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伊斯兰教的产生和阿拉伯帝国的创立,知道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1258年,蒙古军队的铁骑攻陷了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那么在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伊斯兰世界又将走向何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其享誉世界的名著《全球通史》中称:“如果当初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那么,1500年前后的伊斯兰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段历史。

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

1、奥斯曼人的兴起

谈到奥斯曼土耳其人,要从他们的祖先西突厥人开始追溯。在汉代的时候,突厥人就生活在我国北部的蒙古高原。公元6世纪7世纪之间,因为继位制度混乱,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突厥人属于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所以经常劫掠农耕民族,获得生产生活资料。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就和突厥民族战争不断。公元629年,唐朝终于消灭了东突厥。又经过30年的努力,打败了西突厥。西突厥人战败后,就向西迁居到现在的中亚地区。这时的奥斯曼人就是属于西突厥的一个游牧部落。到了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占领中亚,奥斯曼人也接受伊斯兰教。

到了13世纪,蒙古人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游牧部落,不仅逐步占领中国。他们还发动了一系列的西征。奥斯曼人打不过蒙古人,就在蒙古人的追赶下,不断的西迁。后来在小亚细亚半岛落脚。接受了当地罗姆苏丹国的庇护。当时罗姆苏丹国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占领的小亚细亚半岛原来是东罗马帝国的领土。后来东罗马帝国向西败退。但这两个国家之间因为领土和宗教,彼此征战不断。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罗姆苏丹国和奥斯曼人达成了协议,奥斯曼人获得一块与拜占庭帝国接壤的牧场。而奥斯曼人替罗姆苏丹国守卫边境。这块土地成为奥斯曼人的发祥地。

2、奥斯曼国家的建立

为什么这个民族被称作奥斯曼人呢?他们的名称来源于开国国王奥斯曼一世的名字。奥斯曼生于1258年,33岁时接替他父亲成为部落首领。由于他才能出众、气度不凡,并且通过联姻与贿赂不断提高自己的威望。很多穆斯林慕名投靠奥斯曼一世。奥斯曼一世趁机招募军队壮大军事力量,并且不断向外扩张,蚕食邻国东罗马帝国的领土,而他的宗主国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一再打压下分崩离析,无法抑制奥斯曼一世的扩张。在1299年奥斯曼人宣布独立建国,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它的国家。

大家在书上第一段最后一句划一下,1299年,奥斯曼人的首领奥斯曼一世宣布独立建国。

3、对外扩张

奥斯曼人定居小亚细亚半岛之初一直以放牧为主,社会形态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社会。定居之后,受到周围先进的生产关系影响,奥斯曼人也学会耕种土地,并且最终充当地主,向农奴收取实物地租。社会形态向封建社会转化。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奥斯曼人内部各阶层斗争激烈。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满足奥

斯曼人的需要,缓和矛盾。奥斯曼人不断对外扩张。

在对外扩张中,奥斯曼人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相对和平的方式:在东、南两面取守势,与同种同教的各突厥邻国保持友好关系,对蒙古汗国不惜称臣纳贡,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则采取武力,对国力日薄西山的拜占庭帝国不断发动战争,兼并其领土1349年拜占庭帝国发生了王位之争,求助于奥斯曼人,这无疑是引狼入室,这时候的奥斯曼国王是奥斯曼一世的儿子——奥尔汗,他利用这一机会,派兵进入了巴尔干半岛,首次侵入欧洲。

14世纪末,奥斯曼一世的孙子穆拉德率军大胜巴尔干联军和欧洲各国骑士十字军,侵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王国,控制了巴尔干半岛绝大部分地区,整个欧洲为之震动。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也因此在更大范围内迅速传播。

二、攻占君士坦丁堡

1、攻占君士坦丁堡

奥斯曼国家到了穆罕默德二世时期,他将夺取君士坦丁堡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他宣称,现在时代变了,他要从东方到西方去,就向过去西方人到东方来一样,君士坦丁堡最适宜成为奥斯曼人统治世界的中心。即位当年他就着手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1453年发动了进攻君士坦丁堡之战。

(图片)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领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从陆上和水上同时进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虽然有许多险要和堡垒,军民也进行了拚死的抵抗,但力量对比悬殊,守军只有不足一万人。但刚开始却没有任何进展。最后穆罕默德二世得到了热那亚人的支持,利用涂油板将70多艘土耳其战船运过加拉塔后面的陆地,然后用这些船只搭浮桥,从侧面攻城。君士坦丁堡被打开一个缺口。在顽强地坚持了5天之后,君士坦丁堡终于在1453年5月29日被攻陷。1457年,奥斯曼帝国迁都于此,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即“伊斯兰教的城市”,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也被改为清真寺。

