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沉积古地理(3)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础

沉积古地理(3)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础

沉积古地理(3)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础
沉积古地理(3)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础

目录

o 第一章绪论

o 第二章沉积物的来源

o 第三章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本原理o 第四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o 第五章沉积环境的主要判别标志

o 第六章大陆环境及相模式

o 第七章海陆过渡环境及相模式

o 第八章海洋环境及相模式

o 第九章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

o 第十章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本章内容

o 第一节概述

o 第二节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定律

o 第三节急流、缓流与福劳德数

o 第四节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o 第五节空气的几个流体力学问题

动板实验:两块平行的平板,其间充满静止流体。当下板固定不动,上板以匀速平行下板运动时,两板之间的流体便处于不同速度的运动状态,即呈现出:附

在河道中的流水,因受固体边界影响,使得由河底往上流速逐渐增大,由于各水层的流速不同,各水层之间就要产生相对运动,从而产生成对的切力(拖

曳力、阻滞力)。

粘滞流体:

流体都具有一定的粘滞性。当它沿容器器壁流动时,由于附着力的作用,与壁紧接的一层粘附其上(流动慢),而邻层则相对于这层滑动(快),这是因为,

流体流动受到阻力。所以, 流体具有粘滞性。

流体的粘度对流动影响极大。

粘度小,流动性好,摩擦阻力小;

粘性大,流动性差,增加了流体摩擦阻力。

粘滞性:

粘滞性的概念:流体内部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特性。

如上所述,平行于流动方向,相邻流层之间存在粘滞力。

粘度的表示: 相距1厘米的两层速度相差表示为:1cm/秒,则作用在1cm2上的粘滞力规定为流体的粘滞系数(单位:泊)。表示流体粘滞性的大小。

粘滞系数随温度而变,当温区升高时,液体的粘滞系数减小,而气体则增加。下表为几种流体的粘滞系数:

二、牛顿内摩擦定律(粘滞定律)

内摩察力、内摩擦定律、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

内摩察力:一对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拖曳力和阻滞力。

内摩察力(F)与接触面积(A)和相对速度差(dv )成正比,而与垂直距离(dz )成反比,这一结论称为牛顿内摩擦定律(或粘滞定律),表示为:

各种类型流体的粘滞系数(η) 与黏滞剪切应力(τ) 和流速梯度(du/dy)关系

值呈增大变化。

流体流动分为管道流和明渠流两种类型。

前者是流体充满了管道,为有压流;后者为液体表层与大气接触的自由表面,是在重力作用下的流动,为无压流。

按流动强度,流体可分为:急流、缓流和临界流三种流态。

急流和缓流表示流体的流动强度。它们定性的区别可观察流水遇到障碍物时的表现(图3—2)。

急流在障碍物处激起浪花,一涌而过,只在障碍物处水面有所升高,对稍远的上游水面不发生任何影响。

缓流在障碍物处(下游方)发生水面跌落,而障碍物上游水面发生壅高,并延伸到上游相当远处。

福劳德数的概念:是无量纲数,表示流体的流动强度,是判别急流和缓流的定量准则,福劳德数(Fr)=贯性力(v )/重力(g )。式中,h为水深。

急流、缓流、临界流的福劳德数标准:

缓流: Fr<1,惯性力小于重力,是重力起主导作用下的流动。

临界流:Fr=1,惯性力相于重力。

急流: Fr>1,惯性力大于重力,是惯性力起主导作用下的流动。

明渠流中,急流和缓流的变化是受重力控制,要使Fr值达到1,要求水深10m,流速9.9m/秒,这样高的流速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在浅水的海洋环境中,一般只有2m/秒时速度。因此,急流一般是局部地段或几厘米—几米的浅水条件下出现。

