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05年度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导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2005年度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导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2005年度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导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2005年度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导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成人1-8岁儿童婴儿开放气道仰头举颏法仰头举颏法仰头举颏法

人工呼吸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呼吸频率

10-12次/分钟

(约5-6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次)

检查循环颈动脉股动脉肱动脉

按压位置

胸部胸骨下切迹(胸口剑突处)

上两指胸骨正中部位或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

乳头连线下一横指

按压方式两只手掌根重叠两只手掌根重叠/一只手掌根2指(以环绕胸部双手的拇指,二人法)

按压深度4-5cm 2-3cm 1-2cm

按压频率100次/分100次/分100次/分

按压通气比30:2(单人或双人)30:2/单人或15:2/双人30:2/单人或15:2/双人潮气量比500ml-600ml 每公斤/8ml(约150ml-200ml) 30ml-50ml

CPR周期2次有效吹气,再按压与通气五个循环周期CPR

AED

有AED设备条件情况下,请先使用AED除颤一次,

然后进行5个周期CPR

不推荐使用心肺复苏2005国际指南主要内容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60年代时,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成为心肺复苏术

1992 – AHA CPR指南

2000 –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正式发表

2005 –修订CPR及ECC指南。

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

(一)心脏本身病变直接引起:即为心源性

冠心病:80%,尤其以不稳定性心绞痛(UP)、急性心肌梗塞(AMI)最为多见,二者又合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其它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疾病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占20%

(二)非心脏原因引起:

1、急性物理化学因素对心肌的损伤,如中毒、溺水、自溢、触电等。

2、药物影响: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

3、电解质失调:K+有关。

4、精神神经因素:

心脏骤停的诊断

1.意识丧失

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20秒出现),常伴全身抽搐。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多发于心脏停搏30秒后。

4.双侧瞳孔散大(30-40秒出现)。

5.面色苍白、紫绀

以上各点以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最为重要。一旦考虑心脏骤停,立即行CPR

CPR第一个阶段:现场心肺复苏术

——ABCD四步法

A:气道开放、 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D、除颤

A:开放气道(一组技术)

判断: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呼救:启动EMS

体位:复苏位(仰卧位)

开放气道:贯穿复苏始终

A1、判断意识

轻拍或摇动双肩、靠近耳旁呼叫:“喂,你怎么了!”无反应:指压人中穴仍无反应:立即行动10秒钟内完成

A2、高声呼救

如意识丧失,应立即呼救“来人呐!救命啊!!”来人呐!准备抢救!!

拨打“120”:启动救护体系

单人急救应采用的院前程序

确定成人患者无反应,应该首先打电话,目的是急救人员带来AED。

对无反应的婴儿或儿童应首先行CPR,约5个循环后或2min CPR后再求救。

A3、体位要求

摆放为仰卧位

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

脊椎外伤整体翻转

头、颈身体同轴转动

无意识,有循环体征:侧卧位

A4、开放气道:

仰头抬颏开放气道

手指或吸引清除口腔内异物

头偏向一侧

解除昏迷病人舌后坠

微弱或喘息样呼吸得到改善

确保人工呼吸、人工循环有效

A5 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徒手开放气道安全有效方法

一手掌压前额,另只手中示食指向上向前抬高下颌,两手合力头后仰,牙齿对合

头后仰程度为: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抬颏时,防止用力过大压迫气道

A6、开放气道:托颌法(头颈部外伤)

双手在患者头部两侧、握紧下颌角

双肘支撑在患者平躺平面

用力向上托下颌、拇指分开口唇

不伴头颈后仰、专业人员必掌握

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均使用仰头抬颏法,不推荐托颌法

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抬颏法

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托颌法来打开气道

B:口对口呼吸

迅速、简便、有效:自主呼吸停止后的首选方法

B2、呼吸停止的判断

仰头抬颏后,随即耳贴近嘴鼻

一“看” 二“听” 三“感觉”

眼看(胸部起伏)、耳听(气流)面感(气息)

没有胸部起伏、气息、气流:感觉没有呼吸,即可人工呼吸

10秒内完成判断

B3、口对口呼吸要点

开放气道、口张开、捏鼻翼

吹气方法:深吸气、口包口密闭缓慢吹气

吹气时间: 1~2 秒(默读01 、02 )

吹入气量:700~1000ml

有效标准:胸部抬起

吹气后、松鼻、离唇、眼视胸部

按压/吹气比例30 :2

缓慢吹气,扩张蒌缩的肺,减少胃膨胀:膈上升、防止食物反流误吸

2005:每次人工呼吸应在1秒钟以上(IIa类),应见到胸部起伏, 应该避免过度吹气(超过建议的时间)或吹气过用力。

2000:建议有氧或无氧人工呼吸,每次吹气1秒或1-2秒。

C: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形成人工循环:是心搏骤停后唯一有效方法

心跳骤停判断(非专业)

经两次人工呼吸病人仍无反应:(无意识、运动)

临终呼吸可视为心跳停止

立即做胸外按压

时间10秒内完成

心跳停止判断(专业)

给予两次人工呼吸后观察循环体征

意识、呼吸、活动、脉搏

无循环体征——立即胸外按压

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

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深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

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

检查时间不能超过10s

非专业人员无需掌握。

胸外心脏按压要领

有力、连续、快速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胸骨正中两乳头间连线水平

右手沿肋弓向中线滑动

左手掌根紧靠手指贴胸骨下半部

右手掌与左手背重叠交叉

停放在肋骨与胸骨连接处

手掌根与胸骨长轴一致

一只手的食、中指放在肋缘下,沿肋骨缘向上滑到胸骨底部(剑突处),把另一只手掌根靠在手指上(胸骨下半部)第二只手重叠在第一只手上手指交叉、掌根紧贴胸骨

按压深度:胸骨下陷 4~5 cm

产生60~80mmHg动脉收缩压

有效标准:能触摸到颈或股动脉搏动

按压频率

100次/min (18秒完成30次按压)

按压和放松时间各占50%

数数掌握节奏,个位数加重复尾音

需勤加练习

按压姿势

地上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

床旁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

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

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重量往下压(杠杆原理)

用力方式

双肩在双手正上方,借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

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弹回原位

手掌根部始终紧贴胸骨,保持正常位

按压与呼吸比例:30:2

30:2比15:2每分钟更多次的按压,冠状动脉灌注压提高25%

无论双人或单人法均采用30:2

连续五个轮回

CPR 按压/通气比

2005:建议对婴儿至成人患者,所有单人CPR时,通气/按压比为30:2.

