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科学史上4个著名的梦

科学史上4个著名的梦

科学史上4个著名的梦
科学史上4个著名的梦

科学史上4个著名的梦

科学史上第一个著名的梦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A.Kekule,1829-1896)是一位极富想像力的学者,

他曾提出了碳原子四价学说和碳原子之间可以相连成-C-C-链状结构这一重要

学说。

German chemist Kekule (F.A.Kekule ,1829-1896) is a very imaginative scholar.

He had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etravalent carbon atoms and the important doctrine of carbon atoms can be connected into -CC- chain structure.

1865年,他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学说,他认为苯的结构可想像为6个链形碳原子闭合而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凯库勒式.

In 1865, he proposed the benzene ring structure doctrine, he believed that 6 chain carbon atoms closed made the structure of benzene. That was the Kekule style.

他曾经提出了多种开链式结构而又因其与实验结果不符而被一一否定

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

He has proposed a variety of open-chain structures and denied them because they did not match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ll the evidence showed that the benzene molecule are very symmetrical, 6 carbon atoms and the six hydrogen atoms are completely symmetrically arranged to form a stable molecule.

1869年2月,化学王国的宪法--元素周期律。当时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科学家无可避免地要想到,自然界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使元素能够有序地分门别类、各得其所?

In 1869 Februar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kingdom of chemical ---element periodic law. At that time ,already discovered 63 kinds of elements, the scientists would have to think about whether there was a law of nature, so that the elements can be arranged, orderly, play their proper roles?

35岁的化学教授门捷列夫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在疲倦中进入了梦乡。

在梦里他看到一张表,元素们纷纷落在合适的格子里。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个表的设计理念: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门捷列夫在他的表里为未知元素留下了空位,后来,很快就有新元素来填充,各种性质与他的预言惊人地吻合。

At the age of 35, the chemistry professor Mendeleev struggled with the question, in tired in sleep.In the dream he saw a form, the elements fell in the right box. When he awoke he immediately wrote down the table design concept: the properties of the elements with atomic numbers increased, presenting a regular change.Mendeleev left a vacancy in his vocabulary for the unknown elements , then, a new element appeared filling the variety , and consistent to his prophecies strikingly .

科学史上第三个著名的梦

1921年复活节星期天之前的夜晚,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伊从梦中醒来,抓过一张纸迷迷糊糊地写了些东西,倒下去又睡着了。早上6点钟,他突然想到自己昨夜记下了一些极其重要的东西,却怎么也看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些什么鬼画符。幸运的是,第二天凌晨3点,逃走的新思想又回来了,它是一个实验的设计方法,可以用来验证洛伊17年前提出的某个假说是否正确。

The night before the 1921 Easter Sunday , Austria biologist Roy woke up from a dream, grabbed a piece of paper absently and wrote something,and then fall asleep again. At six o'clock in the morning, it suddenly occurred to him that he did write down some important things, but can not understand himself. Fortunately, the very next day at 3 am, the new thought came back again, it is an experimental design method.

洛伊赶紧起床,跑到实验室,杀掉了两只青蛙,取出蛙心泡在生理盐水里,其中一号带着迷走神经,二号不带。用电极刺激一号心脏的迷走神经使心脏跳动变慢,几分钟后把泡着它的盐水移到二号心脏所在的容器里,结果二号心脏的跳动也放慢了。这个实验表明,神经并不直接作用于肌肉,而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起作用,一号心脏的迷走神经受刺激时产生了某些物质,它们溶解在盐水里,对二号心脏产生了作用。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就这样被发现了,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并使洛伊获得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Roy got up, went to the lab, killed two frogs, took the frog hearts soaked in saline, wherein one with the vagus nerve(NO.1), the other without(NO.2). Electrode stimulation vagus nerve of NO.1 that caused the heart to beat slow, a few minutes later, moved its saline to containers of NO.2, then the heart beat of NO.2 also slowed down. This experiment showed that, nerve does not directly act on the muscle, but through the relea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 cardiac vagal stimulation caused certain substances of NO.1, they dissolved in saline, did impact on NO.2 . Chemical transmission of nerve impulses were found, it opened up a whole new field of research, and made Roy w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and medicine in 1936.

