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三讲: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第三讲: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第三讲: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

理解语文教学目标的含义;了解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策略和要求;掌握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了解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策略和要求。

教学难点:掌握语文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教学课时:2节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语文教学达到一定水平、具有一定质量和效益的前提和保证,它指导和制约着中语文教师和中学生在整个语文过程中教、学语文的各种活动,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选用、教学媒体的运用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等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语文教学目标。本讲将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含义、设计与陈述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从案例说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目标也是开发教学内容,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灵活选择教法,进行科学调控和评价的依据。然而,在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先看几个例子——

例一,学习语文版《为人民服务》,把教学目标定为:1.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例二,学习人教版《故乡》,把教学目标定为:1.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小说的主题。2.分析把握闰土、杨二嫂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

例三,学习苏教版《明天不封阳台》,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技能目标: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过程方法目标:理清线索和表达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

类似例子在课程改革的教参,教案,示范、研究课上时常遇到。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对象倒置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其对象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但教师由于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认识不清,加之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仍常常不自觉地将教学目标的主体定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教育学生……”的表述俯拾皆是。这些表述均以教师的施教行为代替学生的学习行为,背离了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为主体”“以学定教”等宗旨。

2.内容异化

一是脱离语文定目标。不少教师将挖掘课文的人文性和文本的课外延伸当作教学的主攻目标。一堂语文课字词不教,技能不练,语言不赏,沉浸于胡乱引申,醉心于各种教学手段的翻新,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丢失了语文的“魂”。

二是脱离文本定目标。如将《为人民服务》一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成“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就不妥。这篇文章虽是议论文,但议论文三要素在此体现得并不明显,需下一番分析与归纳的工夫,才能得以明确。这篇文章清楚地体现出演说文的口语特征,而且文章所在的单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将演讲作为组元方向的,编写者也是以演讲词为中心设计单元综合训练的,所以其教学目标应围绕演讲词的基本特征及写作要求来确立。

三是结果目标的事先告知。教学目标呈现的必须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对课文的主题、内容、结构、人物、写法等的概括描述,这些均应由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话、探究一步步探知,不宜预先在教学目标中写出。例三第3条“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类的表述,等于直接取消了目标的引导功能,质疑探究便成了已知探究结果的虚假探究。

3.表述虚泛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文所在的学段及单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与设计的,应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许多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却走向了虚泛。例一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例三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适合各种同类文章。另外“了解”“认识”“培养”“学习”等抽象动词的使用,也使得教学目标空泛不实。

二、教学目标的含义

什么是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与标准。制订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自要求或标准,同时也起到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在教育情境中,目标经常有三个英文单词与之对应,即“aim”(教育宗旨)、“goal”(教育目的)和“objective”(教学目标)。从教育的不同层面出发,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多种表达形式。

1.教育宗旨: 教育宗旨是教育目标的宽泛性定义。这一定义涉及教育理念、有关教育的哲学观念、学校的社会角色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等。同时,它也是教育完成特定社会要求的基本指导原则。这一目标的制订往往由教育专门委员会、专家小组或社会决策者来完成。其陈述的语言往往是描述性的或含糊不清,如“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强调全民的终身教育”等。尽管如此,这一目标规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任课教师较少接触这一层次的目标。

2.教育目的:从国家、地区和社会要求等的角度,教学工作者要系统分析教学中学校、教师、学生将要完成的教育任务,确定学校的教育计划,也就是所有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涯中应该达到的教育水平。这就是教育目的。它的制订工作常常是由教育专门小组、教材编写组或地区教育机构等来完成。相比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更具体,但还是没有明确教师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或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学业水平,如“学生阅读技能的发展”,“艺术欣赏水平

