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

* 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 985 工程 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的支持。

[收稿日期]2009-08-02

[作者简介]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行为和制度经济学、公司金融研究;宋紫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

*

周业安,宋紫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 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增长;财政分权

[摘 要] 本文比较系统地讨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及其后果,并总结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的主要成果。本文认为这种地方政府竞争的确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经济波动、地方保护以及公共品供给的扭曲等。[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11-0028-09

一、导 言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和转型并存的经济体,就经济增长的模式来说和早期的东亚模式类似,比如强调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注重出口导向,注重投资的核心地位,以家族企业为特色的微观经济组织等等。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东亚模式之间存在一些本质的差别,除了政府和国有部门对资源的控制以外,政府介入经济增长的方式和途径也完全不同。在中国,更多地表现在地方政府像公司一样运行,[1]

地方政府并不特别关心公共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是更关心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绩效。尤其是地方政府竞争强化了这类行为。所以,在很多学者看来,要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从地方政府竞争着手。

地方政府竞争其实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也普遍存在。发达经济体都采取不同程度的财政分

权,每个辖区(无论是州县还是一些大区)都拥有

自己的独立的税权。各个辖区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通过公共政策的策略制定来吸引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流入本辖区。给定资源的有限性,辖区之间就存在某种竞争关系。如果按照作为竞争主体的政府间关系划分,辖区竞争可分为纵向竞争(interg overnmental competition 或vertical com petition)和横向竞争(interjurisdictio nal com -petition 或horizo ntal competition)。[2]

所谓纵向竞争,就是指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竞争,通常更多地关注中央和州(或者地方)之间的竞争。横向竞争是指同级政府之间的竞争,比如州之间、城市之间、特别区之间、县之间的竞争等等。

如果按照竞争的性质划分,那么辖区竞争又可分为溢出效应、财政模仿和标尺竞争三种方式。所谓溢出效应式的竞争,主要是指某个地方政府增加某项公共服务支出,就可能惠及周边辖区的

28

居民,这就是所谓的正溢出效应或者正外部性,结果可能促使周边辖区免费乘车。而财政模仿式的竞争主要是指辖区之间相互模仿竞争对手的财政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从而可能导致各地区之间公共政策趋同。标尺竞争则是指选民会比较自己所在辖区和其他辖区的经济政策,以此来决定自己手中的选票,结果其他辖区的政策就被选民当作标尺,来考核自己所在辖区的政府,基于这种原理,各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为了获得连任,就需要展开标尺竞争。

现有的研究发现,辖区之间的这些竞争不仅存在,而且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国外如此,国内是否也这样呢?国内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关注由来已久。早期人们主要关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进行中央和地方的分权化改革(核心是财政分权改革)?不过这个问题在1994年分税制实施以后不再作为热点来讨论了。二是如何协调地区之间的行为?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比如重复建设、地方保护等,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所以需要加以解决。但当时在面对这两个问题的时候,研究者更多的是思考对策,而没有提出理论的解释。真正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思考,还是近十年的事情。

国内外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理论上关注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分权的经济后果上。而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概念是由何梦笔(1999)[3]、冯兴元(2001)[4]等在Breto n(1996)[5]的理论基础上率先系统提出的。在此之后,一些文献开始基于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或者把地方政府竞争融入分权框架中,以此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好与坏的后果。这些研究从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出发,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这种竞争的性质;二是这种竞争的后果。不过,和国外的相关文献比较,围绕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问题的研究工作忽略了一个最核心的内容,那就是地方政府竞争的存在性,对这个问题缺乏相应的研究。现有的研究都假定竞争已经存在,然后讨论竞争的其他问题。这恰恰是本文的出发点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将现有国内外关于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结果进行一个系统的评价,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给出未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视角。评价分两个部分展开:一是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的研究;二是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后果的研究。当然,就现有文献来说,关于第二个问题的研究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

国内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在理论上经历了一个从分权到政府间竞争的渐进认识的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则经历了一个从描述分析到实证研究的过程。早期的研究目的是试图揭示改革开放前传统体制的性质以及运行机理和后果,其中用到了政府竞争的概念,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樊纲等人(1990)提出来的 兄弟竞争 概念。[6]后来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到改革开放本身,试图理解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及其后果,这期间海外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这类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代表性的如钱颖一和温加斯特等人提出的 经济联邦主义 的观点,[7]以及邹恒甫等人对财政分权的研究;[8]与此同时,国内的学者也开始关注财政分权问题,只不过国内学者更关心的是如何进行分权化的财政体制改革,而不是理论本身。在钱颖一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国内学者开始尝试揭示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这一工作首先从直接引入地方政府竞争这一概念展开,然后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政府间关系中所存在的信息和激励难题,转而讨论中国式的分权和中国式的地方政府竞争。图1勾勒出了这种理论思考

逐步深化的过程。

29

从上图可以看出,迄今理论界对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五个阶段,首先是兄弟竞争观点的提出;然后是钱颖一等人对中国的分权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提出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视角,开始尝试通过该视角来理解中国的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这一阶段,财政学的学者则开始研究税收竞争问题,税收竞争的研究对地方政府竞争视角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在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基础上,周黎安等人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地方政府间存在的标尺竞争;最近,研究者开始关注地方政府的策略互动,并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来研究相关的问题,重点是讨论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支出竞争和其他竞争的存在性、程度及其后果,这类研究才开始真正和国外的政府竞争理论对接。

(一)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的制度力量逐步释放,经济组织的效率逐步提高,居民收入逐步增加,经济增长率虽然波动较大,但增长的趋势比较明朗。特别是和其他转型国家相比较,中国的经济转型似乎显得特别成功,这就不可避免地吸引学者们进行研究。问题的核心在于:为什么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创造出了有效的市场化激励,而其他采取激进改革模式的转型经济相对缺乏激励呢?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来自钱颖一等人。他们基于财政分权文献和激励理论的视角,认为这是中国特定的政府间分权制度所导致的。中国从集权向市场制度转型的过程是一个政府逐步分权的过程,在这种分权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实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财政联邦主义制度,但形成了 中国特色的分权 。按照M ontinola,Qian和Weing ast (1995)[7],以及Qian和Weingast(1996)[9]、Jin, Qian和Weingast(2005)[10]等人的观点,这种中国特色的分权应该称之为 财政联邦主义,中国风格 ,或者 经济联邦主义 ,或者 市场保护型联邦主义 。在地方政府没有获得相对独立税权的前提下,拥有了部分公共职能的事实自由处置权,形成了一种所谓的 经济联邦主义 ,这种分权模式赋予了地方政府较大的激励,从而能够起到促进市场或者保护市场的作用,并促进了经济增长。

