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服和汉文化复兴项目实施计划书

汉服和汉文化复兴项目实施计划书

汉服和汉文化复兴项目实施计划书
汉服和汉文化复兴项目实施计划书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汉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许多的青年人本着复兴汉族传统服饰的信念投身到汉服文化产业中来。随着汉服爱好者人数的增加,影响范围的扩大,汉服圈子的各种思想鱼龙混杂,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摩擦不断,甚至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一些偏激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外界人士对汉服文化的抵触。

回归到最基础的最原始的端头,汉服爱好者们只是想通过对汉服的宣传和推广来达到“使汉民族有衣可穿”的目的。最直接的借鉴就来自于日韩。众所周知,和服和韩服都是对汉服的本地化改良,也算是改良版的汉服。现如今,中国的传统汉民族服饰几近消失,而日韩两国却始终保持着对本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从这两国来看,一件衣服是可以起到维护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作用的。自汉服复兴活动发展至今,反对者一直存在,他们最主要的论点就是汉服已经被潮流所抛弃,不在适应时代的发展。反对者中激进者甚至认为,主张复兴汉服的人,是对封建旧习的崇拜,是历史逆流。对于这种论调,自然是要受到汉服爱好者的反驳。这两者之间的辩论似乎也日渐走向了彼此的极端。对于汉服文化的发展毫无益处。

要说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可追溯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到了新中国建立,文革的出现无疑使中国传统文化断了层,中间断裂出现的鸿沟使得我国的文化缺失。到了改革开放,在经济利益的催动下一切东西都进入了功利化轨道,以物质成就为标准。对文化的保护从政府到百姓都不够重视,社会文化尽显薄弱。空虚久了必然就想要充实。到今日,随这国际竞争的转变,国际上对于文化软实力逐渐重视,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自然也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

作为社会上最激情最蓬勃的群体,青年人显然比以中老年人更愿意担负一个民族文化复兴的重担。这或者是汉服爱好者群体年轻化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正是由于群体的年轻化,许多不够成熟的言论和理念自然会受到社会中流的批驳。这是阻碍之一。

现在汉服的爱好者几乎已经遍布了全中国,四处都能发现“同袍”。他们穿汉服工作、学习、活动,出入各个社会场合,且自诩为“汉服复兴者”。虽说有些许的人试图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但是更多的人把这当成是个人爱好,尽力去影响小范围的人来了解汉服、接收汉服。后者这样温柔的宣传远比前者好,前者只能引起大众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汉服文化的发展。

(二)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

汉服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主要有这样几点:

第一,目前来说,我国关于服装的知识产权保护基本上只有“外观设计专利”这一项(一般某件时装的独特外观设计申请在当天就可以取得专利申请号码,并在6到8个月内获得专利授权)。而汉服作为民族服装,款式和外观基本上是固定的,从款式和外观来说属于全体公民共有,所以任何商家不可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而面料和颜色花纹基本上属于面料的范围(国外有面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内没有),而商家的面料一般是从外采购,所以不同商家也可能买到相同的面料,某家商家不可能用了某种独特的面料就不允许别人用(因为就算面料有专利,也属于面料开发商,而不是汉服制作商家)。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汉服商家自己设计出独有材质或花纹图案的面料,再拿去纺织厂生产出来,那么从理论上来说这时的这个汉服商家是有权利维护自己的独家使用权的(当然这种自己设计定量生产的面料,其他汉服商家估计也不可能在市场上买到,就算想山寨也山寨不能)。而最后就剩下颜色搭配了,这个的侵权更没有办法认定的。

第二,从国内整个服装行业来看,主动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商家基本没有。这是由服

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服装外观设计专利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服装产品因为与人体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不可能拥有很大的外观独特性,一般服装都是两个袖子一个身体两个裤腿,你要把这个申请专利了别人就没有办法做衣服了。所以,一般只是申请局部特征专利,但这个很难判断它具有独特性,比如李维斯牛仔,它的拷钮设计就是有专利的,但许多年来,许多产品都有类似的甚至同样的款式,也没见LEVI’S与谁打官司,就是因为这种专利太没有独特性了。

第三,就国外服装产业来说,没有听说哪个著名品牌申请专利的。国外的服装品牌历史比我们长,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也比我们周全,为什么他们都没有用专利来保护呢?就是因为关于服装侵权判断难,操作不易。所以在国外更多的是面料专利,因为它具有技术性,可以比较方便地认定。

第四,这一点相当重要,也是国内外服装产业为什么不轻言知识产权保护。因为服装是一种流行产品,它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拷贝的过程,这和技术性产品在使用中流传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不断地拷贝,不断地变异,新的款式就形成了。从实践上看,实际上没有两件衣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专利并不能保护发明者。比如,你的外观设计用红色镶嵌,我用绿色可不可以?如果一定要严格制止拷贝,那么大师们的许多奇思妙想就不会进入我们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师的流行发布,其实就是公布了一个流行的源代码,许多细节设计就是让我们这些普通设计师参考的,如果绝对禁止借鉴,服装就不是一个时尚产业,而是技术产业了。大家熟知的日本优衣库,西班牙ZARA,瑞典HM这三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快时尚品牌,以款式新和时髦,价格便宜著称,实际上他们就是三家就是以模仿著名品牌来生产自己的新产品,每到prada,chanel,DG等品牌开发布会后,这三家肯定会在最快的时间把其中体现的当季的时尚元素克隆出来,并以低廉的价格迅速上市,为那些很难买得到昂贵的顶级品牌的年轻人圆了一个体验时尚的机会。

(三)汉服的发展趋势

关于汉服今后的发展趋势,一个真正的名分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对于2007年3月两会上提出的把“汉服”立为“国服”的提议,绝对是不可行的,因为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政策注定了“国服”的不可行。而民族服饰又存在这样的特点:

1.广泛的民众接受度。这正是汉服发展中最大的困难,现在的汉族同胞对于汉服的认识可谓少之又少,那个民族会不认识自己的服饰呢?具体的推广方法我会在下面单独列一点。

2.清晰的特征分辨率。所谓民族服饰,必定是某个民族所特有的。对于其他民族,可能分辨两个民族的相似服饰可能有些困难,但是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服饰也无法分辨清楚,那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我也听说过许多把汉服认成和服、韩服的例子,最著名的就是成都火烧汉服事件。汉服不是满服,更不是什么和服、韩服,这一点是必须搞清楚的,分辨汉服的工作,必须严肃对待。

