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公开课《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公开课《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公开课《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公开课《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

猜测的能力

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了解有理数的倒数定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二、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三、教学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四、教学时数: 1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问题:如图 1.4-1,一只蜗牛沿直线L 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好是L 上的点O,求:(1)若蜗牛一直以每分 2cm 的速度向右爬行, 3 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2)若蜗牛一直以每分 2cm 的速度向左爬行, 3 分后它在什么位置?(3)若蜗牛一直以每分2cm 的速度向右爬行,3 分前它在什么位置?(4)若

蜗牛一直以每分 2cm 的速度向左爬行, 3 分前它在什么位置?规定:向左

为负,向右为正,同样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学生回答:( 1) 3 分钟后蜗牛应在 O 点的右边 6cm 处。可以表示为: (+2) ×(+ 3)=+ 6

(2) 3分钟后蜗牛应在O 点的左边6cm处。可以表示为:(-2) ×(+ 3)=- 6

(3) 3分钟前蜗牛应在O 点的左边6cm处。可以表示为:(+ 2) ×(-3)=- 6

(4) 3分钟前蜗牛应在O 点的右边6cm处。可以表示为:(-2) ×(-3)=+ 6

请学生观察下列式子

(1)(+2)×(+3)=+6

(2)(-2) ×(+3) =-6

(3)(+2) ×(-3) =-6

(4)(-2) ×(-3) =+6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总结填空:

正乘乘正数积为正数

负数乘正数积为负数

正数乘负数积为负数

负数乘负数积为正数

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问题:当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多少?学生回答:积为0

师生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 0 相乘,都得 0。

注意: 1、上面的法则是对于只有两个因子相乘而言的。做乘法的步骤是:先确定

积的符号,个因子相乘而言的。 2、做乘法的步骤是: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

定积的绝对值。

课本 P30例 1

教师:像上题中提到的两个数- 2 与- 1/2 它们的乘积为 1,那么这两个数也可

说互为倒数

倒数的定义:乘积为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0 没有倒数,比如说, 2 与 1/2,

-3 与- 1/3,-0.3 与- 10/3 ??

例:求下列各数的倒数:-2, 3/4,- 0.2,8/3,- 1.

解:- 2 的倒数为- 1/2;

3/4 的倒数为4/3;

-0.2 的倒数为- 5;

8/3 的倒数为 3/8;

-1的倒数仍为- 1;

思考: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两个数互为倒数有何特点?

总结:1、求倒数的办法,把作任何一个非 0 有理数看成是分数,然后颠倒其分子分母即可

2、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两个数同号,且它们的绝对值(除 1 与- 1 之外)分布于 1 的两侧。

课本 P30例 2

五、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以及如何利用乘法法则进行

运算,学习了有理数的倒数定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六、布置作业课本P30练习1、2、3题

七、板书设计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

同 0 相乘,都得 0。

八、教学反思本节经历蜗牛的具体实例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

观察、归纳、猜测的能力,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内容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但

教学上应需将更多的时间由学生探究为主教师辅导的形式,以达到新课标学生探究创新的要求。

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有理数的乘法 一、课题名称:《有理数的乘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有理 数 乘 法 法 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并初步理 解 有 理 数 乘 法 法 则 的合理性;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 猜测、验证等能力。 3、通过教材给出的行程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材给出的行程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三、 重点、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积的符号的确定、乘法运算律。积的符号 的确定,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及0的乘法运算,引入负数以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呢? (二)、创设教学情境: 1、教材如图 ( 1 )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 m 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 4 6 3分钟蜗牛应在l 上点O 右边6c m,这可以表示为 3分钟 蜗 牛应在 l 上点 O 左 边 6c m 处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 m 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3)=+6 ① 这可以表示为 (-2)×(+3)=-6 ②