科学史上第四个著名的梦

在工业化的服装生产出现之前,人们概念里的缝纫针都是一样的:穿线的洞开在与针尖相反的一头,因此针穿过布料的时候,线最后才穿过。对手工缝纫来说这没什么问题,但工业化的缝纫机需要让线先穿过布料。当时的发明家们采用了双头针或多针的方法,但都效率不高。

In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before appearing, people in the concept of a sewing needle is the same: the threading open with tip instead of a head, so the needle through the cloth when, before finally passing through line. For sewing it no problem, but the industrial sewing machine needs to let the line through the cloth. The inventors have the double needle or needle method, but the efficiency is not high.

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埃利亚斯.豪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困恼中入睡,梦见一帮野蛮人要砍掉他的头或煮他来吃。关于这个细节有不同的说法,总之是处境大大的不妙,豪拚命地想爬出锅或躲过砍刀,但被生番们用长矛恐吓着,在这时他看到长矛的尖头上开着孔。

Eighteen forties, Americans Elias Howe in can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 to sleep, the dream of a barbarian would cut off his head or cook to eat them. About the details of a different account, anyhow is big bad situation, desperately want to climb out of the pot - or escaped machetes, but was looking with their spears to scare, when he saw the spear tip on a hole.

这个梦使他决定放弃手工缝纫的原理,设计了针孔开在针头一端的曲针,配合使用飞梭来锁线。1845年他的第一台模型问世,每分钟能缝250针,比好几个熟练工人还快,真正实用的工业缝纫原理终于出现了。

The dream made his decision to abandon manual sewing principle, design a pinhole opening in the needle end of the curved needl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huttle for sewing. In 1845 his first model available, per minute to 250 stitches, than several skilled workers is also fast, truly practical industrial sewing principle finally showed up.

欧拉大

神 .................................

欧拉渊博的知识,无穷无尽的创作精力和空前丰富的著作,都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他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半个多世纪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可以说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据统计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到今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字,

科学史上的今天——12月21日

科学史上的今天——12月21日 1898年12月21日 居里夫妇发现镭 一提起居里夫人(Marie Curie,1867.11.07- 1934.07.04),给后人的印象有两个。一是,一个瘦小的女 人艰难地用沉重的铁棒搅动着大锅,大锅里的东西“咕嘟嘟……”冒着有毒的气泡。另一个 是,一个恬静、美丽的充满智慧的实验室科学女性。她已经成为了全体女性步入科学殿堂的化身。1898年12月21日,居里夫妇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科学史上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电子、X射线、铀射线的发现开启了一扇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也成了众多科学家关注的热点。1879 年,已是一个孩子母亲的居里夫人正在为她的博士论文寻找题目。经皮埃尔(Pierre Curie, 1859.05.15-1906.04.19)的启发,居里夫人选择了铀射线作为研究方向。当时她自己也没想到这意味着数年的艰辛与劳作,也意味着巨大的

成功与掌声。居里夫人收集了很多铀矿石,并逐一对于它们的放射性进行了检测。当她检验到一种沥青铀矿和一种铜铀云母矿时,发现它们的放射性强度要比根据其 中铀的含量所预算的放射性强度大得多。居里夫人猜测这些矿石中存在新的放射性元素,它比铀放射性强。1868年6月,居里夫妇开始合作研究。他们最先发现 了钋。12月21日,又发现了富集于氯化钡结晶中的镭。12月26日,他们联名以书面的方式向法国科学院做了正式报告。1903年,居里夫妇因放射性研究与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1852.12.15-1908.08.25)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妇对于镭元素的发现和提炼,从拉塞福利到原子分裂都指向了原子弹与核能研发。镭元素的发现表明原子时可以转化为其他元素的某种实体。现代粒子物理由此诞生。 19 世纪简陋实验室(一个教授加几个助手)经常在没有任何防护下进行工作。那时候很多东西不知道其危害,经常忽视了安全操作。居里夫人的女婿隔了好多年还能从 居里夫人的实验笔记上检测到强烈的放射性。长期折磨居里夫人的恶性贫血很有可能就是“她的镭”放射性造成的。很多早期研究放射性物理学家晚年都患有“恶性 贫血”病,居里夫人、贝克勒尔等人就有这个病。后来认识到放射性危害后有了防护措施情况就改观了。科学发现如果没

