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

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

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
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

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

□许达哲

何为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是系统地、创造性地思考、规划全局性问题时的思维活动过程,是运用时间和空间的一门艺术,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素质。

战略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全局,驾驭全局,追求全局的整体利益。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是战略思维关注的内容。战略思维的要点就是,抓住重点,抓住机遇,统筹兼顾,推动全局发展。重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大问题。突出重点,就是要求领导者“把自己注意力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放在对于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上,把有限的资源分配投入到解决重大问题上。机遇,就是可能带来质的飞跃和快速发展的机会和境遇。抓住机遇,就是要求领导者珍惜机遇,多谋善断,及时决策。统筹兼顾,就是在空域中照顾各方,在时域里照顾前后。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重要的是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不能以损害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当前利益。

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

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思维的方法。战略思维是系统思维的高级形式。系统思维是系统科学与唯物辩证法结合产生的思维方式,在当代领导决策思维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打开宏观决策宝库的金钥匙。系统思维的方法就是用系统思想来研究对象,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地、精确地思考对象,以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目的。在系统思维看来,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处于广泛的、普遍的联系之中,系统本身也处于无休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系统既独立又开放,既相对稳定又发展变化。只有把小系统放入大系统中去分析论证,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结合,把系统变化的过程作为预测今后发展趋势的依据,才能争取全局的主动,才能做出战略的谋划。

系统思维的方法告诉人们,从更广阔的空域分析,易找出影响全局发展的重点,从时域角度分析,易发现加速全局发展的机遇。树立战略的时空观,采用整体性、综合性、辩证性的全域分析方法,就能够更好地制定全局发展战略,有利于抓住重点,抓住机遇,推动全局发展。“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不足谋一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宇宙中普遍事物的一般模型。现代科学的物质观认为,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处处是系统,包括无机系统、有机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制定国家甚至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放置在世界这个大系统中去研究。

全局的重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机遇也是稍纵即逝的,这是因为系统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不能忽视系统的时域特征。事物的发展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表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规律性。系统变化呈现波动性,即是这种运动规律性的反映。战略一般指决定全局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的策略,进行战略思维就要科学分析系统的波动性,摸清系统的波动幅度和周期,并据此预见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判断系统发展所处的阶段,分析系统具体发展的走向,找出系统加速发展的可能性,做出应对系统变化的战略决策,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动、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可见,领导干部进行战略思维时,需要动态思维、超前思维、创新思维。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新的思维视角,紧紧追踪事物变化,把握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根据事物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对系统进行有效地控制。要深入研究当前纷繁复杂的现象,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已知推断未知,从现实把握未来。要不囿于前人,不拘泥于现有,立足对事物有新的认识、新的判断,从而作出既有远见卓识、又符合客观实际、棋高一着的科学决策。

战略思维的“四度”要素

战略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于思维主体站的高度、研究的深度、观察的广度和预见的时间跨度。

理解和把握战略思维的“四度”要素,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第一,要有高度,从战略高度和更高的系统层次上思考重大现实问题,提出满足全局发展意图的、解决问题的新策略、新方案、新途径。第二,要有深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深入实际,吃透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找出影响全局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其他重大矛盾,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确定战略布局、主攻方向和工作的着力点。第三,要有广度,用宽广的世界眼光,认识问题,判断形势,做好定位,把握自己所处的环境,掌握自己的发展命运。第四,要有跨度,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增强预见性,从时间纬度筹划好发展的各个阶段,既不可超越阶段做不可行的事情,又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善于抓住事物运动过程特定的关键点和转折点,抢占先机,加速发展。

