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言文专项复习一:通假字

文言文专项复习一:通假字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通假字(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通假字 (共18题) 一、复合题(共18题) 通假字 (1) 北冥有鱼(“ ”同“ ”,) (2) 其正色邪(“ ”同“ ”,)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 选贤与能: (2) 矜、寡、孤、独、废疾者: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说其意思。 (1) 曾益其所不能“ ”同“ ”, (2) 衡于虑“ ”同“ ”,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 ”, 课内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尊君在不B.一狼洞其中C.不亦说乎D.其人舍然大喜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快乐 B.年与时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C.顾野有麦场顾:看,视 D.丁氏对日对:应答,回答 (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ii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才通人 (2)便要还家 (3)处处志之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

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文言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敝”:通“弊”,弱点。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遥远貌)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量词。“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xiān(锋利)于钩戟长铩也。”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沁园春长沙》 1.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 《短歌行》 1.契阔谈讌 “讌”同“宴”。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通假字 列缺霹雳:“列”通“裂”。 (二)古今异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古义指实在,副词,今义是书信,名词。 2.云霞明灭或可睹 灭:暗,今义是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三)词类活用 1.虎鼓瑟兮鸾回车 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3.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惊,均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战栗”、“使……惊骇”。 4.云青青兮欲雨 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四)名词用作状语 1.对此欲倒东南倾

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2.訇然中开 “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3.古来万事东流水 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五)句式: 省略句 1.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 2.对此欲倒(于)东南倾; 3.一夜飞渡(于)镜湖月; 4.(我)脚著谢公屐; 5.(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琵琶行》 (一)句式 1.互文 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也可以叫“异义对应”)(译: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3.省略 (1)初为《霓裳》后《六幺》 “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省掉“为” 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2)本长安倡女 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 (3)使快弹数曲 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 (4)送客湓浦口 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 (5)感斯人言 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 (6)沉吟放拨插弦中

文言文常用通假字简表

文言文常用通假字简表 1. 文言文中的常见通假字 假字就是用一个字代表几个意思,并不是别人想用通假字,而是当时还没有代表这个意思的字或者是经过时间的发展这个字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的意思已经完全不同了。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 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 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 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 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1 1、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3、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7、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8、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9、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11、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12、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13、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14、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5、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16、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7、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8、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9、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20、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21、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22、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3、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24、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25、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26、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27、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28、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29、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30、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31、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32、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33、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34、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35、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36、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37、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8、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39、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40、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41、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42、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43、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4、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5、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46、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文言文通假字专项练习 - 答案

