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8.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知识结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8.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知识结构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知识结构

原因: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关贸总协定属于一项临时性国际贸易措施和政策,其法律地位、职能范围、管辖内容以及运行机制都存在着许多局限性

1、1947

年,美、中等23个国家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并于次年生效

过程:2、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自由贸易

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1、促进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作用: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联系与区别:

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23个创始成员国之一,但1950年台湾当

局非法以中国名义退出

2、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

3、2001年正式加入世

1、有利于中国平等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

经济发展

2、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挑战: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2、科技创新,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主动应对,遵守、运用游戏规则和国际惯例,注意保护知识产权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关系:区域集团化是实现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全球一体化则是区域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知识点梳理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美国企图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建立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3)吸取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2.建立 (1)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①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 ②通过《布雷顿森林协议》,内容有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①世界银行:1945年建立,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成立,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消极影响: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二、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2)美国为了扩大商品输出,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3)“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 2.形成 (1)标志:1947年,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2)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 3.影响 (1)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3)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4)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全球化》教案设计

世界经济全球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其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 2、理解科学技术和跨国公司对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作用。 3、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能力目标 运用大量的文字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白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其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归纳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手段】 投影仪、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必然是世界经济全球化。 讲授新课: 一、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及其分布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把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类型。其差异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技术先进,人均收入高,向发展中国输出产品、资本和技术,在上处于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技术相对落后,人均收入低,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在世界经济中相对处于边缘。 说明:①核心和边缘反映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核心指经济发达、工资高、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剥削其他国家和地区;边缘国家则经济落后,技术简陋,生产单一,经济上遭受先进地区的剥削。 ②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分异。大致可分为三类: A高收入的石油出国,如海湾地区的科威特、东南亚的文莱等,人口少,人均财富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B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如亚洲的新加坡、韩国、我国的台湾、拉丁美洲的巴西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或超过10000美元; C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在1000美元以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发达国家即所谓的北方,主要是一些欧洲国家和北美国家(美国、加拿大)以及部分亚洲国家(日本)和大洋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此外还包括非洲的南非。发展中国家即所谓的南方。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注意:世界经济格局以南北两类国家为代表,这种发达国家集中在北部,发展中国家集中在南部的世界经济事实状分布现象(或称空间格局)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不平衡则表现为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2、世界经济核心和边缘格局的形成 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西欧。15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人开始对掠夺和殖民扩张,欧洲经济开始向外扩散。欧洲人的经济活动逐步扩大到拉丁美洲、非洲、北美、印度、东亚、大洋洲,到20世纪扩展到全球,形成一个欧洲人的世界经济。 在欧洲经济向外扩散的过程中,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地也加入核心地区。 在欧洲经济向外扩散的过程中,拉美、非洲和亚洲广大地区相继变成边缘地区。 注意:(1)世界经济核心和边缘地区的形成过程,实质就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外进行掠夺和殖民扩张的结果。 (2)当代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以经济发达国家为核心和以发展中国家为边缘的特征,是欧洲经济活动向外扩用的结果,其实质是长期的武力征服、殖民掠夺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在经济上处于剥削和不平等的地位,经济相对落后。 (3)第一次技术革命后世界经济的核心在欧洲;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扩大到北美;第三次技术革命扩大到日本。在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过程中,世界经济活动的范围在扩大,核心区在扩大,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欧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亚等核心区,亚洲、拉美、非洲等边缘区。由此可见,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 思考:当今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中的南北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8.24史料解读: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解读】本材料摘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名著《共产党宣言》,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完成。因此,《共产党宣言》对于我们学习世界历史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 1.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强调,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西方国家殖民主义势力的不断扩张,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而正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而来的、对国际市场、国际分工的新要求,汇成了一种强大的动力,促进了“世界历史”的真正出现。2.尽管马克思没有用“全球化”这个概念,但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全球扩展的本性及其所包含的内在矛盾,预见到资本主义通过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带来生产、消费和文明的相互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从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便开始了全球化的征程,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得到迅速发展,因此了解和紧跟这种趋势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 2、新课标的要求与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这课的要求:(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根据这一课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原因及影响;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能力目标: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教与学,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社会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初步懂得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 3、教学重点: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如何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 二、教学方法 宗旨:联系实际、分析案例、学生主导。 1、讲述法 2、问题教学法(直接提问,一题多式设问) 3、图片及材料阅读法 4、讨论法 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有体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注重案例的分析;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 波音公司B-747巨型喷气客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6个国家的110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其中外国企业提供的产品重量占飞机构件总重量的70%。 老师提问:以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趋势? 鉴于教材前两课未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作具体的解释,教师首先从概念上解释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二)推进新课: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这节子目录论述了全球化趋势的进程、原因及影响。 (1)、全球化的进程和原因 教学设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1,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及原因理清基本的知识点。然后由学生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材解析(新人教版)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课本重点分析 1.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性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性: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

