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基本知识背记检查清单

0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基本知识背记检查清单

0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基本知识背记检查清单
0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基本知识背记检查清单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

;功能特点是:____________。

1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_______、_________;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_________

;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_________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________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_________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

细胞器是________

。2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细胞核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中心。

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具有流动性具有选择透过性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溶酶体中心体高尔基体核膜核仁染色质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细胞代谢和遗传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2、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

;23、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_________

,少数是_________。24、酶的特性: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ATP 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结构式是:__________

。ATP 是各项生命活动的______

能源,被称为能量“_____”。26、ATP 与ADP 相互转化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动物细胞合成ATP ,所需能量来自于_________

作用;植物细胞合成ATP ,所需能量来自于_____作用和____作用。28、叶片中的色素包括两类:__________和_________。前者

又包括_______

和_______,后者包括_______ 和_______。以上四种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

上。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蛋白质RNA 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三磷酸腺苷A —P~P~P 直接通货ATP ADP+ Pi + 能量酶呼吸呼吸光合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胡萝卜素叶黄素类囊体薄膜

29、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_

光和____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______

光。因此_____光和______光的光合效率较高。30、光合作用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其氧原子来自于_______。

32、在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作用是_______,

二氧化硅作用是___________,碳酸钙作用是_____________。33、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色素分离后的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到下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5、光合作用包括两个阶段:_________

和________。前者的场所是____________,后者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36、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_______

和________。蓝紫红蓝紫蓝紫红见必修一P 103水溶解色素使研磨充分防止色素受到破坏滤液细线上的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导致实验失败。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光反应暗反应叶绿体基质类囊体薄膜ATP [ H ]37、有氧呼吸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无氧呼吸的两个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9、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_______

和_______的出现,然后________

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40、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_。41、检测还原糖用_____

试剂,其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______色沉淀。使用时注意_______________。42、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_______

染液和________染液。前者将脂肪染成__________色,后者染成__________色。斐林见必修一P 93见必修一P 95见必修一P 95染色体纺锤体染色体选择性表达0.1g/ml 的NaOH 溶液0.05g/ml 的CuSO 4溶液砖红现配现用苏丹Ⅲ苏丹Ⅳ橘黄红

4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_______

试剂。使用时先加________

,后加2~3滴__________。反应生成___色络合物。44、给染色体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______

或_____________。45、“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用______

和______两种染色剂染色,DNA 被染成_____

色,RNA 被染成_____色。46、原生质层包括:_____

膜、_____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_______

。47、_______

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____

色。48、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中,有关的细胞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9、氨基酸形成肽链,要通过__________

的方式。双缩脲NaOH 溶液CuSO 4溶液紫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甲基绿吡罗红绿红细胞液泡细胞质健那绿蓝绿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脱水缩合

50、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_______现

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________

_________

现象。5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____________

(功能特点)膜。52、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包括:__________

和________。53、有氧呼吸中,葡萄糖是第___

阶段参与反应的,水是第____阶段参与反应的,氧气是第____

阶段参与反应的。第____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

54、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____

,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____

。细胞的______与_____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55、连续分裂的细胞,从____________

时开始,到________________

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56、有丝分裂间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完成_________

的复制和有关_______ 的合成。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后的复原选择透过性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二一三三小低表面积体积一次分裂完成下一次分裂完成DNA 分子蛋白质 56、有丝分裂分裂期各阶段特点:

前期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期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期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末期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__

。58、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 2的产生可用澄清石灰水,也可用

____________水溶液。CO 2可使后者由____色变____色再变_____

色。59、检测酒精的产生可用____

色的__________溶液。在____性条件下,该溶液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______

色。60、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______

,精确地________到两个子细胞中。61、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的结构,主要在于其有:_______

、_______、________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兼性厌氧型溴麝香草酚蓝蓝绿黄橙重铬酸钾酸灰绿复制平均分配细胞壁叶绿体液泡62、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

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________。63、植物组织培养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64、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__________。65、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

______

基因和______基因。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细胞凋亡原癌抑癌

6、生物的表现型是_______和_______ 共同作用的结果。

7、减数分裂进行_____生殖的生物,在产生___________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______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

