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的整体特征

五四时代是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30年代是政治革命的时代;2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启蒙,弘扬个性,3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革命,依靠大众,文学革命转化为革命文学;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的

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

的焦点。

30年代的文学主流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

文学的中心由旧都北京转移到国际大都市上海。

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决定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及其创作,和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创作。

一、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召开全国宣

传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人,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

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

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

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的兴起

背景: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一批

从日本回国的激进青年作家;日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由后期创造社(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等)和太阳社

(蒋光慈、钱杏邨等)成员首先提出。1928年1月,太阳社的成立,创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

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同时发表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章,明确提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五四成名作家鲁迅、茅盾、郁达夫、叶圣陶等,指责他们“落伍”,引发了“革命文学”论争。

两个问题:

(1)、倡导“革命文学”时如何认识和对待“五四”文学革命?

(2)、在确立革命文学观念的时候,如何阐释文学的本质及使命?

理论建设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五四”是有闲阶级的知识阶级的“一种浅薄的启蒙”,要求“扬弃”,亦即“否定之否定”

李初梨《怎样建设革命文学》

把文学的宣传功能破格晋升为文学的本质和基本使命,主张革命文学作品是“由艺术的武器,到

武器的艺术”。

创作实绩

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短裤党》

《野祭》、《菊芬》

“革命+恋爱”

胡也频《到莫斯科去》

丁玲《韦护》

白薇《炸弹与征鸟》

巴金《灭亡》

茅盾《蚀》

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

2、“左联”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鲁迅、冯雪峰等4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大会制定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把从事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成立后,出版了《拓荒者》、《萌芽》等刊物,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积极提倡和实践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

“左联”的构成

“左联”包括三部分人:

“五四”文学革命健将

“无卅”到大革命期间急剧左倾的革命文学倡导者

大革命失败后从前线撤退下来的战士作家

“左联”的创作实绩

杂文:

《申报.自由谈》

鲁迅、瞿秋白、茅盾、王任叔、徐懋庸、唐弢、曹聚仁、聂绀弩等人的杂文创作大放异彩,占领了若干杂志报刊

小说:

1933年《文学》创刊,

发表叶绍钧《多收了三五斗》,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沙汀《凶手》,舒芜《咆哮了的土地》,萧军《羊》,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

三、人文主义文艺思潮:自由主义作家和民主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1.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

2.主张:以不同于革命作家的方式思考人生和社会,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不赞成文艺直接为政治服务,认为文艺是独立的,强调文艺对人性的改造熏陶。

他们的文艺思想承传了五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但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所理解的中国现实政治需求有一定距离。

3.梁实秋的文艺观

基本主张:超阶级的人性论、天才论、节制的精神。

梁实秋信奉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标准,以古典的节制为美学追求。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节欲的人性论。在文学创造表现上,一是注意感情的节制,二是注重题材的选择。梁实秋强调人性的普遍性,否认文学的阶级性,提倡天才论,遭到左联文艺家的批判。

4.沈从文的文艺观

反对文学商业化和政治化,书写理想人性,提倡生命的尊严,重建民族品格。

四、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1928-1930):

左翼作家鲁迅等与新月派梁实秋。

3.关于“文艺大众化论争”(1930-1934):

瞿秋白与茅盾、鲁迅等。

4.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1931年底-1932):

左翼作家鲁迅、瞿秋白等与“自由人”胡秋原、

“第三种人”苏汶

5.京派与海派之争

1933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批评那些主要在上海的新派作家,指责他们对创作缺乏严肃性。稍后又写了《论海派》一文,对上海某些文人作风提出更为尖锐的批评,指责他们是“名士才情”加上“商业竞卖”,命名他们为“海派”。而对北京等北方城市的作家则标榜为“诚实与质朴”

苏汶《文人在上海》进行反击

鲁迅《“京派”与“海派”》

“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这实质上是指出了两派的弊病。

【思考题】

1、概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的主要内容及其缺失。

2、概述“左联”成立时期的主要文学活动及与各方力量的论争情况。

3、解释:左联、民族主义文学

第二讲三十年代小说

概说:30年代,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多元发展阶段,社会时代感增强,社会生活的包容量增加,创作手法呈现出多样化,地域色彩浓厚,政治与商业对小说的创作影响增大,形成了以左联为核心

的左翼文学,远离党派与商业的京派文学,和在都市商业文化中诞生的海派文学三大创作流派。

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主要作家

左翼作家:茅盾、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

京派作家:沈从文、萧乾、芦焚

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

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

流派外的作家:巴金、老舍

左翼小说——革命文学派

革命文学派创作了大量的革命小说。他们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反映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将

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引进小说创作领域。

一)“左联”早期的革命小说创作

蒋光慈为代表,另有钱杏邨、洪灵菲和华翰(阳翰笙)。流行主题是“革命加恋爱”。

“光赤时代”的三个小说是: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和短集《鸭绿江上》。

“光慈时代”的小说是:《野祭》(陈季霞、章淑君、郑玉弦)《菊芬》《最后的微笑》(王阿贵)《丽莎的哀怨》(丽莎、白根)《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冲出云围的月亮》(王曼英、李尚志)

华汉(阳翰笙)小说《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

洪灵菲《流亡》《前线》《转变》等。

对革命小说的评价

1、社会思想上,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革命+恋爱的模式。幼稚病。

2、思想上盲目;把革命寄托在暗杀上;描写突变式的英雄;

3、艺术上粗糙幼稚。

左翼小说以左联作家为主要阵营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以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为主要代表。

一、丁玲的小说创作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1927年发表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注目。1930年加入左联,1932年入党,1933年被

国民党绑架,1936年经营救出狱后去了陕北。丁玲与胡也频、冯雪峰、冯达、陈明先后有过婚恋。丁玲小说创作的特点关注女性命运,善于挖掘和表现女性复杂内心世界的,文风犀利直露,个人叙事与社会批判有机结合。

丁玲小说的创作分期及特点

A.20年代末期

1930年加入左联以前的小说充满五四以来新女性要求解放的精神,继承了郁达夫的浪漫抒情小说

传统,大胆地描写她们精神的苦闷和由此而来的反封建叛逆性格,表现出鲜明的自立自强的女性意识,也流露出较浓的感伤和低沉情绪。短篇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写的是一个“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莎菲想追求

异性爱情来排解苦闷而不得,最终走向了颓废。心灵和性心理描写大胆直露,调子低沉,风格冷隽。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1、莎菲形象最大的特征,是剧烈的内心矛盾和斗争。《莎菲》的价值,也在于莎菲内心矛盾冲突

的独特性、新颖性和深度。女性的内心深度,女性身上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女性身上的文化积淀和

世代相传的信息,挖掘得相当独特、新颖而深入。

2、莎菲的典型意义在于反映了五四之后,青年女性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后,无路可走的苦闷和挣扎,作品塑造了莎菲孤独的灵魂。

莎菲是属于一个始终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之内,努力挣扎追求的女性,为了追求个性的自由而寻不

到出路的女性。

3、作品深入而独到地表现了女性寻找爱情的种种在内心深处的困难以至困境,表现了女性的血泪

和忏悔,写出了女性的时代苦闷。

B.左联时期

《水》标志着创作的转变。此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材不断扩大,革命倾向更加明显,继续关注女性命运。短篇小说《水》《田家冲》《一九三○年春上海》,长篇小说《韦护》《母亲》。

