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作业

(二)

题目: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类别: 2012 级硕士(硕士/博士)姓名:顾鑫

2012 年 3 月 13 日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其教育方式可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是较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直观有形的教育[2]。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互联网等方式,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同时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受教育实行教育,尊重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让受教育者能很乐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载体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隐蔽性等特征。

1.载体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网络载体等,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而存在,比如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微博,博客,人人网等一些新的传媒手段作为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内容的丰富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需要上理论课,需要有固定的地点以及相对固定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因素,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因素都能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

3.过程的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目的等融入到受教育者所在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一些活动中,让受教育者不知道他们正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将以前被迫的学习转变为他们自主的学习,这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隐蔽性,避免了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效果的长期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受教育者所在的环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这些教育内容,同时把这些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良好品质,并且是不会轻易丢失的,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

三、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建设和谐校园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则是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谐校园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硬件就是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如校园的建筑,教室,寝室以及花草树木等等,这些硬件条件都是一个大学理念的物化,蕴含着大学的精神。因此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软件就是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如大学的规章制度、学习氛围、同学与人相处的方式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大学应该鼓励学术争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

和创新精神。因此,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这应该是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

2.树立身边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辅导员老师以及高校的教师,如果他们能在平时的工作中能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公平公正,励精图治,那么对他们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相反,如果老师们自己不能以身作则,不能身先垂范,那么他们怎么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了,有些学生也会有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高校老师应该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我,以良好的品质和崇高的人品来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除了老师能作为示范榜样外,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也能成为他们追求上进的动力,对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应注重发掘培养和树立典型,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

3.开展实践活动

应该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志愿支教等活动,让他们进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让他们更加理解生活的不易,形成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理想信念。可以组织开展暑期支教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到老少边穷地区,去感受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给他们心灵上的震撼,从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

4.观看影视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荧屏上出现了大量的爱国主义影片和电视剧,为我们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如《亮剑》《集结号》《风声》等都是人们比较喜欢的影视作品,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并没有意思到是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就达成了。

5.运用网络手段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互联网应该成为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网络是一个相对隐蔽的世界,教育者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隐藏在一些信息和活动中,受教育者并不知道该信息的真正目的和意图,就能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微博,博客,人人网,QQ等手段。现在很多学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可以通过微博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切实困难。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J].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2008.

[2]孙钦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及实现途径研究[J],科技信息 ,2010(8)

