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

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

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
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

收稿日期:2004-08-12

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 广东国际竞争力研究 (231)

作者简介:商春荣(1963-),女,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市场理论.

参见以下相关文献:金碚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 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 ;任若恩 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

竞争力的初步研究 ;任若恩 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 ;樊纲 论竞争力 ;邹薇 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 ;郭克莎 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缩小差距的途径研究 ;张金昌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夏清华 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 ;金碚 竞争力经济学 。

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

商春荣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 要:概述了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关于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种类与特点,并对各评价法进行了评论

与比较。重点对IMD 和WEF 两权威机构的评价法进行比较和评价。

关键词: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 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5)01-0041-07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始于美欧等发达国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日本于80年代初开始了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通常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与评价分三个层次:企业竞争力(Firm Competitiveness)、产业竞争力(Industry competitiveness)和国家竞争力(Nation competitiveness)。国家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国外学术界,关于国家竞争力评价有两个权威机构,一是总部设在日内瓦的 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另一个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 tu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 MD),二者都对工业化国家和一些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WEF 自1980年起每年将评价结果出版并定名为 全球竞争力报告 ,1985年起IMD 与WEF 合作出版其评价结果 世界竞争力年鉴 ,1996年后IMD 独立出版竞争力报告。欧美等国政府十分重视国家竞争力的研究,90年代,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建立了国际竞争力促进或协调机构,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 官、产、研 密切合作,共同研究、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初期的研究多是进行国家竞争力的研究。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WEF 和IMD 合作,1993年将中国的部分数据纳入 全球竞争力报告 ,1994年加入该报告的分项目比较,1995年参加该报告的全部项目比较并进行全球竞争力排序[1]。1992年3月改革出版社出版了由狄昂照、吴明录承担的国家科委的重大软科学课题 国家竞争力的研究 研究报告,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专著[2]。1995年以后国际竞争力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关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逐渐增多 。和国外相比,有关的研究多限于学术界,政府机构进行的竞争力研究比较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第4卷)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 ION ) No.12005(Vol.4)

一、国家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一国或地区的整体竞争力问题。尽管国家竞争力这个概念本身有争议[3],但是多数学者认为这个概念是有意义的,并定义为通过人均收入的增长来增进国家福利的能力。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家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之一。早期国际贸易理论指出国家竞争力是由资源秉赋优势、相对竞争优势等构成。50~60年代对一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则提出企业的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等决定一国的国家竞争力强弱。产生于60年代的新贸易理论从产业生命周期、市场需求条件、国家贸易政策、技术水平差距等角度解释了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也是国家竞争力评价又一理论基础。波特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企业战略与结构、政府政策、机会等六个方面解释国家竞争优势来源。波特提出国家繁荣是政府的选择,建议政府采取使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措施来提高竞争力[4]。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论也是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人均产出量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与人均资本存量关系,指出经济增长取决与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与人均资本存量等因素。产生于80年代的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论分为两类:一是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技术进步通过阿罗提出的技术溢出、罗默的知识溢出、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等正的外部性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二是R&D 模型,明确地将技术进步或创新归结为厂商有意识的、旨在获取垄断收益的活动。因此,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而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与知识的投资、教育的发展及研究开发的投入等都可有效的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论是WEF 进行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依据。IMD 虽没有明确其评价的理论基础,但我们仍可看到其所依据的理论既包括竞争优势理论,也包括国家干预与制度等经济学理论等多方面。

二、国家竞争力一般评价方法

早期学者们以竞争的结果对不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由于指标的可比性问题而影响了比较的准确性。此后又出现了从竞争力的来源或决定因素评价国际竞争力方法,并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其中,又有单一因素评价法与多因素评价法,多因素评价法能够克服单一因素的片面性,综合了各方面影响竞争力的因素而成为各权威机构的评价方法。

(一)以竞争结果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使用进出口份额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是常见的方法,目前使用的指标比较多。例如,Carmichael,E.A.(1978)使用贸易竞争指数,即以进出口之差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来作为国家竞争力变化的评价指标[5]。Lundberg,Lars (1988)使用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即某个产业或产品的国内生产与消费之差和整个国内生产总额和消费总额之差的比,进行国际竞争力的评价[6]。金碚领导的课题组使用进出口数据对中国产业的价格竞争力、产品质量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7]。裴长洪使用贸易竞争指数就中国的产业分工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8]。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和其他一些学者认为,生活水平(通常用人均GDP 表示)作为国家竞争力的判断标准,产生的问题是基于汇率计算的GDP 统计数据进行国际竞争力比较,因各国货币的购买力不同而不具有可比性。Kravis,I.B, A.Heston,R.Summers 提出用153组商品的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真实反映42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第1期

各国经济实力的GDP 水平[9]。在进行时间序列比较时,货币购买力因各国国内通货膨胀等原因而不同,Hill 提出以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和比较GDP 更准确[10]。应该说,以相对购买力平价方法为基础的GDP 的国际比较是准确的,因而,世界银行、联合国等每年定期公布各个国家以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

(二)以竞争力决定因素为基础的分析和评价

1.以单一因素为基础的评价

克鲁格曼和波特都认为,生产率是最恰当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3]。一是以生产率高低为基础来评价国际竞争力高低争议不大,但存在着如何计算出具有可比性的生产率问题;二是以单位成本高低进行国际竞争力比较,也是普遍接受的,但同样存在着可比性问题[11];三是以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国际竞争力比较,使用工程师、科学家占总人口或产业人口的比例评价竞争力高低,被一些学者证明是不准确的,而以申请专利数和申请商标数为基础的比较,是比较准确的;四是以新增投资规模为基础进行国际竞争力比较具有说服力的;五以产业集中度评价国际竞争力多数情况下是没有说服力的;六是本地市场需求水平与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相关性,有说服力但也有争议。

2.多因素为基础的评价国家竞争力

由于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非常多,进行单因素分析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多因素综合评价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更为全面准确。在这方面,最具影响的是IMD 和WEF 所进行的国家竞争力排名。波特关于国家竞争力的分析评价及标杆测定法(benchmarking)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多因素综合法的优点是分析比较可以做到尽可能地全面。但是,多因素分析需要最终将各个因素汇总合成,然后才能得出国家竞争力高低的评价结果。在因素合成时,必然考虑各个因素的权重,由于各个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程度难以直接观察清楚,因此,在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时,可能会带上主观成分。当所选择的各个因素之间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时,以不同权重基础上的计算结果会放大或缩小实际情况,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三、关于国家竞争力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一)标杆测定国际竞争力

