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吴兴华的莎士比亚研究

吴兴华的莎士比亚研究

吴兴华的莎士比亚研究
吴兴华的莎士比亚研究

吴兴华的莎士比亚研究

摘要:吴兴华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谈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并仔细比较了《威尼斯商人》和作为该剧原型的意大利故事,发现莎士比亚突出的是借贷资本家夏洛克和商业资本家安东尼奥的矛盾,整个剧本以这个冲突为核心,而非以种族矛盾或者个人仇恨为核心,对金钱至上的商业精神和冷酷的法律精神进行了批评。吴兴华认为,波希雅和她所强调的仁慈是拯救资本主义的真正良药,但她的理想具有乌托邦色彩,难以付诸实践,只有在后来的悲剧中,莎士比亚才合理地把善恶双方摆到了旗鼓相当的层面上。

关键词:吴兴华;莎士比亚;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吴先生总共只写了两篇有关莎士比亚的论文。他在1956 年发表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中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观点,是独立思考的结晶。但在那个年代,有主见是一种危险的能力。1957 年他因为观点和苏联专家不同而遭到处分,被取消了授课和发表论著的资格,甚至被划为“右派” 。一心追求真理的吴兴华并没有因此放弃学术研究,他在逆境中仍然默默无闻地思考和写作,并把研究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他在1963年发表的《〈威尼斯商人〉一一冲突和解决》,在本人看来,代表着当时中国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莎士比亚的最高水平,甚至是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的最成功的例子。但这篇文章不久也遭到了批评,他本人也于1966 年被迫害致死。下文将就这篇论文进行

讨论。

一、讨论了莎士比亚之谜及其意义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像蒙娜丽莎一样让人回味无穷、揣摩不透,莎士比亚的作品更是如此,它们给学者们留下了无限的阐释空间,体现了古人所谓的“诗无达诂”的观念。吴兴华也注意到这一点,他说:“当然,在这些困难当中最根本的困难牵涉到一切伟大艺术作品所共有的异乎寻常的深度和丰富性我们像剥茧似地一层层剥下去,最后,往往还

是得承认这样做只是使我们接近了、而不是把握了作品的核心。” {1} 但吴兴华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文学艺术,认为接近那个核心是有可能的,虽然无法完全把握,这也体现了吴兴华乐观的态度。莎士比亚的作品有着无限的魅力,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们读莎剧的时候,很难猜出莎士比亚本人对具体事件的态度,他就“正如创造万物的上帝一样,存在于他的创作之内、之后、之外、或者之上,无形可见,高雅无存,毫不介入,修剪着他的指甲” 。{2} 这就产生了所谓的“莎士比亚之谜”。吴兴华认为,“莎士比亚之谜”之所以出现,主要因为“传记材料的缺乏” ,“永远采取现成的情节” ,“不处理当代的真人真事” ,“他仿佛具有一种‘七十二变'的本领,能够进入大大小小、或善或恶的人物内心,从他们的口中吐出与之完全适应的语言” 。(78-79)“莎士比亚之谜”是莎学的难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这个谜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有着极高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重要目的在于揭示作品反映的社会,探索作者的写作目的,

而莎士比亚在这一点上偏偏让学者感到为难。有人甚至因此认为:“莎士比亚的客观存在就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绝好的反证。”(79)可见,合理地阅读莎士比亚,尽可能地揭开“莎士比亚之谜” ,是一个重大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否站得住脚也是一块试金石。

二、通过原材料和莎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莎士比亚对资产阶级的态度

《威尼斯商人》以资本主义的商业冒险为核心内容。莎士比亚本人对商业精神持什么样的态度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吴兴华深入研究了《威尼斯商人》,并认真地对原材料和莎剧进行了比较,看他隐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以便发现莎士比亚对事件的看法。他深信:“假定我们从情节开始,把原材料和莎士比亚的处理作一番详细对比,那么从他的并省,增删,强调,冲淡等手法里,有时就能发现一些线索。”(79-80)吴兴华的细读和敏锐的分析,给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

