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民主与科学的关系

浅谈民主与科学的关系

浅谈民主与科学的关系
浅谈民主与科学的关系

浅谈民主与科学的关系

201611102096 蒋威

内容摘要:自近代以来,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发芽,深入人心,而回顾这段历史,一边是近代中国的民主与科学艰辛旅程;另一边是近代西方各国民主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民主与科学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而今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倡导科学,使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全面地深人到国民精神之中。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充满着科学精神的基础上,民主与科学才能真正的统一。

关键词:民主;科学;政治制度

自从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一大批爱国人士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严复不仅用新的思想武器猛烈抨击封建主义,而且积极引进西学,以杰出的学术见解和积极的文化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内涵,将国人的科学民主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并进一步阐述了科学与民主并举的思想,为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形成做了奠基的工作[1]。到1919年5月4日爆发五四运动,在全中国的范围内宣传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与民主实际上变成了强势话语,几乎无人敢撄其锋[2],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1.中国近代民主与科学的历程

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五四新文化时期三个时期中,科学与民

主因为遇到的阻力和发展方式不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科学凭借其政治上的中立态势和利用厚生的功能使其很容易被稍具务实精神,被当政者所采用,洋务派认为科学是现代社会的必备条件,发展科学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维新派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鼓励科技的政策。1915年成立的以留学生为主体的中国科学社对西方科

学体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移植,标志着中国科学建制化建设已经粗具规模。总之,从内容上来说,科学历程经历了偏重科学技术知识、偏重科学建制和科学知识、科学建制与科学文化多元并进三个阶段[3]。而相比之下,民主建设所走的路程要坎坷得多。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徐继畲等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尚属道听途说阶段,可信度不足。而王韬、薛福成、郭嵩焘等早期改良派则已走出国门,他们通过耳闻目睹及切身感受,介绍了一些西方民主思想,赞扬议会制度,希望仿效党派制对专制集权有所制约,但囿于传统的强大及理解的肤浅,虽然对民主制有所介绍,却害怕真正的“以民为主”。甲午海战,“亚洲第一舰队”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面对如此惨痛的事实,维新派指出救亡的关键不在枪炮船舰,而在政治制度,进而提出了君主立宪主张,并进行制度设计。然而,戊戌维新仅持续了百日就被慈禧等当权派扼杀,慈禧虽迫于形势着手推行新政,但“一误再误”,令国人对其变

革的诚意产生怀疑,遭到抛弃。1911年,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诞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仿照法国建立责任内阁制,开始酝酿政党

制度,地方代议制度和政府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随着袁世凯的篡权,

刚刚起步的民主制度建设夭折了。不仅如此,随后的“复辟”潮一波接着一波,假共和真专制的丑剧一幕一幕地上演,共和制度一次一次地遭到破坏,民主政治明显缺少根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看到了制度的这种缺陷,他们超越了制度决定论的思维框架,认识到民主文化是民主制度的根基,大力开展民主价值和理想的启蒙。他们从批判传统文化开始,批孔反孔,颠覆儒家伦理,这使中国民主建设进入了文化的根基建设阶段,但因时间短暂,明显破坏多而建设少,并且对现实的切入与指导明显不足,于是陷入了民主建设的另一极端—文化决定论[4]。中国的近代民主建设是一个没有结果的花。

2.西方近代的民主与科学的历程

在科学方面,随着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形成,人们认识到重部分轻整体的观念的局限性。在时间上,已追溯到太阳系的起源;在空间上,已确立了微小原子与庞大银河系的存在;在深度上,已涉及宇宙的未来、生命的本质与起源等等深奥的理论问题,这些都是牛顿时代的科学所无法比拟的。而20世纪科学的飞速发展为由分到合思维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自然科学也正在经历一个理论变革时期,实质是科学思想的变革,这场变革将对科学和哲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复杂性问题“把我们引导到了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核心的种种基本问题上,过去的科学以描述简单性为主,未来科学应以探索复杂性为主”[5]。

在民主方面,西方民主政治发生转型有两种情形:一是原有民主

制度的完善;一是新制度的建立。纵观20世纪的西方民主,其转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国家形态民主”转向“非国家形态民主”和“国家形态民主”并重民主。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民主已超出了政治生活领域,进入经济和社会生活。随着劳工立法的加强和完善,工人对企业管理参与逐步扩大及社区自治的发展等,出现了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形成了“非国家形态民主”,从而使民主有了更大的发展,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2)从近代民主转向当代民主。民主内容进一步扩大,广大民众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对国家的各项决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致能够对决策者发生一些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影响;民主形式逐步完善,选举制度的改革、普选制的实行,大大地提高了选举的质量和选民的积极性,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使普通公民有可能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而被录用到政府各个部门,参与具体的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在监督机制方面,实行民意测验、舆论监督、弹劾总统等做法;民主参与趋于扩大化,民主参与主体的扩大和参与方式与参与力度的加强,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力度也有所加大,公民对于政府的监督和制约效果明显增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也在加强。(4)从保护型民主转向治理型民主,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作用及“新政”的影响,二战后西方国家政府职能扩张,社会政治力量的配置和国家的权力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议会至上的政治体制受到严峻的挑战,政府行政权力逐渐发展成为国家权力体系中最主要的一种权力形式,一种新的

民主形式—治理型民主开始形成[6]。

3.民主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表现是以精神的自由为先导,其表现行为是无强制性约束的多样化,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科学成果的获得往往是少数人的事情,从科学的具体内容来看,科学是创造性的活力,表现为新颖、独特。科学真理的最高标度在一定历史时期掌握在少数科学精英手中,并不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是,所以科学祟尚真理[7]。

