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俄罗斯建筑文化对哈尔滨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俄罗斯建筑文化对哈尔滨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俄罗斯建筑文化对哈尔滨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俄罗斯建筑文化对哈尔滨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俄罗斯建筑文化对哈尔滨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哈尔滨城市建筑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哈尔滨境内具体的俄式建

筑案例的分析,从而总结传统俄罗斯建筑文化在哪些方面影响到了哈尔滨建筑的发展以及是怎样影响的,并且进一步思考哈尔滨这样一座受外来文化影响之大的城市它的现代建筑未来该如何让发展的问题。

关键字:哈尔滨建筑俄罗斯建筑文化影响未来发展

一、哈尔滨的俄式建筑发展史

1. 哈尔滨俄式建筑风格的成因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也许由于这个原因,哈尔滨和俄罗斯这个邻居才会有那多交融、碰撞、共生。哈尔滨是一座因路而兴起的城市,100多年前,它还仅仅是中国东北边界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但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它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都市。

(上面两张图来自百度图片)

1898年6月28日中东铁路迁到这个工程的中枢地点——哈尔滨,这一天可以看做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正式开始创建的日子。伴随着京东铁路的开工,一大批俄国人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生活并且开始大兴土木,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而且带来了俄罗斯特色文化。哈尔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俄罗斯文化的身影,尤其在建筑方面,大批俄罗斯人来到这里建房造屋,一时间在哈尔滨的土地上俄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设计者头脑中沉淀了俄罗斯建筑文化的精华,他们大都采用尖塔、穹顶、帐篷顶、倒悬卷脚、雕花装饰等俄罗斯传统设计手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俄

罗斯建筑造型,突显着哈尔滨这座城市浓郁的俄罗斯建筑风貌,哈尔滨也因此享有“东方莫斯科”

的美誉

2. 哈尔滨俄式风格建筑的形式

1) 木结构建筑风格

1920年以前的俄式建筑大多为木构建筑,其墙体或

用粗犷的原木水平重叠而成,或用质朴的内填锯末的板

夹墙,在檐口、山花、门窗、栏杆等部位做精致的木雕

花饰。如右图的圣·尼古拉教堂,该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

斯民间建筑色彩,直入云霄的八面体帐篷,配以高低错

落的“洋葱头”式穹顶,错落有致,富有动感,构成了

整个建筑的和谐美。

典型的木构建筑还有江边带有浓厚童话色

彩的江上俱乐部,这个建筑群造型优美,错落

有致。俱乐部运用红、黄、蓝、绿等单纯鲜明

的颜色,仿佛是松花江上的童话王国。最显著

的特点还体现在建筑物木结构的装饰上,建筑

师将南美风格的翎毛花装点在建筑的柱廊,增

及异国情调。

极少数采用带城垛式女儿墙的砖石建筑,如建于1904的年外阿

穆尔军区司令部大楼等。

2) 砖木结构建筑风格

1920年以后的住宅建筑大多采用砖墙承重、人字木屋架的单层两

坡顶,清水墙上凸起一致的隅石、窗券额、涂刷统一的乳黄间白的色

彩,配上俄罗斯传统木雕饰,成整体协调、淳朴清新的俄罗斯民间格

调的住宅群体。

教堂建筑则主要采用红砖结构,上赋予饱满的洋葱头顶、峭拔的

帐篷顶或拜占庭式的圆穹顶,墙身和鼓座上装点着各种或圆或尖或花

瓣形的拱券和复杂精美的砖饰,从宏观体量到细部装饰都严谨的遵循

着俄罗斯教堂的型制。如右图的圣·索菲亚教堂等。

二、总结分析俄罗斯建筑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方式

1. 整体性的影响

哈尔滨的城市规划由于政治原因,跳跃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这一中国

传统“方格网状”城市建设模板,而是引入了莫斯科的“环形放射性”路网

设计理念,最终形成“方格--半环--放射”混合型规划结构,俄罗斯设计师

并为新城设计了中轴线,在90度垂直相交的中轴线上规划出中心广场。

总结分析:放眼中国的大小城市,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俄罗斯式建筑的影子,但是却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像哈尔滨一样把俄罗斯建筑模仿的这样理所当然,模仿的这样淋漓尽致,这种近乎完全照搬的模仿虽然给哈尔滨带来了繁荣,但是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发展潜质,这样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任何一座中国的城市。

2. 造型上的影响

当你漫步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洋葱头”和“帐篷顶”,无论是外国设计师还是本国设计师都喜欢尖塔、穹顶、帐篷顶、倒悬卷脚、雕花装饰等俄罗斯传统设计手法,建筑的造型与装饰抓住了俄式建筑的特色,走在中央大街仿佛走在国外一样。

总结分析:我们在设计一座建筑时,如果我们想模仿一种风格的,那我们必须抓住这种风格的精髓所在,不能只学表面,不能东西效颦,学习一些实质的东西内在的东西很重要。例如我们设计一座徽派建筑,不是单单立几片马头墙就可以了,它的比例,色彩,结构等等都值得设计者去深思。模仿一种成功的建筑风格很简单,但是“模仿”、“山寨”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应该深思加上创新,要建造一座有自己特色的城市。

3. 细部处理上的影响

俄罗斯是一个艺术的殿堂,在音乐、美术、建筑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俄罗斯的建筑就像一座座美丽的城堡,没有单纯的平面结构,每一面墙都被工匠们的巧手雕刻的凹凸有致,窗台、阳台、窗扇等都雕刻着美丽的花纹。哈尔滨受到俄罗斯这种建筑特色的影响,跳出东北一直给人的狂放的、豪爽,冰城就这样被座座城堡点缀的就像一个贵妇一样,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屹立在那。

