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提纲)

导语

《雷雨》通过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于亲情、爱情、人生、阶级、命运及其背后的力量,做了一次深刻的探索。它的爱情命运,既折射出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文学学科曾经的曲折历程。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这就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一、爱情的悲剧

曹禺善于用爱、苦难与死亡来表现人生存在的悲剧状况。所谓爱情婚姻之悲,确切地说是女子被抛弃之悲,周朴园的抛弃奠定了侍萍人生悲剧的开始,是她人生苦难的根本之所在。作品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

二、性格的悲剧

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根本还是性格的悲剧。《雷雨》中悲剧是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更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全都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三、道德的悲剧

《雷雨》这部剧作,具有思想内涵的浑厚性。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的悲剧”。

四、生存的悲剧

主人公们不仅以自己与悲苦人生、与生存悲剧的抗争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更以罪的意识、忏悔意识以及救赎意识表现出人性追求崇高与价值理想的光辉,在受苦、疯狂、死亡的结局里培养人类精神神圣的火花。故事人物的悲剧结局,都是由于“命运”的特意安排。

结尾

《雷雨》这一悲剧的性质和其在戏剧史上的意义,作者曹禺在创作之初是有所感悟的,但也是相当模糊的。但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多次解释中就可看出这一点。作家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它更没有让我们到世界之外去寻求什么悲剧的根源,因为悲剧就在生存之中。

【摘要】曹禺的《雷雨》是我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不同时代的作家对《雷雨》的阐述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它的悲剧意识表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揭示人生的悲剧性,暴露人的生存困境,表现人在困境中的抗争与提升。而人类悲剧文化的熏陶与特殊的个体人生背景,是形成曹禺悲剧意识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悲剧命运生存多重性

20世纪30年代,中国剧坛出现了一位标志性的人物——曹禺。他以成熟的处女作《雷雨》创造了新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话剧开始以民族的、现代的形态为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人广泛接受。剧本以周朴园、侍萍和周萍、四凤两代人前后30年的故事为主线,繁漪推动故事进展的力量,鲁贵是整个剧本的结构因素,大海是连接这个家庭故事与时代沟通的桥梁。这是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上一代人父母的恋爱故事,下一代人承受上一代人的苦果,在命运的捉弄下同母异父的兄妹相恋而酿成悲剧。通过这些故事,反射出作者对于命运及其背后他不太清楚的根源的迷惘和愤怒,从而对于亲情、爱情、命运及其悲剧原因,作了一次彻底的分析。正如曹禺当初在构思这个剧本时所言:“我想通过一个家庭的毁灭,表达自己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个斗争的背后,也许有一个主宰,它就是上帝或说是命运,近代称它为‘自然法则’。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它太宽阔,太复杂。我总觉得有一种汹涌而来的感情,催动着我发泄长期压在心中的愤怒。”纵观《雷雨》整个剧本的悲剧根源,笔者从以下四方面来初探一下个人的观点。

一、爱情的悲剧

在我们人类的情感世界里,最富有悲剧性格的就是苦难和爱情。血源之爱,夫妻之爱,友情之爱等所引发的人生苦难,它既是人悲伤的慰藉,也是人省悟的根源。所以在爱的最深处蕴含着最凄苦的绝望,也显现着最温馨的希望和慰藉。作家曹禺是善于用爱、苦难与死亡来表现人生存在的悲剧状况。所谓爱情婚姻之悲,确切地说是女子被抛弃之悲,如剧中女主人公侍萍与繁漪的悲剧。在我国,如传统爱情婚姻悲剧《救风尘》、《王魁负桂英》、《秦香莲》等同样表现了弃妇的人生凄苦。在爱情婚姻里被抛弃,这是女人生命里最大的不幸。剧本《雷雨》中的侍萍三十年前作为周家的女仆与当时的周家大少爷周朴园相恋,并由此而生下两个儿子。如此刻骨铭心的爱,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不但无可指责,而且还有着大胆反叛封建礼教的意味。不要说这样相爱的结局使他们产下爱情的结晶;但由于周朴园母亲的极力反对、百般阻挠,他们被活活地拆散。在周家即将迎娶一个门当户对大小姐蘩漪的前一天晚上,也就在那个寒冷的夜晚,侍萍强迫着丢下大儿子周萍,抱着刚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的小儿子鲁大海,离开了周家,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从此踏上了另一个人生苦难的开始,饱经风霜,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可以说,周朴园的抛弃奠定了她人生悲剧的开始,是她人生苦难的根本之所在。因为是带着一个孩子的侍萍,此后为了生存她又不得不转嫁了两次人,而每一次都让侍萍尝尽了人间的苦楚与悲痛。作为周朴园的现任妻子——蘩漪,她表面上看上去像似周朴园最尊贵的夫人,享受着周家的一切荣华富贵,但实际

上却是周朴园变相抛弃的女人。自从她嫁给周朴园后,周朴园18年来似乎从来就没有在乎过她,从来就没有真正关怀过她,甚至没有她所谓想过的做人的自由。他一直都是在凶横地对待她,左右着她的所有生活,根本不把她当作一个妻子来对待,让她生活在情感的死河里,渐渐地她磨成了一个石头般的“活死人”。

《雷雨》蕴藏着人生情感,让人感到深沉和厚重,甚至是压抑。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悲剧风格。同时,作品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进一步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

二、性格的悲剧

《雷雨》中悲剧是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更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全都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整个作品中有八个主要人物,而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性格与情感追求,并为着自己的目标而行动,但又与他人追求目标相冲突,直接或间接的发生矛盾冲突。这样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可以让人感觉到人间地狱的意境。

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根本还是性格的悲剧。在《雷雨》众多的悲剧人物中,周朴园既是一位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然而,周朴园又何尝不是故事中一个最大的悲剧命运的承担者。他不但一手“制造”了悲剧,而且也承担了悲剧的结果,这其实都是他主观意愿造成的。他在年轻时受新思想影响,也曾有一度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追求要过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梦想。一个大家公子,一个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现代青年,能与一个女仆真正相爱,这在本质意义上是有着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且,我认为这样的相爱也是完全真诚的和真挚的。为此,他对侍萍的爱是真情流露。但由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教育,致使他的性格中又变得懦弱,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相抵触,不能与自己的封建家长制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在这样民族资产阶级残酷的生存环境,使他既有资产阶级铁的手腕,果断而残酷地镇压矿工罢工,不择手段地收买、瓦解工会;又有封建家长的专制,要求繁漪恪守封建妇道,不允许有任何独立意志和情感要求。他独断专制甚至连生活中的琐事如吃药和看病等,都得让繁漪听从他,不许违背他的意愿。他不但是经济、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且也是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精神上的君主。这一切使他和周围的人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他每天陷在这重重矛盾之中,处在难以自拔的境地。专横、自以为是、倔强,这是男主人公周朴园性格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而这也是他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事业成功的性格要素。但他的内心世界时常处在软弱和痛苦之中。对自己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生活,使他不得不保留对侍萍怀着无尽的亏欠与思念,但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最终还是瓦解了。这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使周围人痛苦,也给自己带来了难以摆脱的苦痛。故事的最后是在修女读《圣经》中落下帷幕,它暗示着男主人公周朴园在逐渐忏悔:这是周朴园的最后归宿,他的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侵蚀资本主义精神后导致的性格悲剧。