民主则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保证人民成为社会的支配力量,使得政出于民。如果违反了大多数人的意愿而施行某种政策,无论是否正确都不能说是民主的真正体现。是少数服从多数,还是少数并不一定服从多数,便成了民主与科学在社会表现形式上的重大区别。少数服从多数,并不一定是科学的,这个原则与科学精神在实质上甚至是矛盾的,但这却是民主的本质的社会体现[8]。

科学,无论作为一种活动或是知识体系,在少数与多数之间并不存在服从与被服从的强制性约束,以各自科学性的表现充分与否逐渐取得人们的信任。当科学与民主以其精神实质运用于同一社会领域的时候,便有了两个不同的客观评价标准。民主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科学的,反之亦然。在有些时候,这两方面能得到统一的肯定,但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处于不平衡状况时,两个标准往往是矛盾的。科学与民主在社会表现形式上的矛盾与其各自不同的对象有关。科学对象在

一定层度上独立于人们自身意识的自然界,尽管有时也包括人类自身,这时往往是以无理性的实体展示在研究活动之中。最初是人之外的自然界,以后逐渐扩展到人自身及其相互关系,即社会存在。但科学对社会的研究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进行的,并不受社会自身所反映出来的意愿左右而改变其评判标准。民主则并非是一种学术性的研究活动,其对象当然是人的关系本身。但民主的实施,却是社会以某种自身所认可的形式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民主的实现与否,与社会中的多数人的自我感受相吻合,是社会集体的客观利益的主观体现。从科学和民主的社会活动过程及其判断标准来看,科学是从自身到自身之外的他物,民主则是从自身到自身,科学以客观的自然物为其对象,民主以人们的社会关系为其对象,并为多数人的认识水平所能及的程度所决定,其本身主要由主观因素构成的,这样,当着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与真理的标度相去甚远时,民主与科学在社会中的表现便显示出尖锐的矛盾[9]。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其目的是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维护大多数人乃至全社会的利益,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有序化。最高意义上的民主是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合乎社会发展规律

的境界。作为合理的社会政治有序化形式,民主从根本上来讲归结于科学,正如最高意义上的善与真是统一的一样。科学无论是作为既存的知识系统和社会话力,或作为一种精神、思想,都是社会政治合理性的本质。就民主和科学二者相统一的关系而言,民主是其形,科学

则是其质[10]。

4.结论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的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得到确认。但是不难看到,我国的社会发展在不同地区,不能阶段之间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民主政治的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应有个过程,应当根据具体的社会条件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行。在进行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同时,丝毫不能忽视政治的科学化建设,而后者尤其重要。民主的实现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民主的最终日的。以往一些政策上的失误,不仅与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程度不够有关,更重要的是决策科学化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为了建立民主与科学相统一的高度有序化社会,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倡导科学。不仅要倡导科学的普遍应用,也要倡导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普及,使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全面地深人到国民精神之中。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充满着科学精神的基础上,民主与科学才能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1]. 史革新, 严复科学民主思想议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第72-78页.

[2]. 王钧林, 科学与民主的本土根源. 东岳论丛, 2009(12): 第111-116页.

[3]. 修圆慧与赵宏志, 简论中国近代科学与民主的演进历程. 学术交流,

2007(12): 第182-185页.

[4].陈家刚.试论近代中国民主追求的三次抉择[ J] .长白学刊, 2002, (1):73.

[5]. 封寒, 运用和谐科学观分析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第32-35页.

[6].陈云飞, 20世纪西方民主的转型及其启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第11-16+25页.

[7].肖峰与王诚德, 论科学与民主的差异性. 求索, 2008(10): 第64-66页.

[8].何丹, 民主与科学的分与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第104-108页.

[9].刘国际, 论科学和民主的矛盾统一. 中州学刊, 1989(05): 第37-38页.

[10].何卓恩, “民主”所需要的“科学”——中国自由派学人科学与民主关系论述的世纪演变.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第405-409页.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做一个称职的班主任

做一个称职的班主任 吴忠第四中学:苏金良 回想自己当班主任的这9年生涯,那就是一个字“累”。教训学生不讲科学方法,每次只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有好多次都和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弄得教育工作难以展开,学生不能做的事我做,学生能做的事我也做,总之我是事必躬亲的,最后还遭来学生的非议。 这次荣幸地参加了《全国万名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我收获很大。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魏书生《让民主与科学走进班级》、王晓春《让问题生教育走向科学》、徐安德《班级舆论建设》、任小艾的《如何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的讲座。这些讲座中的很多观点和做法让我豁然开朗。尤其是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艺术,对于曾当过班主任的我,真的是受益颇丰。 经过这次培训,我的思想观念转变了,尤其是魏书生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思想,让我深深觉得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一靠民主,二靠科学”。民主和科学是班级管理成功的关键,下面我就感悟最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第一、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管理意识 管理好一个班级首先要有独到的理念。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体现了以下几个新颖的理念:1、全员参与,相互制约。在魏书生的班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魏老师说:“普通学生能做的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不做。”教师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管理,教师如何不轻松?2、照章办事,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且凡事皆有章可循。魏老师在讲座中说“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负一点责任的欲望,那么老师满足他这个欲望。所以我这个班级,所有的事都分头承包给不同的学生。”这样分工到位,责任到人,人人管我,我管人人。难怪身兼两个班班主任的魏书生竟发出轻松无事可做的感慨!多令人羡慕啊。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管班级的不当

