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7篇

八年级教案课件很有意义的。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篇1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 绰号(chuo) 庶祖母(shu)

吹笙(sheng) 摹画(mo) 眼翳(yi)

舔去(tian) 侮辱(wu)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 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

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篇2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

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二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提问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教案#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教案#导语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教案#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提问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提问4: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提问5: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

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明确:前两问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三问让学生各抒己见,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示例: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提问6: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篇3

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1、积累“肃穆、荒谬、健忘、杀戮、纳粹、憧憬、缭绕、赤____”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字义;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3、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4、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心,体会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文学常识

聂华苓,华裔旅美作家。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肃穆(mù)荒谬(miù)杀戮(lù)纳粹(nàcuì)憧憬(ch ōngjǐng)

缭绕(liáorào)赤____(luǒ)健忘

2、听录音(萨特的话),稍微讲解沉重的记忆,美丽的回忆,等

全文教学结束后再总结分析。“沉重”“美丽”是矛盾性词语,因为指代内容不同,所以并不矛盾。“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前一句是对上面几句话的总结,指纳粹杀害了7000多人,所以这是沉重的记忆。后一句是对下面几句的提示,指小城人面对敌人的杀戮而表现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因此让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沉重的记忆很好理解,美丽不好理解。人们如何英勇?我们学完课文就很容易明白了。美丽指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3、归纳文中四部分的内容:

(1)坟地所见所闻;

(2)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3)记录作家座谈会;

(4)摘录遗言。

四、分析文章各部分,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和情感。(哪一个情节印象最深刻why?)

第一部分[坟地所见所闻](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再加以讲解或补充)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第一是写景色,以景抒情,在作者眼中他的景色是怎样的,同样他的心情也是怎样的句号,有抒情的作

用,起停顿作用,使读者放慢了阅读的速度,同时脑海中也可以想想一下画面,凄\苦\昏\暗,因此有种悲哀的气氛笼罩在身边.因此,不是单纯的写景,写景还为了渲染悲哀凄凉的气氛。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有着强烈的情感,对被杀者―――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愤怒地进行控诉。

3、有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的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

第二部分[看各种演出纪念活动](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再加以讲解或补充)

1、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指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其中包括两名生还者。人们悼念死去的亲人时,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悲痛)因此在这么一种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与现实融合了。

"悲哀"是指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美丽"指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真实"是指眼前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没有半点虚假的成分在里头。"荒谬"指二战时,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各种种族,这是何等地荒谬。

2、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篇4

(一)教学目标

⑴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重点)

⑵能根据文本写作背景,把特写改写成消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重点)

⑶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章之美。(难点)

(二)教学过程

⑴导入:说说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⑵浏览,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以阅读新闻的方式浏览全文。

师:这也是一篇新闻报道,大家看看与我们前面两课所学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预设:篇幅长,标题具有文学性,没有电头,没有#教案#导语,新闻六要素不齐全,描写性文字多。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后第九页的补白。

明确什么是新闻特写,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兼有文学和新闻的特点。

明确这个知识点后,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刻下注释,即写作背景: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__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10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

教师补充资料:

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__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一较大的优势获得女子10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她的夺冠成绩为511.17分,亚军14.55分,季军更多达78.12分。吕伟十江苏扬州人,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这样的称号送给了她。

⑶改写,训练能力

师: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本篇报道,把这篇新闻特写改写成一则消息,要求符合消息特点。

预设:

我跳水姑娘吕伟夺魁1982年11月25日电中国运动员吕伟在昨天的女子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赢得金牌。吕伟今年16岁,扬州姑娘,昨天在女子跳台跳水比赛中赢得冠军。她夺冠的成绩为511.17分,亚军14.55分,季军更多达78.12分。吕伟赢得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称号。

学生写,小组评,教师指导。

⑷精读,欣赏美点

让学生以“美”字开头,谈谈这篇特写美在哪里。

①美在标题。“飞天”原指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壁画,这里用了比喻修辞,写出了吕伟美如飞天,静中有动。

②美在画面。本文描绘了四个画面,准备——起跳——腾空——入水。每一个画面都生动逼真,如在眼前。

③美在语言。文章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增强了语言概括力,读起

来节奏感强,富有典雅的美感。

教师趁机引导积累:

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疾如流星震耳欲聋潇洒自如从容不迫眼花缭乱自天而降悄然不惊惊讶不已如梦初醒

④美在修辞。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拖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飞天。”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起腾空的吕伟比喻成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身姿的优美。

“动作疾如流星”比喻修辞,写出了动作之快。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既写出了身体的轻盈,又写出了速度。

“四面水花悄然不惊”,拟人修辞,生动写出了吕伟跳水技术高超。

⑤美在准确。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像空中飞去。”“舒/举/蹬/飞”准确写出了起跳时的一连串动作。

⑥美在环境。

“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将吕伟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也突出了人物的美好形象。

⑦美在侧写。

“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妙!妙极了’广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人跳了起来!”