在对比研究之前,吴兴华先生明确指出,他将使用普遍联系的方法作为选择材料的标准,他说:“首先,我们必须证明这个论点是贯串在全剧里,而不是体现在枝节上;是与人物和他们的行动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而不是脱离中心冲突甚至和主题龃龉的诗意点缀。其次,莎士比亚在一篇剧本里显示出来的倾向,作为孤立现象,价值还不太容易估定。我们应该把它再放回到诗人创作道路的全部发展当中,尽可能地推求出承前启后的逻辑关联,把所获得的初步结论当作曲线的一部分,能动地而不是静止地观察它的作用。”(80)有了这样的方法论,研究自然扎实可

靠。

《威尼斯商人》的素材来自意大利乔万尼的《蠢货》第四天第一

篇故事。原故事的主人公贾奈脱是威尼斯大商人安萨尔多的养子。当时贝尔蒙特海港的主人是一位美貌有钱的寡妇,正在征求配偶,但条件非常苛刻:如果好事不成,求婚者就得交出所有财产。贾奈脱在好奇心和野心的驱使下,前往求婚。最初两次都因受骗,饮了药酒,整夜昏睡不醒,把养父给的船只财产全部赔了进去。第三次他又央求养父为他置办行装,准备孤注一掷,赢回老本。安萨尔多变卖家产之后,仍然缺少一万金币,不得不向一个犹太人借贷,双方立下契据:如果到期不还,那位犹太人可以从他身上任何部位割一磅肉。贾奈脱第三次求婚成功了,但他的养父却无法如期还债。最后犹太人甚至拒绝接受十倍的赔款,一意要按契约办事。关键时刻贾奈脱的妻子化装为律师出庭,以“只准割肉,不准流血”为由,挫败了残酷的犹太人,拯救了安萨尔多的性命。

经过仔细的比较研究,吴兴华发现:“首先,莎士比亚强调了安东尼奥的作用。与他相当的安萨尔多在《蠢货》里只是一个隐隐约约的配角,但是在勾勒安东尼奥的形象上,莎士比亚却花费了大量心血。剧本命名为《威尼斯商人》并不是偶然的,安东尼奥确是威尼斯这个商业城市里的头脑人物,他和犹太人夏洛克之间的矛盾是剧本情节的焦点。”(81)以前有人认为,莎士比亚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可能是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主题,无意之中让波希雅及其爱情唱了主角。但莎士比亚是一位文学大师,不可能走神到这个地步,以至于脱离自己的主题天马行空。而且通过与原材料对比,我们可以肯定,莎士比亚是有意识地做出这种改变的。所以,吴兴华的解读颇有道

理。也有不少人把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冲突看作戏剧的中心,但吴兴华在精读后对这一个观点进行了否定。他说:“莎士比亚却不满足于这种简单化的安排,他在不止一处着重指出在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中间有着超乎种族、信仰之上的经济利益的冲突。”(81)在吴兴华看来,高利贷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冲突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矛盾。他说:“对安东尼奥说来,他这种生财之道一一投资、冒险、获得利润――不止是公平合理,而且是高尚的;相形之下,夏洛克坐在家里无所事事,只管等着‘钱生钱' ,当然就表示他为人鄙陋,心情奸诈。莎士比亚把这两种经营方式中间的矛盾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上,使剧本的冲突环绕着它展开,这是对素材创造性的增添。从这里,正像通过一道墙隙,我们窥见了作者的某些心灵活动。”(82)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冲突首先是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之间的冲突,他们身上的商业气息都很浓,不能简单地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吴兴华指出,巴散尼奥也与原型有一定的区别:“《蠢货》里的贾奈脱是一个富裕子弟,向女方求婚的结果是他两次中了骗局,蒙受损失,因此最后连本带利地捞了回来,总算是大快人心的事。剧本里的巴散尼奥处境却完全不同。一开始他就坦白地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坐吃山空、外强中干的浪子他的唯一出路是干一桩赌博性的冒险。在向安东尼奥

求援时,他用了一系列与投机有关的术语和比喻,因为他熟悉安东尼奥的脾气,知道这是最能打动他的言辞。”(84-85)巴散尼奥把爱情也看作商业冒险和投资,而且正是他的这种观点打动

