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民版 高中历史 选修一 练习题

人民版 高中历史 选修一 练习题

人民版  高中历史  选修一  练习题
人民版  高中历史  选修一  练习题

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

复习专题一梭伦改革

【课前诊断】

1、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

A、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

B、从各等级民众抽签产生

C、由各等级国民轮流担任

D、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

2、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

3、梭伦颁布“解负令”的目的在于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促进雅典城邦发展

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实现公民真正平等

4、雅典贵族制政治时代最重要的决策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四百人议事会

C.战神山议事会 D.公民法庭

5、梭伦改革后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

A.四百人议事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公民大会 D.公民法庭

6、他说:“轻罪理当处死,至于更大的罪还找不到比死刑更重的刑罚。”他是指

A、古希腊政治家德拉古

B、埃及统治者阿里

C、中国古代改革家卫鞅

D、北魏皇帝孝文帝

7、梭伦改革发生在

A、公元前6世纪晚期

B、公元前6世纪初期

C、公元前5世纪晚期

D、公元前5世纪初期

8、公元7世纪左右雅典社会更为尖锐的矛盾是

A、平民与贵族

B、农民与地主

C、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

D、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

9、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10、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的阐述,不正确的

A、残酷的剥削和政治上的无权导致平民与贵族的阶级矛盾激化

B、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C、西部邻邦麦加拉乘机征服距雅典海岸仅一英里的萨拉斯岛

D、梭伦走上政治舞台,当选首席执政官

3、关于梭伦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根本目的是稳定雅典社会秩序,壮大雅典城邦实力

B、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

C、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D、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社会矛盾

4.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

5、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公民分为:()

A、奴隶主和奴隶

B、贵族和平民

C、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

D、农民和手工业者

6、梭伦改革中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的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设民众法庭

C、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

D、按财产划分公民的等级

7、下列关于梭伦政治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A、把雅典公民分为四级,第一等级称为双牛级,可以担任执政官

B、在新的社会分层的基础上,梭伦创立了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也有当选资格

C、为了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梭伦组建了民众法庭,并实行陪审员制度

D、在梭伦政治改革后,雅典官员都能根据职务高低领取报酬

8、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利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9、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有

①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②消灭了债务奴隶制③下层人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10、早期雅典城邦的贵族政治

A.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B.贵族可以任意处死平民

C.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D.使普通平民能参与政治

专题二商鞅变法

【课前诊断】

1.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

A.废除奴隶制度

B.发展封建经济

C.废除井田制

D.取得军事优势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4、下列关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

C、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

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触动当时社会最深刻的措施是

A、军功爵制

B、什伍制度

C、废除井田

D、建立县制

6、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7、秦国在正式变法之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8、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B、所有贵族不再拥有爵位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9、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10、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包括

A.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

C.增强了统一战争物质力量 D.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2.商鞅变法涉及到的问题是

①行政区划;②土地;③奴婢;④军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的措施不包括

A、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B、按军功大小赐给田宅

C、资财雄厚的大商人可以做官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4、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军功授爵制②重农抑商③废除井田制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5、下列改革,含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

A.周世宗改革

B.商鞅变法

C.管仲改革

D.王安石变法

6、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阅读下列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商鞅变法,有哪三方面的重大措施?

②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从长远来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作用?

复习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前诊断】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2、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3、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

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D、汉化政策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

A、民族融和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局势D、汉族地主要求

6、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

7、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供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少数民族侵扰

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和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实际上是()

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

9、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露田又叫桑田,可以买卖

D.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仿效汉制,重新修订官制礼仪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

①迁都洛阳②实行俸禄制,严惩贪污③说汉话④改汉姓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拓拔拔拔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

汉姓元长孙穆陆贺刘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5、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A.减轻农民的负担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的统治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7、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需要

B、汉族地主的建议

C、巩固统治的需要

D、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二、问答题

9、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及其本人的认识。

复习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课前诊断】

1.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 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王安石变法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

2.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B 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

C 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 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变法3.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加强军事B.丈量土地C.整顿吏治D.奖励垦荒

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5.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中,既限制高利货盘剥,又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

6.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A.辽、夏的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7.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

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皇室浪费惊人

8.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幕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着眼于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保卫皇室需要

D、防止军事割据2.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

①它是辽宋关系史上的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它是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③就其客观影响来看是有历史进步性的④它标志着北宋政治统治开始走向衰落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3.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4.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D.市易法

