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导入新课: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二、诵读新句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

4、齐读,根据节奏。

三、讲析

1、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情况。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2、解题: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3、解读诗句:

看课文注释,解决难词,疏通文意。(国学第57页,课文第245页)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乡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

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四、自由朗读,试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五、拓展: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法;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 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 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 区)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 。与高适并称“高岑” ,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 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 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袖(xi ù)凭(píng)传.语(chu án) (2)再读,读出节奏。《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 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 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

四年级语文阅读训练2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四年级语文阅读训练2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故乡的山溪 今年暑假,我随爸爸回到山东老家。家乡青的山,绿的水,崭新的瓦房,鸡鸣羊叫,清脆的蝉鸣……一下让我陶醉了,但更使我陶醉的是村东的山溪。 一天清晨,我闹着要爸爸带我去找山溪的源头。走到一座山前,爸爸说:“源头在山的那一边。”我是无力爬上那座山峰的,只好跟着爸爸往回走。我渴极了,蹲在溪边,捧一捧溪水,一饮而尽。好凉的水啊,喝一口全身清凉;好清的水啊,蓝天、白云、野花、蝴蝶,都清晰地映在水中。 山溪给了我欢乐。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经常到山溪里捉鱼摸虾,这里的鱼虾可真肥。只一小会儿,小伙伴们就摸了不少,可我连个鱼鳞虾皮也没有摸到。小伙伴告诉我,摸的时候不能急,动作轻轻的,要不,鱼虾就会被惊跑的。我照着做了,果然摸到一只好大好肥的虾。小伙伴们瞅着我笑,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 好多天不下雨,田里的小苗儿卷起了叶子。村里的孩子们就引山溪的水,浇一位军属老伯伯的田。溪水潺潺地、潺潺地流着,浸透了田地。多听话、多无私的山溪啊。顿时,我觉得家乡这些天真无邪的小伙伴不就像那正在流淌的山溪吗? 开学前,我不得不告别山溪。故乡的山溪啊,一直在我心中流淌……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沉醉--________ 清凉--________ 清楚-- ________ 确实--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山溪 ________的水 ________的山 ________地笑 (3)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一口气喝完了。形容喝得十分爽快。________ ②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________ (4)在文中找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 (5)作者写故乡的山溪,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解析:(1)陶醉;凉爽;清晰;果然 (2)故乡;清澈;青青;不由自主 (3)一饮而尽;不由自主 (4)山溪给了我欢乐。 (5)对山溪,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或结合选文找到答案。 (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

逢入京使 拼音

逢入京使拼音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全诗如下:《fénɡrùjīnɡshǐ》 《逢入京使》 zuòzhě:cénshēn 作者:岑参 ɡùyuándōnɡwànɡlùmànmàn,shuānɡxiùlónɡzhōnɡlèibùɡàn。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mǎshànɡxiānɡfénɡwúzhǐbǐ,pínɡjūnchuányǔbàopínɡān。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一】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翻译二】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完整版)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舒兰市中小学教师“两修三课”教案用纸(正页) 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了解李世民、武则天和 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兀盛世” 局面 形成的原因及对唐朝的贡献。 过程与 通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教具课件 多媒体课件,卡片 学生出席 56人 教知识与 技能 学 标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同重点及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任务三女皇帝武则天 历史地位或评价 采取措施 作用或影响 史学界对她的统治称为“政启开 元,治宏贞观'又称“贞观遗风” 从 贞观之治 到 开元盛世 计 预 预习“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 任务一唐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 开国皇帝 都城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舒兰市中小学教师“两修三课”教案用纸(副页)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一、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几组图片,他们穿着的服饰都是唐装, 在今 天,有很多外国人把中国人叫作唐人。我们到国外旅游, 如果想找到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去哪合适呢?唐人街也称 中国城。无论服装或是建筑名称, 我们能看出来哪个朝代 对世界的影响最大呢?究竟是谁奠定唐朝繁盛的历史呢? 他又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寻,学 习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二、新授 1.唐朝的建立 (1)建立时间 (2)开国皇帝 (3)都城 (4)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师:提到唐朝,首先回忆之前的朝代是隋朝,隋朝的第二任皇帝是隋炀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的种种劣行引发隋末农民大起义,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618年灭亡。同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是李学生回答:唐人街学生回答:唐朝

