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与现状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与现状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与现状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与现状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79533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 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 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 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 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动态心电图指南教程文件

动态心电图指南

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图学学组 动态心电图能够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二导或多导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各类心律失常事件及ST段异常改变,获取重要的诊断评价依据,自60年代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及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适应证 1. 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的评价 心律失常可产生心悸、眩晕、气促、胸痛、晕厥、抽搐等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测可连续记录此类症状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作为症状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初步判断。实际上只有约50%患者在检测时再现相关症状,没有症状的患者也可能记录到显著的心律失常。 由于心律失常既可有明显症状,也可以无症状,而眩晕、晕厥等症状也并不一定是心源性的,因此,如果检测时无症状发生,又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一般需结合临床综合评价,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复查及进一步检查,如运动试验、心电生理检查等。 动态心电图对于常规心电图正常但有心脏症状,或者心律变化与症状并不相符时,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以获得有意义的诊断资料。 2. 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 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对ST段变化的检测方法已有很大改进,如增加导联数以了解更为广泛的心壁供血情况,分段数字分析以判定ST段下降形态、幅度,记录并计算ST段下移阵次、总时间、总面积,并已注意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时出现的心率过快及体位改变所造成的假阳性改变,使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成为可能。但动态心电图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首选方法。对于不能做运动试验者,在休息或情绪激动时有心脏症状者以及怀疑有心绞痛者,动态心电图是最简便的无创诊断方法。 动态心电图是发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最重要手段,但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须在确诊为冠心病的前提下,动态心电图记录到ST段异常改变而无胸痛症状时才能成立。 3. 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尤其是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一些高危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冠心病、二尖瓣脱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力衰竭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对这类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对病情和预后作出有价值的估计;心率变异性是预测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危险及评价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重要指标,对这类患者应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以评估其预后;缓慢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障碍等,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心电图对这类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冠心病患者可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它与有症状心肌缺血一样,是决定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一、心律及心率 1、基础心律的性质。 2、24小时内心率动态变化(最高与最低心率之差)是否正常。 3、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正常。 4、最低心率是否正常。 二、心律起源异常 1、有无窦性游走心律及发生规律。 2、房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 3、室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单发或双发,形态特征、联律是否相等,昼夜发生率有无差异。 4、交界性早搏的发生频度,联律是否相等,是否并行心律。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 6、心房及心室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间。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激动传导异常 1、窦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2、心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 3、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短阵,发生频度,昼夜有无差异,最长的持续时间,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频度,总计发生几次心室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7、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阻滞阈值是多少。 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9、心室内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0、心室肌内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或隐匿性,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1、预激综合征:持续性或间歇性及所属类型,分类按大类区分。无突发心动过速史者诊断术语同常规心电图。预激波的认定应以同步测量法为准。 四、心肌梗死 1、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不典型时(如局灶性、碎裂波、等位性Q波、R递增不良等),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因此类改变在DCG中易受体位、心率、电极噪声影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一、技术特点及实现原理: 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是指在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导联基础上,以心脏横面胸导联的延伸作为理论根据,扩展出向左、向右各三个导联,从而形成由六个肢体导联、十二个胸前导联共同组成的同步十八导联心电图系统。具体的做法是:以V6导联为基础向左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7、V8、V9 导联,用以检测左心室正后壁心肌缺血、损伤情况;以V1导联为基础向右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3R、V4R、V5R 三个导联,用以检测右心室心肌缺血、损伤情况。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导联系统以经典的心电二次投影理论为依据,以校正Frank 导联体系为基础,对其导联轴转向角度根据需要进行一系列校正(关于心电向量产生的基本理论和Frank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二、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的特点: 心电图的改变总的大致分为心律失常和缺血、损伤、坏死引起的ST、T 及异常Q波等改变两大类,早期的动态心电图类仪器,由于科学技术水平面所限,一般为2-3导联同步记录形式(如V1、V5;V1、V3、V5;V1、V5、Ⅲ;V1、V5、avF等)作为单纯心律失常检测而言,二至三导联同步记录动态心电图已足以作为医生临床一般诊断应用,长时间来医学界专家一般认为动态心电图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的检测原因皆于此。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分布部位特征所决定,作为心肌缺血、损伤等引起的ST-T 改变和心肌坏死引起的异常Q波等,有发作部位广泛、表现的心电图现象有部位特征性等特点,一块由某枝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所产生的心电图改变往往只用1-2个导联难于正确、全面反映心肌缺血情况。因此,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专家总结了各种方式的依靠组合导联方法来判断心肌缺血程度。如在各种不同类型专业文献和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心肌缺血、损伤、坏死部位诊断法,如:下壁缺血常观察Ⅱ、Ⅲ、avF导联ST-T情况、前壁损伤常观察V3、V4、V5导联ST、T情况等等,不一而评。 如根据黄宛教授所著《临床心电图学》第五版中所提出心肌梗死区的定位划分,目前采用是根据Meyer氏临床病理对比研究,将心肌梗死分为前壁(含前壁、前间壁、前側壁、高側壁四个分区)及下壁(心室后側和膈面)