浅谈科学史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

浅谈科学史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 一、科学史简介 狭义来讲,科学观是指人类对科学基本的、总体的看法。把科学作为探究和反思的对象,并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形成对科学的认识观。而广义的科学观是指人类将实践规律或方法提升到科学的境界,去除客观对环境表面的错误认识,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自然界。 我们从小就进行科学的教育,学习语言和科学,通过动手做实验跟着老师一起探索自然的奥秘,了解了自己、他人和这个神秘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慢慢有了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 1、古代科学 从久远的远古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利用自然、学习改造自然,形成古代科学技术萌芽。璀璨的四大文明古国。 在公元五世纪之前,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可以说各领风骚,古希腊的文化包括数学、哲学承受于埃及、巴比伦、波斯这些远古文明。他们最早的哲人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相传到过埃及和巴比伦学习。古希腊哲学追求公平、理性和抽象思维。同时哲学家又是很好的科学家,欧氏几何、勾股定理、地心说等一系列科学成就。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群星荟萃的时代,涌出了一批杰出的哲学家和实干家。墨家的墨子就是一个汇集了中国文明的实干家、发明家和哲学家,道家的炼丹开启了化学的发展等。 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西方进入科技史和文化史上的千年黑暗(欧洲中世纪),很多学者指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尤其是保守教士对于哲学和科学的攻击,不断在间接、微妙而广泛得多的层面发生作用,其后果是自然哲学始终受到压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而中世纪的中国,一枝独秀。在这千年里,中国文化收获了璀璨的成就,对自然的认识上形成了独特而有价值的东西,如四大发明、中医学、农学、炼丹术为代表的化学、瓷器制造、数学、天文学等一系列重大创造。 2、近代科学 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史的开端是在公元十五世纪左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明清朝代)。而从这个年代开始,创造了千年灿烂文化的东方文化一蹶不

生物学史复习题

生物学史复习题 一、生物学史的内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内涵:生物学史是研究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 研究对象: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包括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推理等)和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1)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2)生物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人类社会(尤其是创新意识)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 4)科学方法论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 二、学习生物学史有何意义? 1、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 思想受文化背景和科技水平制约,生物学新知识的产生需要首先从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物种演变”思想是对“物种不变”思想的突破。思想影响认识。反过来,通过对事物的科学探究,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又会改变人的思想,认识上产生一次飞跃。 2、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形成的历史 它能够从整体上告诉我们各个学科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还能告诉我们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学习者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3、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 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 4、展示了人们的合作过程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相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和不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的合作。 5、展示了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在碰撞与论争中,知识得到不断的澄清。 6、展示了成功的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是分不开的 7、呈现着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 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 科学精神: 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 科学世界观: 世界是可知的,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 三、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缺陷 1、在没有了解事物本质之前,急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往往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 如:亚里士多德解释呼吸的目的:使空气与血液接触,以冷却血液,这一结论明显是错误的。 2、关于世界的起源和性质的设想 (1)持续时间短的静止世界(犹太-基督教创造世界); (2)持续时间无限的静止世界(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 (3)循环变化的世界,鼎盛期与衰败期交相更替; (4)逐渐进化的世界(拉马克,达尔文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坚信世界基本完美无缺从而排除了进化的观点。 3、他认为人是最完善的动物,而其它动物都是低劣的、有缺陷的,因此在描述动物的特征时总要与人作比较。 如:海豹缺乏外耳,他认为这是一种畸形。 他认为女人也是男人缺少某些器官的产物。在新个体产生过程中,男人提供“形”的要素(产生和发育的动力)即精液,而女人则贡献以经血为主的质料。 四、论述盖仑的“三精气学说”,该学说有何主要缺陷? 他从生命最终取决于空气(气)概念出发,提出了“三精气说”。即人体内有三种“精气”:自然精气、生命精气、动物精气。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 识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涵盖必修一至必修三书上出现的所有生物学史内容,包括正文和资料分析。) 细胞学说: 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虎克英国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虎克荷兰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意大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德国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 的基本单位。 施旺德国《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不祥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 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魏尔肖德国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美国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 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比利时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 放。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 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罗马尼亚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 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国籍不祥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 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 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国籍不祥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国籍不祥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酶的本质: 巴斯德法国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 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德国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 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一至六章

