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分院名称:汉语言文学学院

学生学号:0902140133

长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社科类)

题目: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吴小莉

指导教师姓名:邸宏香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 年5 月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摘要: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服装的发展演变中看到社会经济、历史的变迁及历代审美观念的转变,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代确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服在继承前代服饰的基础上更加完善。然而汉服在经历了清朝“剃发易服”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之后已经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汉服复兴运动悄然兴起,对研究汉服的特点及其存在意义的迫切性日益突出,本文就汉代服饰样式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及对近来的“汉服热”进行简单的探讨。同时研究汉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汉服服饰复兴

一、汉服的源起及衰落

汉服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炎黄时期,服装就已经具备了衣和裳的概念,它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来的服装理念,并且成为历代衣冠制度的蓝本,汉朝在经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和光武中兴后,它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这也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汉朝人民后改称为汉族的原因。而汉服则是对这一时期华夏民族所穿着的服饰的称谓。虽然历朝历代的服饰都会有所改变,但汉服却一直保持了它惊人的传承性以及腹手笼袖、交领右衽的重要特征,而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也成为古代中国的代名词[1]。汉服的衰落则是在清朝的“剃发易服”之后,清初,满族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它统治下的各个民族,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饰,但民间流传有一首民谣:“男从女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生从死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阳从阴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官从隶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老从少不从,役税从而文字语言不从。”也就是说出家人不变,仍可以穿汉服,戏剧表演也多有前朝的事,汉服是舞台表演需要,因此,和尚、道士和戏子等至今仍保留传统的汉服,只不过稍微有点变化,所以,汉服并没有彻底的消亡断代而是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的存活了下来。

二、汉服式样

根据出土的考古资料显示来看,汉服的样式较多,但从它的主要形制上来看,主要有“深衣”制、“襦裙”制、“上衣下裳”制等。其中,“上衣下裳”制中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正式、隆重的礼服;袍服则是百官及士人的常服,而最受妇女喜爱的服饰则是“襦裙”。普通劳动人民多是“上衣下裳”制,即上身穿短衣,下身穿长裤。以下就汉代服饰的几个主要类别做简单的介绍:

(一)深衣

深衣是汉服体系中的一种服式形制,它把上衣和下裳缝连在一起,古代的男女都可以穿,深衣的产生源自于“礼”,它可以显示出高雅、端庄的气质,不仅符合封建礼节、

遵循社会公德和民俗,而且还可以表示敬意或象征品格,同时它饱含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追求,深衣按照衣襟的绕襟情况又可以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

1.曲裾

曲裾(如图1、图2)是汉服深衣制当中的一种,曲裾深衣将后片的衣襟接长并形成三角,缠绕经过背后再绕至前端,然后在腰间用布袋系上,即所谓的“续衽钩边”。续衽的长度并不是很统一,有的只需绕半圈,有的则需要层层缠绕,也就是说,曲裾深衣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具体的造型可以千变万化,数不胜数。变化的主体部分在于续衽的那块布料的形状、大小及长短。有的衣襟展开以后呈一个半圆扇形,有的衣襟展开后则是一个不规则的梯形,有的展开后是一个倒三角形。而长度方面,有的可以拖到地上,有的则刚好遮住大腿。总之,一个模式之下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感觉的曲裾款式来。

图1.曲裾深衣(来源于人人网) 图2.双绕曲裾(来源于人人网) 曲裾出现的原因在于最初的服装都没有裤裆,于是在下摆添加了这样几重保护就显得合乎礼节得多了,因此,深衣在未发明裤裆的先秦及汉代比较流行,直到襦裙的兴起,曲裾深衣才逐渐被取代。曲裾深衣是男女都可以穿的,其区别只是男子的曲裾深衣下摆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比较修身一点。据出土的资料显示来看,女子的曲裾深衣通身紧窄,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现喇叭状,使女子行走起来足不外露。衣袖则有宽、窄两种形式,袖口大多都镶边,而衣领部分最有特色,通常交领右衽,领口相对较低,可以露出里衣的衣边,若是多穿几件里衣的话,每层的领子都会露在外面,最多的可以达到三层以上,时称为“三重衣”。《礼记·深衣》对深衣的长度有着严格的限定,“短毋见肤,长毋被土[2]。”孔颖达曾作疏曰:“短毋见肤者,深衣所取复形体,纵令稍短,不得见其肤肉,若见肤肉,则亵也。”所以不管每个人的身材如何,都不可以露出皮肤,“人身虽有长短,而深衣皆以踝为度也”[3],虽然人的身高不一致,但都以脚踝作为界限,可以看出曲裾的设计与中国传统的道德礼教息息相关,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礼教对于服装审美文化的影响。

2.直裾

直裾也是深衣制的一种,并且是由曲裾发展而来,与曲裾的区别在于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常在身侧或侧后方,直裾深衣也可称为“直裾袍”,《释名·释衣服》:“襜褕,言其襜襜宏裕也”,可见襜褕是典型的直裾袍。直裾袍又可以分为交领直裾袍、圆领直裾袍和直衿直裾袍等。“直衿直裾袍”即典型的宋代褙子。直裾也是男女都可以穿的,并且早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当时并不作为正式的礼服,由于当时并没有发明裤

裆,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外面若不用衣服遮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是特别不恭敬的,所以很多人才在外面穿上曲裾深衣,之后,由于内衣的改进,这样一来曲裾的绕襟就显得比较费事,所以到了东汉以后,直裾便流行起来并逐渐地取代了曲裾。

(二)襦裙

襦裙,襦即极短的上衣,也是上衣下裳制的一种,它可以说是我国女性服装史上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襦裙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了身着襦裙的小玉人。后来,由于深衣的兴起和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才逐渐减少,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是上衣较短,下垂及地,由于这样的设计使女子走起路来只能小步慢行,可以体现女性的婀娜多姿和柔弱美感,正好符合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因此,襦裙便成为了当时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之一,到了东汉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襦裙的款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襦裙可以将女性的身体美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我们也可以从汉赋中找到相关的描写。

(三)汉服的纹样设计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皆有文章,而人是五行之秀,天地之心,所以人要做的就是把天地文章都表现出来,“傍及万品,动植皆文”,所以在传统的服饰纹饰当中,事物要占绝大部分,如十二章纹、补服等,而这些纹饰也都是有寓意的,比如五福捧寿、龙凤呈祥等。另外,汉服的纹样设计在延续前代风格的基础上更加趋于大气、多变,并且突出了龙、凤的吉祥寓意,具有更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汉服的纹样题材多变,充满了浓郁的神话色彩,在图案色彩的运用上更强调明快、醒目、对比鲜明,表现了华夏民族典雅而庄严的特点,另外,由于封建制度的形成完善,汉服在服饰图案的设计上也更多反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除此之外,随着阴阳、五行文化传统的发展,还出现了“五时服色”,即在朝官员用于迎接节气时所穿用的服饰。

