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程教案基础会计授课教案

课程教案基础会计授课教案

课程教案基础会计授课教案
课程教案基础会计授课教案

第一章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最重要的概念,使学生对会计学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本章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以听讲为主、接受会计知识的同时,理解和记忆一些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分类、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和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第一节会计及其职能

一、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

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是指对会计发展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客观条件和状况,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

1.社会经济制度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4.社会文化背景

(二)内部环境

1.经济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

2.单位领导对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

3.会计人员的素质

4.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

二、会计的职能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与社会生产经营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计量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财产物资及劳动耗费,通过价值量的变化来描述经济过程,评价经济上的得失,并且发展成为一种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以价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管理活动。可以看出:

1、会计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的最本质特点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标准;

3、会计工作的对象是企业等的经济活动;

4、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收集、加工和利用经济信息,并对会计对象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亦即核算和监督);

5、会计要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其工作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

6、会计的目标是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

会计是指通过专门的方法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的货币单位作为计

量标准来表现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目前,人们对会计本质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1.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2.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职能

职能是指人、事务、是指人、事务、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会计职能包括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两个层次。

1.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的内在功能,它在会计活动形成时就已具备,既不能创造,也不能发展。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

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会计核算职能的基本特点是:

会计核算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经济活动具有复杂性,人们只有通过按一定程序进行加工处理后生成,并以价值量表现的会计数据,才能掌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及其结果。因此,会计核算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应:

(1)以货币量度为主:会计主要采用,其他管理部门参考使用;

(2)以实物量度及劳动量度作为辅助量度:

实物量度:销售、采购、生产部门主要采用,会计部门参考使用;

劳动量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采用,会计部门参考使用。

由此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会计在计量属性方面的特征。

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指对所有的会计对象都要进行计量、记录、报告,不能有任何遗漏;

连续性,指对会计对象的计量、记录、报告要连续进行,而不能有任何中断;

系统性,指要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保证所提供的会计数据资料能够成为一个系统的、有序的整体,揭示客观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这是会计与其他管理活动,如设备管理、生产管理等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会计核算要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在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核算的同时,还可以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事后核算: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也是会计对一定期间经济活动的价值总结;

事中核算:会计利用价值数据、指标等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事前预测:会计利用以往的价值数据和相关变化因素对未来经济活动

及其结果的预计。

这是会计本身特性的体现,也是完整的、系统的管理赋予会计的重任。

会计监督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与会计的核算职能相辅相成。

会计监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价值指标来进行。

以价值指标为核心才能发挥货币反映的综合性和完整性,会计监督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监督,可以全面、及时、有效地控制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

会计监督要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事中、事前的全过程监督。

事后监督: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及相应的核算资料进行的审查、分析。

事中监督:依据经济活动发生时的资料来纠正偏差及失误,发挥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作用。

事前监督:审查未来经济活动是否合乎规定和要求,是否切实可行。

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合法性: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规,会计准则等;

合理性: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

会计核算职能与会计监督职能之间的关系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是这一职能的派生。与其他的经济管理活动相比,这种反映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

会计的监督职能寓于会计的核算职能之中,是在反映过程中的监督。只有搞好会计监督职能,才能保证经济活动按预期的要求进行,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2.具体职能。会计的具体职能是会计基本职能的外在具体存在形式。

会计的具体只能可以归纳为:对外进行能动反映的会计确认、计量、分析、报告和对内进行全面管理的会计预测、决策、调节、考评等。

三、会计的分类(一般了解)

1.企业会计与非企业会计

2.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

四、企业会计的目标

(一)目标是指会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目标从属于经济管理的总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的总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管理工作,应该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经济效益也就是已经投入及消耗的价值量与收回的价值量之比。

会计目标是会计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会计实践希望得到的结果。

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有两个主要代表学派:一个是决策有用学派,

另一个是受托责任学派。

(二)会计核算的目标

在终极目标的前提下,还需要研究会计核算的目标。在国外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一般被定位于“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被一般解释为:

1、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2、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3、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第二节企业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一、企业会计的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工作反映和控制的事物,它要求回答会计反映和控制的范围与内容。

任何一个企业要进行经济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在会计上,将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称为资产。

企业资产来源于债权人和所有者,他们对企业拥有不同的要求权:

对企业投资时,着眼于取得利息收入,仅要求企业按期偿还本金,并按照规定的利息率偿还利息,不要求控制企业的经营权、管理权的投资人在会计上称为债权人。债权人通常以借款、应付款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投资,在会计上将能够用货币计量的、需要企业以债权人能够接受的资产或劳务

