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4年第33卷第6期·1526·

化工进展

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韩雪莲

(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白藜芦醇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尤其是抗肿瘤作用备受关注,得到了广泛研究。同时,为了提高生物利用度,并获得更高的抗肿瘤活性,有关其衍生物与类似物的研究也大量开展。本文对白藜芦醇的结构及理化性质、抗肿瘤作用机制、毒性、代谢动力学、白藜芦醇衍生物和类似物的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以及制备方法进行了回顾。作为一类很有希望的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有关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物还存在许多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包括生物作用机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不明确、生物利用度与疗效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缺乏等,还需要系统开展作用机制、毒理学和代谢动力学研究以及动物体内试验。

关键词:白藜芦醇;衍生物;类似物;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O 6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4)06–1526–07

DOI:10.3969/j.issn.1000-6613.2014.06.028

Progress in anti-tumor research on resveratrol and its derivatives and

analogues

HAN Xuelian

(Jiangsu Research Institute of Safety Production Science,Nanjing 210042,Jiangsu,China )Abstract:Resveratrol has extensive biological activities,especially its anti-tumor effect,so its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have been studied. At the same tim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ioavailability,and obtain a higher antitumor activity,studies on their derivatives and analogues have been widely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the items of chemical structure,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antitumor mechanism,genetic toxicity,kinetics of resveratrol and the antitumor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resveratrol derivatives and analogues were reviewed. There are still many needs to continue to study in this area. Its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action,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activity,bioavailability and efficacy,and pharmacokinetics studies need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As

a new promising anticancer drug,a systematic study on its effect mechanism,toxicology,

pharmacokinetics,animal experiment of resveratrol,its derivatives and analogues need to be carried out.

Key words:resveratrol;derivatives;analogues;anti-tumor activity;mechanism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于1940年由日本Tokaoka首次从毛叶藜芦的根部分离得到并被命名,至今已经在21个科、31个属的72种植物中得以发现。在葡萄、虎杖等植物中含量较为丰富。目前人们已经发现Res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包括抗癌、心血管保护、抗菌、神经保护、免疫调节、肝细胞保护,以及抗肝纤维化、抗衰老、治疗休克、美容减肥等多种作用。由于Res 的生物利用度较低,Res 的衍生物和类似物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开展。

1 Res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1.1 Res的结构

Res为蒽醌萜类(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又

收稿日期:2013-11-24;修改稿日期:2014-02-26。

作者:韩雪莲(1973—),女,博士,高级工程师,目前从事环境致癌及抗肿瘤药物研发工作。E-mail han.x.l@https://www.sodocs.net/doc/477887866.html,。

常用肿瘤标志物参考值

常用肿瘤标志物参考值 甲胎蛋白AFP: (0 --- 7.2 ng/ml) 癌胚抗原CEA: (0 --- 4.6 ng/ml) 糖类抗原CA72-4: (0 ---- 5.3 U/ ml) 糖类抗原CA15-3: (0 --- 30. 0 U/ ml) 糖类抗原CA19-9: (0 --- 37.0 U/ ml) 糖类抗原CA125: (0 --- 35.0 U/ ml) 糖类抗原CA50: (0 --- 24.0 U/ ml)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0 ---- 4.0 ng/ml)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 ( fpsA/tpsA > 0.16)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0 ------ 15.2 ug/ l) 细胞角质素片断CrFRA21-1: (0.1--- 3.3 ng/ml) SCC鳞癌相关抗原:0-2 ng/ml 肺癌抗原LT-A:阴性 铁蛋白FER: (13.0-400.0 ng/ml) 恶性肿瘤相关物质TSGF:33.88-70.57 U/ml 组织多肽抗原(TPA):<55U/L β2微球蛋白(β2M):血清<24mg/L,尿<160ug/L。常用肿瘤标志物的分类和用途

word 编辑版.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应用能提高其正确性,临床常选择以下组合:

肿瘤标志物组合肿瘤 CA199 、AFP原发性肝癌 CA50 、CA199、CEA 胃癌、CA724CEA 、、CA199胰腺癌、胆囊癌 CA242 CA50 CA199、CA724CEA、结直肠癌、卵巢癌 CA125、铁蛋白乳腺癌、铁蛋白CA153、CA125 前列腺癌F-PSA PSA 、word 编辑 版.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word 编辑版.

