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玉雕龙第一人 郭石林

中国玉雕龙第一人 郭石林

中国玉雕龙第一人——郭石林

中国玉雕

北京名家名品

俞伟理编著

郭石林,1944年出生,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先后师从著名老艺人方寿金、王树森。后又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高级研究班。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1986年参与翡翠四大国宝工程,负责翡翠云龙浮雕插屏《四海腾欢》的设计与制作,获国务院嘉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作品现陈列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郭石林擅长龙和人物形象的创作,画面精致完美,工艺纤巧娴熟,线条刻画遒劲流畅,因此作品格外生动传神。

郭石林

中国玉雕龙第一人

■ 北京玉雕有哪些特点?目前北京玉雕界的状况如何?

北京玉器厂有很好的基础,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设计能力,在当初计划经济年代的情况是相当不错的。改革开放后,大家都开始各自自由发展,并且活跃在北京的玉雕界,做得相当不错。可以说北京玉雕界的能人太多,只是不擅长宣传,至少不像南方地区那样注重宣传,所以,可能大家不知道北京做玉雕的那些大师和他们卓越的艺术作品。就我而言,在技艺方面有了一定的成就,也只是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情,不懂得去宣传自己。

北京玉雕受宫廷玉器的影响很深,因为以前的宫廷玉器是有文人参与设计的,非常注重文化内涵,在造型上讲究大气稳重,有一种凛然的皇家气势。所以,北京玉雕目前仍然留有宫廷玉器的影子,推崇文化,讲究气势,造型上厚重凝练,效果上沉稳规整。而南方玉雕相对秀气一些,比较注重细部的刻画,工艺精细,而且小件居多。其实,做玉雕不仅要有扎实的绘画基础、造型能力和审美情趣,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娴熟的工艺技巧,而且还得坐得住,耐得住寂寞。一块那么硬的玉,是要靠人一点点磨出来的,这不是普通人能坚持得住的。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情愿做一些时尚的事情,却没人学这门需要传承的手艺。大家都在说这个行业怎么艺术,却没有人谈辛苦,要知道学这门技术是很艰难的,真的非常艰难。如今北京人的生活条件好了,做这一行业的年轻人也就不多了,因为这一行要吃很多苦,付出很多的艰辛,需要很多年的磨练才能把技艺学到手。现在在北京的玉雕师傅大部分来自外省市,涉足这一行的北京本地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年轻人喜欢创新或者追求自己独特的东西,这并不是坏事。对于我们这些从事玉雕行业近半个世纪的人来说,以前做得再怎么样,那也只能代表过去,代表那个时代的特征,而无法代表今天。现在的年轻人常常犯一些毛病,比如只重视形象的完整,作品过于平淡,表现力不够,那种张扬大气的精神表现不出来,作品少了精、气、神。比如鹰就是鹰,不是鸡鸟;龙就是龙,不是蛇虫,它应该有种刚性的、王者的东西,做出来必须是有霸气和刚劲的。

传统工艺有一种师徒传承的脉络关系,一个门外汉是很难进入的。最初我学这门手艺时,就是站在圈外靠自己的努力硬往里挤。我本人特别喜欢画画,小学开始就在画画这方面表现出超乎常人的能力。所以,后来一路考的学校,都是以画画为主的。可以说入这行,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造型能力给我极大的帮助。当年在玉器厂,很多师傅是靠经验,靠老师傅一代代传承的手艺,他们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的美术培训,所以,我们这些新人进厂,对他们其实也是一种推动,在工艺上他们有技术,但在造型上我们就可以带动他们,这也是种专业上的互动。

现在很多年轻人要拜我为师,他们本身也是做玉雕的,在行业中做得也不错,但我发现他们有个通病,在造型上非常欠缺。如果我可以帮到他们,一定会不遗余力。这一行有句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却不赞同,我认为这不需要保守,有人请教你,你自己也可以整理自己的东西,总结出一些新的理念和知识,从而双方都受益,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这个道理了吧。我们年纪大了,思想上可能有些保守,这个时候就希望年轻人有多一点新鲜的想法来补充。不能总一个劲儿强调传承,长此以往,如果还是一代代原封不动地延续下去,那又怎么发展呢?所以,我愿意这些年轻人在传统的基础上,让玉文化增加新的内涵,一代一代地发扬广大。

