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C.BCG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IgM

B.IgA

C.IgG

D.IgD

E.IgE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A.IgG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B.IgG含量高,作用强

C.IgM无免疫调理作用

D.IgM半衰期短

E.IgG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B.乙醚C.酚类D.甲醛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B.阻止病毒吸附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B.抗原易变异C.表浅感染D.短暂感染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B.由宿主基因编码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B.病毒抑制物C.IgG抗体D.细胞免疫效应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A.乙脑病毒 B.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

24.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

C.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

D.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

E.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

25.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

B.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C.为糖蛋白成分

D.使病毒mRNA降解

E.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

26.下列那种病毒感染后有持久免疫力,但不是单个血清型?

A.麻疹病毒

B.风疹病毒

C.腮腺炎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甲型肝炎病毒

27.决定病毒感染后免疫力持久的因素不包括:

A.全身性感染

B.抗原性稳定

C.有病毒血症

D.反复发生感染

E.抗原性单一

【X型题】

1.机体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天然抗菌因子包括:

A.补体

B.溶菌酶

C.血型抗体

D.组蛋白

E.乳素

2.皮肤与黏膜屏障作用包括:

A.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

B.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分泌物杀菌作用

E.血脑屏障作用

3.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

A.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B.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作用

C.乳汁中SigA的作用

D.胎盘屏障作用

E.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4.关于抗细菌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B.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寄生菌的感染

C.血脑屏障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D.抗体与细菌结合直接杀死细菌

E.SIgA主要抗局部感染

5.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

A.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B.补体的调理作用

C.IgG介导的ADCC

D.吞噬细胞的不完全吞噬

E.s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

6.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有:

A.溶菌酶

B.IFN

C.白细胞素

D.组蛋白

E.血小板素

7.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为:

A.与机体遗传关系密切

B.针对某一微生物产生免疫力

C.为抵抗病原体感染的首道屏障

D.个体间有差异

E.因抗原刺激的增多而增强

8.正常菌群构成机体生态平衡的生理学意义为:

A.皮肤黏膜的机械阻挡作用

B.参与机体物质代、营养转化和合成

C.促进免疫系统发育成熟

D.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E.抗感染作用

9.决定感染后果的因素有:

A.机体的免疫力

B.细菌的毒力

C.细菌的数目

D.细菌的种类

E.细菌的染色体

10.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后果取决于:

A.吞噬细胞的种类

B.细菌的侵袭力

C.吞噬细胞的功能

D.细菌的种类

E.吞噬细胞的数量

11.不完全吞噬可导致:

A.吞噬细胞死亡

B.增强细菌的侵袭力

C.细菌在吞噬细胞繁殖

D.细菌在体扩散

E.临近组织损伤

12.在机体抗病毒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干扰素

B.中性粒细胞

C.CTL

D.中性抗体

E.抗毒素

13.机体清除靶细胞的机制是:

A.CTL的直接杀伤作用

B.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C.ADCC效应

D.Mφ及其细胞因子的作用

E.NK细胞的杀伤作用

14.感染后能获得持久免疫力的病毒是:

A.麻疹病毒

B.风疹病毒

C.腮腺炎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5.能诱生干扰素的是:

A.病毒

B.毒素

C.外毒素

D.polyI:C

E.支原体

16.sIgA的保护作用主要见于:

A.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

B.鼻病毒感染

C.流感病毒感染

D.乙脑病毒感染

E.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17.对病毒的特异性免疫是直接针对:

A.病毒表面成分

B.病毒在宿主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

C.宿主细胞膜上的病毒特异性蛋白

D.病毒相关的酶类

E.病毒的核酸

18.抗病毒蛋白的作用严格来说应是:

A.破坏宿主细胞

B.降解病毒mRNA

C.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D.阻段mRNA翻译

E.抑制核酸复制

19.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

B.干扰素促其杀伤

C.需抗体的协助

D.需补体的协助

E.有特异性

二、填空题

1.天然免疫由、和三类因素组成。

2.皮肤和黏膜、与共同构成非特异免疫的结构。

3.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后果有和吞噬两种。

4.溶菌酶主要来源于细胞,通过破坏细胞壁的而使细胞裂解。

5.防御素主要存在于细胞中,其作用是杀灭细菌。

6.机体抗病毒免疫可分为和,其中特异性免疫以免疫为主,且常伴有。

7.人体产生干扰素的细胞主要有、及。

8.由干扰素诱生的抗病毒蛋白的主要有、、。

9.人类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根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其中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强,而、的抗病毒作用较强。

10.抗病毒基因的非特异性杀伤细胞主要是及,特异性杀伤细胞主要是。

11.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主要为,和作用。

12.抗浅部真菌感染,主要是机体天然免疫的作用;抗深部真菌感染的特

异免疫则是以免疫为主。

三、名词解释

1.干扰素(IFN)

2.胞外菌

四、问答题

1.简述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可产生哪几种后果?