科学和科学史的含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在什么时期,作为萌芽期间早期的科学已经也是非常发达了?() ?A、南北朝 ?B、汉朝 ?C、秦汉 ?D、古希腊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任何一个独立学科的出现和成立,它都意味着这个学科有自己的()。 ?A、思想 ?B、判别标准 ?C、规范 ?D、思想体系 我的答案:BC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的历史称为科学史。()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科学哲学是跟科学史是相关的姊妹学科。()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哪位名人带了自己的组织培养了美国第一批最早的科学史专业的博士生等?() ?A、柯南特 ?B、季羡林 ?C、萨顿 ?D、张德骏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有关萨顿说法错误的是()。 ?A、有社会责任感 ?B、最重要的著作是《科学史导论》 ?C、是古代和中世纪的文学家 ?D、倡导人文主义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ISIS》是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创办的杂志,在今天已不再出版。()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萨顿一生非常辛勤,他生前创作过15部专著和79份科学史的重要研究文献目录。 ()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学习科学史的意义已完成 1 【单选题】关于“科学是什么、科学应该怎样”所有的这些考虑,获得它的认识重要方式之一是对于科学的()的回忆。 ?A、革命 ?B、历史 ?C、精神 ?D、发现 我的答案:B 2 【单选题】国际科学史学会萨顿奖第一位获奖者是()。 ?A、笛卡尔 ?B、柯瓦雷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史分期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进而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史划分为8个时期,并分析了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划时代事件。 (一) 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都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曲线连续和间断、平滑和曲折、仰或缓慢渐进和急速推进依次呈现或交替呈现的历史。但是,历史轨迹的这些对立状态,又无不统一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上。 在众多的历史坐标中,重大历史事件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它相当于坐标原点,起着划时代的作用。世界科技史上,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酝酿和发表就属这类事件。事件发生过程中,科学技术以间断、曲折、急速推进的形式发展着;事件发生前或后,则以相对连续、平滑和缓慢渐进的形式增长着,并且发生前和发生后又有所不一样,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性质上,在此之前可能属古代科学,之后则是近代科学了。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以是内在的,也即是以改变科技发展轨迹的科技思想的产生或科技成果的建立。这种事件由于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比较直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以此作为分期的依据或标准的作法,往往用T?内史体系中。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可以是完全外在的,也即在事件的科技性质不显著,或者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情况下,把足以结束科技运动的己有轨迹或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环境性事件,如政治、经济、思想等,作为分期标准或依据。这种事件由于表面上看来与科技无关,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是隐蔽的,有时甚至不易被科技人员接受。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科技史深层次的分期。这种作法往往在典型的科技外史中使用。由于上两类事件,在科技史的分期中,各具有特殊的有利之处,也各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以科技成果和环境性事件的合作用作为划时代的事件。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一科技史的每一时期的划分中,始终贯彻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与环境性事件统一的原则;一是各个时期不同,两方面的判据间或运用,如第一、二阶段间,以科技成果划界,二、三阶段间则以环境性事件分期。一般情况下,以前者为主,因为环境性事件毕竟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方面的事件,环境对科技的影响不仅存在,而且或迟或早会表现出来,也即一定的环境对应于科技的一定运动。人为地隔离或间或使用两方面判据,由于二者的不同步,会导致分期失准,进而不科学。这种两重标准统一使用的作法,常出现在内、外结合史中。 统一运用科技成果性和环境性的事件作为划时代的标准,比单纯使用某一方面,对于描述科技史,要有利些。科技成果的产出与环境性事件的发生,在不同的时候,互为因果关系。这样,就要求既陈述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又交待与之相应的环境材料;还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全分位、立体式地展示了科技的发展。 环境因素方而的重大事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质的影响还是科技体制的变更。科技体制不仅决定对科技人员的政策、反映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决定对科研的投入、国际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因此,对

