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精彩片段摘录

1.战争奥斯曼帝国靠战争生存。帝国所有的总督都是将军。每个警察都是禁卫军士兵。1683年,围攻巴格达期间,波斯人提出用一场角斗决定胜负。波斯一方从士兵中千挑万选一个大力士,而默罕默德苏丹四世亲自上场,仅仅一击就砸碎了波斯冠军戴着头盔的脑袋。甚至精神病人也组成了一个军团,叫做“灵魂冒险者”。他们反正也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因此经常被用作人肉攻城锤或人肉桥梁。一旦和平降临,帝国内部就将滋生动荡,因为人们仍旧渴望战利品和军功。集结令一旦发出,人们便以惊人的速度,兴奋地集合起来,你会以为他们被邀请去参加的是一场婚礼而不是战争。

禁卫军是帝国的正规步兵,由巴尔干半岛进贡的男孩组成。他们对食物有种质朴的渴望,军队成员们胃口奇好,以至用炊事术语表示级别。战争中丢失军旗是一大耻辱,不过要是搞丢了军团的大锅,所有军官毫无例外都将遭免职。

2. 苏丹们皇朝的前十位君主,从奥斯曼拜伊到1566年去世的苏莱曼大帝,都是成功之人。然而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苏丹平均在为时间不超过12年。10位苏丹有5位被废黜,2位被暗杀。

默罕默德三世1595年即位,根据苏丹上台时的弑亲法,宫廷大门抬出19具王侯的尸体,送葬的队伍穿过街道。早期的苏丹们除了自己的儿子们,没有任何活着的男性亲属,弑亲法保证了他们没有亲人来挑战自己的权威。一直到默罕默德三世的继承人艾哈德一世,弑亲法才被中断。不过,亲属们再也不能离开后宫。苏莱曼二世在后宫囚笼待了39年,他在位的13个月中,数次请求回到牢笼。

3.奥斯曼帝国中的人们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所有国度中,保守计算有36个------贝都因人最难以控制,希腊人最狡猾,埃及人最文雅,塞尔维亚人最恶毒,匈牙利人好告状,而阿尔巴尼亚人是帝国中唯一被奥斯曼人认可为一种独特人种的民族-----他们似乎囊括了奥斯曼帝国中的所有海盗、流氓、谋杀犯和骗子。

一些阿尔巴尼亚人十分困惑,自称完全不知道哪个宗教更好,于是干脆星期五去清真寺,星期日去教堂。

4.没有哪种冲突会像苏丹和伊朗王之间这样不了了之:双方1615年终于开战划定了边界线,战争的起因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被忘却,以至于18世纪时,把战争的起因理解成是波斯人的可怕习惯造成的:他们洗脚的方式是早上起床后用手搓干,而不是用水洗。

5. 说起伊斯坦布尔,这里天空中的生物如此之多,你往天上扔一块食物,十有八九不会再掉下来。

6. 达尔马提亚地区(克罗地亚一个地区),到处都是无所事事的人们,每天在边境地区来来往往,做小买卖或实施抢劫,从不把大国和他们庄严的合约放在眼里。那里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们成天兴高采烈地乱使劲,给孩子割礼时诵读《福音书》,整个斋月期间像基督徒一样喝酒,照吃不误。

7. 时至今日,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的看门人,仍是1135年受命担任此职的后人。他们家族见证了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8. 对于土耳其战争的回忆留在很多地方。在奥地利,或许能听到钟楼传来的钟声,这曾经一度是土耳其人来袭的警报声。在维也纳,人们用羊角面包纪念1683年奥斯曼大军与胜利擦肩而过的那场围攻战。而大维奇尔卡拉-穆斯塔法的头颅一直躺在维也纳艺术博物馆。过去一直摆在一个柜子里的垫子上展览,不过到了如今我们这个胆小懦弱的年代,馆长决定把这个头颅从公众视线移开。

9. 尽管奥斯曼人向来喜欢占点小便宜,但他们并不擅长和钱打交道。他们习惯于把手头上的一切钱财都用来向上爬,力求能到官僚机构,军队或者清真寺供职,因为这就相当于进入统治阶级,可以从那些就在他们眼皮底下被创造出来的巨大财富中分一杯羹。

10. 奥斯曼帝国的外交

法国人的傲慢足以令所有欧洲使节不寒而栗,但是在奥斯曼帝国刀枪不入的高傲面前,傲慢的法国人也甘拜下风。外国使节的日子都不好过,法国大使被打了脸,还被人用椅子揍了一顿。俄罗斯大使被赶出大厅。波兰公使差点被杀死。奥地利口译员更是遭到了棒刑。

一位驻伊斯坦布尔法国大使一边破口大骂,一边被人从伊斯坦布尔拖出,最后死在一家疯人院。因为他的前任留下的备忘录中记录着,他曾经在一次面见苏丹的时候带了把刀。实际上,那只是插在靴筒里的玩具小匕首。然而这个继任者因此觉得,自己必须延续这个特权。他配着长剑出现在奥斯曼宫廷,被拒绝入内,任凭他咆哮争吵恳求都毫无作用。他又在伊斯坦布尔住了好几年,始终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并因此一直无法拜见苏丹,最后他终于疯了。

11. 帝国的拆迁

1755年,宫殿大墙下的一排房屋需要拆除,以便修建防火带。所有房主都同意了,只有一位老太太反对。她宣布说“她绝不离开自己的房屋,因为这是她家族几代人传下来的财产,这房屋对她是无价之宝,多少钱补偿都不行----有关官员对她大叫了一阵,但是这事确实显得有失公允,因此谁也不敢诉诸武力,房屋保留了下来。有人问,为什么苏丹不强行收缴,再给她钱呢?苏丹回答说,绝不可能,那是人家的财产。”(1755年!在那个封建专制的国家里,最高统治者就能说出这种穿越的话!真实性有待考量,毕竟有个国家到了2012了,还是不懂这个理儿!)