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使东欧失去了屏障。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从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中期,奥斯曼的铁骑在欧亚大陆上大规模扫荡,征服了曾经属于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土地。当时的基督教徒对这一不断扩张的奥斯曼帝国都很敬畏,把它形容成是“一团日益增长的火焰,不管遇上什么,都紧紧抓住,并进一步燃烧下去。

进入16世纪以后,奥斯曼人的扩张势头仍然强劲,疆域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也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昔日的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大部分领土都在它的版图范围内。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2、奥斯曼土耳其人军事胜利的原因

师:前几节课我们分析了罗马人军事扩张胜利的原因。我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回忆下:

生:主观上:1、国力强盛(经济因素)。2、军事实力强(军事因素)。3、外交策略得当(外交因素)。客观上:希腊化国家的衰落。好的,请坐下。

师:奥斯曼帝国是继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后在地中海区域最大的帝国。那么奥斯曼帝国军事能够取得如此大胜利的原因又有哪些呢?我来请一位同学分析下。

师:我们参照下罗马军事扩张胜利的原因来分析下。

首先有没有经济原因。

生:有的。

师:我上节课曾经说过,经济决定政治。这个逻辑链是这样的,政治决定军事,进行战争的原因就是政治上谈不拢,没办法和平解决,才动用武力的。而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冲突的原因多半是因为经济利益造成的。我们看看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对外扩张中有什么经济动因?书上第48页,第二段。

生: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贫富分化,为了解决矛盾,开始对外扩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穆罕默德对外征战的原因是什么?

生:发动圣战。

师:所以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狂热也是对外扩张的动机吧。

师:对外扩张就是对外的军事征服,所以军事原因也很重要吧。那么军事上奥斯曼人怎么样。

生:军事实力强。

师:他们有先进的大炮和很多船只,还有作战经验丰富的骑士和攻城器械。所以军事上武器先进、士兵战斗力强。

师:除了经济、宗教、军事上,奥斯曼人对外扩张时有没有指定一个比较好的方针。书上48页最后一段是怎么写的。

生:在东、南两面出于守势,而对东罗马帝国不断发动战争。

师:所以在外交策略上也很得当。

师:刚才我们谈到的都是主观因素。那么客观因素有没有。书上49页。攻占君士坦丁堡下面一句话。

生:拜占庭帝国日薄西山。

师:所以客观上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落。好的,坐下来。

刚才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奥斯曼人对外扩张胜利的原因,大家在上记下来。并且以后要学会和罗马帝国等国家进行比较异同。

三、帝国的统治

奥斯曼帝国崛起后,统治着亚非欧广大的区域,它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对部分地区影响很深。让我们通过几则材料来看一下奥斯曼帝国都采取了哪些统治政策。

材料一:

土耳其人像潮水一样涌入城市。他们大肆洗劫,许多居民沦为奴隶,豪华的宫殿烧起大火,无数的艺术珍品化为灰烬,所有教堂、修道院遭到破坏。

——沈宪旦编著《新版世界五千年》

(注:“城市”是指君士坦丁堡)

材料二:

15、16世纪时,巴尔干地区被征服的基督教居民不仅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还必须遵守一系列歧视性规定,如禁止携带武器,不准骑马和穿着华丽等,违反者将受到严厉惩罚。

——《高中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师:我们看第一则材料,奥斯曼人贡献君士坦丁堡后他们做了什么?

生:

师;他们洗劫城市,毁坏基督教设施。将当地居民沦为奴隶。

我们来看第二则材料,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基督教徒处境是如何的呢?

生:

师:基督教徒没有政治权利,并且在各方面遭到歧视。

所以说,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影响第一个就是破坏基督教文明。

师:除了仇视基督教外,奥斯曼帝国还制定了哪些政策呢?在讲到奥斯曼人扩张的原因是我说过奥斯曼人从氏族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地主对农奴实行实物地租。

我们看看这些地主到底收了多少地租。

材料三:

巴尔干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居住着许多弱小民族,……

——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地租以实物为主,穆斯林农民交纳收获物的十分之一,非穆斯林农民则为25%-50%,后者还须负担人头税。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

材料四:

被征服地区的各族民众和受到扩张直接威胁的周边国家,为捍卫自身利益不断掀起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奥地利多民族国家就是在这一斗争中形成的。同时也有一些国家为了反对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逐渐将奥斯曼帝国视为可能的同盟者,法国在争夺欧洲霸权的过程中就曾与奥斯曼帝国正式结盟,共同对付哈布斯堡家族。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

师: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些材料。

生:

师:材料三谈到巴尔干半岛民族成分复杂,但奥斯曼帝国对其境内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征服不同的税负,甚至强迫非穆斯林民族承担高昂的税负。材料四提到而在各民族不断反抗的同时,欧洲各大国之间以巴尔干的民族问题为噱头不断发生斗争。所以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国际关系趋于复杂,成为这一地区的不稳定历史渊源。

师: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西方资本主义的开始要从新航路开辟算起,大家知道还记得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吗?