三、影响汉服的因素

(一)经济的发展

汉代是经济大繁荣的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往来贸易的频繁,使得人们的眼界也得到了极大的开阔,而且随着商业的蓬勃发展,到了东汉以后,中原地区的商道线路四通八达,各地的货物往来也愈加频繁,因此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更加活跃,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了社会风尚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充分地体现在当时的服饰上,人们对服饰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服饰整体发展水平也随着经济的繁荣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

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儒学在汉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体系的影响下,服装的样式及纹样、色彩等都要按照儒家礼制思想要求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比

如,女子所穿的汉服大都不会使肢体外露,正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封建儒家思想对女子行为的束缚,另外,颜色的选取也有严格的等级标准,如汉成帝规定:“申赦有司,庶民常服,只准用青绿二色”,除此之外,连服装质地的选取也有它一定的规范,一般庶民只能穿麻衣,但汉服还是在遵循儒学礼节之上创造出各种别致、美好的式样来,向世人展现了华夏儿女的衣冠风采。

(三)“天人合一”的文化影响

从汉代服饰的整体风格来看,它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而这种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我们知道“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更是儒家认可并且采纳的哲学观,而汉代这一学说又被得到统治者的极力推崇,所以汉服正是受到当时文化环境的影响,它的基本风格都是宽大飘逸且兼具凝重美,并追求以此来弱化人体的线条,使人和自然相融为一体。另外,汉服图纹的搭配中也包含着众多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内容,例如以吉祥图案为题材,以求使用者能够借此带来福分,它可以说是传统民俗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

四、汉服复兴运动

“汉服”复兴运动,简称汉服运动,或称为华服运动等,是一系列穿着汉服、宣传汉族文化的运动。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及其他华人地区、海外华人等,其中以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为主。汉服的历史悠久,但因受到满清剃发易服的影响,与我们断绝近乎三百年。清亡之后汉文化复兴的意识才开始复苏,但由于战争与政治因素,并没有获得广泛关注。而最近的汉服运动兴起于2003年,河南郑州的王乐天是现代穿汉服上街第一人,随后受到大家的纷纷仿效。不过当前汉服运动的重要网上基地仍只是一些汉服论坛,近年来,由于不少汉服实体店及相关商业场所的产生,汉服运动才开始从网络热议逐渐走向众人的日常生活[4]。

(一)汉服复兴运动的观点概括

1.民族主义的兴起

“汉服热”从表层上看从表层看,它以恢复汉服为现实诉求,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从深层看,它以汉族文化为本位,宣扬汉文化的纯正性和优越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宣扬汉民族种族的纯正性和优越性。从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汉服运动不是民族意识的回归,而是民族意识的退化,不是所谓文化的自觉,而是历史的倒退[5]。持这类观点的人对汉服复兴运动持明显的反对态度,并认为此类运动会引发名族主义热潮,鼓吹汉族“汉本位”,觉得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认为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是主干和枝叶的关系,把中华多民族的共同历史消减成汉民族的单一历史,然而中华文化并不是汉文化,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远远高于汉民族的唯我独尊,而汉服运动的根本目的就是恢复汉民族的正统,而汉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图腾,它的出现或许仅仅是为了和唐装对着来,这场复兴运动也是以汉服复兴为借口的极端民族主义。

2.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主体的汉族有着不应推却、也不能推却的责任,“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们需要一面旗帜来引领我们,与断裂的历史、文化相衔接。汉服就是这面旗帜,由汉服把现在文化与历史文化连接起来,使现代文化的根扎下去,我们的民族才能凝聚,才能发展,才能强大,才能实现复兴。复兴汉服所承载的文化精华,重塑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凝聚民心,重振民族精神。汉服的复兴,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服饰的复兴,而是通过对汉服这个传统文化的突破,激发华夏儿女的民族情感,在对本民族文化、精神、气节进行认同、回归、梳理和提高的同时,实现中华传统的复兴、文化的复兴、文明的复兴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汉服复兴运动打头阵,真正的意义在于随着这场借汉服复兴的运动把失落多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礼节寻回,民族文化的复兴胜过服装本身的复兴,随着这场“运动”的发展,冠礼、笄礼、射礼、祭礼等礼仪的复兴运动也声势浩大,他们认为汉服复兴的真正意义在于展示中国人对于礼仪之邦的诠释。

3.青年人的荒唐运动

前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表示:“有些青年人在提倡穿汉服,但是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服装是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的服装。”汉服运动很荒唐,它要复兴的服饰仅是汉族服饰,无视其他55个民族的感受,无法代表中华民族。而且对于什么是汉服,即使在汉民族内部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汉服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形式。现在看来,抹杀个体身材、喜好、生活方式的差异,牵强地统一服饰是粗暴和反人性的。“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不足为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的多彩,不是一种未曾统一存在过的“汉服”所能代表的[7]。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这种行为会影响汉族与其他55个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和团结安定,虽然汉族是多民族大家庭中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但是民族平等的根本不会改变,正是因为中国的这种独特的国情,所以根本没有哪一种统一的服装可以代表我们这个国家,而至于汉服本身究竟是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本身也没有定论,所以,众多民众参加到这场复兴运动来本身就是很荒唐的,它既没有完整的组织系统,也没有完善的理论依据,本身就是一种不成熟的行为。

4.商家的蓄意炒作

近年来,汉服运动方兴未艾,许多不良商家借此机会发了横财,他们到处鼓吹汉服复兴,提倡汉民族穿汉服,也制作了许多华美的“汉服”,却不尊重历史,仅仅为了服装的美感而大肆改造,再断章取义为他们的恶行找到所谓的历史根据,利用年轻人的满腔民族热情来盈利。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服是不是历史上就已经存在的汉服还是商家肆意改造也根本无从考究,并且,汉服在每个时期的发展也都不一样,一些不良商家正是利用这一点,所以,迎合青年人的审美需求,从而进一步为汉服运动推波助澜。

(二)汉服复兴运动的原因浅析

1.节庆服饰的缺失

环顾邻邦国家,朝鲜有“韩服”,日本有“和服”,东南亚国家也是各有自己的民族

服饰,每逢重大庆典及传统节假日,他们总是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从而为本民族增添了不少吸引力和文化意蕴。而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却没有自己的节庆服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彰显,再加上现今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繁荣,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也越来越多的关注时尚,作为时尚中最重要的元素的服装更是吸引众人的眼球,所以,各个国家的重大场合的服饰也得到很多关注,由而引发我们自身的思考,所以,节庆服饰的缺失可以说是引发汉服复兴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2.“国服”的讨论

在2012年亚太经济合作峰会上,江泽民主席和与会的经济体成员国的领导人穿新唐装齐齐亮相,新唐装能否成为国服,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有些人认为,新唐装和旗袍一样都比较尴尬,都是经过改良的中国传统服饰,中华五千年文化能否用仅有几百年历史的改良服装来代表,它们的文化积淀够不够,那么,什么服装才可以代表中国,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汉服复兴运动横空出世,汉服以它悠久的文明历史获得众多人的认可,因为汉服拥有几乎和华夏文明相差无几的悠久历史,对后世及邻邦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它的地位无法替代,历史文化的积淀够了,但是,能否成为国服仍没有定论,加上现今众多参与者把汉服默认为汉民族自己的民族服饰,但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地位都是平等的,如何用一个民族来代替整个大家庭呢,并且,汉服究竟是不是汉民族自己的民族服饰也有待考究,所以,“国服”的讨论进一步促进了汉服复兴运动的发展。