3.日常生活中的不适宜。民族服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被采用,现在我们祖国的少数民族每天穿民族服饰的也很少了吧。日本、印度等国家都只是在传统节日才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出门,这也是他们的民族服饰可以被流传下去的原因之一,这也是全世界的共同趋势。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推广汉服在当下有很大的困难。

虽然汉服在人群之间的认知度并不高,但是在了解汉服的人群中却有着不可思议的接受率。而那些反对汉服的声音,也大多是出于对汉服的不了解。

在互联网方面,汉服的传播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稍微年长一些,或者不唱接触互联网的人对于信息的就收就会相对较少。在更为广泛的媒体中,宣传汉服的声音微乎甚微。2008年,第一本反应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正式出版;也

是2008年,首部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隆重登场;2009年,西南大学汉服短片《汉家衣裳》,这也是首部汉服短片问世。我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30岁以上,而汉服的爱好者却集中在三十岁以下,要想使汉服更加得到人们的认可,必须以他们习惯的媒体方式进行推广,我认为可以在报纸和电视上寻求出路,比如开专栏,或者以纪录片的形式推广汉服。

众所周知,汉族是我们的祖国,乃至世界中的第一大民族,这对于汉服的推广有利有弊。我们难以提高汉服的认知率,但是一旦推广开来,汉服就必将国际化。汉服的推广,可以以城市为中心,而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城市人口比例的上升,可以进一步向农村推广。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的汉服文化还是一片处女地,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对于城市里汉服的推广,可以以历史名城的推广开始,比如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然后在中国的大型城市中发展,当然,这不是我所能决定的,因为你们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北京,中国的文化中心,两者兼具,这也是北京的汉服推广会得到如此大的成果的原因之一。

其实,关于汉服发展的,最好的榜样还是来自于日韩,中国的汉服复兴也可以依国情照日韩。实在的,汉服宽袍大袖不方便现代生活,不适应高速的经济发展,期望让汉服全民生活化是极其不现实的。若是以此来作为汉服复兴的追求,必定会落空。所谓时代发展,就是要抛弃不适应变化的生产生活的。但是,作为优秀的传统物质文化,汉服不应该得到如此的冷遇。汉服复兴要理智,更要冷静。汉服复兴的内容应该是使汉民族人人能够认识汉服、了解汉服,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身穿我们的传统服饰,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来自何处,以此为基来重拾传统汉文化,展现华夏千年文化魅力。

二、国内外市场分析

市场定位

1、地区定位:经济发达且历史文化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或自然文化旅游景区。

依据:调查显示越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穿汉服过中秋节等节日的人群就越密集,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对汉服作为中华传统服饰代表的精神文化需求越高。人们在解决了吃饱穿暖的最低物质需求后,开始寻求精神文化领域的强烈认同感。自2003年现代社会第一个穿汉服走上街头的郑州王乐天,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汉服上街,举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汉服爱好者部落在不断发展壮大。2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人们有着中国悠久历史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对汉服的需求可能性大,需求量高。汉服的销售背景和谐。3 以汉文化为主体风景区,如孔庙,泰山等有着浓厚的汉文化气息,经常有汉服爱好者举行活动,旅游者很可能受到影响而长身购买欲望。切汉服作为一种高档的旅游纪念品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2、潜在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追溯,在中国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族人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潜在市场。

依据:由于受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外贸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内部分服装企业不得不面临由依靠外贸出口转向国内销售。与此同时,汉服市场还是现有汉服商家弱势市场

现有汉服商家汉服强势市场 汉

场 汉

场 汉服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

江苏,浙江,北京,天津 上海,贵州, 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

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重庆,海南

一个有待发展成熟的市场,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况且,“汉服热”的潮流还在不断地持续高涨,给商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空间。

3、消费主体定位:

一是具有强烈民族文化意识的具有购买能力的中、轻年汉族人。

二是少年儿童(重要突破口)。

依据:1 目前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汉服运动,参加人群主要是收入比较稳定具有购买能力的中年人以及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年轻人。2汉服外形飘逸美观,色彩鲜艳,符合儿童的审美观,学龄前儿童尚未进入学校学习,穿着汉服不会对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儿童服装市场进入要求较低,容易突破。

市场现状

汉服销售业现状:大部分制作汉服的企业、商家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买卖,少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商家以作坊的形式存在,规模小,经营能力弱,制作汉服的专业知识低,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模式。

汉服作为一种服饰,展现了很大市场潜力和弹性,汉服店在中国逐渐增多,根据面料和款式的不同,汉服的价格从几百到几千元人民币不等。

市场分析

(一)市场需求

经过人群广泛调查,目前该领域的市场存在着两类市场需求:

1、古典形象的审美要求

主要是受影视古装剧的影响,城市内追求唯美的年轻女性具有这种审美要求的比较多,

需求的出发点是审美、附庸风雅的欲望。他们要求产品具有可以展示的直观美丽。

2、高层次文化内涵的需求

主要是对汉服所代表的汉文化内涵关注的人群,以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居多,他们认为汉服与礼法相辅相成,是需要恢复和宣传的对象,并乐于身体力行。他们要求产品具有可以描述的文化历史内涵。

(二)目标市场细分

1、汉服推广活动的中坚力量

这部分人群的主要特点是对汉服本身有很高的文化自觉性,热爱汉文化的传统,身体力行地去推广汉服,这部分人以在校学生和知识分子居多,以男性居多。

这部分人群虽然热爱汉服,也愿意去推进汉服的社会推广,但是这部分人却并不合适被定义为主体消费人群:

1、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对汉服有自己的理解,不容易受到商家的消费引导。

2、多数人属于无收入(学生)或者月薪金在2000元以下的中低等水平。

3、对汉服推广事业报有更多的社会理想,一定程度上排斥以世俗需求为主导的商业化行为。

这部分人虽然不适合做为消费主体,但是却是很好的宣传主体,如果产品的专业概念对他们引导成功的话,他们会成为公司产品和品牌理念的积极推销者。他们的理想主义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活动组织的方式,可以得到媒体的主动关注,造成范围很大的社会影响,从而带动起主体消费人群的形成。

2、汉服的审美敏感人群

这部分人群的特点是对汉服系统有比较深的了解,但是介于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喜爱汉服的不是因为宣扬民族文化等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原因,而仅仅是因为汉服和发式等方面的造

型非常美观,与其人本身的审美观吻合,所以会很容易去尝试各种款式的汉服。这部分人群以16-30岁的女性居多,具有一定的古典文化修养。

这部分消费人群对新款汉服有很强的尝试性,但是由于社会上没有那么多的成型新款汉服可以购买,所以他们习惯于自行制作服装,或者自行设计样式,再找小作坊代为加工,因此,这部分人群的消费倾向不在于购买服装,而在于摄影等尝试性行为,遇见重大仪式如结婚,也很容易倾向选择传统华服的形式。

