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

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

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
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

____王蒙在上海图书馆《新世纪论坛》的讲演(节选)

王蒙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这时期著有大量文学作品如十卷本《王蒙文集》等,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是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

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是风景,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是直观的。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你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

美的形象性

美的形象性 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属性和重要特征。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总是以其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为主体感官所感知的特性,是以形式因素为主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特性。美的事物,无论现实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展示其美的风采,即通过由特定的声、光、色、线、形、质等物理因素所构成的感性形式来展示自身。离开特定的感性形式,美将无所依傍。但美的形式并非仅仅由声、光、色、线、形、质所组成的纯形式,而是与内容有机统一的有意味的感性形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不同对象中表现有所差别,自然美偏重于形式因素所构成的形象美,社会美偏重于生活内容的形象美,而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于审美意象,即使抽象艺术也不过是通过变形的形象来展示对生活生命的感受和理解,总之,美的形象性可以使人在对美的直接观照中感受到自身本质力量的自由创造。美的形象性既包括形式因素又包括内容因素,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但以形式因素为主,因而其主要反映形式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而理性思维对于美的形象性的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主要是感受形式因素的美,理性思维则是把握和理解美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内在美。对美的形象性及其反映形式的认识是在美学史上逐渐形成的,对美的形象性的认识缘起于古人对形式美的思考,而对形象美的反映形式的认识则源自近代认识论和心理学的发展。美的形象性是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前提和结果,它决定着美与审美乃至艺术创造的形象思维特征。 一、从字源学看 "美"这个词首先可做词(字)源学的询究,从字源学看,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的很肥很大就"美".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好吃)有直接关系.另一种看法是羊人为美,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的材料看,人戴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与"舞"字与"巫"字最早是同一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215382542.html,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作者:唐惠忠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5年第10期 文学作品的形象,内涵广泛,既包括具体的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群体或个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 文学作品的语言,首先应弄清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层次。高考试题在鉴赏作品的语言时,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析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理解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3)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4)行文结构,如开头与结尾、铺垫与呼应、制造波澜、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首先我们要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巧。再次要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创作背景。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更好地把握形象。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基本特点,解题时应当注意把握。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重要词句的语境,联系作品的文体特点加以分析。 例如: (2015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9分)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增强语言的逻辑性与形象性

增强语言的逻辑性与形象性 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是播音员、主持人传达信息、阐明理念、进行交流、感染受众以实现传播目的和达到传播效果的手段,但大众化和通俗化并不等于低俗化,广播电视媒体语言呼唤精确语言的运用。而语言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的强弱,是语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语言基本功是否深厚的体现。由于内容和要求的不同,不同栏目的主持人,其语言的形式风格具有不同的特色,对逻辑性和形象性的运用各有侧重,但都要在不断增强逻辑性和形象性上下功夫。逻辑性强的语言,引导人们清晰地思维、理性地分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形象性强的语言,则能引起人们的想象联想,含蓄、幽默,耐人寻味。象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白岩松、王志、水均益、敬一丹、杨澜、张越,他们主持节目时,语言的逻辑性或形象性就表现得非常充分,既有个性又有感染力,获得了受众的喜爱。 增强语言的逻辑性,首先要了解和学习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的基本规律适用于各种思维形式,是人们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时必须遵循的。逻辑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它要求我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不能用互相矛盾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肯定,也不能都否定,以免犯自相矛盾或摸棱两可的错误。一篇好文章,一次有说服力的谈话,其中提出的论题或作出的判断,必须用充足的理由进行论证。对于上述要求,我们应当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播音和主持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地、反复地加以运用,逐步达到语句结构严谨,语词运用恰当,以表现清晰的思维,阐明科学的概念和进行正确的判断。 要增强逻辑性,提高思辩能力,一是要学一点哲学,懂得事物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二是要读一些思辩性强的经典论著,学习前人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及善于遣词造句用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良好技巧。 毛泽东的《矛盾论》是一篇简明扼要的经典哲学论著,值得认真阅读,深入体会,然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一段逻辑性强的讲话,不仅具有理性的力量,说服的力量,同时也体现着科学理论之美,引人入胜,因而也具有感人的力量。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这段话运用了逻辑性很强的语言结构,深刻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人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外思辩性强的经典语句和论著,自古至今,浩如烟海,试举数则以明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两者的关系和后果。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一条警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文学概论教材整理(张荣翼、李松版)