[3]马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0(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摘要:理论界普遍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而实施的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使受教育者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目前较多的是对其特征、功能和作用及其实施方法等的研究。为深化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其一是应转换研究范式,更新思维方式;其二是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更新研究的方法;其三是应扩展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视野,突破研究中的难点。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深化 近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但从总体上说其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学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专业教材的部分章节和一些学术期刊之中,尚没有一部专著出版,但德育领域的专著中已有关于隐性德育的研究,如班华的《现代德育论》、靳玉乐的《潜在课程论》、佘双好的《现代德育课程论》等。本文试对我国学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作一番梳理,以期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有如下几种界定: 有学者从隐性资源的角度来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倪先敏认为,隐性资源是相对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显性资源而言的,它不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主要包括校训校风、校容校貌、校园文化活动等[1]。彭小兰、童建军则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以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等为载体来引导学生使之在体验和分享中获得身心和个性发展的一种活动[2]。 有学者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白显良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可以随便加以套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是常新的,在实践中是不断发展的。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不在于把握其实践形式,不在于知其“形”,而在于要把握其实践的理念,即把握其“神”[3]。马雷也认为,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带有思想政治色彩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氛围,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隐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如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人文景观、人际关系、校风、校园精神以及教育管理者的人格力量等[4]。 有学者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使用一个说法,即“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法”,指出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存在的,是利用社会实践或其他活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他们还指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围绕同一目的而采用的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作业 (二) 题目: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类别: 2012 级硕士(硕士/博士)姓名:顾鑫 2012 年 3 月 13 日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其教育方式可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是较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直观有形的教育[2]。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互联网等方式,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同时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受教育实行教育,尊重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让受教育者能很乐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载体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隐蔽性等特征。 1.载体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网络载体等,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而存在,比如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微博,博客,人人网等一些新的传媒手段作为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内容的丰富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需要上理论课,需要有固定的地点以及相对固定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因素,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因素都能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 3.过程的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目的等融入到受教育者所在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一些活动中,让受教育者不知道他们正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将以前被迫的学习转变为他们自主的学习,这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隐蔽性,避免了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效果的长期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受教育者所在的环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这些教育内容,同时把这些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良好品质,并且是不会轻易丢失的,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 三、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建设和谐校园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则是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谐校园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硬件就是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如校园的建筑,教室,寝室以及花草树木等等,这些硬件条件都是一个大学理念的物化,蕴含着大学的精神。因此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软件就是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如大学的规章制度、学习氛围、同学与人相处的方式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大学应该鼓励学术争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为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培训教育的核心阵地,单纯应用以往正面、不断灌输传授的显性模式无法全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需要。为此,如何探索隐性、深层渗透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途径。本文基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了实践方式特征,并探讨了科学的实践路径与教育策略。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高校思政工作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标签: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隐性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伴随研究的逐步丰富与深入,进一步明确了隐性课程的内涵价值、实践态度、操作规范、目标动机不仅包含在学校从事的各类非正式传播文化内,还涵盖到家庭以及社会大环境之中。因此,形成了隐性教育原理,其代表应用各类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丰富教育内容,借助游戏、实践、文化活动等手段,优化教学效果,令人们循序渐进的产生学习热情,愿意接受教育。不但将视野由学校内部扩充至外部环境,同时由教学扩展至德育教育,以及整体教育学领域。二十世纪后期,较多发达国家渗透隐性教育至思想政治学科领域之中,尤其是进行高校教育进程中,逐步赢得了大众广泛认可与全面重视。隐性思政教育为社会阶级与政治组织,基于根本任务目标,挖掘教育环境包含的隐性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实施潜移默化的引导、塑造,令其思想、行为、道德以及心理状态在无感知状况下逐步积累、渐渐稳定,并呈现出持久、悠远的良好教育效果。同显性思政教育对比,隐性教育较易令教学对象在思想意识、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并逐步的认可以及接受。而显性思政教育则应用公开方式、场合,通过有目的、有策划、系统性的思想政治培养教育,达到既定目标。上述两类方式互相渗透、集成融合,成为整体网络,并利用直接以及间接方式、局部与系统方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多重方式的融合,全面覆盖教育对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水平。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特征在于教学目的潜隐性。实践教育阶段中,教师毫无声息的隐含教学意图至学习活动中,令教育对象耳濡目染、无意识的自动参与学习活动、融入创建教育环境体系内,通过含而不露的模式,令教育对象循序渐进的受到影响。 隐性教育方式还呈现出愉悦性的显著特征。显性教育多应用正面、大量渗透灌输教育模式,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直接性,这样将对教育对象的情感认识、主观需要与内心感受不良忽视,还会令其产生逆反心理,并最终厌学、抵触学习。而隐性思政教育则不同于显性教育的注入教学模式,不体现强迫性,而是令教育对象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情景交流,进而产生质的飞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即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就是课堂,他们接受的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参与行为要受到限制,主体性难以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一样,它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己参与完成,老师不参与,不干涉,只做适量的指导,所以,学生能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2)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的场所就局限在课堂上,而由于课堂授课条件的局限,教师往往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育方式和手段比较直接,效果确不佳。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它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是课堂,可以是家庭,可以是社会,构成一个庞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让客观的环境变成为我所用的主观事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一个环境建设很好的学校,一个环境很好的广场,遗址体现出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志趣爱好及文化素养,不仅是学生得到没的享受,而且使学生获得熏陶和感染,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可以从侧面、间接的教育学生。 (3)教育过程的随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随意性”,这里的随意性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教育而言的,但其所表现的随意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多方面的,如校园、小区、家庭,还有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物质的、精神的载体,都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正是载体的多样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过程不能再遵循从前,从表面上来看随意性很大,它可以突破学校的束缚,把教育过程搬到社会,搬到家庭。但是,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教学设计,都是规划,有目的的,这是一种看似无意的“有意教育”。(4)教育内容的渗透性。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内容浮现于形式之上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到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之中,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融入到个人的文化欣赏、业务工作、娱乐活动、个人成才等活动目标之中,作为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将内容慢慢渗透于环境、活动当中,能够有效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起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作用。 (5)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采用公开的形式和手段直接向教育对象公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目的开城市开诚公布,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把目的潜隐来,以种种巧妙的方式进行,让教育对象意识不到自己在接受外来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技术、工具和途径,是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效中介和桥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两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隐性方法 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吉林长春130017) 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是“在给定的前提下,为达到一个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手段或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可缺少的中介要素。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客体的具体对象,正是通过方法才得以在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技术、工具和途径,是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效中介和桥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 显性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性教育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虽存在已久,但作为一种方法概念,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隐性方法”提出之后,才概括出来的与隐性方法对应的方法类型。显性方法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中有着重要价值。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同,并转化成社会公众的社会心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要实现其控制力,需要一种靠强制力的显性传播手段来完成,因为“一套成功的意识形态,首先必须经过心理说服的过程,使群众认同其理念,这是意识形态确立的首要步骤——符号化的步骤;其次,必须透过政治强制的过程,使个人或集团与意识形态不相容的欲望或需求,以及与意识形态相左的理论或信仰,完全从公共沟通系统中排除掉,这是意识形态非符号化的过程;最后意识形态会被塑造成独立于个人之外,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成为一种典范,并且为个人或集团的思想行为构成了一个背景世界,成为个人或集团从事价值判断或对周遭环境认知、评估时,不自觉地以它作为依据,亦即此时意识形态犹如自然般对人产生命运的因果作用。这是意识形态典型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从其实践形式来看,可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就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方面都有其显著特征。只有深入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标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主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尤其是在新媒体深入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已经不能独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因此,应该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从而弥补显性教育的缺陷,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尚无统一的界定,但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却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并不断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中就蕴含着许多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其中博大精深的先秦儒家思想就为我们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些理论借鉴。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益者三友,损友三支。有直、友谊、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孟子提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少教育家、思想家阐发的理论中都蕴含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如蔡元培认为,人的道德心的养成可以通过美育加以实现;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主张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本身,要真实的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因为在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会多多少少的接受到教育,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其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这体现了他“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外的历史发展,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其教育实践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状态中接受教育的教学方法;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就道德教育而言,柏拉图主要依靠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比如音乐、文学对人的感染,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但不能仅仅从实践层面考察课程思政,必须从理论层面深挖课程思政的理论和规律,才能更有效的指导课程思政实践。本期微信推送,我们关注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要性的介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六要素及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期待给各位读者带来启发。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 (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定位: 1.隐性不等于欺骗性 2.隐性不等于隐去阶级性或存在的客观性 3.隐性不等于自发性 4.隐性不等于非预期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或者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即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它在实践中往往隐藏其教育目的,并以隐藏的教育方式开展施教,其教育效果的呈现也是隐现的。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 1.渗透性 2.生活性 3.开放性 4.潜隐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古已有之。 (一)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古人关于社会政治控制、道德教化的言论中可以梳理出“以身示教”、“以乐化民”、“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施教主张。中国近代也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阐发了蕴含隐性思政的相关论述。梁启超提出“以情化德”;蔡元培提出“美育育德”;陶行知提出“生活育德”。 (二)在西方的发展古代西方的思想家同样探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智慧。古希腊时的亚里

