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管理学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2005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研课题一览表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发表教研论文一览表

Ⅱ.教学内容

2.1课程内容

《管理学》课程是学生入校后第二学期开设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早,教学内容前置于其他课程,因此做好《管理学》课程内容设计至关重要。

我们从以下方面入手对《管理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总体设计:

1、妥善处理与后续课程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管理学》课程内容涉及的后续课程包括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为了突出《管理学》课程教学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我们对涉及后续课程的有关内容做简略讲述,而详细的讲述留给后续课程处理,从而既保证了《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又建立了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并为它们的教学活动预留了所需的空间。

2、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信息量

首先,做好《管理学》课程优秀教材选用。我们选用的《管理学》课程教材是世界高校最普遍使用的,影响最大,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世界着名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编写的《管理学》教材。该教材从最初使用的第四版到目前使用的第九版,内容不断更新,现代管理学信息量不断加大,为此我们适时跟踪,及时调整,发现新版本就迅速采用,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得到的管理学知识始终处于世界前沿领域,与国际接轨。

其次,做好《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料的广泛收集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便捷性,收集《管理学》课程教学案例资料并集成到《管理学》课程教学网站上,供学生学习使用,收集《管理学》课程教学视频节目,结合课程进度进行播放,如余世维主讲的《成功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中错误》《领导商数》等,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普遍感到收获颇多。除此之外,我们还为学生寻找了一些与《管理学》课程教学有关的网站,那里有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将网站的地址告知学生,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使用,开阔视野。

2.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1、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理论结合实际。《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由有关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等构成,但若教学只讲这些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规律是很不够的,是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和学习的枯燥。通过将一些现实的、生动的案例引入到《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改变了《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原有

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理论结合了实际。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这些案例的讨论过程,使学生对抽象的管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等有了深入了解。

2、课内课外结合

教学活动不应终结在课内教学活动结束的时刻,课外学习应成为有限课内学习在时空上的延伸,这一环节是师生间相互交流、互动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学生课外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方向,而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不加限定,让学生自主决定。在学习目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运用学习条件和寻找所需的学习资源,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时空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实现了课内课外结合。我们通过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做课外小论文、参加挑战杯竞赛、申报学生学术基金等方式组织学生的课外学习,使《管理学》课程的课内所学在课外的这些方式中得到了强化与运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3、既教书又育人

《管理学》课程的施教对象即学生是未来的管理者,让他们学懂、学会管理的理论固然重要,但还不够,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的管理道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如三鹿奶粉事件等。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弱势群体、贫富差距过大、社会诚信等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作为一名管理者如何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发挥作用。我们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播放企业界成功人士,

如李嘉诚、王永庆、巴菲特、比尔·盖茨等视频节目,以此揭示他们成功背后的价值观、人生观、财富观,使《管理学》课程教学不仅是教书,也是在育人,这样做将对学生一生产生影响。

2.3实践教学

《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集中体现在调动学生个体的手、嘴、眼、脑功能发挥上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上。我们通过让学生撰写课程学习心得和课程小论文调动学生的手,通过案例讨论、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嘴,通过组织参观企业调动学生的眼,通过回答思考题调动学生的脑,通过完成集体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收到了很好效果,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着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以提升。

Ⅲ.教学条件

3.1教材及相关资料

《管理学》选用的教材是世界着名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编写的《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该教材是世界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管理学》教材。

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我们还编写了《管理学》教学案例集,收集了近30个比较经典的企业管理案例。

我们发挥《管理学》课程网站的作用,将网上优秀的学习资源与之链接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3.2实践教学条件

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是运用纸质的物理沙盘,组织学生开展企业经营演练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该活动使得学生有机会在模拟的环境下,综合

运用所学《管理学》的专业知识,逼真地经营管理一家企业,这种参与式的学习对学生日后走入真正的企业经营管理岗位后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极好的锻炼。

企业参观:《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院在佛山的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参观学习。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3网络教学环境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管理学》课程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理学》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网络课件、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已上网并免费开放。运行可靠,使用效果好。

《管理学》课程还充分利用学校BB教学平台辅助教学,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明显。

Ⅳ.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教学方法

《管理学》课程教学灵活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讨论法、辩论法等。

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引导,调动思维;

案例教学法——分析案例,交流心得;

模拟教学法——分配角色,身临其境;

讨论法——给定论题,深入剖析;