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关键词】不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重症之一,但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变化者仅占70%~ 80%,仍有20%~30%的不典型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1,2]。典型者诊断比较容易,但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受许多因素影响而表现为不典型,会给诊断带来一定干扰,从而影响早期诊断及治疗。笔者收集35 例不典型AMI患者的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对象 2006年1月~2007年12月到我院急诊科就诊的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35例,其中男25例,平均年龄62.47±8.58岁,女10例,平均年龄60.26±6.45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其他辅助检查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确诊。既往史:高血压13例,糖尿病7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脑血管病4例,风心病6例;有吸烟史20例。 2.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逐份查阅原始记录。对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及其他辅助检查等诊断学项目作了详细的检查和对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1.临床表现

腹痛呕吐11例,难以描述的不适感5例,牙痛1例,休克、心衰2例,心悸胸闷 8 例、咳嗽气喘 5 例、晕厥3 例。 2.心电图表现 ①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只表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②部分患者除STavR、V1上移外,其余导联ST段均呈缺血型下移,T波呈双向或倒置。③在AMI早期,心电图尚无异常或仅有T 波改变。④非Q波心肌梗死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压低及或T波倒置,无Q波。⑤胸导R波递增不良,V1~V6的R波振幅递增不良或逐渐降低。讨论 老年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低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不典型AMI (如缺乏胸痛等),而其中女性患者以上腹痛和右肩痛及各种非疼痛的症状多见[3]。因此,心电图对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尤为重要。本研究部分患者只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可影响QRS起始向量,从而掩盖或改变心肌梗死的病理性Q波,此外,在左束支阻滞的继发性ST T改变,也能够抵销心肌梗死出现的原发性的ST T改变,诊断较困难。左束支阻滞时,Ⅰ、aVL、V5、V6导联中有2个以上导联出现Q波,不论如何微小均提示合并心肌梗死。R波振幅的高低代表心室肌电动除极力量大小。如心肌电动除极力大,机械收缩力强,R波振幅高;反之则低。当连续观察心电图时,在时间相差不大,心率相差无几的情况下,R波振幅降低比较明显,说明心肌电动除极力减弱。这种心肌细胞除极力减弱是由于部分心肌细胞丧失除极能力,是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信号。连续2个或以上导联出现ST段压低

动态心电图报告解读_卢喜烈

动态心电图报告解读 卢喜烈1 朱力华2 动态心电图作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又作为心率变异性分析、心率震荡预测心脏性猝死引起了学者的重视。 心电工程技术人员根据临床医生的要求产生了动态心电图报告,因此,动态心电图报告是医与技结合的产物。不同厂家生产的Holter仪器,产生的动态心电图报告的内容不尽相同。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几家高端Holter厂家的动态心电图报告内函解读如下: 动态心电图报告内容包括心率与心律失常、ST-T趋势图、起搏心电图、心率趋势图、直方图等。 (一)、心率与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报告内容包括监测日期、记录时间、全总心搏数、最高/最低/平均心率、心律失常、起搏器评价、ST-T改变、心率变异分析等内容。 1、心搏数:全部心搏数目包括了窦性心搏、房性心搏、交界性心搏、室性心搏和起搏心搏。目前的Holter不能识别P 波,心搏数指QRS波群数目。 白天最高心率指早上6h~12h及下午14h~22h的心率,夜间心率指22h~次日6h、12~14h的心率。最高心率指24h内

