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诗词看林黛玉

从诗词看林黛玉

从诗词看林黛玉
从诗词看林黛玉

从诗词看林黛玉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美丽、最生动的一个人物 ,也是一个令众读者为之痴迷、为之惋惜的悲剧性人物。林黛玉的诗情美使她成为众读者瞩目的焦点。林黛玉这位具有诗人气质的少女是作者尽全心力塑造的艺术典型。

在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性格中充满着诗性的芳馨。《题帕三首》深沉、微妙地向贾宝玉传递了爱情的信息;《葬花吟》中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哀叹,也有“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抗争;《桃花行》中有“花之颜色人之泪”的感慨。透过一首首诗歌,将一个充满智慧,富于灵气,内心深处充满着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的少女形象深刻生动的展现出来。

林黛玉,这个中国古典小说中不朽的艺术形象,也是《红楼梦》中最生动、最复杂、最深刻、最感人的人物形象。她短暂的一世充盈了太多的泪水,只因她内心的多愁与感伤,偏偏又遭遇身世变迁。便将其所有的愁苦都通过诗歌宣泄而出。一个贵族出身的千金小姐,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内心的孤傲,加上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渴望。这种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都通过她的诗作表现出来。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毫不吝啬的倾注了他所有的钟灵毓秀,他用诗使林黛玉这个人物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世外仙源》、《杏帘在望》、《题宝玉续庄子文后》、《参禅偈》续作,这些应酬之作看似与塑造人物性格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也都透露着林黛玉的心迹。刚入贾府,受到贾老太太的万千宠爱,使她心中的忧伤之情有所缓解,所以写出了这些无忧也无泪的诗作。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的重要情节,人称千古韵事。林黛玉作为小说的女

主角,性格特点和命运遭遇,在这首《葬花辞》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初到贾府和贾宝玉亲密无间,林黛玉早就把自己心中的一片痴情全部放在在宝玉身上,宝玉虽然对她也是一片深情,但由于贾宝玉的性格,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彼此的给予不可能是对等的。宝玉已经成了林黛玉的全部,但随着薛宝钗的到来,贾宝玉见了宝钗姐姐就忘了林妹妹,林黛玉也是敏感的女子,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的变化,但此时的她已不是从前的富家千金,没有了父母的依靠,更没有人能给她做主。又因为前夜晴雯不开门一事,误会宝玉,次日正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满腹的忧愁无处发泄,便由不得感花伤己。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花凋谢了,花瓣随风漫天飞舞,然而转瞬之间就消失殆尽,只剩下游丝落絮遮住视线,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就这样画上了句号,怎能叫人不伤感,怎能叫人不哀愁。“闺中女儿惜春幕,愁绪满怀无处诉。”“柳丝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草木一季,人生一世,黛玉想到自己多愁多病之身,不知道究竟经得起几番风雨,熬得过几度春秋?竟不如那柳丝桃李。“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三月里的燕子已经为自己安好了家,可是想到自己还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知道何处才是自己的家。不禁心中伤感。“梁间燕子太无情”,诘问它“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明年依旧花红柳绿,可是却已物是人非了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知是花魂与鸟魂?”花儿明媚鲜艳,怎能禁得起风刀霜剑相逼,树儿不是你的久居之地,这园子也不是自己的长居之所,想来不觉暗自落泪,一点点,一滴滴,既是眼中泪,也是心中血,我和你有什么区别,一样的孤苦伶仃,一样的难以释怀。“花魂鸟魂总难留”到“不教污淖陷渠沟”是全诗的高潮,“质本清来

还清去”这是林黛玉的理想,是她对命运的强烈呐喊,“我就是我,活要活得干干净净,死也该死得清清白白!”但这个理想是“一抔净土掩风流”,以离开尘世才得以实现,多么凄凉、悲哀。“尔今死去侬收葬,……花落人亡两不知”,至此,花与人完全合一,葬花就是葬林黛玉,纵观全诗,这是林黛玉写花,也是她本人的生活记录,更是她心灵的写照,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她以整个生命和灵魂发出的呼喊“质本洁来还洁去”,令人魂悸魄动,荡气回肠。