辩论法——建立团队,观点碰撞。

通过将上述教学方法贯穿于《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4.2教学手段

《管理学》课程教学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制课件、视频录像、BB平台、互联网、课程网站等,综合发挥它们各自特点与作用,在原有课时不变情况下,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了教学效果。

Ⅴ.教学效果

5.1同行评价

校外同行专家:王润良,五邑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

校内同行专家:傅江景,佛科院经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专家一致认为,《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职称、学历结构合理,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较高;任课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

《管理学》课程校外同行专家评价意见(见本网站专家评价栏目)

《管理学》课程校内同行专家评价意见(见本网站专家评价栏目)

5.2学生评教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在以学生课堂评价为主要依据的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奖评比中,《管理学》课程任课教师获得多次奖励。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获奖情况一览表

2007年5月,我们专门组织了06级工商管理和会计学2个专业共4个班的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满意度的调查。此次调查发出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1份,收回率达94%。调查问题涉及课程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课程教师队伍、课程使用教材、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教师队伍、使用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总体评价诸方面都有较高的满意度。比较满意与很满意的学生比率达到95%以上。

《管理学》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报告 (见本总结附件) 《管理学》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表(见本网站学生评价栏目) 5.3录像资料评审(指标体系不要求)

Ⅵ.课程特色

通过课程建设小组近年来的努力工作,《管理学》课程特色更加突出。

包括五个方面:

(1)教学方法多样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

讨论法、辩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课堂内外教学互补化。将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组织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更为自主。如组织公司经营沙盘模拟对抗赛、市场调查、课外阅读、资料查找、信息发布等方式;

(3)教—学—研一体化。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尽早参与科研。如让有潜质的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赛”、创业大赛、申报学生学术基金等;

(4)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影像资料、网络资源丰富,教案电子化、胶片化,且建立了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

(5)开展双语教学、选用教材国际化。《管理学》课程是经管学院双语教学课程,从2004年开始进行双语教学,效果良好;《管理学》选用的教材是世界着名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编写的《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该教材是世界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管理学》教材。

附件:

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学》课程满意度调查报告

(2007年5月24日)

一、调查目的

2006年2月,经组织专家的全面考察和评审,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决定确立《管理学》课程为学校第二批精品课程立项项目。一年来,《管理学》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和创新方面都做了一定的尝试,为了更好地促进《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建设,我们从今年5月上旬开始,有计划地组织了《管理学》课程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基于06级学生是第一批接受《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创新后的教育对象,故此次调查主要选择了本部06级工商管理和河滨校区06级会计学2个专业共4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将会成为今后《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问卷设计

此次问卷设计的核心关键词为:满意度。

此次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为五部分:

(一)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的满意度调查。

(二)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的满意度调查,这一部分分设教师教学态度、教师总体教学水平以及教师总体教学效果三个项目进行调查。

(三)学生对《管理学》课程使用教材的满意度调查。

(四)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总体满意度。

(五)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总体评价意见。

此次问卷发出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1份,收回率达94%。

三、数据处理

在调查问卷上,对以上提及的四个设计部分,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满意度,提供学生选择,最后将各部分的选择人数分别以班级和学院为单位进行加总,转换为百分比。

四、问卷资料分析

由于在处理时仅对原始数据进行尺度的变换,即将原始数据同比例的扩大到百分比水平,并不影响数据的分布。

(一)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的满意度

06工商管理(1)班,很满意的占44.44%,比较满意的占55.56%;06工商管理(2)班,很满意的占20.69%,比较满意的占79.31%;06会计学(1)班,很满意的占11.11%,比较满意的占86.11%;06会计学(2)班,很满意的占15%,比较满意的占85%。整体来说,很满意的占22.07%,比较满意的占76.60%,这说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二)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的满意度

1、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的教学态度满意度

06工商管理(1)班,很满意的占83.33%,比较满意的占16.67%;06工商管理(2)班,很满意的占62.07%,比较满意的占37.93%;06会计学(1)班,很满意的占66.67%,比较满意的占33.33%;06会计学(2)班,

很满意的占85%,比较满意的占15%。整体来说,很满意的占75.18%,比较满意的占24.82%,这说明《管理学》课程的教师队伍富有责任心,教学态度认真,学生评价良好。

