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

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

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

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

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

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

第一章林木结实

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

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

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

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

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

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

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

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

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

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

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①生理成熟:种胚发育到具有发芽能力时。

特点:含水量高、营养物质处于易溶状态,种皮不致密,保护组织不健全。

②形态成熟: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外部形态呈现出成熟的特征时。多数树种的采种时期。

特点:含水量低、营养物质呈凝胶状态,呼吸作用微弱,种皮致密、坚实,耐贮藏。

一般生理成熟先于形态成熟。

2种子的采种期:①小粒种子或带翅、带絮毛的种子,应在成熟后脱落前及时采种。

②种子成熟后较长时期悬挂在树上不落,采种期可延长。

③果实紫红色、红色的树种,易遭鸟类啄食,成熟后及时采种。

④果实易开裂的树种,及时采种。

3采种方法:树上采种(人工采种、机械采种)、地面收集、伐倒木上采集、水上收集

4如何选择采种母树:

(一)生长发育条件:树干通直、无病虫害、无疤节、发育健壮、材质好、树冠小、结果丰富、对病虫风等灾害抵抗力强、无机械损伤的林缘木或孤立木(距林分较近)。

(二)母树年龄:壮年母树

5林木种实:针叶树种的球果、阔叶树中的果实和种子的总称。

种实调制: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的干燥、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等技术措施的总称。

①脱粒

②净种:除去夹杂在种子中的鳞片、果皮、种皮、果柄、枝叶碎片、空粒、废种子、土块、虫卵、异类种子等,目的是提高种子纯度。

方法:风选、水选、筛选或粒选(手选)

③种粒分级:把某一树种的一批种子按种粒大小加以分类。

第四章林木种子贮藏与品质检验

1种子寿命:在通常情况下,种子生命力所能维持的年限。

2影响种子生活力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①种子生理解剖性质:种皮结构、内含物②种子的含水量:种子安全含水量③种子的成熟度和机械损伤状况(二)环境因素:

①温度:种子对温度的反应因含水量而异。种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因树种而异

②湿度:平衡含水量—种子相对含水量与空气相对湿度之间,保持平衡的含水量

种子的吸湿性能因树种而异,不同树种其种皮构造及化学成分差异很大。

对一般的树种来说,种子贮藏期间种子贮藏室的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25-50%范围内

③通气条件:通气条件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程度同种子本身的含水量有关

④生物因子:真菌和细菌、虫害、鼠害

3种子贮藏的方法:1)干藏法①普通干藏法②密封干藏法2)湿藏法①室外坑藏法②室内堆藏法③流水贮藏法4种子品质及其指标:

1)净度:纯净种子的重量占供检种子重量的百分比。

2)千粒重:在气干状态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

测定方法:百粒法、千粒法、全量法。

3)种子含水量(种子含水率):种子中所含水分的重量占种子重量的百分比。

4)种子发芽能力:

发芽率:在最适宜发芽的环境条件下,在规定的期限,正常发芽的种子数占供检种子总数的百分比。

发芽势:种子发芽数达到高峰时的正常发芽种子的总数与供测种子总数的百分比。

平均发芽速率:种子发芽所需的平均时间。

场圃发芽率:在场圃的环境条件下,所测得的发芽率。

5)种子生活力: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

6)种子优良度:人为的直接观察来判断种子的品质指标。种子的形态、色泽、气味、硬度等。解剖法、挤压法5种批:种源相同,采种年份相同,采种方法、种实的调制及贮藏方法相同,播种品质一致,重量不超过一定限额的同一树种或品种种子,称为一个种子批,或叫一批种子。

6种子样品:初(次)样品→混合样品→送检样品→测定样品

7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①发芽试验(时间长,且对一些休眠期长的种子行之无效)

②染色法(常用且易行)③x光照射法④感观检验法

第五章种子休眠与催芽

1种子休眠:由于种子的内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不能立即发芽的自然现象

类型:1)强迫休眠:种子成熟后,由于种胚得不到发育所必须的环境条件,因此处于休眠状态。如果给予适宜的发芽条件如水分、温度、空气、光等,就能很快发芽

2)长期休眠(生理休眠):有些种子成熟后,即使给予一定的发芽条件也不能很快发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或经过特殊处理才能发芽

2导致种子休眠的因素:

1)种皮机械障碍:种皮坚硬,致密以及具有蜡层,不易透气透水。打破方法:破坏种皮。

2)生理后熟:种胚发育不全影响发芽。打破方法:低温层积处理。

3)含有抑制物质:如乙烯、生物碱等。打破方法:低温层积处理。

3种子催芽:以人为的方法打破种子休眠并使种子露出胚根的处理。

方法:1)清水浸种法:多数树木种子用清水浸种后,都可以促使种皮变软,吸水膨胀,提早发芽。

2)机械损伤法:擦伤种皮,改变其透性。

3)酸、碱处理:把具有坚硬种壳的种子,浸在有腐蚀性的酸、碱溶液中,使种壳变薄,增加透性,促进发芽。4)层积催芽法

5种子萌发的阶段:吸胀、萌动、发芽

6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水分、温度、氧气、光照

第二篇苗木培育

1播种苗与野生实生苗的区别?

播种苗经过人工的培育,根系发达,苗木生长整齐、健壮、质量好;

野生实生苗由于密度不均,根系不发达,苗木的质量也不好。

2播种育苗:把林木种子播种到苗圃土壤中,通过育苗技术措施为种子提供有利于发芽、生长的条件,培育出苗木的方法,即有性繁殖的方法。

3硬枝扦插与嫩枝扦插的区别?

①硬枝扦插:选用当年生、休眠期的枝条进行扦插繁殖

②嫩枝扦插:在生长期中应用半木质化枝条进行扦插繁殖

4苗木质量评价形态、生理、活力指标有哪些?

1)形态指标:苗高、地径、高径比、苗木重量、根系指标、茎根比、顶芽、质量指数

2)生理指标:①苗木水分:含水量、水势、P-V技术

②导电能力:植物组织外渗液电导率、植物组织电阻率

③其它指标:矿质营养、碳水化合物储量、叶绿素含量、TTC染色法测定根系活力、芽休眠

3)活力指标:①根生长潜力:新根生长点数量、大于1cm长新根数量、大于1cm长新根总长度、新根表面积指数、新根鲜重、新根干重

②RGP 测定时间

第一章苗木年生长规律

1 根据育苗材料和方法苗木分为几类?

苗木:用于造林绿化的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凡苗圃中培育的树苗不论年龄大小,在未出圃之前,都称苗木。

①实生苗:由种子繁殖的苗木称为实生苗。播种苗与野生实生苗

②营养繁殖苗。插条苗、埋条苗、插根苗、根孽苗、嫁接苗、压条苗

③留床苗:在上1年的育苗地继续培育的苗木。

④移植苗:凡在苗圃中把原育苗地的苗木移栽到另一地段继续培育的苗木叫移植苗。

2 苗木的高生长有何特点?