《题帕三绝句》写于宝玉被笞,黛玉前去慰问,回去后接到宝玉托晴雯送来的用过的手帕,黛玉由不解而终于悟出宝玉的真正用意,心绪难平,写下这三首绝句,寄寓着林黛玉对贾宝玉深深的爱恋和无尽的思念,与其说是抒发自己无可排遣的哀伤情绪,不如说是林黛玉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情宣言。

这三首诗通篇写泪,第一首明写,“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第二首、三首则暗写,“抛珠滚玉只偷潸,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不识香痕渍也无?”三首诗说的都是她的流泪,《红楼梦》中这一艺术形象的特点,便是流泪,这三首题帕诗,既是林黛玉爱哭性格的特点显示,又为她的这一特点加浓色彩。

《秋窗风雨夕》一诗可说是《葬花吟》的姐妹篇,一写伤秋,一写伤春,虽然景物不同,但其中的离愁别绪都是一样的。林黛玉病卧潇湘馆,夜里听着淅沥的雨,灯下翻看《乐府杂稿》心有所感,便成《代别离》一首:“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花草凋落,一派肃杀秋意,秋夜灯边,窗外秋风秋雨,更让人倍感凄凉,那秋风秋雨来得何等急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把人的春天之梦惊破。

这时,人因一怀秋情,不能入睡,眼前是点燃的烛台,在风中滴着烛泪,

更牵动人的离情,这是人世间共有的现象。在秋风中,被褥抵不住寒意,急遽的秋雨,也像是催促着夜漏声,这风雨如陪伴别离人的哭泣。风雨与人的泪滴相连接,“不知风雨几时休”,这也正是林黛玉此时的心态,她那颗敏感多疑的心已时时感到恶劣环境的威胁。

《咏白海棠》一诗中,借白海棠以自况,写出自己的高洁品格,院中湘帘半卷,院门半掩,土如冰,盆如玉,写花的环境和栽植的状态;以梨花形容白海棠的色泽,以梅花比拟此花的精神,以花喻花,本来不是好办法,这里用“偷借”十分自然、巧妙,白玉棠的纯洁和诗人的高洁也就相得益彰;白衣仙女和秋闺怨女流泪,也是因花引起人的联想。林黛玉眼中的任何一物,总是引起人在流泪的联想,这正是作者写林黛玉,处处照应她的性格特点;尾联,以孤单寂寞收结,正符合林黛玉的个性表现。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和风貌,表明了林黛玉鄙弃污浊的孤傲品性,孤独寂寞的感伤情绪。

《问菊》诗人以菊花的知音人身份,向菊花发出四个问题:你孤高特出,傲视世俗,与谁共同归隐?同样是花,你为什么开得迟?你在庭院花圃中,承露迎霜,你有什么寂寞孤单的感觉?秋意深时,鸿雁南飞,秋虫哀鸣,会引起你的相思之情吗?这几个问题既在问菊,也是自问,既是菊花的孤标傲世,也是诗人傲岸不驯、高风亮节性格写照。

《菊梦》一诗道出天上、地下;仙境、人间;梦境、醒境;厌世、恋世;消极、积极;理智、感情回旋交错,交缠纠葛,矛盾斗争。菊花回到人间,但内心充满哀愁、伤感、无奈、压抑、挫折的愁绪,这正是黛玉一生经历的写照,是她与命运抗争的写照,将真情实感一览无遗,也预示着她悲惨的命运结局。

林黛玉还写了柳絮词《唐多令》以及凹晶馆联句“冷月葬花魂”等,从这

些词诗中都可以看出悲凉颓丧的心绪,这一方面源于她落落寡欢的性格,一方面源于她寄人篱下的特殊经历,也源于她一直对爱情、对婚姻、对生命的追求和担忧的悲观心境。

纵观《红楼梦》,林黛玉的生活几乎离不开诗。林黛玉作诗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是用心、用生命来写诗。在诗中,有她一生悲酸的心路历程,有感时惜春的叹惋,有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悼。在诗中,有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有对世事无常、生死轮回的迷惘与困惑。在诗中,有她面对风刀霜剑摧残的声声无奈,也有她对不公命运的呼喊和抗争。林黛玉的诗词已经和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熔铸在一起,成为人物生命和灵魂的一部分。紧紧的将她的人物性格与诗歌融合在一起,使她成为中外无数读者为之喜,为之悲,为之痴迷,为之惋惜的动人形象。