急流、缓流、福劳德数与波痕、交错层理的关系

第四节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层流、紊流和雷诺数表示流体的流动状态。

流体有两种不同的流动状态:层流和紊流。雷诺水槽实验:微开阀门A,再将阀门B打开,使红颜色水流入玻璃管中,观察显示红色液流质点的运动轨迹。此时,由于管

内流速较慢,流体质点的运动有条不紊,呈不混杂并呈现分层流动的状态,这种流态称为层流(图3-4a)。小开水龙头、细水长流。

阀门A开大,流束呈现波纹状,上下摆动,称此为过渡状态(图3-4b)。

阀门A继续开大,使管中流速增大,直到流体质点的运动呈分层流动状态被破坏,发生互相混杂,并且有纵向脉动,这种流动状态为紊流(图3-4c)。大开水龙头的水

流状态、瀑布、洪水等。

可见,随着水流流速加大,层流可以转变为紊流;反之,随着水流流速减小,紊流可以转变为层流,这种流体形态转变时的平均流速(V)叫做临界流速(VK)。

雷诺通过实验表明,流动形态不仅与流速有关,还与流体的粘滞系数、密度、管道直径有关。

流速、密度、管道直径愈大就愈易转变为紊流,粘滞系数愈大则愈不易转变为紊流。

不论密度、粘滞系数、管道直径如何变化,其惯性力与粘滞力的比值却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一个无量纲数。

将平均流速(v)、管道直径(d)、黏滞系数(η或υ)和密度(ρ)归纳为一个无量纲数,称为雷诺数。

雷诺数的概念:是无量纲数,表示流体的流动状态,是判别层流和紊流的定量准则,雷诺数是贯性力与粘滞力比值。

在管道条件下:

层流:Re<2320时为层流,一种缓慢流动,流体质点有条不紊的平行的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临界流:Re=2320时为临界流,流动状态介于层流与紊流的转换点,其对应的是临界流速

Re>2320时为紊流,紊流是一种充满了游涡的急湍的流动,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有纵向运动,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B-1(lamtoturb,层流与紊流). Mov-“见动画”

明渠流的临界雷诺数为:500

但是,在明渠条件下,层流与紊流的雷诺数值范围与管道条件是不同的(即临界雷诺数不等于2320)。它应该用水力半径(R)代替管道直径(d)来计算临界雷诺数,因:R=1/4×d,为管道条

件下2320的1/4,其临界雷诺数应为500。

值约为地表沙

二、空气搬运能力低于流水的原因

是空气的密度低于流水,空气的粘度高于流水。

一颗石英相当于同体积水的重量的2.65倍;

一颗石英相当于同体积空气重量的2000倍。要移动同一石英颗粒,风速要比水速大得多才行。当风速为水速的28.3倍时,才能得到相同的推移力。即在同一速度下

风所能移动的颗粒比水移动的颗粒小得多。

三、碎屑颗粒在空气中搬运时的起动条件

粒径0.1mm的颗粒,需要15cm/s才能启动,启动后,颗粒的增大与临界流速的增大成正比(呈线性关系)。

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沉积古地理演化

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沉积古地理演化本文以沉积学与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实地观测野外露头剖面,整理分析收集的钻井和测井数据,将研究区地层划分进行重新厘定,将研究区划分为龙门山地层小区、川中地层小区和川东地层小区。对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进行了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编制岩相古地理图。 以沉积学为基础,对研究区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划分出冲积扇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4沉积体系,得出上侏罗统主要为河湖碎屑沉积体系和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碎屑沉积体系,下白垩统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河湖碎屑沉积体系,上白垩统主要为河湖碎屑沉积体系。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进一步将研究区的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和10个三级层序,探讨了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特征和盆地的充填演化规律。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成果,结合古构造分析,沉积体系、地层和古水流的研究,运用点(单个剖面或者钻井资料)——线(剖面卡或者钻井的地层连井对比图)——面(古地理图)的编图方法,以构造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研究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对编图前的设计、准备和编图过程等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由划分出的3个构造层序,编制了晚侏罗世(SS1)、早白垩世(SS2)和晚白垩世(SS3)3幅岩相古地理图,具有中等比例尺、较为合理的反映了区域性的沉积古地理特征的特点。最后,分析晚侏罗世—白垩统沉积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并与中扬子地区进行对比,得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四川盆地北部在挤压应力环境,古地理格局上逐步向西向南萎缩的过程,沉积相带总体呈NE-SW展布,晚白垩世四川盆地北部抬升,遭受剥蚀,沉积范围进一步缩小。