3.简述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及特点。

4.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E

2.E

3.A

4.C

5.A

6.C

7.A

8.A

9.B 10.C 11.B 12..D 13.D 14.B 15.D 16.B 17.C 18.B 19.D 20.B 21.B 22.D 23.C 24.C 25.D 26.D 27.D

【X型题】

1、ABDE

2、ABD

3、ABDE

4、ABCE

5、ABCE

6、ACE

7、AC

8、BCDE

9、ABCD

10、ABCDE 11、ABCDE 12.ACD 13.ABCDE 14.ABCD 15.ABD 16.ABCE 17.AC 18.BCD 19.AB

二、填空题

1.组织屏障某些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2.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屏障

3.完全不完全

4.吞噬肽聚糖革兰阳性

5.中性粒细胞外

6.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免疫病理损伤

7.人白细胞人细胞人成纤维细胞

8.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蛋白激酶

9.α干扰素β干扰素γ干扰素γ干扰素α干扰素β干扰素

10.巨噬细胞 NK细胞 CTL

11.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12.皮肤黏膜屏障细胞

三、名词解释

1.干扰素:在病毒或其他诱生剂的作用下,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

白,是机体后天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成分。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

学作用。

2. .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菌。

四、问答题

1、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1)皮肤与黏膜屏障:它构成了机体的外部屏障,其主要作用包括①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穿入;黏膜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有多种附件和分泌物,可将停留的致病菌排除体外;②分泌杀菌物质:不同部位的黏膜能分泌溶菌霉、胃酸、蛋白醉等多种杀菌物质;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可通过生存竞争和产生抗菌物质而拮抗和抑制致病菌。

(2)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脑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可阻挡细菌、病毒等徽生物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人脑组织或脑脊液,以保护中枢系统。

(3)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膜的基蜕膜组成,能阻止母体血流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进人胎儿体,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产生的后果与其种类、毒力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可出现以

下两种不同的结果。

(1)完全吞噬:被吞噬的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被杀灭,并将消化后的残渣排出体外,此即完全吞噬;

如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在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被消化。

(2)不完全吞噬:有些胞寄生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在免疫力缺乏或低下时,只被吞噬而不被杀灭,称不完全吞噬;它可使病原菌在吞噬细胞得到保护,免受体液中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杀菌物质的杀伤作用,有的甚至可在吞噬细胞生长繁殖,导致细胞死亡,亦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而扩散到其他部位。

3.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及特点:

(1)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制:干扰素并没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它抗病毒必须经宿主细胞介导,α∕β-干扰素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后,经一系列过程,使细胞合成了数种抗病毒蛋白(主要是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蛋白激酶等),这些酶通过降解病毒mRNA,抑制多肽链的延伸核抑制转译等环节阻断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而抗病毒地作用。

(2)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干扰素的作用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广谱性间接性及高活性的特点。

4.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包括如下方面。

非特异性抵抗力:包括机体的屏障结构巨噬细胞补体及干扰素的作用等。

特异性免疫力:包括体液免疫中抗体对游离病毒的中和作用在补体的协助下对病毒的裂解及吞噬细胞的调理作用;细胞免疫中地CTL细胞对病毒最重要的因素。另外,NK细胞活化巨噬细胞ADCC 效应CD4+细胞释放的一系列淋巴因子等引起的炎症反应,都对病毒的清除有一定作用。

抗病毒感染免疫

抗病毒感染免疫 在病毒感染早期,主要以固有免疫为主,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如补体、降解素和溶菌酶等,干扰素和NK细胞。其中IFN和NK细胞的作用尤显突出。对防止病毒入侵、杀灭和清除病毒、终止感染,起着主要的免疫作用。适应性免疫出现较晚,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病毒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这就决定了细胞免疫在消除病毒感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抗体可以中和游离于细胞外的病毒,使病毒丧失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感染力。其在抗感染扩散过程中的作用也较为重要。 (一)固有免疫 1.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诱导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抑制。抗病毒蛋白主要有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前者可降解病毒的mRNA,后者可阻断病毒的转录和翻译,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终止病毒复制。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病毒复制的同时即产生和释放干扰素,并很快诱导邻近细胞使之产生干扰素。因此,干扰素既能限制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增殖,又能限制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图22-2)。IFN-a和IFN-β不仅可活化巨噬细胞及NK细胞,而且还可促进病毒感染细胞表达MHC I类抗原,有利于CTL发挥杀伤性作用。IFN-γ除具有抗病毒作用之外,还可诱导抗原呈递细胞表达MHC II类抗原,强化特异性免疫的识别过程,并可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和CTL的杀伤功能,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转化。

