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言文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①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②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21.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矣B.哉C.乎D.欤

2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铭志开始不真实、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B.如请托代笔的人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C.有道德的人对于恶的人,不会接受请托为他们写铭志。

D.铭志流传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

23.从内容方面看,本文第一、二段分别论述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 24.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的关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5.对于人们的行为,作者说“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21.D

22.C

23.铭志不能流传的原因铭志能够流传的条件

24.要找到具有道德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来写铭志。

25.这句话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启示我们不能只从外表去看一个人的行为,只有表里结合,才能正确评价、看待一个人。【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注意原句后面是问号,表达的是疑问语气。

A. 矣,一般用于陈述句中,表达陈述语气;

B. 哉,一般用于感叹句中,表达感叹语气;

C. 乎,一般用于疑问和反问句中,表达疑问或反问语气;

D. 欤,一般用于感叹或疑问句中,表达感叹或疑问语气。

疑问句中,“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语气直率而有力;“欤”重在征询,态度和婉。此句实际作者心中已有答案,因而表达征询的语气。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判断文本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分析错误,原文是“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应为写铭志的人不拒绝不写,又因为人情关系不能写主人的恶迹,于是铭志就不真实了。“拒绝”应为“不拒绝”。

B. “……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分析错误,原文“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铭志的是否公正与真实,与写铭志的人是否合适,是否按照事实来写有关,与是否“会批评”无关。

D. “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分析错误,原文“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意思是“然而流传的似乎很少,那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把铭志托付给不合适的人,写出铭志不公正和不真实的缘故”。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概括第一段的内容,需回到原文,前面是分析,后面是总结,因此抓住总结句概括即可,总结句是“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译为“所以千百年来,从公卿大夫到民间的读书人,没有谁不刻有铭志,然而流传的似乎很少,那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把铭志托付给不合适的人,写出铭志不公正和不真实的缘故”,此段主要在论述“铭志不能流传的原因”;

概括第二段的内容,抓住原文总领句“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和总结句“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主要是因为写铭志的人是有道德的人,他会拒绝为邪恶的人写铭志,这样能使铭志做到公正与真实。同时,写铭志的人必须是一个善于写文章的人,因为铭志有文采,所以会流传后世。总之,“积蓄道德而且善于写文章”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使铭志能够流传,所以此段论述的内容是“铭志能够流传的条件”。

参考译文:

等到社会风气衰败的时候,做子孙的人,全都想褒赞显扬他们的先人,却不根据事理。所以,即使是邪恶的人,(他的子孙)也都追求镌刻他的铭志,用来向后世夸耀。写铭志的人既不拒绝不写,又因为是墓主的子孙请托的,写墓主的恶迹,就在人的常情上是不能做的事,于是铭志就不公正和不真实,就不能足够用来在当代流行并且流传到后世。所以千百年来,从公卿大夫到民间的读书人,没有谁不刻有铭志,然而流传的似乎很少,

那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把铭志托付给不合适的人,写出铭志不公正和不真实的缘故。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最合适的人,能够完全做到公正和真实呢?不是积蓄道德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无法做到的。具有道德的人对于邪恶的人,就会不接受(请托)去为他写铭志,对于一般的人就能辩别这种情况。人们的行为,有内心善良但做出的事迹不对,有内心奸诈但外表善良,有言行恶迹互相差别很大但又不能确实指明,有实际比名声大,有名声比实际大。犹如任用人,不是积蓄道德的人,怎么能辩别对方不迷惑,评议对方不偏私?不迷惑不偏私,就能做到公正而且真实了。但如果他的文辞写得不精致,那么世上还是不流传的,由于这个原因又在于写铭志的人文章同时要写得好。所以说不是积蓄道德而且善于写文章的人是无法做到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文言文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①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②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21.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矣B.哉C.乎D.欤 2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铭志开始不真实、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B.如请托代笔的人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C.有道德的人对于恶的人,不会接受请托为他们写铭志。 D.铭志流传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 23.从内容方面看,本文第一、二段分别论述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 24.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的关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5.对于人们的行为,作者说“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21.D 22.C 23.铭志不能流传的原因铭志能够流传的条件 24.要找到具有道德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来写铭志。 25.这句话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启示我们不能只从外表去看一个人的行为,只有表里结合,才能正确评价、看待一个人。【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注意原句后面是问号,表达的是疑问语气。 A. 矣,一般用于陈述句中,表达陈述语气; B. 哉,一般用于感叹句中,表达感叹语气; C. 乎,一般用于疑问和反问句中,表达疑问或反问语气; D. 欤,一般用于感叹或疑问句中,表达感叹或疑问语气。 疑问句中,“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语气直率而有力;“欤”重在征询,态度和婉。此句实际作者心中已有答案,因而表达征询的语气。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判断文本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分析错误,原文是“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应为写铭志的人不拒绝不写,又因为人情关系不能写主人的恶迹,于是铭志就不真实了。“拒绝”应为“不拒绝”。