偿还的、是企业承担的偿债义务的债权人关系称为负债。

对企业投资后,要求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按投资比例获取一定的报酬的投资人在会计上称为所有者。所有者通常以投入货币、设备、材料等资产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投资。在会计上将不要求偿还,企业可在存续期间内长期使用、要求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按投资比例承担风险、分享剩余利润及资产且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所有者的投资关系称为所有者权益(或者业主权益)。

所有者和债权人投资的显著特点是各种形式的投资关系均能够用货币表现。

这是从静态的角度对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物质资源进行分析的结果。我们对企业的物质资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即若从表现形态分析,为资产;若从取得来源分析,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企业通过所有者和债权人的投资获得各种形式的资产进行经济活动,为社会需求提供商品或劳务,获得一定量的经济利益流入。会计上将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利益流入称为收入,如销售产品取得销售收入,提供劳务取得营业收入等。企业取得一定数量收入的同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会计上将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利益流出或耗费称为费用,如生产、销售商品发生生产、销售人员的工资,设备、房屋损耗,材料耗费等。不论是资金流入,还是资金流出,都能够用货币计量。

会计上将收入减去费用存在余额称为利润;反之,称为亏损。在出现

利润时,所有者要求分享利润中的一部分,即利润分配;在出现亏损时,所有者承担亏损造成的损失,并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弥补,以保证经济活动在原有的规模上进行,即亏损弥补。利润及利润分配、亏损及亏损弥补也能够以货币表现。

这是从动态的角度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进行分析的结果,即从经济利益流入方面的收入,从经济利益流出方面的费用,作为二者比较结果的利润或亏损。

会计的对象概括为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

二、企业会计要素

(一)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个定义强调了资产的三个特征:

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

2.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3.资产预期会该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

(1)动资产。指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存货等;

(2)非流动资产(一般)指不符合流动资产定义的资产,或者是超过

一年变现、耗用的资产,通常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其他财产。

长期投资:指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固定资产: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无形资产:指可供企业长期使用、无实物形态而有较高价值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二)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回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负债是企业的现时义务。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按偿还期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1)流动负债: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润等。

(2)长期负债: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是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企业所有者权益包括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部分。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收入的特征为:

(1)收入是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

(2)收入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入,即日常活动能形成企业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3)收入的形成伴随着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费用的特征为:

(1)费用是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一种代价,其确认应与收入的确认配比,配比的方式有因果配比和期间配比两种方式;

(2)费用表现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或者说是企业收入的一种扣

除。

(六)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也就是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

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以现金或者应收账款的形式,从客户获得的收入,导致资产增加和所有者权益增加。企业为了获得收入就需要支付费用,一旦资产投入使用,资产形态就转变为费用形态,因此费用可视为瞬间的资产,费用的增加导致了资产的减少和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利润可以理解为企业净资产的增加额,亦即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

第三节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前提指在推理上可以另一个判断来的判断;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国内外会计界多数人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二)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指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即会计人员进行核算(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界定。会计的各种要素,都是同

特定的经济实体即会计主体相联系的,一切核算工作都是站在特定会计主体立场上进行的。组织核算工作首先应明确为谁核算的问题,会计核算的对象仅是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要将该主体所有者的财务活动、其他经济实体、内部职工的财务活动与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严格区分开。

应该注意,会计主体与经济上的法人不是一个概念。法人一般是会计主体,但是构成会计主体的并不一定都是法人,会计主体可能是法人主体之下细分的分支机构,也可能是企业集团众多法人主体的集合。

会计主体是从空间上对会计核算范围进行的有效界定,是会计主体作为会计的基本前提条件。明确会计主体,有利于正确地反映一个经济实体所拥有的财产及承担的债务,计算其经营收益或可能遭受的损失,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三)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而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持续经营前提是从会计主体前提引申出来的。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首先必须明确核算的主体,其次还必须明确时间范围,核算主体是持续不断地经营的。

只有不会破产清算,企业拥有的资产才能在正常的经营过程耗用、出售、转换等,持续经营前提为正确地确定财产计价、收益,为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条件,才能够以历史成本作为企业资产的计价基础,才能够认为资产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

益,固定资产的价值才能够按照使用年限的长短以折旧的方式分期转为费用。

持续经营是从时间上对会计核算范围进行的有效界定。

(四)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指会计为了确定损益和编制财务报表,定期为使用者提供信息,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划分成若干期间。会计期间一般按照日历时间划分,分为年、季、月,是一种人为的划分。会计期间与实际的经济活动周期可能不一致,有的经济活动可以持续在多个会计期间,但是,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单位或个人需要在一个期间结束之后随时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可能等待全部经营过程完结之后再考察企业经营成果。会计分期是由持续经营和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决定的。

会计期间划分的长短影响损益的确定,会计期间划分得越短,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越不可靠;但是,会计期间划分太长了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使用会计信息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应该恰当地划分会计期间。