白藜芦醇抗衰老研究新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12-08-29 15:1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sodocs.net/doc/477887866.html,/kcms/detail/51.1705.R.20120829.1514.002.html 白藜芦醇抗衰老研究新进展 楼旭丹1 汪海东1 夏世金2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1.内分泌科;2.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040) 【摘要】白藜芦醇是一种植物抗毒素,主要来源于虎杖、葡萄及花生等植物中,具有抗肿瘤、 抗心血管疾病、抗炎、抗氧化、抗自由基、保肝、保护神经系统、调节雌激素及骨代谢等多 种药理学作用,还可以模拟热量限制(CR)的抗衰老效应,激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 参与有机生物平均生命期的调控。白藜芦醇对衰老的干预主要表现为抗氧化、抗自由基,免 疫调节,抗炎作用以及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本文就白藜芦醇及其抗衰老干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白藜芦醇;抗衰老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志码】A 衰老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由遗传因素和内外环境互相作用下的生物学过程,这个过程从出生、发育、成长直到死亡,是机体功能退行性下降及紊乱的综合变化,具有累积性、普遍性、 渐进性、内生性、危害性5个生理特征[1]。白藜芦醇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植物抗毒素, 作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最强的激活剂,白藜芦醇可以模拟热量限制(CR)的抗 衰老效应,参与有机生物平均生命期的调控[2,3]。已有报道指出[4]白藜芦醇能增加酵母、后 生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寿命,其抗衰老作用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也因此成为国内外学者 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本文综述了白藜芦醇的一般性质、代谢途径以及近年来白藜芦醇抗衰老 机制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白藜芦醇在临床应用中的良好前景及所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 白藜芦醇生理药理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1 白藜芦醇的一般性质 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化学名为3,5,4’-三羟基-1,2-二苯乙烯 (3,5,4’-trihydroxystilbene),分子式C14H12O3,相对分子质量228.25,为无色针状晶体, 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早在1940年白藜芦醇首次 被发现存在于白藜芦(white hellebore)的根中,至20世纪70年代发现传统的中草药虎 杖(polygonum cupsidatum)中也含有该种物质,但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青睐是源于 1992年Seimann和Creasy报道[5]在红葡萄酒中亦发现有白藜芦醇的存在,并提出白藜芦醇 是红葡萄酒中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主要功能因子。在对其自然资源进行广泛的研究后,白 藜芦醇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抗毒素,一种至少存在于包括葡萄、虎杖、花生、桑葚、松 树、朝鲜槐等12科、31个属的72种植物中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基化合物[6]。自然 界中白藜芦醇以顺式和反式两种同分异构体的形式存在,反式异构体可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化 为顺式异构体,这两种结构可分别与葡萄糖结合,形成顺式或反式白藜芦醇苷,发挥各自的 生物学功能。植物中白藜芦醇主要以反式形式存在,表明反式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强于顺式异 构体,另有报道指出反式白藜芦醇才是红葡萄酒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成分[7]。 2 白藜芦醇的代谢 无论在人类或者啮齿类动物,摄入的白藜芦醇吸收入血后70%以上具生物活性,其血浆 浓度一般在30min内达到高峰,但白藜芦醇及其他多酚类物质的生物利用度均较低,如口服 25 mg反式白藜芦醇其血浆浓度峰值仅为2 μmol/L,半衰期约8-14 min[8]。白藜芦醇的药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发展基金基础研究重点课题(No.10JC1404800);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面上项目(No.31171129)

葡萄酒渣中白藜芦醇类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报告进展课稿

葡萄酒渣中白藜芦醇类生物活性物质 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了我国葡萄的发展历程及葡萄酒渣中的活性物质——白藜芦醇的生物学功能。阐述了白藜芦醇的提取、纯化方法,同时展望了以葡萄酒渣为原料提取白藜芦醇而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葡萄;白藜芦醇;提取;纯化 0引言 葡萄有“水果皇后”之美誉,其味甜美又清爽且营养丰富,还有补益气血、强筋骨、通经络、通淋消肿、滋肾益肝等功效,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葡萄浆果中除含水分外,还含有约15%~30%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果糖和戊糖),各种有机酸和矿物质,以及各种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现代研究发现,葡萄中还含有鞣质、甾类、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很多文献报道,葡萄的医疗保健功效大都与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理活性有关。每年世界葡萄总产量中80%用于酿酒,由葡萄的世界产量可知,

葡萄酒的世界年产量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较短,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其葡萄酒生产的发展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由于葡萄酒的大量生产和消费,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葡萄酿酒后的副产品——葡萄酒渣(葡萄皮渣、籽、梗)。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这些葡萄酒生产大国,其葡萄废弃物的70%以上均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但我国常年来由于葡萄酒生产季节性强、生产集中,导致这些废弃物往往来不及处理就被随意抛弃或作为废料处理掉,这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也是对资源的极度浪费。研究表明,酿酒后的葡萄废弃物中含有大量以植物多酚为主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白藜芦醇、酚酸、黄酮、原花青素等,这些物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特性,因此有极大的开发前景。我国的葡萄生产量居世界前列,每年我国葡萄废弃物高达几十万吨,如何将这一大批明显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充分开发出来,使其得到综合有效的利用将是食品科技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1葡萄酒渣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白藜芦醇 1.1白藜芦醇简介 白藜芦醇,又称芪三酚,起初在葡萄中发现,被认为它的产生与葡萄植株对真菌的感染或非生物刺激(如紫外辐射) 有关。它是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14H12O3 ,相对分子质量为228. 25 ,具有顺式和反式两种结构,为白色针状晶体,易溶于乙醚、氯仿、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反式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强于顺式异构体,在紫外线照射下反式白藜芦醇能转化为顺式异

肿瘤-常用肿瘤标志物图解

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μ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400μ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水平常<300ug/L。生殖胚胎性肿瘤(睾丸癌,畸胎瘤)可见AFP含量升高。 2、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是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抗原,属于广谱性肿瘤标志物。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μg/L。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部分良性疾病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肺病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EA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和阳性率较低。CEA属于粘附分子,是多种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标志。 3、癌抗原125(CA125)CA125存在于上皮卵巢癌组织和病人血清中,是研究最多的卵巢癌标记物,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CA125对卵巢上皮癌的敏感性可达约70%。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良性妇科病(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和早期妊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CA125含量升高。 4、癌抗原15-3(CA15-3)CA15-3可作为乳腺癌辅助诊断,术后随访和转移复发的指标。对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较低(60%),晚期的敏感性为80%,转移性乳腺癌的阳性率较高(80%)。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 5、糖类抗原19-9(CA19-9)CA19-9是一种与胃肠道癌相关的糖类抗原,通常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及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检测患者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有很大意义。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6、癌抗原50(CA50)CA50是胰腺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因其广泛存在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它的肿瘤识别谱比CA19-9广,因此它又是一种普遍的肿瘤标志相关抗原,而不是