文学与作品 第一章文学与语言 文学从根本上说是语言性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与其他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 有关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有两个观点:①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手段和工具,文学表达是目的;②语言是文学的本体,是文学存在和显现价值的本体。 一、文学语言的理解 ⑴言可尽意 孔子要求语言表达要“文质彬彬”,“辞达而已矣”。文德统一,即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德。对于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书、言、意之间不可直接通达,于是圣人通过立象来沟通三者。 王弼认为“言出于象”,可以通过语言追索象的存在,“象生于意”,可以从形象之中理解意义所在。 ⑵言不尽意 庄子有“得意忘言”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不必在意语言了。他还认为语言有言说的边界,而意义的内涵无限,书写固然具有记录的功能,但意义并不是语言能完全传达的。庄子对于言意困境的揭示引导人们去思考文学表意功能的巨大潜能。 刘勰也认为“神道难摹”,微妙的道理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 言不尽意的主张既是对言与意的边界的区分,也体现了对言语背后的意义的探索精神。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 ①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的首要特征,体现在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文学的媒介是观念性的语言符号,而不是视觉符号,因此作家需要多种手法实现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如运用修辞手段。 ②蕴藉性:语言有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语言侧重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则侧重表现功能,是情感性的,功用在于表达情感。文学作品语言的这种内指性显示了它与其他文体语言的差异。 ③音乐性:汉语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魏晋后出现了古典诗歌“律绝体”,近体诗讲究平仄、对偶、长短和轻重的格律规范,开始看重汉语言本身的音乐性。不仅在诵读时有音乐感,意象与情感也在虚实、明暗、上下的变化中推进、对照与转换。西方语言也具有声音、节奏与韵律的音乐感。 -------------------------------------------------------------------------------------------------------------------- 第二章文学与文本 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在方法论上,人们把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广泛用于各学科的研究;在观念上,人们彻底抛弃了工具论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本体性。其内涵包括:以索绪尔的语言观为理论起点,俄国形式

让议论性的语言形象生动起来

让议论性的语言形象生动起来 议论文阐释观点,离不开讲道理,离不开议论性的语言,但议论性的语言是不是就一定是板起面孔空洞地说理呢?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么如何让议论语言形象生动起来呢? 一、运用“列举具象”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不少议论文写作的中心话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以抽象解释抽象,不仅不易于操作,而且枯燥乏味。此时,我们如果运用列举具体事例或列举具体形象的方式加以阐释,不仅能有效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且能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文采。如以“谈自信”为话题,开篇怎样揭示自信的内涵,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呢?有学生运用列举具体事例的形式这样写道: 自信是什么?自信就是诸葛亮在空城之上面对百万之众时镇定自若的笑容,就是毛泽东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时坚定的目光,就是朱总理答记者问时激昂的语调,就是女足姑娘们在球门前果断的一脚……自信有助于成功。 作者紧扣“自信”,纵谈古今,着意铺排,酣畅淋漓,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鲜明的节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文章在铺排具体事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点出文章的观点——自信有助于成功。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解释“诚信”这一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采用列举形象的形式,赋予它具体可感的形象: 诚信,是一月的飘雪、三月的春风、五月的花海、七月的骄阳、九月的红枫,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每一个理智的社会人应该接受和珍惜。它感恩诚信,尊重诚信! 作者用“飘雪”“春风”“花海”“骄阳”“红枫”等几个意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揭示了诚信这种美德的纯洁、温馨、美好、热烈、珍贵等特征,使“诚信”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语言用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可使文章文采飞扬,魅力大增。 二、充实具体内容,充分利用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含蓄隽永,富含哲理,往往有警策人心的作用。引用名言警句来论证或总结自己的观点,可以使自己的文章增强说理的力度。但是,在引用名言警句后的具体分析及阐发中,如果不能充实具体内容,不能做到生动形象,而只是生硬地、机械地将其硬扯到自己要论证的观点上,不仅不能充分地利用名言警句,而且会造成名句与观点之间的油水分离,使得文章中心论点不鲜明。如一篇关于“自立”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德国的布莱希特说过:“不管我们踩着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这说明一个人不能永远依赖他人生活,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如果一味依靠他人,你将一无所有。 这段话引用名言是值得肯定的,但对名言的引申却空洞肤浅,没层次,没深度,疲软无力。那么应该如何修改?我们不妨将名言之中含蓄的语句加以具体阐发:“踩着什么样的高跷”具体指什么?“自己的脚”又具体指什么?同时,上面分析引申的文字中“一无所有”说明了依赖的危害,但显得空洞无力,如何将其具体化、充实化?思考完这些问题后,我们可以将上面的文段修改如下: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是关于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想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一下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方式】 示例: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0年高考山东卷) 【答题策略】 “简要概括”“性格特征”是审题要点。据此,只要找到答题语域,提取或整合出体现“性格特征”的词语即可,无需分析。先找出答题区域在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在作者描写和叙述中有体现。比如,“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是善良本分的体现;“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是写祥子的勤劳;“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