总的说来,这部分人群特点是熟悉、敏感、具有相当审美基础,愿意尝试,喜欢炫耀,但由于太过熟悉,所以算盘打得很精明,不愿意花大价钱购买,所以这部分人群虽然不能作为消费主体,但是可以作为先行尝试的群体,给予一定的优惠争取对方的好感,在更新产品的时候,可以由他们来指导产品的审美方向,并通过他们的敏感和喜欢炫耀的特点,扩大影响力,对新品建立起好评的基础。

3、主体消费人群

这部分人群的特点是:

1、对汉服和古礼有简单的了解,而且了解程度多数来源于电视剧和电影;

2、对汉服和古礼及所代表的文化感觉有一定的向往,容易接受商家引导;

4、月薪在5000以上有消费能力的城市白领阶层,或衣食无忧的在校大学生;

5、18-35岁之间,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追求的小资阶级,追求另类和个性,以女性居多;

6、少年儿童,对色彩鲜艳,精美的服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有经常穿着的条件,以女童为主。(这个是重点市场,也是打开汉服市场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这部分人群需要通过前两类人群及商家主动的宣传引导而获知,宣传须抓住美丽、个性、文化雅涵、时尚(紧随影视潮流)等几个要素,不能一味强调复古,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4、被动型人群

这部分人群对汉服和古礼了解甚少,属于行业的陌生群体,兴趣也小,属于不愿意去主动尝试的类型,只能通过他们身边的人和媒体的大量宣传来影响他们。

唐装:“唐装”通常有两种解释,最自然合理的解释是“唐朝的服装”;另外一种比较牵强的解释是“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后一种说法的由来,有些“出口转内销”的味道,外国人称“华人街”为“唐人街,于是就把这些华人街的“唐人”所着的中式服装叫做“唐装”。”

根据APEC会议各国元首所穿“唐装”的主要设计者余莺女士的意见,“唐装”应当是中式服装的通称,因此当初设计好服装后,设计组一起讨论给这套服装起名的时候,决定把这种服装命名为“唐装”的过程便是深受这种“出口转内销”的对“唐装”的解释的影响。

现在大陆流行的“唐装”,即是这种清末的中式着装风格的服装,也即是“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这种服装事实上是满清马褂的延续与改良,属于满服的范畴,与“唐朝的服装”(汉服)在风格、款式上面并无丝毫相似之处。遗憾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把这种源于“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的满装马褂误认为是“唐朝的服装”。汉服的复兴,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的另一个传统服饰――唐装。但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今天的唐装并不是唐代的服装,而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可以说是满族服饰,并非汉族传统服装,其款式结构和传统汉族服装的区别在于交领、连袖、对襟和盘扣。

2004年APEC会议将唐装推向了销售的高峰。但是不久之后,唐装就渐渐淡出了消费者的视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唐装的流行风潮之所以逐渐缩水和淡却不是因为市场已经饱和,而是因为唐装不能像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那样成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的代表,所以唐装只能是一个简单有限的市场,而不可能长期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汉服爱好者认为,唐代服装虽然多变,但其主要风格交领、弯腰襦裙一直是主流,与以后的

宋、明襦裙并没有两样,并不能代表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满足民族传统性、制式文化的基础上,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脱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曲裾式、襦裙、鹤氅、短衣等几百种款式,并通过吸收不少其他民族服装的长处在用料、纹饰及一些细节上略加改良,已形成汉服体系。

三、项目主要开发和建设内容

包括项目的主要科技攻关内容、项目目标及开发任务。

四、项目实施的技术方案

包括项目的技术路线、工艺的合理性和成熟性,关键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点;产品技术性能水平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比较;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本项目的优势。

五、项目实施的现有基础

包括项目承担单位注册地点、股权结构、资产和负债情况、员工构成、主要业务和主要产品、生产规模、主要装备和技术水平、近年来经营状况;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的后续开发能力;企业资质、信用和融资能力等。

六、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

包括项目的组织形式、产学研联盟运作机制及分工安排;项目的实施地点;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项目领军人物主要情况;项目开发的人员安排。

七、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包括项目阶段考核指标(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可能取得的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和国外专利情况)及时间节点安排;项目的验收指标。

八、项目资金需求及来源

包括项目新增总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含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科教兴市专项资金、推进部门配套资金等)、投资使用计划。

九、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包括项目未来三年或五年生产成本、销售收入和利税估算;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财务净现值等指标的动态财务分析;社会效益分析。

十、项目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包括项目技术、市场、资金等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十一、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二、有关附件

1、项目承担单位工商登记营业执照(复印件);

2、企业资质证书、专利证书、特殊行业许可证和产品获奖证书(复印件),

3、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审计报告(复印件);

4、项目银行贷款承诺书、自有资金证明材料(原件);

5、项目若有基本建设内容,还需有项目规划、土地、环保意见(复印件);

6、与项目相关的其它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汉服社申请成立策划书

华夏遗风汉服社申请成立 策划书 策划人:吴平 烹饪系 2018年10月15日

策划前言 (1) 一、社团名称 (2) 二、社团简介 (2) 三、社团宗旨 (3) 四、社团活动 (3) 五、社团性质 (4) 六、社团口号 (4) 七、社团发起人 (4) 八、社团的组织构成 (4) 九、社团日常活动形式 (5) 十、社团规章制度 (5) 一、总则 (5) 二、会员入社 (6) 三、社员权利 (6) 四.社员义务 (6) 五、清退 (7) 六、退社 (7) 七、奖惩 (7) 八、附则 (7) 十一、汉服社总体活动规划设想

策划前言 学校给了我们无拘无束的生活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是因为这种宽松的环境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因此也会使很多人沉迷于自我的世界不能自拔。职校也许是通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毕业后我们就要真正踏上自力更生的人生之路。而单纯的职校生活无法教会我们更多的社会生存技能,所以当代职校生急需要一个锻炼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平台,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 在丰富多彩的职校生活中,社团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参与者们发挥个人特长,彰显个性。由此,我们希望可以使能人异士齐聚一堂,发挥我们的特长更直接的为同学、学校服务。 经过认真而周密的思考,在和多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商议之后,我们决定成立我校以汉服方向的专业社团,希望能够在老师帮助和我们的努力下,为大家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让我们学到的东西能及时的得到更好的发挥。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族人从此形成。然而,清王朝剃发易服的政策使得汉服断代三百余年,直到2003年,网络上传出第一声复兴汉服的声音,汉服复兴运动开展的越发火热。

