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森林培育学资料

森林培育学资料

森林培育学资料
森林培育学资料

森林培育学

名词解释

1 森林:以木本为主体,包括各种生物成分的具有一定高度和一定面积的集合体,有与周围环境明显区别

的内部环境。

2 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3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含林木种子、苗木培育、造林、抚育间伐与更新)的理论和技术

的学科。

4 森林培育范畴:包括森林培育全过程(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

控、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

5“三项作业”

A.人工造林:在无林地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地的土地上进行的植树活动。

B.人工更新:在原来生长森林的迹地上(包括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进行植树活动。

C.低价值林改造(简称低质林改造):采用人工造林的方法,用价值高的树种对价值不高的林分进行改

造,从而代替低价值的树种。

6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起来的森林称为人工林,包括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和低价值林改造形成的森林(凡是有人工劳动而形成的森林均属人工林)。

7 天然林:自然演替或天然更新形成的森林,包括原始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

A 原始天然林:完全通过自然演替形成的林分。

B 天然次生林:经过人为砍伐或自然灾害后,由天然更新形成的森林。特点是由强阳性树种组成、价

值低、林相不整齐或病虫害严重的林分。

8立地: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9 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10 生境:包含地理位置以及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的综合。

11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

素。

12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13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为收获预估而量化土地的生产潜力,

或为确定林分所属立地类型提供依据。

14 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

15 立地类型: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16 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

合。

17 主导因子:在环境因子中,对植物生长发育起限制性、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18 荒山:是指没有生长过森林的宜林地或曾经生长过森林,但已经失去森林土壤的特征的立地

19 荒地:平坦但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或弃地包括沼泽、滩涂、沙地、盐碱滩地等

20 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是造林目的的集中反映,也是制定经营措施的依据。

21 林业区划:根据林业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

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分别研究其区域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与林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探索其允许的或可能的林业生产规模、最佳布局和对现状进行调整的必要措施。

22 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

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23 造林密度(初植密度):指单位面积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通常用单位面积上株或穴来计算。

24 立木度或经营密度(林分密度):指林分密集程度用单位面积上活立木的个数表示。

25 合理密度:指一定立地,一定年龄阶段各个树种都有一个最适宜的密度。在该密度下,林木个体与群

体的关系比较协调,个体的发育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群体的生产力最高。

26 人工林的组成:指林分中各树种成分及所占的比例。

27. 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人工林或一个树种数量占90%以上。

28.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

的人工林。

29. 单层林:在林地的横断面上,只有一层林冠的林分,一般是由单个树种组成的同龄林。

30. 复层林:在林地横断面上,有明显的林冠分层。一般是异龄林或混交林

31 树种的种间关系:由于树种的特性各异,所以在它们共同的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相互影响,

相相互作用。

32 整地:是造林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33 林地清理:对造林地的表面的采伐剩余物(如伐根、枝杈等)、枯枝落叶层和活地被物(如灌木和草本

植物)等进行清除和处理的过程。

34 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直接栽植于造林地

的造林方法。

35植苗造林:植苗造林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植苗造林是使用最为普遍而且比较可靠的一种造林方法。

36人工幼林抚育管理:一般是指从造林后至郁闭以前这一段时期所进行的抚育管理技术的统称,包括土壤管理技术、林木抚育技术及幼林保护。

37造林规划:是在相应的或者上一级的林业区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区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造林工作进行粗线条的安排。

38造林调查设计:是在造林规划的原则指导下和宏观控制下,对一个较小的地域进行与造林有关的各项因子,特别是对宜林地资源的详细调查,并进行具体的造林设计。

39森林更新:天然或人工林经过采伐、火烧或其他自然灾害消失后,在迹地上以自然力或人为方法重新恢复森林的过程

40主伐更新:对成熟林分采伐利用的同时,培育新一代幼林的全部过程。

41伐前更新:在森林采伐以前的更新简称前更。

42伐后更新:在森林采伐以后的更新简称后更

43天然更新:利用自然的力量重新形成新一代森林的过程。

44人工更新:以人为的方法重新恢复森林的过程。

45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对天然更新加以人工辅助形成森林的过程。

46主伐方式:在预定的采伐地段上,根据更新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方式,配置伐区,并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采伐更新的整个程序。

47伐区:在规定的期限内(通常一年)采伐的林地。

48采伐迹地:主伐后尚未更新的迹地。

49新采伐迹地:未超过更新期,未完成更新的采伐迹地。

50老(旧)采伐迹地:超过了更新期,仍未完成更新的采伐迹地。

51火烧迹地:森林经过火烧后保留的活立木达不到有林地的标准,并未更新。

52皆伐:将伐区的林木,一次采完或几乎采完,并及时更新恢复森林的一种采伐方式。

53渐伐:在较长期间内(不超过一个龄级),分几次将伐区林木采完,在林木全部伐完后,林地也全部更新起来的一种采伐方式。

54择伐:是每隔一定时期,采伐一部分成熟林木,使林地始终保持不同年龄的有林状态的一种主伐方式。55矮林:以无性繁殖方法形成的森林。

56乔林:种子或栽植实生苗形成森林。

57萌芽更新:由伐桩上的休眠芽或不定芽发育成萌发条所实现的森林更新。

(阔强;针弱)通常林木萌芽力与其母树伐前的生长速度成反比

58根蘖更新:由根部的不定芽形成根蘖条长成植株(山杨、沙棘、刺槐)

59头木作业:从树冠以下砍去,留一部分树干,经过多次砍伐,在此处增大呈瘤状

(一般高度为1-4米)

60截枝作业:树冠分枝以上砍去枝条。

这是矮林的特殊经营方式生产小径材

61天然次生林(次生林):在原生林受到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破坏后,以天然更新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

62 低效林分: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按照立地的生产和生态潜力来衡量,生态功能或经济功能低下的林

分(人工林天然次生林)。

63 林木抚育:林木修枝,抚育采伐作业,低价值林分改造

64 林木的分化: 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本身的遗传性和其所处环境的不同,导致各林木间差异很

大,在森林里林木间的这种差异称为林木的分化。

65自然稀疏:在一定密度的森林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森林的生长,而发生株树不断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森林的自然稀疏

66: 他(化)感作用:指某树种的地上或地下部分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分泌或发挥某种化学物质,从而影响其它树种。

67混交类型:是将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或(和)灌木树种人为搭配而成的不同组合。