则体现了他的真诚自然。 【答案示例】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 【设题方式】 示例: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010年高考浙江卷)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题语域】 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答题策略】 “加点的动词”“简析”“心理”是审题要点。据此,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对每个动词加以分析,从而把握其心理特点。比如,父亲在弟弟困难的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示例】 ①拍拍:表现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

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 张慧 10对外汉语 100103133 论文提要: 自古以来,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塑造了鲜明的形象,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读者了解了 作品的精华所在,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人生道理。因此,研究文学典型形象,对我们具有很大 意义和启迪。 我们读优秀的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报告文学,都会感觉到文学典型的存在。他们开 阔了我们的眼界,给了我们很多深刻的启示,激发我们对生活、生命的热情。可以称得上成 功的文学作品,一定离不开典型的文学形象。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 文学典型形象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它除了具有普通形象的一般特点,还具有更加深刻 的思想性,具有更加普遍的社会意义,具有更鲜明的个性和更丰富的审美价值。这些特点是 普通的文学形象所不具有的,或者是缺乏的。文学典型形象可以说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骨干,是使文学作品生动起来的血肉。典型形象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典型形象展示了社会性、时代性,也表达了人的思想性。一个优秀的典型形象给 读者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形象本身。典型形象凭借它的典型性、形象性赢得读着喜爱,同时 引起读者的共鸣。正如恩格斯所言:“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 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这句话道出了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例如,给我们深刻意义的典型形象--阿Q,他给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通过这一典型形象,我们理解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民 所受的压迫。鲁迅先生介绍《阿Q正传》的创作初衷时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这句话领会到作品的思想性、深刻性、代表性,体会到阿Q这 一形象具有的意义。茅盾先生也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联系当今社会,阿Q这 一形象已经越来越多,他的形象折射出人类具有的共性。具有很深刻的普遍价值,也是普通 形象不具备的。 其次,典型形象展示了鲜明的个性。作家笔下的形象个性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典型形象 的个性不是容易塑造的。典型形象是典型,也是单个人。这样“单个人”的个性更是立体的、透彻的、全局的,而不是片面的、单薄的、狭隘的。 例如《水浒传》所描写的一百零八将,每个人都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毫无重复。又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有奇特的语言、名字、外表、动作,正是这些独特的 个性使他成为典型形象,这样的典型在其他作品中是找不到第二个的。 再次,典型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揭露现实批判社会丑陋的一面或是赞扬某种品质。例如,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讲了一个奇怪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奇特的人。 尽管他作为一个人已经“虫化”,但他是现实生活中一类人物的代表。他的命运具有深刻的 社会意义,给人启迪。再如,祥林嫂就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勤劳、善良、质朴、但 在那个时候她不但得不到人权,反而被压迫被虐待。她的反抗也是悲剧的。她不懂为何要承 受压迫,也不懂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封建迷信麻木了人的思想,她的命运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缩影。 最后,典型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安娜是世界第一流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 说《安娜 .卡列宁娜》中的女主人公。这是个年轻美丽、精力充沛,勇敢追求资产阶级女性 解放的俄国贵族上层进步妇女的典型,是一个令人同情的感情丰富真挚、复杂的悲剧形象。她是一个集外形美和内在美的贵族妇女。因此,她无论出现在哪种场合都给人一种美感。她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甲 李津09523017 一、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其他形象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而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思考和态度相连。可见文学的形象性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和丰富的内涵。 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是风景,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是直观的。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你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你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对你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也是最直接的。 但是文学形象不是一种精确的、定型的形象,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由语言的双重功能(符号语言与情感语

