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工行信息化发展历程

工行信息化发展历程

工行信息化发展历程

工行(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其信息化

发展历程回顾起来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堪称经验之宝。下面将从创新

思维、数字化转型、智能金融等几个方面,为大家撰写一篇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创新思维是工行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一环。多年来,工行始终坚持

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融合,致力于提供更

好的用户体验和金融服务。工行硕果累累的背后离不开积极引进和运

用先进技术,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极大

地方便了广大客户。同时,工行还加强与科技企业合作,不断探索新

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动金融行业的全面创新。

数字化转型是工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数字时代的浪潮,工行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升级现有系统,建设新一代数字化银行。工行在数据管理、系统架构、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

致力于打造一个高效、安全、便捷的数字银行平台。通过数字化转型,工行实现了对金融产品、服务的全面升级,提升了运营效率,进一步

提高了风险管控水平,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智能金融是工行信息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工行紧跟人工智能、大

数据等新一代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智能金融的新模式。通过人

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工行提供了智能风险评估、智能客服、智能投顾

等一系列智能化服务,为客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智能金融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工行的运营效率,也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体验,为工行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带来了巨大提升。

总之,工行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始终秉持创新思维,推动数字化转型,并积极探索智能金融的发展。工行以开放的合作态度面对挑战,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创新运营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积极推动信息化发展,抓住数字化时代的机遇,迎接未来的挑战。

金融机构信息化历程

金融机构信息化历程 金融机构信息化历程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项业务到 综合业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 业务处理模式,建立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资金清算系统、柜台业务服务系统 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表明一个多功能的、开放的金融电子化体系已初步形成。 纵观我国银行信息化发展历程,从最初电子设备在银行业的使用和普及,到银行网络 化的建设和应用,银行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以电子银行业务为主的阶段,银行开始采用信息 技术代替手工操作,实现银行后台业务和前台兑换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以连接业务为代表的银行全面电子化建设阶段,我国银行业在全国 范围内建起了一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系统,实现了处理过程的全过程的电子化;第三 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以业务系统整合、数据集中为主要特征的 金融信息化新阶段,。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工作由原来的 全面管理、维护和系统研发为主,逐渐转变成以贯彻落实总行及管理机构标准规范为主导, 以保障本地区网络安全稳定运行为重点的工作机制。 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起步阶段,国内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初步实现了办公系统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保险公司加快网络的应用,基本实现保单电子化、保险业务流程信 息化和网络化,所有大型保险公司开始对业务进行系统整合;2000年以后,保险业信息化 程度有了新的飞跃,这一阶段的保险业积极开展电子化建设,信息化主要成就有不断开发 保险新产品,精算的效率与保险计费的的科学性不断提升。 我国证券行业信息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证券业最早应用信息技术的是证券交易所。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通过计算机进行了第一笔交易。199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复合 系统正式启用。十几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目前证券交易所的信息化的主要成就 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交易系统的信息化、信息平台系统、通信系统和监管系统。证券公 司作为证券业的主体,也是证券信息化的主体。目前国内的所有证券公司都建立了网上交 易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全公司互联和集中交易。在管理、决策和风险控制方面,也基 本实现了信息化,包括稽核系统、财务系统和统计分析系统等。 2019年以来,金融行业信息化进入了创新机遇期。经过了之前十余年的数据和业务的大集中建设,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在内的金融行业信息化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与智能设备以及社交网络等第三类平台的金融服务,正在成为 新的金融业务创新及增值点。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金融》书籍,转载请标明出处。

