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五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五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五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五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课文描绘了松坊溪冬天美丽动人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感受松坊溪冬天的美。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片填空:()的冬天。

2、引入: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看看松坊溪的冬天,想去吗?

3、读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3、过渡:松坊溪的冬天美在哪里呢?

三、研读课文,感悟美

(一)研读“下雪了”一层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9-18自然段,请你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美的一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美在哪里呢?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告诉大家。

2、朗读、交流。

重点点拨:

(二)、研读“雪止了”一层。

1、师:雪中的松坊溪多美啊,那么雪后的松坊溪又美在哪里呢?我们分小组研读。

2、明确研读任务:

(1)第14-18自然段总写了(),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先写(),再写(),最后写了()。

(2)16、17两个自然段作者是站在(),先向()看,再向()看,最后向()看。

(3)我还从()(词、句、或段)体会到了雪后松坊溪的美,因为()。

味无穷。)

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课文

五、读读背背,积累语言

自读9-18自然段,下面的三道题目任选一题。

1、选择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在座的老师或同学听。

2、选择其中一句或几句有感情地背一背。

任选一题:

完成时间:一星期

完成方式: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

作业内容:

1、收集有关描写冬天的文章或句子,编成文集或小报。

2、模仿课文的写法,选一处景物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冬天的景色。

人教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风及其以动衬静的写法;理解其诗“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2.能力目标:通过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能够熟练诵默此诗。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创作风格,包括“诗中有画”,动静结合,声色俱佳等。 2.鉴赏尾联,体会本诗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间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红楼梦》里面关于香菱学诗的那个片段?黛玉指导香菱学诗,听到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诗,就批评她,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然后向她推荐了一个人的诗集,说:“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大家还记得她推荐的这个人是谁吗?提示下大家,那本诗集是《王摩诘全集》,哪位诗人字摩诘?没错,他就是被世人誉为“诗佛”的盛唐诗人王维。一个可以让黛玉将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列在一起的诗人,可见他的影响力有多大。那么他的魅力到底何在呢?为什么他的诗可以被黛玉当作初学者学诗的典范呢?他的诗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他的《山居秋暝》,来和香菱一起感受下他的诗歌的魅力。 二、基础知识学习:(整体感知)。

(一)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王维的名与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因此他的诗风深受佛学的影响,带有一股淡淡的禅意,总是着墨无多,但意境高远,不染尘埃,清丽空灵,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超凡脱俗。这些特点尤其表现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上面。 (二)山水田园诗介绍:我们都知道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一派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还有一派就是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三)音义疏通: 1.山居: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5.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 8.下:归也,如“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作“回来”义。 9.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为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 古代诗歌五首 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 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陈子 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 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 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 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 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 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松坊溪的冬天

7 松坊溪的冬天 教材分析 《松坊溪的冬天》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文章犹为出色的是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 “我曾在松坊村住过好些日子。这是南方高山地带的一个小山村。“平缓疏淡的开头不仅介绍了松坊溪的地理位置,而且简单真诚的就把我们带入一个远离繁杂的静谧世界。 文章语言的优美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类似于排比的句式来描写松坊溪的美丽景色。特别是课文中有这样几句句子:“远方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这不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吗?在诗的韵律中让人享受到了一种恬静的美感。 还有一句:“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这一段,一下子点明了文章的层次。溪中映着雪白的世界,雪白的世界又在溪水旁,不禁使人想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的句子。这样美丽的画卷足以和桂林山水媲美。 作者能向我们展现一幅如此美丽的画卷,得益于他那韵律十足,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因此让学生通过感受松坊溪冬天美丽的景色,再加上反复诵读和背诵,感悟作者类似排比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一段话。 教学建议 (一)设计目的。 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首先将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扎实开展语言文字训练,探求语言文字的规律,在反复诵读,深入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从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丽的雪景。 其次,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为本课是一篇非常出色的美文。美丽的景色,和作者诗情画意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品位。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反复配乐诵读,感受文章所描绘的冬天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独特的匠心。同时,对学生对美景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也找来了优美的图片和音乐,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 (二)从题目入手,激趣导入文本。 1.教师:你课下搜集到了哪些和冬天有关的诗,背一背。

