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JOURNAL OF RE 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o .1 2003

[收稿日期] 2002-10-16

[作者简介] 周业安(1968-),安徽绩溪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制度经济学和金

融经济学。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

周业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 市场化改革带来了经济领域的分权,在既定的政府管理体制下,这种分权导致地方政府之间围绕经济资源展开竞争,由于垂直化行政管理架构和资源流动性的限制,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的良性增长,保护性策略和掠夺型策略可能被选择,从而增加地方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损害经济增长。合理的分权和促进资源流动的政策将有助于改变不利的竞争格局。

[关键词] 分权;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D523.5;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20(2003)01-0097-07

一、引言

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经济学家极为重要的工作,一些国外的学者通过统计数据的处理证明,中国经济增长率被严重高估;而另一些学者

则认为中国实际的增长数据并不能反映到官方统计中来,从发达地区的现象看,很多地区的增长不是被高估,而是被低估了,进一步考虑到官方对统计工作的不断修正调整,总体上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反映了事实。[1]

问题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何引致学者们的争论?现有的讨论主要沿袭索洛增长模型的思路,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寻找资本、人力和技术等要素对增长率所做的贡献。按照这种研究,中国的资本和改革本身对改革以后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2],这说明除了改革带来的制度效应外,资本的巨大贡献是来自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形式。这种结论在经验上还不足以说明中国

的经济增长之谜,至少有两个关键的因素没有考

虑,一是改革以后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人力资本累积;二是政府结构。

本文关注第二个因素,并且该因素会影响到第一个因素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在现有的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制度因素并没有考虑政府结构,而仅仅涉及市场化本身的一些要素。但是,要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首先就要理解政府的决策程序及其微观基础。这是因为市场化过程还没有在中国创造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政府通过国有化和政策制定掌控了众多经济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直接影响到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从而影响到经济体的产出水平。由于政府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巨大影响力,何种政府结构就可能决定何种经济结构及相应的增长水平。政府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政府直接通过投资影响资源配置;政府

97—

通过产业政策影响地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政府通过财政、行政和法律手段调控贸易政策,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政府直接干预或间接影响价格水平等。政府的上述行为内生于特定的政府结构,这些行为可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也可能通过影响收入水平或价格水平来影响资源配置。如果要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必须解释这些影响。

考察政府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有很多,一种可行的角度是研究地方政府间的贸易。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特定政府结构决定了地方政府通过对经济资源的争夺来获取政治资源,这可以看做是一种竞争性厂商的行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利益,通过制定贸易政策来实施保护主义政策。这两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国际贸易的理论模型可以被用来分析政府结构的增长效应。王小龙和李斌运用超边际方法研究了中国地区间的贸易问题,但他们没有区分地方政府的不同行为特征;[3]周业安和赵晓男初步描述了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并给出了一些经验证据,但没有从理论上分析这些行为特征的经济后果。[4]本文试图运用产业组织的一些成熟理论模型,来讨论地方政府不同行为特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政府行为研究的复杂性,本文不解释这些行为特征的起源和测度标准。

二、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

的内在关系

经济增长在主流经济学中是通过一个生产函数来表达的,如索洛增长模型的基本形式就是Y =F(L,K,A),其含义就是一定的劳动、资本和技术投入通过某种神秘的转换机制就可以引致产出,转换机制可以理解为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索洛以后的经济学家通过引入人力资本、制度因素、技术的生产过程等,把这个模型进行扩展,用以分析更为复杂的现实增长。不过,在这些模型中,政府始终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虽然财政分权理论注意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权结构会影响财政政策的实施,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同时,公共选择理论和政治经济周期理论考虑到了政府决策的内生问题,官员和选民的决策行为会影响到政策制定,并产生难以预计的经济后果,但这些理论模型都没有充分考虑到政府内部的贸易行为和经济活动。也就是说,除了经济学家常用的一些生产要素外,对中国这一特定经济体来说,对政府结构的准确描述可能非常重要。

改革以来,中国从过去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分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其中核心的内容就是市场的扩张和政府从经济领域有选择的退出。在这种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分权关系,这一关系在分税制实施后得到进一步强化。由于改革进程实际上是政府和民间重新配置资源产权的过程,既得利益和经济调控需要使得政府对资源权利的争夺仍然很激烈,这种资源争夺不仅发生在政府和民间之间,而且也出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一些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央政府的计划调控色彩比较浓厚的时代,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利益会相互之间争夺资源,由于中央政府控制了主要的资源,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就成了“兄弟竞争”,而不是两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的竞争。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分税制实施以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明确的地方税收收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独立事权,并相应地承担一定的责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调控从以计划为主过渡到以经济手段为主。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兄弟关系,而是两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特色是把早期农村出现并取得成功的承包制应用到政府间关系的改革中来,在不改变政治权力基本结构的条件下,中央和地方实行经济上的分权,也就是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承包一定的税收,上交税收达到一定份额后,剩下的就归自己支配。上下级政府的这种关系被一些学者称为“地方公司主义”或“经济联邦主义”,也就是说,中国的地方政府就像一个大型股份公司的事业部,中央政府则行使公司总部的职能。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央对地方的考核就出现很大的困难,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公共职能的实施只能由当地居民感受到,在居民流动性受到各种限制的情况下,当地居民的主观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地方政府本身向上传递,这就很难杜绝地方政府的隐瞒和扭曲信息的

98

行为;另一方面,渐进式改革要求政府逐渐退出经济领域,在退出过程中,政府仍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中央政府不可能有足够的能力直接配置这些资源,必须通过地方政府来实施资源配置。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中央政府考核地方政府的有效办法就是采用经济指标,通过就业、增长、税收等经济指标来间接地传递政治意图。也就是说,中央假定地方的政治职能实施效果最终会反映到经济发展上来,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公共管理水平。从理论上说,政治依从一定的经济利益是符合逻辑的,但政治上的集权和经济上的分权会带来地方政府之间为了政治利益展开经济资源的争夺,这就导致地方政府之

间竞争关系的产生。

在特定的政治制度下,这种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可能带来多重后果。如果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入,就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增长,但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会导致其他地区的资源流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资源的行政配置带来了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同化,而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地方的区域优势及制度优势则产生了地区间的新的不平等,落后地区在与发达地区的资源争夺中处于劣势,因而就会采取保护主义的政策,来维护当地的经济利益。[3]

