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大埔小学丘雁宾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着重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本文试就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思维就有了动力,便能做到执着追求,大胆探索,积极思维。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以便使他们的大脑皮质层形成两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例如教学《白杨》一课,开始出示课件,伴以老师巧设的导语:一位旅客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正坐在行驶于茫茫大戈壁的列车上,他望着每隔几秒种就从窗口飞快地闪过的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出神,这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什么?这里面含有什么感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去读书,这时学

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必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揣摩句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他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时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练习造句,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因此,在造句训练时,必须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造句中的发散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句子成份。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对小学生讲述句子万分,但要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到不同的位置上,造出不同意思的句子,实际上这些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了不同成份。例如用“顽强不屈”造句。作主语:顽强不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作谓语:

方志敏在敌人面前顽强不屈。作定语: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二是句子内容。例如教学《养花》一文,让学生用“关切”造句,可以用感情上的关怀这一意思来造句,如: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关切着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也可以用态度上的亲切这一意思来造句,如:老师关切地问我:你的身体好些吗?三是句子形式。句子形式从语气方面考虑,可分为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从感性色彩方面考虑可以分为褒义和贬义。例如;用“骄傲”造句就可造出不同感性色彩,不同结构的句子。

总之,我们在句子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浅谈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浅谈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摘要:时代迅猛发展、知识快速更新,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他们敢于否定权威,敢于陈说创见,使他们的思维开出最美的花朵,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全面的开发。思维是智能的核心要素,只有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智能的提高才有可能。思维训练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求语文教师深入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问题意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属于动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或流畅,或阻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可以说,思维训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发现个别学生不听讲、不看书,小部分同学只听讲、不看书,把听到的记在书上。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繁琐肤浅地提高、分析,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天长日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一状况,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思维训练人手,激发他们乐于动脑,善于动脑。以下是几点思维训练的方法。

1、阅读教学以读为根本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读者对语言的感知、摄取、内化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对于学生来讲,只有读才能读出韵味来,读进去才能把文章与读者相融合,完全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把读书与理解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就自觉地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在学生阅读中教师以多种形式给予表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的马达就会运转。 2、掌握阅读思维的方式 常言说“多读胸中有书”,可是要提高阅读能力单靠诵读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走出繁说细讲的分析模式。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去分析[1]。首先学生要掌握阅读的一般思维方式。学生通过什么渠道来掌握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一般思路。例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时,教师精细组织学习过程,讲课后让学生反思,得出如下学习步骤:(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二)作者的写作顺序;(三)理清段落;(四)写作重点;(五)运用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明确通常学习一篇文章都是从整体结构到重点语句的把握到体会其思想。学生掌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语文教学不仅能系统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切实掌握好语言工具,并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地使用。《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系统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善于激发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必须开拓学生视野,重视发展学生智力,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呢?一、思维训练必须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是本,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好了这个认识问题,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有实效的开展思维训练。俗话说:“授人鱼,仅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终生”,每个教者必须清楚认识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工具,在课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采用不同方法,打破学生思维静止的局面,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通过主动的、认真的思考,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血肉,从而盘活学生的思维,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拘一格。从“创”字上下功夫,打破学生思维定势,通过在语文教学中久而久之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会有质的飞跃,具有一定深度、广度和灵活性,训练的结果是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凭借这种良好的思维解决一系列疑问,这样,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不觉得吃力,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不是为训练而训练。 二以教师设疑和学生主动质疑两种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一)、教师的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考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使学生变被动思考为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学生思维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教师的设疑是学生思维的源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呢? 1、激发兴趣,鼓励思考 教师的设疑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需要激发他们思维的兴趣,当学生对所面对的疑问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问题产生思维结果,因此要求教师的设疑必须尽可能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设疑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把学生推向积极思考的境地。让他们有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积极思考,产生一定的思维结果,感受到通过思维所得的欣喜,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愿意去思考。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思维结果不要轻易否定,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顺势引导他们思考出准确的答案,教师切忌“一棍子打死”的方法否定学生产生的思维,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影响以后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要不断鼓励学生思考,对思考产生兴趣。 2、教师的设疑贵在巧 (1)、设疑的内容要巧。要“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将疑设在重难点上,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还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设疑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深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给学生平静的思维湖面投下块石子,让学生兴趣盎然去讨论思考,让思维训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疑的时机要巧。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开端,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变化,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变化,当人的注意力集中时,思维活动肯定十分活跃,当人的注意不集中时就谈不上什么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适时设疑,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开课设疑,能吸引学生聚精会神听,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课中设疑,可使学生不至于注意分散而停止思维活动;课后设疑,不仅能设置悬念,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下克服思维训练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弊端。 3、教师的设疑应具有针对性、全体性和思考性。 要想很好和地训练学生思维,教师的设疑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本”(熟悉教材、大纲),设置一些针对性强的疑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考,不同侧面的分析,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避免平均用力带来的弊病。 教师的设疑要有全体性和思考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设疑应面向好中差全体学生,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做到心中有“人”(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能力),做到对每一位学生均有思维训练,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好恶,设疑中针对优生,而忽视其他同学的思维发展,这是不恰当的,作为教师,应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思维”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认真分析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特点,切合学生实际,使所设疑问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时刻地、尽可能性和给每位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思维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同时,老师的设颖应具有思考性,教师应精心选择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应思考,值得思考。坚决杜绝那些无思考价值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疑问,这不仅不能训练学生思维,

