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莎士比亚说,戏剧是时代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被誉为“影坛鬼才”的冯小刚似乎想用自己的电影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艺术的高下不以得到专家的认同论成败,他拍电影似乎只有一个终极目的,他将这个目的表述为“我的片子是拍给人民看的”。也许,说是拍给大众看会更贴切一些。的确,他导的电影创造了中国近年来票房的新高,给本不景气的电影市场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冲击,冯小刚的名字为越来越多的观众熟知,他自己就曾说:“每年12月,我都过一节,我的电影节就在12月份。是观众掏自己兜里的钱给我做了一奖杯。”可是观众群的增多,并没有给他带来桂冠,“金鸡奖”落选,“百花奖”也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好成绩,甚至连一直为评论界看好的傅彪(《没完没了》中男配角扮演者),也是名落孙山。冯小刚的失落是自然可以想见的,“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话虽然说得英雄豪气,但是失落和不服气还是掩饰不了的。这就难免给人们带来思考,那就是票房高的电影是不是就该这么倒霉,或者,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观众电影欣赏水平有问题或者是专家们的眼光有些问题?这确实需要好好地加以研究,否则,中国电影专家与观众欣赏的错位无疑将导致电影创作的两个极端。因此,笔者意欲通过对冯小刚类型电影的个体研究,探讨贺岁片这一文化快餐的得与失、成与败,以期为电影的艺术创造和可观的票房相结合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

1、从类型电影的诞生看冯小刚电影创作的初衷

有人说,好莱坞电影的“杀手锏”就是生产类型电影,他们靠编织一个个相同或相类似的电影童话来打动观众的心。所谓类型电影,无非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来创造影片,其中主要有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侦探片、惊险片、幻想片等。它从诞生之初起就和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由于制片厂商为攫取最大利润,对一些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大量仿制,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某些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20世纪20年代末期,经济危机席卷美国,引起了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强烈动荡,人们朝不保夕,填饱肚子尚且困难,哪还有心事欣赏什么艺术。可是好莱坞的编导者们却独具慧眼,他们制造出了大量的逃避现实的电影童话,来麻痹被现实逼得走投无路的人们。在这点上,好莱坞电影赢得了空前的成功,也带来了空前的经济效益。

冯小刚加盟“贺岁片”之初,就是出于商业的考虑。他曾经说过:“好莱坞本身把电影当生意来做,这是文化产业,它坚定不移,不犹豫、不含糊地走了一百多年,咱们现在还在讨论呢。人家想好这是商品,都已经一百多年。”冯小刚正是把电影作为一个商品来做。“贺岁片”就象是中国人传统的“年夜饭”,不在于好与不好,关键还在一个热闹、一份喜庆。所以,就象人们每到岁尾就会期待大年夜一样,到了春节,文化上的期待自然就少不得“贺岁片”,正是出于这样的创作初衷,冯小刚拍“贺岁片”也就少不了欢乐和搞笑的成分,但是,插科打诨毕竟不是电影唯一的任务,相声和小品在这方面比电影更有优势。电影毕竟还有着更为丰富的表现空间和更为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将东方式的喜剧原汁原味地奉献到观众的节日餐桌就成为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追求。正如,香港影星关之琳所言:冯小刚“是一个能将生活中的幽默搬到银幕上的人。”一言中的,关键就在冯小刚生产的快乐不仅仅是获取人们一点廉价的笑声,更有让人们面对银幕,如同面对着一面镜子,将自己的苦乐相伴的生活又在脑海中回味一回,如此贺岁片就又变得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年终总结”的意味。因此,冯导电影将票房放在首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创造的快乐不是类似《男妇女主任》那样有着悖逆、变形生活的幽默,而是逼近完全的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这在虚假和欺瞒随处可见的当今社会,无疑和人们内心深处对真诚和真实的渴求正相契合,因此,火起来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传统电影观的一个挑战,优秀的电影在表现生活的真实的同时,更要表现出生活的深度,而这往往又是习惯于“有钱没钱过个好年”的中国人所不愿意

看到的,人们希望在节假日能有个身心的彻底放松。这就带来了“贺岁片”创作的两难,这也是冯小刚电影在票房和获奖之间倾斜的重要原因,很值得重视和研究。

2、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冯小刚说,电影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可以拿来研究的,对人性有新的认识价值的;一类是有娱乐价值的。“并不是说有认识价值的电影排斥娱乐性,它也需要有好的包装;有娱乐性的电影也不能说这部电影里就没有认识价值,但它们是两个方向,要看你的脚踩在哪个方向上,这不能含糊。而我是坚定地踩在娱乐这个方向上,但力争使我们这个电影在娱乐之余,也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这段话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冯小刚导演电影的艺术立足点,那就是票房,这似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给电影最现实的冲击。要有票房就要有卖点,要有商业的“炒作”,而这在历来被认为是高雅艺术的电影界,芬芳自有人知,就难免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低俗意味,让同行们看不上眼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存在,我认为,冯小刚在经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没完没了》《一声叹息》甚至刚刚上市的《大腕》,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把它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都市生活脉搏的迅速逼近、板块结构的散文化组合、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夸张、幽默调侃的喜剧化倾向、反思生活的浅层次视点、文化历史背景的极度虚化、镜头语言空洞而快速的转换。下面一一论述:

(一)都市生活脉搏的迅速逼近。

冯小刚的电影都是取材于都市生活中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甲方乙方》关注的是现代都市人富裕生活背后,心灵的空虚和孤独;《不见不散》则将视点放在了异国他乡中国的小人物艰难的现实生存以及关爱与共的传统情怀;《没完没了》关注的是现今商业社会司空见惯的债务问题;而婚外恋这个现代都市人生活中最为敏感的话题,正是影片《一声叹息》所要演绎的故事;最近,哥伦比亚公司投资冯小刚的电影《大腕》,将目光投向了在现代人们生活中无孔不入的金钱意识很浓的商业广告…,这些都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困扰人们的问题,尤其是一般的城市居民,这就使冯小刚的电影在普通百姓心中有了不可替代的亲和力。贴近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就是贴近中国数以亿计的普通百姓,这也就为影片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群众基础。

(二)板块结构的散文化组合

尽管冯小刚电影的叙事性是很强的,但是他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连贯和首尾圆合,他似乎更愿意把电影做成具有散文意味的抒情方式,所谓“形散而神不散”,用一根主线串起不同人物或是同一人物的不同时期。这就使影片显得很有些立体感,而非人们熟识的流线型结构。就拿《一声叹息》来说,所谓“风流不下流”的男主人翁张国立的爱情是全片的中心,可是他的叙事却基本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海边邂逅(婚外情的开端)、小屋激情(婚外情的进行)、返回城市(婚外情的考验)、布置新家(婚外情的终结)……,在一个个风格鲜明、抒情指向明确的板块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加以间离,使观众的审美印象变得细腻、丰富,在片段的审美基础上完整,这就使得影片有了线形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和魅力。

(三)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夸张

有人说,冯小刚的电影票房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有葛优那张极富戏剧性的脸。葛优在冯小刚电影中所起的作用是无可质疑的。但是,有一点要明确的就是在葛优成就冯小刚电影的同时,冯小刚的贺岁片也使葛优的艺术生涯变得更有色彩,这当然要归功于冯小刚电影对葛优演员表演风格的把握,如此才能做到所谓“量体裁衣”。重视明星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效应,是好莱坞类型电影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她不仅强化了电影表现生活的力度,更主要的是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而这也正是冯小刚电影的追求,启用明星就无可厚非了。他自己也说:“葛优对贺岁片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个贡献

