要考虑修边余量ΔR ,其值可查表 4.2.2。

(2)判别工件能否一次拉成? ?这只需比较工件实际所需的总拉深系数和h/d 与凸缘件第一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和极限拉深

相对高度即可。当m总>m1,h/d≤h1/d1时,可一次拉成,工序计算到此结束。否则则应进行多次拉深。

凸缘件多次拉深成形的原则如下:

按表4.2.6和表4.2.7确定第一次拉深的极限拉深高度和极限拉深系数,第一次就把毛坯拉到凸缘直径拉到工件所要求的直径dt(包括修边量) ,并在以后的各次拉深中保持dt不变,仅使已拉成的中间毛坯直筒部分参加变形,直至拉成所需零件为止。凸缘件在多次拉深成形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dt一经形成,在后续的拉深中就不能变动。因为后续拉深时, dt的微量缩小也会使中间圆筒部分的拉应力过大而使危险断面破裂。为此,必须正确计算拉深高度,严格控制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为保证后续拉深凸缘直径不减少,在设计模具时,通常把第一次拉深时拉入凹模的材料表面积比实际所需的面积多拉进3%~10%(拉深工序多取上限,少取下限),即筒形部的深度比实际的要大些。这部分多拉进凹模的材料从以后的各次拉深中逐步分次返回到凸缘上来(每次1.5%~3%。这样做既可以防止筒部被拉破,也能补偿计算上的误差和板材在拉深中的厚度变化,还能方便试模时的调整。返回到凸缘的材料会使筒口处的凸缘变厚或形成微小的波纹,但能保持dt不变,产生的缺陷可通过校正工序得到校正。

(3)拉深次数和半成品尺寸的计算??凸缘件进行多道拉深时,第一道拉深后得到的半成品尺寸,在保证凸缘直径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其筒部直径d1应尽可能小,以减少拉深次数,同时又要能尽量多地将板料拉入凹模。

宽凸缘件的拉深次数仍可用推算法求出。具体的做法:先假定dt/d的值,由相对材料厚度从表4.2.7中查出第一次拉深系数

m1,据此求出d1,进而求出h1,并根据表4.2.6的最大相对高度验算m1的正确性。若验算合格,则以后各次的半成品直径可以按一般圆筒形件的多次拉深的方法,按表4.2.4的拉深系数值进行计算。即第n次拉深后的直径为:

[img=80,24]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mht![/img](4.2.11)

式中dn为第n 次拉深系数, 可由表 4.2.4 查得;dn-1为前次拉深的筒部直径(mm)。

当计算到dn≤d(工件直径)时,总的拉深次数n 就确定了。

各次拉深后的筒部高度可按下式计算:

[img=320,43]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4.2.12)

式中:

Dn——考虑每次多拉入筒部的材料量后求得的假想毛坯直径;

dt——零件凸缘直径(包括修边量);

dn——第n次拉深后的工件直径;

rpn——第n次拉深后圆筒侧壁与底部间的圆角半径;

rdn——n次拉深后凸缘与圆筒侧壁间的圆角半径。

3.宽凸缘零件的拉深方法

宽凸缘件的拉深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薄料、中小型(dt<200㎜)零件,通常靠减小圆筒形壁部直径,增加高度来达到尺寸要求,即圆角半径rp和rd在首次拉深时就与dt一起成形到工件的尺寸,在后续的拉深过程中基本上保持不变,如图 4.2.10a 所示。这种方法拉深时不易起皱,但制成的零件表面质量较差,容易在直壁部分和凸缘上残留中间工序形成的圆角部分弯曲和厚度局部变化的痕迹,所以最后应加一道压力较大的整形工序。

另一种方法如图 4.2.10b 所示。常用在dt>200㎜的较大型拉深件中。零件的高度在第一次拉深时就基本形成,在以后的拉深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减小圆角半径rp和rd,逐渐缩小圆筒形直径来拉成零件。此法对厚料更为合适。用本法制成的零件表面光滑平整,厚度均匀,不存在中间工序中圆角部分的弯曲与局部变薄的痕迹。但在第一次拉深时,因圆角半径较大,容易发生起皱,当零件底部圆角半径较小,或者对凸缘有不平度要求时,也需要在最后加一道整形工序。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将上述两种方法综合起来用。

[img=404,161]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mht![/img]

图 4.2.10 宽凸缘零件的拉深方法

4.2.5阶梯形零件的拉深

4.2.5阶梯形零件的拉深

阶梯圆筒形件(图4.2.11)从形状来说相当于若干个直壁圆筒形件的组合,因此它的拉深同直壁圆筒形件的拉深基本相似,每一个阶梯的拉深即相当于相应的圆筒形件的拉深。但由于其形状相对复杂,因此拉深工艺的设计与直壁圆筒形件有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拉深次数的确定和拉深方法上。

1.拉深次数的确定

阶梯圆筒形件的冲压工艺过程、冲压工序次数、工序的先后顺序的安排应根据零件的形状和尺寸区别对待。首先应判断零件是否能一次拉深成形。如图4.2.11阶梯形零件,当材料相对厚度t/D×100>1,且阶梯之间的直径之差和零件的高度较小时,可一次拉深成形。即:

[img=168,161]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mht![/img] [img=329,151]mhtml:file://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mht![/img] 图4.2.11阶梯形零件图4.2.12 阶梯形多次拉深方法

a) 由大阶梯到小阶梯的拉深;b) 先小直径后大直径的拉深(h1+h2+h3+…hn/dn≤h/dn(4.2.13)

式中:h1、h2、h3、…、hn——各个阶梯的高度(㎜);

dn——最小阶梯筒部的直径;

h/dn——为带凸缘圆筒形件第一次拉深的最大相对高度(见表4.2.6)。

若公式(4.2.13)成立,则可以一次拉深成形,否则需采取多次拉深。

2.多次拉深工序的顺序安排

(1)当相邻阶梯的直径比d2/d1、d3/d2… 、d n/d n-1均大于或等于相应的圆筒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即表4.2.4中的值时,其工序安排由大阶梯到小阶梯的顺序,每次拉深出一个阶梯,阶梯的数目就是拉深次数(图4.2.12 a)。

(2)当某相邻两个阶梯直径的比值d n/d n-1小于相应圆筒形零件的极限拉深系数时,这个阶梯的拉深应采用有凸缘圆筒形零件的拉深工艺,即先拉深小直径d n,再拉深大直径d n-1,图4.2.12 b)中d2/d1小于相应圆筒形零件的极限拉深系数,故d2先拉成形后,再拉深在d1。

(3)具有大小直径差别较大的浅阶梯形拉深件,当其不能一次拉深成形时,可以采用先拉深成球面形状或大圆角筒形的过渡形状,然后再采用校形工序得到零件的形状和尺寸要求,如图4.2.13所示。