汉服与汉文化复兴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汉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许多的青年人本着复兴汉族传统服饰的信念投身到汉服文化产业中来。随着汉服爱好者人数的增加,影响范围的扩大,汉服圈子的各种思想鱼龙混杂,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摩擦不断,甚至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一些偏激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外界人士对汉服文化的抵触。 回归到最基础的最原始的端头,汉服爱好者们只是想通过对汉服的宣传和推广来达到“使汉民族有衣可穿”的目的。最直接的借鉴就来自于日韩。众所周知,和服和韩服都是对汉服的本地化改良,也算是改良版的汉服。现如今,中国的传统汉民族服饰几近消失,而日韩两国却始终保持着对本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从这两国来看,一件衣服是可以起到维护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作用的。自汉服复兴活动发展至今,反对者一直存在,他们最主要的论点就是汉服已经被潮流所抛弃,不在适应时代的发展。反对者中激进者甚至认为,主张复兴汉服的人,是对封建旧习的崇拜,是历史逆流。对于这种论调,自然是要受到汉服爱好者的反驳。这两者之间的辩论似乎也日渐走向了彼此的极端。对于汉服文化的发展毫无益处。 要说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可追溯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到了新中国建立,文革的出现无疑使中国传统文化断了层,中间断裂出现的鸿沟使得我国的文化缺失。到了改革开放,在经济利益的催动下一切东西都进入了功利化轨道,以物质成就为标准。对文化的保护从政府到百姓都不够重视,社会文化尽显薄弱。空虚久了必然就想要充实。到今日,随这国际竞争的转变,国际上对于文化软实力逐渐重视,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自然也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 作为社会上最激情最蓬勃的群体,青年人显然比以中老年人更愿意担负一个民族文化复兴的重担。这或者是汉服爱好者群体年轻化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正是由于群体的年轻化,许多不够成熟的言论和理念自然会受到社会中流的批驳。这是阻碍之一。 现在汉服的爱好者几乎已经遍布了全中国,四处都能发现“同袍”。他们穿汉服工作、学习、活动,出入各个社会场合,且自诩为“汉服复兴者”。虽说有些许的人试图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但是更多的人把这当成是个人爱好,尽力去影响小范围的人来了解汉服、接收汉服。后者这样温柔的宣传远比前者好,前者只能引起大众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汉服文化的发展。 (二)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 汉服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主要有这样几点: 第一,目前来说,我国关于服装的知识产权保护基本上只有“外观设计专利”这一项(一般某件时装的独特外观设计申请在当天就可以取得专利申请号码,并在6到8个月内获得专利授权)。而汉服作为民族服装,款式和外观基本上是固定的,从款式和外观来说属于全体公民共有,所以任何商家不可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而面料和颜色花纹基本上属于面料的范围(国外有面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内没有),而商家的面料一般是从外采购,所以不同商家也可能买到相同的面料,某家商家不可能用了某种独特的面料就不允许别人用(因为就算面料有专利,也属于面料开发商,而不是汉服制作商家)。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汉服商家自己设计出独有材质或花纹图案的面料,再拿去纺织厂生产出来,那么从理论上来说这时的这个汉服商家是有权利维护自己的独家使用权的(当然这种自己设计定量生产的面料,其他汉服商家估计也不可能在市场上买到,就算想山寨也山寨不能)。而最后就剩下颜色搭配了,这个的侵权更没有办法认定的。 第二,从国内整个服装行业来看,主动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商家基本没有。这是由服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服装外观设计专利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服装产品因为与人体的特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工业092班刘常进 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是我不会后悔的选择。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对这种文化在我国的现状也表示十分担忧。 现在就“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发表一下我的浅见。 中国近代经历了几个严重破坏和抛弃传统文化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1919年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猛烈抨击了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将反封建思想推向了高潮。许多参加运动的学生和百姓并没有真正明白反封建到底是反哪些思想和制度,就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统统否定了,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思想。这对中国核心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个时期: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和摧残,几乎到了灭顶之灾,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破四旧”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面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毁灭性打击,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庆典和流传千年的生活方式遭受了空前的质疑和破坏。在这个时期还严重扭曲了人性:子女批斗父母、夫妻互相提防、朋友相互揭发等,把个人崇拜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伦理道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家谱体系几近完全摧毁,至今无法正常恢复,失去了根和祖宗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端午、春节、重阳等传统节日也被批判,文化艺术遭受空前浩劫,甚至对中国历代子孙顶礼膜拜的圣人孔子和其理学都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鄙视,足以见得此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摧残至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只要提到传统的东西就会被冠以封建迷信的帽子,再也没有人谁敢提敢想和敢传播传统文化了。从此,中国人便失去了信仰和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也开始变得模糊了。 第三个时期:中国还没来得及思考传统文化还应不应该恢复,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西方通过电影、音乐、书籍、教育、商品等生活方式一夜之间席卷而来,崇洋思想盛行。当时中国的年轻人根本还没明白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就很快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失去了自己的“根”就很容易接受别人的东西)。但我们并没有学到西方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精髓,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因此,我们对西方的文化就显得过分谦卑和崇拜,失去了自我传统的文化认同,从而变得浮躁和强烈的不自信。 看看70至90年代的年轻人那个不是看着日本动画片和美国好莱坞电影成长的,那个不对强势国家的文化与制度羡慕不已,并以刻意模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为荣,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当然,我并不反对学习和吸取强势国家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根”绝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很好的认识和尊重的话,那是是非常可悲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国人的行为思想也是非常危险的。 以上三个时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摧残和抛弃得差不多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还不能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

论汉服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意义-2019年精选文档

论汉服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意义 、认识汉服 1.历史 汉服的历史悠久,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代末年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根据《后汉书?舆服制》记载,汉服开始于黄帝,尧舜时期 体系完备。到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衣冠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社会动荡,经济、思想、政治与西周相比有了巨大的差距,服饰的款式在此时也空前的丰富。主要表现为深衣和胡服。 秦统一六国之后,统一了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体系。汉 朝结合了西周和秦朝的衣冠制度。 后代各朝不断发展,与少数民族交流过程中,服饰也相互借 鉴交流。 直到清军入关,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制,用高压血腥手 段进行了这场革命,最后汉服逐渐消亡。 2.图纹标志 以古代帝王和王臣贵族的礼服十二章为例。每一章有一个物 象。《中国古代服饰史》中,礼服的十二章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日、月、星辰代表着万事万物的初始,也代表着着装者至高 无上的权力;