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浅析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包娜娜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大重要方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都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单纯依靠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或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应对当代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实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不是二者的简单拼凑、机械相加,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显”中有“隐”,“隐”中有“显”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第一,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渗透隐性教育,发展渗透式教育模式。渗透式方法是指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方法。渗透式教育模式既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重要路径。发展运用渗透式教育模式,要选择恰当的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等等。(1)校园文化活动,充满了德育因素。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使大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在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积极健康、内容新颖的活动,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2)在学校开展国学课,向学生讲授《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国学体现出的博大精深的、深邃的道德力量,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名著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要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更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教育。(3)予思想政治教育于管理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想学生之所想。用以人为本得、积极向上的管理理念来感染学生。另外,我们要善于开发学校以外的隐性教育资源。隐性教育资源不仅存在于学校中,在社会、社区、家庭中也存在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得内容渗透到各个方面。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家庭环境都对教育者在学校习得的思想政治理论有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第二,积极发掘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所以,我们要积极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发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它课程中所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魅力。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种认为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任何一个教育者不仅仅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道”,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其一,我们要积极挖掘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各门课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 容。比如在思想政治理教育论课以外的其他课程中,教育者在讲授相关知识时要加以相关的历史背景来讲解,这样可以通过历史知识来增强受教育者的爱国意识;其二,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具有的隐性教育内容。教育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教育者的自身魅力、自身的道德素质,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知不觉的对受教育者起着影响。特别是作为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隐性教育更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即任何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都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要注意自己在课堂内外的一言一行,对受教育者起到模范作用。其三,教室是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主要场所,因此,把教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室布局以及教室墙壁的科学家的壁画都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隐含在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好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三,有选择地在一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显性教育的方法。Giroux,H.在其著作《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所指出的“一旦隐性课程围绕一定的目的被纳入整个课程序引中,成为课程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教师而且学生也会意识到其存在,形成对该部分隐性课程的效果的认识,对其有更深刻的洞见;而且还会注意改变和削弱其消极影响,依据一定的价值和规范,建构起有利于学习的社会关系结构”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而是可以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进行规范,引导和控制的。比如,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说,在突出受教育者主体性参与性的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规范和管理,以防止受教育者受到不良的思想的影响,及时的把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入正轨,使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正确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否则整个教育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陶冶式教育模式。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陶冶式教育,即“营造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的方法。”其一,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对校园建筑、环境的建设。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室内装饰等物化形态浓缩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内容。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其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人际关系等。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 文化 教育论丛 153 --