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沈括 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经用这种黑色液体烧饭点灯了。这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一位读书人,是他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这种东西的性质和用途,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这位读书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石油”,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位读书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沈括(1031—1095)。 沈括是北宋年间钱塘(今杭州市)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和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学科中都有重大成就。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33岁到京城开封研究天文历法。王安石变法期间,被任命为负责观测天象、制订历法的司天监长官。他用自己制定的《奉元历》代替旧历,提出《十二气历》代替农历,《十二气历》比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还要合理,可惜未被采纳。 沈括在物理学方面建树很多。他通过实验找到了使用指南针的办法,使针总是精确的指向南方。这是世界上关于如何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此后,他在用指南针定向时,发现磁针常向东偏,不指正南,在历史上第一个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这比欧洲人要早400年。他对凹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的说明,对声音振动的实验,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到浙江东部地区考察,提出雁荡山群峰是经过千万年流水的冲刷而成。他经过太行山麓,见山壁中间有一条由卵石螺壳组成的堆积层时,断定这里是古时的海边,并推论出“大陆都是混浊泥沙冲积形成”的。这些独到的见解,与现代科学结论有许多相通之处。 沈括晚年居住在润州(今镇江)的梦溪园,专门从事著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26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库。像活字印刷、磁针装置四法、水法练钢等重要成果,就是由这本书记录留传下来的。这部书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必修1 第1 章 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 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2 章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第3 章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第4 章 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1【单选题】科学哲学以科学活动和科学()为研究对象。 A、史 B、发现 C、理论 D、实验 2【多选题】任何一个独立学科的出现和成立,它都意味着这个学科有自己的()。 A、思想 B、判别标准 C、规范 D、思想体系 3【判断题】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的历史称为科学史。() 4【多选题】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4【判断题】科学哲学是跟科学史是相关的姊妹学科。() 1【单选题】有关萨顿说法错误的是()。 A、有社会责任感 B、最重要的著作是《科学史导论》 C、是古代和中世纪的文学家 D、倡导人文主义 2【单选题】哪位名人带了自己的组织培养了美国第一批最早的科学史专业的博士生等?() A、柯南特B、季羡林C、萨顿D、张德骏 3【多选题】萨顿说哪些先行者比他们当中最有工作能力的人更勤奋?() A、查尔斯·迪康热 B、柯南特 C、皮克泰 D、弗雷泽 4【判断题】《ISIS》是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创办的杂志,在今天已不再出版。() 1【单选题】关于“科学是什么、科学应该怎样”所有的这些考虑,获得它的认识重要方式之一是对于科学的()的回忆。 A、革命 B、历史 C、精神 D、发现 2【单选题】国际科学史学会萨顿奖第一位获奖者是()。 A、笛卡尔 B、柯瓦雷 C、斯蒂文·夏平 D、萨顿 3【多选题】丹麦科学家克拉总结了很多条关于科学史的作用,以下包括()。 A、可以增进我们今天最有科学知识的这种赏识 B、可以满足一些科学家要了解理论起源的愿望 C、可以对今天的科学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 D、可以在科学人文中架起桥梁 4【判断题】在科学界,目前的最高奖励是“萨顿奖章”。() 5【判断题】科学史研究最早期,人们做的都是内史的工作。() 文明的含义及起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早期和陶瓷一样充当观赏器物,但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开始成为科学仪器的主角。 A、铜器 B、塑料 C、橡胶 D、玻璃 2【单选题】古代文明的起源总是以()为中心。 A、森林 B、大江大河 C、动物 D、人类文明 3【单选题】汤因比所说的“已逝的过去变得越发令人捉摸不定”属于时代的第()个特点。 A、一 B、二 C、三 D、四 4【判断题】阿诺得·汤因比是20世纪西方思辨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的主要代表。() 5【判断题】“文明阶段是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开始。”这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 两河流域与古埃及的技术与科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很多()的一些结构都保留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从_地方性知识_的视角看中国科学史