作品中侍萍和四风也是悲剧性格的典范,她们都是旧社会中国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但是性格上有很强的局限性,以至于很多时候是她们的软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命运。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的不幸,她们不知道怎么反抗的,也不知道如何反抗,只知道一味地顺从自己的命运。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

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孽所致,甘心承受心里所有的痛苦。如果她们也学会反抗,也具有一点“雷雨”的性格,那么也就不会承受那么大心理负担,如果那样,可能还会获得他人生中的一点点的幸福。

三、道德的悲剧

在《雷雨》悲剧中,无论是善恶,也无论是道德或不道德,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作者直面人生的死亡,不给主人公们任何苟活的机会。在剧本中父子之间的关系不是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其乐融融,而是相互对立,相互敌视。儿子们不但没有继承父亲的那种生活方式和处事原则,反而走上了背离和反叛的道路。对周家父子来说,大儿子周萍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背叛周朴园,在肉体上他与后母发生亲密关系,精神上不求上进,贪图享乐,不自觉地暗中毁坏着周朴园一手创下的基业。而小儿子周冲则以疏远的方式反叛周朴园,他知道自己要过自主、独立、平等的生活意愿,但是不可能通过父亲来实现,自己也决不愿像父亲那样独断专行地、充满罪恶地活着,只好疏离他在另一条路上追求自己的幸福。剧中鲁大海十分明确站在了周朴园的对立面,作为以一种敌对势力的身份和周朴园相抗争,因为周朴园是他和母亲苦难生活的倡导者,是自己生活阶层罪恶的多余者,双方进入犹如水火不能相容的局面。他对周朴园诅咒、辱骂,恨不能杀了他。就鲁家而言,鲁贵虽然是大海的养父,养父和养子之间也同样仇视对立,鲁贵指桑骂槐、咬牙切齿地对待大海,大海则也毫不客气回敬他,不加掩饰地表现出蔑视他、想动手打他的意愿。剧本中的母子之间同样充满凄怆意味。侍萍视骨肉儿女如生命,却三十年不能见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兄弟兄妹手足也是互相伤害,周萍与周冲争夺恋人;周萍与大海对峙谩骂,大打出手;周萍则在无意中与四风陷入乱伦的悲剧。蘩漪违背伦理和前妻之子乱伦,因之发疯似的无所不为,甚至为了得到周萍的爱,她不惜以伤害自己亲生儿子为代价。

原本宽阔繁华的周家大宅院,现只留下了苍老的周朴园独自一人饱尝男女之爱、亲情之爱结出的悲剧的苦果,天天来回于教会医院,为两个疯女人身边与弥撒合唱声中忏悔自己人生的罪恶,实现着他人与自我灵魂的救赎。周朴园的自我忏悔与灵魂救赎行为贯穿于《雷雨》的始终。在他的意识里,侍萍是他永远的生活伴侣,三十年前侍萍被母亲赶出了周家跳河而“死”,他自感罪孽深重。在揭示人生存困境的同时,《雷雨》的悲剧意识也表现了人类在困境中不断抗争、不断提升自己的最高目标的真实情形,从而使其具有人性化色彩,表现人类尊严的光辉。三十年来,他一直保留着侍萍“生前”住过的房间的老样子,周朴园几次移家搬迁,甚至从上海搬到安徽,但却几十年一直保存着侍萍的遗像、遗物,甚至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以及摆放的位置,连闷热的夏天不开窗子的习惯都不准任何人破坏。在夜深人静或独自一个人时,他常常不自觉地端详侍萍的照片;他当着全家人的面向侍萍道歉,并让周萍认自己的亲生母亲,嘱咐他好好侍奉母亲,弥补自己的过失;“尾声”中的他精神颓唐,神情呆滞,每天都去看望疯了的侍萍和蘩漪,向她们献上一颗忏悔的心,同时四处寻找大海。试想,这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社会,在那样的一个家庭,是周朴园一个人能主宰得了的吗?他对封建礼教的反叛,能反叛到婚姻完全自主这样的程度吗?他爱而不得所爱,不能终其所爱,这又是一层悲剧。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爱的结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成了他阶级的敌人,带领工人反对他,打击他,而另一个则给他戴绿帽子,他却毫无觉察。表面的威严和道貌岸然之下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推上最耻辱的境地,还有比这更可悲的吗?

因为侍萍生大儿子时怕风,他始终保持着关窗的好习惯,即便是炎热的夏天,他也不允许别人开窗。周萍一出场的神情就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和忏悔意识:“当他的眼神暗下来,瞳仁微微地在闪烁的时候,你知道他在审阅自己的过失。”“他在改,不,不如说在悔,永远地在悔恨自己过去由直觉铸成的错误。”他对蘩漪承认自己和家庭的罪恶,他向弟弟倾诉自己的过错,经常在纵酒放荡中麻痹自己的心灵,求得短暂的遗忘。当他知道自己与后母的乱伦关系又陷入与妹妹的乱伦相恋后,决然地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罪恶的生命。侍萍自悔的意识也十分明显,她多次对天自责,认为儿女的痛苦都是由于自己当年不听母亲劝阻、犯下与周朴园相爱生子的错误造成的,祈求上苍只惩罚她一人,饶恕她那可怜的孩子们。蘩漪虽然一直以一种雷电般的疯狂和痴迷博取周萍的爱,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儿子和压迫者周朴园作挡箭牌。可是,当她得知侍萍和四凤的悲剧命运后,后悔莫及,当场道歉,直至最后承受不了儿子死亡的惩罚而发了疯。同样,四凤主动触电而死也是在拯救自己不听母亲警告、最终导致与兄长乱伦的罪恶。大海的离家出走是一种自我放逐,在放逐中来洗洁自己对亲人的罪恶,医治自己心灵的痛楚。

四、生存的悲剧

悲剧源于西方,本是戏剧的一种大的剧种,在古希腊悲剧中,悲剧的根源被认为是外在于人而又无时不在地主宰着人的不可知的“命运”。认为人类的一切悲剧都是命运的安排,任何人都绝对无法逃脱,正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称为一部最典型的命运悲剧。它既表现了人为摆脱命运的支配所进行的顽强的搏斗,又表现了“命运无法摆脱”的残酷的现实,亚里士多德称《俄狄浦斯王》为命运悲剧的典范,那是一部“十全十美的悲剧”。