莎士比亚研究

莎士比亚研究 课程代码:61043000 课程名称:莎士比亚研究 英文名称:Shakespeare Studies 学分:2 开课学期:第7学期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外国文学史 课程主任:胡志明教授博士 课程简介:(标题黑体、五号) 本课程以世界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创作为中心,除了在欧洲近代文化和文学的发生历史性转折的文艺复兴的背景上,考察莎士比亚的诞生及其重要意义;着重于介绍莎士比亚的整个创作分期和各种类型作品的显著特点,并且对包括“四大悲剧”在内的重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使学生在深刻地认识莎士比亚创作的伟大思想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风采的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高雅的精神陶冶和愉悦的审美享受;最后还将对几百年来中外“莎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介绍和总结。 实践教学环节:(标题黑体、五号) 本课程在学期中间将会组织学生撰写莎士比亚研究方面的小论文,并安排时间进行讨论。 课程考核:(标题黑体、五号) 开卷考查,或者学期结束时写作一篇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批评文章 指定教材:(标题黑体、五号) 王维昌:《莎士比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

参考书目:(标题黑体、五号) 赵澧《莎士比亚传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杨周翰编选《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981年。 孙家琇主编《莎士比亚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冲编著《莎士比亚传专题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伟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贺祥麟等著《莎士比亚研究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佐良《莎士比亚绪论:兼及中国莎学》重庆出版社,1991年。 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三联书店,1989年。 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引论上、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张可译《莎士比亚研究》,上海译文出处社,1982年。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莎士比亚对于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莎士比亚不愧为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对英语的纯熟运用竖立了由中世纪英语过渡到伊丽莎白时代近代英语的一座里程碑。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独特的语言创造能力和普于操纵及发展语汇意义的能力。他的作品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一词多义形成的戏剧性俏皮滑稽的双关语,对俗语、但语、行话和切口画龙点睛式的运用,生动而极富生活气息,特色突出,对近代英语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者早就注意到莎士比亚语言中的这种现象。因此,他们对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关系,莎士比亚语言的结构,语法,修辞,用词特色.时r} t`} :}}言特点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成为中国莎士比亚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多年来对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成果却疏于总结。为此笔者在占有较全面资料的前下,拟对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做一个较为<2 };地梳理,弄清中国莎学研究在这一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凸显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对中国莎学乃至世界莎学所做出的独特贡吠。 歌德昏经说过:莎北比亚是用生动的字眼来感染人的。作为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文坛上的戏剧巨子,莎士比亚使中世纪的典雅华丽语盲特色与都铎王朝以来聚积的新语言相结合,一切生活范围内的丰富语言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精致入微地描绘了适合于剧情的人物性格和诗歌中奔放而又细腻的情感特征。 劳允栋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比较典型的语言现象,表现为词类转换,即古英语中屈折词尾已经大量消失,词类间基本消除了形态区别的标志,使许多词类可以转换使用;形容词在意义上的绝对化,使原有的性质概念转化成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概念;性质形容词主、被动意义的自由转化;莎氏作品中常见的混合式形容词;副词作形容ip-J,或取代形容词;形容词的级、名词、代词、关系代词、动词、独立分词、虚拟语气、介词、句子等18个方面指出了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差异之处。。赵毅衡指出:莎士比亚作品是形象语言的宝库。形象语言技巧是一种修辞手段。比喻、夸张不一定有形象,甚至很可能完全没有形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早期静态为多,后期动力性为多;早期堆砌排列为多.后期以形象

