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教师版)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教师版)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教师版)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课题:《五人墓碑记》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熟读课文并背诵五六两节;

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发易顾加遇明

3.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4.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诵读翻译。

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发易顾加遇记

文本预习

一、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二、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三、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四、碑记:

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

碑文和碑记都是为纪念死者、刻在墓碑上的一种文体。碑文刻在墓碑的正面,一般有序文,有铭词。碑记刻在墓碑的背面,多有序而无铭。本文是一篇碑记。它属于古代文体中的杂体,叙述死者生平事迹,抒发作者哀悼之情,表达某种思想和感受,故往往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五、朗读课文。

1.给生字注音

阉旌湮皦缇抶溷傫詈逡冏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皎()_____缴()______檄()______徼()_______缇()_______ 佯()______堤()______徉()________噪()_______

谥()_______燥()______隘()_______躁()_______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1-2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虚词;

2、了解1-2段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翻译。

切块一:自主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诵读第1段。

(二)、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讨论解答。

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当路)居于要地,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

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无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切块二、合作探究,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明确: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

另外,“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絜领的作用。

切块三、自主学习: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

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

..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

4、况草野

..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

..:同“皎皎”,光明貌。

虚词

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承接连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

重点句子翻译:

夫无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切块四、合作探究:研讨第二段

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对比内容: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死而湮没不足道

十有一月

五人──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小结:有褒必有贬,本文前两段打破前人写墓碑记的常规,极力颂扬五人之大义,其实也暗含着对其对立面的暴露和批判,并由“何也”一问引起下文的叙述和议论。“五人之皦皦”,究竟“何也”

当堂检测:

(1)辨析下列词义: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A.台阶

B.清除

C.整理

D.授职

去今之墓.而葬焉

A.名词,坟墓

B.名词,墓碑

C.作动词,刻墓碑

D.作动词,修坟墓

答案:

(1)

(2)BD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3-4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虚词;

2、了解3-4段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翻译。

切块一、自主学习:疏通第三段。

一、齐读三段。

二、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

2.齐读第三段

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

..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最后一天(晦)

十五(望)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

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

...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

..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

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

..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

(4)虚词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重点句子翻译: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

切块二、合作探究: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讨论明确:

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

3、探讨第三段内容

(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周公之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且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以鹭是魏忠贤的爪牙。“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正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文章虽只寥寥数语,不仅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无论是“抶而扑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3)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切块三、自主学习:字词梳理。

(1)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2)齐读第四段

(3)重点字词明确

实词

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

....: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

4、颜色

..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

虚词

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

翻译重点句子: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无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切块四、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

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明确: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重在记叙。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像“哭声震动天地”“抶而扑之”“噪而相逐”等语,读后令人久久难忘。尤其是“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部少变”语,非常简洁,形象生动底勾勒出五人慷慨就义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当堂检测:

1).辨析下列虚词词义

2).为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A.声音

B.宣扬

C.名誉

D.宣称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A.握(用手按)

B.按照

C.查究

D.压抑

众不能堪.,抶而扑之

A.忍受

B.能够

C.可以

D.抵抗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A.出发、派遣

B.产生

C.发放

D.拿出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译: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B.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译: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C.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砍下的头放在城墙上,没有改变一点颜色。

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译:买下五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和尸体合到了一起。

答案:1).而: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关系,连词;表示前后词的因果或承接关系,连词;表示前后词语的修饰和被修饰关系,连词;表示前后词语的转折关系,连词。

也: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用于句末,表示判断关系;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2).B、C、A、D 3).B 4).C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5-7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虚词;

2、了解5-7段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翻译。

切块一、自主学习第五段。

实词

1、缙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

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 。缙,插;绅,带。易,变。

2 、四海之

...大:四海,中国。之,指示代词,这么。

3 、而五人生于编伍

..之间:指民间。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 。

4 、素不闻诗书

..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

5 、蹈死

..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顾,回头。

6 、且矫诏

..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7、不敢复有株治

..:牵连治罪。株,牵连,株连

8、大阉亦逡巡

..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犹疑不决。

9、非常之谋

..:篡夺帝位的阴谋。猝,立即。发,发动

....难于猝发

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

..道路:上吊自杀。

虚词

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

4、非常

..之谋:不同一般的。

翻译重点句子: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切块二、合作探究,问题探讨。

请同学们归纳文中的对比内容,用了几组对比对比的双方是谁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明确:三组对比。第五段中把“大阉之乱”时“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与“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第六段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第六段中把假设“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突出五人所产生的巨大影