进一步看,即使在发达地区之间以及不发达地区之间也会出现贸易保护问题。在现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这种贸易保护。这一点从中央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看出来。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特定的分权结构会产生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这些行为会扭曲区域经济结构,导致经济增长背后隐含的巨额交易成本,按照法国经济学家Sandra Poncet 的研究,1997年中国国内省级间商品贸易平均关税达到46%,比10年前提高了11%,这一关税水平超过了欧盟各成员

国之间的关税水平,和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关税相当,也就是说,1987年中国消费者购买各自所属省份自制产品的数量是其他省产品的10

倍,而到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了21倍。

地方政府之间的贸易壁垒仅仅是交易成本的

一种反映,由于改革以来形成的特定的中央和地方的制度安排以及各地方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分结构看不具备内在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虽然落后地区的要素成本低于发达地区,但资源仍然向发达地区聚集,结果各地区为确保本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采取贸易壁垒来分割市场,导致地区间的交易成本增大,同时也导致价格水平在地区之间呈离散分布,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水平的离散对资源配置可能带来很大的影响,一种可能是地方贸易保护提高了产品价格,导致消费者福利损失;同时通过缩小产品市场半径,进而缩小厂商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降低了厂商的效率。另一种可能是地方政府对企业的保护降低了产品售价,提高了消费者福利,并改进了当地的就业水平,但是这种保护带来的价格扭曲会产生资源配置低效率,这种低效率可能抵消保护所产生的正向效果。

无论如何,特定的政府结构产生相应的政府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具有产出效应,会影响到经济增长。

三、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与竞争后果③

(一)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类型的界定

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分权的经济体制产生了特殊的政府结构,政治绩效的考察依赖于经济绩效的表现,后者迫使地方政府追求经济资源的扩张。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之间必然产生竞争行为,这种竞争行为类似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存在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在企业看来,终极压

99—①②

地方政府的竞争是政府竞争中最基本的竞争模式。此处的地方政府可以指省一级,也可以指市县一级,尽管这种简化可能会略

去一些重要的特征。

转引自Bruce Gilley ,“Provincial Disintegration :Reaching your market is more than jus t a matter of dis tance ”,22/11,2001,载于《远东经济

评论》。这一估计数据从经验上看有些夸张,作者没有披露计量方法,但至少可以说明地区间的交易成本可能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国内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极度关注感觉出来。

运用政府间竞争来分析转轨经济的基本框架来自何梦笔:《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的分析范式》,《天则内部文稿系列》,2001年第1期。

力来自消费者的货币选票,而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在竞争市场上是完全流动的;对政府来说,终极压力来自当地居民,而当地居民的流动性是不完全的,除了行政法规上的限制外,流动性成本和习惯等的约束会弱化居民的流动性,从而增强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力。由于政府处于一定程度的垄断地位,导致其行为不仅和当地居民和中央政府的压力有关,而且也和自身的企业家素质有关。从竞争的角度讲,地方政府对经济资源的争夺就相当于行使企业家职能,企业家职能的运行效率取决于企业家本身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禀赋的初始差异并不是最关键的。

当地居民和中央政府的压力可看做是环境因素,而企业家本身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等可看做是政府企业家的人力资本,那么两者就会决定当地政府的生产率,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当地政府的生产率可以从当地政府的竞争行为上表现出来,如果一种竞争行为能够为当地政府和居民创造价值①,那么可以认为这种政府是“进取型政府”,也就是说这种竞争行为是一种进取行为;如果一种竞争行为仅仅在于维护当地的财富价值,那么这可看做是一种“保护行为”;如果一种竞争行为在毁损当地的价值,那么这就是一种“掠夺型政府”。很明显,根据生产函数的定义,要创造价值,就需要通过引进资本和人力等生产要素,同时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来提高生产率,来增加产出水平,并获得高于要素成本的增加值;而保护行为则要求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吸引资源,至少保证当地的资源不流出,并通过适当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率,这样至少不降低当地的价值;在掠夺型政府的管理下,缺乏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当地政府无法通过吸引外来资源来创造价值,也无法通过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来创造价值,而只能利用手中的垄断权来挤占当地居民的剩余财富,把居民的财富转移到政府手中,这类似于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从经验上看,一个政府可能在不同的阶段和

不同的方面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就产出角度讲,则可能存在一个主导行为。例如,从统计数据上看,在财政收入中,发达省份的行政管理费比重普遍低于不发达省份,比如该比重江苏省是1.08%,浙江省是1.55%;而安徽省是10.03%,江西省是

8.07%,河南省是5.87%;全国平均是4.46%。

[5]大样本数据不足以反映出地方政府行为差异的原因,但至少可以说明差异的一些特征。从数据看,如果以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衡量政府可控制的经济规模,那么发达省份比不发达省份要大得多;不发达省份的行政性收费的相对比重大大高于发达省份,说明不发达地区更多地依赖各种管理费收入。一些小样本调查资料也从不同侧面支持上述结论。例如,江苏省发达城市和不发达城市之间的科技投入比重差距明显,这说明发达地区比不发达地区更重视技术创新;吸引内资和外资的差异除了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外,也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软环境质量,苏南一带由于具备较高质量的软环境,使得这些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具有很大优势②,而不发达地区由于软环境质量不高,即使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也很少能吸引到内外资。[4]

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出现地方政府仅仅追求本位利益,通过各种行政性收费来掠夺当地企业和居民的剩余,导致当地税源枯竭。例如,新华社记者对湖北省赤壁市的报道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在赤壁市,各项行政收费标准达2500项,只要企业一开张,收费部门就一哄而上,导致当地企业萎缩。这些费用主要用于臃肿的政府机构,据称,当地很多职能部门超编10倍左右。

[6]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地方政府行为在竞争层面上大致呈现出以下三类主导行为态势③:

第一,进取型地方政府。这类地方政府行为的特征是主要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地方软环境的建设来吸引资源,从而扩大当地的税基。浙江省和江苏省的很多地区就是如此。