5.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6.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7.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8.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9.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是因为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利益B.对农民的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财政收入并为得到保证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13分)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分)

(2)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7分)

(3)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观点?(3分)

复习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

【课前诊断】

1、16——17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A、天主教会的腐败

B、资本主义的兴起

C、宗教裁判所的建立

D、马丁·路德个人因素

2、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

A、上帝

B、教会

C、《圣经》

D、教皇

3.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

A.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

B.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

D.推行重商主义

4.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5.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的改革是()

A阂采尔起义 B.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C.加尔文宗教改革

D.亨利人世宗教改革

6、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灵魂得就取决于表面礼仪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7、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8、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

A、“教随国定”

B、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

C、“因信称义”

D、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9、基督教产生于()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

10、下列不属于天主教教义的是()

A、“双剑说”

B、“先定论”

C、“月亮太阳说”

D、“禁欲说”【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对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德国宗教改革拉开了序幕

B.其先定论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的意义

C.其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依据

D.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2.加尔文的先定论的实质是()

A.发展了“因信称义”学说 B.秉承了基督教教义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D.创立新宗教的手段

3.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根本目的是()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4.《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A.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B.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D.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

5、在14、15世纪,天主教会之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最根本的原因是()

A、天主教会的腐败

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C、进步人士认识的提高

D、各国王权的软弱

6.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

A.正在兜售“赎罪券” B.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

7、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其主观原因是()

A、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

B、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

D、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的结果

8、下列属于英国宗教改革独特之处的是()

A、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B、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

C、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

D、颁布《南特敕令》

二、简答题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典型的代表事件有哪些?面对改革浪潮天主教采取了哪些措施?

复习专题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课前诊断】

1、穆罕默德·阿里对土地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A、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

B、没收违规宗教地产

C、将全国土地平均分配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3、“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反映了阿里改革的哪项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 B.保护民族工业 C.发展机器生产 D.大力发展军事力量4、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影响,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

A.埃及成为地中海东岸强大的国家 B.结束了封建割据,实现统一

C.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D.埃及从此独立

5、在阿里改革失败后,对埃及进行激烈争夺和渗透的国家是:()

A、英法

B、法德

C、英俄

D、英奥

6、下列对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原先的统治者马木路克被消灭②战乱频繁,社会动荡③17世纪埃及盛行包税制

④手工业遭到严重摧残⑤农民和城市平民不断起来斗争⑥英法殖民国家的入侵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7、下列关于阿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方面资金不足B、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C、激化阶级矛盾D、没有能够遏制西方的殖民入侵

8、穆罕默德·阿里政治改革的影响有()

①结束了分裂割据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④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穆罕默德·阿里将没收的包税地的一半分配给王公贵族、政府官吏和地方豪绅,这种做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消除了割据势力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增加了赋税收入【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穆罕默德·阿里建立政权后主要的外部威胁是

A.奥斯曼土耳其

B.希腊

C.马木路克 D英国

2、曾称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的生命力”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多杜埃尔

D、拿破仑

3、阿里政治改革的重要目标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行征兵制

C、清除马木鲁克势力

D、仿效西方教育制度

4、下列关于阿里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A、阿里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埃及的封建生产关系

B、阿里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人生自由

C、阿里改革中所兴办工厂里的劳动力是农奴身份

D、阿里的继任者阿巴斯继续执行其改革举措,使改革得以延续

二、材料题

5、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材料二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请回答:

⑴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2分)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4分)

(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各抒己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4分)(4)从梭伦、阿里、大久保利通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2分)

复习专题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前诊断】

1.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木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2.下列有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B是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被迫实施的

C份地必须出钱赎买 D由于赎金太高,农奴没有得到份地

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前欧

C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

4.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

A.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维护封建生产方式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5.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①造成资本的集中②扩大了国内市场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6、有人认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依据是

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B.付出高额赎金

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

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

7、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在客观上

A、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B、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

C、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D、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8、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

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

9、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0、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1)造成资本的集中(2)扩大了国内市场(3)提供了自由劳动力(4)强化了中央集权

A、(1)(2)(3)

B、(2)(3)(4)

C、(1)(3)(4)

D、(1)(2)(3)(4)【巩固练习】

1、促使俄国1861年改革发生的导火线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

C、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

D、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激化

2、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许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3、18世纪俄国农奴制下的主要阶级有①封建地主阶级②农奴③自由农民④工业资产