12.黑山人----海岸线边的黑山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没有人能征服黑山。派去的军队人多的话,会在那里陷入饥荒;人少的话,则毫无胜算。黑山的男人们躲在石头后面用卡宾枪阻击敌人,女人们把石头从山上滚下制造山崩,孩子则负责递送弹药,并用弹弓出击。相比,土耳其人笨手笨脚,阿尔巴尼亚尔更是弱不禁风。黑山人都有六英尺多高,超乎寻常地帅气。对他们来说,最恶毒的一句嘲讽莫过于“我了解你们这些人:你家的所有祖先都死在床上。”1493年,利用从威尼斯买来的西里尔字母铅字,黑山印出了斯拉夫世界的最早的印刷品。不过没有多久,他们就把铅字熔化,该铸子弹了。

达尼洛二世---黑山地区第一位世俗统治者。1852年被俄罗斯支持为黑山大公,统治期间与其兄击败土耳其统治,承认了黑山的独立地位。他颁布了黑山有史以来第一步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1860年遇刺身亡。

13. 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有某种微妙的相似之处。16世纪,两个国家曾在地中海和中欧地区大力发展势力,一个世纪之后,同样完全落后于潮流,变得无足轻重。两个帝国曾在同一个时代高歌猛进,势不可挡,但是到了17世纪,都开始衰落,妄自尊大,不堪一击,盲目排外。两个庞然大物之间,有一个侏儒般的调停人,

威尼斯。然后随着两位帝国主角渐渐衰退,威尼斯失去了活力。如果“现代”有一个起始之日,那么也许就是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几大政治巨头谢幕离场的时刻:西班牙无敌舰队遭到挫败,奥斯曼帝国在波斯和欧洲的野心被遏制,威尼斯也在各国展开大西洋冒险时候,退化成一潭死水。

14.希腊人帝国各处都分散着希腊人。拜占庭帝国使得希腊语在巴尔干以及中东

站稳了脚跟。而在奥斯曼统治时期,希腊语与奥斯曼土耳其语一样,是官方语言,是权力的象征。人们习惯于认为受过教育的希腊人都是有出息的人。“一旦发迹,便趾高气昂,得意洋洋,倨傲无礼,说一不二,横行霸道。如果遭到罢免,他们就变得沮丧,顺从,卑劣,卑躬屈膝,甚至表现出可鄙的奴性。”(个人批注:看来人的奴性都是一样的,在奴性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分种族、地域的,是各族人民,老幼咸宜的一种东西,不管是远在天边的希腊,还是那个自以为在世界中央的那个国。)

15. 罗马尼亚人不是一个国籍,而是一种职业。---此处指罗马尼亚人因为压迫和

动荡被迫远走他乡。1920年代,不少罗马尼亚小提琴手在欧洲各大饭店从事桌边演奏的营生,让人联想起这个古老的俏皮话。

16. 一个西方观察家讽刺保加利亚人:只要三个保加利亚人同时出现,其中两个

就会联合起来对付第三个,然后第三个就会到国外去搬救兵。(个人批注:原来保加利亚人是天朝的后代!)

17. 奥斯曼时间

1898年12月9日,一个英国领事发现,希腊人的日历已经晚了两个星期,还停留在11月27日。保加利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用的都是希腊人的时间,而犹太人已经过到了第5个千年。穆斯林认为当时是14世纪,而奥斯曼帝国政府则是晚了两年。当时是12月,也可能是11月,是9号,也可能是其他的号。

18. 帝国在内政方面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理论,“公平循环论”穆斯塔法奈玛这样

说:“a-没有军队就没有统治 b-维持军队需要财富 c-财富需要从臣民中获取 d-臣民需要公平才能繁荣 e-没有统治和国家就没有公平。”这种理论掩盖了宗教和种族的矛盾,是以一种单一的眼光来看的,倘使没有罗马教皇和正教主教,什叶派和正统派之差,帝国都是突厥人,那这个政策是好政策。类似的政策还有德米舍梅制和加里沙尼军团,从基督教儿童中招募人手以克制地方贵族和军队势力,最后竟演变为帝国后期长期内乱的根源之一。可见,帝国文化上的软弱宽容是多麽的不成功。

?备忘:

?1、时间观念是环形的、循环式的——大概循环式的时间观念,畜牧业的话,扩张起来是抢一年是一年;农业相对稳定,扩张的话也是防御型进攻;线性时间观的扩张比较可怕——越吃越胖越胖越吃;

2、没有常规军,民兵制,打仗的话雇佣军占重要位置。每逢战事,人马从四面

八方装备齐全地涌来,浩浩荡荡的前进,越聚越多,集结的速度和条理性让人无法想象却又十分自然——想象起来更像一场狂欢,反正死在战场上既光荣又顺理成章,活着的么抢好了大家分,分钱分地。

3、城市伊斯兰教色彩浓重。穆罕默德二世把君士坦丁堡变成了伊斯坦布尔——

印象深刻:集市虽然那很热闹,但是外国人想要写生摄影,居然会被群殴。

4、从对拜占庭帝国的直接威胁到最后围攻匈牙利、波兰、立陶宛直至震慑整个

欧洲(似乎整个东南欧、希腊等地区的语言中“魔鬼”一词就是“土耳其人”——这

种震慑力其实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各国之间的凝聚力,促进欧征成为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

5、苏丹的宫廷是禁声的,为此苏丹似乎还发明了一整套复杂的手语······

6、苏丹至高无上,执政的话很多就交给“大维齐尔”,由于“血贡”的关系,很多被征服民族会被要求贡奉未成年的男孩,大部分生离死别都很惨痛,但也有少数人因此成了人中龙,也有成了大维齐尔的,所以这个职务并非世袭。

7、海军头子也是希腊血统的。奥斯曼的海军开销花费不少,但似乎在地位上不及陆军重要,基本上干的都是海盗的勾当,凶残暴虐,不过确实为帝国的财政来源贡献颇丰。

8、创始人奥斯曼一世。脱离蒙古人打击的苏丹国独立,随后自称苏丹。奥尔汗初步建立国家行政组织。苏莱曼大帝行政、立法、税收、教育等各方面改革,占领匈牙利等开始震慑欧洲;征服波斯;自己是诗人,赞助文化事业、保护犹太人;穆罕默德二世(法齐赫)收了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哈里发。

老照片:被处决的四位俄国末代沙皇的公主(组图)