(一)春季生长类型—前期生长类型。高生长期及侧枝延长生长期很短,且每个生长期只生长一次。

⑴这类苗木的实生苗,从2年生开始明显地表现出高生长期短的特点

⑵高生长期结束后,主要是叶子生长,根系和直径继续生长

⑶有时出现二次生长(秋生长)现象

(二)全期生长类型。苗木高生长期持续在全生长季节。

⑴高生长在全生长季节中都在生长;

⑵叶子生长、新生枝条的木质化,都是边生长边进行的;

⑶到秋季达到充分木质化,以备越冬。

⑷高生长速度,在年生长周期中不是直线上升,一般要出现1次(南方1-2次)生长暂缓期,有时会出现生长停滞状态

3苗木直径生长有何特点?

⑴苗木的直径生长高峰与高生长高峰是交错进行的。

⑵直径生长也有生长暂缓期。夏秋两季的直径生长高峰都在高生长高峰之后。

⑶秋季直径生长停止期也晚于高生长

⑷高生长停止后,直径生长还有一个小高峰。

4苗木根系生长有何特点?

⑴根系生长在1年中有数次生长高峰。

⑵根系生长高峰是与高生长高峰交错的。

⑶苗根在春季生长高峰出现最早。

⑷夏秋两季根的生长高峰都在高生长高峰之后,根系生长的停止期也比高生长停止期晚。

⑸根系生长高峰期与径生长高峰期接近或同时。

⑹有的树种苗木根系生长还要求通气条件。

5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周期可划分为几个时期,其各自的生长特点和育苗技术要点是什么?

1)出苗期:⑴阔叶树种子叶出土但未出现真叶;针叶树种子叶出土,种皮未脱落,尚无初生叶。

⑵针、阔叶树种,地下一般只有主根而无侧根,地上生长很慢,根部生长快。

⑶营养来源主要是种子所贮存的营养物质。不能吸收水分、养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育苗技术要点:主要是给幼苗出土创造有利条件,使幼苗出土早而多。播前整地、适宜播种期、种子催芽处理、加强播种管理等。

2)幼苗期:⑴营养来源全靠自行制造的营养物质

⑵阔叶树种的幼苗地上部分生出真叶后,叶子数量不断增加,叶面积逐渐扩大;针叶树种幼苗的子叶已脱掉种皮,并在生长点上生出初生叶。

⑶前期高生长很缓慢,根系生长较快。

⑷后期高生长由快转慢。

育苗技术要点:主要是保苗并促进根系生长,给速生期打下良好基础。

⑴灌溉要适时适量,及时松土除草

⑵生长快的树种,应在幼苗期进行间苗和定苗。生长慢的针叶树苗,如果过密,也应进行间苗。

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

⑷小苗幼嫩,抵抗力弱,预防晚霜及高温危害。

⑸合理施肥。

3)速生期:⑴地上部和根系生长量都最大。

⑵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已形成了发达的营养器官。

⑶环境条件方面,光照、气温,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空气相对湿度,是决定苗木质量的关键时期。

⑷一般要出现1次(南方树种1-2次)高生长暂缓期,形成2-3个高生长高峰。

育苗技术要点:追肥,灌溉,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

4)生长后期(苗木硬化期):

⑴生长速度减慢,高生长量急剧下降,最后停止生长,继而出现冬芽。

⑵苗木体内含水率逐渐降低,干物质增加,营养物质转入贮藏状态,逐渐木质化,故称硬化期。

⑶苗木对低温和干旱性抗性提高,落叶树种苗木的叶柄逐渐形成离层而脱落,进入休眠期。

育苗技术要点:促进苗木木质化,防止徒长,提高苗木对低温和干旱的抗性

6 插条苗的年生长周期可划分为几个时期,其各自的生长特点和育苗技术要点是什么?

1)成活期:⑴插穗无根,落叶树种也无叶,养分来源主要是插穗本身贮存的营养物质。

⑵插穗的水分除了插穗原有的,主要是从插穗下切口通过木质部导管从土壤中吸收。

育苗技术要点:创造适宜的土壤温度、水分和氧气条件:

2)幼苗期与生长初期:

⑴前期根系生长快,地上部生长缓慢。到后期,地上部分生长加快,逐渐进入速生期。

⑵扦插当年即表现出两种生长型的生长特点。幼苗期或生长初期的持续期,春季生长型约2周左右,全期生长型1-2个月。

⑶春季生长型树种的“插根苗”,扦插当年的苗木不表现出其原有的生长特点

育苗技术要点:

⑴可开始追氮、磷肥,促进幼苗生长。

⑵幼苗娇嫩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弱,要防止过低或过高温度的危害。

⑶灌溉,中耕。

⑷除草和防治病虫害。

⑸如果在温室或棚内嫩枝插条,在幼苗期后期应逐渐增加通风透光,使幼苗适应自然条件

3)速生期:当年就表现出两种生长型的特点。

育苗技术要点:⑴对春季生长型苗木,追肥灌溉要提前。⑵需抹芽的要在速生期之初抹芽。

4)苗木硬化期:

⑴春季生长型苗木的高生长在速生期已结束,形成顶芽。到硬化期只是直径和根系生长,且生长量较大。

⑵全期生长型苗木,高生长在硬化期还有较短的生长期,而后出现顶芽。直径和根系在硬化期各有1个小的生长高峰,但生长量不大。

育苗技术要点:凡能促进生长,不利于木质化的措施一律停止。需要越冬防寒。

第二章苗圃的区划与建设

1苗圃的种类:

按苗圃面积大小:大型苗圃、中型苗圃、小型苗圃

按苗圃所在位置:城市苗圃、乡村苗圃(苗木基地)

按苗圃育苗种类:专类苗圃、综合苗圃

按苗圃经营期限:固定苗圃、临时苗圃

2苗圃建设要考虑的条件有哪些?

(一)苗圃的经营条件:交通条件、电力条件、人力条件、周边环境条件、销售条件

(二)苗圃的自然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水源条件、气象条件、病虫害和植被情况

3苗圃用地是如何划分的?

1)生产用地:直接用于培育苗木的土地。

2)辅助用地:苗圃的管理区用地和苗圃道路、排灌渠道、防护林带、晾晒场、积肥场、仓贮建筑等占用的土地。4如何进行苗圃规划设计?

1)苗圃用地的划分和面积计算

2)准备工作:踏勘、测绘地形图、土壤调查、气象资料的收集、病虫害和植被状况调查

3)规划设计

①生产用地的区划:作业区及其规格;各育苗区的设置

②辅助用地的设计:

苗圃道路的设计、灌溉系统的设计、苗圃排水系统的设计、苗圃防护林带的设计、苗圃管理区的设计

5苗圃技术档案包括哪些内容?

苗圃基本情况档案、苗圃土地利用档案、苗圃作业档案、育苗技术措施档案、苗木生长发育调查档案、气象观测档案、科学试验档案、苗木销售档案

第三章苗圃耕作与轮作

第四章播种苗的培育

1土壤耕作的作用: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促进气体交换;促进土壤风化;改善土壤的温热条件;

利于苗木生长;能消灭杂草和防除病虫害

2整地包括哪些环节?