希腊悲剧来自对人生痛苦与邪恶的一种敏锐的认识。悲剧就是正视死亡、焦虑、罪行、恐惧和绝望。命运就变得难以理解和不可掌握了。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强调和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人开始自己主宰自己,因而,悲剧的根源也就转向了人本身。这时,也就出现了所谓“性格的悲剧”,《雷雨》中的悲剧结局,因而可以这样说“《雷雨》的悲剧,也是整整那一时代的人的悲剧”。悲剧是表现人生可怕的一面,暗示着人生的本性。主要有三种情形的悲剧:一种是恶人造成的;一种是命运与和偶然共同造成的;第三种是由于不同的地位和关系造成的彼此间的损害,这一种是经常发生、很容易产生的,人们随时都有遭到不幸的可能,因而觉得自己处于苦难之中。悲剧的最后原因是原罪,即是生存的本身之罪。笔者认为《雷雨》创造了一种新的悲剧类型,它是戏剧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完全超越了“命运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同时把对悲剧性的根源转向了生存本身,是《雷雨》以悲剧的形式艺术化地表现出来的。并将其称之为“生存的悲剧”。

笔者认为,曹禺的《雷雨》不仅是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且也是世界戏剧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突破了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戏剧模式,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悲剧的类型,一种新的悲剧观,这就是“生存的悲剧”。确切地说是《雷雨》所独创出的一种悲剧类型与悲剧模式,因为它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更具现代特色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在《雷雨》的世界里,主人公们不仅以自己与悲苦人生、与生存悲剧的抗争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更以罪的意识、忏悔意识以及救赎意识表现出人性追求崇高与价值理想的光辉,在受苦、疯狂、死亡的结局里培养人类精神神圣的火花。故

事人物的悲剧结局,都似乎是“命运”的特意安排,如剧本中第二幕中侍萍与周

朴园的一段著名台词,鲁侍萍非常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

里侍萍所说的“命”,却只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习惯的口头词,是由于对悲剧现实

无法解释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一种并无确指的无可奈何的呼喊。因为现代哲学早

已认识到,悲剧就在于人的生存本身。《雷雨》能由自己的全部剧情和艺术结构

把这样一个现代哲学命题表述出来,可谓是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侍萍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的,她不仅失去了所爱,且经历了那么多生活上的磨

难;繁漪在生活上是安定舒适的,但她照样感到“十八年生活在这活地狱里”,

她无所顾忌地寻找自己的精神依托,却又绝对不可能得到,最后连自己唯一的儿

子也丧了命。至于周萍,他不仅与自己的继母,发生暧昧关系,而且又阴差阳错

地与自己的同胞妹妹发生了关系,他也就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那最痛苦的灵魂的

煎熬。剧中的四凤和周冲应该说是最天真纯洁的,他们本意不想给任何人带来伤

害,他们或许只想得到自己最应该得到的一份非常微小的心理慰藉,但是,生存

的悲剧却并没有放过他们。最善良纯洁而又弱小的他们最后都只能付出生命的代

价。

对于《雷雨》的这一悲剧的性质和其在戏剧史上的意义,作者曹禺在创作之

初是有所感悟的,但也是相当模糊朦胧的。我们从他自己的多次解释中就可看出

这一特点。《雷雨》就是这样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

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的,不是帝王国君,也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它更没

有让我们到世界之外去寻求什么悲剧的根源,因为悲剧就在生存本身。

参考文献:

[1]万平.试论《雷雨》的悲剧意蕴.文艺评论,2010,第3期

[2]马春玲.从《雷雨》看悲剧冲突及其社会意义[J].昌吉学院学报,2002,12.

[3]邹言九.《雷雨》的悲剧冲突与悲剧精神再探讨[J]. 中国文学研究, 2002,(02)

[4]郑云霞.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J]. 电影评价,2008,(21)

[5]李美皆.命运的困顿与人性的挣扎——《雷雨》原著主题暨悲剧内涵论[J]. 名作欣赏, 2001,(01)

[6]岳莹.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 文化视点

《雷雨》中周朴园悲剧人生意蕴新论

《雷雨》中周朴园悲剧人生意蕴新论 曹禺赋予了其作品《雷雨》丰富的内涵以及多角度阐释的可能性,他对人性的客观描述与分析使读者能从自己的视角得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使作品具有超越固化的情节、超越特定的时代而上升到一定程度的哲理化和形而上的高度。 对《雷雨》传统的视角和认知往往是对周朴园的阶级性及所谓家庭罪恶、虚伪性的简单化批判,对侍萍是同情,对繁漪是歌颂,歌颂其所谓的对爱、自由的追求,而对最大悲剧人物的认知往往趋向于侍萍或繁漪。其实笔者认为最大的悲剧人物当属周朴园,当所有的悲剧总爆发,三个年轻人相继死去,两个妇人相继发疯,此时我们怎能忽视周朴园内心之痛:丧子之痛,两个儿子同时死去;两任妻子相继发疯;而另一个仅存的儿子大海又失踪杳无音信,周朴园又非无情之辈,岂能无动于衷,其内心之痛已痛到极处!死掉的固然是悲剧,然而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但生者无奈承受这一切无可逃遁的悲剧事实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遗憾的是,因为周朴园资本家的阶级定位,受众甚至一些学者往往加诸于周朴园的仅仅是批判、谴责,而不是辩证的看待。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呢? 周朴园的悲剧人生经历了四十年,仍然没有盼到尽头的希望。四十年前,他与侍萍真心相爱,但短暂的美好相聚时光不过三年,三十七年前,他与梅侍萍被棒打鸳鸯、劳燕分飞,侍萍悲剧性的命运遭际毋庸置疑;而周朴园也由此陷入忏悔的漩涡而痛苦自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三十年来,周朴园保留了他与侍萍共同生活时侍萍喜爱的家具,家具上侍萍的相片一放就是几十年而未曾撤换过!侍萍夏天分娩时生病关窗的习惯依旧固守,当年被烟烧出洞又被饱含深情的侍萍绣上梅花和“萍”的五件衬衫依旧保存并时常穿着;侍萍“四月十八”的生日他也未曾忘怀……这些行为一过就是三十年啊,人生又有几个三十年呢?这些行为又怎会被认定是周朴园虚伪的矫饰而成为他的罪证了呢?话剧第二幕“周鲁相会”一节,当现实的、衰老的且是鲁大海之母的侍萍猛然出现在眼前之时,周朴园的第一反应和疑惑乃至于质问不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吗?定格于周朴园脑海中近三十年的侍萍形象是年轻、美丽、温柔的典范,这与眼前现实的“鲁妈”反差何其大哉!难道让周朴园闻知眼前真的是当年认定已死实则仍生存的侍萍,就马上紧紧拥抱、抱头痛苦、倾吐衷肠吗?倘若如此,倒的确是“戏”而非真的人生了!事实证明,周朴园的思想中尊奉的是传统礼法中的“人伦天性”等作为的。他命令周萍认母,他要给侍萍送去两万元钱让她安度晚年!当繁漪和侍萍相继疯癫,他并没有再次抛弃侍萍而只照顾妻子繁漪,而是一个楼上、一个楼下等同待遇地照料着。倒是侍萍现在的丈夫鲁贵不见踪影。这些行为还不足以说明周朴园的忏悔是发自内心,其对侍萍的情感是真情实意的吗?命运的惩罚对于周朴园来说似乎已经超过周朴园当年对侍萍犯下的错了。更何况剧本通过侍萍的口说出了当年将侍萍和第二个奄奄一息的儿子赶出周家的是“你们”即周家的封建家族和封建家长,没有任何证据直接显示是周朴园亲自将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同时,侍萍之后的两任妻子都不可谓不是“门庭显耀”、“门当户对”、年轻貌美,然而她们都没能取代侍萍在周朴园心中的位置而使周朴园忘却旧情,正是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之情才使周朴园对后来的两任妻子冷漠而无情,这不恰恰是周