[小结]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这三组对比,

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不相同的两种生死价值。

切块三、自主学习第六段。

实词

1、则今之高爵显位

....:爵位显赫的高官。

2、一旦抵.罪:抵尝。犯罪应受惩治时。

3、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杜,闭,塞。杜绝

4、视.五人之死:比较。

5、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6、赠谥

..美显:追赠的谥号。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修建一座大坟。(增修)

8、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户,门户。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1、匹夫

..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

虚词

1、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

..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重点句子翻译:

1、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切块三、合作探究:总结全文内容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

3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叙事议论的有机结合。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有:叙中带议;叙后发议;议中夹叙。其特点:(1)叙有重点,议有中心;(2)叙议交错,衔接紧密。作用是:本文从“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写起,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展开;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叙事的意义更加显豁,而且不论叙述或议论,都情辞激注,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增强叙述和议论的感染力量。(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和《教学通讯》(文科版)2/1981徐应佩、周溶泉:(谈(五人墓碑记)的叙论结合))

(2).正反对比手法。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把握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小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方法,热情讴歌了五人的义举,颂扬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同时批判和揭露阉党的倒行逆施和缙绅们的“辱人贱行”。阐明为国家、为民族,坚持正义而死,虽死犹荣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在危急关头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对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当如何去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像文中的五义士那样“临难毋苟免”。

当堂检测:完成下面练习题:

1.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A.出发、派遣

B.产生

C.发放

D.拿出

2.下列句中加点词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之无闻者欤

..②况草野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也

..以老于户牖之下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⑤死而湮没

..不少变

..不足道者,亦已众矣⑥断头置城上,颜色

⑦非常

..畏义

..之谋难于猝发⑧大阉亦逡巡

A.①③⑤

B.④⑤⑧

C.②⑥⑦

D.③④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吾社之行为士先.者④安能屈.豪杰之流⑤吾得兄.事之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⑦抶而仆.之⑧亦以明.死生之大

A.①⑥/②⑤/③⑧/④⑦

B.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C.①⑤/②⑦/③⑥/④⑧

D.①⑧/②⑦/③⑥/④⑤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呜呼,亦盛矣哉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蹈死不顾,亦何故哉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C.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6.下列短语中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旌.其所为众不能堪.蹈.死不顾矫.诏纷出

A.表彰能够顿足纠正

B.表彰忍受踏上假托

C.旗帜忍受履行匡正

D.旗帜能够踏上假托

7.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两句

①( )

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吴之民方痛心焉.

C.且焉.置土石

D.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 )

A.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 为.之声义

C.以旌其所为.

D.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③( )

A.谈笑以.死

B.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亦以.明死生之大

D.敛资财以.送其行

④( )

A.不能容于.远近

B.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C.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请于.当道

答案:(当道,执掌政权的人。草野,指乡间。首领,代头。社稷,指代国家。湮没,埋没,磨灭。颜色,指脸色。非常,不一般,指篡夺帝位。逡巡,犹豫不决) (依次为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为感叹句,其他三句均为在疑问的基础上有感叹)

(“不易其志”应连读,“而”前断开)

7.①AD(兼词“于之”;B.助词;C.兼词,于何)②AC(介词,替,给;B.名词,作为,D 判断词,是)③AB(连词,而;C.为了,表目的;D.介词,用来)④AC(表示被动;B.介词,在;D介词,向)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5、6自然段。

2.完成《优化探究》、《课时作业》、《语文周刊》对应内容。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故都的秋与囚绿记学案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扫除字词障碍划分文章结构。 一、作者信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二、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题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四、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散文钞()一椽()潭柘()寺落蕊()橄榄()()普陀()山房檩()廿()四桥着()衣

文言文翻译方法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小试牛刀 1、君何以知燕王?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 三、翻译原则 1、信: 2、达: 3、雅: 小结: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翻译方法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 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 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意译: 小结: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二)注意采分点 1、注意通假现象 2、注意一词多义 3、注意词类活用 4、注意古今异义 5、注意特殊句式 6、注意古代文化常识 7、注意偏义同义复词现象 五、翻译技巧 1、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必修三学案《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2、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二、知识链接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太仓)人,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有《七录斋》行世。 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人民反抗阉党的斗争。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当时,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这篇《五人墓碑记》。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 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明末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先后任福州推官、文选员外郎等职。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当他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担,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之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深受人民爱戴。 三、课前预习 1、正音: 蓼( )洲废祠( ) 旌( ) 十有( )一月丁卯( ) 欤( ) 缇骑( ) ( ) 缙绅( ) ( ) 曷( ) 矫( )诏( ) 猝( )发缳( ) 佯( )狂谥( ) 牖( ) 扼( )腕( ) 2、古今异义: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义: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古义: 今义:多指一个团体的领导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囚绿记》学案设计