言)、概括性、间接性以及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主观差异性造成的。它使文学形象丰满多值,使文学意境富有飘逸美,并以此调动读者的审美创造力,是文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应该把握的一个亮点。 形象所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最忌直露,清晰明白,使人一览无余。它必须留下许多未定点,以使读者拥有充分的想像空间,也就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学形象具有象外之境和味外之旨。同时形象的创造完全是作家的一种个人化的言语过程,作家虽然也得使用语言系统即必须以公共语义为基础,但作家在使用的过程中已对其进行了主观的改造,即对公共语义进行了灌注生气的情感化的处理,从而使语言发生了扭转和偏离,不单是形象而且使整个文本的结构都形成了深浅两个层次。 但是如果作者把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作为自身创造文学形象的追求之一,作为激发读者再创造的手段或者说把它放到大不必要的位置,实际上是误解了文学形象不确定性产生的原理,并“有可能”被“形而上”的诗歌创作方法论,认识论提供其存在的理由,是那些形式主义一再肯定诗歌创作就是话语创作的其中一个“始作痈”,笔者在此篇有志于通过文学理论堵死他们的出路。 文学形象不确定性重要,但这不是人为利用它的理由,它只是语言功能局限的客观产物,也不是诗歌蕴藉可以广泛使用的手段。蕴藉的动力在于作者物化情感审美的个性使然,蕴藉是作者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蕴藉和语言陌生化和阻抗性本质上,牛头不对马嘴。文学形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图文稿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 析方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

浅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中分析人物形象 一)、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 1、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例: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不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

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祖母——贾母,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又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因而不至于扬此失彼。可见其用尽心机,刻意恭维,八面玲珑,从而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3)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汇总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4学时)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世界、形而上五层次。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4课时)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信: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是在典型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二者互相依存。 第三节文学意境(4课时) (一)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古代“意境”论的形成:(1)萌发期:先秦至魏晋。《论语》:“诗可以兴”;《文赋》:“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奠基期:唐代。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3)发展期:宋代。尚意:尚韵:(4)总结期:明清。王夫之:情景论;王国维:境界论 2、“意境”的现代阐释:(1)王国维:境界论与近代美学;(2)朱光潜:诗的境界与克罗齐直觉说;(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4)李泽厚: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 (二)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浅谈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浅谈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现状,从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入手,尝试性地提出课堂教学语言形象性的问题。作者提出并分析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语言,指出它在课堂教学中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形象性实现方法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兴趣索然,对课堂内容提不起精神,以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情况。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杠杆作用,不少教师只是一味地布道式讲解,一切为了考试,向课堂的每一分钟要分数。这就势必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贫乏无味,也就吸引不了学生,无法的作用,探讨使用时的四个方法,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运用形象性的教学语言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手段。现在的中学生都比较感性,生动的教学语言迎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语文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者,教师通过形象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教师形象性语言的引导下,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还有,中学生有意注意力还不是很强,很容易走神分散注意力。形象性的教学语言可以消除学生有意注意的疲劳,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堂知识上。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形象性的教学语言有那些依据呢?可以从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分析。 从语文课的课本特点来看,需要形象性的教学语言。汉语言文字是表意文字,而文学作品包括文章都是由表意文字组成的。它们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依托,靠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形象性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教会学生在理解言语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初步分析、理解、欣赏、评价艺术言语塑造的文学形象,进而获得情感体验、美的感受,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

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 文学理论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 目录

编辑本段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虽然中西都有典型论,但典型(tupos)的概念,却基本上是由西方文论创立的。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 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如狄德罗就认为:如果“屠瓦拿财务员是某一守财奴”,“格里则尔神父是某一伪君子”,而文学作品中的“守财奴”和“伪君子”却“是根据世上所有的一切屠瓦拿和格里则尔来形成的。这要显出这类人物的最普遍最突出的特点,这不是恰恰某一个人的画像”。 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黑格尔便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下文还将论及。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西方典型观于“五四”以后传人我国,但真正的讨论和应用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我们主要从苏联移植了典型理论,当时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典型人物便是将某个阶级的共同特征集中于一个典型人物身上。这种“阶级论典型”说明显地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 接着出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这种见解开始重视个性因素,对于纠正上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和类型化、概念化倾向有一定作用,但仍未能把握典型的特征。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事物的最一般属性看作典型的本质,并不能把典型形象与一般形象区别开来,而且把一个活鲜鲜的艺术生命整体——典型,机械地划分这是个性、那是共性,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仍带有机械唯物论的阴影。 出于对“阶级论典型”说和“共性与个性统一”说的怀疑,有人提出了“共名”说。认为典型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了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它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仿效的榜样,是人物塑造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的标志。此说在研究方法上别开生面,不是就典型本身论典型,而是企图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上去判定是否是典型,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由于