沉积古地理西山实习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报 告 2011届地质学(基地班)专业 题目:北京西山实习报告 班号:10011110 学号:1002112103 学生:何晓宇 评阅教师:周洪瑞 2014年4月

1 前言 1.1 地质地理概况 北京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地的总称,属太行山脉。北以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区拒马河谷,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17%。走向北东,长约90公里,宽约60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依次有东灵山—黄草梁笔架山;百花山----髫髻山----妙峰山;九龙山- ---香峪大梁;大洼尖----猫耳山等4列山脉,永定河横切山体,为泥石流多发区。植被多为次生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局部地区有人工针叶林,1900米以上出现山地草甸。百花山、东灵山、龙门涧等地已划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 1.2 实习目的 此次实习为沉积古地理学的一次课间实习,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观察背景西山中新元古代——寒武纪末的地层,总结该地区的地质发发展史,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沉积古地理学的知识。 2 观察点描述 实习区地层发育较全,以沉积地层为主,主要发育有新元古界、早古生界、晚古生界及中生界。本次实习主要观察了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及上古生界二叠系。 2.1点1 地点:军庄南1km铁道旁 位置:N 39o59'10.39" E 116o05'25.84"h 127±4m 描述:点1主要出露二叠系红庙岭组的地层,以砂岩为主。 共分为11个旋回: ①底部为红褐色薄层砂岩,顶部为灰黑色粉砂质页岩。 ②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具有大型及小型波状起伏;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 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③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说明当时水动力较强;底部为灰黄色中 厚层含砾石英砂岩,顶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④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 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⑤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有一 条辉绿玢岩岩脉沿薄弱面插入,风化面为黑灰色,新鲜面为淡绿色,可见长石斑晶,顶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卷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①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卡斯特尔斯B廖什C克里斯泰勒D戈特曼②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 A绝对集中B相对集中C相对分散D绝对分散③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A区域差异变大B大都市化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不平衡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④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A普查法B残差法C区位商法D 正常城市法⑤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A加数效应B除数效应C乘数效应D减数效应⑥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 A理论基础B资料矩阵C方法论D多变量分析法⑦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中K=4体系依据()原则A行政原则B市场原则C交通原则D最优原则 ⑧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A离散阶段B极化阶段C扩散阶段D聚合阶段⑨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A自然特征B经济特征C法律特征D社会特征⑩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A多层次商业中心B带状商业网点C市场化商业区D专门化商业区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

?廖什的需求圆锥理论提出()越远,()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城市空间分布发展与演变的阶段性是()、()、()、(); ?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⒈大都市带⒉城市群⒊城市职能⒋首位城市⒌城镇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五、论述题(14分) 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a.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b.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c.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d.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e.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均可以找到城乡之间的差异。2、我国城市按其所在区域地形分类有10中类型 地形类型例子 滨海城市 三角洲平原城市长三角、珠三角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城市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平原中腹的城市 高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上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中山谷地城市南平、十堰、攀枝花 高山谷地城市拉萨 4、城市化含义: a.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d.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5、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以及以此为依据,城市化类型划分。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称为逆城市化。 6、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期,而这一前提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即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7、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韦伯认为,人口在城市中的日益集中是经济增长和差异化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经济发展,或孤立的社会与经济团体的结合,需要一部分人口在商业城市中集中。同样地,作为乡村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的工业社会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市场的扩大促使制造业集中”。因此,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生产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8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1张勇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I 张勇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基地班,010101--35 2012-02-24 一.课程内容概括与分类 地史学定义: 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 ,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耦合关系。因此是地球科学范围内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历史性的分支学科。 总的说来,地史学的研究中心都与时间有联系,可归纳为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构造运动史。