逍遥镇中导学案模板(中三)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远艳玲 备课组长:远艳玲 授课人:远艳玲 授?Wra : 14> 09> 17—班级:九(2)姓名:小组: 课题:《囚绿记》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难点) 2、 品读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重点) 3、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 对光明、对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重点) 【学法指导】: 提醒大家细读课文,注意批注,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 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知识梳理】: 基础知识我积累我受益 、导入新课 课前大家已读过课文。但是,也许你不曾太留意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 的年轻的生命——陆蠡, 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 涩的微笑。他有什么样的 性情,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 走进《囚绿记》,了解陆蠡,触摸陆蠡沉睡在这篇文字中的心灵。 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 形:了解结构和选材的特点 神:找到文眼句,领会主旨。 我:因文识人 形、神,自然是学习散文不能回避的。但是通过对形和神的了解把握, 因文识人,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是散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1、作者作品 陆蠡,原名陆圣泉,籍贯,浙江天台,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代 2、为加横线的字注音 涸辙.( ) 淅沥.() 葱茏( 蕈菌( ) 镶嵌( )立细( 表作:散文诗集《海星》,散文集《竹刀》 《囚绿记》。 备注 34岁 猗郁 ( ) 揠苗助长(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常识汇总导学案

篇目文学常识汇总 【1】《沁园春·长沙》作为“诗歌鉴赏”,文本分析见《全解》 【2】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劝学》,文章通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向我们阐明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方法即学习要积累、恒心和专心) 【3】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李蟠不被世俗所拘泥、积极履行古人从师之道的行为,并提出“师”的标准:能者为师、教学相长和不耻下问。 【4】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想北平》,文章通过对北平平常事物的描写,借用类比(爱北平就像爱母亲)和对比(和巴黎等),表现了自己对北平的深沉的爱。 【5】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豪放派代表词人。著有《苏东坡集》。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赤壁赋》,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6】史铁生,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通过对在地坛中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歌颂(地坛与母亲相似)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应豁达地面对死亡,面对生命中的种种 挫折)(地坛解决了“为什么活”的问题,母亲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7】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了西山高险特立的特点,这种开阔的境界与作者不甘沉沦的人格相互映照,使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 【8】欧·亨利,美国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通过对老画家不顾风雨为琼珊画叶子的故事,表现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 【契诃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有《变色龙》、《万卡》、《装在套子里的人》;莫泊桑,法国人,作品有《羊脂球》、《项链》】 【9】苏洵,字明允,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10】《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简介同【5】)文本评析详见《全解》。 【1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豪放派代表词人。有《稼轩长短句》。文本评析详见《全解》。 【12】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的气概”。作品《背影》《踪迹》。 文本内容解析详见“学案”,艺术手法上主要关注“通感”。 【13】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作品有《朝花夕拾》(散文集),《故事新编》、《彷徨》、《呐喊》(小说集);《野草》(散文诗集)。《祝福》,选自《彷徨》,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

《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 铜山区大许中学高三语文组姓名 第____ 周第________ 课时_______ 年______ 月______ 日总课时数 一、复习目标 1、了解碑记类文体常识、作者及背景。 2、积累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如垂点实词(发、相)、虚词(焉、以、之、而)、常见的特殊句式,准确翻译重点句 子(复习重点)。 3、积累写作素材,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二、自学提纲 1、熟读课文,了解文学常识一一碑记类,作者。 2、掌握重要文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翻译重点语段。 学习要求:放声朗读,圈画重点,根据课下注释,用心理解识记;能翻译重点语段。 三、自学检测 1、碑记 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的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2、张溥是()代文学家,字(),号(),江苏苏州人。他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 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故其读书室名为()。著有 《》。他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______________ 与以 _________ 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期。 崇祯二年,张沖结交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_________________ ,并成为领袖。 3、背景 天启六年, _______ 派爪牙到苏州逮捕____________ ,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_______________ 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________ 即位,阉党失败。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 山塘河大堤上,称为______________ 。 4、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2)独五人之激藏,何也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学案设计(含答案)

《囚绿记》学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导读 1.简介作者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日,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暂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2.解题 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