所谓标杆测定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寻求最佳实践、确认最佳做法,并为自己提出改进方案的一种方法。70年代最早在美国开始实施,目前在美国应用得最广泛。美、欧、日等许多国家建立了政府性质的标杆测定机构组织协调标杆测定,标杆测定法已成为许多国家提高竞争力的一种工具。标杆测定活动分别在企业、产业和国家基础环境构架三个层次展开。企业层次标杆测定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展到全球标杆测定阶段;产业层次标杆测定包括企业内工艺流程、企业外供应链、企业和政府关系、产业发展政策和环境等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各个关键环节。在政府层次的标杆测定包括教育制度、海关通关、科研制度、企业创立手续等。

(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

80年代,波特提出国家的竞争优势应归结为国家创造收益的能力。波特将国家创造收益的能力分解为产业创造收益的能力,通过产业的竞争优势来说明国家的竞争优势。波特创立了一个著名的产业竞争力模型,即菱形模型(National Diamond),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企业战略与结构、政府政策、机会等六个方面解释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波特还提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43 第1期商春荣: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

争的四阶段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在不同阶段,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及其决定因素是不同的,产业竞争阶段的演进导致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升级[4]。

(三)IMD 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法

IMD 于1985年开始对主要工业化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出版并定名为 世界竞争力年鉴 [1]。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国家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企业要面对的竞争环境,包含了经济、文化、政治及教育等多方面,国家之间竞争是给定企业在最有效率的结构、制度和政策环境之间的竞争,那么,国家竞争力评价不能仅仅从GDP 和生产率为依据,而应从国家创造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的角度来评价国家竞争力。

IMD 认为四对力量塑造了一个国家的竞争环境:一是本地化与全球化(Proximity Versus Glob -ality ):前者指在国内、区域内布局生产,后者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活动。二是吸引力与渗透力(Attractiveness Versus Aggressiveness):前者指能够创造就业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后者指能够创造收入的向国外市场扩张能力。三是资源与工艺过程(Assets Versus Processes):前者强调资产存量的国内现有的各种资源,后者强调存量资产增值能力的工艺方法、组织流程、专用技术等。四是个人冒险精神与社会协调发展(Individual Risk -Taking Versus Social Cohesiveness):前者强调个人主义,主张放松管制、实行私有化,后者强调社会福利、追求平等和社会凝聚力。以上四对力量分解为八个因素: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和运行、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等。将八要素中各个要素细分成若干子要素,2000年共确定47个子要素;根据各子要素的内容设计了290个评价指标来定量评定;在290个指标中,有180个硬指标来自于国际和地区组织的统计数据,110个软指标来自对经营者的问卷调查。对硬软指标设计不同的权重,用综合加权平均法计算评价并排序。

IMD 国家竞争力评价排序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参评国家竞争力综合排名、八要素排名和47个子要素排名;二是由参评国家可控制的最好指标和最差指标各20个组成资产负债表的比较;三是模拟20个可控制的最差指标值达到参评国家的平均值,重新评价国家竞争力排名,向决策者提供提高竞争力的建设意见;四是布局吸引力排名,旨在说明各国在制造业、服务及管理业、研发三个方面的吸引力的比较;五是得到包含每个国家的排名位次的国家竞争力排名树;六是将各国国家竞争力结构与排名第一的国家的比较。IMD 还提出了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十条黄金法则。

(四)WEF 国家竞争力排名

1980年起WEF 开始进行工业化国家竞争力排名。1985年与I MD 合作出版 世界竞争力年鉴 ,自1996年出版自己的竞争力报告 全球竞争力报告 [1]。WEF 进行竞争力评价所依据的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论、波特的竞争力理论等多方面,其对国家竞争力的界定是变化的,对国家竞争力来源解释和评价指标的选择也是变化的。

1996年WEF 在 全球竞争力报告 中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地区保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增长的能力,基于这一定义设计了三个国际竞争力指数:一是综合反映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二是经济增长指数;三是反映在全球经济增长中份额的市场增长指数。1998年根据波特竞争力理论,增加了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由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投入要素、需求因素、相关产业、竞争环境方面的问卷调查指标组成。2000年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获得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能力。基于影响和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进行国家竞争力评价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经济增长的能力;二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经济创造力;四是环境管理制度竞争力。在此基础上,44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第1期

2000年提出了测定未来经济增长的增长竞争力指数(the 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 )和支持当前高生产率和经济业绩的当前竞争力指数(the Curr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以取代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新增加了两个指数:经济创造力指数(The Economic Creativity Index )和环境管制体制指数(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Regime Index ),前者测定技术上的竞争力,后者反映各国在环境法律、制度上的差异与经济业绩的关系。综合来看,WEF 关于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由以下因素构成: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开放程度、政府预算、税收和管理、金融市场发展、基础设施、科学与技术、企业组织、企业管理、劳动力市场及流动性、法规和政治体制等八要素构成,并按八大要素及分类指标排序。用于竞争力评价的数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定性数据,来自于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二是向参评国家发放问卷获得的调查数据。八要素中包含的定性数据与调查数据的比重各不同,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八要素赋予不同的权重。

WEF 对国家竞争力的比较分为贸易中心经济、英美经济、欧盟经济、亚洲工业国、转轨经济、拉美经济和其他国家7组进行比较。2000年前,公布各个国家全球竞争力的综合排名、经济增长指数排名、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和调查问卷指数排名。2000年调整为增长竞争力指数、当前竞争力指数、经济创造力指数、环境管制制度指数。除此之外,还公布由1/4最差指标和1/4最好指标组成的资产负债表,一些经济增长预测及专题研究报告等。

四、关于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比较与评论

(一)竞争结果评价法和竞争力决定因素评价法的比较与评论

众所周知,国际竞争力问题本身很复杂、涉及面很广泛,目前对竞争力的研究,无一个为人所广泛接受的定义和评价体系,只有I MD 和WEF 评价体系是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

由竞争结果来评价国家竞争力利在简明、直接反映一国的竞争优势,而弊在可能忽视了获得国家竞争优势所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可能是损害了一部分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能源的大量消耗及环境的破坏,进而损害了将来的竞争力。

从竞争力来源评价国际竞争力,清楚明了竞争优势之所在,对落后的国家便于寻找缩小差距的途径,与由竞争结果来评价国际竞争力方法相比,对竞争力来源的分析评价更接近竞争力研究的目的。理论上看,寻找国际竞争力来源的最理想办法是标杆测定,不但可以确定竞争力的差距,可以没有先入之见地确定决定竞争力关键因素,并且能够明确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政策措施。但往往由于资料所限,多数人采用的因素分析法。在因素分析法中,由于国家竞争力问题的复杂性,使得选择和使用单一的指标来评价国家竞争力有失偏颇,所以,建立了庞大的指标体系和数量繁多的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更为全面和准确。