非洲对于中国发展的四大战略意义

非洲对于中国发展的四大战略意义 2015-02-12 李小云 作者李小云教授和非洲村民交流种植经验 习主席将于今年12月初在参加完巴黎气候大会之后直接飞赴非洲,访问津巴布韦和南非,并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这是继2013年3月习主席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布)和李克强总理2014年对非洲访问之后,中国领导人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对非洲的又一次重要的出访。由此显示出了非洲大陆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公众对于这样频繁的出访以及我国对非援助和经济合作的一些举措反响强烈,同时也不凡有各种微词。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非洲已不再是公众印象中只需要中国帮助和救济的贫穷大陆,相反,中国国内发展和民生越来越与世界紧密相连,而非洲正在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具潜力的合作伙伴,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离不开非洲。在新的全球格局下,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和非洲很少有地缘政治的冲突,非洲民间对中国普遍存在正面评判,而且非洲也不像拉美与亚洲存在碎片化的和依附性的不同冲突体。就中国而言,非洲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四大战略意义。 非洲正在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强有力的杠杆

随着国际发展格局的剧烈变化,中国与传统发达国家和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正在演化为互为依存的新兴结构关系。发达-不发达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传统格局正在演变为发达—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关系。在这个关系体中对立和冲突依然存在,但是相互依存度上升,而且对立也不再以整体性或集团性的形成为主,打破结构关系的偶发因素越来越多,地缘政治趋于碎片化。虽然世界正在趋于多元化,但这仅意味着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兴起,而导致全球权力话语的多元化,并不必然反映主导性权力关系的消失。新兴成长的中国与传统全球统治力量的二元结构正在形成。这也是改变全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往日无法比拟的国际空间和这空间的话语权,而拓展新国际空间正在遭遇巨大的围堵和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中美,中欧,中俄,中日关系的反复构建,这种构建又直接影响了中国与周边,与拉美和中亚与中东欧的关系。在这种格局下,一个密切而稳定的中非关系就使得中国具备了用于平衡其他力量的战略性条件,而中国对非洲长期的支持则客观上为我国与非洲构建这个关系创造了条件,同时,中国的战略性介入非洲也自然为非洲所欢迎,因为这也为非洲提供了平衡其与其他资源提供者讨价还价的重要力量。实际上,在亚洲的经济博弈中已经呈现出了同样的问题。中非全面的战略关系会直接牵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地缘考量,引发某种程度的竞争状态,从而能从战略上缓解中国在直

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基本意义

员工关系管理的最高境界 1、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 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是通过企业共同愿景的实现来达成的。因此,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没有共同的愿景,缺乏共同的信念,就没有利益相关的前提。但凡优秀的企业,都是通过确立共同的愿景,整合各类资源,当然包括人力资源,牵引整个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牵引成员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实现个体的目标。 企业的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因此,可以说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企业成员对事物共同的判定标准和共同的行为准则,是组织规的基础。有了共同价值观,对某种行为或结果,组织成员都能够站在组织的立场做出一致的评价。这种一致的价值观既是组织特色,也是组织成员相互区分的思想和行为标识。 所以,认同共同的企业愿景和价值观,是建设和完善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企业有多种利益相关者,但其创立和存在的核心目标在于追求经济价值,而不是为了单纯满足员工个体利益需求。因此,企业组织的目标

和其所处的竞争状况,并建立企业与员工同生存、共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是处理员工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如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包括晋升机制等,合理利用利益关系就成了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3、心理契约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虽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 心理契约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以及相应的工作行为四个方面的循环来构建而成的,并且这四个方面有着理性的决定关系。心理契约给我们员工关系管理带来的思考是: 企业在构建心理契约时,要以自身的人力资源和个人需求结构为基础,用一定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手段来满足、对应和引导员工的心理需求,促动员工以相应的工作行为作为回报,并根据员工的反应在激励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员工则依据个人期望和企业的愿景目标,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确定自己对企业的关系定位,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因此决定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达成与企业的共识:个人成长必须依附企业平台,离开企业这个平台谈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好比大海与溪水的关系,企业是海,