还不仅仅是在贺岁片上,我觉得中国观众产生想进电影院的愿望、想花钱买票,都和葛优这个演员的魅力有很大关系。我们的贺岁片也确实借了葛优很大的势。反过来呢,我们也没有给葛优拖后腿。也是不断地在一年又一年地做出不同的东西来,对葛优也是有好处的,这是互利的。”冯小刚类型电影塑造了一组具有相对定型化的人物形象。他们大多有着中国传统的江湖义气,心地善良、生活处境却较艰难、性格深沉、生活态度乐观、乐于助人、语言幽默、爱贫嘴会贫嘴,是有着我们十分熟悉的小聪明的市民阶层的代表,比如宋元(《不见不散》)、刘亚洲(《一声叹息》),这些人物形象本身脱不了艺术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作家创作的源泉是生活,它的立足点扎在了中国普通百姓之中,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普通观众们熟悉和亲身感受的,接受他们似乎就等同于接受生活本身,因此要观众接纳其电影就不再是艰难的事情。

(四)幽默调侃的喜剧化倾向

冯小刚电影得到观众认同的很重要原因就是他独特的幽默、喜剧风格。他自己曾经说,不仅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武打片,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幽默,他认为他的电影是最具有中国普通人幽默风格的。说白了,就是将生活中的平凡的点点滴滴转化成幽默的源头,他不再将幽默的目光放在巧合和夸张上,而是将笑料放在人物的语言中,用人物那极具京腔的声调来演绎贴近生活的精言妙语,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耍贫嘴”来制造包袱和笑料。不管人们对这种幽默的方式是否认同,它都以它和生活的接近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不过,现在冯小刚也是雄心勃勃地想要将这样一种幽默方式作为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向国门以外,但是语言的障碍和欣赏习惯的差异肯定是要使效果打上折扣的。

(五)反思生活的浅层次视点

冯小刚电影对生活的贴近是显而易见的,它抓住了都市生活中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试图从生活本身去逼近某种现实的真实,从而传达出编导者们对生活的关注和反思。《甲方乙方》反思的是现代物质文明发达的背后,都市人们心灵的空虚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及追求;《不见不散》则对异域他乡普通中国小人物的命运加以关注;《没完没了》则将视点放在困绕人们的债务问题;《一声叹息》的主人翁是一个所谓的“风流不下流”的中年有妇之夫,折射的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的“婚外恋”问题……,这些视点都来自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关乎着千家万户,冯小刚的电影关注它们,也就等于关注了百姓,只是这些影片的主要出发点不在挖掘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或社会背景,也无意要寻找其中的答案和对策,而仅仅是一个揭示而已,所以其反思的视点也就显得有些浅、有些浮于表面。而这就和中国传统的大椽之作揭示生活和人性中的本质有了一定的差距,得不到专家的喝彩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六)文化历史背景的极度虚化

冯小刚电影的商业行为必然导致电影文化背景的虚化,因为他不要求自己的电影涵盖太多的意义色彩,也不想要它承载拯救社会、人生的目的,而仅仅是以票房作为他艺术追求的首要出发点,那就没有必要给电影附加更多的所谓社会历史的责任,一切都是为了好看,为了有人看,因此淡化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似乎也是都市发展的一个趋势,不过,对于习惯于给电影附加政治或哲学诠释的中国电影来说,就有些不和时宜了,难免让人感觉非为正宗,同时表现生活的层面和力度也就显得小了许多。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丰盈也就很难承载,于是即便是大制作、大投入往往可能达不到所谓的大片的深度。比如,今年春节期间推出的《大腕》,尽管冯小刚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评论界的关注却是寥寥无几。

(七)镜头语言空洞而快速的转换

冯小刚电影习惯用长镜头,摇拉的过程中似乎想要传达某种情绪,就拿《一声叹息》来说,影片一开头,我们就看见了一组十分快速的镜头,画面的主角男、女主人翁在沙滩上尽情享受大自然,除此之外,我们

看不到更抒情的意味,它似乎只是要解释片头的那一段话:“对于一个在一九五七年出生的中年人来说,这半个世纪经历的许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有些事隆重地开幕,结果却是一场闹剧;有些事开场时是喜剧,结果却变成了悲剧。在悲喜交加的经历中我走到了二十世纪的末叶。一幕幕开场的锣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随风而去,唯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住在我的心里。” 话说得似乎很有些历史的沧桑,但是镜头的快速变换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意义,而仅仅是要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而对人物性格、情节推进、故事展开似乎没有太多的关系。这种情况在冯小刚电影中不在少数,比如《甲方乙方》,为了增加电影的喜剧效果以及和现实生活的贴近,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在电影界人们长期以来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蒙太奇语言的1+1≠2的效果,显然,这对电影语言规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使用镜头语言的经济而有意义。冯小刚电影似乎并不十分严格地执行这一规则,很多的时候,它似乎更看重对一种现代人情感的渲染和冲击,更关注观众的审美和情趣,而非电影表现本身,这也就使得冯小刚电影和传统的中国式的镜头语言有了一定的隔阂,所以难以得到圈子里的褒扬也就在所难免。

3、冯小刚类型电影票房的基础

不管人们对冯小刚电影的艺术成就褒贬如何,它都实实在在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纪录,这是以往许多的类型电影都没有达到过的。即便是象张艺谋这样的享誉海内外的大导演,把个明星巩俐装扮成中国最最地道的农村孕妇形象依然卖座,把“魏敏芝”这样的普通中学生原汁原味地搬上银幕依然喝彩声四起,他的电影的票房和冯小刚比,就又差了不是一点两点,这就难免要引发人们的一点思考,那就是冯小刚电影高票房的秘诀究竟在哪。当然,这自然少不了舆论宣传和媒体的功劳,但似乎又不完全是。因为我们看过许多将十几个大牌明星象搭积木似地堆在一部电影中,最终召来一片骂声的先例;更不乏雷声震耳,雨点却稀稀拉拉的状况……,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迫使我们要好好地研究冯小刚电影。他说:“实际生活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一种智慧,我觉得是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

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一书中,将路易?德吕克的观点,“电影也是一种企业,并且带有许多别的东西。”深化为,“这种企业又是与整个社会、社会的经济和技术状况分不开的。”冯小刚电影票房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和创新,但是它也有它成功的独到之处,我认为抛开大的背景不说,它的成功至少有下列这些因素:

首先,是它的平民视点。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葛优扮演的人物总不是什么英雄,却常常带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小缺点:自私、功利、爱贫嘴等等,但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呈现出善良真诚的一面,不由让人爱恨交加。”不将艺术的关注点停留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关注市场经济大潮下躁动不安的普通人的生活,是它让观众产生亲和的法宝。

其次,是它的娱乐视点。以往,我们的电影强调寓教于乐,习惯于给电影附着许多的使命和教化功能,可是冯小刚电影却漠视这些,它所有的创作都围绕的是“好看”、“热闹”,而非意义,这无疑和在前所未有的挑战及竞争面前变得日渐疲惫的当代人的渴望放松、渴望逃避的心理不谋而合,卖座是必然的。

再则,是它的喜剧视点,这和上一点是一脉相承的。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不仅带来了人们生活的快节奏,也带来了人们对个体生命的珍视。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安康,也同样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冯小刚电影将一种源于现实生活的轻松、幽默和平静带进了银幕,这自然迎合了信奉“笑一笑,十年少”的普通中国大众的审美心态,因而受到广泛的欢迎。