2、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的总体教学水平满意度

06工商管理(1)班,很满意的占33.33%,比较满意的占66.67%;06工商管理(2)班,很满意的占20.69%,比较满意的占79.31%;06会计学(1)班,很满意的占25%,比较满意的占75%;06会计学(2)班,很满意的占30%,比较满意的占67.5%。整体来说,很满意的占27.66%,比较满意的占71.63%,这说明《管理学》课程的教师队伍总体教学水平良好,也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我院加强《管理学》课程教学建设的工作。

3、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的总体教学效果满意度

06工商管理(1)班,很满意的占22.22%,比较满意的占77.78%;06工商管理(2)班,很满意的占6.9%,比较满意的占93.1%;06会计学(1)班,很满意的占13.89%,比较满意的占86.11%;06会计学(2)班,很满意的占15%,比较满意的占80%。整体来说,很满意的占14.89%,比较满意的占83.69%,这说明《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的总体教学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三)学生对《管理学》课程使用教材的满意度

06工商管理(1)班,很满意的占44.44%,比较满意的占47.22%;06工商管理(2)班,很满意的占31.03%,比较满意的占68.97%;06会计学(1)班,很满意的占13.89%,比较满意的占69.44%;06会计学(2)班,很满意的占30%,比较满意的占55%。整体来说,很满意的占29.79%,比

较满意的占59.57%,总体来说,这说明我学院所订教材得到了89.36%使用学生的认可,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10.64%的学生对所使用教材不满意,在这里面有教材比较厚、内容较为细致复杂,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原因,因此,学院将会加强引导学生抓主线,学重点,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厚”教材的心理,把厚书读薄。

(四)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满意度

1、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的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06工商管理(1)班,很满意的占44.44%,比较满意的占55.56%;06工商管理(2)班,很满意的占24.14%,比较满意的占75.86%;06会计学(1)班,很满意的占13.89%,比较满意的占86.11%;06会计学(2)班,很满意的占25%,比较满意的占72.5%。整体来说,很满意的占26.95%,比较满意的占72.34%,这说明《管理学》课程的教师注重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2、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的教学手段的满意度

06工商管理(1)班,很满意的占36.11%,比较满意的占63.89%;06工商管理(2)班,很满意的占17.24%,比较满意的占82.76%;06会计学(1)班,很满意的占16.67%,比较满意的占83.33%;06会计学(2)班,很满意的占32.5%,比较满意的占60%。整体来说,很满意的占26.24%,比较满意的占71.63%,这说明《管理学》课程的教师手段丰富,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五)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总体评价意见

在收上来的有效问卷中,大部分学生都对《管理学》课程教学做了肯定的评价,他们认为教师上课认真到位,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并且还结合各种社会实例、通过观看管理方面的记录片等,联系教材理论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思索,在愉快的学习中增长见识,收益良多。同时,学生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1、增加课堂互动与角色训练的元素,进一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2、提议老师增加课后对学生的辅导,同时开通各种途径进行相互交流;

3、希望学院能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性强的管理工作,通过实践工作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2010年3月 一、课程设置 随着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核心之一。控制遗传病,开展优生指导、降低出生缺陷成为重要国策。本课程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在原来的职业基础课基础上,向学生的岗位需求延伸和发展,成为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并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及社会的发展,向教务处提出申请更名为“医学遗传与优生”。目前本课程已涵盖了: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及护理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三大分支。 在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建设中,经过深入临床和学生职业岗位的调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优生指导是助产专业重要内容之一,防止出生缺陷是优生指导重要任务,多数出生缺陷与遗传有关。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从遗传学角度,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了解各种出生缺陷的遗传背景,了解产前诊断的主要方法;熟悉出生缺陷的遗传学预防;能够运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开展遗传咨询、遗传病的社会调查和优生优育服务。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熟悉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了解助产专业的发展动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需求。 在护理等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中,依据工作过程从新开展课程设计,并在07、08级护理及临床专业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 在助产专业的专业技术课中,经过临床教研制定新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和说课课件。注重选取临床常见病例、产前诊断常用方法、如出生缺陷筛查、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并摘要介绍各种诊断治疗措施的遗传机理和遗传规律,传授遗传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课程起始于临床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探究;终止于临床病例——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的进程中,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通过实验课特别是模拟遗传咨询门诊检测学习效果。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建设中,通过专业调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康复专业特征的“医学遗传与优生”教学大纲、教案及教学课件。在介绍医学遗传基础知识基础上,注重介绍脑瘫等精神与运动系统遗传病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前沿科学知识,为学生的职业需要和发展服务。 选用教材为国家规划教材,并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参考如《临床遗传咨询》、《实用优生学》等国内外先进教材及最新研究资料。 参加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职教改教材编写,并正在进行专业技术课《医学遗传与优生》教材的编写。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上,认真听取外聘教师——来自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门诊专家意见。理论与实践交替并同模拟临床遗传咨询门诊结合进行。 由于遗传病的特殊性,需要保护咨询者的隐私权,目前暂不便进行临床见习,我们就以社会调查、自查或网络查询病例、同学在教师引导和辅导下,应用学到的遗传理论及查阅文献予以解答,互相讨论和点评。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按照“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以岗位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以“共建共管、互利双赢”为原则,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专业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破解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形成以“1个中心、4个模块、4个阶段”为特点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瞄准职业岗位,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组织实施教学,实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学生与行业、岗位、社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一)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存在的“宽而不精、学而不专”的问题,我们瞄准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检验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兼顾医疗卫生大行业就业岗 位迁移,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建设实践,逐步形成以校企双赢为基础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确定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医学检验专业是面向医疗卫生技术行业的通用型、宽口径专业,具有专业涉及面广、毕业生就业面广的特点,但普适性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存在学习内容全面但不深入、学生学无专长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 性,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专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临床检验为核心职