生:

师:当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奥斯曼帝国阻隔商路。我们来看三则材料。

材料五:

丁香和胡椒等芳香调味料,在12世纪开始成为西方人所嗜好的佐料,如果没有几盘带佐料的菜,大宴会就不成样子。

——《阿拉伯通史》,第801页

材料六:

在13世纪的香槟市集上,来自东方香料占重要地位。仅一份中世纪的货品单上就列有香料288种。……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奢侈品逐渐进入普通人的饭桌上。

——《世界通史》,第292页

材料七:

1453年,……结果,欧洲市场上的东方上商品的价格猛涨,一般商品的价格提高8-10倍。

——陈梧桐主编《历史》,第219页

师:我们看材料五、材料六,当时西方人在12、13世纪餐桌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生:

师: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方人从上层社会到平常人都使用香料,丰富西方人的饮食生活。但是,自从奥斯曼人占领整个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香料或者其他商品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

师:由于奥斯曼帝国对过往的商旅强征苛捐杂税,导致卖到西方的东方商品价格飞涨。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有的商业秩序,迫使欧洲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商路。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1课《阿拉伯帝国》同步练习(含答案)

《阿拉伯帝国》同步练习 1.“口号”往往是为战争寻找正义的借口。“为真主安拉而战”最有可能是那场战争的口号() A.亚历山大东征 B.希波战争 C.罗马征服战争 D.阿拉伯统一战争 2.8世纪中期,形成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的是( ) A.查理曼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每个国家走向统一的道路各不相同。下列属于加速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的主要因素是( ) A.金钱赎买 B.改革 C.伊斯兰教 D.外族征服4.《阿拉伯通史》记载:千余年来,朝觐圣地的制度几乎使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做一次长途旅行。这里的“圣地”是指() A.雅典 B.罗马 C.开罗 D.麦加 5.一本历史书中对某帝国有以下描述:“这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此帝国最可能为下列何者() A.阿拉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D.拜占廷帝国 6.某历史著作中写道:“千余年来,朝觐圣地的制度,对于团结全世界的穆斯林,起了重大的作用,对于联系各种不同的教派,发生了最有效的纽带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描述的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东正教 7.他作为精神领袖,创立了世界性宗教;作为政治领袖,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他”是() A.亚历山大 B.屋大维 C.穆罕默德 D.乔达摩·悉达多 8.在世界古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其中哈里发建立的是( ) A.阿拉伯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查理曼帝国 9.某班举办“阿拉伯文化”主题班会。下列素材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巴格达“智慧宫”B.阿拉伯数字 C.《医学集成》 D.《查士丁尼法典》

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优秀教案

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拜占庭帝国的地理范围;《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 (2)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 (2)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的历史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在多元的文明社会里,我们既要学会甄别外来文明成果的精华与糟粕,又要有包容和宽容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以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及其影响,拜占庭帝国创造的辉煌成就。 教学难点: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拜占庭帝国由古代罗马帝国分裂而成,因其以东部城市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历史上又称东罗马帝国。其国运延续千年之久,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你知道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又如何呢?为什么人们会把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呢?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新知讲解。 1.展示拜占庭帝国的地图,提问:拜占庭的版图内包含了之前的哪些古文明?教师概况点评拜占庭帝国地理的优势,介绍其发展特点。 版图范围:希腊、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社会情况:农业商业经济活跃、社会稳定

2.阅读归纳: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的过程。 措施:将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思考: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 结果:不仅没有给予拜占庭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地区。 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十字军东征14世纪,突厥人的一支奥斯曼土耳其人兴起。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船,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土军用重炮轰城,但因城防坚固,金角湾又有铁链封锁,一筹莫展。后来,用木板铺路,上涂油脂,把七十多艘战船从木板路上运入金角湾。然后,迅速架起浮桥,从海路两面同时攻城,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在战争中,土军烧杀劫掠,很多宏伟建筑毁于一旦,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 3.罗列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历程。 (1)6世纪,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此后,外患不断。 (2)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十字军东征)征服。 (3)15世纪中期(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4.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问题: (1)拜占庭文化的特征? (2)拜占庭文化的影响(西欧、东欧)? 5.展示图片介绍查士丁尼的生平。 查士丁尼483年生于农民家庭。其叔父靠军队发迹,并最终爬上东罗马君主宝座。公元527年,查士丁尼继承了叔父的权位,正式成为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盛极一时。查士丁尼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基本恢复了罗马帝国的疆域。 6.回顾罗马帝国因为奴隶制的衰落而衰落,得出拜占庭如果不想重蹈罗马的覆辙,就要在奴隶制上和罗马不一样,引出《查士丁尼法典》。让学生概况法典的主要内容。 提问:编纂法典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7.阅读教材,问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它经受住了“蛮族”的猛烈攻击,艰难地站稳了脚跟。9—11世纪是它的繁盛期,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是西亚与欧洲最大的城市。这里的“它”指的是() A.罗马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拜占庭帝国 2.列宁曾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下列在法制建设方面比他们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人物是() A.查士丁尼 B.克洛维 C.查理曼 D.君士坦丁 3.查士丁尼命人编辑《新法典》,该法典是() A.查士丁尼亲自编写的法典 B. 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的汇编 C.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汇编 D.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汇编 4.下列关于“十字军东征”给拜占庭帝国带来的影响,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东征的十字军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 B.东征的十字军占领了拜占庭大部分领土 C. 它使拜占庭国势日渐衰弱 D.帮助拜占庭帝国解除了外部威胁 5.延续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的标志是() A.阿拉伯人的攻击 B.十字军东征 C.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建立 D.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