体只复制____次,而细胞分裂___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

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_____ 。

8、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____个精子,而一个卵原

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产生____个卵细胞。

9、一对同源染色体的____和_____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___方,一条来自____方。

10、一个四分体包含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条染色单体,

_____个DNA分子。

11、_____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______。

减数

基因型环境

有性成熟生殖细胞

减半

一两

一半

4

1

形状大小父

14

4

联会

12、

______分裂

______时期

______分裂

______期

______分裂

______期

______分裂

______期

______分裂

_____期

减Ⅰ

减Ⅱ

四分体

减Ⅰ

减Ⅰ

减Ⅱ

减Ⅰ中期有丝中期减Ⅱ后期有丝后期

13、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_________和_________对

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

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4、一条染色体上有_____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____

排列。

15、人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

男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

女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性精子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性卵细胞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红绿色盲是由_____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Y染色体上______这种基因.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许多线性

XY型

22对常染色体+XY

22对常染色体+XX

22条常染色体+X 或22条常染色体+Y

22条常染色体+X

X

没有

42、由_______

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_____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43、由_______

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44、由____________

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

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

45、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是用_________

来处理_________或______。46、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理是:抑制细胞_____分裂____

期形成________,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______

。受精卵受精卵两三个或三个以上未受精的配子本物种配子秋水仙素萌发的种子幼苗有丝前纺锤体加倍47、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_____,_______。48、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49、育种上常常采用____________

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用_________

进行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培育得到的植株,不仅能

够正常______

,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______的,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________

。50、三倍体无籽西瓜是根据___________

的原理培育而成的。5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________

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三大类,如苯丙酮尿症属于______

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属于_______

遗传病,先天性愚型属于__________传染病。52、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______

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人类基因组由大约_______

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为___________

个。弱小高度不孕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花药离体培养生殖秋水仙素纯合性状分离染色体变异遗传物质单基因多基因染色体异常31.6亿3.0万~3.5万2453、根据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回答:

(1)该果蝇为_____

性果蝇,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2)细胞中有_____

对同源染色体,有_____个染色体组。54、基因工程是在_____上进行的分子水平的设计施工,需要

有专门的工具。被称为“基因剪刀”的是______

,被称为“基因针线”的是__________

,常被用作基因运载体的有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等。55、抗虫基因作物的使用,不仅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大大降低

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减少了农药对______

的污染。56、诱变育种就是利用_____

因素或______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________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______,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____________

。雌有两条X 染色体42DNA 限制酶质粒DNA 连接酶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环境物理化学基因突变突变率优良变异类型

57、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

种生物的_____个体叫做种群。58、一个种群中____个体所含有的_____

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5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_____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

和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_________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________的作用下,种群的________

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4)______

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60、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_____

并且产生________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61、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

的现象,叫做隔离。隔离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两种类型。同全部全部全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基因频率隔离交配可育后代基因不能自由交流地理隔离生殖隔离62、马和驴属于不同的物种,因为它们之间存在__________

。6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

化和发展,这就是________

。通过漫长的________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64、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

多样性、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多样性。

65、基因工程的操作一般经历四个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基因与受体细胞生殖隔离共同进化共同进化基因物种生态系统提取目的基因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的表达和检测将目的基因导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

组成。2、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

和______等。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

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

溶液。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盐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

、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

成正比。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

、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和______。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

性,pH 为_________。血浆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9、_______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

的。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

和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

和_______ 。渗透压酸碱度浓度温度无机盐蛋白质Na +Cl -中7.35~7.45HCO 3-HPO 42-内环境血浆组织液组织液淋巴神经-体液-免疫有一定限度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

,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14、反射弧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____向的。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

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_

向的。16、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

。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17、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

的方向是:从______

部位流向_____部位;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_

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正常生命活动紊乱未兴奋兴奋未兴奋兴奋反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传出神经双单外正内负单外负内正18、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

,与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其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9、由于________

只存在于________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_

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____

向的。20、一般来说,位于_____

的低级中枢受_____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1、当大脑皮层的____

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22、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