雷雨的悲剧性分析

《雷雨》的悲剧性分析 电影《雷雨》是曹禺创作的、孙道临先生导演的作品,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发生在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纠缠着父子母女两代人性爱和血缘关系的故事,揭露了资产阶级虚伪的本质,预示了畸形社会必将在雷雨中崩坍的历史向。 这是一个发生在20年代北方某城的悲剧:周公馆的少爷周朴园,玩弄了女仆梅侍萍,梅生下两个儿子周萍和大海后被撵出家门,她抱着大海漂泊辗转,再嫁鲁贵,又生下女儿四凤。若干年后周朴园续娶繁漪,繁漪难耐寂寞,与周的大儿周萍发生乱伦关系,此时四凤来周家为佣,又被周萍纠缠不休。大海在矿上做工,闹罢工和矿主周朴园发生冲突,梅侍萍寻女来到周家,恍然若梦,发现原来竟是30年前的伤心旧地。在这里她与周朴园不期而遇,繁漪当众揭开她与周萍的隐情,周朴园责令周萍认侍萍为母,所有的人如遭雷击,四凤触电而死,周萍羞愧自杀,繁漪狂叫而疯,罪恶之家在雷雨交加的深夜土崩瓦解…… 每次看《雷雨》,都不免要扼腕叹息一番,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形象,无论可憎或可叹,都无一例外地走向了毁灭,这究竟是谁的罪过?是黑暗的社会现实,还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在曹禺看来,《雷雨》的世界是一口?残酷的井?、?黑暗的坑?,是一种拼命的突围和无法抗拒的失败,是一种保存自己的努力和难以逃脱的毁灭。曹禺先生早年曾说过:?《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电影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无论是在布景上、音乐上,还是人物的语言上,仿佛雷雨来临之前的沉郁,焦躁不安,并且这种气氛一直延续下去,直到那个雷雨交加、真相大白的夜晚。全剧中八个主要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性格与情感追求,并为自己的目标而行动,并具有其悲剧的命运色彩。下面主要分析三个人物: 蘩漪—《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曹禺曾在序中这样评价蘩漪:?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1】最后,悲剧在她的努力下全面揭穿,她所追寻的一切也化为泡影,儿子死了,情人自杀了这个?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女人最后以发疯告终。繁漪挣扎的毁灭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命运的悲剧色彩。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燃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地,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的

《雷雨》基础知识与练习题(超详细)

《雷雨》学习与习题(超详细) 徐荣先 一、戏剧 1. 简介: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2. 三要素:矛盾冲突、人物语言、舞台说明 (1)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有戏剧性 (2)台词: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内白、潜台词等 (3)舞台说明: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效果、开幕、闭幕等 3. 基本要素:矛盾冲突(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4. 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分类: (1)按戏剧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悲剧、戏剧、正剧等; (2)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等; (3)按艺术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 (4)按剧情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等。 二、作者 1.简介: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 2.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3.成就: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说不尽的《雷雨》 ---------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9级中基班200900051046 沈诗萌 古往今来,人们对《雷雨》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曹禺自己也在《<雷雨>序》中表达过自己的点:?《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这背后的‘主宰’,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①但是,很多人仍旧因雷雨的主题问题而争执不休。我认为,或许《雷雨》的魅力也就在此。它主题相对的模糊性和多重性表现出作者不受任何一种教条的约束与规范,而是关注情感的表达和拓展,从而使《雷雨》的主题有着某种难以说尽的意蕴。 一、社会悲剧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按照“社会问题剧”的思想来理解《雷雨》的主题。“田汉在《暴风雨中的南京艺坛一瞥》一文中就赞成予倩先生把这一有点‘时代错误’的‘命运悲剧’修正为近于‘社会悲剧’的东西,而不赞成无批判的演出。此后对《雷雨》主题的理解就一直延续着社会悲剧的视角,尤其是张庚在《悲剧的发展——评<雷雨>》论文中更是进一步指出:他底创作竟部分地有了反封建的客观意义”。②当然,我并不是十分赞同这种观点。《雷雨》是作者二十三岁时的作品,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人处于环境之中就必然会被环境所影响,所以《雷雨》体现出的反对家庭伦理的罪恶甚至是反封建的意识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曹禺曾在《<雷雨>序》中澄清:?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因此,有些评论家们的观点似乎的确有些“过火”了。但是我有注意到《<雷雨>序》中又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也许写到未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窟,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周朴园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家长专制蛮横,他逼迫繁漪喝药,为了体现自己