(2)消极性: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例如:1997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很多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政局动荡。 (3)中国的应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的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领导人会议;同年,中国也正式成为WTO的一员。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课本难点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原因 (1)形成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2)迅速发展的原因:(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2)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3)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4)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认可。(5)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特点: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新人教版必修二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实质、影响(评价),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过程、概况、宗旨、意义,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爱国和强国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评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讨论学习法、多媒体教学。 教具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介绍、资料注释。 学生:预习本课内容,知道相关信息。 教法分析: 教学内容现实性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宜采用讨论学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分析:雀巢公司的生产概况,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特点? 导入新课:你还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国外产品?(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富士胶卷、铃木摩托、宝马、奔驰轿车、泰国大米,这些都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特点:经济全球化。 那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讲授新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原因:科技进步;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 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 2、含义: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 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X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

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3、过程:新航路开辟,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增多;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4、本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X围内的新一轮扩X。 5、影响:对全球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 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由于科技和实力的差距,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讨论:《显示:智利的反全球化浪潮》如何看待这种抗议浪潮?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该如何应对? 6、启示:要在积极参与中来谋取发展;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的对策。 7、讨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相互促 进,相互制约。促进:经济全球化不平衡导致经济区域集团化,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的必然结果。制约:但经济区域集团化短期内对全球化不利。 教学建议: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分析、讨论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的能力。展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资料,师生共同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注意要客观、深刻的分析,尤其要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二、共用一个规则——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显示:世界贸易组织图片》 1、背景: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方式:制定统一的、有约束力的国际经济规则。 3、建立过程:前身是世界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1994 年马拉喀什部长级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1 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标志着法制化和规X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英文缩写“WTO”)。 4、国家:至2003年有148个成员国 5、宗旨:实现全球X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专题练习含解析: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记一记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知识结构 填一填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2.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3.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辨一辨 1. 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它的成立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但其通过的规定对所有成员并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因此它不能真正克服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也没有真正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两大机构的不同是什么?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体系,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崩溃了,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存在,并且世界银行的宗旨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区别是什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对在国际收支中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属于“救急”性质的机构;世界银行主要是提供长期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社会经济,属于“救贫”性质的机构。

辨析体会 研一研 史料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方价格为1盎司黄金=35美元。各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 ——《布雷顿森林协定》 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征。 [提示] 两挂钩一固定;奠定了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具有统一性、严密性和约束性。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史料“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是美国和英国逐鹿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也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许多规定均大大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霸权地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 ——洪国起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史料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提示] 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它的形成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利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使美元取得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因此它是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货币体系,为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创造了条件。 3.二战后美国的金融地位 史料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 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总额的一半左右。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史料中美国对外资本输出和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大增的最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 美国凭借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加强对外经济扩张;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4.二战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史料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的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 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竞赛中是如何胜出的? [提示]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其在国际 练一练 的货币是( ) A.英镑B.美元

高中历史 8.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8.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 势》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2、理解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政策; 3、激发学生为建设好祖国而奋发努力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以及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 1.读图(教材89页图5.4),找出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的地区。 发达国家:所谓北方;主要是指欧洲的一些国家,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大多分布于北半球,面积约占世界的40%、人口占世界的25%。 发展中国家:所谓南方;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国家,主要分布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面积约占世界的60%、人口占世界的75%。 2.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均收入高、经济发达低、经济相对落后 输出技术、资金、工业产品等原料、燃料、劳动力等 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核心地位边缘地位 经济活动的扩散过程经济核心首先出现在西欧,通过掠夺和殖民逐步扩散,部分地区国家加入核心地区,亚非拉变成边缘地区。 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读图(教材90页图5.5),指出麦道飞机零部件供应的国家所分布的地区。 答:北美、欧洲、东亚(日、韩)、拉美(巴西)等(回顾福特汽车的生产网络分布图) 通过以上说明一个生产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不再局限在一个地方,而是通过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共同完成。 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密切,技术、资本、人员、服务的跨国界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进入世界大市场,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1.首先是科技的进步——科技具有世界性,最早实现全球化。