二年级语文思维训练题

6月24日 一、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一种动物来形容一类人,比如用“铁公鸡”来形容非常小气的人。请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相应的括号中。 A、过街鼠 B、千里马 C、老黄牛 D、变色龙 1、形容勤劳、苦干的人。() 2、形容令人讨厌、受人指责的人。() 3、形容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4、形容才华出众、有作为的人。() 二、照样子,补充句子。 例: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海-------------------------,宽得很哪! 星星------------------------- ,多得很哪! 花儿------------------------- ,美得很哪! 三、照样子,写词语,再造句。 例:干净干干净净我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结实--------------- ------------------------------------------------------------ 许多--------------- ------------------------------------------------------------ 四、用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如果……就 (1)张老师()身体不好,()一直坚持给我们上课。 (2)()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会出交通事故。 (3)这件衣服()漂亮()显得很大方。

五、写出带有“风”“雨”的成语。 ()风()雨()风()雨()风()雨 ()风()雨()风()雨()风()雨 六、给下面的同音字组词。 gē:哥()胳()鸽()割()歌() lín:邻()临()林()淋() zhù:祝()住()注()柱()著() lì:厉()历()立()力()丽()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他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 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 普通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 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1.用“=”画出能概括这一自然段意思的句子。用“~~”画出比喻句。 2.填空:这段话讲了--------- 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是前进的,---------------是后退的;------------是行动快的,--------------- 是行动慢的;-----------------是自己不动的。 3.向别人介绍自己熟悉的几种海洋动物活动的特点。 八、看图写话。 又大又红团团转纷纷绿油油灵机一动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 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结构复杂化、合理化,认知结构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认知结构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 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 如我国心理学家把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6个关键期:①出生第一个月②1岁左右③3岁左右④6岁左右⑤11、12岁(女)或13、14岁(男)⑥17、18岁。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 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等,对认知活动起定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地、持久地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2)持久性明显发展中学生意志能力增强,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长时间观察。 (3)精确性提高在观察活动中,中学生能全面深人地了解细节。 既重整体辨认,又重细节辨认;观察的正确率逐步提高;对观察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步深化。 (4)概括性更强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优势,言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观察的概括性、深刻性明显提高。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要做到: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教给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浓厚兴趣;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共同参与;加强观察、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l)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记忆。 中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长远的识记任务,选择相应的识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历年高考英语试卷中,篇章阅读理解试题始终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所占分数比重最大,已经成为高考英语试题的主体。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和英语测试的重要手段,也是英语的直接使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阅读不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型语言活动,而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劳动。但是,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时,学习方法是表面理解,死记硬背,在当时他们的学习尚能对付,到了高中,他们在做阅读理解等需要思维能力较强的习题时,就不能完全适应,开始觉得英语难学,成绩下降,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必须把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下面结合本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具体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品质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趋向,如果学生对外语学习感兴趣,那么他就会感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地去思考所学的东西。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日本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容易产生兴趣:(1)新奇的事物:(2)最有希望成功的事:(3)使之愉快事:(4)适合本人水平的活动。按心理学家的指示,结合英语阅读的特点,本人先从课文入手,找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如:BOOK 1 Unit4 阅读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The fish have very sharp teeth:they can eat a person in two minutes,leaving only the bones。”学生看到这句话感到非常新奇,有两分钟就能把人吃掉的鱼吗?他们急于想了解这种鱼的情况。那么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补充一些浅显的、有趣的阅读文章,如:小故事、小幽默和科普文章,学生愿意读,而且能读懂,并给出一些相应的理解题目,要求他们边看文章,边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又如:在教学某些单元之前,老师可以先介绍一些与该单元有关的背景材料,导入新课。与学生谈论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他们就一定更想了解Walt Disney和他创建的Disneyland,通过手势和其它动作可使学生急于了解Body Language ,在这样内驱力的驱使力下,学生的阅读效果一定会更佳。 二、利用课文教学,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 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一个好的情景即设置学习中的障碍,激起学