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

是_________________

。突触小体细胞体或树突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突触前膜神经递质单脊髓脑大脑、小脑和脑干S

23、________

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4、人的血糖水平正常值为_______________。25、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1)__________的消化、吸收;

(2)________

的分解;(3)______________

的转化。血糖的去路也有三条途径:

(1)氧化分解成__________

,释放_______;(2)合成_______________

;(3)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

。26、胰高血糖素是由_______

细胞分泌的,具有______作用,胰岛素是由_______

细胞分泌的,具有_______作用。它们之间相互______

,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促胰液素0.8~1.2g/L 食物中糖类肝糖原脂肪等非糖物质CO 2和H 2O 能量肝糖原、肌糖原脂肪、某些氨基酸等胰岛A 胰岛B 升血糖降血糖拮抗27、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

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

______

。该调节方式对于机体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28、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______

激素,该激素能作用于________,使之分泌____________

激素,此激素作用于_______,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对____________都能起作用。29、激素调节的特点:

(1)______

和_______;(2)通过_____

运输;(3)作用于________

、________。30、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______

和______的调节。其中______

调节是主要的。反馈调节维持稳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垂体促甲状腺甲状腺全身所有细胞微量高效体液靶器官靶细胞神经体液神经31、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二道防线属__________

免疫,第三道防线属__________

免疫。3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靠

______

增殖分化成_______,再由______产生_____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主要靠_______

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再由__________接触_______发挥作用。

33、过敏反应是指已______

的机体,在___次接受_____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______。34、过敏反应的特点:

(1)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免疫系统通过它的_____

功能、__________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非特异性特异性B 细胞抗体T 细胞靶细胞免疫再相同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防卫监控和清除过敏原浆细胞浆细胞效应T 细胞效应T 细胞

36、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_____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______

,发生向光弯曲的部位是________。37、生长素属_____

激素,而生长激素则属于_____激素。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长激素则由_______

合成。38、生长素能从形态学____

端运输到形态学____端,这叫______

运输。39、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

性,即低浓度时_____,高浓度时_____

。40、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叫___________

。41、植物激素是由________

产生,能从_____部位运送到____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____影响的___量有机物。

尖端尖端尖端以下植物动物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垂体上下极性植物体内两重促进抑制顶端优势产生作用显著微42、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

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______

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______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______

,从而造成向光弯曲。43、常见的植物激素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能致使水稻患恶苗病,_______能促进果实成熟,________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4、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

激素并不是_______

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________共同调节。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向光不均匀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孤立地相互作用赤霉素乙烯脱落酸45、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也具有类同植物激素的功效,但因其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激素。

46、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

种生物的____个体形成_____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________的集合,构成_________

。47、种群在________

或______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它是种群________

的数量特征。48、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______

法,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及_________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

不能掺入________

。49、估算动物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

法。50、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将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同全部生物种群种群生物群落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最基本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随机取样主观因素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标记重捕

51、“J ”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等。5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

,又称______。56、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___。52、“S ”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______________。54、K 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______

的影响。55、种间关系包括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等。57、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______有关。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______有关。58、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为______

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______

演替。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环境容纳量没有敌害食物和空间等有限K 值环境寄生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光照强度食物种类初生次生5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60、由________

与它的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

。6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______________

渠道进行的。6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6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其中,______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_______

是必不可少的成分。联系着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成分是_______

和_______。6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

。无机环境生物群落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圈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分解者生产者分解者强65、草蚱蜢蛙蛇鹰

6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_______________

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

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

。6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__________。6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____

个营养级。成分: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能量流动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生产者固定太阳能10%~20%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5

70、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

(1)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

(2)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

(3)还有少数能量被________

利用。72、从能量金字塔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

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____

。71、在能量金字塔最下端的是第____

营养级,含能量最____。最上端的是最____

营养级,含能量最_____。7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__________

__________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_______

、_______。呼吸作用消耗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分解者一少多高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部分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全球性循环性75、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

和_______。76、碳在生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

。77、大气CO 2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_________

、_____________

。7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_________

和________之间。79、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

形式是_______

。80、在生态系统中,将CO 2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二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是能量的______,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____。

