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整理第四章抗感染免疫说课材料

最新整理第四章抗感染免疫说课材料

最新整理第四章抗感染免疫说课材料
最新整理第四章抗感染免疫说课材料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一、选择题

【 A 型题】

1. 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 调理作用

B. 黏附作用

C. 灭活作用

D. 清除作用

E. 以上都不是

2 .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 菌苗

B. 疫苗

C. BCG

D. 类毒素

E

. 抗毒素

3. 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 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 增多

B. 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 增多

C. 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 减少

D. 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 减少

E. 以上都不是

4. 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 补体

B. 防御素

C. 溶菌酶

D. 白细胞素

E .血小板素

5. 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 外毒素

B. 内毒素

C. 血浆凝固酶

D. 组蛋白

E. 酯酶

6. sIgA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 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 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 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 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 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 通过与补体C3b 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 IgM

B. IgA

C. IgG

D. IgD

E. IgE

8. 在多数情况下IgG 的保护作用大于IgM ,其原因是:

A. IgG 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B. IgG 含量高,作用强

C. IgM 无免疫调理作用

D. IgM 半衰期短

E. IgG 可激活补体

9. 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 肽聚糖无五肽桥

B. 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 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 肽聚糖含量少

E. 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 .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 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 作用于胞内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 .流感病毒

B .单纯疱疹病毒

C .腺病毒

D ?脊髓灰质炎病毒

E ?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 ,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 ?脊髓灰质炎病毒

B ?单纯疱疹病毒

C 流感病毒

D .甲型肝炎病毒

E .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

A .IgG

B .IgA

C .IgM

D .Ig

E E .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 . CD4+T

B . CD8+T

C . M e

D . NK

E .中性粒细胞

19 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

A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 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 生理年龄状态

D 干扰素

E 屏障作用

20 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 无病毒血症

B 抗原易变异

C 表浅感染

D 短暂感染

E 免疫耐受

21 干扰素的特性是:

A 无种属特异性

B 由宿主基因编码

C 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 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 需 IgG 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 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

A 干扰素

B 病毒抑制物

C IgG 抗体

D 细胞免疫效应

E IgM 中和抗体

23 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

A. 乙脑病毒 B ?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

24 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 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 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

C. 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

D. 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

E. 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

25 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

B. 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C. 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 引起化学性中毒

E. —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

子是:

D ? IgM

E .补体结合抗体

A ? sIgA

B ? IFN

C .中和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 .IgG

B .IgM

C . IgA

D .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 ?氯仿

B ?乙醚

C .酚类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 .直接杀伤病毒

B .阻止病毒吸附

E .阻止蛋白合成

SIgA E .IgE

D .甲醛

E .过氧化氢 C .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 .阻止病毒脱壳

C. 为糖蛋白成分

D. 使病毒mRNA笔解

E. 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

26.下列那种病毒感染后有持久免疫力,但不是单个血清型?

A. 麻疹病毒

B. 风疹病毒

C. 腮腺炎病毒

D. 脊髓灰质炎病毒

E. 甲型肝炎病毒

27.决定病毒感染后免疫力持久的因素不包括:

A. 全身性感染

B. 抗原性稳定

C. 有病毒血症

D. 反复发生感染

E. 抗原性单一

【X 型题】

1. 机体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天然抗菌因子包括:

A. 补体

B. 溶菌酶

C. 血型抗体

D. 组蛋白

E. 乳素

2. 皮肤与黏膜屏障作用包括:

A. 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

B.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C.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 分泌物杀菌作用

E. 血脑屏障作用

3.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

A. 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B. 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作用

C. 乳汁中SigA 的作用

D. 胎盘屏障作用

E.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4. 关于抗细菌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B. 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C. 血脑屏障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D. 抗体与细菌结合直接杀死细菌

E. SIgA 主要抗局部感染

5. 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

A.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B. 补体的调理作用

C. IgG 介导的ADCC

D. 吞噬细胞的不完全吞噬

E. sIgA 的局部抗感染作用

6. 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有:

A. 溶菌酶

B. IFN

C. 白细胞素

D. 组蛋白

7.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为:

A. 与机体遗传关系密切

B. 针对某一微生物产生免疫力

C. 为抵抗病原体感染的首道屏障

D. 个体间有差异

E .因抗原刺激的增多而增强

8. 正常菌群构成机体生态平衡的生理学意义为:

A. 皮肤黏膜的机械阻挡作用

B. 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

C. 促进免疫系统发育成熟

D. 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E. 抗感染作用

9. 决定感染后果的因素有:

A. 机体的免疫力

B. 细菌的毒力

C. 细菌的数目

D. 细菌的种类

E. 细菌的染色体

10. 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后果取决于:

A. 吞噬细胞的种类

B. 细菌的侵袭力

C. 吞噬细胞的功能

D. 细菌的种类

E. 吞噬细胞的数量

11. 不完全吞噬可导致:

A. 吞噬细胞死亡

B. 增强细菌的侵袭力

C. 细菌在吞噬细胞内繁殖

D. 细菌在体内扩散

E. 临近组织损伤

12.在机体抗病毒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 干扰素

B. 中性粒细胞

C. CTL

D. 中性抗体

E

. 抗毒素

13.机体清除靶细胞的机制是:

A. CTL 的直接杀伤作用

B. 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C. ADCC 效应

D. M $及其细胞因子的作用

E. NK 细胞的杀伤作用

14.感染后能获得持久免疫力的病毒是:

A. 麻疹病毒

B. 风疹病毒

C. 腮腺炎病毒

D. 脊髓灰质炎病毒

E. 人乳头瘤病毒

15 ?能诱生干扰素的是:

A. 病毒

C. 外毒素

D. polyl:C

E. 支原体

16. slgA的保护作用主要见于:

A.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

B. 鼻病毒感染

C. 流感病毒感染

D. 乙脑病毒感染

E.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17. 对病毒的特异性免疫是直接针对:

A. 病毒表面成分

B.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病毒蛋白

C. 宿主细胞膜上的病毒特异性蛋白

D. 病毒相关的酶类

E. 病毒的核酸

18. 抗病毒蛋白的作用严格来说应是:

A. 破坏宿主细胞

B. 降解病毒mRNA

C. 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D. 阻段mRNA翻译

E. 抑制核酸复制

19. 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是:

A. 直接杀伤

B. 干扰素促其杀伤

C. 需抗体的协助

D. 需补体的协助

E. 有特异性

二、填空题

1. _______________ 天然免疫由、和三类因素组成。

2. _________________ 皮肤和黏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共同构成非特异免疫的结构。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后果有和吞噬两种。

4. 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菌酶主要来源于 ______________ 细胞,通过破坏细胞壁的而使细胞裂解。

5. 防御素主要存在于细胞中,其作用是杀灭细菌。

6. 机体抗病毒免疫可分为________ 和 _______ ,其中特异性免疫以________ 免疫为主,且常伴

有______ 。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产生干扰素的细胞主要有、及。

8. 由干扰素诱生的抗病毒蛋白的主要有、、。

9. 人类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根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和______ 三种,其中______ 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强,而________ 、 ______ 的抗病毒作用较强。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病毒基因的非特异性杀伤细胞主要是____ 及,特异性杀伤细胞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主要为,_____ 和______ 作用。

12. 抗浅部真菌感染,主要是机体天然免疫的__________ 作用;抗深部真菌感染的特

异免疫则是以__________ 免疫为主。

三、名词解释

1. 干扰素(IFN)

2. 胞外菌

四、问答题

1. 简述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2.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可产生哪几种后果?

3. 简述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及特点。

4. 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 A 型题】

1.E

2.E

3.A

4.C

5.A

6.C

7.A

8.A

9.B 10.C 11.B 12..D 13.D 14.B 15.D 16.B 17.C 18.B 19.D 20.B 21.B 22.D 23.C 24.C 25.D 26.D 27.D

【X 型题】

1、ABDE

2、ABD

3、ABDE

4、ABCE

5、ABCE

6、ACE

7、AC

8、BCDE

9、ABCD

10、ABCDE 11、ABCDE 12.ACD 13.ABCDE 14.ABCD 15.ABD 16.ABCE 17.AC 18.BCD 19.AB

二、填空题

1.组织屏障某些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2.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屏障

3.完全不完全

4.吞噬肽聚糖革兰阳性

5.中性粒细胞外

6.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免疫病理损伤

7. 人白细胞人细胞人成纤维细胞

8.2 '-5 '腺嘌呤核苷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蛋白激酶

9. a干扰素B干扰素丫干扰素丫干扰素a干扰素B干扰素

10. 巨噬细胞NK 细胞CTL

11. 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12. 皮肤黏膜屏障细胞

三、名词解释

1.干扰素:在病毒或其他诱生剂的作用下,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

白,是机体后天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成分。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