安徽自考莎士比亚研究试卷与真题

安徽自考莎士比亚研究试卷与真题 莎士比亚研究真题 一、填空题: 1为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奠定了批判基调的诗歌作品是:《鲁克丽丝受辱记》。 2莎氏喜剧的基本主题:爱情与友谊。 3标志着莎氏喜剧艺术到顶峰状态的作品是:《第十二夜》。 4在喜剧《皆大欢喜》中作为消极人生观的代表人物是:杰奎斯。 5喜剧《第十二夜》中的女主人公薇奥拉的基本性格特征:温柔坚毅。 6莎氏悲剧中的正面英雄人物(如哈姆雷特、奥赛罗等),他们共有的性格特点是:主导方面是肯定的,但也有一定的弱点。 7悲剧《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实际上是:麦克白灵魂深处罪恶动机的具体体现。 8在莎氏悲剧中,被马克思称之为“巧妙的描绘了货币本质的”作品是:《雅典的泰门》。 9在莎评中首先对莎氏人物塑造和激情描绘做出评价的是:德莱顿。 10莎氏一生重大的转折是:奔赴伦敦。莎氏和骚桑顿伯爵的友谊在其创作中占据重要作用。11莎氏在骚桑顿家写的喜剧是《爱的徒劳》。莎氏开始从事喜剧创作的剧团是海军大臣剧团。12莎氏一生共创作了14行诗154首、长诗2部、37部喜剧(另有2部和别人合著)。 13莎氏出生日为1564年4月23日,忌日为1616年4月23日。 14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和西班牙争夺世界霸主的斗争。 15莎氏时期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相适应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 16“大学才子派”的代表人物是马洛,其代表作是《帖木耳》、《马耳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17莎氏最早的一部开本名叫《莎士比亚戏剧集》。 18《维纳斯与阿都尼》取材于古希腊神话集:奥维德的《变形记》。 19莎氏作品的分类问题主要集中在戏剧方面。其历史剧只有《亨利八世》和别人合著。 20历史剧在英国和欧洲又叫编年史剧;14行诗歌的创始人是彼特拉克。 21莎氏11部历史剧的主题主要是:反对混乱。其历史剧的历史跨度是从约翰王到亨利八世。22《理查二世》中红玫瑰党是兰开斯特家族,白玫瑰党是约克家族。 23恩格斯揭示了莎氏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原则:背景形象化、人物典型化。 24莎氏历史剧的主要背景是英法百年战争。 25莎氏喜剧的作品共10部,共同的风格是浪漫与抒情。 26莎氏最早的一部喜剧叫《错误的喜剧》,其题材来源与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孪生兄弟》。27莎氏喜剧最常用的手法是误会,第一次运用误会的喜剧是《错误的喜剧》。 28莎氏第一部浪漫喜剧是《维罗那二绅士》,它标志着莎氏喜剧的浪漫风格的形成。 29莎氏在《第十二夜》演出后又加了个副标题《各遂所愿》。 30莎氏悲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在“英雄悲剧”的范畴内运转的;追求内在真实的具象化是莎氏悲剧创作的一大特色。 31四大悲剧基本上都是按照“矛盾对立原则”来进行创作的。 32莎氏的第一部悲剧是《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他第一个创作时期创作出的一部悲剧。 33《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年轻人的爱情追求与封建家庭礼教的冲突。 34《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人称之为抒情式的爱情悲剧。 35《裘力斯·凯撒》题材来源于《希腊罗马名人传》;虽以凯撒为名,但实际的悲剧主人公是勃鲁托斯。

吴兴华的莎士比亚研究

吴兴华的莎士比亚研究 摘要:吴兴华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谈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并仔细比较了《威尼斯商人》和作为该剧原型的意大利故事,发现莎士比亚突出的是借贷资本家夏洛克和商业资本家安东尼奥的矛盾,整个剧本以这个冲突为核心,而非以种族矛盾或者个人仇恨为核心,对金钱至上的商业精神和冷酷的法律精神进行了批评。吴兴华认为,波希雅和她所强调的仁慈是拯救资本主义的真正良药,但她的理想具有乌托邦色彩,难以付诸实践,只有在后来的悲剧中,莎士比亚才合理地把善恶双方摆到了旗鼓相当的层面上。 关键词:吴兴华;莎士比亚;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吴先生总共只写了两篇有关莎士比亚的论文。他在1956 年发表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中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观点,是独立思考的结晶。但在那个年代,有主见是一种危险的能力。1957 年他因为观点和苏联专家不同而遭到处分,被取消了授课和发表论著的资格,甚至被划为“右派” 。一心追求真理的吴兴华并没有因此放弃学术研究,他在逆境中仍然默默无闻地思考和写作,并把研究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他在1963年发表的《〈威尼斯商人〉一一冲突和解决》,在本人看来,代表着当时中国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莎士比亚的最高水平,甚至是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的最成功的例子。但这篇文章不久也遭到了批评,他本人也于1966 年被迫害致死。下文将就这篇论文进行