100—①②③

这种划分来自周业安和赵晓男,不过,由于没有建立系统的测度指标,这种划分只能反映地方政府的某种主导形态。

一些媒体的报道同样关注到这个问题,《南方周末》2001年10月18日第14版和2002年3月7日第9版对苏南的调查报道也指出,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对吸引外资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地方政府被看做是一个企业,那么政府的价值就可以按照企业的价值来估算。如果产出价值高于投入成本,那么就创造了价值。

第二,保护型地方政府。这类地方政府进行一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但创新程度有限,不足以吸收资源。为了保证一定水平的税基,这类地方政府常常采取地方保护主义,依靠政府保护来创造当地企业的产品市场。河南省和安徽省的一些地区可以归入此类。

第三,掠夺型地方政府。这类地方政府基本上不创造税源,为了维持政府日常开支,通过各种手段增加税费,由于对当地居民和企业进行剩余掠夺,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失去了根基。湖北省赤壁市可以归入此类。

(二)不同竞争行为模式的经济后果分析

如果把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模式简化为以上三种模型,那么就可以讨论各种竞争行为的后果。但是,在进行经济后果的分析时,单纯地讨论某一个政府的行为可能毫无意义,因为资源的总量是给定的,地方政府围绕资源展开的竞争必然会涉及相互的反应,这就意味着必须在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前提下讨论某个地方政府的行为。如果我们假设在一个经济体中仅仅存在两个政府———甲和乙,它们可以采取三种战略:进取型策略、保护型策略或掠夺型策略;经济资源的总量给定,并且两个政府的资源禀赋不同;政府获得资源的能力依赖其自身的企业家能力,这种能力是内生的,取决于官员本身的知识集和个人素质、当地居民的知识集、传统、市场的发育程度等,为了简化分析,假定企业家能力给定,并且分布不均匀,即每一种策略的实施效果反映了企业家能力的差别,显然,进取型策略对企业家能力要求最高,保护型策略次之,掠夺型策略最低。由于政府拥有国有资源,就可以把资源的未来现金流分摊到无限期,这意味着政府利用国有资源创新的成本趋近于零。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博弈矩阵来分别讨论每种策略组合的可能后果。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忽略计算过程,表1中数据仅仅是代表性的,反映了我们对可能结果的粗略看法。

表1两个政府可能的博弈结果

策略进取保护掠夺

进取20,2018,1018,5

保护10,1810,1010,5

掠夺5,185,105,5

上述博弈的构造来自以下思路:由于经济资源给定,所以经济体的产出受到限制。政府的初始资源禀赋不同,不等于产出水平一定就有差别,如果两个政府在各自资源基础上进行专业化运营,则可以获得同样的收益水平。显然,在进取型策略下,政府根据资源特点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各自的专业化优势,从而达到最大产出水平。如果政府采取保护型策略,从表面上看,似乎并不改变当地的资源结果,但资源是流动的,贸易保护增加交易成本,也就增加了地区间的套利机会,导致资源流向生产率更高的地区,结果保护型策略降低了收益水平;同时,保护型策略使地方企业缺乏竞争,无法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生产,产生低效率;由于交易成本的增加,两个地区的企业的市场空间都缩小了,导致两个地区的企业生产率都受到负向冲击。如果政府采取掠夺型策略,不仅具备保护型政府的特征,而且通过对当地居民和资源的掠夺型开采,严重危及当地企业的生产率。

假设两个政府都采取进取型策略,专业化优势可以同时使二者受益,每个政府的GDP为20单位;如果一个政府采取进取型策略,而另一个政府采取保护型策略,则进取型政府获得18单位收益,保护型政府获得10单位收益;如果一个政府采取进取型策略,另一个政府采取掠夺型策略,则进取型政府仍能获得18单位收益,而掠夺型政府仅获得5单位收益;如果两个政府都采取保护型策略,则两个政府都获得10单位收益;如果一个政府采取保护型策略,另一个政府采取掠夺型策略,则前者获10单位收益,后者获5单位收益;如果两个政府都采取掠夺型策略,则二者都仅获得5单位收益。

从这个博弈矩阵看,存在一个纳什均衡(20, 20),也就是说,从理论上看,两个政府都选择进取型策略是最好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实中很多政府并不选择这个均衡结果?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支付矩阵中的收益数据是地方的总体经济收益,并不完全反映政府官员的收益。一方面,如果引入地方政府官员寻租的因素,那么支付矩阵就会变得很复杂,这是因为官员寻租的空间并不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或者说不发达地区的官员获得的租金并不一定比发达地区少。

101

假设一个代表性政府官员通过掠夺型策略可获得

的租金为10单位,而从进取型策略中仅仅能够分享8单位的租金,那么该官员就可能采取掠夺型策略。结果,明知进取型策略对当地更有利,官员也不会选择它。另一方面,政治体制中特定的考核机制也降低了官员寻租的成本。这是因为层层提拔的干部选拔制度不仅建立了从上到下的官员关系网络,而且垂直的考核方式受到信息显示机制的制约,比如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地方官员很容易从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上找到合适的解释,更何况经济指标本身并不能说明公共管理的质量。在这些条件下,地方官员寻租面临的中央政府的约束就很弱。因此,地方政府从寻租的角度出发,可能并不把地方经济绩效作为决策的标准,而是寻求官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进取,进取)策略不被选择,反而(保护,保护)或(掠夺,掠夺)等策略组合被选择。

第二,地方政府官员的企业家能力也会制约均衡的达成。地方政府如果采取进取型策略,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条件,如果这些知识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就相应地减少了政府的策略空间。政府官员的企业家能力从两个方面影响着策略决策:一方面,官员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当地政府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空间,而这又影响到当地软环境的质量,如果创新能力较差,地方政府制度的建设和技术的引进很缓慢,那么当地的软环境质量就会很低,也就无法吸引资源的流入,也无法阻止资源的流出。另一方面,官员的企业家能力也反映在对发达地区的模仿能力上,企业家能力越强,模仿能力就越好,也就越有可能快速提高当地的软环境质量;企业家能力越弱,视野越狭窄,模仿能力也就越差。模仿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因为模仿能力越差。官员无法鉴别项目的质量,就越有可能在地方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模仿能力也影响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模仿能力越差,鉴别制度和技术的能力也就越差,无法理解好的制度和技术的实施所依赖的条件,也就不能真正在当地建立起类似发达地区的制度平台和技术平台。所以,从地方政府企业家能力的角度看,(进取,进取)策略还是可能被抛弃,而其他策略有可能被选择。