2、列式:为区分时间: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1)(+2)×(+3)=+6 (2)(-2)×(+3)=-6 (3)(+2)×(-3)=-6 (4)(-2)×(-3)=+6 3、观察上面四个式子,根据你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填空: 正数乘正数积为( )数 负数乘正数积为( )数 正数乘负数积为( )数 负数乘负数积为( )数 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 ) 4、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例如:(-5)×(-3) 两数相乘 (-5)×(-3)=+( ) 同号得正 5×3=15 把绝对值相乘 所以 (-5)×(-3)=15 1 2)()2 1 ( )(2)()21 (2)()21 (=--+异号得负 =--+ 两数相乘 -+再如??????? 3分钟前蜗牛在l 上点O 左边6c m 处,这可以表示为 (-2)×(-3)=-6 ③ (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 m 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2 4 6 3分钟蜗牛应在l 上点O 右边6c m 处,这可以表示为 (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 m 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2)×(-3)=+6 ④

《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及反思

《快乐的午餐》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2、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3、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师:请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松鼠,盘子,勺子,桌子…(6只松鼠…)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要开始吃午饭了,可是餐具还没有摆好,谁可以帮小松鼠摆放餐具?从图中我们知道有几只松鼠,几个盘子? 生:有6只松鼠,6个盘子。 学生上台摆餐具。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这位小朋友摆的真棒,每个人都有一个盘子,现在也请全班一起来摆一摆,用圆片代表松鼠,用三角形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师:盘子够了。那么勺子和杯子够用吗?先数数勺子有几把,然后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一看,勺子够吗?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 生: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 生: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从图中可知杯子最多、勺子最少。(板书:最) 4、总结:我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板书副标题:比多少)并能够用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游戏:摆学具。 (1)圆片和三角形摆得一样多。 (2)圆片摆得多,三角形摆得少。 2、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3、比一比 完成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再解答。

有理数的乘法1教案

1.4.1有理数的乘法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见课本P28.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我们仍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 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六、教学方法 注意创设问题情景,选择“情景---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七、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接下来就应该学习有理数的乘除法.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问题(出示蜗牛爬的动画幻灯片)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学生探索、归纳法则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活动,进行乘法法则的探索。 (1)教师出示蜗牛在数轴上运动的问题,让学生理解。 蜗牛现在的位置在点O,规定向右的方向为正,向左的方向为负;现在时间后为正,现在时间前为负. a.+ 2 ×(+3) +2看作向右运动的速度,×(+3)看作运动3分钟后。 结果:3分钟后的位置 +2 ×(+3)= b. -2 ×(+3) -2看作向左运动的速度,×(+3)看作运动3分钟后。 结果:3分钟后的位置 -2 ×(+3)= c. +2 ×(-3) +2看作向右运动的速度,×(-3)看作运动3分钟前. 结果:3分钟前的位置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同步教案

课桌有多长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P51-52页。(厘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2、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软尺、卷尺等 学生:尺子、铅笔、橡皮、曲别针、小棒1根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课桌,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课桌的面是什么形?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摸一摸桌子的长,用手比划一下桌子的长。 那除了我们能用手比划桌子的长,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师:说一说你用什么工具量的?师: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设如下) 生1:我用手量的,有5个手掌那么长。 生2:我用书量的,有2本半书那么长。 生3:我用铅笔量的,有3枝铅笔那么长。 生4:我用尺子量的,有4把尺子还多一点那么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 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尺子。(教师出示实物直尺。)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出示课件尺子图: 观察尺子,你看到了什么?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两个人比一比,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1格,是不是一样长? (2)认识厘米 这1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表示。指导看书体会一厘米的长度。 帮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尺上还能找出这样的一厘米吗? (3)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曲别针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曲别针的一端,看曲别针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曲别针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曲别针,再轻轻地抽出曲别针,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c.练一练。 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a.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b.刻度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4刻度是几厘米?从2刻度到5刻度是几厘米? b.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午餐

快乐的午餐(比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2.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3.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教学难点 结合动手操作活动,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教具准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主题图:一群小松鼠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动物餐厅,准备美餐一顿,爱动脑筋的小松鼠发现了好多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板书:快乐的午餐 二、操作感知,感悟“一一对应” 1、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 ①盘子够吗?学生说出后,你是怎么知道的?6和6一样多。要比较物体的多少可以数数;也可以一个对一个的进行比较。老师这里有松鼠和盘子图,我们一起来摆一摆,看看盘子到底够吗?一只松

