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物理 教材图片素材(光)(新版)苏科版

初中物理 教材图片素材(光)(新版)苏科版

初中物理 教材图片素材(光)(新版)苏科版
初中物理 教材图片素材(光)(新版)苏科版

考点:光的色散

现象: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置于三棱镜后的光屏上从上向下依次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这种现象叫作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考点:光的三原色:

如图所示,将红、绿、蓝中任

意两种色光照射到白纸上,相

互重叠的区域颜色如下图

研究表明,将红、绿、蓝三种

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

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而自

身却无法用其他的色光混合得

到。因此,我们将红、绿、蓝

叫作光的三原色。

考点:光具有能量

说明:通过某种方式,光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内能、化学能等。

(1)如图3-11,哈勃望远镜

通过它上面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点电能。

(2)如图3-1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太阳能热水器将光能转化为水的

内能。

考点:红外线的应用

说明: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辐射的红外线的强度与温度有关。如图(a)所示是利用红外照相机摄制的人体图像。

如图(b)所示的红外夜视仪,是通过识别不同温度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进行侦察的一种设备。

(a)

(b)

考点:紫外线的应用

(1)钞票上隐藏的标记在紫外线照射下发

出荧光,可以辨别钞票的真伪。

(2)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白内障,导致

皮肤过早衰老,甚至引起癌变,所以工人在

焊接时戴上防紫外线的面罩,可以减少伤害。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左图的事实表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

如图所示,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到一条直线光路,这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沿直线传播。

考点:小孔成像

如图所示为小孔成像的实验。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考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实验过程:

1.如图所示,将一张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

上,再将茶色玻璃板(平面镜)竖直放在

方格纸上。准备两个相同的物体(如棋子)以及刻度尺、铅笔等。

2.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看到它的像在

镜后。

3.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镜后,使它与

棋子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重合,此时棋

子B的位置就是棋子A的像的位置。

4.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棋子B与棋子A的像

完全重合。

5.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画出平面镜以及棋子A

和棋子B的位置,并画出两个棋子位置的

连线。用刻度分别测出两个棋子到镜面的

距离,发现两个距离相等。

6.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B所在的位

置。不能从白卡片上直接观察到棋子A的

像。

7.改变棋子A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并

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

实验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

大小相等,且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也相等。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考点: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所成的像。

过程:如图所示,MN表示平面镜,AB表示镜

前的物体。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

关于镜面对称,要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可以过A点作镜面

考点: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考点:平面镜成像在医学、军事上的应用

如图3-39所示,牙医借助平面镜观察牙齿的背

面;

如图3-40所示,潜艇内的人员用潜望镜观察水

面上的情况。

图3-46 考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与小结:如图所示,平面镜水平放置,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A、B两部分组成,可以绕接缝ON翻折。

1.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并

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观察在什么情况下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

由此可知,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将纸板B翻折到能呈现反射光束的位置,读

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再逐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数据,并将有关数据记录下来。

由此可知,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相等。

实验表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a)

(b)

考点:人眼怎样看到平面镜所成的像

如图(a)所示,蜡烛发出的光进入人眼,人就

看到了蜡烛。

如图(b)所示,以从蜡烛上S点发出的两条光

线为例,它们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入人眼,两条反

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平面镜后的S1点,

与图(a)相比,两种情况引发的视觉感受相同,

人会感到S1出有一个发光点,这个发光点就是S

的虚像。

考点:镜面反射

如图所示,平面镜的表面平整、光洁,当平行光

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仍是平行的,这种反射

叫作镜面反射。

考点:漫反射

如图所示,白纸表面相对粗糙,当平行光照在白

纸上时,虽然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但由于纸的表面凹凸不平,反射光就会杂乱无章

地射向不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作漫反射。

考点: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如图所示凹面镜对光由会聚作用,利用凹面镜对

光的会聚作用,可使光的能量集中。

考点:凸面镜能扩大视野

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与平面镜相比,凸面镜能扩大视野。

考点:可见光的频率范围

光也是一种波。

考点:日食

如图所示,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近似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太阳光形成影子。从地球上月影所在的区域看去,太阳被月亮遮住,这种现象称为日食。

考点:月食

如图所示,地球绕太阳运转,在背对太阳的一侧形成长长的阴影区---地影,一旦月球进入这个阴影区,就会发生月食。

如图所示,小明站

在河边,向水底看去,觉

得水并不深,跳下去应该

就在他自己的胸部,所以

他太偶下去洗澡了,结果

水没过了他的头顶。这是

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

时,发生了折射现象。

如图所示,铅笔斜插入装有水的碗中,从侧面看像在水面折断了一样,这是光的折射现象,从碗上方看水中的铅笔好像变浅了。

考点: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如图所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作焦点。