富硒花生芽中白藜芦醇治疗糖尿病和阿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富硒花生芽中白藜芦醇治疗糖尿病和阿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11-29T15:10:47.387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6期作者:张松杰1 张百君2 杨文贤3 [导读] 【摘要】富硒花生芽是在花生芽培育过程中增加亚硒酸钠处理,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一种绿色、无公害的一种芽苗菜。研究表明, 富硒花生芽中含有丰富的白藜芦醇,白藜芦醇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阿兹海默症中的作用得到逐步关注, 其作用机制涉及, 恢复血脂和脂蛋白浓度、调节肠道菌群、减少线粒体的损害、抑制胶质细胞炎症等多个方面。 (1.济南市鑫汇食用菌专业联合社 271100 ;2.山东君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71100;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100049) 【摘要】富硒花生芽是在花生芽培育过程中增加亚硒酸钠处理,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一种绿色、无公害的一种芽苗菜。研究表明, 富硒花生芽中含有丰富的白藜芦醇,白藜芦醇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阿兹海默症中的作用得到逐步关注, 其作用机制涉及, 恢复血脂和脂蛋白浓度、调节肠道菌群、减少线粒体的损害、抑制胶质细胞炎症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富硒花生芽;白藜芦醇; 糖尿病;阿兹海默病 【中图分类号】R74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326-012 从富硒花生芽中提取的白藜芦醇是一种多酚类的植物抗毒素, 大量证据支持白藜芦醇通过多种机制来发挥对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有益作用;其具有天然的抗氧化, 抗炎特性在针对阿兹海默症有无症状前期的治疗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富硒花生芽中白藜芦醇对治疗糖尿病和阿兹海默病的作用。 1富硒花生芽中的白藜芦醇对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 肥胖人群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加, 2019年有43.6%成人超重或肥胖, 预计到2035年将增加到61.8% (超重者25.7亿人, 肥胖者13.2亿人) 。肥胖和相关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预计从2019~2040年将增加58%, 达到6.919亿人。代谢紊乱在脂肪组织、肌肉、肝脏和肠道等胰岛素敏感的组织非常明显, 并且有共同的前提, 即胰岛素抵抗。最近研究表明, 白藜芦醇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 氧化应激和血脂异常等相关代谢紊乱。 富硒花生芽中从根部到茎部富含白藜芦醇,经常食用富硒花生芽,可以抗炎、抗氧化, 防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认知功能减退, 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 治疗癌症, 保肝等,同时有研究证明在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代谢方面的治疗也具有作用。 1.1恢复血脂和脂蛋白浓度: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白藜芦醇的抗糖尿病作用可能是由于血清TG、LDL和VLDL降低, LDL氧化减少, 内皮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和外周细胞炎症通路抑制等。一项有关胰岛素抵抗仓鼠的研究发现载脂蛋白B降解减少, 肝脏VLDL-apoB产量增加。肝脏VLDL过度产生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Dash等研究表明, 人类用白藜芦醇治疗15天后, apo B-48和apo B-100产生率分别降低了22%和27%。白藜芦醇能够降低血浆TG、TC和FFA水平以及肝脏总脂质含量, 可能是通过降低胆固醇合成中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活性来介导。 逆向胆固醇转运是指过量的胆固醇从外周组织转移到肝脏, 然后转化为胆汁酸的过程,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被认为是RCT途径中最重要的酶之一。增加CETP的活性导致LDL升高和HDL 降低。白藜芦醇治疗可以减少胆固醇酯从HDL向VLDL/LDL的转移并增加RCT。白藜芦醇刺激J744巨噬细胞中ATP结合盒转运蛋白的表达以及肝X受体-α和ABCA1的mRNA水平。通过激活PPARγ, 白藜芦醇可以阻止由巨噬细胞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引起的胆固醇积累。这标明长期食用富硒花生芽,对于降低胆固醇也有重要作用。 1.2调节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在营养代谢、维生素合成、消化和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理功能中发挥作用。最近的研究提出,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变化与胰岛素抵抗、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紊乱相关。白藜芦醇可增加动物模型肠道中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 二者能够降低血糖、脂肪量、炎性细胞因子, 改善胰岛素抵抗。有研究证实梭菌XI、乳酸球菌、氢气细菌与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和肥胖之间存在关系。白藜芦醇通过使这些细菌恢复正常水平来改善葡萄糖耐受不良和脂肪沉积。白藜芦醇在胃肠道的抗炎特性、抗氧化作用保护肠道屏障功能。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给予三甲胺N-氧化物可改变胰岛素信号转导、糖原合成、糖原异生基因表达和肝脏葡萄糖转运。白藜芦醇干预后, 可通过调节胃肠道菌群来减少肠道微生物三甲胺产生从而抑制TMAO合成。口服白藜芦醇可显著降低某些肠道酶如β-葡萄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醛酸酶, 黏蛋白酶和硝基还原酶水平, 而这些酶与血糖升高相关。白藜芦醇具有较低的生物利用度, 到达大肠时, 成为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调节者。因此, 白藜芦醇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来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2富硒花生芽中的白藜芦醇对治疗阿兹海默的研究进展 2.1在CNS中减少线粒体的损害 线粒体在神经元中维持突触功能和诱导自噬方面起重要作用。 A、tau蛋白可插入线粒体干扰其正常功能, 生成活性氧, 引起相关动力学损伤, 基因表达障碍, 能量供应受损, DNA破坏等最终诱导线粒体凋亡, 因而线粒体靶向抗氧化治疗尤为关键。有研究表明白藜芦醇治疗A1-42处理分化的大鼠PC12细胞能减轻A42诱导的细胞凋亡, 显著增强了有丝分裂吞噬作用, 减轻了线粒体损伤, 然而所有保护作用被自噬/有丝分裂抑制剂3-MA阻断, 表明线粒体通过降低氧化状态参与白藜芦醇的神经保护作用。这些机制在体外和体内都有助于白藜芦醇对毒素和疾病相关损伤的细胞保护作用。 2.2在CNS中抑制胶质细胞炎症 神经炎症在AD各阶段都有突出病理表现, 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被聚集的A斑块激活产生补体因子造成突触损伤起重要作用。有数据表明了白藜芦醇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炎症和抗炎之间平衡的调节作用, 这是由活化的胶质细胞诱导的。A1-42在N9小胶质细胞中诱导的炎症是由NF-κB信号通路传导, NF-ΚB抑制剂 (PDTC) 可抑制NF-κB表达。有相关实验用21 d白藜芦醇预处理的五组小鼠缺血实验发现以两种不同的剂量白藜芦醇预处理, 可以防止缺血诱导海马CA1区中星形胶质细胞GLT-1的耗竭, 显著减轻了大脑区域缺血诱导的 CD11b/c-和GFAP-ir。CA1区中GLT-1表达和神经元密度之间的强正相关进一步支持这些变化可能有助于白藜芦醇的神经保护作用。 3总结 综上所述, 富硒花生芽中白藜芦醇易获得性以及在调节代谢方面的作用, 使得其在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上成为有潜力的食疗手段,;近年关于SIRT1的研究已经深入到肾脏、心血管、免疫调节等领域, 富硒花生芽中白藜芦醇激活SIRT1产生对全身系统抗炎反应有助于抗AD的治疗, 此外, 其他的降低BBB通透性, 减少金属蛋白酶合成等途径具有可见的发展方向,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Song Y, Zhao M, Cheng X, et al.CREBH mediates metabolic inflammation to hepatic VLDL overproduction and hyperlipoproteinemia[J].J Mol Med, 2017, 95 (8) :839-849 [2] Sung MM, Kim TT, Denou E, et al.Improved glucose homeostasis in obese mice treated with resveratrol is associated with altera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me[J].Diabetes, 2017, 66 (2) :418-425 [3] 钱钧强, 叶因涛, 王冬.白藜芦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6, 31 (6) :924-928. [4] GIRBOV AN C, PLAMONDON H.Resveratrol downregulates type-1 glutamate transporter expression and microglia activation in the hippocampus following 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 rats[J].Brain Res, 2015, 1 608:203-214.