山、龙能兴雨水,代表着古代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火明亮、燃烧向上的气势,代表着明理崇礼的精神 宗彝,通常绣在裳,造型是一对器皿,表面各有一种动物,宗彝是宗庙礼器,代表着忠孝; 粉米,通常绣在下裳,造型是米粒环绕成圆形,绣粉米代表着民生,提醒君王时刻注意养民 黼,呈斧头形状,刃白体黑。它增加了礼服的威严性,象征 着隔断能决的精神; 黻呈“”型,喻义着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 十二章是中国服饰中出现较早、流传较久的图纹,它包含了 中国人民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 3.特点 汉服主要有三个特点: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系带暗扣。 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 y”字形,形成整 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中国传统中有“以右为尊”的思想,一特点也在服饰上所反映出来。 褒衣广袖是指汉服的衣袖宽大且长,不限制人体的发展,能呈现出优雅飘逸的风采。 汉服一般分两种情况:有扣和无扣,一般汉服是无扣系带的,如有扣也会隐藏起来。 二、汉服的争议 汉服运动参与者认为汉服运动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种形式,寄希望通过推广汉服来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另一些汉服运动反对者则持相反意见。汉服的争议主要集中以下三点: 1. 首先汉服是否能称为汉族传统服饰?支持者认为,汉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虽有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但总体的特征并没有发生改变,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民族和世界这两种概念在文化传播学中可以经常被看到,在我们身边的各种文化现象中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影子。往往在我们谈论文化联系和传播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就会听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观点。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民族与世界这两种属性究竟有什么异同,他们之间究竟又有什么联系呢? 首先,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观点非常正确。 但是,要想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就要必须先搞清楚我上面提到的问题,就是它们的异同和联系。 什么是民族文化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能代表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是根植于民族内涵之上的;第二,民族文化是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选择性,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那么什么是属于民族文化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对民族文化定义的具体例举。我们的衣食住行,语言文字,宗教风俗,节日传统等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比如,我们的八大菜系,汉服旗袍,长城故宫,汉语汉字,道教禅宗,春节中秋,还有勤劳的品质,谦逊的性格等等。总之,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凡是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包括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有民族文化的影子。

那么什么又是世界文化呢?我认为世界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所谓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播,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联合。凡是世界上存在过或者是现存的一切文化都是世界文化。这个定义是以世界的整体性为基础的,着眼于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从广义的世界文化来分析,任何一个文化现象都不过是人类文化的具体表现。从狭义上来讲,世界文化只是各种文化的共同性。比如,世界人民的审美共同性,和经济发展的共识。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孩子叫爸爸妈妈的发音是十分相似的。我们有的时候听一首外语歌,虽然你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是你就是觉得它很好听,旋律很动人,这就是一种狭义的世界文化现象。 既然谈及了世界文化,那么世界文化的特性就是不得不谈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大家公认的世界文化的最重要的特性。这一特性是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一切都文化首先是平等的,而它们却是不相等的,自然就会是多样的。世界文化之所以吸引着无数人为之魂牵梦绕,其魅力就在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大会随即在其57/429号决议中欢迎这一宣言,还欢迎其所附的执行宣言的《行动计划》的要点,并宣布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加深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学会更好地生活在一起。为庆祝一年一度的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

汉服社商业计划书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THE TIANFU COLLEGE OF SWUFE 商业计划书 参赛团队:汉服社 参赛组长:杨云龙 参赛队员:陈岚柯、黄宇、周阳杰、蔡翔宇 指导老师:任涵均

目录 摘要 (2) 第一部分项目简介 (2) 第二部分项目分析 (4) 第三部分项目设计 (6) (1)产品设计 (6) (2)经营设计 (6) (3)技术设计 (6) (4)组织管理设计 (6) 第四部分财务分析 (7) 第五部分风险控制 (13) 第六部分项目建设 (13)

摘要 汉服社APP是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创造盈利为前期经营理念的网上交易平台,它着力于便捷性,丰富性和共赢性,满足新时代实惠,时尚和环保要求,为汉服爱好者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同时也给经营者带来巨大利润,实现出售方,租赁方,购买方及中介方的多方共赢。 我们的APP由买家客户端和卖家客户端构成,其中买家客户端由5部分构成,分别为进入界面,首页,逛逛,文化,以及我的汉服。其中进入界面为欢迎界面,它采用无广告模式(前期)和广告模式(后期);首页为贴吧形式,它是汉服爱好者交流的主要地带,其中允许广告链接,但是链接的产品一般为我们APP平台上的产品,并且,我们APP会滚动置顶贴和推荐每日精选的商家;逛逛是我们APP商业盈利点之一,主要为购买商品的详细界面,例如商品的搜索,广告的滑动,主题活动……我的汉服主要为用户个人基本页面以及购物信息,物流信息以及我的足迹。 卖家客户端主要分为3个板块,分别为交易元素,交易管理中心以及活动,信息以及基础店铺的设置。这样的设置让买家和卖家泾渭分明,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可使双方达到最大化的满足,同时也使我们的APP更加系统,方便管理。 第一部分项目简介 (1)项目背景 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内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与兴起。曾经由于文革时期导致压抑在人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得到了释放。改革开放后,加大的对外交流也会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逐步兴起。以及在经历韩国申遗的事件后,国内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与重视。民间也开始逐渐兴起国学热,兴起弘扬与发挥传统文化。在

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调查报告3

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调查报告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朝代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汉朝因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到达鼎盛,汉人称谓由此产生。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近年来,“复兴汉服”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大众对汉服的讨论。“80后新人穿汉服拜堂成亲”、“丁亥年中国长安汉服成人礼”、“百名学者倡议汉服为奥运礼仪服装”等新闻都激起人们对“复兴汉服”的讨论与关注。有人认为“复兴汉服”是哗众取宠,是单纯复古,推广汉服对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没什么作用,是形式主义。也有人认为“复兴汉服”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重建民族自尊、寻回民族自豪、复兴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不同人对“复兴汉服”有不同看法。为了更好了解大众对“复兴汉服”的看法,本人做了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同时希望能使大学生对汉服有更多的认识。 二调查对象 广州大学大一至大三在校学生共50名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形式,当场作答当场回收。 四调查时间 2010年12月5日~2010年12月23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了解了大学生对汉服的认识与态度以及他们对“复兴汉服”的看法。问卷共向调查者提出了16个问题。(见附一) 六调查表