思维要有高度,就必须有政治头脑,有大局意识;思维要有深度,就必须有理论基础,有科学素养;思维要有广度和跨度,就必须有时空观,有机遇意识,有敏锐和长远的眼光。领导干部要潜心学习,注重实践,善于总结,真正掌握“四度”思维的本领,切实提高总揽全局、驾驭全局的战略能力,树立战略的时空观,使其思维的结果能够符合战略发展目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符合实际、切“时”可行。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论文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 "……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胡锦涛概述中国的军事理论家制订了一项实施理论推动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军队.这一理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力量乘数的作用,从而使解放军能够在中国边境以外更远的距离上实施精确打击的军事行动.通过汲取外国战争,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动"在内的,美国领导的战役的教训,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以及解放军自己尽管很有限的作战历史经验,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寻求改造整个中国军队. 这些改革的速度和规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军仍未在现代战争方面经受检验.这种作战经验的匮乏使外界对解放军在实现其军事理论抱负方面进展的评估复杂化.中国的高级文职领导人当中的内部评估和决策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上缺乏直接的军事经验,因而在发生危机时更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估计.这种失算同样会带来灾难,不论其所依据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指挥官的建议,还是脱离现代战场现实情况的"科学"作战模型. 军事战略指针 中国并不发表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相当的文件.因此,外部观察家对领导层有关动武的思考或影响到解放军兵力结构和理论的应急情况,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对权威性的讲话和文件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依靠一系列总原则和称为"军事战略指针"的指导来计划和管理军队的发展和动用. 解放军并没有提供这些"指针"的内容供外界研究.学术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针"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针"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影响,为10年来解放军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础.然而,一次次讲话,权威评论和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针"的一些内容最近可能经过了修改.这些修正看来反映出中国对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现代战争(即"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性质的看法,中国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进展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从"建设"用于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的军队向为了"打赢"这种战争而训练的转变,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底色. "指针"的作战或"积极防御"成分看来保持完好.按照"积极防御"所主张的防御性军事战略,中国并不发动战争,或者进行侵略战争,而是仅仅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 然而,北京有关对其主权或领土攻击的定义模糊不清.在中国现代战争的历史所充斥的实例中,中国领导人都声称,军事上的先发制人是战略防御行动.例如,中国将其对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干预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类似地,权威说法还把与印度之间的(1962年),与苏联(1969年)和与越南(1979年)的边境冲突称为"自卫反击".这种逻辑表明,如果动武能够维护或推进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领土要求(例如解决台湾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边界或海上的领土要求等),中国就可能会发动军事上先发制人的打击,也许是在远离其边境的地方. 中国正在制订一项先发制人的战略吗 10年来,随着解放军从一支以步兵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军队转变成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资源的比较现代的军队,中国获得了武器系统,采纳了使之能够在周边地区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攻击(包括突然袭击)的作战理念. ·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的武库中有大约900枚短程弹道导弹.由于获取了苏—30攻击机和F—10战斗机———两者都装备着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中国的进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进.解放军还正在加强信息战,电脑网络作战和电子战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用于先发制人的攻击. ·解放军的作者们说,当遇到更加强大的敌人时,先发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逻辑的.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强调,静态的防御不足以在现代军队的高速和破坏力基础上保卫领土.其结果是,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寻求阻止敌军集结和利用进攻性打击来掌握主动权,从而使敌人不知所措.解放军的理论家们认为,有效的防御包括在敌人领土上,赶在其能够动用之前摧毁敌人的实力.

如何培养企业管理者的战略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企业管理者的战略思维能力 摘要:战略思维,作为一种着眼于全局和长远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对战略思维的概念和主要特征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培养和提高企业管理者战略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企业管理者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管理者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和谋划,才能科学地把握时代的脉搏,预见其发展趋势,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取得事业的辉煌。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建立和运用科学的战略思维方式,努力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战略思维能力,以有力地推动所经营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股东、客户、员工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福祉。 1.战略思维的内涵 一般说来,战略是指在整个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中,那些事关全局、具有根本意义或长远意义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或方略[l]。就其广义而言,则是指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世之谋,全局之谋,就是战略之谋。战略思维是指对关系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重大问题的分析、综合、判断、预见的理性思维过程,是对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运动规律的思考与把握,是管理者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思维成果的高度体现。战略思维的成熟与否,不仅直接制约着管理者观察、分析、判断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立场、观点,而且直接制约着管理者的管理方法、管理艺术、管理绩效。因此,战略思维是企业各个层级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的核心就是能够把握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做到“运筹于帷握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深谋远虑,具有战略眼光和洞察能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尽管是曲折多变的,但其内部总包含着一定的规律性,认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才能做到运筹帷握,

战略的本质战略思维及其逻辑陈春花

战略的本质战略思维及其逻辑 陈春花原创 | 2013-02-15 人们一直想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这样容易受到影响,企业家个人的危机、自然条件的变化、资源的改变、政策的调整、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等,一个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的改变就会带来企业致命的危机,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这样脆弱呢?很多人告诉我说,因为中国企业还是小孩子在学走路,所以特别容易摔跤;也有人告诉我是因为中国的企业还不够大,所以抵抗能力弱,一点气候变化都比较容易感冒;还有人告诉我说中国有些企业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大家给出诸多解释都不能够说服我:小孩子会摔跤,但是他能够爬起来继续长大而为什么那些企业不行;感冒可以医治为什么那些企业总是得重感冒而且无法治;到了它们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为什么被频频打击。可见这些说法都无法解释中国部分企业比较脆弱这个现象。 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企业能够持续存活下去,就必须回答凭什么活下去这个问题,事实上企业规模大小、赚多少钱、解决多少就业、是否具备品牌等,都是企业经营的结果,是企业运营的外化表现,所以当人们认为企业不够大而无法抵抗风险的时候,这本身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还是要回到企业凭什么存活下去这个问题上来思考,这个层面就是战略的思考了。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脆弱的原因是不会做战略的思考,仅仅是做了管理的思考。绝大部分中国企业所作