高中语文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试题1940

高中语文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试题 2019.09 1,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 “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C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D “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2,对《我爱这土地(艾青)》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3,下面对陈敬容的诗《无泪篇》(写于40年代)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无数楼窗开了又关上/蒙蒙细雨/把暮春拉进秋天/这代人悲秋的心事早凉去了/大旗飘飘/风过处一阵血腥 A 本诗刻画了人们面对细雨蒙蒙的暮春的疲惫心灵。 B 表现了抗战胜利后,善良的人们以为中国的春天来临,结果失望了。C表面上写气候变化,实际上写人们对社会的心理变化,即描写人民在黑暗统治下绝望、愤怒的心情。 D“无泪篇”顾名思义,是写人民不再悲伤,而是已经变得麻木,不问世事。4,三代臧克家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3* 短诗五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 教法学法 朗读法、想象法。 学习准备 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前面两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现代诗歌和三首格律诗,这一课,我们来学习几首现代短诗,体会一下几种诗体不同的写作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

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2.生难字词 (1)字音 漫漫 ..(zhuāng shì) ..(màn màn)装饰 舵.手(duò) 谎.言(huǎng) (2)词义 【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

松坊溪的冬天教案

7 松坊溪的冬天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课文描绘了松坊溪冬天美丽动人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生字词,会写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精彩段落。 3. 能分辨课文的详略,初步了解课文详略处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提出中心问题,勾画批注、小组交流,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是本课教学重点。通过品词品句,体会课文运用比喻、排比把“雪景”写得生动、形象的方法,领略松坊溪漫天飞舞的白雪花和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 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让学生体会文章蕴涵的意境美和情致美,努力使阅读过程成为审美的过程,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句导入,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我们学了很多诗,你能背几句写冬景的诗吗? (二)课件出示一组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学生读诗句。 导入:古人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描绘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冬景图,今天我们走进现代作家郭风写的《松坊溪的冬天》,去感受他笔下的冬景别样的美。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初读课文。 1. 导入:松坊村松坊溪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它就坐落在南方的高山地带的一个小山村——松坊村。 2.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你感受到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二)检查自读,理清文章脉络。 1.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2. 认读词语。 松坊溪、蒲公英、雏菊、携带、淙淙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短诗五首

3 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识记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2.联系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3.领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 2.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诗歌既包括古代诗歌,也包括现代诗。古今中外的许多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经典的诗篇,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五首现代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月夜》 1.认识作者。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发表过白话诗。工正行草书,以行书著名。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朗读诗歌,想象诗歌画面。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再读诗歌,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 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3.问题探究。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20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六上语文《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光谷二小彭慧兰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部分研读时,我带领学生“潜心会文本”,把握松坊溪的各种景物特点,大胆联想,感受“我”对家乡的歌赞、喜爱。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体会作者看到景物时的心情。 4、在朗读、想象中,感受和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深入体会作者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隽永的散文。根据课标,依据学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为学生搭建以下“建构”平台:由感受→感知→感悟,以“读”这条主线来贯穿全文,通读梳理,萌发兴趣感受美;诵读品味,诱发情趣感知美;引读铺垫,激发理趣感悟美。适当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感知松坊溪的美丽创造一个和谐美妙的健康的课堂环境。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松坊溪及作者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师述:上一堂课,我们学习《松坊溪的冬天》时,一起给文章的三个部分拟了小标题。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松坊溪的秋末初冬留给你怎样的印象?板书:美丽的风景画师:在学文中,我们领略了松坊溪色彩斑斓、超凡脱俗的美丽,它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风景画,是一首浓厚深重的秋冬变奏曲。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松坊溪,进一步领略她冬季的独特魅力。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4.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思想,正确理解人生的选择。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资料, 搜集与挫折、路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这个时候你 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对于这件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 来学习《外国诗二首》,看一下两位外国著名诗人对于这种情形有什么真知灼见,能带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板书课题《外国诗二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方法引导: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 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 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 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四、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听录音,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