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4年第33卷第6期·1526· 化工进展 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韩雪莲 (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白藜芦醇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尤其是抗肿瘤作用备受关注,得到了广泛研究。同时,为了提高生物利用度,并获得更高的抗肿瘤活性,有关其衍生物与类似物的研究也大量开展。本文对白藜芦醇的结构及理化性质、抗肿瘤作用机制、毒性、代谢动力学、白藜芦醇衍生物和类似物的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以及制备方法进行了回顾。作为一类很有希望的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有关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物还存在许多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包括生物作用机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不明确、生物利用度与疗效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缺乏等,还需要系统开展作用机制、毒理学和代谢动力学研究以及动物体内试验。 关键词:白藜芦醇;衍生物;类似物;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O 6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4)06–1526–07 DOI:10.3969/j.issn.1000-6613.2014.06.028 Progress in anti-tumor research on resveratrol and its derivatives and analogues HAN Xuelian (Jiangsu Research Institute of Safety Production Science,Nanjing 210042,Jiangsu,China )Abstract:Resveratrol has extensive biological activities,especially its anti-tumor effect,so its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have been studied. At the same tim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ioavailability,and obtain a higher antitumor activity,studies on their derivatives and analogues have been widely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the items of chemical structure,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antitumor mechanism,genetic toxicity,kinetics of resveratrol and the antitumor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resveratrol derivatives and analogues were reviewed. There are still many needs to continue to study in this area. Its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action,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activity,bioavailability and efficacy,and pharmacokinetics studies need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As a new promising anticancer drug,a systematic study on its effect mechanism,toxicology, pharmacokinetics,animal experiment of resveratrol,its derivatives and analogues need to be carried out. Key words:resveratrol;derivatives;analogues;anti-tumor activity;mechanism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于1940年由日本Tokaoka首次从毛叶藜芦的根部分离得到并被命名,至今已经在21个科、31个属的72种植物中得以发现。在葡萄、虎杖等植物中含量较为丰富。目前人们已经发现Res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包括抗癌、心血管保护、抗菌、神经保护、免疫调节、肝细胞保护,以及抗肝纤维化、抗衰老、治疗休克、美容减肥等多种作用。由于Res 的生物利用度较低,Res 的衍生物和类似物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开展。 1 Res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1.1 Res的结构 Res为蒽醌萜类(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又 收稿日期:2013-11-24;修改稿日期:2014-02-26。 作者:韩雪莲(1973—),女,博士,高级工程师,目前从事环境致癌及抗肿瘤药物研发工作。E-mail han.x.l@https://www.sodocs.net/doc/477887866.html,。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全网发布:2011-02-28 07:56:57 发表者:许洪斌 (访问人次:2708) 长久以来,普通大众将恶性肿瘤冠以“不治之症”及“谈癌色变”之称号,同时 也认为某项肿瘤标志物高就证明患了某种肿瘤。这些认知都已很根深根深蒂固 了,但它却是极端错误的。 我们先看看近一个世纪来,医学对恶性肿瘤都做了些什么? 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恶性肿瘤曾作为“不治之症”的确在肆意吞噬人类的生命,而人类对它却束手无策。但时至今日,随着肿瘤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肿 瘤的认识越来越深,防治肿瘤的方法也逐渐增多,并日臻完善。医学家们已能很有把握地说:“恶性肿瘤是能够治疗的”。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委员会早于1981年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 减轻痛苦、延长寿命的。可见治与不治要因病、因期、因人而异。切不可因对 恶性肿瘤怀有恐惧心理而“讳疾忌医”,甚至即便已发现某些肿瘤的可疑征兆,也不愿往这方面想,有意回避医疗检查,最终导致延误病情,治之晚矣。这种惨 痛病例比比皆是。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医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在近20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使得环境、空气、食品、水的污染日渐加剧以及人口的 老龄化导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急剧上升:据调查,20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发病人数由90万上升到130万,现有癌症病人200多万,预计到2025年时将上升至270万。卫生部公布2006年恶性肿瘤已成为城乡居民首要死因。它也可以称为危协生命的“头号杀手”。据研究表明:我国恶性肿瘤高发的三大主要原因: 1 环境、空气和水的污染日渐加剧。 2 食品污染严重。3 细菌、病毒性疾病引发恶性肿瘤。 由此可见,肿瘤的高发病率并非是医学的停滞,而是文明社会所带来 的必然结果。恶性肿瘤成为危协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它如同我们身边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及其它良性疾病一样成为了常见病,而且大多数恶性肿瘤是可以治疗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回避恶性肿瘤,不但要坦然对之而且还应该积极了解各种恶性肿瘤的防治,并自觉参与支持环境污染的治 理、保护我们的家园等社会公益活动。 恶性肿瘤虽然可以治疗,但要取得更好的疗效还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所以,有人会提出能不能发明一种检查,这种检查能很早的发现你是否患有癌症。其实,医学家们就是怀着这种朴素的想法一直在苦苦摸索这种神奇的检查――肿 瘤标志物。不过,肿瘤标志物在目前阶段还达不到人们所想象的神奇高度,但已经有了可喜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它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地应用它,协助肿瘤 的早期检出。 那么什么是肿瘤标志物呢?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肿瘤标志物又称为肿瘤Marker,它是在1848年首次发现,于1979年在英国正式命名使用,并确定它的概念:肿瘤标志物是癌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