讨论。 一、讨论了莎士比亚之谜及其意义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像蒙娜丽莎一样让人回味无穷、揣摩不透,莎士比亚的作品更是如此,它们给学者们留下了无限的阐释空间,体现了古人所谓的“诗无达诂”的观念。吴兴华也注意到这一点,他说:“当然,在这些困难当中最根本的困难牵涉到一切伟大艺术作品所共有的异乎寻常的深度和丰富性我们像剥茧似地一层层剥下去,最后,往往还 是得承认这样做只是使我们接近了、而不是把握了作品的核心。” {1} 但吴兴华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文学艺术,认为接近那个核心是有可能的,虽然无法完全把握,这也体现了吴兴华乐观的态度。莎士比亚的作品有着无限的魅力,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们读莎剧的时候,很难猜出莎士比亚本人对具体事件的态度,他就“正如创造万物的上帝一样,存在于他的创作之内、之后、之外、或者之上,无形可见,高雅无存,毫不介入,修剪着他的指甲” 。{2} 这就产生了所谓的“莎士比亚之谜”。吴兴华认为,“莎士比亚之谜”之所以出现,主要因为“传记材料的缺乏” ,“永远采取现成的情节” ,“不处理当代的真人真事” ,“他仿佛具有一种‘七十二变'的本领,能够进入大大小小、或善或恶的人物内心,从他们的口中吐出与之完全适应的语言” 。(78-79)“莎士比亚之谜”是莎学的难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这个谜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有着极高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重要目的在于揭示作品反映的社会,探索作者的写作目的,

【文献综述】莎士比亚喜剧研究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莎士比亚喜剧研究 莎士比亚他不属于一个国家,不属于一个民族,亦不属于一个时代。正如与他同一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1]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而且,对于他成就的概括也再没有哪一种赞美能像歌德[2]那样恰当了,“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从真正意义上诠释了他一生存在的意义。莎士比亚在戏剧艺术上造诣最深、贡献最大的是悲剧。然而,历史剧和喜剧则是构成莎剧辉煌成就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综述仅对莎士比亚喜剧的艺术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此来表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以及戏剧中所带有的兴趣性。 莎士比亚一生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第一阶段正是他的历史剧、喜剧和诗歌。青年时期的莎士比亚受当时人文思潮的影响,怀抱着人文主义的理想,对社会、人生以及人类前景的态度是很乐观的,所以他的喜剧创作的基调也是浪漫、激越、明朗的。这个时期,他的戏剧创作共10部,它们是抒情性的浪漫剧,歌颂、宣扬的是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 第一、喜剧的思想倾向,主要是轻松愉快的欢乐笑声中表示对正面事物的肯定,主要的人物形象也都是正面人物,即使开始的形象是反面的,但是通过道德的感化,也成为了正面人物。在《仲夏夜之梦》中的赫密雅和莱珊德,最后在欢乐地仙境中举行婚礼,但是开始,他们被王权和父命束缚住。古代严酷的刑法维护封建家长的权威,但是赫密雅并没有被吓服,她宣布了捍卫婚姻自主的决心,在她的眼里,这一原则才是神圣的,不容许违反的: 我情愿这样开、这样谢,这样自生自灭,殿下,也不能把我宝贵的贞操奉献给什么主人——假使他的主权我的灵魂怎么也不愿承认。[3] 她终于跟着她的情人逃离了雅典,没有婚姻自由的国土,对于她,好比“人间地狱”,再也不值得留恋了。 又如《威尼斯商人》的波希霞,在法庭上智胜贪婪的犹太人夏洛克,与情人聚会时索取指环等场合,都充满这浓烈的喜剧气氛,引起不绝于耳的笑声,就是波希霞在友谊、道义和爱情上的美德的肯定。第四幕,法庭上的对决是这出喜剧的高潮处,特别是波希霞出场之