2000:建议成人CPR按压/通气比率为15:2,而婴儿和儿童CPR时,建议按压/通气比率为5:1。

有效的心脏按压

2005:CPR时,有效的胸外按压才可能产生适当的血流(I 类)。

要求“用力和快速地按压”,按压频率100次/分。

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恢复到正常位置,压/放时间大致相等。

应尽量控制中断胸外按压的时间。

2000:未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和速率,胸腔完全恢复状态,以及减少中断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轮换心脏按压

当一位以上急救人员在场时,每2min或每5个CPR循环后,急救人员应轮换“按压者”,轮换应在5s以内完成。

D、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ior,AED)

80%~90%成人突然、非创伤性心搏骤停的最初心律失常为室颤。

除颤是对室颤最为有效的治疗

每过一分钟,除颤成功的机会下降7%~8%

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搏

强调做一次除颤立即CPR,多次除颤延误CPR

先按压后除颤

除颤电极的位置:

一次性使用的除颤电极

电极安放在前胸壁,大多AED用Ⅱ导联解读心律

前电极右上胸锁骨下贴胸骨右缘

侧电极左胸乳头下,中心点恰在腋中线

室颤除颤能量选择

只做一次除颤,单相波首次电击能量为360J,双相波选择首次成人电击能量对于截断指数波形为150J~200J,对直线双相波形为120J。

如不熟悉设备特定能量,建议使用默认能量200J

第二次能量应相同或者更高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面板仅三个按钮

绿色:开关(ON/OFF)

黄色:分析(Analysis,全自动则无)

红色:电击(Shock)

操作时尚有语音和文字提示

操作方法:打开AED电源开关-连接除颤电极-按下放电键“三步曲”

2005:

需电除颤时,只给1次电击,而后立即进行CPR,应在给了5组30:2 CPR(约2min)后再检查患者的心律。

2000:

对应“电击”的心脏骤停,给连续3次电击,首次能量为200J,第二次能量为200~300J,第三次能量为360J,电击之间不进行CPR。在给予电击前后均检查心律。

先按压后除颤,但急救人员目击成人心脏骤停且现场有立即行AED条件,应尽快使用。此建议适用于在医院工作或现场有AED机构中的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

只除颤一次只是在BLS阶段,在ACLS阶段,如果床旁心电监护显示病人室颤,照样可以反复多次电击除颤。

胸前叩击45%可恢复窦性心律,

室颤室速安全有效(在没有除颤仪时)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病人口唇、颜面部转红;③瞳孔反射恢复;④自主呼吸开始出现BLS成功标志—自主循环恢复

复苏成功转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第二个ABCD

(加强阶段ALS)

A:气管内插管:可靠、吸痰、给药、省人力

必须了解复苏时气管插管的危险和益处,在复苏的前几分钟气管插管可以稍缓。

B:确认气管位置、正压通气

插管后按压/通气不同步,以连续100次/分钟频率进行按压,不再需暂停按压行人工通气。C:继续胸外心脏按压。

D:静脉通道、药物应用、给氧、心脏监护。

有关心肺复苏的药物应用:

给药途径:静脉内给药、经气管支气管树给药、心内注射。

不主张心内注射,血管用药优先于气管给药

给药时间:要求给药应在检查心律后即行CPR时给药,也可在CPR期间除颤充电时给药,或在释放电击后进行CPR时给药。给药时不应中断CPR。

肾上腺素

作用:主要通过兴奋α受体,收缩外周血管,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脉灌注,同时收缩颈外动脉,增加脑血流量,有利于心脑的复苏,因此肾上腺素是治疗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物。但是其β-肾上腺素能样作用是否有利于复苏尚有争议,因为该作用能增加心肌作功和减少心内膜下的血供。

适应症

心室静止

无脉性电活动(电一机械分离)

室颤(细颤)

无脉性室速

用法:肾上腺素1mg静注,每3分钟

重复一次仍是首选,应“弹丸式”给药。

大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前者虽可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和心脏复跳,但可恶化复苏后心肌功能不全,未能改善出院存活率和脑功能。大剂量肾上腺素的累积与血流动力学的恶化和神经系统副作用的发生有关。故不推荐常规大剂量静脉应用肾上腺素,对追加剂量是否递增或采用大剂量尚无定论

不推荐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素

8个随机临床研究(9000多例心搏骤停者入选试验)结果表明:

⑴初始大剂量给予肾上腺素对患者出院存活率无明显的改善

⑵可增加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在复苏后期可能导致“高肾上腺素状态”

血管加压素(精氨酸升压素)

是一种自身合成的抗利尿激素,非肾上腺素能外周收缩剂,其作用机理为直接刺激平滑肌受体,使平滑肌收缩,是一种有效的血管加压剂

主要作用

增加冠脉灌注压

增加重要器官的血流量

增加室颤的幅度和频率

增加大脑供氧

临床应用:可以在标准ABCD和注射肾上腺素无效时提高ROSC(自主循环的恢复)

在1mg肾上腺素无效时可考虑应用40U血管加压素

血管加压素被认为是与肾上腺素相比对心搏骤停可能同样有效的一线药物有研究认为优先选择血管加压素要比使用肾上腺素效果好(入院存活率高40﹪)

在长时间缺血情况下,两者联合使用的效果是单用肾上腺素或血管加压素的3倍

2000指南认为尚缺乏资料支持积极推荐使用血管加压素(不推荐,不禁止)

2005指南指出:血管加压素能否替代肾上腺素的结论悬而未决,起码二者同时使用比单独使用对改善预后更加有益

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是血管加压剂之一,在理论上比付肾素具有更强的α肾上腺素能刺激作用,其在恢复自主循环方面比付肾素强,但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可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缩力过强并不能提高出院生存率

4mg+250ml液体中,0.5-1.0ug/min起始,治疗休克,注意给药物时不能在同一管道内给予碱性液体,后者可使前者失活

异丙肾上腺素

纯β受体兴奋剂,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加速时相效应,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唯一适应征是心动过缓,需按起搏器者,滴速宜慢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有α、β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激动使用。用于治疗在复苏过程中由于心动过缓和ROSC后出现的低血压状态。推荐剂量为5~20μg/kg/min,大剂量可引起内脏灌注不足

胺碘酮

胺碘酮属Ⅲ类抗快速心律失常药,亦是多通道(钾、钠、钙)阻滞剂,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自律性,还具非竞争性阻断α和β受体,扩张冠脉性增加心脏供血,减少心肌氧耗,扩张外周血管阻力,轻度降压,不影响心排量。

可适用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严重心功能不全使用洋地黄无效时,胺碘酮可控制心室率

对心搏骤停患者,如持续性室颤或室速,在除颤和应用付肾素无效后,建议使用胺碘酮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多形性室速和不明原因的复杂性心动过速

可作为顽固性阵发性室上速电复律的辅助治疗及房颤的转复药物

可控制WPW并阵发性室上速或并房颤

可用于难以确定是阵发性室上速还是阵发性室速的治疗

胺碘酮的给药方法

先静推150㎎/10min,后按1㎎/min持续静滴6小时,再减到0.5㎎/min。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2g

心脏停搏患者如为VF或无脉性VT,初始剂量为300㎎溶于20-30ml液体中快速推注

利多卡因

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

利多卡因可使原发性室颤发生率减少 1/3,可使近50%患者不再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中毒与治疗量接近,总病死率未能降低。亦不建议AMI时预防性使用