2.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非特异性地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后,由于MHC I类分子表达减少或缺失而活化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及颗粒酶,溶解破坏病毒感染细胞;或通过活化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核酸酶,降解细胞基因组DNA,引起病毒感染细胞凋亡。NK细胞的杀伤作用出现较快,因此在机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NK细胞激活后,还可释放IFN-γ、TNF 等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NK细胞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被活化,其中以干扰素的激活尤为重要。 (二)适应性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教学内容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一、选择题 【 A 型题】 1. 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 调理作用 B. 黏附作用 C. 灭活作用 D. 清除作用 E. 以上都不是 2 .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 菌苗 B. 疫苗 C. BCG D. 类毒素 E . 抗毒素 3. 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 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 增多 B. 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 增多 C. 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 减少 D. 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 减少 E. 以上都不是 4. 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 补体 B. 防御素 C. 溶菌酶 D. 白细胞素 E .血小板素 5. 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 外毒素 B. 内毒素 C. 血浆凝固酶 D. 组蛋白 E. 酯酶 6. sIgA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 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 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 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 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 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 通过与补体C3b 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 IgM B. IgA C. IgG D. IgD E. IgE 8. 在多数情况下IgG 的保护作用大于IgM ,其原因是: A. IgG 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B. IgG 含量高,作用强 C. IgM 无免疫调理作用 D. IgM 半衰期短 E. IgG 可激活补体

9. 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 肽聚糖无五肽桥 B. 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 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 肽聚糖含量少 E. 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 .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 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 作用于胞内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 .流感病毒 B .单纯疱疹病毒 C .腺病毒 D ?脊髓灰质炎病毒 E ?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 ,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 ?脊髓灰质炎病毒 B ?单纯疱疹病毒 C 流感病毒 D .甲型肝炎病毒 E .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 A .IgG B .IgA C .IgM D .Ig E E .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 . CD4+T B . CD8+T C . M e D . NK E .中性粒细胞 19 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 A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 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 生理年龄状态 D 干扰素 E 屏障作用 20 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 无病毒血症 B 抗原易变异 C 表浅感染 D 短暂感染 E 免疫耐受 21 干扰素的特性是: A 无种属特异性 B 由宿主基因编码 C 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 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 需 IgG 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 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 A 干扰素 B 病毒抑制物 C IgG 抗体 D 细胞免疫效应 E IgM 中和抗体 23 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 A. 乙脑病毒 B ?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 24 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 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 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 C. 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 D. 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 E. 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 25 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 B. 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C. 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 引起化学性中毒 E. —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 子是: D ? IgM E .补体结合抗体 A ? sIgA B ? IFN C .中和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 .IgG B .IgM C . IgA D .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 ?氯仿 B ?乙醚 C .酚类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 .直接杀伤病毒 B .阻止病毒吸附 E .阻止蛋白合成 SIgA E .IgE D .甲醛 E .过氧化氢 C .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 .阻止病毒脱壳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含量高,作用强 无免疫调理作用 半衰期短 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抗病毒感染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是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 ?世界范围传播,危害大,全球携带者3.5亿,我国1.2亿,携带者10%。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多种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肝脏会影响人体全身,因肝功能受损,乙肝患者常感到乏力、体力不支、下肢或全身水肿,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失眠、多梦等乙肝症状。少数人还会有类似感冒的乙肝症状。 2.消化道症状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乙肝患者因胆汁分泌减少,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明显的乙肝症状。 3.黄疸 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乙肝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会出现黄疸,皮肤、小便发黄,小便呈浓茶色等乙肝症状。 4.肝区疼痛

肝脏一般不会感觉疼痛,但肝表面的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乙肝恶化时,乙肝患者出现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等乙肝症状。 5.肝脾肿大 乙肝患者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常有肝脏肿大等乙肝症状。 6.手掌表现 不少乙肝患者会出现肝掌等乙肝症状。乙肝患者的手掌表面会充血性发红,两手无名指第二指关节掌面有明显的压痛感等乙肝症状。 7.皮肤表现 不少慢性肝炎患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晦暗或黝黑,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形成的乙肝症状。同时,乙肝患者皮肤上还会出现蜘蛛痣等。 检查 1.肝功能检查 包括胆红素、麝香草酚浊度试验、AST、ALT、A/G、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电泳等。 2.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 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有条件可检测HBV-DNA,DNA-p,Pre-S1、Pre-S2等。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内HBV-DNA。 3.肝脏活检(肝穿刺检查)。 4.血糖、尿糖、尿常规等。 鉴别诊断 1.药物性肝炎 特点为:①既往有用药史,已知有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如异烟肼、利福平可致与病毒性肝炎相似的临床表现;长期服用双醋酚丁、甲基多巴等可致慢活肝;氯丙嗪、甲基睾丸素、砷、锑剂、酮康唑等可致淤胆型肝炎;②临床症状轻,单项ALT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③停药后症状逐渐好,ALT恢复正常。 2.胆石症 既往有胆绞痛史,高热寒战,右上腹痛,莫非征(Murphy征)阳性,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3.原发性单发性肝硬化特点 ①中年女性多见;②黄疸持续显著,皮肤瘙痒,常有黄色瘤,肝脾肿大明显,ALP 显著升高,大多数抗线粒体抗体阳性;③肝功能损害较轻;④乙肝标志物阴性。 4.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抗感染免疫word版