鼠要发一个盘子,那我们就把一个盘子对着一只松鼠摆,一个对着一个。 ②勺子够吗?餐厅里的勺子够吗?我们一起来摆一摆。指名学生摆一摆。 ③杯子够吗?有了盘子勺子,还要给每只小松鼠准备杯子,餐厅里的杯子够吗? 2、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最多、那个最少。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 (用线连起来)每只松鼠都有一个盘子有没有多余,那我们可以说松鼠和盘子一样多(相等)。 注意让学生一个对着一个摆,勺子不够,少了1个。那我们可以说勺子比松鼠少(1个) 我们一起摆一摆。一个对着一个摆,杯子够,多一个。我们可以说杯子比松鼠多(1个) 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哪个最多,哪个最少?”杯子最多,勺子最少。 要比较物体的多少可以数数;也可以一个对一个的进行比较。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三、练习反馈,强化思维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基本要求: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教材的前后联系: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之后的又一种运算。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为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归及分类讨论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 三 )教学重点:会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及运用. 二、学情分析 针对刚迈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 为了更形象、直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我采用“情境——探究——概括——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营造可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利用<蜗牛爬行>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 主要设计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通过<蜗牛爬行>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设置了4个问题,这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研究乘法法则创设探索的情境。

小学数学第一册《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一册《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第一册《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2.能判断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多少。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二、教学重点 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三、教学难点 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是小松鼠丁丁的生日,他邀请了几名好朋友到动物餐厅一起吃午餐,看,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都看到什么了?(盘子、杯子、勺子。) 对了,小松鼠们用餐的时候每人都需要准备一套自己的餐具。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主动探究 1.感受同样多 粗心的服务员给小松鼠们准备了这些餐具,这些餐具够不够用吗?到底谁

多谁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多少。(板书。) 餐具的种类比较多,咱们一样一样的来比一比吧。 首先,咱们看看盘子够不够,好吗? 老师也给每个同学准备了和图中一样的小图片,如果你是服务员,你会怎么给这些松鼠发盘子?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盘子图片,动手摆一摆。 (生上台摆,边摆边说。) 师引导:1只松鼠摆1个盘子,没有多余的松鼠也没有多余的盘子,也就是松树和盘子的数量同样多。(板书。) 谁还能把这个发现和大家说一说? (找学生说一说。)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个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同桌交流。) 2.初步感受多和少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了不起,你们都是非常出色的餐厅服务员,请同学们把盘子收起来放在一边,接下来同学们看看勺子够用吗?请你从学具袋中拿出勺子图片,利用松鼠和勺子的图片动手摆一摆。 (找一学生上台,边摆边像刚才那样说一说。) 预设:少一个勺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勺子少1个的呢? 师引导:1只松鼠对着1个勺子,最后1只松鼠没有勺子,也就是说,勺子比松鼠少1个。(板书。)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文章内容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人教版.doc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人教版 有理数乘法运算是继加法和减法运算后的又一种运算,也是有理数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学好有理数乘法运算是学好有理数运算的关键,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二)过程方法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系列活动中,学会与老师及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和合作,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及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 通过例题与练习,体验"简便运算"带来的愉悦,懂得运算的每一步都必须有依据。通过新知的导入和运用过程,感受到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几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的确定. 【复习引入】 1.有理数乘法法则是什么? 2.计算(五分钟训练): (1)(-2)×3; (2)(-2)×(-3); (3)4×(-1.5); (4)(-5)×(-2.4); (5)-2×3×(-4); (6) 97×0×(-6); (7)1×2×3×4×(-5); (8)1×2×3×(-4)×(-5); (9)1×2×(-3)×(-4)×(-5); (10)1×(-2)×(-3)×(-4)×(-5); (11)(-1)×(-2)×(-3)×(-4)×(-5).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过程 1.几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各题的计算结果,找一找积的符号与什么有关? (7),(9),(11)等题积为负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个;(18),(20)等题积为正数,负因数个数是偶数个. 是不是规律?再做几题试试: (1)3× (-5); (2)3×(-5)×(-2); (3)3×(-5)×(-2)×(-4); (4)3×(-5)×(-2)×(-4)×(-3);(5)3×(-5)×(-2)×(-4)×(-3)×(-6) . 同样的结论:当负因数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 再看两题:

快乐的午餐教案设计完整版

快乐的午餐教案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快乐的午餐》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2.能判断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多少。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二、教学重点 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三、教学难点 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是小松鼠丁丁的生日,他邀请了几名好朋友到动物餐厅一起吃午餐,看,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都看到什么了(盘子、杯子、勺子。) 对了,小松鼠们用餐的时候每人都需要准备一套自己的餐具。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主动探究 1.感受同样多 粗心的服务员给小松鼠们准备了这些餐具,这些餐具够不够用吗到底谁多谁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多少”。(板书。) 餐具的种类比较多,咱们一样一样的来比一比吧。 首先,咱们看看盘子够不够,好吗? 老师也给每个同学准备了和图中一样的小图片,如果你是服务员,你会怎么给这些松鼠发盘子?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盘子图片,动手摆一摆。 (生上台摆,边摆边说。) 师引导:1只松鼠摆1个盘子,没有多余的松鼠也没有多余的盘子,也就是松树和盘子的数量同样多。(板书。)

谁还能把这个发现和大家说一说? (找学生说一说。)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个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同桌交流。) 2.初步感受多和少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了不起,你们都是非常出色的餐厅服务员,请同学们把盘子收起来放在一边,接下来同学们看看勺子够用吗?请你从学具袋中拿出勺子图片,利用松鼠和勺子的图片动手摆一摆。 (找一个学生上台,边摆边像刚才那样说一说。) 预设:少一个勺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勺子少1个的呢? 师引导:1只松鼠对着1个勺子,最后1只松鼠没有勺子,也就是说,勺子比松鼠少1个。(板书。) 刚才我们比过了盘子和勺子,还剩下什么了(杯子。) 接下来同学们把勺子收起来,和盘子放在一起,从学具袋中拿出杯子图片,再动手摆一摆。边摆边说你发现了什么。 (杯子比松鼠多1个。) 3.体会多少的相对性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把餐具和松鼠来比的,现在我们把餐具之间互相比一比,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吗(指板书。) 杯子比……多,比……多,比其他两个都多,那就说明杯子是最多的。那什么最少啊? 【设计意图:引出“最多”“最少”。】 盘子怎么一会多,一会少呢?

二年级数学上册 课桌有多长教案 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https://www.sodocs.net/doc/3c14152547.html,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

《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于不等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清楚地表达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描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 能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松鼠、盘子、勺子、杯子图片。 2、学具:圆片、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2、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松鼠有6只,盘子有6个,勺子5个,杯子7个,并发现餐具不够。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师:真是个粗心的服务员,那谁在家帮忙摆过餐具?说一说你是如何摆餐具的? 2、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谁能将松鼠们的盘子摆一摆,看盘子够吗?先看图中有几只松鼠?有几个盘子?(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对的这么整齐?(一眼能看出多少) 全班动手操作摆一摆:用三角形代表松鼠,用圆片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每只松鼠都有1个盘子,盘子没有多余的)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及反思

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及反 思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快乐的午餐》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2、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3、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师:请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松鼠,盘子,勺子,桌子…(6只松鼠…)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要开始吃午饭了,可是餐具还没有摆好,谁可以帮小松鼠摆放餐具从图中我们知道有几只松鼠,几个盘子

生:有6只松鼠,6个盘子。 学生上台摆餐具。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这位小朋友摆的真棒,每个人都有一个盘子,现在也请全班一起来摆一摆,用圆片代表松鼠,用三角形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师:盘子够了。那么勺子和杯子够用吗先数数勺子有几把,然后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一看,勺子够吗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 生: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

[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及反思怎么都快乐教学设计与反思

[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及反思怎么都快乐教学设 计与反思 《快乐的午餐》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 (10以内)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2、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 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3、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 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师:请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松鼠,盘子,勺子,桌子…(6只松鼠…)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要开始吃午饭了,可是餐具还没有摆好,谁可以帮小松鼠摆放餐具?从图中我们知道有几只松鼠,几个盘子?