曾经一位朋友有一块7公斤重的翡翠材料,找我去看。这块材料相当不错,就算不做也是珍品。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想切开做首饰——就是手镯之类的,那个比较容易赚钱,市场上受欢迎;另外一种想法是做件活,就是做一件东西。朋友最后把这个事情交给我。我建议并设计了大自在观音。其实这个材料已经价值千万了,如果切开了,那材料的完整性就没有了,就保护材料资源而言,我的想法就是必须先保护材料,保护它的完整性,然后赋予它真正的艺术价值。

■ 你被称为“中国玉雕龙第一人”,

作为个人作品你自己觉得都有哪些特点?

我个人是非常讲究造型的,特别注重形神兼备,一定要做出神韵才行。我不擅讲话,所以有了想法就一定要通过作品表达自己,让石头替我说话。我喜欢做人物,后来参与了四件国宝的设计和制作,其中翡翠插屏“四海腾欢”就是我全程负责的,题材是刻画九条龙。最早找到我的时候,我一端详,这个材料不适合做人物,块大而且带丝状色带,我认为更适合做素活——山子之类的大件。由于我本人比较擅长人物,当时就觉得不是很适合我做。但后来通过对材料的深入研究,突然灵机一动,九条龙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件活一做就是7年。当时四件国宝项目同时做,有4个小组分头进行。仅设计稿就做了88份,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征稿。当时王树森、高祥等前辈师傅都在,最后定稿就是他们这些前辈师傅敲定的。因为只有他们才有具体的制作经验,知道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这样,才有了现在四件国宝的题材。

我要做的是九条龙,做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第一次。我跑去故宫查找了所有和龙有关的资料,还去山西看九龙壁,画速写。我总结了一下,觉得龙应该是相当威猛的动物,九龙实际上集中了九种动物的威猛之态,和“龙生九子”还不是一码事。因为喜欢人物,我就把庙宇里面各种人物的形象集中起来,我觉得人有七情六欲,那么龙也应该要表现出它的情感特征,比如蹬爪挠踹,把名词“爪”转变成动态的,龙的形象就逼真起来。又比如潜龙、飞龙、蛟龙、升龙、降龙、鹰龙等,我把所有龙的资料都加以深化,以人性化的手法表现。后来翡翠剖开了之后,有绿有白,材料的特点对我又有了启发,我将绿色部分设计为龙,用深浮雕的技法精心雕琢,突出翠绿;将白、粉白、浅青色部分设计为云彩、水波纹,用浅浮雕的技艺雕琢而成,以衬托龙的主题和翠绿。这件国宝并非我一人所为,而是通过我们这个小组的默契配合,大家都具备非常高超的手艺和技术,我担任主设计师,是参与具体制作的主要人员之一。

我个人认为,创作的人物形象应该能够打动别人,龙的形象的创作也一样,也得打动人。有人说我是“玉雕龙第一人”,可能就是从这件国宝上来的。从此,我除了做人物之外就是做龙了,来找我做龙的人太多了。就数量上来说,可能各种各样的龙不下上千条。但我觉得这只是大家对我的厚爱,其实做得好的人太多了,

并非只是我一个。对我创作来说,龙的形态还得跟着材料走,什么样的材料就有什么样的龙。意思就是,无论什么题材都得因料施艺,而就设计来说,作品无所谓大小,设计的感觉是一样的,技艺必须是全面的。

我常常对年轻人说,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专业美术学院学习进修,必须要让自己具备立体造型的能力,不能只满足于平面。做玉雕重立体造型,从各个角度去看比例都得协调,掌握了这种能力,那么什么样的题材就都不在话下了。

■ 对于目前北京玉雕在工艺上落后上海、河南的说法,是否认同?