浅谈魏书生的民主与科学管理

浅谈魏书生的民主与科学管理 中国著名的班主任、教育家魏书生说到:“班级管理需要民主与科学。民主管理与科学管理就是班集体这支鸟的两翼,缺少任何一方,班集体就无法腾飞。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与习惯。民主化与科学化是互为条件的,民主本身就需要科学,另一方面,如果民主找不到科学的方法就难以实行。民主与科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相配合的。”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从大的方面讲,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道授业解惑;小到管理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等。要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重点突出。由班主任一个人说了是不行的,必须实行“民主与科学管理”。 一、班级要实行民主管理 1、师生要平等 魏书生说:“在一个班级以学生为主的群体中,老师只不过是护送学生渡河的船工而已。”班主任要“俯首甘为孺子牛”,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这个班集体里面,老师也仅仅其中一员,与他们是平等的。切不可居高临下,要让学生理解自我,发展潜能,获得一种“存有感”。 2、师生要互助 从现实的教育改革来讲,魏书生认为:师生之间是互助关系。教师以“教人”为己任,教师协助学生发展、完善自我个性,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使学生的将来更有意义;同时,学生也协助老师进一步发展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工作和人生更有意义。师生关系的融洽,能促动班级朝良好的方向前进。 3、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偏袒优生,不漠视差生。优生违规,要严肃处理;后进生最易犯错,他们心理脆弱有自卑感,但自尊心又强,而且很在意老师的评价。所以要采用心平气和的说理教育,耐心引导,积极鼓励,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要大力表扬,让他们找回自信。要从学习、生活、思想、意识等各方面注重学生。课余时间多交流、班会课一起共同处理问题,努力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再走进学生心灵。扮演老师朋友父母的角色,赢得学生的尊敬、信赖,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4、以身作则最需要 教师要以身作则,优秀班风的创建,要从小事入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班级要实行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就是研究制定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知道:不成规矩就不成方圆。以法治班。 1、班级要实现管理自动化,必须先要培养一批热心于班级工作的干部。 班干部认真负责学生们就有责任感,班干部有凝聚力学生们就会团结 一致,还要在班级中有意树立他们的威信,让他们放手去干。 2、健全班级管理制度,以法治班。结合本班实际,征求同学意见,制定 班规班法,然后全班监督,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坚定 不移地贯彻执行。力求在班级中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力求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从以前的木屋土墙变成水泥钢筋,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现在的科学研究甚至能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修改人类的基因编码,使用深藏海洋之中的资源,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底线却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1]。本文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宗教与科学的意义和日后的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起源 弗雷泽以为宗教发生是后来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必有无宗教的一时期,在那一时期里并没有崇拜超自然力,只有巫术流行。后来人们的心理进步,巫术衰弱了,方进入宗教。所以宗教是从巫术发展而来[2]。但是,以往人们考察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常常强调它们是对立的,但却忽略了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共生的关系[3]。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4]。 古代宗教孕育了科学技术的萌芽。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讨字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将怎样终结?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原始宗教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朴素自然观的表现,它所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神灵和巫术去征服自然力。历史上宗教总是试图回答和解释那些后来属于科学解释的问题,大多数宗教都提供了一个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社会秩序的答案。虽然宗教的回答是臆想猜测和经验直观的,但在宗教神话和经典著作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容纳了一些自然知识,成为科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并非总是与人和谐的,常常出现与人的意愿和生存环境相悖的自然灾难。为了能够使“自在的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认识的异化就产生了早期的宗教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不同的,埃及人有“太阳神”,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耶和华”,伊斯兰教有“真主”,中国有“天道”,这些被崇拜对象都是人们对控制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表达。宗教中关于自然的各种认识都被认为是神灵意志的表现。如在洪水泛滥时人们祈求神少下雨,干旱时人们就祈求种多下雨,以此保佑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也许在某些祈祷和仪式过后取得了人类某些希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最早对宗教信仰的验证。如果某些神不能保护人类,那么这些神最终会被人类所抛弃。古人直观地将天空视为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把天上的星象当作神灵而崇拜。古代占星术士为了了解神灵的活动,为了掌握人问祸福、国家存亡而研究天象。他们特别注意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察资料、观察工具以及与天文观察有关的建筑遗址。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了古代天文观察和历法,从而奠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对人类的生产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如道教认为天体的运动昭示了封建王朝的命运,历代皇帝都支持天文学的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与谶纬学说联系在一起发展的。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僧侣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早期的天文学也是同占星术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从为占卜而观象,到为研究而观天的历史过程。古代大量丰富的天象资料大都是通过宗教占卜而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都与宗教有联系。人类正是在炼金术和占星术这些为满足重大欲望的追求中,经过中世纪数百年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

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题目: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关于哲学、科学与宗教,或许我们之前并没有想过3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但你细细想来,它们三个却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之中便充满了哲学。宗教和科学似乎就关乎信仰了,相互之间,争执不断。然而,这是21世纪,社会经济越发地发达,科学也越发地发达,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但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切,始终有一群人以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现如今宗教与科学既矛盾,又和谐地存在这。而哲学,掺杂其中,因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哲学。 关键字:哲学;宗教;科学;关系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关于科学 (2) 二、关于哲学 (2) 三、关于宗教 (3) 四、关于三者的关系 (3) 五、总结 (4) 一、关于科学 科学就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科学在不断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似乎有所改变。以前的人们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愚昧、没有文化知识,大多数人是不信任何宗教的,甚至是排斥宗教的,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木的阿Q精神罢了,就算你信任何一种宗教,你很虔诚的祈祷你的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并不会因为你的祈祷而有所改变。但客观的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宗教的正面作用。几乎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做事都比较尊从内心的想法,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并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因为他们心中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二、关于哲学 再说说哲学,哲学似乎跟自然科学的关系很密切,它们都是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规律,跟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它本身就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改变,甚至是一种思想。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研究。哲学带给人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能让我们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哲学是介乎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哲学与宗教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认为确切的知识而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或者是信仰的。哲学问题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的,它永远研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宗教是诉诸于权威,信仰,一切正确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出正确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宗教。自然科学

班级管理——让民主与科学走进班级魏书生

班级管理——让民主与科学走进班级 (魏书生) 让民主与科学走进班级 相信每位老师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都积累了许许多多丰富的经验,建议各位老师,千千万万坚守住自己成功的经验,绝不放弃绝不动摇,一点一点地拓展,您班级管理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就我而言,我是坚守自己做得对的班主任管理方法,而我做的这些事,相信在座的每位班主任,或多或少全都做过,那么咱们共同坚守班级管理,就会进入一个更新的,更宽阔的可以发展的天地。我这些年是怎么做班主任呢,我一直强调,一靠民主,二靠科学,三是领着全班同学练注意力体操。民主分为四段,科学分为三段,注意力体操就四个字。 一、注意力体操:松、静、匀、乐 我先说这四个字,我喜欢把学生领进一种松、静、匀、乐的状态。上课前,面对锻炼,面对学习,面对活动,进入一种松、静、匀、乐的状态。比如上课同学们精神放松,心情平静,呼吸匀畅,情绪