《雷雨》话剧赏析

《雷雨》话剧赏析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本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着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着名作品,其中《雷雨》在上海曾轰动三年,茅盾赋诗曰:“当年海上惊《雷雨》”。 在《雷雨》诞生不久,谈到《雷雨》的创作主旨时,曹禺先生明确的指出:“我认为不应该用欺骗去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在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在《雷雨》序中他也曾提醒大家,《雷雨》绝非一个社会题话剧,而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 《雷雨》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史上不落的太阳,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其中的那些不期而遇和处处伏笔都倾泻在了最后的那倾盆雷雨之中,封建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强烈对抗最终在轰隆隆的雷声中铸造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亦是一个国家的悲剧。骨肉分离却以仇人的身份相见,兄妹手足却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对伦理纲常的悖逆,对人情冷暖的无视,《雷雨》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到让人无从流泪无从释然 一、《雷雨》剧情介绍 三十年前,周朴园,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即鲁大海)带走,他为了金钱就这样遗弃了他们母子俩,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但却被救起,求死不成的她,为了孩子,又嫁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风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也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母异父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又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也相互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结果,周萍自杀,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蘩漪发疯,侍萍离开,这个罪恶的家庭,最终归于毁灭。 二、《雷雨》故事结构 《雷雨》在写作上符合“三一律”,即一天之内,同一地方,一件事情。这使得本话剧更加具有西方的艺术性。正是通过了这个“三一律”,才使得本话剧在拥有东方的特色的同时,又具有西方的艺术性,融贯中西,使得本话剧在文学性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再者,本话剧还通过了声音与色彩的设置,使到从环境中会烘托到人物的心理,也衬映着本话剧的中心主旨,使观众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受到感染,能更好的使到观众与本话剧内容引起共鸣。 (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 本剧中,在最终的悲剧发生之前,接二连三的制造悬念,产生冲突。分属于两个家庭里的八个人,

雷雨的人物的性格分析

《雷雨》的性格分析 《雷雨》里这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 人与人的交往就好比一只刺猬,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来自卫的。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统一,总有一些关系,一些感情,始终纠结不清的。 凶狠狡诈的伪君子 ——周朴园篇 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本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他天生地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他较早地接触了资产阶级文明,曾到德国留学,甚至接受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以其留学的经历和后来的经济地位而言,他本应发展为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式的人物,但他却转化为一个封建性很强的资产阶级人物。他自认为“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在他的身上,人们更多地嗅到了一种封建遗老的气息。他贪婪、残忍、唯利是图,“只要能弄到钱”“什么也做得出来”。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极凶狠狡诈的伪君子。他行为放荡,道德沦丧。 在周朴园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最突出的就是他的伪善、专横和冷酷。 30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从家里赶了出来。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侍萍急得没法,只好跳河。跳河而又不死,连孩子也被救起。而后侍萍再也没有出现在周朴园的面前,于是周朴园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已经死了。在这些年间,周朴园并非完全淡忘了这个曾经倾心过的女人,他记得她的生日,她不能在夏天开窗,珍藏着那个绣着梅花的衬衫等等。在这些种种中,我几乎要错认为周朴园其实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而当周朴园知道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他马上一反之前深情怀念的语气,忽然严厉地问道:“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单从这两句问话中,便推翻了我之前的理解。他的确怀念那个带给过自己温暖的女人,但前提是在往事对他现在的地位、声誉、利益不构成威胁下,他尽可以去追念前情,一旦往事对他的名誉地位和“最圆满的家庭”构成直接的现实威胁时,他那伪君子面具下的丑恶嘴脸就原形毕露了。有了这个“怀念”,不但没有模糊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反而通过前后反差加深了对伪善性的表现。在他已解除了一切的恐惧和顾虑。于是他就剥去了一切的伪装,赤裸裸地露出了他的本相。所以他终于说出了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吧!”这句话充满铜臭气的话将他卑鄙丑恶的灵魂揭露无遗。而他欠侍萍的,是他穷尽家财也无法弥补的。 在对待自己的妻子蘩漪的时候,周朴园也是如此。他口口声声地说蘩漪有病,让她喝药、请医生来。表面上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体贴和关心,实质上却是自己骨子里的专横使然。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个封建暴君。他十分重视自己

以《雷雨》、《北京人》为例分析曹禺剧作中的家族文化

以《雷雨》、《北京人》为例分析曹禺剧作中的家族文化 一、典型的家族叙事模式 1.禁锢与反抗,有序与失衡的叙事情节模式。《雷雨》的周家、《北京人》的曾家都是表面上风平浪静井井有条直到家庭的伦理、生活秩序被打乱。 曹禺的作品很多都是以家族叙事模式的方式向读者所展开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雷雨》、《北京人》等等,家族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因素,是几千年来传统中国伦理文化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结构最基本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通过家族叙事这一模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创作空间。本文通过探讨研究曹禺先生的代表性的作品《雷雨》和《北京人》,通过研究稳重的家族叙事模式的特点,分析当代中国剧作中家族文化这一重要的表象意义以及曹禺先生在为当代中国戏剧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过去的中国戏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尤其是解放前的旧社会的中国,通常是依靠家族式的祖宗礼法、以血缘关系等为主题,构建成了社会的最基础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看似基础,但却能够深远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从某些方面甚至对于国家的权利和政治走向都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各种制度配搭的中心,无论经济、宗教、政治、教育等制度,均以家族团体为主,而结合在一起”。【1】因此,在传统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中,家族文化具有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强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来说,家族文化是他们用来产生决策的总要参考指标,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研究中国戏剧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着重研究剧中的家族文化以及家庭关系。 曹禺先生在代表作《雷雨》和《北京人》,就是在研究家族文化的领域中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本。尤其是在旧时代反封建这一主题中,家族文化和反封建的潮流往往会发生激烈的碰撞,对于旧社会家族文化中传统礼教的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间的碰撞,是那一时代戏剧中较为主流的表现方式。曹禺的《雷雨》与《北京人》即是特定时代语境下反封建合声中的一个声部的绵延。【2】在曹禺先生的《雷雨》和《北京人》中,家族文化中所体现的尊卑等级秩序成为了家族关系的主题,成为文本叙事的内在推动力。家族文化从积极的角度看可成为家园庇护的文化堡垒,从消极的方面分析则成为个体发展的文化禁锢。在旧社会的家族文化中,人们往往所推崇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表面和谐,是以维护整体的秩序和道德约束而牺牲个体利益为代价的,一旦个体利益需要得到诉求,那么这种原本和谐的外表就必定被打破。无论是《雷雨》中的周家,还是《北京人》中的曾家,从文中对其家族成员的描写和对其家族文化的表现来看,其家族成员往往是被牢固的家族文化所禁锢着,表面和谐的家族秩序在禁锢中愈发沉闷僵死。由此可见,禁锢与反禁锢成为曹禺在创作《雷雨》和《北京人》这些剧集中在表现家族文化时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和主体内容。在曹禺的创作中,家族作为囚禁新生力量的牢笼,而禁锢与反禁锢这一话题,并非仅仅在《雷雨》和《北京人》中有所体现,它们是现代文学家族叙事中所共有的话语资源。 2.反抗者或突围者的角色大多由女性承担 《雷雨》的繁漪、《北京人》中瑞贞出走,这点不同于其他家族小说,在曹禺的家族叙事风格的创作中中,年轻的女性往往来承担秩序的瓦解者、制度的反抗者和文化的突围者。因为她们拥有生机勃勃的活力和坚定的意志。《雷雨》中的人物都试图主宰自己的命运,都试图把自己的那根命运的准绳握在自己的手里。可是命运多舛,他们把那根准绳握得越紧,就被它勒的越痛。《雷雨》中,凭借抓住四凤来抓住希望的周萍、富于幻想但慑于父亲威严的周冲,甚至有着自发革命意识的鲁大海,都不是曹禺倾情关注的对象。在当时由男权社会