《韦护》

韦护丽嘉(瞿秋白、王剑虹)

“陷入恋爱与革命的冲突的光赤式的阱里去了。”

《1930年春在上海(之一)》

作家子彬、若泉、美琳

《1930年春在上海(之二)》

望微、玛丽

1931年《水》

C.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自我心灵世界更为扩大和充实,注重用现代意识对生活进行综合的考察,表现新人物、新思想、

新气象,较少简单化、概念化的倾向,有着明显的社会批判意识。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演变

从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到三小姐(《田家冲》)到陆萍(《在医院中》),勾画出了中

国现代女性的心灵历程:张扬个性主义――张扬集体主义――再次张扬个性主义。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我在霞村的时候》

贞贞

《在医院中》

陆萍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暖水屯程仁黑妮钱文贵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

《我在霞村的时候》写于1941年初,发表于同年6月的《中国文化》第3卷第1期,后收入1944

年桂林远方书店出版的同名小说集。

作品塑造的是一个在遭受日寇凌辱后又忍受着灵与肉的双重折磨而做着地下形态的抗日工作的乡村

青年女子的形象(贞贞)。特殊题材的择选以及作者对于主人公寄予的深切同情和敬意,表明了作

者的思想胆识和艺术创新方面的追求,尽管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基本上是从侧面进行的。然而女

性作家特有的观照视角,用作者的话来说作品提出来的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丁玲谈自

己的创作》),仍然使得作品具有深沉感人的力量。

二)“左联”后起青年作家的作品

改变了“左联”前期的浮泛的写作风气,注重平易的写实,在创作

上取得了比较殷实的业绩,作品由早期的知识分子革命与恋爱的故

事转换成直接表现革命风云的题材;由塑造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形

象到赞颂觉醒后的工农领袖。其中以柔石和胡也频为代表。他们都

是左联五烈士。

柔石长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二月》是柔石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思考的结晶。是柔石写得最好、最有影响的小说。肖涧秋身上

体现了懦弱而矛盾的性格。

《为奴隶的母亲》表现了典妻风习的残忍和一位母亲的奴隶命运。

胡也频中篇《到莫斯科去》长篇《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柔石

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人。原名赵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就

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短篇小说《为奴隶的

母亲》。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终年30岁,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两年后,悲愤总时时袭击着鲁迅先生的心,他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成

了对烈士永远的怀念。

左翼小说——讽刺暴露文学(1)

张天翼“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30年代中期的讽刺作品逐渐走向成熟。写的最多也最成功

的是他的“灰色”人物系列:小知识分子、小市民、小官僚们。他们的庸俗、空虚、愚昧、可怜、

可笑,都被写进了作品中。1934年发表的《包氏父子》是最有代表性的讽刺小说,写社会底层人们

身上的劣根性,对其思想中的愚昧不遗余力地进行讽刺。

1938年抗战爆发后,张天翼的代表作《华威先生》。

张天翼的讽刺风格是冷峭尖刻、一针见血;泼辣豪放、夸张传神。

二、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张天翼(1906—1985),祖籍湖南湘潭,生于南京。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张天翼的小说具有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基本讽刺主题。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华威先生》《包氏父子》,中篇小说《清明

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记》,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

左翼文坛吹来一股新风

《找寻刺激的人》江震小顺子

《二十一个》

《鬼土日记》韩士谦萧仲纳

鼻子美人颓废派文学家司马吸毒恋爱小说家黑灵灵万能学者文教授平民政治

张天翼笔下的讽刺性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从政治、道德角度讽刺中下层统治阶级的虚伪和堕落,撕毁其假面具。《砥柱》(笃信程

朱理学的黄宜庵)、《脊背与奶子》(族绅长太爷调戏任三嫂)。

《华威先生》刻画了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官僚形象,对抗战的消极思想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暴露。同时,张天翼借华威先生形象隐约地揭示了国民的弱点;重名分而轻实践,不顾民族大局而膨

胀一己。

第二类人物是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和小市民。张天翼着力表现他们的灰色人生、庸俗可怜和矛盾

可笑的心理。如《陆宝田》《从空虚到充实》《猪肠子的悲哀》《包氏父子》(门房老包、包国维)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特点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主要是针对有缺陷的人,是讽刺的,而非幽默;是批判的而非自嘲;是战斗的

而非调侃。是一种较纯粹的喜剧。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因素:

A.针对有缺陷的人而非人类的缺陷;

B.强调特征,进行夸张变形,具有

漫画性质;

C.自相矛盾的暴露;

D.戏剧化的情节造就意想不到的效果。

《洋泾浜奇侠》史兆昌《小账》“松记酒家”

左翼小说——讽刺暴露文学派(2)

叶紫、吴组缃的小说

叶紫 1933年是创作上的丰收年。著名的短篇小说《丰收》《火》《电网外》《向导》《夜哨线》都在这年内写成。1934年又写了《杨七公公过年》。1935年结集为《丰收》集,作为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之一自印出版。“丰收成灾”的题材。

叶紫小说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1、故事总是描写地主与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

2、人物也只是具有两种感情——爱与憎;

3、生活的强化和简单化

叶紫(1910.11.15-1939.10.5) 中国小说家。原名余昭明,又名余鹤林、汤宠。湖南益阳人。其父、姐都是共产党员。

吴组缃 1934年结集的小说主要收入《西柳集》,其中的《一千八百担》(“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是主要的作品。还有《樊家铺》(线子嫂)。还有一篇小说比较有特点《菉竹山房》。

吴组缃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描写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妇女的悲惨命运;

一是描写中国中部农村社会的动荡。后者是其主要成就。

四川作家群

沙汀

艾芜

李劼人

沙汀:农村痼疾的严峻解剖家

沙汀,原名杨朝熙、杨子青。1904年出生于四川安县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7岁读家塾。少年跟随舅父经常出入于四川乡镇之间,对地方军阀、地主豪绅及其他各种社会势力的腐败情形非常熟悉。1922年进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沙汀 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最有特色的小说有两类:一是对四川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性的描写,一是对四川地方军阀罪恶的揭露。前者如《丁跛公》《代理县长》等。后者如《兽道》《凶手》《在祠堂里》等。《防空—勘察加的一角》是一篇抗战较早讽刺大后方的作品。1940年发表的《在其乡居茶馆里》历来为人称道。

1941年到1949年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合称“三记”。其中《淘金记》是“三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主要题材

A、描写地方政权的官吏杂役。

《丁跛公》(丁乡约)、《代理县长》

B、旧式军队为害民众。

《凶手》、《兽道》(魏老婆子)、《在祠堂里》(连长太太)

《在其乡居茶馆里》:回龙镇

联保主任方治国

邢幺吵吵

陈新“吃讲茶”

三记:《淘金记》何寡妇、何人种、白酱丹、龙哥

《困兽记》田涛、吴媚、豆渣爷、孟瑜

《还乡记》冯大生(1946)

艾芜(1904~1992)

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

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

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

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

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这些作品

大量以早年的流浪生活为背景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称赞他是最优秀的青年

作家之一。

《南行记》艾芜 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南行记》中的

《山峡中》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小说,塑造了“野猫子”的形象。艾芜小说题材边境各种类型流浪