老照片:被处决的四位俄国末代沙皇的公主(组图) 老照片:被处决的四位俄国末代沙皇的公主(组图) 末代沙皇一家从这个房间走向地下室,也走向死亡…… 这是一间空空的地下室,只有几盏马灯照明,突然房门被大大打开,在苏维埃代表率领下,几个契卡特工人员持枪出现在地下室。这时,尼古拉二世试图站起来,结结巴巴地问:“你们是谁?要干什么?”与此同时苏维埃代表高声叫道:“你们都是凶手……”话音未落,一阵排枪向沙皇一家扫来。顷刻间撕裂人心的喊叫声和手枪声混成一片。奥尔加公主扑到她弟弟面前。第一颗子弹击中她的肩部,第二颗子弹射中她的胸膛,其他人也随即倒在她旁边,扭曲呻吟着。最后一颗子弹击中她的喉部,鲜血从嘴里喷出,沙皇一家倒在血泊之中。他们的尸体经过焚烧之后,被扔进了一个废弃的旧矿井之中……从1613年起,罗曼洛夫王朝在俄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三百多年。那时弱小的俄国皇室很想与欧洲其他王室攀亲,却到处碰壁。几代罗曼洛夫家族成员虽然为皇权有过颇不人道的争斗,可在富国强兵的方针上却是一致努力。其中以彼得大帝和叶卡特琳娜女皇的影响尤为巨大。尼古拉二世一家的命运成了罗曼洛夫王朝的最后一章。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曾承认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帝王,他执政时期的俄国充满了动、冲突和饥饿,俄国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当尼古拉还是王子的时候,他在奥地利遇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德国黑森的公主亚历桑德拉,他们一见钟情。尼古拉继承王位一个月后,和亚历桑德拉举行了结婚典礼。曾经不可一世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阅兵公主们的合影(从左至右):塔吉扬娜(立者),安娜斯塔西娅,玛丽亚俄国末代四位公主(从左至右):安娜斯塔西娅,塔吉扬娜,玛丽亚,奥尔加 公主们的合影(从左至右):奥尔加,塔吉扬娜(立者),安娜斯塔西娅末代沙皇的五个子女(从左至右):塔吉扬娜,安娜斯塔西娅,阿列克谢,玛丽亚,奥尔加 四位公主和皇后在一起,最右边是安娜斯塔西娅末代沙皇全家合影在皇家游艇上的末代沙皇一家。安娜斯塔西娅公主,右下角的小照片是她被封为女大公爵时穿着礼服,戴着传统的俄式珠冠被册封为女大公爵的二公主塔吉扬娜,穿着礼服,戴着传统的俄式珠冠 被册封为女大公爵的三公主玛丽亚,穿着礼服,戴着传统的俄式珠冠被封为女大公爵的长公主奥尔加,穿着礼服,戴着传统的俄式珠冠大公主奥尔加二公主塔吉扬娜末代沙皇的皇后亚历桑德山,对于她遗骨的身份确定,是用了现在英国女王丈夫的DNA样本进行对比末代沙皇夫妇

俄国历史大事年表

俄国历史大事年表 1547年1月19日 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个沙皇。俄国沙皇的历史从此开始。 1549年 召开了统治阶级各等级的“协商会议”。这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缙绅会议,缙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俄国等级君主制的确立。 1550年 颁布伊凡四世法典。 1551年1月5月 召开了宗教界代表和世俗封建主代表参加的“百章会议”,讨论了教会改革和国家改革等问题,通过了1550年的法典。 1551年夏 楚瓦什并入莫斯科。 1552年 莫斯科征服喀山汗国。 15551560年 兴建瓦西里·勃拉任内大教堂。 1556年 莫斯科征服阿斯特拉罕汗国。 15581583年 立沃尼亚战争。 15651572年 实行沙皇特辖制。 1581年 颁布“禁年”法令,暂时取消农民在尤里耶夫节离开主人的权利。 俄国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侵入西伯利亚,击败失必儿汗国。 15841598年 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在位。 1589年 在俄国建立独立的牧首区,大主教约夫当选为俄国东正教会的第一任牧首,俄国东正教会彻底摆脱了对君士坦丁堡的依附。 1598年1月6日 费多尔·伊凡诺维奇去世,留里克王朝终结。 15981605年 鲍里斯·戈都诺夫在位。 16011603年 俄国发生大灾荒,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饿死。 16051606年 伪季米特里一世为沙皇。 16061610年 瓦西里·叔伊斯基在位。

16061607年 伊凡·鲍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16101613年 以姆斯季斯拉夫斯基为首的“七波雅尔执政”时期。 1611年13月 普罗科比·梁普诺夫领导的第一民军建立。 1611年910月 商人米宁和帕扎尔斯基公爵领导的第二民军建立。 1612年10月 民军将波兰武装干涉者驱逐出莫斯科。 1613年 莫斯科召开缙绅会议,推举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从此开始。16131645年 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在位。 1617年 俄国同瑞典签订《斯托尔鲍沃永久和约》。 1618年 同波兰签订了为期14年的德乌林诺协定。 1628年 兴建克拉斯诺雅尔斯克。 16321634年 俄国同波兰争夺斯摩棱斯克的战争。 16431646年 瓦·波雅尔科夫率军侵入中国黑龙江地区。 16451676年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在位。 1647年 鄂霍次克市奠基。 1649年 由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主持召开的缙绅会议通过《会议法典》,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确立了农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对地主农奴主的依附关系。这标志着农奴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最后形成。 16541667年 俄波争夺乌克兰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双方于1667年签订了《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把乌克兰划分为两个部分:第聂伯河左岸(即东乌克兰)归俄国,第聂伯河右岸(即西乌克兰)归波兰。第聂伯河右岸的基辅及其附近地区由俄军占领两年,但实际上被俄国永远占有。俄国收复了斯摩棱斯克、契尔尼哥夫、谢维尔斯克和斯塔罗杜勃等地。 1655年 尼康进行教会改革。 16561658年 俄瑞战争。 1661年 伊尔库斯克奠基。 16671671年

沙皇俄国的大国时代(1762年~1825年)—珍妮特_哈特利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1年第2期 俄国的大国时代(1762—1825) 〔英〕珍妮特·哈特利 内容摘要1762—1825年的俄国凭借其军事力量成为一个大国。 尽管俄国很落后,而且对军事行动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传统的 社会结构。但是作为大国,俄国有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承受着作为大国 不得不面对的压力。这些压力使俄国几乎难以承受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 动。从长远来看,这迫使俄国质疑其传统社会结构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地区与国别政治俄国大国崛起帝国时代 本文所谈及的大国的地位,这在任何时代与任何国家都有关。毫不夸张地说,在英国或者笼统地说西方世界,都对中国在过去20年中成就的经济大国地位而深感着迷。这的确是一个迅速崛起成为大国的惊人奇迹。 “强大”(greatness)是个可以被笼统使用的概念,它涵盖一个国家的很多特征。“强大”可能是一个现实,也可能只是一种认知。在国内外,“强大”可能只是空头衔,对于实际国力而言是言过其实的。这种情形几乎适用于所有帝国:罗马、英国、奥斯曼帝国和俄国。经济上的强大是现今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之一:也就是说你是否在二十国、五国等“国”(G)集团里。但是,经济上强大通常(但并不总是)与军事上强大并存,罗马帝国、苏联和美国都是如此。不靠军事力量而实现经济强大是有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和德国就是如此———但这是由非常特殊 *〔英〕珍妮特·哈特利(Janet Hartley):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本文为珍妮特·哈特利教授2011年4月22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演讲稿,经作者授权在本刊发表,小标题为译校者所加。 851