3.“西学东渐”影响下的文化断层

1912年清王朝灭亡之后,受西方服饰潮流涌入的影响,汉族男子多穿西装,汉族女子则受上流社会女性的影响流行穿着旗袍。之后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服饰越来越西化,中国传统服饰只能作为一些服饰的元素添加在服饰的制作之中[8]。作为曾经的衣冠王国,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包括曾经的各种礼仪制度的缺失,导致了民族信仰的空洞,而逐渐强盛的现在,很多富有激情的年轻人再极力弥补这样的缺失。

4.民族身份认同的需求

众所周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其他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服饰,而作为为数众多的汉民族,却没有可以代表身份的民族服饰,羡慕其他民族文化之余难免心感失落,于是潜心于民族文化的寻根。而纵观历史,能够代表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或许也就只有汉服了,一来“汉服”提了“汉”这个关键字,二来汉服本就是汉代的服装样式,更有许多人坚定地认为汉服就是华夏民族即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呼声一出便一呼万应,众多的汉民族青年男女便加入到这场运动中来,而实质是民族的求同心理,为数众多的汉民族也渴求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毕竟,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并且曾有衣冠王国的称谓,发展到今天却连自己的民族服饰都没有是一种悲哀。

那么,汉服究竟是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呢?既然“和服”的“和”是指大和民族,“藏袍”的“藏”是指“藏族”,那么“汉服”的“汉”又为什么不能代表汉族呢?汉民族最开始又称为华夏民族,因汉朝的昌盛才改称为汉族,而汉服也正是以华夏民族

为主体所穿着的服装,把汉服提升为民族服饰也未尝不可,汉服复兴运动最主要是附加的对于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延续,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信仰是非常可怕的,况且作为文明古国的我们,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已经造成了历史文化的断层,如今,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文化输出,我们这一辈甚至下一辈的年轻人都是在西方影片下长大的,如何恢复民族自己的信仰,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汉服,不仅是一种服饰,它更是华夏文明的载体,通过这么一种拥有浓厚文化历史积淀的载体来弘扬民族文化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五、结论

汉服,在中国的服饰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确立了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而且还推动了服装装饰风格的变化与发展,“丝绸之路”的打开更是向世人展现了华夏民族衣冠上国的风采。所以汉服的复兴运动是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我们可以在重要节假日穿上我们自己的民族服饰,既可以弘扬民族精神,也可以传承华夏文化。在国力日渐强盛的当今,思想文化观念也更加开明自由,所以汉服复兴运动的时机已经成熟,尽管在复兴的道路上有重重阻力,但是,希望在不久的以后,我们华夏儿女可以在重要的节假日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延续我们数千年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陈英.关于当代汉服复兴的探讨[J]. 江苏:江阴职业技术学院,2010:15(4).

[2]《礼记》[M].(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孙希旦.《礼记集解》[M].中华书局 (1989-02出版).

[4]来源于百度百科.https://www.sodocs.net/doc/4b10733406.html,/.

[5]张跣.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4).

[6]陈英.关于当代汉服复兴的探讨[J].江苏:江阴职业技术学院,2010:15(4).

[7]周攀.从“汉服运动”看跨文化比较的误区[D].四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1:(3).

[8]房媛.汉服运动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5).

DISCUSSION ON HANFU AND ITS REVIV ALl

MOVEMENT

WU Xiao-li

Abstract: the dress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f China, we can see the change of social economy, the change of history and ancient aesthetic ideas from the evolution of clothing in China, complete clothing system in the Han Dynasty, Han Dynasty is the history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the period of art, artistic achievements reached a very high level, the more perfect in Hanfu the basis of heritage. However, Han after has experienced the impact of the Qing Dynasty "queue" and modern "Western learning" has been gradually fading out of people's vision, in recent years, Hanfu movement quietly ris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and significance of Hanfu is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lothing style, as well as to the recent "Chinese hot" are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 of Han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our aesthetic taste,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na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 national identity.

Key Words: Hanfu;dress and personal adornment;revive

汉服运动及发展

汉服运动及发展 汉服运动是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目前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以青少年,青年族群为主体,以重现华夏传统衣冠——汉服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的一场文化运动,并提出了“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口号。可以说汉服复兴运动,复兴的不只是一件衣裳,而是一种文化,乃至一种信仰! 通过穿着汉服入殓传递族群记忆。在清代,由于“生从死不从”的规定,汉族士人通过穿着汉服入殓对剃发易服制度表示抗议,并通过在公共空间举行葬礼这 一仪式展示传统衣冠,使族群身份的记忆持续传递。清末期:民族志士参考日本和服制作汉服 在清朝末年的革齤命宣传中,汉服被赋予了悲情的想象,也被转化为宣传符号。 典型人物为章太炎、秋瑾等。

章太炎汉服照。章太炎在日本时,找不到汉服裁缝,让日本裁缝参考和服样式制作了汉服,虽然形制不正,但他专门在衣服上写了“大汉”二字,这是他一生最爱的“汉服”,该衣服至今 仍展于杭州博物馆。 民国期:政府颁定民国礼制采用汉礼汉服祭天 近代期:台湾政府制定祭孔礼仪服饰 当代汉服运动大事记 2003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华裔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第一人。这是汉服消亡三百年后首次以其民族服饰身份亮相。

2003年9月1日李宗伟上传束发着深衣奏古琴照。他也是当代第一个束发着汉服,穿汉服给学生讲课的人。

2003年10月30日武汉“采薇作坊”的邱锦超上传当代第一套汉服商品照,“采薇作坊”也是汉服运动中第一个汉服商家。

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穿汉服上街,成为首个被媒体报道的人。汉服复兴运动扩大为公共事件,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