\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图4.2.13 直径差较大的浅阶梯形件的拉深方法

盒形件拉深模具设计内容知道

目录 题目盒型件拉深模设计 (2) 前言 (2) 第一章审图 (5) 第二章拉深工艺性分析 (6) 2.1对拉深件形状尺寸的要求 (6) 2.2拉深件圆角半径的要求 (6) 2.3 形拉深件壁间圆角半径rpy (7) 2.4 拉深件的精度等级要求不宜过高 (7) 2.5 拉深件的材料 (7) 2.6 拉深件工序安排的一般原则 (8) 第三章拉深工艺方案的制定 (8) 第四章毛坯尺寸的计算 (9) 4.1 修边余量 (9) 4.2毛坯尺寸 (9) 第五章拉深次数确定 (10) 第六章冲压力及压力中心计算 (11) 6.1 冲压力计算 (11) 6.2 压力中心计算 (12) 第七章冲压设备选择 (12) 第八章凸凹模结构设计 (13)

8.1凸模圆角半径 (13) 8.2 凸凹模间隙 (13) 8.3 凸凹模尺寸及公差 (14) 第九章总体结构设计 (14) 9.1 模架的选取 (14) 9.2 模柄 (15) 9.3拉深凸模的通气孔尺寸 (15) 9.4导柱和导套 (16) 9.5 推杆 (17) 9.6卸料螺钉 (17) 9.7螺钉和销钉 (17) 第十章拉深模装配图绘制和校核 (18) 10.1拉深模装配图绘制 (18) 10.2 拉深模装配图的校核 (20) 第十一章非标准件零件图绘制 (21) 11.1冲压凸模 (21) 11.2 冲压凹模 (22) 11.3 压边圈 (22) 11.4 凸模垫板 (23) 第十二章结论 (24) 参考文献 (25)

题目盒型件拉深模设计 其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熟悉有关资料,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模具结构设计,学生在工艺性分析、工艺方案论证、工艺计算、模具零件结构设计、编写技术文件和查阅文献方面受到一次综合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前言 从几何形状特点看,矩形盒状零件可划分成2 个长度为(A-2r) 和2 个长度为(B-2r) 的直边加上4 个半径为r 的1/4 圆筒部分(图4.4.1) 。若将圆角

弯曲余量和展开长度

关于弯曲余量和展开长度 弯曲余量是一种用来计算构建特定半径和角度折弯所需的平整钣金件展开长度的方法。计算考虑了钣金件厚度、折弯半径、折弯角度及其它材料属性(如Y 和K 因子)。 展开长度计算还对折弯区域中的拉伸进行了补偿。当折弯或成形钣金件时,中性折弯轴外的材料通常受拉伸,中性折弯轴内侧的材料受压缩。通过建立适当的材料说明和精确计算展开长度的公式,可自动考虑此材料特性。 精确的展开长度计算可用来在实体模型中捕捉设计意图,还可开发出制造商在制造实际产品时可使用的精确展平模型。养成先确定如何计算展开长度的习惯。 使用以下方法之一来在设计中计算展开长度: 1.系统缺省方程(System default equation) - 只用Y 或K 因子计算展开长度。 2.提供的折弯表(Provided bend table) - 用预定义的、标准折弯表计算展开长度。 3.定制的折弯表(Customized bend table) - 用在Pro/Table 中定制的折弯表计算展 开长度。 如果未将定制的折弯表指定给零件,则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展开长度: 注意:如果展开长度计算不准确,可直接修改该值或将唯一的折弯表指定到设计中,从而覆盖该值 关于Y 和K 因子 Y 和K 因子是由钣金件材料的中性折弯线(相对于厚度而言)的位置所定义的零件常数。中性折弯线位置基于在设计中所用的钣金件材料类型的数字参照。数字参照范围从0到1。如果引用Y 和K 因子,数字参照可以是负数,数字越小代表材料越软。在设计中,Y 和K 因子是计算展开长度(在制作特定半径和角度的折弯时需要的平整钣金件长度)所必需的元素。但是,中性线的长度等于展开长度。 K 因子是从中性折弯直线到内部折弯半径的距离与材料厚度之间的比例。K 因子的计算公式为k 因子= δ/T。 使用K 因子确定Y 因子。

矩形件拉深展开计算

一.拉深矩形件的变形特点 A长边、B短边、H高度,长边与短边连接处的圆角半径称为转角半径,以r c 表示,直 边与盒底连接处的圆角半径称为底角半径,以r p 表示,盒形件有4个直边区,分别为2个 长直边区A-2r c ,2个短直边区B-2r c ,有4个圆角区,即r c 区,相当于以2r c 为直径的圆筒 形件的1/4,r c /B越小,越能反映矩形件的变形特点,r c /B等于0.5时,工件形状为长圆 形,比值A/B越接近于1,变形将越接近圆筒形件。 网格试验结果:在平板毛坯上有规律地划出网格,在直边区单元网格为矩形,横向间 距a与纵向间距b各自都处处相等,在圆角区单元网格为扇形,纵向间距b处处相等,横 向间距a则越远离r c 中心越大。拉深后,两种网格均产生了不均匀的变形。 1.直边区不是简单的弯曲,横向受到压缩,纵向受到拉伸,越靠近圆角区变形越大。 拉深后横向间距a缩短了,越靠近圆角区、越靠近边缘缩短得越多。纵向间距b伸长了,越靠近圆角区伸长的越多。在直边中间纵向间距基本没有变化,仍保持相等的初始间距。 2.圆角区变形得到了减轻,横向的压缩变形要比相应的圆筒形件减轻,纵向的拉伸变形也比相应的圆筒形件减轻。 圆角区的辐射线未变成平行线,横向间距仍保持上大下小。纵向间距的变化没有圆筒形件的变化程度大。 3.应力分布不均匀,圆角区中间最大,向两侧直边区逐渐减小。 拉深矩形件的变形区主要在圆角区,其应力与应变状态与圆筒形件是相同的,由变形的不均匀性可以推断应力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径向拉应力、切向压应力沿凹模口的分布是