利多卡因对终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室速无效

利多卡因适用于:

电除颤和给予付肾素后仍表现为VF或无脉性VT

控制已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性期前收缩(PVC)

对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或多形室速有效,但非首选药物

利多卡因的给药方法:

初始剂量为静注1.0—1.5㎎/㎏,快速达到有效浓度

顽固性VT或VF可酌情再给予1次,0.5~0.75㎎/㎏冲击剂量,3~5分给完,总量不超过3㎎/㎏(或>200~300㎎/h)

VF或无脉性VT时除颤或付肾素无效,可

给予大剂量利多卡因(1.5㎎/㎏)

维持量问题:有确切资料支持,在循环

恢复后给予维持量1—4㎎/min是合理的,但

尚存争议。若再出现心律失常可再用,0.5㎎/㎏冲击量

随机、前瞻、双盲、设对照ARREST试验

504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均为3次电转复无效接受胺碘酮或安慰剂治疗。

入院存活率 (p = 0.03)

胺碘酮44 %

安慰剂34 %

胺碘酮治疗被认为是提高入院存活率独立指标。

随机、双盲、设对照的ALIVE试验

胺碘酮180例

利多卡因167例

均为院前室颤/室速患者均为3次电转复无效者。

入院存活率 (p = 0.009)

胺碘酮 22.8%

利多卡因 12.0 %

阿托品

对阿托品的评价

无论有无心脏电活动,阿托品可以增加心搏骤停患者存活率

心搏骤停时使用1.0mg静注;3?5min可重复给药,总剂量3mg可完全阻滞人的迷走神经,完全阻断迷走神经的剂量可逆转心搏骤停.

碳酸氢钠

在心跳骤停和复苏初期,足量的肺泡通气是控制酸碱平衡的关键。尚无证据表明血PH降低将影响除颤能力、循环自动恢复能力以及短期预后,盲目应用还可能对病情不利。

因此尽快行气管插管,进行有效的呼吸,使血氧CO2分压下降,经过有效的心肺复苏10分仍无效时,才考虑使用碱性药。首剂可80-100ml,过10分仍无效时,可减至半量,再过10分仍无效时,仍可40-50,再过10分仍无效时,补碱以血气分析结果纠正。

第三阶段——第三个ABCD

持续生命支持

脑复苏

降温:可降低脑代谢,减少脑缺氧,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损害。降温是保护脑功能最有效方法。可采用:冰帽、物理降温和人工冬眠;降温至320C为宜,持续3-5天,坚持至皮层功能开始恢复,出现听觉为宜。

高压氧治疗:增加氧分压及弥散,能改善缺氧,降低颅内压。

脱水: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重要措施。通常采用甘露醇、速尿、白蛋白、地塞米松(20-30mg/天)和50%GS等交替注射。脱水疗法,维持一周左右。应注意水电解平衡,防止脱水过度。

止痉:由于脑缺氧和脑水肿可出现抽搐。可选用安定10~20mg肌注或iv;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钠等。

改善脑代谢:能量合剂应用,如ATP CoA,胞二磷胆碱和Vet c等,能降低脑水肿,改善脑功能。

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

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

防治肝肾功能衰竭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防治感染

复苏后问题

血糖控制

心肺复苏后应经常监测血糖变化,应静脉输胰岛素予以控制,需机械通气的患者血糖应控制在4.4 - 6.6 mmol/L。

低温治疗可以诱导血糖升高。

低温治疗

自主循环恢复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应给12-24h 时间 32-34OC 的低温治疗,可以改善心脏停搏后神经预后和存活率。

镇静和麻醉

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即行镇静可能是有益的,但应在12-24小时内撤除。

由阿片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纳络酮可在几分钟即逆转其作用,从而改善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尚未证实纳络酮能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但却无害。

补液治疗

由室颤导致心脏停搏不提倡常规补液治疗,可能有害无益。

但因低血容量所致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活动时补液可以增加心排血量。未有充分证据支持或反驳心脏停搏时常规补液的利弊。

体表起搏

被推荐在急诊治疗不稳定缓慢心律失常,直至安装了经皮或静脉的起搏器。有持续房性心律的缓慢心律失常导致低心排血量,或无脉性电活动时,应用体表起搏有助于心脏按压产生适当的血循环。

婴儿、儿童心肺复苏术

压头抬颏法

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婴儿韧带、肌肉松弛,故头不可过度后仰,以免气管受压,影响气道通畅,可用一手举颏,以保持气道平直。

婴儿按压部位是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处。

按压频率 >100 次/min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

单人30:2

CPR动态评估

首次评估:给予两次有效呼吸

初始做完5个按压/通气(30:2)轮回

除颤一次

继续五个轮回CPR

立即评估

以后每3~5分钟评估一次

何时停止CPR(院前)

恢复有效自主循环及通气

病人转移到其他医护人员或医院

环境安全危及到施救者

判定死亡无救(心电图、致死性伤害、疾病终末期、死亡已久)

原则上院前不停止CPR

何时停止CPR(院内)

经高级生命支持后仍无循环、呼吸

致死性损伤或疾病、经各种救治措施无效

终末性疾病:癌症晚期、重要器官慢性功能衰竭、高龄生命终结

有不做CPR医嘱、家庭成员同意

目前CPR成功率极低

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资料显示,1998年院外CPR 4375例,初期复苏成功46例,未成功者4329例,最后仅有1例康复出院。

1999年院外CPR 4374例,现场成功59例,最后康复出院的仅有1例。

美国西雅图现场复苏成功率达60%,送达医院后其中一半30%死亡,另外30%可康复出院,其中5%留有某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缺欠。

CPR 不成功原因

复苏时间太迟:95%的猝死病人发生在院前

医务人员到达现场5~10分钟

没有初始的CPR,心跳骤停成功复苏不可能

时间就是生命

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

30秒——“阿斯综合征”发作

60秒——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胸死亡

8分钟——“脑死亡”

心肺复苏的“黄金8分钟”

时间就是生命——早CPR

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开始CPR的时间密切相关,每延误一分钟抢救成功率降低10%

心搏骤停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90%

心搏骤停4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60%

心搏骤停6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40%

心搏骤停8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20%

且侥幸存活者可能已“脑死亡”

心搏骤停10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

问题2—缺少合格的复苏者

普遍缺乏正规、严格、系统的培训

知识、理论、技术老化

眼高手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对策:基本功、必修课全员普及

如何提高CPR成功率:

尽早实行CPR

尽早除颤

具备组织良好、高效率和装备合格的EMSS

“生存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唯一有效途径CPR`2005指南构成完整“生存链”

对策:

实施“目击者”培训计划

急救前移

完善急救网络的快速反应机制

对社康医疗中心人员普及培训

做到:复苏流程化

技术规范化

操作标准化

二、一般处理

对所有因对比剂发生副反应的病人均需进行如下处理:

停止注射对比剂;

吸氧;

监护血压、脉搏、呼吸、心电、血氧饱和度;

保持呼吸道通畅、安抚病人,保持镇静;

指压内关、合谷穴;

必要时建立静脉通道。

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只手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只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即虎口边),当拇指尖下便是穴。

[解剖]在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手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

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操作]直刺0.5~1寸。

[附注](1)手阳明经所过为“原”。

(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

(3)别名:虎口。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脉、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脉、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

[操作]直刺0.5~1寸。

[附注](1)手厥阴经络穴。

(2)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三、特殊处理

1、皮肤粘膜症状:

皮肤瘙痒、发红、眼睑浮肿,荨麻疹,腹痛。

处理:肾上腺素0.25~0.5mg皮下注射;

10%葡萄糖酸钙10ml+维生素C0.5克静脉注射;

地塞米松10~20mg+5%葡萄糖500ml静脉点滴。

2、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处理:轻者指压或针刺内关、合谷穴;

胃复安10mg或恩丹西酮8mg肌肉注射。

3、呼吸道症状:

呼吸急促、喘鸣、紫绀、支气管痉挛

处理:吸氧;

肾上腺素0.25~0.5mg,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 静脉注射;

氨茶碱0.25~0.5g+10%葡萄糖注射液10ml,缓慢静脉注射。

4、肺水肿:

分间质性肺水肿和肺泡性肺水肿,后者重,有白色或血性泡沫痰。

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氧流量5~6L/分钟,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镇静,吗啡3~10mg皮下或静脉注射或安定注射液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

利尿剂:速尿(呋喃苯胺酸)40mg静脉注射;

西地兰0.2~0.4mg+5%葡萄糖10~20ml静脉缓慢注射;

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

5、急性喉阻塞:

处理: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

端坐位,同时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2mg+沐舒坦15mg+生理盐水

3~5ml;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紧急情况下行环甲膜(环状软骨与甲状软骨之间)穿刺,再尽快气管插管或切开。

6、呼吸心跳骤停:

处理:立即行CPR,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可反复用);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室颤者行药物或电除颤。

7、心动过缓

处理:平卧、吸氧;

严密监护;

必要时肾上腺素0.5mg静脉注射或异丙肾上腺素0.5mg~1.0mg+5%葡萄糖盐水静滴;

阿托品0.5~3.0mg静脉注射。

8、休克:

注射对比剂后,闪电似地发生呼吸困难、紫绀、皮肤厥冷、出冷汗。意识障碍或昏迷,脉搏

细速,血压下降等末梢循环衰竭的表现。

处理:肾上腺素0.5~1.0mg立即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首先注射后无效可重复使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过敏,升血压作用,地塞米松10~20mg/次或甲基强的松龙40~80mg静脉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静滴;

升压药:阿拉明10-20mg或多巴胺20-40mg静脉或肌肉注射,经上述处理无效,则可用去甲肾上腺素1mg稀释10ml静脉注射,或去甲肾上腺素2-4mg+5%葡萄糖盐水250ml静滴。切勿皮下或肌肉注射;

脱敏治疗:非那根25-50mg肌注,息斯敏,赛庚啶和钙盐类;

氧治疗:5-6L/分钟;

输液扩容:改善循环,促进过敏物质排泄,输液不宜过快,一般以1000ml晶体液为宜;

休克改善后处理:根据临床做相应处理。

9、晕厥和抽搐:

惊厥和抽搐是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所致突发性的骨骼肌痉挛症状,惊厥的肌痉挛可以是全身性或局限性身体的一部分,常伴意识障碍,抽搐可以表现为突然跌倒、张口尖叫,四肢强直,眼球上翻,续而肌肉间歇性阵挛、口唇青紫、瞳孔放大,尿失禁。系一过性脑功能障碍,一般均可自行恢复。

处理:吸氧、防止副损伤,防止舌咬伤,误吸;

消除致病因素;

有抽搐者可给安定注射液10-20mg静脉注射;或苯巴比妥钠

0.1-0.2mg,肌肉注射。

四、碘对比剂副反应的预防

高危患者:下列情况禁用对比剂,严重过敏史,心衰、肾衰患者。其他高危患者慎用碘对比剂。必须使用时,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同时采用术前用药的预防措施。

术前用药:注射对比剂前需注射地塞米松10-20mg,或术前1-2小时口服扑尔敏。皮质激素可导致血中脂肪抑制物升高,将减慢接触激活因素形成的速度,从而减少对比剂的反应。扑尔敏可减少组织胺的释放。

尽量减少用量和严格掌握注射速度:100ml以下,2-5ml/s

应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注意观察及时处理。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注)

2015AHA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一) 作者:AHA相关专家组来源:急诊医学资讯日期:2015-10-16 为方便中国医师阅读习惯,本平台(急诊医学资讯)现提取AHA心肺复苏指南中的以下部分进行文字发布: 1.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2.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 3.心肺复苏的替代技术和辅助装置 4.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5.心脏骤停后救治 第一部分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1、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的总结 《2015指南》建议中,有关非专业施救者实施成人心肺复苏的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包括下列内容:1.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和2010年相同,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B LS)流程。 2.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有所改变,反映了施救者可以在不离开患者身边的情况下启动紧急 反应(即通过手机)的现实情况。 3.建议在有心脏骤停风险人群的社区执行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 4.鼓励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及鼓励非专业施救者在发现患者没有反应 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时开始心肺复苏的建议得到强化。 5.进一步强调了调度人员需快速识别可能的心脏骤停,并立即向呼叫者提供心肺复苏指导(即 调度员指导下的心肺复苏)。 6.确定了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的建议:单一施救者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进行人工呼吸(C -A-B而非 A-B-C),以减少首次按压的时间延迟。单一施救者开始心肺复苏时应进行 30次胸外按压后做 2次人工呼吸。 7.继续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特点: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 廓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汇总

2005年11月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心肺复苏联合会正式公布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以下简称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基础生命支持(BLS)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特别强调了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意义。该标准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AED的普及使用。(具体修改内容见如下2005年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比例表) 随着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实施,原先2000版心肺复苏标准中的按气通气15:2和按压通气四个循环必将废除和停止执行,掌握和运用新指南势在必行。上海康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在这一时机率先开发出符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第六代(BLS)系列最新标准技能训练与考核模拟人与ACLS系列技能训练教学系统。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心搏骤停的现场急救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第一部分科学共识 第二部分伦理原则 第三部分生命支持 第四部分培训教育 一.科学共识(Consensus on Science) 以《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2000-2005)》为基础,介绍现场心肺复苏。 国际指南会议所推荐的意见 以循证https://www.sodocs.net/doc/5514167813.html,'>医学(EBM)为依据: ※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 ※推荐经过严格循征https://www.sodocs.net/doc/5514167813.html,'>医学证实的新方法; ※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 ※提供了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历史回顾 50年代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用力在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 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40年来CPR在全球风靡,美国普及7000万人次; CPR带来的希望,欧美平均每天能挽救1000例院外心搏骤停者; 中国电力部门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主的救护培训,70年代开始CPR普及,在触电抢救上取得了成就。 《国际CPRECC指南2000 》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析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 2010 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新指南 20 条核心建议(1)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2)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且能预防院内的心搏骤停;(3)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的警告标识的认识;(4)对于院外、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的电除颤,不推荐特殊的 CPR 时间点;(5)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行胸部按压,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6)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7)在心导管室或心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可使用 3 次快速、连续电击;(8)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9)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应在第 3 次电击后、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然后每 3~5 min 给药 1 次。 第 3 次电击后,也应给予 300 mg 的胺碘酮;(10)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11)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12)进一步强调了 CO2 图的重要性, CO2 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持续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 CPR 的质量,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期标识;(13)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14)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到了认可。 1 / 1