(五)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指用货币来反映一切经济业务,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关键环节,是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前提,货币是会计计量的统一尺度。企业经济活动中凡是能够用这一尺度计量的,就可以进行会计反映,凡是不能用这一

尺度计量的,则不必进行会计反映。

货币计量实际上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货币估价,货币估价的习惯做法是以历史成本计价。货币计量前提包括币值稳定前提。以币值稳定为前提的条件下,对财产物资采用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价是目前通行的一种选择。我国的会计核算规定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在有多种货币存在的条件下,要将有关外币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以此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总体说来,会计主要以货币(我国是人民币)为计量单位,为特定的会计主体在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的情况下分期进行会计核算。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原则是指说话和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会计原则是会计核算具体操作行为的规范,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同时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工作。会计准则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随着会计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会计原则与一个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2001年颁布并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共有8条。

1.客观性原则;指会计核算要客观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要求。

2.可比性原则;指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核算应当按

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

3.相关性原则;指会计核算的资料必须有用,必须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4.及时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保证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对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以免使会计信息失去时效。

5.明晰性原则;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都应当清晰明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利用。

6..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指在企业经济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会计核算应尽可能减少经营者的风险负担,以尽量低估企业的资产与收益,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则要算足。

7.重要性原则;指可以根据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的影响程度来决定会计核算的精确程度及会计报表内容的详略程度,进而决定核算的工作量。重要性原则需要根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确定。确定的标准通常有两个方面:质的方面,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决策者的决策有影响,说明该信息具有重要性,会计上应单独披露;量的方面,如果某一交易或事项的数量占该类数量的一定比例,就具有重要性。

8.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形式是指会计核算依据的法律形式。会计核算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而不是其法律形式进行核算。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授、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参考教学时数:6学时。

第二章会计等式和借贷记账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要素之间的关以及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对会计记账的基本方法—借贷记账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本章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会计等式,有关概念,会计科目与账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熟记账户结构,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和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能编制简单的试算表。

(二)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以借贷记账法为重点,具体介绍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记账规则、账户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会计分录、试算平衡方法等。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有:会计等式、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会计分录的编制以及试算表的编制方法。

第一节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含义

会计的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数额相等的关系:企业有多少资产就有多少权益,有多少权益就有多少资产,在任何情况下资产与权益保持数额相等的

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用会计恒等式表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会计恒等式反映了企业经营过程中,在任何一个时点上资产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都保持着数额相等的平衡关系。会计恒等式是复式记账的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

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虽然复杂繁多,但就其对会计等式左、右两边的影响来看,不外乎下述四种类型:

1.资产项目之间有增有减,增加和减少的金额相等;

2.权益项目之间有增有减,增加和减少的金额相等;

3.资产和权益项目同时增加,增加的金额相等;

4.资产和权益项目同时减少,减少的金额相等。

上述四种类型的经济业务不会破坏会计等式,因此,任何引起资产和权益变动的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是会计上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一、会计科目

1.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要素是对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的分类,为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还应进一步进行细致的分类。会计科目就是对于会计对象进一步分类的项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分类的标志。在每一个会计科目名称的项下,都有明确的含义、核算范围。

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繁复杂,所引起的各个会计要素的内部构成以及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增减变化也错综复杂,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为了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就需要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分门别类地确定项目。在会计核算中除了要按照各会计要素的不同特点,还应该根据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别、分项目的核算。

设置会计科目,就是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事先规定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的一种专门的方法。在设置会计科目时,需要将会计对象中具体内容相同的归为一类,设立一个会计科目名称,具备这类信息特征的经济业务,均在该科目项下进行核算。同时,要为每一具体的类别规定一个科目名称,并且限定在该科目名称下包括的内容。

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科学分类,可以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科学的、详细的分类指标体系。设置会计科目决定着账户的开设、报表结构的设计,是一种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

2.会计科目的分类

(1)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2)会计科目按所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如下表:

会计科目表

基础会计学课程笔记整理

《基础会计学》课程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概念解释 A、会计的定义:一种管理活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 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提供经济信息为目的。 会计的职能:反映和监督 B、反映职能:通过专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从数量上反映会计主体也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 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反映职能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是监督职能存在的依据和基础。 监督职能:利用反映职能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提供经营决策。主要表现在货币监督。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C、会计发展的两个标志 1、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 2、成本会计的出现,管理会计的形成并单独成科是现代会计形成的标志。 3、管理会计,主要偏重于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决策,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它的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和 一种经济评估,数据不需要完全真实,可以是估计。 4、财务会计,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核算,所有数据来源必须真实和客观,同时也是主管部门 进行经济审核的依据。 D、会计对象: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也可以称作会计客体。实质上是企业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 计对象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六大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F、会计任务 1、反映和监督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支出,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核算。 2、反映和监督各单位对财经政策,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3、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会计服务的特定单位。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形成会计主体的三个条件:?具有一定 数量的经济资源;?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实行独立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2、持续经营: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为会计分期和权责发生制奠定了基础。 3、会计分期:对时间范围的具体细分化,会计法将会计分期划分为,会计年,季度,月,为收付实现制和 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提供了比较基础。 4、货币计量: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三、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1、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2、重要性原则: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反映。 3、有用性原则:相关性原则。 4、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按照规定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方便在不同企业间进行横向 比较。 5、一贯性原则:同一企业间,在不同会计分期,财务处理方法要一直,方便不同会计分期间的纵向比较。 如有变更需单独备注。 6、及时性原则 7、清晰性原则 8、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只与本会计年度相关。 资本性支出:为形成经营能力,在几个会计年度形成收益。 9、配比性原则: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进行比较。 10、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确定本期收入与费用的确定时间。 11、历史成本原则:主要针对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就是会计学科得入门课程,也就是财务会计专业得专业基础课,就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得基础。对于其她相关专业得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就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得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得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得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得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得定义、会计核算得职能、会计核算得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得基本前提与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得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与账户得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得填制、账簿得登记与会计报表得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得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得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得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得教学方法进行相关得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得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与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得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得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得互动。根据多年得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得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得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得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得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得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得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得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得现场化、实验资料得标准化、实验手段得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得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得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得基础。 四、本课程得总要求

《基础会计》完整版优质教学教案

一、个人简介 经济管理学院 二、课程要求 会计学科体系简介 “会计”这个词,早在我国西周时代(约在公元前1 100年到770年之间)就已经出现。但是,会计作为一种专业知识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过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 会计学的分支: 从应用范围上看,可分为: 1.宏观会计学 反映和监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 2.微观会计学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或组织的经济活动情况。 微观会计学,按照其所服务主体的性质,可以分为: 1.预算会计(也叫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反映和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以及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活动。 2.企业会计(也叫营利组织会计) 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情况。 企业会计,按照其服务对象,可以分为: 1.管理会计 提供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关于未来的经济信息。 2.财务会计 提供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服务的、关于过去的经济信息。 财务会计,按照其所应用的行业,可以分为: 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等等。 会计学基础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章总论(绪论)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

二、会计的职能 (一)基本职能: 1. 核算 2. 监督 核算是基础,监督是保证 (二)其他职能 预测经济前景 参与经济决策 评价经营业绩等 三、会计对象 特定主体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四、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五、会计基本假设 1. 会计主体 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 2. 持续经营 3. 会计分期 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 4.货币计量 记账本位币 六、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可靠性 相关性 可理解性 可比性 实质重于形式

基础会计学原理试讲教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涵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的目标和概念。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方法 1.从会计产生的原因、条件,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发展到现在所具的 特点、职能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三)重点难点 1、理解会计的目标 2、掌握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的概念 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 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 进而进行预测、控制、分析和决策,提供经济信息, 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的起源: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 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 1.原始社会——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处于萌芽时期,只是在 生产的同时运用结绳记事、刻契记数方法记录生产活动和成果。 2.私有制出现——人们用货币计量,记录经济活动过程,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独立职能。 3.文字产生以后,会计就产生了。在我国,最早记载会计一词是公元前一千多

年前,西周时期——会计开始命名,官厅会计发展,有严格的会计机构,设立专职官员掌管钱粮税赋会计事务,建立“日成”、“月要”、“岁会”报告制度,并设置了会计官员——司会, “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并以此出现“会计”一词。在宋朝初期出现了“旧管(期初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演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过程,方法日趋完备,内容日益丰富。 1.原始社会末期,建立“盘点结算法”,采用盘存财产物资的方法进行 记录 2.西汉时期,在“盘点结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柱结算法”,结算本 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入-去= 余 │││ 本期收入-本期支出= 本期结存 3.唐宋时期,在“三柱结算法”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为“四柱结算法”, 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全过程。其计算公式为: 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 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 4.明末清初,在以前“三柱结算法”和“四柱结算法”的单式记账方法基 础上创建了复式记账方法“龙门账”。将日常发生的账项划分为“进”、“缴”、 “存”、“该”四大类,“进”和“缴”为一线,“存”和“该”为另一线,实行双轨计 算盈亏。其计算公式为: 进-缴=存-该 ││││ 收入-支出=资产债权-负债投资 5.清朝中叶复式记账又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四脚账”又称天地合账,将 账簿每页用中线划分为天地两方,上为天(收)下为地(付),上收下付, 收为来账,付为去账,天地两方相等。对每笔账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账 6.辛亥革命后,西方传入“借贷复式记账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使用复式记账法,20世纪60年代,发 展为收付、增减、借贷三种复式记账方法。70年代又引进了管理会计,至 此,会计已运用大量数据资料加工整理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成 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按所 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划分的会计制度。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工 业会计制度、商业会计制度、饮食服务业会计制度等。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设计