圆角区较大,直边区很小,最大值在角平分线处。 结论:在圆筒形件的直径d等于矩形件转角半径r c 的两倍的可比条件下,矩形件拉破的危险性比圆筒形件要小得多,因此允许的变形程度可比圆筒形件更大些。 矩形件拉深时同样存在起皱与拉破问题,且发生在圆角区。在直边区还有一个特殊的直边缓松工艺问题,这时由于拉深过程中圆角区材料从横向挤向直边区,使直边区材料沿横向显得偏多,造成工件的刚性不好,严重时可造成工件的形状不规则,出现扭曲现象。 二.矩形件的变形程度表示方法 矩形件的假想拉深系数m r : 表4-19:由平板毛坯一次拉成矩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m r 。 表4-20:由平板毛坯一次拉成矩形件所能达到的圆角区最大相对高度H/r c 。 表4-21:由平板毛坯一次拉成矩形件所能达到的以高度H与宽度B之比表示的最大相对高度H/B。 三.矩形件再拉深变形分析 矩形件的再拉深是指以前道工序拉成的具有直立侧壁的空心件为工序件再拉深成矩形件或方形件。 矩形件的再拉深与圆筒形件有很大的不同。拉深矩形件时径向应变与切向应变不具有均匀性,工序件不相似,截面不为矩形。 矩形件顺利再拉深的过程:在高度以h 2 表示的直壁不断增加且不产生塑性变形的同时, 前次工序件高度以h 1表示的直壁应平稳地减小,而处于两直壁之间的扇形变形区在h 1 减小

盒形件拉深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盒形件加工工艺及模具设计 班级:XXXXXXX 学生姓名:X X X 学号:XXXXXXX 时间:2015年1月

1、零件工艺性分析 (1) 2、工艺方案的确定 (1) 3、工艺计算 (3) 3.1拉深部分工艺计算 (3) 3.2落料时冲裁工艺计算 (8) 4、冲压设备的选用 (12) 5、落料拉深模主要零部件计算 (13) 5.1落料凹模设计计算 (13) 5.2拉深凸模设计计算 (14) 5.3固定板设计计算 (15) 5.4卸料结构计算 (16) 5.5压边圈设计计算 (17) 5.6凸凹模设计计算 (18) 5.7其它零件设计和选用 (18) 5.8模具闭合高度计算 (23) 6、模具总装图的绘制 (24) 7、结束语 (24) 8、参考文献 (25)

1、零件工艺性分析 1.1零件结构图示 图1.1:加工零件图 1.2零件结构分析 工件为矩形盒形件,零件形状简单,要求为外形尺寸;尺寸为长、宽、高分别为45mm ,27mm ,20mm ;料后t=0.4mm ,没有厚度方向上不变的要求;底部圆角半径p r =3mm ,矩形四个角处圆角半径为r =4mm ,满足拉深工艺对形状和圆角半径的要求。 1.3材料性能分析 零件所用材料为H68M ,拉伸性能好,易于成形。 1.4精度等级分析 公等级定为IT14级。满足普通冲压工艺对精度等级的要求。 2、工艺方案的确定 由上分析,该零件为矩形盒形件,可采用拉深成形。为确定拉深工艺方案,先计算拉深次数及相关工艺尺寸。 2.1修边余量 工件相对高度 0h 20 ==5r 4 ,则依据下表可知修边余量 0h=~h =0.0420=0.8mm ??(0.030.05)。 工件相对高度△h 2.5~6 7~17 18~44 45~100

钣金件折弯展开计算方法

一、折床工作原理 折弯就是将上、下模分别固定于折床的上、下工作台,利用液压伺服电机传输驱动工作台的相对运动,结合上、下模的形状,从而实现对板材的折弯成形。 二、展开的定义和折弯常识 ★折弯展开就是产品的下料尺寸,也就是钣金在折弯过程中发现形变,中间位置不拉伸,也叫被压缩的位置长度,也叫剪口尺寸。 ★折弯V槽选择公式:当R=0.5时,V=5T;当R>0.5时V=5T+R 折弯展开会根据上模和下模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更换模具时必须考虑进去。 ★折床的运动方式有两种: 上动式:下工作台不动,由上面滑块下降实现施压; 下动式:上部机台固定不动,由下工作台上升实现施压。 ★工艺特性 1.折弯加工顺序的基本原则:由内到外进行折弯;由小到大进行折弯;先折弯特殊形状,再折弯一般形状。 2.90°折弯及大于90°小于180°折弯选模:一般在SOP没有特殊要求或没有 特殊避位的最好选用刀口角度为88°或90的折弯上模,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折弯角度的稳定性。

三、折弯展开尺寸计算方法,如右图: <1>直角展开的计算 方法 当内R 角为0.5 时折弯系数(K )=0.4*T , 前提是料厚小于5.0MM , 下模为5T L1+L2-2T+0.4*T =展开 <2>钝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如图,当R=0.5时的展 开计算 A+B+K=展开 K= ×0.4 a=所有折弯角度 1800-2 900

<3>锐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900折弯展开尺寸=L1+L2-2T+折弯系 数(K),如右图: 当内R角为0.5时折弯系数(K) =0.4*T,L1和L2为内交点尺寸 展开=L1+L2+K K=( 180—@) /90 *0.4T <4>压死边的展开计算方法 选模:上模选用刀口角度为300小尖刀,下模根据SOP及材料厚度选择V槽角度为300的下模。 先用 4.4.1所选的模具将折弯角度折到约300-650. 展开=L1+L2-0.5T 死边

圆筒形件拉深尺寸计算和成形过程模拟

圆筒形件拉深尺寸计算和成形过程模拟 摘要:在冲压生产中,拉深是广泛使用的工序。通过拉深可获得筒形、阶梯形、锥形、球形等零件。平板毛坯拉深成筒状开口零件时口部出现飞边卷口现象,对 此进行切边设计。 关键词:筒形件;模具结构;拉深间隙 Dynaform作为近年来板料成形数值模拟技术中常用的软件,可以预测成形过 程中板料的破裂、起皱、回弹等,从而帮助设计人员显著减少模具开发设计时间 及试模周期。在利用该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时,应该采用理论计算和软件模拟共用,以找出合适的成形工艺。带凸缘的圆筒形件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零件,如不锈钢 的面盆、压力锅的锅盖等物品,均属于带凸缘的圆筒形件。本文利用所给的拉深件,首先计算了拉深过程中的部分尺寸,而后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结合Dynaform软件对零件的拉伸过程进行模拟,找出了较为合适的压边力,从而为后 续拉深模具设计提供依据。 1、带凸缘圆筒形件拉深尺寸计算 图1是带凸缘圆筒形件的零件图,其壁厚为2mm,材料为304不锈钢,精度 为IT14级。本文计算的拉深尺寸包括拉深毛坯的尺寸、拉深次数的计算、压边装 置的使用与否以及压边力的计算。 1.1带凸缘圆筒形件毛坯尺寸的计算 由图1,零件的厚度t=2mm,因此在计算毛坯尺寸时应采用中线尺寸计算。 该零件的相对直径dt/d=380/320=1.18,其中dt为凸缘直径,d为圆筒件底部直径,取修边余量δ=6mm。由拉深毛坯尺寸的计算公式可知: 根据图1,d4=380+2δ=392mm,r=6mm,d2=d+2r=332mm,H=98mm 由此计算出防尘盖毛坯尺寸: 1.2是否需要压边装置和拉深次数的计算 本零件采用普通平面凹模拉深,毛坯不起皱条件为: t/D≥(0.09~0.17)(1-m) 由图1和D可计算出:t/D=2/527=0.38%,总拉深系数m=d2/D=332/527=0.63。 因此(0.09~0.17)(1-m)=0.0333~0.0629,则t/D<(0.09~0.17)(1-m),因此该零件拉深时需使用压边圈。 查表得出,该零件总拉深系数大于其极限拉深系数0.55,因此可一次拉深成形。 1.3压边力的计算 一次拉深成形时的压边力:FY=Ap,查表可知,根据零件的复杂程度,p可以 取值为2.5、3和3.7MPa。因本文中零件为简单的带凸缘圆筒形件,因此取P值 为2.5Mpa。压边圈的面积应与凸模相配合,其最大直径考虑与毛坯重合,由此计算出: FY=Ap≈π(263.52-1722)×2.5≈312809N 综上所计算的结果,该零件拉深毛坯的尺寸D=527mm,可一次拉深成形,拉 深过程中需要使用压边圈防止起皱,压边力FY=312809N。 为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及在此压边力下是否可以得到合格的零件,利用Dynaform软件对其成形过程进行模拟。