一旦自主循环恢复,应认真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 吸入的氧气浓度应该被滴定,以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 94%~98%;(15)对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进行了更多的细化和强调。 (16)一个有结构的复苏后治疗计划可改善 ROSL 后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这一点已得到认可;(17)进一步强调初期经皮冠脉介入术在 ROSL 后患者(包括昏迷)的应用;(18)修订了血糖控制的建议: ROSC 后成人血糖值超过 10 mmol/L 应进行治疗,但要避免低血糖;(19)应用治疗性低体温治疗心搏骤停后昏迷的存活者;(20)承认目前许多公认的预测因子不可靠,尤其对已用治疗性低体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 关键点一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初始人工呼吸在需要行CPR 的成人中,心搏骤停更多可能是来自于心脏的原因,所以 CPR 应从胸部按压开始。 最佳的胸部按压技术包括: (1)按压胸部至少 100 次/分,深度至少为 5 cm,但按压深度不应超过 6 cm;(2)在每一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3)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只行胸部按压的 CPR 对接受过培训的救援者及相关专业人员来说,胸部按压联合人工呼吸是实施 CPR 的首选方法。 如果旁观者不能或者不愿意进行人工呼吸,则应鼓励他们只进行胸部按压,或者是在急救电话中指导他们进行胸部按压。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心搏骤停的现场急救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第一部分科学共识 第二部分伦理原则 第三部分生命支持 第四部分培训教育 一.科学共识(Consensus on Science) 以《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2000-2005)》为基础,介绍现场心肺复苏。 国际指南会议所推荐的意见 以循证https://www.sodocs.net/doc/5514167813.html,'>医学(EBM)为依据: ※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 ※推荐经过严格循征https://www.sodocs.net/doc/5514167813.html,'>医学证实的新方法; ※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 ※提供了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历史回顾 50年代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用力在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 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40年来CPR在全球风靡,美国普及7000万人次; CPR带来的希望,欧美平均每天能挽救1000例院外心搏骤停者; 中国电力部门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主的救护培训,70年代开始CPR普及,在触电抢救上取得了成就。《国际CPRECC指南2000 》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 2005年1月对《CPR与ECC指南2000》作了修订,称为《国际CPR与ECC指南2005》,并将于2005年11月在美国《循环》杂志上以100页的篇幅面世。该指南凝集了全球110个国家、地区https://www.sodocs.net/doc/5514167813.html,'>医学专家的心血。 广泛与接受,就是在科学的基础上,https://www.sodocs.net/doc/5514167813.html,'>医学人员、专业急救人员的参与。 二.伦理原则(Ethical Aspects) CPR的目标: 1.挽救生命,恢复健康,解除病痛和减少伤残。 2.但是,CPR一个特殊的目标是逆转临床死亡,故有很大局限性。 病人自主的原则 在伦理学上是受到尊重的,在许多国家亦受法律保护。 临终遗嘱:提出自己的医疗范围包括CPR。 形式:谈话、书面遗嘱、生存意愿及对医务人员永久的委托书。 遇下列情况可不进行CPR 1.科学的评估已表明没有明确的标准能准确预测CPR无效。因此,推荐所有心搏骤停病人均应接受CPR ,除非: 病人有有效的遗嘱; 病人有不可逆的死亡体征:僵死、断头或尸斑; 预测不能得到生理上的益处,对危重败血症、心原性休克进行了最积极地治疗,重要的脏器功能仍在不断恶化或者疾病的晚期(心脏停搏是必然结果)。 2.在执行CPR时,救援者将要冒身体受伤的危险。 下列情况可以终止CPR: 1.有效的自主循环和通气恢复;有专业医务人员的接替。

2005年度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导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成人1-8岁儿童婴儿开放气道仰头举颏法仰头举颏法仰头举颏法 人工呼吸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呼吸频率 10-12次/分钟 (约5-6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次) 检查循环颈动脉股动脉肱动脉 按压位置 胸部胸骨下切迹(胸口剑突处) 上两指胸骨正中部位或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 乳头连线下一横指 按压方式两只手掌根重叠两只手掌根重叠/一只手掌根2指(以环绕胸部双手的拇指,二人法) 按压深度4-5cm 2-3cm 1-2cm 按压频率100次/分100次/分100次/分 按压通气比30:2(单人或双人)30:2/单人或15:2/双人30:2/单人或15:2/双人潮气量比500ml-600ml 每公斤/8ml(约150ml-200ml) 30ml-50ml CPR周期2次有效吹气,再按压与通气五个循环周期CPR AED 有AED设备条件情况下,请先使用AED除颤一次, 然后进行5个周期CPR 不推荐使用心肺复苏2005国际指南主要内容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60年代时,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成为心肺复苏术 1992 – AHA CPR指南 2000 –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正式发表 2005 –修订CPR及ECC指南。 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 (一)心脏本身病变直接引起:即为心源性 冠心病:80%,尤其以不稳定性心绞痛(UP)、急性心肌梗塞(AMI)最为多见,二者又合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其它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疾病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占20% (二)非心脏原因引起: 1、急性物理化学因素对心肌的损伤,如中毒、溺水、自溢、触电等。

心肺复苏最新指南(2018)

AHA心肺复苏(CPR) 及心血管急救(ECC)2017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 程指南更新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 心肺复苏(CPR) 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使其循环、呼吸系统和大脑功能得以控制或部分恢复的急救技术,适用于几乎所有原因造成的心脏骤停。 2017年11月6日,美国心脏学会(AHA)官网及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关于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的指南更新文件。 新版指南在《2015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基础上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更新与强调,主要包括调度员协助的CPR、旁观者参与的CPR、急救医疗服务(EMS)提供的CPR、心脏骤停后CPR、胸外按压—通气比例5个部分。以下进行这几个方面新旧版本的比较 1、调度员协助的CPR(Dispatch-assisted CPR) 2017AHA更新:建议针对疑似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在需要调度员指导施救的情况下,调度员应指导呼救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旁观者参与的CPR(Bystander CPR) 2.1 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未经过培训的旁观者应在调度员指导下或自行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2 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推荐经过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培训的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005国际心肺复苏的指南