的提高”和“数学概念的掌握”等。

3.教学目标: 在学校教育目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确定将完成的具体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帮助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效果。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固定,教学内容比较明确,而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哪些内容最为重要?哪种学习活动最有利于学生学习?怎样的教学计划最为有效?教学目标为这些问题的回答确定了出发点。教学目标往往需要以具体的行为来体现,其陈述的内容大多是教师讲授或学生学习的具体技能、任务、内容和态度。故这种教学目标形式的主要功能是:指导教师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学生的相关原有学习基础等。

不可否认,课堂教学目标应该与学校的教育目的、社会要求的教育宗旨一致。

随着目标具体性的深化,教学目标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培养方案的目标、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

第一类是涉及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

第二类主要指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或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或形成的技能、策略或方法;

第三类就是一堂课或一个专题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或经验。在第三类中又可细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一般来说,虽然课堂教学目标比单元教学目标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少,但是它更具体,并且详细确定了一堂课教学应产生的教学结果和条件,规定了教师将采用的教学活动。

三、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2、语文课程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每一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特定目标,是一般性目标的具体化。如图:

一般性目标具体化为特定目标

3、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只有切合实际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如果目标脱离实际,偏高或偏低都会给教学实践造成困难。我国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人数众多,掌握实际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以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为基础,以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为参照系,从现代化手段统计材料中取得各种数据,作为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实践性依据。

四、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的未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具体性原则。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太含糊笼统,应力求明确具体才能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教学目标这样确定:了解本文富有特点的记叙和描写;教育学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究竟了解富有什么特点的记叙和描写,又教育学生懂得什么做人的道理无从知道。这种含糊笼统的说法让人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如果改用以下说法就不一样了: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教育学生以蔡桓公为鉴,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3.渐进性原则。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例如九年级第一课《白杨礼赞》的教学目标之一为:初步学习本文选取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第二课《囚绿记》一文关于象征手法则可确定为:通过分析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由“初步学习”到“分析理解”这便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进性。“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4.生成性原则。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当他走进那充满生气和变数的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的既定目标是“闭门造车”。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是刻板的东西,应该适时调整,这种调整便是一种灵动、一种机智。

5.激励性原则。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除了有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激励。曾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报道:一个初始极为一般的小孩,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阶段,成绩平平,甚至屡遭挫折,但是他的母亲从未放弃,每一次挫折后这位伟大的母亲都要从孩子身上找到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帮助孩子抛却自卑,捡回自信,最终,在母亲的不断激励中,这孩子考取到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事实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尊心的保护、自信心的激励,只有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手段,才能保证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

6、可测性原则。课堂教学目标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反馈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随时获取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相应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从教师的指导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具有行为表现的特点,即它可以通过检测来判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检测的方式有课堂提问、讨论、练习、考试、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

(二)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

1、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要全面,不能顾此失彼;

2、具体而有可测量性,即用能见之于实际行动的语言来表述,切忌笼统空泛;

3、简明而分条列出,不含糊罗嗦。

五、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价值的根本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这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依据。尽管有时“学生”两字并未出现,也必须隐含着学生是行为主体。例如小学低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有:“(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态美。”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例如“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等。这些陈述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所以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使用。如有位老师这样设计《谈骨气》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是教师“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而且“革命的骨气”和“写议论文的水平”也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学中不宜把握,也无法测量和评价。学生的革命骨气是否得到了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是否已经提高,在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中,我们没有办法进行恰当的评定,因此,这样的教学目标陈述应尽可能避免。

3、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知识与技能”领域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知识与技能”技能水平结果性目标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要有学生行为表现。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如:

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如“借助汉语拼音……”,“结合上下文了解……”,“45分钟能写出……”,“课堂讨论时能……”。

5、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例如:每个学生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每个学生都要在两年的时间内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为了陈述简便,在不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有时目标陈述会省略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例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

(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六、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常见问题举隅

(一)课程目标还是课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将整个目标体系分为总目标(十条)和阶段目标(四段)两部分,“纵向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三个维度与五个方面的目标交融渗透,在四个学段螺旋递升。这是语文课程目标,而具体到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在该学段、该节课的具体实施目标。两者是不同层次的。