结分析:在高楼一座一座机械化拔地

而起的现代,越来越多城市失去它的特色,人们在设计一座建筑时,越来越看重的是经济效益,没有人愿意在建筑的细节花时间花功夫,所以现在的中国越来越看不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建筑。我们在城市设计时,不应该机械制造,应该追溯每个城市的起源及其特色,用心去设计每个建筑。

细节决定成败,建筑的立面装饰、建筑周边的小品都可以成为城市的点睛之笔,重要的我们要用心去点这一笔。

4. 元素应用的影响

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为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砖,铺路用的方石砖是用花岗岩雕成的,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一块一块、精精巧巧、密密实实、光光亮亮的。这些石头每一块都认真地打磨,认真地铺设,把中央大街铺设的很艺术,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砖的价格就是一美元,中央大街可谓真的是金子浦路。现在中央大街的铺地仍然是着一个个面包石,据有关专家测定,这些铺砖还能用一二百年。

总结分析:我想每一个看到这些小面包石的

俄罗斯人都应该有点不一样的感受吧,将生活中的

元素应用到建筑中,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思路,这样

显得更人性化,多多少少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例如天子大酒店,外形为传统的“福禄寿”三星彩塑,

曾以“最大象形建筑”登上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获得

了吉尼斯最佳项目奖。虽然我认为这个建筑做的有

点夸张,但是不得不说这个设计师很敢想,也很敢

做,这个建筑才会以一种鹤立鸡群的姿态存在着。

看着中央大街到现在还密实整齐的铺地,再

看看我们的大街小巷,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不是

我们崇洋媚外,只是我们的很多工程真的需要再用

心一点。不要建造三个月,使用三个月后大修,这

不是一个笑话,很多工程就是这样像笑话一样存在

着,作为城市的设计者、建设者我们需要认认真真

的做好我们的工作,多用一份心,少担一份险。

三、哈尔滨的现代建筑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建筑风格对哈尔滨的影响越累越小,哈尔滨出现越来越多有自己特色的建筑,但是哈尔滨现代建筑中随处可见俄罗斯建筑的元素。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出现了大量以现代建筑的手法,融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风格于一体的仿古建筑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船舶学院等。

例如在设计哈尔滨市邮政局营业楼工程时,设计思维趋向于融入西洋古典建筑元素符号的现代商业建筑,这样做一方面考虑了果戈里大街西洋古典建筑风格的延续,另一方面与周围简洁、大气的现代商业建筑相协调。并且,建筑立面围绕体块的变化与细部构件的设计,使建筑富有动态美及立体感,给人以深刻的感官印象富有感染力。下图为入口细部及立面效果图

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多是模仿苏联的体制,建筑敦厚朴实、端庄巍峨但是又是很多复制品,没有自己的特色。仿古建筑、古现代结合建筑、复制品这些虽然都有一定自己的特色与优点,但是还是没有塑造出哈尔滨城市的建筑之魂,还是存在很多问题。(1)大批引用,符号单一:哈尔滨的建筑创作大多直接引用其他已经成熟的建筑风格,缺乏对这些建筑风格的再加工与诠释,柱式穹顶直接被移植到新建筑中去,缺乏创新的引用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不说,还会出现大量缺乏建筑品位和时代特征的新“欧式”风的不伦不类的建筑。(2)搭配不当,语境错位:建筑元素之间很多都有固定的搭配和比例关系,但是这些固定搭配和比例关系经常被改变,例如哈尔滨传统建筑大都有小尺度的特点,细部符号精巧、细致,但是新建筑中常常把传统的小尺度改成大尺度,让其失去原来的美感。

并且同样的元素放在不同的场景效果也不一样,例如在哈尔滨新开发的区域,在建造大规模的“欧式”

建筑,就会与高科技新区的氛围不协调。

四、哈尔滨建筑未来发展的思考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它们正一步步逼近这些欧式老建筑,吞噬这些欧式老建筑,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老建筑?又应该怎样去去发展新的现代建筑呢?

被现代建筑破坏严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1. 对待老建筑

城中老建筑我们应该原貌的保存下来,这是哈尔滨发展史的见证,是哈尔滨曾经城市的魂。

我们不能重回历史,无法保留住圣尼古拉大教堂,但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呢,它的七座乐钟六个十

字架全部遗失,我们面对这样的事实,必须采取措施保护这些老建筑,保护这座城市的历史缩影。

对被毁的城市建筑精品应根据史料对其进行修复,再现其昔日风采。要本着“修旧如旧”、“以寸

其真”的原则,尊重建筑的原有特色和历史文化。

2. 对待新建筑

老的建筑就是老的建筑,新的建筑就是新的建筑,我们不应一概的模仿这些老建筑,这些粗燥模仿的建筑,不但不能重返历史反而被人笑话不伦不类。一个城市不应该停滞不前,不应该活

在历史的记忆里,哈尔滨应该塑造属于自己的城市精神,应该让世界人知道这座东方“冰城”,而不是一直记得哈尔滨曾经是“东方莫斯科”。例如体现白山黑现代本土气质的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如下图