①平地

②耕地(犁地):土壤耕作中最主要的环节。耕地深度与耕地季节对耕地的作用影响最大

③耙地:在耕地后进行的表土耕作环节。

④镇压:压实松土层

⑤浅耕灭茬:在起苗后的圃地上、收割农作物的茬地上进行浅层土壤耕作。

⑥中耕:防止地表板结、疏松表土、蓄水保墒、清除杂草。

3施肥方法:基肥、种肥、追肥(土壤追肥、根外追肥)

4轮作:在同一块圃地上,轮换种植不同树种的苗木或其它作物的栽培方法。

连作:又叫重茬,在同一块圃地上连年培育同一树种的苗木。

5春、夏、秋三季播种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春播:⑴应做好种子的贮藏和催芽工作,以保证出苗

⑵时间宜早,当土壤解冻后,及时进行整地播种,尤其在生长期较短或干旱地区更为重要

⑶对晚霜危害比较敏感的树种不易过早播种,应考虑使幼苗在晚霜后出土,以防晚霜危害

夏播:⑴成熟后随采随播,具体日期因地而异

⑵夏播成败取决于土壤水分条件和地表温度的高低

秋播:⑴根据树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而定,对长期休眠的种子应适当的早播,强迫休眠的种子要晚播

⑵在北方以当年秋季不发芽为原则。一般树种秋播时间不宜过早,多于晚秋进行,以防播后当年秋季发芽,幼苗遭受冻害

⑶若要求当年早秋幼苗出土,则早播。如落叶松在北京地区于8月播种,幼苗很快出土,幼茎到冬季基本木质化,用土埋苗可安全越冬

6如何理解合理密度在育苗中的重要性?

合理密度实际上是合理安排苗木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在保证每株苗木生长发育健壮的基础上,获得单位面积上最大产苗量的密度。苗木过密,每株苗木的营养面积过小,光合作用产物减少,苗木表现细弱,易受病虫危害,移植成活率不高;苗木过稀,不能保证单位面积的苗木产量,苗木空间过大,土地利用率低。合理密度既要保证每株苗木生长发育健壮,有要获得单位面积上最大限度的产苗量,从而获得苗木的优质高产。

7常用的播种方法以其技术要点是什么?

撒播:把种子均匀的撒在苗床上

条播:按一定距离,开沟播种,把种子均匀撒在沟内。落水条播和坐水条播

点播:在苗床或大田上按一定株行距挖小穴进行播种

8试述播种苗的抚育管理。

(一)遮阴:侧方遮阴、上方遮阴

(二)灌溉和排水:漫灌、喷灌、滴灌;外水不浸、内水能排、水停沟干

(三)松土除草:除早、除小、除了

(四)密度控制:间苗、定苗、补苗,“早间苗、晚定苗”

(五)切根

(六)病虫害防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

(七)苗木越冬防寒:

生理干旱:覆土、风障、灌冻水、覆盖

霜冻:早霜、晚霜

圃地选择、适期播种、覆盖或搭暖棚、促进木质化、熏烟、喷水灌溉

第五章营养繁殖苗的培育

1营养繁殖: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为育苗材料,培育苗木的方法。

扦插繁殖:利用离体的植物营养器官,在一定的条件下插入土、沙或其他基质中,利用植物的再生能力,经过人工培育使之发育成一个完整新植株的繁殖方法。

2影响扦插成活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树种其生物学特性、母树年龄、枝条年龄、1年生枝条着生部位、同一枝条部位、枝条发育状况、同龄枝条直径和长度、插条保留芽和叶

(二)外界因素:

1)温度:生根最适温度为20-25℃

2)土壤水分:生根容易的树种扦插后灌1-2次透水就能满足生根的需要

3)土壤通气条件:插条生根需要氧气。

4)光照:嫩枝扦插要保持一定的光照条件

5)扦插基质:嫩枝扦插时要注意选用合适的扦插基质

3扦插的种类:

1)根插:必须是根上能形成不定芽的树种,往往在枝插不易成活或生根缓慢、管理费工的树种中采用。

2)茎(枝)插:最常用的方法,即一般所说的扦插。

a硬枝扦插(休眠期扦插)b嫩枝(绿枝、软枝)扦插(生长期扦插)

3)叶插:很多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叶插繁殖

4扦插方法:

(1)直接扦插:将插条直接插入圃地。要求圃地一定要松软。

(2)穿孔扦插:先用穿孔器具在圃地上打孔,再将插条插入孔内。穿孔深度要比扦插深度浅1-2厘米,插入插条时使下切口与土壤接触,以利吸水。

(3)泥浆扦插:先将圃地灌一次透水,在水渗下后立即扦插。

5促进插条生根的方法

(一)机械处理:环剥、刻伤、缢伤等。

(二)物理处理:黄化、加温、洗脱等。

(三)药剂处理:生长激素处理、化学药剂处理、生根促进剂

6嫁接:也称接木,人们有目的的利用两种不同植物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将一种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之愈合生长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新个体。

以枝条做为接穗的称“枝接”,以芽为接穗的称“芽接”。

7嫁接方法:(一)枝接类:切接、劈接、插皮接等。

(二)芽接类:如带木质部芽接(嵌芽接)、T字形芽接、方块芽接等。

(三)根接:将接穗直接接在根上

8影响嫁接成活的因素?

(1)砧木和接穗的亲合力:亲合力就是砧木和接穗在遗传基础、生理代谢、组织构造诸方面相同或近似,从而具有互相结合为一体的能力。通常是亲缘关系越近,亲合力越强。

(2)植物种类

(3)砧木的生理状况:形成层旺盛活动时,嫁接成活率最高。

(4)接穗的生活力:接穗生活力差不会有高的成活率。

(5)植物汁液内含物

(6)植物的极性:枝接、根接要使接穗的形态学下端与砧木的形态学上端相接,但芽接倒置也能成功愈合。

(7)嫁接技术:切削、剥离、绑缚等操作必须符合要求

(8)影响愈伤组织形成的环境因素:

湿度:对愈伤组织形成和发育影响最大

温度:对愈伤组织形成和发育有显著影响,一般25℃左右最适合愈伤组织生长

氧气:缺氧不利于愈伤组织生长

光线:黑暗环境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

第三篇森林营造

第一章森林立地

掌握:三项作业、森林的基本分类、森林立地相关概念、主导因子及其确定方法、造林地的种类

了解:森林立地分类

1三项作业:

1.1人工造林:在无林地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地的土地上进行的植树活动。

1.2人工更新:在原来生长森林的迹地上(包括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进行的植树活动。

1.3低价值林改造(简称低质林改造):采用人工造林的方法,用价值高的树种对价值不高的林分进行改造,从而代替低价值的树种。

2森林的基本分类:

①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起来的森林,包括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和低价值林改造形成的森林。

②天然林:自然演替或天然更新形成的森林称为天然林,包括原始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

原始天然林:完全通过自然演替形成的林分。

天然次生林:经过人为砍伐或自然灾害后,由天然更新形成的森林。

3立地: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立地类型: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类型: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4主导因子:在环境因子中,对植物生长发育起限制性、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确定方法:①逐个分析环境因子对植物所必需的生活因子(光、热、气、水、养)的影响程度,对生活因子影响大的,就是主导因子。②分析环境因子中的极端因子,也就是对植物生存或生长起限制性作用的因子,这样的限制性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5造林地的种类:①荒山荒地