·史学与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00) 一、“地方性知识”的提出“地方性知识”对应的英文是local knowledge ,也可叫作 “本土知识”等。这个概念首先是由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教授(Clifford Geertz ,1926-2006)提出的。 在吉尔兹那里,地方性知识概念是与民间性模式(folk model )有关的知识概念。按照译者关于吉尔兹及其《地方性知识》的导读解释,它是一种具有本体地位的知识,即来自当地文化的自然而然的东西,固有的东西。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概念源于民族(ethno-)有关的知识考察,人类学中民族 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就是 “基于当地意识的基础构成的文化整体观”,吉尔兹将其精神实质总结为“地方性知识”[1] 。人类学研究中强调对地方性知识的承认和重视。地方性知识是 一种区别于惯常所谓普遍知识的新的知识形态,是指 “有意义之世界以及赋予有意义之世界以生命的当地人的观念”[2] 。可以看出,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是和当地的地域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是一种与地域和民族的民间性知识和认知模式相关的知识,主要强调人类学研究中要按照地方历史的模式来研究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出现之后,被热烈关注。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地方性知识无法普遍化,无法具有普遍性知识所具有的地位。在人类学研究中,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之后,科学实践哲学的提倡者劳斯提出的“地方性知识” 概念解决了这个矛盾。他的方案是彻底解构普遍性。他在所有知识的本性的阐释上,使得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具有 了地方性知识的特性。[3] 这里的地方性主要是指在知识生成和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诸如特定文化、价值观、利益和由此造成的立场和视域,等等。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并非对应关系,而是根本不存在普遍性知识。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所谓“地方性知识”,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是一种批判性和阐释性的哲学观点,是反对普遍主义、绝对主义的哲学观。而且“地方性”(local )或者说“局域性”也不仅是在特定的地域意义上说的,它还涉及到在知识的 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context ),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 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和视域等。 “地方性知识”的意思是,正是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的,因此我们对知识的考察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4] 二、科学史中“地方性知识”的引入“地方性知识”提出之后,在科学史领域被广泛关注,尤 其是科学主义者强烈质疑其可能性。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科学所确立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原则长久以来被视为科学的 本质精神。因此,对于这种科学主义理念来讲, “地方性知识” 的确认显然具有颠覆意义。此外,科学史领域内,由于不同的观念,导致科学史的研究和写作角度不同,包括研究范围、内容和方式等。那么地方性知识的引入给科学史带了什么变化呢? 关于这一点,国内学者刘兵、卢卫红在其2006年发表的 《科学史研究中的“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相对主义》中进行了专门探讨。笔者在文中提出地方性知识的引入给科学史研究带来了几个变化。第一、采用地方性知识的观念,可以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其实也只是地方性科学的一种。第二、任何科学事件的发生,均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特定的空间之中。第三、地方性知识的关注,强调从当地人的视角来 看问题。为了更具体、 形象地说明在科学史中引入“地方性知识”的研究,刘兵、卢卫红接下来详细分析了两个案例,一是A.I 萨巴拉(A.I Sabra )对于阿拉伯科学的研究,二是安东尼奥.拉富恩特(Antonio Lafuente )对于“十八世纪晚期西班牙世界中的地方科学”所作的研究。前者向我们展示了采用地方性观念的有用性,以及通过把阿拉伯科学传统放置到两个语境中进行研究的优势,一方面研究了阿拉伯科学传统,在特定的时间中阿拉伯科学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和其它科学传统相联系,比较伊斯兰文明和欧洲的不同,对那种很少注意科学知识的跨文化传递的编史学进行修 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看中国科学史 娄瑞雪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地方性知识”的背景出发,讨论该知识观对科学史的影响以及在科学史中的应用,结合具体案例提出科学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观。最后,简单以地方性知识观分析了中国科学史问题。笔者认为,地方性知识观为我们研究科学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是对各个民族科学史之合法性的认同和尊重,更有益于科学史研究的未来。【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观科学史中国科学史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SOCIAL SCIENCES REVIEW 2010年2月总第25卷170

科学发展简史

一.填空题: 了阿拉伯数码,一直沿用到今天。P57 伊斯兰的学者几乎全是医生,有许多人还是专业医生。P57 3. 中国的许多发明由阿拉伯人介绍给欧洲人,在欧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4. 主张“欧洲文化中心论”的人们,往往由于近代科学技术诞生于欧洲,也把中世纪晚期广泛应用的技术发明,说 5. 各国政治体制不同,宗教信仰也不同。世界三大宗教是: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7. 14-15世纪,在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 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490年8月率领87名水手、3 只小船,

大陆。P68 于1522年9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壮举。P68 11.在早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中,最杰出的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既是一位人文主义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又是出色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P76 代进入了工业化的高潮时期。P123 14.1752年美国人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用他自己制造的 义上升的时期,另一位伟大的科学人物牛顿诞生了。P91 1、物理学革命首先是由和放射性的发现引起的。 2、爱因斯坦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 3、李四光在1945年发表了《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的专 著。标志着的诞生。 4、量子力学建立后,人们开始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来研究分 子的微观结构,由此而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