时尚前卫的冰雪艺术中心,外观看去好像一个浑然天成的冰雕一样,很能体现冰城应有的特色。

现代建筑也不是完全抛弃西式建筑特色,同样可以用创新的思路去模仿,不再是穹顶、十字,而是争奇斗艳的西洋塔楼、西洋洋房。例如下图的太阳岛宾馆

五、参考资料

1)金鑫、王履臻. 哈尔滨:莫斯科的绰约身影. 哈尔滨日报. 2006--1—10

2)高天宝. 对哈尔滨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探索与思考. 艺术论坛. 2006—3

3)彭诚、李健. 共生110,哈尔滨——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中外建筑. 2008--3

4)姜雪. 俄罗斯建筑风格对哈尔滨城市建筑造型的影响.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3

5)周晓倩. 浅谈俄罗斯对哈尔滨的影响. 黑龙江绥化学院. 2011—3

6)徐洪澎、张伶伶. 传统符号在哈尔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7)雷大勇. 哈尔滨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思考. 林业科技情报. 2011

8)刘大平、李国友. 从时间唯美走向地域理性. 建筑学报. 2010-7

9)

俄罗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俄罗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俄两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领域,都有十分密切的交往。俄罗斯文化在生活、语言、文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就从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下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1通过俄国侨民。从俄国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的俄侨以俄罗斯族人居多。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也主要与他们有关。哈尔滨是俄国侨民在中国东北的最大聚居地,在俄罗斯文化向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通过旅俄华侨。19世纪60年代,清朝在东北地区开禁放垦,大批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移民北上进入东北地区。90年代,伴随着俄国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地区,一部分汉族移民继续北上,越过边界,进入俄境。有的从山东乘船直接进入俄国在远东的天然良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像闯关东一样,中国人管进入海参崴叫闯崴子。据统计,1900年海参崴共有旅俄华侨36700人。中国人进入俄国还有一种情况,即随着西伯利亚的开发,特别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俄国政府从中国招募了大批华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政府招募华工迅速升温。到十月革命爆发前夕,旅俄华侨已达40万人。生活在俄国的华侨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逐渐学会了俄语,生活习惯也已经大半俄罗斯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娶俄罗斯女人为妻,所生子女的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特点。十月革命后,旅俄华侨及其子女大部分回到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由此把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地区。 3.通过修建中东铁路,兴建和经营工商企业。随着中东铁路的建筑,沙俄铁路当局和沙俄资本家在中东铁路沿线各大城镇设立了许多工厂和洋行。1898年,沙俄根据筑路工程的需要在哈尔滨开设了制材厂和中东铁路总工厂。在满洲里、海拉尔等地建立了铁工厂和机器厂。在大连建立了商港修缮工厂、木材厂以及铸铁厂等。沙俄在哈尔滨开办了7家发电厂,垄断了哈尔滨市的电力工业。还在铁路沿线开办了许多轻工业工厂,如面粉、榨油、酿酒、制糖和卷烟等工厂。 4.由于俄国人在中东铁路沿线所处的特权地位,使俄罗斯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处在十分有利的地位。以建筑为例,除众多造型各异的俄罗斯东正教堂外,另有许多哥特式、罗马式建筑,如哈尔滨秋林公司、莫斯科商场(今黑龙江省博物馆)、铁路局招待所以及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石头路面、松花江畔俄罗斯式的木制房屋等,构成了早期哈尔滨建筑的独特风格。俄国人将其生活习惯带到中东铁路沿线之际,通过各种途径,或强制、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东北人 5 1949年10月至1952年末,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苏联向我国提供援建项目42项,其中有30项设于中国东北地区。在中国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我国156项建设项目,其中有57项落户东北。这些项目大多数为新建项目。苏联在中国东北援建的57项重大工程,是以重型加工工业(重型装备制造业)为主,为此,加大了能源(煤炭)和钢铁等原材料大型项目的建设。苏联援建的57项大型建设项目,奠定了现代中国东北工业的基础。 6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东北出版了许多介绍苏联和翻译苏联的作品。其中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捷耶夫的!毁灭?、!铁流?、!青年近卫军?,富尔曼诺夫的!夏伯阳?,科斯捷米扬斯卡娅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这些苏联作家的作品对中国东北青年 的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联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中国读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20世纪50 60年代中国东北青年学习的教材。保尔柯察金的形象教育和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国东北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踊跃参军,保家卫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前仆后继。

西方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西方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专业:材料化学 班级:02 学生姓名:陈建夫 学号:2015210039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方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和发展趋势 纵观整个西方建筑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建筑史上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是人类建筑桂冠的一颗明珠。在西方建筑的历史上由于文化差异,历史差异,地域差异产生了多种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下面本论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建筑风格并从这几种建筑风格中分析并讨论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古希腊建筑的风格 古希腊文明在人类历史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建筑文明也同样不可小觑,现存的古希腊建筑的遗迹一般都是公共设施、民生设施、坟墓或者是供他人休憩之所。古希腊的人文艺术使得古希腊建筑艺术蓬勃发展,古希腊的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柱式结构的运用。柱式结构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决定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恢弘大气磅礴有气势。同时古希腊建筑还很注重切割比例和视觉效果的运用如雅典的帕提农神庙就运用到了黄金切割比和视觉效果。它的柱子并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有一定倾斜这样就有了更佳好的视觉观感避免了柱子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尴尬局面,比例的运用也加大了建筑艺术的美感通常古希腊建筑是一个1:1.618或者是1:2的矩形这样的建筑模式可以产生更好的光影效果。 古希腊建筑文明在西方建筑历史的价值都是举足轻重的,对之后的各种艺术风格的建筑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都可以看到希腊建筑艺术的影子。基于对整个西欧历史的深远影响古希腊建筑当之无愧为西方建筑的开拓者。