《红楼梦》·林黛玉写的诗词有哪些

《红楼梦》·林黛玉写的诗词有哪些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美丽、最生动的一个人物 ,也是一个令众读者为之痴迷、为之惋惜的悲剧性人物。林黛玉的诗情美使她成为众读者瞩目的焦点。林黛玉这位具有诗人气质的少女是作者尽全心力塑造的艺术典型。那么,红楼梦林黛玉写的诗词有哪些?一起来瞧瞧吧。 《红楼梦》·林黛玉写的诗词有哪些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潇湘妃子)【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 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黛玉(潇湘妃子) 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完整版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 (一)林黛玉: 林黛玉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育环境的原因造就了她奇 高的天分,极强的自尊心,特别敏感(甚至过度敏感),特别孤傲,如春花般的嫩弱特质,使她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表现为某种讽刺性甚至幼稚的攻击性。她父母双亡、寄人篱 下、挚友极少、知音难遇、婚姻无人做主、爱情未有保障的处境,又强化了她的以上 性格特征和个性表现。但她的这种性格,是多向的、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黛玉的尖刻,既有姐妹之间、姑嫂之间的喜谑,如她和湘云之间的口角之争。而这类刁钻,令人只觉其伶俐可爱。同时又有针对脾性不合、品性相左的人,才显现出的真正的孤傲和 讥锋。譬如对于“阴微鄙贱”、搞“魇魔法”害人,向贾 政告密挑唆的赵姨娘,“林丫头把我们娘俩儿正眼也不瞧”。这恰恰包含着她纯正明朗、洁身自好、不歪不斜、不被不阿 的为人品格。而对宝钗、宝玉,则是大量的、主要的,但属于爱情纠葛。前34回中黛玉 三天两头的跟宝玉呕气吵闹,跟宝钗斗心眼儿,作者描写了黛玉的大小十几次争吵斗嘴: 因宝玉在宝钗处“比通灵”,“喝冷酒”而“半含酸”;为夜访怡红院叫门不开而大吵;为不放心湘云的金麒麟而最后一次吵,等等。而这些主要是宝黛爱情正处在磨合期,正所谓