钱颖一等人的观点为理解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既然地方政府类似一个利润中心,那么相互之间必然会展开竞争。比如孙广振和张宇燕[11]以及张维迎和栗树和[12]等人的研究。问题是这种竞争和市场中厂商的竞争类似吗?张维迎等人的早期分析并没有给出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具体描述。何梦笔(1999)基于Breton(1996)的政府竞争范式和思想,提出了一个政府竞争的分析框架,以此来比较分析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国的绩效差异。[3]不过他的分析是描述性的,并没有像钱颖一等人那样给出一个完整的理论逻辑和模型。尽管何梦笔的分析略显粗糙,但给国内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从而引发了相关的后续研究。比如冯兴元(2001)进一步整理了其分析框架,并利用该框架研究了我国公共物品融资等问题。[4]笔者也在这一框架的影响下,开始尝试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对地方政府竞争的不同策略及其后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13]在笔者看来,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一种策略博弈,这种思路符合政府竞争理论的主流范式。

基于早期的这些研究,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尝试运用简单的博弈模型或思想来研究地方政府竞争问题。和这一阶段内容有关的且比较重要的著作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建立地方政府竞争的产业组织模型,来系统研究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与后果,比如杨海水(2005),[14]他分别建立了地方政府竞争的产业组织模型(比如具有古诺特征的补贴率竞争模型等等),系统地讨论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地方政府竞争的不同策略和均衡解,并通过数字计算给出了相应的证据。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通过研究财政分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规范地讨论政府竞争及其后果,尽管讨论对于我们的主题来说有点间接。这方面的代表文献是张晏(2005)[15]、傅勇(2007)[16]等。张晏(2005)通过建立基于财政分权和政府竞争的增长模型系统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分权和政府竞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对相关理论命题进行了经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

30

之间的确存在税收竞争,比如围绕FDI的税收政策的竞争,并且分税制后财政分权和政府竞争促进了经济增长。傅勇(2007)基于面板数据方法,侧重研究分权、政府竞争对地方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政府之间的确存在财政竞争,但这种竞争导致了地方公共支出的 偏向 ,即侧重经济建设支出,忽略了社会性支出,从而导致地方公共品供给缺乏效率。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后续的研究把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进一步规范化,并给出了相应的经验研究证据,但在理论研究方面,杨海水并没有从地方政府的横向策略互动推出增长路径,也没有引入纵向策略互动问题;张晏和傅勇等人的研究给出了比较详细的经验证据,但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不足以刻画地方政府的策略互动,因而主要是强调分权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竞争的作用。

除了上述文献以外,在财政学研究领域,也开始逐步围绕财政竞争问题展开研究,相关的专著也开始出现,现有讨论国内税收竞争的文献都没有提供一个理论上的规范分析,部分文献涉及策略互动问题,但也仅仅是给出了一些简略的模型描述。

(二)标尺竞争和地方政府间的策略互动

以钱颖一等人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分权模型为基础,一些学者以地方官员的升迁为视角,对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进行实证研究。代表性的文献就是周黎安的一系列成果。周黎安(2004、2007)[17][18]建立了一个地方官员政治晋升博弈的简单模型,旨在强调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对地区间经济竞争和合作的影响。由于政治晋升博弈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官员的晋升直接降低另一个官员的晋升机会,即一人所得为另一人所失,这使得同时处于政治和经济双重竞争的地方官员之间的合作空间非常狭小,而竞争空间非常巨大。他把这种类型的竞争看做是 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 。

周黎安等人所发展的中国地方官员锦标赛晋升模型实际上就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标尺竞争。在民主制度下,标尺竞争来自选民对不同辖区绩效的比较;而在中国这种转型经济体中,由于选民对地方官员没有决定权,但中央为了对地方实施有效的人事激励,也必须采取相对绩效考核,这就形成了中国式的标尺竞争,它和民主制下的标尺竞争的唯一区别就在于选择标尺的主体。许多后续经验研究证实了这种标尺竞争的存在。比如李宏彬和周黎安[19]、徐现祥等人[20]的研究。不过现有这些研究把经济绩效看成是官员晋升的唯一标准或核心标准,和现有的我国官员考核制度不符;并且这些研究都是侧重多级政府间的人事激励,而对地方政府之间的策略互动则缺乏揭示。

现有的研究都采取面板数据,也很难度量政府的策略互动。而恰恰是这一点对理解地方政府竞争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不考虑策略互动,就不知道竞争的性质和程度。即使是其他一些关于政府竞争的研究,比如张晏等人的一系列文献用各地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对税率来衡量税收竞争,并基于面板数据加以实证,但和前述官员晋升博弈的检验一样,没能真正揭示地方政府竞争的空间策略互动的本质。

当然,最近一些文献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尝试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来研究中国地方政府的竞争问题。代表性的有沈坤荣和付文林(2006)[21]以及李永友和沈坤荣(2008)[22]分别对不同年份的省际间截面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发现了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证据。邵军(2007)[23]采用2001 2005年全国各省市相关变量的平均数值,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和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发现了地方政府支出竞争的证据。但这些研究对于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的研究是不充分的。最近李涛和周业安(2009)[24]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分税制的实施在中国的多级政府体制内部形成了事实上的财政分权体制,这种财政分权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可能展开竞争。究竟这种支出竞争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是表现为策略互补还是策略替代?他们利用1999 200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各省区人均实际本级财政支出总量和行政管理费支出表现出显著的策略替代特征,而各省区人均实际基本建设、教育、科学、医疗卫生、预算外等支出都表现出显著的策略互补特征;

31

此外,各省区人均实际本级财政支出总量、基本建设和行政管理费支出都表现出显著的时间上的路径依赖特征。这些研究从数据上定量刻画了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存在的性质。

三、地方政府竞争的经济后果

(一)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国内文献,大多同意这种竞争有利于经济增长,无论是从财政分权的视角,比如林毅夫和刘志强[25]、张晏[15]、周业安和章泉[26]等,还是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比如笔者早期的文章。不过,对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直接检验还存在不足,一方面,财政分权的视角都是通过引入税收竞争的因素来考虑两者的关系,但由于采用面板数据,所以无法刻画地方政府的策略互动;另一方面,早期关于两者的直接论证要么是描述性的,少数经验研究仅仅关注了制度竞争的方面,实际上并没有揭示地方政府竞争的更为重要的内容。后续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化。后续的一些研究基于标尺竞争理论,从官员升迁和辖区绩效的关系着手,探讨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不过这种研究的缺陷前面已经阐述。更有效的研究是直接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地方政府的空间策略互动对辖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如沈坤荣和付文林(2006)[21]、李永友和沈坤荣(2008)[22]、李涛和周业安(2008)[27]等。沈坤荣和付文林(2006)发现,无论是本期还是上一期的宏观税负均与实际GDP间呈正向变动关系。李永友和沈坤荣(2008)分析了财政竞争对FDI增长绩效的影响,发现经济建设支出增加,或者社会性支出减少,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两期,都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的影响。李涛和周业安(2008)利用1994 2005年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其他地区的总体财政支出或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财政支出水平的增加能够显著地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其他地区的基本建设财政支出或行政管理费财政支出的水平或比重的增加的作用截然相反;本地区更低的预算外财政支出水平、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或更高的贸易开放度都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地区财政分权程度的空间策略性互动以及地区财政分权本身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没有显著且稳定的影响。