发生的最高心率,最低心率指24h内发生的最低心率,最高与最低心率是8-12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可以是窦性心律,也可以是异位心律。平均心率指全部心搏数除以监测分钟(一般1440min)后得出的心率。 2、长短间歇 长间歇:一般将大于1.5s长的R-R间歇,统计为长间歇。最长间歇指24h发生的最长R-R间歇:见于下列情况:(1)早搏后代偿间歇;(2)房性早搏未下传;(3)心动过速终止后间歇;(4)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终止后间歇;(5)窦性停搏;(6)房窦阻滞;(7)房室阻滞;(8)双束支阻滞;(9)起搏器夺获失败;(10)心室停搏等。 最短间期指最短R-R间期:(1)预激合并心房颤动时最短R-R 间期<200ms者,有恶化为心室颤动的可能性;(2)急性心肌缺血时发生的RonT现象室性早搏有诱发心室颤动的危险性。 3、窦性心律 窦性心搏数,指24h统计的全部窦性QRS波群数止。最高与最低窦性心率指8-12个窦性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平均窦性心率=全部窦性心搏数÷窦性心律占有的时间(min)。 4、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指散在发生的单个房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指连发的2个房性早搏。

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使用说明书

TLC5000动态心电图仪分析软件使用说明书 分析软件操作说明 点击"分析数据"按钮,进入TLC5000界面,本菜单提示是否进行心律失常分析。如图1-1点击键,进入分析界面如图1-3所示菜单。 图 1-1 注意:如果是起搏病历,先进入图1-2所示对话框,医生根据病人的起搏器参数修改下面各项。其中起搏脉冲分析精度是相对于起搏脉冲高低而言,一般情况下选择“中”,如果脉冲很低可以选择“高”。 图 1-2 点击键,进入模板编辑(已经分析过的)或者是顺序回放(没有分析过的)。 图 1-3

$ 图1-3所示界面是让用户选择一个具有诊断意义的波形,并调整ST段的值,如图所示,左侧视图从左至右三条彩色的线分别代表静止电位、ST段起始点、ST段结束点,鼠标点击,离点击点最近的线就会被选中,使用键盘的“← →”键就可改变被选中线的位置。 右边是控制视图,其中人工干预,为以后扩展功能所设计。 如果当前的波形比较好,可以点击“接受”按钮,系统则进入心律失常分析。如图1-4如果用户这时候想退出程序可以直接关闭。 如果当前的波形不好,可以点击“拒绝”按钮,系统将继续显示波形,直到有好的波形出现为止。然后点击“接受”按钮,系统则进入心律失常分析。 点击主分析导联右边的下拉框,选择主分析导联。 RR不应期:此参数一般为300ms,表示两个心搏之间的最短时间,默认为300ms,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如果病人心率很快,应尽量将其调低,以免分析漏搏。 点击“分析导联”的各项,可以选择任何几导分析,默认值是采集的八导联。 当病历的波形幅值太低,可以在识别精度一项选择“高”。 当病历干扰很多时可以在判干扰精度一项选择“高”,分析精度,和判干扰精度一般可以不调整,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效果选择。 点击按钮以后,进入图1-4所示。 ( 图 1-4 点击按钮,分析可以暂时停止,用户可以通过键盘上的“↑↓← →”键浏览十二导心电图形。此时在心率趋势图上方会出现一绿色的标志线,它代表当前波形的位置。用户可以回退到一点,改变条件(分析导联、识别精度、判干扰精度)点击按钮,绿色标志后面的开始重新分析。见图1-5。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规范

动态心电图是将患者昼夜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用3通道或多导联记录器连续24h,有的可48h或更长时间记录,在专业技术人员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动态心电图则可对日常活动中心脏增加负荷时的心肌供血状况、心肌细胞缺氧后的状况以及夜间深睡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状态的心律状况进行检测。它不仅是心律失常、无症状心肌缺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也可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价和起搏器功能的评定。尤其是它可捕捉复杂疑难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2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范围 ①对间歇性或阵发性的症状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有症状时相关的心律失常进行诊断以及对运动时胸痛患者加以评估。②对不明原因的晕厥、先兆晕厥头晕、黑蒙现象以及发作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危险性评估。③协助鉴别冠心病心绞痛的类型,如:变异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尤其是无症状性心绞痛。④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及相对定位分析。⑤对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患者的评估以及生活能力的评定。⑥评定窦房结功能,并可对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作初步评估。⑦评定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疗效。⑧评定ICD和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功能以及起搏器的参数和特殊功能对该患者适宜与否。⑨检测长QT综合征、心肌病等患者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瑏瑠可进行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TpTe间期、T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DC(心率减 速力)、DR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检测分析,并可根据这些无创的高危预测指标为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以便给予有效的干预性治疗。 3基本技术指标 动态心电图系统是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3部分组成。专业人员应该对记录器影响心电图波形质量的关键指标大概了解,即频率响 应、采样率和分辨率。 3.1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电子学领域中用来衡量线形电子学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频响范围是0.5~60Hz,低频下限频率过高时,