汉服教案

第一课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服的基本款式 2、知道汉服消亡史和斗争史 3、简要了解汉服复兴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汉服款式的探讨和表现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美感 2、认识汉民族在保存自己的文化时期展现出来的气节 3、正确认识汉服复兴的概念并为其不断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服的款式,消亡史和十年复兴 2、难点:不同款式间的对比以及对复兴的意义和消亡史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 1、授课方式:讲述法(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问答法(调动学生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性) 2、授课时间:1课时 3、教具准备:(1)教师—多媒体、板书、图片 (2)学生—预习教材、熟悉教材,理清脉络。找出疑问 <四>教材学习 导入新课 会长:同学们,今天我将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在正式

介绍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从迷惘到找回真正民族服装的故事。【放PPT待图片放了三遍到四遍时停止】 会长:没错,大家看到的,就是一个普通的汉服同袍的一个心路历程,的确,经过三百年的断代,人们对汉服几近遗忘,而我也经常着汉服乘公交上下班。总会有人在一旁嘲笑,或者是讥讽叫嚣着议论:日本人,疯子,韩国人,穿越的,COSPLAY,作秀,炒作……抬头看向天……华,你的服章之美呢?夏,你的礼仪之大呢?着汉服的汉人,反被着异装的汉人嘲笑。华夏,已离我们太远太远。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找回属于自己的衣裳,汉服。 会长:首先呢,请大家看看上面的图片,说一说,哪个是汉族? (会员:第二个) 会长:很不错。第二个就是汉族,那么大家怎么认出他是汉族呢? (会员回答) 会长:对,除了肤色,头发,最大的区别就是身上的服饰,衣服的作用不仅仅是遮蔽身体那么简单,也是一个民族审美观世界观的外在体现,也是民族间互相区别的最大特点。那么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是什么样的呢?汉服又是什么?那么我们先看看其他民族的民族服饰,藏族的民族服饰叫什么呢?对,藏袍。朝鲜族呢?韩服。满族呢?对马褂旗袍,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传统的旗袍马褂和现在改良过的旗袍马褂是有区别的,大家请看图。旗袍经过三围收放,已经和西方礼服没有什么区别了。那么汉服的含义也很明了了,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他是民族的象征不是时间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外在符号 会长:历史上由于中原王朝的强大,周边国家纷纷效仿,因此在服饰文化上,周边的韩国,日本都有着中华文化的烙印,比如熟知的韩服,就是在明朝汉服制式上改造而来,而日本则有着魏晋唐朝的风格。 会长:汉服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的特点可以在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比如礼记有《深衣》一篇,记载的就是对汉服中深衣这一款的理解,上半身四片布,代表四季,下身十二片,代表十二月,袖子符合圆规象征天,裙子符合矩,象征地。反映了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而汉服的组成如下 【放PPT讲解】

浅谈:汉服的色彩搭配艺术

在汉服吧潜水很久了,一直关注汉服运动,也为汉服能重现中华而开心与欣慰。常常无事便去些汉服商家,在那些或超逸,或庄重的汉服里,寻找自己喜欢的那一款。现在的商家对待汉服的态度越来越严谨,形制也愈发正规,让人高兴。可同时也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配色。 不知道同袍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常常看到一件汉服,会心喜它的雍容,飘逸,庄重和美丽。可一穿到身上,或出去走一圈,就能感觉到一种异样:是环境太过现代化还是自己人不够漂亮?为什么穿在身上总有那么点浮躁,花哨,与环境格格不入,总有点观感上不如和服,韩服的感觉呢? 我是个沉迷于色彩的人。尽管对色彩的了解还只是皮毛,却也隐隐嗅到了一些汉服因色彩不对味所带来的视觉尴尬。一件精致的汉服,形制自然重要,可是若没有合适的面料,和谐的配色,汉服的感官效果与文化韵味便会大打折扣。而我们古人在配色上,是有很高的造诣与完备的系统的。可惜我不才,对色彩的了解不过泛泛,但是这里依旧想把自己的一些观点与看法贴出来。说得不好,还希望各位见谅~ 前面有些冗长,汉服要在后面一点才讲,希望筒子们耐着性子看完。 我想每个国家,都有着最具代表性的本国传统颜色,说两个最为熟知的,中国红与中国黄。然而很多人不喜欢所谓的传统颜色,嫌它俗气,艳丽,乡村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能惋惜地叹一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断层得太厉害了。要知道,我们的传统色彩远非只有夺目的红黄二色。中国古色,原是以婉妙,雅致,鲜妍为特点的。而那些笔墨难以形容的色彩,更是都有着自己独特而美丽的名字。灰褐不叫灰褐,叫秋香色,棕黄不叫棕黄,叫琥珀色。青色有雨过天青和鸭蛋青,绿色有绀碧色与松花绿……文化的断层,使这些美丽的颜色只能在染坊和裁缝店的簿本上找到。 幸运的是,有网友因为看到日本的传统色彩谱所感,收集整理了一套中国传统色彩谱。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的颜色。虽然整理得不算很全,颜色上也多少有点误差,却已是难能可贵了。下面先贴上来。 下面的图谱,还是很重要的,里面的颜色是我们要注意的重点。为保持连贯性,希望筒子不

汉服社商业项目计划书样本

汉服社商业项目计划书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THE TIANFU COLLEGE OF SWUFE 商业计划书 参赛团队:汉服社 参赛组长:杨雲龙 参赛队员:陈岚柯、黄宇、周阳杰、蔡翔宇 指导老师:任涵均

目录 摘要 (2) 第一部分项目简介 (3) 第二部分项目分析 (4) 第三部分项目设计 (6) (1)产品设计 (6) (2)经营设计 (10) (3)技术设计 (10) (4)组织管理设计 (10) 第四部分财务分析 (10) 第五部分风险控制 (21) 第六部分项目建设 (21)

摘要 汉服社APP是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创造盈利为前期经营理念的网上交易平台,它着力于便捷性,丰富性和共赢性,满足新时代实惠,时尚和环保要求,为汉服爱好者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同时也给经营者带来巨大利润,实现出售方,租赁方,购买方及中介方的多方共赢。 我们的APP由买家客户端和卖家客户端构成,其中买家客户端由5部分构成,分别为进入界面,首页,逛逛,文化,以及我的汉服。其中进入界面为欢迎界面,它采用无广告模式(前期)和广告模式(后期);首页为贴吧形式,它是汉服爱好者交流的主要地带,其中允许广告链接,但是链接的产品一般为我们APP平台上的产品,并且,我们APP会滚动置顶贴和推荐每日精选的商家;逛逛是我们APP商业盈利点之一,主要为购买商品的详细界面,例如商品的搜索,广告的滑动,主题活动……我的汉服主要为用户个人基本页面以及购物信息,物流信息以及我的足迹。 卖家客户端主要分为3个板块,分别为交易元素,交易管理中心以及活动,信息以及基础店铺的设置。这样的设置让买家和卖家泾渭分明,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可使双方达到最大化的满足,同时也使我们的APP更加系统,方便管理。