第六节抗感染免疫 ---道道防线抗感染 当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时,首先起防御作用的是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如果病原微生物突破了这道防线进入组织,巨噬细胞和补体立即发挥作用,同时T、B淋巴细胞也对病原微生物做出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共同协作清除病原微生物。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感染的一系列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抵抗病原生物侵害的功能,又称先天性免疫或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生来就有,可以遗传;人人都有,无个体差异,故又称为固有性免疫;对病原生物广泛抵抗,无特异性。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三部分组成。 (一)屏障结构 1.皮肤粘膜屏障 完整健康的皮肤黏膜能够抵抗病原生物侵入,呼吸道黏膜的纤毛也能

排除病原体,汗液中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酸性的阴道分泌液均具有杀菌作用。皮肤

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也具有拮抗作用,能阻止或限制外来微生物的定居和繁殖。 2.血-脑脊液屏障 主要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和壁外胶质膜组成。能阻止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从血液进入大脑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小儿血一脑脊液屏障发育不完善,因此,小儿较成人更易发生颅内感染。 3.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能阻止病原生物及代谢物从母体进入胎儿,保护胎儿免受感染。在妊娠的前三个月胎盘屏障发育不完善,此阶段孕妇如感染某种病原生物,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死胎等。 (二)吞噬细胞 病原生物突破皮肤黏膜屏障进入组织后,机体的吞噬细胞可发挥吞噬作用,杀伤进入体内的病原体。1.吞噬细胞的种类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免疫学 病毒感染与免疫机制

现代免疫学 1.病毒感染之后如何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产生免疫保护作用? 2.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发生的免疫应答有何变化? 病毒是除了类病毒外最简单的生命有机体,由核酸和包裹核酸的蛋白质衣壳组成。病毒完全依靠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系统来复制病毒蛋白及其遗传物质并进行病毒体组装。他们利用细胞表面受体感染细胞,其中许多与免疫系统有关。病毒成功感染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暴露于胞质内,并开始指导病毒大分子的合成以及病毒体的组装。少数病毒如CMV能与宿主细胞和平共处,长期寄生,称之为非细胞毒性病毒。多数病毒是细胞毒性病毒,其在胞内的繁殖和寄生很快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 机体针对病毒的防御在3个层次上展开,1)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与繁殖——IFN和TNF等细胞因子;2)杀伤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NK细胞和CTL;3)阻断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中和抗体。 1.针对病毒感染的固有免疫应答: 在针对病毒入侵的强有力的特有免疫建立之前,固有免疫应答是机体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主要是通过I型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和自然杀伤细胞对感染细胞的杀伤来实现的。病毒通过皮肤或黏膜表面进入机体后遇到NK细胞,后者通过细胞裂解作用而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清除。这是在特异性免疫应答尚未建立的病毒感染早期机体抗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 病毒双链RNA可以刺激受感染组织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分泌产生IFN-α和β等I型干扰素,以诱导临近细胞进入抗病毒状态。【图:干扰素的抗感染作用:细胞被病毒感染后表达并分泌干扰素-左,干扰素作用与临近细胞,使其进入抗病毒状态-右】干扰素通过与核细胞表面的I型干扰素受体结合,促使细胞产生可抑制病毒复制的酶以达到对病毒的抑制,从而抗病毒感染。I型干扰素还能激活NK细胞,使其更有效地杀伤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清除病毒赖以藏身和复制的“工厂”。NK细胞大量分泌IFN-γ,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巨噬细胞受到病毒和IFN-γ的刺激后被活化,分泌IL-1 IL-6 IL-8 IFN-γ和IL-12等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调粘附分子,以便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感染局部。 固有免疫对于防控病毒的入侵和感染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病毒一旦已经完成入侵并造成感染,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将发挥消除病毒感染的决定性作用。 2.针对病毒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病毒可借助其表面的受体分子和宿主细胞表面相应分子结合从而感染细胞,机体针对入侵病毒表面分子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在防治病毒感染的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抗体可作用于感染早期体液中的病毒和感染细胞溶解后释放的病毒。 抗体的抗病毒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和病毒感染力: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质的结合可以阻断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的接触或者干扰病毒向细胞内的侵入,黏膜表面的IgA分子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2)致敏病毒颗粒:抗体结合病毒之后通过激活补体导致病毒颗粒直接被裂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C3a和C5a等补体片段趋化白细胞;3)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有些病毒膜蛋白能够表达于被感染宿主细胞的表面。病毒特异性抗体通过对这些病毒蛋白的识别标记被感染细胞,诱发NK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这些细胞的杀伤。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C.BCG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IgM B.IgA C.IgG D.IgD E.IgE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A.IgG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B.IgG含量高,作用强 C.IgM无免疫调理作用 D.IgM半衰期短