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3.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民族危亡之际那株倔强的常春藤也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导思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为什么要“囚”绿?(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3.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 4.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5.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囚绿”? 6.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放绿? 7.“绿”象征着什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人? 四、导练 [跟踪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涸辙gù淅沥xī揠苗助长yà B、婆娑 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 C、珍重zhēn 猗郁qī毫不犹豫yù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与积累文言实词“为、发、除、徒、当”的含义和文言虚词“之、焉、而、以、于、为、其”等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夹叙夹议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对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和壮举的热情赞颂,理解作者关 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一 一、阅读课本注解一,阅读《优化设计》文本助读中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二、通读全文,注意正确的句读和字音。 1、完成《优化设计》自主梳理表格一。 2、给括号前的词注音。 被逮()废祠()赀()财猝()发逡()巡 赠谥()褒()美张溥() 3、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缴()_____ 檄()_____ 徼()______ 缇()______堤()______ 佯()_____徉()_____ 噪()______ 燥()______躁()_______ 谥()_____隘()______ 三、借助工具书,口头翻译第1、2、3、4段,整理第1、2、3、4段中的文言知识。 1、解释括号前的字 以旌(表扬)其所为死而湮没(埋没)不足道吾社之行为士先(榜样)者 独(副词,只有,唯独)五人之曒曒众不能堪(忍受)可堪(能够)回首 抶(鞭打)而仆之则噪而相(偏指一方)逐既而(不久)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按诛(追究,查办)五人傫然(并合在一起的样子)在墓卒(终于)与尸合 呼中丞之名而詈(斥骂)之故今之墓中全乎(完整的样子)为五人也 2、通假字 A、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又”C、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明亮的样子 B、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 3、古今异义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成为 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亲信,心腹 C、吴之民方痛心焉痛恨 D、颜色不稍变脸色 4、一词多义和重要虚词 A、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于是,于此 B、当: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 去今之墓而葬焉他们或于此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正当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6课五人墓碑记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1)

第6课 五人墓碑记 (一)作者简介 生平 经历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他曾和同乡张采等组织复社,继承东林党人的传统,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影响很大。 主要 作品 著有《七录斋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评价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出身官宦门第,唯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 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七录”。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在当时很有名气。 (一)背景链接 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三月苏州百姓反抗阉党的斗争。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百姓,百姓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义士,苏州百姓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写下了这篇《五人墓碑记》。 (二)常识整理 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其 所为。呜呼,亦 盛 矣哉!他们的事迹。哎呀,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者:表停顿。盖:发语词, 即:就。除:治,整理。逆阉(yān )废祠(cí):魏忠贤当权时,各地无耻 的官吏给他建立生祠(给活人修的祠堂);魏忠贤死后,这些生祠就废了。 阉,指太监。以:连词,可译为“来”。旌(jīnɡ):表扬。 所为:指事迹。盛:盛大。矣哉:句末语气词叠用,表赞叹。]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囚绿记》学案

《囚绿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全文,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的同时,领会“绿”的深层象征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含蓄优美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预习分享: 1.作者简介: 陆蠡: 2.字词积累 陆蠡瞥见移徙猗郁 揠苗助长: 急不暇择 二、重点解析 1.找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其相对应的情感变化? 2.重点剖析中心环节“囚绿”,引导学生探讨“绿”的一般象征含义和深层象

征义。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4.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情与景联系起来的? 三、练习与实践 请大家寻找一份让你感动的绿色。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片森林。用你的笔

高三语文:必修三学案《五人墓碑记》学案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识记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 2.辨析掌握文言虚词“为”的用法。 3.学习颁奖词的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素材。 【使用说明】 1、本学案复习范围:《五人墓碑记》,一课时 2、重难点分析:本文复习的重点是文言虚词“与”的用法探究和颁奖词的写作与积累。 【梳理·巩固】 一、基础知识梳理并识记 (一)解释加点的实词 1.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2.去.今之墓而葬焉 3.按.诛五人 4.即今之傫然 ..在墓者也 5.慷慨得志之徒. 6.况草野 ..之无闻者欤 7.在丙寅三月之望. 8.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9.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10.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1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12.大阉亦逡巡 ..畏义 13.视.五人之死 14.而五人生于编伍 ..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15.且矫诏 ..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16.卒以吾郡之发愤 17.而又有剪发杜门 .. 18.忠义暴.于朝廷 19.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 ..墓道 ..之下 20.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 (二)指明通假并解释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2.独五人之皦皦 3.敛赀财以送其行 (三)指明活用类型并解释 1.以旌其所为 2.去今之墓而葬焉 3.其疾病而死 4.缇骑按剑而前 5.抶而仆之 6.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7.不能容于远近 8.人皆得以隶使之 9.安能屈豪杰之流 10.亦以明死生之大 (四)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4.吴之民方痛心焉 5.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7.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二、自主巩固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学案解析版