沉积发展史:第 2 章 沉积古地理学 第 3 章 地层学 构造运动史:第 4 章 历史大地构造学 生物演化史:第 5-6 章 前寒武纪的地史 第 7 章 早古生代的地史 第 8 章 晚古生代的地史 第 9 章 中生代的地史 第 10 章 新生代的地史 课程性质和目的 地史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和高度综合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对学生整体、全面、系统地球观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地史学课程宜在普通地质学等室内教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之后进行。 《地史学》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全面介绍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其耦合关系以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重大事件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概况,使学生掌握地球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2 章 沉积古地理学

沉积相、沉积环境、沉积相变和相律、现实主义原理在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物理标志、化学标志及生物标志。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冰川环境、河流环境、湖泊环境;三角洲环境、滨海环境、浅海环境、次深海和深海环境。古地理、古海洋和古气候分析的基本概念。纵向堆积作用、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旋回沉积序列。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及其组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原生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facies analysis):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 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J Walther,1894)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biologic indicates/生物标志 physic indicators/物理标志 相标志(Sed. facies indicators)chemic indicators/化学标志 integrated indicators/综合标志 生物标志:实体化石,遗迹化石。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㈠城市化研究 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㈢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 市带?(p25) 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 ㈠多核心 ㈡交通走廊 ㈢密集的交互作用 ㈣规模特别庞大 ㈤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6大都市带: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doc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经过一个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之后,了解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之前还没有接触 这门课程的时候,还以为自然地理知识单纯的讲地理知识,因为自己以前地理方面比较薄弱, 所以会觉得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其实不以为然,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通常会穿插许多的相关知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学 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并不是局限。特别是做了地理这个网络小组的组员之后,因为平时偶 尔整理下交流论坛,逛多了这个网站的论坛之后,对这门课的有了明显的知识拓展。大家有 心搜集回来的资料,可是十分珍贵的,能被自己吸收可以说是件好事。学期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这个学期到底学了什么?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 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 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

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 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 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 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 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 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 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 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 科。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第十章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塔里木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地球表面三度空间内,容纳沉积物堆积的场所。 沉积盆地分析:运用多学科(沉积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钻孔、露头观察、地球物理)对沉积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古地理演化

和地球动力学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古地理学:研究地史中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海陆分布、海平面变化、沉积介质性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物分布等)特征及其发展历史的学科。 古地理分析:通过沉积学、古生态、古构造、地球化学等方法,再造地质历史时期中的自然地理景观的过程,也就是再造沉积区和侵蚀区的古景观的过程。古地理研究包括: (1)沉积古地理:反映海陆分布、各种古环境及沉积产物; (2)生物古地理:通过生物相、生物分区研究,确定古代环境(海陆,水深)的分布及其对古板块构造的指示意义。 (3)构造古地理:着眼于构造地貌标志,表示各种沉积类型、组合的分布,表示构造—地貌单元,如大陆边缘、岛弧、边缘海、裂陷槽等。

古地理分析的内容包括:确定侵蚀区位置、盆地边界、古地貌、母岩性质、介质类型、水动力条件、化学性质、古气候等。 古地理分析不仅可以确定当时的自然地理景观,还可查明沉积矿产生成与分布规律,阐明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发展史,作出矿产的预测。 一、陆源区的分析 1.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2. 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 3. 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1) 砾岩的成分; (2) 砂岩的成分; (3) 碎屑重矿物组合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古陆或侵蚀区的概念:侵蚀区相对于沉积 区,在一定时期内,以风化侵蚀作用为主的地 区。如在一定时期内堆积了沉积物,则可以认 为是沉积区。 侵蚀区是向沉积区供给陆源碎屑的剥蚀区。 判断侵蚀区存在的6个标志: (1)地层的缺与失,某些地层可能是在沉积之 后被侵蚀掉的。 (2)地层的尖灭和较新地层的超覆。 (3)地层顶部有古风化壳存在,不整合接触。 地层的缺和失 (4) 根据沉积相变化: 从侵蚀区到沉积区的相变化有规律,海 侵相序或海退相序。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第3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理