《雷雨》教师版.(答案)

《雷雨》导学案 制作人:汤英宇时间:4月29日 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戏剧常识 2.理清戏剧情节,把握戏剧冲突,鉴赏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1.体会矛盾冲突的复杂与作用,鉴赏人物形象。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体味剧本台词的丰富内涵,品读言外之意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戏剧知识 关于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歌剧 ( 如《白毛女》)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如《屈原》) 、现代剧( 如《雷雨》)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正剧 ( 如《白毛女》)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涉及的要素: (1)文学要素:即剧本。尤其是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 (2)音乐要素:包括戏曲、歌剧中的唱腔、曲子;还包括音乐伴奏和音响效果。 (3)美术要素:包括舞台美术设计、布景、灯光。 (4)舞蹈要素:包括演员的形体动作和舞蹈设计。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 二、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曹禺的作品除代表作《雷雨》《日出》(1935年)外,还有《原野》(1937年)蜕变》(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1947年,电影剧本)、《明朗的天》(1952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三、写作背景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剧作。此剧写于1933年。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着、壮大着,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下,暂时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把他的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 《雷雨》标题的意义: 《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四、课文梗概 《雷雨》四幕话剧,作于1933年。是曹禺的第一部剧本,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学德国。三十年前作少爷的时候,为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遗弃了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的婢女梅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下女儿四凤。周家后来从无锡迁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朴园又娶繁漪为妻,生下儿子周冲。他们与鲁家共居一地。鲁贵与四凤在周家帮佣,大海在其生父周朴园的煤矿上当工人,但两家各不相知。周朴园当年在包修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从死者身上榨取了钱财,后来又不断地破坏工人的罢工运动,并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工。他独断专行,压制繁漪的个性,夫妻矛盾尖锐,视同仇人。繁漪苦闷抑郁,与周萍发生了乱伦关系。后周萍遗弃繁漪,又和四凤相爱,当繁漪获悉周萍、四凤要相偕出走,在绝望中当众宣布了她和周萍的乱伦关系,周朴园也公布了侍萍的真实身份。隐秘暴露,真相大白。四凤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冒雨冲入花园,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侍萍、繁漪在巨大打击下也先后疯癫。周朴园孤苦伶仃。剧作在一天之内集中写了周鲁两家历时三十年的生活史,表现了新旧两种思想斗争和阶级矛盾,揭示了悲剧的根源。结构严谨,矛盾集中,戏剧性强,形象鲜明,语言性格化。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雷雨》人物性格分析

一、曹禺戏剧创作概述曹禺戏剧的四大名著: 《雷雨》(1933)、《日出》(1935)、《原野》(1936)、《北京人》(1940)。 二、《雷雨》线索(一)周朴园、蘩漪、鲁侍萍、鲁贵的多角关系;(二)周萍、蘩漪、四凤、周冲的多角关系;(三)周朴园、鲁大海的劳资关系。 三、《雷雨》人物性格分析(一)周朴园 1.家庭中专制的家长: (1)对待妻子、对待儿子的权威性;(2)对待儿子的慈爱。 2.残酷剥削工人的资本家: (1)为了利益不惜枪杀工人、收买罢工代表;(2)在德国的时候曾经倾心社会主义。 3.真心怀念鲁侍萍的男人: (1)长久以来一直怀念鲁侍萍,有真心的悔恨;(2)当鲁侍萍真的出现的时候,他又取防范的态度。 (二)蘩漪 1.反抗家庭专制: 吃药和下楼两件事体现她的反抗和无奈。 2.追求爱情: (1)爱情追求是痛苦生命的自我拯救;(2)拒绝妻子与母亲的角色,追求自我;(3)爱情失败既想委曲求全这又个疯狂报复,但终存善良。 3.在等级秩序和文化教养两方面看不起下等人。 4.外貌上:

可爱与可怕两种风格相结合。 形象代表作家的反叛愿望,也包含作家对女性的期待。(三)周萍 1.外貌上体现出他具有理智无法控制热情、欲望的特点。 2.渴望拯救自己,所以真心爱四凤。 3.曾经反叛父权制,但是最终复归于父子伦理。 这个形象代表作家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拯救。 (四)四凤 1.青春纯美: 具有拯救周萍精神忧郁的功能。 2.敬重、孝顺母亲: 导致爱情与母女亲情的冲突。 3.自尊自爱: 鄙夷鲁贵的奴才气。 代表作家对女性的形象期待。 (五)鲁侍萍 1.外貌上: 底层人的质朴自爱与上等人的教养相结合。 2.爱情上: 一直深爱周朴园,但是又自尊自爱。 爱恨交织。

雷雨

提要:作为“生命三部曲”之一的《雷雨》,它的诞生,不仅一个剧作家的出现,而且宣告了中国话剧一个全新的成熟阶段的到来,正如唐弘所言:“真正能够在现代文史开一代风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剧作恐怕还得从曹禺的《雷雨》算起”。本文将从《雷雨》的思想主题,悲剧意蕴,诗化特点,戏剧结构五个方面来浅析曹禺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卓越才华。 关键词:《雷雨》曹禺戏剧特色 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的全城和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 目录内容提要关键字从第一大点到第五点的大小标题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唐弘:《立与世界戏剧之林的中国剧作家》,《戏剧报》.1983年12期【2】刘勇、邹红:《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张志忠.《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5】罗振压、李参考文献【1】唐弘:《立与世界戏剧之林的中国剧作家》,《戏剧报》.1983年12期【2】刘勇、邹红:《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张志忠.《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5】罗振压、李 一、曹禺的戏剧以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为主题 曹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大家庭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繁杂斑驳的社会现象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正如他所说“……《雷雨》,《日出》,《北京人》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个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和他们朝夕相处。因此,我所写的就是,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而带有浓重封建秩序的家庭和上层社会没落腐朽的生活方式,激起了曹禺内心的反感与愤恨。这些为他的戏剧创作积累了现实主义情愫。《雷雨》是曹禺的第一声呻吟,第一声呐喊,是曹禺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通过人物之间长达三十年,错综着血缘与伦理关系的矛盾纠葛,反映了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崩溃,揭示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罪恶及其不可避免的没落命运。 1.通过周朴园对家庭的家长制专制统治及其恶果表现出来。周朴园使周家成为一个没有一点民主自由气息的黑暗王国,每天逼着繁漪喝苦药,让她给子女们作出顺从听话的榜样,把聪明美丽的繁漪压抑的性情悒郁而乖戾,使周萍又恨他又怕他,导致繁漪和周萍乱伦,使周冲