基础会计教案 课程责任教师刘晓菲-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五、本课程总课时:总学时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 第一章总论

基础会计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 教案 一、课程简介 基础会计学,是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 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管理的应用科学,会计学基础是会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内容主要是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会计学专业的各门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基本理论部分:要求概括了解会计的掌握会计的定义、职能、目标、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基本方法部分:要求重点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七大方法;基本技能部分:要求在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复式记账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一整套会计的基本技能。本教案以会计七大核算方法为主线索,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以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具体应用构造内容体系,力求向读者展示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工作流程,做到理论和实践、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相结合。本教案的显着特点是: 1、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比传统的会计原理教学更加重了会计的理论知识和会计法规知识部分。 3、开篇均以小案例导入教学内容,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并列出每章

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以明确各章内容的纲要。 4、课后案例与每章重要知识点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配合课堂教学增加实验室模拟训练,帮助学生自学和复习。 二、课程各章学时与分配 基础会计学教案 第 1次课 2 学时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基础会计学教案 第 2次课 2 学时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基础会计学教案 第 3次课 2 学时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会计的概述(一) 【授课教师】 阚龙彪。 【授课班级】 20XX级财会一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加深对会计概念及其涵义的理解。 3、德育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职能这个中心,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不做假账。 【教学重点、难点】 参见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P1 1.教学重点:会计的概念、职能。 2.教学难点:会计的概念和两大职能。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财会专业课的第一堂课,本节课影响整个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学生对企业、对会计都比较抽象。对会计的学习比较茫然,所以本节课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 【教学媒体】 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给学生看一些关于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图片。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因而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时人们有个良好的愿望: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尽可能节省的劳动占用,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生产活动加强管理。当社会再生产活动日益复杂,人们单凭头脑记忆来管理生产活动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时,在人类社会中就首先产生了原

始计量、记录行为,继而产生了会计。 会计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录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会计才逐渐地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经济越发达,会计越重要。举例……,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不做假账。 二、新授课 (一)什么是会计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7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归纳: (1)会计的产生 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使用配套光盘——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看演示: 从开始的堆积石块、刻木记事、结绳记数到刻契记数一步步向前发展。 (2)会计的发展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起源于生产实践,是为管理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西周——出现“司会”官职 西汉——出现“计簿、薄书”的账册 宋代——官厅会计(四柱清册) 明末清初——龙门账 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四脚账 清后期——借贷记账法 二十世纪——电算化会计 会计在世界的发展 远古——印度的农业记账员 1494年——意大利的复式记账法 二战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化

基础会计情景模拟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 情景教学整体教学设计(2014~ 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学 所属系部:经济管理系 制定人:马帅 制定时间: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情景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目的、任务、目标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用于实践,这也是《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两个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为其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理论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基础会计实习,将会计核算理论运用于实践,按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使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从企业和社会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将来就业创造条件。 三.教学实施的基本思路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体现职业岗位的特征,学生完成学习是一个“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过程。学生同时扮演学徒工的角色,教师同

时扮演师傅的角色,实训室既是学生学习的教室,同时也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按照教学讲授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基本方法知识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工作过程管理—工作质量控制—工作效果评价。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岗位的划分可锻炼学生的分工与合作的团队意识,会计工作的过程要自觉遵守,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每一个工作任务必须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在深刻理解基本规律的同时,取得实际的经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的过程要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练习的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弹性,充分照顾到能力差的学生,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成功,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是实做项目的完成,是通过他个人的努力,看到了某一会计工作过程的实现,这样的成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极大热情。 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内容制定详细的计划,课时可分散可集中使用,在开学初教师、学生、场地管理教师、教学督导部门都能够拿到本门课程的学期教学计划,并严格贯彻执行。 四.教学环境的整体设计 教学场地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实训室,实训室的文化氛围体现办公室的特征: (1)手工会计实训室内集中办公用桌凳45套,安装投影,配备配套的办公用品:尺子、算盘、印章、装订机等,学生具有完成学习和实际操作任务的活动空间。 (2)墙壁悬挂有关会计工作流程、会计岗位职责、实训室安全要求等图表。 (3)学生教师统一在实训室完成岗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建议和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简单的质量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基础会计学:电子教案1第一章 会计对象