5、我国化学家对分子轨道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为基础的技术。 二、判断题: 1、20世纪的热电子发射、光电效应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任何原子都包含电子的结 论。 (∨) 2、对量子论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个推动是对光电效应的解释。第二个(×) 3、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了向粒子世界进军的新时代。(∨) 4、板块学说阐明了地球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面貌。使大陆漂移说以新的形式出现。(∨) 5、人工智能模拟的生产是现代计算机发展的成就。(×)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 6、第五代计算机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新型计算机系列等综合而成的产 物。 (∨)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 摘要:中国科技发展史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一无二的相对连续性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灿烂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成为古代世界许多重要发明和发现的故乡。 关键词:古代;科学技术;科学思想;特点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的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你是否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贡献与影响呢? 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隋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稳缓地前进”。他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还指出:“我常喜欢用一种相对来说缓缓上升的曲线来说明中国的演变,显然这曲线比欧洲同一时期,譬如说公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演变过程的曲线上升得高,有时高得多。” (二)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秦统一我国后,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所不去者,医药、卜巫、种树之类”,意思是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书要保留,也就是说科技的实用性还是受到重视的。汉承秦制,这部分科技遗产当然会被继承。科技的实用性被固定下来了,但有所不同的是,与此同时,把秦始皇打击的儒家树立为统治思想,西汉作为整理已有科技知识的重视时期,像医药、天文历

高中生物科学史明细

高考生物冲刺抓手之--科学史 有学生一直有这样的疑问,高考会不会考教材内出现的科学史。从高考命题来看,这部分内容要做一定了解,以备考试,现在把高中生物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内容整理如下,特别关注一下红字部分。 一、必修一涉及内容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修正了细胞学说。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

科学技术读书笔记——读麦克莱伦第三《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科学技术读书笔记——读麦克莱伦第三《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Part1.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学习科学技术史,不得不读麦克莱伦第三的这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虽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都有这本书,但是,我还是被作者的睿哲深深吸引,选择了这一本。 谈起史书,都是一种鸿篇巨著、晦涩难懂的感觉,但是麦克莱伦第三先生这位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 技术通史教材,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图”,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这幅“全景图”,十分轻松地就让科学技术史的全貌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也把这本书当做枕边书来读。 通览全书,可以说是科学史领域的一本全新视角的新书,作者从宏观大视角的角度客观阐述科技发展,这点与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大历史观相类似。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人类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由于受到挑战而产生的。比如说,旧石器时代的人们长时间停滞不前,仅仅是因为那样的生活方式足可以维持;但是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的数量,现存的资源不足以让他们按照原先的方式生活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迈入了新石器时代。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世界各地,比如四大文明的发祥地。这些古代文明无一例外起源河流的附近,这显然不是巧合。对此的解释是,无论是灌溉还是防洪,这些地方都需要水利工程,而浩大的水利工程只有中央政府才能负担,这样就迫使这些地方的人类产生出集权政府,进一步——或者说同时——产生文明。 这种观点应用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显然又和黄仁宇不谋而合。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希腊。为什么希腊会产生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的、非实用的科学?这本书没有给出完美的解释。不过对于欧洲为什么会继承希腊的传统,作者们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欧洲有充沛的雨水,它们不需要中央政府来兴修水利,于是“独特的生态条件”、“独一无二的技术创新”,“必然产生出现代科学”——可惜我看不出来。这样的归纳未免太过简单。 当然,随后的推理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人口的增长导致土地压力,于是引发十字军东征(作为缓解压力的一种手段);骑兵成为最具威力的兵种,但是装备的昂贵费用使得只有大地主才能负担,由此形成欧洲式的封建制度(骑士-领主);大炮的出现同样给地主带来经济压力,他们不得不向集权政府转化——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欧洲才出现了集权式的政府。 Part2.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行星应该(这两个字应该再次强调)以匀速圆周方式运动,而观测到的行星运动却不是那个样子;反过来说,我们本来可以认为行星就是如我们观测的那样运动,这样他们的观测方式根本就不成为难题——就像我国古代的史官年复一年的做法那样,只记录,不解释。 于是,柏拉图首次在自然哲学中为一个难题的解决作出了界定:天体运动