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 含答案

重庆八中高2014级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至6题、8至10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或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 处.分(chù)力能扛.鼎(káng)翘.首(qiáo)冠.名权(guàn) B. 恓.惶(qī)为.虎作伥(wèi)里弄.(nòng)靡.费(mǐ) C. 癖.好(pì)咸与.维新(yǔ)拓.本(tà)重创.(chuāng) D. 闷.热(mēn)宁缺毋.滥(wú)折.价(shé)剽.悍(piāo) 2.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 奋发图强直接了当责无旁代一股作气前倨后恭 B. 一愁莫展融汇贯通恰如其分鸿篇巨制食不果腹 C. 身体羸弱出人投地水泻不通鬼蜮伎俩气喘吁吁 D. 各行其是手不释卷声势赫奕礼尚往来谋取暴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走过十年之路,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 B.正忙于准备《四美图》个唱的李玉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回乡参加赈灾义演,人们纷纷 称赞舞台上长袖善舞 ....的李玉刚,台下的品德也很高尚。 C.距离高考已不足三个月,爸妈急得什么似的,可王磊倒安之若素 ....,一天到晚还那样乐呵呵,跟个没事人似的。 D.雍正在位13年,竟写下了约4000万字的朱批,就连现在的专栏作家、网络写手也难以 望其项背 ....。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吴俊东表示,现在他就等着高院最后的判决了。他还在微博上表示,“不管结果如 何,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伸出援手。” B.2010年食品的接力涨价产生了很多新词语: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到“苹什么”,这些新词语反映了百姓复杂的心态。 C.NBA新赛季对一直以来争议较大的“走步”规则作出调整——即NBA球员在行进停止、传球或投篮之前允许持球走两步。 D. 杭州富家子弟闹市飙车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为什么“飙车”现象在一些城市愈演愈烈?是惩处偏弱,还是有“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对此好好查一查。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2019-2020年高二语文选修2练习题: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2019-2020年高二语文选修2练习题:第12 课寄欧阳舍人书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已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 (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

关于曾巩的散文,前人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不同,或称古雅平实,或称自然淳朴,或称从容柔婉,或称严谨醇正。所谓 ,因此思想深沉,感情凝练,很少用炽热

【课内挖掘】 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日中进士 曾巩一共弟兄五个,还有九个妹妹。他是老大。在他的带动下,弟兄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准备积极应试。没想到头一年就名落孙山。以后连续好几年都未考中进士。他的家乡有个不喜欢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诗揶揄曾巩。诗曰:“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恰似梁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毫不介意,也不灰心,他每天带领诸弟学习不止,每发现哪个弟弟稍有懈怠或放松学习,他就批评教育,多方鼓励。由于他的以身作则,弟兄们学习都刻苦认真,常常五更起床,废寝忘食,冬夏不辍。果不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嘉祐(1056—1063)初年,曾家弟兄五人都取得了上京参加省试的资格。临行前,曾巩弟兄五人一同来到上堂屋,向曾母拜别。曾母感叹地对他们说:“你们五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人能金榜题名,我就心满意足了!” 谁也没有料到,张榜那日,曾巩弟兄五人都榜上有名,而且名次都在前茅。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月同日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选自百度文库) 【课外运用】