四、流动性、政府分权和进取

型地方政府的培育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分权导致地方政府围绕经济资源展开竞争,但这种竞争受到政治体制的限制,导致地方政府在选择竞争策略上的扭曲,(进取,进取)策略组合实际上会被抛弃,而其他策略组合可能被采用。只要地方政府采取保护型策略或掠夺型策略,就会增加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易成本,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王小龙和李斌证明,地方政府的贸易保护可能对当地的短期经济利益有利,但不利于长期经济利益。[3]周业安和赵晓男的案例研究表明,即使在短期,贸易保护政策也未必对当地经济利益有利。[4]如果能够采取恰当的制度安排来引导地方政府选择进取型策略,那么就是不考虑总体生产率的提高,交易成本的节约也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

如何消除贸易保护政策?许多学者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例如,冯兴元、银温泉和才婉如等人强调了通过立法重建竞争秩序的重要性,并注意到财政体制改革的作用。[7]樊纲等人的研究报告指出,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可以通过市场化水平来解释。[8]他们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这五个方面评价各省区的市场化相对程度,发现市场化程度和非国有经济份额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程度。陈计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地区之间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有上升趋势,但产业同构化仍较明显。[9]周业安和赵晓男的案例研究发现,一个地区和外地的利益冲突表现在同类产品上,也就是说,对于地区间的互补性产品,不存在地方保护问题,地方保护主义仅仅发生在地区间的替代产品上。[4]

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支持了本文的结论。我们认为,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进取型政府,进取型策略体现在地方经济的专业化程度上,专业化程度和一个地方的进取程度成正比。如果要获得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相应的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本身来解决问题。如上所述,影响地方政府竞争策略选择

102

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地方政府的激励制度和官员的企业家能力,而这二者又是和市场化程度正相关的。首先,市场化不能局限于经济领域,政府体制改革也需要引入市场机制,这一机制的最大体现就是形成政府官员的竞争,通过当地居民的直接考核来代替中央政府的间接考核;通过公共事务管理质量的考核来代替经济指标的考核。如果地方政府向公共行政机构转变,就必须相应地进行财政分权,也就是说,要适当赋予当地居民财政预决算的决策权。

其次,要提高官员的企业家能力,就需要增加要素的流动性。一方面,要素的流动本身是一种用“脚”投票的行为,如果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选举制度等进行相应的调整,那么居民的流动或资源的流动就会对当地政府构成有效的压力,一旦政府不能通过高质量的软环境建设来吸引资源,那么当地居民就会选择适合的地区工作或生活。当地居民和资源的流出直接构成财政收入上的损失,也就相应地削弱了当地政府的控制力。这种市场控制是非常有效的。另一方面,流动性还体现在官员本身。过去的“流官制”是为了方便中央政府对官员的控制,没有考虑官员本身能力的改进。在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下,当地居民还不能够对官员构成直接的约束,使得当地经济增长的效果受到官员企业家能力的影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官员流动是必要的,也就是说,通过不发达地区的官员到发达地区实习锻炼,而不仅仅是异地任职,可以从客观上起到开拓官员视野的作用。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办法,根本上还是要赋予当地居民对官员的直接考核权,在此情况下,官员的流动就应该取决于当地居民的意愿。

[参考文献]

[1] 参见T.G.Rawski等人的文章,载于China Eco-nomic Review,2001,Vol.12,No.4.

[2] 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3] 王小龙,李斌.经济发展、地区分工与地方贸易保护[J].经济学(季刊),2002,(3).

[4] 周业安,赵晓男.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秩序的理论和政策分析[Z].工作论文,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2002.

[5] 中国统计摘要(200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6] 赤壁市乱收费现象严重,各项行政收费标准达2500多项[N].南方周末,2002-04-25(A3).

[7] 冯兴元.中国辖区内政府间竞争理论分析框架[Z].工作文稿,2001;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01,(6).

[8] 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2000年报告(1997、1998、1999年指数)[Z].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2001.

[9] 陈计旺.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武京闽)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ZH OU Ye-an

(School of Economics,R 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 ing100872)

A bstract:Decentralization in economic affairs have been put into practice after market-based reform,the hierar-chies in political institution result in local governments competing with one another for economic resources.Owing to the restrictions of administration and liquidity of resources,the competing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economic in-cr ease.If local governments select the pr otectionism strategy or the plunder strategy,the transaction costs may in-cr ease,and economic growth ma y decrease.Appropriate decentralization and impr oving liquidity is necessary for building competition order.

Key words:decentralization;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economic growth

103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由此可见,投资是国民经济增民经济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是经济增长动力之一,一方面经济增长又是扩大投资赖以存在的基础,对投资起决定作用。 关键词:投资经济增长 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含义。投资就是资本的使用和配置,它是一个变量运动和增值的过程。投资时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垫付货币和其他资源于某项事业的经济活动。为了强调投资与资本的联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对投资进行了定义:“对于经济学家而言,投资总是指实际资本的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具的生产。”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也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经济学家对此也有着不同的解释,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关于“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产出(GNP)的增加”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做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指提供给居民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和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上。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投资的两个方面来实现的,即投资需求效应和投资供给效应来实现的。在投资过程中和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运用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电力、水泥、钢材、电力等,从而导致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大量需求,引起国民经济中需求总量的增加,推动相应行业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投资的供给效应表现为投资项目建成后投入使用,会扩大社会的生产能力,从而给社会生产处更多的产品,导致国民经济供给总量的增加,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投资对经济增长既有供给效应,又有需求效应,既会促进经济增长,又会诱发经济波动,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投资应服从和服务于消费,消费产生需求,投资产生供给,投资像细线能拉不能推。我们在处理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时,既要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又不能盲目扩大投资:既要重视投资的需求效应,也要重视投资的供给效应。投资的项目或形式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短期的需求效应,即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投资增长能够直接拉动总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总产出水平的增长。二是长期的供给效应,也就是从供给方面来说,投资可以形成新的后续生产能力,并且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投资不但创造了当年国民经济总需求而且增加了下一年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均表明,要想持续扩大社会再生产,必须增加固定资产、改善劳动手段和提高技术水平。我国的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通过近年来的投资率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表明:我国投资率80年代前期34.1%,后期增加到36.8%,90年代的平均水平为38.6%,2001年投资贡献率为46%左右,2002年提高到70%,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我国经济增长已离不开投资的贡献。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另一方面只有经济增长才能给扩大投资提供坚实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投资就成了无源之水。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使投资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现实中必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盲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以及采取合理途径从而发挥投资的积极作用。首先,现阶段我国的众多小型企业以及个人为了盈利投资的方式呈现出不科学性和盲目性导致经济的不正常发展,所以解决投资的盲目性从而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现阶段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避免经济的剧烈波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二)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政府支出相对量 2、购买性支出 3、转移性支出 二、单项选择题 1、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趋势 A、不变 B、增长 C、减少 D、无法考察 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国内外法律规章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随之递增 B、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大 C、在经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集中化、劳动力专业化的条件下,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 D、政府为应对急剧增加的支出,将被迫提高税率或增设新税种 3、下列支出项目中适合用公共定价法的是() A、公路 B、国防 C、政治 D、资本性投资 4、在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是() A、等于一般贴现率 B、小于一般贴现率 C、大于一般贴现率 D、无法确定和一般贴现率的关系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政府支出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