工行信息化发展历程

工行信息化发展历程 工行(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其信息化 发展历程回顾起来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堪称经验之宝。下面将从创新 思维、数字化转型、智能金融等几个方面,为大家撰写一篇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创新思维是工行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一环。多年来,工行始终坚持 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融合,致力于提供更 好的用户体验和金融服务。工行硕果累累的背后离不开积极引进和运 用先进技术,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极大 地方便了广大客户。同时,工行还加强与科技企业合作,不断探索新 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动金融行业的全面创新。 数字化转型是工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数字时代的浪潮,工行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升级现有系统,建设新一代数字化银行。工行在数据管理、系统架构、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 致力于打造一个高效、安全、便捷的数字银行平台。通过数字化转型,工行实现了对金融产品、服务的全面升级,提升了运营效率,进一步 提高了风险管控水平,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智能金融是工行信息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工行紧跟人工智能、大 数据等新一代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智能金融的新模式。通过人 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工行提供了智能风险评估、智能客服、智能投顾 等一系列智能化服务,为客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智能金融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工行的运营效率,也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体验,为工行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带来了巨大提升。 总之,工行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始终秉持创新思维,推动数字化转型,并积极探索智能金融的发展。工行以开放的合作态度面对挑战,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创新运营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积极推动信息化发展,抓住数字化时代的机遇,迎接未来的挑战。

工商行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由于政府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开展商业银行业务,而将1984年1月1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手中的个人及工商企业存款划拨出来单独成立中国工商银行。 2005年注定是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2005年4月18日,国家批准了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截至6月末,中国工商银行的股改财务重组工作基本完成,资本总额2806亿元,充足率为9.12%,其中核心资本达到2525亿元,充足率为8.07%;境内外机构不良资产率为2.72%,不良贷款率降至4.58%,拨备覆盖率达到100%,中国工商银行成功迈出了股份制改革的第一步。在股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的同时,工商银行业务经营发展态势也十分良好。2005年6月末资产总额61400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38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超过31122亿元人民币,在主要业务领域中均保持国内最大的市场份额。2004年工商银行境内外机构实现经营利润746亿元,2005年上半年实现经营利润416亿元。 正式成立于1984年1月1日的中国工商银行,经过21年发展,总资产、总资本、核心资本、营业利润等多项指标都居国内业界第一位,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布局合理的营销网络,广泛而优质的客户基础 中国工商银行通过21000多家境内机构、100家境外分支机构和遍布全球的上千家代理行,以领先的信息科技和电子网络,向八百多万法人客户和1亿多个人客户提供包括批发、零售、电子银行和国际业务在内的本外币全方位金融服务。截至2004年末,现金管理签约客户3700多家,为这些客户的1.96万个上下游或附属单位提供了现金管理服务;个人消费信贷客户数397万户,贷款余额4,839亿元;个人金融业务高端产品--理财金账户客户总规模超过124万户。 (2)多元化的业务结构,产品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强 通过信贷行业、客户和地区结构调整,中国工商银行巩固了优质的公司和机构业务市场,成功争取了多项全国重点建设项目,新开发一批跨国公司、大型优质企业和机构客户,拓展了优质中小企业市场。 工商银行在巩固本币结算、国际结算和代理业务等优势领域的同时,大力开拓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中间业务市场,形成了9大类400多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体系,与证券、期货业的业务合作范围涵盖集合资产管理、融资、银证通、发债担保、资金清算等。与国内33家银行机构正式建立了代理行关系,代理了多家中央预算单位的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业务。独家代理了国税系统车辆购置税专户管理业务。