(二)地方政府竞争的不利结果

地方政府竞争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首先,这种增长是否会持续?其次,为了获得这种增长,是否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张涛和邹恒甫等人的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和经济绩效之间的显著负相关关系。[8]虽然这些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主要适用于分税制之前的情形,但的确给我们以警示: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未必就能够带来有利的结果。可见,对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所带来的其他后果的担忧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就这些后果来说,有些是很早就得到关注的,比如重复建设、诸侯经济、地方保护等等;而有一些在近期得到了较大的关注,比如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公共品供给低效率等等。

1 地方政府竞争和宏观经济波动。

地方政府竞争带来了增长,同时也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这是由于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受到任期的限制,以及约束的软化,导致其相互竞争过程中不会采取具有长期增长效应的策略,而是选择能够带来短期超额收益的外延型增长模式,这种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依赖投资来促进增长,这必然会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投资冲动,而中央为了平抑该冲动,不断采取相机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经济的波动。很多学者都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比如郭庆旺和贾俊雪(2006)[28]通过模型证明,财政激励和政治晋升激励导致地方政府竞争加剧,并且还促使其利用制度外财政竞争来吸引外资,在中央政府调控不足的前提下,投资过热和经济过热开始出现。相关的经验研究也证实了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比如张军等(2007)[29]、傅勇和张晏(2007)[30]的研究发现,分权可能带来地方政府过度投资基础设施,这显然是波动的一个重要来源。周业安和章泉(2008)[26]最近的经验研究证明,正是财政分权这种体制本身会带来经济波动。

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导致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32

的两个具体表现就是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竞争和土地竞争。首先,许多学者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竞争表现为对资本的无休止追逐。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资本的贡献,这正是地方政府对资本追逐的结果,它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之间的招商引资竞争。比如王丹等人(2005)[31]运用非合作静态博弈模型证明,政府运用招商引资和降低实际税率两种手段进行税收竞争的情况下,参与横向税收竞争的地方政府数量与均衡税率成反比;招商引资本身也有助于降低均衡税率。张晏(2005)等人则讨论了地方政府之间展开FDI竞争的问题,她的研究发现,各地区实际税负方面存在竞争,其目的是为了更有利地吸引外资流入本地。[15]

其次,地方政府为了吸引资本的流入,除了通过税收竞争来给予税收优惠外,还通过给予土地优惠,试图借助廉价的土地资源来争夺资本。比如张清勇(2005)[32]指出,土地竞争中工业用地协议出让价格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之间的投资争夺导致这种价格战,并可能导致竞赛到底的困境。为了招商引资而进行的土地竞争不仅导致了土地实际价格的扭曲,而且还可能导致耕地流失,政府财政收入的流失,环境恶化,以及后面将要提及的大量的重复建设的出现。

2 地方政府竞争和重复建设、诸侯经济以及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政府竞争之所以能够带来经济波动,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这种竞争导致了辖区之间的重复建设。这是一个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有的难题,学者们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认识到地方之间重复建设的危害,因而需要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后来,研究者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重复建设的成因,比如张军提出了导致重复建设的过度进入的产权基础。[33]其后,魏后凯(2001)[34]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存在的重复建设问题,认为重复建设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数量过多,造成一国总体生产能力过大,生产设备闲置的现象,并指出地方政府行为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最近,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运用博弈论模型来研究重复建设问题,不过这些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重复建设的后果就是容易形成所谓的 诸侯经济 ,并导致众所周知的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竞争过程中,地方政府除了争夺其他辖区的要素,还要确保本地要素不流出。但要做到后者,不是通过财政或者制度竞争等方法来吸引本地要素扎根当地,而是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直接对要素的流出进行管制。除了要素市场上进行行政管制外,产品市场上则表现为对其他辖区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行为进行行政管制,比如设置进入门槛等,并借助工商税务卫生和司法等部门对外地企业设置重重障碍,目的就是增加这些企业的进入成本,以达到保护本地企业产品的目的。地方政府对要素和产品市场进行行政和法律管制的行为通常被称为地方保护主义,所形成的存在流通障碍的块块经济就被称为 诸侯经济 。

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地方保护和诸侯经济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早期文献,比如沈立人和戴园晨等,就已经讨论了我国地方形成诸侯经济的原因以及治理的途径。[35]早期的研究者也已经开始注意到,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出现在产品和要素市场,而且也出现在各种行政领域,比如财政、司法等等。比如林文益等着重分析了市场上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所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36]

在这些早期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研究者开始运用理论模型和计量方法对地方保护主义进行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的存在性和程度,也即是地方保护的存在性和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地方保护的成因与后果。现有这些研究最先发端于海外学者对中国国内市场分割问题的关注,这些研究运用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计量、或者地区间贸易的 边界效应 计量等来度量中国地方保护的程度,这些研究的确发现了我国具有明显的地方保护现象。这方面的代表论文有Young (2000)[37],Poncet(2001)[38],Bai等(2004)[39]等。李善同等(2004)[40]通过调查也发现了地方保护的大量证据。

33

3 地方政府竞争和公共品供给的扭曲。

地方政府竞争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公共品供给。一些研究者认为,地方政府竞争损害了地方公共品的供给效率。比如平新乔和白洁(2006)[41]指出,财政分权背景下的财政激励不仅显著地改变了公共品供给的结构,而且改变了政府预算内支出模式和预算外支出模式。也就是说,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导致了特殊的财政激励,这一激励改变了地方政府的公共品供给行为,即体现在公共支出出现 偏差 了!这一偏差在傅勇(2007)[16]那里得到了验证。他利用1994 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后的财政分权以及基于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的确导致了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扭曲,具体表现为 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 的公共支出结构。

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偏向的出现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地方公共品供给的不足,典型的如环境污染严重、教育投入不足等。比如乔宝云、范剑勇和冯兴元(2006)[42]利用1979 2001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小学义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周业安和王曦(2008)[43]对1978 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从收入角度看,财政分权能够促进教育水平提高,但从支出角度看,分权对教育有抑制作用,这说明,对教育发展而言,收入分权不足,而支出分权过度。章泉(2008)[44]最近则研究了财政分权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利用中国1996 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和中国环境质量关系进行检验,发现两点结论。首先是财政分权度的提高对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说明分权式改革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降低环境管制的努力。