论复兴汉服的必要性、难点和对策

论复兴汉服的必要性、难点和对策 ——读《汉服》有感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公元1645年7月8日(清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满清颁布“剃发易服令”。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百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

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像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从此汉服离开了绝大多数汉族人的生活,只能在一些边远山区以及僧人、道士身上见些踪影,至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从此汉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服装的民族。外人讥笑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为赤裸的民族。这与我们的另一称呼——华夏族相对照,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莫大的侮辱。《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所以从“华夏”的本意来说,我们已经不能在自称华夏儿女了。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比如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汉服的隐去是满清入关导致文明倒退的标志性事件。从此汉族以及整个中华一蹶不振,当今中国也没有完全恢复过来。所以复兴汉服是完全必要的。 一复兴汉服的必要性 (一)复兴汉服是当前国家外交斗争的迫切需要 民族服装在外交领域中的作用是其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它进可攻,退可守,伤敌于无形,又能使自己毫发无损。汉服的背后所依托的是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应该把汉服穿在身上作为外交礼服,才能够显示出真正的大国风范,得到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

汉服文化题

一、汉服文化 1.下列关于汉服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 A.交领右衽或领口呈“y”字型的衣服即为汉服。 B.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 C.古装与汉服常常是同一件东西,但古装具有历史时代性,而汉服具有传承及发展特点。 D.汉服是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至明朝末汉人所着服装而形成的一整套服装体系。 2.在汉服复兴运动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句话出自哪部书? A.《论语正义》B.《左传正义》C.《毛诗笺》D.《春秋繁露》 3.明确出现定义“汉服”一词为汉族民族服饰的书是? A.《辽史》B.《汉书》C.《唐书》D.《元书》 4.如果你是一个导演,日前你在拍摄一部相关赵飞燕题材的电视剧,导演要求美术设计必须严格遵守历史真实,不能有乱穿越的现象,那么,底下有哪个是不符合这个要求的设计: A.高髻分髾B.道袍C.直裾D.垂鬓 5.《礼记?深衣》提到“五法已备,故圣人服之”,是指深衣的五种基本法度,如下表述正确的是? A.规、矩、权、衡、平 B.规、矩、方、直、衡 C.规、矩、绳、权、衡 D.规、矩、衡、方、平 6.对成人礼(男冠礼女笄礼)意义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明确成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B.明确成人所应具备的行为举止。 C.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为重。 D.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设介僎以象日月,立三宾以象三光。 7.在汉服宣传过程中,你认为哪种行为是较为不妥的? A.遇到不解温和发问者,耐心细致讲解。 B.面对家人朋友长辈时,找准适当话题润物细无声地普及汉服概念。 C.路人甲疑心拍戏,面带鄙夷火冒三丈朝路人甲臭骂一通。 D.在工作、求学、生活中,争取机会进行合理的推广。 8.“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这句解释婚礼伦理含义的话出自哪部典籍?

中国汉服文化

中国汉服文化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穿在身上的文化——浅谈汉服复兴 上个学期学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首先,我要说,这门课真的很棒!在学习传统服饰制度之前,我对中国的古典服饰一点都不了解,看电视的时候就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但现在,虽然说不上“看门道”但也有点韵味了!说到时下较热的一个话题——汉服复兴,下面就来“卖弄”一下我的小小看法。 我觉得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何为汉服。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已经传承了4000多年,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所在!“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只是在明末清初时满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文明被人为的给中断了,从而使汉服中断了300多年!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是为中华民族瑰宝,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

在明朝和唐朝,韩国人和日本人从我们汉服这里继承后直接变成了韩服和和服,他们对韩服和和服一直是当作珍宝保护着。可是我们呢?汉服是韩服和和服的母亲,那种儒雅浑然天成的气质,衣裾渺渺广袖飘飘,可是,广袖飘飘今在何方?衣裾渺渺而又终成绝响。如今的中国人有几人识汉服?正如位汉服拥趸感叹“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常常忘却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很多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我们看着樱花节身穿和服出行的少女少年,为着那传统与现代交织出的浪漫而陶醉,甚至中国也有不少人效仿。难到在我们在传统的七夕节,女子身穿汉服出游,进行类似灯谜传统节日的活动不比日本来的浪漫吗?汉服能突出身体美的一面,穿上汉服后你会自然而然地注意自己的举止,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君子也;女子,则显淑女风范。 因此,在复兴汉服这一观点上我是持赞赏支持的态度!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以汉服为载体重新审读华夏文化。汉服精神,是华夏的“根”和“体”,汉服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汉服并不是指汉代或唐代的服装,而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体的服装,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就是一个融合过程。”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马久成博士认为。第二,用汉服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认同感。我们恢复汉族文化,但也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我们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个自由包容的社会中,对很多人而言,汉服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但起码我们可以为他们

浅谈“汉服”与中华礼仪复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914787923.html, 浅谈“汉服”与中华礼仪复兴 作者:刘思淼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9期 摘要:每当被人问起自己所属的民族时,一个称谓总会由心底瞬间转化成一种高昂情 绪,似乎这个词的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美,仅是读起也能清晰地感觉到暖流在心中涌动,逐渐沸腾,这个词便是“华夏”。“礼仪之邦”一直被官方所标榜,然而与之相应的“章服之美”却被遗忘。 关键词:“汉服”;礼仪 作者简介:刘思淼,女,1989年8月出生,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在读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K89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1 一、汉服的由来 关于“汉服”说法不一,有些人定义为汉代的服饰,也有些人持不同观点,然“汉服”复兴者大都认为,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相比较少数民族服饰而言,主要包括:衣服、帽冠、发饰、面饰、鞋子、配饰等共同组成的衣冠体系。汉服文化是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 有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汉是指汉朝,“衣服制度”则是指汉朝的衣服礼仪制度,尤其是以《周礼》、《礼记》为基础的礼典。“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这是儒家礼仪方面的要义。《左传》记载:“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由此可见,我国之所以称之为华夏,是基于衣冠礼乐文明,尤其是衣冠制度的完善。 二、汉服的礼制体现 作为“礼仪之邦”,“礼”既是我们“立国经常之大法”又是我们“揖让周旋之节文”。西周的时候,周人就从“遵祖”和对“天”、“帝”的信仰中独创了伦理的内涵,造物思想具备了神、人想方面的意义,成为了中国礼仪制度思想的根源。春秋时期,“礼”又专指周代的文物制度。《左传》中把“礼”看做是治理国家的规则,稳定社稷的方法,使民有序的途径,有利后代的制度,足以看出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礼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礼仪,更多的起到法度的作用,成为一种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准则,对人们进行约束。礼不只是在人,也在天地。当鲁国国君向孔子询问