(二)、古罗马建筑的风格 (1) 古罗马建筑艺术和古希腊建筑艺术相辅相成,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他们的建筑主要不是通过墙来承重的而是使用柱子来承重的还有他们的建筑都是经过严密的几何测绘,设计,并有着一定的视觉观感;不同点在于相比较于古希腊建筑而言古罗马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实际用途,并且古罗马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大跨度建筑。其中最有特点的当属古罗马的万神庙,万神庙大跨度建筑的表现在它的穹顶万神殿的穹顶达43.3m这个记录在人类历史上直到20世纪才被打破堪称古代建筑史上的穹顶之最。 (2) 还有能体现古罗马建筑的就莫过于罗马斗兽场,罗马斗兽场三层全部由混凝土建成,罗马斗兽场是罗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体现。罗马斗兽场的席位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等级大体分为三级一级贵族席,二级公民席,三级贫民席。这种席位设置从建筑的角度诠释了古代罗马对于等级制度的严格划分,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从建筑上

探究ART-DECO建筑风格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ART-DECO建筑风格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近年来国内商住建筑项目中有不少“ART-DECO”风格的作品问世,但很少有人了解这个1925年才产生的建筑风格,何以在20世纪风靡全球的,很多外行人对它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雕塑、喷泉、运用繁复的墙身线脚和大气典雅的干挂石材等表相上,恰恰忽视了“ART-DECO”高贵、典雅、内敛的人文气质。 关键词:ART-DECO;发展历史;建筑立面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无论在建筑设计行业还是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风格的确定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个环节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形态、艺术处理手法,更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定位乃至造价等要素。近年来,国内最流行、留下作品最多的建筑风格无疑非“ART-DECO”莫属了。无论是煽情的地产广告还是建筑文本上都可以很轻易的找到“ART-DECO”这样的字眼。那么到底什么是“ART-DECO”建筑呢?“ART-DECO”风格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或者说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被称之为“ART-DECO”建筑风格呢?本文将着重探究“ART-DECO”建筑风格的起源与发展,它的设计元素和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1“ART-DE CO”的起源 “ART-DECO”风格,是DecorationArt的缩写,意为装饰艺术设计。又译作装饰艺术派、装饰艺术风格、摩登风格等,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此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迅速传遍欧美,波及世界各地。“ART-DECO”被确定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其起点应追溯到1925年巴黎举行的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ART-DECO”一方面暗示了装饰艺术派的历史根源,另一方面概括了这一风格特点:装饰,而且是艺术的装饰。 “ART-DECO”演变自十九世纪末的ArtNouveau(新艺术)运动,当时的ArtNouveau是资产阶级追求感性(如花草动物的形体)与异文化图案(如东方的书法与工艺品)而产生的有机线条。“ART-DECO”则结合了因工业文化所兴起的机械美学,以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綷装饰的线条来表现,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流线型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等,并以明亮且对比的颜色来彩绘,例如亮丽的红色、吓人的粉红色、电器类的蓝色、警报器的黄色,到探戈的橘色、及带有金属味的金色、银白色以及古铜色等等。同时,随着欧美帝国资本主义向外扩张,远东、中东、希腊、罗马、埃及与马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或图腾,也都成了“ART-DECO”装饰的素材来源,如埃及古墓的陪葬品、非洲木雕、希腊建筑的古典柱式等等。与此同时“ART-DECO”从当时的许多其他流派运动和文化中吸取灵感,如新艺术运动、包豪斯、立体主义。它既强调摩登、革新以及与机器生产的结合,同时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因素,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

俄罗斯联邦建筑标准与规程(终版)

俄罗斯联邦建筑标准与规程 热力网 СНиЛ 41-02-2003 建筑标准与规程СНиЛ 41-02-2003

俄罗斯联邦国家住房和建筑政策委员会2003年6月24日第N110号决议批准生效 建筑标准体系 俄罗斯联邦建筑标准与规程 热力网 建筑标准与规程СНиЛ 41-02-2003 1.编制单位:“全俄动力工业(科学)研究和设计所”无限股份公司,国立彼尔姆技术大学,燃料能源总体防腐蚀保护方式设计人员和制造者协会、带有工业聚合物隔热层的管道的生产者和消耗着协会、“区电站、电网布局与合理化”无限股份公司、“全俄热工研究院”无限有限公司、“全俄西北动力工业(科学)研究和设计所”、“燃烧元素”有限股份公司、莫斯科鉴定委员会、“莫斯科设计”无限股份公司、国营“莫斯科工程设施科研与设计研究院”、“管道”科技规划有限股份公司、“俄罗斯公用动力设施”有限股份公司、“列宁格勒燃气热力建筑工程”无限股份公司、国立伊尔库斯克技术大学、“绝缘材料”无限股份公司、“列宁格勒燃气热力建筑工程”无限股份公司、国立伊尔库斯克技术大学、“绝缘材料”无限股份公司和秋明建筑设计类科学院等入股的“热力设计”股份公司。 提交单位:由俄罗斯联邦国家住房和建筑政策委员会建筑和住宅公用设施技术定额、标准化与验证管理局。 2.由2003年6月24日俄罗斯联邦国家建设委员会第N110号决议批准,自2003年9月1日起生效。 3.代替建筑规范与规程СНиЛ 2.04.07-86*