者题材,反帝题材。

艾芜小说的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既生动地描写了边境流浪人的心灵,也写出人物心灵的复杂性;特色环境;浓郁的抒情性。40年代的小说有三个长篇《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

李劼人:成都平原的“大河小说”家

李劼人(1891.6.20—1962.12.24) 原名李家祥,曾用笔名老懒,菱乐等。四川成都人。中学

时代亲历保路同志会运动。1912年后开始写作,处女作为发表于《晨钟报》上的《游园会》。以后

在《四川群报》、《川报》任主笔和总编辑。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入

巴黎大学文学院等校学习,同时为《少年中国》杂志撰写散文、通讯,并创作了日记体中篇小说

《同情》。1924年回国后,曾兴办纸厂等实业,在大中学校任教、翻译莫泊桑《人心》、都德《小

物件》、福楼拜《马丹波娃利》等名著,这时期创作了《编辑室的风波》等短篇小说,后来结集为《好人家》。

1935年至1937年间,把主要精力投入写作《死水微澜》、《暴雨风前》和《大波》3部连续性长篇小说,以四川为背景,描写初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20年的广阔社会画面,使史诗性质与世态人情的描摹高度结合。

抗战期间,积极从事救亡活动,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的常务理事。1948年

写成长篇小说《天魔舞》,揭露国统区的黑暗。1949年以后,历任成都市副市长、作协四川分会副

主席等职。以严肃态度从事3部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修改与重写工作。毕生专事翻译法国文学作品

达20多种,其创作被认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深得法国文学的影响。

李劼人“大河小说”

李劼人是现代小说家、翻译家。从1935年到1937年间,写出了著名的连续性历史长篇小说《死水

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以成都和天回镇为中心的四川社会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

十年间的人际悲欢、思潮演进和政治风云,始而微澜荡漾,终至大波澎湃,如长江大河一般四水分注、九派汇流、滚滚滔滔,一向被人们称为“大河小说”,是大手笔的鸿篇巨著。在三部作品中以《死水微澜》最为著名,也最有艺术魅力。

《死水微澜》

一、《死水微澜》创作于1935年,小说结构宏大,共分六个部分:“序幕”、“天回镇”、“交流”、“兴顺号的故事”、“死水微澜”、“余波”。是四川内地的风俗画,具有浓厚的地方和时

代特色。

二、《死水微澜》的特色:

1、小说对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邓幺姑)三个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尤其是塑造了蔡大嫂的

形象。

2、对四川的风土人情以及各阶层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展现了一幅四川内地的风俗画,具有浓郁

的地方和时代特征。

3、选取充满活力而又生动有趣的四川方言,表达自然、贴切,洋溢着巴蜀文化的气息。

“东北作家群”: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流亡到关内或在日满统治下坚持文艺斗争的东北

籍作家。著名的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他们的作品,有着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同

时也活跃着时代的脉搏,大多取材于家乡人民抗战事迹和古老的东北土地的痛苦蜕变。

东北作家群又被称为流亡作家群,其创作又被称为流亡文学,这是东北作家群不同于抗战时期其它

文学创作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九·一八”事变后,曾经有过一个短暂的以哈尔滨为基地的“北

满文学”中心时期,以萧红、萧军为代表的文学青年,在这一时期积极开展各种抗战文学活动,但

旋即即遭迫害与镇压,萧红、萧军等主要作家相继入关南下,不久,在左翼文学活动的中心上海,

形成了东北作家群的第一次大会合。上海沦陷前夕,他们又再次向南方迁徙,会聚武汉,形成了东

北作家群的第二次大会合。武汉沦陷后,他们星散各地,融入到其它创作群体中,宣告了东北作家

群的结束。背离家乡,流离失所,多次迁徙,终无归宿,可以说,是这个作家群共有的命运。这样

的一种流亡生涯流亡心态,势必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之中,体现在那情感流淌着的字里

行间。

萧红(1911-1942);她的小说主要展示东北市镇的生活图景和农村的沉滞、闭塞,带有原始的本

真色彩,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具有浓烈的抒情性。主要小说有《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

萧军(1907-1988):主要写东北人民英雄的反抗,具有昂扬的雄浑风格。小说《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端木蕻良(1912—1996):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流亡意识和英雄情绪。长篇《科尔沁旗草原》(大山、丁宁)、短篇《鴜鹭湖的忧郁》(玛瑙、来宝看守豆地)是主要作品。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迺莹,笔名有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不

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

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

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

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

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作品《火烧云》现已入选小学课本。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

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鲁迅称赞《生死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一、《生死场》1935年12月出版,鲁迅先生亲自写序。小说写出了北国农民“死的挣扎”和“生

的坚强”。

《生死场》的特点:1、“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

2、小说中人物众多都用粗线条勾画,缺乏精细的雕琢。

3、全书近似许多生活画面的组合。全篇用严肃动人的情感贯穿始终,写出了虽无中心事件却震撼人心灵的生与死的苦境

两篇佳作:《手》王亚明《黄河》阎胡子《旷野的呼唤》陈公公《牛车上》五云嫂

《呼兰河传》简介:《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

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这里,有明亮的天空、

美丽的后花园、慈祥可爱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在后花园里拔草

等等栩栩如生的情节。书中还再现了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和老百姓吃瘟猪肉之间的微妙关系;十字

街上拔牙的洋医生、胡同里卖麻花的、粉坊里挂粉条的人的生活情况;小团圆媳妇在愚昧和迷信的

当地人的折磨下的悲惨遭遇。这些生动的情节和故事时而引人发笑、时而发人深思、时而触目惊心。

二、《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1、小说的独特文体

三、小说的思想意义

三、《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翠姨

萧红小说的特色:1、以纤细的感觉回忆与抒写北方中国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人民的善良、愚昧

并由此展现深刻的生命体验。

2、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自由地出入于回忆、现实与梦幻,善于

捕捉细节,语言朴实纯净,风格凄婉明丽。

东北作家群其他作家

1、端木蕻良东北作家群中重要的作家之一。1933年,完成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成名作是

短篇《鴜鹭湖的忧郁》。端木蕻良的小说特点:小说有英雄情绪,擅于营造意象和气氛,注重方言

的运用,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的式上有新的创造。

2、骆宾基长篇处女作《边陲线上》,舒群名篇《没有祖国的孩子》

京派小说

“京派”: 30年代活跃在以北平为中心的身处北大、清华、燕京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在创造

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上有相对的一致性,政治意识淡化,追求艺术独立性,重视介绍世界文化,

追求道德与艺术的“健康”与“纯正”,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

城市的对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京派的创作既具有民族观念和现代意识,又与社会时代冲突保

持距离。

“京派”小说代表作家:沈从文、凌叔华、萧乾、芦焚、林徽因等。

“京派”小说代表作品:废名的《桥》、沈从文的《边城》、芦焚的《果园城记》等。

刊物:《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

文学主张:诚实、从容、宽厚的乡村中国审美形态。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倾向。

京派小说:1、京派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2、京派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又超离时代变革的主流。

3、京派小说的不同世界。京派小说流派虽有共同的文学风格,但他们在各自的文学世界里又构筑

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

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等,都显示了作者在都市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故乡世界。