汉服与汉文化复兴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汉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许多的青年人本着复兴汉族传统服饰的信念投身到汉服文化产业中来。随着汉服爱好者人数的增加,影响范围的扩大,汉服圈子的各种思想鱼龙混杂,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摩擦不断,甚至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一些偏激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外界人士对汉服文化的抵触。 回归到最基础的最原始的端头,汉服爱好者们只是想通过对汉服的宣传和推广来达到“使汉民族有衣可穿”的目的。最直接的借鉴就来自于日韩。众所周知,和服和韩服都是对汉服的本地化改良,也算是改良版的汉服。现如今,中国的传统汉民族服饰几近消失,而日韩两国却始终保持着对本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从这两国来看,一件衣服是可以起到维护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作用的。自汉服复兴活动发展至今,反对者一直存在,他们最主要的论点就是汉服已经被潮流所抛弃,不在适应时代的发展。反对者中激进者甚至认为,主张复兴汉服的人,是对封建旧习的崇拜,是历史逆流。对于这种论调,自然是要受到汉服爱好者的反驳。这两者之间的辩论似乎也日渐走向了彼此的极端。对于汉服文化的发展毫无益处。 要说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可追溯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到了新中国建立,文革的出现无疑使中国传统文化断了层,中间断裂出现的鸿沟使得我国的文化缺失。到了改革开放,在经济利益的催动下一切东西都进入了功利化轨道,以物质成就为标准。对文化的保护从政府到百姓都不够重视,社会文化尽显薄弱。空虚久了必然就想要充实。到今日,随这国际竞争的转变,国际上对于文化软实力逐渐重视,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自然也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 作为社会上最激情最蓬勃的群体,青年人显然比以中老年人更愿意担负一个民族文化复兴的重担。这或者是汉服爱好者群体年轻化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正是由于群体的年轻化,许多不够成熟的言论和理念自然会受到社会中流的批驳。这是阻碍之一。 现在汉服的爱好者几乎已经遍布了全中国,四处都能发现“同袍”。他们穿汉服工作、学习、活动,出入各个社会场合,且自诩为“汉服复兴者”。虽说有些许的人试图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但是更多的人把这当成是个人爱好,尽力去影响小范围的人来了解汉服、接收汉服。后者这样温柔的宣传远比前者好,前者只能引起大众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汉服文化的发展。 (二)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 汉服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主要有这样几点: 第一,目前来说,我国关于服装的知识产权保护基本上只有“外观设计专利”这一项(一般某件时装的独特外观设计申请在当天就可以取得专利申请号码,并在6到8个月内获得专利授权)。而汉服作为民族服装,款式和外观基本上是固定的,从款式和外观来说属于全体公民共有,所以任何商家不可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而面料和颜色花纹基本上属于面料的范围(国外有面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内没有),而商家的面料一般是从外采购,所以不同商家也可能买到相同的面料,某家商家不可能用了某种独特的面料就不允许别人用(因为就算面料有专利,也属于面料开发商,而不是汉服制作商家)。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汉服商家自己设计出独有材质或花纹图案的面料,再拿去纺织厂生产出来,那么从理论上来说这时的这个汉服商家是有权利维护自己的独家使用权的(当然这种自己设计定量生产的面料,其他汉服商家估计也不可能在市场上买到,就算想山寨也山寨不能)。而最后就剩下颜色搭配了,这个的侵权更没有办法认定的。 第二,从国内整个服装行业来看,主动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商家基本没有。这是由服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服装外观设计专利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服装产品因为与人体的特

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调查报告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朝代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汉朝因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到达鼎盛,汉人称谓由此产生。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近年来,“复兴汉服”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大众对汉服的讨论。“80后新人穿汉服拜堂成亲”、“丁亥年中国长安汉服成人礼”、“百名学者倡议汉服为奥运礼仪服装”等新闻都激起人们对“复兴汉服”的讨论与关注。有人认为“复兴汉服”是哗众取宠,是单纯复古,推广汉服对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没什么作用,是形式主义。也有人认为“复兴汉服”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重建民族自尊、寻回民族自豪、复兴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不同人对“复兴汉服”有不同看法。为了更好了解大众对“复兴汉服”的看法,本人做了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同时希望能使大学生对汉服有更多的认识。 二调查对象 广州大学大一至大三在校学生共50名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形式,当场作答当场回收。 四调查时间 2010年12月5日~2010年12月23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了解了大学生对汉服的认识与态度以及他们对“复兴汉服”的看法。问卷共向调查者提出了16个问题。(见附一) 六调查表 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调查 (请在你选择的选项后画“—”)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工业092班刘常进 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是我不会后悔的选择。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对这种文化在我国的现状也表示十分担忧。 现在就“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发表一下我的浅见。 中国近代经历了几个严重破坏和抛弃传统文化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1919年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猛烈抨击了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将反封建思想推向了高潮。许多参加运动的学生和百姓并没有真正明白反封建到底是反哪些思想和制度,就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统统否定了,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思想。这对中国核心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个时期: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和摧残,几乎到了灭顶之灾,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破四旧”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面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毁灭性打击,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庆典和流传千年的生活方式遭受了空前的质疑和破坏。在这个时期还严重扭曲了人性:子女批斗父母、夫妻互相提防、朋友相互揭发等,把个人崇拜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伦理道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家谱体系几近完全摧毁,至今无法正常恢复,失去了根和祖宗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端午、春节、重阳等传统节日也被批判,文化艺术遭受空前浩劫,甚至对中国历代子孙顶礼膜拜的圣人孔子和其理学都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鄙视,足以见得此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摧残至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只要提到传统的东西就会被冠以封建迷信的帽子,再也没有人谁敢提敢想和敢传播传统文化了。从此,中国人便失去了信仰和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也开始变得模糊了。 第三个时期:中国还没来得及思考传统文化还应不应该恢复,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西方通过电影、音乐、书籍、教育、商品等生活方式一夜之间席卷而来,崇洋思想盛行。当时中国的年轻人根本还没明白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就很快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失去了自己的“根”就很容易接受别人的东西)。但我们并没有学到西方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精髓,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因此,我们对西方的文化就显得过分谦卑和崇拜,失去了自我传统的文化认同,从而变得浮躁和强烈的不自信。 看看70至90年代的年轻人那个不是看着日本动画片和美国好莱坞电影成长的,那个不对强势国家的文化与制度羡慕不已,并以刻意模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为荣,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当然,我并不反对学习和吸取强势国家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根”绝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很好的认识和尊重的话,那是是非常可悲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国人的行为思想也是非常危险的。 以上三个时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摧残和抛弃得差不多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还不能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