俄国的大国时代(1762—1825) 的环境决定的。 历史上,军事力量———较小程度上是海军力量———决定过大国的地位,这不取决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强大经济基础或现代国家结构。从18世纪晚期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沙俄帝国达到了其历史上的顶峰。俄国的大国地位是由军事胜利缔造的,并未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以西欧的标准来衡量,俄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社会上都“退步”了。 我们所要探究的是:第一,什么使俄国强大;第二,这个大国的局限性;第三,维系这个军事强国的“代价”。需要指出,俄国尽管很落后,但它凭借军事力量成为一个大国,而且对军事行动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该国的传统社会结构,然而这些压力使俄国几乎无法承受这个程度的军事活动。从长远来看,这迫使俄国不得不质疑它传统社会结构的可持续性。 一、俄国强大的主要原因 从1762—1825年间,沙俄帝国到达了军事力量的顶峰。它成功打败了许多敌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军事胜利使俄国得到了北部、南部和西部的土地。到1815年,沙俄帝国的扩张已经深入欧洲地区。那时,俄国拥有欧洲最大规模的军队,其他国家惧怕它,认为它是个军事强国和潜在威胁。1814年12月,亚历山大一世(Alexander I)带领凯旋的俄国军队得意洋洋地走过巴黎爱丽舍宫,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示威,旨在炫耀俄国新确立的军事和外交力量。俄国军队之前从未西征到如此遥远的地方———之后再也没有到过。维也纳会议巩固了俄国这个新兴强国的领导地位,也确立了拿破仑战败之后的欧洲的领土和政治秩序。 在那个时代,军事力量和军事胜利使俄国扩充了重要的领土,这促进了俄国大国地位的形成。叶卡捷琳娜(1762—1796)执政时期,俄国打败了奥斯曼帝国(1768—1774,1787—1792),瓜分了波兰—立陶宛(俄国打败土耳其直接造成了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波兰人叛乱失败导致了1795年的第三次瓜分波兰),俄国由此得到了南部和西部的广阔领土。在南方,俄国拥有了黑海北岸的全部土地;克里米亚半岛被征服并于1783年被纳入版图。在西边,波兰—立陶宛于1795年从地图上消失,这意味着俄国已向西延伸至欧洲的心脏,与奥地利和普鲁士接壤。1801年,在亚历山大一世执政期间(1801—1825),俄国成功吞并格鲁吉亚,并在南高加索建立统治。作为拿破仑战争的一个小插曲,1811年,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剩余的土地(俄国已在1721年和1747年占领了芬兰南部),并于1812年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得比萨拉比亚(现在的摩尔多瓦)。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是,维也纳会议认可了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收益:波兰王国与俄国合并,俄国沙皇兼任波兰皇帝。 951

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

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语:Osmanlı İmparatorluğu)为土耳其人建立的一个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17世纪也叫奥托曼帝国。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供大家阅读! 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奥斯曼与拜占庭扩张领土地图 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15世纪末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最大时期的疆域 1763年的土耳其 1848年的奥斯曼帝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 解体前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简介土耳其人初从属于罗姆苏丹国,后在土耳其独立建国,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之大部分领土,北及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自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 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

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曾压过西班牙,取得地中海地区的优势。 土耳其是15世纪到19世纪地中海地区重要强国,并在16到17世纪和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同为该地区最强的国家之一。不过在17世纪的巅峰期之后,土耳其日趋衰弱,不敌崛起的奥地利和俄国。 土耳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国家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希腊,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土耳其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的主要陆上交通线近六个世纪之久。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宗教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 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鲁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世界上各个大国的起起伏伏不断交织,不断创造着每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在这些历史中,不仅折射着人类的智慧,更是为后来者提供着真实的实例。通过分析大国崛起衰落的原因,剖析其中的必然因素,又助于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 一、技术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 1500 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从而使得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不仅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起的工业革命,而且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世界格局。随后,19 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不仅确立了新的自然观、新的社会观,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西欧自16 世纪以来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其中尤以英国最为明显。英国在17 世纪中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制度上来。封建制度的推翻,加速了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为英国产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英国建立世界工商业霸权和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内外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富于革新和开拓精神。以科技为依据的技术革新,适应产业革命发展的国内政策,与放眼世界、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的国外政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到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再到冶金、采煤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的。产业革命完全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使之空前繁荣起来。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方面处于垄断地位。1870 年,其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5115 %,生铁产量占50 %,棉花消费量占491 2 %;英国不仅向全世界供应工业品,而且还输出机器设备,几乎包揽了全世界的机器、火车车辆和铁路设备的制造。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居于绝对领先地位,1850 年英国贸易

沙俄、苏俄和苏联的区别

考点:沙俄、苏俄和苏联的区别 沙俄:1546~1917年,指的是1917年3月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1917年11月十月革命后至1922 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底苏联解体。 易错微析 俄国废除农奴制就是沙皇统治者亚历山大二世。 例题11917年11月7日晚9点45分,伴随者“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权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俄国苏维埃政府诞生的事件是() A.废除农奴制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苏联成立 答案:C 解析:1917年11月7日,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权的政权——苏维埃政府,答案C。 例题2“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这几个历史片段组合在一起描述的是下列哪个国家的历史?() A.美国 B.前苏联 C.法国 D.英国 答案:B 解析:1917年11月7日,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时正

处于一战时期;1922年成立苏联,并在最初的国家建设中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二战中苏联是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答案B。 1.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的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反映了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化解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B.解放农民,帮助农民致富 C.改变俄国的专制制度 D.迅速实现俄国近代化 2.俄国1917年3月二月革命的直接结果是()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推翻了临时政府 C.使俄国退出了一战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 苏联这一名称开始出现于() A.1917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4.历史上的苏联从建立到瓦解一共维持了多少年() A.68年 B.69年 C.70年 D.71年

国际关系史 简答题及论述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 二、简述题及论述题部分 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主要内容是:(1)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2)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3)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4)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5)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6)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彼得一世的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1)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改革加速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落后状态,使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3)彼得一世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为北方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 (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保证了法国瑞典等获胜国家获得大片领土。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国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 (3)确立了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地位。 主要影响: (1)和会与和约本身建立了以国际会议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 (2)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3)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规定; (4)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签汀的和约是国际关系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把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第五,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即是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俄国第一位沙皇是谁