阶级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4、下列集中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危机的主要事件是

A.农奴起义风起云涌

B.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C.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D.十二月党人起义

5、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 封建农奴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B.俄国禁止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C.俄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极端缺乏

D. 俄国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

6、1861年“解放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A. 国家

B. 地主

C.农民

D. 资产阶级

7、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8、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B.摆脱了单个地主的控制

C.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

D. 成为完全自由的劳动者

9、改革后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

A. 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D. 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

10、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

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西欧

C.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D. 分布不平衡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复习专题八明治维新

【课前诊断】

1.下列对德川幕府统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幕府统治机构设置在京都②政治上推行幕藩体制③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④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2、与戊戌变法比较,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显著背景是()

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B、自上而下实行经济改革

C、封建专制统治比较薄弱

D、农民阶级支持全面改革

3.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废藩置县,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

③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绝对忠于天皇的军队④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了允许土地买卖的法令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表现是()

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

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

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军队最高统帅,拥有专制全力

5、下列对德川幕府统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幕府统治机构设置在京都②政治上推行幕藩体制③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④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6、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B、废除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C、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D、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7、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有()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影响很大②民族主义甚嚣尘上③藩阀以天皇的名义长期垄断政权④天皇崇拜思想严重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首先以武力叩开日本国门的国家是 ( )

A.俄国 B.英国 C .法国 D.美国

9.明治政府的哪些措施为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 )

①废除藩国,中央直接管辖地方②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③取消等级身份制④取消武士阶级的特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五条誓文》是 ( )

A.改革派的誓言 B.废除身份制度的法令

C.明治政府改革的施政纲领 D.规定必须效忠天皇的法令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明治政府成立之初,殖产兴业的重点是 ( )

①军事工业②重工业③交通运输业④通讯业

A 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2.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观点,反映了他 ( )

①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②反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③宜传自由平等④反对对外扩张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

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4、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

B、发展近代教育

C、实行征兵制

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

5、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

最主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

D、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二、问答题

比较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异同。

复习九戊戌变法

【课前诊断】

1、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2.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

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 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

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

4.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

D.帝国主义的破坏

5.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

A.民族危机严重

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

C.资产阶级软弱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的文章中倡导在中国实行()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三权分立制

D.君民共主制

7.下列国家通过改革摆脱了殖民危机并走上了狄立发展道路的是①俄国②日本③中国④埃及()

A②④ B.① C.①②④ D.②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 、君主立宪制

9、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促进思想启蒙

B、发展资本主义

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10、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

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D.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尊奉祖训【巩固练习】

1、光绪帝支持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支持维新派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维护清王朝统治

2、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B、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C、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

D、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3、(江苏)1895年,维新变法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

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公车上书”

4、“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5、(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6、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

B.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C.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

D.为无产阶级壮大并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奠定基础

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8、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9、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破坏维新变法的手段有()

①刺杀维新志士、阻挠变法②慈禧太后牢牢掌握用人大权③与洋人勾结镇压维新变法运动

④发动政变、废除新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0、19世纪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进一步”指的是()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二、问答题

11、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

1、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②英俄签订协约③英法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仍为英法所控制||,这说明() A.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仍以欧洲国家为中心B.英法两国仍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 C.美日对控制世界的问题并不感兴趣D.国际联盟实质上是英法两国的联盟 3、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形成这个观点的依据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4、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8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结论的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6、1918年初||,首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首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7、高二历史课上||,关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的讨论十分激烈||。下列四位同学说法最确切的是( ) A.甲: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乙:美国参战时协约国集团在一战中还处于被动局面 C.丙:美国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原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上的岛屿 D.丁: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达到战后称霸世界的目的 8、以下表述与20世纪初的史实不符的是(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B.整个世界被列强完全瓜分 C.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9、从全球的观点来看||,其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开启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进程||。这一进程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材料评述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B.第一次世界大战 C.俄国十月革命D.巴黎和会 10、19 世纪60一90 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均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人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小务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五 第五课 知能综合提升