“情因相爱及相伤”。同时也是出于对金玉之说的戒备。这种争吵的最根本原因,还是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与争斗! 而另一方面,这位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少女,对于意趣相投、情性相合的姐妹、诗 友乃至丫头、婆子,又是那样地谦和、尊重、友好、宽厚。妙玉嘲笑她“竟是大俗人, 连水都 尝不出来”,她也不反唇相讥,反而尊称妙玉为“诗仙”,虚心真诚地请教她改正自己的诗作。尤其是紫鹃,她是黛玉的 贴身丫头,却可以批评她跟宝玉吵架“太浮躁了些”,“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宝玉”;也可以直面建议她“趁早坐定了大事要紧”,不要“耽误了时光”。晴雯这位俏丫头在 宝黛之间,实际不自觉的充当了红娘,宝玉的那两条定情手 帕,就是专让晴雯递送的。而黛玉对晴雯也是格外厚待。宝玉的《芙蓉诔》中“惭违 共穴之盟”一句,黛玉听了却不妒不忌,反而赞赏这祭文新奇,甚至建议把其中一句 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 以上都说明黛玉并非一味地“小性儿”更多的倒是接人待物很有区别,尤其对待姐妹、 诗友、丫头、婆子,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友爱和主奴之间超越等级的近代民主色彩 的平等思想萌芽。 林黛玉天生叛逆,人格理想跟贾府择偶标准乃至当时世道轩轾不合。她从不规劝宝玉 为官做宰、立身扬名,大胆背叛贵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 ——细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首传唱久远的诗篇,哀怨惆怅,经久不息。有人甚至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诗话了的小说,到处都充满着诗意!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人物形象的丰富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诗词描写,人物从诗中站立起来,更加鲜活真实。《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两位女主人翁的塑造更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通过读诗咏词就可以窥见二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思想心理,诗词为我们打开了解读人物的另一扇窗口。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如何?通过宝玉之口,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在《咏白海棠》中有这样一句诗:“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这句话看是咏白海棠,实际上却包含了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评价。贾宝玉曾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这里也应是如此,诗中的西子当是指林黛玉,在第三回赞林黛玉的诗中也有这样一句“病如西施胜三分”,所以二人应是一胖一瘦,一丰满一羸弱。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如何,文中在第五回已给予了暗示,第五回的正册判词之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是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做,一方面说明薛宝钗虽然最终得到了贾宝玉的人,但是却没得到贾宝玉的心,因为“玉带林中挂”,他的心仍然在林黛玉身上,金钗(薛宝钗)最终受到冷遇。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宝钗之德,还是黛玉之才,都不能使他们避过悲惨的下场,因为一个是‘玉带林中挂’(香消玉殒),一个是‘金钗雪里埋’(守活寡)”,这也是曹雪芹给他们命运的一个安排。在《红楼梦》曲中,也同样预示了这样一个结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意为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雪即薛宝钗),但是宝玉终究忘不了林黛玉。同时,也暗示了林黛玉的结局是香消玉殒(世外仙姝暗指她已死)。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歌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歌 【摘要】《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书中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命运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林黛玉作为书中最重要人物之一,其名下所作诗歌更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林黛玉的诗歌及其特点,着重赏析了她的部分诗歌作品。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诗歌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小说,它以诗化的语言为读者展开一个优美的文学世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个情节主线之外的诗歌系统,周汝昌先生称之为“诗格局”。而这个世界得以营造形成,又赖于书中大量诗词的极大表现力。《红楼梦》中的每一首诗词,都出于作者的苦心经营,一方面,它们与书中情节线索互为连缀,紧密相关,是故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古典诗词所特有的美学品质对文学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使书中人物形象的内在精神气质得以完善和表现。这一点,在林黛玉所作的那些诗词,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所起到的作用上,表现得尤其典型。 一、林黛玉诗歌的分类与赏析 (一)林黛玉诗歌的分类 全书有关林黛玉写的完整诗词共二十二首,酒令三首及一些联句,占《红楼梦》诗词总数约十分之一。根据这些诗词的内容,可以将它们归纳为四类:一是自谶诗。如《葬花吟》、《题帕三绝句》、《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这一类诗词是林黛玉悲剧命运的自我写照,它们预示了主人公的悲惨结局;二是咏物诗。如《咏白海棠》、《咏菊》三首、《螃蟹咏》、《灯谜诗》、《五美吟》五首等,诗人通过对人或物的吟咏描摹,或臧否历史人物,或发表议论,或针砭时事,或借物自况;三是应酬诗。如《世外仙源》、《杏帘在望》、《题宝玉续庄子文后》等,这些应酬之作,意义不大;四是游戏诗。如《牙牌令》、《芦雪庵即景联句》、《酒令》等,这类游戏之作,意义更微。 (二)林黛玉诗歌的赏析 一是林黛玉的自谶诗最为重要。它们记录了诗人一生悲酸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主人公压抑悲愤的内心世界,并预示了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结局。这以《葬花吟》最具有典型意义。诗人以暮春落花自况,从多个视角谴责境遇,表露心迹,宣泄愤恨:其中有惋惜,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有谴责,如“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有伤感,如“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有憧憬,如“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有疑虑,“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有自诩,“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有绝望,如“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