京派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抒情性

1、京派小说家很重视感情、直觉的作用,这样就很自然地淡化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

2 、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

3 、京派小说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模式构成了其文体表现功能的重要特点。

4 、京派小说还注意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采用象征暗示的方法,使小说的意境更加深邃幽远。

二、冲淡的风格

1 、京派小说家在审美趣味上 , 追求和谐宁静诚朴的艺术风格。

2 、与冲淡的风格相关联,京派小说还刻意追求一种含蓄、朦胧的艺术品格。

3 、京派高雅、宁静、和谐的审美心态流露出对现代商业文明的拒斥。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废名

《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和长篇《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作品特别之处:

1、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典式的意境营造。

2、透露出一种哲人式的人生态度和对普通生命方式的体悟。

3、深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

4、作品不易读,既有玄学意味,又有“理趣”和“禅趣”,是一种作家有意为之的“涩味”境界。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

的讽刺。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

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

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

废名是个名气很大的作家,但读他作品的人却不多,因为他的文章曾被人们认为是第一的难懂,只

有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知音。他写的都是大部分人摸不着头脑的丈二散文,这又使一小部分人越

发地想站到板凳上去摸它。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

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

儿童世界是废名的美与理想的天国。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萧乾

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33年写出了第一篇小说《蚕》,得到沈从文的赏识后进入京

派文学圈。1935年燕京大学毕业后出版了短篇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矮檐》以及自叙传

长篇小说《梦之谷》

萧乾小说的特点:

1、作品多带自传性色彩,以城中“乡下人”的独特身份写作。

2、作品中有强烈的苍凉感,但清澈而健朗。

3、作品具有抒情性和感伤情调,语言雅丽清新

《篱下》环哥《放逐》坠儿《鹏程》王志翔《梦之谷》我盈姑娘《俘虏》荔子、铁柱儿,盂

兰会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芦焚

笔名师陀,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与曹禺的戏剧《日出》何其芳的散文《画梦录》一起

获《大公报》文艺奖金。作品多写故乡河南果园城的风物人情,在作品中他是一个滞留城市而又未

能忘情于乡村的叙述者。在乡村文化背景下,写景写人都缭绕着诗意,同时有一种衰败的悲凉之气。芦焚的艺术个性:

1、写农村人物贫富的清晰度很明显。贫苦的、愚昧的、朴素的、狡黠的、都各有其位置。

2、讽刺在作品中的比例加重了。作品抒情性与讽刺性的结合,揉杂了奇幻、神秘的气氛。

3、小说的叙述更讲究。

师陀(1910.3.10—1988.10.7)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祝县人。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

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他还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1946年后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到河南、山东、东北各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人《石匠》集中。1957年至今一直是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

师陀的作品深沉淳朴,擅长描摹世态人情,刻画社会风习,有时带着诙谐与揶揄的情趣,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沉郁的情调。文笔纤细,叙述简约,笔锋蘸满了感情,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他的作品虽然缺乏强烈的时代精神,但对于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憎恶,对卑微小人物的同情,跃然纸上。早期作品较多地取材于农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后逐渐转向描写城市的中层社会。在创作上对于作品艺术风格与意境的追求,怀着浓厚的兴趣。有些作品虽然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与控诉,但未能深入地发掘社会黑暗的根源。

林徽因(1904―1955)

①作家简介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音乐的"音",是京派中的文学沙龙女主人,一代才女。她曾经留学英美,兼通

中西文学,又熟悉绘画、戏剧、和雕刻,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林徽音的才气、容貌、诗名,令许

多文人倾倒。她秀丽聪颖、性格热情,有着非同凡响的审美气质,当时她和梁思成的家,是京派文

人聚会的场所。由于是名门闺秀,优越的地位和优裕的生活条件,使她有条件把文学真正作为独立

而自由的人生与艺术理想,从而是天然的"为艺术而艺术派"。

②创作分析

林徽因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九十九度中》。这部作品被京派的批评家李健吾看作是最富有现代性

的实验性作品,写的是一个酷暑天北京胡同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林徽因更有性别特征的作品还是

描绘大家闺秀心态和体验的小说,如《钟绿》、《文珍》、《绣绣》等篇,这些是她更本色的作品,寄托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从命运不好的人们身上反转到自身,而感悟到年华易逝,美的短暂,

渗透了小说家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悟。但是沙龙的格局最终也划定了林徽因的小说世界,造成了其

作品的局限。

凌叔华,原名凌瑞棠,笔名素心、叔华、瑞唐等,英文名SuHua。原籍广东省番禺县,1900年3月25日生于北京一个士宦之家。幼年时先后从著名画家缪素筠、王竹林、郝漱玉等学画,还跟辜鸿铭学过英文,从小在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中长大。1922年入燕京大学外语系,主修英、法文,副修日文,并加入燕京大学文学会,开始创作。1924年,她在《晨报》副刊和增刊上,先后发表了《女儿身世太凄凉》、《资本家之圣诞》、《我那件事对不起他》等小说和《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等散文。这些作品语言技巧比较稚嫩,反响不大。

1925年1月,凌叔华在《现代评论》周刊发表短篇小说《酒后》,因描写女性心理细腻大胆而一举成名。之后,接连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不少小说,被鲁迅称为发祥于《现代评论》的作家。从二十年代中期到三十年代中期,凌叔华在《现代评论》、《新月》、《晨报副刊》、《小说月报》、《北斗》、《文学杂志》、《文季月刊》、《武汉日报》副刊《现代文艺》等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大多收入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孩》、《小哥儿俩》。其中《绣枕》等小说“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女性……使我们看见……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鲁迅语)笔法细致秀逸。凌叔华还擅长写童真童趣,《小哥儿俩》等作品将儿童情态刻画得传神可爱。

海派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

海派小说:海派小说是在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学流派。承续了鸳鸯蝴蝶派文学商

业价值传统,在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上更加符合现代市民欣赏的需要和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在城

市生活和罪恶中发现美,写都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大都市中人的变态和堕落,热衷于描写男

女情爱欲念。代表作家作品: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叶灵凤《时代姑娘》《女娲氏之遗祸》《菊子夫人》《鸠绿媚》。

新感觉派:海派在30年代发展成为新感觉派(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是活跃于20年代末期和30

年代的现代主义流派,受到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创作的影响。1928年刘呐欧创办《无轨列车》标志着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1930-1932年是其发展期,1932年由施蛰存主编的文学期刊

《现代》创刊,标志着新感觉派作为小说流派的形成。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表现现代都市人

的生存状态,是其主要的共同特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欧、穆时英。

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擅长于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来表现人的复杂心理,以及

现代大都市文明的快节奏对人的心理带来的扭曲。多写人的性压抑和性变态,焦虑和恐惧,带有明

显的心理分析色彩。作品集有《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

《梅雨之夕》几乎没有情节,它仅仅记叙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后的一段

心灵历程。但在新颖而丰富的心理分析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以娴熟的文字表现技巧对人物的心

理层层剖析,把读者带进了主人公那丰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内心世界。一个已婚的青年男性与

一位娇美的少女萍水相逢,他会有什么心理反应 ?