学习莎士比亚研究成果对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积极意义

学习莎士比亚研究成果对提高学生科学研 究能力的积极意义 摘要: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除了获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各方面的学习和科研能力。本文以把莎士比亚研究成果引入大学课堂为切入点,讨论了学习莎士比亚研究成果对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积极意义。莎士比亚研究具有历史性、世界性,长期以来受到世界各地学者的广泛关注,每年都有大量关于莎士比亚的优秀论著出现,分析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通过文学作品了解西方文化;另一个方面,从研究成果的多元性可以帮助大学生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有创新性地选择研究角度,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关键词:莎士比亚研究;大学生科研能力;西方文化;能力培养 2016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他是欧洲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财富。几百年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都在不断地用各种艺术形式对莎士比亚的巨作一次次地进行诠释,让身在任何一个地域的人民,拥有任何一种文化背景的民族,都认识莎士比亚,发现他的

魅力所在。多年来,全世界学者对莎士比亚的研究热度也一直未曾削减。近几年,莎士比亚的研究还进入了跨学科研究这一全新的领域,不再单一地停留在文学研究方向。世界各地涌现出了大量非常优秀的研究成果。时至伟大的文艺复兴大家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之际,笔者也开始思考应该如何引导在校大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化。其次,如何引导他们通过对莎士比亚各类研究成果的学习激发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打开思路、勇于创新,进而获得更大的成就。 一提到莎士比亚,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文学”。文学与文化其实是具有很紧密的联系的,我们常常在英语课堂上鼓励学生们应该多了解外国文化,可“文化”这个概念是相对抽象的,能体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事物也很多。那从文学来认识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可以这么说,从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出发来认识和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特征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文化研究包含文学研究,可以把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来考察。“研究文学的主要理由是伟大的作品有特殊的价值:它们的复杂性、审美特征、洞察力、普遍性,以及它们对读者可能存在的潜在的益处。”(王逢振,2000)教师鼓励学生对莎士比亚的名作进行研究,而不是研究流行的肥皂剧,

莎士比亚研究试题

莎士比亚研究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军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为莎氏的悲剧创作奠定了批判基调的诗歌作品是( ) ?①莎氏十四行诗②维纳斯与阿都尼 ?③鲁克丽丝受辱记④莎氏的杂诗 ?2、莎氏喜剧的基本主题是( ) ?①自由与平等②宽恕与和解③婚姻与家庭④爱情与友谊 ?3、标志着莎氏喜剧艺术达到"顶峰"状态的作品是( ) ?①〈威尼斯商人〉②〈无事生非〉 ?③〈皆大欢喜〉④〈第十二夜〉 ?4、在喜剧〈皆大欢喜〉中,作为消极悲观的人生观的代表人物 ?是( ) ?①老公爵②罗瑟琳③杰奎斯④奥兰多 ?5、喜剧〈第十二夜〉中的女主人公薇奥拉的基本性格特征是( ) ?①温柔坚毅②勇敢泼辣①幽默风趣④多才多艺 ?6、莎氏悲剧中的正面英雄人物(如哈姆莱特、奥瑟罗),他们的 ?性格是( ) ?①完全正面的、肯定的 ?②主导方面是肯定的,但也有一定的弱点③主导方面是否定的,但也有一定的优点 ④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对照 ?7、悲剧〈麦克自〉中非人非鬼的女巫形象,实际上是( ) ?①人间女巫形象的真实写照 ?②象征人间的迷信、盲从 ?③象征人的力量和智慧 ?④麦克白灵魂深处罪恶动机的具体体现 ?8、在莎氏悲剧中,被马克思评价为"绝妙地描绘了货币的本 ?质"的作品是( ) ?①〈奥瑟罗〉①李尔王 ?③〈麦克白〉④〈雅典的恭门〉 ?9、作为悲喜剧的《一报还一报》,其中的喜剧因素主要体现者 ?是( ) ?①公爵②安哲鲁③克劳狄奥④伊莎贝拉 ?10、在莎士比亚批评史上,首先对莎氏的人物塑造和激情描绘 ?作出评价的是( ) ?①本?琼生②德莱顿③约翰逊④柯勒律泊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把正确答案的号码分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 ?1、在莎氏历史剧的"两个四部曲"中,构成第一个四部曲的作 ?品是( )( )( )( )( ) ?①〈亨利五世〉②{亨利六世)(上)③《亨利六世》(中) ④〈亨利六世)(下)⑤〈理查三世〉 ?2、莎氏喜剧最显著的风格是( )( )( )( )( )