简答题

1 引发资源危机原因

原因(1)人口激增对资源的消耗大;

(2)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的消耗;

(3)污染加剧使资源成不能利用状态。

(4)土地资源沙化、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等

2 我国造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重视速生树种、轻视慢生树种;重视乔木、轻视灌木;重视纯林、轻视混交林;重视经

济方面、轻视生态方面;重视造林、轻视管理。

(2)科学态度:造林过程中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随意性比较强;设计、施工、管理中,不正常人为干扰大。

(3)经营管理: 造林目的性不强经济效益低;各种管理制度不健全。

(4)资金投入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在造林投资方面,力度过小,致使造林的质量无法保证。

3确定主导因子方法

A:逐个分析环境因子对植物所必需的生活因子的影响程度,对生活因子影响大的,就是主导因子。

B:分析环境因子中的极端因子,也就是对植物生存或生长起限制性作用的因子,这样的限制性因子就

是主导因子。

4 整地的作用

A 改善立地条件

1)改善小气候2)对土壤水分影响

分的作用(间接)4)对气体的影响——清除植被加快地表层气体交换,使有害气体和CO2的释放加快;土体疏松有利于土壤中水气协调

B 保持水土1)生物措施 2) 工程措施

C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D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的生长

5森林立地分类

(1)途径a植被因子途径(林木生长效果植被组成、结构等特征)b环境因子途径 (气候地形土壤)c

综合多因子途径(前苏联的乌克兰学派 ;德国的巴登―符腾堡立地分类系统)

(2)原则

a相对稳定主导因子原则

b 有林地与无林地统一的原则

c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d综合多元原则(地域分异原则)

e与其他分类相协调的原则

(3)依据 a环境条件 b植被条件

c林木生长状况

6林业区划依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

林业区划根本原则:

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发展对林业的要求;

区划成果充分反映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反映林业生产布局分区时并须遵循地域上相连者才划分为一个区。

7树种选择原则

(1)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成本和收益,是造林树种选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2)林学原则包括繁殖材料来源、繁殖的难易程度、组成森林的格局与经营技术等。

(3)生态学原则生物多样性与遗传改良

(4)适地适树原则就是指树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立地条件之间的和谐统一。

(5)符合造林目的的原则符合林种的要求。

8 适地适树的标准

a定性标准(客观)

1)成活的标准:指在技术得当的情况下,林木不受任何限制的成活。

2)成林的标准:是指到达一定的年龄后,林木如期郁闭。

3)成材的标准:是指到达一定年龄后,林木具有正常的高度和粗度。

4)稳定性:是指林木从栽植到主伐更新,不因一些病虫危害或气候波动的影响而死亡。

b定量标准1)立地指数2)材积生长量

3)立地期望值

9 适地适树的途径与方法

a 途径:1)选择的途径

①选树适地②选地适树

2)改造的途径①改树适地

②改地适树

b 适地适树的研究方法

1)单因子对比法在其它各项立地因子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以某单个因子影响林木生长状况的对比方法。

2)分立地类型对比方法

首先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然后对不同

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林木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此确定树木是否适合立地。

3)多因子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

把立地因子数量化后与林木生长建立起来数学模型,用于生长预测和适地适树判断。

适地适树方案的确定

从树种、气候、土壤、经济、市场等方面综合考虑。

1)优先考虑乡土树种

2)立地条件好的安排珍贵树种(或高级材种)和对条件要求苛刻的树种

3)根据造林目的的安排树种

10人工幼林的土壤管理措施

松土除草灌溉施肥

林木抚育措施

1.平茬

2.除蘖

3.间苗

4.整形修剪

11 林地施肥的意义

a提高土壤贫瘠立地的肥力;

b补充因长期人工林单作经营而损失的养分;

c补充因采伐、迹地清理而损失的养分;

d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归还土壤的森林枯落物数量有限或很少,以及某些营养元素流失严重;

e 促进林木尽快郁闭成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f促进林木生长。

12修枝的意义

a提高木材的材质 b提高林木生长量

c增加树干的圆满度 d改善林内环境和林木生长条件 e有益于森林健康

13凋落物的作用:

a凋落物分解后,可以增加土壤营养物质的含量

b 保持土壤水分,减少水土流失;

c 使土壤疏松并呈团粒结构;

d 缓和土壤温度的变化;

e在空旷处和疏林地可以防止杂草滋生。

14确定林分密度的方法

a经验法b试验法c调查法

内容包括:(1)造林密度与郁闭的关系;

(2)立地条件与造林密度的关系;

(3)密度与生长的关系(4)密度与间伐开始期的关系等。

d. 查图表法

15培育混交林的意义

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

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

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

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多种效益

可有效地提高林木的抗性

16不同整地方式的特点

全面整地

优点:是清除杂草、灌木彻底,便于实施机械化作业及进行农林间作;另外,苗木易成活,幼林生长良好等。

缺点:投资大、化的时间多也长,并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局部整地优缺点与全面整地相反。

几种典型整地方式

水平带状整地

水平阶整地

水平沟整地

鱼鳞坑(翼状)

17确定造林密度总原则:一定树种在一定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根据经营目的,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造林密度。这个密度应当是在由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所控制的合理密度范围之内,而其具体取值又应当以能取得最大效益来测算。

18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

a林分密度与经营目的的关系

b林分密度与造林树种的关系

树种喜光性、速生性、树冠特征、根系特征、干形和分枝特点等

c林分密度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d 林分密度与培育技术措施的关系

e林分密度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19森林密度意义

a 人工林的优点之一是从森林的起源到采伐均可人为随时控制和调节。

b 密度是森林结构最主要的因子,而结构决定森林的功能,所以密度是

决定森林功能的重要因子。

c密度是人为干扰森林生长发育进程的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d了解密度作用规律,可以防止极端化,使造林密度不至于过大或过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0森林抚育的目的意义