第3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 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幻灯片1 第三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理 第一节沉积古地理学的概念和定律 一、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二、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及古生物特征的综合。或者说,相是形成特定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岩石和生物特征的组合。 三、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横向的变化。 幻灯片2 三、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Sandstone facies Shale & coal facies Carbonate facies Shale facies Facies changes 幻灯片3 四、相分析(facies analysis):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相分析三要素 1、基本素材M a t e r i a l 2、基本原理P r i n c i p l e s 3、模式M e t h o d o l o g y M u d c r a c k s+R a i n d r o p s 幻灯片4

Induction(归纳), Deduction(演绎) 幻灯片5 五、相对比定律:19世纪末期由德国学者瓦尔特 (J.Walther,1894)提出,“只有 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 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 一起”。并进一步研究认为:岩相 类型在时、空分布上存在着内在 的联系(相变)。相对比定律又 称瓦尔特定律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幻灯片6 相对比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并进一步研究认为:岩相类型在时、空分布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变)。相对比定律又称瓦尔特定律

储层沉积学讲稿(80)

储层沉积学 (试用教材) 罗静兰主编 (博士研究生选修课程,80学时) 2003年1月

绪论 一、储层沉积学基本涵义 沉积学(Sedimentology)是本世纪30年代由沃尔德(Wadell,1932)提出的一个术语,它主要是由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中沉积岩的形成作用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扩大和发展起来的。而储层沉积学(Reservoir Sedimentology)又是以实用角度从沉积学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油气储层沉积物(岩)和沉积作用的科学。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1SA,1990)正式应用该术语并引入文献,表明沉积学与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在阐明生、储、盖层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沉积学和储层沉积学的基本涵义及主要研究内容是: 1.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岩)和沉积作用的科学。包括研究未曾成岩和已经成岩的天然沉积物(岩),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理(Reeding,1978)。沉积学作为地质科学中的一个分科,它与流体力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密切相关,与物理学、化学、海洋学、气象学、水文学和土壤学等也有重要联系。由于有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通过对现代沉积物的研究(陆上和水下)和实验模拟,逐渐使沉积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矿产资源,特别是燃料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勘探开发事业的巨大发展,使沉积学从以理论研究为主,逐渐成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基础性质的学科。 2.储层沉积学主要是研究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演化、分布及其基本特征(成分、结构、构造等)的一门科学,是沉积学理论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密切结合的结果。一般来讲,石油和天然气生于沉积岩中,也主要储集在沉积岩中,从沉积岩石学、沉积学以及岩相古地理学深化对各类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以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因此,储层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中国油气储集层及其分布概况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生储类型多样,含油气层系时代分布广,其中又以中-新生代(晚海西~印支阶段、早燕山阶段、晚燕山阶段和喜山阶段)陆相碎屑岩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独具特色,而且形成了—套完整的陆相石油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学、储层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含油气层系广布于我国西部和西北部的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二连盆地、酒西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华北盆地;西南、东南地区的四川盆地、楚雄盆地、江汉盆地、苏北盆地、北色盆地、南襄盆地;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大陆架诸盆地等。 但是也应看到我国陆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已经较高,而现在已有的几个大油气田(区),诸如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均已进入了高含水阶段,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开发成本越来越高。面临这样严峻的形势,确定新的战略接替区和层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国外相比,我国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还比较低,在今后5—15年内必须在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上有重大突破,才有可能增储上产,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除面向国内、同时也面向国外的战略方针,从两方面来看都须要加强海相石油地质学、储层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本教材除阐述中一新生代陆相碎屑岩储层形成、分布、评价和预测等内容外,并适当加强了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和特殊岩类储层的形成、分布、评价和预测等基础理论教学内容。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精选.)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 1、首位城市和首位度 2、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3、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 4、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5、中心商务区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 1、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2、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3、简述中心地理论。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 1、首位城市和首位度 2、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3、中心商务区 4、城镇体系 5、生长极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