我其实也基本同意这个观点。以前说河南玉雕是地摊工,但这几年河南的玉雕工艺突飞猛进,与北京相比,它的发展速度确实快多了。而上海、广州等地玉雕行业也发展迅猛,南方人本来就精巧灵秀,在资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想学什么太容易了。相比之下,北京玉雕在工艺上则明显落后于上海、河南等地,要说落后20年,也真差不多。以前北京玉器厂最鼎盛的时候,有两千多人,但现在已经见不到当年的辉煌了。我觉得人应该多看看别人的长处,承认自己的短处,不能老用过去的成绩说事,应该自己努力好学,不能只是怨天尤人。北京如今做玉雕的,最年轻的也已近中年,后面已经没有更年轻的人,说后继乏人也不为过。虽然我们这些老一辈仍然活跃在玉雕行业,但年轻人却已经跟不上了。不只是因为这一行业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这一行若要做出成就,还需要十分厚实的经济实力作为铺垫,而我们这些做技术的人又恰恰缺乏这种经济上的支持。

玉雕作为一种工艺,需要埋头苦干的精神;作为一种产业,却需要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一个人既擅长经营又在技术上过硬,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强调艺术性,那就无法兼顾市场,这是现实。单纯要求形神兼备、艺术完美,就很难生存。而且手艺活已经逐渐被机器工所取代。对这种状况,我也是很能接受的,这是自然现象,我觉得无需特别抵触。但资源确实是越来越少了,如何保护资源才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人真正要思考的。我听说日本人就特别重视手工业,他们十分团结,推崇团队精神。所以说,这个行业如果

能够大家联手团结起来,就保护资源、保护国家珍宝来讲,都是非常重要也有意义的一件事。玉是不争的,所以才是君子,人如果也能像玉一样不争,那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呢?

■ 知识窗四大国宝——翡翠插屏“四海腾欢”

“四海腾欢”原料

这块翡翠原料附有黄色石质外皮,两角稍缺损。重77.8公斤,呈扁平长方形,高74厘米,宽37厘米,厚度不等,最厚处为8.5厘米,最薄处为7.8厘米。面积大,六面皆为人工切割的平面,绿色(翠)多,质地滋润,水头足,透亮,并夹有藕粉白色,色泽鲜明,是四块翡翠原料中色泽最美、质地最优的一块。在靠近中间部位偏上部,有一条长12厘米的黄棕色绺,影响整体效果。

“四海腾欢”设计

扁平的长方形翡翠,最适宜制作插屏。精密测算后,从侧面切割为四片,除去损耗,每片厚度仅为1.8厘米,这是表现材料质地、色泽最佳的厚度。如果再厚一些,显暗就不能充分显示翡翠的光亮和绿色,如果再薄一些,就过于透亮,绿色浅淡,不仅损害了材料的美,而且也不安全。将这四片各厚1.8厘米的翡翠拼合成为一整块高74厘米,宽146厘米的大型插屏,比原料扩大了三倍,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翡翠晶莹碧绿的质地美。四片材料的拼合采取左右对称的手法,取得了统一、协调的艺术效果。这件大型翡翠插屏比现在颐和园珍藏的清代宫廷翡翠插屏还大4倍以上,是历史上从未有的稀世国宝。

题材的内容,画面设计为九条龙在云海中翻腾。构图采用大型横卧的S形,使之静中有动,强烈的节奏感。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形象刻画上吸收历代表现龙艺术的精华,既有唐代的苍劲有力,又有清代的丰满,剔除了清代龙的臃肿、繁琐和呆板的弊病,使之不仅生动活泼、矫健而传神,而且能充分发挥琢玉工艺的特长。工程人员因材施艺,充分利用绿色、浅青、粉白等多种俏色,而且多种色彩又呈条纹状互相