四、结 论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持续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所感兴趣的话题,如何理解这一增长的源泉,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迄今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本推动的,而导致这一模式的主要力量就是地方政府。改革开放除了商品和要素逐步市场化外,政府层级内部也开始引入市场化激励,比如改革初期采取的各种财政包干制度,就是模仿企业承包制实施的。1994年开始推行分税制,把多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制度化,但偏重经济绩效的考核模式以及税收分成制度等都无形中激励地方政府追求各自的本位利益,给定资源的有限性,政府之间必然存在竞争。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可以利用的竞争手段有很多,比如具有长期效应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但官员在给定任期约束的条件下,并不重视这些,而是更重视能够带来短期经济绩效的竞争策略,这就是吸引资本。

实际上,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就是吸引资本,这些资本包括国内的民间资本,也包括海外资本,同时还有国家的投资。但资本的数量是有限的,因而各个地方政府就会采取税收优惠、支出优惠,以及土地和相关政策等其他方面的优惠,来吸引资本流入。资本流入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在短期迅速提升当地的经济绩效,但坏处也是明显的,如同前面所述,这种以资本为核心促增长的方式必然会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公共服务结构的扭曲,因此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如果经济绩效的提升足以弥补这些副作用,那么这种增长模式能够改进整个经济体的福利。但如果弊大于利,则这种模式具有深远的破坏性影响。从各地的经济实践看,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弊大于利的情形,比如环境持续恶化,经济绩效的短期改进根本不足以弥补这种恶化带来的福利损失。

因此,对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三十年的性质与后果进行反思,不仅能够明晰过去经济增长的本来面目,而且可以知道问题的所在,这样有利于今后深化改革。从前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如果中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遏制那些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政府体制改革必须重视多级政府之间的正确激励,从而促进地方政府之间的有序竞争。

34

参考文献:

[1] Walder,A G L ocal Gorernments as Inda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 s

Transitional Economy[J] T 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 y,1995,101(2)

[2] Kenyon,Daphne A and John Kincaid Introduc-

tion[A] In K eny on,Daphne A and John

K incaid,ed Co mpet itio n amo ng States and

L ocal G over nments:Efficiency and Equit y in

A merican Federalism[C] Washingt on,DC:

T he U rban Institute P ress,1991

[3] 何梦笔 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分析

范式[Z] 德国维滕大学讨论文稿,第42期,

陈凌译,1999年9月

[4] 冯兴元 中国辖区政府间竞争理论分析框架

[Z]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天则内部文稿系

列,2001,(2)

[5] Breto n,A lbert Compet itiv e Go vernments:A n

Eco no mic T heo r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F-i

nance[M] Cambr idge:Cambridg e U niv ers-i

t y P ress,1996

[6] 樊纲等 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M] 上

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7] M ontinola,Gabriella,Y ing yi Q ian and Bar ry

Weing ast Federalism,Chinese Style:T he

Po lit ical Basis fo 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J] Wo rld P olitics,1995,48(1)

[8] Zhang,T ao,H eng-fu Zou Fiscal decentral-i

zation,public spending,and eco no mic

gr ow th in China[J] Journal of Public Eco-

no mics,1998,(67)

[9] Qian,Y ing yi and Ba rr y R Weing ast China s

T r ansit ion to M arkets:M arket-Pr eser ving

Federalism,Chinese Sty le[J] Jo urnal o f

Po licy Refor m,1996,1(2)

[10] Jin,Hehui,Yingyi Qian,and Barry R Wein-

gast Reg 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

centives:Federalism,Chinese Sty le[J] Jour-

na l of P ublic Eco no mics,2005,89(9-10) [11] 孙广振,张宇燕 利益集团与 贾谊定理 :一

个初步的分析框架[J] 经济研究,1997,(6) [12] 张维迎,栗树和 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

业的民营化[J] 经济研究,1990,(12) [13] 周业安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 中国

人民大学学报,2003,(1)

[14] 杨海水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研究 基于产

品和要素不完全流动的视角[Z] 复旦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05

[15] 张晏 分权体制下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增长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 傅勇 中国式分权、地方财政模式与公共物

品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Z] 复旦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7

[17] 周黎安 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

作 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长

期存在的原因[J] 经济研究,2004,(6) [18] 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

究[J] 经济研究,2007,(7)

[19] Li,Ho ng bin,and L-i An Zhou Po litical T urn-

ov er and Economic Per for mance:T he Incen-

tiv e Role o f Per so nnel Co ntr ol in China[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 [20] 徐现祥,王贤彬,舒元 地方官员与经济增

长 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证

据[J] 经济研究,2007,(9)

[21] 沈坤荣,付文林 税收竞争、地区博弈及其增

长绩效[J] 经济研究,2006,(6)

[22] 李永友,沈坤荣 辖区间竞争、策略性财政政

策与F DI增长绩效的区域特征[J] 经济研

究,2008,(5)

[23] 邵军 地方财政支出的空间外部效应研究[J]

南方经济,2007,(9)

[24] 李涛,周业安 中国地方政府间支出竞争研

究[J] 管理世界,2009,(2)

[25] Lin,Justin Y ifu and L iu,Zhiqiang Fiscal De-

centr 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 ow th in China

[J] Econom ic D ev elo pment and Cultural

Chang e,2000,49(1)

[26] 周业安,章泉 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和波动[J]

管理世界,2008,(3)

[27] 李涛,周业安 财政分权视角下的支出竞争

和中国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

的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2008,(11) [28] 郭庆旺,贾俊雪 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

宏观经济稳定[J] 管理世界,2006,(5) [29] 张军,高远,傅勇,张弘 中国为什么拥有了

良好的基础设施?[J] 经济研究,2007,(3) [30] 傅勇,张晏 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

35

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 管理世界,

2007,(3)

[31] 王丹,刘洪生,徐静 加入招商引资行为的税

收竞争模型[J] 世界经济,2005,(1)

[32] 张清勇 地方政府竞争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

[A] 载于 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

文(第一部分) [C]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评网),中国制度经济学会筹委会,2005 [33] 张军 转轨经济中的 过度进入 问题 对

重复建设 的经济学分析[J] 复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8,(1)

[34] 魏后凯 从重复建设走向有序竞争[M] 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1

[35] 沈立人,戴园晨 我国 诸侯经济 的形成及

其弊端和根源[J] 经济研究,1990,(3) [36] 林文益 论我国市场发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问题[J] 经济学家,1990,(3)

[37] Yo ung,A T he Razo r s Edge:D istor 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 m in the Peo ple s Republic

of China[J] Q uarter ly Jour nal o f Economics,

2000,115(4) [38] Po ncet,Sandra 中国市场正在走向 非一体

化 中国国内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

比较分析[J] 世界经济文汇,2002,(1) [39] Bai,Chong-En,Du,Y ingjuan,Tao,Zhigang,

and Tong,Sarah Y L ocal P 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 s