1、简述中国小城镇发展模式及前景。 2、简述中心地理论。 3、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 1、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2、郊区城市化: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的、人口流向主要由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的城市化过程。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远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 3、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4、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5、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目前CDB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

地理学习体会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经过一个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之后,了解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之前还没有接触 这门课程的时候,还以为自然地理知识单纯的讲地理知识,因为自己以前地理方面比较薄弱, 所以会觉得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 其实不以为然,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通常会穿插许多的相关知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学 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并不是局限。特别是做了地理这个网络小组的组员之后,因为平时偶 尔整理下交流论坛,逛多了这个网站的论坛之后,对这门课的有了明显的知识拓展。大家有 心搜集回来的资料,可是十分珍贵的,能被自己吸收可以说是件好事。 学期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这个学期到底学了什么?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 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 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 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 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 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 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 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 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 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 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 科。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 近一万年来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学,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成和变化规 律的学科,也有人认为它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部门性的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 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 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础上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成分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组成、结构、动态及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它们的形成与某些自然科学有关,是自然地 理学与相邻的其他科学的边缘学科。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 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特征、形 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 大气科学的边缘学科。水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变化与时程分 配,以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水文学的边缘学科。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 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的边缘学科。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空间分布 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植物学的边缘学科。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动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 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动物学的边缘学科。以独特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 地理环境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冰川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形成、 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冻土学是研究冻土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 科。化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的学科,是自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一、名词解释 1.流体:流动的物质为流体,从力学性质则是一种受任何微剪切力都能连续变形的物质 2.内摩擦定律:内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和相对速度差成正比,而与垂直距离成反比 3.牛顿流体:凡是服从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作牛顿流体 4.非牛顿流体:把不服从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作非牛顿流体 5.福劳德数:判别流体流动强度的准则,是一个无量纲数,是用于流体在明渠条件下的流动体制的无量纲数 6.雷诺数:将平均流速,管道直径,黏滞系数和密度归纳为一个无量纲数,称为雷诺数,表示流体的流动状态的无量纲数,是判断层流和紊流的定量准则 7.牵引流:是以一定介质动力导致流体运动并带动碎屑颗粒迁移的流体 8.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流体,其含有大量沉积物高密度流体 9.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指母岩风化的碎屑物质和黏土物质在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当沉积介质运动速度和运移能力降低时,他们相应的按照颗粒大小,形态,比重在地表发生分异并依次沉积 10.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物质因其本身的化学性质的差异,从溶液中沉淀将按溶解度从小到大的先后顺序依次沉积的现象 11.波痕指数:波长与波高之比 12.瓦尔特相律: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中垂直向上几种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互出现的顺序,与他们在横向上所出现的相带毗邻顺序是一致的 13.沉积模式: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是以图形或文字方式表现的一种理想的,概括的沉积相格局称为相模式 14.沉积盆地:指岩石圈表面在三度空间内,容纳沉积物堆积和叠置的场所,其边界为各种不同性质构造活动带和自然地理障壁 15.沉积古地理:反映海陆分布,各种古环境及沉积产物 16.沉积体系:是与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有成因联系的三维岩相组合 17.垂向加积作用: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作用下从沉积介质中自上而下的堆积过程 18.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营力的作用下沿搬运方向的堆积推移过程,他所形成的原始沉积层是斜列的