交错。在绿色的部位,设计为九条龙,以深浮雕手法精心加工,即便一趾、一爪、一鳞、一角,也刻画入微,以便突出重点,突出绿色。在白、藕粉白、浅青色等部位,设计为云彩和水波纹,以浅浮雕手法琢碾而成,以衬托九龙和绿色。同时,利用原料上俏色相互交错的特点,巧妙地处理好九龙和云海、水波的关系,使之相互缭绕,相互辉映,生动地表现九龙在云海中来回翻腾,仰首翘尾以及弯曲、重叠、嬉戏的场景。在龙的形象上,继承了“宜藏不宜露,神龙不见尾”的艺术传统,在云海中忽隐忽现,意境含蓄。插屏下端的水波纹采用传统的深浅浮雕琢碾,区分远近层次,使平面的插屏具有立体的艺术效果。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原料中的绺巧妙地采用遮掩、隐藏等艺术处理手法,使其随形就势,被隐藏在九龙、云彩、水波纹的线条之中,丝毫不易被察觉,确保了作品的完美。

“四海腾欢”工艺

这块翡翠由于材料面积大,价值昂贵,厚度不大,其中最薄处仅有7.8厘米厚,因此,将整料切割成四片,在工艺上要求极为严格,计算必须极为精确,3条切割线必须保证平直,4片翡翠原料必须厚薄均匀,平整规矩,不能有丝毫差错。工程人员为此创制了大型轨道切割机,切成四片如一的平面,达到了标准。切片后,工程人员又创制了磨边机、合缝机,将互相拼接的两片翡翠原料以手工磨边,使接缝处平直一致,严丝合缝,达到拼合后两片翡翠原料中间有线而无丝毫缝隙的要求。同时,也保证四片翡翠原料拼合后在同一平面上,没有出现折转、歪扭和高低不平的现象。

在琢碾上,由于材料单薄,所以必须万分小心,绝对不能使用大型工具。工程人员用特制的尖形、棒形、枣核形、平口和钉子等小型软轴金刚石磨钻头操作,并用刀形工具推出深浅层次。插屏的背面以大砣贴紧翡翠原料表面琢碾,然后以油石反复研磨而成。

这种大型翡翠插屏的抛光是极为重要的工序,要充分显示翡翠原料大面积质地的美。在插屏的正面,以工具将就材料,经过胶砣、刷沙、葫芦砣等多道工序抛光,然后清洗、上蜡、剔蜡。因为原料面积大,所

以就特制了大型烤箱、超声波清洗机、抛光平磨机等设备。插屏背面的抛光也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平整光亮,才能透出正面的图案和材料的质地美。经过大型抛光平整机、砂石磨头、葫芦砣磨头以及白泥浆、氧化铬等抛光用料,也确保了质量。插屏正面的黄棕色绺,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也隐缩到最低限度,丝毫没有影响整体艺术效果。

“四海腾欢”作品底座和边框

由工程人员设计为组合边框,两侧安装暗螺钉,并可任意调节,以便随着气温和湿度及时调整边框的松紧,确保插屏安全。边框有插入四片翡翠的活槽,均与插屏比例恰当,也确保安全和稳固。

“四海腾欢”作品规格

高73.5厘米,宽146.45厘米,厚1.8厘米。加底座和边框后,高112厘米,宽177.5厘米,厚34.7厘米。“四海腾欢”工程人员

技艺指导:王树森、王仲元、高祥、蔚长海、董文钟

设计:郭石林

琢碾:郭石林、颉文迎、王震宇、董玉庆、沈淑珍、徐宝桐、黄宝瑞、崔奇铭

王希伟、黄租明

抛光:李立明、张宝和、史永山、李贵平、王永祥、王海峰、高振忠、刘铁成

坐像观音·白玉

礼佛图·翡翠

2009年中国玉器百花奖优秀奖

礼佛,指顶礼于佛、拜佛,其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敬仰和感激;在于去染成净,奉献人生和觉悟人生,这应该是人心向善的一种表现。所以,自古到今,从石窟到寺庙,甚至在世俗社会中,表现礼佛的图像一直层出不穷,千姿百态.许多善男信女还出资奉献礼佛图像,表达他们的虔诚之心。如此之举,佛教认为是自然会福慧俱足、心想事成的。

这件作品是作者在一块翡翠料上,同时表现须弥山佛陀庄严说法和凡尘人间拜佛、敬佛,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各具神态,因此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须弥山和尘世属于两个世界、两种时空,作者以缭绕的祥云、