“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

“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这些描写都从侧面对吕伟作了烘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边读边说,边说边读。深入体会。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新闻特写的含义和价值;

2.掌握本文的写法,制作新闻特写评价量表;

3.掌握消息和特写两种体裁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难点:把握新闻特写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体裁

1.了解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学生阅读:《“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2.了解新闻特写

屏幕显示,教师讲解:

(1)“特写”,作为电影学中的术语时,指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

(2)新闻特写含义: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3)新闻特写价值:满足读者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的需求。

二、感知全文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三、探究写法

1.动作分解

第一段:镜头1:

起跳前的一刹那(示范)

第二段:镜头2:

在空中一瞬间的停滞

第三段:镜头3:

展示身体优美线条的1.7秒

第四段:镜头4:

“入水”的刹那

第五段:镜头5:

观众的反应

2.描绘准确

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3.比喻生动

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

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的水花则悄然不惊。

4.语言简洁

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填完,大家发现本文使用了很多四字词语,本文语言简练。

5.写法小结

1)采用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2)多次使用比喻手法,描绘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3)用词准确,客观地呈现事件;

4)频繁使用四字词语,语言简洁精炼。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

2.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3.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比较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飞天”和“凌空”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飞天”指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指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被作者比喻成“飞天”仙女的运动员。同学们看看课文标题,猜猜她是谁?

预设中国跳水女运动员吕伟。

师:吕伟10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许多关于吕伟的新闻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中国一代“跳水皇后”的“飞天”之美。

(板书:“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设计意图】由“飞天”的含义引入课文,补充交代吕伟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了解新闻特写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补白部分“什么是新闻特写”,了解新闻特写的相关知识。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题材。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共同点所在。二者的差异在于,新闻特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文体裁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记、书写、记忆,夯实词语基础。

3.扣住体裁特点提炼信息

设问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扣住新闻特写的特点来回答问题的能力。(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故事。课文着重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1.7秒)来细致刻画的。

设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讨论作答)

预设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方法,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部分,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三、探究写法,美点寻踪

1.分析写作手法之美

师: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

预设本文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态的物象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做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师补充: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备课本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篇1 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提问:第二段可以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两层: (1)(3—6)从小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7—9)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二、讲析第一段(3—6)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三段: (1)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2)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发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四段。 (1)指明概括段意。 (2)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4、指导学习五段。 (1)指名概括段意 ——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2)逐句分析。 (3)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插了描写和议论。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学习6段 1)指名概括段意。 2)分析:第一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与“深了”紧密呼应。 三、指导分析第二层(7—9) 1.齐读第三层; 2.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细部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 3.讨论第7段首句的作用; ——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小结: ——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主体和重点。 四、讲析第三段(10)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这段文字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愿望,也使行文缜密。 五、.总结课文 1.归纳中心: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当安排说明顺序,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六、作业 1.参观本地塔楼亭庙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仿照范文,写一则“观察日记”; 2.试就议论、描写、记叙三方面的语言各抄几句。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篇2

全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共69页)

全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共69页) 目录 1消息二则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3“飞天”凌空 4一着惊海天 5藤野先生 6回忆我的母亲 7列夫·托尔斯泰 8美丽的颜色 9三峡 10短文二篇 11与朱元思书 12唐诗五首 13背影 14白杨礼赞 15散文二篇 16昆明的雨 17中国石拱桥 18苏州园林 19蝉 20梦回繁华 21《孟子》二章 22愚公移山 23周亚夫军细柳 24诗词五首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含复习教案)

1.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整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 1 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 情感鲜明的特点。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 过程与方法 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 情感、态度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与价值观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 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 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明确: 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 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 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 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 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电子教案部编版五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电子教案部编版五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一】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1课新闻两那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根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三)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二、重点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豫(湖南)绥靖阻遏锐不可当气势磅礴回肠荡气聿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四)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五)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六)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刚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那么新闻主体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飞天”凌空》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飞天”凌空》教案及反 思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新闻特写中的佳作,将跳水运动员从准备到入水的瞬间定格为四个画面,充分展现了跳水姑娘的运动之美,达到了“突出最有表现力的瞬间”的报道效果。 《“飞天”凌空》课文原文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味”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广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门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

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飞天”凌空》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把握新闻特写语言文学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 指导学生熟悉新闻特写语言的特点及运用技巧,为学生写出“新闻味”的作品奠基。 教学难点: 品味学习本篇新闻特写语言之真实美与动人美的有机结合,在客观叙述和少量修饰语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教学创意: 改写对比了解特写,小组探究补白领悟,拓展演练以学助写,比较阅读落实特写。 教学流程: 一、补全消息,温故知新 (一)下面这则1982年的消息不完整,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消息的结构和特点,将标题和导语补充完整。 (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1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 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教案# 导语]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

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师点拨,考查,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好吗? 出示课件: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2.师生问读。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 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 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二)情感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消息。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 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那本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 生答:新闻、消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1.新闻的概念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对于*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7年秋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八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一变化着的社会、二生活的记忆、三美景依然、四情感哲思、五文明的印迹、六情操与志趣,第一单元是阅读新闻类文章,获取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第二单元是阅读传记类文章,对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第四单元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把握其共性和个性;第五单元是学习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第六单元是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中。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第【1】篇〗 1 消息二则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领会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讲授法、朗读法、合作学习法。 课件。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果让时间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上,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了: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

江。那冲杀的场面、搏击的气势,恢宏如诗,壮美如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亲笔撰写的两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背景介绍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意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4篇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本文写作背景,接受革命教育。 3、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新闻的相关知识: 1、概念:所谓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消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概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指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学,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广义的新闻指及

时报道新迈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反映迅速,语言简洁明确。 3、结构:每则消息(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新闻的题目。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是全文的眼睛。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新闻的一条完全式标题,主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揭示新闻的核心事实;肩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副题在主题下面,对文体作补充、注释。主题和肩题,副题的关系应是虚实相济、相得益彰。主题要“实”肩题,前题可“虚”。 #教案#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教案# 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对#教案# 导语内容的展开与补充,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是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位置不固定,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教案# 导语或结语之中。 4、新闻的六要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同学们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同学们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同学们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

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同学们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 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