(二)IMD 与WEF 的评价方法的评论与比较

IMD 对国家竞争力的评价基于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基础之上,形成了比较全面和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比较成熟的综合要素评价国家竞争力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世界最著名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法之一。它通过排名突出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差距,各国可清楚地知道本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强项和不足;它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便于进行国家之间的分析比较与研究;它通过对最差20个指标的单独排序和模拟排名,向决策者提出了亟待改进的主要方面,并指出了改进之后排名的变化,对一些国家的发展与改进有指导意义。IMD 评价有一些不足:国家竞争力定义为国家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该定45 第1期商春荣: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

义强调了国家竞争力来源的一个侧面,以该定义进行的评价结果是偏颇的。如该组织多年评价结果都认为新加坡的国家竞争力为第一,从竞争环境角度来看是可能的,但从国际竞争实力看是不恰当的,新加坡竞争实力显然不可能超过美国,也不可能超过德国和日本。在评价方法方面,一些评价指标设置和处理也不够合理。一些指标设置重复,如国内经济实力中关于GDP 设置了7个不同的指标,在汇率是否可自由兑换问题上也有三个指标来重复反映;在指标处理方面不进行关键指标和相关指标的分析和筛选,致使指标多的评价要素在排名中所起的作用大于指标少的要素;对不同层次、重要性不同的统计数据指标用统一的权重来计算,影响结果的正确性。

与IMD 类似,WEF 国际竞争力评价也建立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基础之上,是一个比较全面、完善、成熟的综合要素评价法,也是目前世界最著名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法之一。WEF 的评价法特点在于采用最新理论作为指导,在竞争力的决定要素的选择上不断的变化;比较重视实际运营方面和机制等方面问题,侧重于经济的动态增长;WEF 重视企业家的意见,大量使用定性指标,评价结果较多依赖于来自民间的调查对象的看法。但是,WEF 对国家竞争力的评价缺乏一个有效的、一致的理论指导,竞争力的概念缺乏一个统一的、一致的定义,因此,竞争力的决定要素的选择不断变化,其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在不同的年份之间差别较大;大量使用定性指标,使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严重依赖回收的调查问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二者比较来看,WEF 与IMD 的综合评价都是基于八因素来编制的,两机构所选取评价国际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是基本一致、略有差异。

WEF 以法规和政治体制这个末位要素替代了IMD 八要素之首国内经济实力,其余七个要素基本类同。两家机构所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也是基本一致的,即国际竞争力由八个要素加权综合而成,每个因素由一系列评价领域与评价指标构成,评价指标由有关统计 硬指标 和专家测评的 软指标 构成。

两者在评价理论原则、指标选择、指标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IMD 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国家创造的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WEF 定义为一国或地区保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增长的能力;IMD 强调创造和积累国民财富的能力,WEF 侧重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在指标的选择上,IMD 根据八要素确定了47个子要素、290个评价指标的一个庞大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排序;WEF 通过庞大的指标体系进行四类指数的比较和评价。在指标构成上,I MD 使用了2/3的硬指标和1/3的软指标,并且硬指标的权重大于软指标;WEF 评价体系中的八要素具有不同的权重,每个要素中包含的 软指标 与 硬指标 比重不同,软指标多的要素权重小,在各要素中定量统计指标按照实际得到的数据排序, 软指标 赋予不同的权重。所以,WEF 在两类指标的构成与权重设计上比IMD 要细致得多。综合看,IMD 虽然意在评价国家创造的竞争环境的能力,但似乎更重视从竞争结果来评价一国竞争力,更多体现的是静态分析;而WEF 则似乎更重视从竞争来源评价一国的竞争力,更多体现的是动态分析。

(三)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

波特从比较和发展的角度对国家竞争优势做出了解释,他提出了产业竞争力研究范式,对国际竞争力研究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但波特的范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1)以产业竞争力取代国家竞争力,模糊了两个层次的界限。(2)波特将竞争力定义为生产率,但在进行产业竞争力评价时,却从竞争结果角度使用了出口份额进行评价。(3)波特分析产业竞争力时,设计了产业链分析方法,但在进行产业竞争力的解释时,使用多因素分析法以菱形模型进行解释。(4)在菱形模型46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第1期

中,波特将生产要素区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并认为基本要素丰富反而不能提高甚至会降低国际竞争力,要求大力开发高级要素。这个结论对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可能是正确,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不适用的。(5)在菱形模型中,关于高级市场需求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论点,及政府不直接经营产业而是通过激励和刺激竞争来推动产业竞争力的论点,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是不适用的。因此,波特所建立的菱形模型用以解释发达国家产业的竞争优势可能更加准确,解释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力是不适用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等.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25-26.

[2] 狄昂照,吴明录,韩松,李正平.国际竞争力[M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3] 保罗 克鲁格曼. 流行的国家主义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4.

[4]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 Carmichael,E.A.Canada s Manufacturing Sector:Performance in the 1970s [A ].Ottwa.Canad:Canadian study

No.51[C].1978.

[6] Lundberg ,L ars.T echnology ,Factor Proportions and Competitiveness[J].1988.[https://www.sodocs.net/doc/6116328165.html,]:Scandinavian Jour -

nal of Economics,90(2):173-188.

[7]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5.

[8] 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9] Kravis,I.B,A.Heston,R.Summers.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Real Product and Purchasing Power[M ].Mary -

land.U.S.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10]Hill,P.International Price L evels and Pur chasing Power par ities [J].OECD Economic Studies,61986:133-

159.

[11]Toshiko tangez(唐).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U.S.A and Japanese M 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interna -

tional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C].New York.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230-254.