学作用。

2. .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菌。

四、问答题

1、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1 )皮肤与黏膜屏障:它构成了机体的外部屏障,其主要作用包括①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皮肤由多层扁平

细胞组成,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穿入;黏膜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有多种附件和分泌物,可将停留的致病菌排除体外;②分泌杀菌物质:不同部位的黏膜能分泌溶菌霉、胃酸、蛋白醉等多种杀菌物质;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可通过生存竞争和产生抗菌物质而拮抗和抑制致病菌。

(2 )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脑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可阻挡细菌、病毒等徽生物及其毒性产物

从血流进人脑组织或脑脊液,以保护中枢系统。

(3 )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组成,能阻止母体血流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进人胎儿体内,

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产生的后果与其种类、毒力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可出现以下两种不同

的结果。

(1 )完全吞噬:被吞噬的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内被杀灭,并将消化后的残渣排出体外,此即完全吞噬;如化脓

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在5?10分钟内死亡,30~60分钟内被消化。

(2 )不完全吞噬:有些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在免疫力缺乏或低下时,只被吞噬而不被杀灭,称不完全吞噬;它可使病原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体液中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杀菌物质的杀伤作用,有的甚至可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导致细胞死亡,亦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而扩散到其他部位。

3.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及特点:

(1)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制:干扰素并没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它抗病毒必须经宿主细胞介导,a/3-干扰素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后,经一系列过程,使细胞合成了数种抗病毒蛋白

(主要是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蛋白激酶等),这些酶通过降解病毒mRNA, 抑制多肽链的延伸核抑制转译等环节阻断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而抗病毒地作用。

(2)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干扰素的作用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广谱性间接性及高活性的特点。

4. 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包括如下方面。

非特异性抵抗力:包括机体的屏障结构巨噬细胞补体及干扰素的作用等。

特异性免疫力:包括体液免疫中抗体对游离病毒的中和作用在补体的协助下对病毒的裂解及吞噬细胞的调理作用;细胞免疫中地CTL细胞对病毒最重要的因素。另外,NK细胞活化巨噬细胞ADCC 效应CD4+细胞释放的一系列淋巴因子等引起的炎症反应,都对病毒的清除有一定作用。

抗病毒感染免疫

抗病毒感染免疫 在病毒感染早期,主要以固有免疫为主,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如补体、降解素和溶菌酶等,干扰素和NK细胞。其中IFN和NK细胞的作用尤显突出。对防止病毒入侵、杀灭和清除病毒、终止感染,起着主要的免疫作用。适应性免疫出现较晚,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病毒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这就决定了细胞免疫在消除病毒感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抗体可以中和游离于细胞外的病毒,使病毒丧失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感染力。其在抗感染扩散过程中的作用也较为重要。 (一)固有免疫 1.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诱导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抑制。抗病毒蛋白主要有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前者可降解病毒的mRNA,后者可阻断病毒的转录和翻译,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终止病毒复制。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病毒复制的同时即产生和释放干扰素,并很快诱导邻近细胞使之产生干扰素。因此,干扰素既能限制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增殖,又能限制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图22-2)。IFN-a和IFN-β不仅可活化巨噬细胞及NK细胞,而且还可促进病毒感染细胞表达MHC I类抗原,有利于CTL发挥杀伤性作用。IFN-γ除具有抗病毒作用之外,还可诱导抗原呈递细胞表达MHC II类抗原,强化特异性免疫的识别过程,并可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和CTL的杀伤功能,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转化。