的努力都是管理的努力而不是战略的努力,这些企业所追求的是解决问题,遇到原材料涨价如何办?劳动力成本增长怎么办?面对竞争变化该如何办……的确这些都是企业运营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过我还是需要强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解决问题应该是第二位的,第一位应该是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也就是回答战略的问题,先回到战略思维方式上,之后再落到管理理念上解决问题。因为企业要面对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面对问题本身就是管理的职责,但是问题并不是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是否可以生存的关键是如何做出战略的选择。战略决定命运。 战略思维就是选择不做什么 蒙牛公司由急速发展到今天的品牌困境引发了多个层面的思考,同时也让人们明白需要开始反省企业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管理。企业的战略思维不能够被管理理念替代。 战略思维与管理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战略本身就意味着做出艰难的抉择,选择那些有利的事情;而管理则是那些你不必做选择而必须面对的事情,它事关各种业务的处理方式。战略思维是:问题1,你想做什么;问题2,所想做的事情凭什么条件可以做;问题3,你有什么;问题4,你缺什么。关键的问题是:你要做些什么?战略思维就是做出选择。管理理念是:遇到任何问题都要找到解决的办法;管理没有对错,

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杨春贵)

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杨春贵 摘要: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保障、战略转变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其根本特征是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全局的最佳效果。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这里讲的是战争,实际上适合于任何领导工作。实践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过程性,决定一切实践主体都应具有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同其他人比较起来,总是涉及的领域更广,方面更多,内外关系更为复杂,影响也更为深远,因而更加需要有全局眼光,更加需要从整体和长远的战略高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保障、战

略转变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是中央领导同志的事,是大领导的事,他们应当成为战略家;而我们在地方、基层或部门工作,处于局部地位,做的是具体的事,何以有必要提高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呢?我们的回答是必要的。因为:第一,全局和局部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毛泽东说:“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即是说,相对于全局而言,你是局部的,相对于你所管辖的部分而言,你又是全局的,也有一个总揽全局的问题。因此,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第二,即使从你所处的局部地位来说,你也需要了解全局,具有全局意识。毛泽东说:“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的东西的。”只有增强全局意识,了解战略大局,才能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为全局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妨碍大局、甚至危害大局。邓小平在谈到地方财政工作时说,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党历来是重视战略的,部队的战士、伙

如何把握战略思维的全局和整体

金一南:如何把握战略思维的全局和整体 战略思维是从宏观总体和长远建设上来认识和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宏观、总体、长远、全局,都是它的关键词。那么是不是说,战略思维必须是不折不扣地顾及到方方面面、必须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是十个指头按跳蚤的思维呢?所有事都一人管、所有条子都一人批、所有仓库钥匙都挂在一人身上,这个人就抓住总体和全局了?- 意大利经济学及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了完全不同看法。这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者并不是研究战略问题的,他从大量经济统计中发现一组颇有意思的现象: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80%的存款,来自20%的客户;80%的堵塞,发生在20%的路口;80%的工作,由20%的人员承担;80%的医疗资源,消耗于20%的疾病;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顾客……帕累托由此得出结论:80%的结果,归于20%的起因。这一结论被人概括为“重要的少数与不重要的多数定律”,又称为“80%对20%定律”,或干脆简称“帕累托定律”。- 该定律的意义,不在于每一组统计的百分比是否都精确到了无懈可击和完美到了天衣无缝,而在于当大多数人一直习惯强调多数的意义、多数的重要和多数的决定性之时,帕累托却揭示出多数往往只能造成少许影响,少数则往往造成主要、重大的影响这一长期被人们忽略的现象。这位终身以经济学和社会学为研究对象的学者,通过该定律告诉我们: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分清主次,从众多琐碎事情中摆脱出来,用最大精力去关注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整体往往是被局部颠覆的,反过来,整体也往往被局部拯救。抓住了关键的局部,就抓住了整体。失去了关键的局部,也就失去了整体。“帕累托定律”揭示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为后人进行高质量战略思维作出重要贡献。- 毛泽东是不知道帕累托为何人的,但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上,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说:“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 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在《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一文中,他特别强调“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这就更加精到地概括出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位大战略家在这里指出,抓整体、抓全局非但不是眉毛胡子一起抓,而是抓重心、抓枢纽。掌控了重心和枢纽,就掌控了全局和整体。真正高明的领导者,最大的本事并非今天人们分外推崇的“沟通”和“协调”,而是从纷繁复杂的万物万象中,发现重心是哪里,枢纽在何处。 顺便再分析一下人们常说的两句话。一句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第二句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前一句意即大家谁也不是神仙,难免不时犯错。后一句是说谁也不可能像弓一样整天绷那么紧,有放松才有紧张,没有放松也就没有紧张。这两句话都无可非议,但把帕累托“80%对20%定律”拿过来对照,问题就显露出来了。首先可以说,你在那“80%”的范围中松弛一下未尝不可,犯点错误可能也无碍大局。但是要特别注意,一旦进入关键性的“20%”范围,你的任何松弛都可能因过于懈怠而错失良机,犯下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因小失大撼动全局。在“重心”和“枢纽”处的松弛和犯错,其意义与非“重心”和非“枢纽”处的松弛和犯错,从性质到意义都会完全不同。不是不允许犯错,不允许松弛,而是说平时你可以松弛一下,这个阶段你必须全神贯注地紧绷。平时你可以出一两个错误,这个阶段你必须全力以赴避免出错。因为此刻它不但可能使你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也可能让你陷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困境。-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分析比较