(1)按经营目的调整林木组成突出目的树种的优势

(2)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条件

创造适宜的生长空间,并且加速枯落物分解

(3)促进林木生长,缩短林木培育期

扩大营养空间,树冠得到舒展,林木得到较好的生长量,径生长明显提高,缩短林木培育期限。(4)清除劣质林木,提高林分质量

有目的的选择保留木,用人工选优代替自然选择

(5)实现早期利用,提高木材利用量

早期获得一部分木材,以短养长,积累部分资金

(7)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抗性

清除枯死木、病虫害木以及风折、风倒、雪折木等。

(8)建立适宜的林分结构,发挥森林多种效能使林分有适宜的树种组成、适中的密度与郁闭度,合理的层

次等。

21次生林的特点

1.种类成分单纯多为阳性和中性树种

2.无性繁殖起源的林分多。

3.中、幼龄林比重大多为同龄林

4.早期生长快但成熟、衰老早

5.林分不稳定

6.层次简单,水平结构多为群状、簇状

7.林分呈镶嵌分布

8.病虫害严重

22人工林低效的原因及改造方法

原因:树种选择不当;整地粗放;种苗质量差;造林各环节技术不当;缺乏抚育管理过度修枝;掠夺性间伐;过度搂割地被物,土壤贫瘠。

改造方法:更换树种,重新造林;

小面积皆伐或带状改造补植增加密度;

引进树种,改善组成;深翻改土;

结合施肥、压青;平茬复壮;封禁林地。

23为何要人为进行抚育采伐?

自然稀疏所调节的密度,是该森林在该立地条件、该发育期中所能容纳的最大密度,而并非最适密度。

自然稀疏所保留下来的林木是最适合该立地的,但其可能不是目的树种,经济价值可能不高,或者本身存在有严重缺陷因此,在自然稀疏之前就应该进行间伐利用。

24森林作业的目的与要求

1 伐去主伐木时,保证在预定时期内恢复与建立新的林分

2 创造一定的环境条件,以利于目的树种的生长并早日成林

3 满足景观、娱乐、野生动物、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要求

4 为保持或发展一定的林分结构创造机会

5 为适应经营上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而采取不同的采伐方式

6 针对存在的病虫害或火灾的危险采取相应的更新办法

25种植点的配置方式: 1. 行状配置:(1)正方形N=A/a2 N是株数A造林面积;a是边长。(2)长方形 N=A/a ×b (3)三角形其中正三角N=A/0.866a2 2. 群状配置: :簇式配置. 植生组配置

优点:在杂草丛生的地段林木很快战胜杂草,也可以在寒冷的地段保持林木的稳定生长. 省工 ;使干性不良的树种保持优良的干性。

缺点:不能很好地利于空间和资源,一般在自然条件恶劣地段和低价值林改造时采用。

26 林分改造的对象

1 “小老头”人工林

2 生长衰弱无培养前途的多代萌生林

3 非目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4 郁闭度在0.2以下的疏林地

5 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林分

6 生产力过低的林分

7 天然更新不良、低产的残破近熟林

8 大片灌丛

27 混交方法:指参加混交的各树种在造林地上的排列形式。

a星状混交

b. 株间混交(行内混交、隔株混交)

c 行间混交(隔行混交)d带状混交

e 行带状混交

f 块状混交(团状混交)

g 植生组混交h 不规则混交

填空题

1 森林培育阶段划分: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2造林地类型:荒山荒地迹地农耕地、四旁地及撩荒地已经局部更新的立地、次生林地和林冠下造林3 我国的林种分: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等5大类。

4封山育林的方法

①全封②半封:③轮封(间隔期2~3年或3~5年

4植苗方法:穴植法靠壁植缝植法沟植

5低效林改造的原则

无林(林中空地)变有林;灌丛变乔木林;

纯林变混交林;多代萌生林变实生林;

低效林变高产林。

6生长抚育:

下层抚育、上层抚育、综合抚育、机械抚育

7森林抚育采伐方法:透光抚育生长抚育其它抚育(卫生伐)

8 森林的主伐方式可分:皆伐. 渐伐. 择伐

9森林的生长发育时期:

(1)森林的形成时期2. 速生时期3.成长时期4.近熟时期5.成熟时期6.衰老时期

10河北次生林类型:(1)抚育型(2)改造型

(3)采伐利用型(4)封禁防护型

11森林更新类型:人工更新、天然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12树种选择基础: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林学特性

13造林方法有:直播造林分殖造林植苗造林

14幼苗抚育措施:林地抚育(松土除草灌溉施肥)林木抚育(平茬除蘖间苗整形修剪复踩补植补播)

综合题

1对比分析纯林、混交林特点

(1)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方面

由于空间利用上和树种间相互促进作用,混交林的生长量高于纯林

(2)资源利用方面

(3)林分稳定性方面

1)混交林的抗病虫害的能力提高

A. 混交林树种相互促进,生长健壮,能够提高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B. 混交林小气候特征明显,使病虫害失去了大发生的条件;

C. 混交林食物丰富,可以吸引大量有益的鸟兽、抗击病虫害的大发生;

D. 混交林由不同树种搭配而成,可以形成一定的隔离,防止病虫害的过快漫延。

2)混交林抗风、霜、雪的能力高,因为混交林的树冠形成复层林,抗风折、雪折的能力提高。

3)防火能力方面,混交林的优势也较明显,因为混交林枯落物分解速度快,林内湿度大,最高温度低等。

(4)生物多样性方面

(5)森林综合效益的发挥

1)混交林由于林冠层厚,群体结构复杂。改善小气候的作用明显,环境的保护功能好。

2)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明显。主要是树种多,枯枝落叶丰富且养分相对平衡,微生物种类丰富,枯落物分解快。

3)混交林结构复杂、层次分明,景色美丽,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6)造林、营林方面

1)造林成功的可能性

2)造林、营林方面的难易

纯林造林、管理、主伐更新全过程中,技术较简单统一;

混交林由于树种多,在造林、营林、主伐更新时,需要在树种造林施工搭配,混交方法、比例,抚育调节方面花费人力、精力、物力、技术复杂

2各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

(1)用材林: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速生丰产林: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实施集约化经营,缩短培育周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为制浆、造纸、人造板等林产工业和建筑、家具、装修等行业提供原料或大径级用材的林分。

用材林要求:“速生、丰产、优质”

(2)经济林:以生产除了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经济林要求“丰产、优质、早实”

(3) 防护林: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A农田防护林:(农田林网农林间作)主要作用是防止有害风(干热风)和平流层霜害。

对树种的要求:

1)抗风强枝繁叶茂;2)树体高大、寿命长、生长稳定;3)根系具深根性,侧根相对不发达;4)经济价值高。

适合河北:杨树、泡桐、枣树、楸树等

B水土保持林:种植在水土流失严重地段的林分

对树种的要求:1)根系发达,根蘖性强;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易分解;