教你快速看懂心电图

不管任何原因引起的心室率(即QRS波的频率)明显减慢或RR间期延长,且有泵血不足的症状(晕厥、心绞痛等),均属危重,有条件要紧急安装临时起搏器。 (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教材写得不详又不好,但临床上较常见。 文献示:病窦实际就是窦房结缺血、损伤、坏死致起搏细胞(P细胞)减少,心率减慢,严重的因供血不足出现晕厥等症状。 个人意见:只要窦缓<50次特别是有症状的均须考虑病窦的可能。阿托品试验阳性(后面讲)有助诊断。 病因大多因冠心病-右冠供血不足,或心肌炎心肌病损伤窦房结。因此病窦常发于冠心病病人。 (二)窦性停搏 “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作为国内内科学最权威著作(《内科学第7版》),如此含糊的“显著”令莘莘学子很愤怒!显著?就是几秒!?其他文献均未查及。已咨询我院心电图科。答:“P-P>2S,心率快时P-P>1.7s时算窦停。”(科内标准,不代表全国) 上图极佳,因为R-R间期最长也就2S左右,此患者未必有晕厥;但假若这个人窦停后交界区亦无逸搏心律(窦房结、房室结双结病变可致无交界逸搏),只能由心室代偿,出现室性心率,但若心室都无冲动,那便是一条9S的直线,必死无疑。 (三)三度及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1、二度II型: PP一直恒定,但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就这么简单。 2、三度(下图): 要用双规量,P波一直规律出现,QRS波也一直规律出现,二者无任何关系,即心房不能下传到心室。注:有时P波刚好落在QRS上而不能看清楚。

三度和二II治疗方面无争辩,安装永久起搏器才能救命。当已有阿-斯综合征时也可先装临时起搏器,临时起搏器保护下装永久。 (四)长R-R间期 不管任何心律失常,只要ECG、心电监护、Holter之一看到有长R-R间期(R-R>2S)均有临床意义,窦停而无逸搏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是房颤伴长RR间期。这里只讲它。 RR间期的计算为:一小格0.04S,则一大格(5小格)0.2S,那么RR间期=0.2SX大格数。 长RR者若无安装心脏起搏器保护切记不要用可达龙、洋地黄等减慢心率的药物! 有文献认为长RR是指白天>1.5S,晚上>2S。 明显长RR,一般我们的处理是:(1)查Holter明确最长RR到底有多长,发生在晚上还是白天。(2)明显的长RR(一般指3S)若发生在白天易发生晕厥。(3)积极治疗原发病(常见为瓣膜病、冠心病,或其他几乎所有心脏病);(4)发生时间不长的房颤转窦尚有一定机会,同步电复律可能不够安全,少用;一般予安装临时起搏器后用可达龙静滴试图转窦(注:要治疗原发病,若致房颤的原发病不解除,就算转窦了也易复发)。(5)转窦成功并维持自然好,若转窦失败则要说服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明显长RR(>3S)或不够3S 但有泵血不足、晕厥等症状时,均要考虑安抚永久起搏器,否则后患无穷,严重的可能心脏停搏死亡。 [电解质紊乱] 主要是低钾和高钾。 基本上严重高钾血症都是出现在肾衰患者。若想单靠ECG来发现高钾血症,恐怕不现实。但有朝一日看到一个肾衰的出现T波高尖对称,基底变窄,甚至QRS增宽;则要高度谨慎高血钾(下图)。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 3.5mV(女), 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 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的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 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动态心电图简介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 动态心电图仪 动态心电图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动态心电图仪器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DCG)于1949年由美国Holter首创,故又称Holter心电图. 国外80年代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国内近几年迅猛发展,其仪器由磁带式记录发展为固态式记录、闪光卡记录,由单导、双导发展为12导联全记录。DCG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 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近半世纪以来,随着动态监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如动态血压、动态脑电、动态睡眠呼吸监测等技术在医学临床及科研中的广泛应用,现今,Holter的全新诠释应包括: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睡眠呼吸等多种参数。