2.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非特异性地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后,由于MHC I类分子表达减少或缺失而活化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及颗粒酶,溶解破坏病毒感染细胞;或通过活化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核酸酶,降解细胞基因组DNA,引起病毒感染细胞凋亡。NK细胞的杀伤作用出现较快,因此在机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NK细胞激活后,还可释放IFN-γ、TNF 等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NK细胞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被活化,其中以干扰素的激活尤为重要。 (二)适应性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教学内容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一、选择题 【 A 型题】 1. 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 调理作用 B. 黏附作用 C. 灭活作用 D. 清除作用 E. 以上都不是 2 .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 菌苗 B. 疫苗 C. BCG D. 类毒素 E . 抗毒素 3. 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 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 增多 B. 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 增多 C. 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 减少 D. 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 减少 E. 以上都不是 4. 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 补体 B. 防御素 C. 溶菌酶 D. 白细胞素 E .血小板素 5. 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 外毒素 B. 内毒素 C. 血浆凝固酶 D. 组蛋白 E. 酯酶 6. sIgA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 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 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 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 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 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 通过与补体C3b 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 IgM B. IgA C. IgG D. IgD E. IgE 8. 在多数情况下IgG 的保护作用大于IgM ,其原因是: A. IgG 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B. IgG 含量高,作用强 C. IgM 无免疫调理作用 D. IgM 半衰期短 E. IgG 可激活补体

9. 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 肽聚糖无五肽桥 B. 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 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 肽聚糖含量少 E. 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 .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 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 作用于胞内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 .流感病毒 B .单纯疱疹病毒 C .腺病毒 D ?脊髓灰质炎病毒 E ?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 ,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 ?脊髓灰质炎病毒 B ?单纯疱疹病毒 C 流感病毒 D .甲型肝炎病毒 E .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 A .IgG B .IgA C .IgM D .Ig E E .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 . CD4+T B . CD8+T C . M e D . NK E .中性粒细胞 19 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 A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 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 生理年龄状态 D 干扰素 E 屏障作用 20 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 无病毒血症 B 抗原易变异 C 表浅感染 D 短暂感染 E 免疫耐受 21 干扰素的特性是: A 无种属特异性 B 由宿主基因编码 C 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 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 需 IgG 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 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 A 干扰素 B 病毒抑制物 C IgG 抗体 D 细胞免疫效应 E IgM 中和抗体 23 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 A. 乙脑病毒 B ?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 24 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 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 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 C. 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 D. 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 E. 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 25 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 B. 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C. 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 引起化学性中毒 E. —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 子是: D ? IgM E .补体结合抗体 A ? sIgA B ? IFN C .中和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 .IgG B .IgM C . IgA D .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 ?氯仿 B ?乙醚 C .酚类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 .直接杀伤病毒 B .阻止病毒吸附 E .阻止蛋白合成 SIgA E .IgE D .甲醛 E .过氧化氢 C .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 .阻止病毒脱壳

传染病和免疫教案

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教学目标: 1.认识传染病,掌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2.学会预防传染病,了解免疫计划; 3.识记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区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4.了解免疫的过程,掌握免疫的功能; 5.认识艾滋病,预防艾滋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 难点: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艾滋病。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课时设置: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关于传染病和免疫的知识,我们要正确认识传染病,学会预防传染病,了解我们人体的免疫对我们自身的影响。 一、什么是传染病 1.图片展示:近视眼与结膜炎 近视眼是眼球变化引起的视觉成像模糊,不会传染;结膜炎是由病毒引起的结膜组织炎症,会传染。 2定义:像病毒性结膜炎这样,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3疑问:真菌是病原体吗? 解答:医学上把真菌引起的称之为感染性疾病,部分真菌感染的疾病是会传染的,如脚气。2.图片展示:结核杆菌、艾滋病病毒、蛔虫 设问:分别属于哪种病原体,能引起什么传染性疾病? 参考:结核杆菌引起各种类型的结核病,如肺结核,肠结核等;艾滋病病毒引起艾滋病;蛔虫和蛔虫卵会引起蛔虫病。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过渡:传染病的传播称之为传染病流行,那么传染病流行的环节是怎样的呢? 1.组合图片展示:流感的传播组合图片展示:甲肝的传播 设问: ①患流感的病人咳嗽或打喷嚏的时候要用手帕捂住口鼻。 (参考:流感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很多的流感病毒,散入空气中,当周围的人吸入这种含有流感病毒的空气则可能被传染上流感,用手帕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把流感传染给别人。) ②甲肝患者的碗筷与家人的分开。 (参考:目的是将甲肝患者留在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隔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

抗病毒感染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是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 ?世界范围传播,危害大,全球携带者3.5亿,我国1.2亿,携带者10%。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多种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肝脏会影响人体全身,因肝功能受损,乙肝患者常感到乏力、体力不支、下肢或全身水肿,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失眠、多梦等乙肝症状。少数人还会有类似感冒的乙肝症状。 2.消化道症状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乙肝患者因胆汁分泌减少,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明显的乙肝症状。 3.黄疸 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乙肝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会出现黄疸,皮肤、小便发黄,小便呈浓茶色等乙肝症状。 4.肝区疼痛