但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见到的是课程目标,而不是这一节课所能达成的具体教学目标。

如一位教师设计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

通过老师恰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去感知、领悟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另一位教师设计的《我的叔叔于勒》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自然不是一节课所能实现的。因为学生阅读中的自主感知、“四位一体”的对话也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也罢,都是语文课程——起码也是整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这种目标设定就大而不当,无以达成了。

作为课程目标下位的单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化、能达成、可检测。如《都市精灵》教学目标设计(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陈川义老师):

1、能从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对文章中的抒情和议论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3、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这三个教学目标,都是单节课的目标,上完课后,我们可以看到该目标是否达成。从这一点上看,该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正确的。

(二)三维目标还是三组目标

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的三个维度描述,三个维度相互交融、渗透,三位一体,不应该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孤立运作。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第1条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涉及了过程和方法;第2条既是对各种文化的态度,也是学习内容和方法。第3条侧重方法,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又是情感态度。第4条能力、态度、方法完全融合。第7条“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显然属于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第9条“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属于过程,“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属于情感态度②。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肢解三维目标,采用三组目标分列的方式,教学目标的叙述似是而非。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的《晏子使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2、过程与方法

读、背课文,积累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

看起来,这位教师列出了三维目标,但从其叙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矛盾和窘困。“知识与能力”目标与“过程与方法”目标几乎雷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加了“在阅读中……”,明确指向则是“过程与方法”。其实,这样分列必然捉襟见肘。如果合起来,就是一句话:

在阅读、背诵课文中,学生能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和爱国情感。

其中“在阅读、背诵课文中”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是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和爱国情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体,应该整合在一起。当然,这样的描述还不科学,因为“学生能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和“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和爱国情感”还是过于笼统,无法检测是否能在一节课中达成。如果把后者“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和爱国情感”改成“学生能从文中找出具体对话,说出晏婴的辩驳语言特点和思想感情”,目标就可达成、易检测了。

(三)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

如果说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化,那么各学段、各年级、各单元、各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层次差异。可是教学现状并非如此。很多语文课都是随文而教,“教教材”替代了“用教材教”,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随意的、散乱的。这样说,并不是要语文课回到所谓“科学体系”中去,但教学目标设定的随意性确实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成效,语文课差慢少费的痼疾因此积重难返。这是一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人们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辨别不清。关于教学内容,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王荣生博士认为,语文课程目标面对“是什么”的问题,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目标又蕴涵、指引着教学内容。他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三个子问题:“应该教什么”、“用什么来教”、“实际上教什么”,分别称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③。事实上,人们常把“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互为替代,又将“语文教学内容”简单地等同于“语文教材内容”,将“语文教学目标”与达成目标的“语文课程内容”混为一谈。李海林博士则从“言语教学”论出发,认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意教学”、“语境教学”和“语体教学”④。拨云驱雾,具体到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设定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内容应该各有取向,互为关联。

一位教师设定《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目标如下:

1、分析鲁提辖的人物形象;

2、了解文章的情节特点;

3、体会生动的描写。

第一条“分析鲁提辖的人物形象”并非教学目标,而是教学内容。“鲁提辖的人物形象”是“教材内容”,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是“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期望达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则应该是“能分析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描写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脉络,说出鲁提辖粗鲁爽直、嫉恶如仇、有勇有谋的形象特点”。

同是《晏子使楚》,另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是:

1、精读课文,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2、感受晏子说理艺术。

其目标陈述所犯的错误亦然。第一条“教学目标”实则是“教学内容”,尽管有过程描述“精读课文”,有分析的要求“简要”,但分析出这一人物形象的什么特点一样语焉不详。第二条“教学目标”也没有说明“感受”到何等程度,仍属“教学内容”。

两篇课文分属不同年级教材,面对的是不同的学习对象,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都涉及到人物形象的分析,但两者没有目标层次之别,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目标达成的随意性。这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四)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