常用肿瘤标志物

1.甲胎蛋白(AFP) 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 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 AFP含量显著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预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 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在转移性肝癌中,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 妇产科的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AFP也会明显升高。AFP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sAg携带者。某些消化道癌也会出现AFP升高现象。孕妇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结合孕妇年龄)提示未出生的婴儿有Down’s综合征的危险性。 正常参考值:0~15 ng/ml 2.癌胚抗原(CEA) 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很难测出。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因为这些肿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于血中存在。CEA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的升高尤为明显。 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各种肿瘤的治疗及随访,对肿瘤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CEA浓度进行连续观察,能对病情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CEA的检测对肿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及X光检查。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术前或治疗前CEA浓度能明确预示肿瘤的状态、存活期及有无手术指征等。术前CEA浓度越低,说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越小,其生存时间越长;反之,术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 在对恶性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时,连续测定CEA将有助于疗效观察。手术完全切除者,一般术后6周CEA回复正常;术后有残留或微转移者,可见下降,但不恢复正常;无法切除而作姑息手术者,一般呈持续上升。CEA浓度的检测也能较好地反映放疗和化疗疗效。其疗效不一定与肿瘤体积成正比,只要CEA浓度能随治疗而下降,则说明有效;若经治疗其浓度不变,甚至上升,则须更换治疗方案。 CEA检测还可对经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使CEA恢复正常的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其复发和转移。通常采用以下方案:术后第六周一次;术后三年内,每月一次;3-5年每三月一次;5-7年每半年一次;7年后一年一次。若发现升高,两周后再测一次,两次都升高则提示复发和转移。 正常参考值:0~5 ng/ml 3.癌抗原125(CA125 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如果以65U/ml为阳性界限,Ⅲ-Ⅳ期癌变准确率可达100%。CA125迄今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CA125测定和盆腔检查的结合可提高试验的特异性。对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乳腺癌和间皮细胞癌诊断的符合率也很高,良性病变阳性率仅2%。CA125水平的升高是女性生殖系肿瘤复发的信号。 动态观察血清CA125浓度有助于卵巢癌的预后评价和治疗控制,经治疗后,CA125含量可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