栏杆将两者连成一片,形成非常谐调的画面,这既体现了设计中的审美智慧,又反映了“净性自悟,顿悟成佛”的佛学理念,宣扬了人性向善皆或正果的主张,形成了作品中积极的文化思想内涵。

佛悦盛世·青白玉

22cm×30cm×20cm

这块青白玉玉料,有天然橙黄色外皮,被郭石林看中,想用它来表现传统的佛像题材。作品保留玉料本身的天然外皮,是因为它犹如寺庙的外墙,张扬着浓重的佛教气息。作者像是古人开挖石窟:如来佛居于中心;左右两名飞天正高兴地奏着乐器;凤凰、仙鹤翩翩起舞;浮云围着盛开的牡丹。作者这种丰富的佛学知识与想象力,再辅之以精湛的表现手段,就给我们端上一派生动的喜庆场景。这件作品的特点还在于,居中如来的微笑一改传统的严肃威严。佛学界称佛的微笑为佛悦,佛悦是因为人间呈现盛世。

左:心中有佛?右:春江水暖鸭先知·翡翠2008年中国玉器百花奖银奖

四海腾欢插屏·翡翠

四海腾欢插屏(局部)·翡翠

四海腾欢插屏(局部)·翡翠■ 采访拾记

郭石林作为北京玉雕界的前辈,是当今许多中国玉雕大师的师傅。66岁了,仍不能忘情于玉雕,仍然每天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室,对着不同的材料细心揣摩。在和北京的玉雕名人近距离接触、攀谈、相互了解之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北京这些前辈大师的心态很年轻,思维仍然活跃,创作仍然积极。从很多大师的嘴里,我了解到,郭石林是做国宝玉器的,是北京玉雕圈第一好人,享有“中国玉雕龙第一人”的美誉。于是,还未及谋面,郭石林的名字就已经刻在了我的脑中。

拨通了郭石林的手机,在自我介绍并提出采访要求后,郭石林的声音传给我一种谦虚的祥和,他说自己已经老了,那些辉煌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应该多介绍北京的年轻人。如果将郭石林的谦卑仅仅理解成一种表面的客气,实在有点玷污了老人家的坦荡风骨。郭石林的工作台上,放着老人用随意拿到的纸片上所做的书法练习,在这个高科技时代,日后写字这件事恐怕会变成一种绝活,今天还能看见有人拿着毛笔在练字,我的心被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所震动。他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糅合着善良与谦逊的光芒,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让年轻人骄傲、自豪的狂妄之心感到汗颜,感到自惭形秽的,会意识到长路漫漫,再大的成功也不过是整体辉煌的一分子,因为,个人终究很渺小。在跟大师的交谈中,对于自己的卓越成就,他轻描淡写,述及年轻一代活跃创新,兴趣又极大,很认同。郭石林坦然接受未来市场的走向,用自己深沉的语调,倾吐希望行业同仁团结起来,共同保护资源的心声。

如果说,大家听了如此单纯朴素的语言之后,还激情四溢地津津乐道于玉材价格的涨落,玉器价值的升贬,还疯狂地迷恋地经营一种“生意”,还在继续熟视无睹地人为造成资源的破坏,我想那也许那真是一种悲哀了。郭石林在自己的创作中自得其乐,享受与世无争的清净和透明的快乐,享受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生命和简单的人生。

近五十年的玉雕创作,郭石林居然没有为自己保留任何精彩的作品照片,我这又一次震惊。郭石林说,他最早是为国家而创作,后来是为爱收藏的朋友而创作,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做宣传,所以留不留照片他一直没在意。你也许可以到国家“珍宝馆”去参观郭石林创作的国宝玉器;可以在收藏界人士的宣传图册上

看见郭石林的经典作品。但是,郭石林本人因为拿不出一张照片,竟成了我采访那么多大师以来,所碰到的第一个有资格却没作品,但又绝对精彩的名人。

在我的眼里,这位被誉为“中国玉雕龙第一人”的虚怀若谷、磊落高尚而气质优雅的艺术家,一定会在很多年以后,留下令后代晚辈仰慕称颂的传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