企业战略治理的战略思维比较 战略是什么?我们能够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差不多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进展的基础是制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制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如此,我们能够讲企业战略确实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制造。 一、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进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往常是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萌芽时期。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获得了专门大的进展。其中,60年代有钞票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治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

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治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职员素养普遍提高、自我进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治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治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进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制造以后成为企业战略治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阻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差不多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

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Strategic Thinking) 什么是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指思维主体(个人或集团)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谋划(分析、综合、判断、预见和决策)的思维过程。战略思维涉及的对象大多是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系统和人与自然的复合系统及复杂过程。 战略思维的要素[1] 战略思维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包含三大组成部分: 其一,主体对战略问题的思考和谋划; 其二,战略思维的产品,包括形成战略目标、战略计划、战略方针等; 其三,战略计划的实施、反馈和战略修正。 三者的关系是,战略思维产生思维产品指导和服务于战略实践。战略思维主要是主体头脑中的与战略问题相关的信息加工活动,战略实施则是改造世界的主体的能动的物质活动,战略修正是主观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 战略思维的程序[1] (1)战略预测。 战略预测是在对战略所涉及的事物或对象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基础上,对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及战略手段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的预测。战略预测是提出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措施的基础和前提。战略预测如果是错误的,整个战略的谋划就是失败的。 (2)形成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实施某一战略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在战略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 (3)制定战略任务。 战略任务是战略目标的分解,战略任务是详细的具体的,战略目标要通过战略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战略任务可以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子任务和更细致的任务。 (4)提出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根据战略目标要求确定的指导战略全局的总纲领总原则。它规定完成战略任务、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明确战略重点和主要战略部署,是组织战略实施的指导思想。 (5)制定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完成战略任务采用的各种方式方法、手段。战略措施是战略系统中最关键、实践性最强最必须有可操作性的部分。 (6)战略实施的反馈及战略修正。 战略思维形成的战略目标、计划、任务是主观的东西,将他们付于实践就是战略实施。战略实施是检验战略思维的唯一途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如果战略预测有误,或者事物发生重要的变化,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信息反馈)及时修改战略目标和计划等,有时甚至要放弃整个战略。 战略思维的主要特征[1] ?(1)战略思维的长远性、前瞻性。 o战略思维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决策,它要面对事物长期的问题,有的战略考虑的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问题:o A、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是相对于客观对象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而言的; o B、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是以对客体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为基础的; o C、把握事物的规律是战略思维的前提; o D、科学预测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景是战略思维中最困难的部分,但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o E、战略思维的前瞻性主要是从事物发展的方向性方面进行有效把握; o F、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是使人的主观更加符合正在变化的客观。 ?(2)战略思维的全局性、整体性。 o A、战略思维的全局性、整体性,是从共时态系统空间维度和过程时间维度两方面考虑; o B、战略思维的整体性要求人们从大局、从宏观和全局考虑问题。即要求人们不要仅仅局限于一地一域的狭隘利益。 ?(3)战略思维的重点性、关键性。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 "……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胡锦涛概述中国的军事理论家制订了一项实施理论推动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军队.这一理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力量乘数的作用,从而使解放军能够在中国边境以外更远的距离上实施精确打击的军事行动.通过汲取外国战争,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动"在内的,美国领导的战役的教训,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以及解放军自己尽管很有限的作战历史经验,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寻求改造整个中国军队. 这些改革的速度和规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军仍未在现代战争方面经受检验.这种作战经验的匮乏使外界对解放军在实现其军事理论抱负方面进展的评估复杂化.中国的高级文职领导人当中的内部评估和决策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上缺乏直接的军事经验,因而在发生危机时更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估计.这种失算同样会带来灾难,不论其所依据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指挥官的建议,还是脱离现代战场现实情况的"科学"作战模型. 军事战略指针 中国并不发表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相当的文件.因此,外部观察家对领导层有关动武的思考或影响到解放军兵力结构和理论的应急情况,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对权威性的讲话和文件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依靠一系列总原则和称为"军事战略指针"的指导来计划和管理军队的发展和动用. 解放军并没有提供这些"指针"的内容供外界研究.学术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针"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针"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影响,为10年来解放军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础.然而,一次次讲话,权威评论和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针"的一些内容最近可能经过了修改.这些修正看来反映出中国对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现代战争(即"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性质的看法,中国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进展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从"建设"用于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的军队向为了"打赢"这种战争而训练的转变,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底色. "指针"的作战或"积极防御"成分看来保持完好.按照"积极防御"所主张的防御性军事战略,中国并不发动战争,或者进行侵略战争,而是仅仅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 然而,北京有关对其主权或领土攻击的定义模糊不清.在中国现代战争的历史所充斥的实例中,中国领导人都声称,军事上的先发制人是战略防御行动.例如,中国将其对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干预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类似地,权威说法还把与印度之间的(1962年),与苏联(1969年)和与越南(1979年)的边境冲突称为"自卫反击".这种逻辑表明,如果动武能够维护或推进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领土要求(例如解决台湾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边界或海上的领土要求等),中国就可能会发动军事上先发制人的打击,也许是在远离其边境的地方. 中国正在制订一项先发制人的战略吗 10年来,随着解放军从一支以步兵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军队转变成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资源的比较现代的军队,中国获得了武器系统,采纳了使之能够在周边地区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攻击(包括突然袭击)的作战理念. ·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的武库中有大约900枚短程弹道导弹.由于获取了苏—30攻击机和F—10战斗机———两者都装备着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中国的进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进.解放军还正在加强信息战,电脑网络作战和电子战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用于先发制人的攻击. ·解放军的作者们说,当遇到更加强大的敌人时,先发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逻辑的.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强调,静态的防御不足以在现代军队的高速和破坏力基础上保卫领土.其结果是,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寻求阻止敌军集结和利用进攻性打击来掌握主动权,从而使敌人不知所措.解放军的理论家们认为,有效的防御包括在敌人领土上,赶在其能够动用之前摧毁敌人的实力. 中国获得了力量投射资源,包括远距离的军事通信系统,空中指挥,控制和通信用飞机,耐久力很强的潜艇,无人战斗机(UCA Vs),以及新的精确制导空对地导弹.这些都表明,解放军正在形成采取先发制人军事行动的更强实力.解放军的训练注重"出其不意的"远程打击训练或针对敌人海军舰只群的协调一致的空中/海军打击.这也可能显示出,它打算赶在本地区爆发危机之前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选择. 根据解放军的《战役学》文件(2000年),一旦敌对行动开始,"'积极防御'的要旨就是主