矩形件拉深展开计算

矩形件的拉深 一. 拉深矩形件的变形特点 A 长边、 B 短边、H 高度,长边与短边连接处的圆角半径称为转角半径,以r c 表示,直边与盒底连接处的圆角半径称为底角半径,以r p 表示,盒形件有4个直边区,分别为2个长直边区A-2r c ,2个短直边区B-2r c ,有4个圆角区,即r c 区,相当于以2r c 为直径的圆筒形件的1/4,r c /B 越小,越能反映矩形件的变形特点,r c /B 等于时,工件形状为长圆形,比值A/B 越接近于1,变形将越接近圆筒形件。 网格试验结果:在平板毛坯上有规律地划出网格,在直边区单元网格为矩形,横向间距a 与纵向间距b 各自都处处相等,在圆角区单元网格为扇形,纵向间距b 处处相等,横向间距a 则越远离r c 中心越大。拉深后,两种网格均产生了不均匀的变形。 1. 直边区不是简单的弯曲,横向受到压缩,纵向受到拉伸,越靠近圆角区变形越大。 拉深后横向间距a 缩短了,越靠近圆角区、越靠近边缘缩短得越多。纵向间距b 伸长了,越靠近圆角区伸长的越多。在直边中间纵向间距基本没有变化,仍保持相等的初始间距。 2. 圆角区变形得到了减轻,横向的压缩变形要比相应的圆筒形件减轻,纵向的拉伸变 形也比相应的圆筒形件减轻。 圆角区的辐射线未变成平行线,横向间距仍保持上大下小。纵向间距的变化没有圆筒形件的变化程度大。 3. 应力分布不均匀,圆角区中间最大,向两侧直边区逐渐减小。 拉深矩形件的变形区主要在圆角区,其应力与应变状态与圆筒形件是相同的,由变形的不均匀性可以推断应力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径向拉应力、切向压应力沿凹模口的分布是圆角区较大,直边区很小,最大值在角平分线处。 结论:在圆筒形件的直径d 等于矩形件转角半径r c 的两倍的可比条件下,矩形件拉破的危险性比圆筒形件要小得多,因此允许的变形程度可比圆筒形件更大些。 矩形件拉深时同样存在起皱与拉破问题,且发生在圆角区。在直边区还有一个特殊的直边缓松工艺问题,这时由于拉深过程中圆角区材料从横向挤向直边区,使直边区材料沿横向显得偏多,造成工件的刚性不好,严重时可造成工件的形状不规则,出现扭曲现象。 二. 矩形件的变形程度表示方法 矩形件的假想拉深系数m r : r H rH r m rH R r r r r r r H r r R r rd dh d D R r m r p c p p c c c c r /21 2214.086.0256.072.1402202 20 =====--+=--+== 表4-19:由平板毛坯一次拉成矩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m r 。 表4-20:由平板毛坯一次拉成矩形件所能达到的圆角区最大相对高度H/r c 。 表4-21:由平板毛坯一次拉成矩形件所能达到的以高度H 与宽度B 之比表示的最大相对高度H/B 。 三. 矩形件再拉深变形分析 矩形件的再拉深是指以前道工序拉成的具有直立侧壁的空心件为工序件再拉深成矩形

矩形件拉深展开计算

矩形件拉深展开计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一.拉深矩形件的变形特点 A长边、B短边、H高度,长边与短边连接处的圆角半径称为转角半径,以r c 表示, 直边与盒底连接处的圆角半径称为底角半径,以r p 表示,盒形件有4个直边区,分别为2 个长直边区A-2r c ,2个短直边区B-2r c ,有4个圆角区,即r c 区,相当于以2r c 为直径的 圆筒形件的1/4,r c /B越小,越能反映矩形件的变形特点,r c /B等于时,工件形状为长圆 形,比值A/B越接近于1,变形将越接近圆筒形件。 网格试验结果:在平板毛坯上有规律地划出网格,在直边区单元网格为矩形,横向间 距a与纵向间距b各自都处处相等,在圆角区单元网格为扇形,纵向间距b处处相等,横 向间距a则越远离r c 中心越大。拉深后,两种网格均产生了不均匀的变形。 1.直边区不是简单的弯曲,横向受到压缩,纵向受到拉伸,越靠近圆角区变形越大。 拉深后横向间距a缩短了,越靠近圆角区、越靠近边缘缩短得越多。纵向间距b伸长了,越靠近圆角区伸长的越多。在直边中间纵向间距基本没有变化,仍保持相等的初始间距。 2.圆角区变形得到了减轻,横向的压缩变形要比相应的圆筒形件减轻,纵向的拉伸变形也比相应的圆筒形件减轻。 圆角区的辐射线未变成平行线,横向间距仍保持上大下小。纵向间距的变化没有圆筒形件的变化程度大。 3.应力分布不均匀,圆角区中间最大,向两侧直边区逐渐减小。 拉深矩形件的变形区主要在圆角区,其应力与应变状态与圆筒形件是相同的,由变形