唐宋散文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唐宋散文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巩顿首载拜2,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3,反复观诵,感与惭并4。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5,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才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现之,或纳于庙6,或存于墓,一也7。苟其人之恶8,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9。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10,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11。警劝之道12,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13,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14,以夸后世。立言者既美之拒而不为15,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以其人16,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17,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18,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19。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20,有意奸而外淑21,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22,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23,犹之用人,非蓄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24,议之不徇25?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日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蓄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26,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27,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

《寄欧阳舍人书》译文及赏析

《寄欧阳舍人书》译文及赏析 导读:《寄欧阳舍人书》 作者: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

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⑧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⑨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注释】 ①铭: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②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 ③勒:刻。 ④畜:积聚。 ⑤兼胜:都好,同样好。

寄欧阳舍人书

寄欧阳舍人书 古代文化 0101 1348 寄欧阳舍人书① 〔宋〕曾巩 【介绍】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2)夏,曾巩奉父亲之命,写信请他的恩师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撰写墓碑铭。庆历六年秋,曾巩收到了欧阳修写好的《尚书户部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次年,为了向欧阳修致谢曾巩写了此文,时年29岁。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②,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③,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④,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⑤,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⑦,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②,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③,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才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④,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⑤。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⑥,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⑦,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 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⑧,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⑨。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⑩,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11),况其子孙也哉! 况巩也哉! 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12)。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13),其谁不愿进于门?

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 作者: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①志之著于世, 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 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 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 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 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 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 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 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 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 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⑧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 魁闳⑨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 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 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 真是感愧交并。

【诗歌鉴赏】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 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 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 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 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 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 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 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 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 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 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 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 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 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注释 、去秋:当指庆历六年。

王夫之《更漏子·本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夫之《更漏子·本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文章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文章结构谨严,起承转合自然。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②,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③,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④,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⑤,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⑦,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文章结构谨严,起承转合非常自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寄欧阳舍人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寄欧阳舍人书 宋代: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文章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文章结构谨严,起承转合自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答案篇1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含答案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1.通假字 (1)则必铭而见.之同________,________。 (2)至于通材.达识同________,________。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同________,________。 (4)恶人无有所纪.同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于众人 ..则能辨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而世之学者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勇于自立..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铭⎩⎪⎨⎪⎧ 夫铭.志之著于世: 则必铭.而见之: (2)一⎩⎪⎨⎪⎧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 .也: 一.欲褒扬其亲: 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一.归于先生:

《古文观止·寄欧阳舍人书》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寄欧阳舍人书》译文与赏析 寄欧阳舍人书 寄欧阳舍人书 北宋·曾巩 【题解】 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杰出的散文家。曾巩师从欧阳修,秉承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理念。他长于议论,所作的政论文言辞朴素,立论精辟,文章波澜起伏而能尽显其意。本文是作者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旨在感谢欧阳修为其祖父撰写墓志铭。 【原文】 去秋人还[78],蒙赐书及所譔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着于世[79],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80],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注释】 [78]去秋人还:庆历六年夏,曾巩派人送信给欧阳修,求其为祖父写墓志铭。当年秋天,欧阳修写好后交给曾巩派的人带回。 [79]铭志:碑文最后的韵文部分称铭,记述死者事迹的散文部分称志。 [80]通材达识:博学多闻,见多识广的人。 【译文】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写信给我并为先祖父撰写了墓碑铭文。我反复地观览诵读,真是感愧交并。墓志铭之所以能够着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近,但也有与史传不同的地方。这

是由于史传对一个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则是古人的功德、才能、志向出众的事迹,恐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加以显扬,有的珍藏在家庙里,有的安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这是个恶人,那么在铭文中有什么好记载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去的人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地方,活着的人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敬意。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生平事迹能流传后世,就会发奋有所建树;作恶之人没有什么事迹可记,就会因此感到惭愧和惶恐。至于那些博学多才、见识通达之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美好的言论和善良的行为,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铭文警世劝诫的作用,不和史传相近,那么又和什么相近呢? 【原文】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81],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82],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注释】 [81]勒:镌刻,刻在石碑上。 [82]是:正确,符合事实。 【译文】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心只想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世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写,又因为受其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接写上死者的恶行,从人情道理上又不应该,于是,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词。后世想请人撰写碑铭的,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既不公正又不符合事实,也就不足以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可是能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