战略思维与行为的逻辑

战略:思维与行为的逻辑 2014年03月10日10:12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徐根兴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39 1 战略通常由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阶段、战略对策等组成。这些静态的环节必须有很好的技能使其变成思维与行为的逻辑。 对战略的认知 有人把想法、思路当成战略,这有如让战略深陷雾霾中,只有目标没有方向。战略的成功涉及前提和边界条件、成功要素、挑战、问题与风险、解决路径,等等。有学者认为战略是经过严密论证的非分之想,只有逻辑严密的、有理有据的非分之想才是战略。战略应该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逻辑,其推进过程,就是组织寻求内部认同和外部开拓的过程。现实中,一些组织在制定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预见性、前瞻性,热衷投机,决策随意性大,藐视规律,缺乏足够的要素准备,乱喊打造一流组织、一流品牌,等等。 一个好的战略要看到未来、能凝聚人心、应杜绝不断地试错。制定战略的难点是选择,如果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不断地选择,那么会使组织处于摇摆甚至动荡之中。因此,战略要符合如下几个要点:第一,价值。明确组织存在的价值,其存在才有意义。第二,需求。发现、识别新的需求。第三,定位。让组织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使有限的资源能集聚,研究建立和保持优势需要的时间,重视竞争对手的连锁反应对自身的影响。第四,共识。让所有成员发自内心地认同组织的战略,形成共同愿景和使命。一般来说,在战略形成阶段,依据战术决定战略;在推进阶段,依据战略决定战术。组织的发展方向决定组织未来,管理模式决定成败。因此,战略实施中应该思考如何把方向变成方法,把方法变成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径。 战略的挑战 战略的挑战主要来自如下方面:第一,资源。任何战略没有资源保障,只是梦想。因此,整合资源非常重要,能够整合内部资源是一个优秀的组织领袖,整合业界资源是优秀的行业领袖。第二,时间。能够穿越时间的战略,才能达到终点。很多战略在时间面前拐了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环境变化快,组织会常面临战略执行的两难境地:执行下去有可能使组织受损,如不执行,那么前面的各种投入就浪费。所以,好的战略都应该设立战略调整机制。第三,放弃。当新战略所采取的方法与组织过去成功的经验不一致时,愿意放弃既有的利益,往往是领导者勇敢精神的体现。第四,认知与共识。对战略的概念、要素、结构、关系不能形成共识的组织,很难有真正的战略设计与执行。必须要把战略诸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顺序关系、关联关系等理顺。战略要克服组织内部的矛盾,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战略行动,能形成共识,才能让利益相关方认可组织的战略。在下属中形成共识,就会赢得下属的全身心的投入;对外界形成共识,就会得到外界的信任;能与上级形成共识,就会赢得上级的支持。 战略、机遇、策略、执行的相互关系 战略和机遇。安永会计事务所调查,67%的创业者选择在今天的环境下抓住机遇,而只有19%的成熟商人说要抓住机会。可见,发展的阶段不同,对机遇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超越了创业或起步阶段的组织,如果外部有太多的机遇,形成对机遇的过度依赖,从而把追逐机遇变成了投机。投机会放大投机,最后把投机变成习惯、变成目标、变成战略。一个组织如果没有战略,把机遇作为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必然偏离方向。停留在机会主义的成功阶段往往是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各方都好,当外部环境恶化的时候都不行。实际上机遇思维是被动思维,战略思维是主动思维,机遇属于外力,战略属于内力。战略框架下的机遇,要以战略为坐标,不能冲击战略,而战略的实施需要机遇作为突破口,有利推进。对机会的把