文言文复习之通假字专项训练 1 、答案: C解析:(“畔”通“叛”,“衿”通“襟”、“亡”通“无”。) 2 、答案: D解析:(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以”通“已”;“邪”通“耶”;有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3 、答案: C解析:(“弊”通“敝”,困顿不堪;“景”通“影”;“有”通“又”) 4 、答案: D解析:(“从”通“纵”,“衡”通“横”) 5 、答案: A( 解析:“知”通“智”,“说”通“悦”,“生”通“性” ) 6 、答案: A解析:(“有”通“又”;“无”通“毋”;“从”通“纵”。) 7 、答案: B解析:(①“培”通“凭”;②“知”通“智”;④“辩”通“辨”;⑤“而”通“耐”; ⑥“辩”通“变”) 8 、答案: D解析:(“见”通“现”;“ 食” 通“ 饲”;“ 邪”通“ 耶”;) 9 、答案: D解析:(“ 诎” 通“ 曲”;“有”通“又”;“ 衡”通“ 横”。) 10 、答案: C解析:(“要”通“邀”;“具”通“俱”;“说”通“悦”) 11 、答案: B解析:(“强”通“僵” ) 12 、答案: C解析:(“反”通“ 返”) 13 、答案: A 解析:(“ 屈” 通“曲” ) 14 、答案: D解析:(曒曒(ji ǎ oji ǎ o) 通“皎皎” ;“辟”通“僻”;“ 僇” 通“戮” ) 15 、答案: D解析:(“见”通“现”;“ 唱” 通“ 倡”;“ 邪”通“ 耶”;) 16 、答案: A解析:(“罔” 通“网” ) 17 、答案: A 解析:( A 项,“女”通“汝”,“食”通“蚀”,“而”通“尔”。 B 项,“错”通“措”,“无”通“毋”,“乡”通“向”,“知”通“智”。 C 项,“莫”通“暮”,“知”通“智”,“毋吾以也”中没 有通假字。 D 项,“矢”通“誓”,“芸”通“耘”,“而”通“尔”,“辟”通“避”。) 18 、答案: B解析:(“邪”通“耶”;“知”通“智”;“辩”通“辨”) 19 、答案: B解析:(希—稀;莫—暮;与—欤) 20 、答案: D解析(“衡”通“横”;“辩”通“辨”;“闵”通“悯”。) 21 、答案: D解析:(说—悦,见—现,蚤—早。) 22 、答案: B 解析:(“不”通“否”) 23 、答案: A解析:(“见”通“现”,显露;“反”通“返”,返回;“材”通“才”, 才能。) 24 、答案: D解析:(“转”通“啭” ;“见”通“现” ;“财”通“才”。) 25 、答案: C 26 、答案: C27 、答案: C 28 、答案: D【解析】(“不”通“否”;“零丁”通“伶仃”;“参”通“叁”。) 29 、答案: D30 、答案: C31 、答案: C32 、答案: A33 、答案: B 34 、答案: B 解析:(①知,通“智”;②已,通“矣”;④不,通“否”;⑤衡,通“横”;⑦禽 , 通“擒”;⑨雷,通“擂”;⑩卒,通“猝”。) 35 、答案: D解析:(①“剔”通“剃”;③“失”通“佚”;④“枪”通“抢”;⑤“责”通“债”;⑥“摩”通“磨”;⑧“底”通“抵”。) 36 、答案:B解析:(①中,“知”通“智”,②中,“反”通“返”,⑤中,“卒”通“猝”, ⑥中,“振”通“震”,⑧中,“还”通“旋”。) 37 、答案: D 38 、答案: D解析:(取—娶;队—坠;嗛—慊。) 39 、答案:C解析:(④“距”通“拒”,“内”通“纳”;⑤“倍”通“背”;⑥“诚”通“请”; ⑧炎 : 同焰;⑨孰,通“熟”,仔细;⑩郤,通“隙”。) 40 、答案: D 41 、答案: B 42 、答案】 C解析:(“说”通“脱”;“悟”通“晤”;“冯”通“凭”。) 43 、【答案】 C【解析】:(“知”通“智”;“说”通“悦”,“蚤”通“早”;“反”通“返”,“倍”通“背”。) 44 、答案: B解析:(“不”通“否”,用在问句句尾表疑问;“案”通“按”,察看;“孰”通“熟”,仔细。) 45 、答案: C 46 、答案: C解析:(不,通“否”;趣,通“趋”;缪,通“缭”。) 47 、答案: C 48 、答案: C 49 、答案: A解析:(“知”通“智,智慧”;“缪”通“缭,环绕”;“趣”通“趋,趋向”) 50 、答案: D解析:(“被”通“披”;“错”通“措”;“信”通“审”) 51 、答案: B解析:禽 " 通 " 勤。 52 、答案: A 53 、答案: A解析:(②“生”通“性”;③“受”通“授”;⑤“缪”通“缭”;⑥“属”通“嘱”。)

文言文复习专题——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本文是关于文言文复习专题——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感谢您的阅读!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燕,通“宴”饮宴、玩乐) 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同"以"。"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同"矣",了。语气助词。“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高中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高中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一、《烛之武退秦师》 1、原文: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文:如今老了,什么也不能做了。 通假字:已,通“矣”,语气词,表示“了”。 2、原文:共其乏困。 译文: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通假字:共,通“供”,表示“供给”。 3、原文: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通假字:厌,通“餍”,表示“满足”。 4、原文: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通假字:阙,通“缺”,表示“缺损、削减”。 5、原文:秦伯说,与郑人盟。 译文: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通假字:说,通“悦”,表示“高兴”。 6、原文:失其所与,不知。 译文:逝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是不明智的。 通假字:知,通“智”,表示“明智”。 二、《荆轲刺秦王》 1、原文:秦王必说见臣。

译文: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 通假字:说,通“悦”,表示“高兴”。 2、原文:使工以药淬火。 译文:让工匠用毒药水浸到匕首上。 通假字:淬,通“悴”,cuì,表示“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3、原文:日以尽矣。 译文:时间跨度不早了。 通假字:以,通“已”,表示“已经”。 4、原文: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通假字:陵,通“凌”,表示“凌辱”。 5、原文:今日往而不反者。 译文: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 通假字:反,通“返”。 6、原文:请辞决矣。 译文: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 通假字:决,通“诀”,表示“诀别”。 7、原文: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译文:燕王确实害怕大王您的威严啊! 通假字:振,通“震”,表示“震慑”。 8、原文:故振慑。 译文:所以有些害怕

文言文复习专题——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TAG:通假字初中文言文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例如: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

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为病矣。”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 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通假字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童趣》 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6、一切乌有《山市》 7、裁如星点《山市》 8、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口技》 15、止有剩骨《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2、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望岳》 25、略无阙处《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9、才美不外见《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5、属予以记之《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文言文通假字汇总(一)