《管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管理学》研修心得 我是教师发展在线的学员,我报的课程是卢昌崇的《管理学》课程。本视频主要由东北财经大学郑文全和李品媛教授主讲。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反映出主讲教师们具有渊博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本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17节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管理学是是一门科学,管理学不是告诉我们如何成功,而是告诉我们如何避免失败的学问。而管理无处不在,不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事情,都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活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促使我国经济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管理能力下降的制约。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对于大中小企业来说,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企业的管理与战略的决策制定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管理理论,提高管理能力,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是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可以调用的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任何资源的分配、协调实际上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管理也要以人为中心。 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创新贯穿于各个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组织中的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决策作为一个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诊断问题,明确目标,拟定方案,执行方案,评估效果。计划过程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任何组织的活动,通过计划的形式将任务分给组织的每个部门、环节和个人,从而不仅为这些部门、环节和个人在该时期的工作提供了具体的依据,而且为决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篇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各位专家: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科技处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中国近现代史作为校级重点学科,已取得了较为扎实的阶段性成果。我代表学科组,按照《陇东学院重点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的要求,将本学科建设情况向专家组进行汇报。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 为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带头引导作用,凝练学科方向,提升科研层次,搭建学科梯队,形成群体合力,而变个人奋斗为团队协作,变各自为战为集中优势兵力联合攻关,以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从而尽快提高我系研究水准,本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拟定位如下: 1.初步建成具有较为鲜明学科特点、较强研究优势、较为完整科研梯队和强深研究潜力的学科方向。近三来,共建成两个研究方向及其相应的研究梯队,共引进硕士研究生5名,有4位在职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2位博士研究生已学成归来,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科梯队基本形成,主要指标基本达到。 2.力争在申报、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主持或参与校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闫庆生教授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马啸博士参与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中央政府与蒙藏民族地区政治互动策略研究”、已于2009年结项,同时主持2007年教育厅项目一项、校级项目2项;白学锋副教授参与省社科规划项目、省教育厅项目各1项,主持参与校级项目3项;刘治立参与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即将鉴定结项,主持参与省教育厅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温金童参与卫生部2009年重点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主持学校项目1项;黄会奇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项目1项;段有成、刘月兰、赵法发各主持校级项目1项;侯普慧参与校级项目2项。学科组在这方面基本达到了建设指标。 3.努力在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共在核心期刊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有8篇发表在《中国边疆边疆史地》、《西藏研究》、《中国医药报》、《探索》、《兰台世界》、《青海民族研究》、《兰州学刊》、《医学与社会》、