最后,是它的京腔口语视点。最有中国味的地方方言当属京腔,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京剧唱腔的繁杂和冗长,又使得惜时如金的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驻足。冯小刚电影吸收了京腔

中幽默、诙谐和调侃的长处,同时摈弃了其中有些饶舌的儿化音,吸收南方方言的暧昧和温和,融合成现在这样具有浓郁的口头语言特色和流行风格的语言风格,颇受喜欢“侃大山”的各界观众的欢迎,而且,迅速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

4、冯小刚类型电影的艺术缺陷

当然,票房和艺术成就毕竟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冯小刚电影卖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它的艺术局限。它的缺陷和它的成就几乎是一样的明显,笔者将它概括为下面几点:

(1)淡漠崇高、远离英雄。

这几乎是冯小刚电影一以贯之的主题走向,也是他热衷的王朔的一贯追求。《甲方乙方》我们看到了贵族们在贫困面前的窘迫、在战争面前的狼狈、在严刑逼供面前的变节……,《没完没了》,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黄世仁”和“杨白劳”之间的一场闹剧;《一声叹息》,我们看到了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肮脏的内心世界;《大腕》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委琐的生活状况……,这一切似乎都在诉说着同样的观点,那就是对“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的传统意义上的崇高和悲壮进行消解,着眼的是“生存本身的平凡和单调”,只有人们现实生存的窘迫才是永恒的。这无疑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悖逆,是对意义的消解,这势必影响它的主题内涵的纯正与深刻。

(二)人物形象雷同,性格缺乏变化。

到目前为止,冯小刚的贺岁片中的主角除一部《一声叹息》外都是由葛优主演的,大概是因为量体裁衣的原因,主要人物尤其是男主人翁形象的模式化和套路化是相当明显的。作品中的人物无疑都和英雄不沾边,他们都是无法改变历史和自己命运的小人物,还原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窘迫、喧哗和躁动不安是他一贯的追求,迷乱、无奈、失落、自嘲、奇遇、误会、善良,外在的冷漠包裹着的是内心火热的赤忱,还原小人物的现实生存状况,写出他们生命的艰辛背后的欢乐,个性阴暗背后的光明……,于是,一个个人物的长廊,只不过是一个个人物的简单重复,缺少应有的变化。女主人翁的塑造相对更为苍白,宋小英、李小丹之流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男主人翁生活中的一个陪衬和参照系,写她们是为了反衬他们的内心温存和人情的一面,因而没有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三)过份追求喜剧效果,肆意调侃。

冯小刚说,中国不光有武打片,还有很好的幽默感。他甚至认为,把中国的喜剧电影推向世界比把以成龙为代表的动作片推出去意义更大。正以为这样,他的影片中追求的一种轻喜剧的效果,确实为他赢得了“地道的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的赞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他的影片中幽默的编排倾向。冯小刚说过,中国幽默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影片中将喜剧定位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在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状态下创造类似相声小品的喜剧效果,这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比如,在《一声叹息》中,家喻户晓的那句“我摸着你的腿像摸自己的腿,没有感觉,可是要把你的腿锯掉也跟锯我的腿一样疼……”,感觉很有些生活的哲理之外,恐怕那段关于“贼心贼胆”的论述就过于直白和粗俗了。将底层生活的艰辛编排出乐观的随遇而安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就将煽情、贫嘴和调侃甚至是人体的某些正常需求作为味精和胡椒面肆意乱洒,难免有低俗之感。

(四)表现形式单一,艺术张力不足。

几乎所有看过冯小刚电影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影片中令人回味的东西太少了,笑过了,热闹完了,就过去了,引发不了人们心灵上的颤动,这当然和他的艺术追求及主旨传达有关,更在于它艺术表现形式的单一。《泰坦尼克》创造了一个艺术形式的神话,它将电影界悲观的理论“自莎士比亚之后,没有了新鲜的故事,只有新鲜的嘴唇”做了最完美的诠释,同时更显示出艺术创造的巨大艺术潜力和魅力。

相形之下,冯小刚电影的艺术形式就显得过于单调,音乐平平、画面平平、场面调度升降突然、镜头剪接迅速而苍白……,这些无疑都为影片的主题传达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调侃和幽默的语言就成为本应该十分丰富的电影的支柱,这也就难免会有“贫嘴”之薄。

5、冯小刚电影的发展前景。

尽管冯小刚的电影还有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但是他毕竟给春节的文化市场带来了丰富和活力,并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所以,只要它还能始终关注普通百姓的家居生活,关注小人物的现实生存状况,歌咏平凡心灵背后的朴实和善良,它的观众群就不会减少。只是在商业的票房追求的同时,还是要牢记英国著名理论家柯林伍德教授在《艺术的原则》一书中指出的:“……社会之所以需要艺术家,是因为任何社会都不能完全懂得自己的心;而一个社会如果不懂得自己的心,那它就会在一个无知等于死亡的问题上欺骗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将票房和艺术的传达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成为“革命的大众的”电影,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年夜饭”,而非少数人的“珍馐佳肴”。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熊燕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 秀山电大分校2013春汉语言文学专业熊燕 【内容摘要】:随着电影类型多样化的世界浪潮,华语电影势头强劲,其中不能不提到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其贺岁作品虽不特意安排宏大的场面,不刻意运用绚丽的色彩,不注重苦大仇深曲折的情节,但却历来被观众所称道。冯氏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影中那些生动幽默的台词。本篇文章将从语言形态层面上讨论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从冯氏电影的台词语言来分析其电影魅力所在。 【关键词】:冯小刚语言艺术叙事方言修辞 作为中国当代的著名导演之一的冯小刚,作品风格以喜剧见长。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冯小刚给沉寂已久的中国喜剧电影带来了新的气象。不谈思想主题是否深刻,但观众们的笑声是实实在在的,每一部影片的票房可以为证。于是这就诞生了具有标签性质的“冯氏电影”。 所谓“冯氏电影”,顾名思义,指的是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但又不是冯小刚导演的所有电影,而是指他那些以“‘冯氏幽默’为主要特征,以贺岁片为特定档期,以时髦和流行为主要内容,以游戏和娱乐为目的的‘品牌效应’”的电影。比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以及即将上映的《非诚勿扰2》等。在这一层面上,《一声叹息》、《夜宴》、《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不属于这个范畴。 冯小刚电影受观众喜爱,究其原因莫过于电影中幽默生动的台词。他打破了当时中国喜剧市场多动作喜剧的局面,而仅用语言达到幽默效果。而他的电影台词也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流行语。本文从语言本体层面和社会原因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言本体层面 (一)北京话与其他方言带来的喜剧效果冯氏喜剧是台词的出色带来故事和演员的精彩。人物对话充满调侃、反讽,给人一种一针见血、一语道破的痛快感。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这里所定义的北京话也是方言,而不是汉民族的标准音。同样一句话,不同人用不同的方言可以说出不同的韵味。冯小刚的一部部贺岁电影正是一次次地证明了方言的魅力。在他的电影中,方言是其语言魅力的核心。 1、北京话 人物对白运用北京话,是冯小刚电影最大的特色了。在冯小刚最卖座的几部影片中,他将市民气十足的北京方言的幽默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冯式贺岁电影最具特色的标志。几个主要人物操着一口正宗的京片子,为各色人完成他们的“一日好梦”。而这种语速快,语言顺畅的京味方言得到了观众的广泛接受。如果说,第一部《甲方乙方》对北京话的运用是无心插柳,那么冯小刚后来的电影中这种语言方式就是有意为