肝脏一般不会感觉疼痛,但肝表面的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乙肝恶化时,乙肝患者出现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等乙肝症状。 5.肝脾肿大 乙肝患者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常有肝脏肿大等乙肝症状。 6.手掌表现 不少乙肝患者会出现肝掌等乙肝症状。乙肝患者的手掌表面会充血性发红,两手无名指第二指关节掌面有明显的压痛感等乙肝症状。 7.皮肤表现 不少慢性肝炎患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晦暗或黝黑,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形成的乙肝症状。同时,乙肝患者皮肤上还会出现蜘蛛痣等。 检查 1.肝功能检查 包括胆红素、麝香草酚浊度试验、AST、ALT、A/G、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电泳等。 2.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 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有条件可检测HBV-DNA,DNA-p,Pre-S1、Pre-S2等。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内HBV-DNA。 3.肝脏活检(肝穿刺检查)。 4.血糖、尿糖、尿常规等。 鉴别诊断 1.药物性肝炎 特点为:①既往有用药史,已知有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如异烟肼、利福平可致与病毒性肝炎相似的临床表现;长期服用双醋酚丁、甲基多巴等可致慢活肝;氯丙嗪、甲基睾丸素、砷、锑剂、酮康唑等可致淤胆型肝炎;②临床症状轻,单项ALT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③停药后症状逐渐好,ALT恢复正常。 2.胆石症 既往有胆绞痛史,高热寒战,右上腹痛,莫非征(Murphy征)阳性,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3.原发性单发性肝硬化特点 ①中年女性多见;②黄疸持续显著,皮肤瘙痒,常有黄色瘤,肝脾肿大明显,ALP 显著升高,大多数抗线粒体抗体阳性;③肝功能损害较轻;④乙肝标志物阴性。 4.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含量高,作用强 无免疫调理作用 半衰期短 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 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过程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 引入 (二) 新知探究

1、学生阅读教材P68,观察图VIII-1思考问题: ①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传染病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什么是病原体? ③分析图VIII-1中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在了解传染病特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传染病在满足什么条件(即环节)下就可流行起来呢?https://www.sodocs.net/doc/8a441966.html, 2 学生阅读课本P69资料分析和P70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完成P70的讨论题。 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③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④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如何预防?怎样与艾滋病患者相处?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①、区分病原体与传染源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既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如何预防传染病达到健康的目的呢? 3、学生阅读P71第二自然段,了解三种预防措施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观察图VIIII-3,说出这些措施分别属于哪一方面?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师强调点拨:控制切断保护三个动词,通过6幅图片理解。指出要根据针对对象来确定是哪一措施。 (三)教师小结: (三)当堂达标: 学案P100达标测试题1、3、5、6、7、9 (四)作业布置:

抗感染免疫word版

第六节抗感染免疫 ---道道防线抗感染 当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时,首先起防御作用的是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如果病原微生物突破了这道防线进入组织,巨噬细胞和补体立即发挥作用,同时T、B淋巴细胞也对病原微生物做出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共同协作清除病原微生物。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感染的一系列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抵抗病原生物侵害的功能,又称先天性免疫或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生来就有,可以遗传;人人都有,无个体差异,故又称为固有性免疫;对病原生物广泛抵抗,无特异性。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三部分组成。 (一)屏障结构 1.皮肤粘膜屏障 完整健康的皮肤黏膜能够抵抗病原生物侵入,呼吸道黏膜的纤毛也能

排除病原体,汗液中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酸性的阴道分泌液均具有杀菌作用。皮肤

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也具有拮抗作用,能阻止或限制外来微生物的定居和繁殖。 2.血-脑脊液屏障 主要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和壁外胶质膜组成。能阻止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从血液进入大脑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小儿血一脑脊液屏障发育不完善,因此,小儿较成人更易发生颅内感染。 3.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能阻止病原生物及代谢物从母体进入胎儿,保护胎儿免受感染。在妊娠的前三个月胎盘屏障发育不完善,此阶段孕妇如感染某种病原生物,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死胎等。 (二)吞噬细胞 病原生物突破皮肤黏膜屏障进入组织后,机体的吞噬细胞可发挥吞噬作用,杀伤进入体内的病原体。1.吞噬细胞的种类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 池上镇中心学校刘延香 一、课标分析 从课标中可读出以下主要内容: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 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建立正确的传染病预防观。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学习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所以本章教材的学习是对后面学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做了一很好的只是铺垫,让学生真正做到健康的生活。