前言 本建筑标准与规程规定了设计热力网在热能生产、分配、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燃料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的完整的工艺工程中,集中供暖系统的所有相互作用相关构筑物所必须遵守的综合标准要求。 规定了对供热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持久性的要求。 在编制本建筑标准与规程时,利用了俄罗斯国内外一些重要的同行的标准,也考虑到了俄罗斯设计和运行部门运用已有标准的十七年来的经验。 在本建筑标准与规程中首次: 引入了供热生态和运行安全,供热备用性(质量)标准:推广运用无故障工作概率准则; 阐明了在非设计(极端)条件下,保持持久性的原则和要求,详细规定了集中供热系统的特征; 引入了设计热力网时所采用的可靠性准则的标准(定额); 给出了考虑到防火安全的保温结构的选择准则。 本标准与规程的参编人员:技术科学副博士Я.А.科维良斯基,А.И.克罗特科夫,技术科学副博士Г.Х.乌梅尔金,А.А.舍列梅托娃,П.И.茹科夫斯卡娅,П.В.马卡罗娃,В.И.茹娜林,技术科学副博士Б.М.克拉索夫斯基,技术科学副博士А.В.克里什科娃,技术科学副博士Т.Н.罗曼诺娃,技术科学副博士Б.М.邵伊赫特,П.В.斯塔夫里茨卡娅,技术科学博士А.П.阿科利金,技术科学副博士И.П.迈泽利,Е.М.什梅廖夫,Л.Л.卡宁娜,Л.Д.萨塔诺夫,З.М.索科洛夫,技术科学博士Ю.В.巴拉班-伊尔梅宁,А.И.卡拉夫佐夫,Ш.И.阿拜布罗夫,В.Н.西蒙诺夫,技术科学副博士В.И.利夫恰克,А.В.菲舍尔,Ю.У.尤努索夫,Н.Г.舍甫琴科,技术科学副博士В.Я.马加利大,А.А.汉德里科夫,П.Е.柳别茨基,技术科学副博士Р.П.叶尔马科夫,И.С.沃金采夫,Т.Ф.米罗诺娃,技术科学博士А.Ф.沙波瓦尔,В.А.格卢哈列夫,В.П.博夫别尔,П.С瓦西里耶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与规程适用于从热源主管口关断闸(关断阀除外)或从热源的外墙至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热力点(热力入口)的入口关断阀(包括关断阀)的热力网。输送温度200℃以下和压力2.5MPa以下(包括2.5MPa)的热水,温度440℃以下、压力6.3MPa以下(包括6.3MPa)的蒸气,及凝结水。 热力网包括建筑物和热力网设施:泵站,热力站,检查室,排水装置等等。 本标准,热的生产、分配、输送和利用的完整的工艺过程中,在其相互作用部分,针对集中供热系统(以下简称СЦТ)进行规定。 在新建和对现有的热力网(包括热力网的设施)进行现代化改建和技术更新时,应当遵守本标准与规程。 2.引用标准 本标准与规程的引用标准见附件A。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