张艺谋电影风格

张艺谋电影风格 篇一: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张艺谋是很熟悉的第五代导演,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高材生,后来走上了做导演的道路。张导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逢编导老师就会被推荐,我看的不多,看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 张艺谋担任过摄影师,拍过《黄土地》等影片,相比较摄影师的他,在导演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而我想从创作历程、影片分析以及导演风格阐述三个方面简单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导演风格。 一、创作历程 早期的张艺谋,,讲述了很多抗日背景的故事,《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拍了文革背景下一个又一个心酸的故事,《归来》便是这样的,大部分影片体现人们的无奈、心酸和磨难。 张艺谋的影片以色彩出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对色彩的理解,导演的影片也常常以色彩浓烈,豪放著称。他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从头到尾贯穿的大地黄和高粱红给人深刻印象,不单单是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官,更是色彩背后的隐喻,《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色彩更为鲜明突出的《英雄》也是如此。 除了色彩以外,张艺谋也更多关注了社会的基层群众,创作出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就是代表之一,拍摄基层群众

也成了张艺谋善用的风格。 而渐渐地,随着时代的改变,更多的导演开始着手商业片,商业元素的到来为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电影导演出了很大的难题,而张艺谋在这个方面也有自己的对应,《金陵十三钗》《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着不错的票房,比较一下冯小刚导演的商业片《私人订制》,张艺谋的《归来》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并没有追求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是继续朴实无华的导演风格,也收获了名利的双丰收。 二、影片分析 影片《红高粱》是以抗日为背景,弘扬了中华民族激扬的民族精神。讲述了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故事更是以俺奶奶只身一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结尾,让观众对俺奶奶的形象心生敬佩。在这部影片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俺爷爷在高粱地了睡了俺奶奶的场景,伴着成群的红高粱,把剧情推向高潮,更有意思的是导演巧妙的布景,让俺爷爷把高粱地踩出圆形的区域,就好像在告诉观众,圆是神圣的, 俺爷爷俺奶奶在某中方面是“神”的化身,当然结尾确实是这样的。 说完使张艺谋一炮打响的处女秀,说一部口碑比较差的影片吧!《满城尽带黄金甲》业界评价极其不好。作为周董的粉丝,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这个片子,看完就记得到了满屏的菊花。跟当时的陈凯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的贺岁片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仿佛是一场“及时雨”。作为一名中国电影界的“怪才”,冯的出现打破了陈、张(陈凯歌、张艺谋)二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他的一系列影片的商业成功给疲软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并没有把一个故事进行有头有尾的包装,而是用很多板块拼贴成一个现代生活的万花筒,使他的影片具有一种多棱镜的作用。虽然冯小刚的电影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无法对现实社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是冯小刚的特长。但从他的电影中,观众可以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和快感。 首先,他的那些异想天开的电影,非常直接地给观众带来了快乐。冯小刚“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冯小刚电影和别人电影的区别。如果要说冯小刚电影的风格特征,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他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在文学领域,王朔的小说以它生动的语言和巧妙安排的故事完成了对中国话语习惯的一次巧妙的颠覆;冯小刚的电影其实是王朔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延续。他的喜剧效果主要来自于语言的表层语义与深层语义的不协调。他将倒反、失重、移接、婉曲、双关、夸张、对照等巧妙的糅合起来,千方百计运用到各种人物的对话之中,引发了中国电影里的话语革命。通过主人公的对话对习惯和传统势力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在这场与所谓的文艺片的战争中,冯小刚虽没有进行正面的攻击,但他的迂回包抄同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正是因为语言的自身目的是用来表达和阐述意义的,它不可避免地要与某些重要的价值判断相联系,因此当使用者将高尚与渺小、美丽与丑陋、严肃与诙谐、幽雅与粗俗、正经与胡扯等混在一起拉到同一个平面上的时候,也注定消解它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冯小刚的电影体现了他一贯的亲民性,这也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冯小刚影片本土化的商业策略。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冯小刚明白自己在电影中必须找到观众的兴奋点,不像艺术电影要千方百计体现艺术家的个性,根本不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艺术电影是艺术家和自己叫劲,而拍娱乐片,不管导演愿不愿意,他必须和观众妥协,否则影片和导演都无法生存。在这一点上冯小刚的商业影片自然失去了国际化、外向化的荣誉,却意外获得了国人的赞许。而他的选择,注定了他与陈凯歌、张艺谋的分道扬镳。 与其他大导演的不同之处: 有人说,冯是痞,张是雅,徐是神!(冯小刚、张艺谋、徐克) 冯小刚电影从早期充满调侃但略带粗陋的处理,一步一个脚印,贴近时代表象继而发掘时代本质,由浅入深,最终在娱乐和艺术之间找出双轨并进的路子,展示了一个电影人的摸索与成长。在这条路上,有志在必得的成功,也有意想不到的失败,但冯小刚一直寻求让观众开心跟让自己开心之间的平衡点。 从头看冯小刚电影,第一印象多半是痞,会耍嘴皮,擅长耍小聪明。但不难看出,他骨子里不乏文青甚至愤青的一面,喜剧只是他的一种掩饰罢了。他用戏谑把真话给包藏起来,但随着他地位的提升,他的真实越来越不需要这种掩饰了。他的作品商业但未必类型,比如他的爱情喜剧不可能出自另一导演之手,而纯粹的类型片则会淡化导演的个人风格。在这个意义上,他最好的作品(包括喜剧)完全进入艺术领域,换一个时空也可称为“雅”,只是因兼顾表达的主体和客体而雅得不极致罢了。诚然,15部公映作品不可能一般齐,要找瑕疵一点儿不难,从个人喜好的角度也不可能每部都喜欢,而且,某些批评也不无道理,尤其是,某些冯氏作品对现实多了观照但少了点升华,仿佛跃身跳进社会但忘了跳出来。但冯小刚最可贵之处除了贴近草根、贴近现实,还有他的不断拓展,这让他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不少的意外惊喜。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摘要:小刚作为我国银幕上一位异军突起的导演,曾致力于对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电影模 式的反叛,致力于电影艺术潜力的感性挖掘。1997年他开创了地贺岁片的风潮,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喧闹的当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戏谑、反讽等特点,对人生的调侃和对大众文化的嘲弄推向了极致。本文试图归纳出小刚电影的叙事规律,以期从中折射出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为今后对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小刚,贺岁电影,艺术特色,传播策略 Analysis the Art of Feng Xiaogang’s movies 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director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Feng used to be a rebellion of the old form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with ideology and devoted to discover the potential of art. In 1997 he set the starting of new year’s film in mainland, focusing on the city life and civilian’s psychosis. Meanwhile his movies inherits Wang Shuo’s novels characteristics-Irony and Banter, and enlarged the “game” to the entertainment of life in the movies. He has created his rules of his commercial movies and used the proper ways to promote the movies. And in this way could Feng becomes the benchmarking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Key words: Feng Xiaogang, New Year’s movie, Art characteristics, spreading methods 引言 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电影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为电影的发展扫清了诸多障碍,创造了电影发展的良好契机,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开放,好莱坞电影始终笼罩着中国电影,本土国产电影的创作数量逐渐下滑,电影票房市场也一蹶不振,电影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但小刚导演作为一名非科班导演,1997年创作的《甲方乙方》开创了地贺岁片的风潮,并且多部作品都获得当年票房市场的冠军,也为奄奄一息的中国本土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论是他独特的“氏贺岁片”,还是艺术电影《震》、《温故一九四二》,都有不俗的表现。他能在商业片和艺术片都获得票房市场的成功,这是能引人深思的。他的电影艺术特色有哪些?在商业和艺术间的如鱼得水能够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