俄国第一位沙皇是谁 伊凡;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IVВасильеви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又被称为伊凡雷帝(ИванГрозный)或者“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瓦西里三世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下面是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简介。 伊凡;瓦西里耶维奇登基背景伊凡四世三岁即位,母亲暂时摄政,却苦于大贵族们的横暴。当时各集团激烈争权、倾轧和谋杀,对伊凡四世冷酷多疑的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1547年加冕称沙皇。他开始执政后,于1549年建立重臣会议,编纂新法典。1549~1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法律、财政、军队、宗教等方面进行改革。伊凡四世的政府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其军事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完善军事指挥体系,限制按门第选任军官的制度,建立常备军,整顿俄国地方部队的勤务和调整俄国边境守备与屯扎勤务。这次改革奠定了俄国正规军的基础。执政时期,制订了第一部军队条令;;《贵族会议关于屯扎和守备勤务决议》。伊凡四世改革,尤其是军事改革,使俄罗斯走向强大。 1547年开始,伊凡四世实行独裁统治。对内政策的方针是反对大贵族分立主义,具体表现在1565年建立了沙皇特辖地区制,即把全国化分为两大部分:普通区和特辖区,给贵族势力很大的打击。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权力很小,受领

主们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了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集权。 对外政策对外政策方面,伊凡四世开始了俄罗斯对外的扩张。在1547-1552年的远征中灭亡了喀山汗国,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国也被吞并,然后又吞并了大诺盖汗国和巴什基尔亚,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开始成为多民族国家。灭掉喀山汗国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从此以后俄罗斯力量强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攻灭喀山之前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强于俄罗斯的力量,攻灭喀山改变了俄罗斯人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对比。而且,攻灭喀山汗国,为俄罗斯越过乌拉尔山脉吞并地域辽阔的西伯利亚扫平了道路。到1557年,西伯利亚汗国也臣服于伊凡并于1579年被占领。1572年粉碎了被称为“奥斯曼帝国之鞭”的克里木汗国政权。当时位于中东地区、并一度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穆斯林帝国;;奥斯曼帝国处于鼎盛时期,前进侵略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东欧地区,而粉碎克里木汗国给奥斯曼帝国的迎头痛击,挫败了奥斯曼帝国统治俄罗斯及东欧的图谋。 以英国船开辟北方航路为契机,伊凡开始探索通往西欧的近道。1558年发动立窝尼亚战争,试图向波罗的海扩张。由于邻近国家波兰、立陶宛、丹麦、瑞典的介入和贵族的反对而受阻,使战争长期化,打了二十五年。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向欧洲展示了俄罗斯的国力。 1556年,沙皇召见了与西伯利亚汗国毗邻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政权、对外扩张、占领君士坦丁堡直至走向衰落的基本历史进程。 理解奥斯曼土耳其迅速扩张的原因。理解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在历史上影响。 技能: 根据要求列举同一类别的历史事实。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比较历史事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运用内因和外因的哲学范畴,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从不同历史条件、不同历史阶段的视角,分析历史事件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确立人类社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而发展的观念,谴责延缓或阻滞历史潮流的行为。 二、重点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 2、帝国的统治 三、难点 1、奥斯曼国家的形成(没有经历奴隶社会) 2、帝国统治的影响 (1)、伊斯兰教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2)、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复杂化 (3)、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传授+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 1、来由、西迁与立国 (1)、来由:西突厥的一支(部落),游牧于中亚地区; (2)、西迁:13世纪初,蒙古西征,迫使奥斯曼人向西进入小亚细亚; (3)、立国: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建立国家。(当时,中国是元朝,1206——1368年)

2、对外扩张与伊斯兰教的迅速传播 (1)、扩张的原因:周边地区(主要指阿拉巴帝国封建制度)先进生产力的影响,从氏族公社跃入封建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为摆脱困境,对外频频用兵。 (2)、扩张的策略:交强攻弱 A、交强:在东南两面取守势,保持与诸突厥邻国的友好关系,对蒙古汗国称臣纳贡; B、攻弱:对摇摇欲坠的拜占庭帝国,集中力量,软硬兼施,不断兼并其领土。 (3)、扩张的结果: A、充实国力; B、扩大疆域; C、伊斯兰教迅速传播。 (二)、攻占君士坦丁堡 1、原因 (1)、主观上:奥斯曼人对外扩张的需要,君士坦丁堡是矛头所向; (2)、客观上:拜占庭帝国的衰落,且内讧不断,给奥斯曼人提供可乘之机。 2、过程 (1)、攻陷:1453年5月,穆罕穆德二世率军攻陷,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阵中; (2)、迁都: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伊斯坦布尔。 3、直接后果: (1)帝国的建立 A、时间:16世纪后 B、疆域:横跨亚、非、欧,拜占庭和阿拉巴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圈入奥斯曼国家的版图。 C、性质: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问题:读图学史 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比较本课与第10课地图,观察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区域,哪些不同的区域。 (提示:指导学生重点观察欧洲部分。阿拉伯帝国的欧洲部分主要在伊比利亚半岛,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部分主要在巴尔干半岛。) (2)、伊斯兰教更大范围的传播。 (三)、帝国的统治(影响)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精彩片段摘录 1.战争奥斯曼帝国靠战争生存。帝国所有的总督都是将军。每个警察都是禁卫军士兵。1683年,围攻巴格达期间,波斯人提出用一场角斗决定胜负。波斯一方从士兵中千挑万选一个大力士,而默罕默德苏丹四世亲自上场,仅仅一击就砸碎了波斯冠军戴着头盔的脑袋。甚至精神病人也组成了一个军团,叫做“灵魂冒险者”。他们反正也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因此经常被用作人肉攻城锤或人肉桥梁。一旦和平降临,帝国内部就将滋生动荡,因为人们仍旧渴望战利品和军功。集结令一旦发出,人们便以惊人的速度,兴奋地集合起来,你会以为他们被邀请去参加的是一场婚礼而不是战争。 禁卫军是帝国的正规步兵,由巴尔干半岛进贡的男孩组成。他们对食物有种质朴的渴望,军队成员们胃口奇好,以至用炊事术语表示级别。战争中丢失军旗是一大耻辱,不过要是搞丢了军团的大锅,所有军官毫无例外都将遭免职。 2. 苏丹们皇朝的前十位君主,从奥斯曼拜伊到1566年去世的苏莱曼大帝,都是成功之人。然而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苏丹平均在为时间不超过12年。10位苏丹有5位被废黜,2位被暗杀。 默罕默德三世1595年即位,根据苏丹上台时的弑亲法,宫廷大门抬出19具王侯的尸体,送葬的队伍穿过街道。早期的苏丹们除了自己的儿子们,没有任何活着的男性亲属,弑亲法保证了他们没有亲人来挑战自己的权威。一直到默罕默德三世的继承人艾哈德一世,弑亲法才被中断。不过,亲属们再也不能离开后宫。苏莱曼二世在后宫囚笼待了39年,他在位的13个月中,数次请求回到牢笼。 3.奥斯曼帝国中的人们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所有国度中,保守计算有36个------贝都因人最难以控制,希腊人最狡猾,埃及人最文雅,塞尔维亚人最恶毒,匈牙利人好告状,而阿尔巴尼亚人是帝国中唯一被奥斯曼人认可为一种独特人种的民族-----他们似乎囊括了奥斯曼帝国中的所有海盗、流氓、谋杀犯和骗子。 一些阿尔巴尼亚人十分困惑,自称完全不知道哪个宗教更好,于是干脆星期五去清真寺,星期日去教堂。 4.没有哪种冲突会像苏丹和伊朗王之间这样不了了之:双方1615年终于开战划定了边界线,战争的起因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被忘却,以至于18世纪时,把战争的起因理解成是波斯人的可怕习惯造成的:他们洗脚的方式是早上起床后用手搓干,而不是用水洗。 5. 说起伊斯坦布尔,这里天空中的生物如此之多,你往天上扔一块食物,十有八九不会再掉下来。 6. 达尔马提亚地区(克罗地亚一个地区),到处都是无所事事的人们,每天在边境地区来来往往,做小买卖或实施抢劫,从不把大国和他们庄严的合约放在眼里。那里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们成天兴高采烈地乱使劲,给孩子割礼时诵读《福音书》,整个斋月期间像基督徒一样喝酒,照吃不误。 7. 时至今日,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的看门人,仍是1135年受命担任此职的后人。他们家族见证了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再论“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