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如图所示,平行光通过凹透镜后会发散开来。

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从图中现象可以看出此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调整透镜到白纸的距离,使白纸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此透镜的焦距;如果用手拿着此透镜伸直手臂来观察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远处景物的实像。

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记录所选凸透镜的焦距。

2.如图所示,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3.使烛焰从距离凸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像。观察到物近像远像变大,且成倒立的。

考点:生活中的透镜

如图所示,投影片发出的光经镜头(凸透镜)射向平面镜,经平面镜反射后成像在屏幕上。

如图所示,苹果经照相镜头后成倒立缩小的像在胶片上

人眼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考点:视力矫正

小明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15cm处,另一侧距透镜30cm的光屏上刚好得到了烛焰倒立、放大清晰的像,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远视眼镜片,由于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他可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考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

图(a)表示近视眼的成像示意图,应配戴凹透镜;图(b)是远视眼的成像示意图,应配戴凸透镜。

考点:望远镜

如图所示,小明找到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模拟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其中较远的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虚像。

考点:自制水滴望远镜

如图(a)所示,通过小水滴(相当于凸透镜)可看到位于水滴下方白纸上的红箭头倒立的像。如图(b)所示,再用一个凸透镜作为目镜,观察水滴下面的箭头,缓慢调节透镜与水滴之间的距离,就会看到箭头放大的像。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完整版)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 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 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的控制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 (1)控制噪声在声源。 (2)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Hz 的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

苏科版2017初中物理课本插图汇编

八上物理课本插图 1.如图所示,透过烧瓶壁(烧瓶壁厚度忽略)看烧瓶内水中的金鱼比实际要大一些,是因为 光由进入 时,发生了折 射,烧瓶壁和内部的水 相当于 一个。 2.如图所示,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文字,则看到的 “文字”将会【】A.不变 B.变大 C.高度不变,但变宽了 D.宽度不变,但变高了 3.如图所示,将一个回形针用细线拴着,固定于桌面,当手拿一个条形磁铁在回形针上方时,看到回形针被吸起并静止在空中,磁铁对回形针的作用是通过发生的,这一现象包含的物理知识是(写出一点即可),若分别将一块玻璃板、硬纸板、铁片、铜片横着穿过磁铁和回形针之间时,能使回形针下落的是。 4.如图所示,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会沉入水底,是因为鸡蛋的平均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的密度,若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会慢慢的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在鸡蛋未露出水面前,所受的浮力大小,从刚露出水面至漂浮的过程中,浮力大小。 5.如图所示,向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轻轻地放入若干个回形针,会看到水面逐渐向上凸起而不流出,这是因为。 6.如图所示把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用铅笔敲打衣架时,能听到清脆的响声,这说明。 7.如图所示,在水中摇动小铃铛,能听到铃声,这说明。 8.如图所示,将一部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向这部手机打电话时,看到了荧光屏亮了,同时听到了手机的铃声,若用抽气机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铃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说明,整个过程中看到手机荧光屏一直亮着,这说明。 9.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冲击声波,再用椭球型凹面镜使声波经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结石粉碎,这里包含的物理知识有(1) ;(2)凹面镜对声波也具有作用。 10.如图所示,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摇晃,这说明。 第1题图 第4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5题图第6题图第8题图 第7题图

苏科版中考物理公式完整版

t s v = 2012年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 1、速度公式: 公式变形: 求路程vt s = 求时间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分正倒;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靠近焦点)像远像变大。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 mg ( G —重力(N) m ——质量 (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4、密度公式: V m = ρ 变形公式:m=ρV V =m/ρ 5、浮力公式: ① F 浮=G – F (称重法)

S F ② F 浮=G 排=m 排g (阿基米德原理法) F 浮=ρ水gV 排 V 排=V 浸 V 露=V 物---V 浸 ③ F 浮=G (平衡法) ④ F 浮= F 下-F 上 (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压力差法) 6、固体压强公式: p = 7、液体压强公式: p =ρgh 8、 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 2L 2: F 1——动力(N )L 1——动力臂 (m ) F 2——阻力(N ) L 2——阻力臂 (m ) 力臂的画法:1、找支点。2、画力的作用线。3、作做垂线段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kg 提示:[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N/m 2 ρ——液体密度 kg/m 3 h ——深度 m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面积单位换算: 1 cm 2 =10--4m 2 1 mm 2 =10--6m 2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N/m 2 F ——压力 N S ——受力面积 m 2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体的重力 N