A、政治性因素 B、经济性因素 C、社会性因素 D、国际性因素 2、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的有() A、基本建设支出 B、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C、科技三项费用 D、农业支出 3、政府支出绩效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绩效相比,差别主要在() A、经济活动的地位不同 B、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范围不同 C、在具体进行相关方案的选择的标准不相同 D、支出的目的不同 4、在衡量政府支出的成本时需要考虑() A、政府实施该项目过程中实际花费掉的人力、物力 B、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 C、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 D、机会成本 5、与私人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 A、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B、采购目的的非盈利性 C、采购管理的公开性 D、采购范围的广泛性 6、政府采购一般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竞争性原则 B、公开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盈利性原则 四、简答题 1、简述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和用途。 2、政府采购的含义及其与政府支出绩效的关系

地方政府竞争及其现状分析

地方政府竞争及其现状分析 摘要:地方政府的涵义所谓地方政府,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在基本法律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方面权限缺失。从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设置来看,除特别行政区以外,我国地方政府分为三级即省级、县级和乡级。从我国现行的中央与地方间“委托代理”关系来看,地方政府是辖区内土地市场的管理者,负责对辖区内土地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以促使它们的行为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同时地方政府也是较大的土地需求者,政府机关、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用地。由于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特殊性,我国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在自己辖区范围内,地方政府既是土地市场的唯一供给者,又是土地市场的唯一的管理者。各地方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会根据预先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规划期间辖区内各年出让宗地的基本情况,如:位置、数量、容积率、建筑限高等指标。由此,地方政府作为辖区内土地的管理者、需求者,对辖区内土地市场影响较强,进而影响其对土地资源的集约配置。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争;现状分析 地方政府竞争的涵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经济的竞争 性开始显现。作为商品经济的最基本特征,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地方政府作为土 地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地方政府与土地使用者以及地方政府间开始出现竞争关系。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地方政府竞争问题有了现实研究意义。亚当.斯密首先对地方政府竞争进行了论述,此后有不少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加入到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中来。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有多种不同角度,因而对地方政府竞争也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地方政府竞争通常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域地方政府之间提供公共物品,吸引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在投资环境、法律制度、政府效率等方面开展的跨区域政府间的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加强。为发展当地经济和扩大财富规模,地方政府积极吸引辖区外资源流入,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业竞争的政府竞争。在政府绩效考核的驱使下,地方政府之间就产生了类似企政府竞争包括政府的纵向竞争和横向竞争两个方面。政府的纵向竞争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主要围绕集权与分权进行。政府的横向竞争是指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为了自利,相互之间围绕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展开的竞争。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起始于80年开始的财政分权化改革。在分权化改革前,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只是简单的委托代理机制,在地方政府没有相对独立的经济职能,地方政府官员也不是地方利益的代表,更倾向于维护全国的公共利益。因此,地方利益与中央政府之间是不存在利苹分歧。而财政分权化改革后,中央·地方、省之间关系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地方政府在继续履行中央一地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同时,地方独立经济利益开始出现。比如税收分流。这种利益主体地位的确立,改变了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和行为取向,地方政府不再是完全依靠从中央政府获取最大化的预算支出,而试图通过自身努力扩大地方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因分权化改革而成为了独立的利益主体,独立利益主体的确立必然导致彼此为扩大各自利益而进行竞争。 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原因 分析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和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开始展现较强的竞争意识, 这表明地方政府间竞争是现实存在的,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地方政府间的良性竞争对促进辖区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而过度竞争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等现象也不断出现,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对规范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益驱动竞争,只有维护与争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以内蒙古1985年—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例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单位根检验、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然后对内蒙古1985—200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反映两者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得出滞后一期的误差修正项对长期稳定趋势的偏离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收敛作用。 关键字:固定资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协整;误差修正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从而引起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阶段,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需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14.5%的增速,在保证GDP年均增长9.4%的同时,也使得投资率保持较高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拉动的依赖较强,投资率高于国外相同发展阶段水平,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不仅会造成消费对投资的制约,影响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而且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导致宏观经济大起大落。因此,现阶段就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提出政策建、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等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方法的选择 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国外许多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少理论及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哈罗德—多马模型、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加速数理论及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他们都把投资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以上这些理论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投资理论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它都缺乏严格统计意义上的逻辑论证。本文通过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发现从长期来看,二者都有趋同的上升趋势,体现出长期均衡发展的特点。(如图一:GDP与FAI关系图)因此,本文采用符合这一特点的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反映二者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选取内蒙古1985年至2005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理论综述 在对经济现象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一般都要求所用的时序资料是平稳的,否则将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但是现实经济时序资料通常都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产生这种现象,传统的处理方法总是先对变量进行差分,然后对差分序列进行回归,这样做可能会导致所研究变量间长期关系信息的损失,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又是必要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荣誉教授克莱夫?格兰杰于1987年正式提出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该理论的问世可以极大地避免“伪回归”问题。