2020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松坊溪的冬天整体感知教学设计冀教版

《松坊溪的冬天》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精彩段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3、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钢琴曲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句导入,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我们学了很多诗,你能背几句写冬景的诗吗? (二)出示一组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学生读诗句。 导入:古人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描绘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冬景图,今天我们走进现代作家郭风写的《松坊溪的冬天》,去感受他笔下的冬景别样的美。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初读课文。 1、导入:松坊村松坊溪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它就坐落在南方的高山地带的一个小山村——松坊村。 2、出示阅读提示: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你感受到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二)检查自读,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读词语。 松坊溪、蒲公英、雏菊、携带、淙淙 3、学生交流课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松坊溪平时的美景——松坊溪的冬天下雪时的美景——雪后美景) 4、学生交流不懂的问题。 三、展示图片,欣赏美景。 出示松坊溪图片 四、自主学习,感受美景。 (一)你认为什么时候的松坊溪最好看?勾画出相关语句,并把体会写在书上。 (二)小组交流。 五、精读文本,体验美景。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研读: (一)平时的松坊溪。 1、(相机出示)那溪石多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子睡在岸边,有的像几只熊正准备走上岸去。说体会。 2、(相机出示)那鹅卵石多么好看,有玛瑙红的,有松青的,有带着白色条纹、彩色斑点的,还有蓝宝石般发亮的。说体会。 3、(相机出示)溪水多么清。溪中照着蓝天的影子,又照着桥的影子;照着蓝天上浮游的云絮的影子,又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说体会。 4、请同学们边看图片边听老师朗读3—5自然段,感受平时松坊溪的美景。 5、同学们,松坊溪的平时“多么好”,不仅仅局限于大溪石、鹅卵石和溪水。 6、(出示)你瞧,溪中的鱼儿游得多么(),溪边的树林多么(),空气多么();你听,鸟声多么()。松坊村的人们生活多么()。 7、同学们,松坊溪的平时的确太好了!松坊溪远离城市,虽然偏僻,却没有噪声,没有污染,充满着宁静与祥和。 8、指导朗读。 9、指名读写溪水部分。

高中语文4 中外短诗五首 教案3人教版必修1

4中外短诗五首《断章》《风雨》《错误》《回旋舞》《在一个 地铁站》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一些中国新诗不同的风格。 2. 感知优秀的外国诗歌作品,开阔眼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及其联系。 3. 深深思索每一位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重难点: 1. 鉴赏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 2. 体味诗中蕴含的哲理。 3. 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 知识分析:

1.《断章》分析 1.1了解作者 卞之琳,笔名:季陵,出生年月:1910年12月8日。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徐的赏识,徐不仅将卞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给卞之琳编了一本取名为《乌雅集》的诗集,准备交新月书店出版(1931年徐空难去世后未能出版)。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还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中国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主要作品:《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 1.2认识作品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写一首诗》教学设计

《写一首诗》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诗,首先献给母亲,因为对母亲的爱体会最深。本单元所选的几首现代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练、意境深邃,其中最能让学生体会深刻并产生共鸣的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因此本教学设计从献给母亲这个角度出发,通过感性的认识和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写诗的兴趣。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主要通过“写作引导”“初步品读”“拓展阅读”“试一试”等几个环节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和创作。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 二、写作引导 1、老师深情地朗读: “母亲”,人间最美好的词语,最甜蜜的呼唤!她蕴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像种子隐藏在地心里。当我们极度孤苦无助的时候,在我们无比幸福欢乐的时刻,不经意地,她会从我们嘴里蹦出,就像芳香在晴空里或细雨蒙蒙时从玫瑰花蕊中散发那般自然。 “母亲”,人间最庄严、最圣洁的称呼!她意味着哺育的责任和爱的义务。譬如太阳是大地的母亲,她用自己的热量哺育大地,用自己的光芒照彻大地,用海浪和溪水的音乐温柔大地的梦乡。 “母亲”,人间爱的使者,美的化身!她饱含着希望、爱戴以及人类心灵中所能包容的一切温柔、甘美和甜蜜。她是怜悯、慈悲、同情、宽容的源泉。她爱并被爱,她奉献爱的同时也传播爱的美德。世界因此而美丽。 2、我们每一个人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里,享受温馨的同时,感激的情愫便自然地漫上心头。母爱是如此美丽和高贵,我们怎样才能回报其万一呢?(学生谈回报母爱的种种方式)