最新尔雅《科学通史》课后题及答案

什么是科学史已完成成绩:50.0分 1 【单选题】世界上第一次使用“科学”一词的时间是()。 A、公元七、八世纪 B、公元四、五世纪 C、公元九、十世纪 D、公元六、七世纪 我的答案:A 2 【单选题】我们对科学进行分类时可以采用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 A、性质说 B、家族相似说 C、本质说 D、起源说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就是二阶历史。()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科学”一词是直接翻译的西方语言。()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史的意义已完成成绩:80.0分 1 【单选题】下列错误描述默会知识的是()。 A、灵光一现不属于默会知识 B、无所不在 C、不易察觉 D、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知识 我的答案:A 【单选题】神圣知识是()。 A、文本知识 B、实用知识 C、理论知识 D、默会知识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3 【单选题】经验推理的范畴包括()。 A、演绎推理 B、类比推理 C、逻辑推理 D、保真推理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4

【判断题】能被写出来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知识。()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人对世界的普遍领悟是理论知识的来源。()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人类的进化 1 【单选题】人类农业社会出现的标志是()。 A、定居生活 B、驯化动物 C、粮食种植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时代是在公元前12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A、新石器 B、远古 C、中古 D、旧石器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人类的进化水平的一个标志是群居模式的形成。()我的答案:× 4 【判断题】大约五百万年以前,人科动物就出现了。()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被动和主动进化已完成成绩:66.7分 1 【单选题】人区别于动物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工具的制作 B、工具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使用火源 我的答案:C 2 【多选题】农业社会所出现的技术创新包括()。 A、农业工具的发展 B、铁器的出现 C、纺织的出现 D、陶器的出现 我的答案:ACD 得分:33.3分 3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近代经济落后原因 按当今编年史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一个历史时期为“近代”,即1840年到1911年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这以前为古代历史时期;辛亥革命之后就为现代史了。杜先生的文章是谈“近代”时期的。1840年是清道光年间,从顺治算起已近200年,中国经济早已落后于西方了。严格地说,中国在16世纪中叶和西方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这个从古代到近代的过渡时期,是中国由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而在这之前,中国文明是走在世界之前列的。然而,为何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经济逐渐落后于西方了呢?其落后的原因是儒家思想造成的吗?这也是我和杜先生讨论问题的焦点。杜文已公开表明:“造成中国近代经济落后是儒家思想”。而我认为,近代(还要把时间往前推一点)中国经济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责于儒家思想。下面我将分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客观的地理环境状况使中国不能快速走向工业文明 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地域辽阔,温度适宜,加上有长江、黄河两条河流,极利于农业生长。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手工业生产的发达,足以使这个民族处于温饱状态。农业文明,本为一件好事,但却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成了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因为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面前,人们最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向外发展,向外扩张。历朝统治者都滋长一种骄傲情绪,总认为自已的国家是个泱泱大国,连地理位置都处在地球中央。龙椅一坐,四方朝呈。当时的东亚文明也确实

处在世界前列。而欧洲大陆却与中国大不相同了,欧洲的地形支离破碎,众多的山脉和大森林把分散在各地的人口隔离开来,而且气候变化很大,农业生产相当落后,粮食很难自给。他们生产出的经济作物不通过贸易很难换回自已需求的产品。如古希腊地处爱琴海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山岭交错,平原面积也不大,葡萄和橄榄是主要物产。然它地处沿海,很便于发展海上交通,所以希腊海上贸易特别发达,橄榄油和葡萄酒大宗销运外地,商船经常远航到地中海沿岸许多地方。生产力的提高加速社会分化,在中世纪,希腊大规模向外殖民,一些失去土地、生活贫困的农民、想寻求更多财富的商人纷纷向海外扩殖。还有古罗马也是与希腊大致相同,狭长的半岛三面环海,东部多山,适于畜牧。西部平原宜于种植橄榄、葡萄,海上交通方便,因此居民很早就与外界往来。这里只是举两个国家的例子,欧洲这些国家生产的东西已不能自给自足,非得向外扩充贸易才能维系自已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环境越困难,刺激文明生长的积极性就越强烈,人们潜伏的创造力才能够越被激发起来。相反,环境优越,反而会固步自封,产生惰性。古代的中国凭藉悠久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淘醉在自我满足之中,与世界缺乏交往。但是到了近代,有人走在我们的前面需要向别人学习时,传统的惰性便成了我们否定自身错误和自我检讨的障碍,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而这种成就之大,竟使得古代中国在领先前进的道路上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