Indust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

ics,2004,63(2)

[40] 李善同,侯永志,刘云中,陈波 中国国内地

方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 经济研究,

2004,(1)

[41] 平新乔,白洁 中国财政分权和地方公共物

品的供给[J] 财贸经济,2006,(2)

[42] 乔宝云,范坚勇,冯兴元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

小学义务教育[J] 中国社会科学,2005,(6) [43] 周业安,王曦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教育发展

[J] 财政研究,2008,(11)

[44] 章泉 财政分权、公众偏好和环境污染

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Z] 中国人民

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2008

Thirty Years of Interjurisdictional Competition during in China

Z HOU Ye-an,SONG Z-i feng

(Sch ool of E conomics,Renm in U nivers ity of Ch ina,Beijing100872,Chin a)

[Key words] interjur isdictional competition;econo mic gro wth;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bstract] T his paper offers a system atic discuss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jur isdictional com petitions in China since the start of reform and openness with a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 e The authors claim that while interjurisdictional co mpetition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gro wth,it has also induced v ario us negative consequences Cases in point include m acro-economic fluctuation,r eg io nal pro tectionism,and distor tion in production of public go ods

[责任编辑 陈翔云]

36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一、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夏商两代:方国制。 夏商两代,地方上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2、周代:分封制 周武王把王畿(jī)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是土地和人民,受封对象是古代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王室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3、秦:郡县制。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调整,增至40余郡。 4、汉:①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吸收周朝和秦朝教训,实行郡国并存的地方行政体制。这些同姓诸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来,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bì)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经过汉景帝“削藩”和汉武帝“推恩令”,王国势力被削弱,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能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推恩令”:诸侯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②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附: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联合力量打败项羽,分封了一些重要将领为王。刘邦即位后开始铲除异姓王。刘邦在翦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原因时,除了确认暴虐是主要原因外,还认为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也是秦短命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凋敝的条件下,刘邦也无力直接控制全国,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屏障。刘邦晚年和群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以同姓王代替异姓王,在当时确曾起到了拱卫中央皇权、巩固刘氏天下的作用,但也种下了叛乱和分裂的祸根。《西汉会要》:“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5、隋:①隋文帝时减去郡级区划,保留州、县两级制。②隋唐实行科举制,打击士族势

地方政府学第三节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

第三节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 一、地方政府竞争概述 二、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表现及后果 三、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产生机理 四、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规制 一、地方政府竞争概述 1.地方政府竞争的概念 2.地方政府竞争的手段 3.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 4. 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基础 1.地方政府竞争的概念 ·在理论上,一个地方政府代表一个所管辖的区域,因而也可以称作辖区。 ·所谓地方政府竞争或者辖区竞争,是指各辖区为了本地的利益最大化,采取相应的公共政策来争夺资源的竞争过程。 2.政府竞争的手段 ·投资环境 ·政府管理竞争 ·法律制度竞争 ·政治行动竞争(获取特殊政策) 3.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 ·政治市场(财税权、人事权等) ·要素市场(农产品、工业产品等) ·产品市场(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 4. 地方政府竞争的必然性 蒂布特假说: 蒂布特认为,只要居民可以择区而居,那么各辖区的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竞争。这是因为个人考虑选择辖区居住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辖区可供选择的税收和服务(支出)结构及水平。如果一个辖区试图吸引更多的居民进驻,就必须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服务,由于居民的偏好不同,辖区之间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结果均衡的时候,辖区之间存在差异,但辖区内部可能没有差异。在这种理想状况下,居民的用脚投票足以给辖区政府带来硬约束。 二、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后果 1.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2.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后果 1.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改善地方公共物品。地方公共物品是吸引要素流入的基础性环境条件,也是地方政府获取从中直接受益的本地居民支持或赞同的重要砝码,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首先表现在扩大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和提高公共物品质量上,如为吸引区外要素流入本地区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社会治安,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及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创新等。 第二,争夺生产要素。制度经济学把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四架马车”,围绕这些基本生产要素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人才高地”、制订税收及土地使用等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争夺资金、技术。 第三,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制定地区发展战略,针对重要企业或产业适用优惠或倾斜政策,实行价格补贴、金融优惠政策、财政优惠政策等,或者为企业用工和人才吸引方面提供特殊政策和便利条件,提高本地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市场封锁与保护。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运用经济政策倾斜,扩大管理范围,增加审批手续,强令当地企业经营、收购或推销当地产品;强化经济杠杆,迫使和诱使当地企业实施封锁措施。 第五,获取优惠政策,争试点权。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与中央或上级政府的博弈,在纵向政策层面上获得比其它地方政府更为优惠的政策,或者争取中央政府对制度供给实行准入和试验推广。 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其政府在行政权力、财税分配、经济规划、人事任免等方面有比其它地方政府更大的权限,享受更为优惠的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 2.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后果 积极面: ·提高了地方公共产品质量与效率; ·约束了地方政府的“掠夺之手”; ·推动了宏观经济的调整增长。 消极面: ·一是重复建设严重 ·二是产业结构趋同 ·三是分割市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地方政府竞争及其现状分析