明确:——爱,只有用爱来回报。把心里爱的情怀抒写出来,让母亲看到一个懂事的、智慧的你,这该是多么令人兴奋! 3、那写什么呢?要说抒发情感最热烈、最直接的方式,非诗歌莫属了。就让我们一起来写诗吧!愿激情洋溢的诗歌载去我们对母亲的爱和祝福,载去我们对母爱的景仰和赞美。在母亲生日或者母亲节的时候,把自己的诗献给母亲。 4、写作提示:不要认为只有诗人才会写诗。只要你有诗的情愫,用最简朴的语言,也能写出最精彩的诗歌来。 5、明确目的:当然,诗歌也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如押韵、重章叠词、锤炼词语……但今天我们主要是体会诗歌的情感、想像。 三、初步品读 幻灯演示: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美丽的红色康乃馨, 孩子一声轻轻的祝福, 母亲一行灼灼的热泪。 母亲一行灼灼的热泪, 流进孩子未垦的心田, 孩子未垦的心田, 萌动了爱的新芽。 (选自《新语文写作》) 简评:母亲节、康乃馨、祝福语、懂事的孩子、感动的母亲,而母爱则隐藏在幕后。诗歌开头用时间短语婉转地表示母亲节,不仅避免了语言直白的粗陋,而且阳光五月本身也给人佳节的温馨感觉;献给母亲的花,渲染了一片温馨的抒情氛围;诗末两行,仿佛能听到爱在滋长,比生命的乐曲更美妙。 四、拓展阅读(幻灯演示下面几首诗) 阅读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诵下面两首诗,仔细品味其中蕴藏的深厚感情。 2、思考:这两首咏母亲的诗,写作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你更喜欢哪一首?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4《松坊溪的冬天》教案1 鄂教版

松坊溪的冬天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领略写作语言的色彩美,学习本文前后呼应、烘托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感受松坊溪冬天的美。 2、领略写作语言的色彩美,学习本文前后呼应、烘托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文章的作者去“神游”——松坊溪。在我国南方的高山地带,有一个小山村,名叫松坊村。“村的四面是山……这便是松坊溪。”想了解它吗?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读全文,并思考: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文中主要写了松坊溪什么时候的景象?) 三、读中感悟、写作指导 (一)雪时 出示: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1、请看这三段文字,应该怎样读?(个别学生读)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生讲,可以渗透“了”的读法和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2、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下雪的快乐,孩子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词语雪落无声!其实下雪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静意的美!咱们一起用朗读感受它的静!

过渡:多么简单而抒情的文字,拉近了我们与松坊溪雪中美景的距离, (1)请默读12-16小节,你能品出雪中美景的什么? (2)想好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3)朗读、交流。 重点点拨: A、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引导学生抓住“像……像……像……”三个比喻句体会出雪花大、轻、柔而洁白的特点,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能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B、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引导学生抓住雪中溪石的的样子体会出溪石的形态奇特,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动感,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 C、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就像一件精致的工艺品一样,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二)雪后 1、师:雪中的景是一种动态的白雪世界,那么雪止后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我们分小组研读。 2、明确研读任务: (1)第14-18自然段总写了(),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先写(),再写(),最后写了()。 (2)16、17两个自然段作者是站在(),先向()看,再向()看,最后向()看。 (3)我还从()(词、句、或段)体会到了雪后松坊溪的美,因为()。 3、学生分学习小组研读。 4、讨论交流。 重点研读: (1)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

部编版《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3短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五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课文描绘了松坊溪冬天美丽动人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感受松坊溪冬天的美。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片填空:()的冬天。 2、引入: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看看松坊溪的冬天,想去吗? 3、读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3、过渡:松坊溪的冬天美在哪里呢? 三、研读课文,感悟美 (一)研读“下雪了”一层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9-18自然段,请你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美的一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美在哪里呢?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告诉大家。 2、朗读、交流。 重点点拨: (二)、研读“雪止了”一层。 1、师:雪中的松坊溪多美啊,那么雪后的松坊溪又美在哪里呢?我们分小组研读。 2、明确研读任务:

(1)第14-18自然段总写了(),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先写(),再写(),最后写了()。 (2)16、17两个自然段作者是站在(),先向()看,再向()看,最后向()看。 (3)我还从()(词、句、或段)体会到了雪后松坊溪的美,因为()。 味无穷。) 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课文

五、读读背背,积累语言 自读9-18自然段,下面的三道题目任选一题。 1、选择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在座的老师或同学听。 2、选择其中一句或几句有感情地背一背。 任选一题: 完成时间:一星期 完成方式: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 作业内容:

1、收集有关描写冬天的文章或句子,编成文集或小报。 2、模仿课文的写法,选一处景物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冬天的景色。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