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标题】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作者】黄英玲【关键词】林黛玉??性格悲剧??原因? 【指导老师】冉晓林【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 曹雪芹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着巨大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红楼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空前成就,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对于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的研究,有的侧重其多愁善感的性格,有的着重其诗才的挖掘,有的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生存方式进行比较,有的则对宝黛爱情做多方位的剖析。 而对黛玉性格的评论,恐怕是《红楼梦》研究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至今众说纷纭,尚未有公正和满意的结论。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叛逆说”、“正统说”、“中间人物说”三种。“叛逆说”认为黛玉与宝玉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种说法是自五十年代开始迄今这四十多年间林黛玉性格阐释的主旋律,高校中文系大都采用此说法,其影响面之大是可想而知了。“正统说”和“中间人物说”是近年来出现的说法。前者认为林黛玉是“真诚、自觉”地“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后者认为林黛玉是介于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典型人物。 本文并不偏向于其中任一观点,而是通过对“黛玉葬花”这一《红楼梦》中的重要章节的理解,从而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

悲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分析,准确地理解林黛玉,把握人物的永恒价值,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 一、贾府中的两次“黛玉葬花” 谈到林黛玉,总忘不了“黛玉葬花”这一幕。《红楼梦》中有许多片段,读后让人如嚼橄榄,越久越觉甘甜,逐渐进入佳境后,才能引起不断的、久远的联想与共鸣。黛玉葬花便是其中饶有意趣的重要章节。黛玉的葬花之举在作品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不久,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七回黛玉悲吟《葬花吟》[1]葬花。 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可以说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此时的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并已在“那犄角上”为落花选好了“花冢”,并且宣称要把花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俨然有备而来且经过精心细致的考虑,足以见其葬花乃是惯常之举,而从二月二十二日入园至此不过二十几日的时间,众姊妹尚还沉浸在兴奋与欢乐之中。“葬花”这种早觉的伤感本身就是对大观园悲剧命运的潜在暗示。等到第二次实写黛玉葬花,已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众姊妹祭花神,“满园里绣带

林黛玉海棠诗的绝佳英文翻译

林黛玉这个文学形象,只有中国人最熟悉、最理解、最喜爱、最倾倒,她于诗词曲赋无不精通,她不凭借自己的美貌,因为中国从不缺少“倾国倾城”的美人,而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在中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成为最夺目最特殊的女性形象。中国人喜欢林黛玉,但真正懂得和明白林黛玉的,能够引为黛玉知己的中国男人,少之又少,颦儿红颜知己多,蓝颜知己少。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林黛玉在英伦三岛,竟然有一位蓝颜知己,这位英国男子迷黛玉,痴黛玉,放下孤傲,掏出心来,怎一个虔诚了得!他的内心,他的才华,他的灵秀天成,超越了时光,超越了文化,林黛玉没有石榴裙,他却在精神上优雅地拜倒,成就了一段罕为人知的红楼佳话。 他是谁? 他是英国人,霍克斯,1970年代,第一个《红楼梦》英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他是鹰钩鼻子,蓝眼睛的番邦人士,和中土的绛珠仙子,有一段文缘,有一段神交。 探春、黛玉、宝钗、宝玉一干人等,在大观园里办起了诗社,取名“海棠诗社”。大家约定以“咏白海棠”为题,各写一首诗,探春、宝钗一干女孩冥思苦想,黛玉却冷眼旁观,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是无所

谓,李宫裁催她,黛玉才提笔,怎料七律一首,一挥而就,掷给她们,一个“掷”字,颇有气魄,林妹妹才华出众,鹤立鸡群,可见一斑。 黛玉的诗是这样的: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的第一句,相当80后,“半卷湘帘半掩门”,这哪里是一个贵族小姐的作派,俨然一个任性任情的女孩作派,宝钗的第一句是“珍重芳姿昼掩门”,一个“珍重芳姿”写温良端淑,也难怪,宝钗是豪门薛家的女二代,可黛玉偏偏不珍重芳姿,半掩门,真性情,好洒脱。“碾冰为土玉为盆”,用“冰”“玉”形容海棠花,这是对海棠花的最高赞美,黛玉以海棠花自喻,既提高了海棠花的品位,又以花照人,三分白,是说梨花的洁白无暇,一缕魂,是说梅花的高尚品格,不仅美轮美奂,而且圣洁崇高,赋予了海棠花美丽,也赋予了海棠花情操。