工商银行大数据应用和展望

工商银行大数据应用和展望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翔实记录了交易的全过程和各类信息,支撑着商业银行正常运行,同时在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下,这些数据又在支持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风险防控能力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第三次IT革命”,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进一步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深入挖掘数据的业务价值,进而带动产品创新、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的变革,实现真正“以数据说话”,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我国银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历程 (一)基础建设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走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前列,数据基础建设与应用在银行起步较早,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国内大中型商业银行大多已经实现了数据集中和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处理,可以看成是大数据应用的第一阶段或者基础阶段。通过业务流程自动化和信息化处理,将信息集中进行标准化采集,通过数据集中,将过去分散处理的作业模式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作业模式,实现对业务的集中处理、前中后台的有效分离以及风险的集中监控。 伴随着数据集中、业务流程自动化和信息化处理的初步完成,商业银行系统中积累的数据价值也逐步显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我国银行业正在积极探索和深入利用这些信息资产,为使其有效地转化为企业前进的推动力,纷纷启动数据仓库及各类数据分析应用系统的建设,将数据分析成果应用于经营分析、客户营销及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领域。 (二)应用拓展阶段 大数据扩展了数据在“量”和“质”上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可以帮助银行进行日常业务运作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战略资产,与管理决策相结合,帮助银行改进业务流程、促进业务创新、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客户服务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在面临着互联网金融竞争的形势下,商业银行逐步意识到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找对切入大数据时代的方法和工具,以正确的数量模型和分析方式来契合业务需求,将能够实现服务和效率的提升,创造更多经济回报。为了真正发挥数据的潜在价值,商业银行开始积极进行大数据应用探索,培养专业分析人员,将分析成果应用于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历史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历史 一、中国工商银行的正式成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的恢复建立和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为解决中国人民银行(简称人民银行)既承担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职能,又从事具体业务经营的矛盾,1983年9月国务院正式决定 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另组建中国工商银行,承接原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紧张筹备,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的最终确立。 二、国家专业银行时期的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成立后的第一个10年间处在国家专业银行时期,企业 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发挥了融资主渠道作用;坚持“择优扶植”信贷原则,以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积极开拓,存、贷、汇等各项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成长为中国第一大银行;信用卡、国际业务等新兴业务从无到有,电子化建设初见成效,经营效益不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宏观调控任务和政策性贷款任务,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 三、国有商业银行时期的工商银行 1994-2004年间,工商银行处于国有商业银行时期。在渡过由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调整发展期之后,自2000年起,

工商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目标的改革步伐,提出并坚持“效益、质量、发展、管理、创新”的“十字方针”,狠抓质量效益,全面加强管理,从严治行,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全行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以质量和效益两大类指标为中心的新型经营管理体系,促进了全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的根本性好转,在资金实力、业务创新、跨国经营、信息化建设、机构改革、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历史性转变 为顺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金融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自2002年起,工商银行为实施股份制改革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05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工商银行 财务重组随之启动。10月,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6 年10月,工商银行股票开始面向海内外公开发售,并实现了在上海、香港两地同步上市,由此完成了工商银行发展史上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彻底转变。 五、股改上市以后的十年“黄金发展期” 2005-2014年是工商银行改制上市后第一个十年转型期。通过转型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工商银行实现了经营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创造了自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黄金十年”,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工商银行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历程

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历程 一、早期的电子化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初期,计算机开始被引入银行业务处理中。起初,计算机主要用于基本的记录和数据存储,如客户信息、账户交易等。这一阶段的电子化主要解决了手工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问题,为银行业务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二、计算机普及和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开始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来提升业务处理能力。这包括建立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终端(POS)系统,以及使用计算机进行信贷审批、风险评估等复杂业务操作。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大大提高了银行业务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网络化与电子商务兴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逐渐兴起。商业银行开始推出网上银行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客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账户查询、转账、支付等操作,无需到实体银行网点。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银行业务的渠道和服务范围。 四、移动金融和数字化浪潮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金融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纷纷推出手机银行应用,提供更加便捷的移动金融服务。客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随时随地进行银行业务操作,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同时,数字化浪潮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在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方面的能力提升。 五、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商业银行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构建智能客服、智能风控和智能投顾等系统,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大数据技术则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客户需求,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 六、区块链技术的探索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也在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中得到探索和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降低金融欺诈风险,并在跨境支付、供应链融资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克服诸多技术和监管挑战。 七、云技术与虚拟银行 随着云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将业务和数据迁移至云端。云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降低IT成本,并加速业务创新。与此同时,虚拟银行也逐步兴起,突破了传统银行的物理网点限制,通过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虚拟银行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渠道,但同时也面临着与传统银行的竞争和监管挑战。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是中国近几十年来的重要成就之一。信息化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利用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和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和进步。 中国信息化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推出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建立了一些计算机研究机构,并引进了一些国外的信息技术。然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 然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198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放开了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加大了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迅速跟上了信息化的步伐,并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信息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和最大的移动支付