六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岑参)》教学设计 鲁教版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路途遥远。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译文] 东望长安家乡,路程又远又长,双袖被热泪湿,泪水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你捎句话儿,告诉我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简评]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写了诗从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强烈感情和渴望功名的开阔豪迈之情。 练习资料 1.默写: (1)故园东望路漫漫,。(岑参《逢入京使》)(1分) (2)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2分)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2分) 3.解释下列词语:(4分) 入京使:。故园:。 漫漫:。凭:。 4.“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5.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诗人在什么地方会到了回京城长安的使者?对他有何托付?(2分) 练习资料答案 1.默写: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1分)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

岑参《逢入京使》阅读练习

岑参《逢入京使》阅读练习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整理了岑参《逢入京使》阅 读题,以帮助同学们学习巩固!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阅读及答案 1、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 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 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第一次远赴西域,正值 34 岁,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远离京都和家园 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 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 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答案】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 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 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 心情。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托入京 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 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2)“龙钟”、 “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 回答。(2 分) 答:“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传 语”是捎口信的意思。 (3)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 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答:“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 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答: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6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荆州区)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袖(xiù)凭(píng)传.语(chu án) (2)再读,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 岑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方法: 知划读悟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作者、背景) 1、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2,创作诗歌背景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 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塞的理想在鼓舞着他, 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 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所以就写下了这首诗一起说出这首诗的名字—《逢入京使》。 二、划(节奏)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请同学们按照“二二三”划这首诗的节奏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三、读(古诗)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齐读,根据节奏。

四、悟(诗句) 1、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对于标题你怎么理解。 学生: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解读诗句: 这首诗短短的四句,却绘出了一幅离别之画,在这首诗中,你认为那句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双袖龙钟泪不干) 注释: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指沾湿的意思。 意思:此次离开家乡,依依不舍,热泪盈眶,沾湿了袖子。 作者为了报效祖国,辞去一别,如此伤心流泪,那一句体现了作者已经远离家乡了? (园东望故路漫漫)齐读一遍 注释故园: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东望:向东望去(点明家园的地点)。此时作者在向那个方向行驶?(西行){实景} 离开家乡距离远吗?(很远)哪个词看的出来?(漫漫) 所以就得出:故园东望路漫漫。 老师:作者走马西行,虽报效国家,但离家之遥远,思念长安老家,思念自己的妻子,回首望故乡,是眼泪汪汪呀。 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正当作者伤心难过的时候,途中遇见了一个入京回来的故人,正向自己的家乡长安驶去,于是想到自己的妻子也正好在长安,正好托故人