战略思维理论和方法

解决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的能力问题,战略思维的方法问题……研究带全局性的指导规律的战略思维的能力和方法问题。 “把握全局”这四个大字,应当成为我们“战略思维”的一个能够贯穿全部工作和统帅一切有关范畴的基本环节,一个必须从始到终紧紧把握的基本环节。 把握大局,落脚点是抓住机遇。 “战略思维”,把握全局是第一,抓住机遇是第二,这是两个基本的环节,二者相统一。 “更广大地开源”包括搞活资本,统筹土地,发展科技,改善生态,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更好地运用人力资本,更好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抓住机遇的能力和抵御各种可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资本、信息、跨国界流动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国间经济关系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的一种状况和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显著特征是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 所谓经济创新化,是说世界经济发展日益显示出其主导机制是创新,它催生了新的产业结构,改变了全球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方所赢,恰为一方所输,这就是所谓的零和博弈。 太极观、阴阳观、三才观,是《周易》战略思维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他人怀有绵绵关爱之意,孔子称之为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谓太阳朝升日落永不休息,地上万物受因太阳之赐而欣欣向荣,君子有见于此,于是日日勤劳不倦,为社会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义者,宜也。”意思是说,义、宜二字为同义词。宜字是应当、适当、正当的意思,故义字也是应当、适当、正当的意思。人的某种行为,如果做得应当,做得适当,或者做得正当,就可以称之为“义”。 “正”表示遵循正道,“不正”表示背逆正道。 “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不偏,即孔子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合于中庸之道则能广大,不合于中庸之道则流于褊狭。 《周易》阴阳观的主体内容是辩证法,主张要依照自然法行事,很有一些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思在里面。 《说卦传》则坐实了“三才之道”的具体内容,即阴阳为天道、刚柔为地道、仁义为人道。 《周易》的三才观,融汇神灵信仰之观念、客观规律之认识、自由意志之发现于一身,是上古以降多种思想之汇合,代表了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水平。所谓天道,即天命与神意。所谓地道,即客观规律。所谓人道,即人的自由意志。 所谓“观”,即反反复复地看。所谓“玩”,即颠来倒去地想。“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即在无事时设想种种情境,作假想演练。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是说高明之士用《周易》锻炼心智,藏战略智慧于内心极其隐微之处,连自己也无法内省察觉。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这段话基本概括了孙子“慎战”思想的基本内容。 孙子战略思想的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主张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提倡先发制人,认为打仗不能被动而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即“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日本军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日本军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从唐朝以来,我国与日本之间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系,中日之间先后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如今,中国持续和平发展,日本日趋衰落,中日关系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日战略相持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其结果既取决于中国和平发展的质量提升,也取决于双方的战略选择与部署。日本的战略趋向具体表现为:全球战略收缩,东亚战略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深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防务部署和对外军事合作。有鉴于此,面对日本的战略趋向,中国应善加应对,加强全球议程上的倡议和塑造能力,积极锤炼大国心态,确立更具针对性的东亚地区战略,以长远眼光处理中日关系。 本文通过以中日之间的战争为时间基础,介绍日本的军事战略思想,从而总结出日本军事战略思想中自古至今所传承的一些思想,以及介绍近几年日本的新军事变革及其国际秩序观。最后阐述其对我国的影响,并针对日本的一系列措施我国所应做出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日本军事思想;日本国际秩序观;中国应对对策

摘要................................................ II 1日本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 (1) 1.1日本的兵书《斗战经》 (1) 1.2中日之间爆发的战争 (2) 2日本的国际秩序观 (4) 3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6) 4参考文献 (8)