Review on the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s of

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SHANG Chun -r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 anagement,SC A U ,Guangz hou 510642,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es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valuation methods on national compet-i tion ability.The author comments and compares I MD w ith WEF,the two evaluation method of authority organizations and comments on Porter s theory of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Key Words:Competitive power;Competitive power of nation;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power;Compet-i 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47 第1期商春荣: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

项目评估理论与方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项目评估概述 1、项目评估 定义:项目评估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投资项目为研究对象,着重从经济、技术的可行性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狭义项目评估:对于一个项目的经济性的评价和审定,即按照给定的项目目标权衡项目 的经济得失并给出相应结论的一种工作。 ●广义项目评估:一种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审查和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它强调从长远和 客观的角度对可行性研究进行论证并作出最后的决策。包括项目决策阶段对其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环境和运行条件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工作。 ●含义:一是参照给定的目标,对投资项目净收益进行审定,权衡项目的利弊得失,寻找 可替代方案;二是为了达到给定的目标,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论证的过程中,通过对其净效益的计算分析,确定最佳方案并得出最终结论。 特征: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综合性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综合性 ●价值量分析与实物量分析相结合,以价值量分析为主----经济性 ●宏观效益分析与微观效益分析相结合,以宏观效益为主---宏观性、经济性 ●全过程效益分析与阶段效益分析相结合,以全过程效益分析为主----宏观性 ●预测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以预测分析为主----预测性 项目评估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决策性学科 原则: ●科学性原则 以科学的的态度,依靠科学的理论,保证评估结论的科学性,为优化决策提供依据。 ●客观性原则 从实际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民族习惯等条件出发,实事的分析项目成立的可能性。 ●公正性原则 评估工作保证不偏不倚,秉公办事。 ●优选性原则 任何项目,不仅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与服务,还应该能较快地回收投资。 ●系统性原则

综合评价理论

构成综合评价问题的五个要素分别为:被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者。(评价目的、评价结果) 评价程序:熟悉评价对象、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分析评价结果 (1)被评价对象 被评价对象就是综合评价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或称为系统。通常情况下,在一个问题中被评价对象是属于同一类的,且个数要大于1,不妨假设一个综合评价问题中有n个被评价对象(或系统),分别记为s1,s2,?,sn(n?1)。 (2)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反映被评价对象(或系统)的运行(或发展)状况的基本要素。通常的问题都是有多项指标构成,每一项指标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刻画系统所具有某种特征大小的一个度量。 一个综合评价问题的评价指标一般可用一个向量表示,其中每一个分量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系统的状态,即称为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3)权重系数 每一综合评价的问题都有相应的评价目的,针对某种评价目的,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评价指标之间的这种相对重要性的大小可以用权重系数来刻画。如果用wj 来表示评价指标xj(j?1,2,?,m)的权重系数,则应有m wj?0(j?1,2,?,m),且?wj?1。 j?1(4)综合评价模型 对于多指标(或多因素)的综合评价问题,就是要通过建立合适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综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从而得到相应的评价结果。 (5)评价者 评价者是直接参与评价的人,可以是某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体。对于评价目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模型的建立和权重系数的确定都与评价者有关。 (6)评价目的 对某一事物开展综合评价,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综合评价,评价事物的哪一方面,评价的精确度要求如何,等等。 (7)评价结果 输出评价结果并解释其含义,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决策。应该注意的是(转载于:综合评价理论),应正确认识综合评价方法,公正看待评价结果。综合评价结果只具有相对意义,即只能用于性质相同的对象之间的比较和排序。 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 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被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的原始 值、评价指标的若干预处理等);确定与各项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权重系数;选择或构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并给出综合评价结果。 1. 评价指标类型的一致化 一般说来,在评价指标x1,x2,?,xm(m?1)中可能包含有“极大型”指标、“极小型”指标、“中间型”指标和“区间型”指标。 极大型指标:总是期望指标的取值越大越好; 极小型指标:总是期望指标的取值越小越好; 中间型指标:总是期望指标的取值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为好,即取适当的中间值为最好; 区间型指标:总是期望指标的取值最好是落在某一个确定的区间内为最好。

《投资项目评估》

《投资项目评估》 《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建设项目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且能够应用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项目论证与分析。 具体要求:能够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项目财务预测;编制项目财务报表;进行项目财务分析及财务效果评价;进行项目的经济评价;进行项目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评价等。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产品经济模式下我国项目评估工作的曲折历程 一、“一五”时期的项目管理 二、“大跃进”对项目管理的冲击 三、“文革”对项目管理造成的危害 四、改革开放项目管理工作的恢复与发展 五、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项目评估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项目评估方法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 ?“一五”时期,我国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开始对一些大型建设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当 时所采用的方法是一些极为简单的静态分析方法,尚不够全面和完善。到70年代末期为止,我国一直沿用这种传统的方法评价项目。 生产力系统论 实体层因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附着层因素:凝结于、依附于生产力三要素之中。如教育、科学技术等 运行性因素:实现、促进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有机结合。如管理、制度、规模等生产力场论 第二节新的经济理论与方法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一、中国建设银行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为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舆论准备 ?二、最早开展项目评估工作的是中国投资银行 ?三、中国建行广泛开展项目评估工作 ?四、国家从立法上将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纳入项目管理程序 ?我国现代意义的项目评估理论和方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我国在世界银行的合 法席位得到了恢复。1981年,我国成立了以转贷世界银行贷款为主要业务的中国投资银行。 1983年,中国投资银行推出了《工业贷款项目评估手册》(试行本),之后曾多次加以修订,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发行,受到世界银行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好评。 第三节项目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新飞跃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一版的颁布与实施——标志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三版——项目分析的蓝本 ?项目评价的特点