市场。中国的电子商务、在线娱乐、社交媒体等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也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升级。信息化的发展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然而,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总体而言,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信息化发展。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 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叙述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接着,会详细描述文章的结构,阐明每个章节包含的要点和主题。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探讨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未来

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计算机诞生。当时,计算机主要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被认为是一种庞大而昂贵的工具。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价格的下降,计算机开始进入社会领域,并实现了信息化的初步发展。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应用开始进入企业和政府机构。计算 机主要用于处理数据、管理信息和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限制,信息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推动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个人电脑的价格逐渐下降,性能不断提高,使得普通人也可以轻松使用计算机。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人们开始使用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在线交流等方式获取和传递信息,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信息化进程。 高速互联网的普及和宽带技术的引入,使得大数据的处理可以更快速地进行。此外,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这一时期,电子商务开始崛起,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购物、在线支付等交易活动。 进入21世纪,信息化进程更加迅猛。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和传递更加便捷。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Facebook等平台实时

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海量的数据可以高效地存储和分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物联网的出现,将传感器与互联网连接,使得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更加紧密结合。 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深远的影响。首先,信息化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其次,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购物、在线学习、远程医疗等方式实现更便捷、高效的生活。此外,信息化还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人们可以通过远程办公、在线协作等方式实现工作的灵活性和效率。 然而,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信息化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此外,信息化也存在数字鸿沟的问题,即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一些人和地区无法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机遇。 总的来说,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将继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机遇。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解决相关问题,确保信息化的发展是可持续和共享的。

银行IT行业分析报告

银行IT行业分析报告 银行IT行业分析报告 一、定义 银行IT行业是指基于信息技术的银行业务的开展和运营,主要涉及金融信息化技术、银行电子化支付、银行信息安全等领域。 二、分类特点 银行IT行业根据不同领域的划分可以分为金融信息化技术、银行电子化支付、银行信息安全等领域,其中金融信息化技术是银行IT的主要分类。银行IT行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规模巨大:银行IT行业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日益发展,企业数量庞大。 2. 风险高:银行机构的安全是银行IT行业的主要关注点,任何安全问题都会导致用户的损失,并对银行形象和口碑产生严重影响。 3. 应用广泛:银行IT行业应用范围广泛,不仅涉及到银行内部管理,也涉及到用户的日常使用,如网银、手机银行、ATM 机等。

三、产业链 银行IT行业的产业链包括硬件、软件、服务等多个环节。硬件主要包括数据中心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等;软件主要包括核心系统、业务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服务主要包括系统集成、工程建设、运维等。 四、发展历程 1. 20世纪80年代:银行IT行业开始起步。 2. 20世纪90年代:银行IT行业逐渐成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3. 21世纪初:银行IT行业进入信息化发展新时代。 4. 21世纪中期: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带动银行IT行业快速发展。 五、行业政策文件及其主要内容 银行IT行业政策文件包括《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 其中,《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提出了金融科技发展的发展方向、政策支持等方面,明确提出金融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主要是为了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保障金融市场安全稳定,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等。 六、经济环境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和发展现状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和发展现状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并从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信息化战略规划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指导。在规划过程中,企业需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重点和措施,确保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企业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四、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包括ERP、CRM、SCM等核心业务系统,以及OA、KM等办公系统。同时,还需要建立统一的

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响应速度。 五、信息安全保障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企业需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六、信息化人才培养 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企业需要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优秀人才和智力资源,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七、信息化服务体系 信息化服务体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包括技术支持、培训服务、咨询服务等。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八、信息化管理水平 信息化管理水平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动