快乐开始上课。做题,松、静、匀、乐地做题,每天行、走、坐、卧、学习、工作,从早到晚,朝朝幕幕,不离这个松、静、匀、乐。 一位班主任也是,你要守住这四个字,就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每天来到校园松、静、匀、乐,跟同学们打招呼,松、静、匀、乐;走进教研室,松、静、匀、乐;拿出教材备课,松、静、匀、乐;拿出笔来写备课部,松、静、匀、乐。 咱们有时候写备课簿的时候,你不由自主地支付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一边写一边生气,“这备课笔记写多少遍了,还有什么写的,不写不行吗”,不写不行,校长还得检查,“糊弄糊弄不行吗”,糊弄糊弄不行,让人查出来怎么办,“哎呀,写吧”,一边写,一边烦,一边写,一边恨,一边写一边怨,实际上这些事还得做,等于什么,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劳动成本,降低了这个效率,翻过来呢,您要施加松、静、匀、乐的观念。一边写备课笔记,一边身体放松,心情宁静,呼吸匀畅,情绪快乐,多快乐的事情啊,一边上着班,一边工作拿公家的时间,练自己的字,一边上班,一般回忆自己以前上课的时候,最高兴的事情,最成功的情节。效率最高地训练,实际备课是什么,备课是备过去的成功,把

中国与坦桑尼亚关系

中坦资料 一、文教、卫生、军事等方面的双边交往与合作 中、坦签有文化合作协定。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开始接收坦留学生。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向坦提供了874个留学生奖学金名额。2011年全年坦在华留学生总数731名,其中奖学金生275名。2000年,双方签署关于高教发展合作项目协议,我方据此先后为达累斯萨拉姆技术学院援建了材料实验室和计算机实验室,并多次派出教师在该校任教。迄今,我国已向坦派出医疗队员1650人次,现分别有25名和21名医疗队员在坦桑尼亚大陆和桑给巴尔工作。两国军事交往与合作始于1964年,双边往来频繁。 二、文教、卫生、军事等方面的双边交往与合作 中、坦签有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协定。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开始接收坦留学生。2016年坦在华留学生总数3520名,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562名。2000年,双方签署关于高教发展合作项目协议,我方据此先后为达累斯萨拉姆技术学院援建了材料实验室和计算机实验室,并多次派出教师在该校任教。迄今,我国已向坦派出医疗队员51批1778人次,现分别有25名和21名医疗队员在坦桑尼亚大陆和桑给巴尔工作。我国在坦建有2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即多多马大学孔子学院、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桑给巴尔广播孔子课堂。两国军事交往与合作始于1964年,双边往来频繁。 坦桑尼亚是中国公民团队旅游目的地国。中坦现有4对友好省市,即宁夏回族自治区-阿鲁沙省、常州—达累斯萨拉姆、海口—桑给巴尔、湘潭—姆索马。 三、文教、卫生、军事等方面的双边交往与合作 中、坦签有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协定。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开始接收坦留学生。2012年坦在华留学生总数873名,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307名。2000年,双方签署关于高教发展合作项目协议,我方据此先后为达累斯萨拉姆技术学院援建了材料实验室和计算机实验室,并多次派出教师在该校任教。迄今,我国已向坦派出医疗队员1650人次,现分别有25名和21名医疗队员在坦桑尼亚大陆和桑给巴尔工作。我国将在坦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两国军事交往与合作始于1964年,双边往来频繁。 四、人生乐在相知心 ——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2013年3月25日) 典出:宋·王安石《明妃曲二》 原文: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释义: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知心人。

HR浅谈员工关系管理

HR浅谈员工关系管理 员工关系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员工关系管理,可以使员工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对公司产生强烈的依赖性,有利于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职业的忠诚度,产生长久服务公司的意愿,所以员工关系的管理在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本文从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理论结合实际,简单地谈谈员工关系管理有关内容,不到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员工关系管理的内容 (一)劳动关系管理 1、员工入职管理:员工入职管理即为新员工入职时的员工管理,专人负责对新员工的一系列入职手续办理,此部分内容包括入职前、入职中、入职后三个部分,公司对此可以制定员工入职管理办法来规范入职管理工作。 2、员工离职管理:员工的离职应该按照公司制定的员工离职管理规定或者办法执行,这样有程序有依据,才不会产生法律纠纷。 3、员工信息管理:员工信息管理包括员工的个人基本信息、员工的岗位情况、薪资情况、绩效考核情况、员工技能情况、培训情况、奖惩情况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管理者应该及时更新,便于公司对员工信息的掌握和动态管理。 4、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入职时基本资料、在职期间资料、离职资料三大部分及其他资料,具体内容可在公司制定的管理办法中予以明确。 5、劳动合同管理:就是用人单位在使用劳动者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管理规定执行,规范用工,消除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 6、劳动争议处理:劳资争议处理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因薪酬、工作时间、福利、解雇及其他待遇等工作条件而产生的纠纷,产生纠纷后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可选择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方式进行。