3)生长迅速,能够密植;4)适应性强。

河北树种:刺槐、沙棘、栎类、紫穗槐、柠条等。

C 防风固沙林:营造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方(河北主要在坝上地区和河流故道地段)。

对树种的要求:

1)侧根发达、根蘖性强;2)耐干旱瘠薄、耐地表高温;3)耐沙割、沙埋; 4)落叶丰富、易分解。

适合河北:沙棘、柠条、胡枝子等。

D薪炭林:是以生产木材燃料(薪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a利用森林生物量作为能源而专门营造的人工林称为能源林。

b 以利用林木所含油脂为主,将其转化为生物柴油或其它化工替代产品的能源林称为“油料能源林”;

c 以利用林木木质为主,将其转化为固体、液体、气体燃料或直接发电的能源林称为“木质能源林”

树种选择的要求:

1)生长迅速,生物产量高,能量高

2)具有萌蘖更新能力 3)适应性强

适合河北省:麻栎、栓皮栎、黄连木

E 特种用途林:是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和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风景林:指具有较高美学价值并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森林的总称。

对树种选择的要求和其分类存在密切关系,主要有树形美、叶色美、叶形美、花美(花色、花形、花期等)等。

适合河北观花:玉兰、丁香、腊梅等

赏叶:银杏、元宝枫、火炬树等

3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

(1)对苗木成活的作用

保证造林一次成功,不再进行补植,加大造林密度。

(2)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

密度越大,林分郁闭越早,但不能盲目扩大造林密度。

(3)对林木生长的作用

a对树高

①密度对树高生长作用不明显②不同树种因其喜光性、分枝特性及顶端优势等生物学特性的不同,

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

③不同立地条件,尤其是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可能使树木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

b 对林木树冠

密度与树冠指数(包括冠幅和冠长)的关系是显著负相关。

c对直径

密度越大,林木平均直径就越小,

d 对单株材积

林分密度越大,其平均单株材积越小。

e对干材产量和生物量

M=N×V(蓄积量是单位面积林木株数和平均单株材积的乘积)

幼林阶段:幼林阶段的林木的蓄积量的大小取决于密度的大小。

成熟阶段:密度的对林木作用越来越大,不同密度的V相差很大,蓄积量中V的比重也越来越明显。 f密度对干形材质的影响

1. 对尖削度的影响

尖削度:平均单位长度(1m)树干的直径差值(绝对尖削度)。

一般来说,树干的尖削度随密度增大而递减,说明尖削度有正效应,也就是提高了树干的圆满度。

2. 对材性的影响

由于密度大,林木的晚材的比例大。木材的比重有所增加,对木材的材性有正影响。另外,木材

的外形指标也较好、结疤少。但密度也不宜过大,因为过大影响林木的生长。

g密度对根系生长和林分稳定性的影响

密度过大对根系发展不利,易使根系发育受阻造成易倒易折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密度过小林分不郁闭易造成大量杂草、灌木滋生、与林木争水争肥等。

4油松

树冠塔形,老树树冠平顶。叶2针1束,粗硬,长10-15厘米。球果卵圆形,鳞脐背生,呈刺状。

一.分布

1.水平分布

中心分布区(山西陕西);分布区(东---辽宁东部,北--大兴安岭,西---青海,南---秦岭)

河北(东北部,燕山山系阳坡;太行山阴坡和半阴坡)

2.垂直分布

华北(海拔2000m以下;天然林- -1200~1800m;主要发展方向---低海拔(1200m)发展人工林)

冀北山地人工林(400m~800m~1500m;燕山山地100m~1500m;小五台1000m~1600m)

二.油松的生态学特征

1.阳性树种,幼苗期稍耐遮荫,全光下可天然更新

2.抗寒性较强,(-30℃~-35℃)

3.适应降水量400mm~900mm的范围

4.属深根性树种,根系的可塑性较强

5. 属中等生长速度

三.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

华北石质山地(太行山和燕山山区)

山(800m -1200m)的阴坡厚层土生长最好

2.造林密度与树种混交

初植密度1-1.5m×1.5m为宜(300-440株/亩)

混交:

I 油松×阔叶树如元宝枫、椴树、山杏,以行状混交;

II 油松×栎类以带状、块状;

III 油松×侧柏以行间为宜(干旱地区以带状或块状混交为宜);

IV 油松×灌木如胡枝子、紫穗槐、黄栌、沙棘等,以株间或行间混交为宜。

3.整地

水平阶宽0.5-0.6m,长1-3m,深30cm

大小鱼鳞坑:大0.8-1.5m×0.6-1.0m×0.3-0.4m小0.7m×0.5m×0.3m

4.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苗木年龄1.5-2.0年生,栽植深度比原土印深2-3cm)

5.造林季节

(1)春季造林(2)秋季造林(3)雨季造林

6.栽植方法

穴植或靠壁栽植,丛起丛植

起苗时2-4株在一起,然后栽植在一起

5杨树

属杨柳科。

本科三属(杨、柳、钻天柳属)

五派(胡杨白杨青杨黑杨大叶杨派)

中国杨树分布状况:

( 1)东北内蒙古(2)新疆青海中北部甘肃河西走廊(3)河北北京天津山西中南江苏安徽北河南山东 (4)黄土高原杨树区(5)秦岭一大巴山一鄂西杨树区。

(6)川藏高原杨树区

2.引种的杨树资源(1)黑杨派

(美洲黑杨; 欧洲黑杨;欧美杨--杂交)

(2)青杨派(毛果杨、香肠杨)

生态学特征

1.喜光性

2. 温度条件(强喜温--美洲黑杨;

喜温--毛白杨冬瓜杨新疆杨;中温--黑杨派;低温--白杨派中的山杨亚组)

3.水分条件

杨树(除胡杨派外)喜水

(1)典型旱生型胡杨

(2)旱生型白杨派

(3)偏旱生型钻天杨、箭杆杨

(4)中生型青杨派。

(5)偏湿生型黑杨派的大多数无性系

6 落叶松

落叶乔木;长短枝。叶螺旋互生,短枝簇生,倒披针窄条或条形,扁平,软。雌雄球花单生于短枝顶端。球果当年成熟直立, 种鳞革质宿存;苞鳞不露或微露出,或长而显著露出;种子膜质长翅。