教材文言文复习——《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 《谏太宗十思疏》 [学案目标] 1.把本学案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多义实词。2.从本学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使用“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间或 ②按?????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缇骑按.剑而前握 ③殆????? 殆.例送死接近于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 ④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看,观察 ⑤治?????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治理 ⑥易????? 以乱易.整,不武代替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容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 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治 ⑧已????? 无能为也已.同“矣”,了亦已.众矣太,极学不可以已.停止 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请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

⑩诚?????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诚.能见可欲如果 ?相?????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互相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他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就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连词,却 ②其????? 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其.可忽乎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一定 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句式:被动句。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式:判断句。 ③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 句式:宾语前置句。 1.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 军马 ①德祐,宋恭帝的年号。封建社会除用干支纪年法外,也采用皇帝年号纪年。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②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又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南宋时右丞相大于左丞相,北宋时相反。 ③枢密使,枢密院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④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辨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比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3、领悟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一、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有《七录斋集》。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政治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文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始已。”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和同乡张采并称“娄东二张”。 二、时代背景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指斥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欢迎。 周顺昌,号蓼洲,明朝吴县人。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由于不满于阉党当道,在与他人谈话中,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于是被革职。由于其清廉,在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作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后来魏忠贤的爪牙与别人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因此被逮捕。至京,虽被拷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如故,后死于狱中,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昭雪。 天启六年(1626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挺身自投,从容就义。这件事后,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三、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忠贤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六年(丙寅),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

五人墓碑记(优课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课题】五人墓碑记 【教材】苏教版必修三 【年级】高一下学期 【执教】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韩红敏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重点文言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朗读分析五人之死,感受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理解作者“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主旨,从而熏陶学生追求高尚的人格操守。【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分析五人之死,感受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主旨,并追求高尚的人格操守。【教学方法】多媒体朗读讨论 【课型设计】研读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课前预习:教师印发相关背景材料,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言知识,并结合材料理解文意。 【整体设计】整篇文章,计划用两课时。第一课时熟读文本,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第二课时在复习巩固重点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朗读分析五人之死,感受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理解作者“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主旨。其中,第一课时是基础,重在学生的朗读与积累;第二课时是提高,重在学生的研读与思考。此“优课”即第二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教师课件呈现,学生齐读理解)其中,“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寻求佛法;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就是舍身求法这类人的典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一起感受他们不朽的精神与品格。 二、明确目标 1、复习巩固重点文言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文言知识。 2、朗读分析五人之死,感受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理解作者“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主旨。 三、巩固知识 1、读准字音。 重点:蓼.(liǎo)洲旌.(jīng)其所为湮.(yān)没皦皦 ..(jiǎo)赀.(zī)财抶.(chì)而扑之溷.(hùn)藩傫.(lěi)然詈.(lì)之矫.(jiǎo)诏逡.(qūn)巡投缳.(huán)暴.(pù)于朝廷赠谥.(shì)褒.(bāo)美户牖.(yǒu)

留侯论整理_教师版

<<留侯论>> 一基本字词 1.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猝)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现) ⒉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抱负②必能信用其民矣 ⒊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人名词做动词,降低身份。 ②臣妾于吴者名词做动词,做臣妾。 ③油然而不怪者意动,以为怪。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惊恐 ⑤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二、重点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赤膊,表示谢罪⒋而非有平生之素交情。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保持⒍不称其志气相当 三、重点虚词 ⒈①彼其能有所忍也如果②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 ⒉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⒊①而世不察,以为鬼物认为 ⒋勾践之困于会稽在 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从 6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介词 .以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来,目的连词 7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用来,连词 所以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原因 四、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五、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 组 11月6日 [导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 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 到思想上的升华。 [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能够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但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2、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囚绿由》序 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 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

伶官传序 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编稿教师:审稿教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 2.通过反复诵读,钩玄提要,理清全文思路,分析论证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4.了解“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的写作手法,并通过练习掌握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原则。 2.通过文中的具体事例,思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现实意义。 【导学过程】 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爱的伶官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他一生不仅官运亨通,而且是文学家、史学家。史学上编写过《新唐书》《新五代史》。文学上,诗词多脍炙人口,传为经典,而成就最大的是在散文方面,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积极倡导为文要内容充实,质地深厚,这也是他散文的一贯风格,由此也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苏辙二兄弟、苏洵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 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