E.IgG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A.乙脑病毒 B.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 24.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 C.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 D.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 E.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 25.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第9章 传染与免疫习题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免疫 2.病原微生物 3.疾病(disease) 4.传染(infection) 5.侵袭力 6.外毒素 7.内毒素 8.类毒素 9.抗毒素 10.非特异免疫 11.特异性免疫 12.炎症 13.抗原 14.抗体 15.免疫原性 16.免疫反应性 17.完全抗原 18.不完全抗原 二、填空题 1.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病原菌或病原体的侵袭力由_ __、_____和___三方面组成。 3.病原菌主要通过____、____、____等的作用在宿主内繁殖与扩散。 4.病毒感染的特点为____和____,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后果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真菌的致病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

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____、_____和_______。 7.生理上的屏障结构有____和______。 8.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___、____和_____等。 9.补体存在于正常的_____和____中,其化学成份为____,它被_____激活后具补充抗体的作用,其生物学功能有____、__、___、_____和____。 10.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阶段。 11.干扰素都有____、、、和等功能。 12.炎症主要症状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13.特异性免疫具有的特点为______、_____和______。 14.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 15.免疫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它们均来自骨髓多功能造血的__ _。16.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而______和_____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份。 17.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18.在补体结合试验中,无溶血现象出现称补体结合试验______,说明样品中____抗原存在。19.抗体是由___合成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三、问答题 1.简述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及侵入人体后寄生造成的病变方式。 2.病原菌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主要体现为哪几个方面? 3.试比较隐性传染、带菌状态和显性传染的异同。 4.简述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的积极方式。 5.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6. 简述一个细菌进入机体的遭遇。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摘要:病毒感染的几率大,传播途径多。抗病毒免疫因病毒具有生物学特征, 所以在大多数免疫中情况占主导地位。本文介绍了病毒感染类型,说明了病毒感 染的致病机制,阐述了抗病毒免疫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病毒感染免疫 病毒感染性疾病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球健康问题。在众多的传染病中,病毒感染性疾 病的几率最高。病毒进入机体后,诱生抗病毒白蛋白来阻止病毒增殖和扩散作用。NK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6-8%,病毒逃脱了防线抵御后就成了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它们与病 毒结合后,就被吞噬细胞吞噬降解,最后释出的病毒则可被特异性抗体中和消灭。多年来, 诸多的研究成果为控制各类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出了贡献,但是有些已受控制的病毒感染性疾 病可能会反复出现。 一病毒感染类型 病毒以水平、垂直两种方式传播,其两种机制,一是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影响,二是 病毒对免疫病理损伤。病毒的感染类型有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三种。在抗病毒 免疫中,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特异性免疫中, 细胞免疫可清除细胞内病毒,而体液免疫只要清除细胞外病毒。 1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病毒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传播,在特定条件下感染机体.病毒侵 入机体内,导致机体防御较强,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感染。病毒在 体内持续存在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携带,经常反复并排除体外,但缺乏持续性的 临床表现。因为病毒与细胞共存,并直接侵犯免疫细胞,造成慢性感染,其持续存在血液中 并不断排出体外。临床症状病程长;潜伏感染成隐性感染后,病毒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在某些条件下因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出现显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病毒 感染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导致死亡。 2抗V免疫持续时间获得持久免疫的原因:V引起全身性感染并有明显的病毒血症;V的 型性稳定、单一,且很少发生突变获得短暂免疫。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病毒复制完毕后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子代病毒被裂解死亡。 2.稳定状态感染:有些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不大,释放病毒的 过程缓慢,病变较轻时也不会出现溶解和死亡。如:麻疹病毒:在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 可看到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 3自然死亡: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可直接或间接作为诱导因子诱发细胞凋亡。 4基因整合与转化:病毒的核酸可造成染色体整合处基因的失活、附近基因激活等现象;可使细胞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导致细胞转化,如:人乳头瘤病毒、疱疹病毒II型、EB病毒。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由于被感染细胞表面出现了新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 引起细胞破坏,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长期存在于血液中。当这种免疫复合物沉积 在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时会引起III型变态反应,引发炎症。 2免疫抑制作用.许多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强的亲和性和杀伤性,使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病毒持续性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因素,病毒存在于受保护部位而逃避宿主免疫作用;或 者是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中与细胞长期共存;或者是病毒感染非容许细胞内仅表达部 分基因,不引起细胞死亡。 三抗病毒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在抗病毒血症中有显著的保护作用。NK细胞能因子诱生的干 扰素诱生抗病毒蛋白,限制病毒的扩散。 1.1天然抵抗力。由于各种动物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先天性免疫是一特定种动物的 特性。天然屏障作用,完整的皮肤表面有多层无代谢功能的角化上皮细胞,因此病毒不易侵