文言文通假字汇总(一) 1、共,通“供”,供给 2、阙,通“缺”,侵损 3、说,通“悦”,心服 4、知,通“智”,聪明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37、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将死人入棺,如: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 38、冥,通“溟”,海,如:北冥有鱼。 39、辩,通“变”,分别,如:此小大之辩也。 40、阖,通“合”,全,如:每至是日,倾城阖户。 41、直,通“值”,价值,如:昂其值,居为奇货。 42、裁,通“才”,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43、翼,通“翌”,次于今日、今年的,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 44、飨,通“享”,如: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45、已,通“以”,如: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46、以,通“已”,止,如:无以,则王乎? 47、说,通“悦”,高兴,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48、枝,通“肢”,肢体,如:为长者折枝。 49、刑,通“型”,做榜样,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50、盖,通“盍”,相当于“何不”,如:盖亦反其本矣。

文言文专题复习——通假字

文言文专题复习——通假字(66个) B 活板(《活板》)板:同“版”,版面。 板印书籍(《活板》)板:同“版”,用雕版。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辨:同“辩”,辩论。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同“避”,躲避。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同“遍”,遍及,普及。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同“弼”,辅弼。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同“辨”,辨别。 C 荡胸生曾云(《望岳》)“曾”(céng) :同“层”,重叠。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同“才”,才能。 裁如星点(《山市》)裁:同“才”,仅仅。 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同“措”,放置。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同“倡”,倡导。 D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同“德”,感激恩德。F反归取之(《郑人买履》)反:同“返”,返回。 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伏:同“服”,佩服。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同“返”,返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同“返”,往返。 H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火:同“伙”,同伴。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曷:同“何”,什么。 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同“横”,与“竖”相对。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同“慧”,聪明。 J 项为之强(《幼时记趣》)“强”:同“僵”,僵硬。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同“俱”,全,皆。 L 小麦覆陇黄(《观刈麦》)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P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同“披”,穿。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同“叛”,背叛。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同“披”,穿。 Q 以土砾凸者为邱(《幼时记趣》)邱:同“丘”,土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同“缺”,空缺。 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诎:同“屈”,弯曲。 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阙:同“缺”,缺点。 R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八则》)女:同“汝”,你。 S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同“饲”,喂养。 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孰:同“熟”,仔细。 谨食之(《捕蛇者说》)食:同“饲”,喂养。 T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帖:同“贴”,粘贴。 W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为:同“谓”,说。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同“无”,没有。 X 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同“现”,出现。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熙:同“嬉”,开玩笑。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同“现”,显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同“现”,出现。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同“向”,原先,从前。 Y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八则》)说:同“悦”,愉快。 其真无马邪?(《马说》)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已:同“以”,“已后”即“以后”。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 间,意思同“又”。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同“已”,已经。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yāo):同“邀”,邀请。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 数之间,意思同“又”。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羞”(xiū) 同“馐”,食物。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与:同“欤”,语气词,相当 于“吗”。 Z 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坐:同“座”,座位。 哀转久绝(《三峡》)转:同“啭”,声音曲折。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八则》)知:同“智”,聪明。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增笑耳(《狼》)止:同“只”,仅。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同“智”,智慧。 技止此耳(《黔之驴》)止:同“只”,仅。 满坐寂然(《口技》)坐:同“座”,座位。 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同“肢”,肢体。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同“谪”,发配。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同“嘱”,嘱托。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同“增”,增加。 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zhuàn) 同“啭”,鸟婉转地 叫。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直:同“值”,价值。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考题中常见的60例通假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考题中常见的60例通假字! 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3.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6.被: 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通“披”,披散,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之战》) 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出师表》) 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伶官传序》) 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21.衡: 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论积贮疏》)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 . 字) 4.《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 5.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 七年级下册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 2.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 . 3.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5.满坐寂然(“坐”通“座”) .. 6.止有剩骨(“止”通“只”) . 八年级上册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 3.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 5.选贤与能(“与”通“举”) . 6.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 7.略无阙处(“阙”通“缺”) . 八年级下册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 2.窥谷忘反.(“反”通“返”)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 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 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6.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 . 7.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

8.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 9.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 . 10.恶能无纪.(“纪”通“记”,记录,记载) 九年级上册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 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 5.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6.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 7.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 8.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 9.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 10.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 九年级下册 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2.知而不争.(“争”通“诤”,谏诤,规劝) 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 . 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 5.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6.亲戚畔之(“畔”通“叛”) . 7.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 9.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 10.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 1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 1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 15.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1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 17.始一反焉(“反”通“返”) . 18.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9.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 20.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

初中古文通假字总结

一、通假字 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列子•黄帝》:“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童"是“同”的假借字。《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谓"是“畏”的假借字。 通假字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

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愉快《论语》 3、诲女知之乎“女”(rǔ)通“汝" 《论语〉》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 《论语》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常加“有”字《论语〉》 10、《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11、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