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计算机开始出现并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将以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为主题,从计算机的出现、互联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以及物联网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叙述。 信息化的历程始于计算机的出现。上个世纪50年代,计算机被发明出来,并开始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军事领域。那时的计算机体积庞大,运算速度慢,只能由专业人员操作。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集成电路的应用,计算机逐渐变得小巧而高效。上个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人们可以在家里或办公室使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操作,这标志着信息化的初步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无论是电子邮件、网上购物还是在线学习,互联网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与全球各地的人进行交流,这使得信息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加速了信息化的进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出

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丰富。无论是社交媒体、在线支付还是移动应用,移动互联网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各种操作,如查看新闻、购物、预订机票等,这使得信息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物联网的发展为信息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物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各种物体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共享。物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各种智能设备进行交互,如智能家居、智能车辆等。物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信息化的进程,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 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计算机的出现,从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到互联网的普及,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物联网的发展,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社会的不断变化,信息化的发展还将继续推进,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创新发展理念 厚植发展优势 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向纵深迈进

创新发展理念厚植发展优势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向纵深迈进 作者:吕仲涛 来源:《中国金融电脑》 2016年第4期 “十三五”期间,工商银行信息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全行十年发展纲要及新一轮 三年发展规划,坚持“服务业务、服务基层、服务管理”的宗旨和“安全生产第一”的原则, 着力实现“一个转型、两个突破、三个体系完善”的目标,即推动IT架构一个转型,取得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应用两个突破,完善生产运营、信息安全和科技治理三个体系,全面提升科技 服务能力与创造力;支撑以“开放、互联、融合、共享”为标志的信息化银行建设,持续保持 信息科技国内同业领先地位,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工商银行成立30 余年来,信息科技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全行发展战略目标和各项业务发展 规划,历经“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电子化、十五信息化、十一五国际化、十二五综合化”的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信息科技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互联网金融的新趋势,工商银行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寻找新的增长 点和增长动力,通过转型发展实现新突破,从而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再上新台阶,全面助力工 商银行建设国际一流银行战略的实施。 一、工商银行“十二五”信息科技建设成果 “十二五”期间,工商银行信息科技工作以“综合化”为突破,启动并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圆满完成“1031 工程”和“两地三中心”两大核心工程,持续优化NOVA、FOVA 和MOVA 三个系统平台,稳步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基本实现了“十二五”提出的推进国际一流的数据中心、研发测试中心和信息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在科技基础建设、生产运行管理、应用研 发及科技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与突破,进一步巩固了国内同业领先地位。2013、2014 年连续两年在银监会组织实施的中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监管评级中获得2A 级评价,在中资商业 银行中排名第一,为全行的改革发展与经营转型提供了关键的支撑,并取得了以下八个方面的 突出成就。 一是完成“1031”工程实施,初步建立了“客户视图统一、核算相对独立、产品灵活配置、境外应用一体、管理信息集中、全面风险管理”的第四代应用系统(NOVA+)架构,实施了主要产品线的产品化改造,建立了全行标准化的产品体系、新一代区域特色平台等基础平台。 二是全面提升境外业务处理系统(FOVA)功能,推进客户信息、资金清算、风险管理等领 域境内外系统的整合联动,打造境外一体化的全功能业务处理系统,实现了全球客户信息统一 视图和信息共享;按照“一支队伍、两个平台”的要求,组建了境外科技服务团队,打造了境 外特色业务平台和境外报表平台,促进了境外特色业务发展。 三是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绩效考核管理平台(MOVA),依托数据仓库平台,在实现了全行资 金集中配置、经济资本计量、风险成本计提等改革要求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模型、统一方法”的原则,建立了全行统一的面向机构、部门、产品、客户、员工五个维 度的MOVA 系统。 四是综合化子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取得突破,自主研发了工银安盛个险核心业务系统、保险投资管理、租赁资产管理系统、基金注册登记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管理、证券交易服务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