6.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拜占庭文化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 B.吸收了古代东方文化的营养 C.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D.该文化随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而消亡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并把这部成文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成文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它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材料二随着罗马的扩张和人口增多,罗马法的内容和体系也不断膨胀。查士丁尼认为旧有法律文献过于庞杂,必须整理完善,才能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为此他命人编修新的法律文献。在新的法律文献的编纂过程中,他自始至终十分关注,还亲自参加讨论,裁断分歧。后来,查士丁尼又相继组织人编写了有关法律论文、法令等三部法律文献,加上先前新的法律文献,这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其中有很多法律原则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 (1)材料一中的罗马“成文法”是指什么?该成文法的颁布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新的法律文献”指的是什么?查士丁尼命人编写新的法律文献的主要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三部法律文献”指的是哪些法律文献?《罗马民法大全》有何历史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回答,在法律编修过程中,查士丁尼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阿拉伯帝国》同步练习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阿拉伯帝国》同 步练习 《阿拉伯帝国》培优练习 1.在中国唐朝时期,西亚出现的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是() A.阿拉伯帝国 B.波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D.拜占庭帝国 2.下列属于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的是() ①罗马帝国②阿拉伯帝国③查理曼帝国④古巴比伦 A.①② B.①③.②④ D.②③ 3.历史课上,老师安排同学们收集日本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的传播、法兰克王国、西欧中世纪的城市等相关资料,作为下节活动课讨论的主要内容。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 A.人类明的开端 B.改革促进社会进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亚欧封建社会 4.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 B.在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穆罕默德在麦加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

家 D.伊斯兰教的产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5.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阿拉伯学者在吸收、消化外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化,阿拉伯人凭借阿拉伯帝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沟通古代世界东西方化交流的桥梁。 (伟大的创造者) 材料一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幸运者——穆罕默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宗教的三重创造者,他自己是个盲,既不能读书,也不会写字,但他却带了一部经典。既是诗篇,又是法典,也是祈祷书,直到今天,还被四分之一的人类所崇拜,被视为妙、智慧和真理的奇迹.......这是永恒的奇迹。 材料二当他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麦加时,他本可以对古莱氏人进行一次正当的报复,可以因他们.......而予以惩罚。同他的助手们的意见相反,同当时的习俗相反,他宽容了他们,只想到感化他们,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辅助者......他这个阿拉伯人坚定而又廉洁,他从未丧失过他的诚信,他是一个极有礼貌的人。 (1)材料一“穆罕默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宗教的三重创造者”中的民族、帝国和宗教分别指的是什么? (2)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和帝国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导学案 第11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含答案)

第11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学习目标】 1.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 2.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3.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拜占庭帝国灭亡对我们的启示。 【预习案】 【自学导航】 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囊括了__希腊以及亚洲西部__和__非洲北部地区__。 2.《查士丁尼法典》: (1)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2)编纂组织者:__查士丁尼__。 (3)内容: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 3.《罗马民法大全》是《__查士丁尼法典__》《__法学汇纂__》《__法理概要__》《__新法典__》的统称。 4.《__罗马民法大全__》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5.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拜占庭帝国皇帝把行省改为__ 军区__,把__自由农民__编入军队。__军事将领__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6.__1453__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__君士坦丁堡__,改名为__伊斯坦布尔__,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7.拜占庭帝国对文化的影响:它对__基督教__、希腊罗马的__古典文化传统__,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__东方文化因素__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__文艺复兴__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探究案】 (没有完美的个人,但齐心协力,勇于展示,我们就是完美的团队)

【探究一】 阅读教材,探讨下列问题: (1)编纂法典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2)《罗马民法大全》有何重要历史地位?你如何评价它。 历史地位: 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评价:《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2、结合教材,分析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它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原因:一是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二是外族势力入侵;三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 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 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影响: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 【检测案】 1、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是因为() A.它的第一个皇帝叫拜占庭 B.它的首都是拜占庭 C.拜占庭是东罗马帝国内最著名的建筑 D.拜占庭文化底蕴深厚 2、下列关于《查士丁尼法典》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精美教案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材分析: 《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组成的《罗马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启示我们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3、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4、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