为思维而教读后感

《为思维而教》读书心得 长期以来,学习被当成天经地义的苦差事。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如牛负重,可收效不大。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总是抱怨学生:(1)一个相同的问题,老师都讲了这么多遍了,你怎么还不会,还犯同样的错误? (2)学生有思考、归纳、总结问题的习惯吗? (3)小组合作学生认真思考了吗?为什么不能用清晰地语言和思维来表达? 以上现象我们司空见惯,可又一筹莫展。带着这些疑问,假期拜读了郅庭瑾老师的《为思维而教》这本书。在书中充分阐述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更深深地认识到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能够更好地引领着学生去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思维品质的基础上都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如果学生在经历良好的思维教育后,能本质地看问题,努力探索,发现周围世界的规律,那这便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一、传统模式对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作者首先在第一章中谈到了“传统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第一、由教师中心造成思维中的权威定式;第二、由书本中心造成思维中的唯书本定式;第三、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造成思维中的从众定式。”继而作者又追问了造成这些影响的背后原因,其中之一为“问题意识的缺失”。 看看我们的学生。虽然课改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这么多年,“知识本位”的思想早已得到了矫正。然而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强吗?他们会主动追问吗?他们有怀疑、批判精神吗?有多少学生会向老师提出质疑呢?又有多少学生会对书本提出质疑;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还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着统一性?当一个问题的某种答案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时,有多少人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守自己的阵地?我们是不是依然把听话、顺从、遵守纪律作为好孩子的标准,而对个性、张扬、独立、与群体不太融合的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和认同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已关注到这种现象,并努力尝试着改变。在教学中注意从问题的角度出发,以问题引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江苏江都市武坚中心小学钱爱银 【关键词】:发散性敏捷性深刻性周密性创造性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笔者认为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应加强思维发散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广度;二、应加强思维敏捷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速度;三、应加强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深度;四、应加强思维周密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精度;五、应加强思维创造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新度。 【正文】 1978年,吕叔湘先生曾经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老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效果依旧不明显。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道理很简单,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听说读写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可见,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他的语文素养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这里,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应加强思维发散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广度。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适应现代科学研究,从孤立、线状、静态向综合、立体、动态转变趋向而提出的思维形式。它包含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种逻辑规则”、“多个思维角度”,根据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正确的方式,多种正确的答案去解决同一问题。怎样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1、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发散思维。 思维时侧面多、角度多,是使人产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首要条件。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其中不少篇目是经典之作。虽然许多专家的注释、评论已沿用多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其他原因,有些方面还可以重新认识和评价。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引导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得出更丰富的结论。 2、在作文实践中激发发散思维。 用发散性思维来指导作文,让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立意,用不同构思、不同方法进行创作,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十分有益。 清代文论家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异而不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我在写作教学中,对于标新立意的文章给予鼓励肯定,并向学生推荐一些立意新奇的作品。我在指导写作时,经常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发现事物产生联想,“小”中见“大”。有的同学在经过指导后尝试写了一篇《天线的变迁》,通过写家乡的电视天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后又由多到少,即从人们没有电视到多数人家拥有电视,再到收看有线电视的变化,