语文课教学目标的陈述也是一个问题。先看《古诗四首》两种教学目标的设计:

其一: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其二: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在第一种教学目标设计中,第一、三条目标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而第二条目标的叙述则主体前后不一致。“深入理解名句”是学生主体,“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教师主体。第二种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陈述主体都是学生。

再举一例《甜甜的泥土》教学目标设计:

1品读语言,感悟母爱,启发学生融进爱的世界;

2了解小小说特点,理解小小说惊奇结尾的意义;

3适时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倡导批判性学习。

第一条教学目标陈述主体前后不一致,第二条以学生为主体,第三条以教师为主体。该教学目标的陈述基本上是混乱的。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以学生为主体,因为检验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项工作。这里的主体是行为主体,“教学目标”其实是“学习目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理念,强调目标陈述行为主体应是学生⑤。语文课教学目标的陈述有两种方式,一是结果性目标陈述,如“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有明确的学习结果,行为动词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二是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如“体会并描述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其行为动词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教学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⑥。

下面一例《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同样存在陈述主体和行为动词运用的问题:

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问题在于“指导学生”与“引导学生”的行为主体仍是教师。而下面《两小儿辩日》的教学目标中,第一条是结果性目标,陈述主体是学生,过程与方法明确,可检测,可评价;第二条是表现性目标,是课程目标,不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陈述主体是教师,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且无法检测。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⑦

语文教师教学目标(完整版)