第一章会计的对象 【教学课题】会计的概念 【教学时间】 【教学地点】:25#106 【教学班级】: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要求掌握会计的职能和会计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会计的职能和会计的含义 【教学方式与手段】启发式和多媒体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参考资料】: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葛军主编《会计学原理》 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樊行健主编《基础会计》 新会计准则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c2822021.html,/ 中国会计网https://www.sodocs.net/doc/4c2822021.html,/ 无忧会计网https://www.sodocs.net/doc/4c2822021.html,/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会计”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可以说各行各业,每个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人员。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要和会计打交道。比如,在座的每位同学开学时要到学校财务部门缴学费,单位职工每月要在本单位财务部门领取工资,职工的医药费等有关开支需要在会计那报销等等。大家可以想想财务部门的这些会计人员到底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有人说,会计工作就是记账、算账。(可以提问学生他们认为的会计是什么)那么在学完本节内容后,再回过头想一下这种说法的正确性,会计的实质内涵到底是什么。 在引出“会计”内涵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会计是怎么产生的,历史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讲授正文】: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1.会计是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在介绍会计发展历史前,可以先问问学生,他们对会计的历史发展曾有什么样的了解。接着老师介绍发展过程,注意:对于每个阶段可以先介绍一些会计发展史实,再总结本阶段的会计发展特点。 会计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实践以及人们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的需要。 比如,人们在进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时,需要将生产活动的过程和内容记录下来并计算生产活动的数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更多的物资投入生产,这些物资怎么分配,耗用多少数量在产品生产上,需要把这些内容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 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产生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它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古代会计:专门方法还没有形成,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近代会计:复式簿记在理论上的总结被认为是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现代会计:管理会计的形成,是近代会计发展为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 2.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生产规模日益社会化,会计逐渐完善起来,而且越来越重要。

学习《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心得体会

学习《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心得体会唐烨同学是XX级经管类的一名学生。她也是一名积极要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她在学习方面刻苦认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同时也向党组织寄交了入党申请书。在《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同学中起到了一个进步青年的模范带头作用。下文是她撰写的学习《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心得体会。这篇文章写的情真意切、字斟句酌,整篇文章都洋溢着对会计学的热爱。现将这篇文章推荐给经管类各专业的广大学生,请大家细心地阅读,以便同学们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团结奋进,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推荐人:王海民 学习《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心得体会 XX级经管类学生:唐烨 对于《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认为这对整个会计学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这门课像一盏照明灯,也像一个本书中的一个“引言”,它向我们展示了会计学科的“概貌”。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量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计算;另一方面则要对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劳动

成果进行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正是因为在社会生产中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客观上就需要有一种以经济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控制、审核为中心的经济管理工作。 在还没有接触会计学这门课之前,我想许多同学和我一样只有感性的认识,尽管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人已经同会计打过交道,或者已使用过会计凭证,或者阅读过会计报表。但问到我们会计是什么?我们也许会说:会计就是写写、算算。通过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我才发现会计并不是那么简单。“管理活动论”者认为,会计是一项具有反映和控制职能的经济管理活动。而“信息系统论”者则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从以上两个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会计是一个数据处理,进而产生信息,利用这个信息达到加强经济管理,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工作或者活动。 要说管理学把我们带入一个概括的宏观的世界,那么会计学就把我们带入了管理的一个微观世界,让我们感受到这些知识是在用细微的力量影响一个企业。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物质,并且他们最关心的是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物资财富,这也就让会计学产生有了充足的理由。同时我们也慢慢认识到会计学发展史的内涵决不亚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用聪明才智

基础会计学教案首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首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首页) 适用班级:A0511-12,21-22 课时90分钟 课 题 企业主要业务的会计处理 编号 06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企业业务流程;掌握主要业务的会计处理。重点: 生产加工、商品销售和财务成果业务的会计处理 难点: 会计科目的理解 实施步骤方法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小结 一、生产加工过程的核算 二、企业商品销售业务的核算 三、企业经营成果业务的核算 四、企业其他业务的核算 5 20

25 10 5 板书设计 §3.3企业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和经营成果等业务的核算 1. 应设置的主要账户 2.示例 仓库发出材料一批,材料领用情况如下:生产A产品领用甲、乙材料,材料共计42 900元,生产B产品领用甲、丙材料,材料共计116 750元,车间和厂部行政管理部门分别领用甲材料,价款各是15 750元和9 450元,经计算,材料耗用情况是:甲材料共耗用3 800件,计119 700元,乙材料共耗用2 000千克,计11 400元,丙材料共耗用5 000千克,计53 750元。 借:生产成本-A产品 42 900