怦然心动——跃跃欲试——想入非非——恋恋不舍、怅然若失,作者周密而真实地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后的全部心理流程。这种心理展示或心理分析是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上的。

刘呐鸥(1905-1940):台湾台南人。新感觉派开山作家,曾留学日本,在汪精卫伪政府做过新闻官,1939年被青红帮暗杀。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以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浮光掠影的描绘戏院、赛马场、酒馆的喧嚣,描写都市男女放纵、刺激的色情生活,暴露了大都市的异化、病态和糜烂,

展现了大都市的罪恶和人性中的丑陋。短篇小说《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热情之骨》《礼仪和卫生》。

《都市风景线》,是中國第一本較多採用現代派手法技巧写的的短篇小說集。

采用适应于现代都市生活快节奏的跳跃手法、意识流手法、心理分析方法及并不见得高明的象征讽

喻手法。

把都市的時空交织定位在几个「重點」

舞厅咖啡室烟酒汽车

刘呐鸥的作品特色

两男追一女的三角恋爱情节

热衷描写好莱坞式的「尤物」。

代表作品《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缺点:语言仍停留在表面写实的层次,沒有穆時英那種對語言的戏弄和自觉,以致於其锋芒被后者

所蔽盖。

穆时英(1912-1940):浙江慈溪人,任过国民党文化审查委员会委员,1940年被汪精卫伪政权杀害。他醉心于描绘十里洋场畸形的“战栗和肉的沉醉”的风景,表现爱情和死亡的主题以及人在现

代文明的压抑下自我的丧失,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小说集有《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

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

穆时英的作品特色

极为城市化

以「上海」為出發點和依歸,作品露出一種對都市生活的迷戀與憧憬。

反映了資本主義給中國都市社會的價值觀和人際關係所帶來的深刻影響

對人性墮落和世風日下的現實表現出深深的感傷和悲哀。

捕捉都市生活的快速節奏時,同時又把筆端指向內心。

《夜總會裡的五個人》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作品《PIERROT》中,發展成一種徹底的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的人生觀。

蒙太奇敘事觀點的使用

根据感觉的需要自由地將不同時空的場景結合在一起,有著都市錯綜的動作。

例子:《上海的狐步舞》

初步使用「意識流」的手法

例如《白金的女体塑像》有兩段文字完全不用标点符号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点

1.从题材上来看,新感觉派小说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

2.在艺术表现上,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捕捉营造新奇的感觉;

3.在人物刻画上,注重开掘和表现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老舍作品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老北京人(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笔名有“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

鸿来、非我等笔名。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我的母亲》文章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

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

形象。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

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

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

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独特艺术个性形成的一个起点,描写了20年代前后北京各阶层市民的生活

及思想感悟。老舍的幽默有自己的特点,其作品中的幽默总带着难以掩饰的或浓或淡、或隐或现的

悲剧色彩,他的幽默是使人啼笑皆非的幽默,在微笑中藏着苦涩的幽默,是唤起人们同情的幽默,

是具有丰富语言技巧的幽默。《老张的哲学》的主人公老张,是旧北京一个无恶不作的无赖恶棍。他身兼兵、学、商三种职业,信仰回、耶、佛三种宗教;他信奉的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人生

哲学。

老舍及其文学风格

1924年老舍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并开始小说创作。192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随后又创作了《赵子曰》(1926)、《二马》(1926),初步显示了老舍幽默才华。当时

有人把老舍称为“笑王”

1930年老舍回国,到齐鲁大学任教。30年代是老舍创作的高峰。他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1936年完成《骆驼祥子》,还有短篇小说《断魂枪》《月牙》《微神》《柳家大院》等。

1937年,抗战爆发,1938年老舍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四十年代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四士同堂》。新中国成立后,老舍从美国回国,把全部的热情献给新中国。他创作的重

心转向戏剧,由于《龙须沟》对新中国的热情歌颂,老舍被北京市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

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但是成功的作品只有《龙须沟》和《茶馆》。1966年文革爆发,老舍遭到红

卫兵揪斗,投湖自尽。

总体上看,老舍是风俗文化型作家。

在三十年代的文坛上,茅盾是认知型作家,他的特色在于用阶级理论认识中国社会现实。巴金是激

情型作家,把时代精神熔铸在爱与恨的感情之中,向旧文化进行猛烈的冲击。老舍却是风俗文化型

作家,他的特色在于对北京市井风俗的文化表现。老舍为现代文学开拓了一个新市民生活审美领域。老舍是20世纪“京味小说”的开创者。对于后来北京作家产生极大的影响,邓友梅、刘心武、陈建功,甚至王朔等都是新时期的京味小说家,他们都从老舍哪里受到启迪。

老舍小说几乎可以称得上“北京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北京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他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北京市民生活景观。阅读他的小说,就相当于回到老北京旅游。老北京的风俗

人情,尽收眼底。这里有大杂院、小茶馆、小胡同、庙会、学校。还有形形色色、五行八作的市民。车夫、警察、暗娼妓女,流氓诬赖,艺人,教师、职员、剃头匠,八旗子弟、拳师,三教九流无所

不有。老舍观察市民生活的视角是文化,在风俗人情中探索市民文化精神,反省市民性格,寻求新

市民文化的方向。

《想北平》

老舍最擅长的是对旧市民文化的反省和批判。

在老舍笔下,有二类人物最饱满:

一类是因循守旧的旧派市民,如,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齐老人,齐瑞宣,

牛老四,《牛天赐传》。

一类是城市贫民。饥寒交迫的底层市民。祥子,《月牙》中的母女等。

但是,最具有文化深度却是旧派市民性格。

《离婚》中的张大哥,他因循守旧、善良懦弱,与宗法封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贯穿他性格

始终的是保守中庸和封闭自足的心态。凡事保持一种适度的平衡,永远不做出格的事情,不为天下

先,陶醉在自以为稳定的世俗秩序中。实际上是一种消极保守的人生哲学。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他的生活理想是非常保守中庸的。

面对生活,他绝对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同时也不落在最后。他不是去争取什么,而是小心谨

慎地守住眼前的那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没有雄心胆量,没有激情,也没有力量,有的就是那种卑微

的精明和算计。他对儿子的期望,寄托着他中庸式的“生活理想”:

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中庸调和的风格。

他有一种令人感到亲切和蔼的大哥风度。有很浓的大哥味。

“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就这么足。”

他的大哥味,有热心助人,与人为善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更有一种圆滑世故,会做人的特点。

同时还包含着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中庸性格。

“凡事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上去;走极端是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的。”

张大哥的守旧中庸性格反映了在传统与现代冲突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危机,和巨大困境。也

意味着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机和困境。老舍对老派市民性格的反省和批判,也是在寻求民族文化的新

的出路。

但是,总的来说,老舍只是以文化风俗取胜,而不是思想深度和人性深度取胜。

我们读老舍作品,会被那些北京特有的世态人情所包围、吸引。如大杂院,小胡同,各色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谈吐,还有老舍的那种北京式的幽默。但是,除了这种北京味,就没有更丰富、深刻的

内涵了。也就是没有那种能够令人感到心灵和情感受到巨大震动的东西,没有给我们更广阔的感情

和思想的空间。老舍写北京市井风俗,只写出了文化味道,却没有思想和人性深度。比如,老舍的

幽默,只是在那些不成功的作品和人物身上比较多。早期的作品,都是很幽默的,是北京人的那种

幽默。但是,基本都是漫画式的幽默,都是极端化的,不顾情节和人物性格逻辑,一味地调侃下去。实际是“油滑”,只能一笑了之,却没有更厚重的内涵。用这样的幽默去写人物,人物都是漫画式的。《老张的哲学》中的老张,老马、《赵子曰》中的小赵,还有《四世同堂》中的那些汉奸,大