语文教师教学目标(完整版) 语文教师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熟练背诵并默写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能鉴赏现代文和文言文,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总之,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单元知识小结教学目标 语文单元知识小结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包括字词、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能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语文单元知识小结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善良课文语文教学目标 《善良》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积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文中的对比手法和引用典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中善良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善良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语文漂亮的足球教学目标 "语文漂亮的足球"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了解足球的基本规则和历史: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足球的基本规则,包括比赛的场地、球员的位置和职责、进球的方式等,并了解足球的历史和起源。 2.学习足球术语和表达方式:学生应该学习一些足球术语和表达方式,如“越位”、“任意球”、“角球”等,并能够用这些术语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第三讲: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第三讲: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 理解语文教学目标的含义;了解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策略和要求;掌握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了解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策略和要求。 教学难点:掌握语文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教学课时:2节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语文教学达到一定水平、具有一定质量和效益的前提和保证,它指导和制约着中语文教师和中学生在整个语文过程中教、学语文的各种活动,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选用、教学媒体的运用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等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语文教学目标。本讲将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含义、设计与陈述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从案例说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目标也是开发教学内容,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灵活选择教法,进行科学调控和评价的依据。然而,在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先看几个例子—— 例一,学习语文版《为人民服务》,把教学目标定为:1.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例二,学习人教版《故乡》,把教学目标定为:1.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小说的主题。2.分析把握闰土、杨二嫂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 例三,学习苏教版《明天不封阳台》,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技能目标: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过程方法目标:理清线索和表达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 类似例子在课程改革的教参,教案,示范、研究课上时常遇到。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对象倒置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其对象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但教师由于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认识不清,加之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仍常常不自觉地将教学目标的主体定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教育学生……”的表述俯拾皆是。这些表述均以教师的施教行为代替学生的学习行为,背离了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为主体”“以学定教”等宗旨。 2.内容异化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落实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落实 教学设计过程是由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要素组成,其中,目标占据着核心地位。因为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评价和修改教学方案的依据,也表明了学生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因此反思目标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非常必要。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又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准确确定、落实教学目标呢? 一、要注重重点,找准突破口。 每篇讲读课文,总有两到三条训练重点,而所谓的“注重重点”是指重点之中的重点,即突破口。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很多,以前的我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和应付考试就面面俱到,好像只有讲到了才放心,结果重点没有落实,也耗费了很多时间,教学效果甚微。经过新课改以及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应该以是否正确理解和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取舍教学重点的标准。譬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有三个训练重点:一是了解内容感受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 二、体会用词的准确,积累优美词句。三、复述课文。我就着重抓住第一、二条紧密结合进行教学。在目标实施过程中,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春天这一段让学生不但理解内容,而且掌握学习方法,接着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夏、秋、冬三个自然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老师指导点拨,这样就快速理解课文内容,每一节课都可以腾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去扩展阅读,从而为实现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要注重难点,攻破难点。 所谓“难点”,就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到底哪些才算是难点呢?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经常说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文,更要备学生,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训练重点有三条: 1、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激发学生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和领略迷人景色,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陶冶情操。 3、充分感知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作。其中的第三条就是难点,因为本学期一个主要的内容是写景作文,让学生掌握总分这种写作手法,而许多学生对此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窍不通,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混乱、记流水帐,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讲得透彻。而文章的第2、6自然段正是实施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之处,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了这个目的,应当紧扣语言,深入挖掘,突出训练,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为描写美景所用的总分结构手法,让学生去发现这两段的结构特点,学生一看就明了,很快就掌握了此训练难点。接着我还指导学生这样的一段话,先出示:公园里百花盛开。这句话,然后引导学生从花的种类、颜色、姿态等方面去说、写,接着让学生自己选话题自己写,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训练,学生就很快掌握了这一写作方法。 四、依据目标,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特定的教学目标只有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读、讲、议、练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必须在每课的教学中体现、运用。但是根据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最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最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具体包括: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基本的汉字、词语、句子和语法等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语文思维等语文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和可检测的课堂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预期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预期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足够的汉字量,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一般的*和书籍。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汉字,还要能够理解*的内容和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够阅读,还要能够写作,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够阅读和写作,还要能够用语言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价值,培养其文化素养。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预期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足够的汉字量,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一般的*和书籍,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同时培养其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排句成段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排句成段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排比句、段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排比句、段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排比句、段的写作技巧,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排比句、段写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排比句、段的修辞手法,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排比句、段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将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分为两类: 1.识字与写字: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定(最新完整版)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定(最新完整版)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定 设定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义: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包括语言能力、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2.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应该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匹配,明确教学目标应该涵盖哪些知识点和能力点。 3.学生情况分析: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达成。 4.教学方法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 5.评价方法设计:设计合适的评价方法,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下面是一个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例子: 课程名称:《红楼梦》阅读与欣赏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红楼梦》中的文学价值。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读懂并分析《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进行阐述和评论。 4.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红楼梦》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并能够对其进行评价。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对《红楼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在这个例子中,教学目标涵盖了语言能力、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等方面,与《红楼梦》阅读与欣赏这门课程的特点相匹配。同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也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进行评价,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语文教学的中心目标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中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语文考试,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说唱语文教学目标 说唱语文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了解说唱艺术的特点,掌握说唱的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听唱、学唱、说唱的能力,激发学生编唱、评唱的兴趣。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情感。 读写分离的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三维教学目标(具体)

语文三维教学目标(具体) 语文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指对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指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各方面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对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包括道德、审美、世界观、人生观等。 语文单元知识小结教学目标 语文单元知识小结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包括文学体裁、作家作品、文化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学理论等等。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指导等方式,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语文单元知识小结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语文的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知识: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2.语言素养:语文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学生需要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能够倾听他人的观点。 3.文化理解:语文教学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4.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评价、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学生需要能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的公民。 语文识字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语文识字单元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目标。通过各种方法,检验学生是否已经认识或理解所学的生字,如果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或理解,就可以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如果不认识或理解,那么就要和学生一起进行生字的教学。

语文的三维教学目标(详情)