《雷雨》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中文摘要 曹禺在《雷雨》中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性格独特的人物形象,其中蘩漪和周朴园这两个人物形象是其中最有戏又最有争议的人物,以往的评论绝大部分是褒蘩漪而贬周朴园,赞美蘩漪为追求自由和爱情而献身的精神,肯定她对封建势力及其观念作出的勇敢反叛,过分美化了蘩漪的形象;而对周朴园则是只贬不褒,往往是一片谴责和否定,将他定性为“封建暴君”,“专制魔王",是这一出惨烈悲剧的制造者,是冷酷自私的伪善者,可谓是过分丑化了周朴园的形象。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有些评论肯定了周朴园,认为他是值得同情的受害者;否定了蘩漪,认为她是离经叛道的变态复仇者。本人认为这些评论有的还是比较片面的。尊重文本,对这两个人物形象作了浅入分析,返璞归真,肯定了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对蘩漪的关心,分析了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言行是出于其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其本能和良知产生剧烈碰撞,揭示了周朴园复杂矛盾的思想性格,指出他的本性是善良的,愿望是美好的,是剧本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否定了他封建家长的专制统治和资本家的反动本质;肯定了蘩漪的反抗精神和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否定了蘩漪的个性解放和反封建思想,指出其只是具有新女性的表象,本质仍是旧女性。同时从两方面揭示了产生争议的原因:一方面是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和创作意图与创作实际发生偏差。另一方面是读者受时代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的人从阶级观念出发,站在自身阶级的立场上肢解人物形象,并有盲目跟风的

情形;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读者思想解放,张扬个性,从人性论出发,得出了与传统观点、与作者完全相反的结论,虽然标新立异却不够成熟,也有些矫枉过正。新的形势下人物形象的分析应尊重文本,返璞归真。 关键词:《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Analysis of Controversial images in Thunderstorm Abstract CAO Yu,the author of the famous novel thunderstorm,produces quite a few characters with individual and unique personalities,among whom Fanyi and Zhou Puyuan are the most dramatic and controversial.The previous remarks tO them were subject to praise the former and diminish the latter.Fanyi was admired for her spirits of seeking freedom and devoting to love and her brave resistance against feudalism.In this way,her image was over-beautified.When it came to Zhou Puyuan,however,they just condemned him as a“feudal tyrant”,“autocratic monster'’,or“origin of crime’’who produced the whole tragedy.Therefore,his image was over-uglified.Although the situation has been changed to some extent over recent years,many of the remarks are still unpractical and unfair.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two characters based on the text,

《雷雨》的剧性意蕴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 内容摘要:曹禺的开山之作《雷雨》,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旧有模式,将笔触转向了对悲剧根源性的探索,创造了“生存悲剧“的新形式,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雷雨》对社会人生进行思索的视角是逆向的,它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它所表达的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从而形成《雷雨》中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结。本文从对悲剧内涵的深层理解上,探究《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揭示《雷雨》中蕴涵着更为深广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曹禺《雷雨》;悲剧性;生存;人性挣扎 《雷雨》,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凝聚着无数巧合的伟大剧作,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内容所涵括的丰厚思想底蕴和高超的审美艺术,奠定了剧作家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地位,《雷雨》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作家在创作中立足现实,将粉饰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沉痛的宣告了处于特殊历史文化时期两个家庭,七个人物的毁灭史,表现了作家对于人物悲剧命运的无限惋惜及残酷现实的无可奈何情绪。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审视人类深

邃的灵魂,表现出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更高层次的探索和揭示,使《雷雨》悲剧升华为一个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人命运的现代神话。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二)悲剧主题的探究;(三)悲剧的“承担者”和“制造者”;(四)《雷雨》的悲剧意蕴。揭示《雷雨》蕴涵的关于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底蕴。 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 “悲剧”一词,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是戏剧的一种大的类型和剧种,主要表现人生的悲哀和痛苦。 大致说来,悲剧在古希腊被意为“山羊之歌”,是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的,后来多指认为外在于人而又无时不在地主宰着人的不可知的“命运”,认为人类的一切悲剧都是命运的安排,任何人都绝对无法逃脱。像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便是“命运悲剧”的典范之作。俄狄浦斯作为悲剧英雄的代表,集智慧与毅力于一身。在艰辛的命运抗击中,他时时胜利,但这一切努力都没能使他改变自己命运注定的生活道路(“弑父娶母”),没能避免自己命运悲剧的发生。同时,古希腊的命运悲剧是紧紧依托着神话传说的,与古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对命运预言实现有关,这种实现实则为