的不均匀性可以推断应力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径向拉应力、切向压应力沿凹模口的分布是圆角区较大,直边区很小,最大值在角平分线处。 的两倍的可比条件下,矩形件拉破结论:在圆筒形件的直径d等于矩形件转角半径r c 的危险性比圆筒形件要小得多,因此允许的变形程度可比圆筒形件更大些。 矩形件拉深时同样存在起皱与拉破问题,且发生在圆角区。在直边区还有一个特殊的直边缓松工艺问题,这时由于拉深过程中圆角区材料从横向挤向直边区,使直边区材料沿横向显得偏多,造成工件的刚性不好,严重时可造成工件的形状不规则,出现扭曲现象。 二.矩形件的变形程度表示方法 : 矩形件的假想拉深系数m r 。 表4-19:由平板毛坯一次拉成矩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m r 。 表4-20:由平板毛坯一次拉成矩形件所能达到的圆角区最大相对高度H/r c 表4-21:由平板毛坯一次拉成矩形件所能达到的以高度H与宽度B之比表示的最大相对高度H/B。 三.矩形件再拉深变形分析 矩形件的再拉深是指以前道工序拉成的具有直立侧壁的空心件为工序件再拉深成矩形件或方形件。 矩形件的再拉深与圆筒形件有很大的不同。拉深矩形件时径向应变与切向应变不具有均匀性,工序件不相似,截面不为矩形。

钣金件的展开计算---准确计算

钣金中的展开计算 一、钣金的计算方法概论 钣金零件的工程师和钣金材料的销售商为保证最终折弯成型后零件所期望的尺寸,会利用各种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展开状态下备料的实际长度。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掐指规则‖,即基于各自经验的算法。通常这些规则要考虑到材料的类型与厚度,折弯的半径和角度,机床的类型和步进速度等等。 总结起来,如今被广泛采纳的较为流行的钣金折弯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折弯补偿的算法,另一种是基于折弯扣除的算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在钣金设计的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先了解以下几点: 1、折弯补偿和折弯扣除两种算法的定义,它们各自与实际钣金几何体的对应关系 2、折弯扣除如何与折弯补偿相对应,采用折弯扣除算法的用户如何方便地将其数据转换到折弯补偿算法 3、K因子的定义,实际中如何利用K因子,包括用于不同材料类型时K因子值的适用范围 二、折弯补偿法

为更好地理解折弯补偿,请参照图1中表示的是在一个钣金零件中的单一折弯。图2是该零件的展开状态。 折弯补偿算法将零件的展开长度(LT)描述为零件展平后每段长度的和再加上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则被表示为―折弯补偿‖值(BA)。因此整个零件的长度就表示为方程(1):LT = D1 + D2 + BA (1) 折弯区域(图中表示为淡***的区域)就是理论上在折弯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区域。简而言之,为确定展开零件的几何尺寸,让我们按以下步骤思考: 1、将折弯区域从折弯零件上切割出来 2、将剩余两段平坦部分平铺到一个桌子上 3、计算出折弯区域在其展平后的长度 4、将展平后的弯曲区域粘接到两段平坦部分之间,结果就是我们需要的展开后的零件

高强度螺栓扭矩系数、摩擦面抗滑移系数检测取样说明

何谓钢结构?钢结构有何特点? 1、由钢材轧制的型材和板材作为基本构件,采用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等方法,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规则连接起来,能承受荷载的结构物叫钢结构。 2、钢结构的特点:(1)钢结构自重轻、强度高、塑性和韧性好、抗震性好。 (2)钢结构计算准确,安全可靠。 (3)钢结构制造简单,施工方便,具有良好的装配性。 (4)钢结构的密闭性好。便于做成密闭容器。 (5)钢结构建筑在使用中易于改造。 (6)钢结构可做成大跨度和大空间的建筑。 (7)钢结构的耐腐蚀性能差。 (8)钢结构耐热性好、耐火性差。 1、钢结构屋脊两侧的C型檩条间是否必须用撑杆(刚拉条)连接?它的作用是什么? 撑杆是必须的,主要是保障檩条避免侧向失稳。 2、Q235韧性好,Q345强度高,Q235结构钢为碳钢,Q 345为低合金钢;前者的塑性及可焊性较后者要好一些,价格前者便宜一些;强度后者好一些。 3、钢结构厂房中,以C型钢为例,檩条安装方向是开口朝向屋脊好还是檐口好? 槽型和Z型;檩条上翼缘的肢尖(或卷边)应朝向屋脊方向,以减少荷载偏心引起的扭矩…… Z或者C形檩条的安装方向为上翼缘朝向屋脊:上翼缘朝向屋脊是为了减少C、Z型檩条总存在向屋脊方向的力矩,为了克服或减少这种力矩,再加上支座处有一个檩托,可以保证檩条的侧向稳定和向屋脊倒。屋面板对其檩条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并与屋面拉条一道形成支撑体系这个问题分别按照开口向上和向下计算一下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了,开口向下时最大的应力出现在卷边处,卷边没有板件支撑,容易使檩条受压屈曲。反之,开口向上,最大的应力出现在腹板边缘处处,此时腹板可以提供支撑作用,使檩条受力合理。

拉深盒型件拉深工艺

拉深盒型件拉深工艺

盒形件 盒形件属于非旋转体零件,包括方形盒、矩形盒和椭圆形盒等。与旋转体零件的拉深相比,盒形件拉深时,毛坯的变形分布要复杂得多。 盒形件拉深变形特点 从几何形状的特点,矩形盒状零件可以划分为2个长度为(A-2r)和2个长度为(B—2r)的直边,加4个半径为r 的1/4圆筒部分组成(图4.4.1)。若将圆角部分和直边部分分开考虑,则圆角部分的变形相当于直径为2r、高为h的圆筒件的拉深,直边部分的变形相当于弯曲。但实际上圆角部分和直边部分是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因此盒形件的拉深又不完全等同于简单的弯曲和拉深复合,有其特有的变形特点,这可通过网格试验进行验证。 图4.4.1 盒形件拉深变形特点 拉深前,在毛坯的直边部分画出相互垂直的等距平行线网格,在毛坯的圆角部分,画出等角度的径向放射线与等距离的同心圆弧组成的网格。变形前直边处的横向尺寸是等距的,即ΔL1=ΔL2=ΔL3,纵向尺寸也是等距的,拉深后零件表面的网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图4.4.1所示)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⑴直边部位的变形直边部位的横向尺寸ΔL1,ΔL2,ΔL3变形后成为ΔL1′,ΔL2′,ΔL3′,间距逐渐缩小,愈靠直边中间部位,缩小愈少,即ΔL1>ΔL1′>ΔL2′>ΔL3′。纵向尺寸△h1,△h2,△h3变形后成为△h1′,△h2′,△h3′,间距逐渐增大,愈靠近盒形件口部增大愈多,即△h1<△h1′<△h2′<△h3′。可见,此处的变形不同于纯粹的弯曲。 (2) 圆角部位的变形 ??拉深后径向放射线变成上部距离宽,下部距离窄的斜线,而并非与底面垂直的等距平行线。同心圆弧的间距不再相等,而是变大,越向口部越大,且同心圆弧不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因此该处的变形不同于纯粹的拉深。 从以上可知,由于有直边的存在,拉深时圆角部分的材料可以向直边流动,这就减轻了圆角部分的变形,使其变形程度与半径r相同,高度h相等的圆筒形件比较起来要小。同时表明圆角部分的变形也是不均匀的,即圆角中心大,相邻直边处变形小。从塑性变形力学观点看,由于减轻了圆角部分材料的变形程度,需要克服的变形抗力也相应减小,危险断面破裂的可能性也减小。盒形件的拉深特点如下:

圆筒形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

圆筒形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 2007-10-24 15:39:04| 分类:专业知识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4 .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 圆筒形零件是最典型的拉深件,掌握了它的工艺计算方法后,其它零件的工艺计算可以借鉴其计算方法。下面介绍如何计算圆筒形零件毛坯尺寸、拉深次数、半成品尺寸,拉深力和功,以及如何确定模具工作部分的尺寸等。 4.2.1 1.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的原则 1)面积相等原则 表面积等于拉深后零件的表面积”的原则来确定(毛坯尺寸确定还可按等体积,等重量原则)。 2)形状相似原则 、椭圆形时,其拉深前毛坯展开形状也基本上是圆形或椭圆形。对于异形件拉深,其毛坯的周边轮廓必须采用光滑曲线连接,应无急剧的转折和尖角。 压零件的总成本中,材料费用一般占到60 %以上。 件的口部将出现凸耳(口部不平)。为了得到口部平齐,高度一致的拉深件,需要拉深后增加切边工序,将不平齐的部分切去。所以在计算毛坯之前,应先在拉深件上增加切边余量(表42.1、4.2.2)。 表4.2.1无凸缘零件切边余量Δh(mm) 拉深件高度h 拉深相对高度h/d或h/B 附图>0.5~0.8 >0.8~1.6 >1.6~2.5 >2.5~4 ≤10 >10~20 >20~50 >50~100 >100~150 >150~200 >200~250 >250 1.0 1.2 2 3 4 5 6 7 1.2 1.6 2.5 3.8 5 6.3 7.5 8.5 1.5 2 2.5 3.8 5 6.3 7.5 8.5 2 2.5 4 6 8 10 11 12 [img=118,139]mhtml:file:/ /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 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 [/img] 表4.2.2有凸缘零件切边余量ΔR(mm) 凸缘直径dt或Bt 相对凸缘直径dt/d或Bt/B 附图< 1.5 1.5~2 2~2.5 2.5~3 < 25 >25~50 >50~100 1.8 2.5 3.5 1.6 2.0 3.0 1.4 1.8 2.5 1.2 1.6 2.2 [img=125,125]mhtml:file:/ /F:\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 零件拉深工艺的设

1支撑,拉条及拉条连接节点的常见错误

第!"卷第#期建筑结构$%%"年#月轻钢结构设计中几个常见错误分析 鲁莉 (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上海$%%%!$)梁发云(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提要]轻钢结构近年来在我国得以广泛应用,但部分设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由于设计不周等原因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具体实例,总结了轻钢结构设计中在支撑设置、拉条设置、拉条节点等几方面的常见设计错误,并加以分析,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轻钢结构设计错误门式刚架支撑拉条 ’()*+,-()*+.+--/.+012+10-.30--4+-5.(6-/71.-8(59*(53(50-2-5+7-30.:;-231.-.<=-.+012+10-8-.() 5-0.*36-5’+>--5+03(5-8(5+*(..?-2(3/(@-8A (-/8,322(8-5+.81-+<(52<5.(8-03+-8-.()5*3??-5-8<223.(<53//7 :B -6-03/2<==<5-0C 0<0.(5+*-8-.()5032-,+-5.(<50<8,+-5.(<50<8D <(5+.30-(5+0<812-8358353/7@-8+*0<1)*-5)(5--0(5)? 032+(2-.:E +235>-0-A -008+<8-.() 5-0.(5?032+(2-:!"# $%&’(:/()*+,-()*+.+--/.+012+10-.;8-.()5-00<0.;)3>/-8A 03=-;>032-;+-5.(<50<8目前很多轻钢厂家是设计、制作、安装一体化服 务,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因此,轻钢结构由于设 计不周等原因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F ]。笔者通过多年 来从事轻钢结构设计的实践和体会,总结了设计工作 中常见的错误,提出来以供广大设计人员参考。 一、关于支撑的设置 正确的支撑系统应能形成完整的传力路线,否则 就不能发挥作用。设计人员对此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F )屋面支撑不设压杆,构造如图F (3 )所示。一般屋面支撑多采用张紧的圆钢,只能承受拉力,在不设压 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传递水平力的桁架,支撑实际上 不起作用。正确的构造应如图F (>)所示,在承受水平 力时,其计算模型如图F (2)所示,图中虚线所示为 退 出工作的杆件。 单击来源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3917932622.html,/shop/view_shop.htm?nekot=0rbB6NTGMjAxMA==1294278459959&user_number_id=441536699

圆筒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

4 . 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 圆筒形零件是最典型的拉深件,掌握了它的工艺计算方法后,其它零件的工艺计算可以借鉴其计算方法。下面介绍如何计算圆筒形零件毛坯尺寸、拉深次数、半成品尺寸,拉深力和功,以及如何确定模具工作部分的尺寸等。 4.2.1 圆筒形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 1.拉深件毛坯尺寸计算的原则 (1)面积相等原则 由于拉深前和拉深后材料的体积不变,对于不变薄拉深,假设材料厚度拉深前后不变,拉深毛坯的尺寸按“拉深前毛坯表面积等于拉深后零件的表面积”的原则来确定(毛坯尺寸确定还可按等体积,等重量原则)。 (2)形状相似原则 拉深毛坯的形状一般与拉深件的横截面形状相似。即零件的横截面是圆形、椭圆形时,其拉深前毛坯展开形状也基本上是圆形或椭圆形。对于异形件拉深,其毛坯的周边轮廓必须采用光滑曲线连接,应无急剧的转折和尖角。 拉深件毛坯形状的确定和尺寸计算是否正确,不仅直接影响生产过程,而且对冲压件生产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因为在冲压零件的总成本中,材料费用一般占到60 %以上。 由于拉深材料厚度有公差,板料具有各向异性;模具间隙和摩擦阻力的不一致以及毛坯的定位不准确等原因,拉深后零件的口部将出现凸耳(口部不平)。为了得到口部平齐,高度一致的拉深件,需要拉深后增加切边工序,将不平齐的部分切去。所以在计算毛坯之前,应先在拉深件上增加切边余量(表42.1、4.2.2)。 表4.2.1无凸缘零件切边余量Δh(mm) 拉深件高度h 拉深相对高度h/d或h/B 附图>0.5~0.8 >0.8~1.6 >1.6~2.5 >2.5~4 ≤10 >10~20 >20~50 >50~100 >100~150 >150~200 >200~250 >250 1.0 1.2 2 3 4 5 6 7 1.2 1.6 2.5 3.8 5 6.3 7.5 8.5 1.5 2 2.5 3.8 5 6.3 7.5 8.5 2 2.5 4 6 8 10 11 12 [img=118,139]mhtml:file://F:\ 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 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表4.2.2有凸缘零件切边余量ΔR(mm) 凸缘直径dt或Bt 相对凸缘直径dt/d或Bt/B 附图< 1.5 1.5~2 2~2.5 2.5~3 < 25 >25~50 >50~100 >100~150 >150~200 >200~250 >250 1.8 2.5 3.5 4.3 5.0 5.5 6.0 1.6 2.0 3.0 3.6 4.2 4.6 5.0 1.4 1.8 2.5 3.0 3.5 3.8 4.0 1.2 1.6 2.2 2.5 2.7 2.8 3.0 [img=125,125]mhtml:file://F:\ 冲压\4 _ 2 直壁旋转体零件 拉深工艺的设 计.mht![/img] 2.简单形状的旋转体拉深零件毛坯尺寸的确定(图4.2.1)