再论“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 摘要:传统史学认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阻碍了东西方贸易,导致了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辟新航路。1本文通过这两个事件在发生时间上的对照,对新航路开辟真正原因的分析,认为在时间上土耳其的扩张晚于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真正原因在于近代商业的发展导致了传统东西交往商路的中断,而与土耳其人的扩张没有必然联系。从而否定了“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这一观点,并指出这一错误论断长期流行的原因,认为该说实际上是近代殖民者侵略近东的一个借口而已。 关键词:新航路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近代殖民 传统史学认为: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与扩张,阻断了东西方的传统商路,迫使西欧商人开辟新航路。但质疑之声也从未间断。西方就有著名学者沃勒斯坦否定“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的观点。2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学者质疑,雷海宗先生反对“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的观点,并认为这是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偏见和污蔑。3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模糊。笔者站在客观中立的位置,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土耳其人的扩张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甚至根本没有联系。写作过程中,既总结了前人的正确理论,也提出了新说,既批判了一些错误观点,也吸收了其有益成分。然而才疏学浅,交稿又急,论述之中,必有不当,望老师与同学雅纳海涵,多多指教。 一 两件不同的事物要构成因果关系,必须有时间上的先后,先者为因,后者为果。然而,从时间上看,历史事实与传统看法是截然相反的。1415年,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带领一支舰队,侵入北非洛哥,占领休达城,开辟新航路由此开始。而此时的奥斯曼土耳其正处在十多年的王位争夺内战中。1481年,迪奥戈·卡奥穿过赤道到达刚果。1487年,迪亚士在由非洲南端印度洋返回的途中发现了好望角。而此时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才再度完成对小亚细亚的征服,以叙利亚北部为界和强大的埃及马木路克王朝相对峙。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才征服埃及,而此时达·伽马已完成了欧洲直通美洲的新航路。而且不久麦哲伦又开始了著名的环球航行。从以上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一直走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由北向南扩张的前面,而且事实上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向南扩张前,新航路已经开始了。 所以,单纯就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土耳其人的扩张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已经站不住脚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若非要论证其与新航路之间的关系,其充其量不过是在新航路已经开辟后,加速了旧商路的衰落和新航路的兴起,而不是导致新航路开辟的一个原因。 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二页。 2[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417—418页。 3雷海宗:《雷海宗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第69—75页。

【课时练】新人教版初三历史上册10-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课时练习题 (11)

人教版历史初三上册-综合拓展提升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课时练习题 建议完成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罗马民法大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废除了奴隶制B.对财产、买卖、债务等作出明确规定C.改善了奴隶的地位D.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2.6世纪中叶,查士丁尼大帝主持编纂《民法大全》期间,重金悬赏各地法学家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最有可能被采纳的是 A.甲呈献据称是帝国前期皇帝编纂的《十二铜表法》 B.乙上书皇帝主张“君权神授”和“按律量刑” C.丙建议政府保护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D.丁提出罗马法律不适用于外邦人的主张 3.因垂涎东方土地和财富而发动对拜占庭帝国的战争,使拜占庭帝国一度灭亡,不久后复国,但国势日渐衰弱。造成这一局面的事件是 A.布匿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占领麦加城 D.十字军东征 4.对下图解读不正确 ...的是

A.凯撒去世时,罗马疆域局限于欧亚两洲 B.2世纪时,地中海已成为罗马的内湖 C.罗马帝国内部建立了行省 D.罗马帝国时期,日耳曼民族已经形成 5.有一颗大树,当它作为种子刚发芽时,拜占庭帝国建立了(395年)。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时,派人将它砍下修建自己的宫殿。请问这颗大树的年轮有多少圈? A.1057 B.1453 C.1452 D.1058 6.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荷马史诗》 C.《天方夜谭》 D.《罗马民法大全》 7.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阿拉伯人把阿拉伯数字传到欧洲 B.汉谟拉比在位时统一了两河流域 C.亚历山大曾经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D.拜占庭帝国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8.古罗马不仅通过对外扩张,从台伯河畔的一个小邦滚雪球般地膨胀为地跨三洲的超级帝国,而且以务实的精神创造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特别是法律方面有突出建树,编制出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其历史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辨。对上述说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古罗马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奥斯曼帝国曾经的辉煌与惨败