(二)员工纪律管理 1、员工奖惩管理:就是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对违反公司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惩罚,对员工为公司作出贡献或者为公司取得的荣誉等行为等给予奖励,公司必须制定相应的奖惩管理办法,才可以将员工的奖惩管理工作做好。 2、员工冲突管理:员工冲突管理是指员工在平时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意见分歧,出现的争论、对抗,而导致的彼此间关系紧张而使公司介入管理情形。 (三)员工沟通管理 1、员工申诉管理:申诉是指组织成员以口头或书面等正式方式,表现出来的对组织或有关事项的不满。表现为个人申诉和集体申诉两种。 2、员工人际关系管理:引导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保证公司内部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关系融洽,相互理解,互相包容,从而为员工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 3、员工满意度调查:企业的获利能力主要是由客户忠诚度决定的,客户忠诚度是由客户满意度决定,客户满意度是由对公司忠诚的员工来创造的,而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取决于其对公司是否满意。所以,欲提高客户满意度,需要先提高员工满意度。 员工满意度调查有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满意度调查的内容包括薪酬满意度调查、工作满意度调查、晋升满意度调查、管理满意度调查、工作环境满意度调查等专项调查或者多项综合调查。 4、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就是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员工解决心理冲突,降低精神压力,从而保证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5、员工援助计划(EAP):EAP又称员工帮助项目或员工援助项目,是由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其目的在于协助员工解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专业:电气工程专业学号:162530355 姓名:张晓科学与宗教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但人们从未降低其热衷的程度。时至今日, 甚至没有人能够为这两个概念下一个没有争议的定义或为两者的关系做出能被众人所接受的界定。人们对两者及其关系的看法千差万别, 既有早已为人熟知的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观点, 也有部分人支持的科学与宗教和谐的观点, 更有人认为两者毫不相干。考察近代科学诞生之初与宗教的关系, 也许对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提起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通常人们只会注意到两者间的冲突, 并很自然地想起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囚禁, 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开普勒受尽天主教的种种迫害而惨死于索取薪金的旅途中??这种种冲突并不仅仅在于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它似乎是根本性的: 科学的核心是“理性的怀疑”, 是一个以处理可检验的事实为基础的永开放的知识系统; 而宗教的核心却是“非理性的信仰”, 是一个以崇拜某种永恒的真理为基础的封闭的信仰系统。有些科学家狂妄地认为科学知识能够满足人类最深层的精神需要, 因而不断用科学解释宗教情感; 而教士们则总是专断地提出抗议, 时常对自然的作用发表武断的见解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 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科学研究曾一度体现反宗教的意愿, 但也曾被赋予宗教的含义;宗教曾与科学势不两立, 但也曾有助于科学运动的产生。无论科学还是宗教, 都对自然与生命的奥秘怀有极大的兴趣。“人类从哪里来, 又将往何处去?”不仅是科学的永恒主题, 也是宗教的永恒主题。人们借助宗教的符号来给生活赋予意义, 关照自身的精神家园; 借助科学的模型来控制周围的事物, 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而这两种力量又相互渗透, 使我们无法完全舍弃任何一方。从这个角度出发,科学与宗教纠缠在冲突与和谐织成的网上———冲突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冲突, 他们之间并不是那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冲突的一面显而易见, 和谐的一面却往往遭到忽视或不被承认。恩格斯曾经指出,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 在某种程度上, 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需要。不同的是, 推动技术发展的来自于物质需要, 推动科学发展的来自于精神层面。只要留心, 我们不难发现那份呈现在冲突中的和谐正来源于此。

班主任工作反思总结

班主任工作反思总结 苑立伟 自从参加了中国之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训以来,我克服了一切困难努力学习。因为我深深地懂得了在学校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加上这次培训的机会难得。所以,在班主任工作培训期间,认真完成每个学员所应该完成的作业。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的班主任工作确实有了很高的提升,对我今后的班级工作管理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认为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一、班主任的责任心是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责任心是道德的基点,在日常工作中即表现为自觉地把份内的事情做好。班主任工作是连接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执行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并能积极带领全班同学,通过各种教育形式,组织各种活动,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很好的贯彻落实,还要经常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等各项活动,在思想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及时把班级工作的问题向学校反馈,从而达到学校和学生双方满意。 二、班主任要有宽容心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模式来教育我们的学生,但是我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按照你所设置的轨道去走。因为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爱好,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古人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说的是人或多或少总会犯错,就看你如何去对待了。就拿我班的叶志强同学来讲:以前上课爱睡觉,作业有做没做(作业的质量且不说),老师教育他,他还时常跟老师顶嘴与同学吵架。由于我校是一所封闭式寄宿制学校,通过几次电话跟家长沟通了解,我才知道父母对他的学习也失去了信心。他父母说这个孩子没法救了。在参加班主任工作培训前几天,我也曾经抱怨过。可是经过这段时间的班主任工作培训,我运用培训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网络上其他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对叶志强同学进行耐心的教育,初步看到了这位同学的转变。具体做法:①勤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学生家长重新唤起对孩子的学习信心,协助我们班主任的工作。毕竟“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②我平时非常注重与叶志强同学的沟通。经常找他谈心,使他明确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让他重塑个人在同学中的形象,端正学习态度,上课专心听讲,作业认真完成。③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他向本班比较优秀的同学看齐。通过开展活动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经过耐心的教育与辅导,我终于看到了曙光:叶志强同学现在终于肯学习了,并能与其他同学交往、沟通。 三、公平心能拥有整个班集体