盒形件拉伸成形分析

盒形件拉伸成形分析零件(盒形件) 通过SolidWorks软件绘制零件如图所示 图1 零件图2 坯料其中零件尺寸为320X200X35,坯料尺寸为480X320,单位mm。 分别另存为igs格式的文件,准备导入Dynafrom软件。 Dynafrom成形步骤 1 导入零件,修改名称 打开Dynafrom软件,在菜单栏中选择“文件”——“导入”,将两个igs格式的零件依次导入软件中,选择“零件层”——“编辑”,分别将坯料名称修改为blank,将零件名称修改为die。 2 网格划分 点击“零件层”——“显示/隐藏零件层”,选择“die”,点击确定,将die 隐藏。 点击“前处理”——“单元”,点选,将最大尺寸修改为5,如图3所示: 然后依次点击“选择曲面”,“显示曲面”,“确定”,“应 用”,“是” 图4

图3 图5 零件被划分网格 后如图4所示,点击 “退出”——“确定”。 同样,再将blank 隐藏,再点击右下角 的“当前零件层”,点 击“die”,退出,将die设为当前层。再重担blank的步骤,对die进行网格划分,网格划分后效果如图5所示。 3 创建压边圈 将blank层显示出来。点击“零件层”——“创建”,输入binder,“确定”。 点击“前处理”——“线/点”,点击“创建”,选择“点”——“工作平面上的点”,在坯料周围画出矩形,如图6所示,再点击“确定”——“确定”,因而退出。 在工具栏中选择“坯料生成器”——“边界线”,用光标,单击画出的矩形,将单元大小改为5,“确定”,接受网格?点击“是”,效果如图7所示。 图6 图7 此时,binder在零件的中间,如图8。点击“前处理”——“单元”——“变 换”,点选“输入值”,点击“选择单元”,选择binder层,选择“伸展” ,在视图内点选binder,点击“确定”,在Z轴上进行调整,输入适当值,将binder层调整到离blank层适当距离,如图9所示:

拉条的设置研究

拉条的设置研究 段正光,刘堰陵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 430023) 摘要:结合实际设计经验,对轻钢结构设计中关于拉条的设置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轻钢结构;拉条;洞口 1 概述 拉条起承受檩条侧向力、减小檩条侧向变形的作用。同时,拉条还可作为檩条的侧向支撑,减小檩条的计算长度。其作用很容易理解,但拉条力的传递却往往被忽视。 2 屋面拉条的设置 2.1 屋脊及屋面开洞时拉条设置 拉条受力一般需要传至刚架上,旧的轻钢规程CECS102:98第6.3.5条指出:“在屋脊处还应设置斜拉条和撑杆”。如图1(a)所示,拉条的力在屋脊处从斜拉条和撑杆组成的水平桁架传至檩条的端部,靠近檩条与刚架节点,相当于将拉条的力传至刚架。根据同样的原理,当屋面开孔时,在开孔的下侧也应设置斜拉条和撑杆,如图1(b)。有些设计不设这部分斜拉条和撑杆,且所有檩条也采用相同的截面,则图中檩条1以下的拉条力都传到檩条1上,可能造成檩条1强度不够。修订后的轻钢规程CECS102:2002中第6.3.5条已改为“斜拉条应与刚性檩条连接”,上述屋面开孔的情况就属于应设斜拉条的情况。

当屋面是双坡对称结构时,也可采用如图1(c)所示的拉条布置方式,即在屋脊处设拉条1,直接将屋脊檩条连起来,使两侧拉条的力互相平衡。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屋脊檩条在拉条作用下受力模型如图1(d)所示,拉条会对檩条产生垂直于屋面向下的合力Ntgθ。与其它檩条相比,屋脊檩条承受的屋面荷载面积较小,但增加了拉条的垂直力Ntgθ,屋面荷载与拉条附加力的合力不一定比其它檩条所受合力小,因此,屋脊檩条需要单独计算。对于屋面不对称的情况,由于屋脊两侧拉条的力不能平衡,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 2.2 屋檐处拉条的设置

弯曲零件展开料长的计算

弯曲零件展开料长的计算 第一节 钢板(扁钢、圆钢、钢管)弯曲时展开料长的计算 钢板、扁钢、圆钢、钢管的弯曲形式、展开料长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因此,下面均 以钢板弯曲零件为例,来说明它们之间计算料长的方法。 ?圆角弯曲零件展开料长的计算 (一)圆角部分展开料长的计算 图4—1甲所示是一块准备进行弯曲的钢板, 在它的侧面画上正方形网格, 及I — I 弯曲始 线和n — n 弯曲终线,然后通过一定的外力,使钢板弯曲成一个 90°圆角零件 (图4 — 1乙),从这一现象出发,我们就不难作出如下几点分析: 1. 钢板经过弯曲后,只在圆角部分产生变形,直线部分不产生变形。 2. 圆角弯曲部分的变形, 在0—?— 0线的内侧与外侧是不相同的, 内侧为压 缩缩短变形,外侧为拉伸伸长变形。压缩与拉伸时外层变形量最大,同时并向 0 ----- 0线逐渐减少。 3. 钢板经过弯曲后,其中 总有一层材料的长度不发生变化 (即图中0 ------ 0线),这层叫中性层,这一层很重要。 弯曲零件圆角部分的展开料长,即按 此层材料的长度来确定。中性层位置的改变与弯曲半径 R 内和板料厚度t 的 R 内 比值大小有关,若R - 5时,中性层位置近似于板料厚度 t 的二分之一(即与板 t R - 料中心层相重合),若 5时,中性层位置即向板厚中心内侧一边移动。 在各 '0' R~ 甲一一未弯曲前的板乙一一弯曲后的零件n