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与不足

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与不足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统计分析活动也空前活跃起来,这其中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以其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整体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事物和某一观点的分析研究中。但从目前的应用来看,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也被设计者赋予了过多的期望,而导致难以胜任其科学评价的重任。重设计而忽略解释、重结果而忽略起因和过程的现象亦不容小视。 一、综合评价方法的思想和作用 提到“评价”,自古就有“论功行赏、论资排辈、平心而论”之说,它是人类社会中一项经常性的、极为重要的认识活动。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常常要涉及多个因素或方面。所谓综合评价分析,即“对评价对象的全体,根据所给的条件,采用一定的方法给每个评价对象赋予一个评价值,再据此择优或排序”。它不仅在宏观经济分析领域大显身手,如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实力、竞争力评价、现代化进程、社会发展监测、小康生活水平进程、环境质量监测、交通安全系统等领域的测评,其研究思想和方法也适用于微观分析,如企业的绩效评价、大学排名、居民购房购车选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而目前,充斥于耳的各项指数,如天气指数、洗车指数、综合发展指数、CPI指数等也是综合评价结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综合评价理论对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建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可以监测、揭示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从而采取相应对策;二是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发展状态,防止以偏概全;三是便于进行动态发展的监测评价,为政府决策、宏观管理、居民个体消费提供参考依据。 二、综合评价方法的最新发展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不同领域知识的不断交叉、融合,综合评价理论因其自身的兼容并包性,使得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吸收到运筹学、数据挖掘、模糊数学、管理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多种方法之所长。系统的组成以“功能”为准则,只要是能用于综合评价的方法都可以看作为系统的成员。因此,综合评价作为一个多学科边缘交叉、相互渗透、多点支撑的新兴研究领域被专家和学者所推崇。 随着实际评价系统日益大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常规的综合评价方法,如线性规划法、专家评价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等已难以胜任复杂系统评价问题中所涉及的多层次、多因子的问题。目前,模糊综合评价、灰色综合评价、智能模型评价、组合评价成为解决实际评价的新的有效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以模糊数学为基础,针对传统数学方法中“唯一解”的弊端,可以有效评价客观事物的差异在中介过渡时所呈现的“亦此亦比”性状态。有时,从一个等级到另一个等级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中间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渡过程,这个现象叫做中介过渡。而模糊数学理论的优势即在于解决“内涵明确,外延不明确”的“认知不确定”问题。比如,“年轻人”就是一个模糊概念,因为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年轻人”的内涵,但是要让你划定一个确切的范围,则很难办到。模糊综合评价则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但不足之处是其本身并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隶属函数的确定还没有系统的方法。 灰色综合评价(Gra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包括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等。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其特点是“少数据建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与模糊数学不同的是,灰色系统理论着重研究“外延明确,内涵不明确”的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自考复习资料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 课程代码:06090 1.人员素质测评:狭义的人员素质测评,是通过量表、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人事考核等多种手段测评人才素质的一种活动。广义的人员素质测评还包括企业的测评制度。 2.“自我实现人”假说:“自我实现人”又称“自动人”,它是阿吉利斯、马斯洛、麦格雷戈尔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人性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自我实现人”,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3..当量量化:就是先选择某一中介变量,把诸种不同类别或并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进行统一的转化,对它们进行近似同类同质的量化。 4.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也叫人员素质测评要素,是指能反映测评对象的测评深度和广度的一系列质量检测点,它实质上是用人准则的具体化。 5.测评结果的转换:就是运用某种转换方法对原始分数(汇总值或平均值)进行调整,形成种种不同的分数形式,以克服原始分数的弊端。 6.效度:一个测验在测量某项心理特征时所具有的正确程度。即测评的有效性,反映了运用某种技术得出的测评结果所真正衡量被测评对象的准确和真实程度。 7.信度:又称可靠性,主要测量测评的一致与稳定程度。若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的测评,结果大体一致,则说明测评结果稳定可靠,信度高。 8.笔试法:是让被测评者在试卷上笔答事先拟好的试题,然后由主测评人根据其解答的正确程度予以评定成绩的一种测评方法。 9.面试法:又被称为口试、面审、面谈等,是主测评人经过事先精心设计,在选择的特定场景下与被测评者面对面地交谈并进行观察,由表及里地测评被测评者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相关素质的测评方法。 10.社会称许性:指被测评者在作答时,故意按照社会评价标准中被认为好的或积极的特征做出回答。 11.投射测验:是向被测评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被测评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现出他的反应,通过分析反应的结果,就可以推断他的某些个性特征。在这里,刺激情境对决定被测评者的反应并不重要,它的作用只是像银幕一样,被测评者把他的个性特点投射到这张银幕上来。因此,利用这种投射技术编制的测验叫做投射测验。 12.人事考核法:是指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政治觉悟、品德、学识、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人格特征以及健康状况等各个方面所进行的考察与评价的人员素质测评方法。 13.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是指一组被测评者在给定的时间里和既定的背景之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一个小组意见。 14.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着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着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15评价中心法:是以管理素质为测试核心,将被测评者置于一个模拟的工作情境中,采用多种技术,由多个主测评人观察和评价被测评者在这种模拟工作情境中的行为表现的一系列标准化的测评活动。16模拟面谈:是评价中心技术中通常采用的人员素质测评方法——角色扮演的一种形式。一般是由主测评人的一名助手扮演与被测评者谈话的人,这个人是经过了培训的,他的行为将遵循一种标准化的模式。被测评者必须与这个人进行交谈以解决他所要解决的问题,由主测评人对面谈的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价。 17角色游戏:是评价中心法一种比较复杂的测评形式。它要求被测评者扮演一定的角色,模拟实际工作情境中的一些活动。通常是采用一些非结构化的情境,在被测评者之间进行交互作用。 18投射技术测验法:是一种用非结构任务作为刺激材料,通过对被测试者对有关材料的知觉和解释来分析,测定其个性品质倾向的测评方法。 19非结构化面试:是指面试的内容,程序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试者可以根据被试者的具体情况以及面试的需要随机提出问题,根据被试者回答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彻底,多层次的了解。 20测评:即测量和评定,测量是指以量化的方式对人的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进行测评,评定是以定性的方式对人的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进行鉴定和判定。所以测评就是把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紧密结合在

项目中评价模型和方法研究

关于项目中评价的模型和方法研究 作/转载者:白思俊发布时间:2004-7-6浏览量:120 摘要:本文在对传统项目评价的概念进行扩充之后,提出了项目前评价、项目中评价及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并重点对项目中评价的相关评价模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项目中评价的二维结构模型、聚类评价模型、递进评价模型及项目中评价的DEA评价方法。 关键词:项目评价,项目中评价,项目管理 Research on the Models of Project Interim Evaluation Bai Sijun (Management Schoo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Project Evaluation (PE) has basically formed a theory and method system. Many project life cycles are similar from the start to the end, including project determination; and then undergoing the project definition, manning, resources allocation, work planning, executing operating and so on. There is a series of evaluation problems in each period. Obviously, these evaluation problems have their related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 system. The set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 will constitute the perfect system of PE. In this paper, we exten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PE and present the concept of PE corresponding the whole project life cycle, and divide it into Project Ex Ante Evaluation (PAE), Project Interim Evaluation (PIE) and Project Ex Post Evaluation (PPE), and mainly analyze the models of PI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odel of two-dimensions framework, the model of clustering evaluation, the model of step-advance evaluation and the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Keywords: Project Evaluation, Project Interim Evalu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1.引言 项目评价作为项目管理的主要理论之一,已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价理论与评价方法体系,特别是项目前期论证和项目后期评价方面。然而人们对项目最为重要的执行阶段的相关评价问题却很少进行探讨,本文基于此对传统的项目评价概念(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预测、论证和评价)进行了扩充,提出了如下的广泛意义上的项目评价概念: 所谓广义项目评价,即项目在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针对项目生命周期每阶段特点应用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方法,采用适当的评价尺度所进行的“根据确定的目地来测定对象系统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者主观效用的行为”。 按照上述定义,我们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将项目评价分为三部分内容:即项目前评价、项目中评价、项目后评价。由于这三个阶段项目管理内容和侧重点不同,其项目评价内容也不同。 项目中评价是指在项目立项上马以后,在项目实施时期,历经项目的发展、实施、竣工三个阶段,对项目状态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衡量与监测,对已完成的工作做出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项目实施的实际状态与目标(计划目标)状态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可能影响因素,及时反馈信息,以便作出决策,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来实现或达到既定目标(计划目标),改进项目管理,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