语文的三维教学目标(详情) 语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语文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是指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字、词、句、段等语言文字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是指通过学习语文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提高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通过学习语文,培养对文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三者相互关联,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这三个方面的融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语文教学的目标及改进措施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授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技能。 具体来说,语文教学的目标包括: 1.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授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思想观念等,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教授思维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教授文学艺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可以包括: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加强语言实践,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口语训练、写作训练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文化教育,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通过教授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思想观念等。 4.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通过教授思维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审美教育,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通过教授文学艺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 爱莲说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爱莲说》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句式。掌握*的重点字词,能够背诵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1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1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称号确实定和语文课程称号的歧义。 2、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了解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和进程: 一、导入新课 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的看法,有临时的历史进程。从语文课程称号确定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我们才逐渐接近了语文课程的实质。语文课程的实质什么,这就是明天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教授 〔一〕语文课程称号的由来 中国现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从多学科的融合中分化出来,独自设科。自1904至1949年,课程称号运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讲经读经、国文、国语等,直至1949年新中国树立,才正式运用语文这个称号。 关于〝语文〞这个学科称号确实定,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往常说的话叫行动言语,写到纸面叫书面言语。语就是行动言语,文就是书面言语。把行动言语和书面言语连在一同说,就叫语文。〞他在1964年«语文教育书简»中还专门谈到:〝‘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行动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偏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留意训练,那么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其后有人释为言语文字,有人释为言语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惟‘文’之含义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了解为成篇之口语,那么亦与原意合矣。〞张志公先生也作过说明:〝1949年6月,全国大陆大局部束缚,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讨在全国范围内运用的各种教材效果。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讨,以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上学一点白话文;至于作文那么一概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先生在行动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践,切合日常运用的言语才干。依据这样的看法,依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语»、«国文»两个称号,小学和中学一概称为«语文»。这就是这门功课叫作«语文»的因由。这个语文就是言语的意思,包括行动言语和书面言语,在行动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 这一革新的基本意义,就在于把口语和口语结合起来,彻底改动了传统语文教育中书面言语〔白话文〕脱离行动言语〔生活言语〕、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从而最终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不少专家就提出: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王荣生教授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2)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问题有两个方面:(1)目标意识不强。许多教师平日备课,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然后,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教师备课时最不关心的教学目标,只是被当作一个条目抄到备课本上,如此而已。(2)教学内容模糊。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教材。除了少量课文是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的以外,大部分选自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各类著作。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老师当教材去教,让孩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从作品成为教材再成为教学内容,至少要有两次开发过程:第一次是编者经过遴选和改编,把作品编成教材,尽量适合某一年级的教学;第二次是教师细读文本,从教材中开发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

容来。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对教材作“二度开发”,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见什么教什么,这就是说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就阅读教学而言,目前大体有这样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只是知道了一个故事。这样的阅读教学处于没有“入门”的状态。第二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课表面上看似乎好一点,其实好不了多少,因为这是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并没有完成阅读教学应该担当的任务。第三种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这才是比较完整地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不久前,崔峦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语文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当阅读教学跟“内容分析”分手后,我们该教什么?这就涉及到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效果标准。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应当“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质量标准”。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①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②评价功能,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③调节功能,影响并制约着教学程序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④激励功能,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等等。因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2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2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2)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重建的背景及具体表现。 2、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3、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并领会其用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建后的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特点 2.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的理解。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中学生问我们的实习老师,学语文有什么用?那位实习老师不知怎样回答。(应付考试,太没有说服力了。)一位语文老师对语文课程的价值和目标认识都很模糊的话,很难想像,他能上好语文课。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设立这样的语文课程目标?这是我们今天这次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传授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随着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深化,发生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 (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 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内在价值、根本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外在价值、工具价值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我国原课程体系的根本问题是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选拔价值被强化,人的发展则退居其次甚至被异化。课程成为学生获得考试成功的工具,手段。因此,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构建新