语文是一种思维训练

第二章语文是一种思维训练 一、语文是一种思维训练 许博士:很多学生都觉得语文很难学,特别是阅读和作文,更是一团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错,也不知道为什么对,稀里糊涂就参加考试了,得不得分都是稀里糊涂。有的时候,似乎明白了一点,但很多都无法明白,语文成了一笔糊涂账。在许多人的理解中,语文等于欣赏,是一种朦胧的感觉把握,你通过“用数学方法学语文”,是想怎样化解这个难题呢? 张兴东:我想在感性语文中植入理性。我把语文作为一种思维训练。 许博士:你为什么把语文当做一种思维训练来理解呢? 张兴东:我们经常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离开了语言,你就没法思考。这就像一个哲学家(卡西尔)说的,人是符号的动物。一个动物看到一块肉,只能流下唾沫,只能想,这个东西是可以吃的;但是人不同,人会首先判断它是什么,并用一个名词称呼它,羊肉、牛肉等等,人给万物命名,再用语言去认识万物。先称呼事物,比如苹果,然后才想到苹果是可以吃的。人不像动物,不是直接去面对现实,而是通过一个语言的世界去理解现实,通过语言我才跟苹果发生“间接”联系。而且,词语的空间比现实空间要大得多,词语中有孙悟空,而现实中没有;词语中有哈姆雷特,而现实中也没有。 许博士:你的意思就是说语言作为一种思维载体,它是人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人行动的向导,是这个意思吗? 张兴东:对,行动需要思维去指导,思维又要以语言为载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是句老话,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进一步说,高深的思维不仅需要语言,更需要文字。一个比较粗浅的想法,比如我的邻居得罪我了,我要报复他一下,我是骂他一下,还是从此不理他,这过一下脑子就可以做出决定;但深度的思考,是无法在脑子里直接做出准确判断的。一篇有见地的论文用两万字写成,这种思考绝对不可能是躺在床上苦思冥想一晚上的结果。哪怕是想十年,脑子里的想法也是没有逻辑性的、混乱的,因为我们的思维太活跃了,你可能想起一点然后跳到第二点,从第二点又跳到第三点,当你跳到第五点的时候可能就把第一点忘干净了。 许博士:或者在想某件事,中间又联想到其他事情,就跑题了。 张兴东:思维就迷路了,想到这个又想到那个,这时的思维不再是一条清晰的直线。只有把它写下来,用文字去呈现,你才能有长线条的、逻辑性的思考。那些文字功底较差的人,思维能力其实也比较弱。 许博士:在生活中就是这样,很多人在做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前,会先列一个提纲,理一下思路,第一件事是什么,第二件事是什么,第三件事该做什么了,这样的话,做事就更有逻辑性。我为了什么目的,要想达到什么效果,我能接受什么样的结果,我把这一切列出来,思路非常清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形诸文字的过程,思路就很混乱。 张兴东:很多人的思路是混乱的,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是混乱的。比如有这么一个孩子,他想学好语文,但是你问他为什么要学好语文,他就想不太明白。既然想学好语文,那该怎么办呢,他又想不明白,他心里偶尔想我要学好语文,偶尔又想,我应该好好玩去,他的行为和自己的志向刚好是相反的,而且他的志向也总在变化。他的人生曲线缺乏逻辑。 许博士:如何做到让生活更有逻辑性? 张兴东: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估计每一种行为的结果,并理性地安排自己的人生。比如我觉得语文很重要,想要学好它,我就该知道怎么去学,用什么样的方法。如果总是三天热度,今天东一锤子,明天西一榔头,就像一只小猫,本来笔直地前往目的地,可左边出现一个东西,它就往左走,右边出现一个东西,它就往右走,最后可能绕个圈就回来了。许博士:你的意思就是说,不成功的原因是思维缺乏逻辑性吗?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分为主,在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