_红楼梦_中林黛玉的诗与性格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与性格 方 芳 在《红楼梦》中,全身充满诗的灵性,是黛玉有异于众姐妹的个性特征之一。而她的任性任情,不矫饰,不屈从,孤标傲世,敏感而自尊的性格,正是因为融合在她那敏感的诗人气质里,得到了悲剧美的升华,从而具有了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在大观园里,林黛玉是第一个要从诗中觅得生存力量的姑娘,也是唯一一个将诗当作“正经事”做的姑娘。诗是她青春生命的一部分。 对于诗,黛玉不仅有广泛的阅读,而且有独到的理解和颖悟。 她在教香菱学诗时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的的。” “诗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诗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又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对诗的这些见解,可谓是深得作诗学诗之道的。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用许多诗、词、曲、赋,描摹、映照林黛玉的思想性格,而赋予林黛玉“自己”创作的诗词,更是曹雪芹熔铸她个性生命的强有力的艺术手段。 在小说前八十回,共记录有黛玉诗作十六首,除《世外仙源》、《杏帘在望》这类奉命之作,以及《芦雪庭即景联句》的急就章,她的诗都丰富地表现着她对现实生活的情思。 小说中关于黛玉的诗词作品,主要出现在十八回之后,这时黛玉是二进荣国府,她的父母双亡,已处于寄人篱下的地位。可以说阴冷的环境,昏暗的前途,使黛玉一头扎进了诗的世界, 在诗中去寻找她的生命,表现她的抗争。 《葬花辞》这充满生命激情的哀歌,是黛玉第一首长歌行。这时宝黛的感情,在封建势力重压下,已从两小无猜的兄妹情谊,发展到相互爱慕中试探与倾诉的新阶段。《葬花辞》是彻底的“言志”诗,是黛玉性格与生命的折射。 在“花谢花飞”的暮春里,黛玉仿佛听到了花魂、鸟魂发出的悲歌。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开始,黛玉的心灵之窗正悠悠开启,她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的沉痛呼号和控诉;她叹息“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她希求“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泥淖陷渠沟”。黛玉的低吟,顺着她心中翻滚的思潮倾泻而下,一直吟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睹春尽而伤情,观花谢而落泪。她的境遇,她的一生,恰似一朵飘零的落花。在封建正统势力催逼下,她必然成为一朵殒落的凄清的落花。因此,曹雪芹给黛玉安排了一篇《葬花辞》,来深入细致地刻画她的思想个性。黛玉对落花的伤情,实际上是她对贾府封建势力给自己的重压的生活感受。诗中有浓重的伤感和悲观,但又有激越的控诉和抗议。她明确表示,决不屈服于污浊的残酷压力,要永远保持那孤标傲世的洁白品格。 《题帕诗》写于宝黛爱情生活心意初通的时期。宝玉遣人送了两块旧帕来,黛玉细心揣度宝玉送帕的意思之后,“五内沸然”,便不顾“嫌疑避讳”,挥笔题帕: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 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它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泪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1999年5月Journal of L iaoning Educati onal Institute M ay1999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浅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浅析 学生姓名:周洋学号:20110102005 院(系)中文系专业:文秘教育 指导教师:徐铭职称: 摘要:林黛玉是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才貌双全,最受作者曹雪芹喜爱和广大读者青睐的女性,她的才智体现在她的诗歌创作中,小说中有关林黛玉的诗有二十余篇,对于人物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诗词 Abstract:Lin daiyu is prompting a of the big four classic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author cao xueqin's most popular favor women, readers and her intelligence reflected in her poetry, novels about Lin daiyu's poetry has more than 20,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tudy of characters. Key word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Lin daiyu; poetry 它,曾令一个名叫曹霑的文人耗尽数十载心血;它,也令无数文人骚客痴迷探究;它,历经岁月的变迁,依旧矗立在文学金字塔的顶端独领风骚······它有着梦幻般的名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它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尤其是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多样性,复杂性,有个性,每个人物看似有牵连,实则各不相同,在这篇长篇巨制的经典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对她最为倾心。 她,是知恩图报,下凡还泪的绛珠仙草;她,是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傲娇诗人;她,是与“美玉无瑕”相匹配的“阆苑仙葩”;她,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神仙妹妹;同时,她也是自卑孤僻,寄人篱下的千金小姐。她是颦儿,她是林黛玉。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寥寥数笔,就将一个美貌聪明的女子展现在世人眼前,妙哉。林黛玉的美不仅表现在她的外貌上,而且还体现在她的才情中,这里就不得不提林黛玉诗人气质的美了。黛玉的诗词在小说中算的上数一数二的了。元妃省亲的时候,命众姐妹为省亲别墅做诗,在呈上来的诗词中,元妃夸赞林妹妹的诗乃众姐妹之首。就连帮贾宝玉作的那首《杏帘在望》也在他所作所有诗词之上,在海棠社时期创作的诗词也被众姐妹所赏识,次次拔得头筹。可见,林妹妹真的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诗词达意,要想了解走进林妹妹的世界,我们就不得不对她的诗词进行浅析。 一、林黛玉诗词的题材及地位 林妹妹的诗词涉及题材广泛,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宋词,元曲,赋,散文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题材的多样也更显示出了林妹妹的才智美。在全书中,有关林黛玉的完整诗词统共二十二首。曹雪芹是“自私的”,《红楼梦》全书涉及到几百号人物,他却自私的把大自然赋予他的鬼斧神刀尽数用在了塑造林黛玉一人身上,百余首诗,黛玉的诗词是曹雪芹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 红楼梦卷十八: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世外仙源(匾额) 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命众妹题一匾一诗,林黛玉做了《世外仙源》,首句直提宸游,将大观园比作仙境,因为元妃的到来,更为它增添了欢欣。悦豫即指欢欣意。源于《千字文》中“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句。首联虽平平,静淡之中略有敷衍,却在颔联巧妙谦逊的用“借”字,添了一丝生色,但可以称好的却是颈联“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不仅没有斧凿的痕迹,且洒脱自然,真性清纯。《世外仙源》虽是黛玉应命胡乱而做,却无阿谀之气,清新自然,洒脱自在,因此,颇得元春欣赏。《杏帘在望》是元春省亲的时候,林黛玉作弊替宝玉而作,脂砚斋的批语是“以幻入幻,顺水推舟”。 红楼梦卷二十七: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红楼梦卷三十四: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在作者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