以往诊治的局限或失误提醒人们,无论是预防、治疗疾病,还是判断疾病预后者需要充分证据。但人类疾病往往是继发或同时并存的,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可引发高血压、肺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高血压可引发冠心病、心衰等,而多数降压药物又会对呼吸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由此可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S)、高血压(Hypertension)与心脏病(Heart Disease)之间DCG有着广泛的因果联系。同步多参数Holter可有助于我们准确甄别出原发病灶与继发改变。 由于Holter是个英文名字,不好理解,但是记录仪是背在身上的,很多人就把它形象的称其为“背包”。 动态心电图可确定病人的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目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情况之一。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是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 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

动态心电图国际指南和专家共识更新(最全版)

动态心电图国际指南和专家共识更新(最全版) 198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成立了专门的分委会和工作组着手制定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AECG)的相关指南。1989年1月,在美国Circulation和JACC杂志上同时发表了全球第一个AECG指南。10年之后即1999年,ACC/AHA在原有指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大幅修订,该指南引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设计合理、结果可靠的有价值的文献304篇,并一直沿用了18年。直到2017年,由国际动态心电图和无创心电学会与美国心律学会联合制订了有关AECG和体外心脏监测/遥测的专家共识。该共识荟萃分析了全球18年以来有关AECG和体外心脏监测/遥测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各种检测方法的技术特点、适应证及临床意义等的专家共识,现简要介绍如下。 1 动态心电监测方法 体外AECG将标准的静息床旁十二导联心电图扩展至检测、记录和描述日常活动中异常的心电活动[1]。随着微型电子电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仪器逐渐趋于小型化。同时,一些AECG设备还具有多种生物信号传感器,可以同时记录多导心电图和呼吸频率、外周氧饱和度、物理活动、皮肤温度、动脉脉压等参数,为复杂疾病如心力衰竭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提供综合评价依据(表1、表2)。目前常用以下设备:(1)连续式单导和多导有线传输的体外记录仪(Holter);(2)连续式单导和多导无线传输的体外记录仪(贴片心电图)[2];(3)间歇式体外患者或事件触发的记录仪(外部循环记录仪)[3];(4)间歇式体外患者或自动触发的后事件记录仪(体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第4节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 AECG)是指长时间连续记录的体表心电图,1961年由美国Norman J. Holter发明问世,迄今临床中仍广泛将其称为“Holter”。它能长时程连续、动态记录心电图,更易获得一过性心电变化(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有助于明确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和生活状态的关系,能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做出定量分析,明确发生规律,指导治疗、估测预后。 一、动态心电图系统的基本构成 动态心电图系统包括记录器、电极、导联线和回放分析系统。记录器是核心部分,是通过导联线与受检者相连的、随身携带的心电信息采集和存储设备。随着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记录器的记录介质从盒式磁带发展为电子硬盘、闪存卡和电子优盘。由于闪光卡存储器的体积小,耗电低,具有记忆功能,克服了断电后数据丢失的缺点,成为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记录器。业内人士认为电子优盘存储器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回放分析系统采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心电工作站通过专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浏览分析所记录的心电图形。 二、动态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监测导联由单道、3导联发展到了12导联同步实时监测。 1. 双极导联目前在国内普遍应用的是模拟常规导联的双极导联,常用模拟导联的解剖定位见表7-4-1,最常用的是同步记录CM1、CM5和MaVF三个导联。 表7-4-1 动态心电图双极导联位置 导联正极负极 模拟V1(CM1)右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2(CM2)左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5(CM5)左第五肋间腋前线左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aVF(MaVF)左腋前线肋缘左锁骨下窝内1/3处 注:无干电极在右锁骨下窝外1/3处,或右胸第五肋间腋前线或胸骨下段中部。 2. Mason-Linkar导联随着记录器存储能力提高,同步记录12导联的动态心电图临床中应用逐渐增加。为连续记录患者日常活动时的心电图,10个记录电极集中在前胸,将常规体表心电图记录电极中的3个肢体电极和接地电极移至躯干部与肢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进展