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24课1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24课 1 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 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A.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 C.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主导地位,是最大受益者。 2.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跨国公司发挥主要作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 ③冷战以后局部冲突减少 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冷战后,局部冲突逐渐增多,并且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未建立,③④不符合史实,①②正确,选A。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小”了。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①交通工具的变革②通讯技术的创新 ③垄断组织的形成④关贸总协定的创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各国之间的实际距离没有“拉近”,世界也没有真的变“小”。人们之所以有了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交通工具的变革和通讯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快捷。 4.肯德基(KFC)因其独有的美味,被中国消费者公认为“顾客最常惠顾的”西餐,并在中国名列前十个国际著名品牌的榜首,已成长为中国餐饮业规模最大,收益最好的第一餐饮品牌。肯德基(KFC)在华迅速发展反映的本质是() A.中国人饮食结构西化 B.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侵蚀 D.餐饮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扩张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所反映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因此KFC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D项。 5.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说:“目前全世界有86%的研发收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我们的计算机的毛利只有5%,贴牌手机的专利费要占到售价的20%”。对上述现象解读正确的有() ①发达国家垄断了科技市场 ②发展中国家应抵制全球化 ③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倒退 ④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是机遇也是挑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市场、利润被发达国家主导,这对发展中国家是机遇更是挑战,②③明显错误,选B。 6.(2017·海南省普通高中基础会考)读下图,该图反映了( ) A.多极化趋势 B.两极格局 C.全球化趋势 D.单极格局 解析:C。材料体现了美国通用汽车的生产由很多国家共同完成,这体现了生产过程的全球化趋势,答案为C项。 7.美国公司为打开日本市场,对芭比娃娃玩具作了改进。有日本人说:“我认为这些洋娃娃不应该像以前那样被认为是美国娃娃。现在的孩子玩的洋娃娃是利卡(一种日本女孩喜欢的娃娃)和芭比的结合。”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大国 B.日本经济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很深 C.发达国家始终主导着世界市场 D.经济全球化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解析:D。美国公司为打开日本市场,结合日本的娃娃利卡,对芭比娃娃玩具作了改进,这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3课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课标要求]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一、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1.背景 (1)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2.过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3)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3.影响: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二、欧盟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和发展 (1)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2)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3)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2.地位: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误区警示]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苏“冷战”的威胁,而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的需要。欧洲经济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

正式成立,而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非常迅猛,日本的实力也急剧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 2.目的:应付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挑战。 3.建立 (1)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2)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4.作用 (1)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2)促使三国加快产业机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3)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了区域集团的实力。 [知识点拨] 自由贸易区,即区域内国家间取消所有商品关税和贸易限额,但对区域外国家仍保持各自的关税和限额。 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2.成立与发展 (1)1989年,澳大利亚等国举行首届部长级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召开,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3)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3.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4.评价 (1)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2)成员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误区警示] 欧洲联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亚太经济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特征和表现