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

《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课程考核 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下列一题作为课程考核内容,要求在2009年元旦前完成并交于任课老师。 题一:编制项目评价报告,材料见后; 题二:完成一篇符合下列内容之一的课程论文。1.某行业技术经济评价的现状与发展;2.某行业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的特点;3.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4.关于评价中资金成本及基准收益率确定方面的研究;5.关于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实证方面的研究;6.关于相关方案的比选的理论方法实证方面的研究;7.关于国民经济评价中参数确定的理论方法等的研究; 8.关于项目融资问题方面的研究。

题一:根据以下资料编写项目财务评价报告《生产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肽宝蛋白”项目的经济评价》。(参照相关参考书、案例编制) 本新建项目为投资建厂生产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肽宝蛋白”,其主要设备和技术均来自国内,厂址位于南京市近郊,占用农田约30亩,靠近铁路、公路、码头,水陆交通运输方便。靠近主要燃料和原料产地,供应有保证。水、电供应供应可靠。 基础数据及资料: (1)根据现有基础以及市场调查和预测结果,本项目建设期为两年,第三年达产,即第三年投产当年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40%,第四年达到80%,第五年达到设计产量。生产期按10年计算,加上两年建设期,计算期为12年。 (2)第一年完成厂房及公用设施建设和50%的生产设备购置及安装。第二年完成剩余50%的生产设备购置及安装、技术引进及其他生产线安装调试、确定原辅材料的供应厂家及生产线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3)本项目正常生产需要建设生产场地及公用设施2万平方米,按200元/平方米计,土地按10万元/亩计费用,技术引进费用400万元,开办费50万元,主要设备及购价如下: 主要设施设备规格(型号)数量(单位)单价(万元) 固体发酵器20T 4套90 液体发酵罐10T 4套50 闪蒸干燥机组XSG-500型4套94 混合饲料机组WHHJ 2套46 其他(化验设备)210 (4)项目正常年份流动资金按分项详细估算法,主要参数如下:(可适当调整,流动资金在500万元左右即可)。 序号 年份 项目 最低周转天数 周转 次数 1 流动资产 1.1 应收帐款30 12 1.2 存货 1.2.1 原材料及燃料30 12 1.2.2 在产品30 12 1.2.3 产成品30 12 1.3 现金30 12 2 流动负债 2.1 应付帐款45 8 (5)基本预备费按照建筑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的5%计算,涨价预备费按照建筑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的5%计算,项目预备费为两者之和。 (6)总投资中拟贷款2000万元,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其余为自有资金(资本金),用于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全部流动资金投资,贷款利率按年7.5%计。

综合评价与决策方法

正理想解 Z 是一个方案集 A 中并不存在的虚拟的最佳方案,它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 矩阵中该属性的最好值;而负理想解 Z 则是虚拟的最差方案,它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 阵中该属性的最差值。在 n 维空间中,将方案集 A 中的各备选方案 a i 与正理想解 Z 和负理 想解 Z 的距离进行比较,既靠近正理想解又远离负理想解的方案就是方案集 A 中的最佳方 ∑ x 设由决策人给定各属性的权重向量为 w = (w 1, w 2 , , w n ) ,则 步骤三,确定正理想解 Z 和负理想解 Z 。 设正理想解 Z 的第 j 个属性值为 z j ,负理想解 Z 第 j 个属性值为 z j ,则 ??max z ij , 正理想解 z j = ? 综合评价与决策方法及其计算机软件实现 评价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其主要区别在确定权重的方法上。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多 数采取综合咨询评分确定权重,如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 等。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根据各指标间相关关系或各指标值变异程度来确定权数,如主成分 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理想解法(也称 TOPSIS 法)等。目前国内外综合评价方法有数十种 之多,其中主要使用的评价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TOPSIS 、秩和比法、灰色关 联、熵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理论法、物元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价值工程 法、神经网络法等。 1.理想解法 目前已有许多解决多属性决策的排序法, 如理想点法、简单线性加权法、加权平方和 法、主成分分析法、功效系数法、可能满意度法、交叉增援矩阵法等。本节介绍多属性决策 问题的理想解法,理想解法亦称为 TOPSIS 法, 是一种有效的多指标评价方法。这种方法通 过构造评价问题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即各指标的最优解和最劣解, 并用靠近正理想解 和远离负理想解的程度, 通过计算每个方案到理想方案的相对贴近度来对方案进行排序, 从而选出最优方案。 1.1 方法和原理 设 多 属 性 决 策 方 案 集 为 A = {a 1 , a 2 , , a m } , 衡 量 方 案 优 劣 的 属 性 向 量 为 X = {x 1, , x n },这时方案集 A 中的每个方案 a i ( i = 1, , m )的 n 个属性值构成的向量 是 X i = (x i 1, , x in ) ,它作为 n 维空间中的一个点,能唯一地表征方案 a i 。 * * 案;并可以据此排定方案集 A 中各备选方案的优先序。 用理想解法求解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概念简单,只要在属性空间定义适当的距离测度就能 计算备选方案与理想解。TOPSIS 法所用的是欧氏距离。至于既用正理想解又用负理想解是 因为在仅仅使用正理想解时有时会出现某两个备选方案与正理想解的距离相同的情况,为了 区分这两个方案的优劣,引入负理想解并计算这两个方案与负理想解的距离,与正理想解的 距离相同的方案离负理想解远者为优。 1.2 TOPSIS 法的算法步骤 TOPSIS 法的具体算法如下。 步骤一,用向量规划化的方法求得规范决策矩阵。 设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决策矩阵 X = (x ij )m ?n ,规范化决策矩阵 Y = ( y ij )m ?n ,则 y ij = x ij m i =1 2 ij , i = 1,2, , m , j = 1,2, , n (1) 步骤二,构成加权规范阵 Z = (z ij )m ?n 。 T z ij = w j ? x ij , i = 1,2, , m , j = 1,2, , n * 0 * * 0 0 (2) * i ??min z ij , j 为效益型属性 j 为成本型属性 , j = 1,2, , n (3)