城市地理学万能题库15页word文档

各国城镇定义标准主要指标: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人口比重,行政区 划,基础设施, 行政地域:市政府管辖的范围。是各国按照城镇界定标准确定的城镇地域。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实体地域:指城镇坐落于地表的实体范围。相当于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的城市建成区,是完全不同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又称景观地域。 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娱乐、工作、医疗、文教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不一致的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 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解决不吻合的两个途径:1用人口密度的标准进行城市可比区域的定界,通过计算城市内部每一个最小行政单元的人口密度,画出不同密度值的城市区域的轮廓。2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使用详细的规定。 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每一个MSA必须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或者包括一个至少5万人的城市化地区,并满足都市区的总人口至少10万人。一个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 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1984年颁布的设镇标准:(1)规定2万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撤乡建镇; (2)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撤乡建镇;(3)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 (4)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 中国现行城乡划分政策是统计上关于划分城乡的规定:1.90年四普。城镇人口由市人口和镇人口组成。 市人口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指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2.2000年五普。(1)引入“人口密度原则”。用人口密度把设区的市中的区分为两类,只把1500/KM2 以上的区(一般是城区和近郊区)的人口全部算作城镇人口,而对1500/KM2以下的区(远郊区),只计算真正的城镇部分,区的乡村部分不再计入城镇,从而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四普对设区市城镇人口偏大统计的问题。 (2)引入“建成区延伸原则”。对不设区市和建制镇,除了按照城市社区管理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人口以外,还包括了与市镇驻地建设用地相连的乡镇地域和村委会地域,可以认为,这一地域的人口大都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四普对不设区市和建制镇人口偏小统计问题。 城镇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涵义: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涵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进程区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II 城市化I指: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低于推进过程。城市化II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因此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II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城镇化的度量指标: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这种指标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复合指标法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工业化、第三产业、经济发展。(3)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力(推拉假说。中国学者认为:推力,城乡发展差距、区域

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蒋维红1 董春梅1 闫家宁2 (11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257061;21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00) 摘 要 古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和相关的技术进步为推动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表明,岩相古地理控制了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组合和油气资源的分布,地层和岩性圈闭的发育和分布受控于古地理条件的改变。目前,岩相古地理学在向着定量化、精细化、综合化方向长足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阐述了岩相古地理学发展的现状,认为多信息、多尺度、多元化和数字化的古地理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学 油气勘探 层序地层学 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 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重建地质历史中海陆分布、构造背景、盆地配置和沉积演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重塑盆地在全球古地理中的具体位置、恢复沉积作用与成矿过程的关系,对于资源远景预测评价和勘探开发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1 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 111 定量岩相古地理学 岩相古地理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是当前该学科的重要发展趋势。我国古地理学研究的3个学派中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的岩相古地理学派最为活跃,这一学派又可分2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上以传统的沉积岩石学理论为指导,其图件也大都是小比例尺、定性的或示意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以新的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出现新型的中比例尺乃至大比例尺定量化岩相古地理图[1-2]。 石油大学(北京)冯增昭教授提出了“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方法”,而后发展为“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这一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学方法论,认为单因素能独立反映一个地区在某地质时期或某沉积层段的沉积环境的某些特征因素,其存在与否、含量多少均可独立反映该地区、该层段沉积环境的某些特征。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可分为3个步骤:第一,对各剖面尤其是各基干剖面进行认真的地层学和定量岩石学研究,取得较为详尽的定性和定量资料,了解各剖面各沉积层段的沉积环境特征;第二,在已取得的各剖面的定量资料中,选择能独立反映沉积环境特征的因素,即单因素将全区各剖面各作图单位的各种单因素的百分含量都统计出来,然后做出各种相应的单因素图(主要是等值线图),这些单因素图可从不同侧面定量地反映该地区该沉积层段的沉积环境,这就是单因素分析;第三,把这些定量的单因素图叠加起来,结合该地区该沉积层段的其他定量和定性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即可编制出所需要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图,这就是多因素综合作图。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的岩相古地理图的最大特色是定量,即以各剖面的定量单因素资料为基础,从各单因素图的分析入手,再通过各单因素图的叠加和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做出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3-4]。 112 等时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 以层序体系域或层序界面以及相关界面为编图单元,编制不同层序内的各体系域或有关界面沉积时的古地理图的岩相古地理图,即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可以满足等时的要求。这种新的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更接近盆地沉积演化的真实性,可 1 断块油气田 第14卷第3期 F AULT2BLOCK O I L&G AS F I ELD 2007年5月 3收稿日期:2006-09-27。 作者简介:蒋维红,男,1978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在读硕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藏描述与开发地质。E-mail: j0401006@1261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