.分布

温带山区寒温带平原和高山气候区等

河北是五台顶部的华北落叶松、雾灵山顶部雾灵落叶松。天然林垂直分布海拔1500m-2600m。

落叶松种类(1)奥尔加落叶松(2)兴安落叶松(3)华北落叶松(4)西伯利亚落叶松(5)西藏落叶松(6)喜马拉雅落叶松(7)怒江落叶松(8)西南落叶松(9)四川落叶松(10)太白落叶松

引入我国日本落叶松和欧洲落叶松。

河北的落叶松种和变种有:华北落叶松、雾灵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黄花)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等。落叶松的生态学特性(北方组落叶松)

1.耐低温的性能高

2.喜光

3.适应性强

4.浅根性树种

5. 寿命长

6.生长迅速

落叶松造林技术(华北地区)

a.造林地的选择

海拔400-1000m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在阴坡或半阴坡的中下部,日本落叶松在阴坡的下部土层深厚处;

海拔1000m以上造林时,华北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除在阴坡造林之外,可在阳坡的中下部造林,日本落叶松可在相应的土层深厚处造林。

b.整地

提前一个季节整地,如鱼鳞坑整地,规格为70cm×50cm×30cm; 或穴状整地,规格为50cm×40cm×30cm。c苗木规格

2年生的I、II级苗,苗高>30cm,地径>0.5cm。尽量用容器苗造林,容器苗的规格是6个月以上的。

d栽植

春季宜早“顶凌造林”也可雨季造林。丛起丛植的方法。如单株造林应蘸泥浆或ABT生根粉或奈乙酸。造林深度比原来深2-3cm。

e.造林密度

株行距1.5-2.0m×2.0m,单位面积密度2500-3300株/hm2。

f.幼林抚育

7太行山丘陵地区造林设计类型(第二号)

1.适用立地条件类型:IV

海拔:50-150m,坡向:阳坡;土壤:薄层(片麻岩)

植被:白羊草+酸枣-荆条

2.造林地类:荒草坡(灌木覆盖率<50%)

3.树种组成:油松×紫穗槐

4.混交方法和比例:行状混交,油松:紫穗槐=1:1

5.造林密度:10000株/hm2(油松、紫穗槐各5000株/hm2),

株行距1m×2m。

6.整地方式与配置:小鱼鳞坑,规格80cm×60cm×40cm,三角

形配置,

7.造林方式:植苗,苗木年龄,油松1.5年龄,紫穗槐1.0年生。

8.造林季节:油松在第一年四季造林,紫穗槐次年春季造林。

9.抚育年限及次数:松土除草3年,第一年3第二年2次,5月上旬,8月上旬;第三年1次,6月中

旬。

10.造林图式

8、克拉夫特林木生长分级(适用于同龄林)

I级:优势木

树高和直径最大,树冠很大,且伸出一般林冠之上;

Ⅱ级:亚优势木,

树略次于I级,冠向四周发育,大小上次于I级木;

Ⅲ级:中等木,

生长尚好,但树高和直径较前两级林木为差;树冠较窄,位于林冠的中层,树干的圆满度较I、Ⅱ级木为大;

Ⅳ级:被压木

树高和直径生长都非常落后,树冠受挤压,通常都是小径木,其中又可分为a、b两个亚级:

Ⅳa级木:冠狭窄,侧方被压,但枝条在主干上分布均匀,树冠能伸入林冠层中;

Ⅳb级木:树冠偏生,只有树冠的顶部才伸入林冠层,侧方和上方均受压制;

Ⅴ级:濒死木,

完全位于林冠下层,生长极落后,树冠稀疏而不规则,

又可分为两个亚级:

Ⅴa级:生长极落后的濒死木;

Ⅴb级:枯死木。

9皆伐迹地环境条件特点及其对更新的影响

1. 迹地小气候变化及其对更新的影响

光照增强,气温、土温显著高;

风速加大;蒸发量加大湿度明显降低。

不利: 春季积雪融化早幼苗萌动早易受霜冻危害;

夏季地温过高幼苗易遭日灼;

迹地总热量增高有利于害虫繁殖

有利:光照足,通风好,幼苗幼树生长量加大,对阳性树种生长更为有利。

2.迹地植物和土壤的变化及其对更新的影响

(1)植物:

1~2年,稀疏低矮处极不稳定;

3~5年,原林下阴性植物被阳性植物取代;

5年后,较为稳定的密生灌丛和草被

(2)土壤:

土质变紧,通气性减弱。

在干燥的条件下变得更干燥;

在湿润的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增高,极易造成水分滞积,沼泽化。

(3)对更新的影响:

新采伐迹地:有利于更新;

旧采伐迹地:不利于更新。

皆伐迹地的更新

1.皆伐迹地的人工更新

造林前必须伐区清理--采伐剩余物。

2.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

森林采伐后天然更新三因素:

(1)有足够的种源:

(2)良好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光照

(3)适宜林地条件:土壤裸露程度和地被物厚度。

3.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

保留母树

迹地清理:清除采伐剩余物和地被物。

保护前更幼苗幼树。

补播种子或植苗。

森林培育学整编深刻复习

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立地质量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立地质量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人工林:凡由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林种:依据造林的目的及人工林的效益不同划分成不同种类。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同龄林:林分中全部林木的年龄处于一个龄级范围内 异龄林:林分中不同树种的年龄大于一个龄级范围 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林分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通常指某一树种株数占全林分株数百分比表示。 林木个体生长:是指树木个体体积和重量的增长变化,林木由种子萌发,经过幼苗时期,长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林木。 林木个体发育:林木个体构造和技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极性:林木体或其离体部分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 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林木各个器官分工不同,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但他们的关系密切,不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器官的生长都会受到其他器官生长的影响。 森林的潜在生产能力: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气候—立地生产力。 造林规划:是对造林工作的宏观安排,包括它的发展方向、林种比例、局部、规模、进度、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一、人工造林的重要意义 1.人工造林:是在无林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的土地上造林。 2.人工更新:在原来生长森林的迹地(采伐、火烧)上造林。 3.人工造林的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高效林业发展方向/林种多样性发展方向/短周期方向发展方向/定向培育发 展方向/向无性系林业方向发展/城市林业发展新方向。 4.林种:根据森林的效益、功能和用途不同而划分的森林种类。 人工林的林种的类型: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林。 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3)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地森林。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地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5.生态公益林:以发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导功能的森林。商品林:以生产木材、薪炭、干鲜果品及其他工业 原料等为主的森林和灌木林。 6.分类经营:指将《森林法》中划分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按其发挥的主要功能 进行重新划分。将防护林、特种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划为商品林。 7.林木个体生长: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不可逆的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8.林木生长过程的描述:1)林木生长曲线。2)林木生长速率。3)林木生长量。按调查因子分:树高、直径、根系、 断面积、材积、重量、形数生长量。按照部位:林木、树干、枝条生长量。按照时间:总生长量、定期生长量、连年生长量等。 9.林木的发育: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即林木器官、组织或细胞在质上的变化。 全期生长型春季生长型 10.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1)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2)主茎和侧枝的相关性。3)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 相关性。4)极性和再生。 11.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1)幼林阶段:种子形成幼苗到1-3龄前,或造林后1-3年。维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保证 个体成活至关重要。2)幼树阶段:指幼苗成活后到郁闭前阶段,或称郁闭前阶段。是扎根和根系大量发生的重要时期。应及时采取抚育措施。3)幼林龄阶段:林分郁闭后的5-10年或更长时间,为森林的形成期,属于结实幼年期。4)中龄林阶段:森林的外貌和结构大体定型,林木先后由树高和直径的速生期转入到树干材积的速生期,群体生物量中,干材生物量的比例迅速提高而叶生物量的比例相对减少。5)成熟林阶段:树木个体增大到一定程度,高生长开始减缓甚至停滞,树冠有较大幅度的扩展,直径生长在相当长时期内还维持较大生长,材积生长量和生物量增长趋于高峰,维持一段时间后下落。种子产量高、质量好。可采伐利用。6)过熟林(衰老)阶段:林木生长趋缓、健康程度降低,病虫、气象、火灾的作用增强。种子产量降低、质量下降。 1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条件:1)内部因素:营养物质、代谢机能、激素水平、遗传特征 2)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和养分。 13. 林木群体生长量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林分断面积、材积、重量。 14. 影响林分生长发育的因素:立地质量、树种选择、林分群体结构、密度、抚育措施等。 15. 林木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1)光合速率。提高林木的光合速率是提高人工林产量的基本途径。(1)树种遗传品质。 (2)个体特性。(3)生长环境:受光强、温度、湿度、CO2、水分制约。可通过施肥、灌溉等林学措施和林木群体结构的再调节分配作用创造需有利的环境条件。2)叶面积。调节林木最佳的叶面积状态(最适叶面积、枝叶伸展角度):树种搭配、造林密度及密度调节。3)生长期。树种选择、环境条件、林分结构。4)老化过程。叶高光效阶段、生长高峰。 16.光合产量(净第一性生产)=粗第一性生产-呼吸消耗 生态系统净生产量=净第一性生产-净第一性生产 生物量:单位面积上所有生物有机体的干重。经济产量:单位面积的出材量。

森林培育学重点

绪论 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 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性事业。 ●森林培育学是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英语silviculture源于拉丁语,silva意为森林,culture为栽培和培育的意思。 ●造林简史:新中国成立后(4个发展阶段) ①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实行封山育林,只在重点地区开展人工造林,以群众造林为主。技术措施机械地采用前苏联的办法(如大密度造林,机械的林带走向等),强调造林质量少,造林成效低。 ②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同时发展,开展沙漠绿化、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时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以粮为纲,大炼钢铁),造林成效虚报、浮夸严重。造林技术上,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许多措施更切合国情,同时着手于造林基础工件的研究,如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 ③停滞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全国形势不稳,造林工作进展缓慢,毁林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学校停止招生,科研单位停止研究工作,所有技术工作基本停顿。 ④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 →1979年2月23日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4年9月20日第六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树节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提出,1998修正) 6、1998年长江洪灾后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③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⑥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7、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三生态 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全

一、、概念 1、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 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 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2.、森林培育的对象 人工林和天然林 3、森林的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 三、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 一、概念 1、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2、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 一、森林培育学概念及发展历史 (一)森林培育学的相关概念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活动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 森林培育学/造林学(Silviculture)是关于森林营造和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其对象是人工林和天然林。森林培育学原名造林学,是中国引用的日本从德文翻译出的词语,后改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培育全过程的理论问题,如森林立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基本理论问题;二是全培育过程各个工序的技术问题,如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及改造、森林主伐更新等。由于不同林种的培育目标不同,技术体系也应与培育目标相适应。而关于一些特定林种的培育科技问题,由于事业发展需要和培育特点明显,已陆续独立为单独的课程,如经济林学、防护林学等,它们统属于森林培育学科群,成为其三级学科。 (二)我国森林培育学/造林学的发展历史 以林木培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林业科学技术有着光辉的历史,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从秦汉时期南方的古越人创造的“萌条杉”、插条杉等繁殖技术到西汉的《汜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植树技术再到北魏的《齐民要术》,首次提出农林间作和林木轮伐法。我国古代有关林木培育的知识和经验尽管对推动林业生产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处于零散无系统的状态,没能形成一门学科。 近代森林经营思想和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发源地始终在德国。我国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社会生产事业发展的滞后,包括森林培育学在内的整个林学的形成发展都比较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陆续由一批从欧、美、日归国的留学生对林学各个学科做了系统介绍。最后,在引进国外先进知识的基础上,许多先辈努力探索与国内实际结合,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森林立地 (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森林立地的立地环境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其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 (二)森林立地的分类 森林立地可以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称为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广义上说,立地类型划分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类型划分多指狭义分类。 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主要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万儒、蒋有绪等人建立。该系统把全国共划分成3个立地区域、16个立地带、65个立地区、162个立地亚区,由包括0级在内的5个级别和若干辅助级别组成。其中,1、2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区域分类单元,3、4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基层分类单元。

《森林培育学》试题解析

《森林培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3、实生苗:以种子作为材料培育出来的苗木。 4、苗木: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6、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7、千粒重:是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 8、营养繁殖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的苗木。 9、种子的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皮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10、低温:是指温度在0-5℃。 11、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12、外来树种: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 1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4、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5、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所组成的林分。