最新冯小刚电影的艺术风格

冯小刚电影的艺术风格 在今天的中国谈到导演,大家总会想起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与前两位获过国际奖项无数的第五代导演先驱者来说,冯小刚的个人奖项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因为他的身份是定位于一个具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的以民众口碑建立的导演。冯小刚一直以普通观众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电影风格,同样也是唯一一直在拍商业片的导演。作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导演,他的艺术成就可能的确比不上张艺谋陈凯歌这些从专业电影学院毕业的专业导演,但是这不能否认他的电影深处的小人物的大智慧,至少这些人打动了中国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走进电影院。 冯小刚1958年8月18日出生于北京的普通家庭,因父母离异和母亲姐姐生活在一起。冯小刚的母亲是个有着坚强生活精神的好妈妈,在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冯妈妈四十多岁时就开始与病魔做斗争,五十多岁起身患重病瘫痪在床,尽管冯妈妈的身体很不好,但是她始终以坚强的精神鼓舞着儿子冯小刚,她曾经在病痛中对冯小刚说;儿子,你将来会顺顺利利的,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让妈妈一人尝尽了,只要你有了出息,妈妈的罪就没有白受!应该说冯小刚的生活经历对他以后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幼喜爱美术、文学。高中毕业后首先投身了军营生活,在北京相关装甲部队从事基本宣传工作,涉足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生活。并通过刻苦努力,很快正式踏进北京军区文化单位,随后作为部队文职人员获得提干而具备美术职称和部队军级。1984年参军转业到地方后,经过思考和选择进入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担任工会文体干事,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85年,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他先后在《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电视剧中担任美术设计。当时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仅有几年的基础,但是其中朝气蓬勃的业务人员成分,以及思想意识相对开放的文化氛围,使得没有科班学历的冯小刚,通过在这里的学习与工作生活,奠定了后来拼搏腾飞的坚实基础。还曾担任小品等舞台剧的编剧,导演。《遭遇激情》是他与郑晓龙联合编导的第一部作品,后被夏刚拍成电影,影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提名,他与王朔、马未都联合编剧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1992年,他再次与郑晓龙合作写了电影剧本《大撒把》,搬上银幕后,又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五项提名。1994年,他又干起导演,处女作是《永失我爱》,这也是一部城市题材的影片,冯小刚还兼做美工。1997年,冯小刚他推出电视剧《月亮背面》。 下面来分析一下冯小刚贺岁喜剧的创作特色: (1)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 这些喜剧带着特有的冯氏幽默和调侃讲述了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冯小刚不同于香港喜剧演员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他是扎根于中国大陆的导演,出生在北京市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自幼喜欢文学和美术,20岁进入北京文工团,再后来到电视台做美工,他的生活给了他创造力,所以很多时候他都参与了剧本的编写。他的早期喜剧影片中的故事人物多是一个普通的市民,没有固定的工作,甲方乙方的姚远,不见不散里的刘元,大腕里的尤优和没完没了里的韩冬。姚远是一个帮别人实现梦想的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员工,说员工已经很正式,其实就是四人组的一员。刘元是一个在美国混日子的移民中国人,尤优则是一个彻底的下岗工人,在电影开篇就表明了他的身份。韩东是一个跑运输的司机。这些可以说都不是上层人物,但这是这些人物的现实与荒诞中的游离感吸引了观众,毕竟当下的生活才是最接近我们的。除去《夜宴》,后来的几部电影他的镜头仍然是对准了特殊身份的小人物,《手机》中的严守一是《有一说一》的节目主持人,还有了婚外恋。《天下无贼》的王薄王丽则是小贼,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在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导演之一。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从以《甲方乙方》等为代表的喜剧贺岁片系列,到好莱坞式类型片《天下无贼》和新近推出的国际化大片《夜宴》,他执导的影片虽然争议和质疑声不断,却一直保有稳定的票房和优势性的市场占有记录。《甲方乙方》3000万元、《不见不散》4000万元,《没完没了》5000万元,《大腕》超过了3000万元,《天下无贼》票房过亿,最近的《夜宴》票房到达了1.3亿元……这些数字,在当年度的中国电影票房中大多能够居于前三位,甚至往往能够超过包括进口大片在内的所有影片,高居票房榜首。他的这一国内票房的市场成绩甚至也是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难以比拟的。可以说,1997年以来,冯小刚电影一直是中国国产电影与外国进口影片竞争的主力军,而且往往是竞争的胜利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冯小刚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也是冯小刚在中国特殊的电影环境中,以自己超乎寻常的聪明、机智和判断力,努力平衡艺术与商业、现实性与娱乐性、类型成规与类型更新的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冯小刚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他不仅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具有良好市场号召力的电影,而且形成了一套将线型叙述与喜剧类型、社会批判与主流价值、后现代态度与经典视听修辞、精英意识与商业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商业电影美学体系。 电影商业美学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也是一种生意,或者说,电影艺术是依赖电影的商业性而存在、发展的;同时,电影生意也是依赖电影的艺术性存在和发展的。因而,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而这正是好莱坞电影的本质,也是电影商业美学的基础。 所谓电影的商业美学就是以市场需要和经济规则为前提的电影艺术设计和创作体系。商业性制约、规定着电影的题材、主题、故事、风格、类型、场景、视听系统,甚至演员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这种体系首先要符合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生产所遵循的经济规律,同时也要符合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所服从的艺术规律。好莱坞是电影商业美学运作的典范。其核心是在电影制作中尊重市场和观众的要求,有机配置电影的创意资源(类型、故事、视听语言、明星、预算成本等)和营销资源(档期、广告、评论等),寻找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点,确立自己的美学惯例,并根据市场和观众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惯例。 无论是明星制度,或者是大制片厂制度,无论是类型片策略或是大制作策略,其实都是这种电影商业美学的必然产物。美国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在工业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出现的一种文化产业或者是娱乐工业,正如美国电影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在美国电影发展的历史上,只有三个关键词,即:制作、发行、放映。而这三个词的核心都是观众①。可以说,美国电影在这三方面的所有变化都是为了赢得更大的市场、争取更多的观众、获得更大的利益。正是在这种工业运作的过程中,随着美国经济的成熟,好莱坞电影工业也逐渐成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政治考验、电视竞争的文化考验、流行文化过剩的环境考验,形成了完整的市场化投资模式、工业化生产模式、商品化发行模式和消费化放映模式的运作体系。好莱坞正是在这种产业化的基础上,寻求艺术规则与经济规则、文化规则与产业规则的融合,形成了富于活力、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独特的好莱坞文化产业,创造了如今神话般的美国电影大厦。②如果说,在欧洲,电影首先被理解为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在美国,电影从一开始就被理解为一种娱乐。美国电影主要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来发展的,而是作为一种娱乐工业来发展的。对于电影,观众就是一切。正是在这种观念下,美国电影往往通过展示暴力和性来宣泄观众的无意识冲动,以善恶有报、皆大欢喜来抚慰人的创伤性体验,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灰姑娘、灰小伙的故事来为人们提供集体梦幻,以奇观化的画面、场面和强烈的声音、音响来刺激人们的视听习惯,形成了好莱坞电影特有的梦幻性机制、情节剧结构、奇观化风格、煽情型修辞和通俗性叙事的传统。而在延续这些传统的同时,好莱坞又始终保持了一种开放和创新的机制,不断吸收新的电影人加入电影娱乐工业,不断将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人吸引到好莱坞的娱乐工业体制中,为好莱坞电影提供新的艺术营养和新鲜风味,在坚持基本的大众电影模式的前提下,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电影风格 在今天的中国谈到导演,大家总会想起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与前两位获过国际奖项无数的第五代导演先驱者来说,冯小刚的个人奖项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因为他的身份是定位于一个具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的以民众口碑建立的导演。冯小刚一直以普通观众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电影风格,同样也是唯一一直在拍商业片的导演。作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导演,他的艺术成就可能的确比不上张艺谋陈凯歌这些从专业电影学院毕业的专业导演,但是这不能否认他的电影深处的小人物的大智慧,至少这些人打动了中国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走进电影院。 冯小刚1958年8月18日出生于北京的普通家庭,因父母离异和母亲姐姐生活在一起。冯小刚的母亲是个有着坚强生活精神的好妈妈,在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冯妈妈四十多岁时就开始与病魔做斗争,五十多岁起身患重病瘫痪在床,尽管冯妈妈的身体很不好,但是她始终以坚强的精神鼓舞着儿子冯小刚,她曾经在病痛中对冯小刚说;儿子,你将来会顺顺利利的,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让妈妈一人尝尽了,只要你有了出息,妈妈的罪就没有白受!应该说冯小刚的生活经历对他以后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幼喜爱美术、文学。高中毕业后首先投身了军营生活,在北京相关装甲部队从事基本宣传工作,涉足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生活。并通过刻苦努力,很快正式踏进北京军区文化单位,随后作为部队文职人员获得提干而具备美术职称和部队军级。1984年参军转业到地方后,经过思考和选择进入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担任工会文体干事,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85年,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他先后在《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电视剧中担任美术设计。当时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仅有几年的基础,但是其中朝气蓬勃的业务人员成分,以及思想意识相对开放的文化氛围,使得没有科班学历的冯小刚,通过在这里的学习与工作生活,奠定了后来拼搏腾飞的坚实基础。还曾担任小品等舞台剧的编剧,导演。《遭遇激情》是他与郑晓龙联合编导的第一部作品,后被夏刚拍成电影,影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提名,他与王朔、马未都联合编剧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1992年,他再次与郑晓龙合作写了电影剧本《大撒把》,搬上银幕后,又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五项提名。1994年,他又干起导演,处女作是《永失我爱》,这也是一部城市题材的影片,冯小刚