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语:Osmanlı İmparatorluğu)为土耳其人建立的一个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17世纪也叫奥托曼帝国。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供大家阅读! 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奥斯曼与拜占庭扩张领土地图 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15世纪末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最大时期的疆域 1763年的土耳其 1848年的奥斯曼帝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 解体前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简介土耳其人初从属于罗姆苏丹国,后在土耳其独立建国,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之大部分领土,北及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自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 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

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曾压过西班牙,取得地中海地区的优势。 土耳其是15世纪到19世纪地中海地区重要强国,并在16到17世纪和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同为该地区最强的国家之一。不过在17世纪的巅峰期之后,土耳其日趋衰弱,不敌崛起的奥地利和俄国。 土耳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国家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希腊,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土耳其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的主要陆上交通线近六个世纪之久。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宗教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 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优质教案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图片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图片展示:《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教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结果怎样? 提示: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势力入侵。 4.问题思考: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未来的中国会更美好。 5.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文化,它们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要求我们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学会包容、吸收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 3 板书设计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时间、对文化的影响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两大问题。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两大问题分别探讨了《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和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和评价;分析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拜占庭帝国对文化的影响。学生对于拜占庭帝国的探讨比较感兴趣,气氛热烈,展示较好,对于《罗马民法大全》的认识不够全面。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学设计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政权、对外扩张、占领君士坦丁堡直至走向衰落的基本历史进程。 理解奥斯曼土耳其迅速扩张的原因。理解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在历史上影响。 技能: 根据要求列举同一类别的历史事实。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比较历史事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运用内因和外因的哲学范畴,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从不同历史条件、不同历史阶段的视角,分析历史事件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确立人类社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而发展的观念,谴责延缓或阻滞历史潮流的行为。 二、重点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 2、帝国的统治 三、难点 1、奥斯曼国家的形成(没有经历奴隶社会) 2、帝国统治的影响 (1)、伊斯兰教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2)、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复杂化 (3)、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传授+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 1、来由、西迁与立国 (1)、来由:西突厥的一支(部落),游牧于中亚地区; (2)、西迁:13世纪初,蒙古西征,迫使奥斯曼人向西进入小亚细亚; (3)、立国: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建立国家。(当时,中国是元朝,1206——1368年)

2、对外扩张与伊斯兰教的迅速传播 (1)、扩张的原因:周边地区(主要指阿拉巴帝国封建制度)先进生产力的影响,从氏族公社跃入封建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为摆脱困境,对外频频用兵。 (2)、扩张的策略:交强攻弱 A、交强:在东南两面取守势,保持与诸突厥邻国的友好关系,对蒙古汗国称臣纳贡; B、攻弱:对摇摇欲坠的拜占庭帝国,集中力量,软硬兼施,不断兼并其领土。 (3)、扩张的结果: A、充实国力; B、扩大疆域; C、伊斯兰教迅速传播。 (二)、攻占君士坦丁堡 1、原因 (1)、主观上:奥斯曼人对外扩张的需要,君士坦丁堡是矛头所向; (2)、客观上:拜占庭帝国的衰落,且内讧不断,给奥斯曼人提供可乘之机。 2、过程 (1)、攻陷:1453年5月,穆罕穆德二世率军攻陷,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阵中; (2)、迁都: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伊斯坦布尔。 3、直接后果: (1)帝国的建立 A、时间:16世纪后 B、疆域:横跨亚、非、欧,拜占庭和阿拉巴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圈入奥斯曼国家的版图。 C、性质: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问题:读图学史 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比较本课与第10课地图,观察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区域,哪些不同的区域。 (提示:指导学生重点观察欧洲部分。阿拉伯帝国的欧洲部分主要在伊比利亚半岛,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部分主要在巴尔干半岛。) (2)、伊斯兰教更大范围的传播。 (三)、帝国的统治(影响)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阿拉伯帝国语文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1.了解穆罕默德的贡献,知道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了解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及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认识伊斯兰教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和阿拉伯帝国建立过程中起到的一面旗帜的作用,正确理解宗教信仰的作用。 重点 伊斯兰教的创立及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难点 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中的重要作用。 每年在伊斯兰教历的第12个月,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都会凝聚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参加一年一度的朝觐。这些各种肤色、各个年龄段的穆斯林来自世界的各个地方,朝觐期间,他们聚集在“圣地”麦加周围,一起祈祷,一起吃饭,一同学习。“麦加朝觐”是每年伊斯兰教最盛大的宗教活动。伊斯兰教是怎么产生的?它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凝聚力?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了解这一历史吧。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教师:请同学们链接地理所学知识,了解阿拉伯国家及阿拉伯半岛的情形。 学生1:阿拉伯国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共有22个,总面积约1 3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3.39亿。 学生2: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位于亚洲西南部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半岛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适于畜牧业,少数有绿洲的地方适于农业。 教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阿拉伯国家统一信奉伊斯兰教,那么,伊斯兰教是什么时候创立的? 史料1伊斯兰教产生前,多重危机使阿拉伯半岛动荡不安。阿拉伯半岛的居民面临着生存危机,沙漠中贫乏的物质条件使半岛上的居民经常面临死亡的威胁;生存环境的恶化加剧了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危机,社会内部冲突和对抗加剧,不同部落之间的战争日趋频繁。传统多神崇拜的信仰开始松动瓦解。同时,传统商路的改变使位于新商路上的麦加等沙漠中的绿洲城市日益繁荣。在这些城市中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史料2大约570年,穆罕默德出生在阿拉伯半岛麦加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意志坚强,富有智慧。经过长期的潜修冥思后,在40岁的时候开始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宣布自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号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 教师: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创立的? 学生: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并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教师:伊斯兰教创始人是谁?其基本教义是什么?