16、林木生长: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17、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和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 18、森林潜在生产力: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长力。 19、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20、种子催芽:通过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称~。 21、直播造林: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的造林方法。 22、直苗造林: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方法。 23、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二、填空题 1、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的含水量是决定贮藏方法,影响贮藏效果的主导因素。 2、播种的方法有条播、点播、撒播。 3、种子的催芽方法有浸种催芽、层积催芽、药剂催芽。 4、扦插方法有硬枝扦插、嫩枝扦插。 5、森林培育阶段划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收获利用阶段阶段。 6、种实可分为闭果类、裂果类、肉质果类。 7、苗木的种类主要有播种苗(实生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容器苗。 8、苗圃按其经营年限可分为固定苗圃、临时苗圃

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森林培育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壮苗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本课程前,应系统学习“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选编及依据 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森林培育学》作为主讲教材。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林业专业的教学。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充实我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 绪论 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国内外育林的现状、成就与问题,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变的深远意义。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良种基地营建技术;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 (1)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 (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 (3)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 (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 (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 (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第二章苗木培育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最新森林培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讲绪论及森林立地吴尚王霄 1 森林培育学概念: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 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2 森林培育学范畴:包括森林培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如森林立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 控、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等。森林培育过程包括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3 立地: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地段上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4 森林立地:是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5 立地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6 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7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例子:森 林、草原] 8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9 森林培育学发展重点解决的问题 (1) 森林多目标经营与森林培育学 追求生产功能 追求生态功能 景观、文化等社会服务功能 追求非林、非木质资源利用 综合目标 (2) 森林起源与森林培育 (3) 森林质量、数量与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与提高森林质量森林培育与森林面积 (4) 林业重大工程与森林培育学 10 立地因子有那些?各有何特点? (一)物理环境因子 (1) 气候:大尺度—水热组合,决定着植被分布。特点:稳定、简单。 (2) 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特点:①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 ②与树木高生长及植被生物量直接相关; ③是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结果。 (3) 土壤: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侵蚀度、 土壤石砾含量、成土母质等等。 特点:①对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有调控作用; ②与树木高生长密切相关; ③比较容易测定; ④综合性强,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 (4) 水文:主要是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在平原地区该因子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植被因子

整理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根据老师所给题目整理讲解学习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名词解释21分判断题10分选择题15分问答题39分论述题15分xxx 名词解释 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适地适树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改地适树就是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不大适应的树种生长。 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农林复合经营又称混农林业、农用林业、农林业、林农间作等。林农复合经营是将林业和农业或牧业或渔业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 复合经营的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 森林立地主导因子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精品文档. 联系网站删除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子和人为活动因子。即林木是

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林木发育 也就是新增加的部分在形态结构以器官、组织或细胞的质上的变化,至生理机能上与原来部分均有明显区别。同一树种邻近的相同年龄的植株林木分化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形态上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称为林木分化。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森林收获作业法通常称作主伐,之后采取适宜的更新方式,使采伐迹地得以更新,森林生态环境能够维持与改善的一整套技术措施。森林潜在生产力 所谓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良种与良种基地良种基地,是指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树根生出来幼树组天然次生林是指天然森林被砍伐后,天然次生林 成森林,针对原生林,称之为次生林;也就是最初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再次自然生长繁衍所形成的天然植物群落。 顶端优势林木主茎顶芽生长快,抑制侧芽或侧枝生长的现象,叫做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顶端优势。树种生态学特性与生物学特性 是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种子园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工程造林

森林培育学自己整理

森林培育学 一、名词解释 1、种源:是指某一批种子的产地及其立地条件。 2、种子的休眠:是指有生活力的种子,由于某些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种子暂时不能发芽或发芽困难的自然现象。 3、花芽分化: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水平以后,成花诱导激素和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顶端分生组织就朝成花的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花原基,再逐渐形成花,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4、轮作:是用生物的方法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肥力状况措施。 5、假植:是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进行暂时埋植,以防根系干燥,保护苗木活力。 6、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7、适地适树:就是指将树木栽植在最适宜它生长的地方。即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林学特性与该立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 8、种子的成熟:就是指受精后的合子发育成具有种胚和胚乳的过程(胚根、胚芽、胚茎和子叶)。 9、人工林:是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10、森林潜在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11、种子园:由人工选择的优良无性系(从一共同的细胞或植株繁殖得到的一群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或植株)或子代家系(经过子代测定后所选择出的优良子代)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而建立起来的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林木种子的场地。 12、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来表示。 13、半活期:指种子群体中50%种子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14、现实生产力:是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潜在生产力。 15、安全含水量:在贮藏期间,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最低限度)的含水量称为安全含水量。 16、千粒重:在气干状态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 17、催芽:通过机械擦伤、酸蚀、水浸、层积或其它物理、化学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 18、抚育采伐:又叫抚育间伐。是指在未成熟的林分中,为了给保留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而采伐部分林木的森林培育措施。通过抚育采伐可以获得一部分木材,同时可以促进森林的发展。 19、无性繁殖:又叫营养繁殖。是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芽)繁殖新植株 的方法 20、林种:是指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通常按照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来划分。 二、填空(见反面) 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在9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2、民国时期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森林立地 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立地条件:是指在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森林立地因子概述: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森林植被因子(类型、组成、覆盖度及其生长状况)和人为活动因子(最大干扰因子也是最重 要的因子)。 物理环境因子: 气候:温度、降水; 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等; 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土壤腐殖质、土壤酸碱、土壤侵蚀度、各土壤层次的石砾含量、土壤含盐量、成土母岩和母质的种类等; 水文:地下水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盐分组成。 森林立地分类原则:科学性、实用性(例:中山阳坡厚土层红壤立地条件类型) 造林地种类: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及撂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四旁地:路旁、水旁、村旁和宅旁植树的造林地种类。 四旁植树:是指在路旁、水旁、村旁、宅旁进行成行或零星植树。 采伐迹地:森林采伐后腾出的林地。 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后留下来的林地。 第二章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 森林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其中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称为商品林,而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称为公益林。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林分。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林分。 经济林:以生产木材以外的林产品为主要目的。 薪炭林:以生产木材燃烧(薪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和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业区划的系统和命名:一级区(地区)8个,二级区(林区)50个,三级区(省级区)168个。 树种选择的原则:经济学原则、林学原则、生态学原则 各林种对树种的要求: 1、用材林的树种选择:速生、优质、丰产 2、经济林的树种选择:早实、优质、速生、丰产 3、防护林树种的选择: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落叶丰富 4、薪炭林及能源林地树种选择: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丰产 5、特种用途林树种选择:母树林(通直、扭曲度小)、风景林(弯曲、花果枝要异样)、 环保林(抗污染)。 适地适树:生物学特性与立地条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适地适树的意义:是造林成败的关键。. 适地适树的标准:成活、成林、成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适地适树的数量标准:某个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平均材积生产量;立地期望值。 适地适树的途径:选择(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和改造(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 四料:木料、燃料、饲料、肥料。 第三章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 造林密度:单位面积上种植穴或播种穴的数量。 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林木的数量。 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1、林分密度和经营目的关系; 2、林分密度与造林树种的关系; 3、林分密度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4、林分密度与培育技术措施的关系; 5、林分密度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种植点的配置:行状配置(正方形、长方形、品字形、正三角形等)、群状配置 培育混交林的重要意义: 1、可较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 2、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