地方政府竞争及其现状分析 摘要:地方政府的涵义所谓地方政府,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在基本法律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方面权限缺失。从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设置来看,除特别行政区以外,我国地方政府分为三级即省级、县级和乡级。从我国现行的中央与地方间“委托代理”关系来看,地方政府是辖区内土地市场的管理者,负责对辖区内土地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以促使它们的行为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同时地方政府也是较大的土地需求者,政府机关、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用地。由于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特殊性,我国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在自己辖区范围内,地方政府既是土地市场的唯一供给者,又是土地市场的唯一的管理者。各地方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会根据预先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规划期间辖区内各年出让宗地的基本情况,如:位置、数量、容积率、建筑限高等指标。由此,地方政府作为辖区内土地的管理者、需求者,对辖区内土地市场影响较强,进而影响其对土地资源的集约配置。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争;现状分析 地方政府竞争的涵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经济的竞争 性开始显现。作为商品经济的最基本特征,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地方政府作为土 地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地方政府与土地使用者以及地方政府间开始出现竞争关系。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地方政府竞争问题有了现实研究意义。亚当.斯密首先对地方政府竞争进行了论述,此后有不少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加入到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中来。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有多种不同角度,因而对地方政府竞争也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地方政府竞争通常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域地方政府之间提供公共物品,吸引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在投资环境、法律制度、政府效率等方面开展的跨区域政府间的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加强。为发展当地经济和扩大财富规模,地方政府积极吸引辖区外资源流入,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业竞争的政府竞争。在政府绩效考核的驱使下,地方政府之间就产生了类似企政府竞争包括政府的纵向竞争和横向竞争两个方面。政府的纵向竞争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主要围绕集权与分权进行。政府的横向竞争是指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为了自利,相互之间围绕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展开的竞争。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起始于80年开始的财政分权化改革。在分权化改革前,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只是简单的委托代理机制,在地方政府没有相对独立的经济职能,地方政府官员也不是地方利益的代表,更倾向于维护全国的公共利益。因此,地方利益与中央政府之间是不存在利苹分歧。而财政分权化改革后,中央·地方、省之间关系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地方政府在继续履行中央一地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同时,地方独立经济利益开始出现。比如税收分流。这种利益主体地位的确立,改变了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和行为取向,地方政府不再是完全依靠从中央政府获取最大化的预算支出,而试图通过自身努力扩大地方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因分权化改革而成为了独立的利益主体,独立利益主体的确立必然导致彼此为扩大各自利益而进行竞争。 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原因 分析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和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开始展现较强的竞争意识, 这表明地方政府间竞争是现实存在的,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地方政府间的良性竞争对促进辖区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而过度竞争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等现象也不断出现,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对规范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益驱动竞争,只有维护与争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影响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对环保投资和 环保产业的影响 关键词: 环境法制/环保投资/环保产业 内容提要: 本文回顾了我国30年来环境与资源法制建设的历程,从通过法律确立市场信心和直接引导资金进入环保领域等两个方面分析了环境与资源法制建设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指出了当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在引导环保投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不足及其根源。在此基础上,从立法目标、立法框架、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今后我国环保立法的目标与方向。 从各国环境保护的实际历程来看,同一般的社会投资和产业发展不同,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是随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所“引导”或者“转化”出来的。探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同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关系,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生态环保工作,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基本情况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法治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由宪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条款、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国际公约和条约以及配套的标准等所构成的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到目前为止,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制定了25部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已达上百件。各地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与资源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达1500多件。我国批准和签署的多边国际环境条约48项。 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整个过程来看,从规划、项目决策到污染物最终处置的整个过程来看,在各个环节都形成了一些重要法律制度。如在规划和计划环节,形成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制度;在建设项目环节,形成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1]制度;在生产、经营和污染治理环节,形成了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近年来,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的影响下,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有了新的变化,调整生产技术和生产结构,从源头防治污染成为立法的重要方向。随着《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有关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认证、环境标志等制度也逐步得到实施。随着《可再生能源法》和新的《节能法》的颁布实施,鼓励清洁能源利用和节约能源的一系列新制度得到实施。 二、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 在近三十年的环境与资源法制建设过程中,各项环境与资源保护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分析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分析 政治学与行政学一班 郭永胜 20114164

一:建国以来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自建国以来,伴随各时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经历过多次变动,但总的趋势是由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实行各种形式的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体制。 (一)1950~1979年的“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时期:建国初期1949~1952年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一五时期”1953~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分类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1958~1960年前期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办法,后期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财政管理体制;1961~1966年实行比较集中的、收益分成上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管理体制;以及“十年文革”时期变动不定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1980~1993年的“分灶吃饭”财政管理体制 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自1980年起,在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地方财权的同时,实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这一阶段又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980-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①;1985-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8-1993年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配体制。 (三)1994至今的“分税制”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国务院决定①,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二: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哪些?征税对象是谁? 按现在大的分类,主要是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和其他: 1、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 2、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3、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 4、财产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等; 5、行为税:印花税、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6、其他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 流转税的征税对象: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个人所得 资源税的征税对象: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它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七类。 财产税的征税对象: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所有或属其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 行为税的征税对象: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行为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三: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的原因? 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力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征,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铺之以转移支付制度的预算管理体制。 分税制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财政包干体制,这一体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弊端日益明显,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_基于府际关系

2010年5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2010第42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42 No.3 收稿日期:2009-11-10 作者简介:任维德,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乔德中,男,辽宁凤城县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 基于府际关系 任维德,乔德中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实践,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 中国特色地方治理所具有的优越性。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处于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它本身尚有不足之处,特别是作为其政治生态的府际关系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首先,依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其次,对省级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及税种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尽快建立以均等化拨款为基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再次,变梯度分权为均衡分权。最后,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的产生方式,引导地方官员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关键词: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政治生态;府际关系 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0)03-0046-05 府际关系,亦称国内政府间关系,通常是指国内各层次、各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其内容涉及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和人事权等。其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府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同时,地方政府间关系对府际关系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府际关系为视阈,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置于其广泛而复杂的府际关系这一政治生态之中,探讨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内涵、特征,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府际关系: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因素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在对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把政治生活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指出:“一个社会中的政治互动构成了一个行为系统,一个政治系统通过这些互动为一 个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价值。”[1](26) 这个行为系统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内部和社会外部两个部分。“社会内部是由与政治系统处于同一社会中的那些系统所组成的,……它们是社会的功能部分,在此讨论的政治系 统本身只是它们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外部,是 环境的第二部分,它包括那些所有处于某社会本身以外的系统。它们是一个国际社会的功能部分,或者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超社会’、‘超系统’ 环境,任何单个社会都是它的一个部分。”[1](26) “从政治系统内部组织来看,它与其他所有社会系统都具有一个关键性特征,即它对于自身在其中起作用的条件作出反应的特殊适应能力。确实,我们将发现,政治系统累积形成了借以对付其环境的大量机制,运用这些机制,它就可以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甚至重新确立自己 的基本目标。”[1](21-22) 据此,我们把政治生态看作是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状态。 这里,我们简约、借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体系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将一系列制约地方治理的府际关系要素,视为其政治生态系统,我们称之为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就府际关系而言,当前影响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 64?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影响(标准版)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影响(标准版)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270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 的影响(标准版) 关键词:环境法制/环保投资/环保产业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我国30年来环境与资源法制建设的历程,从通过法律确立市场信心和直接引导资金进入环保领域等两个方面分析了环境与资源法制建设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指出了当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在引导环保投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不足及其根源。在此基础上,从立法目标、立法框架、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今后我国环保立法的目标与方向。 从各国环境保护的实际历程来看,同一般的社会投资和产业发展不同,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是随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所“引导”或者“转化”出来的。探讨环境与资

源保护法律同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关系,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生态环保工作,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基本情况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法治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由宪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条款、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国际公约和条约以及配套的标准等所构成的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到目前为止,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制定了25部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已达上百件。各地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与资源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达1500多件。我国批准和签署的多边国际环境条约48项。 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整个过程来看,从规划、项目决策到污染

地方政府体制

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的分配,由志愿者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和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和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 公文管理: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 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过程。 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那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那一级或者那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那些特定监察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 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简单题 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这种多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环境的差别。 简述机能制的优点和缺陷。 答:优点:1、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 2、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 3、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缺点:1、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2、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利交叉影响行政效率。 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那些步骤? 答: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 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地方政府竞争