最常见、最广谱的肿瘤标志物 CEA,癌胚抗原,是个很常用的肿瘤标志物,适用于结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甲 状腺癌、卵巢癌、子宫癌多种肿瘤,几乎所有的肿瘤患者都会查这个肿瘤标志物,无诊断价值,但有助于检测多种肿瘤的复发、转移,判断预后。 一些正常组织也会分泌少量CEA,吸烟人群的CEA也会略微升高,还有一些良性疾病 也会导致CEA升高,因此CEA升高不一定就是肿瘤复发。但如果CEA呈几百、上千的升高,一定要警惕。 肺癌常用肿瘤标志物 CEA,上文提到的最常见的肿瘤标志物CEA,对肺腺癌有较好的敏感性。 SCC,鳞癌抗原,用于检测鳞状细胞癌,常用于肺鳞癌、宫颈癌等。 p53,抑癌基因p53的异常表达在肺鳞状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肺鳞状细 胞癌病人的预后相关。 Cyfra2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是非小细胞肺癌最有价值的血清肿瘤标记物,其 对鳞癌的敏感性也较高。 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志物。 proGRP,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是小细胞癌的特异性肿瘤标记物。 消化系统肿瘤常用标志物 AFP,甲胎蛋白,是目前最常用、最佳的肝细胞癌(HCC)诊断标志物。AFP显著升高一 般提示原发性肝癌,但未发现与肿瘤大小、恶性程度有相关。 CA724,胃癌相关抗原,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 CA199,是公认的最重要的胆管癌肿瘤标志物,对于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同时,也是 胰腺癌敏感标志物,有助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 CA242,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经常异常增高,特别是在胰腺癌、结直肠 癌中,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CA50,是一种广谱肿瘤标记物,主要用于胰腺癌、结肠癌、直肠癌、胃癌的辅助诊断,其中胰腺癌病人升高明显。 乳腺癌常用肿瘤标志物 CA153,是由肿瘤细胞分泌入血的一种乳腺癌相关抗原,一般不作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指标,在乳腺癌中晚期及术后复发、转移的过程中,价值较为突出。 女性肿瘤常用肿瘤标志物 CA125,与其他卵巢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相比,CA125具有更高的临床使用价值,HE4 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卵巢肿瘤标志物,两者常联合使用。 SCC,上文提到的SCC对于宫颈癌的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与其他肿瘤一样,用于宫 颈癌的肿瘤标志物也常常是多个连用,比如与CA125、CEA、CA199等联用。 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 PSA,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是目前被广泛用于临床的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 膀胱癌肿瘤标志物 NMP22,系核基质蛋白,可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依据。 上述只提到了某些肿瘤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实际临床上使用的肿瘤标志物会更多。