[知能综合提升] (时间:20分钟满分: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主要反映了 () A.毛泽东灵活的战略思想 B.毛泽东革命的创新精神 C.中国的革命不需要共产国际的领导 D.当时的党中央的战略思想是错误的 解析: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十月革命的道路不同。反映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答案:B 2.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D.红军长征 解析:从材料中的“匡庐”“潇湘”“秋收”“暴动”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答案:B 3.“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教训 B.国民革命在群众中产生的广泛影响 C.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存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讲是由国情决定的,而当时的国情突出地表现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C 4.下列著作属于毛泽东的是() ①《井冈山的斗争》②《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③《新民主主义论》④《资本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由此可排除带④的选项。 答案:A 5.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当时井冈山斗争的环境入手分析。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面临国民党的包围和围剿,物资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土地分配方式的变化主要就是为了极大地发挥劳动力的作用,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和革命政权。 答案:C 6.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运用能力。A项不符合革命道路的特点,C项不符合史实,D项对革命前途的悲观与史实不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的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高中历史选修改革答题套路总结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高中历史选修改革答题套路总结 考前必读阅卷套路深高考多拿分 高考阅卷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少题目平均改卷时间只有几秒或十几秒。如果考生们了解阅卷老师在判卷过程中的规律,肯定对你答题有帮助,我们一起看看阅卷中的“套路”吧! 套路一改一道题有时只用几秒至多十几秒高考评卷速度非常快,一个老师平均每天要上千份卷子(只改其中一题),个别学科甚至要评3000 多份卷子(平均 3~8 秒改一份卷)。——对策:面对如此改卷速度,考生在答卷时要尽可能博得老师的好感。首先,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层次清楚。其次,概念要准确、叙述要简明,让人一看就明白。另外,要依题作答,不要乱涂乱画。 套路二第一印象好,常能得高分个别老师改卷只凭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常常就给打高分。比如有的老师改作文,只是第一段 看一下,中间看一下,最后一段看一下,分数打高打低全凭第一感觉。更多技巧敬阅读《高考文科解题技巧》一书,扫描背面二维码可得。——对策: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凭感觉打分,但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却肯定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作文,一个漂亮的开头可能就奠定了高分的基础。在高考语文和英语作文改卷过程中,改卷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试卷,如果写作上没有新意,就很容易流于一般。 套路三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靠高考改卷电脑会将每份卷子同时发给两位老师改,如果两人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改完的 这份卷子就是有效卷。因此,在改卷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求稳,不由自主会往某个分数段上打。如果发现自己的有效率低了,就会慢慢往平均分上靠。——对策: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往高分上打?建议是:思路就要尽量地与众不同,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眼球,得高分。 套路四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高考时,每小题的答案都会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有按规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 给分。因此,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评分点的寻找上,实际上就是对某几个关键词进行扫描,而忽略了句子的质量。——对策答题时,不论答多答少,首先要把答案的关键部分、关键词写出来,第二步才考虑句子的质量。这样,不论你怎么答,都不用担心失分。 套路五阅卷往往只盯住答对部分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 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除了要点之外,改卷老师在改卷时还看答题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对策:要把要点部分写完整,只有平常多多积累,才能在竞技中处于不败之地。 套路六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每天要改数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 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对策:答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紧采分点,不分点啰嗦一大堆,这种做法反而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寻找关键词带来困难,极易引起失分。 套路七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中,对标准 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失分的原因绝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所致,而是近于死板的评分细则造成的。——对策:平常学习时就要养成规范用语、规范表达的习惯,这样才不会在高考中无谓失分。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三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以下地区在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被并入英国的是() ①英格兰②苏格兰③威尔士④爱尔兰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把这两个地区并入英国。 答案:B 2.“早上我来到议会……一个领子粗劣而不大整洁……面部红肿,声调尖厉难听,不过他的演说却充满了热情。”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A.克伦威尔在议会中影响突显 B.柏拉图阐述他的《理想国》 C.亚里士多德与当时著名学者激烈争论 D.魏征积极进谏李世民 解析:紧扣题干中的“议会”加以理解。议会首先在西方国家的近代化过程中出现。B、C、D三项与“议会”无关。 答案:A 3.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 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②护国主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能说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故①错误;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违背了共和国原则,故③错误。 答案:B 4.克伦威尔说:“我正在从事一桩不平凡的事业,并一定坚持到底。”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以后说的 ②“不平凡的事业”指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一定坚持到底”反映了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④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说的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时,克伦威尔已经去世,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的克伦威尔和法国的拿破仑都() A.打败了外国武装干涉B.多次冲散议会 C.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D.颁布了多部法典 解析:两人为了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需要,都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 答案:C 6.19世纪的一名英国著名政治家曾评价一部宪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他所评价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德国1871年宪法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在一个大国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答案:B 7.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主要说明() A.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B.美国国际地位得到确认 C.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D.华盛顿的领导地位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解析:美国联邦政府成立,说明美国从邦联制变为联邦制,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C 8.托马斯·杰斐逊在谈到华盛顿时说:“一个伟人的节制和美德,可能使这场革命免于像其他众多的革命那样,使盼望建立的自由被扼杀而告终。”这主要是赞美华盛顿() A.创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C.拒当国王且主持制定宪法 D.废除黑人奴隶制 解析: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故答案为C。 答案:C 9.下列有关拿破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中历史选修一高考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5.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要达到该目的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的收入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有大量的土地 D.有高超的手工技术 3.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6.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 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 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