《红楼梦》中林黛玉唯美诗词品鉴

《红楼梦》中林黛玉唯美诗词品鉴 引导语:《》中林黛玉是这部经典之作的女主人公,那么哪些唯美是写她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黛玉唯美诗词品鉴,欢迎大家阅读! 一、《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命众妹题一匾一诗,林黛玉做了《世外仙源》。人说诗词最忌讳动词,然则在笔者看来,本首诗作全然以动词取胜。全诗清新自然,华丽中透出的也全是素雅。 二、《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杏帘在望》是元春省亲的时候,林黛玉作弊替宝玉而作,脂砚斋的批语是“以幻入幻,顺水推舟”。这首诗作,或许也是贾宝玉整日醉生梦死的背景吧。 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是《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开社时众姐妹们所作的诗。此诗的得力之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颔联。其实,林黛玉似乎也是一株白海棠。没有香味,却非常的有风骨,能够感染人。

林黛玉孤高的性格,在别人看来,就是其人格没有让人亲近的香味吧。但是她却遗世独立,让人爱,又让人有遗憾。 四、《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五、《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六、《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 七、《题宝玉续庄子文后》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黛玉此诗比宝玉高出许多,如此劝解宝玉比宝钗的劝解强十倍尔。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

描写林黛玉的句子

描写林黛玉的句子 本文是关于经典句子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描写林黛玉的句子 1、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2、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3、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4、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5、黛玉换上了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