赤包,蓝东阳、冠晓荷等,这些人物都是很单一的性格,也没有发展。扁平人物。蓝东洋失恋以后

做诗:死了吧你,白吃了我的花生米。

老舍的作品思想不深刻。早期写国民性的,赵子曰把“国民性”和“流氓性”等同起来。认为中国

国民性是糊涂混世,萎靡懒散。

老舍后期的状态也现出思想的肤浅。《龙须沟》、《茶馆》都是靠风俗取胜的作品。在思想上并没

有深刻地方。老舍的《茶馆》在思想上,就是否定就社会,歌颂新社会。把旧中国的三个时代否定,从而证明新中国的光明,清末,军阀统治时代,和国民党统治时代,都是黑暗的。如果把北京风俗

人情拿去,就什么都没有了。《茶馆》就是靠北京风俗文化取胜,所以《茶馆》最好的就是第一幕。外国人说好,因为他们看到了特别的风俗人情。

老舍的人物缺乏深度。用幽默笔法写的漫画式人物没有成功的。这种人物幽默,但是不丰满。老张、赵子曰、老马,还有汉奸形象。

老舍的成功人物,是守旧市民形象和市井贫民形象。从一般文学标准看,也还是可以的。但是,如

果从更高的文学标准看,还是缺乏深度的。它的最大毛病是仅仅局限在文化层面。没有把文化与人

性结合、交融在一起。守旧市民性格文化味道非常足,但是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一切都是文化,没

有超越性的人性深度心理。给人的感觉是老舍在玩北京文化。

这和老舍温柔敦厚的性格有关,老舍本身比较平易、朴实,和蔼可亲,是绝对的好人,也是大哥味

很足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也是中正平和。这种性格往往不容易思想深刻。叶圣陶、

朱自清等都是这样的性格,都缺乏深刻性。

和老舍非激情创作状态有关。老舍理性胜于感情。虽然也存在着抒情性作品,但是总的来说,老舍

不是情感型的,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非情感状态。鲁迅是激情与理性混一,郭沫若是激情型,巴金同

样激情,可以说是青春艺术。有人说是“中年的艺术”。他往往和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多观察外部,少返归内心。不容易进入内心,就不容易把人性内在的东西写出来。和老舍思想也有关系。老舍思

想本身也不深刻。在现代作家中,老舍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几乎没有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北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但是,老舍却没有在思想上参与,甚至对五四运动也是旁观的态度。新思想没有吸引老舍。这养成了老舍封闭自足的心态。到英国教书6年,老舍也没有接受多少西方

的思想。在20、30年代,他基本上与时代主流保持着很大的距离。

《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现代文学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

完成于1936年,最初是在《宇宙风》杂志上连载,1939年出版单行本,在15年里再版有2多次。

在四十年代又翻译成多国文字。有人认为是有世界影响的作品。

1.为本的社会批判

老舍往往是文化批判,但是,在《骆驼祥子》中却转换为社会批判。《骆驼祥子》在现代文学史上

之所以成为一流的名著,首先是因为它蕴涵着激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它是典型的欧洲19世纪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它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悲剧人生,无情的鞭挞了社会的丑恶黑暗和腐朽。

祥子的悲剧人生与社会现实是那种“循环互证”关系。社会现实造成祥子的悲剧人生,同时,祥子

的悲剧又证明了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性。这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模式。

祥子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他希望通过自己劳动过着普通的生活,但是,他这种最普通的生活愿望

也无法实现。最后成为丧失了生活的信念,沦落为市井流氓诬赖,甚至不惜出卖他人而获取金钱。

这里,老舍从两个方面去写祥子的悲剧:

一突出祥子的好人性格;一个突出是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祥子是个好人,善良、勤劳、坚毅,而

他的生活愿望又是普通的。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的好人,在社会里也无法生存。

作品设计了四个关键性情节,这四个情节决定了祥子的悲剧: 1、军阀抢劫,2、被孙侦探敲诈,

3、被女流氓强行占有,

4、小福子死亡。

除了四个重要情节,还有其他的情节,比如夏太太勾引祥子,这样的情节反映了社会丑恶腐烂。这些都是社会外部环境的因素。是社会现实,把祥子逼到绝路,使他堕落。

整个故事,也可以说是好人没好报的故事。当好人没有好报的生活,我们就必然要质问他的社会环境。老舍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

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这样,《骆驼祥子》就完成了社会批判。

《骆驼祥子》的社会批判,是人本主义的立场。老舍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被侮辱与被损害

的弱者寄寓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对于摧残人的社会进行无情的否定的。我觉得,这是《骆驼祥子》

的最大价值所在。

但是,关于《骆驼祥子》社会批判有二点需要注意:

1.平面化,缺乏深度

首先,祥子的悲剧的社会原因,都是偶然性的极端事件,虽然可以突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却未必

深刻。

其次,把祥子和虎妞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看作是祥子的悲剧。缺乏思想的深刻性。祥子与虎妞之

间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他们之间的冲突,带有人性、文化的复杂冲突。但是,老舍却没有在这里进

行深入开掘,而是以平庸的“平民思想”价值尺度去进行单纯的道德判断。把虎妞看作是非道德的

黑暗社会的一部分,是造成祥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显示了老舍思想的平庸。

虎妞是被老舍丑化的市民女性形象。老舍对虎妞进行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丑化。在婚姻生活之中,

完全把虎妞写成一个好吃懒做的妇女。其实,虎妞固然有缺点,沾染了市井社会的流氓气,但是,

有勇敢、可爱,精明强干的一面。她首先是职业女性。是一个女强人。她虽然在家里,但是不是一

般的家庭妇女,而是企业管理者。其次,她对祥子的爱情,是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具有一定的个

性解放的意义。或者可以说,是市井社会中自发的个性解放精神。她对祥子爱情虽然手段上卑劣,

但是感情上是真诚的,义无返顾的。再次,在家庭生活中,她未必就是一个坏妻子。她有追求世俗

生活的幸福的渴望。自己给自己操办结婚大事,租房子,装修房子,都是她一个人其实,祥子与虎

妞的冲突,更多的是农民与市民的冲突。祥子完全是农民心态和价值观念,这里应该有更深刻的文化、人性的含义。但是却没有深入挖掘。而是以那种素朴的膨胀的平民意识,对于这种冲突进行了

简单道德评判。张罗。同时,也有妇女的勤劳。她也并不是好吃懒做的,总是把饭菜都作好,等着

祥子回来吃。

2.《骆驼祥子》这种以人为本的社会批判,在文学史上被误读

由于老舍的这种社会批判精神,与建国以后意识形态在表层上的吻合,构成了对旧中国社会的全面

否定,所以,《骆驼祥子》就成为老舍最有价值的作品,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作品。没