生:有6只松鼠,6个盘子。 学生上台摆餐具。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这位小朋友摆的真棒,每个人都有一个盘子,现在也请全班一起来摆一摆,用圆片代表松鼠,用三角形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师:盘子够了。那么勺子和杯子够用吗?先数数勺子有几把,然后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一看,勺子够吗?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 生: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 生: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2011年优质课 有理数的乘法 丹水镇第二初级中学黄攀 2011年9月22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课: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有理数和零的 乘法运算,比如3×2 = 6

我们知道:3×2 = 3 + 3 = 6 用数轴来画出(-3)×2=(-6) 二、设疑自探1: 问题一:丹江口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4天后,丹江口水库水位的总变化量是多少? 问题二:三峡水库的水位每天上升-3厘米,4天后,三峡水库水位的总变化量是多少? 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那么4天后3+3+3+3=3×4=12(厘米)3×4=12: (-3)+ (-3) + (-3) + (-3) = (-3) ×4=-12(厘米)(-3) ×4=-12 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来探究:3×4=12、(-3) ×4=-12 两个数相乘,若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3) ×(+4)= (-3) ×(+4)= (+3) ×(+3)= (-3) ×(+3)= (+3) ×(+2)= (- 3) ×(+2)= (+3 ) ×(+1)= (-3 ) ×(+1)= (+3) ×(0)= (-3) × 0 = (+3) ×(- 1)= (-3) ×(- 1)=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1

《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 快乐的午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大小)。(教材第 14~15页)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一样多”“谁比谁多或少”。 2. 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多”“少”的相对性。 / 重点:理解“一样多”“谁比谁多或少”。 难点: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课件,花片(红色、黄色都有)。 - 师:同学们快看,今天的小松鼠家多热闹啊!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教材第14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回答: ?小松鼠家要准备吃饭了,已经摆好了盘子、勺子和杯子。 ?有6只小松鼠在准备吃饭。 ?桌子上摆着7个杯子、5个勺子和6个盘子。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发现了不少信息。可是你们发现了吗,这些小松鼠准备的餐具合适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 究的内容——快乐的午餐。(板书课题)21·世纪*教育网— 设计意图:由小松鼠家热闹的午餐场景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小松鼠准备的餐具够吗”,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让 学生带着好奇心一起探究新知识,投入课堂教学。 21*cnjy*com 1. 认识“一样多”。 出示课件。(教材第14页小松鼠与盘子的比较图)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把餐桌上的盘子分给了小松鼠,快来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小松鼠和盘子一样多,盘子够了。 师:你们仔细想想,老师是怎样分的 生:每只小松鼠一个盘子。 ;

师:像老师这样一只小松鼠对应一个盘子,然后再作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学生如果答不出“一一对应容易比出谁多谁少”,教师要指出图中的一一对应关系,然后告诉学生;如果学生能说出这样容易看出谁多谁少,教师就可以适当告诉学生这样一一对应地作比较,可避免重复数或漏数。)【版权所有:21教育】设计意图:给学生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 认识“谁比谁多(少)”。 出示课件。(教材第14页小松鼠与勺子、杯子的比较图。)师:看!同学们,老师把餐桌上的勺子和小松鼠也像刚才一样,一个对应一个地摆了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够吗生:勺子少了1个,不够了。 师:这时候我们就说,勺子比小松鼠少1个,不够了。那杯子呢 、 生:杯子多了1个,够了。 师:杯子多了,我们就说杯子比小松鼠多了1个,够了。 3. 认识“最多”“最少”。 出示课件。(教材第14页最下面的图)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餐桌上的餐具都摆在了一起,你们仔细看看,能正好配成套吗哪个最多哪个最少 生:杯子最多,勺子最少。

141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体会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和乘法法则,灵活地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有理数乘法的推导过程,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归纳出两数相乘的法则,感悟中、小学数学中的乘法运算的重要区别。 通过体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感悟和归纳出进行乘法运算的一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类比和分类的思想归纳乘法法则,发展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两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为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问题一: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回答:有理数包括正整数、正分数、负整数、负分数和零. 问题二:小学已经学过的乘法运算,属于有理数中哪些数的运算? 回答:属于正有理数和零的乘法运算.或答:属于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的乘法运算. 计算下列各题; 以上这些题,都是对正有理数与正有理数、正有理数与零、零与零的乘法,方法与小学学过的相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重点就是要解决引入负有理数之后,怎样进行乘法运算的问题. 二、新课 我们以蜗牛爬行距离为例,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如图,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点O。