【配套K12】第10课 拜占庭帝国教案

第10课拜占庭帝国教案 第10课拜占庭帝国 导入: [播放视频“介绍伊斯坦布尔”]视频开篇对于伊斯坦布尔有个简单介绍、提到“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三个名字。 老师提问:视频中这个城市在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名字?学生回答:略。 视频中提到有三个名字,拜占庭——是古希腊人于公元前7世纪建立起来的,是古希腊的移民城市。后公元4世纪前半期,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拜占庭建立了新城,据说在新都奠基的那天,君士坦丁亲自率领仪仗队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并将新都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后1453年土耳其人征服后改称伊斯坦布尔。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而东罗马帝国独立发展继续存在了1000年之久。而于我们刚才说了,拜占庭是君士坦丁堡的古称,所以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疆域动态变化图]

老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疆域最大和最小的年份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问:在拜占庭疆域达到最大的时候在位的是哪位皇帝?学生回答:略。 拜占庭帝国存在的1000年之久中,在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达到了全盛。 [出示查士丁尼人物图片] 查士丁尼出生于马其顿托莱索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到君士坦丁堡投奔充当禁卫军首领的舅父查士丁,受到良好的教育,通晓拉丁文和希腊文,熟知法律,宗教和军事。查士丁称帝后,将查士丁尼收为养子,并被指定为继位人。527年被授予“奥古斯都”尊号,与舅父共同执政。同年,查士丁去世。查士丁成为唯一的君王。查士丁尼野心勃勃,精力过人,在位38年的全部施政方针目的,在于复兴一个强盛的罗马帝国,重振皇权的威势。为此查士丁尼在内政,外交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出示查士丁尼与群臣图] 图中在手持圣饼、头上有光环的人时皇帝查士丁尼,作为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表,查士丁尼头上所 戴的光环,是教权和皇权在拜占庭帝国混杂的象征。他手中的圣饼盘里盛的是圣水,头顶圣光,左手边的主教手持十字架,再左边的大臣拿着《圣经》,另一位提着油灯,寓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精彩片段摘录 1.战争奥斯曼帝国靠战争生存。帝国所有的总督都是将军。每个警察都是禁卫军士兵。1683年,围攻巴格达期间,波斯人提出用一场角斗决定胜负。波斯一方从士兵中千挑万选一个大力士,而默罕默德苏丹四世亲自上场,仅仅一击就砸碎了波斯冠军戴着头盔的脑袋。甚至精神病人也组成了一个军团,叫做“灵魂冒险者”。他们反正也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因此经常被用作人肉攻城锤或人肉桥梁。一旦和平降临,帝国内部就将滋生动荡,因为人们仍旧渴望战利品和军功。集结令一旦发出,人们便以惊人的速度,兴奋地集合起来,你会以为他们被邀请去参加的是一场婚礼而不是战争。 禁卫军是帝国的正规步兵,由巴尔干半岛进贡的男孩组成。他们对食物有种质朴的渴望,军队成员们胃口奇好,以至用炊事术语表示级别。战争中丢失军旗是一大耻辱,不过要是搞丢了军团的大锅,所有军官毫无例外都将遭免职。 2. 苏丹们皇朝的前十位君主,从奥斯曼拜伊到1566年去世的苏莱曼大帝,都是成功之人。然而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苏丹平均在为时间不超过12年。10位苏丹有5位被废黜,2位被暗杀。 默罕默德三世1595年即位,根据苏丹上台时的弑亲法,宫廷大门抬出19具王侯的尸体,送葬的队伍穿过街道。早期的苏丹们除了自己的儿子们,没有任何活着的男性亲属,弑亲法保证了他们没有亲人来挑战自己的权威。一直到默罕默德三世的继承人艾哈德一世,弑亲法才被中断。不过,亲属们再也不能离开后宫。苏莱曼二世在后宫囚笼待了39年,他在位的13个月中,数次请求回到牢笼。 3.奥斯曼帝国中的人们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所有国度中,保守计算有36个------贝都因人最难以控制,希腊人最狡猾,埃及人最文雅,塞尔维亚人最恶毒,匈牙利人好告状,而阿尔巴尼亚人是帝国中唯一被奥斯曼人认可为一种独特人种的民族-----他们似乎囊括了奥斯曼帝国中的所有海盗、流氓、谋杀犯和骗子。 一些阿尔巴尼亚人十分困惑,自称完全不知道哪个宗教更好,于是干脆星期五去清真寺,星期日去教堂。 4.没有哪种冲突会像苏丹和伊朗王之间这样不了了之:双方1615年终于开战划定了边界线,战争的起因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被忘却,以至于18世纪时,把战争的起因理解成是波斯人的可怕习惯造成的:他们洗脚的方式是早上起床后用手搓干,而不是用水洗。 5. 说起伊斯坦布尔,这里天空中的生物如此之多,你往天上扔一块食物,十有八九不会再掉下来。 6. 达尔马提亚地区(克罗地亚一个地区),到处都是无所事事的人们,每天在边境地区来来往往,做小买卖或实施抢劫,从不把大国和他们庄严的合约放在眼里。那里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们成天兴高采烈地乱使劲,给孩子割礼时诵读《福音书》,整个斋月期间像基督徒一样喝酒,照吃不误。 7. 时至今日,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的看门人,仍是1135年受命担任此职的后人。他们家族见证了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第七章 欧美崛起过程中的奥斯曼帝国