免疫思考题及答案

1、免疫定义:①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②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2、免疫的三大功能和三大特点是什么? 答:⑴三大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 ⑵三大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 3、免疫系统的构成 骨髓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 法氏囊 免疫器官淋巴结 脾脏 外周免疫器官骨髓 哈德氏腺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系统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粒细胞系统 红细胞 抗体 免疫相关分子补体 细胞因子等 4、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树突状细胞、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第三章 抗原:是指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物质。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是由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 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也称抗原表位。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植物、微生物之间性质相同的抗原。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免疫原性: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应答产物。 反应原性:抗原+免疫应答产物(如抗体)→特异结合。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源性---是抗原的首要条件: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自身抗原) 2、构成抗原的条件有哪些? 答:异源性;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复杂;物理状态;适当的进入途径。第四章 抗体(Ab):是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对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或尚不知是否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

第9章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一、填空题 1.按病因可把各种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和。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称为。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和。 4.细菌性病原体的毒力(致病力)可分和两方面,前者包括3个具体能力,即、和,而后者则包括两方面,即和。 7.外毒素都是一些有毒性的蛋白质,其本质是、或。若用浓度的脱毒,就可生成,若再进一步用它去免疫动物,就可从中获得。 10.按照现代免疫概念,免疫的功能包括三方面,即、和。 11.病原菌侵入宿主后,按其间力量对比或影响大小决定了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即、和。 13.人体和高等动物防御病原体的屏障结构有和两种。 17.正常机体中存在多种非特异性的抗菌物质,如、、、和等10余种。 18.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又可刺激细胞合成,它被入侵病毒激活后,可降解病毒的,从而阻止了病毒的转译和阻止有感染力病毒的合成。 20.免疫应答的三个特点是、和。 21.免疫应答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和。 22.免疫器官种类很多,主要有中枢免疫器官的、和以及外围免疫器 官的和。 28.抗体的化学成分是,纯化后的抗体可分五类,即、、、和。 32.对机体注入抗原后,经一段较长潜伏期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且很快会消退的阶段,称为,若不久再注射同一抗原进行免疫后,又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的阶段,称为。 50.现代免疫防治法起始于——年,是年国的乡村医生发明了利用预防烈性传染病;至年,WHO正式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已彻底消灭了该传染病。 二、判断题(“十”表示对,“一”表示错)