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

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 肯尼思?金 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北京峰会必将开成一次隆重、务实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这艘承载着新世纪中非关系的伟大航船①必将乘风破浪,驶向中非友谊的美好明天!(Beijing Summ it,Secti on7,2006)② 在迄今最大的一次中非峰会召开之际,③我们有必要来审视一下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Hu,2006,in King,2006b)。本文将集中讨论中非之间的发展合作,特别是中国对非洲的发展援助,而不是考察中非伙伴关系的所有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非间的贸易和投资关注非常多,而关于中国对非援助的著述却极少。 本文主要是回顾具体的政策,而不是分析政策的实际效果。这些实际效果是通过在非洲各个国家的具体工程、项目或者其他的行动体现出来的。但是,即使不从国家层面上来分析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中非关系发展中也仍然有一些重大进展值得我们去关注。 我们首先将集中讨论中国是如何看待与非洲的合作的。我们也会讨论“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 w Partnershi p f or Africa s Devel opment,NEP AD)与中国进行合作的方式和思路。此外,我们还会适当地对比中国和西方国家援非的不同方式。 3肯尼思?金(Kenneth King),香港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教授。 33本文的初稿是在“21世纪中国在非洲”会议上的发言稿(南非:约翰内斯堡,2006年10月16—17日)。该会议是为了准备中非合作论坛,由英国皇家学会、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以及NEP AD秘书处联合举办的。 ①对历史比较了解的读者看到“航船”一词可能会想到600年前的郑和。他当时带领舰队从中国出发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航海,并到达了非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岸。参见Sailing W est:A dm iral Zheng He’s Voyages,March—May2006,Hong Kong Museum of H ist ory。 ②“中非关系乘上新世纪的航船”的网页是由多个独立有序的网页链接组成的。下文在引用该网页上的内容时将注明其网页上所显示的顺序,如“第几”部分。 ③截至9月中旬,已经有超过30个国家的元首确定将参加此次峰会,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从李森科事件谈科学与民主的关系

从李森科事件谈科学与民主的关系摘要 上个世纪中叶的李森科伪科学事件对当时苏联的遗传学研究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伤害,经历过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两个时代的苏联科技史上的“李森科事件”将苏联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引向了一个黑暗的深渊。反思李森科事件让我们了解到科学进步在专治政治体制下举步维艰的事实。就是科学与政治斗争、政治权威取代科学权威裁决科学论争的可悲事件。对比古希腊民主的政治制度而所取得的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没有政治民主科学理论的研究就会受到政治霸权的侵害,由此可见民主对科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李森科遗传学民主政治科学 1. 李森科事件的始末 1.1 李森科简介 特罗菲姆·邓尼索维奇·李森科 (1898.9.17—1976.11.20)。苏联农学家、 生物学家。生于乌克兰,1925年毕业 于基辅农业专科学校后,在一个育种 站工作。曾于基洛佛巴德农场工作时 研究春化处理,于1929年提出植物阶 段发育理论,提出生物的获得性遗传 学,否定孟德尔的基于基因的遗传学, 并进一步将他的观点普及化而提倡米 丘林生物学,因此与全世界生物学界 在思想上处于对立的地位。可是李森 科得到斯大林的支持,并借此使用政 治手段迫害打击在苏联内反对自己的 学术者,得以使他的学说成为当时苏 联生物遗传学的主流。 于1935年,李森科获得乌克兰科学院院士、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士的称号,并任敖德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1941年李森科报告得到了无性杂种,并在“遗传性及其变异”一书中提出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1944),即“李森科的学说”。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否定斯大林的路线,但令人遗憾的是赫鲁晓夫继