对哈尔滨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探索与思考

最具俄罗斯特点的代表性建筑形式为木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 1.木结构建筑风格 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俗称“喇嘛台”(原址位于哈尔滨秦家岗中心广场,即现在的哈尔滨南岗区的红博广场)。教堂建于1900年,由著名的俄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设计,后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命名,故名“圣?尼古拉”。 该教堂为典型的俄罗斯木构建筑,是一座古典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建筑色彩。教堂内部为巨大的穹顶空间’夕h部采用俄罗斯民间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形式。整体以典型的井干式木结构著称,整齐的圆木相互咬合,凸显出结构形式的清晰,透出整个建筑的粗犷豪放的气质。入口处配以双向室外的木楼梯及双坡尖拱顶篷,同时赋予精美的山花板雕刻加以装饰,美轮美奂。直人云霄的八面体帐篷,配以高低错落的“洋葱头”式穹顶,错落有致,富有动感,如此构造使整个建筑造型完美匀称,构成了整座教堂建筑的和谐美的建筑风格。 2.砖木结构建筑风格 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道里区透笼街1号)。原为沙俄军队步兵旅的随军教堂,后将其捐赠给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其教堂始建于1907年,堪称为哈尔滨地标性的建筑,是哈尔滨城市的象征,现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 该教堂由当时俄罗斯建筑师科亚西科夫设计,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砖木结构的大教堂。其建筑平面是东西向分布,呈拉丁十字式对称布局。主体全部为清水红砖结构,底部为一人多高的花岗岩底座,设计雄伟厚重,教堂上部为一个巨大的洋葱头式大穹顶,四周配以四个大小不等的帐蓬冠小洋葱头穹顶,加之独特的拱券式造型,可以说,是深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建筑。 三、对哈尔滨俄式建筑风格的思考 建筑是首凝固的诗,被视为天人合一的一种感应,因为她好似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地域背景影响下的城市文化特征,反映着时代发展脉络。如今,许多城市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进程,在进行着大刀阔斧的城市基建,建筑风格日趋多样化,这在一定意义上也突显出城市发展建设的弊端,一时间,许多赋予了独特地域特色的原有城市建筑风格也悄然逝去.城市文化更是不复存在,这不乏使人有了一些思考。 1.弘扬历史文化性 个性特色让人记忆.历史文化让人迷醉。对于哈尔滨这样一个较多融人俄罗斯建筑风格语言的城市来说,更是令人神迷和向往的。今日的哈尔滨随着城市现代化规模的不断壮大,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幢幢高层建筑充斥着各式历史建筑。动摇了其城市文化的根基。可以说历史建筑具有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纵观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她有别于中国传统城市的发展,是在很多的俄外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应更多的关注历史建筑的保护、文化的传承等因素的作用,弘扬其特有文化内涵,城市建筑风格上则更多地使用俄罗斯建筑语言,统筹发展,从而弘扬哈尔滨独特的俄罗斯建筑文化根基。 2.体现地域风格巨 每座建筑都是构成一座城市的细胞,特别是代表性的地域建筑,往往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地域风貌,哈尔滨,一座深受俄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地域特色浓郁,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基建的进行,城市地域风格一时间失去了原有色彩,大规模的整修翻新使哈尔滨蒙上了不伦不类的建筑风貌,单凭几处像圣?索菲亚教堂、江畔餐厅这样的代表哈尔滨俄式风格的建筑典范,更不能形成一种地域建筑风格,这不乏使人想起像北京的四合院、东北大院、云南丽江的三坊一照壁这样的传统院落建筑风格,由于这些传统风格具有广泛的地域分布,延续上百年时间。所以才堪称为“院落风格”。因而,在哈尔滨城市建筑规划上,应更多的考虑到俄罗斯建筑风格沿袭,从而进一步体现哈尔滨地域建筑的风格性,以其独特的俄式建筑语言谱写浓郁的哈尔滨俄式地域建筑的特色风貌。 3.彰显时代互融性 社会的进步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带有各式大大小小的“洋葱头”式和“帐蓬式”的城市建筑语言,诠释着其独特的地域建筑风貌,可以说,她是在传承一种社会文明、解读着一段历史、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兴衰与荣辱。哈尔滨作为发展中的大都市,在各种社会文明不断交融的今天,各式俄罗斯建筑语言也应在与时俱迸中不断整合、交融,从而彰显俄式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推动哈尔滨俄建筑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城市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城市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时代的特色风貌。因而,在发展城市的时候,要找到 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从而让世人更为深人地去解读这 座城市。社会在进步,历史在传承。而作为城市文化标 志的建筑,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不可再生、不可 替代的第一珍贵资源。因而也必然有所保留,在传承中 得以发展,从而彰显哈尔滨特有的俄罗斯建筑艺术风 貌。 参考文献: 【1】聂云凌.哈尔滨保护建筑f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2】石方.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 响fJ】.学习与探索,1995[4).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西方古代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最集中体现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没有柱础。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柱距约为底径的1.2~1.5倍。 爱奥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带形。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底径的2倍。 科斯林柱式:除了柱头如满盛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同爱奥尼柱式。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 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希腊最早的神庙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在他们看来神庙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过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庙也不过是更高级的人的住宅。后来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庙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希腊神庙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庙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 2、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俄罗斯建筑

90年代俄罗斯新建筑 俄罗斯民族早先居住在森林周围,就地取材搭建居所,木材资源又取之不尽,传统建筑是以木造为主。自10世纪末接受基督教后受了拜占庭影响开始出现石造建筑,但多用於公共建筑。然而,俄罗斯人传统的木造建筑技术仍保留下来,混用於石造建筑上。 石造建筑,形式上则是典雅大方高阔端正,这样的主建筑结构搭配多个矗立上端的半圆形顶盖。 这种建筑形式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切以神为依归,塑造庄重典雅伟大高尚的气氛,让信徒心生崇敬之感。在那个多神信仰的时代,对於一般老百姓,的确有此神胜过一切的感受。 归纳下来,可以发现俄罗斯传统建筑的几个特色:从木结构发展出来的技巧,如层次叠砌架构与大斜面帐幕式尖顶,还有衍生而来的外墙民俗浮雕;另外,独立的塔形结构与堆砌成团的战盔形剖面装饰则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https://www.sodocs.net/doc/3b5379202.html,/product.free.5792518.2/宗教影响下的俄罗斯建筑 https://www.sodocs.net/doc/3b5379202.html,/mag/mag_64_1903.aspx俄罗斯建筑风情 文摘:本文从建筑与信仰,影响俄罗斯建筑发展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筑,为特殊阶层服务的新建筑,俄新建筑地方风格等5 个方面对近期俄罗斯新建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从信仰、权力、经济、风格等多视点透视了俄新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其内在原因。 关键词:俄罗斯新建筑,信仰,权力,经济体制改革,新贵,地方风格 自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政府宣布成立以来已近8年了。近8年来,俄罗斯在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始终未能找到稳定发展的良方。政治、经济、社会局势在波澜起伏的动荡中徘徊,这也极大地影响到俄罗斯建筑的正常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俄罗斯建筑所呈现的发展趋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俄罗斯社会在政治、经济等重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 俄罗斯新政府成立以来,上层为迅速树立新政府的形象,弥补因苏联解体而造成的信仰危机,在城市形象与城市建设中的确下了一些功夫。为重塑昔日俄罗斯的辉煌,政府在首都莫斯科重建了许多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多为东正教教堂,特别是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的重建使"重建历史古迹"之风达到顶峰。这股风气迅速影响地方各州、区,地方政府也重建或新建了一批宗教建筑。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这成为俄罗斯新建筑中的一大景观。 俄罗斯新建筑发展的第二个明显特点是商业建筑的迅速发展。急剧涌现的俄罗斯新的商业建筑很快填补了苏联时代商业建筑匮乏的