论中西方文化之同化现象

论中西方文化之同化现象 现在一谈到中西方的差别,首先谈到的就是中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发展史上对人类历史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有很多个方面,无论是其本质还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同化现象,它们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是因为它们在各自的发展史上既融合又同化其它文化。 当今的中国作为一个正在慢慢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式的大国,我们研究着西方的经济,而西方各国对中国的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同时更有针对中国文化领域的研究。也可以说中国文化正逐步影响着西方,现在在海外相继建立的孔子学院就有一百多所。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过去的几千年内,创造了世界其他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的辉煌成绩。自身辉煌发展的同时,中国也一直在影响着周边的各国。远的不说,单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周边各国及番邦的连年进贡和朝圣,就足以显示出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深厚敬畏。唐天宝年间鉴真的东渡和日本派遣学者到中国学习各种先进文化,然后回去建设日本。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京都),都是缩小版的唐长安城。除了城市的规划、建筑都模仿长安之外,事实上当时日本连官职制度、服装、饮食等,甚至日本文字,基本上都来自唐朝时期的长安。当时络绎不绝的日本使节,学问僧,留学生,把唐朝的文化,制度,风俗原原本本的带回日本。日本的奈良文化、平安文化,几乎就是唐文化的翻版。

还有朝鲜和韩国的大韩文化,也都是唐文化的翻版。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中韩的端午节申请联合国文化遗产的事。不就足以显示出中国文化对他们的深厚影响吗?还有东南亚各国,越南,泰国,新加坡……在新加坡,至今说汉语的人依旧很多。在东南亚,你总能或多或少的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但那些影子都还是唐朝的影子,因为那时的唐朝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最深。中国对国外的国家的影响都是出于自身的强大。各国为求发展也都是出于自发性的学习中国文化。没有西方文化同化时带有的残忍和血腥。 汉文化不但对其他各国有文化的同化,对本国的各民族融合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现象,还有外民族入主中原的现象,最终都是以被汉民族同化而收场,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都难以抵挡汉文化的强大同化力。元朝时将国民分为四个等级,汉人是最低等的级别。处于最低阶层的人对上层人们的影响可谓是最低的,然而只是区区几代。元人就完全被汉化,说汉语,穿汉服,完完全全被汉化。当然还有满人的入关,当时他们灭掉明朝是何等的排斥汉文化,势要不像元朝一样被汉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嘉庆三日”都足以显示出满人对汉文化同化能力的恐惧。 然而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满人和汉人你已分辨不出任何差别来。满人和汉人一样识汉字,说汉语。同回族一样,他们不仅放弃了文字,而且连语言也通用汉语了。这也可能是满族文化的一种悲哀。不论是元、清两朝少数民族被彻彻底底的汉化,还是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融合现象。都显示出汉文化极强的同化能力。

倾城品牌汉服营销策划的全案哦

目录 一、汉服的概念及背景资料 二、市场分析 1、汉服的商机与可行性 2、营销环境分析 3、消费者分析 4、产品介绍 5、企业竞争分析 6、SWOT分析 三、营销4P策略 1、产品策略 2、价格策略 3、分销策略 4、促销策略 四、广告策略 五、公关活动策略 六、媒介投放策略

一、汉服概念与背景资料 汉服的概念: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 汉服的由来: 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朝代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祟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汉朝因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达到鼎盛,汉人称谓由此产生。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汉服的文化: 凡是与汉服有关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都被称为汉服文化。汉服文化是通过汉民族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一步步发展形成的。从三皇五帝到明代这一段历史时期,汉服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着。汉服文化本来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文化,直到明朝末年清朝军队入关,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分院名称:汉语言文学学院 学生学号:0902140133 长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社科类) 题目: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吴小莉 指导教师姓名:邸宏香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 年5 月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摘要: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服装的发展演变中看到社会经济、历史的变迁及历代审美观念的转变,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代确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服在继承前代服饰的基础上更加完善。然而汉服在经历了清朝“剃发易服”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之后已经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汉服复兴运动悄然兴起,对研究汉服的特点及其存在意义的迫切性日益突出,本文就汉代服饰样式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及对近来的“汉服热”进行简单的探讨。同时研究汉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汉服服饰复兴 一、汉服的源起及衰落 汉服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炎黄时期,服装就已经具备了衣和裳的概念,它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来的服装理念,并且成为历代衣冠制度的蓝本,汉朝在经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和光武中兴后,它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这也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汉朝人民后改称为汉族的原因。而汉服则是对这一时期华夏民族所穿着的服饰的称谓。虽然历朝历代的服饰都会有所改变,但汉服却一直保持了它惊人的传承性以及腹手笼袖、交领右衽的重要特征,而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也成为古代中国的代名词[1]。汉服的衰落则是在清朝的“剃发易服”之后,清初,满族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它统治下的各个民族,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饰,但民间流传有一首民谣:“男从女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生从死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阳从阴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官从隶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老从少不从,役税从而文字语言不从。”也就是说出家人不变,仍可以穿汉服,戏剧表演也多有前朝的事,汉服是舞台表演需要,因此,和尚、道士和戏子等至今仍保留传统的汉服,只不过稍微有点变化,所以,汉服并没有彻底的消亡断代而是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的存活了下来。 二、汉服式样 根据出土的考古资料显示来看,汉服的样式较多,但从它的主要形制上来看,主要有“深衣”制、“襦裙”制、“上衣下裳”制等。其中,“上衣下裳”制中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正式、隆重的礼服;袍服则是百官及士人的常服,而最受妇女喜爱的服饰则是“襦裙”。普通劳动人民多是“上衣下裳”制,即上身穿短衣,下身穿长裤。以下就汉代服饰的几个主要类别做简单的介绍: (一)深衣 深衣是汉服体系中的一种服式形制,它把上衣和下裳缝连在一起,古代的男女都可以穿,深衣的产生源自于“礼”,它可以显示出高雅、端庄的气质,不仅符合封建礼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