寄欧阳舍人书_曾巩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寄欧阳舍人书_曾巩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寄欧阳舍人书_曾巩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寄欧阳舍人书_曾巩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寄欧阳舍人书 宋代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赏析(最新)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赏析 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单文精练一寄欧阳舍人书含解析

单文精练一寄欧阳舍人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① [宋]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 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 .. 大夫 ..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④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 ..。巩再拜。(有改动) 注①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碑铭写好后.曾巩于庆历七年写此信致谢。②衋(xì)然:伤心痛苦的样子。③屯蹶否塞:困苦挫折.时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蚜

第课寄欧阳舍人书 .通假字 ()则必铭而见之同“现”,显现,表彰。 ()至于通材达识同“才”,才学,才能。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同“蓄”,积蓄,富于。 ()恶人无有所纪同“记”,记录,记载。 .古今异义 ()于众人则能辨焉。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而世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则勇于自立。 古义:建立功业。 今义: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一词多义 ()铭 ()一

()书 ()乎 ()恶 .词类活用 ()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则不受而铭之:为动用法,为……写铭文。 ()而先生显之:使动用法,使……显耀,表彰。 ()孰不欲宠荣其父祖:使动用法,使……获得荣耀。 ()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形容词作动词,详细考证。 .文言句式 ()则与铭乎何有:宾语前置句,“何有”应为“有何”。 ()其将安近:宾语前置句,“安近”应为“近安”。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句,“莫之拒”应为“莫拒之”。()其谁不有望于世: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世”应在“有望”前。()苟托之非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先大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阿谀墓中人的不 良风气。 本文是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一封答谢信,但全文的主旨是否仅是对欧阳修的感谢?还包含哪些 意思? 答: 答案本文虽为一封答谢信,但也并非是一味感谢,而是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的祖父写墓志 铭为切入点,赞扬了欧阳修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文才,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 修养的重要性。也只有二者兼备,为别人写作铭志才能公正、正确,而铭文和墓中人也才能 一起流传于世。对当时那些铭志不合事实、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评。

《古文观止》卷十一?宋文:苏轼12篇苏辙3篇曾巩2篇王安石4篇

《古文观止》卷十一・宋文:苏轼12篇苏辙3篇曾巩2篇王 安石4篇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目录: 卷十一・宋文

1.上梅直讲书(苏轼) 2.喜雨亭记(苏轼) 3.凌虚台记(苏轼) 4.超然台记(苏轼) 5.放鹤亭记(苏轼) 6.石钟山记(苏轼) 7.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 8.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 9.前赤壁赋(苏轼) 10.后赤壁赋(苏轼) 11.三槐堂铭(苏轼) 12.方山子传(苏轼) 13.六国论(苏辙) 14.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15.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16.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17.赠黎安二生序(曾巩) 18.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19.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 2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21.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 上梅直讲书

2018无锡一检语文详解及阅卷报告材料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大全2018届无锡市高三一检语文 试题解析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的社会看上去很有序,但社会体制却是僵化的,人被僵化的体制 ,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设定好的、 的。这种“有序”社会是没有活力的社会,当然也是难以向前发展的社会。

A. 死气沉沉束缚墨守成规 B. 死水一潭束缚按部就班 C. 死水一潭制约按部就班 D. 死气沉沉制约墨守成规【解析】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死气沉沉”形容气氛沉闷,没有生气。也形容人精神消沉,缺少活力。 “死水一潭”比喻死气沉沉、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依据语境“社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大全会体制却是僵化的”应该选择后者;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如束缚手脚。“制约”受环境制约,是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本 身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如互相制约。依据后文中“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设定好的”推测,应该是“束缚”;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

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这两个词语区别不大,墨守成规多指不敢勇于创造;按部就班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缺乏创新。依据语境“这种‘有序'社会”,选择“按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大全 部就班”。由此判断答案为B 项。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