文学理论6

一、典型(典型人物) 指叙事性的文学文本言语系统中,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由个性、特殊性以及普遍性的有机联系中所显示出来,具有浓厚的社会文化意蕴的和艺术生命力的人物性格的整体。 二、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和境界 三、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四、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是读者能够感到仿佛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五、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是客观的根据,是主观统摄客观后的主、客观有机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有机统一。文学形象具有假定性,但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就是说,文学形象要“合情合理”。 所谓“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所谓“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创作主体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有机统一。文学形象使个别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同时,这个“个别”又与“一般”相联系、相结合,达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境地,达到“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 ⑴确定性指文学形象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形象的共同之处,是具体可感的,概括的,文本中对文学形象的确切的语言描写和叙述。 ⑵不确定性指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⑶因此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就具有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 六、怎样理解文学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 1、确定性指文学形象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形象的共同之处,是具体可感的,概括的,文本中对文学形象的确切的语言描写和叙述。 2、不确定性指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3、因此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就具有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 4、文学形象的这种不确定性,不但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由文学形象不确定性所留给读者的想象的余地,更能使读者在想象和艺术再创造中获得精神愉悦,从而使文学形象更富于魅力。 七、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北京一中语文组 在世界文化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璀璨的群星,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哈姆雷特,无论是刘和珍,还是少年维特,无不可歌可泣,令人感动。本文试图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做一些分析,研究人物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共鸣。 主题 对典型人物的解读直接决定了对主题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总是基于一定“价值坐标系”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价值坐标系”,因此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人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对作品来说,也就会获得不同的主题。 以《促织》为例,我们就可以从三个价值角度来看待人物的命运。 其一,从个人利益得失的角度来看,迂讷的成名最初因被迫缴纳促织备受摧残,但他并未像县令与里胥一样去压迫别人,几经波折,最终因献“异虫”得厚赏成巨富,体现的是“善有善报,苦尽甘来”的主题; 其二,从“异史氏”(蒲松龄)所处的饱受封建制度之害的角度来看,成名刻苦读书未能显达,进贡了一只善斗的蟋蟀就立刻得厚赏成巨富,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政治的荒唐表现得生动而形象; 其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成名的儿子因为弄死了一只小蟋蟀害怕得投井,后来又神奇地变成一只蟋蟀给全家带来了财富,人的生命价值得不到认可,只能通过充当其他东西来改变命运,这是一种深沉的悲剧,即“人的异化”。 可见,从不同角度关注人物可以提取不同的主题。人物的典型性塑造越成功,则人物越具备还原性,也就是客观真实性,我们也就能从更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更多对主题的理解。所以,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多主题的。 人物分析的选取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再以《促织》为例,选取中国传统的价值判断角度,也能得出“善有善报”的主题,只是“个人利益得失”这个角度更便于学生理解并做出判断。所以在选择主题分析角度的时候,起码的原则就是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入手,但要设计一个梯度,有一定的深入,给学生认识的提高创造空间。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展现自己的舞台,正确认识典型环境是正确认识典型人

文学形象浅析

文学形象浅谈 摘要:欣赏文学形象能使人直接感受实际生活的感性形态,在审美观照中把握自然与社会,确证人自身的本性与本质,即同时把握现象和本质。文学形象还是作品艺术价值的直接体现,是文学欣赏与批评的具体起点。 关键词: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典型、文学意境、象征型文学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当然这仅仅是对文学形象总特征的一种模糊概述,在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还有着它们不同的具体特征,而且还要结合着对其高级形态的讨论才能看的更清楚。 当我们了解了文学形象的概述后,我们可以根据文学形象的特征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讨论。 首先我们把文学形象能够伟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这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学习时应注意,文学形象的概括并不都是如过去理解的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如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传达出丰富内沙涵,这也正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 其次特征化在定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片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识记时应了解“特征”的内涵。其中艺术止境形态则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想构成,成为独立互补的三足鼎立的艺术止境结构。 文学形象作品典型在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其作品中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是定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应注意这个概念与传统典型论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折来识记。并且通过对人物的生活环境进行真真实实描写,又可以通过其描写来升华作品典型。在进行描写的时候不仅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能辩证典型性格的辩证。 在通过对文学形象典型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得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主要特征通常要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同时也要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成功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应是丰满的、复杂的,应该呈现出多侧面、多方向、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