动态心电图(Holter)临床应用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虎) 动态心电图仪(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DCG)又称Holter;是随身佩带的小型心电记录器,可连续24小时以上记录受检者在日常活动过程中的心电信息,然后通过主机回放、分析、诊断,并打印出心电图波形和诊断报告。 动态心电图从1957年发明、60年代初开始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仪由心电记录器和计算机回放系统组成。常规心电图一般仅记录数分钟的心电信号,而动态心电图具有可以在日常活动中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信号的特点,因而对一过性心电异常有很高的检出率,现已成为临床上重要的心电监测技术。 随着现代医学和电子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心电图(HoLTER)仪器设备,检查项目新月异,临床应用等也迅速发展了。 一、动态心电图仪器进展

心电记录器:又称为长时间动态心电监测系统。早期主要采用磁带记录技术大多数磁带记录器采用模拟记录方式,,磁带信息存储量大,多数磁带记录器采用模拟记录方式,磁带资料可长期保存,价格较低。缺点是使用时间较久后易出现机械故障。数字式记录器:数字式记录器以能存储数码的数字式存储器作为存储介质,包括超大规模集成存储芯片、微型磁盘、也可以使用数字式盒式磁带。超大规模集成存储芯片主要使用快闪式存储器(Flash memory)。快闪存储芯片可以直接组装在记录器中。也可以组装成一个部件称为快闪存储卡(Flash memory card)。目前内存芯片已由4MB已发展到64 MB,128 MB,256 MB以上。大容量的固态存储器,体积小、无机械性磨损问题,不存在数据压缩间题,可不失真全信息数字化记录,全信息的记录24 小时,48 小时多导联的Holter心电图。记录质量较高。体积微型化,。工作电池由9V积层电池发展到一节5号电池1。5V就可工作。数字化电路广泛应用。使频响、采样率均明显提高,有些仪器采样率达到1000 HZ,可清晰记录出患者的起搏器发放的脉冲信号。以利于对起搏心电图,和起搏器工作状态的分析。 Holter心电图记录导联进展 目前有三通道3导联;三通道正交投影12导联,三通道正交投影18导联;八通道12导联;十二通道同步12导联心电HOLTER。实现十二通道12导联Holter心电图记录。

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及其鉴别诊断

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及其鉴别诊断【摘要】目的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及其鉴别诊断。资料临床心电图ST段在Ⅰ、avL呈下斜型抬高,在V2~V6呈水平型抬高,并与T波前肢融合形成单项曲线,ST段在Ⅱ、Ⅲ、avF呈上斜型下移,图未见异常Q波。3天后复查心电图(图略),示正常心电图。结论心电图ST段改变必须结合临床与各种心脏疾病所致心电图改变鉴别。 【关键词】心电图ST段抬高脑血管意外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急性冠脉综合症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7岁。突发头痛后意识不清2天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入院体检:T37.2℃,R24次/分,P125次/分,BP107/66mmHg。起病以来,患者持续意识不清,颈抵抗,鼻唇沟对称,口角无偏歪,心界不大,心率125次/分,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存在,双下肢肌力Ⅲ/6,巴氏征(+)。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示:颅内动脉瘤。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冠状动脉闭塞。实验室检查:AST148u/L,ALT50u/L,CK1177u/L,CK-MB38u/L,LDH1106u/L,HBDH330u/L,肌钙蛋白Ⅰ5.72ug/L。白细胞计数偏高于正常值,血清钾、钠、氯、钙在正常范围。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PⅡ直立,PavR倒置,P-QRS-T波群按序出现,频率125次/分,P-R间期0.12S,QRS时间0.08S,Q-T 间期0.33S。电轴无偏。ST段在Ⅰ、avL导联呈下斜型抬高0.35mv,在V2-V6导联呈水平型抬高0.25-0.35mv,并与T波前肢融合形成单