2005国际心肺复指南 心搏骤停的现场急救 心肺复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第一部分科学共识 第二部分伦理原则 第三部分生命支持 第四部分培训教育 一.科学共识 (Consensus on Science) 以《心肺复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2000-2005)》为基础,介绍现场心肺复。 国际指南会议所推荐的意见 以循证https://www.sodocs.net/doc/5514167813.html,'>医学(EBM)为依据: ※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 ※推荐经过严格循征https://www.sodocs.net/doc/5514167813.html,'>医学证实的新方法; ※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 ※提供了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历史回顾 50年代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用力在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 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40年来CPR在全球风靡,美国普及7000万人次; CPR带来的希望,欧美平均每天能挽救1000例院外心搏骤停者; 中国电力部门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主的救护培训,70年代开始CPR普及,在触电抢救上取得了成就。《国际CPRECC指南2000 》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 2005年1月对《CPR与ECC指南2000》作了修订,称为《国际CPR与ECC指南2005》,并将于2005年11月在美国《循环》杂志上以100页的篇幅面世。该指南凝集了全球110个国家、地区https://www.sodocs.net/doc/5514167813.html,'>医学专家的心血。 广泛与接受,就是在科学的基础上,https://www.sodocs.net/doc/5514167813.html,'>医学人员、专业急救人员的参与。 二.伦理原则(Ethical Aspects) CPR的目标: 1.挽救生命,恢复健康,解除病痛和减少伤残。 2.但是,CPR一个特殊的目标是逆转临床死亡,故有很大局限性。 病人自主的原则 在伦理学上是受到尊重的,在许多国家亦受法律保护。 临终遗嘱:提出自己的医疗围包括CPR。 形式:谈话、书面遗嘱、生存意愿及对医务人员永久的委托书。 遇下列情况可不进行CPR 1.科学的评估已表明没有明确的标准能准确预测CPR无效。因此,推荐所有心搏骤停病人均应接受CPR ,除非: 病人有有效的遗嘱; 病人有不可逆的死亡体征:僵死、断头或尸斑; 预测不能得到生理上的益处,对危重败血症、心原性休克进行了最积极地治疗,重要的脏器功能仍在不断恶化或者疾病的晚期(心脏停搏是必然结果)。 2.在执行CPR时,救援者将要冒身体受伤的危险。 下列情况可以终止CPR:

2015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

2015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10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在官方网站及杂志(Circulation)上公布了《2015心肺复苏指南(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更新》。指南针对医务人员的有何提醒呢?又与此前2010版指南有何变动呢?以下为“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部分供大家学习。 及早识别患者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015(更新):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就近呼救,但在现实情况中,医护人员应继续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2010(旧):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时,也应检查反应。 理由: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胸外按压的强调事项* 2015(更新):医护人员应为所有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提供胸部按压和通气,无论这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而且,医务人员比较实际的做法应是,根据最有可能导致停搏的原因,调整施救行动的顺序。 2010(旧):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理由:建议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因为这种方式相对易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医护人员理应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才能够有效实施按压和通气。但是,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在单独行动时,仍应是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并给予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顺序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改变,比如在医护人员可以快速取得并使用AED时。 先给予电击还是先进行心肺复苏? 2015(更新):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而且视患者情况,应在设备可供使用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2010(旧):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立即可取得AED,施救者应从胸部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AED。在现场有AED或除颤器的医院和其他机构,治疗心脏骤停时,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在AED/除颤器可供使用后尽快使用。

心肺复苏术(2019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

---------------------------------------------------------------最新资料推荐------------------------------------------------------ 心肺复苏术(2019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 心肺复苏术(2010 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 1、发现患者意识不清,扪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来快速判断患者的是否心跳骤停,并快速建成患者是否呼吸停止或处于濒死喘息,要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术。 2、根据《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3、胸外按压: 如果只有一名施救者在场应该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在进行 30 次按压后,单人施救者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如果有两名施救者在场,可以减少开始按压的延误: 第一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二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准备好在第一名施救者完成第一轮 30 次胸外按压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按压和通气之比为 30: 2。 按压方法: (1)按压部位在胸骨正中线的中、下三分之一段交界处(胸骨下半部);(2)双手掌跟同向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按压;(3)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按压幅度至少 5厘米,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 (4) 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 100 1 / 5

次。 4、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 (成人): 用仰头抬颌法首先打开气道,是下颌角与耳垂垂直地面 70-90 度,形成气道开放,用人工气囊面罩覆盖患者的鼻子和嘴进行吹气,吹到看到患者的胸部隆起,吹起时间为 1 秒以上,吹气频率为10-12次/分钟。 开放气道的 4 种方法: (1)仰头提颈法: 一手压前额,另一手五只并拢、掌心向上,放在病人的颈项部,向上抬起,使头部充分后仰。 此法严禁用于颈椎受伤者。 (2)仰头推颌法: 一手掌放在前额,向下压,另一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固定于病人两侧的下颌角,并向上推举,收头部充分后仰。 (3)仰头抬颌法: 一手压前额,另一手中、食指尖对齐,置于下颌的骨性部位,并向上抬起,是头部充分后仰,避免压迫颈部软组织。 (4)推举下颌法: 医护人员站或跪在病人头颈部,双手中、食指并拢,分别固定两侧的下颌角,并向上提起,此方法适用于颈椎受伤的患者。 5、气管插管后使用高级气道通气: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完整中文版

《2010`AHA CPR&ECC 指南》 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 (2)尽早实施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 2010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2010(新):C-A-B

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0`AHA CPR&ECC 指南》新亮点 《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公开发表,该指南框架结构与《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 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 几个最主要变化是: 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 (2)尽早实施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30:2)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 2010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2005修订的主要内容: 1 对成人实施单人或双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 2 进行; 对儿童或婴儿实施单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2,双人15:2 2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以30:2 比率进行五个周期的循环,其中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人工吹气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3 成人按压深度为4~5 cm,儿童按压深度2~3cm ,婴儿按压深度为1~2cm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成年人1-8岁儿童婴儿 开放气 道 仰头举颏法仰头举颏法仰头举颏法 人工呼吸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 上) 呼吸频率10-12次/分钟 (约5-6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 次) 检查循 环 颈动脉股动脉肱动脉 按压位置胸部胸骨下切迹(胸口剑突处) 上两指胸骨正中部位或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 乳头连线下一横指 按压方式两只手掌根重叠 两只手掌根重叠/一只 手掌根 2指(以环绕胸部双 手 的拇指,二人法) 按压深 度 4-5cm 2-3cm 1-2cm 按压频 率 100次/分100次/分100次/分 按压通气比30:2 (单人或双人) 30:2/单人 15:2/双人 30:2/单人 15:2/双人 潮气量比500ml-600ml 每公斤/8ml(约 150ml-200ml) 30ml-50ml