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a414652183.html, 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作者:耿凯 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3期 【摘要】公共投资的主要职能主体是政府,本文主要通过我国公共投资的投入结合当前 国家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联系,简要分析由国家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所带来的主要变化和发展方向,简述公共投资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政府职能;经济发展;公共投资 一、绪论 政府作为投入主体进行的公共资本投入,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国内外研究经济增长的一个方向。作为公共投资一直被我国认为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满足国家社会的公共需求,同时也是作为主体的政府在其行驶经济职能的行为。政府通过有效的公共投资,来保证国家经济科学的发展,利用公共产品以及准公共产品来满足社会大众的生活生产需求。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公共投资主要是指广义投资的概念,我们将公共投资根据用途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政府在用于形成基础设施等公共物资资本投入流量。其二,政府用于人力方面培训提高的支出。其三,政府用于发展科技方面的支出。 二、公共投资的实际定义 政府用于公共投资主要是指国家发展阶段,需要政府财政支持的公共基础建设。这里面涵盖了很多的内容和方面。公共投资的经济作用是非常广泛的,需要通过公共投资的概念去定义。通常需要通过分析经济运行过程中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经济结构等问题。面对诸多方面的综合协调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国家需要进行宏观以及微观经济机制的建立来确定公共投资的总体发现。并且通过多层面的经济关系研究,来公共投资的规定,这样有效的帮助公共投资更加合理化,也更加具有实效性。 三、公共投资的作用 对于政府公共投资政策,其主要的作用是对于社会总供需有着很强的调节能力。在面对政府基础设施的投资、国民教育方面的支出等方面,需要不断研究其发展投资在促进经济资源变化的问题,而公共投资在提高国民经济潜在的发展力具有着重要的作用。通常公共投资需要对于推动总供需进行分析,对于总需求和总供给形成的发展曲线进行分析,根据乘数效应实现时间跨度并最终对产出做出合理的评估。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发展,政府对于公共投资的政策需要谨慎,这可能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未来的走向。我国政府公共投资的主要作用分为以下三点:

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政府投资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政府投资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务等项目来说,由于这些行业或部门一般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率的供给水平,出现所谓的“市场失灵”。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介入,通过公共投资的方式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均衡配置,提高使用效率。所以从性质上讲,公共投资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产物和有效手段。 政府公共投资虽然主要投向农业等基础产业和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给水工程等基础设施,但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是经济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该领域的投资与资本形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着经济各领域资源配置的效率水平,从而制约着经济增长。 公共物质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两者的驱动机制更多地表现为公共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研发等的支出,增加了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存量,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及外部效应等提高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 答:政府投资范围原则上应当主要包括如下领域: 第一类,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司法、行政、邮政、防灾救灾、卫生防疫、大江大河治理、重大科研计划、消防、公共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政府部门的直接投资是这类产品的唯一供给方式。政府直接投资上述领域,并不意味着此类公共产品的全部投资与运营责任都需要政府部门承担。上述产品与服务领域仍然可以作更为细致的分类,将竞争性业务与普遍服务性业务分业经营。政府投资与补贴只负责保障提供普遍服务。政府也可以借助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优势与能力,来生产这些公共产品。 第二类,带有显著外部收益、能够创造社会公平的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有住房、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这些领域可以是政府投资的范围,也可通过政府补贴和特许权经营引入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投资经营。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政府的财力及经营的效率,在政府财力有限和经营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借助社会及市场的力量。但是,社会化及市场化的范围和程度要有明确的限制,同时,要对社会化和市场化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准公共产品及服务)进行科学的规划、组织,并实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当政府财力充裕的时候,政府部门应当在具有显著外部效应(如城市道路、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类,以电力、铁路、电信、地铁、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广播电影电视等为代表的自然垄断产品。这些产品和服务或具有排他性,或具有竞争性,存在着超额需求,消费者愿意直接付费,这就为社会资本通过市场供给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供给形式可以有两种。其一,社会资本的完全供给,即公共产品的投资、生产以及运营由私人单独完成,私人通过收费的方式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其二,社会资本与政府的联合供给,政府对私人提供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或政府根据合同进行采购。此类产品和服务必须实施政府管制,包括价格管制和市场准入管制,以避免由于企业拥有市场垄断地位,或因厂商盲目竞争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阶段,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市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142区域经济District economy 一、理论基础从概念上讲,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或国民收入的增加。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而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所谓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局部和全部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在理论上,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一方面, 经济增长水平决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水平; 另一方面,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经济总量增长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 用。二、模型建立及数据分析(一)模型建立在经济活动中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 会引起与其相关变量的变动。在宏观经,济学中从增长理论的研究可知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总值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关联作 用,为研究他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拟建立一元回归方程: Yt=B1+B2Xt+ut,t=1,2,3…n(1) 其中Yt为地区生产总值(GDP),Xt为固定资产投资(I);B1, B2为待测参数,ut为随机干扰项。所以以上(1)式也可以写成:GDPt=B1+B2It+ut ,t=1,2,3…n(2)(二)数据分析1、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是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分析,其主要目标是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内在依存关系,并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通过绘制散点图判断因变量和自变量 之间有无明显线性关系,通过选取2002到2008年数据作图,如下:从上海市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的散点图可见,多数年份的散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可以基本判定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关。2、数据回归分析选取上海的数据,对LnGDP和LnI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LnGDP=2.527401+0.768019LnIS= 0.188076 0.029487T= 13.43819 26.04617R-squared=0.963089结果表明LnGDP和LnI有协整关系,也就是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回归系数0.768019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GDP总值增加约0.768019%,从回归系数看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影响很显著。三、结论及政策建议1、通过运用回归分析,得知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区域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固定资产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就相应增加0.768个百分点。所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了实际情况。2、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是上海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拉动因素。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加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反之,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足,将制约经济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多级传导和扩散的功能,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拉动经济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不仅可直接促进工业,房地产等行业生产的增长,对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繁荣也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为了实现上海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必须在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优化投资结构上进行重点突破。固定资产投资 与经济增长关系 【文章摘要】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对上海 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固定资产投资是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拉动经济增长作用越来越强。【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计量经济学模型王悦然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241 【参考文献】1、王勇 固定资本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经济师》2004 年第11 期2、杨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现状与发展分析《建筑经济》2007年第6 期3、上海经济社会统计年鉴 2002