2016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 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35份X20页)《森林培育学》实习指导书

森林培育学 实 习 指 导 书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森林培育重点学科 二O一四年三月

造林规划设计指导书 《森林培育学课程实习设计指导书》是根据森林培育学的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及设计大纲而编写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适地适树的意义,同时使学生掌握适地适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展造林规划设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本次造林规划设计教学实习的具体任务 第一步:调查林场造林地的属性和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先弄清该林场在各级林业区划中所属的地位,其基本情况。每人(绘制或准备万分之一平面图三份),按平面图上一定的路线,进行实地踏查,通过挖掘土壤剖面和植被样方调查,记载土壤、植被(表一)等情况,绘制林相图(每人一份)。 同时初步选择有代表性的杉木林分(代表该场的立地条件好、中、差三种类型的林分) 设置标准地,进行典型调查。 为了节省外业工作的时间,一个班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调查三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500m2;先进行表一标准地基本状况的调查记载;同时调查标准地内的土壤(表二、三)和植被状况(表四),进行每木检尺(表五),测定胸径、树高、枝下高、树冠幅(上、下、左、右四个数据),并按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对每木进行等级评价;选五株优势木和亚优势木,取得林分上层高平均值。 每个小组的资料与其它各小组交换,以便取得全林场的所有标准地资料。 与此同时,收集有关资料:林场的气象资料(年平均值);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该场的适应程度,本场的历史沿革,各种造林,营林措施的用工水平和劳动工资定额、造林材料和间伐价格、栽培林木的经验和教训等等。 第二步:分析立地性能和主要造林树种的适应程度 (1)本次实习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以单个树种进行分析研究,以熟悉基本方法。现以杉木(山核桃)为典型树种,根据第一步调查中的诸立地因子对山核桃生长的影响程度,找出起主导作用的立地因子,把相类似的主导因子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主要依据,对立地性能作出直接鉴定; (2)分析植被的分布和生长情况,以及小地形、水文条件等特殊因子对山核桃生长的影响,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参考依据,对立地性能作出间接鉴定; (3)在上述基础上,确定出林场立地条件类型,编制立地类型表(表六)和立地类型图。

森林培育学复习材料1

第一章绪论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森林培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期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森林培育工作的展望: 1.多目标定向培育与多功能培育的结合 2.森林培育要以提高森林质量和生产力为重点 3.集约化培育和自然化培育的统一 4.森林培育必须因地制宜,适当多样化 5.处理好森林培育与其他森林经营措施及其他相邻行业的关系 第二章森林立地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森林立地的基本构成: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物理活动因子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文。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森林立地分类的依据 (1)系统区划单位的划分依据 主要依据地貌、水热状况、岩性等的分异。 (2)系统分类单位的划分依据 主要是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立地因子的差异。 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 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概念1、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2.、森林培育的对象人工林和天然林 3、森林的三大效益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三、论述题1. 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 一、概念 1、林木个体生长,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2、林木个体发育,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4、极性,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林木的极性在受精卵中形成,但一直保留下来。扦插不能把形态学下端向上。 5、再生,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息性为基础的。扦插、组织培养等就是利用林木的全息性。 二、填空题 1、林木个体发育要经过(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2、林木群体生长发育要经过(幼龄林时期、壮龄林时期、中龄林时期、近熟林时期、成熟林时期、过熟林时期)六个阶段。 3、属于前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油松、)、(樟子松)、(红松、)、(马尾松)。 4、属于全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杉木)、(侧柏)、(柳杉)。 5、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单株和器官的生长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模式,即(“S”形)曲线。 三、单项选择 1、树木直径生长规律符合(S型)型曲线。 (1)S型;(2)J型;(3)反J型;(4)L型 2、树木开花过程属于(发育)过程。 (1)发育;(2)生长;(3)生长和发育;(4)再生 3、树木在花芽分化前的生长为(营养生长)。 (1)营养生长;(2)生殖生长;(3)发育;(4)个体生长 4、通常根据一年中林木(高)生长期的长短,把林木分成前期生长类型和全期生长类型。 (1)高;(2)直径;(3)材积;(4)叶 5、在一定范围内,林分的光合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则产量(不再增加甚

《森林培育学》试题解析

森林培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3、实生苗:以种子作为材料培育出来的苗木。 4、苗木: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6、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7、千粒重:是指1000 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 8、营养繁殖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的苗木。 9、种子的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皮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10、低温:是指温度在0-5 C。 11、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12 、外来树种: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 1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4、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5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所组成的林分 16、林木生长: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17、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和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

18、森林潜在生产力: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长力。 19、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20、种子催芽:通过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称~。 21、直播造林: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的造林方法。 22、直苗造林: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方法。 23、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二、填空题 1、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的含水量是决定贮藏方法,影响贮藏效果的主导因素。 2、播种的方法有条播、点播、撒播。 3、种子的催芽方法有浸种催芽、层积催芽、药剂催芽。 4、扦插方法有硬枝扦插、嫩枝扦插。 5、森林培育阶段划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收获利用阶段阶段。 6、种实可分为闭果类、裂果类、肉质果类。 7、苗木的种类主要有播种苗(实生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容器苗。 8、苗圃按其经营年限可分为固定苗圃、临时苗圃 9、人工林的结构主要有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年龄结构、组成结构 10、我国林种可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 11、衡量造林质量的指标主要有成活、速生、丰产、优质、稳定。 12、我国1985年制定的《森林法》中,把林种划分为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