2.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传染病的死亡率仍是各种死因之首。( ) 3.当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其他一系列诊断、预防、治疗措施等的进步,人类会像对付天花一样,能很快消灭或控制各种严重的传染病。( ) 4.在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结局中,其决定因素都在于病原体的强弱。( ) 5.病毒病原体和真菌病原体与细菌病原体一样,构成它们毒力(即致病力)的基础都是靠侵袭力和毒素。( ) 9.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仍可保留其免疫原性而成为可作抗原的类毒素。( ) 10.细菌的外毒素的毒性比内毒素更强,抗原性和耐热性也更强。( ) 11.细菌的类毒素经过o。3%~o.4%甲醛处理后,可成为治疗用的抗毒素。( ) 13.G-细菌大肠杆菌的肠毒素也是一种可制成类毒素的外毒素。( ) 19.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就是指机体免除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 21.病原菌感染其宿主后,有时可与宿主长期共存而不使发生传染病,但此宿主却成了危险的传染源。( ) 23.抗体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Y—球蛋白);与此相似,补体是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p—球蛋白)。( ) 24.干扰素是一类由脊椎动物产生的、防御外来有害核酸入侵的特殊免疫物质。( ) 29.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下所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的纯蛋白。( ) 33.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它们是免疫细胞大量增殖的部位。( ) 59.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滴度高于初次免疫应答,但潜伏期较长。( ) 60.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除形成抗体的速度和数量上有明显差别外,在抗体种类上则是相同的。( ) 三、选择题 3.在人类的各种传染病中,最多的病原体是( )。 A细菌B病毒C.真菌A原生动物 4.与病原细菌侵染宿主时的侵袭力无关的细胞构造是( )。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第二节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是指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是由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协调来完成的。先天具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机体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正常组织及体液中的抗菌物质;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以抗体作用为中心的体液免疫和致敏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的淋巴因子为中心的细胞免疫。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由于其生物学特性的不同,致病物质的不同。机体对它们的免疫反应也各有差别。 一、宿主体表的防御功能 (一)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健康和完整的皮肤与粘膜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上颤动,可将细菌咳出或咽下;随粪便每日约排菌1012个;小便可清除尿道上皮的细菌。 (二)分泌液中化学物质的局部抗菌作用 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胃酸能杀死寒杆菌、痢疾杆菌和霍乱弧菌。阴道分泌物中的酸类亦有抗菌作用。前列腺分泌的精素(Spermine)是正常精液中存大的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效的抑制物。泪液、唾液、乳汗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广泛分布的溶菌酶能溶解革兰氏阳性细菌。 (三)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人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腔道中的正常菌群,可以通过它们的代谢产物对抗病原菌入侵。例如皮肤上的痤疮丙酸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能产生抗菌性脂类、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在皮肤上生长;肠道中的某些厌氧菌能产生脂肪酸阻止沙门氏菌在局部生存;肠道中大肠杆菌产生的大肠菌毒和酸性产物能抑制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咽部的草绿色链球菌似能阻止肺炎球菌在局部生长;鼻腔的表皮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能妨碍金黄色葡萄球菌定居等。当这种拮抗作用受影响时,则可发生菌群失调症。 二、机体抗毒性免疫 抗毒性免疫是一种以体液抗体为主的免疫应答。许多以外毒素致病的病原菌造成的感染,如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及内毒中毒等,机体的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抗毒素(lgG)中和毒素的作用。由抗毒素与外毒素特异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将其降解消除。抗毒素与毒素结合,可以通过空间阻碍使毒素不能吸附到敏感的宿主细胞(受体)上,或者使毒素生物学活性部位(酶)被封闭,从而使毒素不能发生毒性作用。应当指出,抗毒素不能对已与组织结合的毒素起中和作用。

免疫学论文-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免疫学技术》课程论文 课程号:2522340 任课教师 成绩 论文题目: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论文要求: 教师评语: 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正文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摘要]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多数均能自愈。严重感染的病人可发生死亡及遗留后遗症。人体的病毒性感染多数呈隐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不出现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少数为显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出现症状)。病毒感染的途径的途径有多种,其主要有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眼,口和泌尿生殖道,胎盘等。机体受到病毒入侵后,机体会做出免疫反应,而常见的抗病毒免疫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而抗病毒感染的手段主要有利用基因抗病毒和抗病毒策略。当人体的受到病毒入侵就会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各种抗体来杀灭相应的病毒。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包括非 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前者指获得性免疫力产生之前,机体对病毒初次感染的天然抵抗力,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干扰素等的作用。后者指抗体介导的和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 [关键词]病毒感染 抗病毒反应 吞噬细胞 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而一旦病毒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如何快速识别并及时启动免疫应答反应 学院 专业_ 班级 本 专 学号2_姓名 _ 密封线 学生须将文字写在此线以下

以抵御感染和清除病毒?又如何调控免疫细胞适度产生免疫效应因子,在有效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不损伤机体正常组织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一、病毒感染: (1)病毒感染的概念 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及病毒寄主和侵袭组织器官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症状。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如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成人几乎都感染过单纯疱疹病毒;其他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也很普遍,几乎人人都患过此病。人体的病毒性感染多数呈隐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不出现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少数为显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出现症状)。显性感染中多数病毒性感染表现为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多在1~2周内自愈,少数表现为潜伏性感染(如疱疹病毒感染等)和慢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此外,尚有一类慢感染或称慢病毒感染,如库鲁病等。其中一部分病原明确为病毒,还有一类可能是其他因子(如蛋白质感染因子)。少数病毒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先天性感染,引起死胎、流产、早产及先天性畸形,是当前优生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多数的研究证明,某些病毒感染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如伯基特氏淋巴瘤及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有关,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子宫颈癌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等。病毒性感染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眼及泌尿生殖器和胎盘传播。在病毒性感染病人中,儿童多于成人。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多数均能自愈。严重感染的病人可发生死亡及遗留后遗症。 (2)病毒感染的途径 病毒感染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呼吸道。含有病毒的空气飞沫由口,鼻吸入呼吸道。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的有流感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等。 ②消化道。含有病毒的粪便通过污染的水、食物、用具、手和苍蝇传播,由口进入消化道。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的有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等。 ③皮肤。病毒通过皮肤外伤、注射处、节肢动物叮咬伤口和动物咬伤创口等进入人体。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的如狂犬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HIV、虫传病毒等。 ④眼、口和泌尿生殖道。含有病毒的分泌物直接接触这些部位从而引起感染。通过这些途径感染的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 HIV等。 ⑤胎盘。病毒经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乙肝病毒等。 二、抗病毒感染的免疫 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免疫反应。首先引起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反应天然存在人体,不是针对某一种异体物质(包括微生物),而是针对一切入侵的异体物质,故名。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如补体、备解素和溶菌