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类编: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含答案)

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 01.(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城邦利益,推动了雅典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梭伦取消了所有涉及个人劳役的债务,所有因债务而遭奴役者均被释放,并禁止将来再有任何奴役制度。梭伦立法是一种革命,所有自由人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无论贫富都要受同样的约束和惩罚。他使在习惯上早已被认可的私有财产制合法化。他通过开放公民权利以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凡外邦人具有各行业专长、欲携眷永久定居雅典的,可获得公民权利。梭伦将所有在阿提卡的自由民依照财富区分为四个集团,荣誉与税捐也依次区分,不纳税捐就不能享受荣誉(第四级则免税)。他的法律规定在雅典发生暴乱时采取中立的人将丧失公民资格,因为他认为大众对国事漠不关心可以导致国家灭亡;凡殉国者的子女应由国家抚养与教育,这项法律成为雅典人多年勇敢作战的主要原因。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摘编自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梭伦围绕公民权利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分析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自由;自由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私有财产制合法化;开放公民权利;实行财产等级制。 (2)特点: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或“荣誉与税捐相适应”); 将公民权利与城邦利益向结合;采取中庸之道;确立法律的权威。 (3)作用:稳定了雅典公民集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缓和雅典公民内部矛盾,维护城邦整体利益; 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分析回答。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 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 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 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 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 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 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 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 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 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 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 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 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 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 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

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 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 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 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 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 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 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但是,斯图亚特 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 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 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

(完整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一到八单元)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 命题、校对:周斌审核:鲍志勇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B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废除“六一汉”制度 D.恢复长老会议制度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 3.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改革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5.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6.从商鞅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谁的思想? A.墨家 B.儒家C法家 D.兵家 7.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 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 ①迁都洛阳②实行宗主督护制 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11.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12.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 A.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 B.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 D.推行重商主义 13.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认为 A.赎罪券不能免除教会的惩罚,也不能赦免罪过 B.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至高无上 C.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D.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变坏,只要坚持苦心修练就能获得上帝赦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高考历史选做题选修 方法技巧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 一、高考历史选做题分析 1、新课标高考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 ●考查范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 人物评说》这四个选修模块列入考试范围; ●考查方式: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试题,采用的是“多量给题,限量答题”的模式,选做的选修模块内容全部 以主观题型呈现,每选修模块独立命题,模块间涉及知识不交叉,限定考生从中选定一题作答。 ●所占分值: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试题命制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以丰富的材料为试题情境, 转变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 ●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只有2011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的材料是以图的形式出现的)。 ●考查的能力重心所在: ①直接提炼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②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嫁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概括、比较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分析成因及影响,经常比较两件事或两个人的异同。) ④“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人文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目标立意)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设计的试题,体现出让学生通过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历史发展的 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诸多的历史改革现象,从中发现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明白改革的任重道远,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设计的试题,能让学生了解近代这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 趋势,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能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的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认识战 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居安思危,形成对和平的追求及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自觉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高尚情操;进而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权益以及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设计的试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 相互关系,能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是对他们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创造力与批判思维的训练;也是对国际视野的拓展。这还是作为高中历史教育传授历史知识时的主要目标之一。 2、高考历史试题选做题发展变化趋势 (1)变化: ①、考查目标在变。试题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能力”和“目标立意”的变化。 ②、试题与课本的关系在变。综观试题和课本的关系,可用“渐行渐远”来概括。 (2)“不变”: ①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变。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变。 ③高考历史试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变。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知古鉴今,古为今用。 ④、试题的呈现方式一直未变,四选一,全部以主观题型呈现,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二、迅速选出适合自己的试题 1、根据自己复习时所确定的选修模块来选择。 2、根据问题的呈现方式来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