浅谈现代汉服的改良方向与市场现状

浅谈现代汉服的改良方向与市场现状 发表时间:2019-08-29T15:14:04.15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作者:杨萌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类文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我们的穿着也从早期的兽皮、草编发展成了现代时尚且更为舒适的式样。中国的经济化带动了多元化的发展,而我们本土文化的传承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汉族文化和传统服饰,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有必要将汉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本文对现代汉服相关定义进行了了解,分析了现代汉服的意义,探讨了现代汉服的改良方向以及市场现状,希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类文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我们的穿着也从早期的兽皮、草编发展成了现代时尚且更为舒适的式样。中国的经济化带动了多元化的发展,而我们本土文化的传承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汉族文化和传统服饰,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有必要将汉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本文对现代汉服相关定义进行了了解,分析了现代汉服的意义,探讨了现代汉服的改良方向以及市场现状,希望通过对现代汉服的探讨和研究能对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现代汉服;古典文化;改良方向;市场现状 全球经济发展的今天,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服饰作为人类的第二皮肤通常也充当我们社交的门面,新一代的年轻人基本都是在受着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放眼现如今中西方交流如此频繁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展示更多自己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其魅力和精髓。汉服作为我国的传统服饰,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对其进行认知、研究、推广以及改良并走上国际市场得到广泛的认可,是我们年轻一代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现代汉服的相关定义 “汉服”目前在所知的文献中有几层含义,其一是指历史上汉朝所着的服装,其二是指从黄帝时代开始流行于华夏文明的服饰,也代表着一种传统服饰。“汉服”一词是人们对传统文化服饰的传承和诉求,也承载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现代汉服是基于传统汉服的传承,在它的基础上加入了比如颜色、花纹等现代元素的服饰。传统汉服制衣考究、工序繁琐、工艺精美且尺幅宽大,而现代汉服是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以及需要进行改良,并加入更多现代审美元素的服饰。现代汉服本质上保留了传统汉服的文化特点,并让汉服发挥出着装的实用价值,让汉服能够成为当今时尚的潮流,被更多的中华子民所接受,让汉服文化发扬光大,让所有人都能体会到汉服文化的魅力[1]。 二、研究现代汉服的意义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服饰文化,汉服的历史悠久,也是汉族文明和形象的外在表现,由于近现代国际局势的变化及历史的原因,东方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在内都受到西方非常大的影响,几近被割断。反观这几年,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在开展,当我们对祖先们的智慧发出惊叹的同时,不经应想到作为汉族文化的汉服也同样需要传承,而作为华夏子民我们也应担起这份重任。汉服所蕴含的美学、工艺等领域都极具研究价值,而它的复原道路也异常艰辛。 现代汉服在形式上源于传统汉服,但在其潜藏的意义上又有所不同。首先,在形式上现代汉服对传统汉服进行了简化,在努力挖掘中国优秀文化资源和现代生活的两个点上寻找平衡,第二,现代汉服往往与热爱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观其它少数民族,他们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服饰,而汉族却缺乏一个清晰的民族形象,因此汉服便成为了一种重塑民族形象的选择。现在,国家规定了农历三月三为“中国华服日”,这也是国家鼓励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对于汉服的研究意义重大。 三、现代汉服的改良方向 现代汉服在如今已经有很多新年轻思想加入,街头也能看到不少穿着汉服的年轻男女,丝毫不会觉得违和。近两年购买汉服的人数比往年翻番,高校中出现了不少汉服社团,国漫的崛起、cosplay也将汉服引入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要想将某样东西传承下去,必然要让其融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只出现在博物馆或书中。汉服的发展也少不了自媒体的助力,在自媒体兴起的这几年,汉服的销量也呈一路暴涨的趋势,现如今的网络非常便利也利于购买和交流互动。 现在汉服需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中式婚礼、活动表演、cosplay、成年礼等等,这些特殊的活动都需要一些特色的汉风服饰来为其曾添色彩,而更多的是出于对汉服本身的喜爱想进行日常穿着,这部分的人群对汉服便需要进行一些改良,去掉一些繁文缛节,便于日常活动,既能有特色不会显得过于招摇,对于设计和服饰的质感和工艺也会有更多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人们的着衣需求各有不同,对于汉服的改良还是有很多方向的,需要汉服的设计者运用优秀的技艺,巧妙利用汉服的设计,来满足人们的需要[2]。 四、现代汉服的市场现状 相比几年前汉服发展初期,还只能在影视剧或者影楼才能看到汉服,现在的汉服市场已经好了很多,不过还是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状况。 汉服的制作本应是特别讲究的,不能破坏汉服特有的造型,现在市场上的汉服也都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定制,但由于喜好差别大,还是没办法满足大部分的需求。汉服的穿戴和配饰也相对较复杂,想要搭配出一套有品位有质感的汉服,还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汉服非常费料,自制的话花大价钱却不一定买得到合适的布料,而且布料的图案、质感、工艺都不可控。而向商家定制的话,费用是一方面,漫长的生产周期更是让消费者苦苦煎熬,更有甚者还会出现货不对版的情况。 如今自媒体、国漫和摄影的发展给汉服市场带来了生机,这期间也是有不少的服装企业看到了汉服的发展前景,纷纷投入其中。网店可以说是汉服爱好者们的天堂,早期有“汉尚华莲”、“如梦霓裳”等等旨在对经典汉服进行复原的网店,不过由于穿戴繁琐和厚重不便于日常穿着,购买的数量也比较小。之后的市场出现了改良汉服,不过由于经验和审美等各方面的原因,初期的款式并未被人们认可。随着市场的检验还有审美水平的提高,现代汉服也加入了更多现代的元素,逐渐出现了更多更适合日常穿着的改良款,在材质上野摒弃了复原款的厚重感,多采用更为轻盈飘逸的布料。 有些知名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也对汉服的消费人群进行了定位,一部分品牌将其定位在年轻的学生上,不仅价位上更适合学生,在衣型裁剪和布料上也会更向年轻人靠拢,并且适合日常着装方便大范围推广,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另一部分品牌的消费人群则锁定在消费

汉服与和服、韩服、旗袍的区分。

汉服与日本和服、韩国汉服以及旗袍的区别 大唐时期,大唐和日本各方面交流十分频繁,唐代的建筑,服饰,礼仪,制度,风俗等对日本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时期日本以唐代吴越之地流行的吴服为蓝本,演化设计出了和服,虽然日本和服的基本式样来自汉服,但是两者的差别还是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 (ZT)汉服的款式很多,很丰富,和服的款式很少,很单调,现以汉服的典型代表“曲裾深衣”为例,与和服比较如下: 1、总体线条 汉服的线条是曲线,有些款式展开铺平了是方形,但穿在身上都是流畅的曲线,显得婀娜飘逸,很显身材。 和服的线条是直线,展开铺平了都是直线直角,像几个大方块组成的,穿在身上也都是直线条,显得呆板拘谨,上下一样粗,不显身材。 2、领口 汉服的领子是紧贴颈子的,显得端庄,和服的领口比较大,后面像后翻,露出颈部。 3、袖子 汉服的袖子下边是弧形,袖口不缝合,长度能盖住手,弯臂时不露手腕,显得大气。

和服的袖子是个方形,长度不及手腕,显得局促,袖口缝合,后面却开口,好像是把汉服的袖子倒过来缝上去的一样。 4、腰带 汉服的腰带系在腰上,是束腰的,所以比较显腰身,一般在前面打结,多的部分垂下来,显得自然、灵动。 和服的腰带系在腰的上方,又厚又宽,完全不显腰,在背后打结,没有垂下的部分,结很大,以至于很多人以为那是个背包。 5、下摆 汉服的下摆宽大,可以行走自如,活动不受限制。 和服的下摆窄小,走路只能迈小碎步,活动受限制。 6、配饰 汉服的配饰很丰富,有玉佩、宫涤、香囊、中国结等等,一般系在腰带上,显得俏丽、富于变化。 和服的配饰很少,腰带上一般不系挂件,显得单调。 7、布料 汉服的布料讲究垂感和平整,显得飘逸、自然,一般用丝绸,棉布等,衣缘一般用锦缎。 和服的布料讲究平直,显得厚重,而且制作和服用的布料一般布幅很窄,所以不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民族和世界这两种概念在文化传播学中可以经常被看到,在我们身边的各种文化现象中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影子。往往在我们谈论文化联系和传播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就会听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观点。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民族与世界这两种属性究竟有什么异同,他们之间究竟又有什么联系呢? 首先,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观点非常正确。 但是,要想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就要必须先搞清楚我上面提到的问题,就是它们的异同和联系。 什么是民族文化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能代表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是根植于民族内涵之上的;第二,民族文化是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选择性,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那么什么是属于民族文化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对民族文化定义的具体例举。我们的衣食住行,语言文字,宗教风俗,节日传统等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比如,我们的八大菜系,汉服旗袍,长城故宫,汉语汉字,道教禅宗,春节中秋,还有勤劳的品质,谦逊的性格等等。总之,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凡是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包括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有民族文化的影子。