网络时代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c11256573.html, 网络时代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蔡宏鹏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8期 【摘要】在当今社会,网络的应用一方面给我国的经济带来高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社会显示出的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的显性思想教育的可行性日益受到挑战。因而,从现状出发,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一些新特征以及其在不断的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新规律,从而找出解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勃兴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现代思政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由此不难得出的是,传统显性和隐性的思政教育的结合必然是未来思政教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显性教育受到了一些挑战,那么未来的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样?本文就是要介绍它的一些特点和发展趋势。 1、隐性教育的内涵 隐性课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68年。显而易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是相对而言的两个概念。如果教育者既实施了其教育目的,又让他的受教育者是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知识,那么这种教育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了[1]。由于这种教育是在被教育者毫不察觉的情况下 进行,而且被教育者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传递他自己所学习到的内容,因而,相对于显性而言,这种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会更长,在纪念馆,书本里我们所受到的艺术熏陶就属于此类。以下列举隐性思想教育方面的几点特征: 1.1不易察觉性。虽然在隐性教育中教育者也是带有强烈的教育目的的,但是,其教育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不会有受教育者在显性教育当中出现的抵触情绪,没有书面化的教学内容,它也没有明确的考量标准和严格的预期目标。在现代高校,出现的更多的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2平等性。在隐性教育当中,我们的教育者剥离了传统显性教育当中的权威性,被教育者也一改其被动接受状态,变成主动去学习,辨别,在经过自己的融汇贯通,从而变为自己思想道德体系当中的一部分。 1.3覆盖全面,影响深远。隐性教育当中的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当中受到感染,熏陶。这种形式里,受教育者会更容易把教学内容变成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2]。在学时,课程设置上的弹性,因而这种教育所能够覆盖的范围更广,影响也 会更加深远,更加持久。 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Vol.28No.3 M a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3期(下) 2012年3月1隐性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1.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 性课程中获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不仅隐藏在学校的“非正式文化的传递”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学校之外的人们社会日常生活之中.隐性教育作为隐性课程的一个上位概念出现了.它是隐性课程领域的扩展和意义的提升,它不仅把视野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而且也由教学深入到大德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定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验之,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 “非正规的、非德育课堂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它的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2.1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隐性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涉及思想政治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校园的文化活动、学生的良好生活行为、 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可见,隐性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分散的、不确定的、 随处可见的.1.2.2教育过程的渗透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学生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无意识教育.一方面,由于隐性教育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而完成的,因此,它显得隐蔽、间接、非强迫性,学生往往对隐性教育的内容没有排斥,无形之中就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会有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正如“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平等参与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唤起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强烈愿望,使大学生自主地、能动地、 自由地、全面地发展.1.2.3教育方式的间接性 隐性教育的内容是非主导性的,其教育形式也是隐蔽性的.隐性教育作用于受教育主体的内容不是教育者事前有计划有目的所设计和安排好的,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存在;在教育形式上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直接灌输,而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感受、 自我体会、自我汲取和自我内化;在教育效果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内在的层递性、滞后性和含蓄性等特点. 1.2.4教育效果的长久性 隐性教育是通过改变提升人的内在心理起作用的,由内自外,从而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外在行为上.因此,隐性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相比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理性说教,隐性教育的效果要稳固得多.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基本途径 2.1通过非德育课程的渗透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 按照杜威的教育思想,学生在学校得到正式学习结果的同时,“无意地”获得的理念、情感、意志、兴趣等,是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的个性品质 ,这些 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隋春艳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隐性教育是一种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它是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国外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实效的情况下,我国高校也应把握这一趋势,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政工作;高校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259-02 259--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采取多样的教育资源,其教育内容具有隐含性,教育方式采取间接性,教育效果则表现出较为持久的特点。本文拟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在高校实践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力求对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场地以及学习成绩的测定。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下,教学者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课程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明确的对应关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提出的,隐性教育的概念来自于“隐性课程”,最早出现在1968年《班级生活》这部书籍中,此书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非利普.W·杰克逊撰写,“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快得到教育界的重视。相反在教学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确定的施教主体、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场所以及成绩测评,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受教者影响最多的因素来自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教育元素。此外,外在环境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者心理情感的改变和建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内容的隐含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隐含于某些活动和周围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的人没有明確的感知到自己在接受相关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隐性教育信息的获得并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其伴随和附加的信息。比如在高校的教学课堂上,相对应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体现在施教者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以及周围同学和学校的教学环境。 (二)教育方式的间接性 在隐性教育过程中没有设定直接的教学内容、课堂问题、作业布置及考试测验等,甚至没有规划出特定的教学目的,所涉及的知识也不一定与学科产生联系,学生的学习可能并没有针对特定的问题,而大多在于潜移默化的精神和情感的体验。因此,在高校采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通常采取的是“迂回’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 (三)教育资源的多样性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复习笔记及典型题详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隐性教育方法)