CPR周 2次有效吹气,再按压与通气五个循环周期CPR 期 有AED设备条件情况下,请先使用AED除颤一次, AED 不推荐使用 然后进行5个周期CPR 指南中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简化了心肺复苏程序,并且在心肺复苏期间增加了每分钟胸外按压的次数和减少胸外按压的间歇。下面是本指南的一些最重要的新建议: 新建议1 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的生命体征评估:对非专业急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新建议2 简化了人工呼吸的程序: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 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 新建议3 删除了对非专业急救者在无胸外按压时的人工呼吸训练。 新建议4 建议对所有年龄(新生儿除外)的患者实施单人急救时,单人(一般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该建议目的在于简化教学和提供更长时间不间断胸外按压。 新建议5 由医疗保健人士实施的儿科基本生命支持指南,将“儿科患者”定义修改为青春期前患者,但是由非专业急救人员应用的儿童心肺复苏指南(1到8岁)没有变化。 新建议6 增加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急救者应被授以“用力按压、快速按压”(每分钟100 次的速率),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和胸外按压间歇最短化。 新建议7 建议紧急医疗服务(EMS)人员对无目击者的心脏停跳患者除颤前,可考虑先行约5 组(约2 分钟)心肺复苏,特别是在事发地点由呼叫到EMS抵达反应时间超过4到5分钟时。 新建议8 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治疗期间,推荐两次心跳检查之间给予约5 组(或者约2 分钟)心肺复苏。急救者不应在电击后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而是应该重新进行心肺复苏,先行胸外按压,而心跳检查应在5组(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后进行。

2019心肺复苏(CPR)的指南解读)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201 0 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新指南20条核心建议 (1 )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2)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且能预防院内的心搏骤停;(3)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 的警告标识的认识;(4)对于院外、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 的电除颤,不推荐特殊的CPR时间点;(5)在除颤器充电时持 续行胸部按压,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6)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7)在心导管室或心 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可使用3次快速、连续 电击;(8)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 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9)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应在第3次 电击后、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然后每3 ~5 min给 药1次。 第3次电击后,也应给予300 mg的胺碘酮;(1 0)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1 1 )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1 2)进一步强调了CO2图的重要性,CO2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持续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CPR的质量,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期标识;(1 3)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1 4 )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到了认可。 . .专业资料.

一旦自主循环恢复,应认真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 吸入的氧气浓度应该被滴定,以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94 %?98%; (1 5 )对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进行了更多的细化和强调。 (1 6 ) 一个有结构的复苏后治疗计划可改善ROSL后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这一点已得到认可;(1 7 )进一步强调初期 经皮冠脉介入术在ROSL后患者(包括昏迷) 的应用; (1 8)修订了血糖控制的建议: ROSC后成人血糖值超过1 0 mmol/L应进行治疗,但要避免低血糖; (1 9 )应用治疗性低体温治疗心搏骤停后昏迷的存活者; (20)承认目前许多公认的预测因子不可靠,尤其对已用治疗性 低体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 关键点一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初始人工呼吸在需要行CPR 的成人中,心搏骤停更多可能是来自于心脏的原因,所以CPR应从胸部按压开始。 最佳的胸部按压技术包括: (1 )按压胸部至少1 00次/分,深度至少为5 cm ,但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 cm ;(2)在每一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3)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只行胸部按压的CPR对接受过培训的救援者及相关专业人员来说,胸部按压联合人工呼吸是实施CPR的首选方法。 如果旁观者不能或者不愿意进行人工呼吸,则应鼓励他们只进 行胸部按压,或者是在急救电话中指导他们进行胸部按压。 抢救者的危险抢救人员应每2 min进行轮换,以免因抢救者疲劳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 2005修订的主要内容: 1 对成人实施单人或双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 2 进行; 对儿童或婴儿实施单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2,双人15:2 2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以30:2 比率进行五个周期的循环,其中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人工吹气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3 成人按压深度为4~5 cm,儿童按压深度2~3cm ,婴儿按压深度为1~2cm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成年人 1-8岁儿童 婴儿 开放气道 仰头举颏法 仰头举颏法 仰头举颏法 人工呼吸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呼吸频率 10-12次/分钟 (约5-6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次) 1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次) 检查循环 颈动脉 股动脉 肱动脉 按压位置 胸部胸骨下切迹(胸口剑突处) 上两指胸骨正中部位或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乳头连线下一横指 按压方式 两只手掌根重叠 两只手掌根重叠/一只手掌根 2指(以环绕胸部双手 的拇指,二人法)

按压深度 4-5cm 2-3cm 1-2cm 按压频率 100次/分 100次/分 100次/分 按压通气比 30:2 (单人或双人) 30:2/单人 15:2/双人 30:2/单人 15:2/双人 潮气量比 500ml-600ml 每公斤/8ml(约150ml-200ml) 30ml-50ml

CPR周期 2次有效吹气,再按压与通气五个循环周期CPR AED 有AED设备条件情况下,请先使用AED除颤一次, 然后进行5个周期CPR 不推荐使用 指南中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简化了心肺复苏程序,并且在心肺复苏期间增加了每分钟胸外按压的次数和减少胸外按压的间歇。下面是本指南的一些最重要的新建议: 新建议1 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的生命体征评估:对非专业急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新建议2 简化了人工呼吸的程序: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 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 新建议3 删除了对非专业急救者在无胸外按压时的人工呼吸训练。 新建议4 建议对所有年龄(新生儿除外)的患者实施单人急救时,单人(一般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该建议目的在于简化教学和提供更长时间不间断胸外按压。 新建议5 由医疗保健人士实施的儿科基本生命支持指南,将“儿科患者”定义修改为青春期前患者,但是由非专业急救人员应用的儿童心肺复苏指南(1到8岁)没有变化。 新建议6