有人不知道《骆驼祥子》。但是,很多人会不知道《离婚》、《四世同堂》,其实,这些都是一个

档次的作品。各有自己的特色。

但是,《骆驼祥子》人本主义精神被消解。在建国以后的文学史中,对于《骆驼祥子》的阐释,不

是立足于老舍的以人为本的社会批判,而是从社会为本的角度去理解《骆驼祥子》的社会批判。老

舍好象不是在由对人的同情而批判社会,而是在探讨社会解放。好象社会进步了,人的悲剧就解决了。其实不是这样。祥子的这样的悲剧永远存在,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还是存在的。文学以

人为本,就是要对这样的不幸的人,寄予同情和关怀。

由于是从社会批判的而把《骆驼祥子》的主题由单一性的社会批判,变成了双重性的批判:既是社

会批判,同时又是对个人主义的批判。祥子的悲剧不仅仅是社会的原因,更有他自己的原因。那就是,他是个个人主义者,认为,他只知道靠个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生活愿望,却不知道“团结起来

进行斗争”,这种盲目奋斗,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命运。言外之意是,祥子应该投身到工农大众的革

命中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翻身解放。其实,投身到历史洪流中去,也未必解放。历史不会解放每

一个人,只解放一部分人。文学家不应该随着外部的历史跑,而应该服从自己内在的人性良知。历

史是最大的骗子。它永远关心一部分人,而文学家却应该关心所有的人。

这种观点,不是从老舍的人本主义立场去理解它的这种社会批判,而是从社会本位的立场上去理解

这种社会批判

二·祥子形象

祥子形象,祥子是个普通车夫,是城市里的最底层劳动者,但是,他和一般城市贫民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从农村刚刚进入城市的,还没有完全市民化。他的身份虽然是市民,但是,性格却是农民性格。从这点上看,祥子是城市里的农民。他具有农民式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农民式的善良、朴实、勤劳、内向和坚韧。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附答案

全国2008年7月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附答案 (2010-04-15 21:59:10) 转载 分类:自学考试 标签: 现代文学史 自考 答案 历年真题 教育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 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陈子褒 2.“五卅”运动前后至1927年,新文学的重要作家发表了很多探讨革命文学的文章,其中《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的作者是( D ) A.鲁迅 B.郁达夫 C.郭沫若 D.茅盾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 ) A.1930年 B.1932年 C.1936年 D.1942年 4.论语派是( A ) A.散文流派 B.诗歌流派 C.小说流派 D.研究《论语》的学派 5.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胡秋原曾经属于( ) A.学衡派 B.战国策派 C.“自由人” D.“第三种人” 6.鲁迅的《文化偏至论》收于其杂文集( ) A.《热风》 B.《南腔北调集》 C.《坟》 D.《华盖集》 7.鲁迅的《故事新编》收历史小说( B ) A.6篇 B.8篇 C.11篇 D.15篇 8.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 A ) A.他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 B.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 C.他对“人的文学”的倡导 D.他对“平民文学”的倡导 9.就思想内容与气魄来说,可以称为中国无产阶级的第一部诗集的是(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郭沫若的《恢复》 C.蒋光慈的《哀中国》 D.殷夫的《孩儿塔》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全国2009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友情提示 本试题答案由华夏自考社区会员提供,不保证答案的完全准确,如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错误,请联系我们纠正,不胜感激! 联系邮箱:hyywxbwh@https://www.sodocs.net/doc/7312483872.html,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文学革命倡导者文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 A、浪漫主义 B、自然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2、五四时期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林纾写的《荆生》是一篇() A、黑幕小说 B、言情小说 C、影射小说 D、讽刺小说 3、冯至参加过的文学社团是() A、弥洒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沉钟社 4、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所属的文学社团、流派是()

A、创造社 B、新潮社 C、新月社 D、鸳鸯蝴蝶派 5、中国诗歌会是一个() A、以抗战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休 B、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C、以平民化为目标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D、以诗美为目标的现代主义诗歌团体 6、1936年左翼文学界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两个口号指的是() A、抗战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文学 B、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C、国防文学和抗日战争的大众文学 D、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文学 7、抗战初期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一个() A、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B、全国进步文艺家的组织 C、全国革命文艺家的组织 D、全国作家的群众性组织 8、抗战初期,提出“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引发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的 是() A、沈从文 B、梁实秋 C、朱光潜 D、萧乾 9、似匕首投枪、能以一击致敌于死命,具有这种风格的杂文作家是() A、茅盾 B、周作人 C、鲁迅 D、朱自清 10、贯穿《朝花夕拾》全书的人物形象是() A、范爱农 B、藤野先生 C、作者“我” D、长妈妈 11、郭沫若小说的主要创作特色是() A、人物形象鲜明 B、结构严谨 C、现实主义 D、主情主义 12、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是() A、台静农、废名、许地山、闻一多 B、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冰心 C、郭沫若、叶绍钧、沈雁冰、郑振铎 D、周作人、郁达夫、蒋光慈、徐志摩 13、张资平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是() A、反对种族歧视 B、反帝反封建 C、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 D、平民主义 14、下列均属于周作人的散文集是() A、《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小河》 B、《自己的园地》、《热风》、《泽泻集》 C、《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谈龙集》 D、《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踪迹》 15、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两本诗集是() A、《志摩的诗》、《云游》 B、《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C、《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D、《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16、李金发实验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的诗集是() A、《尝试集》 B、《红烛》 C、《微雨》 D、《昨日之歌》 17、在《蚀》三部曲中,曾经怀有教育救国思想的人物是() A、静女士 B、方罗兰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 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 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 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 一、人性论。(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 一、 创办刊物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 倡 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完整word版)自考2016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2016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第Ⅰ部分选择题(3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是()。 A.散文 B.小说 C.童话 D.诗歌 【答案】B 【解析】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是小说。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小说创作 2.冯至诗歌所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主要来自()。 A.德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A 【解析】在冯至的诗艺探索过程中,可以见出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尤其是海涅《还乡集》的影响。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诗歌创作 3.台湾作家赖和的小说《一杆“称仔”》主要写的是()。 A.台湾乡土风情 B.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C.商场争斗 D.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 【答案】D 【解析】赖和对台湾方言的成功运用,使赖和成为台湾新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并 代表了台湾新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一杆“称仔”》主要写的是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小说创作 4.发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主要社团,除了创造社,还有()。 A.太阳社 B.未名社 C.文学研究会 D.沉钟社 【答案】A 【解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5.“左联”成立后,第一次向国内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理论家是()。 A.夏衍

B.周扬 C.冯雪峰 D.茅盾 【答案】B 【解析】周扬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6.30年代初文艺界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几次大的论争中,代表了自由主义文艺思想,被称 为“第三种人”的是()。 A.胡秋原 B.林语堂 C.苏汶 D.周作人 【答案】C 【解析】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苏汶自称代表“作者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解,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7.茅盾《子夜》中为资本家效劳的鹰犬形象是()。 A.赵伯韬 B.屠维岳 C.吴荪甫 D.冯云卿 【答案】B 【解析】屠维岳是一名资本家的走狗,作者对这一形象赋予了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从而使形象呈现出较强的立体性和艺术性。 【考点】30年代文学——矛盾 8.曹禺笔下充满生命强力的形象仇虎出自()。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答案】C 【解析】在《原野》里,以莽莽苍苍的原野,沉郁的土地为背景,描写了“充满强烈生命力的汉子”仇虎等人物,表达了对原始生命力和野性的赞美。 【考点】30年代文学——曹禺 9.被叶绍钧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名作是()。 A.《凤凰涅槃》 B.《再别康桥》 C.《死水》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1 / 13