奥斯曼帝国曾经的辉煌与惨败 ——“西亚病夫”往事 “西亚病夫”的最初缘起,还要追溯到1683年,曾经所向披靡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在维也纳城下的惨败。在1683年之前,帝国几乎是战无不胜;在1683年之后,帝国几乎是战无不败。 也是在1683年,日后的“东亚病夫”大清帝国正值鼎盛,康熙帝还沉浸在收复台湾的踌躇满志当中;法国最伟大的国王路易十四正在开创他的波旁盛世;俄罗斯最伟大的沙皇彼得大帝刚刚即位一年;英国五年后就将发生“光荣革命”。 而对于1683年的奥斯曼土耳其来说,他们早已告别了那些历史上最伟大的苏丹们。事实上,1683年的奥斯曼苏丹也并没有如先王那样御驾亲征,而是派了自己的“大维齐尔”(宰相)去维也纳,直到今天,这位宰相的头颅还一直躺在维也纳的艺术博物馆里。 对于帝国中后期苏丹个人素质的严重下滑,奥斯曼的历史学家们曾提出过“女祸论”——昔日苏丹们英勇善战的血液,已被后宫那些外来女奴们“一滴一滴”的稀释了。1911年有位历史学家甚至相当严密的计算了一番,宣布今天的苏丹仅拥有不足“一百万分之一”的土耳其血统。 从后宫干政的角度来说,“女祸论”多少是有点道理的。奥斯曼帝国的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为后宫的娘娘们所把持,“垂帘听政”期间曾创下12年换18位宰相的记录。

不仅是女人,整个帝国的后宫对苏丹们来说就是一个大牢笼,产生了很多位精神分裂的苏丹。比如说,奥斯曼帝国也有太监,按照斯坦福·肖在《奥斯曼帝国》中的说法,太监的首领“大内总管”权倾朝野,在帝国中的地位仅低于大维齐尔和大教长(宗教领袖),基本等同于明朝宦官的政治地位,搞得整个帝国和苏丹家族鸡飞狗跳。不过我很欣赏他们一个巧妙的制度安排,奥斯曼的太监们基本由黑人担任,这样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帝国王室血脉的纯洁性——万一有“去势”不干净的太监和后宫的娘娘们有染,孩子一生出便真相大白。 但正是在那些伟大苏丹们的带领下,自14世纪初开国以后,奥斯曼帝国一路从亚洲腹地的蕞尔小邦打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军事帝国。1453年,在“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的带领下,奥斯曼的突厥武士们标志性地攻下了君士坦丁堡,亲手了结了日薄西山的东罗马帝国。到了16世纪军威赫赫的苏莱曼大帝时代,奥斯曼已建立起东临伊朗,西抵阿尔及利亚,南达埃及,北临奥地利的庞大帝国,从多瑙河到尼罗河,阿拉伯世界和巴尔干半岛尽为苏丹所有,地中海几乎成为帝国的内湖。 苏莱曼大帝之后,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期事实上已然结束,但帝国的扩张惯性依然保持了上百年,到1683年,奥斯曼的疆域已达1200万平方公里的峰值。 奥斯曼帝国令人瞠目的发家史延续了三百多年,而之后的两百多年,就是同样波澜壮阔的“病夫”败家史。让数据说话,当代土耳其面积仅为78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奥斯曼帝国在病夫年代竟然丢掉

奥斯曼帝国移动的边疆与脆弱的霸权_王三义

2010年第4期第18卷(总74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A L OF SJTU (Philosophy and Social S ciences) No.4,2010Vol.18SUM ,No.74 收稿日期:201004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晚期奥斯曼帝国史(1798~1918)专题研究 (09BSS008)作者简介:王三义(1968),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奥斯曼帝国移动的边疆与脆弱的霸权 王三义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奥斯曼帝国疆域迅速扩大形成 霸国 ,而后疆土不断萎缩,被欧洲人看作 病夫 ,前期和后期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建立霸权时实际上很脆弱,但国势衰败时却又坚韧地挺立着,不曾丧失主权。奥斯曼帝国就是这样特殊的国家。对外扩张主要依赖军事力量,但帝国的崛起和霸权局面的形成,还有多方面的因素。摊大饼式地无限扩展疆土,却没有来得及或者不善于规划如何进行内部管理,这是霸权脆弱的根源。除了安纳托利亚高原西部和巴尔干东部的 腹地 之外,广大行省和属地几乎都是奥斯曼帝国的 边疆地区 ,缺少有效管理,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奥斯曼帝国;边疆;霸权 中图分类号:K3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10)04007408 奥斯曼国家从偏于一隅的草原国家发展到横跨三洲的大帝国,经过了200多年的历程;成为帝国后又走过了400年的历史,生命力不可谓不强,尽管最后的200多年是衰弱的。世界历史上的草原帝国一般寿命短,而奥斯曼帝国算是一个特例。奥斯曼帝国在强盛时期疆域范围很大,在西亚、东欧和南欧、北非所面临的局面复杂多变,但它能把那么多的民族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奥斯曼帝国似乎可以算是一个霸权国家。但奥斯曼帝国真正建立霸权了吗?似乎难以肯定或否定(有证明其霸国的资料,也有证明其够不上霸国的资料)。让研究者感兴趣的是,奥斯曼帝国具有霸国姿态时依然虚弱,但被欧洲人认定已经病入膏肓的晚期奥斯曼帝国,却奇迹般地维持着独立,直到巴尔干和北非的属地丧失殆尽,奥斯曼帝国仍然是主权国家。本文从边疆扩展和收缩着眼,考察奥斯曼草原国家发展到帝国的轨迹,同时分析奥斯曼帝国 霸权 的脆弱性;考察奥斯曼帝国从扩张的顶峰跌落到被动挨打局面的轨迹, 同时分析奥斯曼帝国在衰弱中延续的坚韧性。一、奥斯曼土耳其人扩张过程中疆域的延伸奥斯曼国家的建立者奥斯曼(1299~1326年在位)继承的封地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西北角,中心是今天土耳其埃斯基谢希尔城北面的瑟于特,封地的面积不大,处于塞尔柱突厥王国的边区。奥斯曼从13世纪80年代开始对周围村庄和要塞进行兼并,逐步据有埃斯基谢希尔、伊诺努、比莱吉克、耶尼谢希尔等城镇。1300~1320年之间,奥斯曼夺取萨卡里亚河以西的土地,当时的领地范围南达埃斯基谢希尔,西面和北面达至乌鲁山,靠近马尔马拉海。[1]221-222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汉(1326~1359年在位)率领军队打败拜占庭守军,占领了布鲁萨(布尔萨)。奥斯曼国家的首都迁到布鲁萨。奥尔汉于1331年占领尼西亚,1337年占领尼科米底亚,1338~1345年,土耳其人完成对小亚细亚的征服。这时奥斯曼国家的领土包括了自爱琴海到黑海的整个小亚细亚西北