正确看待地方政府竞争带来的高速发展 姓名:邹佳男 班级:行政管理班 学号:201200032102 如今社会的竞争愈发激烈,这不仅表现在人与人的社会之间,也同样表现在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究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把握地方政府竞争的深刻内涵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快速高效发展。. 仔细品读当今的舆论风向,可以敏锐的察觉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将目光侧重于地方政府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确实因为地方政府之间的私利竞争产生了诸多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是什么推动了地方政府之间的这种激烈竞争,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官员升迁制度过多的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如今较为看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地方政府主政者的政绩,都是由一个中心按照单一的经济标准自上而下地来考核、比较的。又因为我国各地方政府都是对上级负责,因此各地方民众的追求并不是当政者的首选追求,如果各地政府根据自身地方特点以及民众诉求为出发点,那么单纯的经济发展一定不是所有地方政府的首要选择,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对于环境的诉求必然要高于经济发展落后的省份。单地说,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导向的政绩观及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体系,诱导地方政府官员投入到了增长的竞争中。 在如此的竞争环境中产生诸多问题也不足为奇,这种政府竞争所导致的地区保护以及区域分割两种现象在我看来是产生负面效应的最主要原因。 地区保护在我看来主要有两方面不利影响,一是阻止外地产品流入,保证本地企业产品的当地销售,不利于整体区域发展;二是对本地企业的大肆维护,乃至放松监察力度,易导致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导致不合格产品反而愈演愈烈。 区域分割在我看来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这种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得每个地方经济体成为许许多多的独立经济体系,每个经济体系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市场特征。进而产生了较大范围内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如长三角流域的港口就建设过于密集造成资源浪费;也导致区域内多个地方经济体发展模式相同,造成资源利用率的下降。 这种经济竞争导致地方政府重视本地产业的短期经济增长,形成了GDP的高增速,但是却未能全面均衡的带动国内发展,只是侧重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因此没有能在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度。 如此看来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的确带来了诸多问题,但我们不可否认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庞大动力,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竞争所带给我们的巨大进步。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得事权下放给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税收掌握以及事权的承担间接引起了地方政府竞争的开始。当然从事实来看,适度的地方政府竞争促进了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形成从而推动了我国20年来的经济告诉发展。张五常评论说:“一国之内的不同地区像中国今天所见到的激烈竞争,历史上没有出现过。” 正是如此激烈的地方政府竞争推动了中国经济逐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方政府竞争的巨大优势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我认为首先得一点是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资源要素以及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资源的配置完全受计划经济所控制,流动性不强,并且资源由此产生的低利用率也限制了经济发展,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价格驱动的资源购置极大程度上的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社会整体的效率提高;并且市场要素的配置也极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建设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

* 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 985 工程 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的支持。 [收稿日期]2009-08-02 [作者简介]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行为和制度经济学、公司金融研究;宋紫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 * 周业安,宋紫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 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增长;财政分权 [摘 要] 本文比较系统地讨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及其后果,并总结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的主要成果。本文认为这种地方政府竞争的确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经济波动、地方保护以及公共品供给的扭曲等。[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11-0028-09 一、导 言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和转型并存的经济体,就经济增长的模式来说和早期的东亚模式类似,比如强调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注重出口导向,注重投资的核心地位,以家族企业为特色的微观经济组织等等。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东亚模式之间存在一些本质的差别,除了政府和国有部门对资源的控制以外,政府介入经济增长的方式和途径也完全不同。在中国,更多地表现在地方政府像公司一样运行,[1] 地方政府并不特别关心公共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是更关心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绩效。尤其是地方政府竞争强化了这类行为。所以,在很多学者看来,要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从地方政府竞争着手。 地方政府竞争其实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也普遍存在。发达经济体都采取不同程度的财政分 权,每个辖区(无论是州县还是一些大区)都拥有 自己的独立的税权。各个辖区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通过公共政策的策略制定来吸引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流入本辖区。给定资源的有限性,辖区之间就存在某种竞争关系。如果按照作为竞争主体的政府间关系划分,辖区竞争可分为纵向竞争(interg overnmental competition 或vertical com petition)和横向竞争(interjurisdictio nal com -petition 或horizo ntal competition)。[2] 所谓纵向竞争,就是指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竞争,通常更多地关注中央和州(或者地方)之间的竞争。横向竞争是指同级政府之间的竞争,比如州之间、城市之间、特别区之间、县之间的竞争等等。 如果按照竞争的性质划分,那么辖区竞争又可分为溢出效应、财政模仿和标尺竞争三种方式。所谓溢出效应式的竞争,主要是指某个地方政府增加某项公共服务支出,就可能惠及周边辖区的 28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热点专题三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增补习题人教版