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C ardio-P ulmonary R esuscitation CPR (一)判断意识(< 10 秒) (二)呼救,启动EMSS (三)置病人于复苏体位:水平仰卧位 (四)打开气道:仰头拉颌法 (五)判断呼吸:一听二看三感觉(< 10秒 (六)口对口人工呼吸 (七)判断循环:扪颈动脉搏动(< 10秒) (八)胸外心脏按压 (九)连续做五个周期后,判断复苏效果 操作顺序为:判断意识→呼救→复苏体位→开→听→吹→扪→压 二、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一)判断意识 用手轻拍或摇动患者的肩部,并大声呼喊:“您怎么啦!?”如果病人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病人意识丧失;看时间(准确到分钟)。 (二)呼救 启动EMSS.立即按响警铃,要求医务人员快来抢救;在现场,则向着人群的地方边挥手边高声呼喊:“来人呀,救命啊!” (三)置病人于复苏体位 为便于抢救,使病人仰卧位于坚硬的平面上,松解患者衣扣、腰带,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取下活动假牙,去枕平卧。 (四)打开气道(A airway) 仰头拉颌法:一手掌根置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食指、中指置于下颌角处拉起下颌。(五)判断呼吸(一听二看三感觉) 在保持气道通畅的前提下,听: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看:胸部有无起伏;感觉: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 (六)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B breathing) 置前额手的拇指、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鼻翼根部),另一手大拇指分开病人嘴唇,深吸气后张口包住病人的口用力吹气,时间应达1秒以上,每次吹气量约500-600ml,至病人胸廓抬起为止。松开捏鼻的手,让气体呼出,胸廓复位。 (七)判断循环 扪颈动脉搏动,喉结旁约2cm(时间不超过10秒),无搏动者置心脏按压板。婴儿检查肱动脉(上臂内侧,肘与肩的中点)。 (八)行胸外心脏按压(C circulation)人工循环 按压部位:胸骨下半部。按压频率:成人100次/分,儿童120次/分。 按压深度:4-5cm。按压与放松比:1:1。 抢救者跪(站)于病人肩侧,两腿分开,一手的食指、中指沿病人肋弓处向中间移动,在两侧肋弓交界处找到胸骨下切迹为定位标志,然后将食指及中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以另一手掌根部紧贴食指上方,再用定位的手掌根重叠于前一手上,两手指交叉上翘,双手臂伸直,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力量垂直向下有节奏的、均匀的用力按压,按压深度为4-5cm,下压后手放松而不离开胸部以保持正确的按压位置,此时胸廓恢复到原状,胸腔内压力下降而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使心腔内血液充盈;再下压,周而复始的进行,以维持血液循环。 (九)连续做五个周期(或约两分钟)后,检查心肺复苏效果。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 无论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新生儿除外)按压与通气比都为30:2,新生儿单人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比为30:2、双人为15:2。

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注意事项及指征

心肺复苏注意事项及指征 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2005年底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新版CPR急救指南,与旧版相比,主要就是按压与呼吸的频次由15:2调整为30:2. 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和终止抢救的指征 (1)观察颈动脉搏动,有效时每次按压后就可触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后搏动停止,表明应继续进行按压。如停止按压后搏动继续存在,说明病人自主心搏已恢复,可以停止胸外心脏按压。 (2)若无自主呼吸,人工呼吸应继续进行,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时仍应坚持人工呼吸。 (3)复苏有效时,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口唇、甲床转红,甚至脚可动;观察瞳孔时,可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4)当有下列情况可考虑终止复苏: ①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②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 ③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爆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征时。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2010年新版心肺复苏指南

2010年新版心肺复苏指南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患者对刺激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 二、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三无 1、无意识——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对刺激无反应,可伴四肢抽搐; 2、无脉搏——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3、无呼吸——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 注: 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条最重要! 三、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四种心律类型 1、心室颤动: 心电图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ST段与T波 2、无脉性室速: 脉搏消失的室性心动过速。 注: 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速应电除颤治疗! 3、无脉性电活动: 过去称电-机械分离,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是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正常或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慢而无效的室性节律)。

4、心室停搏: 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注: 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电除颤无效! 四、心脏骤停的治疗——即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五环生存链 心肺复苏: 是指对早期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通过采取人工循环、人工呼吸、电除颤等方法帮助其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它包括三个环节: 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将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链由2005 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二、早期心肺复苏 三、早期除颤/复律 四、早期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五、新增环节——心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一)心脏骤停的识别——三无 1、无意识 判断方法: 轻轻摇动患者双肩,高声呼喊“喂,你怎么了?”如认识,可直呼其姓名,如无反

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 一、概念 心跳呼吸聚停和意识丧失是临床最紧急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采用一系列人工急救措施,使患者迅速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恢复全身血氧供应,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就称为心肺复苏。 二、诊断 凡清醒病人意识突然丧失,无呼吸动作,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摸不到,即可确诊,应就地立即抢救。若有条件做心电图时将有三种表现。 (一)心室颤动。 (二)心电—机械分离。 (三)心脏停搏。 三、步聚 国际标准化的心肺脑复苏(CPCR)分三期九步 (一)三期 1. 基本生命支持(BLS) 2. 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3. 延续生命支持(PLS)。 (二)九步 1. (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 2. (breathing)人工呼吸 3. (circulation)循环支持。 4. (drugs)药物应用。 5.(ECG)心电图检查。 6.(fibrillation)室颤的处理。 7.(gauge)全面估价病人。 8.(hypothermia)低温。 9.(intensive)加强治疗。 (三)将三期九步列简表如下 A D G BLS B ALS E PLS C F H I 四、操作 (一)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图(简称CPR-ABC)

判断神志→呼救→放置体位→开放气道确定呼吸是否存在→人工呼吸→触摸颈动脉→人工循环→除颤→药物处理→送入医院 (二)具体操作 1. 心跳呼吸骤停的确诊。 (1)意识突然丧失,病人昏倒于各种场合。 (2)面色紫绀。 (3)瞳孔散大。 (4)颈动脉搏动消失。 (5)呼吸停止。 (6)大小便失禁。 2. 呼救高声呼叫其他人前来协助抢救。 3. 放置体位迅速使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使头、颈、躯干处于同一直线上。 4. 开放气道,畅通呼吸道。 (1)颈部无外伤时,用仰头抬颈法,一手托起病人颈部,另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头后仰。 (2)颈部有外伤时,用托下颌法,避免进一步损失脊髓,可使用口咽通气道。 5. 确定呼吸是否存在耳朵贴近病人口鼻,面侧向病人胸部,听病人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观察病人胸部起伏情况;用面颊感觉呼吸道有无气体呼出。 6. 人工呼吸一旦呼吸停止,立即畅通呼吸道,随即口对口人工呼吸。具体方法为: (1)必须在病人口腔张开的情况下进行。 (2)用置于病人前额的手的拇指、食指捏闭鼻孔。 (3)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紧贴病人的嘴(要求把病人的口角完全包住)。 (4)用力向病人口内吹气,要求深而快,直至病人胸部上抬。 (5)一次吹气完毕,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放松捏鼻的手,使病人从鼻孔呼气,同时视病人胸部。再次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口呼吸。 (6)每次吹入气量约800ml~1200ml。吹气频率,成人:14次~16次/分;儿童18次~20次/分;婴幼儿:30次~40次/分。 7. 检查循环颈动脉搏动消失是判断心脏停搏的最佳方法。 (1)颈动脉是最易触摸的中心动脉,位置靠近心脏,容易反映心脏功能。 (2)周围动脉是可因休克而不能触及及搏动消失如桡动脉。 (3)颈部暴露,便于迅速触摸且不影响人工呼吸。检查颈动脉时,用力不易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检查时间不超过几秒钟。 8. 胸外按压 (1)确定按压部位首先触及病人上腹部,用一手的食指、中指沿病人肋弓处向中间滑移,在两侧肋弓交点处寻找胸骨下切迹,以切迹作为定位标志(不要以剑突下定位)。将食指、中指横放于胸骨下切迹上方,食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为按压区。 (2)按压方法按压者应双臂垂直,双手指交叉、重叠,以掌握部接触患者胸壁,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