第十一课 奥斯曼帝国

刘悦 第十一课奥斯曼帝国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那就是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从此兴起,至今成为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节课的开始,我想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知识。 提问:伊斯兰教兴起的时间? 回答:公元7世纪 提问:在哪里兴起? 回答:麦加。 提问:创始人是谁? 回答:穆罕默德。 提问:教义经典是哪部? 回答:古兰经。 嗯,大家回答的很好。大家知道,阿拉伯帝国于1258年被蒙古骑兵所灭,但是它所创立的伊斯兰教文明却传播到了帝国所征服的领域,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这节课就要进入一个同样的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帝国——一个兴起于小亚细亚,最终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二、讲解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十五至二十世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强大伊斯兰帝国,它兴起于小亚细亚,靠着其草原圣战勇士的传统,在拜占庭和穆斯林国家的长期战争中发展起来,十四至十五世纪间,土耳其人进入巴尔干半岛。1453年,攻取伯斯布鲁斯海峡的著名古城——君士坦丁堡,并大举向中欧、西亚和非洲扩张,将整个伊斯兰教世界与巴尔干半岛及中欧联系在一起。十七世纪以后,随着西方世界的迅速崛起,伴随着巴尔干、近东、埃及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奥斯曼帝国逐步走向衰落,成为欧洲列强角逐近东地区的牺牲品。土耳其人属于黄色人种,

他们的祖先,是生活在中亚的游牧民族突厥人。土耳其这一名称,就是由突厥二字的字音转变而来。 奥斯曼土耳其人是突厥人游牧部落的一支,其祖先西突厥人曾与中华帝国的汉唐王朝有过激烈的边境冲突。七世纪以后,西突厥人辗转西迁至咸海和锡尔河之北,里海和伏尔加河以东,额尔齐斯河之西南的广漠草原上。在进入这一地区伊斯兰教商人和苏菲派苦行僧人的影响下,接受了正统派伊斯兰教。 十一世纪早期,西突厥人中的一支塞尔柱克人越过锡尔河南下,进入巴格达,挟持了阿拔斯朝哈里发,成为伊斯兰教世界的实际统治者,从此,已经停止扩张的伊斯兰教帝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拜占庭帝国的近东边界从此再无宁日。 13世纪初,奥斯曼人曾依附于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13世纪30年代,罗姆苏丹国将与拜占庭接壤的一块牧场赐予奥斯曼人,并令其守卫边境。这块牧场遂成为奥斯曼人的发祥地。1299年,奥斯曼人的首领奥斯曼一世宣布独立建国。 突厥人在近东的崛起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关注,诱发了以拯救圣地为名的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十字军东征。十一至十三世纪间,尤其是第四次十字军攻取君士坦丁堡之后,小亚细亚出现了多种文化与宗教势力激烈冲突的局面。14世纪末,奥斯曼军队大胜巴尔干联军和欧洲各国骑士十字军,控制了巴尔干半岛绝大部分地区。1365年,奥斯曼人迁都亚得里亚堡,将此地作为向欧洲扩张的基地。在近东,奥斯曼人势力继续发展至安纳托利亚中心,安卡拉成为奥斯曼人囊中之物。在苏丹穆拉德一世统治期间,奥斯曼人进而控制了巴尔干半岛上的重镇,索菲亚和尼什。 奥斯曼土耳其人之所以能在巴尔干半岛迅速扩张的原因: 首先,巴尔干半岛地势舒缓,很少有难以突破的天险。多瑙河及其支流构成有效的联系通道,进军便利。 其次,巴尔干半岛上从来没有统一的政治实体,拜占庭、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一直在竞相争斗,是奥斯曼人能够渔翁得利。 再次,当时西欧的基督教世界,正处于民族国家建立之前的阵痛之中,英、法百年战争,威尼斯和热那亚在地中海上的争夺,罗马教会内部的混乱,都使他们无力分身去关注奥斯曼人在巴尔干半岛上的进展,也不可能认识到这种进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正式灭亡。那么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单纯是被入侵吗?下面给大家讲一下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供大家阅读!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1、国际因素:13世纪西方军队的东征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2、国内因素:a.长期的军事扩张,导致国库空虚,财尽民穷; b.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c.帝国统治者心态保守,固步自封。 中国对拜占庭帝国的记载拂菻国是中国中古史籍中对拜占庭帝国的称谓。古代亦称大秦(随着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当时的中国认为罗马帝国就像中国一样拥有高度文明,而罗马正位于贸易路线上的终点,因此把她命名为“大秦”。)或海西国。随历史时期之不同,此名有时也指苫国(今叙利亚)等地中海东岸地区。宋、元时代又用以称呼塞尔柱突厥人统治的小亚细亚。 此名在《魏书;高宗纪》、《显祖纪》作“普岚”。《北史;西域传》作“伏卢尼(Fūrūmi)”。玄奘着《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所

附西方诸国作“拂懔”,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职贡图》作“拂懔”,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大拂临”,杜环《经行记》、《隋书》、《旧唐书》等均作“拂菻”,各种异译都是伊兰语族的Frwm(粟特语作Frōm)、Purum(安息语作Prom)、Hrōm或Hrūm(中古波斯语)等的汉字对音。19世纪末在蒙古高原发现的8世纪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学者们多方考定,以上各种叫法,都出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名称——Rūm(روم)。 杜环的《经行记》和两唐书西域传对拂菻国的物产、建筑、民俗等情况有详细记载,但两唐书中的记载据认为有一部分系从唐代长安情况类推而来。在唐代,长安与拂菻之间,西突厥汗廷与拂菻之间都有频繁的使节和商旅交往,特别是西突厥曾与它联合对抗波斯的萨珊王朝。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当自该地传来。 《元史》卷一三四爱薛传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灵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据考证,此“拂林”当是Farang一词的音译,乃阿拉伯、波斯人对欧洲的称谓,亦即《明史》之佛郎机,非北魏、隋唐时期的拂菻。 拜占庭帝国遗产影响在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乱登上拉丁人的战舰,逃到了克里特、摩里亚、爱奥尼亚群岛和威尼斯。一艘热那亚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后一夜的乘客名单,上面有六名巴列奥略皇族的人,两个科穆宁皇族,两个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贵族。这些人和其他许多东罗马人携带着古代的珍贵文献流亡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