1.正数与正数相乘 问题一: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表示为 (+2)×(+3)=+6 答:结果向东运动了6米. 2.负数与正数相乘 问题二: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表示为 (-2)×(+3)=(-6) 3.正数与负数相乘 问题三: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处,这可以表示为6cm上点O左边讲解:3分后蜗牛应为l6 3)=--(+2)×( 4.负数与负数相乘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的速度向左爬行,问题四: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 讲解:3分前蜗牛应为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 (-2)×(-3)=+6 5.零与任何数相乘或任何数与零相乘 问题五:原地不动或运动了零次,结果是什么? 答:结果都是仍在原处,即结果都是零,若用式子表达: 0×3=0;0×(-3)=0;2×0=0;(-2)×0=0. 综合上述五个问题得出: (1)(+2)×(+3)=+6; (2)(-2)×(+3)=-6;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毛晓雪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揭题 师:有三位同学在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了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看问: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回答。 小结:看来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同意的测量工具——尺子。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了。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 2、认识尺子 课前小研究(一):观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么? 介绍刻度、刻度线、厘米。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三、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小研究(二)说一说,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这样长的一段吗?你有什么发现? 和同桌交流,汇报: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找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谈发现。 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师:找到这么多1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吗?(学生试着比划) 师:老师课前给大家发给你们那根短短的小棒就是1厘米,拿出来,用你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然后用另外一只手轻轻地把小棒抽出来,注意两个手指保持不动,看看中间的间隙有多长,这段间隙的长度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想起来了吗?(生比划,师验证,同桌再互相验证。)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精品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精品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基本要求: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教材的前后联系: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之后的又一种运算。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为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归及分类讨论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 三 )教学重点:会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及运用. 二、学情分析 针对刚迈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 为了更形象、直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我采用“情境——探究——概括——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营造可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利用<蜗牛爬行>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 主要设计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通过<蜗牛爬行>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设置了4个问题,这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研究乘法法则创设探索的情境。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午餐》备课教案

快乐的午餐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一样多”“谁比谁多或少”。 2. 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多”“少”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样多”“谁比谁多或少”。 难点: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快看,今天的小松鼠家多热闹啊!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教材第14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回答: ?小松鼠家要准备吃饭了,已经摆好了盘子、勺子和杯子。 ?有6只小松鼠在准备吃饭。 ?桌子上摆着7个杯子、5个勺子和6个盘子。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发现了不少信息。可是你们发现了吗,这些小松鼠准备的餐具合适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快乐的午餐。(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小松鼠家热闹的午餐场景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小松鼠准备的餐具够吗”,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一起探究新知识,投入课堂教学。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一样多”。 出示课件。(教材第14页小松鼠与盘子的比较图)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把餐桌上的盘子分给了小松鼠,快来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小松鼠和盘子一样多,盘子够了。 师:你们仔细想想,老师是怎样分的? 生:每只小松鼠一个盘子。 师:像老师这样一只小松鼠对应一个盘子,然后再作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学生如果答不出“一一对应容易比出谁多谁少”,教师要指出图中的一一对应关系,然后告诉学生;如果学生能说出这样容易看出谁多谁少,教师就可以适当告诉学生这样一一对应地作比较,可避免重复数或漏数。) 设计意图:给学生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 认识“谁比谁多(少)”。 出示课件。(教材第14页小松鼠与勺子、杯子的比较图。) 师:看!同学们,老师把餐桌上的勺子和小松鼠也像刚才一样,一个对应一个地摆了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够吗? 生:勺子少了1个,不够了。 师:这时候我们就说,勺子比小松鼠少1个,不够了。那杯子呢? 生:杯子多了1个,够了。 师:杯子多了,我们就说杯子比小松鼠多了1个,够了。 3. 认识“最多”“最少”。 出示课件。(教材第14页最下面的图)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餐桌上的餐具都摆在了一起,你们仔细看看,能正好配成套吗?哪个最多?哪个最少? 生:杯子最多,勺子最少。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体会“一一对应”作比较的优点,教会学生作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同样多”“最多”“最少”的理解。 4. 小游戏:同桌两人,一人说要求,一人摆花片。要求可以是摆出的红色花片比黄色花片多。 学生做游戏,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游戏,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渗透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玩中“消化”所学知识,寓学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一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一对应”来比较物体多少的,今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运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很多问题。同学们在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时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板书设计 快乐的午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