-B产品 116 750 制造费用 15 750 管理费用 9 450 贷:原材料-甲材料 119 700 -乙材料 11 400 -丙材料 53 750 二、企业商品销售业务的核算 1. 应设置的主要账户 2.示例 江庐股份有限公司向东明公司销售A产品800件,每件售价600元,价款共计480 000元,增值税81 600元,产品已发出,货款尚未收到。 借:应收账款-东明公司 561 600 贷: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

课程教案基础会计授课教案

第一章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最重要的概念,使学生对会计学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本章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以听讲为主、接受会计知识的同时,理解和记忆一些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分类、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和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第一节会计及其职能 一、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 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是指对会计发展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客观条件和状况,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 1.社会经济制度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4.社会文化背景 (二)内部环境 1.经济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 2.单位领导对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 3.会计人员的素质 4.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 二、会计的职能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与社会生产经营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计量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财产物资及劳动耗费,通过价值量的变化来描述经济过程,评价经济上的得失,并且发展成为一种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以价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管理活动。可以看出: 1、会计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的最本质特点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标准; 3、会计工作的对象是企业等的经济活动; 4、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收集、加工和利用经济信息,并对会计对象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亦即核算和监督); 5、会计要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其工作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 6、会计的目标是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 会计是指通过专门的方法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的货币单位作为计

最新《基础会计学》知识点总结

会计凭证、账簿及会计核算实务 1 1.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 2 会计核算的实质就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也是会计3 核算工作的四个环节。对于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首先要确认是否属于会4 计核算系统应该而且能够反映的内容,其次要确定用什么价值标准进行计量,5 第三是要对这些应该反映的经济活动用恰当的计量标准在一定的载体(如会计6 凭证、帐簿)中加以记录,最后是要定期地对已记载的各种经济活动信息进行加7 工汇总,提出报告,以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8 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9 费用和利润等各要素的概念及其特征。会计事项处理的两种标准──收付实现10 制和权责发生制,也是需要认真理解和掌握的重要基本问题。 11 2.资产、费用、成本、收入、利润、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 12 教材中对这些问题用了较大篇幅来介绍,其中对于各要素所属具体项目的确13 认与计量的标准介绍的非常详细,这些内容对于初学的同学们来说掌握起来难14 度较大,而且似乎也可以放到后面的《财务会计》课程中去学习,因此我认为15 这里同学们应主要注意掌握各要素的核算方法,把教材中的例题真正理解了,16 并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17 1.会计凭证。 18 学习这一章除了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和作用以外,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问19 题同学们需要注意掌握:(1)会计凭证的种类。会计凭证的种类繁多,各种凭证20 具有各种不同的格式和用途,同学们要在理解其各自含义的基础上注意它们的21 区别。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找一些各种凭证的实物来对照一下,增加一些感22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生产过程的核算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生产过程的核算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一书中第四章第四节中的内容。工业企业的经营过程可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生产过程”处于整个经营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这过程中主要是为了生产产品,而生产产品必然要发生各种耗费,如:材料的耗费、支付工人工资等,实质上是将储备资金转变为生产资金,这些耗费最终应归集到产品成本中去,构成产品成本。产品完工入库后,转入了销售过程,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所以这节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知道生产过程核算的主要内容;理解“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账 户知识;掌握生产过程发生的料、费的账务处理。培养学生 账务处理能力、探究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练习,巩固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账户的性质、结构及核算内容,并能运用账户工具对企业生产过程发生的“料、工”等费用进行账务处理。 【教学难点】学生对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区分的理解。 【授课对象】该班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会计要素的内容、会计科目、简单会计分录的编制。而且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具有差异性。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练习讲义 【课前准备】请学生搜集身边所熟悉的工业生产企业,了解该企业主要生产什么产品?其生产的流程是怎样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上课开始后,教师提出问题,以五常葵花药业生产小儿止咳糖浆为例,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药品生产流程怎样,大家踊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实例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区分费用,认识账户(10分钟)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四讲--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