项曲线。ST段在Ⅱ、Ⅲ、avF导联呈上斜型下移0.05-0.3mv。图未见异常Q波。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ST-T异常改变示血氧供应不足。3天后复查心电图(图略),示正常心电图。 2结论 心电图ST段抬高及心肌酶谱改变往往都认为是心脏疾病,特别是心肌梗死所引起,其实不然,脑血管意外也可引起类似改变。 3讨论 ST-T改变酷似心肌梗死图形,心肌酶谱又明显升高,一般认为系脑交感神经中枢直接或间接受到刺激,使分布于心肌的交感神经末梢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所引起。Koseklo等根据尸检病例的观察,发现在脑出血的患者心内膜下发生点状出血。Cannor等应用特殊染色发现由于脑病死亡的患者中,8%的病例心脏出现局灶性心肌炎。不少学者发现在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血中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均呈一时性升高。由此证明由于过多的儿茶酚胺引起心肌缺氧、缺血以至于坏死,即所谓儿茶酚胺性心肌炎。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常可发生急性肺水肿,这一事实也反映了心肌发生广泛的损害以至于坏死,就导致了ST段异常、心肌酶升高[1]。与急性心肌梗死不同的是,它3天内恢复正常心电图图形。结合临床,图1必须与以下疾病所致心电图ST段抬高改变相鉴别:①急性冠脉综合症:当体内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血压突然升高,心率骤然变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突然增多等诱发因素出现时,易损斑块的表面可发生破溃。在不稳定斑块破裂的部分血栓形成后,十分容易引起局部冠脉的闭塞或部分闭塞。当冠脉被

动态心电图报告解读-卢喜烈

动态心电图报告解读-卢喜烈

动态心电图报告解读 卢喜烈1 朱力华2 动态心电图作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又作为心率变异性分析、心率震荡预测心脏性猝死引起了学者的重视。 心电工程技术人员根据临床医生的要求产生了动态心电图报告,因此,动态心电图报告是医与技结合的产物。不同厂家生产的Holter仪器,产生的动态心电图报告的内容不尽相同。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几家高端Holter厂家的动态心电图报告内函解读如下: 动态心电图报告内容包括心率与心律失常、ST-T趋势图、起搏心电图、心率趋势图、直方图等。 (一)、心率与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报告内容包括监测日期、记录时间、全总心搏数、最高/最低/平均心率、心律失常、起搏器评价、ST-T改变、心率变异分析等内容。 1、心搏数:全部心搏数目包括了窦性心搏、房性心搏、交界性心搏、室性心搏和起搏心搏。目前的Holter不能识别P 波,心搏数指QRS波群数目。 白天最高心率指早上6h~12h及下午14h~22h的心率,夜间心率指22h~次日6h、12~14h的心率。最高心率指24h 内发生的最高心率,最低心率指24h内发生的最低心率,最

高与最低心率是8-12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可以是窦性心律,也可以是异位心律。平均心率指全部心搏数除以监测分钟(一般1440min)后得出的心率。 2、长短间歇 长间歇:一般将大于1.5s长的R-R间歇,统计为长间歇。最长间歇指24h发生的最长R-R间歇:见于下列情况:(1)早搏后代偿间歇;(2)房性早搏未下传;(3)心动过速终止后间歇;(4)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终止后间歇;(5)窦性停搏;(6)房窦阻滞;(7)房室阻滞;(8)双束支阻滞;(9)起搏器夺获失败;(10)心室停搏等。 最短间期指最短R-R间期:(1)预激合并心房颤动时最短R-R间期<200ms者,有恶化为心室颤动的可能性;(2)急性心肌缺血时发生的RonT现象室性早搏有诱发心室颤动的危险性。 3、窦性心律 窦性心搏数,指24h统计的全部窦性QRS波群数止。最高与最低窦性心率指8-12个窦性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平均窦性心率=全部窦性心搏数÷窦性心律占有的时间(min)。 4、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指散在发生的单个房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指连发的2个房性早搏。 房性二联律指窦性心搏与房性早搏重复出现3或3次以上。

特征性心电图波形的临床意义

特征性心电图波形的临床意义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者:吴岳平 文章号:W087331 2013-5-28 17:29:45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1903年荷兰人Einthoven 发明了心电图并对心电图上的各波段和间期予以命名,192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当时的心电图只有I、II、山这三个标准导联,1934年 美国人Wilson 用中心电端的连接方法组成了aVR、aVL、aVF、V1、V2、V3、V4、V5、V6 导联,12 导联心电图建立并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成为医院一项常规的检查技术。基于心电图的发明,在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先后建立了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心向量图、监护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起搏器、临床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术等检测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心电图学的内容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1903 年荷兰人Einthoven 发明了心电图并对心电图上的各波段和间期予以命名, 1 924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当时的心电图只有I、II、III 这三个标准导联,1934 年美国人Wilson 用中心电端的连接方法组成了aVR、aVL、aVF、V1、V2、V3、V4、V5、V6 导联,12 导联心电图建立并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成为医院一项常规的检查技术。基于心电图的发明,在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先后建立了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心向量图、监护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起搏器、临床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术等检测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心电图学的内容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1 心电图临床应用范围及其意义 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对心肌梗塞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塞,而且还可确定梗塞的病期、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 对房室肥大、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帮助。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对临床的特殊意义。 能够帮助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和电解质紊乱对心肌的作用。 心电图作为一种电信息的时间标志常和心音图、超声心动图、阻抗血流图等心功 能测定以及其它心脏电生理研究同步描记,以利于确定时间。 心电监护已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用药观察、航天、体育等的心电监测以及危重 病人的抢救。