三、本章教材内容分析 1.本章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传染病及其预防免疫与计划免疫 2.重点: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3.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四、学情分析: 传染病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较多,但初中生了解的较少,价值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而且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习惯死记硬背。不会灵活的运用到具体事例中。所以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利用学生身边熟知的传染病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升新的认知水平。 五、教材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⑴从生活引入 ⑵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有助于形成概念。 ⑶小组合作 ⑷学生展示 ⑸精讲点拨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免疫学 病毒感染与免疫机制

现代免疫学 1.病毒感染之后如何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产生免疫保护作用? 2.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发生的免疫应答有何变化? 病毒是除了类病毒外最简单的生命有机体,由核酸和包裹核酸的蛋白质衣壳组成。病毒完全依靠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系统来复制病毒蛋白及其遗传物质并进行病毒体组装。他们利用细胞表面受体感染细胞,其中许多与免疫系统有关。病毒成功感染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暴露于胞质内,并开始指导病毒大分子的合成以及病毒体的组装。少数病毒如CMV能与宿主细胞和平共处,长期寄生,称之为非细胞毒性病毒。多数病毒是细胞毒性病毒,其在胞内的繁殖和寄生很快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 机体针对病毒的防御在3个层次上展开,1)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与繁殖——IFN和TNF等细胞因子;2)杀伤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NK细胞和CTL;3)阻断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中和抗体。 1.针对病毒感染的固有免疫应答: 在针对病毒入侵的强有力的特有免疫建立之前,固有免疫应答是机体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主要是通过I型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和自然杀伤细胞对感染细胞的杀伤来实现的。病毒通过皮肤或黏膜表面进入机体后遇到NK细胞,后者通过细胞裂解作用而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清除。这是在特异性免疫应答尚未建立的病毒感染早期机体抗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 病毒双链RNA可以刺激受感染组织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分泌产生IFN-α和β等I型干扰素,以诱导临近细胞进入抗病毒状态。【图:干扰素的抗感染作用:细胞被病毒感染后表达并分泌干扰素-左,干扰素作用与临近细胞,使其进入抗病毒状态-右】干扰素通过与核细胞表面的I型干扰素受体结合,促使细胞产生可抑制病毒复制的酶以达到对病毒的抑制,从而抗病毒感染。I型干扰素还能激活NK细胞,使其更有效地杀伤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清除病毒赖以藏身和复制的“工厂”。NK细胞大量分泌IFN-γ,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巨噬细胞受到病毒和IFN-γ的刺激后被活化,分泌IL-1 IL-6 IL-8 IFN-γ和IL-12等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调粘附分子,以便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感染局部。 固有免疫对于防控病毒的入侵和感染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病毒一旦已经完成入侵并造成感染,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将发挥消除病毒感染的决定性作用。 2.针对病毒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病毒可借助其表面的受体分子和宿主细胞表面相应分子结合从而感染细胞,机体针对入侵病毒表面分子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在防治病毒感染的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抗体可作用于感染早期体液中的病毒和感染细胞溶解后释放的病毒。 抗体的抗病毒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和病毒感染力: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质的结合可以阻断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的接触或者干扰病毒向细胞内的侵入,黏膜表面的IgA分子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2)致敏病毒颗粒:抗体结合病毒之后通过激活补体导致病毒颗粒直接被裂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C3a和C5a等补体片段趋化白细胞;3)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有些病毒膜蛋白能够表达于被感染宿主细胞的表面。病毒特异性抗体通过对这些病毒蛋白的识别标记被感染细胞,诱发NK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这些细胞的杀伤。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C.BCG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IgM B.IgA C.IgG D.IgD E.IgE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A.IgG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B.IgG含量高,作用强 C.IgM无免疫调理作用 D.IgM半衰期短