白藜芦醇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H A I X I A K E X U E 年第期(总第6期)5 海峡科学 白藜芦醇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冯瑞陈继承林好薛丽华赖明耀庞杰 [摘要]白藜芦醇是蒽醌萜类化合物,一种植物体内产生的天然二苯乙烯类活性多酚物质。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提取方法和生理活性方面对白藜芦醇的制备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白藜芦醇制备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藜芦醇 提取方法 生理活性 研究进展 0引言 白藜芦醇(Resveratrol ,简称Res )又称芪三酚,化学名称为3,4,5-三羟基二苯乙烯(3,4,5-trihy-drolystilbence ),是含芪类结构的二苯乙烯芪类、非黄酮类多酚物质[1-2]。白藜芦醇首次从毛叶藜芦(Veratrum grandiflorum)的根部分离得到 [3] ,研究表明,它在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治疗炎症、脂 质代谢紊乱、心脏疾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目前发现在虎杖、葡萄、花生、桑葚等72种植物中均含有白藜芦醇。白藜芦醇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顺式、反式白藜芦醇和顺式、反式白藜芦醇苷,在紫外光照射下,白藜芦醇苷反式异构体能够转化为顺式异构体,其中反式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大于顺式异构体,单体活性大于糖苷,植物中白藜芦醇通常以稳定的反式糖苷形式存在[5] 。随着白藜芦醇提取纯化技术和生理、药理活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1白藜芦醇的提取 白藜芦醇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256℃~258℃,较难溶于水,易溶于丙酮、乙醇、甲醇、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在366nm 激发产生紫色荧光,遇氨水等碱性溶液显红色,遇醋酸镁的甲醇溶液显粉红色,并能和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起显色反应[6]。白藜芦醇应在低温、避光条件下保存,碱性环境中不稳定。在紫外光210nm 处有强吸收,次强吸收峰分别在305nm~330nm 和280nm~295nm 处[6-7]。 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白藜芦醇的传统方法为有机溶剂提取法和加热回流法。有机溶剂浸提法所需时间较长,溶剂用量大,生产成本高;而加热回流法所需的温度较高,易造成活性成分的分解或挥发,提取效率低[8] 。随着对白藜芦醇研究的深入和高新提取技术的应用,从植物中提取白藜芦醇的先进工艺不断涌现。新工艺不仅大大提高了白藜芦醇的提取率,而且减少提取时间,缩短生产周期。 1.1有机溶剂提取法 有机溶剂提取法是利用白藜芦醇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包括:浸渍、回流、索氏抽提及恒温水浴等方法。提取溶剂主要有水、乙醚、甲醇、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和丙酮等。酸性醇法提取白藜芦醇效率较高,一般采用60%~80%酸性乙醇进行回流提取。俸灵林等[9]研究发现甲醇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最高,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 )测定时,杂质峰干扰少。但由于有机溶剂提取时间长,对热不稳定成分易被破坏,杂质含量高,不易纯化,萃取溶剂消耗量大以及污染环境等缺点,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开发新型提取方法。1.2酶法提取与转化 酶解提取法是天然产物提取的新兴技术,酶可作用于细胞壁,使之破裂、疏松,减小传质阻力,加速有效成分的释放。白藜芦醇酶法提取条件温和,并能够减少中间环节,因此可以提高原料利用率和产物得率。目前用于提取的酶主要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鼠李糖苷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葡萄苷酶等。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采用多种酶复合,以提高白藜芦醇得率,同时也促进白藜芦醇苷的转化。应用较多的是纤维素酶和糖苷酶,纤维素酶能够水解纤维,使植物细胞壁破坏,充分释放细胞内含物,而糖苷酶可水解白藜芦醇苷促进其转化。李梦青[10]将虎杖粗粉加入到纤维素酶和水中进行酶解,滤渣采取乙醇回流提取可获得白黎芦醇的收率高达1.5%。黄志芳等[11]采用纤维素酶、β-葡萄苷酶、复合酶提取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得到复合酶的水解效果最佳,酶解后的提取物经分步溶解沉淀白藜芦醇粗品,含量可达65%,工艺稳定可行。1.3超临界C O 2萃取法 超临界CO 2萃取是以超临界状态下的CO 2流体为溶剂来提取分离混合物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和渗透能力以及良好的流动性和传递性,正逐步应用于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分析中。周锦珂等[12]采用超临界CO 2萃取虎杖中白藜芦醇,以95%乙醇作夹带剂,萃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可 2012884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主要临床意义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主要临床意义 1.SCCA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1.5ng/ml) 0.8 对宫颈鳞癌、肺和头颈部鳞癌诊断和疗效监测,复发监测有重要意义。 2.NSE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0-13ug/L)在SCLC、神经母细胞瘤、APUD系统肿瘤均可增高。14.99 3.TPA 组织多肽抗原(0-1ug/L) 为角蛋白8、18、19片段,可反映肿瘤增殖状态,用于膀胱癌、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卵巢癌和肝胆肿瘤的辅助诊断。 4.TPS组织特异性多肽抗原(≤80u/L) 为角蛋白18片段M3抗原决定簇,是反映肿瘤

细胞分裂和增殖活性的特异指标。与反映肿瘤容量的标志物CA153、CA125、CA199、CEA、PSA等联用,既可反映肿瘤增殖活性,亦可反映瘤负荷大小,在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肝癌和胃肠道肿瘤均可增高。5.Cyfra21-1 (0-6ng/L) 89 为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对鳞癌敏感性76.5%,腺癌47.8%、小细胞肺癌(SCLC)42.1%。在肺鳞癌:I、II、III、VI期分别为60%、88.8%、80%和100%。在恶性胸水和间皮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高。 6.CA72-4 肿瘤相关糖蛋白(0-6 u/ml) 53.87 是乳腺癌、胃肠道癌和卵巢癌的标志物。在胃癌和卵巢癌敏感性45-50%,特异性几乎100%。