热点专题三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 【热点材料】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二字首次被写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材料二美丽中国,你我共享。美丽中国,同样需要你我共建。2018年6月5日是第47个世界环境日,其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确定“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为今年环境日主题,就是希望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事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我们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热点精练】 1、2018年中国环境日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倡导人们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C ) A.大力发展燃煤发电 B.鼓励国民自驾出行 C.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D.大量开采矿产资源 2、我国2018年环境日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中学生践行绿色生活应该( C ) ①树立资源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生态文明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②积极向公众宣传我国所面临的严峻资源形势③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动植物,节约用水用电④积极同浪费资源现象作斗争,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中国需要( C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贯彻科学发展观③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先污染、后治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高、远、冷”是以往塞罕坝给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如今,这三个字被置换成了“美、绿、香”。几代塞罕坝人肩扛家国使命,在高寒的沙地上谱写了一曲绿色的欢歌。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 D )①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森林资源紧张的状况②表明大自然不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③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④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阅读热点材料一、二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一、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收益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弊端,这是地方政府被重新重视的原因之一,所以对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成本和收益分析要先从收益的视角来看。在中国改革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与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洪银兴和曹勇,1996),计量检验也证明了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主导作用(沈坤荣,1998)。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符合中国渐进式制度变迁的实现路径,能以较低的成本加快中国市场化的进程(杨瑞龙,1998;杨瑞龙和杨其静,2000;陈天祥,2004),由于这个原因,也有学者把中国经济称为地方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何晓星,2003、2005)。毫无疑问,地方政府的许多积极作用都是在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探索地方政府的作用就离不开探索地方政府问竞争的作用。 1.从总体上看,地方政府间竞争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许多经济学家将中国二十多年来的增长奇迹归功于地方政府之间为增长而展开的竞争。地方政府问的竞争主要是政治激励和经济激励决定的。政治激励主要表现为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为了晋升,就必须有一个好的政绩。经济激励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为了分成,就必须发展好当地的经济。政治激励和经济激励为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因为不管是政治激励还是经济激励最后都体现在gdp上,所以最终表现为地方政府惟gdp马首是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的经济分权把巨大的经济体分解为众多独立决策的小型地方经济,创造出了地方为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竞争的“控制权市场”;虽然没有彻底的私人产权制度和完善的金融体系,但却有了地方之间为经济增长而展开的充分竞争,这种竞争导致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并对政策环境进行改善,加快了金融深化的进程和融资市场化的步伐。尽管地方为增长而展开的竞争可能导致过度投资(比如“羊群行为”),但是地方问的竞争却从根本上减少了集中决策的失误,牵制了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地方为增长而展开的竞争让中国经济在制造业和贸易战略上迅速迎合和融入了国际分工的链条与一体化的进程;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开放是地方为增长而竞争的结果(张军,2005)。林毅夫和刘志强(2000)的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控制了同时期其他各项改革措施的影响后,财政分权提高了省级人均gdp的增长率。 2.从国有企业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间竞争是消除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力量。qian 和roland(1998)分析了地方政府在面对吸引流动要素和中央转移支付情况下的竞争,分析表明在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的地方财政竞争增加了政府挽救陷入困境中企业的机会成本,因为挽救会削弱分散的地方政府对流动要素的竞争优势。地方政府与其拿有限的资金来救助处于困境中的国有企业,不如拿有限的资金来增加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流动资本以获取更大的收益。这样一来,地方政府间竞争不仅是消除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力量,也是提供地方基础设施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间竞争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市场化激励,保持和促进市场化进程,即通常所说的维持市场的联邦主义(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3.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间竞争是促进民营化的重要力量。在民营化的进程中,各级地方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张维迎和栗树和(1998)通过地方竞争说明了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转变历程,他们认为,地方分权加剧了地区间的竞争,为了使本区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降低成本、解决政府和经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地方政府势必让渡全部或部分股份,这将导致国有企业向民营化的不断转移,这种竞争越激烈,民营化的进程也就越快。李少民、张维迎和栗树和(1998)的模型分析表明,当地方政府间竞争充分激烈时,激励效应就会超过分配效应,地方政府更愿意分享税收而不是利润,否则,利润分享份额增加带来的收入增加将小于税收减少带来的损失。换句话说,竞争加剧促使经理降低成本的压力更大;没有地方分权,民营化就不会出现。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地方政府间竞争激烈时,地方政府有激励保护和促进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朱恒鹏(2004)的实证分析表明,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确会推动民营化进程。 4.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间竞争

论中国环境法制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中国环境法制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环境资源法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各界人士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环境法制方面的重要性。本文拟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中环境资源相关法律及其施行现状的角度出发,深刻剖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现状及发展方向,及其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深远意义。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目前,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和重要目标;各有关行业都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努力,各有关学科正在努力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理论指导。环境资源法是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法律保障,应该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环境资源法学工作者应该为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伟大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因此,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伟大时代和实践对环境资源法提出的要求。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亿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环境资源法的实施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作用 在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环境资源法十分有效。 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基本标志,也是环境资源法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和公益性的基础。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和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包括环境资源法在内的法的共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环境资源法的特性。从具体的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关系、目的与手段关系;从总体上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资源法这一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的基本原因、发展的决定因素、长期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环境资源法的主导方面、本质方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是为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需要,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途径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浅析 竞争三要素:某种资源的稀缺性;对该资源的需求;多个需求主体。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策略对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国有企业控制权的下放;地方可控制资源增多;行政任命制。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靠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所推动的。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介入才使渐进式改革得以平稳进行,并且能以较低的摩擦成本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 政府间竞争体现在三个层面:政府内竞争,政府与政府竞争,政府外竞争。政府间竞争表现为政府机构之间和政府首脑之间的竞争。传统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三个视角是:联邦主义视角,科层制视角,财税视角。作者刘亚平提出“退出选择视角”。大众退出选择的方式:利益产品市场通过货币退出;公共产品市场中以“足”退出;领导干部任免中的“公共选择”。 马歇尔认为,解释现实世界可以有两个基本思路。其一,进化论的动态思路。其二,工具理性的静态思路,靠着理性经济人等假设,借助于日益精深的数学工具,分析出于静态均衡下的理性行为。招商引资是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一个极好缩影。竞争形态分:对抗的竞争,差异化的竞争,合作的竞争。对抗的竞争的产生条件:竞争各方抢占的是相同的要素;满足流动要素偏好的能力有限;一次性博弈。此阶段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易于模仿的政策试验上,通过学习其他政府表现出来的外部信息就可以将同质程度较高的政策临摹过来,如基础设施,地价,税费等。差异化的竞争的产生条件:有足够多的目

标流动要素;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能力与资源;重复博弈。此阶段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不易模仿的政策试验上,通过构建比较优势,使自身优势不易被发现、观察和度量。合作的竞争的产生条件:竞争者之间在多个层面进行立体博弈;双方存在差异;共同的利益。此阶段的竞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第三方的威胁,双方握手言和,优势互补,以实现共同发展。 美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制度框架:联邦层面(美国宪法,最高法院,联邦法律与管制,补助金);地方层面(地方政府的权限明晰,地方政府间合作机构,地方政府间契约);社会层面(直接、便捷、多样化的需求表达,居民直接参与:友邻治理;分数多个地方政府)。对于我们的启示有:竞争优先的理念,法治化框架,理性划分联邦与州政府关系,地方政府职能:供应与生产的分离。 为规范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当前的整治策略:颁布政策法规,加强中央调控权力,促进区域合作,调整行政区划,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借鉴美国规制政府间竞争的理念,我们可以把着力点放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力量三方。中央政府应建立和维持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制度化,推行以公平为基础的政策,确立地方政府间竞争中的争端裁决机关;地方政府应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加强地方公共财政建设,合理界定支出结构,构建优势形成特色;社会力量也应嵌入其中,将培育民营经济作为近期任务,保障居民退出权作为中起任务,发挥第三部门作用作为长远追求目标。 当然退出选择是理想化的状态,实践中,退出机制对地方政府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 第1课时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赢得主动。树立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培养“勇立潮头敢为先”的精神,与祖国共命运,勇于担当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自身的智慧,将困难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知识目标】 了解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难点】 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抓住机遇,勇于挑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材料,思考: 2018年7月7日,2018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题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新周期和新机遇》的演讲中表示,未来十年中国面临着四大发展机遇,都是基于我们内需的扩大,而不是基于出口规模的扩大。具体而言,有四个经济增长点:第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是服务业,第三是新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第四是通用航空业。现在中国的铁路、公路、航运网络的规模都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在通用航空领域,我们和美国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差了2—3个数量级。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通用航空业已经形成一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郑新立表示,如果以上四大增长空间全部启动,四个发动机同时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那么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保持6.5%以上的增长速度是没有问题的。 看完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启发? 提示:中国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教师过渡:新时代,带来新机遇,同时也伴随着风险与挑战,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新课讲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