————————————————————————————————作者:————————————————————————————————日期: 2 / 13

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A]《怀旧》[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D]《孔乙己》 2、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历史剧和()。 [A] 诗歌[B]小说[C]散文[D]甲骨文 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 [A]叶圣陶[B]冰心 [C]王鲁彦[D]彭家煌 4、郁达夫的小说通过对精神困境的自述,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的形象。 [A]“多余人”[B]“彷徨者”[C]“精神者”[D]“零余者” 5、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A]《一九三零年春上海》[B]《莎菲女士的日记》 [C] 《水》[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6、1922年,“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的诗歌合集是()。 [A] 《蕙的风》[B] 《春的歌集》[C]《湖畔》[D]《女神》 7、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考察,从而创作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的是()。 [A]萧乾[B]冯雪峰 [C] 陈独秀[D]瞿秋白 8、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上海[B]北京 [C]广州[D]香港 9、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由“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的是()。 [A]陈独秀[B]鲁迅 [C]赵家璧[D] 茅盾 10、下列不属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是()。 [A] 《老张的哲学》[B] 《四世同堂》 [C] 《二马》[D]《断魂枪》 11、执着的“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的作家是()。 [A]老舍[B] 沈从文 [C]巴金[D]茅盾 12、下列不属于“新感觉派”作家的是()。 [A] 曾虚白[B]穆时英 [C]施蛰存[D]刘呐鸥 13、樊家树、沈凤喜是张恨水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金粉世家》[B]《啼笑因缘》 1 /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全国)及答案打印3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全国) 作者:佚名试题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8 更新时间:2006-8-1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新青年》、《新潮》上发表小说的除鲁迅外,还有( ) A.沈尹默 B.刘半农 C.杨振声 D.冰心 2.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的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李大钊 3.凌叔华的小说集《花之寺》着力刻划的女性形象主要属于( ) A.知识女性 B.高门巨族的少妇 C.时代女性 D.叛逆女性 4.茅盾描写从“五四”到“五卅”一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长篇小说是( ) A.《蚀》 B.《虹》 C.《路》 D.《霜叶红似二月花》 5.冯至所属的新文学社团是( ) 记:蜂子刺成肿的 A.弥洒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沉钟社 6.鸳鸯蝴蝶派的主流从题材、内容上来说是( ) A.言情小说 B.黑幕小说 C.武侠小说 D.侦探小说 7.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戏剧团体是( ) A.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B.南国社 C.民众戏剧社 D.上海戏剧协社 8.丁玲对知识女性性爱的矛盾心理进行大胆、细腻描写的作品是( ) A.《在医院中》 B.《水》 C.《莎菲女士的日记》 D.《夜》 9.《蚀》三部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 ) A.五卅运动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大革命前后 D.大革命失败后 10.叶圣陶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 ) A.冷隽平实 B.明丽典雅 C.感伤悲哀 D.古朴晦涩 11.中篇小说《二月》的作者是( ) 记;二月月光如水(柔石) A.蒋光慈 B.殷夫 C.胡也频 D.柔石 12.王统照的小说《沉思》属于( )记;沉思问题:女模特“爱”与“美”化身,不为人理解,到城外去沉思 A.乡土小说 B.问题小说 C.抒情小说 D.心理分析小说 13.《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线索是( ) A.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 B.虎妞与祥子的感情纠葛 C.虎妞、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 D.祥子与刘四、虎妞的矛盾冲突 14.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属于( ) A.寓言体小说 B.写实小说 C.社会剖析小说 D.心理分析小说 15.巴金的《雪》描写的题材是( ) A.工人生活 B.家庭生活 C.社会革命 D.女性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0 分,每空 1 分) 1 、 1918 年周作人发表_____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2 、 1921 年 10 月,郁达夫的_____集的出版,标志着创造社自我小说的兴起。 3 、闻一多于 1928 年一月出版的《死水》,真正体现他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_____、_____、___ __奠定新诗格律理论的基础。 4 、_____是丁玲早期作品中一系列“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 5 、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_____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朝花夕拾》流畅清新,表现散文的通脱与舒展。 6 、_____标志着矛盾创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7 、《雷雨》、《日出》以后,曹禺于 1937 年写了_____,这是一部描写农民向地主的复仇的悲剧。 8 、冷清秋是_____里的重要角色,这是作者张恨水别具匠心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让她走进金府,去见证这个大家庭的腐败与衰落。 二、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 五四 " 时,一些戏剧家提出 " 爱美的 " 口号,其意思是 ( ) A. 浪漫的戏剧 B. 非职业戏剧 C. 唯美的戏剧 D.职业的戏剧 2 、指出下列属于论语派的刊物 ( ) A. 《文学季刊》 B. 《宇宙风》 C. 《水星》 D. 《文化评论》 3 、《女神》是 " 火山爆发式 " 的诗集,之后郭沫若又陆续创作了四本诗集。其中留有 " 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 " 的诗集是 ( ) A. 《星空》 B.《瓶》 C. 《前茅》 D. 《恢复》 4 、下面不属于巴金以家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的是 A. 《春》 B. 《寒夜》 C. 《灭亡》 D. 《憩园》 5 、在下列作品中,具有鲜明主观抒情性的作品是 ( ) A. 《华威先生》 B. 《骆驼祥子》 C. 《荷花淀》 D. 《潘先生在难中》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题 5 分) 1 、“新月诗派” 2 、“问题小说” 3 、“七月诗派” 4 、“孤岛”文学 四、简答( 30 分,每题 10 分) 1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2 、结合作品,试论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3 、结合作品,试分析孙犁小说的抒情品格 五、论述(三选二,每题 15 分) 1 、试论述 20 年代“乡土文学”作家群的创作特色 2 、试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审美特色 3 、分析《围城》讽刺文学的特征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 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凌吉士是由作家丁玲创立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2人均为左联作家)戴望舒《雨巷》(成名作),《望舒草》(作品集)。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等12人。 4.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本、郁达夫和成仿吾等人。 5.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事先,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谈,共同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立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统一了思想,后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6.鲁迅思想:个性主义“图强”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受尼采思想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7.“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成立的一个小说流派。 8..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步短篇小说集。 9.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此后,《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出版现实了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垦新诗处女地的是胡适,1920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尝试集》但真意义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要算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 11.(茅盾)沈雁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该著作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 12.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是《蚀》,其是有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所构成的,他最著名的两个短篇散文是《风景谈》《白杨礼赞》。{链接: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巴金;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巴金} 13.80年代寻根小说代表人物有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等人。 14.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15.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绘了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锁形象,他苟且侥幸,表里不一。 16. 30年代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均为现实主义。40年代钱钟书《围城》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张爱玲主要作品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和小说《传奇》与散文《流言》,有着现代都市小说特征。 17.红色经典:写解放战争的《红日》,《红岩》;写农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的《红旗谱》,《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写(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简称“三红”一创一歌。 17.建国后,对《武训传》,《红楼梦》,胡风有批判。 18.莫言的抗日故事《红高粱》主人公人物形象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表现中华民族血性性格。 名词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