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利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4、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言行要慎重,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另一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逐步克服这种盲目性,而多一些批判性和理性思考。培养这一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5、思维还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特点表现最明显。一般说来儿童对熟悉的或学过的题目类型,在内容不变时能顺利解答,如果内容稍加变化,他难以随着变化的内容而改变方法,往往照着原来的形式套做题目。随着年纪、年龄的增长,只是经验的积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纪,学生思维的惰性将逐渐减少。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与儿童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也与儿童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借助思维活动,儿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教材,掌握多种概念、理论,了解事物的规律和知识体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比起感觉和知觉等,思维发生较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和特点。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 而中小学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论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如下一些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儿童思维的发展遵循着质量互变这一辩证规律。 在中小学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是一个质变。 但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质变都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通过新质要素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逐渐衰亡和改造实现的。 中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的。

刚入学的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他们还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解决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儿童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感到困难时,只要教师用直观教具一演示或以形象的语言来提示,学生就能很快领悟,得到正确答案。 初入学儿童的思维虽然保持具体形象的特点,但不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 中小学儿童的思维如何从以具体形象为主向以抽象概括为主过渡呢?我们仅以一个实验为例具体说明。 在一个关于“儿童对物体运动速度的认知发展研究中,中小学儿童在理解v=s/t这一抽象关系时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最初(6~7岁)儿童比较两车速度的快慢只是依据单一的空间因素,如哪个车停在前面哪个车就快;或只依据单一的时间因素,如哪个车先停哪个车就快。 以后,儿童逐渐能看到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但也只能从外部形象判断,不能整合其中的关系。 最后,儿童才能真正抽象出“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主动采取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逐渐达到了抽象概括的水平。 对速度的认知如此,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 这种倾向称之为思维的中心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试验:他给儿童看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杯,杯中装着一样多的水,让儿童确认两个杯子

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

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要善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看似与文本内容似乎是不相干的事情中,经由合理的感性到抽象的思维中发现语文学习的真谛,理解“一叶知秋”、“一粒沙就是一个世界”的丰富内涵,沉浸在语文诗意般的缠绵中,提升涵养人文素养。 然而现在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课没什么学的。为什么?仔细想想是我们许多人把语文课上成了花样繁多的程式化的课,语文味道淡薄了。那么如何改进语文课教学? 首先,就是把繁复变简单,把花样众多变为最单一的表象感知规律的语文形象思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知道思维是人的高级认知形式。思维过程是人的大脑在解决问题时的高级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依赖的是人脑这个外在的物质载体,但人脑内在的状态却构成了人思维的差异性。所以我们要了解人脑的内在状态差异。但人脑的内在差异不完全出自人脑结构的差异,它虽然包含结构差异,但这不是主要的。这缘于人脑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在功能的分布上他们基本是相同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每个部分开发利用的程度不同,才造成了思维的差异性。 思维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内在认知的操作过程。它主要

是通过运用观念、表象、符号、语词、命题、记忆、概念、信念等内隐的认知操作来实现思维过程的。所以我们在语文的学习中就要注意这些内容的运用,时时调动内在的认知条件,让他们进入一个积极的协调的持续的运行状态,使它们构成的各种思维顺利完成。 因此,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要尽量多地把表象文本呈现于学生的视野。表象是最直接的感觉与知觉的联合。这样我们在文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准备一些与文本内容紧密 联系的可视内容,从视觉上冲击学生的大脑。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有些文本如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等,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表象形式,而一些古代的“说、序”和现代的议论文、说明文等等又如何来利用表象。我这里举一实例。高中语文课本有一篇江泽民的文章《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可以说许多老师都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政论文来学,只学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处理得非常知识化。其实这个文本的语文知识很简单,结构也很典型,如果教师就这样处理一点也不错。因为这样教学遵循了教育的最基本的宗旨“知识本位”,但它的危害确是使语文独特的生命力丧失了,同时也忽视了现今学校教育应该遵循的另外两个原则――“人本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理念。我认为语文学习在这篇文本中决不单单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我们的语文学习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文本的学习中让他们感受语文的