②迹地。a采伐迹地:森林采伐以后的造林地b火烧迹地:人为或天然火灾后形成的造林地

③农耕地、四旁地及撩荒地④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第二章林种规划及树种选择

1.用材林对树种的要求:速生、丰产、优质

风景林对树种的要求:树形美、叶色美、叶形美、花美

2.适地适树的评价标准:

2.1 定性标准(客观)

1)成活的标准:在技术得当的情况下,林木不受任何限制的成活。

2)成林的标准:到达一定的年龄后,林木如期郁闭。

3)成材的标准:到达一定年龄后,林木具有正常的高度和粗度。

4)稳定性:林木从栽植到主伐更新,不因一些病虫危害或气候波动的影响而死亡。

2.2 定量标准

1)立地指数:采用立地指数评价适地适树时,可根据林学知识和栽培经验确定一个适宜值表示适应性。

2)材积生长量:评价树木是否达到适地适树,最直接的方法是林木的生产力的指标

3)立地期望值:相当于在一定的使用期内立地的价值。

利用不同树种采伐年龄、培育费用、成材价格等方面的不同,从经济效益方面反映林地立地的产出高低。

3.适地适树的途径

1)选择的途径

①选树适地:在确定造林地以后,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造林。这是最普遍和最多的途径。

②选地适树:确定了造林树种,寻找与之相适应的造林地。一般情况下是新树木种的引进所采取的方法。2)改造的途径:

①改树适地:在树木与立地不相适应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选种、育种:利用树木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杂交或选育等,提高树木的适应性。

引种驯化: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及科学锻炼的方法,使林木由适应区逐步向不适应区过渡。

②改地适树: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不大适应的树种生长。主要技术措施:整地、施肥、灌水(排水)等

4.适地适树的研究方法:

1)单因子对比法:在其它各项立地因子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以某单个因子影响林木生长状况的对比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把最影响林木生长或限制林木生长的单个因子找出来。

2)分立地类型对比方法:首先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然后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林木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此确定树木是否适合立地。

3)多因子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把立地因子数量化后与林木生长建立起数学模型,用于生长预测和适地适树判断。

需要了解的内容

1.经济林对树种的要求:丰产、优质、早实

能源林对树种的要求:1)生长迅速,生物产量高,能量高2)具有萌蘖更新的能力3)适应性强

2.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经济学,生态学,林学,适地适树,造林目的

第三章造林密度及种植点配置

1.密度作用规律:

1)造林密度对苗木成活的作用:为了保证造林一次成功,不再进行补植,加大造林密度。

2)造林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略微加大造林密度对林木有利

3)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

①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有的林木密度越大,树高就越高;有的相反;有的密度对树高没有影响。

②密度对林木树冠的影响:郁闭前,树冠的生长速度基本一致。密度大的林分郁闭早,密度大的林分林木的树冠小。密度与树冠指数(包括冠幅和冠长)的关系是显著负相关。

③密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

A密度对直径的影响是通过密度对树冠的影响和对地下部分的影响而实现的,特别是对前者的作用更大。林木直径与树冠指标呈典型的正相关关系

B密度越大,林木平均直径就越小,呈直线的负相关关系。

C直径分布:密度越大,小径阶林木的数量增大。

④密度对单株材积的影响:林分密度越大,平均单株材积越小

⑤密度对干材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幼林阶段:林木的蓄积量的大小取决于密度的大小。

成熟林阶段:密度对林木作用越来越大,不同密度的单株材积相差很大,蓄积量中单株材积的比重越来越明显。4)密度对干形材质的影响

①密度对尖削度的影响:树干的尖削度随密度增大而递减

②密度对材性的影响:密度大,林木晚材的比例大,木材的比重有所增加,对木材的材性有正影响

5)密度对根系生长和林分稳定性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密度过大,对根系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易使根系发育受阻,造成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密度过小,林分迟迟不郁闭,易造成大量杂草、灌木滋生、与林木争水争肥等。

2.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

①经验法:主要依据过去人工林的造林密度及生长情况,结合具体的实际而确定造林密度

②试验法:一个新的造林树种的引入,其初植密度的大小应该进行必要的试验。

③调查法:如果造林地附近有大量的森林覆盖,利用调查法是一个比较省力、省时的方法

④查图表法:一些树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密度研究,研制了密度管理图,这些树种造林时,可参考密度管理图

3.常用配置点的分布形式:①行状配置。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②群状配置

需要了解的内容

1. 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林分密度与经营目的的关系;林分密度与造林树种的关系;林分密度与立地条件的关系;林分密度与培育技术措施的关系;林分密度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2. 造林密度的意义:①密度是人为干扰森林生长发育进程的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林分密度是评价某一立地生产力仅次于立地质量的第二个重要因子②了解密度作用规律,可以防止极端化,使造林密度不至于过大或过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第五章造林整地

1整地的作用:

1)改善立地条件:改善小气候;提高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养分的间接作用;有利于土壤中水气协调

2)保持水土:生物措施、工程措施

3)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4)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的生长

2全面整地:翻耕造林地全部土壤的整地方式。

优点:清除杂草、灌木彻底,便于实施机械化作业及进行农林间作;苗木易成活,幼林生长良好

缺点:投资大、花的时间多也长,易造成水土流失,并且受地形条件限制。

3局部整地:翻耕部分造林地的整地方式。

优缺点与全面整地相反。

4几种典型的整地方式:水平带状整地、水平阶整地、水平沟整地、反坡梯田整地、鱼鳞坑(翼状)

第六章造林方法

1.植苗造林方法及成活原理:

①穴植法:最常用的造林方法,要求不窝根,踏实,大苗栽植。遵守“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植技术。

②靠壁植:常用于干旱地区针叶树造林,把苗木的根系紧贴植穴的一面壁上,保持苗木根系与毛细管相接。

③缝植法:一般用于风沙危害严重的沙地,沙壤土造林,特点是保持最小的破土面。

④沟植:开沟栽植,平原大面积造林时采用

2.各种造林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1)直播造林:

优点:苗木根系完整,苗木对林地适应性强,保留优良单株,施工简单、节约开支

缺点:对造林地要求严格、对抚育管理要求高、种子需求量大

应用条件: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使用性状优良的种子;切断主根移栽不易成活的树种;

主根发达、生长旺盛的树种

2)植苗造林:

优点:①根系发育完整,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抗逆性增强

②节省种子,管理周期短,省工、省时,幼林郁闭早③适用于所有树种。

缺点:①育苗-栽植比较费工、费时②在起苗-栽植过程中,易造成苗木的伤害

③特殊情况下,容易造成造林失败

应用条件: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要求不严,尤其是立地条件比较差的造林地造林较为安全可靠,如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地区,鸟兽害严重地区等。

3)分殖造林:

优点:营养繁殖、生长快、省工省力、成本低

缺点:寿命短

应用条件:湿润的土壤条件;能够产生大量不定根的树种

第四篇森林抚育

第二章森林抚育采伐

1抚育采伐的理论基础:

1)森林的生长发育时期:

①森林的形成时期(幼龄林)。林分开始郁闭,达到成林的关键在于根系的发展。

核心技术措施——为幼林创造较为优越的环境条件

②森林的速生时期(壮龄林)。林木高生长加快,达到最旺盛的时期

应密切注意森林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抚育采伐,保持林分适当的密度

③森林的成长时期(中龄林)。高生长渐渐趋缓;林木的直径生长逐渐达到最高点

及时疏伐,促进林木的直径生长

④森林的近熟时期(近熟林)。直径继续维持较大的生长量;材积和生物量的增长趋于高峰

森林功能的高效期。为了促进林木的直径生长,仍需进行疏伐

⑤森林的成熟时期(成熟林)。林木大量结实,林木生物学及工艺方面都已进入成熟。

应进行主伐利用

⑥森林的衰老时期(过熟林)。

林木已经衰老,生长几近停止或已经停止,发生生理衰老现象,容易感染病害和心腐,林木逐渐死亡。

2)林木分化与自然稀疏

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本身的遗传性和其所处环境的不同,导致各林木间差异很大,在森林里林木间的这种差异,称为林木的分化。

在一定密度的森林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森林的生长,而发生株树不断减少的现象称为森林的自然稀疏。

2抚育采伐的种类与方法:

1)透光伐—幼林时期。①全面抚育、团状抚育、带状抚育②化学抚育

2)疏伐。下层抚育、上层抚育、综合抚育、机械抚育

3)生长伐:为培育大径材,在近熟林阶段实施的一种抚育采伐方法

4)卫生伐:又称保健伐,是为维护与改善整个林分的卫生状况而进行的抚育采伐。

3采伐木的选择原则:

①淘汰低价值的树种。应保留经济价值高的和实生起源的目的树种,采伐非目的树种为主

②砍去品质低劣和生长落后的林木

③伐除对森林环境卫生有碍的林木。感染病虫害的、枯梢、枝叶稀疏、树皮异常等

④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有洞穴但没有病虫害、筑有巢穴的林木

⑤满足特种林分的经营需求。风景林、防护林等。

4抚育采伐开始期的确定:

1)按林分生长量分析确定

2)按林木分化的程度

①根据林木分级。当Ⅳ、Ⅴ级木比例达到30%左右时,应进行间伐。

②根据林分直径的离散度。林分平均直径与最大和最小直径的倍数之间的距离。

③根据林分的株树按径阶分配的比例。分化越强,林木间直径相差越大,小径木的数量越多。3)按林分的外貌特征确定

①根据冠形变化动态。树冠表面积和体积出现负生长的年龄

②根据自然整枝的高度。自然整枝明显加强的时候。

③根据郁闭度的指标

4)按标准表和密度管理图

5抚育采伐强度的表示方法:材积法、株数法

6每次抚育采伐强度级别(材积法):

①弱度:砍去原蓄积量15%以下;②中度:砍去原蓄积量16-25%;

③强度:砍去原蓄积量26-35%;④极强度:砍去原蓄积量的36%以上

7总抚育采伐强度级别(材积法):

总抚育采伐强度是以每次采伐所取得的材积总数占主伐时蓄积量的百分率表示。

①弱度:占主伐时林分蓄积量的40—50%;②中度:占主伐时林分蓄积量的5l一75%,

③强度:占主伐时林分蓄积量的76—100%;④极强度:占主伐时林分蓄积量的100%以上。8确定抚育采伐强度的方法:

1)定性方法:①根据林木分级②林分郁闭度和疏密度确定

2)定量方法:①根据胸高直径与冠幅关系确定

②根据树高与冠幅的相关规律(树冠系数)确定

③密度控制图或收获量表

9抚育采伐间隔期:又称重复期,指相邻两次抚育间伐所间隔的年数。

原则:根据采伐强度;根据林分的生长量;根据树种的特性;根据经济条件

050602《森林培育学A》试卷A答案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森林培育学A》试卷A答案 (10×2分=20分) 解释名词( 一、解释名词 1.种子活力:种子快速发芽及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苗木活力:苗木表现的或潜在的正常生长及对外界是环境的适应能力。 2.生理成熟:种子具有发芽的能力。 形态成熟:形态上显示出成熟特征。 3.子叶出土:下胚轴延长将子叶顶出土面。 子叶留土:下胚轴不发育或不延伸、仅上胚轴生长形成主茎。4.立地指数系指达到基准年龄时,优势木平均高,欧美国家为单位面积上最大高度来表示,可以选100株,10株或5株等等求得。 数量化的立地指数:主要据主导因子,生活因子,林木生长情况等综合起来进行分类,因此称数量化的立地指数。 5.前期生长型:生长时间短,6月份结束。 全期生长型:高生长在整个生长季节进行,生长期长达6个月。6.速生:单位时间内生长速度快 丰产:单位面积蓄积量大。 优质:材质优良,主要包括树干圆满通直、分枝细、自然整枝好,纹理通直,不翘不裂,不扭曲,出材率及经济产量高。 7.适地适树,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互适应的一项造林基本技术措施。 造林区划:是造林地区的划分,它是林业区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造林区划也叫造林类型区的区划,造林区划是一个既包括自然条件,又包括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性地理区划,它是服务于造林事业的综合性地理区划单位。 8.由于外界条件不适种子不能发芽;由于种子内部原因造成的休眠。 9.种子呼吸产生大量水分,并附在种子表面;种子呼吸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种子自热。 10.造林:是新造和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确切地说,种植面积较大,而且将来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则称为造林。 植树:种植面积较小不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

2020年整理森林培育课程复习提纲(答案)-.pdf

《森林培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环境。 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种子安全含水量: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含水率。 林分密度:是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主伐: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的过程。 适地适树:使培育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或达到培育目标。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数。 纯林: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 混交林: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生理成熟(physi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 形态成熟(morph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生产上多以形态成熟做为确定采种期的标志。 生理后熟:还有少数树种,如银杏的种实,虽然在形态上已呈现出成熟的特征,但种胚还未发育完全,只有采收后经过层积处理,种胚才逐渐伸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生理后熟。 防护林(protective forest):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用材林(timber forest):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森林。 经济林(economic forest):以生产除木材之外的其他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薪炭林(fuel forest):以生产木材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special utilization forest):以国防、科学实验、生产繁殖材料、风景游憩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工程造林:就是把植树造林纳入国家的基本建设计划,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进行。 母树林: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按照母树林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种子园:种子园是指用优良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采穗圃:采穗圃是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有初级采穗圃和高级采穗圃之分。 千粒重: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以克表示。 发芽势:在发芽过程中发芽种子数达到高峰时,正常发芽种子粒数占供检种子总数的百分率。它表示种子发芽的迅速和整齐程度。 营养繁殖育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苗木的一种方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共23页

一、、概念 1、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 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 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2.、森林培育的对象 人工林和天然林 3、森林的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 三、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