t

种不同情况下冲性层位置移动系数X0的数值列于表4—1。 4.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弯曲零件的弯曲半径及弯曲角度有以下几种不同的 标注方法:弯曲半径包括有内弧圆角半径(表4—2图例1)、外弧圆角半径(表4 —2图例2)及圆角中径俵4—2图例3)三种标注方法。弯曲角度包括有a及 3 (表4—2图例3、4)两种标注方法。所以计算时须注意,切勿搞错。现将各 种不同标注情况下圆角部分展开料长的计算公式列于表 4 —2。 中性层位置移动系数X 0 表4 —1 R内t 0.25 0.5 0.8 1 2 3 4 5 >5 X0 0.2 0.25 0.3 0.35 0.37 0.4 0.41 0.43 0.5 注:表中R内一弯曲零件内弧圆角半径;t—板料厚度。 圆角部分展开料长的计算公式表4—2 80圆角弯曲 计算公式 L 弧长 (R 内X o t) a 180 当90时, (R内x°t) n L 弧长 2 式中说明 L弧长一圆角部分展料长 t —板料厚度 x0—中性层位置移动系 数 R内—内弧圆角半径 —圆心角 L弧长 (R 外t x o t) n 180 当90时, L 弧长 (R外t x°t) 2 L 弧长 (R 中0.5t x°t) n 180 R中一圆角中心半径当90时, R中0.5t R内 L 弧长 (R 中0.5t x°t) 2 、 R外—外弧圆角半径

盒形件落料拉深

计算机毕业设计https://www.sodocs.net/doc/3917932622.html,JSPJAVAVBC++DelphiPHPVFPPB网络电子毕业设计电子信息通信单片机嵌入式 机电毕业设计机械模具数控工艺夹具电气PLC机电一体汽车土木毕业设计 当前位置:主页 > 机电毕业设计 > 模具 > 盒形件落料拉深复合冲裁模具设计 摘要我设计的是一个落料拉深复合冲裁模,在本次设计中我参考了大量有关冷冲模模具设计实例等方面的资料。再结合老师布置的题(设计一个工件为盒形件的复合冲裁模),我充分运用了资料上所有设计模具中通用的表、手册等,如修边余量的确定、拉深件毛坯直径的 摘要 我设计的是一个落料拉深复合冲裁模,在本次设计中我参考了大量有关冷冲模设计实例等方面的资料。再结合老师布置的题(设计一个工件为盒形件的复合冲裁模),我充分运用了资料上所有设计中通用的表、手册等,如修边余量的确定、拉深件毛坯直径的计算公式、盒形件用压边圈拉深系数、盒形件角部的第一次拉深系数等,然后再集结了自己平时的所学,还有通过对工件的零件、模具工作部分(凸凹模、拉深凸模、落料凹模)、模具装配图的绘制,我的绘图功底也有了一定程度地提高。 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工件的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模具的技术要求及材料选用;主要设计尺寸的计算;工作部分尺寸计算;模具的总体设计;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模具的总装图;模具的装配等。 我觉得通过本次的毕业设计,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1.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一次冷冲压模具(落料拉深冲裁模)设计工作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我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2.巩固与扩充所学有关冷冲模具设计课程的内容,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查阅设计资料和手册,熟悉标准和规范等。 关键词:冷冲压落料拉深

盒形件拉深模具设计说明书

目录 题目盒型件拉深模设计 (1) 前言 (2) 第一章审图 (4) 第二章拉深工艺性分析 (4) 2.1对拉深件形状尺寸的要求 (4) 2.2拉深件圆角半径的要求 (4) 2.3 形拉深件壁间圆角半径rpy (5) 2.4 拉深件的精度等级要求不宜过高 (5) 2.5 拉深件的材料 (5) 第三章拉深工艺方案的制定 (6) 第四章毛坯尺寸的计算 (6) 4.1毛坯尺寸 (6) 第五章拉深次数确定 (7) 第六章冲压力及压力中心计算 (7) 6.1 冲压力计算 (7) 6.2 压力中心计算 (7) 第七章冲压设备选择 (8) 第八章凸凹模结构设计 (8) r (8) 8.1凸模圆角半径 p 8.2 凸凹模间隙 (8) 8.3 凸凹模尺寸及公差 (9) 第九章总体结构设计 (9) 9.1 模架的选取 (9) 下模座 (10) 9.2 模柄 (10) 9.3导柱和导套 (10) 9.4 推杆 (11) 9.5螺钉和销钉 (11) 第十章拉深模装配图绘制和校核 (12) 10.1拉深模装配图绘制 (12) 10.2 拉深模装配图的校核 (13) 第十一章非标准件零件图绘制 (14) 11.1拉深凸模 (14) 11.2 拉深凹模 (15) 11.3 上垫板 (15) 11.4 压料板 (16) 第十二章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题目盒型件拉深模设计

前 言 从几何形状特点看,矩形盒状零件可划分成 2 个长度为 (A-2r) 和 2 个长度为 (B-2r) 的直边加上 4 个半径为 r 的 1/4 圆筒部分(图4.4.1) 。若将圆角部分和直边部分分开考虑,则圆角部分的变形相当于直径为 2r 、高为 h 的圆筒件的拉深,直边部分的变形相当于弯曲。但实际上圆角部分和直边部分是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因此盒形件的拉深又不完全等同于简单的弯曲和拉深,有其特有的变形特点,这可通过网格试验进行验证。 拉深前,在毛坯的直边部分画出相互垂直的等距平行线网格,在毛坯的圆角部分,画出等角度的径向放射线与等距离的同心圆弧组成的网格。变形前直边处的横向尺寸是等距的,即321L L L ?=?=?,纵向尺寸也是等距的,拉深后零件表面的网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图1所示)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图 1 盒形件的拉深变形特点 ⑴直边部位的变形 直边部位的横向尺寸变形后间距逐渐缩小,愈向直边中间部位缩小愈少,纵向尺寸变形后,间距逐渐增大,愈靠近盒形件口部增大愈多,可见,此处的变形不同于纯粹的弯曲。 (2) 圆角部位的变形 拉深后径向放射线变成上部距离宽,下部距离窄的斜线,而并非与底面垂直的等距平行线。同心圆弧的间距不再相等,而是变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