苏科版初中物理新版教材解析文档

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2011年版) 特色与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苏科版)在实验区使用已10年,它在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顺应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修订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对该套教教科书进行了全面修订。目前,八年级教科书已通过教育部审查,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使用。 为了帮助老师们研究、分析、处理和使用好这套教材,我想谈一谈修订后教材的特色和教学建议。 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2.保持并强化教材特色,着力改善教材的薄弱环节。 3.关注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提高教材的适宜性。 修订教材主要特色如下: 一、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编写教材中,我们不遗余力地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学生喜欢物理,热爱科学。无论是在序言、各章节,还是在课外作业中,我们都极力关注让学生有兴奋感和充实感。 1.关注利用随手取材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堵住耳孔能听到敲击金属衣 架发出的声音吗?透过玻璃水杯 能看到什么现象?从不同角度观 察水杯中的小鱼,能看到什么现 象?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 到意外、惊奇,从而产生探究的欲 望。 图1. 修订方案P4图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积极思维。教材利用卡通人物的对话,或引入探究的问题,或陈述不同的观点,或暴露学生常见的错误认识,以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探究的动机。如图所示的卡通画,用小华唱《青藏高原》歌曲的情景,自然引入探究音调的课题;以一幅人落水的漫画引入折射现象的课题。 图2,“音调”的引入 3.初中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为此,对于教材中一些重、难点,我们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例如,先“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再“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先“初识透镜”,再“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先“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再学习“速度”;先“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再“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等。由此较好化解了学习的难点,使学生树立信心。

最新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 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 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 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 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 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 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3.5 光的反射》word教案 (1)

第2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人之所以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通过实验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能区分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 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1.光反射的规律 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实验1: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实验2: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结合图4.2-4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1)按照教科书图4.2-2,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图4.2-3),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路的可逆性 实验3: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实验4: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下图: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演示: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图略) 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三、课堂小结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 总结(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3.声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液体中快,而在液体中传播又比气体中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vt=2l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人耳的距离都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测速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 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分度值是0.1℃。 4. 温度计使用:(估、选、放、等、留、读)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齐。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含所有公式-绝对全----)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 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基本概念汇总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基本概念汇总(一)第一章声现象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专项练习汇编

第4题图 2018届九年级物理复习 学号 姓名 八年级物理上册 1. 如图所示,透过烧瓶壁(烧瓶壁厚度忽略)看烧瓶内水中的金鱼比实际要大一些,是因为光由 进入 时,发生了折射,烧瓶壁和内部的水相当于一个 。 2.如图所示,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文字,则看到的“文字”将会 A.不变 B.变大 C.高度不变,但变宽了 D.宽度不变,但变高了 3.如图所示,将一个回形针用细线拴着,固定于桌面,当手拿一个条形磁铁在回形针上方时,看到 回形针被吸起并静止在空中,磁铁对回形针的作用是通过 发生的,这一现象包含的物 理知识是 ( 写出一点即可),若分别将一块玻璃板、 硬纸板、铁片、铜片横着穿过磁铁和回形针之间时,能使回形针下落的是 。 4.如图所示,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会沉入水底,是因为鸡蛋的平均密度 (选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的密度,若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会慢慢的上浮最终 漂浮在水面上,在鸡蛋未露出水面前,所受的浮力大小 ,从刚露出水面至漂浮的过程中, 浮力大小 。 5.如图所示把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用铅笔敲打衣 架时,能听到清脆的响声,这说明 。 6.如图所示,将一部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向这部手机打电话时,看到了荧光屏亮了,同时听到了 手机的铃声,若用抽气机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铃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说 明 ,整个过程中看到手机荧光屏一直亮着,这说明 。 7.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冲击声波,再用椭球型凹面镜使声波经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 上,就能使结石粉碎,这里包含的物理知识有(1) ; (2)凹面镜对声波也具有 作用。 8.如图所示,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摇 晃,这说明 。 9.如图所示,用力敲击鼓面,可使鼓声的 变大,如图所示,唱到“高原”的“高”就 唱不下去了,是因为唱歌时的 太高。(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0.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和慢拨木梳的齿, 拨木梳的齿时,卡片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11.如图,用手蘸水后摩擦高脚杯的杯口,听到杯子发出声音,当注入杯中的水量发生变化时候,声 音特性中的 (音调、响度、音色)发生了变化,当水量增多时候,声音这个的特性变 。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第10题图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XX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XX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

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 4. 温度计使用: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初中物理 教材图片素材(光)(新版)苏科版

光 考点:光的色散 现象: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置于三棱镜后的光屏上从上向下依次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这种现象叫作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考点:光的三原色: 如图所示,将红、绿、蓝中任 意两种色光照射到白纸上,相 互重叠的区域颜色如下图 研究表明,将红、绿、蓝三种 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 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而自 身却无法用其他的色光混合得 到。因此,我们将红、绿、蓝 叫作光的三原色。 考点:光具有能量 说明:通过某种方式,光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内能、化学能等。 (1)如图3-11,哈勃望远镜 通过它上面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点电能。 (2)如图3-1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太阳能热水器将光能转化为水的 内能。