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 一、概念 1、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2、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4、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林木的极性在受精卵中形成,但一直保留下来。扦插不能把形态学下端向上。 5、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息性为基础的。扦插、组织培养等就是利用林木的全息性。 二、填空题 1、林木个体发育要经过(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2、林木群体生长发育要经过(幼龄林时期)、(壮龄林时期)、(中龄林时期)、近熟林时期、(成熟林时期)、(过熟林时期)六个阶段。 3、属于前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油松)、(樟子松)、(红松)、(马尾松)。 4、属于全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杉木)、(侧柏)、(柳杉)。 5、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单株和器官的生长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模式,即(“S”形)曲线。

森林培育学整理复习1

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立地质量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立地质量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人工林:凡由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林种:依据造林的目的及人工林的效益不同划分成不同种类。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同龄林:林分中全部林木的年龄处于一个龄级范围内 异龄林:林分中不同树种的年龄大于一个龄级范围 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林分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通常指某一树种株数占全林分株数百分比表示。 林木个体生长:是指树木个体体积和重量的增长变化,林木由种子萌发,经过幼苗时期,长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林木。 林木个体发育:林木个体构造和技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极性:林木体或其离体部分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 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林木各个器官分工不同,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但他们的关系密切,不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器官的生长都会受到其他器官生长的影响。 森林的潜在生产能力: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气候—立地生产力。 造林规划:是对造林工作的宏观安排,包括它的发展方向、林种比例、局部、规模、进度、

森林培育学试题剖析

一、单项选择 1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教材是由 A 编著的。 A. 德国 B.前苏联 C.日本 D.中国 2、森林培育的 C 阶段是时间延续最长的阶段。 A.前期规划阶段 B.更新营造阶段 C.抚育管理阶段 D. 收获利用阶 段 3、树种的C 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A. 生物学 B.解剖学 C.生态学 D.林学 4、判断和选择树种的基础依据是树种的 A 。 A. 自然分布 B.生态幅度 C.生理幅度 D.遗传特性 5、营养繁殖最佳时期A。 A.幼年期 B.青年期 C.壮年期 D.衰老期 6、引种的最佳时期B。 A.幼年期 B.青年期 C.壮年期 D.衰老期 7、采种最佳时期C。 A.幼年期 B.青年期 C.壮年期 D.衰老期 8根据国家有关优良母树的标准进行选择,林分郁闭度一般以 C为宜。 A. 0.1 ?0.3 B. 0.3 ?0.5 C. 0.5 ?0.7 D. 0.7 ?0.9 9、一般来说,种子贮藏适宜的条件组合是 D 。 A.温度-5 —0° C,相对湿度0-10% B. 温度5—10° C,相对湿度 10-25% C.温度-5 —0° C,相对湿度10-25% D.温度0—5° C,,相对湿度 25-45% 10、贮藏时,最适宜的种子含水量是 C 。 A.平衡含水量 B.临界含水量 C.安全含水量 D.饱和含水量 11、多数树种适宜发芽的温度是 B 。 A. 10 —20° C B. 2 0—30° C C. 3 0—40° C D. 4 0—50° C 二、填空 1、按照《森林抚育采伐规程》,将抚育采伐分为:透光伐、 疏伐和生长伐。特殊林分还可采用卫生伐。

经济林学科硕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经济林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7Z3)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经济林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最新科技成就,具有本学科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1、经济林生物技术与良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经济林育种群体的构建,建立系统和健全的育种基地;经济树种的常规育种,含无性系育种和有性杂交育种等技术;重要经济树种cDNA 文库和EST文库的构建及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检测,经济树种再生体系的建立,重要经济树种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2、经济林资源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为:主要经济树种的生殖过程、生长发育规律、目标产物合成等主要有机产物的生物代谢过程和调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经济树种良种壮苗新技术,重点是建立经济树种无性系育苗新技术体系;优良品种的科学配置技术,主要解决自交不亲和经济树种的不同S基因型的品种配置和花期相遇品种配置问题;经济林栽培的树体管理技术、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技术;经济林栽培的花果调控技术;经济林无公害栽培技术。 3、经济林资源产品加工利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资源食品工程技术及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食用经济林资源加工与利用;经济林资源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等。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一、人工造林的重要意义 1.人工造林:是在无林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的土地上造林。 2.人工更新:在原来生长森林的迹地(采伐、火烧)上造林。 3.人工造林的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高效林业发展方向/林种多样性发展方向/短周期方向发展方向/定向培育发 展方向/向无性系林业方向发展/城市林业发展新方向。 4.林种:根据森林的效益、功能和用途不同而划分的森林种类。 人工林的林种的类型: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林。 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3)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地森林。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地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5.生态公益林:以发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导功能的森林。商品林:以生产木材、薪炭、干鲜果品及其他工业 原料等为主的森林和灌木林。 6.分类经营:指将《森林法》中划分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按其发挥的主要功能 进行重新划分。将防护林、特种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划为商品林。 7.林木个体生长: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不可逆的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8.林木生长过程的描述:1)林木生长曲线。2)林木生长速率。3)林木生长量。按调查因子分:树高、直径、根系、 断面积、材积、重量、形数生长量。按照部位:林木、树干、枝条生长量。按照时间:总生长量、定期生长量、连年生长量等。 9.林木的发育: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即林木器官、组织或细胞在质上的变化。 全期生长型春季生长型 10.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1)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2)主茎和侧枝的相关性。3)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 相关性。4)极性和再生。 11.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1)幼林阶段:种子形成幼苗到1-3龄前,或造林后1-3年。维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保证 个体成活至关重要。2)幼树阶段:指幼苗成活后到郁闭前阶段,或称郁闭前阶段。是扎根和根系大量发生的重要时期。应及时采取抚育措施。3)幼林龄阶段:林分郁闭后的5-10年或更长时间,为森林的形成期,属于结实幼年期。4)中龄林阶段:森林的外貌和结构大体定型,林木先后由树高和直径的速生期转入到树干材积的速生期,群体生物量中,干材生物量的比例迅速提高而叶生物量的比例相对减少。5)成熟林阶段:树木个体增大到一定程度,高生长开始减缓甚至停滞,树冠有较大幅度的扩展,直径生长在相当长时期内还维持较大生长,材积生长量和生物量增长趋于高峰,维持一段时间后下落。种子产量高、质量好。可采伐利用。6)过熟林(衰老)阶段:林木生长趋缓、健康程度降低,病虫、气象、火灾的作用增强。种子产量降低、质量下降。 1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条件:1)内部因素:营养物质、代谢机能、激素水平、遗传特征 2)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和养分。 13. 林木群体生长量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林分断面积、材积、重量。 14. 影响林分生长发育的因素:立地质量、树种选择、林分群体结构、密度、抚育措施等。 15. 林木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1)光合速率。提高林木的光合速率是提高人工林产量的基本途径。(1)树种遗传品质。 (2)个体特性。(3)生长环境:受光强、温度、湿度、CO2、水分制约。可通过施肥、灌溉等林学措施和林木群体结构的再调节分配作用创造需有利的环境条件。2)叶面积。调节林木最佳的叶面积状态(最适叶面积、枝叶伸展角度):树种搭配、造林密度及密度调节。3)生长期。树种选择、环境条件、林分结构。4)老化过程。叶高光效阶段、生长高峰。 16.光合产量(净第一性生产)=粗第一性生产-呼吸消耗 生态系统净生产量=净第一性生产-净第一性生产 生物量:单位面积上所有生物有机体的干重。经济产量:单位面积的出材量。