第七章欧美崛起过程中的奥斯曼帝国、印度、日本和中国 第一节奥斯曼帝国 王三义:“奥斯曼帝国移动的边疆与脆弱的霸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黄维民:“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的历史考察及评析”,《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邵永灵、时殷弘:“地缘政治经济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世界历史》1998年第3期。 一、帝国早期的辉煌 1、疆域的不断扩大 从奥斯曼国家的建立者奥斯曼(1299-1326年在位)起,经几代君主的征战,1517年,奥斯曼国家变成跨三洲的帝国,1683年,帝国疆域达到最大。 2、早期的辉煌与加齐传统A、相对平等的精神。B、宽容精神。 二、17-18世纪帝国的内忧外患 1、帝国内部的瓦解与衰弱A、作为帝国军事支柱的军事采邑制逐渐解体,农业迅速瓦解。B、宫廷权力斗争和腐化之风盛行,军事行政效率日衰。C、总督、地方封建权贵割据一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失效。 2、帝国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 三、帝国晚期的改革及其失败 1、谢利姆三世改革(1792-1807) 组建一支新军;在各省组建国民军;重建炮兵部队;聘请英法专家改造炮兵工厂、枪械厂等;建立陆军工程学校和海军工程学校。 2、马赫穆德二世改革(1807-1839) 军事改革:重建新式步兵军团、首都卫戍部队和山地骑兵部队;在各省恢复国民军等。 中央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中央政府部门的职能;苏丹直接控制伊斯兰法庭;成立最高司法委员会。 省级管理制度改革:废采邑制;中央政府派专职税收官直接征税。 教育改革、社会习俗改革等 3、“坦志麦特”改革(1839-1876)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最高委员会改为国家委员会;在省以下设区、县和乡。 法律改革:颁布商业法、新刑法和海上法。建立民事刑事混合法庭、商业法庭。财政改革:建银行,发行纸币。教育改革第二节近代的印度 庄万友:“莫卧儿人的统治及其对英国人在印度统治的影响”,《南亚研究季刊》1994年第1期。林承节:“对殖民时期印度史的再认识”,《世界历史》2006年第5期。林承节:《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一、莫卧儿帝国的兴衰(1526-1858) 巴布尔、胡马雍是帝国的开拓者,阿克巴完成帝国建设,至奥朗则布时期,帝国疆域达到最大。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 阿克巴改革 (1)整顿政治制度 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机构以皇帝为中心,设置四大臣;将帝国分为15个省,省组织如同小帝国组织;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司法机构。 (2)改革经济体制 整顿和改革印度的农业、工业、外贸、货币和价格,以推动印度经济发展。 (3)治理军事事务 重视炮兵和骑兵建设;设海军部;整顿和治理军队机构臃肿、后勤机关庞大的问题。 (4)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对伊斯兰教以外的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废除非穆斯林的人头税,禁止奴役战俘等。 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和统治 1、东印度公司除有商业独占权,还有政治特权。A、对公司职员的立法和司法权。B、建立要塞、武装防卫、任命官员管理的权利。C、建立军队的权利。D、铸造印度货币的权利。E、对非基督教民族的宣战媾和权利。F、建立市政府和法院的权利。G、处理战争所得领土的权利。 2、东印度公司由商人组织向国家政权转变的过程 A、争取合法贸易地位,谋求贸易特权。 B、公司活动越出贸易范围:1请求在商馆所在地设防。2建立小块殖民地以确保地位和利益。3插手印度内讧,建立对某些王公的政治控制。4征服孟加拉。 三、1857年反英大起义1、一些王公和士兵对英国统治不满。1857年初的“涂油子弹事件”成为大起义的导火索。2、大起义是印度第一次突破种族和地域局限反英大起义,成为印度民族意识觉醒的宝贵资源,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英属印度帝国1、对印度进行政治和军事改革。2、建立印度文官体系。3、进行交通建设,兴修水利工程,加大投资。 4、提倡英式教育。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教案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旧称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教师讲述:谈到阿拉伯,我们会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事情,如:世界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大食国、伊斯兰教等(也可由学生自己列举,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而跟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密切的应是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2.创立背景:(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6世纪以后,阿拉伯社会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导致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侮,恢复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强大的国家必须团结阿拉伯民族,要团结整个阿拉伯民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种信仰下统一起来,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斯兰教建立的时间、创立人及发源地及主要传教活动。 提示:①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初;②创立者:穆罕默德;③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主要传教活动——在麦加城传教失败;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问题思考: (1)理解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权的国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国家权力与宗教的宗教权力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二:阿拉伯帝国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帝国 第11课《阿拉伯帝国》培优练习 川教版.doc