动态心电图报告的书写及解读

1 心率与心律失常报告 1.1 心搏数全部心搏数目是包括了窦性、房性、交接性、室性和起搏心搏。目前的Holter不能识别P 波,心搏数指QRS波群数目。最高心率指24h内发生的最高心率,最低心率指24h内发生的最低心率。白天最高心率指早上6h到12h及下午14h至21h的心室率;夜间最高心率指22h~次日6h的心室率。最高与最低心率是8~12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可以是窦性心律,也可以是异位心律。平均心率指全部心搏数除以1440min后得出的心率。 1.2 长、短间歇长间歇:一般将大于1.5s的R-R间距,统计为长间歇,最长间歇指24h发生的最长的R-R间距,见于下列情况:①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歇;②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③心动过速终止后间歇; ④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终止后间歇;⑤窦房阻滞;⑥房室阻滞;⑦双束支阻滞;⑧起搏器夺获失败;⑨窦性停搏;⑩心室停搏等。最短间期指最短R-R间距:①预激合并心房颤动时最短R-R间距<200ms者,有恶化为心室颤动的可能性;②急性心肌缺血时发生的R on T现象,有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心室颤动的危险性。 1.3 窦性心律窦性心搏数,指24h统计的全部窦性QRS波群数目。最高与最低窦性心率指8~12个窦性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平均窦性心率=全部窦性心搏数÷窦性心律占有的时间(min)。 1.4 房性心律失常 1.4.1 房性期前收缩指散在发生的单个房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指连发的2个房性期前收缩。房性二联律:窦性心搏与房性重复出现3或3次以上,称为房性二联律。房性三联律:①1次窦性心搏后面出现2次房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以上,称为真房性三联律;②2次窦性心搏后面出现1次房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以上,称为假房性三联律。房性四联律:每3次窦性心搏后面出现1次房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或3次以上,称为房性四联律。 房性期前收缩伴时相性心室内差异传导,房性QRS-T波群形态有或多或少的畸形。一般呈现下列几种图形:①伴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②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③左前分支阻滞;④左后分支阻滞;⑤右束支阻滞加左前分支阻滞;⑥右束支阻滞加左后分支阻滞;⑦不定型心室内阻滞图形。 1.4.2 房性心动过速由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房性期前收缩构成,心率>100次/分。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的频率>100次/分,QRS波时限<0.11s,不能确定心动过速的性质,统称为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包括:?窦房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1∶1或2∶1下传的心房扑动;?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慢-快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快-慢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慢-慢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自律性交接性心动过速;⑴心室间隔部心动过速;⑵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性心动过速等。 1.4.3 阵发性心房扑动由一系列快速规则的F波组成,心房率250~350次/分,Ⅱ、Ⅲ、aVF导联F 波直立,为顺钟向型心房扑动。Ⅱ、Ⅲ、aVF导联F波倒置,为逆钟型心房扑动。 1.4.4 心房颤动由一系列快速不规则f波组成,R-R间距不规则,心房颤动的平均心室率>180次/分为极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100~180次/分为快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60~100次/分称为普通型心房颤动,心室率<60次/分为缓慢型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的R-R间距> 2.0s,称为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长间歇。心房颤动合并二度房室阻滞的线索为:①白天与夜间多次出现>2.5s的长间歇;②心室率<40次/分,持续1min 以上;③出现成对交接性逸搏,逸搏间期是相等的;④出现室性逸搏。 在上述的1阵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中有室性期前收缩、室性逸搏或心室起搏的QRS波群插入,仍计算为1阵。 1.5 交接性心律失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