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隐性教育方法 9.1 复习笔记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隐性教育方法概念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类型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联系的一种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 (2)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类型 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网络载体等类型。 ①管理载体 管理载体,就是通过管理承载教育内容,并运用管理活动、管理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行为,调动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②文化载体 文化载体,是指利用文化产品,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等文化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③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就是通过设计活动方式、活动形式,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④传媒载体 传媒载体,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人们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⑤网络载体 网络载体,就是借助互联网络,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或通过网络平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方法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形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 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明确,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比较规范。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和周围的环境中,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在接受这方面的教育,然而活动及其活动周围的附加物、伴随物却传达着这些信息。

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很多高校都采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本文对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应用问题展开了探讨,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标签: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一、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隐藏到教育对象的生活中,然后使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下得到提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他们形成了务实的思想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使用,基本难以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拥有隐蔽性的教育特征,可以从心理上对大学生进行无意识的教育,从而使其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1]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多种形式和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教群体的心理和认知需求,并且能够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此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使得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更加平等,更能促使受教育者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二、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应用 1.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 在大学期间,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乃至专业课都能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这些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充分挖掘,能有效发挥以上课程的教育渗透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本身不仅需要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同时也需要承担为学生解惑的责任。而各门课程中不仅含有专业知识,同时也含有求善、求真和求美的德育元素,所以也拥有一定的育人价值。比如,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讲授就可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并且可以及时将当下社会中积极的人文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 2.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将受到积极影响,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且将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当成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高校应该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要求全校师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其次,高校需要组织丰富的社团活动,以便在活动中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达成育人的目的。[2]最后,高校还需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熏陶。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通过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网络的隐性思想政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