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带答案解析

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巨龙”腾飞 今年春天,我在传说的“龙宫”里真的见到了“海啸龙飞”的奇异景象。那时我们的潜艇第一次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了。 这一天,祖国的海洋格外碧蓝、明净,锦缎般闪着银色的光辉。我坐着直升飞机在海面上空盘旋着。突然间,我耳边传来一声闷雷般轰响,平静的海面猛烈颤动了一下:海水“哗”地沸腾起来,被撕开一个巨大缺口,一条乳白色的“巨龙”撞开“龙门”,从碧波中飞窜出来,呼啸着带起30多米高的水柱。一个从未见过的奇景在我眼底下出现了。 “巨龙”浑身披着晶莹的水帘,向上飞腾。水帘倒挂下来,犹如龙身的片片银鳞抖落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烁烁,令人目眩。顷刻,巨大的气浪压迫升腾的水柱绽开来,珠花迸发,四散溅落在海面上,激起了一堆雪浪花。眨眼间,“巨龙”头一昂,身一抖,迅疾地往九重云霄插去,尾部喷出强大火舌,像它扇动着的羽翼,把蓝天染得金碧辉煌…… 这时,我的心里像海上的波涛,起伏汹涌,感情的神经全牵动在这转瞬即逝的海上奇观中了。古往今来,哪有这样壮观的景象?我由衷地感到,这决不是神话的龙,而是科学的巨龙!它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自豪,我看到的正是祖国这东方的“巨龙”在世界上空腾飞。(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转瞬即逝:________ 由衷: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个________句,换个说法是________。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1)在文中形容速度很快。;在文中指发自内心的,真诚的。 (2)反问;古往今来,没有这样壮观的景象。 (3)表达了作者骄傲自豪的情感,更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转瞬即逝:在文中形容速度很快。由衷:在文中指发自内心的,真诚的。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是反问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所以古往今来,哪有这样壮观的景象?改为:古往今来,没有这样壮观的景象。 (3)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每一篇文章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跃然纸上,细细品味即可得出答案。文中“我在传说的“龙宫”里真的见到了“海啸龙飞”的奇异景象。那时我们的潜艇第一次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了。这决不是神话的龙,而是科学的巨龙!它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自豪,我看到的正是祖国这东方的“巨龙”在世界上空腾飞。”表达了作者骄傲自豪的情感,更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1)1、在文中形容速度很快。2、在文中指发自内心的,真诚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师: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师: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魏征 师: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先学 一.助读资料: (一)岑参简介与写诗背景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此诗约作于天宝八年(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纵马踏上了漫漫的西域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六年边塞生活,他的边塞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二)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是部教版七上的一首课外古诗,语文书80页对其的赏析是: 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可是处于军旅当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勉强想要)登高,感叹“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很快,诗人又从这种感伤中走出来,眼前没有菊花算什么,我在故乡的菊花——他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虽然没有主人欣赏,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垣残壁间竞相绽放。” 二.先学作业 (一)写一写你积累的边塞诗。 (二)翻译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字词上的疑问: 2.内容理解上的疑问: (三)品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这两句以“”字总领,展开想象联想,对这两句进行 (一)从字面想象描绘: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1.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唐朝前期繁荣强盛,其间有许多政治大事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2.“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教学设计+自学任务单+检测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 ><晚春 >》 微课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 有感情朗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诗。 上节课学习了抓诗歌中的物象来体察诗人情感, 体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式, 这 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 初读,读懂文意 1. 读准字音: 岑.参.( c én sh ēn ) 榆.荚.( y ú ji á ) 2. 读出节奏: 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请划分停顿并读出节奏 ( 1) 逢入京使 岑参 故 园 /东 望/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报 平 安。 2) 晚春 韩愈 草 木/ 知 春 /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 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 /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 3. 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书旁和诗歌下方的注释和解读, 读通两首诗的每 句文意。 4. 检验学习成果:请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壮阔的诗的海洋!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 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1. 学会借助书旁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 在反复诵读中,以读促解,以读见情,进入情景交融的世界。 3. 学习“知人论世” 的鉴赏方法,深层次把握和体悟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思想境界。 二、学习过程 (一)初读,读懂文意 1. 读准字音: 岑.参.()榆.荚.() 2. 读出节奏: 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请划分停顿并读出节奏。 1)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语报平安 。 2)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 杨花榆荚无才思 , 惟解漫天作雪飞 。 3. 充分利用书旁和诗歌下方的注释和解读,读通两首诗的每一句文意 4. 请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二)赏读,读出情感 5. 反复诵读《逢入京使》,品赏词句,读出诗人融入诗中的情感。 (1)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哪两句?请写出你所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题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主要策略及 “开元盛世”。 能力目标 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具体 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贞观之治”。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合作研讨、图表法等教学过程

备注复习先提问,导入新课 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隋炀帝的暴政。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那么,继隋 之后的朝代是哪一个?它是谁建立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够找到答案。PPT 展示课题。 自主学习,初感新知 PPT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 师生合作,探究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贞观”,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展示图片“唐太宗”。 PPT展示两则材料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他把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比做舟和水的关系,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那么他 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呢?因为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于赋 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那么在他治理国家时他会怎么做呢? “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这段话是唐太宗在魏征死后说的,魏征是个敢于直言的人,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了 200多次,他说这句话既是提醒自己与当朝官员,也是为了警示后人,反映了他虚心 纳谏的治国策略。 唐太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人才济济,除了魏征外,还有人称“房谋杜断”的房 玄龄和杜如晦。在他们的帮助下,唐太宗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学生完成表格第一 列 唐太宗 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 用人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部编七下语文古诗《逢入京使》知识点精讲、图文解读、教学设计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二、故事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三、理解词义 注释: ①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②凭:请求,烦劳。 ③传语:捎口信。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路途遥远,两袖被沾湿,热泪依然流淌。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四、问题归纳 1.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双袖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五、古诗赏析 天宝八年(749),岑参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赴安西之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路途遥远。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念亲人的深情。“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念之情。 第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吻。马上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家里捎个平安的口信吧!岑参此行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而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有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②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二、导入新课 以一首唐诗即杜甫的《忆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