冯小刚电影营销策略学习资料

冯小刚电影营销策略 在企业中,可以控制的营销因素是指产品、价格、宣传、销售渠道四大因素,通常称为4Ps组合理论。而对电影而言,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也就是要让影片符合观众的观影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收回成本并获取利润。 一、市场选择战略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电影的原始动机来源于人们对社交的需求,居于需求层次的中间位置。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长迅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55元,增长7%。收入的增加使得一大部分城镇居民和一部分农村居民具有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经济能力,有效需求旺盛。伴随着80、90后消费主体的崛起,他们的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感性。如今的80、90后消费者大多成长于稳定而富足的环境中,他们成长在我国的新闻传媒和电影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对影视和网络有影响也同时有求异心理的驱动。他们的消费行为以冲动消费和感性消费为主,在购买的时候往往不做太多考虑,这种消费的动机只要适当的引导是可以很容易的转化为购买行为的。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些年轻的消费者重视生活的品质,即使没有收入不多也乐于去为观看一场电影花费30-50元,一些学者认为80、90后消费力量的崛起才是中国新闻业、电影业革新的推动力量。网络时代的来临也改变了消费者对电影的体验。如今随处可见的网络社区、讨论组和各种论坛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渠道,以微博为代表的关键影响者传播方式也在网络上流行开来。消费者的行为不再是无规律可循而是变得可以引导了,只有抓住了关键影响者如何明星、区域核心电视媒体、社会热点就可以把这种诉求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在获得信息后,或者将之转化为购买行为或者置之不理,但是会在潜意识里存放,在未来也很有可能转化为新的需求。这也就是全新网络营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冯小刚导演善于抓住顾客的心理诉求,很好的运用了消费者心理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冯小刚的把目标定位于20-30岁左右的年轻人,同时也没有放弃30岁以上年龄段的观众,因为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更为前卫,他们往往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且对电影的品牌忠诚度也较高,而30岁以上的消费者他们往往有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消费能力较强,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带来口碑效应。对这一类人群代表了中国社会最大的消费力量,与冯小刚电影的老少咸宜、通俗幽默的特点不谋而合。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电影产业队伍也在不断发展,日益壮大,电影市场的局面也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市场背景和电影环境下,许多电影导演只顾一味推出自己的新电影,并未清楚地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市场意识的强弱是决定未来电影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市场意识最初也最终体现在明晰的市场定位上。”所以,应该首先做好市场定位的前期工作,全面了解观众所喜欢的作品风格以及题材,这样才能更为主动积极地走进市场,走进观众这一目标提供可能。其次,明确每个时期电影产业的市场定位,促进其稳定的发展步伐。冯小刚运用市场规律,以平民化的视角展现给观众,并选择都市群体作为作品的潜在消费群体,在多个方面满足观众精神需求。冯小刚在电影中展现的都是小人物,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价值观念上都是都市人群的体现,并且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比如:《甲方乙方》中姚远为了生计自谋出路,《手机》中的主持人严守一等。这群都是人群,尽管在各个方面都不相同,但毕竟是都市群体代表,很容易贴近群众,引发观众共鸣。 二、营销策略 冯小刚的电影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风趣的“黑色幽默”喜剧风格、本土味浓厚而又简单的故事、大牌而又深受观众喜欢的明星、皆大欢喜的叙述内容和大团圆的结局等等。这些独到的电影特色逐渐汇聚而成一种品牌,让人们看到此种类型的电影便会想到冯