《森林培育学》试题上课讲义

《森林培育学》试题

15、种子呼吸作用越弱,生命力越短。() 16、在西藏林木种子调制多采用机械进行调制。() 17、苗木叶色黄绿而薄,茎杆矮小、细弱,下面老叶枯黄、脱落,枝梢生长停滞是缺P所致。() 18、种肥宜用化学肥料。() 19、根外追肥宜选在晴天进行。() 20、西藏造林地整地宜采用块状和穴状整地。() 21、分殖造林就是利用林木的营养器官进行造林的方法。() 22、有机肥料的肥效相比化学肥料而言它是速效的。() 四、单项选择题 1、核桃宜用( )净种。 A、水选 B、风选 C、筛选 D、粒选 2、种批是指在( )。 A、同一树种 B、相似的立地条件 C、相同时间内采集且种实的处理和贮藏方法也相同 D、以上A、B、C 3、种子贮藏适宜条件的组合应是( )。 A、温度0-5℃,湿度25-65% B、温度-5-0℃,湿度0-10% C、温度-10-5℃,湿度10-25% D、温度5-10℃,湿度0-10% 4、影响种子贮藏寿命的主要因素是( )。 A、种子成熟度 B、种皮结构 C、含水量 D、内含物成分

5、不能促进扦插生根的物质是( )。 A、硼酸、蔗糖 B、吲哚乙酸吲哚丁酸 C、二氧化锰氧化锰 D、硫酸亚铁、硝酸银 6、嫁接育苗,砧木一般用( )苗。 A、实生 B、营养繁殖 7、保证苗木移植质量最关键的技术是( )。 A、扶正苗木 B、深浅适中 C、根系舒展 D、移后踩实 8、出圃期间苗木失水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 A、根系 B、茎干 C、枝 D、叶 9、截制插穗时下切口位置应在( )。 A、侧芽上0.5cm B、侧芽处 C、侧芽下0.5cm D、随意 10、对深休眠种子催芽效果最好的是( )。 A、温汤浸种 B、层积催芽 C、低温层积催芽 D、变温层积催芽 11、下列林中属于特种用途林的是( )。 A、护路林 B、护提林 C、母树林 D、水源涵养林 12、混交林主要树种的比例一般要( )。 A、大于伴生树种 B、小于伴生树种C、等于伴生树种D、不考虑比例 13、在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采取人工栽培恢复森林的方法称( )。 A、人工更新 B、人工造林 14、植苗造林一般不宜太深,其栽植深度小苗应比原土印深多少厘米( )。

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森林培育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壮苗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本课程前,应系统学习“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选编及依据 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森林培育学》作为主讲教材。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林业专业的教学。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充实我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 绪论 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国内外育林的现状、成就与问题,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变的深远意义。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良种基地营建技术;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 (1)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 (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 (3)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 (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 (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 (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第二章苗木培育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森林培育学重点

绪论 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 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性事业。 ●森林培育学是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英语silviculture源于拉丁语,silva意为森林,culture为栽培和培育的意思。 ●造林简史:新中国成立后(4个发展阶段) ①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实行封山育林,只在重点地区开展人工造林,以群众造林为主。技术措施机械地采用前苏联的办法(如大密度造林,机械的林带走向等),强调造林质量少,造林成效低。 ②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同时发展,开展沙漠绿化、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时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以粮为纲,大炼钢铁),造林成效虚报、浮夸严重。造林技术上,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许多措施更切合国情,同时着手于造林基础工件的研究,如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 ③停滞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全国形势不稳,造林工作进展缓慢,毁林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学校停止招生,科研单位停止研究工作,所有技术工作基本停顿。 ④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 →1979年2月23日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4年9月20日第六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树节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提出,1998修正) 6、1998年长江洪灾后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③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⑥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7、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三生态 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2016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 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 一、森林培育学概念及发展历史 (一)森林培育学的相关概念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活动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 森林培育学/造林学(Silviculture)是关于森林营造和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其对象是人工林和天然林。森林培育学原名造林学,是中国引用的日本从德文翻译出的词语,后改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培育全过程的理论问题,如森林立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基本理论问题;二是全培育过程各个工序的技术问题,如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及改造、森林主伐更新等。由于不同林种的培育目标不同,技术体系也应与培育目标相适应。而关于一些特定林种的培育科技问题,由于事业发展需要和培育特点明显,已陆续独立为单独的课程,如经济林学、防护林学等,它们统属于森林培育学科群,成为其三级学科。 (二)我国森林培育学/造林学的发展历史 以林木培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林业科学技术有着光辉的历史,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从秦汉时期南方的古越人创造的“萌条杉”、插条杉等繁殖技术到西汉的《汜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植树技术再到北魏的《齐民要术》,首次提出农林间作和林木轮伐法。我国古代有关林木培育的知识和经验尽管对推动林业生产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处于零散无系统的状态,没能形成一门学科。 近代森林经营思想和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发源地始终在德国。我国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社会生产事业发展的滞后,包括森林培育学在内的整个林学的形成发展都比较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陆续由一批从欧、美、日归国的留学生对林学各个学科做了系统介绍。最后,在引进国外先进知识的基础上,许多先辈努力探索与国内实际结合,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森林立地 (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森林立地的立地环境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其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 (二)森林立地的分类 森林立地可以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称为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广义上说,立地类型划分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类型划分多指狭义分类。 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主要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万儒、蒋有绪等人建立。该系统把全国共划分成3个立地区域、16个立地带、65个立地区、162个立地亚区,由包括0级在内的5个级别和若干辅助级别组成。其中,1、2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区域分类单元,3、4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基层分类单元。

整理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根据老师所给题目整理讲解学习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名词解释21分判断题10分选择题15分问答题39分论述题15分xxx 名词解释 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适地适树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改地适树就是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不大适应的树种生长。 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农林复合经营又称混农林业、农用林业、农林业、林农间作等。林农复合经营是将林业和农业或牧业或渔业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 复合经营的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 森林立地主导因子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精品文档. 联系网站删除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子和人为活动因子。即林木是

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林木发育 也就是新增加的部分在形态结构以器官、组织或细胞的质上的变化,至生理机能上与原来部分均有明显区别。同一树种邻近的相同年龄的植株林木分化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形态上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称为林木分化。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森林收获作业法通常称作主伐,之后采取适宜的更新方式,使采伐迹地得以更新,森林生态环境能够维持与改善的一整套技术措施。森林潜在生产力 所谓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良种与良种基地良种基地,是指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树根生出来幼树组天然次生林是指天然森林被砍伐后,天然次生林 成森林,针对原生林,称之为次生林;也就是最初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再次自然生长繁衍所形成的天然植物群落。 顶端优势林木主茎顶芽生长快,抑制侧芽或侧枝生长的现象,叫做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顶端优势。树种生态学特性与生物学特性 是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种子园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工程造林

《森林培育学》试题解析

《森林培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3、实生苗:以种子作为材料培育出来的苗木。 4、苗木: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6、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7、千粒重:是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 8、营养繁殖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的苗木。 9、种子的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皮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10、低温:是指温度在0-5℃。 11、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12、外来树种: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 1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4、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5、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所组成的林分。