《雷雨》的悲剧意蕴

论曹禺剧作《雷雨》的悲剧意蕴 摘要:《雷雨》以本世纪2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 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它是一部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它的悲剧意蕴绝不能从单一的方面分析,只有把《雷雨》当作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的混合艺术整体来分析,才能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它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 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它以本世纪2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雷雨》不但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相混融的艺术整体。 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命运悲剧 过去的大多数评论往往把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归结为社会,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悲剧。 应该承认《雷雨》中有命运悲剧的因素存在,它有着过多的巧合,人物的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正如曹禺先生在接受访谈时说:“我就觉得这个社会是一个残酷的井,一个可怕的坑,是一张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网,人是没有出路的,人们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而这些都是决定着《雷雨》结构的因素,它就是一个天网,天网恢恢,在劫难逃!” 鲁侍萍的命运,最能体现出《雷雨》的命运悲剧。这个性格刚强而又受尽侮辱和迫害的女人,一直在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她不相信命运,勇敢的抵抗着不公平的遭遇,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然而黑暗之手却再次笼罩了她,三十年前的一段孽缘终于又缠绕于身。她没想到,为了寻找女儿,她又踏进了周家的大门,更没想到,自己的儿女正在演出乱伦的悲剧。所以当周朴园问她:“谁指使你来的?”她才悲愤地说出:“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当厄运连续重创一个无辜者并且让下一代承担上一代人的罪过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对罪恶的逃避却更深地走进罪恶,这难道不是命运的恶作剧吗? 此外,乱伦关系是体现《雷雨》悲剧命运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是表现人类悲剧意味最佳的形式之一。周萍与繁漪的乱伦是在他们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开始的,只有在周萍毫不知情的与四凤发生乱伦悲剧时,命运的悲剧色彩才开始强化。可以说,这种乱伦效应强化了命运的残酷性。 除了乱伦的情节设计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个的人物,无论善恶强弱,都走向挣扎与毁灭,连最有理由活着的四凤、周冲都死了,而经历了这一切又最不愿活着的鲁妈与繁漪却偏偏活了下来。这使全剧的悲剧结局带上浓厚的宿命色彩。 尽管《雷雨》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 可是由于它更突出地强化了悲剧人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反抗、挣扎, 高扬了人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而不是人物向神秘不可测的命运屈服, 并没有导致消极的宿命论。一方面, 我们在命运的摆布下深切感到人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另一方面, 我们在人对命运的斗争中又体验到蓬勃的生命力, 感觉到人的伟大和崇高。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 2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3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 4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5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 rld View 6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7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dgar Allen Poe’s Gothic Stories 8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 9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 10 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 11 文化语境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12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 13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14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15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6 关联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应用 17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18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19 希腊神话在占星学中的体现 20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21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22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23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 24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 25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策略 26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 2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8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 29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0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谈吉祥语的翻译 31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32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 33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34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35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 36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 37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 38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策略中的研究 39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40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 4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2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提纲) 导语 《雷雨》通过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于亲情、爱情、人生、阶级、命运及其背后的力量,做了一次深刻的探索。它的爱情命运,既折射出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文学学科曾经的曲折历程。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这就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一、爱情的悲剧 曹禺善于用爱、苦难与死亡来表现人生存在的悲剧状况。所谓爱情婚姻之悲,确切地说是女子被抛弃之悲,周朴园的抛弃奠定了侍萍人生悲剧的开始,是她人生苦难的根本之所在。作品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 二、性格的悲剧 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根本还是性格的悲剧。《雷雨》中悲剧是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更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全都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三、道德的悲剧 《雷雨》这部剧作,具有思想内涵的浑厚性。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的悲剧”。 四、生存的悲剧 主人公们不仅以自己与悲苦人生、与生存悲剧的抗争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更以罪的意识、忏悔意识以及救赎意识表现出人性追求崇高与价值理想的光辉,在受苦、疯狂、死亡的结局里培养人类精神神圣的火花。故事人物的悲剧结局,都是由于“命运”的特意安排。 结尾 《雷雨》这一悲剧的性质和其在戏剧史上的意义,作者曹禺在创作之初是有所感悟的,但也是相当模糊的。但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多次解释中就可看出这一点。作家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它更没有让我们到世界之外去寻求什么悲剧的根源,因为悲剧就在生存之中。

以雷雨为例谈悲剧创作

以雷雨为例谈悲剧创作 一、“反崇高”———《雷雨》的悲剧理念 《雷雨》“反崇高”的第一个特征是:吟唱“小人物”的灰色哀曲。悲剧是崇高的,伟大的人物才具有悲剧精神,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伟大的人格、深沉的思考、执著的追求,他们都是悲壮的失败者,但都血沥汗青、光照后人。《雷雨》抒写的是小人物的灰色悲歌,这些“现实中的小人物”显然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不同,他们是一些对兴邦亡国无足轻重的人:苦难宿命的鲁侍萍、圆滑世故的鲁贵、阴霾乖戾的繁漪、荒唐颓废的周萍、憨直鲁莽的鲁大海、单纯幼稚的鲁四凤、天真无邪的周冲等,都带有个性的弱点和人格的缺陷,他们的现实遭遇和命运结局可叹可怜,但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并不崇高,也不悲壮,这正是曹禺给《雷雨》的悲剧理念的定位:以“小人物”的灰色哀曲取代“英雄豪杰”的壮丽悲歌。《雷雨》“反崇高”的第二个特征是:主配角区别的淡化。《雷雨》共写了八个人物,剧中主角有人说是周朴园,因为他是酿成一切罪恶和悲剧的根源,由于他对鲁侍萍的“始乱终弃”,致使鲁侍萍一生受尽磨难;对繁漪的压制摧残,致使繁漪心理变态、性格扭曲;对子女的放纵无教,致使周萍的行为颓唐和周冲理想破灭;对工人的残酷压榨,致使鲁大海的“父子反仇”。也有人认为主角是鲁侍萍,正是她30年前的“糊涂”和30年后的“重现”,才揭穿了“大家庭”的本来面目,她的悲惨遭遇就是一部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史。还有人指出繁漪才是真正的主角,她对周朴园的畸形反抗、与周萍的乱伦、对萍凤爱情的破坏,直接造成了两个家庭的崩溃。那么《雷雨》的主角到底是谁呢?从社会意义来说,周朴园的塑造“暴露了封建性资本家家庭的罪恶”,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戏剧元素来说,鲁侍萍这条线索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她把周、鲁两家的冲突和悲剧有机地拧扭在一起。从文学价值来说,繁漪的刻画是最有特点、最有新意的,她完全有资格在绚丽多姿的现代人物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谁更有理由成为中心人物,谁更具悲剧色彩,其实很难分得清楚,传统意义上的围绕主角展开故事情节、配角衬托服务主角、主角集中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固有戏剧模式已被打破,这种主配角区别的淡化,正是对长期以来过分依赖悲剧主角的悲剧理念的反拨。《雷雨》“反崇高”的第三个特征是:血缘关系对阶级对立的冲击。暴露大家庭的罪恶,鞭挞资本家的血腥发迹史,预示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是人们对《雷雨》主题的流行看法。其实曹禺创作《雷雨》的初衷只是展示一部家庭生活悲剧,而不是一部社会政治悲剧。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周、鲁两家的血缘关系的渲染大于阶级对立挖掘,剧中的故事情节悬念和矛盾冲突焦点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雷雨》至少写了六种悲剧:一是周朴园的统治悲剧,二是鲁侍萍的命运悲剧,三是周萍、繁漪、鲁四凤之间的爱情悲剧,四是繁漪的个性解放悲剧,五是周冲的民主思想悲剧,六是鲁大海的工人罢工悲剧,这些悲剧的产生大都与血缘相关。周朴园的愿望是让周家秩序井然、风光体面,孰不知背叛他、怨恨他、反对他的竟是自己的妻子、恋人、儿子;鲁侍萍为当年走错第一步付出了30年的艰难困苦,没想到女儿会重蹈覆辙;周萍与繁漪、鲁四凤这两对乱伦关系违背常理,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得到圆满的结局。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源就是血缘关系!即使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似乎把家庭矛盾引向了阶级斗争,到头来仍然变成了父子相争,这种“意外”“偶然”“巧合”,其实都是曹禺有意识地精心设计的。由此可见,《雷雨》的本色是一部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庭生活悲剧。虽然不能忽略其折射出的社会意义和政治价值,但与20世纪30年代社会分析小说和社会分析剧过分强调作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不能相提并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