狐狸里的鹤麾,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6、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7、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8、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9、林黛玉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 10、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11、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12、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13、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14、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15、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鬓,簪上一支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棉裙。

(完整版)红楼梦诗词大全,推荐文档

《红楼梦》里的经典唯美诗词 《作者题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太虚幻境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性格分析高中语文

林黛玉人物分析和性格分析 这本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典型性,如王熙凤的泼辣歹毒,薛宝钗的圆滑世故、贾探春的自尊独立等,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也以多愁善感的形象进入到了读者心中。很多人可能对于林黛玉的尖酸刻薄、悲秋伤夏感到不满,但也有许多的人欣赏林黛玉的坦诚豁达、敢爱敢恨的性格。每个人对于人物理解不同,看法自然也不尽相同,而且林黛玉是一个矛盾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性格特点。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林黛玉的充满悲欢离合的一生: 先从整体上认识林黛玉,从而在接下来更好的理解她的悲欢离合。想起林黛玉,最先想到的是"才女"二字,这是名副其实的,她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在贾元春回家省亲时,林黛玉的诗词脱颖而出,可见其是才华出众的,又譬如办诗社,多首诗词拔得头筹,诗词内容让人折服,又像那《葬花吟》,写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这些无一不显示着林黛玉的才华。而才女这个词,自古至今带有着些许悲剧色彩,如宋代李清照,一生颠沛流离,伤春悲秋,又如张爱玲,一生都在追寻爱情,最后香消玉殒之时却落得个无人陪伴。林黛玉也不例外,身上带着浓厚的悲情色彩,少小离家,无人为其婚姻大事做主,因为性格较为坦诚直率、说话直接也不算得人心,而且较为敏感,如果有些风吹草动会悲观多想,心情郁郁,虽与贾宝玉真心相爱,却又受着封建礼教和金玉良缘的束缚而未得善终,最终泪竭而香消玉殒。林黛玉的一生,不能尽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悲剧,但其中的大部分也是浸泡在悲剧中的。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自诞生以来褒贬不一。有人会说她太过小气,许多事情都斤斤计较,且言辞犀利、尖酸刻薄,这些说辞是不能完全否定的,但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她的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一种天真的表现,因为她待人真诚,所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虽言辞直接,却道出了本质,小说中有些人物会抱怨她说话太过刻薄,却没有说她说的内容是错的。她的坦诚是值得赞赏的,有什么事情都会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她的心情,不会像城府颇深的人那样把自己的心思藏起来,说与做的行为截然不同。喜欢林黛玉,不仅是因为她身上的悲情色彩太过浓厚,让人不自觉想去靠近分析,也是因为她敢爱敢恨,敢于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态度,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爱情的性格特点。 一、林黛玉的离别:命运无常、不由人 林黛玉的出场就是离别,这暗示了她悲剧的命运,在此次分析中也将林黛玉的离别放在第一位论述。开始是离别,结局也是离别,她的短短一生,是有过多次的离别,这也是她自带悲剧光环的原因之一。在林黛玉初次登场时,她的父亲林如海言:"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一句话,道出了林黛玉的当时处境,且也道出了她的离别情境,母亲病逝,是为一离别;父亲年老,无力抚养,将其送走,是为二离别。林黛玉小小年纪便要离开父亲投奔亲戚仰人鼻息,使得读者在开始就给林黛玉冠以悲剧,而这一次的离别,也正应了命不由人,一场病使得母亲故去,无力回天,林黛玉不得不面对生离死别这一事实,而父亲年迈,也是有心无力,无法养育这个幼女,即便林黛玉再不愿意也只能屈从。这一次的离别可以说是命运作弄,作为人是不可改变的。 林黛玉的泪竭焚稿的场面是林黛玉的最后一次离别,身边只有贴身丫鬟和李纨照顾,周围冷清孤寂,形成对比的是旁边的怡红院热闹非凡,林黛玉的爱情托付者贾宝玉正与别人行成婚大礼。昔日怜惜她的人也冷落了她,即便她即将要与众人天人永隔,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