那么什么又是世界文化呢?我认为世界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所谓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播,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联合。凡是世界上存在过或者是现存的一切文化都是世界文化。这个定义是以世界的整体性为基础的,着眼于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从广义的世界文化来分析,任何一个文化现象都不过是人类文化的具体表现。从狭义上来讲,世界文化只是各种文化的共同性。比如,世界人民的审美共同性,和经济发展的共识。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孩子叫爸爸妈妈的发音是十分相似的。我们有的时候听一首外语歌,虽然你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是你就是觉得它很好听,旋律很动人,这就是一种狭义的世界文化现象。 既然谈及了世界文化,那么世界文化的特性就是不得不谈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大家公认的世界文化的最重要的特性。这一特性是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一切都文化首先是平等的,而它们却是不相等的,自然就会是多样的。世界文化之所以吸引着无数人为之魂牵梦绕,其魅力就在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大会随即在其57/429号决议中欢迎这一宣言,还欢迎其所附的执行宣言的《行动计划》的要点,并宣布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加深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学会更好地生活在一起。为庆祝一年一度的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

浅谈“汉服”与中华礼仪复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b10733406.html, 浅谈“汉服”与中华礼仪复兴 作者:刘思淼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9期 摘要:每当被人问起自己所属的民族时,一个称谓总会由心底瞬间转化成一种高昂情 绪,似乎这个词的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美,仅是读起也能清晰地感觉到暖流在心中涌动,逐渐沸腾,这个词便是“华夏”。“礼仪之邦”一直被官方所标榜,然而与之相应的“章服之美”却被遗忘。 关键词:“汉服”;礼仪 作者简介:刘思淼,女,1989年8月出生,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在读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K89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1 一、汉服的由来 关于“汉服”说法不一,有些人定义为汉代的服饰,也有些人持不同观点,然“汉服”复兴者大都认为,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相比较少数民族服饰而言,主要包括:衣服、帽冠、发饰、面饰、鞋子、配饰等共同组成的衣冠体系。汉服文化是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 有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汉是指汉朝,“衣服制度”则是指汉朝的衣服礼仪制度,尤其是以《周礼》、《礼记》为基础的礼典。“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这是儒家礼仪方面的要义。《左传》记载:“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由此可见,我国之所以称之为华夏,是基于衣冠礼乐文明,尤其是衣冠制度的完善。 二、汉服的礼制体现 作为“礼仪之邦”,“礼”既是我们“立国经常之大法”又是我们“揖让周旋之节文”。西周的时候,周人就从“遵祖”和对“天”、“帝”的信仰中独创了伦理的内涵,造物思想具备了神、人想方面的意义,成为了中国礼仪制度思想的根源。春秋时期,“礼”又专指周代的文物制度。《左传》中把“礼”看做是治理国家的规则,稳定社稷的方法,使民有序的途径,有利后代的制度,足以看出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礼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礼仪,更多的起到法度的作用,成为一种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准则,对人们进行约束。礼不只是在人,也在天地。当鲁国国君向孔子询问

浅析日本和服文化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课程名称:日本文化与日本民族 题目:浅谈日本和服文化 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姓名:缪鑫 专业:土木类 学号:1601500823

提起日本日本文化,绝大多数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身着华丽和服的美丽日本女人优雅神韵的身影。日本和服不但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更是日本文化的象征,体现着日本人民的民族性格和审美观。下面我们通过和服文化这一方面,来了解日本民族与日本文化。 和服被誉为日本的国粹,几乎成了日本的符号。日本人把对生活、艺术的认知充分地表现在和服上。日本的绘画、戏剧、舞蹈、雕塑等艺术与和服有密切联系。比如说日本俗版画——浮世绘中的美人画,离不开和服。再比如在戏剧中的舞蹈演员用长袖表达感情,有时演员背向观众,目的是让观众欣赏身着和服的服饰美。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饰,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之一。江户时代以前称吴服,语出《古事记》、《日本书纪》、《松窗梦语》,在称为和服之前,日本的服装被称为“着物”,而日本古代所称的“吴服”是“着物”的一种。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服文化也不例外。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到了奈良时代,日本遣使来中国,获赠大量光彩夺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饰,至室町时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饰基础上改进,而和服腰包则是受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影响而创造。自此之后的六百多年日本和服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动。 和服是有很多种类的。日本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套和服,按照其穿的场合可以分为礼服和便服。男士和服的款式较少,颜色单调,多以深色为主,腰带细,穿着方便。女士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穿戴繁琐,一个人一般很难完成。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据拜访、游玩和购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着和服的图样、颜色、样式等也有所差异。付下和服是袖子,前后身,领子的图案全是自下而上的方向印染的和服总称。比访问和服更轻便舒适。当然日本和服还有其他分类。不同的和服穿在不同的场合,表明日本民族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是礼仪之邦。当然,由此,也延伸出日本民族的和服礼仪。 在现代日本社会平时也穿着和服的女性逐渐不常见了,但是在冠婚葬祭等人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分院名称:汉语言文学学院 学生学号:0902140133 长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社科类) 题目: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吴小莉 指导教师姓名:邸宏香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 年5 月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摘要: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服装的发展演变中看到社会经济、历史的变迁及历代审美观念的转变,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代确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服在继承前代服饰的基础上更加完善。然而汉服在经历了清朝“剃发易服”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之后已经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汉服复兴运动悄然兴起,对研究汉服的特点及其存在意义的迫切性日益突出,本文就汉代服饰样式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及对近来的“汉服热”进行简单的探讨。同时研究汉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汉服服饰复兴 一、汉服的源起及衰落 汉服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炎黄时期,服装就已经具备了衣和裳的概念,它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来的服装理念,并且成为历代衣冠制度的蓝本,汉朝在经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和光武中兴后,它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这也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汉朝人民后改称为汉族的原因。而汉服则是对这一时期华夏民族所穿着的服饰的称谓。虽然历朝历代的服饰都会有所改变,但汉服却一直保持了它惊人的传承性以及腹手笼袖、交领右衽的重要特征,而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也成为古代中国的代名词[1]。汉服的衰落则是在清朝的“剃发易服”之后,清初,满族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它统治下的各个民族,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饰,但民间流传有一首民谣:“男从女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生从死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阳从阴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官从隶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老从少不从,役税从而文字语言不从。”也就是说出家人不变,仍可以穿汉服,戏剧表演也多有前朝的事,汉服是舞台表演需要,因此,和尚、道士和戏子等至今仍保留传统的汉服,只不过稍微有点变化,所以,汉服并没有彻底的消亡断代而是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的存活了下来。 二、汉服式样 根据出土的考古资料显示来看,汉服的样式较多,但从它的主要形制上来看,主要有“深衣”制、“襦裙”制、“上衣下裳”制等。其中,“上衣下裳”制中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正式、隆重的礼服;袍服则是百官及士人的常服,而最受妇女喜爱的服饰则是“襦裙”。普通劳动人民多是“上衣下裳”制,即上身穿短衣,下身穿长裤。以下就汉代服饰的几个主要类别做简单的介绍: (一)深衣 深衣是汉服体系中的一种服式形制,它把上衣和下裳缝连在一起,古代的男女都可以穿,深衣的产生源自于“礼”,它可以显示出高雅、端庄的气质,不仅符合封建礼节、