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艺术风格与叙事特点_孙文博

导演评述 总第638期2015年 第17期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艺术风格与叙事特点 孙文博(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冯小刚的早期影片大多是喜剧风格的,他逐渐对自己的电影创作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尝试了悲剧性电影。他的悲剧性电影在艺术风格和叙事方式上都有其显著特征,电影作品以喜衬悲,悲喜交融,聚焦人性的关怀与思考,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在电影叙事中以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和伦理观为指导,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和刻画,选材平实,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和普通百姓充满了人文关怀,使冯小刚在电影转型之后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冯小刚;悲剧性电影;人文关怀 一、冯小刚悲剧性电影概述 冯小刚,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多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个奖项。他最初以拍摄贺岁片广受好评,并创立了中国特色的贺岁片模式。冯小刚的影片取材基本都是来源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而且大多是喜剧风格的,但是这些喜剧电影又不仅仅是为了博取观众一笑的纯喜剧,在幽默之中又暗含了对很多社会现实问题的嘲讽,表达出老百姓的心声,因此他的电影广受观众好评。在他的贺岁片和喜剧片取得成功之后,冯小刚对自己的电影创作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尝试了悲剧性电影,仍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无论是其早期的《一声叹息》 还是之后的《集结号 》《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等多部电影,都反映出冯小刚独特的艺术视 角和创作手法,有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叙事特点。冯小刚的悲剧性电影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冯氏”悲喜剧,另一类是典型悲剧。悲喜剧是指“介乎英雄悲剧和轻快喜剧之间的中间类型 严肃戏剧” ,在冯小刚的电影中多次表现出悲喜剧的特征来。冯小刚最初是以拍喜剧而被老百姓所 喜爱,但是在这些喜剧作品中虽然多处细节都暗含着幽默,但是这种幽默却表现出了剧中人物的 种种无奈。比如电影《手机》 ,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幽默元素,加上葛优等演员的出色演绎,使观众 在欣赏整部电影过程中都笑声不断。但是,影片却透过这种幽默表现出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使观众在笑过之后对夫妻之间、朋友之 间的信任进行了深入思考。冯小刚除了擅长导演 “冯氏”悲喜剧以外,在最近十年也开始尝试典型悲剧的创作和导演。由于冯小刚的多部电影都较为迎合商业市场需求,被很多影评家批判其电影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因此冯小刚从电影《夜宴》开始转型,从过去的关注百姓生活的幽默视角转向了大制作的悲剧性电影,比如电影《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等,这些电影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因此也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性,并让观众对冯小刚的电影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艺术风格 (一)以喜衬悲,悲喜交融,引人深思 冯小刚以擅长拍喜剧电影著称,他的多部喜剧贺岁片都获得了超高票房的优异成绩。但是他的喜剧电影并不是单纯靠搞笑情节博取观众的喜欢,而是因为冯小刚非常善于观察生活,抓住实际生活中那些既幽默又发人深思的细节。冯小刚以其惯用的“冯氏”幽默来吸引观众,同时又将悲剧因素注入电影中,拓宽了电影表现生活的范围,使得作品批判社会阴暗面的力度变大,加深电影本身的深刻性,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思。电影《天下无贼》就是一部典型的以喜衬悲的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一个单纯的年轻人傻根带着辛苦工作赚来的钱回家,却有几伙盗贼盯上了他的这笔钱,其中两个贼因为内心的善良保护了他。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喜剧情节,冯小刚通过这种喜剧效果去表现贼与贼之间为了利益而斗争,用这种反讽的方式表现人们的贪婪和欲望。但是电影的结尾却并不是喜剧收场,其 067

冯小刚电影分析

冯小刚电影分析 冯小刚,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其导演过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亿,是中国内地最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擅长商业片、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父的美誉。获得过第十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2011年上海电影节年度杰出贡献奖、第十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新中国60年文艺界十大影响力人物。 冯小刚的电影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富有讽刺意味。影片《大腕》中台词“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充分展示了当今商品经济畸形荒诞种种,历数虚假广告三教九流无奇不有。讽刺了人们的虚荣的心理,揭示中国文化背景中衍生出泡沫经济的长久思考,由此引发商品经济中诸多社会文化余震,使人始料不及。 二,富有京味。《非常勿扰2》中的台词“苍孙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苍孙”可解释为“苍髯老贼”,北京话,意思就是上了岁数的爷们儿。京味十足。 三,商业气息重。冯小刚拍的电影是成功的,因为赚钱,因为流行,因为有人看,因为好评。冯导的电影赚钱,因为投入少,销售额高。销售额高是因为内容有意思,人们爱看,宣传也到位。冯小刚十分注重市场,注重注重商业电影的社会娱乐功能,这也是其成功的一大法宝。

四,非常幽默。冯导电影中的语言幽默诙谐是语言的艺术品。例如,《手机》中,“不让我接,原来是有人接,车不好,人好。”,“房间我是开了的,但是,我没有上去,思前想后,还是怕麻烦”。《天下无贼》中,“你们简直是有组织无纪律,。。。。,这年头队伍不好带呀,。。。。”,影片《没完没了》中小芸说:“有一公鸡下了个蛋,公鸡就追着母鸡咬,你说那是为什么?”阮大伟:“你说公鸡为什么追着母鸡咬呢?”韩冬回答:“因为它下了个鸭蛋”。幽默的语言是电影与观众交流的一种非常好的途径,所以冯小刚的电影很受欢迎。 五,重点突出,卖点十足。《非常勿扰2》就非常迎合现在流行的婚恋主题,所以许多人都愿意花钱去看。卖点也就是电影的看点,其作用有点像画龙点睛。《集结号》的重点是战争的音响和场面,给人以视觉冲击,看完电影都会有一种满足感。 六,电影成本大都不高,所以收益大。冯导的电影是以现实生活为前提的,因此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形是很容易的。《非诚勿扰》的场景是饭店、野外、客轮上。《天下无贼》的场景是别墅、火车、寺院、草原、饭店。很少为电影特意去搭一些花费较大的景,这样不光成本低而且更具真实感。 因为以上一些原因,所以冯小刚成功了。他的贺岁片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效应,为电影的商业化蹚出了一条出路。相信冯导以后还会有更精彩的作品。

冯小刚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导游词模板

冯小刚电影中的经典台词 1998 《甲方乙方》票房:3300万元 看得出他受了1995年《红番区》8000万的票房刺激,憋着一股子劲儿,由此开创国产 贺岁电影先河,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所谓商业电影。这部改编自王朔《你不是一个俗 人》的电影,确实亮相不俗。《甲方乙方》开创了电影巨幅海报进入地铁宣传的方 式,效果显著,目前已形成一种模式。 经典台词: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打死我也不说!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而没有房子的婚姻则更不幸福。 1999 《不见不散》票房:00万元 冯小刚开始和李小明、石康一起鼓捣剧本了。写作风格很晃晃悠悠的石康和冯氏的冷 幽默很搭调。电影延续了《甲方乙方》的轻松幽默,女主角从刘蓓换成了徐帆。票房位 居当年榜首位置。 经典台词: 啊,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鼻孔迎接光明。 20XX 《没完没了》票房:3000万元 编剧是王小柱和白铁军,票房并没有达到冯小刚预期的5000万,但3000万这个成绩仍 然可以让冯小刚笑傲江湖。尽管冯小刚把女主角换成了香港女星吴倩莲,试图向南扩 张,但南方观众还是不买账。傅彪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甚至夺走了葛优的光彩,从此被 冯小刚委以重任。 经典台词:

——伟哥,想吐吗?——想,可我舍不得。十三,路易的,8000块钱一瓶,我舍不得 吐。 20XX 《一声叹息》票房:3000万元 编剧王朔,是冯小刚惟一一部非贺岁电影。尽管这是一部关于婚外恋的电影,尽管 这部影片被可爱的“金鸡”彻底抛弃,但这一切都不能伤害冯小刚完整而良好的感 觉。 《一声叹息》票房飘红,还在开罗捧回了五个奖项。《一声叹息》成为一句流行词, 冯小刚想不赚钱都难。 经典台词: 年轻的时候有贼心没贼胆,等到老了贼心贼胆都有了,贼又没了。 这是两种感情,晚上睡觉,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我自己的手一样,没有感觉,可是 要把你的手锯掉也跟锯我的手一样疼。你们娘儿俩是我的亲人,她是我的爱人,两边 一样重,谁也代替不了谁。 20XX 《大腕》票房:3500万元 冯小刚进军国际市场的野心初露端倪。哥伦比亚投资,唐纳德·萨瑟兰演大腕。影片 风格也由幽默搞笑转向讽刺。虽然票房并不算差,但对冯小刚来说并没有太大突破。 经典台词: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 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20XX 《手机》票房:5000万元 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手机》一改冯氏贺岁电影轻松娱乐的风格,开始对社会 现象展开反思和探讨。《手机》使无数夫妻反目,人们开始对号入座。冯小刚的敏感 让社会一激灵,票房也一激灵窜了个高。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2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2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 在中国内地最近十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了广受观众欢迎的新类型电影,贺岁片。贺岁片主要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喜剧电影,鉴于滑稽、怪诞、嬉戏、喧闹的格调,加之在故事情境或言语动作中多多少少地涉及春初岁尾之事。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如果说香港的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内地的喜剧之王为冯小刚则是当之无愧的。“冯氏幽默”已是冯小刚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 冯小刚的轻喜剧背景基本都是北京,都是城市题材;主角都是小人物,讲述寻常百姓的故事;他的电影里面透着一种厚厚的平民主义、百姓情结,其特有的喜剧风格素材都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而这些作品全由一个灵魂主角——葛优主打,采用冷幽默,寻常的言谈举止于不经意间爆出笑料,极似相声中的抖包袱,从不大轰大闹,自然朴素,令人回味。冯小刚的作品有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对现实生活的各种不光彩层面进行暴露和嘲弄,而且时效性很强,当时的新闻热点以及焦点事件都有可能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找到踪迹。 冯氏幽默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语言艺术中最大特色。冯小刚所导演的每一部贺岁片都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味的经典台词,并且成为相当长时段的流行话语,无论是“中国演艺界已经集体补钙了”, “审美疲劳”,“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是“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等等,这些被称为“冯氏幽默”的话语也成了影片中导演的签名。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影片中的经典语录其实都脱胎于我们典型的政治话语,正是由于政治话语的非政治使用,语言与身份的错位,才使这样的话语成为台词的点睛之笔。影片中的语言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思考,让观众得到娱乐的同时也使观众受到一些启迪,甚至是教育。 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冯小刚电影以其商业的成功却又不失其艺术特质,独具别样的风采。从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最近的《集结号》,冯小刚电影无论是在电影语言、还是在叙事技巧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个人化倾向。冯导电影中独特的表现角度、台词、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都具有个人化的特质,并且打破了传统商业电影意识形态浅薄的观念,潜在地说明了商业电影其实也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可具备深刻的内涵。 1997年,冯小刚推出由其导演的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始了其贺岁片导演生涯,标志着其个人风格的形成。该片由冯小刚当时签约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投资,当年票房即达3600万。1998年和1999年,冯小刚继续与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合作,推出贺岁片《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票房分别为4000万和3000万。自此,冯小刚成为中国本土电影的票房旗帜,成为当年唯一能与好莱坞分市场的本土导演。2000年,冯小刚加盟王中军的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公司,并于2001年推出《一声叹息》,票房3000万。接下来的三年

关于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王家卫三位导演创作手法浅析

导演风格比较: 中国: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王家卫。 张艺谋 他是中国导演中视野最宽的一位。 电影题材是有层次之分的,张艺谋的视野聚焦在最低与最高的地方。 “低”是他的选材,张导最精彩的作品大多是反映最乡土的题材,如:“秋菊打官司”,“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包括后期的“千里走单骑”,风格都很质朴。 “高”是他的电影的影响力,张艺谋的优秀电影给人的震撼是心灵层面的,他总是努力在诠释关于生命的命题,这让他的电影的冲击力是直指人心的。观众可能是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可能是农村的老头老太,可能是城市的白领小资,甚至对于他电影中的场景闻所未闻的人,只要用心去看,都能从电影人物极为平凡又极为细腻的故事中触动感情,那种感情是超越背景超越身份的,它属于人性生来善的一面。所以说张导属于责任感很强的导演,他的电影中充满最根本的人文关怀,而触到了生命最高的地方,这使他的乡村题材电影像一个怀抱,极具包容力。一部电影拥有各种能触动心灵的刺点,使不同的人群都会为其中某一个理由而感动,这是他电影的包容力在观众身上的体现。具体说来,就像“我的父亲母亲”一片,农村观众会由鲜活的人物想到自己的青春过往,文艺小青年会开始又一个关于伟大爱情的思考,悲天悯人忧国忧民者也可以从这个关于乡村教师的故事中得到安慰,海外市场里电影唯美的场景拍摄更是吃香。 总体来说,张是我很喜欢的导演,他的作品大气,不耍小聪明,也不失亲切感。他的关怀 “三枪拍案惊奇”。是平起平坐而非居高临下的。有两部争议比较大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 “满”就不多说了,导演也要吃饭的,每部片子都去考虑人文关怀未免也太累,就算为了票房去煮一顿视觉大餐,好吃没营养,也没什么不行,起码他弄得还是挺好吃的。“三枪”,张导拍出这样的片确实让大家惊奇了好一阵,骂声震天。但是我是这样理解的,大家都把这当一个大片来期待,但人家自始至终都没说这是个大片,“张艺谋”的标签给它贴了个太正统的期望值。张艺谋也是需要玩的,对于张导这么个有责任心的人,实力不够的时候他不会乱玩,现在正片拍多了,无闲发个少年狂去拍个形式上很实验,内容上很娱乐的电影小作,(实验电影就是那些刻意背离传统,尝试一些新手法新题材甚至是新的拍摄角度等的电影,最开始都属于小众电影,关注的人不多,但实验成功的话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模仿,也就变成了大众的)这种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冲突碰撞得我们很不适应,没法消化,于是就弄出了个牛头不对马嘴的“喜剧惊悚片”。为张导辩解之余,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这次实验不太成功,但精神十分值得推崇。电影要发展,就要不断实验,大导演不顾自己的安危带头实验,精神可嘉,也算是件好事。真别太责怪张导,从他电影风格的走向看得出来,他累了,他已经用他的电影包容了如此丰富的情怀,在他想要娱乐一下的时候,我们也包容他在娱乐上的力不从心吧。 (顺便提一下,三枪拍案惊奇中有个细节,五个主人公的衣着分别是红黄蓝绿黑,在迎接赵本山的时候按顺序排好,完全匹配“贝京欢银妮”,张导不动声色的娱乐了一把奥运吉祥物)在电影赏析中总会有一股潮流,故意背离主流,认为主流电影是没有见地和性格的,张艺谋一度是主流电影的全权代表,他的电影不会去追求标新立异,而是诚实认真的去用影音画一个质朴的故事,给那些小故事强大的震撼力,这就是他的力量,无比的实在。他在电影界至高的地位,不是大众出来的,而是大气出来的。 冯小刚 从高度上与张艺谋对比,他的视野不高也不低,在中间。 从命题上与张艺谋相比,他诠释的是生活,而非生命。 若说张导是“土”,冯导就是“俗”,不能否认的是,冯小刚聪明,他总在描写市井小人物

冯小刚电影研究

冯氏电影中的后现代因素 ------论后现代语境中的冯氏贺岁片摘要:“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一种电影文化发展趋势,正逐步以一种特殊的“中国化”的后现代电影姿态与中国主流电影相共存。本文以冯小刚电影为例,以其平民化、游戏化、商业化、多元化等艺术风格特征为论述点,证明后现代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进而更深一步的证明中国主流电影文化与后现代语境影响下的电影文化极其微妙的共存关系。关键字:后现代平民化游戏化商业化多元化冯氏电影 Abstract: "Postmodernism film" as a film culture trends, is gradually to a special "China" stance with the Chinese post-modern film mainstream films coexist. This example of Feng Xiaogang's movie, with its popularization of the game, commercialization, diversification, discusses the art style is characterized by point, evidence of modern culture on the impact of Chinese film. Further evidence of deeper mainstream Chinese film culture and the postmodern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fil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very delicate relationship of coexistence. Keyword:Postmodern Civilian Video game Commercialize Diversity Feng film 绪论“后现代文化与当代中国电影电视”这一论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然而由于后现代文化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而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向现代化转换之中的时代,尤其影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后现代主义观念的表达不得不更具有某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