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开篇,引导学生回答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教师叙述: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授新课 (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平定了全国。 2. 继唐高祖之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人才,知人善任。 4. 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5.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6.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7.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二) 女皇帝武则天

初中语文_逢入京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逢入京使》课后反思 本诗虽然是一篇课外古诗词,但是他的地位尤为重要。因此,我在课堂中,努力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诗人经历与背景之下,体会诗人的心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懂得自己在家国面前应该如何选择。 通过诗歌朗读,听录音读,反复诵读,学生们的水平确实有了明显提升,他们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开始一步步的爱上朗读。当学习变成了兴趣,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就变得高涨起来。 通过设计问题,学生懂得了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体会作者岑参当时的心境,并且推己及人,从而生发出自己的心得与体会。通过小组合作,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逐步提升。 前后联系,同类规整,以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一首古诗的同时,回顾更多的诗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联系之前学习过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并且让学生体会情感,学生们对于边塞诗的了解的确不断的加深。也开始理解了岑参只身远赴他乡的复杂情感。 学生们通过逢入京使的注释,把本文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出来,更深入的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文章的改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大方面,在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活动,把本诗改写成了现代诗,并小组之间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写作能力大大加强。 而且通过本次课程,调动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此次课程,学生们开始变得更加自习,更加懂得学习的可贵。总而言之,本节课,学生们的收获还非常值得赞扬的! 但是反思自己的表现,以及本节课的设计还是有诸多不足,例如,在知识点方面设计的较少,虚实结合,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过少。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应该多学习,多反思,争取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逢入京使》课标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标曾提出以下要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孙权劝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 (3)蒙辞以军中多务()(4)及鲁肃过寻阳()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理解 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 A.恐已暮矣() B。盲臣安敢戏君乎()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及鲁肅过寻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不超过五个字) 10、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 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 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孙权劝学》的成果 是: (以上均填原句)。

贞观之治 优秀教案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唐朝早期的情况,贞观之治和文成公主入藏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从成因和结果去思考分析历史问题,逐渐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其政策是非常进步的。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思想及政策对于唐朝的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融合,起了重要作用,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讲述玄武门之变的故事,导入新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寻找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异同,逐步落实本课的知识点。 3.本课教材有些与历史地理相关的知识点,可结合《地图册》中《唐朝前期疆域及边疆各族分布图》讲解,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的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唐太宗的功绩和文成公主进藏。 2.难点:本课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如何评价“贞观之治”对于唐朝的重要影响。二是如何正确地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起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同学们并不陌生,通过影视剧我们对他了解很多,那与他相关的影视剧有哪些呢? 生:《秦王李世民》、《贞观长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隋唐英雄传》、《大唐飞歌》、《隋唐演义》……

师:想一想:你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一样吗?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怎样的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来了解历史上的李世民是怎么的一位君王。 板书:“贞观之治”。 二、讲授新课。 板书:1.唐朝的建立。 问题:唐朝是怎样建立的?建立者是谁?时间是哪一年?都城在哪里? 教师总结: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引发隋末农民大起义。公元617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次年(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过渡: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是谁?(生:李世民。)那他是怎么当上皇位的?(生:通过玄武门之变。) 板书:2.“贞观之治”。 师: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玄武门之变是怎么一回事? 生:玄武门之变——626年,由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死了自己的长兄(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为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师:高祖窦皇后四长子——李建成。(太子:589-626年。) 次子:李世民——秦王598-649。 三子:李玄霸——早夭。 四子:李元吉——齐王603-626。 背景: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 时间: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人物: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 经过:李世民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共谋削弱他的力量,他与亲信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在玄武门射杀李建成、李元吉。 结果:李世民即位。 师:谈谈你对“玄武门之变”的看法: 生:(一)武门之变是皇室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二)但是从历史的影响来看,应该持肯定的态度; (三)李世民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杰出的政治才干以及他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说明李世民为君是正确的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