地方政府学第三节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

第三节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 一、地方政府竞争概述 二、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表现及后果 三、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产生机理 四、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规制 一、地方政府竞争概述 1.地方政府竞争的概念 2.地方政府竞争的手段 3.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 4. 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基础 1.地方政府竞争的概念 ·在理论上,一个地方政府代表一个所管辖的区域,因而也可以称作辖区。 ·所谓地方政府竞争或者辖区竞争,是指各辖区为了本地的利益最大化,采取相应的公共政策来争夺资源的竞争过程。 2.政府竞争的手段 ·投资环境 ·政府管理竞争 ·法律制度竞争 ·政治行动竞争(获取特殊政策) 3.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 ·政治市场(财税权、人事权等) ·要素市场(农产品、工业产品等) ·产品市场(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 4. 地方政府竞争的必然性 蒂布特假说: 蒂布特认为,只要居民可以择区而居,那么各辖区的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竞争。这是因为个人考虑选择辖区居住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辖区可供选择的税收和服务(支出)结构及水平。如果一个辖区试图吸引更多的居民进驻,就必须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服务,由于居民的偏好不同,辖区之间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结果均衡的时候,辖区之间存在差异,但辖区内部可能没有差异。在这种理想状况下,居民的用脚投票足以给辖区政府带来硬约束。 二、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后果 1.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2.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后果 1.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改善地方公共物品。地方公共物品是吸引要素流入的基础性环境条件,也是地方政府获取从中直接受益的本地居民支持或赞同的重要砝码,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首先表现在扩大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和提高公共物品质量上,如为吸引区外要素流入本地区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社会治安,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及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创新等。 第二,争夺生产要素。制度经济学把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四架马车”,围绕这些基本生产要素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人才高地”、制订税收及土地使用等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争夺资金、技术。 第三,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制定地区发展战略,针对重要企业或产业适用优惠或倾斜政策,实行价格补贴、金融优惠政策、财政优惠政策等,或者为企业用工和人才吸引方面提供特殊政策和便利条件,提高本地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市场封锁与保护。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运用经济政策倾斜,扩大管理范围,增加审批手续,强令当地企业经营、收购或推销当地产品;强化经济杠杆,迫使和诱使当地企业实施封锁措施。 第五,获取优惠政策,争试点权。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与中央或上级政府的博弈,在纵向政策层面上获得比其它地方政府更为优惠的政策,或者争取中央政府对制度供给实行准入和试验推广。 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其政府在行政权力、财税分配、经济规划、人事任免等方面有比其它地方政府更大的权限,享受更为优惠的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 2.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后果 积极面: ·提高了地方公共产品质量与效率; ·约束了地方政府的“掠夺之手”; ·推动了宏观经济的调整增长。 消极面: ·一是重复建设严重 ·二是产业结构趋同 ·三是分割市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浅谈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探析

浅谈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探析 财政投资就是通过一些手段将资金筹集到一起,再将其投放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公共支出活动中。这种经济发展手段是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市场发展的有效措施。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财政投资也逐渐地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观影响 一个国家财政的支出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收入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否的重要标准。国家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民的收入,相对来说,国家财政支出减少,人民的收入也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财政投资作为一种调节经济发展的手段,对于市场中的资源分配和市场发展方向有着极大的调节作用,特别是表现为能够有效得抑制经济的波动,促进市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财政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新政策的推动之下,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增加,人民消费水平也明显提高。通过各界专家的分析普遍认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政府加大了财政投资的力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社会投资是支撑经济发展重要动力,而财政投资则是多种

投资方式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得以快速稳定的发展,同时能够使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推动力。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这导致社会大众不得不面临就业难以及事业的问题,而未来就业人口的增多,也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有效地缓解这种状况,从而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实现整体提升,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财政投资对社会资源配置、市场调节的影响 我国采取的是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政府对于市场中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干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的发展具有着明显的动态性,这到了市场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然而,在一定的范围内,市场会根据供需之间的关系进行自动地调节,从而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但是,当经济的发展遇到较大的危机时,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调控力度就不足以平息负面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这时,就需要政府发挥其调控职能。尤其是对于一些关系到民生却利益较小的产品。私人企业往往不愿意投资这一类的产品,而社会的发展又必须以这些产品为支撑。那么,国家就要将财政投资向这些方向偏移,将社会市场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三)财政投资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影响

以“政府支出”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008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并集中于不同体制、政策和发展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将之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大量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增长的同时,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消费和投资环节?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在一个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长久动力吗?本文正是由此出发,从增长、投资和消费三个途径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再检验,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