无机环境碳酸盐CO 2各种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CO 2呼吸作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载体不可分割动力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8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大气CO 2库之间的联系图解:

生产者

消费者大气CO 2库

分解者

8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

(1)_________

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__________

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__________

关系,以维持_________的稳定。

84、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

或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命活动生物种群生物的种间生态系统保持恢复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湘教版新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发展阶段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区域发展阶段

7.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为800mm年等降水量和一月0度等温线) )意义: ①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②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0.区域经济一体化

)特征:①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 )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 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实现合作双方共赢。 3.南水北调: )线路: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影响:①社会经济: 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 经济发展。 ②产业结构调整: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 方向发展; 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 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背历史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然而高中共有9科,从平日的自习时间里也很难再挤出时间背历史了。其实若能把平日的一些琐碎时间利用起来,便不用占用自习课的时间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2、【罗马法】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妇女权利受限性质: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影响深远的原因:1.统治范围广,传播远2.比较完善,系统性,逻辑性强,法理精深3.有一些人类共同准则4.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不断修正5.其发达是罗马统治者尊重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时间:公元前221年2、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建立: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中央)①帝国的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②中央政府的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③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地方)①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

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②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③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还①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3、意义: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宋代】二府中书门下行政机构枢密院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朝】中书省行政机构枢密院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

必背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 、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 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4、举例: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的易侵蚀性强:地貌、黄土状况看书P35 (2) 降水集中多暴雨(3)黄土疏松 垂直节理分布 (4)植被稀少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修路、采石修建窑洞群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 (5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等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填空题专项练习(无答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体液 < ____________ 》内环境 k _____________ 丿 2 ?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 ?血浆组织液淋巴其成分有什么差异?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外液是指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理化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 5 ?渗透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______ ?人体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 ______ 禾廿_____ 两种离子。 6 ? 稳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细胞只有通过________ 才能间接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除此之外,还需要其他器官和系统 的协调配合,这些器官和系统都有哪些,请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是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_____________ ,也就是在 ____________ 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 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它由、、、、五部分组成。 2 .兴奋是以________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到的,也叫 ________________ ,而且在神经纤维上的 传导是 ___ 向的。 3 .在未受刺激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离子分布特点,两侧的电位差为__________ ,称为 _________ 电位。在受到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 ,称为 __________ 电位。产生两种电位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分析说明: 4.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触小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举出各级中枢并说明他们具有什么作用?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脑皮层的言语区若W区发生障碍不能, V区发生障碍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S区发生障碍 不能 _____ , H区发生障碍不能________ 。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二) &激素调节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 ___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 ___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___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 ___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 ___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 ___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 ___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高二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区域农业发展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绝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 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 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②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 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 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主要分 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 牧畜生产基地。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 原西部:东北红牛。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5、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合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动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6、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自然条件: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水准高,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市场需求大。 7、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当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粮基地潜力下降:因为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设等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当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应用清单

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双基知识清单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的液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判断方法】:独来独往为淋巴;血浆沿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物质:HCO3-、HPO42-:例 NaHCO3/H2CO3 和Na2HPO4/ NaH2PO4 6、稳态: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系统。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7、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 2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领域: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 二、遥感(RS)

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 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填空含答案整理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填空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___________中,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直接生活在 _______________中。 2、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3(1)由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2)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___成正比。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和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pH为_________。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___。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反射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4、神经元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突起分为_______和______。 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________,方向是_____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是_____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____向的。 16、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 17、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_部位;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 18、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与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 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由于________________只存在于___________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____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____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____向的。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 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行政界线是明确的,大多具有过渡性质。 2、区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具有层次性。 3、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 异:①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 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温带季风气候,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不如长三角。③土地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少;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④矿产差异:长三角矿产贫乏,松嫩平原石油较丰富。 4、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 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成为重化工业基地。 5、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早期:河、湖和沼广布,地势平坦,土质黏重,耕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天然水道。 ②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良,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发 展较快。 ③历史上人口向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稠密。 ④优越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使得该地成为我国主要的粮棉和桑蚕产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