7.CA242 唾液酸化鞘糖脂抗原(0-20u/ml) 10.17 对胰腺癌和胆道肿瘤的诊断较CA199更具特异性。在结直肠癌、胃癌、卵巢癌、子宫癌、肺癌、头颈部肿瘤等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8.CA199低聚糖类肿瘤相关抗原(0-37u/ml) 10.64 是胰腺癌敏感标志物,与AFP、CEA联用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更有价值。在卵巢癌、淋巴瘤、胃癌、肺癌、食道癌和乳腺癌阳性率约30%。 9.CA153 粘蛋白样大分子抗原(0-30u/ml) 7.0 在非转移性乳腺癌有30-40%增高,而转移性乳腺癌有70-80%增高。在肺癌、卵巢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均可升高。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主要临床意义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主要临床意义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ml) 对宫颈鳞癌、肺和头颈部鳞癌诊断和疗效监测,复发监测有重要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0-13ug/L)在SCLC、神经母细胞瘤、APUD系统肿瘤均可增高。 组织多肽抗原(0-1ug/L) 为角蛋白8、18、19片段,可反映肿瘤增殖状态,用于膀胱癌、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 宫颈癌、卵巢癌和肝胆肿瘤的辅助诊断。 组织特异性多肽抗原(≤80u/L) 为角蛋白18片段M3抗原决定簇,是反映肿瘤细胞分裂和增殖活性的特异指标。与反映肿 瘤容量的标志物CA153、CA125、CA199、CEA、PSA等联用,既可反映肿瘤增殖活性,亦可 反映瘤负荷大小,在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肝癌和胃肠道肿瘤均可增 高。 (0-6ng/L) 89 为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对鳞癌敏感性%,腺癌%、小细胞肺癌(SCLC)%。在肺鳞癌:I、II、III、VI期分别为60%、%、80%和100%。在恶性胸水和间皮瘤,诊断的敏感性和 特异性也较高。 肿瘤相关糖蛋白(0-6 u/ml) 是乳腺癌、胃肠道癌和卵巢癌的标志物。在胃癌和卵巢癌敏感性45-50%,特异性几乎100%。唾液酸化鞘糖脂抗原(0-20u/ml) 对胰腺癌和胆道肿瘤的诊断较CA199更具特异性。在结直肠癌、胃癌、卵巢癌、子宫癌、 肺癌、头颈部肿瘤等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低聚糖类肿瘤相关抗原(0-37u/ml) 是胰腺癌敏感标志物,与AFP、CEA联用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更有价值。在卵巢癌、淋巴瘤、胃癌、肺癌、食道癌和乳腺癌阳性率约30%。 粘蛋白样大分子抗原(0-30u/ml) 在非转移性乳腺癌有30-40%增高,而转移性乳腺癌有70-80%增高。在肺癌、卵巢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均可升高。 粘蛋白样糖蛋白复合物(0-35u/ml) 在卵巢癌敏感性46%,特异性99%,主要为浆液性卵巢癌。在胰腺癌、乳腺癌、肝癌、肺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子宫癌均增高。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0-4ng/ml) 它是前列腺疾病的最佳标志物,大于10ng/ml时前列腺癌敏感性为99%。前列腺肥大、急性前列腺炎亦可增高,F-PSA/PSA比值有助于鉴别诊断。 游离型PSA(0-1ng/ml) F-PSA/PSA比值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良性病变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PSA浓度越高,F-PSA/PSA 比值越小,前列腺癌可能性越大。 胃癌抗原(±ml) 55%的胃癌MG7-Ag升高,5%假阳性。 癌胚抗原(0-5ng/ml) 在结直肠癌,CEA升高与分期相关,术前水平与术后复发时间及生存期相关。在乳腺癌、肺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也可升高。在脑膜瘤患者脑脊液中CEA100%升高。 甲胎蛋白(lt;25ng/ml) 它是肝细胞和生殖细胞肿瘤的标志物,与HCG和TPS联合应用,有助于生殖细胞肿瘤和肝

白藜芦醇化学合成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化学合成研究进展 张红1,2,曾庆友1,2,林建明3,许瑞安*1 (1.华侨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所教育部分子药物工程研究中心,福建泉州362021;2.华侨大学化工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3.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摘要:白藜芦醇是一种植物抗毒素,近几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白藜芦醇的制备、开发引起国内外医药、食品、材料等领域的关注。笔者综述了近年白藜芦醇的化学合成研究进展。关键词:白藜芦醇;化学合成;二苯乙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Q0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12(2009)02-0007-05 Progress on Chemical Synthesis of Resveratrol ZHANG Hong1,2,ZENG Qing-you1,2,LIN Jian-ming3,XU Rui-an*1(1.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olecular Medicine,Ministry of Education & Institute of Molecular Medicine,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2.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3.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Abstract:Resveratrol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phytoalexin in plant species. It is of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It has been intensively applied in pharmacy,health-care products,food,cosmetic,etc.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veratrol in pharmacy,food,material area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 in chemical synthesis of resveratrol.Key words:resveratrol;chemical synthesis;stilbene;progress 1前言素,对植物起保护作用。白藜芦醇早在1924年就被发现,1940年Takaoka等[1]首次从毛叶藜芦的根白藜芦醇(Resveratrol),化学名为反式-3,4',5 部分离得到白藜芦醇。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在花生-三羟基二苯乙烯(trans-3,4',5-trihydroxystilbene),仁、桑堪、葡萄和我国的传统中药虎杖、 何首乌等 是一种存在于植物中的具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天70种植物中含有这种物质[2,3]。白藜芦醇具有明 显 然多酚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的抗血小板凝聚、抗氧化、抗自由基、抗菌、抗癌、降血脂、延缓人体机能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雌激素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并能抑制肿瘤、癌症的发生,是目前 最有希望的抗癌剂之一,可广 这种多羟基芪类物质是在外来病菌侵入、紫外泛应用于药物、保健品、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4,5]。 线照射等不利因素影响下,由植物产生的一种抗毒此外,白藜芦醇还是生产光点制剂、激光染料、光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7A A02Z194),福建省自然科学资金资助项目(2007J0105)。作者简介:张红(1983-),女,安徽淮北人,硕士,主要从事药物合成。(E-mail:zhhong@https://www.sodocs.net/doc/477887866.html,)联系人:许瑞安,男,教授,研究方向:分子基因药物。(E-mail:ruianxu@https://www.sodocs.net/doc/477887866.html,)收稿日期: 2009-03-11 精细化工中间体第39卷 学记忆材料、光导物质、太阳能转换材料和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关键中间体[6]。 白藜芦醇的市场需求量极大,且价格昂贵,目前主要是以天然植物(葡萄籽或中药虎杖)为原料提取、分离白藜芦醇,但该技术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生产能力有限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开发白藜芦醇的化学合成 方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关注。 2白藜芦醇的化学合成法 2.1 Wittig法和Wittig-Horner法 Wittig反应通过磷叶立德与醛、酮反应生成烯烃及氧化膦,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双键形成手段。1985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