16、林木生长: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17、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和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 18、森林潜在生产力: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长力。 19、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20、种子催芽:通过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称~。 21、直播造林: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的造林方法。 22、直苗造林: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方法。 23、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二、填空题 1、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的含水量是决定贮藏方法,影响贮藏效果的主导因素。 2、播种的方法有条播、点播、撒播。 3、种子的催芽方法有浸种催芽、层积催芽、药剂催芽。 4、扦插方法有硬枝扦插、嫩枝扦插。 5、森林培育阶段划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收获利用阶段阶段。 6、种实可分为闭果类、裂果类、肉质果类。 7、苗木的种类主要有播种苗(实生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容器苗。 8、苗圃按其经营年限可分为固定苗圃、临时苗圃

森林培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 1、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教材是由 A 编着的。 A. 德国 B. 前苏联 C. 日本 D. 中国 2、森林培育的 C 阶段是时间延续最长的阶段。 A. 前期规划阶段 B. 更新营造阶段 C. 抚育管理阶段 D. 收获利用阶段 3、树种的 C 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A. 生物学 B. 解剖学 C. 生态学 D. 林学 4、判断和选择树种的基础依据是树种的 A 。 A. 自然分布 B. 生态幅度 C. 生理幅度 D. 遗传特性 5、营养繁殖最佳时期 A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6、引种的最佳时期 B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7、采种最佳时期 C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8、根据国家有关优良母树的标准进行选择,林分郁闭度一般以 C 为宜。 A. ~ B. ~ C. ~ D. ~ 9、一般来说,种子贮藏适宜的条件组合是 D 。 A. 温度-5—0°C,相对湿度0-10% B. 温度5—10°C,相对湿度10-25% C. 温度-5—0°C,相对湿度10-25% D. 温度0—5°C,,相对湿度25-45% 10、贮藏时,最适宜的种子含水量是 C 。 A. 平衡含水量 B. 临界含水量 C. 安全含水量 D. 饱和含水量 11、多数树种适宜发芽的温度是 B 。 A. 10—20°C B. 20—30°C C. 30—40°C D. 40—50°C 二、填空 1、按照《森林抚育采伐规程》,将抚育采伐分为:透光伐、疏伐和生长 伐。特殊林分还可采用卫生伐。 2、疏伐方法分为下层疏伐法、上层疏伐法、综合疏伐法、景观疏 伐法和机械疏伐法五种。 3、抚育采伐就其性质不同,分为定性和定量。 4、现代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一般归结为供给功能、支持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四类功能。 5、现行的森林法把森林分为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和用材林五大林种。 6、森林培育的对象是天然林和人工林。 7、森林培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四个阶段。 8、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和生物因素三大因素。 9、森林立地的构成因子主要包括物理环境、森林植物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三大类。 10、森林立地分类的生态学基础是植物群落学基础、林型基础和森林生态系统基础。 11、森林立地分类的依据主要指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区分和分类单位的划分依据。。 12、树种选择的基础是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特性和林学特性。 13、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和林学特性等。

华山松苗木培育指标分析

森林培育学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李莲芳、朱存福 基质类型与KMnO4和GA3浸种对华山松发芽及苗木生长的影响1 ——株存活率、根干重 1.试验目的和意义 华山松(Pinus armandii)松科(Pinaceae)松属,针叶乔木。幼树树皮灰绿色或淡绿色,平滑,老则灰色,裂成方形或长方形厚块固着于树干上。球果圆锥状长卵形,翌年9~10月成熟,种子无翅或两侧及顶端具棱脊。 华山松产于华北、西北、西南及湖北西部,生于海拔1000~3300m,形成纯林或混交林。喜光、喜温凉湿润气候,分布区年均温5~15o C,年降水量600~1500mm,宜深厚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森林棕壤,在钙质土上也能生长,不耐水涝和盐碱;浅根性,侧根发达,可作为产区低山至中山地带的造林树种。边材淡黄色,心材淡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略粗,质轻软,易加工,供建筑、板料、家具、木模、胶合板等用:木材纤维含量高,为优良造纸和纤维加工原料,种子可实用。 本试验采用播种育苗法培育华山松苗木,学习掌握林木苗木培育的基本方法,了解多因素对华山松种子发芽率及种苗生长的影响。 2.试验设计 2.1试验的因素水平 试验因素包括基质类型、高锰酸钾(KMnO4)和赤霉素(GA3)浸种共3因素,因素包括3个水平(表1)。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浸种对发芽的影响,增加一个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浸种的单因素试验,共含6个水平(表2)。 表1 试验的因素水平表 因素水平设施A-基质类型(V:V) B-KMnO4浸种浓 度(%) C-GA3浸种浓度(g/L) 1 全光照苗圃土0.050 2 温棚内苗圃土∶炭渣=70%:30% 0.250.015 3 ---苗圃土∶炭渣=50%:50% 0.50.030 注:KMnO 4和GA 3 浸种时间分别0.5h,首先用KMnO 4 浸种后清水洗净晾干后再用GA 3 浸种。 1森林培育学实习报告.第一小班林学12级.陈月圩20120455003

《树木学》习题1—总论 - 参考答案

《树木学》习题1—总论(参考答案) 学院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 1.树木学:是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及利用价值的学科。 2.分类系统:按照生物形态的繁简差异、生理功能的不同水平和系统发育中亲缘关系的远近归类,反映生物界的自然谱系。 3.种: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位,它是由一群形态类似的群体所组成,来自共同的祖先,并繁衍出类似的后代。 4.双名法:是种的学名形式,用拉丁文表示,即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个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并于其后附上命名人。这是由瑞典人林奈确立的。 5.树木分布区:每一树种都有一定的生活习性,要求一定的居住场所。每一树种所占有的一定范围的分布区域,即为该树种的分布区。 6.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是指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个体发育)及生长周期各阶段的性状表现。包括树木由种子萌发,经苗木幼树发育到开花结果,直至最后衰老死亡整个生命过程的发展规律。 7.物候期:简称物候期,是指生物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有不同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8.生态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是指树木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性。 二、填空题: 1.树木按生活型可分为下列三大基本类型: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而每一类型又可按冬季落叶习性分为常绿、落叶和半常绿(半落叶)三种性状。 2.传统分类学的奠基人是瑞典人林奈,他确定了以“双名法”命名植物。 3.分类学的依据有形态学、解剖学、电子显微镜技术、孢粉学、细胞学、物种生物学、植物化学和分子系统学8个方面。 4.植物分类的基本等级是门、纲、目、科、属和种。 5.种下的分类等级主要有4个,分别是亚种、变种、变型和栽培变种。 6.树木分布区的类型主要有天然分布区和栽培分布区,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水平分布区和垂直分布区。 7.树木特性主要包括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 8.影响树木生长的生态因素主要有4个,分别是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 三、单项选择: 1.(C)林奈的分类系统是属于哪个时期的分类系统? A.本草时期的分类系统 B.自然分类系统 C.人为(机械)分类系统 D.系统发育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