浅谈数学教学中“读书”的思考 陈 会

浅谈数学教学中“读书”的思考陈会 发表时间:2013-04-11T16:34:08.31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2年第20期供稿作者:陈会 [导读]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它不是一种机械运动,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操作方法,因此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可以有各种派系、各种模式,势必“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共同探索”。 陈会(四川省古蔺县石屏民族中学四川古蔺 646500) 【摘要】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它不是一种机械运动,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操作方法,因此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可以有各种派系、各种模式,势必“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共同探索”。同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当中, 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读书、联想”的做法。 【关键词】读书联想思考做法 一、读书做到三到。 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现在中学生毕业以后,如若考不上的,也有大部分靠自学成材,即使升学,也要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才能很好完成学业。同时在中学阶段要发展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入手,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习惯。这样既可以为教师讲解打下基础,又可以弥补教师讲课不足。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不仅要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而且还要教会学生看书,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只有学生看通弄懂了教材,熟悉有关数学语言,懂得了定义、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的真实意义,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目前中学生读数学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不看书:学生把看教材当成负担,只是把教学课本作为抄习题、练习之用。 (2)看书,一晃而过,像看小说、连环画,不思考,不探求,不做笔记;随便翻翻,看后什么都不知道。 (3)语文水平低,语法结构不清,读不通,理解不透彻。 (4)数学符号、数学语言、数学词汇难懂,障碍多,读不懂,读不明白,更不能说完整的,有条理的将它写出来或者说出来,表达出来。 (5)兴趣容易转移,易受外界干扰,持久性差。读数学问题的时候容易转移目标,读着读着,不知道怎样的,大脑里不知想些什么,根本没有在状态之内。当你问他,他回答的是其他的问题,问非所答。 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初中一年级学生重点应放在培养读书习惯。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阅读,分析章节内容,扫清文字障碍,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或句子,可先作一些解释。 (2)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后,可以把读书分成两个阶段:讲前预习,完成预习作业;讲后阅读,反思课前预习。讲前预习可以不用要求太高,也可指定范围,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对教师所要讲的内容大体了解,将难懂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以便教师讲授时,集中精力听讲。讲后阅读重点放在独立思考上,根据课堂讲授与书本内容两相对照,弄通、弄懂各种数学概念,该识记的定义、定理、公式、性质,就要下功夫记,既要动脑子又要动手,重要的难懂的定理和例子,要亲自动笔推证和演算。通过讲后阅读还搞不懂的问题再用铅笔做记号,也可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答。当然对于初中学生,每次阅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二十分钟内。 (3)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各年级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析数学用语、数学名词和数学符号,如“提高了”和“提高到”;“都不”和“不都”;“或”、“且”和“当”;“仅当”、“当且仅当”;“有”、“仅有”、“有且仅有”;“至少”、“至多”,“不超过”、“不低于”等。对难懂的长句子要帮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要成份和附加成份。还可引导学生把数学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或把数学式子用数学语言叙述。 (4)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在教材上划着重点(找重点),写批注,添补内容(如补图形、补步骤、扩张概念等)。 (5)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数学结构,分清定义、公理、性质、法则、定理,推论的内涵和外延,弄清逻辑关系。①抓住概念、原理的实质。②看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运用和推广。③看新概念、新性质与哪些已学过的概念、性质有联系。④概念、原理、性质之间有哪些依从关系。⑤概念、原理、性质有哪些用途等等,去思考、去探究,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6)强调学生阅读时注意教材中数学语言的严谨、简练,注意例题的格式,要求学生以课本上的规范纠正自己作业中的错误。 (7)考试时适当考一些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或常识,以提高学生看书的兴趣,达到督促的目的。 二、读书善于联想 培养能力,必须基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等。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源泉”。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首先从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入手,因为它比较具体、直接。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大致可分以下几种类型:(1)类比联想。所谓类比是指同类的比较和类似的比较。要比较,就要联想。 通过类比提高想象力,加以分析归纳,再进行抽象思维,寻求规律性的东西。数学中类比是比较丰富的,如代数中的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以二次函数为最基本,二次函数的零点(y=0)、正数值(y>0)、负数值(y<0)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紧密联系,可以通过二次函数的深入研究,综合其它相应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联想比较,既便于记忆,又便于了解它们的相互联系。再如平面几何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也可以进行“类似”比较。 (2)形数联想。数学中形数之间关系是彼此相依的,要启发学生用“数”来巩固与研究“形”,利用“形”巩固研究“数”。讲函数时,一定要强调学生记性质、想图形,画图形、想性质;对于不等式、方程一类的问题也要强调学生形数联想,利用图解。 (3)结构联想。数学结构是数学知识中心和灵魂,如果搞不清数学结构,学生知识是支离破碎,以单元进行教学,每个单元的数学概念、定义、法则、性质、定理、推论等等可以自成体系,学生可以融会贯通;启发学生,对概念问题想定义,计算问题想法则,推证问题想定理。