E.IgG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A.乙脑病毒 B.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 24.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 C.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 D.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 E.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 25.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一、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吸血昆虫)传播、接触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如传染病流行期,在教室喷洒消毒液。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二、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 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过程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 引入 (二) 新知探究 1、学生阅读教材P68,观察图VIII-1思考问题: ①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传染病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什么是病原体? ③分析图VIII-1中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在了解传染病特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传染病在满足什么条件(即环节)下就可流行起来呢? 2 学生阅读课本P69资料分析和P70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完成P70的讨论题。 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③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④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如何预防?怎样与艾滋病患者相处?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①、区分“病原体”与“传染源”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既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如何预防传染病达到健康的目的呢? 3、学生阅读P71第二自然段,了解三种预防措施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观察图VIIII-3,说出这些措施分别属于哪一方面?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师强调点拨:控制切断保护三个动词,通过6幅图片理解。指出要根据针对对象来确定是哪一措施。 (三)教师小结: (三)当堂达标: 学案P100达标测试题1、3、5、6、7、9 (四)作业布置: 互动训练P56第一题 P58第九题及调查当地的传染病。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免疫与计划免疫》教案设计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二节的内容,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位于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之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之一是接种疫苗,那么,疫苗为什么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呢这就涉及到免疫的相关知识。 本节内容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等,因此,怎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是本节面临的最大难题。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免疫的知识必须以七年级下册《生物圈中的人》的人体结构、生理及上节课传染病等知识为基础,学习时可以为学生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八年级学生仍然是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学生不易理解本节内容,使用形象生动的卡通动画,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另外,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课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归纳、班级交流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4)说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培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2)通过学习免疫对人体的利和弊,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摘要:病毒感染的几率大,传播途径多。抗病毒免疫因病毒具有生物学特征, 所以在大多数免疫中情况占主导地位。本文介绍了病毒感染类型,说明了病毒感 染的致病机制,阐述了抗病毒免疫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病毒感染免疫 病毒感染性疾病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球健康问题。在众多的传染病中,病毒感染性疾 病的几率最高。病毒进入机体后,诱生抗病毒白蛋白来阻止病毒增殖和扩散作用。NK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6-8%,病毒逃脱了防线抵御后就成了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它们与病 毒结合后,就被吞噬细胞吞噬降解,最后释出的病毒则可被特异性抗体中和消灭。多年来, 诸多的研究成果为控制各类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出了贡献,但是有些已受控制的病毒感染性疾 病可能会反复出现。 一病毒感染类型 病毒以水平、垂直两种方式传播,其两种机制,一是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影响,二是 病毒对免疫病理损伤。病毒的感染类型有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三种。在抗病毒 免疫中,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特异性免疫中, 细胞免疫可清除细胞内病毒,而体液免疫只要清除细胞外病毒。 1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病毒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传播,在特定条件下感染机体.病毒侵 入机体内,导致机体防御较强,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感染。病毒在 体内持续存在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携带,经常反复并排除体外,但缺乏持续性的 临床表现。因为病毒与细胞共存,并直接侵犯免疫细胞,造成慢性感染,其持续存在血液中 并不断排出体外。临床症状病程长;潜伏感染成隐性感染后,病毒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在某些条件下因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出现显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病毒 感染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导致死亡。 2抗V免疫持续时间获得持久免疫的原因:V引起全身性感染并有明显的病毒血症;V的 型性稳定、单一,且很少发生突变获得短暂免疫。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病毒复制完毕后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子代病毒被裂解死亡。 2.稳定状态感染:有些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不大,释放病毒的 过程缓慢,病变较轻时也不会出现溶解和死亡。如:麻疹病毒:在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 可看到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 3自然死亡: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可直接或间接作为诱导因子诱发细胞凋亡。 4基因整合与转化:病毒的核酸可造成染色体整合处基因的失活、附近基因激活等现象;可使细胞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导致细胞转化,如:人乳头瘤病毒、疱疹病毒II型、EB病毒。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由于被感染细胞表面出现了新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 引起细胞破坏,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长期存在于血液中。当这种免疫复合物沉积 在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时会引起III型变态反应,引发炎症。 2免疫抑制作用.许多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强的亲和性和杀伤性,使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病毒持续性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因素,病毒存在于受保护部位而逃避宿主免疫作用;或 者是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中与细胞长期共存;或者是病毒感染非容许细胞内仅表达部 分基因,不引起细胞死亡。 三抗病毒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在抗病毒血症中有显著的保护作用。NK细胞能因子诱生的干 扰素诱生抗病毒蛋白,限制病毒的扩散。 1.1天然抵抗力。由于各种动物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先天性免疫是一特定种动物的 特性。天然屏障作用,完整的皮肤表面有多层无代谢功能的角化上皮细胞,因此病毒不易侵