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首先,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它并不排斥课程体系承担的、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把人的发展视作课程价值的根本,让每一个充分发展的人健康积极地面对社会的选拔和社会的、自然的一切挑战,实现了价值转型。 其次,“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21世纪的中国课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包括:追求教育民主,让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追求多元主义价值观,达到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关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重建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转型必然导致目标重建,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确立新的知识观。原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的东西。新课程突破原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建构新的意义。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 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新课程具有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有鲜明的体现。 2、确立新的学生观。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立存在。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所以,新课程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1)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如“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2)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 摘要: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因为它指出了教学方向,规定课文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及教学的深广度,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教学目标有效制定尤为重要。何为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的具体化、明确化的过程。但当下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根据具体学情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没有提供保障目标有效落实的教学策略及评价工具。 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思想观念,准确确定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有效制定教教学目标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作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效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导航仪、风向标。教学目标设计明确,就学过程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反之则影响教学的有效目标。通过反观我听到的众多节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似乎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近期我校举行的“‘教师业务能力’暨‘教坛新星’”评选活动中,通过对我乡语文教师上交的手写教学设计的查看,发现每一位教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如这样表述教学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等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感悟)××的道理(情感、品质等)。 4、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表达的方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解得知,老师们备教学目标的习惯是照抄教参、依赖教参,是不假思索的,他们觉得教参就是准绳,无可置疑,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就成了可以跳过的摆设,许多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只注重在内容上斟酌,反复在人文性上思量,而缺乏语言训练、能力提升的意识和行为。不分年级,不分文本特点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泛化或不当,教学效果不明显。仔细阅读新课标,我认为:有效制定新课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度、明确。 (一)不能随意超越课标提出的年段要求。 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阅读”目标的规定是: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显而易见,学段目标是逐层推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不能随意改变。听一位青年教师教学一年级《月亮的心愿》一课时,把课文中“艳阳天”“郊游”等词语的意思向学生严肃地解释了一下还不甘心,又把词语的意思用非常漂亮的楷体在黑板的右上角认认真真地抄写了一遍,还带着学生读了几遍,让学生背下这些词语的意识。我想这位教师是没有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度”。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适度,制定目标时,我们不能随意超越课标提出的年段要求,必须要符合或体现课标规定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既不能高也不能低,方法适当可行,并且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上述那位教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材料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明确陈述的主体对象是谁 “教学目的”陈述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行为。而“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中的变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所以,我们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不可用“指导"、“培养”、“教育”等词来陈述教学目标,这些词语都表示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行为。陈述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的行为是不同的,前者是检查教师做和没做的问题,后者是检查学生会不会做,能不能做的问题。如果设计者用“指导”、“培养”、“教育”等教师行为的词语陈述教学目标的话,这样教师做了,教学任务就完成的话,那么学生方面“会不会”、“能不能"就无法检测。要是这样的话,在新课程理念下,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吗?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吗?教师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吗?教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学生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比较写法的句子,并能说清楚用“什么”和“什么”来做比较。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从文中找出比较运用写法的句子,能说出文中用了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用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这样的教学例子,可以让人看到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说什么或做什么,说得怎么样和做得怎么样,是具体、有可操作性的,可以检测出学生的“会和不会”、“能和不能”的学习行为。 第三、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是明确、集中、恰当、具体的 所谓明确、集中,就是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知识背景并考虑教师的特点来设置;教学目标的恰当是指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起点要准,落点要实,有可控性和可检测性;目标的具体就是要求教者设置出尽量有可量化的标准. 第四、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能让教者准确把握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要设计出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必须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到的。要做到这一点,应该避免使用“理解”、“领会”这一类含混不清的词语。如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三)每堂课教学目标都做到明确、清晰。一堂课准备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们教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每堂课都要有每堂课的侧重点,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按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我们把初中语文教学能力目标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评析,这四个层次又分为10个具体目标:识记、了解、分析、概括、掌握、综合、创造、欣赏、鉴别、评论。当然在设计能力目标时,也不需要每节课10个目标都要达成,也要针对课文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梯度。 其实每一堂课,每篇课文教学目标不要面面俱到,哪怕一堂课就只有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只要深入文本,透彻分析抓住外貌特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同时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我觉得就够了。可以一堂课完成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朝着明晰的目标,充分展开自己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三、确定具体明确、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然更是远离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来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