莎士比亚研究

Shakespeare Study,Its Controversy and Re-evalu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David Scott Kastan Tian Junwu Abstract:Dr.David Scott Kastan,professor of Yale University,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cholars in the fields of Shakespeare study.He has edited various anthologies of criticism on Shakespeare and other literary figures,including A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A New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 and the five-volum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British Literature.In this interview,Professor Kastan gives detailed answers to the issues concerning Shakespeare’s political outlooks,religion,narrative,and theory of tragedy.In regards to the controversies about Shakespeare such as author-ship,plagiarism and eroticism,Professor Kastan definitely refutes all the accusations.He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Shakespear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criticizes the vulgari-zation of the bard by the Shakespeare industry,and affirms Chinese scholars’approaches to Shakespeare study and the importance of dialogu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hakespeare scholars. Key words:David Scott Kastan Shakespeare study controversy re-evaluation globalization Author:Tian Junwu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100191,China).His major academic interests include Shakespeare study,literary stylics,classcial literary theory and American literature.Email:tjw1966@163.com 题目:莎士比亚:研究、争议与全球化语境下的再审视 ———耶鲁大学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大卫·卡斯顿教授访谈录 内容摘要:大卫·卡斯顿博士是耶鲁大学英语系资深教授、知名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曾主编《莎士比亚研究指南》、《新莎士比亚研究指南》和5卷本《牛津英国文学大词典》等。在本次访谈录中,卡斯顿教授就困扰学界的关于莎士比亚的政治观、宗教观、叙事手法、悲剧观等热点问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莎士比亚的政治观主要表现在对人类不平等现象的关注,这一关注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完全了解莎士比亚的信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宗教隐含在他的每一部剧本中,赋予他的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莎士比亚的叙事,是对人类理解力的本真形式的阐释,他的剧作给我们提供了人类怎样依靠故事来理解生存的含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在于揭示了人类的受难情结、人类残忍的可怕性及其无法控制的后果。面对国际上长期以来存在的关于莎士比亚的身份、抄袭、色情以及哈姆雷特人物的非人道性等指控,卡斯顿教授旗帜鲜明地驳斥了这些曲解。他认为,否认莎士

威廉莎士比亚研究目的和 意义

研究目的和意义 生平资料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公元1564年4月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莎士比亚18岁时与一个26岁的女子结婚,他不满21岁时已有了三个孩子。 几年后他来到伦敦,成为一名演员和剧作家。他三十而立,蜚声剧坛,四年后就已经成了英国戏剧界的泰斗。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写了《儒略·凯撒》、《奥塞罗》、《麦克白》和《李尔王》这样的杰作。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他的子孙都已经断宗绝代了。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English poet, player and playwright, was baptized in the parish church of Stratford upon-Avon in Warwickshire on the 26th of April 1564. The exact date of his birth is not known. Two. 18th-century antiquaries, William Oldys and Joseph Greene,

gave it as April 23, but without quoting authority for their statements, and the fact that April 23 was the day of Shakespeare's death in 1616 suggests a possible source of error. In any case his birthday cannot have been later than April 23, since the inscription upon his monument is evidence that on April 23, 1616, he had already begun his fifty-third year. His father, John Shakespeare, was a burgess of the recently constituted corporation of Stratford, and had already filled certain minor municipal offices. From 1561 to 1563 he had been one of the two chamberlains to whom the finance of the town was entrusted. By occupation he was a glover, but he also appears to have dealt from time to time in various kin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e, such as barley, timber and wool. Aubrey (Lives, 1680) spoke of him as a butcher, and 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he bred and even killed the calves whose skins he manipulated. He is sometimes described in formal documents as a yeoman, and it is highly probable that he combined a certain amount of farm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his trade. He was living in Stratford as early as 1552, in which year he was fined for having a dunghill in Henley Street, but he does not appear to have been a native of the town, in whose records the name is not found before his time; and he may reasonably be identified with the John Shakespeare of Snitterfield, who administered the goods of his father, Richard Shakespeare, in 1561. Snitterfield is a village in the immediate neighbourhood of Stratford, and here Richard Shakespear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