汉服教案

第一课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服的基本款式 2、知道汉服消亡史和斗争史 3、简要了解汉服复兴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汉服款式的探讨和表现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美感 2、认识汉民族在保存自己的文化时期展现出来的气节 3、正确认识汉服复兴的概念并为其不断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服的款式,消亡史和十年复兴 2、难点:不同款式间的对比以及对复兴的意义和消亡史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 1、授课方式:讲述法(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问答法(调动学生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性) 2、授课时间:1课时 3、教具准备:(1)教师—多媒体、板书、图片 (2)学生—预习教材、熟悉教材,理清脉络。找出疑问 <四>教材学习 导入新课 会长:同学们,今天我将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在正式

介绍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从迷惘到找回真正民族服装的故事。【放PPT待图片放了三遍到四遍时停止】 会长:没错,大家看到的,就是一个普通的汉服同袍的一个心路历程,的确,经过三百年的断代,人们对汉服几近遗忘,而我也经常着汉服乘公交上下班。总会有人在一旁嘲笑,或者是讥讽叫嚣着议论:日本人,疯子,韩国人,穿越的,COSPLAY,作秀,炒作……抬头看向天……华,你的服章之美呢?夏,你的礼仪之大呢?着汉服的汉人,反被着异装的汉人嘲笑。华夏,已离我们太远太远。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找回属于自己的衣裳,汉服。 会长:首先呢,请大家看看上面的图片,说一说,哪个是汉族? (会员:第二个) 会长:很不错。第二个就是汉族,那么大家怎么认出他是汉族呢? (会员回答) 会长:对,除了肤色,头发,最大的区别就是身上的服饰,衣服的作用不仅仅是遮蔽身体那么简单,也是一个民族审美观世界观的外在体现,也是民族间互相区别的最大特点。那么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是什么样的呢?汉服又是什么?那么我们先看看其他民族的民族服饰,藏族的民族服饰叫什么呢?对,藏袍。朝鲜族呢?韩服。满族呢?对马褂旗袍,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传统的旗袍马褂和现在改良过的旗袍马褂是有区别的,大家请看图。旗袍经过三围收放,已经和西方礼服没有什么区别了。那么汉服的含义也很明了了,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他是民族的象征不是时间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外在符号 会长:历史上由于中原王朝的强大,周边国家纷纷效仿,因此在服饰文化上,周边的韩国,日本都有着中华文化的烙印,比如熟知的韩服,就是在明朝汉服制式上改造而来,而日本则有着魏晋唐朝的风格。 会长:汉服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的特点可以在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比如礼记有《深衣》一篇,记载的就是对汉服中深衣这一款的理解,上半身四片布,代表四季,下身十二片,代表十二月,袖子符合圆规象征天,裙子符合矩,象征地。反映了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而汉服的组成如下 【放PPT讲解】

浅谈:汉服的色彩搭配艺术

在汉服吧潜水很久了,一直关注汉服运动,也为汉服能重现中华而开心与欣慰。常常无事便去些汉服商家,在那些或超逸,或庄重的汉服里,寻找自己喜欢的那一款。现在的商家对待汉服的态度越来越严谨,形制也愈发正规,让人高兴。可同时也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配色。 不知道同袍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常常看到一件汉服,会心喜它的雍容,飘逸,庄重和美丽。可一穿到身上,或出去走一圈,就能感觉到一种异样:是环境太过现代化还是自己人不够漂亮?为什么穿在身上总有那么点浮躁,花哨,与环境格格不入,总有点观感上不如和服,韩服的感觉呢? 我是个沉迷于色彩的人。尽管对色彩的了解还只是皮毛,却也隐隐嗅到了一些汉服因色彩不对味所带来的视觉尴尬。一件精致的汉服,形制自然重要,可是若没有合适的面料,和谐的配色,汉服的感官效果与文化韵味便会大打折扣。而我们古人在配色上,是有很高的造诣与完备的系统的。可惜我不才,对色彩的了解不过泛泛,但是这里依旧想把自己的一些观点与看法贴出来。说得不好,还希望各位见谅~ 前面有些冗长,汉服要在后面一点才讲,希望筒子们耐着性子看完。 我想每个国家,都有着最具代表性的本国传统颜色,说两个最为熟知的,中国红与中国黄。然而很多人不喜欢所谓的传统颜色,嫌它俗气,艳丽,乡村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能惋惜地叹一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断层得太厉害了。要知道,我们的传统色彩远非只有夺目的红黄二色。中国古色,原是以婉妙,雅致,鲜妍为特点的。而那些笔墨难以形容的色彩,更是都有着自己独特而美丽的名字。灰褐不叫灰褐,叫秋香色,棕黄不叫棕黄,叫琥珀色。青色有雨过天青和鸭蛋青,绿色有绀碧色与松花绿……文化的断层,使这些美丽的颜色只能在染坊和裁缝店的簿本上找到。 幸运的是,有网友因为看到日本的传统色彩谱所感,收集整理了一套中国传统色彩谱。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的颜色。虽然整理得不算很全,颜色上也多少有点误差,却已是难能可贵了。下面先贴上来。 下面的图谱,还是很重要的,里面的颜色是我们要注意的重点。为保持连贯性,希望筒子不

浅谈汉服

浅谈“汉服运动” 摘要: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服装的发展演变中看到社会经济、历史的变迁及历代审美观念的转变,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代确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服在继承前代服饰的基础上更加完善。然而汉服在经历了清朝“剃发易服”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之后已经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汉服复兴运动悄然兴起,对研究汉服的特点及其存在意义的迫切性日益突出,本文就汉代服饰样式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及对近来的“汉服热”进行简单的探讨。同时研究汉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一、汉服的源起及衰落 汉服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炎黄时期,服装就已经具备了衣和裳的概念,它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来的服装理念,并且成为历代衣冠制度的蓝本,汉朝在经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和光武中兴后,它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这也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汉朝人民后改称为汉族的原因。而汉服则是对这一时期华夏民族所穿着的服饰的称谓。虽然历朝历代的服饰都会有所改变,但汉服却一直保持了它惊人的传承性以及腹手笼袖、交领右衽的重要特征,而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也成为古代中国的代名词。汉服的衰落则是在清朝的“剃发易服”之后,清初,满族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它统治下的各个民族,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饰,但民间流传有一首民谣:“男从女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生从死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阳从阴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官从隶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老从少不从,役税从而文字语言不从。”也就是说出家人不变,仍可以穿汉服,戏剧表演也多有前朝的事,汉服是舞台表演需要,因此,和尚、道士和戏子等至今仍保留传统的汉服,只不过稍微有点变化,所以,汉服并没有彻底的消亡断代而是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的存活了下来。 二、汉服式样