典型特征如何反映在效应的传递上,从而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给出经验的判定。具体的,本文在第一、二章中对政府支出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于AD-AS以及IS-LM分析框架,刻画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增长、投资、消费和就业等经济系统的各方面产生的冲击,进而形成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此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三章中对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效应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证实了地方政府财政调节的主体地位,这也为本文将研究对象集中在省际政府提供了依据,但是,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福利与公共品提供,就不难解释了,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不同层级政府间激励机制的扭曲。第四章则主要集中在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的关系研究上,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实际否定了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期有效性,虽然,在短期内,政府支出的增加确实能够促进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这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逆转,长期内,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挤入效应。同时,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这部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属于对私人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替代,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仅通过产生出直接的社会需求而促进增长,结合我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008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并集中于不同体制、政策和发展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将之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大量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增长的同时,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消费和投资环节?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在一个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长久动力吗?本文正是由此出发,从增长、投资和消费三个途径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再检验,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典型特征如何反映在效应的传递上,从而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给出经验的判定。具体的,本文在第一、二章中对政府支出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于AD-AS以及IS-LM分析框架,刻画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增长、投资、消费和就业等经济系统的各方面产生的冲击,进而形成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此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三章中对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效应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证实了地方政府财政调节的主体地位,这也为本文将研究对象集中在省际政府提供了依据,但是,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福利与公共品提供,就不难解释了,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不同层级政府间激励机制的扭曲。第四章则主要集中在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的关系研究上,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实际否定了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期有效性,虽然,在短期内,政府支出的增加确实能够促进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这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逆转,长期内,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挤入效应。同时,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这部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属于对私人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替代,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仅通过产生出直接的社会需求而促进增长,结合我国产业和部门经济的结构差异,或许,这形成了两种循环,国有经济主导的行业内部,政府支出与投资的增加形成了强烈的产业需求,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微弱的反映在传统的竞争性领域和民营经济行业中,也一定程度促进了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两个循环的相对独立、有限货币供给条件下稀缺性上升导致的资金成本增加,却会在更长的时期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形成“热者更热”与“冷者愈冷”的现实。如果再考虑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比较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比较 [摘要]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尽相同,明确二者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的大小,对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久健康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建立V 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认为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大于民间投资。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1引言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投资包括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二者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合理化,对私人部门无力或不愿进入的行业或者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性行业进行的投资。民间投资是相对于政府投资和外商投资而言的,是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个体根据市场的需求,利用自己的资金进行的各种投资行为。政府投资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其目的是提供公共产品,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而非投资收益最大化,以其投资力度大、见效快等特点,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相对与政府投资,民间投资规模较小且产权清晰,具有高度的决策自主权和资产支配权,有利于快速高效达成决策、调动资金,投资效率高,资金来源广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明确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对于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久健康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研究大多侧重分别研究二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或者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相互关系,对二者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进行对比的研究较少。钞小静,任保平(2008)通过对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分析,分别对其长期和短期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认为短期内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而长期来看其效率远低于民间投资。陈真玲(2010)通过建立协整模型,发现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于民间投资,认为政府投资效率低下,公共物品不足与过剩共存,这些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马宁,邹洁(2009)对我国西部12省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在经济发展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投资重在启动与引导投资而民间投资重在吸引与扩大投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梁毅华,陈文静(2011)通过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深证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私人投资。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对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 2实证分析过程 2.1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李杰 中国***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2 摘要: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组成部分的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总 量和动态生产函数对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公共投资通过直接的资本形成和间接对私人投资的刺激,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二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公共投资 私人投资 经济增长 一、政府支出(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综述 在各种相关的经济理论文献中,公共投资一般被界定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领域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在西方经济学界,对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处理,基本是采用总量生产函数法或动态生产函数法。 在实证研究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一般采用“新古典学派”的总量生产函数:))(),(),(()(t G t K t L AF t Y ;其中Y 代表实际产出,A 反应技术变化的参数,L 代表就业,K 代表私人投资,G 是指政府的公共投资。该函数在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中被广泛地采用。 在研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大多数文献是将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合并在一起从而作为总投资看待的,它与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被看作是生产函数中决定产出增长的三大要素之一。然而有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区分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重要意义,从而把公共投资从总投资中分离出来,单独估计公共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尽管从理论上得到了论证,但是在实证的意义上,相关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最初的研究倾向于认同公共投资,特别是其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对推动宏观经济增长以及私人部门增长的积极意义。但是后来的文献则对此结论提出了质疑,既包括从模型及数据使用方面提出的不同看法,也包括实证结果本身的差异。 Khan 和Reinhart (1990)在考察了24个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后,发现私人投资比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促进作用。Evan(1994)对美国48个州1970—198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Nader 和Migue(1997)通过对墨西哥投资数据的研究,发现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Fisher(1998) 的研究表明,私人部门的投资扩张存在对公共投资扩张的路径依赖。而Munnel(1990)、Ramirez(1993,1994)的研究则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独立关系的结论。越郎盐治(Etsuro Shioji ,2001)通过对美国和日本公共投资的比较,认为公共投资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对两国经济增长有积极意义。Aschauer (1989)通过对西方7国公共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认为公共投资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且公共投资大于私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Barro(1990)、Easterly (1992)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考察了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潜在影响的思路,众多学者通过一般均衡或者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将政府支出分解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研究各个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Barro 认为生产性的政府支出包括投入到实施产权的资源,以及直接进入生产函数的活动,在明晰产权领域的政府投资是通过引起边际有效税率的降低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对生产函数直接起作用。Devarajan (1996)推导出政府支出是导致更高经济稳态增长率的条件,政府生产性的活动被广泛认为是长期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Vijverberg et al(1997)、Fisher et al(1998)等的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5.10

封面

目录 (一)、背景简介 (6) (二)、文献综述 (6) (三)、分析思路和方法 (7) (一)、我国FDI的发展历程 (8) 1.缓慢增长阶段(1983-1991): (8) 2.快速增长阶段(1992-1995): (8) 3.调整稳步发展阶段(1996-2001年): (9) 4.高速增长阶段(2002-2011): (9) (二)、FDI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9) 1.外商涉及的产业领域越来越广,且趋向独资化 (9) 2.外商投资区域格局变化较小 (10) 3.香港和自由港的资金投入占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增加 (11) 4.我国房地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为显著 (11) 5. 2012年我国吸入外资额持续下降,吸收外资压力增大 (12) (一)、增加资本供给,弥补建设资金 (13) (二)、增加财政税收,提高外汇储备 (13) (三)、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经济活力 (13) (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14) (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15) (二)、级济发展服务业,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15) (三)、建立健全外商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 (15)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学生姓名:指导老师:

一、直接投资的概念和特点 (一)、背景简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资本流动日益活跃,直接投资(FDI)成为主要的资本流动方式,也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取外部资本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经济这种持续快速增长,与改革开放以来所推行的市场化改革,特别市所有制改革密切相关。FDI大量涌入我国,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资吸收国,外资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可缺少的拉动力。那么,我们有必要清楚地知道,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到底带来了哪些好处,收到了什么样的经济效应,并且应该弄清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同时要清楚的认识到,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加快经济建设。 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经济效应重点在于探讨FDI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影响这些效应的因素是什么和这些效应产生的机制和路径是怎样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体现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根据以往有关FDI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从经济理论的发展中挖掘FDI对增长作用的思想渊源;从我国经济增长与FDI的关系进行考察,理清FDI与经济增长联系的脉络。此外,要重点研究我国FDI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影响到什么程度,以及我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避免对本国企业的冲击。通过对我国FDI的现状、我国FDI存在的问题及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双重影响的研究,为我国进一步执行合理的FDI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研究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与探讨,主要形成里两大派系。一是以Solow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知识增加了资本积累,因为只能对短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政策性变量对经济增长只产生短期作用。因此,任何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都是短效的。另一种是以Barro,Sala.I.Martin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通过某种渠道,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长期作用。按照内生增长理论,政策变量可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