综合评价方法综述与比较

综合评价方法综述与比较 综合评价的概念:所谓统计综合评价,通常就是指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它是利用一定的统计指标体系,采用特定的评价模型和方法,对被评价对象多个方面的数量特征进行高度的抽象和综合,转化为综合评价值,进而确定现象的优劣、类型或对现象进行排序的一种统计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盗用函数法、多元统计综合评价技术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此外像人工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系统理论等新兴综合评价技术还在源源不断地涌现。 一简易的综合评价方法 (一),综合指数法 1,直接综合法概念:直接综合法是在确定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各项指标个体指数进行相加,直接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优点:公式简单易懂,指标数值计算简便。缺点:得到的数值比较粗糙,以此得到的数据进行评价结果精确度不高。 2,加权综合法概念:加权综合法是在确定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各项指标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综合评价数值。优点:与直接综合法相比,加权综合法指标数值的计算考虑到了各指标的比重问题,将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体现不同指标的不同重要程度。缺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的判断具有很大主观性。 (二) 功效系数法概念:功效系数综合评价法是指根据多目标规划的原理,把所要考核的各项指标按照多档次标准,通过功效函数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评价分数,据以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总体评价得分的一种方法。优点:方法简便和可操作性强是这种方法的优点所在。缺点:竞争力评价中,不同行业各指标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而权数是由评判人员主观确定,因此科学性有所欠缺,往往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出入较大。 (三)综合积分法概念:综合积分法是对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个指标评分,将所有得分相加算出总分,作为综合评价数值的一种评价方法。适用范围:适用于定量分析且变量指标可以用数字表达的评价分析。优点:此法操作简单,结果与、易于理解。缺点:对各指标变量的评分比较主观,没有客观精确地评分公式。 二运筹学中综合评分法 (一)层次分析法概念:AHP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即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蒂教授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创立的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把一个复杂决策问题表示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人们的比较判断,计算各种决策方案在不同准则及总准则之下的相对重要性量度,从而据之对决策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优点:1,系统性的分析方法;2,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3,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缺点:1,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2,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3,指标过多时数据统计量大,且权重难以确定;4,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精确求法比较复杂; (二)模糊评价法概念:模糊评价法是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的一种方法。优点:(1)为定性指标定量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实现了定性和定量方法的集合。(2)在客观事物中,一些问题往往不是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涉及到模糊的因素,而且模糊综合判别评价法则很好的解决了判别的模糊和不确定的问题。(3)所得结果为一向量,即评语集在其论语上的子集,克服了传统数字学方法结果单一的缺陷,结果包含的信息丰富。缺点:(1)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信息重复的问题。(2)各因素权重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3)在某些情况下,隶属函数的确定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多目标评价模型,要对每一目标,每一个因素确定隶属函数,过于繁琐,实用性不强。应

管理者评价理论与方法

2010级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2) 前言 (2) 一、管理者业绩评价概述 (2) (一)什么是管理者业绩评价 (2) (二)管理者业绩评价的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管理者业绩评价的理论、内容与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管理者业绩评价的理论. (6) (二)管理者业绩评价的内容 (6) (三)管理者业绩评价的方法 (6) 三、EVA(经济附加值)——新兴业绩评价方法 (6) (一)基本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计算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与传统方法相比的优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EVA理论实际应用 (8) 五、EVA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8) (一)存在的问题 (8) (二)改进建议 (8) 六、结束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 .....................................................................

管理者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 摘要 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是指在企业财务业绩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专家评议的方式,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定性分析和综合评判。科学地评价企业业绩,可以为出资人行使经营者的选择权提供重要依据;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管和约束;可以为有效激励企业经营者提供可靠依据;还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企业职工等利益相关方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关键词业绩评价管理业绩评价 EVA理论实际应用

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

收稿日期:2004-08-12 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 广东国际竞争力研究 (231) 作者简介:商春荣(1963-),女,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市场理论. 参见以下相关文献:金碚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 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 ;任若恩 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 竞争力的初步研究 ;任若恩 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 ;樊纲 论竞争力 ;邹薇 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 ;郭克莎 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缩小差距的途径研究 ;张金昌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夏清华 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 ;金碚 竞争力经济学 。 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 商春荣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 要:概述了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关于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种类与特点,并对各评价法进行了评论 与比较。重点对IMD 和WEF 两权威机构的评价法进行比较和评价。 关键词: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 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5)01-0041-07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始于美欧等发达国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日本于80年代初开始了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通常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与评价分三个层次:企业竞争力(Firm Competitiveness)、产业竞争力(Industry competitiveness)和国家竞争力(Nation competitiveness)。国家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国外学术界,关于国家竞争力评价有两个权威机构,一是总部设在日内瓦的 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另一个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 tu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 MD),二者都对工业化国家和一些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WEF 自1980年起每年将评价结果出版并定名为 全球竞争力报告 ,1985年起IMD 与WEF 合作出版其评价结果 世界竞争力年鉴 ,1996年后IMD 独立出版竞争力报告。欧美等国政府十分重视国家竞争力的研究,90年代,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建立了国际竞争力促进或协调机构,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 官、产、研 密切合作,共同研究、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初期的研究多是进行国家竞争力的研究。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WEF 和IMD 合作,1993年将中国的部分数据纳入 全球竞争力报告 ,1994年加入该报告的分项目比较,1995年参加该报告的全部项目比较并进行全球竞争力排序[1]。1992年3月改革出版社出版了由狄昂照、吴明录承担的国家科委的重大软科学课题 国家竞争力的研究 研究报告,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专著[2]。1995年以后国际竞争力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关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逐渐增多 。和国外相比,有关的研究多限于学术界,政府机构进行的竞争力研究比较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第4卷)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 ION ) No.12005(Vol.4)