汉服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服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杜洋 班级:高一(江油高中2014级)5班 成员:李莎莎(组长),杜洋,陈熙亮,杨鑫,马艳华,羊绍鹏,李瑞 分工:李莎莎和杜洋收集相关材料 陈熙亮,杨鑫,马艳华负责调查 羊绍鹏,李瑞负责图片收集和整理 指导老师:黄老师(黄怡) 正文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但目前在中国,很多人并不了解她,也不清楚汉服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同时,作为目前宣传汉服的最重要工具的汉服历史剧在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错用、乱用汉服等问题,使得很多原本就对汉服就不是很了解的观众陷入的误区。 汉服历史剧是汉服知识的传播者。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在填写问卷的200人中,分别有24人和83人表示中国汉服历史剧是他们对汉服

认识的主要来源和部分来源,总共占了78、5%。由此可见,汉服历史剧在人们对汉服的认识上起了多大的作用!它在汉服与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倘若没有它,恐怕汉族人对本民族服饰了解是少之又少。 同时,汉服历史剧也是汉服知识的混淆者。随着汉服历史剧的日益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而在种种问题中,汉服的错误使用便是其中之一。现在,随便几部历史剧,我们便能看出其中汉服掺杂着过多的现代元素。同时,汉服在剧中搞朝代的穿越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时,剧中明代的汉服竟然还能变成清代的满服。而在电视剧的影响下,对汉服知识本来就缺稀的观众便产生了错觉,进入各种误区。如人们常见的将古装等同于汉服或将满服归于汉服等……而根据我们的调查,46.5%的人不知道“汉服”是什么,40%的人则表示在意识上对汉服的认识还好,而真正表示对汉服很了解的只有5人,仅占2.5%。由此可见,事实上很多人对“汉服”概念的理解亦是相当混乱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而它的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觉地传承她的“道统”的人们;(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

从汉服运动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从汉服运动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一、汉服运动的概念及原因 汉服运动是指:“在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以网络为主要阵地。大学生,白领,精英阶层为主题,发自民间,自下而上,旨在复活‘汉服’及‘汉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与其说这是一项活动,倒不如说是一种对于汉服以及汉文化的爱好甚至于说是信仰,在这场活动中,没有一些规章条例,任何喜欢汉服的人都可以加入进来,汉服爱好者们致力于把汉服介绍给更多的人,所以说这场运动更多是一种爱好的表达与流露,而汉服运动发展至今,也更多地表现了汉服作为一种存在于书籍照片上的服饰而逐渐在当代被建构的过程。 汉服运动最早起源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并在二十一世纪初伴随着“新唐装”的大流行而重新兴起,以普通工人王乐天身着汉服走上街头为契机,从2003年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持续到现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 汉服运动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1、节庆服饰的缺失:“结清服饰使人们欢度节日。表达喜悦心 情的重要道具,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 重要窗口。人们通过节庆服饰的穿用丰富了节日文化,烘托出欢乐的 气氛,同时通过服饰这一与人体结合最为紧密的物品传承和发展这节 日文化”,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传统节日,但是在传统节日穿着现代服 饰却使节日的文化底蕴大打折扣。可以看到,在一些传统服饰保存很 好的国度,例如韩国会穿上“韩服”,日本会穿上“和服”,越南会身 着“奥戴”,另外我国的少数民族也会在重大节日的时候穿上很具代表 性的民族服饰。而作为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汉族却只能无奈的选择西 服、礼服,因此节日文化服饰的确立成为了汉服运动的动力 2、国学的复兴:近几年文化类节目迅速走红,中国汉字听写大 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汉字英雄等等备受广大中青年推崇 喜爱,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大范围普及行为,人人都以 懂国学为荣,推动了国学的复兴,一些古装剧都打着完美展现古代服 饰礼仪为噱头,引起了广大青年对于服饰文化的注意力,成为汉服运

汉服文化现状浅谈

汉服文化现状浅谈 近年来,汉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许多的青年人本着复兴汉族传统服饰的信念投身到汉服文化产业中来。随着汉服爱好者人数的增加,影响范围的扩大,这个圈子的各种思想鱼龙混杂,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摩擦不断,甚至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一些偏激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外界人士对汉服文化的抵触。 回归到最基础的最原始的端头,汉服爱好者们只是想通过对汉服的宣传和推广来达到“使汉民族有衣可穿”的目的。最直接的借鉴就来自于日韩。众所周知,和服和韩服都是对汉服的本地化改良,也算是改良版的汉服。现如今,中国的传统汉民族服饰几近消失,而日韩两国却始终保持着对本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从这两国来看,一件衣服是可以起到维护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作用的。 自汉服复兴活动发展至今,反对者一直存在,他们最主要的论点就是汉服已经被潮流所抛弃,不在适应时代的发展。反对者中激进者甚至认为,主张复兴汉服的人,是对封建旧习的崇拜,是历史逆流。对于这种论调,自然是要受到汉服爱好者的反驳。这两者之间的辩论似乎也日渐走向了彼此的极端。对于汉服文化的发展毫无益处。 要说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可追溯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到了新中国建立,文革的出现无疑使中国传统文化断了层,中间断裂出现的鸿沟使得我国的文化缺失。到了改革开放,在经济利益的催动下一切东西都进入了功利化轨道,以物质成就为标准。对文化的保护从政府到百姓都不够重视,社会文化尽显薄弱。空虚久了必然就想要充实。到今日,随这国际竞争的转变,国际上对于文化软实力逐渐重视,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自然也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 作为社会上最激情最蓬勃的群体,青年人显然比以中老年人更愿意担负一个民族文化复兴的重担。这或者是汉服爱好者群体年轻化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正是由于群体的年轻化,许多不够成熟的言论和理念自然会受到社会中流的批驳。这是阻碍之一。 确实,现在汉服的爱好者几乎已经遍布了全中国,四处都能发现“同袍”。他们穿汉服工作、学习、活动,出入各个社会场合,且自诩为“汉服复兴者”。虽说有些许的人试图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但是更多的人把这当成是个人爱好,尽力去影响小范围的人来了解汉服、接收汉服。后者这样温柔的宣传远比前者好,前者只能引起大众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汉服文化的发展。 有人会说,汉服生活化是作秀。这种论调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知道,任何一种内容都需要形式来承载,汉服承载的应该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服为外表,充实古典文化的内里。 其实,最好的榜样还是来自于日韩,中国的汉服复兴也可以依国情照日韩。实在的,汉服宽袍大袖不方便现代生活,不适应高速的经济发展,期望让汉服全民生活化是极其不现实的。若是以此来作为汉服复兴的追求,必定会落空。所谓时代发展,就是要抛弃不适应变化的生产生活的。但是,作为优秀的传统物质文化,汉服不应该得到如此的冷遇。汉服复兴要理智,更要冷静。汉服复兴的内容应该是使汉民族人人能够认识汉服、了解汉服,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身穿我们的传统服饰,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来自何处,以此为基来重拾传统汉文化,展现华夏千年文化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