思政课建设情况总结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2013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总结 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 (一)机构设置 学院根据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由校党委直接领导,书记张 进平具体负责,主要把握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由思政部主任张晓萨负责学院思政教学 督导工作,监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及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由思政教研室具体负责实施覆 盖学院所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工作。在学院党委领导下,还建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了融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全面组织开展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师资队伍 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由思政部下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该教 学团队是一个融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教学组织。团队建立以 来,始终致力于探索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成 绩显著。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上,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积极选派教 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培训。 (三)专职辅导员队伍 为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学院建立了各教学班配备一名辅导员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辅导员的组织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对学生 进行行为养成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数十个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辅导员老师积极 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 治素质。 在行为养成上,由辅导员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对学生行为进行纠偏,引导学 生行为方向,并作为学生行为表现考核的主要依据,合理有效管理学生。既加强了学生管理, 又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制度保障 在制度保障方面,为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及时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思想状 况,贯彻院党委的工作指示,从制度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 对课程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稳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建立了每学期两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满意度调查机制,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 论课老师进行教学效果监督,及时反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高校大学)课程建设情况总结2篇

(高校大学)课程建设情况总结2篇 篇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XX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在课程建设组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按XX省高等教育学校标准对以下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建设,达到了优秀课程的要求。现将以下课程建设情况做出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及特色 (1)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XX省高等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和教学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与启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2)课程建设定位 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XX中医药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建设的定位就是建设优秀课程,努力打造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医学教育专业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特色 a.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XX中医药大学的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是必修的理论课。

b.有一支优化的教学梯队、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有先进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了严格科学的考试方法和制度。 c.引入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成绩 ①本课程建设中师资力量雄厚,在教学中,各位老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配合默契。②年轻的教师经常向老教授讨教,经常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同时注重与时代特色结合,是一只不可多得的优秀队伍。③学生评教及考核成绩均优秀。④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⑤发表了较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⑥本课程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合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坚持开展定期教研、科研活动,促进本教学队伍整体科研能力提高;坚持听课制度,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和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促进良好教风形成和发扬;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考博、访学、进修等,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及建设成果 (1)教学内容 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外科、中西医结合妇科、中西医结合儿科、中西医结合五官科、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传染学、急救医学。首先先概括以上课程的统一建设:

英语视听说精品课程建设年度总结报告

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06-2007年度) 总 结 报 告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目录 一、教师队伍建设 (1) 1.青年教师培养 (1) 2.团队建设 (1) 二、教学改革研究 (1) 1.教学获奖 (1) 2.教改课题 (2) 3.教改论文 (2) 三、网络资源更新 (2) 1.新编教材 (2) 2.课外资源 (2) 3.实况录相 (3) 四、系统软件维护 (3) 1.资源管理与远程备课平台 (3) 2.教学与管理网站 (3) 五、硬件设施建设 (4)

自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以来,我们按建设规划中的既定目标对本课程进行了教师队伍、教改研究、网络资源、系统软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维护和完善工作。 一、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发扬学校和外国语学院一贯坚持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培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1.青年教师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课程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制订了多项激励措施: 1)召开课程组例会,分专题讨论,探讨能体现本课程特色和创新的相关教学与理论问题; 2)激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教改课题。先由课程组统一规划选题指南,然后结合个人特长选择研究课题或任务,最后由课程组统一审批并提供一定的启动经费;对于结合 精品课程进行研究的论文,一旦发表即给予奖励。 3)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院和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竞赛; 4)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版立体教材的编写和开发; 5)协助青年教师进行录相课的设计、排练和录制。 2.团队建设 实行课程组成员年度滚动制,每年按一定比例滚动。本年度考察和发展新成员1人。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年来,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支持下,本课程组开展了一系列教改研究与实践活动,取了丰硕的成果和骄人的成绩。 1.教学获奖 1)白解红,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白解红、邓杰、邓颖玲、朱小舟、黄继勇,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3)邓杰,标记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4)邓杰,DJ音视频网络教学系统,湖南师范大学首届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一等奖; 5)邓杰,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教学优秀奖; 6)朱小舟,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湖南师范大学二等奖; 7)罗辉,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外国语学院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优胜奖。