《阿拉伯帝国》培优练习 1.在中国唐朝时期,西亚出现的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是() A.阿拉伯帝国 B.波斯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D.拜占庭帝国2.下列属于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的是() ①罗马帝国②阿拉伯帝国③查理曼帝国④古巴比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历史课上,老师安排同学们收集日本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的传播、法兰克王国、西欧中世纪的城市等相关资料,作为下节活动课讨论的主要内容。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A.人类文明的开端 B.改革促进社会进步 C.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亚欧封建社会 4.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 B.在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 C.穆罕默德在麦加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 D.伊斯兰教的产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5.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阿拉伯学者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凭借阿拉伯帝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沟通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伟大的创造者) 材料一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幸运者——穆罕默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宗教的三重创造者,他自己是个文盲,既不能读书,也不会写字,但他却带来了一部经典。既是诗篇,又是法典,也是祈祷书,直到今天,还被四分之一的人类所崇拜,被视为妙文、智慧和真理的奇迹.......这是永恒的奇迹。 材料二当他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麦加时,他本可以对古莱氏人进行一次正当的报复,可以因他们.......而予以惩罚。同他的助手们的意见相反,同当时的习俗相反,他宽容了他们,只想到感化他们,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辅助者......他这个阿拉伯人坚定而又廉洁,他从未丧失过他的诚信,他是一个极有礼貌的人。 (1)材料一“穆罕默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宗教的三重创造者”中的民族、帝国和宗教分别指的是什么? (2)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和帝国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案(2019年部编)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教学目标】 1.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3.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拜占庭帝国灭亡对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罗马民法大全》 【教学难点】 分析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又如何呢?为什么人们会把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呢?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囊括了__希腊以及亚洲西部__和__非洲北部地区__。 2.《查士丁尼法典》:

(1)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2)编纂组织者:__查士丁尼__。 (3)内容: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 3.《罗马民法大全》是《__查士丁尼法典__》《__法学汇纂__》《__法理概要__》《__新法典__》的统称。 4.《__罗马民法大全__》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知识点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5.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拜占庭帝国皇帝把行省改为__军区__,把__自由农民__编入军队。__军事将领__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6.__1453__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__君士坦丁堡__,改名为__伊斯坦布尔__,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7.拜占庭帝国对文化的影响:它对__基督教__、希腊罗马的__古典文化传统__,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__东方文化因素__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__文艺复兴__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阅读P47~P48教材,探讨下列问题。 (1)编纂法典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2)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 查士丁尼继任皇帝后,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3)《查士丁尼法典》和哪三部法律一起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学案(含答案)

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古代日本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构成;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熟练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了解武士集团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熟练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通过合作探究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三.情感、意志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大化改新 【学习难点】 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3、基础巩固题。(7') 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日本统一的时间?最高统治者称为什么? 2)、大化革新的时间、人物? 3)、大化革新的影响? 4)、大化革新的启示? 5)、武士的职责是什么? 6)、幕府统治的实质是什么? 4、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1、大化改新日本的学习对象是哪国?具体内容是什么? 日本仿效中国唐朝的制度,进行改革 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得买卖;统一赋税。 2、大化改新的意义和启示? 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