抗病毒感染免疫讲解学习

抗病毒感染免疫

抗病毒感染免疫 在病毒感染早期,主要以固有免疫为主,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如补体、降解素和溶菌酶等,干扰素和NK 细胞。其中IFN和NK细胞的作用尤显突出。对防止病毒入侵、杀灭和清除病毒、终止感染,起着主要的免疫作用。适应性免疫出现较晚,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病毒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这就决定了细胞免疫在消除病毒感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抗体可以中和游离于细胞外的病毒,使病毒丧失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感染力。其在抗感染扩散过程中的作用也较为重要。 (一)固有免疫 1.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诱导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抑制。抗病毒蛋白主要有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前者可降解病毒的mRNA,后者可阻断病毒的转录和翻译,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终止病毒复制。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病毒复制的同时即产生和释放干扰素,并很快诱导邻近细胞使之产生干扰素。因此,干扰素既能限制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增殖,又能限制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图22-2)。IFN-a和IFN-β不仅可活化巨噬细胞及NK细胞,而且还可促进病毒感染细胞表达MHC I类抗原,有利于CTL发挥杀伤性作用。IFN-γ除具有抗病毒作用之外,还可诱导抗原呈递细胞表达MHC II类抗原,强化特异性免疫的识别过程,并可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和CTL的杀伤功能,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转化。

2.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非特异性地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后,由于MHC I类分子表达减少或缺失而活化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及颗粒酶,溶解破坏病毒感染细胞;或通过活化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核酸酶,降解细胞基因组DNA,引起病毒感染细胞凋亡。NK细胞的杀伤作用出现较快,因此在机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NK细胞激活后,还可释放IFN-γ、TNF等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NK细胞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被活化,其中以干扰素的激活尤为重要。 (二)适应性免疫

第三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

第九章抗感染免疫 第三节抗病毒感染免疫 一、病毒感染的方式和免疫应答 (一)病毒感染的方式病毒为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通过在细胞中的复制完成增殖过程。病毒在组织细胞中扩散感染的方式有细胞外扩散、细胞内扩散和核内扩散三种。 1.细胞外扩散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后,有的病毒能使寄主细胞溶解而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如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此类病毒感染并不改变寄主细胞膜的成分,而是直接以病毒抗原的形式作用于机体。但是,有的病毒是以出芽的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如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猪瘟病毒等。它们在出芽时,虽然不破坏宿主细胞,但能使宿主细胞表面带上病毒抗原,从而使机体细胞具有抗原性。 2.细胞内扩散病毒通过细胞间的融合、接触或细胞间桥来进行细胞间的扩散,如疱疹病毒、痘病毒等,此类病毒常常能使宿主细胞表面带上病毒抗原。 3.核内扩散病毒的核酸潜伏在寄主细胞核内或整合到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在寄主细胞分裂时,病毒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表现为垂直传播,如肿瘤病毒。在感染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除病毒抗原外,还可出现新的肿瘤相关抗原。 病毒的三种扩散途径并不能截然分开,胞内扩散的病毒有时亦可经胞外扩散,核内扩散的病毒有时也通过细胞内途径扩散。 (二)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病毒在宿主体内复制、扩散和感染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的过程。一般来说,细胞外扩散的病毒通常引发体液免疫,而细胞内或核内病毒感染时则以细胞免疫为主。 同时,机体的免疫应答还与传染的类型有关。有些病毒引起局部感染,如鼻病毒感染,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主要是体液免疫反应,特别是产生分泌型抗体。这种免疫持续时间短,免疫力较弱。多数病毒,如猪瘟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新城疫病毒等,主要引起全身感染,它们侵入机体后首先引起轻度病毒血症,然后侵害与病毒亲和力最强的易感组织器官,引起局部病变。有的还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可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产生的免疫力坚强而持久。 二、抗病毒感染机理 机体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十分复杂,包括非特异性的天然抵抗力和特异性的免疫力。 (一)非特异性天然抵抗力 1.遗传性抵抗力各种动物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先天性免疫是一特定种动物的特性,如牛不感染马传染性贫血。一般认为先天性抵抗力与巨噬细胞活性有关。 2.天然屏障作用完整的皮肤表面有多层无代谢功能的角化上皮细胞覆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