第1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

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简介 教学目标 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学会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与结果处理的方法技术,并能应用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管理工作评价。内容大纲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 1.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1.2教育评价系统结构与功能 1.3教育评价的类型 1.4教育评价的模式 第二章教育评价方案设计 2.1教育评价方案概述 2.2教育评价内容的设计 2.3教育评价的权集及其构造 2.4教育评价的标准与量表 第三章教育评价的实施 3.1教育评价的实施程序 3.2收集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方法 3.3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分值转换与汇总 第四章教育评价结果的处理 4.1教育评价结果的质量检验 4.2教育评价结果的解释 4.3教育评价信息的反馈与利用 第五章学生评价 5.1学生学习成绩评价 5.2学生综合评价 5.3真实性评定方法 第六章教师评价 6.1教师评价概述 6.2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 6.3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绪论 一、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教育评价实例”分析 (1)一次教师暑期培训课上的经历:一位教了多年教师略带神秘地告诉我:“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到“唯一追求升学率”。 (2)一位语文优秀教师的课例:从高考题目引入“唐诗欣赏”教学。(3)“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泞”?(4)新课程改革的评价逻辑:、“评价跟着改革走”、“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的一体化 1、教育评价的目的: ◆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质量水平 ◆改进、提高教师的教学与质量水平 ◆改进、提高学校管理决策与质量水平 ◆为学校、地区、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具有对教育活动状况做出事实判断的功能; ◆教育评价具有对教育活动质量做出价值判断的功能。 3、教育评价的作用 ◆诊断作用——诊断教育活动过程与方法的优劣得失 ◆导向作用——引导教育活动的方向、方式、重点 ◆鉴定作用——鉴定、甄别教育结果的水平、级别、资格 ◆监控作用——监督、控制教育活动实施规范与质量水准

综合系统评价的方法研究

系统综合评价的方法 摘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无论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中,人们都要面对种种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和经济现象。它们的分析和比较不仅需要科学的定性分析,更迫切需要定量分析方法的支撑。这个时候,应用数学的价值就突显了出来。在我们研究的评价科学的广泛应用领域里,存在大量的现象和行为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表达和解决。众所周知,正确的决策来源于科学的评价,评价是决策的关键。综合评价通常指对被评价对象所进行的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如果把被评价对象视为系统的话,可抽象地表述为:在若干个(同类)系统中,如何确认哪个系统的运行(或发展)状况好与差。属性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经济管理、工业工程及决策等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x,且有着重大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针对那些诸如候选人排队、重大项目方案的选优、企业经营决策等问题来说,综合评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们对社会现象、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多目标决策问题呈现出的指标集增多、数据量急增、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繁琐的数据处理和复杂的建模分析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是不可想的。从而,对评价问题建立有力的支持成为很多领域的需求。计算机的应用对系统分析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在当今,人性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新的可视化计算机语言给用非计算机专业的编程人员和用户带来了方便。在评价决策中,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集成多种计算分析的模型,面向广泛的应用领域,开发通用的评价决策支持系统软件不仅是决策科学的需求,也是信息发展的需求。这必将促使科学的评价与决策方法在管理、经济、工程项目等多方面的应用领域中广泛开展、不断深入。 关键词:综合评价,灰色关联 综合评价的概念 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是对被评价对象所进行的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是指人们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相应的评价形式,据此选择多个方面的因素或指标,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将多个评价因素或指标转化为能反映评价对象总体特征的信息。综合评价的对象系统常常是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环境和管理等一些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综合评价的结果,是对被评价事物一般水平或趋势的抽象程度较高的数量描述,这种描述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具有实际社会经济含义。一般地,一个综合评价问题由5个要素组成: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系数、集结模型及评价者。 综合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探索新的综合评价方法 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综合评价方法较好地考虑和集成了综合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定性与定量信息,但是这些综合评价方法在应用中仍摆脱不了综合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评价专家主观上的不确定性及认识上的模糊性。即使是同一评价专家,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对同一评价对象也往往会得出不一致的主观判断。综合评价中,有时既要能充分考虑评价专家的经验和直觉思维的模式,又要能降低综合评价过程中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既具综合评价方法的规范性又能体现出较高的问题求解效率。

项目评估理论与方法

历史回顾系统的建设项目评价理论和方法是在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但是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时期。在资本主义早期,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很少,大部分是私人投资项目。私人资本主义追逐的是企业的最大利润,因此,当时的投资项目评价就是围绕如何获得最大利润来进行的,并且假设经济环境是在政府自由放任政策下的完全竞争。 1929 年的经济大萧条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卷入经济事务,各国经济学家重新考虑项目评价问题,将社会效用、生产与消费、资源配置以及社会福利问题纳入到项目评价的范围之内。1844 年,法国工程师杜比发表了题为《公共工程项目效用的测算》的论文,开创了现代成本效益系统分析的方法。 1968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出版的《工业项目手册》中首先提出了“新方法论”。“新方法”是指建议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来估计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新方法论”较成本效益系统分析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大大推动了项目评价理论方法的发展,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不太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项目评价等。 针对“新方法论”的局限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阿拉伯国家发展中心(IDCAS)于1980 年提出了“增值法”的思想,即根据项目对国民收入的增长的贡献来判断项目的价值。“增值法”建立了项目评价和国民收入之间的联系,简单明了,但由于没有考虑项目的外部效果和非经济效果,使问题过分简单化了。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各国经济学家和工程界人士加大了对建设项目宏观评价的研究力度,将社会评价和综合评价视为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超大型建设项目上马的必要条件,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项目评价中的地位,并制定了相应的国际标准。

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根据产业组织学的(),规划能够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其中包括环境绩效。 A.结构行为绩效理论 B.价格理论 C.产业竞争与规制理论 D.产业组织形态创新理论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得分:2.00 2.下列关于环评听证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听证会的个人和组织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B.旁听人应当遵守听证会纪律,且不享有听证会发言权 C.新闻单位采访听证会,应当事先向听证会组织者申请 D.参加听证会的代表人数一般不得少于20人 正确答案:[D] 用户答案:[D]得分:2.00 3.环境风险具有()。 A.确定性和危害性 B.不确定性和危害性 C.确定性和非危害性 D.不确定性和非危害性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2.00得分: 4.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所造成的损失一般可能增加()倍。 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答案:[D] 用户答案:[D]得分:2.00 5.城市旧城区改造建设的显著特点是依托原有工业基础,以()为主,利用其设施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改造,以扩大再生产。 A.国有企业 B.民营企业 C.老骨干企业 D.公私合营企业 正确答案:[C] 用户答案:[B]得分:0.00 6.海洋水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其中二级评价一般采用()方法。 A.物理模型实验法 B.数值模拟法 C.近似估算法 D.类比法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2.00得分: 7.若将开发区定位为新经济区,则应以()来配置要素。 A.人口计划规模 B.经济发展规模 C.环境承载能力 D.资源需求总量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得分:2.00 8.()的任务就是要区分、筛选出显著的、可能影响规划决策和管理的、需要进一步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或问题。 A.规划方案分析 B.规划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C.规划环境影响识别 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C]得分:0.00 9.()泄漏后会在地面形成一个池,池内液体由于池表面风的对流而缓慢蒸发。 A.常温下的液体 B.压力液体 C.制冷液体 D.高温液体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得分:2.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