《基础会计学》授课教案 第四讲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 1.熟悉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的含义和种类; 2.理解审核凭证与正确填制凭证的重要意义; 3.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 4.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5.理解设置和登记账簿对于系统地提供经济信息、加强经济管理的作用 6.熟悉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格式、内容和登记方法; 7.掌握登记账簿的各种规则,包括错账更正的规则; 8.掌握财产清查的内容、方法和会计处理。 二、学时安排 会计学专业学生:3学时; 非会计专业学生:3学时。 三、授课内容 (一)引子 长野冬奥会申办过程的凭证被全部烧毁;银广夏1998年之前的财务资料丢失;美国安然公司以及为其进行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其假账丑闻被曝光之后都传出了暗中销毁凭证的内幕。他们为什么要销毁凭证?凭证上通常记载些什么?凭证提供了关于企业真实经济活动的什么证据? (二)会计凭证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会计凭证是指用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2、作用:(1)会计凭证是反映经济业务的原始资料;(2)会计凭证是会计控制与监督的重要依据;(3)会计凭证是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 3、种类: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 (三)原始凭证 1、含义:原始凭证是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用来证明交易或事项的发生、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帐依据的最初书面证明文件,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原始凭证有售货发票,银行支票、汇票、购货定单、收款单、收款收据、材料验收入库单、材料领用单、产品发运单、销售成本计算表、工资表等。 2、基本要素:原始凭证通常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名称,如销货发票、购货发票、限额领料单等; (2)填制日期,通常应该是交易或事项发生的日期; (3)交易双方单位的名称; (4)交易或事项的内容; (5) 交易或事项的实物数量和金额; (6)有关经办人员的签名、盖章。 3、种类:原始凭证按其来源的不同,分为: (1)自制凭证: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会计的概述(一) 【授课教师】 阚龙彪。 【授课班级】 2013级财会一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加深对会计概念及其涵义的理解。 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3、德育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职能这个中心,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 不做假账。 【教学重点、难点】 参见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P1 1(教学重点:会计的概念、职能。 2(教学难点:会计的概念和两大职能。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财会专业课的第一堂课,本节课影响整个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学生对企业、对会计都比较抽象。对会计的学习比较茫然,所以本节课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 【教学媒体】 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给学生看一些关于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图片。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因而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时人们有个良好的愿望: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尽可能节省的劳动占用,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生产活动加强管理。当社会再生产活动日益复杂,人们单凭头脑记忆来管理生产活动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时,在人类社会中就首先产生了原 1 始计量、记录行为,继而产生了会计。 会计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录 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会计才逐渐地从生 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经济越发达~会计越重要。举例……~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不做假账。二、新授课 (一) 什么是会计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7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归纳: ,1,会计的产生

《基础会计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案

§3.3企业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和经营成果等业务的核算 一、生产加工过程的核算 (一)根据生产加工业务核算的要求,应设置以下主要账户。 1.“生产成本”账户 “生产成本”账户的结构如下: 借方生产成本贷方 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各项结转的完工入库产品的 生产费用生产成本 期末余额:在产品的生产成本 2.“制造费用”账户 “制造费用”账户的结构如下: 借方制造费用贷方 按车间归集所发生的各项期末分配结转入“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账户的制造费用 3.“管理费用”账户 “管理费用”属于损益类账户,核算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物料消耗、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咨询费、印花税等。本账户借方登记月份内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管理费用,期末无余额,本账户应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4.“库存商品”账户 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的成本。其借方登记已完工并验收入库的各种产品的成本(由“生产成本”账户转入),贷方登记发出的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期末如有余额,应在借方,表示库存商品的成本。该账户应按商品的品种、规格、名称或类别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5.“应付职工薪酬”账户 “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核算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其贷方登记应由本期负担但尚未支付的职工薪酬,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的职工薪酬,期末一般无余额,如有,一般在贷方,表示应付未付的职工薪酬。该账户按职工薪酬类别设置明细帐,并按职工薪酬的组成内容分设专栏进行核算。 (二)生产加工业务核算举例 2007年12月,江庐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生产加工业务如下: 仓库发出材料一批,材料领用情况如下: 生产A产品领用甲、乙材料,材料共计42 900元,生产B产品领用甲、丙材料,材料共计116 750元,车间和厂部行政管理部门分别领用甲材料,价款各是15 750元和9 450

基础会计教案设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刘永泽主编)

《会计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基础会计》是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非会计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其基本使命是使学习者通晓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会计工作循环的基本操作技巧与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程序,从而形成初步的会计理念与思想,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从事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本课程适用对象为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12学时。 二、课程能力培养 (一)培养与形成对会计实践、会计核算思想、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是指对会计历史发展的理解能力;对会计操作、会计核算思想、会计基本理论的分析能力;对会计理论的应用能力,对会计学科发展的洞察能力。 (二)培养与形成对企业会计环境的分析能力基础:指对企业的外部环境、部条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培养与形成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能力基础:是指对企业的基本控、和会计核算要求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三、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使用教材 永泽主编的《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6月第2版 (二)参考资料 1、《基础会计学》,雷光勇主编,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出纳岗位实务》林云刚朱建军君主编,电子工业,2007.7出版 3、《会计模拟实验教程》第二版,国健主编,大学,2006.9出版 4、《基础会计》周正云主编,高等教育, 2007 5、《会计学》,徐经长,中国人民大学,2010 6、《基础会计实训指导》,银样军,大学,2010 7、、《基础会计》,熊细银,理工大学,2010 四、考核方法: 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期末闭卷考试占70%;课外作业,平时讨论及学习态度、实验等占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