考点:红外线的应用 说明: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辐射的红外线的强度与温度有关。如图(a)所示是利用红外照相机摄制的人体图像。 如图(b)所示的红外夜视仪,是通过识别不同温度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进行侦察的一种设备。

(a) (b) 考点:紫外线的应用 (1)钞票上隐藏的标记在紫外线照射下发 出荧光,可以辨别钞票的真伪。 (2)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白内障,导致 皮肤过早衰老,甚至引起癌变,所以工人在 焊接时戴上防紫外线的面罩,可以减少伤害。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左图的事实表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 播

如图所示,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到一条直线光路,这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沿直线传播。 考点:小孔成像 如图所示为小孔成像的实验。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考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实验过程: 1.如图所示,将一张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 上,再将茶色玻璃板(平面镜)竖直放在 方格纸上。准备两个相同的物体(如棋子)以及刻度尺、铅笔等。 2.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看到它的像在 镜后。 3.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镜后,使它与 棋子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重合,此时棋 子B的位置就是棋子A的像的位置。 4.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棋子B与棋子A的像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

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 通恒星。 8.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第八章力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 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 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 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

苏科版初中物理书后练习答案.doc

八年级上册物理书后“WWW”答疑 P112 用手摩擦气球使气球本身振动发声或捏住充满气的气球口,改变孔的形状与大小,使气球放气时发出不同的声音。 P113月球上是没有空气的,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所以需要靠无线电来交谈。 P114不准确。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枪声由起跑点传到终点所用的时t==0.29 s,听到枪声时计时则晚了0.29 s。为了准确记录成绩,应在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 P15 1快划时听到的音调高,慢划时听到的音调低。 P152平常听自己的声音,依靠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骨骼,听录音机声音依靠空气传播;而不是因为录音机改变了音调和音色。 P155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 P191阻断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小噪声污染。 P221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5~6HZ,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00~400HZ,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所以能听到的是蜜蜂飞过,而不能听到蝴蝶飞过。 P333体温计量程35~42℃,玻璃泡上方有弯曲缩口水银流过去不会返回,可以确定最高体温,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而温度计无此结构可直接使用,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P333温室效应: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热岛效应: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城市人口稠密,绿化面积较少,应多种植树木。控制工厂的排放。 P381仙人掌的针状叶子,可防止体内的水分蒸发过快。 P382 提高小镜子的温度,避免口腔中的水蒸气在镜面液化,造成平面镜表面“起雾”。 P383在纸做的小锅内,用酒精灯加热能将水加热到沸腾。水沸腾时需吸收大量的热量,同时也吸收了纸的多余热量,使纸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183°C,所以用纸锅烧水,水能沸腾而纸并不会燃烧。 P384从壶口喷出的水蒸气遇到壶口上方的冷空气会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靠近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液化,因而看不到“白雾”; 离壶嘴较远处温度较低,水蒸气容易液化,因而形成的“白雾”比较浓。 P385蒸汽熨斗喷出的水蒸气温度很高,这些高温的蒸气遇到空气或衣物迅速液化为小水滴,放出大量的热,从而将衣物熨平。蒸汽熨斗的优点是不易把衣服烫坏。 P401水银的凝固点是-39℃,北方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这个气温下水银早已凝固,因而,寒冷的北方不宜用水银温度计。 P403从宏观上看,晶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呈对称性的形状,如食盐呈立方体,冰呈六角棱柱体,明矾呈八面体,而非晶体的外形是不规则的。晶体有固定的的熔化温度,非晶体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变软而熔化。P432霜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若气温偏高则无霜生成,因此“霜前冷”。雪熔化是需要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导致气温降低所以“雪后寒”。

【2020】最新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

【2020】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九年级下学期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半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今年担任九年级一、二班的物理教学工作,九年级学生已接触物理一年多,有些概念很抽象,对于由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同学来说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学们的知识面都比较窄,虽然在小学的自然课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但从物理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其中最基础、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所学的知识比较浅显,作为一门中考必考学科,应该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我校所使用的教材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本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充分体现STS思想,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收入一些十分有用且有趣的知识,力求形式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具体计划与措施: 1、加强自身的业务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做到每周不少于一节,提高自身的业务

水平。 2、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注重教材体系,把握重点难点。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把好实验关。 3、认真备课,根据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每一个学案,让学案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向45分钟要效益。4.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初中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上课时要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5、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建立“问题记录本”,要求学生人人做到每日一问;建立“错题记录本”,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错题;并指导学生预习、复习、解题的思路和能力; 6.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记笔记,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7.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但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做到严而有情,严而有度。凡事要优先摆事实、讲道理,以说服教育为主,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 8. 积极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率。 9. 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10、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

苏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也是斜面的一种)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