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特征和表现 特征: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促进了生产全球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世界贸易组织提倡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例题1德国生产的欧宝轿车,车身产自德国,轮胎来自比利时,避震器来自意大利,排气管来自瑞典,座椅来自匈牙利,仪表盘来自瑞士。这体现了() A.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B.高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 C.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D.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答案:解析: 例题2“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北京奥运会会歌的传唱让“地球村”家喻户晓。请问,“地球村”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一特点?() A.政治多极化 B.文化多元化 C.经济全球化 D.区域集团化 答案: 解析: 1. 三十多年前,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很少能够看到国外的商品出售。而今,我们随处 可以看到和买到这些东西,同时我国的产品也遍及世界各地。这一现象说明了()A.世界经济呈全球化趋势B.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全球化趋势D.出现“一超多强”局面 2. 公元1500年以后,世界逐步由分散走向整体。如今,世界已形成了“地球村”的局面。“地球村”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一特点?() A.政治多极化 B.区域集团化 C.文化多元化 D.经济全球化 A.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B.世界贫富差距拉大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世界贸易日益频繁 4. 下图是某一永久性国际组织的标识,它的设计者采用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笔势,六道弧线所组成的球形表示该组织是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国际机构。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该组织。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4课《经济全球化》说课教案.doc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课标要求 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3、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1)本单元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其核 心思想。 2)本课内容是必修II模块最后一个专题的最后一课,具有对整个模块总结性的作用。 3)通过本课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认识在全球化趋势下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本课内容简析 1)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原因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即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它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3)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的选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程与影响。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世界史,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史实已经有所了解, 并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学生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材 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高一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 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 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原因和影响,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世贸组织的由来与发展,认识其在全球化中的作用; 3)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史实,认识其作用; 4)通过收集资料、阅读材料,解决问题,提高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收集和展示资料,阅读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感受经济全球化,进而了解全球化趋势的原因和表现; 2)通过辩论活动,辅之以相关的历史材料解析,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相结合,理解中国入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情感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利弊,更好地理解我国所面临的机遇

高中历史 第8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新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1.重点: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2.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如何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 教材整理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原因 (1)历史条件: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X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2)科技条件: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3)国际环境: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4)各国政策: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5)推动因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2.评价 (1)对世界: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对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3)对发展中国家 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②策略: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12“学思之窗”,思考:你如何认识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

程中的作用? 【提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在全球X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和销售,促进资本流通,并能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材整理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背景:关贸总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 2.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3.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X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4.宗旨和目标: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X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5.作用 (1)促进各成员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2)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易错提醒] 世界贸易组织并非国际政治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贸易联合体,是一个国际经济组织,而不是国际政治组织,所以它不能强迫任何国家加入,各国都是自愿参加。它有很多规则,规X世界贸易往来,其运作方式是基于规则而非强权,其决策都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 教材整理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过程 (1)复关: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了漫长的复关过程。 (2)入世:2001年12月。 2.作用与影响 (1)积极 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2)消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知识网络史论要旨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学案1 Word版含答案

学案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1)二战使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重建世界经济已成燃眉之急。 (2)美国凭借在战争中获得的优势地位,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2.内容 (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3.性质 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4.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1)成立时间:1945年。 (2)资金:来源于各会员国认缴的股金。 (3)权力划分:会员国的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 5.作用 (1)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金融货币领域的霸主地位。 (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的,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3)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易混易错] 不要混淆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

系”的直接目的是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根本目的是为实行美国战后的世界霸权政策创造条件。 [重点精讲] 如何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1)积极作用:①使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②扩大了世界贸易;③客观上起到了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④固定汇率制,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消极作用: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加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归纳比较] [重点精讲]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 (1)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 (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制度,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已经瓦解,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存在,并且世界银行的宗旨已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深化探究]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福勒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思考 (1)“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2)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美元取得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统治地位。 (2)二战中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衰败,美国经济实力强大,以美国为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对美国: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对世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考点同步解读 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上看,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不利方面看,由于发展中国家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参与中谋求发展。 2.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1)联系: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2)区别: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

握其发展的趋势及面临的问题,尤其关注这种趋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对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程可以结合前边所学的内容回顾一下,全球化在当今迅速发展的原因,自主学习教材第一段。对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考虑到全球化是什么样的国家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从而认识到全球化导致南北问题、贫富分化、环境破坏的原因。由此认识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困难,应该如何应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难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8.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解析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四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19·北京文综)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之间钢铁贸易的有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研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剖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63年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具体表现,日本被迫减少对美钢铁出口的原因是美国的指责和迫使,这体现了日本虽然经济实力增强

但无法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的现实,C正确。“一超多强”格局出现在20世纪末苏东剧变之后,A与题中时间信息和其他信息无对应性,排除;美国做法体现了其阻挠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意旨,B与此相反,排除;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与题意不符,排除。 2.(2019·浙江学业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 ( )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应对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毒品泛滥等问题,主要采取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等措施;应对恐怖主义、传染病、毒品等问题,主要采取发挥联合国作用、国际合作等措施;应对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等问题,主要采取可持续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等措施。综合分析选D。 3.20世纪后期,世界贸易体系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标志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