1日本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 1.1日本的兵书《斗战经》 日本的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同日本的军事著作密不可分。而日本关于军事方面的著作中《斗战经》是对日本军事思想形成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斗战经》是日本平安时代的一本著名兵书。其作者,据《斗战经》序中说,“或曰太祖宰相维时卿作,或曰太宰师匡房卿书也,今不可考证。”[1]日本平安时代中后期,是中国兵书,特别是《孙子兵法》在日本广泛流传的时代。《斗战经》一书就是日本兵学家深入研究中国兵书和日本传统兵学思想的结晶。书中批判了当时在日本影响很大的《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指出要从日本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孙子兵法》,强调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突出宣传日本的民族精神。因此,《斗战经》一书充分体现了日本结合自身民族特性对于军事及战争的看法。该书问世以后,深受日本民众欢迎,“自幼至名,手不舍卷”,广为流传。日本兵学界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此书不在奇,不在正,不在权,与天地同于理,与阴阳合于化。”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一、提倡继承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本书特别强调日本要有自己的民族性,要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二、提出“武”是天地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是“先武后文”,本书十分重视“武”的作用,认为“武”乃是促进天地形成和发展的巨大动力。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对于战争的看法是战争推动历史发展,崇尚武力。这是日本传统军事思想中的精髓,同我国的中庸仁爱之道相背驰。三、主张正攻战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分析 本文简要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重点比较分析了三种战略思维: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并探讨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定战略时所面临的挑战。 战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管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

战略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方式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战略思维方式什么是战略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方式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和思维运行的总和。这一定义中包括三个问题:一是思维基础,二是思维定势,三是思维运行。这三个问题的有机结合,展示了方式的认识论本质。 (一)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基础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不是凭感性直观所达到的,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的作用,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从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中逐步揭示出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的结晶。概念同时是理性思维的细胞,是组成判断、推理的基本元素。感知模式所加工的是由实物刺激感官而输入的,思维模式所加工的是由脱离了具体物质形态的概念、语言刺激感官而输入的信息,带有抽象性、间接性和一般性。由此决定,概念系统是一切的直接基础,它与、理论、经验、知识和情感、意志、兴趣等深层次、潜在性因素共同构成思维基础。 从思维方式的共性来说,思维概念系统是共同的概念基础。从每一种思维方式的个性来说,各自都有特定的概念基础。战略思维方式最直接的、特定的概念基础是战略概念系统。战略概念在战略思维方式中起着独特性、本质性和决定性作用,是战略思维方式得以存在的根本性思维基

础。具体表现为: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区别于其他具体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标志;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能够成为一种特殊思维方式的本质;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得以运行和展开的决定性因素。 (二)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在人们思维活动展开前先在的意识状态,表明了思维活动展开前的心理活动趋势。就是说,思维活动展开前,头脑已有了相应意识并进入准备状态,人体按已有“定理”和“公式”确定了思维活动的方向、范围等,并设计出了思维活动运行展开的具体“图样”(或曰“蓝图”),成为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依托和根据。说:“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可见,离开了思维定势,人们的任何现实思维活动都是无法想象的。 战略思维方式是以战略概念为基础的特殊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定势是指头脑加工抽象的前已经存在的战略意识状态,即战略思维尚未展开前已选定的战略思维方向、战略思维范围等,已经设计预置的战略思维加工“图样”即思维活动运行,形成了一种战略思维运行前的准备态势。战略是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中国有句古语:“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是对战略思维定势的精辟概括。 具体地说,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定势突出表现在全局关系性、过程前瞻性和结构预置性方向。首先,战略思维方式是一种全局性方式,它要求把战略作为一个整体,去思考它的整体布局,整体运作,从而实现其整体功能效果。所以,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定势是站在整体之上的综观全局,

领导干部战略思维五要素

领导干部战略思维五要素 战略思维的研究有其时代背景,即战略现象纷繁复杂、分布广泛,战略指导理论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总结战略的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更好地进行战略指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国家领导人及地方领导干部、企业重要决策人来说,研究战略思维更具有其特殊意义。 战略哲学即是系统化的战略思维。战略哲学学科与当代中国战略思维的研究具有密切关系。中国战略学者在前人“战术、战略”相区分的基础上,详尽地阐明了“大战略”的概念,提出以“大战略”统合“战略”“战术”等多个层次,明确战略架构,构建战略系统工程,形成战略合力,助力战略目标实现。特别是,中国战略思维学者对战略的核心原则作出归纳,提出战略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战略哲学是特殊的实践理性,应追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即战略的目标制定及具体实施,既要符合战略的价值规律,又要符合战略的科学规律。 目前,战略哲学已经形成其基本理论架构,如战略定位理论、战略预测理论、战略协调理论、战略驾驭理论、战略价值论及战略伦理学等,战略哲学仍在不断深化发展,以期更好地指导战略,尤其是国家大战略。战略定力与战略思维密不可分,能以战略思维的一般规律来指导战略实践,而非

以片面的经验、主观意志、局部的现象、一时的问题,干扰对整个战略大局的认识、谋划、驾驭,即是富有战略定力的重要表现。也就是说,保持战略定力,离不开对战略一般规律的学习研究,离不开战略哲学的宏观指导。简要地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化战略思维,提升战略定力。 一是明确战略定位,提出正确的战略目标与手段,是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础。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些都表明了解清楚自身情况,做好自身的各项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战略哲学的战略定位理论,要求我们遵循战略目标定位三原则: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实际性。要明确自身所处位置,合理确定战略目标,合理选择战略手段,注重目标与目标、目标与手段的匹配性。 二是做好战略预测,明确战略大趋势,是提升战略定力的重要举措。战略哲学指出,做好战略预测,不仅要吸取人类历史进程中各领域的经验与规律,同时也要掌握战略预测的科学方法,如均衡分析法、概率分析法、复杂方法、大数据预测法等。均衡分析法即要把握具有因果关系事件的线性规律,把握因果变化的时间节点,排布好各相关要素。对于随机发生的事件,要分析其概率,对可能出现的多种局面进行防范。要以复杂的科学视角,分析多变的人类世界,更好地指导战略实践。要善于采集当前各领域与战略相关的大数