俄罗斯建筑文化对哈尔滨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俄罗斯建筑文化对哈尔滨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哈尔滨城市建筑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哈尔滨境内具体的俄式建 筑案例的分析,从而总结传统俄罗斯建筑文化在哪些方面影响到了哈尔滨建筑的发展以及是怎样影响的,并且进一步思考哈尔滨这样一座受外来文化影响之大的城市它的现代建筑未来该如何让发展的问题。 关键字:哈尔滨建筑俄罗斯建筑文化影响未来发展 一、哈尔滨的俄式建筑发展史 1. 哈尔滨俄式建筑风格的成因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也许由于这个原因,哈尔滨和俄罗斯这个邻居才会有那多交融、碰撞、共生。哈尔滨是一座因路而兴起的城市,100多年前,它还仅仅是中国东北边界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但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它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都市。 (上面两张图来自百度图片) 1898年6月28日中东铁路迁到这个工程的中枢地点——哈尔滨,这一天可以看做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正式开始创建的日子。伴随着京东铁路的开工,一大批俄国人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生活并且开始大兴土木,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而且带来了俄罗斯特色文化。哈尔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俄罗斯文化的身影,尤其在建筑方面,大批俄罗斯人来到这里建房造屋,一时间在哈尔滨的土地上俄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设计者头脑中沉淀了俄罗斯建筑文化的精华,他们大都采用尖塔、穹顶、帐篷顶、倒悬卷脚、雕花装饰等俄罗斯传统设计手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俄

罗斯建筑造型,突显着哈尔滨这座城市浓郁的俄罗斯建筑风貌,哈尔滨也因此享有“东方莫斯科” 的美誉 2. 哈尔滨俄式风格建筑的形式 1) 木结构建筑风格 1920年以前的俄式建筑大多为木构建筑,其墙体或 用粗犷的原木水平重叠而成,或用质朴的内填锯末的板 夹墙,在檐口、山花、门窗、栏杆等部位做精致的木雕 花饰。如右图的圣·尼古拉教堂,该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 斯民间建筑色彩,直入云霄的八面体帐篷,配以高低错 落的“洋葱头”式穹顶,错落有致,富有动感,构成了 整个建筑的和谐美。 典型的木构建筑还有江边带有浓厚童话色 彩的江上俱乐部,这个建筑群造型优美,错落 有致。俱乐部运用红、黄、蓝、绿等单纯鲜明 的颜色,仿佛是松花江上的童话王国。最显著 的特点还体现在建筑物木结构的装饰上,建筑 师将南美风格的翎毛花装点在建筑的柱廊,增 及异国情调。 极少数采用带城垛式女儿墙的砖石建筑,如建于1904的年外阿 穆尔军区司令部大楼等。 2) 砖木结构建筑风格 1920年以后的住宅建筑大多采用砖墙承重、人字木屋架的单层两 坡顶,清水墙上凸起一致的隅石、窗券额、涂刷统一的乳黄间白的色 彩,配上俄罗斯传统木雕饰,成整体协调、淳朴清新的俄罗斯民间格 调的住宅群体。 教堂建筑则主要采用红砖结构,上赋予饱满的洋葱头顶、峭拔的 帐篷顶或拜占庭式的圆穹顶,墙身和鼓座上装点着各种或圆或尖或花 瓣形的拱券和复杂精美的砖饰,从宏观体量到细部装饰都严谨的遵循 着俄罗斯教堂的型制。如右图的圣·索菲亚教堂等。 二、总结分析俄罗斯建筑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方式 1. 整体性的影响 哈尔滨的城市规划由于政治原因,跳跃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这一中国 传统“方格网状”城市建设模板,而是引入了莫斯科的“环形放射性”路网 设计理念,最终形成“方格--半环--放射”混合型规划结构,俄罗斯设计师 并为新城设计了中轴线,在90度垂直相交的中轴线上规划出中心广场。 总结分析:放眼中国的大小城市,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俄罗斯式建筑的影子,但是却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像哈尔滨一样把俄罗斯建筑模仿的这样理所当然,模仿的这样淋漓尽致,这种近乎完全照搬的模仿虽然给哈尔滨带来了繁荣,但是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发展潜质,这样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任何一座中国的城市。 2. 造型上的影响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2008年第8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8,2008 第24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4(总176期) Tot a l No 1176 收稿日期:2007—09—13 作者简介:纪社强(1972—),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讲师,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间形态。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纪社强 (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本文以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为面,以西方建筑的时间发展为线,以西方建筑各时期的代表建筑为点,分析论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风格演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关键词:西方建筑;建筑风格;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08—0108—02 风格是时代的特征,是民族的特征,是文化的特征。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透过西方建筑风格的流变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和领略西方民族的表征于建筑之上的生活情趣、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古埃及和古西亚建筑是西方建筑史的引子。无论是古埃及人的金字塔,还是古西亚人的萨艮王宫,它们都以极其宏大的规模来反映王族的威武和显赫,企图在理想上达到强化帝国统治的目的,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古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盛之时。其美学思想突出表现在讲究度量及秩序的和谐,神人合一的喜悦和热情,推崇人体美以及“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意境。这种时代理性和美学精神深深地烙印于合称为“古典建筑”的古希腊罗马建筑之上。雅典卫城的显阔繁华,图拉真广场的庄严高贵,虽然没有摆脱神庙的主题,但又似在宣示时人战胜自然的喜悦和向天神靠近以至和合的热情和期盼。如果说这仅是建筑外观的气氛和建筑整体的意境,那么,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结构形式则更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时人的审美情趣。希腊柱式有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种。希腊人以多立克石柱模仿男性,象征魁梧与雄壮;以爱奥尼石柱模仿女性,象征温文与典雅。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又加上了塔斯干和混合式两种,统称为古典五柱式。古希腊 罗马的建筑柱式严谨地模仿了人体的度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一丝不苟的理性精神,充满了对现世人体的热情讴歌,反映了时人人本主义世界观和对理性美的崇拜,表达了欲将理想美和现实美统一于艺术构图法则之中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理想。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后近千余年历史,称之为中世纪时期。这是一个宗教社会,神的时代,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由于教会大力宣扬禁欲主义以及对世俗文化的仇视,这一时期里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无不具有神学的性质。建筑亦不例外。反映神的威严和天的高远成了中世纪建筑的主题。缘此,教堂便成为中世纪建筑的最主要形式,从而汇成了中世纪建筑的独特风格。近千年历史跨度的西欧封建建筑通常按其历史特点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其中最能体现中世纪建筑风格的是哥特式建筑。而所谓罗马风建筑,即其“建筑风格既像罗马又非罗马”,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真实写照,反映出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走向结合的过渡心理。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可谓代表之作。它们采用了柱式,但不严谨。“它们既不追求神秘的宗教气氛,也不追求威严的镇摄力量,作为城市战胜强敌的历史纪念物,它们是端庄的,和谐的、宁静的”。此后,哥特式建筑兴盛。其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世 8 01