续支持李森科。直至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苏联的生物界才得以清除李森科的荒谬学说。 1.2 历史背景及其始末 20世纪30年代前后,苏联曾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思想政治大运动。当时,科学界的一些人把阶级的方法应用到各种科学问题上。许多科学家和其所属的领域被宣布为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科学,被贴上反马克思主义的标签。许多著名的科学学派和科学家因为害怕被贴上类似的标签,争先把自己所属的研究领域确定为“无产阶级”的、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更让人不齿的是,还同时指责同领域中的其他学派以及持不同观点者。遗传学受国内这一社会状况的影响,在1929年至1931年间终于形成了一场尖锐的争论,即关于建立“无产阶级生物学”的争论。[1]当时的争论主要是在生物学的遗传学问题,围绕关于获得性遗传和作为遗传物质的基因的实在性问题展开,即少数拉马克主义者与摩尔根主义学派间的争论。坚持摩尔根主义者,认为内部因素在进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坚持拉马克主义者则强调环境因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争论中的两派都试图将自己所支持的观点确立为唯一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相一致的观点。双方在争论过程中都曾前后在社会中占过上风。期间已经有一批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农学家被宣布为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和反马克思主义分子。这场争论给不少学者带来不幸,在生物学界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同时也给各种投机分子提供了绝好机会,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中,不学无术之人把持了领导岗位,大批专家被赶下讲台,其中有些人被拘捕或判刑,被流放或是被投入集中营,甚至有一些学者被扣上“危险分子”的帽子,最后被秘密处决。这一时期的争论与李森科事件表面上没有多大关联,李森科和他的支持者在当时还没真正露头。但“无产阶级生物学”争论却真正成为导致李森科事件的基础和导火索。从1926年开始,这股势力已经在全国萌芽,一些投机分子已经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中窥到了可乘之机,产生了搞伪科学的想法。[2]一旦时机成熟,自然就会聚集到类似李森科一类人的周围,开始借力打击、报复反对者和竞争对手。后来的一系列的斗争中,李森科都是靠扣“唯心主义的”、“反动的”和“资产阶级的”帽子来打击反对者。所以说生物学领域中大批科学家参与意识形态的争论和活动,是李森科事件萌芽的先决条件。李森科事件的另外一个历史大背景是前苏联正处在“大转折”时期,国内放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开始推行中央集权体制,在农业方面提出个体农民的集体化。而农业集体化造成城镇粮食和商品严重匮乏,当时的前苏联农业处于困境并面临很大的危机。 李森科利用了当时的形势,迎合前苏联国内的政治需要,乘机宣布遗传学是反动的、反科学的魏斯曼—孟德尔—摩尔根主义倾向的美帝国主义的工具。[3]在8月会议前,李森科借口有人压制他,以辞掉农业科学院院长的职务为要挟,获得斯大林的召见。会见时乘斯大林关注粮食产量低的问题,标榜米丘林生物学可以使农业增产,博得斯大林的信任和支持。至此,李森科借着政治上的权利打压其反对者,一些坚持科学、合理学说的科学家有不少死于他的镇压之中。直到1965年1月苏联成立国家检查委员会,对应用遗传学进行检查,发现李森科当时的了许多弄虚作假的“科学方法”,从此李森科事件宣告结束。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张新东 讲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我就想到怀特海,这个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的老师和同事。他有一个观点,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是宗教与科学。如果“科学”一词不是在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说,他的话有道理。所谓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从17世纪以来,在实验基础上的,有系统的理性论证的科学体系。但是人类的科学活动,认识自然,描述自然,发现规律为自己服务的活动是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都共有的现象。宗教也是在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所有的文化中所共有的现象。所以,广义上说,宗教和科学是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二者关系紧密、复杂,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人类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宗教和科学二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 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人们现在的观点多停留在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简单地看成相互矛盾冲突的水平上,而没有看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事实上,宗教与科学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固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但这毕竟只是宗教与科学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宗教与科学既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而且后一种情况还更普遍。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与其说它们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不如说它们之间具有更多的统一性。 科学与宗教既是相互区别和对立。也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详细的阐述我对这两种关系的理解。 一、科学和宗教相互区别和对立 (一)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 科学是无神论的思想体系,宗教是有神论的思想体系。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而宗教则把从精神上摆脱因自身的有限性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作为它的目的。宗教因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所以在对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它必然以对无限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依赖人的情感体验,其思想是非逻辑的,其概念和命题也不具有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正因为如此,所以科学思维与宗教思维就有着本质的不同,当它们用在各自所适合的领域思考问题的时候,它们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但如果超出了它们各自适合的领域,把宗教思维伸向科学领域或把科学思维伸向宗教领域的时候,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有神论与主张无神论的最广义科学无疑是矛盾的。和几百年前相比,各种宗教现在都在世俗化,但不论怎样世俗化,并没有放弃其根本的东西,即信奉神或上帝。科学和宗教都是自然界原本并不存在、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事物。但是二者创造的基础有着某种根本的不同:研究科学、创造科学知识要以事实为依据、以严格的逻辑推理为基本要求,而且科学研究的结果一定是趋向于一致即趋同,即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同样事物进行研究后最终只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得到同样的结论,从而达成共识即公认为正确的信息、结论,成为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是超越于个人的各方面差异之上的。 科学追求的是现实生活,宗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科学属于唯物主义,宗教属于唯心主义。宗教活动是一种信仰活动,而科学活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宗教活动更多的是感情投入和超现实的精神企求,而科学活动则强调理性思考和客观的求证。这样,在人的生活中,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出现。众所周知,科学是建立在逻辑理性基础上的对事物作客观认识的知识体系。当科学知识通过技术设备的转化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时,它就可

名师魏书生视频讲座笔记及观后感

名师魏书生视频讲座——让民主与科学走进班级管理之民主化篇 课堂笔记: 班级管理的两大特点:一靠民主,二靠科学。 民主四段: (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2)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3)发展每个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4)决策过程要民主。 科学三段: (1)建立计划系统 (2)建立监督检查系统 (3)建立总结反馈系统 名师魏书生视频讲座——让民主与科学走进班级管理之民主化篇观后感 中华教育圣坛,人才济济,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又如美丽的夜空,星汉灿烂,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各领风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正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就是博大精深的,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她对教育改革所倾注的热情,为众人所景仰! “相信每位班主任老师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都积累了许许多多、丰富的经验,建议各位老师‘千千万万坚守住自己成功的经验,决不放弃、绝不动摇、一点一点的拓展’,相信您班主任工作就会做得越来越好”魏老师就是全国的名师,她首先能肯定全国班主任的工作,在肯定自己工作经验基础之上,学习新的经验,这一番话也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的学习、今天学张三明天学李四,不要一天一个新花样、到头来什么也没有搞扎实。 一、“松、静、匀、乐”伴我成长。 魏书生老师强调“松、静、匀、乐”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早晨已进校园“松、静、匀、乐”的与同事打招呼,“松、静、匀、乐”的备课,“松、静、匀、乐”的上课,可以降低劳动成本。在生活中我们支付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如:在备课时,一边写一边牢骚‘都写多少遍了,不写不行不?不行校长要检查’‘随便写写不行不?不行要就是让人查出来怎么办’,一边写一边烦,一边写一边狠、一边写一边怨,这无形中增加了许许多多的成本,您想烦也得写,恨也得写,还不如“松、静、匀、乐”的写,您就想备课就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啊,一边上着班一边拿工作的时间练自己的字,一边写着字还一边回忆着自己以前上课时最难忘的情景,一边备课还一边瞧别人成功的经验,用于自己的课堂,这就是何等高兴的事情啊。一边备课一边高兴,一边高兴一边备课,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备课结束“松、静、匀、乐”走进教室。组织教学“松、静、匀、乐”,与后进生谈心“松、静、匀、乐”,开口讲课“松、静、匀、乐”挥手板书“松、静、匀、乐”,一天工作结束“松、静、匀、乐”,下班回家“松、静、匀、乐”,上街买菜“松、静、匀、乐”,讨价还价“松、静、匀、乐”。只有教师“松、静、匀、乐”才能感染学生。 二、班级管理民主化。 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魏书生先生认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她说:“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