日本军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日本军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队别:研究生四队 姓名:郭涛 学号:152050

从唐朝以来,我国与日本之间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系,中日之间先后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如今,中国持续和平发展,日本日趋衰落,中日关系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日战略相持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其结果既取决于中国和平发展的质量提升,也取决于双方的战略选择与部署。日本的战略趋向具体表现为:全球战略收缩,东亚战略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深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防务部署和对外军 事合作。有鉴于此,面对日本的战略趋向,中国应善加应对,加强全球议程上的倡议和塑造能力,积极锤炼大国心态,确立更具针对性的东亚地区战略,以长远眼光处理中日关系。本文通过以中日之间的战争为时间基础,介绍日本的军事战略思想,从而总结出日本军事战略思想中自古至今所传承的一些思想,以及介绍近几年日本的新军事变革及其国际秩序观。最后阐述其对我国的影响,并针对日本的一系列措施我国所应做出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日本军事思想;日本国际秩序观;中国应对对策

摘要I 1 日本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 1 1.1 日本的兵书《斗战经》 1 1.2 中日之间爆发的战争 2 2 日本的国际秩序观 4 3 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6 4 参考文献8

日本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 日本的兵书《斗战经》 日本的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同日本的军事著作密不可分。而日本关于军事方面的著作中《斗战经》是对日本军事思想形成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斗战经》是日本平安时代的一本著名兵书。其作者,据《斗战经》序中说,“或曰太祖宰相维时卿作,或曰太宰师匡房卿书也,今不可考证。”[1]日本平安时代中后期,是中国兵书,特别是《孙子兵法》在日本广泛流传的时代。《斗战经》一书就是日本兵学家深入研究中国兵书和日本传统兵学思想的结晶。书中批判了当时在日本影响很大的《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指出要从日本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孙子兵法》,强调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突出宣传日本的民族精神。因此,《斗战经》一书充分体现了日本结合自身民族特性对于军事及战争的看法。该书问世以后,深受日本民众欢迎,“自幼至名,手不舍卷”,广为流传。日本兵学界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此书不在奇,不在正,不在权,与天地同于理,与阴阳合于化。”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一、提倡继承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本书特别强调日本要有自己的民族性,要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二、提出“武”是天地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是“先武后文”,本书十分重视“武”的作用,认为“武”乃是促进天地形成和发展的巨大动力。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对于战争的看法是战争推动历史发展,崇尚武力。这是日本传统军事思想中的精髓,同我国的中庸仁爱之道相背驰。三、主张正攻战法,以“力”和“势”致胜。四、强调刚毅是战争中制胜的根本条件。本书认为,刚毅精神是日本民族的根本。五、揭示用兵规律和原则。本书根据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和战争经验,总结了用兵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用兵原则。该书虽然反映了日本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一些战争规律和作战原则,但对中国古代兵学名著的看法却是错误的,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和很大的片面性。 中日之间爆发的战争 纵观中日历史,是战争与和平纠缠不休。历史上,中日曾经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结果三胜两败。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三次战争:白江口之战(胜)、蒙日战争(败)和万历援朝战争(胜)。近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二次战争:甲午海战(败)和抗日战争(胜)。[2] 中日第一战:唐朝时期的白江口之战。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再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百济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应援百济。此战日本战败,日本试图在朝鲜半岛上扩张势力的野心成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战后与唐重新修好。日本积极向唐朝学习军事制度及军事知识,大化革新也使国内全盘唐化。盛唐时期,日本也得以发展,强壮自身力量。 中日第二战:元朝时期蒙日战争。自唐朝以后,被注入了盛唐精气的日本在中国面前越来越自信了,而中国的朝廷相反却在日本人面前越来越没面子了。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建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蒙古帝国,1259年高丽投降,元朝遂于日本隔海相望。这时,与元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遍及两大洲,唯独日本不通友好。于此,元世祖忽必烈先后同日本发动了两次战争。日本起初不敌元朝,但由于天气原因致使元朝攻打日本失败。此后的日本更加跋扈,在两国关系中开始更加主动的挑衅。日本的军事战略开始呈现对外扩张趋势。中日第三战:明朝时期的万历援朝战争。此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日本对外积极扩张,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明朝由于自身腐朽衰败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而日本人却受益良多。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发展国力,为对外侵略扩张积蓄力量。 中日第四战: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由于制度腐朽,落后战败,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

相关主题