引导学生结构联想也要注意年级特征,如初一年级有理数概念,只作描述来下定义,重点放在法则上,可启发学生看例题想法则,对照法则看例题,作习题想法则,对照法则想习题。又如平面几何中要强调学生根据每一单元的公理、定义、定理的逻辑关系,综合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是为某种理念而教还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这种内心的纠结,源于两次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十年前,也就是2001年,我有幸赴东北师范大学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时值课改启动年,培训期间接触最多的当数刚刚谋面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听专家讲得最多的当数我国数学教学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培训结束回到学校,按单位的规矩要上一节汇报课,本着上一节有争议的课的内心冲动,用当时还在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上了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想在课堂上体现“让学生做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等当时在一线教师中还闻所未闻的理念,想给老师们的惯性思维给一些冲击,也让大家通过这节课感受一下当时最前沿的小学数学改革动态。 现粗略回顾一下当时的教学流程: 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大家垂手可得的可分的物体,如大豆、花生、苹果、橙子等,在课堂上让他们把这些物体平均分,看能得到哪些分数,反馈时将分的什么,得到了哪些分数填在一张表上,这样学生就会出现平均分一个物体或平均分多个物体的情况,然后通过表格揭示,过去我们都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分数,今天的操作说明还可将多个物体平均分,得到分数,并且对照表格从中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数单位。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到底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在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动手,并且是人人参与,体现了“做数学”的理念,学生操作活动中用到的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也体现了联系生活学数学的理念,但怎么感到缺了点什么呢?十年间,我时常对自己发出疑问。 历经人们对课改的热烈推崇,也亲历人们对课改的冷眼相观,我在思考:数学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是为某种理念而教,还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如果说是为某种理念而教,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体现了某种理念,但还是感受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成长。 十年后的今天我再次上了这节内容,用的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上课前我认真反思了前一次上课存在的问题,发现主要弊端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动起来了,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一个物体”向“一些物体”的过渡,不是一个同化过程,而是一个量的扩展,应该是一个顺应过程,学生会理解就行,不需要刻意强调平均分“一个物体”得到分数是旧知,只需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知道,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还可以把一些物体出看作单位“1”。 在反思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再次上课的设计思路,即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把握分数的意义在学习分数问题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单位“1”的敏感性,也就是一种数感,从多个角度认识单位“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思维训练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思维训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思维的培养。能力是多方面的,而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又分为传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当今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创新能力的训练必须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要不断地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一、观察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 心理学理论表明: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的感知活动,包括视、听、尝、触、嗅等。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记忆、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人对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取,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维的非常重要的品质。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需要思维材料的存储。思维材料从哪里来?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观察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他们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这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培养和训练。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体会身边的景、物、人和事。此外,还要尽可能解答学生在观察中所提出来的各种问题,珍惜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变“无心”为“有心”,能够对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对有意义的事情重要观察。进而形成强烈的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二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要讲究方法,要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能开放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如:观察西瓜的好坏,让学生看西瓜的外形和颜色,拍打西瓜听发出的声响,看西瓜的重量,品尝西瓜的味道等等。这样,就使学生的兴奋产生,不断转移而又始终不离开所观察的事物。通过这样的渠道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想象和联想为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途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制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想象力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