医学影像的课程体系建设总结报告中职中专职业教育教育专区

医学影像的课程体系建设总结报告中职中专职业教育教育专区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医学影像的课程体系建设总结报告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建设依据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职成〔2011〕7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神话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医学影象专业特点以及毕节地区医学影象行业发展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加强重点分析完成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必备能力,为本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及校本教材编写提供理论依据。 三、课程体系模块 1、总体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的功能定位,要求中职教育紧密联系地方行业发展情况,服务地方行业发展,清楚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明确培养重点,课程设置轻理论、重实践,切实培养具备职业素质高和拥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实用性人才。 2、建设分析 通过调研和课程体系建设意见征集活动,获得大量课程体系改革和核心课程建设的一手资料。通过总结分析,目前医院要求医学影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文化基础知识、职业基本素质、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根据医学影象专业特点,属于医疗卫生机构专向从业人员,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常见的医学基础知识,从而更好的适应医学影象岗位工作要求;根据地区行业发展特点及学生拓展能力培养的需要,开设部分岗位特色拓展课程。 模块设置 根据调研及专业论证分析,医学影象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人文基础模块、医学基础模块、医学影象专业模块和岗位特色模块。 四、核心课程建设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精品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校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自2008年07月起,《高级英语》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江苏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文件精神及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经过近两年半的建设,该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1.课程改革与建设背景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阶段的一门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将低年级学习阶段和高年级学习阶段紧密衔接的专业基础课。高级英语总课时数128,占专业课程的10%,开设时间一学年;其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它在学生学习了《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专业课基础上开设的。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是这样规定的: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高级英语》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2.《高级英语》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放首位。自从我校开设英语专业以来,《高级英语》课程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严格按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该课程的刚性教学指标实施教学。(每课都应配备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提高。P23《英语教学大纲》。 长期以来,我院注重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建设,经过了院系领导和众多教师多年共同努力与探索,《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已夯实了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高级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中最具权威性、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针对性和科学性较高的部优教材之一,得到全国英语专业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有过几次变动,首届英语专业2000级教学计划中《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92学时.2007年教学大纲修订时将《高级英语》中的阅读和翻译分流到了《翻译》、《英文报刊选读》、《阅读与欣赏》(相当于高级阅读)等专业课程之中;加强了实践性环节:专业认知实习;故课时数由原先的192课时减少到目前的128课时。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时数的变化,无疑是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熟巧的培养的系统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学校对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比较满意。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高级英语》课程组共有7名教师组成,高级英语课程师生比为1:12,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另外配备辅导教师(由本院硕士研究生担任)3-5名,每个班级1

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附件3 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青大校研字〔2015〕25号)文件精神,为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宗旨与目标 第一条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服务需求、深化改革、立德树人,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努力建设与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一致的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第二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应具有鲜明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研究生知识结构,提升研究生的科学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研究和综合素质。 第三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目标: 1.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实际倾向,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以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为根本依据,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共同必修课、研究方向课课程内容为重点,根据学术型、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需求修订培养方案,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建成与我校的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

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相适应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较高水平的优质课程。 3.以课程建设工作为基点,统筹使用各类资金,改革、完善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把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纳入院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 4.健全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机制;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健全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指导审查制度和支持系统;扩大研究生课程选择范围,形成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方式,探索建立研究生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章建设内容 第四条研究生课程建设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1.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2.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 3.教学模式的改革; 4.教学案例库建设; 5.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6.教学方法的改革; 7.研究生教材和文献库建设; 8.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第五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同时也作为教学成果奖的培育项目,鼓励教师将立项课程经若干年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修改)

科研项目 《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前言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呼唤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法》第五条也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创造力是创新人才的根本标志。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主要区别”。创新人才除应具备一般人才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要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但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要协调发展,还需具有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敢于批判、勇于开拓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等。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多来源于实践。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有活力且最具有社会价值的那一部分,也是人类共同和普遍具有的潜能。但不当的教育往往会使人长大之后失去创造性。正如马洛斯曾指出的:“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因此,如何充分激发学

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创新欲望,是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手脑并用”、“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践和训练,不仅能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锻炼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国家教育部倡导的四项学科竞赛之一,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竞赛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可以培养他们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可以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报名参赛的学校和参赛的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1、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 1.1.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依托,进行机构调整与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1.2.调整电子技术实验系列课程,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1.3.建立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① 基础实验;② 设计性实验;③ 综合设计性实验;④ 设计研究性实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2006年12月被列为海事大学重点课程(群)建设项目,2007年5月被列为“市教委重点课程”。该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奠基工程”,党中央历来都十分重视。改革开放以来,这门课从1985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即1985年方案,1998年方案和2005年方案。每一次改革都是在中央政治局直接过问,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每次改革,都有力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面貌的改变,促进了课程体系的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们根据2005年方案的改革精神新修订了教学大纲,设计了教学日历,已经运行了五个学期,并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完善。我们紧紧围绕中央的要求,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用两句话概括既全面又准确。第一句话是教师是第一课堂的主导者;第二句话是教师又是第二课堂的参与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以下简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老师,这门课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不是党务干部,又不是行政管理者,也有别于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我们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的重要成员,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三观”的神圣使命,是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论和“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实施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台上应起主导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完成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把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的各种学生思想、行为的信息,也是联系实际,针对思想,结合特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资源。总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这个岗位,既是职业,更是事业。作为职业要求教师忠于职守,敬业爱岗;作为事业,要求教师不懈追求,全力以赴。 (二)教学上的规性和延伸性之间的关系 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在课堂上到底应该讲什么”。按理,有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这应该不成问题,但对本课程而言,这确实又很成问题。我们平时总是会听到同学有这样的意见或建议:“希望教师