俄罗斯建筑市场考察报告

俄罗斯建筑市场考察报告 一,俄罗斯建筑市场的基本情况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往往始于建筑业,俄罗斯也不例外。随着俄经济连续五年持续增长,俄建筑业也日见兴旺,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部门之一。这为我国建筑和建材企业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建筑市场提供了绝好的机遇。 目前,俄罗斯建筑市场的基本特点是: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住宅的需求量大;大多数建材企业和建筑企业资金短缺,生产设备旧,小企业居多,劳动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急需投资;俄罗斯本国建材产品产量少、质量差,满足不了国建筑市场的需求。随着俄罗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建筑业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这为中俄在建筑行业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力恢复,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网建设、市政建设、港口建设、石油化工项目和天然气工程项目建设等在包括西伯利亚、远东在的全俄各地区逐步展开。 例如,俄罗斯目前正在建设世界上最长的长达1万公里的莫斯科一符拉迪沃斯托克公路。由于普京总统的亲自过问,这条把远东同国家西部连接起来的国家级公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2004年2月26日,普京飞到哈巴罗夫斯克,为这条国家级公路的赤塔至哈巴罗夫斯克区段(阿穆尔公路)通车剪彩。欧洲建设和开发银行为这条1345英里长的州际公路提供了2.39亿美元贷款。据俄有关方面透露,俄罗斯今后需要建设总长达150万公里的公路,铁路建设也将展开。据俄交通部长称,将在2010年前把贝阿铁路修至萨哈国首都雅库次克,俄罗斯交通部将为这段800公里铁路建设投资。计划近期在俄远东实施的大型项目还有:开发契涅亚多金属矿和埃里金石煤矿,以及铺设连接朝鲜半岛的铁路等等。 有资料显示,今后十年中,西伯利亚和远东沿海地区将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仅在2002年开始实施的远东纲要中,就列出了588个计划在2010年之前建设的项目。 2.住宅建设持续升温 由于经济衰退而长期萧条的俄罗斯住宅建筑业,随着经济增长迅速复并日渐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中国古代建筑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西方古代建筑的特点 1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2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俄罗斯宗教建筑

一. 历史上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与建筑传统 1.俄罗斯文化发端于前基辅时期东斯拉夫各部落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宗教信仰——信奉多神教,在基辅罗斯初期,多神教曾经是国教。 特点:一木质建筑为主 万神殿是古罗斯多神教时期最早的木建筑物。神殿内有很多木雕,木像等。古罗斯在多神教时期已经有了丰富的木建筑传统。 2. 东正教文化的传入与传统建筑样式的演化 公元988年符拉基米尔大公在让罗斯接受基督教,并将之定为国教。自罗斯受洗以后,从拜占庭传入了石建筑技术,开始在古罗斯大规模地修建基督教的祭祀场所——教堂。这对今后的古罗斯的石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特点:建材是石造建筑,形式上则是典雅大方高阔端正,这样的主建筑结构搭配多个矗立上端的半圆形顶盖。 最早一座典型拜占庭形式的建筑位於基辅的索菲亚大教堂,它模仿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设计。其上方有13个圆顶,后来的建筑逐渐将圆顶减少。初期的圆顶通常较大较扁,后来渐渐往上拉长拉尖,也往旁发展趋饱满;诺夫哥罗城(Novgorod)的索菲亚大教堂是俄罗斯第一个洋葱顶的教堂。

诺夫哥罗城(Novgorod)的索菲亚大教堂 基辅的索菲亚大教堂 二. 东正教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及宗教建筑教堂的发展 1.十月革命和其后的建筑由于宗教文化的改变和宗教势力影响的减弱甚至消失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艺术取向和建筑特征,以及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造的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等。 11 世纪,基辅罗斯确立了封建关系,生产力和生产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特点:从拜占庭输入石建筑技术,开始在基辅大规模地修建东正教的祭祀场所,包括崇拜性建筑物,教堂和修道院。 989 年,由希腊建筑师营造的第一批石头建筑的代表——基辅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奠基。基辅的圣索非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