免疫思考题及答案

1、免疫定义:①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②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2、免疫的三大功能和三大特点是什么? 答:⑴三大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 ⑵三大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 3、免疫系统的构成 骨髓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 法氏囊 免疫器官淋巴结 脾脏 外周免疫器官骨髓 哈德氏腺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系统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粒细胞系统 红细胞 抗体 免疫相关分子补体 细胞因子等 4、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树突状细胞、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第三章 抗原:是指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物质。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是由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 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也称抗原表位。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植物、微生物之间性质相同的抗原。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免疫原性: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应答产物。 反应原性:抗原+免疫应答产物(如抗体)→特异结合。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源性---是抗原的首要条件: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自身抗原) 2、构成抗原的条件有哪些? 答:异源性;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复杂;物理状态;适当的进入途径。第四章 抗体(Ab):是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对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或尚不知是否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

最新预防传染病教案

预防传染病教案 教学目标:1.流感的预防 2.食原性疾病预防 3.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4.手足口病的预防 教学重点:手足口病的预防,流感的预防。 教学难点:食原性疾病预防,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寒冷的冬季,由于天气和饮食的原因很容易发生一些冬季流行的疾病,比如流感、急性胃肠炎、水痘等,因此,安全过冬做好保健尤为重要。气候的变化是对肌体免疫力的一次考验,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封闭的室内空气不经常与外面流通,那么疾病很可能会频频光顾。 二、流感的预防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急性流感患者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病后7日后仍有传染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预防: 1、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同时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3、净化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尽量不要拉上窗帘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4、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5、冬季干燥,应多喝热开水。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还具有一定的搞感冒的作用。同时豆制品,鱼虾蛋类等能够提供优质的蛋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6、免疫预防。可到防疫站或正规医院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 三、食原性疾病预防

天气转凉,许多人在吃东西时就不像夏天那么注意了。而冬季依然是食原性疾病多发季节,人们应该提高警惕。时值冬季,更应该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方方面面的食品卫生问题,防患于未然。人们所说的肠道传染病,医学上是指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一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该类疾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等传播。特别是现在长时间不下、雪,气候干燥,空气中的细菌较多,如预防措施不力,极易引起急性肠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腹泻、呕吐、腹痛、腹胀是很多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共同症状,预防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的发生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进人体抵抗力着手,严格把好“病从口入”关。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2)加工菜品必须煮熟烧透,尤其是海产品、水产品更要煮熟烧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比如说诺瓦克病毒,主要就是通过粪口传播。这种病毒在冬季隐藏在贝类海鲜等食物中,人吃进去后可通过人体的排泄物和呕吐物进行空气传播,所以一定不要吃生的或者是半生的海产品。加工好的菜品要妥善保存,避免熟食品与生食品接触,用于加工生、熟食品的刀具、餐具、案板等要分开,所有置备食品的用具表面必须干净,抹布应该每天清洗,以防止食品制作过程中的相互污染。 (3)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禽、蛋、肉、水产品以及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要食用发芽的土豆及霉变玉米面。不要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包括一些野生植物、野果等)和水。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饮用安全卫生的水,不要喝来历不明的水,避免喝生水,尽量饮用开水。 (5)加强个人体质锻炼,做到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有麻疹、流行性感冒、水痘、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这些均为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因此常见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避免受凉这段时间白天的气温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早晚的气温较低,那么我们就要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冬季参加锻炼时,更要注意及时增

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

《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 黑水县中学洛伍卓玛 课程要求 从课标中可读出以下主要内容: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建立正确的传染病预防观。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学习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所以本章教材的学习是对后面学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做了一很好的只是铺垫,让学生真正做到健康的生活。 本章教材内容分析 1.本章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传染病及其预防免疫与计划免疫 2.重点: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3.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材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⑴从生活引入 ⑵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有助于形成概念。 ⑶小组合作 ⑷学生展示 ⑸精讲点拨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注重情感教育。如:如何与艾滋病病人相处? 3.倡导探究性学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分组教学法 2、生活实例相联系 3、插图教学 4、精讲点拨 六、学法指导 1、重视有目标任务的高效自主学习2快速阅读3合作交流 4分析归纳5比较学习6、背诵记忆 7、结合生物卡通图学习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引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