最新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总结

《CIS设计》课程自查报告 为了配合学院对2017年精品课程的检查工作,我们从4月起对《CIS设计》课程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课程建设情况 1、课程建设目标 按照社会需求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通过技能分解、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和“工学结合”为特色,软、硬件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示范性、共享型机械工程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的建设目标,合理设置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突破口,进行课程综合性改革。将将单纯的数控实训与职业鉴定、数控大赛及工厂实际加工结合起来,强调以“掌握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技术人才”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构建以技能培养为目的、以技能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2、实现建设目标的规划与措施 (1)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习题等网络资源已经全部上网,运行效果良好。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技术培训,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热心从教、教书育人、技术精湛,教学和生产结合的教学队伍。 (3)继续进行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职业能力来进行课程教学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具有实践特色的一流教学内容和方法。 3、对已上网的课程资源注意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网站内容更加完善,主要包括: 师资队伍:主讲教师、人员构成、整体素质、教学改革与研究 课程描述: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大赛试题、大赛成绩、建设规划、习题、课程申报资料等,下一步准备增加相关的科研资料和学术论文,及前沿技术等资料。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学历结构、项目开发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还很不是很合理,年龄结构比较合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尽可能的派出教师进行培训。今后我们将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尽可能的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数控方面的人才。 5、加强科研建设 鼓励教师参加教研、科研。我们鼓励课程组的老师们努力撰写课程建设方面和课改方面的学术论文。现已计划这方面最少发表两篇论文,论文正在撰写中。 二、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经费未使用 2、关于本课程的论文未发表。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分课题结题报告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分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家长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 单位:青州市郑母初级中学 负责人和撰写人:赵永华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提高家长素质是现代社会和家庭教育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渐趋同,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随着改善生活条件的步伐加快,不同家庭居住环境相对封闭而信息渠道相对开放的框架也趋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的形成,更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进一步从新的角度认识加强子女教育的价值。人们对子女的教养问题已经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于自己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也愈来愈关心了。 但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行动存在反差,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存在反差,教育行为与教育效果存在反差,这是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矛盾,同时也是许多家长产生极大困惑甚至痛苦的原因。因此,这一代自身难于积累教育子女经验的父母,对分别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子女,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养育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希望得到科学的回答。因此,理论与实验都在呼唤与时俱进的当代家长,从而引导家庭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而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学校的建立对于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现在尚处于无规划、无体系的阶段。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家长教育体系的研究》的子课题,《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了要抓住家长教育的课程建设核心,在课程理论体系、课程标准、内容规划、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行动研究,通过对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和家长教育的实验,总结出成功的家长学校教育经验,广泛进行推广,构建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家长需要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以引导规范我国的家长教育,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从而振兴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事业。这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针对家长教育的行动研究在我校已有一定基础 第一,我校从建校起,就格外重视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始终保持校长、班主任与每一个家长的零距离接触。新生入学前,我校召开家长会,把班主任的手机向新生家长公布,并承诺早6点以后到晚10点以前全程开通,随时接受家长的电话咨询。这一措施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和关注。 第二,我们经常为家长进行关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的辅导培训。如: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培养问题、安全问题、网吧问题等,用不定期地订阅报纸、给家长发公开信等形式,对家长如何处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提供科学、正确、切实可行的参考。 第三,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他们深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步前进,才能在学生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在以上背景下,我们申报“家长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学生家长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育创新思想为指导,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为基础,以提高每一个家庭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当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为主线:家长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帮助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做到“互相尊重、配合默契”,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子女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